家庭教育的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12

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1)

2007年9月,新接高二一个普通班的班主任工作,发现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境非常富裕;有的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职工,那么体现在孩子身上的行为也大有差距,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时刻关注他们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却和父母吵架?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同学说说笑笑,在家里却不愿和爸爸妈妈交谈?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状况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老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难以抵挡在家的两天。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养方式:一是“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二是“放任自流”型。有的家长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有一个家长给老师打电话说:“在家和孩子说已经过完元旦了,孩子应该抓紧时间,快要期末考试了,但孩子听完放下饭碗就走了。”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不敢多说话,说多了孩子不爱听,又怕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只好听之任之,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浪费钱物。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4)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三是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这些现象的消除,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2)

二、薄弱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弱爱的策略

很多家长怀着迫切的心情,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却在实际教育中却屡屡犯错,他们一方面为孩子不听话感到焦急,另一方面为自己没有良策而深深苦恼。这是因为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适用他们的方法,许多父母秉承中国的这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许多父母不去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教育,只是一味盲目的教育。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非常关键。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许多父母只要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比如吃饭时父母说的一句话,看电视时的一句评价,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会无意识的模仿父母。因此父母在平时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优秀孩子的身上总能找到和谐家庭的影子。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当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举步维艰,而且效果极差。

好的父母不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要把这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某种程度上就要变成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内心世界的人。

(二)家庭教育粗暴的策略

当孩子做错事情或闯祸时,父母不能把握自己的情绪,大发雷霆,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对待自己太苛刻,不讲道理,以后就很容易出现叛逆,与父母背道而驰的现象。当他们心中有怨愤时,还会以同样的粗暴方式对待身边的人。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之后,等到怒气平息了,又后悔对孩子的惩罚,甚至跟孩子说对不起。这样又导致孩子对父母这种出尔反尔的教育感到迷惘,失去对父母的尊敬,以后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那么,我们的家长该怎样丢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采用引导疏导的办法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1)家长必须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克服急躁情绪。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育人的态度对待孩子已经发生的缺点、错误,切记使用粗暴手段教育孩子,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讽刺、打骂孩子,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胆小、冷漠、卑视自己等不良性格。

(2)家长必须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具体表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认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常跟孩子平等地谈心,让孩子敞开胸襟,告诉你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了解了孩子,懂得了孩子,就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能够做到科学施教,提高家教艺术,避免粗暴的家教方法。

(3)家长必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孩子发生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因素造成的。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这就要求家长看问题不能简单化,不能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只有掌握了具体分析问题的本领,才会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可以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了。

(三)家庭教育放任的策略

现在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总是放任自流,觉得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就是爱孩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都会想方设法为孩子弄来。或者觉得孩子年龄还小,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这样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反而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懒惰、盲目自大的坏习惯,不管走到那里都要别人以他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孩子的特长,指出孩子的不足。只有这样长期的教育才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望子成龙的策略

现在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有他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或者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如果父母目光短浅,死盯分数来教育孩子,孩子的生活必然只留下悲伤。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教育现状:

1.对待孩子

(1)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对孩子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的。而如何做到“客^”呢?我们认为,只要能做到“将心比心”,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主观立场出发就能够做到“客观”。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采用孩子能够顺利、充分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目的。

(2)尊重孩子的情绪。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到底尊重孩子的什么,这是比较模糊的,模糊的目的必然导致模糊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应该把尊重的对象更加明确――尊重孩子的情绪。这个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它的存在;二是尊重它的表达。

(3)保留孩子的面子。孩子的自尊心在五岁之后就开始逐渐出现了,正如成人有自尊心一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的。在教育中保留孩子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家长同时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4)适当承认孩子的隐私权。关于孩子的小秘密,家长常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对我还有什么秘密?”这种观点是必须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孩子逐渐懂事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出家庭小群体,融入社会大群体的过程;也是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逐渐被孩子自己认同。我们习惯性把孩子放在家庭角色上,但却常常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的社会角色。诚然,在家庭中,孩子是被父母监护的,有被从属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因此,适当的承认孩子的隐私权,体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的承认。

(5)给孩子悲伤的权利。这是尊重孩子情绪的一种体现,因为孩子的悲伤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和否定。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最脆弱,但如果连悲伤都被粗暴的否定,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的爆发。所以,接受和适度重视孩子的悲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情绪,增强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伤心,家长就表现出如坐针毡,好言安抚。适当安抚后给孩子一个自我调整的空间并表示出适当关切就可以了。

2.要求自己

(1)停止唠叨,制定罚规。对家长所做的调查又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承认“唠叨”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几乎是等于零。这样的情况向我发出一个紧急的提示:立即停止对孩子唠叨吧!因为那是在浪费精力和制造不良家庭氛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代替呢?制定相关罚规,用明确的罚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行为不当的时候用罚规来进行惩罚。这样的方式将解决孩子听多了唠叨却完全记不住,家长说多了唠叨却完全不见效的问题。

(2)多点幽默感。在同事中间我们常常知道要体现出一点幽默感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却容易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食古不化,不苟言笑的看守形象。为什么我们不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爱以爱本身的自然形态出现呢?适当的幽默感换来的只会是家长形象的提升而不会是尊严的减弱。

(3)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你认真读书,家里的事儿你别管,你一心一意读书,只要你能读,读到什么时候爸妈都养着你。”这样的话常常被家长充满自豪地说给孩子听。承担家庭责任的深情确实让人感动,但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体会这些话中的苦心还很难说。如果父母让孩子小到大太顺,孩子就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费太大的劲就能得到,把孩子排除在家庭责任之外对孩子本身不见得就完全是好事。此外,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才能让孩子学会去体谅家长的难处,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自觉安排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都曾提到孩子“不讲理”,恐怕有很多就需要借助这个原则来调整了。

(4)自己错了一定记得道歉。平等对待孩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自己失误时主动向孩子道歉。我们应该首先明确,道歉这种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内涵首先是一个人高度的自尊和自重,其次才是对对方的尊重。一个不自重的人是不懂得道歉的。所以向孩子道歉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向孩子体现出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无形的提高作用。

(5)克制个人情绪,适时忘记孩子造成的困扰

曾经听到一些母亲在给朋友电话中倾诉:“我对我这个儿子已经彻底绝望了!”“我简直要崩溃了!快砭染任野桑 卑之深则责之切,过于急切的心情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首先导致自己的心力交瘁。当教育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暂时忘记孩子,平静下来,然后回头思考。换一个角度想想问题吧,孩子毕竟是无心的。

(五)严他宽己的策略

许多家长在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是总是寻找别的孩子的错误,就算知道是自己孩子的错误也都会想方设法掩盖过去,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对的,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自觉避免犯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体现出的是诚实和勇敢。犯错可以原谅,逃避责任却是不可原谅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依然是少儿人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内心的孤独是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大的负面刺激和障碍。从人格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分析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保持亲近。

综上所述: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被我们的社会及家长们重视起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能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3)

一、我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存在的主要困境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4)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或间接的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更多的家庭引导孩子全面成长的同时又突出个性培养。

一、做好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家庭教育使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第一课,是幼儿认识世界的起点,迈向社会的桥梁。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幼儿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有了心理健康的可能性。著名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说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数百位老师,其中的影响有大有小。但我的真正老师,是我的母亲,她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教育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此外,从长远来看,家庭教育孕育着民族的未来,这就需要几代、几十代、几百代人的共同努力。因此,作为家长,就十分有必要做好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

二、针对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调查分析

缺乏互动。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但一些家庭就是忽视了其中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家长专制、不尊重子女意见、夫妻间互不沟通。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诸多盲区。家长教育目标、教育计划不明确;对孩子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则简单的从识字、认数方面去考虑;对孩子的教育策略则多是依赖于书本或是自己的经验。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诸多偏差。过度关爱,有的家长甚至陷入溺爱,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替孩子包办诸事,不让孩子与社会接触,把孩子供起来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太阳;期望过高,特别是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有的家长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得孩子从小压力过大,不能健康成长;重智轻德,有的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提高。

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把握家庭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

父母具备的素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通过父母了解社会,孩子通过父母习得生存技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的素养就成为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这里,父母的素养是全面的,包括有: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等等。父母具备了良好的素养,才能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条件。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经济状况、家庭设施等)、精神环境(思想文化、行为规范、兴趣爱好等)。家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目前家庭类型大致分为: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溺爱型家庭。不同类型的家庭形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型,即家庭氛围是和谐民主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和谐统一的;专制型,即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溺爱型,即家长围着孩子转,过分迁就孩子。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二)遵循家庭教育的一般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即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的教育孩子,而非揠苗助长式的、填鸭式的教育。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主观的让孩子长时间学习或是学习超出孩子水平许多的知识。其结果就是本末倒置、事与愿违。学龄前儿童,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发展成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学生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和要他们。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原则。即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是全才,让孩子学舞蹈、书法、音乐、画画等等。但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智力水平并不相同,应当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教育。有的家长重智轻德、轻体、轻美、轻劳,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殊不知有学习尖子犯罪、学习尖子体虚早逝、学习尖子生活不能自理等事件时有发生。

民主协商原则。即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尊重孩子的主体人格。遇事应该虚心或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对孩子提出自己的指导性意见。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应该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或者与孩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孩子的身心就会获得健康发展。

寓教于乐。儿童的天性是玩,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玩的权利被残酷地被剥夺。而有许多家长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即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对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而大多成功的家长,都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上来。让孩子对学习、做人、做事感到有趣,既会学,又会做,也会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就是寓教、寓学于乐的原则。

(三)探索具有时代意义的家庭教育观念

互动学习教育观。传统的教育观念多是由教育者施与被教育者的,这种孤立静止的观念早已不具有时代意义。互动学习教育,即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学习、子女对家长的影响学习、同辈之间的影响学习。就学龄前儿童来看,互动学习教育是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在知识、情绪、情感、意志、品德、行为、个性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家长不妨把自己当做儿童的伙伴,和儿童共同成长。把有价值的东西施教于儿童,同时又从儿童那里学到成年人没有的东西,在内化升华之后再施教于儿童,帮助儿童更好的成长。同时,家长也要鼓励儿童与儿童之间多交流互动,在共同学习、共同玩耍中共同进步。

终身学习教育观。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知识、人才将逐渐取代劳力和资本而成为社会的主要驱动力,社会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是指每一个人从出生到临终,在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依其社会角色和生活需要,而终生不断进行学习活动的历程;社会的进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终身学习观的建立将对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学龄前儿童来看,终身学习教育观的施行,就得摒弃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重智轻德等等与时代相背离的教育观念。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儿童终生受益。父母怎样做好儿童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怎样把家庭教育更好的实施,是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义不容辞的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也相信在家长的配合下,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实施。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5)

任何一个家庭的矛盾和解体,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孩子带来伤害。

首先是心灵的伤害。因为父母都是孩子最亲近和最爱戴的人。在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孩子显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孩子很难以选边站。

其次是习惯的伤害。父母离异后,孩子的归属权和监护权虽然共有,但是一般在离婚时都会判决给一方抚养。

再则是行为的伤害。离异家庭的子女享受的父爱和母爱是很不全面的,更谈不上完美。有的父母离异后,远走高飞,各奔东西。

二、离异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责任

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是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但是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为父母,我们要对自己的亲身子女的成长负责。因为孩子长大了将走向生活、步入社会。他们是造福于社会、还是拖累社会、甚至祸害百姓,这都是我们为人父母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必须事先约定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必须育子女的思想观点和方式方法。

其三,必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爱母爱的真实存在。

三、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育孩子既要尊重规律,也要讲究方法。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是不足取的。正因为是离异家庭子女,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更要讲究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教育规划、问题分析、具体做法等等。

一是要有孩子教育规划。这个规划必须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事先的预测,对离异父母双方的教育职责有一个具体的分工。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其阶段性和特殊性;社会生活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干扰和影响;离异后的父母,很容易对孩子的教育失去控制。所有,必须有教育规划或者教育计划,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预设方案。这样才能做到职责明确,措施得体。

二是要有具体的教育方法。(1)到校咨询法。按照分工,家长每隔一段时间要去学校找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2)交流沟通法。离异父母每隔一段时间,要约孩子一起吃一顿饭或者喝一次茶。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让孩子感受父母之爱。(3)定期探视法。具体抚养方父母要提醒孩子,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对方家里走一走、看一看,通过帮助做家务事、一起吃饭,沟通感情,增进互信。(4)电话交谈法。离异父母要通过电话联系,互通孩子情况,提出教育建议,形成教育共识。

三是教育孩子要做到宽严适度。离异父母一般对孩子有一种歉疚心理。在与孩子聚少离多的交往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严管不足。常言道,“严是爱,宽是害。”虽然今天孩子会不理解,但是长大了他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养儿育女是父母的职责。因此,孩子必须要由父母亲自管理和教育。有的离异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爷外婆去教育抚养。这其实是推卸责任的做法。记住,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领的。没有特殊的情况,父母应当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监护和教育。

四、学校和社会要重视离异家庭子女教育

现实社会生活中,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异家庭孩子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增添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被动应付,而应当主动介入、积极应对。

一是学校要重视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据悉,成都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53人,其中离异家庭孩子达29人,占学生总数的58%。可见,这个孩子群体的教育有多重要。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来探索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来专门负责这个孩子群体的心理疏导。学校政教处要重点监管这个孩子群体,从正面教育入手,加强学生教育;从行为表现的观察,防微杜渐,及时管控。班主任老师更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做好与孩子父母的信息交流和方法指导。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6)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06

近年来,随着家庭离婚率的大幅度上升及父母一方意外死亡等原因,出现了许多单亲家庭孩子,这些孩子在入学后,由于家庭残缺不全,缺少父爱或母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他们在行为养成、学习习惯、遵规守纪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障碍相对较多且很突出,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迫切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探寻解决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存在严重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学校。该校是2011年新建的一所城区小学,在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全县8个乡镇130多个行政村的学生基本都有,农村学生、进城务工学生占大多数,由于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疾病或意外死亡等诸多原因造成许多孩子成为了单亲家庭学生。学校现有27个班,学生1053名,经调查统计,属单亲家庭学生就有67名,占到全校学生的十五分之一,平均每班有2~3个。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无人监管、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既难教又难管理。让班主任、任课教师感到非常头疼。那么,如何做好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高度关切,给单亲家庭学生特殊的关爱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单亲家庭孩子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对象进行特殊对待,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一方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具体家庭状况、家庭教育情况和思想学习状况,建立单亲家庭学生学习成长档案,找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多注意单亲家庭学生在班里的言行举止,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由于家庭的破裂会使单亲家庭孩子在心灵上或多或少受到一些伤害,即使班里发生的一些关乎他们的小事,也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变化,有时他们会变得默默无语,有时又会情绪激昂地和同学大吵起来,对教师提出的一些管理要求也会置之不理,进行无声的对抗。当我们发现单亲学生有这些异常的苗头时,就要主动和他们接触,找他们进行谈心式的问询,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像普通孩子一样进行批评教育,应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

二、用心营造,为单亲家庭学生创设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

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他们幼小的心灵一直渴望被关怀,所以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互相合作又充满竞争的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我们班的一女学生朱某,他的父亲不幸因车祸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庭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她在学校整天表现的闷闷不乐。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后,我发动班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爱心捐助活动,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捐衣物,有的捐文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她家的贫困问题,但这些必需的生活学习用品,使她感受到了师生的关爱之心,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让她从此鼓起了生活与学习的勇气。

三、正确引导,助单亲家庭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家庭不完整,单亲家庭孩子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弱势,感觉在班里抬不起头,很“丢面子”,自信心、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无形中产生自卑心理,变得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生怕同学会歧视、嘲笑他们。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教师需要在班上做好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其他同学不另眼看待这些特殊孩子,不歧视、嘲笑他们,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教师可安排一些班干部主动找单亲家庭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在共同的交往中打开他们的心扉。还要教育其他孩子不能疏远单亲家庭孩子,更不能说一些嘲笑、歧视的话,以避免他们受到更大的伤害。二是引导单亲家庭孩子正确对待家庭的变故,不逃避现实,而勇敢面对,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在班级活动、小组学习中,鼓励他们大胆参与,积极与同学交流思想、看法,以使他们逐步找回自信,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7)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52-02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受中西思想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及社会偏见对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多消极影响,使得孩子们心灵遭受巨大的创伤,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一碰就会碎,不管是跟随父亲还母亲,家长都要保护他们,不要让他们的心理受到任何的伤害。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或攻击性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而且很难止。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胆怯、孤独、固执和不合群,重者会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理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离异家庭幼儿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分析。

一、离异家庭幼儿容易产生种种心理表现

1.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尤其是第三者插足而造成家庭离异的。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对老师和同学有着莫名的抵触情绪,不易合群。

2.自卑、忧郁。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些离异父母对孩子的推诿,父母间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表现出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他们对父母的争吵觉得丢人、对家庭经济不如以前自觉矮人一等,因而极易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以至于萎靡不振、破罐破摔。

3.仇视、报复。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由于对父母的憎恨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仇视身边的人,甚至仇视整个社会。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报复心理,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宣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走上歧途。

4.消极、厌世。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消极心理。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整天郁郁寡欢,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如,一名孩子由于父母离异生活上无人照顾,学习上无人督促,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一次数学老师因其作业不完成批评了几句,他竟然要跳楼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事后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反正也没有人要我,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二、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面对离异家庭幼儿的问题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都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孩子走出单亲家庭的阴影,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依旧美好,人间依旧处处有温情。

1.家庭要关注幼儿的感受,关心他们的成长。

(1)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注意与孩子的交流。这是避免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尽管父母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也要让他感到父母给予他的关怀和爱是丝毫没有减弱的。父母要注意聆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要专心认真地听孩子说话。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才能针对问题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

(2)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过分的严厉和过于溺爱容易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会使他认为就因为他的成长环境是不健全的,所以你才会用这些偏激的方式来对待他,给他的心灵造成更沉重的负荷。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来对待,给他健康、积极的教育。

(3)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要让孩子卷入夫妻之间的矛盾,不要逼迫孩子在父母之中周旋、选择,在你重新投入爱情的时候,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要知道他在作为你们的孩子的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生活,所以要在尊重他的基础上关注他的心理感受。

(4)不回避单亲事实,关心孩子的成长。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与自己的伙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父母婚姻的问题,如果单身父母及早坦率向孩子做出他能理解的说明,让他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询问,而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境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5)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

2.幼儿园要加强与离异家庭的家长和幼儿的沟通。

(1)和家长沟通,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要站在敬业奉献的高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换意见,耐心细致地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心理变化反映给他们,让家长认识到他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做到理智、科学、用心地教育孩子。具有监护权一方的家长要宽容、通情达理,主动与另一方沟通,允许、支持另一方与孩子多接触、沟通、交流,尽自己的责任,使孩子得到他人无可代替的亲情滋润。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8)

一、抓住时机,有的放矢,真诚相待,及时鼓励――主要针对“留守子女”家庭

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要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甚至背井离乡,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只能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或者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亲情的呵护,缺乏学习上的督促和指导,他们自卑又强烈地要求自尊,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跟其他人(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矛盾,并进而造成学习困难,成为学困生。

他叫王(x x),家住“世纪花园”。他同学告诉我,他被班上的同学称作“混世魔王”。曾经在课上因为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是大事)和同学打起来,下课后,两人翻到墙头外面用砖头互砍,他的头被砍中,缝了几针。因为我是头一年当班主任,可以说一点经验都没有,从哪下手呢?是不是他的家庭有什么问题?我暗自思索。

一天晚上,我叩开了他家的门,是他的小姨接待我的。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他小姨住在她家把他带着,平时自己还要工作。听他小姨说:因为年轻,因为“到底不是自己的”,所以当出现问题后,尽管采取了多种管教方法,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行为更加放纵:常偷进游戏机室,并厌恶学习,上课坐不住,讲小话,课间惹事生非。我一直在苦寻机会,机会终于来了,在秋季运动会中,他拿到了男子400米和垒球两个项目的第一,在操场上,我现场将他“逮”住,告诉他我为他高兴,进而谈到他的学习、纪律,再后来我经常跟他谈到他的优点、特长,他也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逐渐摆脱了“学困生”符号。

对于这样的学困生,训斥是乏力的,道理是多余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进行:换一卟地点,换一个话题,换一种心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阳光。我们,特别是老师只有抓住时机,有的放矢,真诚友善地走进他们,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他们才能大胆信赖地走近我们,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直面问题。真情告白。家校联系。触动情感――主要针对“单亲子女”家庭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单亲家庭的出现也就导致了这些行为表现上,性格特征上比较偏激、内向的孩子的出现。当他(她)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由于内向和自卑等原因,他(她)们不愿去找老师或同学,天长日久,一些基础知识和重点没有掌握,难点没能突破,从而造成后面学习上的困难,成为学困生。胡(x x):胖乎乎的,性格较内向,说话声音不大,平时他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不看学习成绩时,是一个挺逗人喜欢的孩子。他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他想学却不知道如何学,缺乏自制力,有目标但缺乏毅力,这是他给我的感觉。

后来我与他单独谈话,我才知道他父母离婚的情况。因为父母的离婚,一是失去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让他觉得父母不爱他,最终导致了他现在的这种状况。我与他交流时告诉他(因为我觉得初中生可以慢慢让他们去面对了):“父母的感情问题是大人之间的事,你现在不能挽回他们两人的关系,你应该有心理准备去面对这件事,你不能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你,而且事已至今,你也应该思考自立自强了,你将有你自己的生活,勇敢地去面对你的父母、家庭、同学、老师,不应该悲伤、消沉下去。你应该摆脱困境,要从父母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刚开始他也没什么反应,通过与他父亲和奶奶联系,共同想办法帮助他,慢慢地他开朗起来了。学习上,我帮他制定学习计划,教他学习的方法,并抽时间检查,与他交流思想,让他明白老师对他的期望和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这样,他变了,变得自觉了,能一次次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掌握了。这,对于他对于他的家人对于我都是非常欣慰的。

三、及时沟通,倾心交流,保护自尊,张扬进步――主要针对“暴力型”家庭

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处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缺少伙伴,没有竞争和协作精神,社会的发展又使得该家庭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很关注,但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可家长却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只看每次考试的分数,没有达到要求的轻则喝斥一顿,重则动用暴力,而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恐惧并进而成为学困生。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9)

对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他们成长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小学生的培养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家庭环境。按分量说,家庭是邻居和学校两者影响之和的二倍。”①但是,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育效果也因为家长的文化程度、重视程度而有很大的不同,极大的影响了学生成长。因此,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健全的人才,但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家长懂得教育规律,能给孩子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大多数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理想。这里不仅有巨大的差距,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不重视或不了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观念已经逐渐引起了众多家庭的重视。但部分家长却并不了解家庭教育,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生活所需,不让孩子调皮捣蛋就是家庭教育了,甚至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也有部分家长因为外出务工,或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自觉性差、缺乏自我引导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不到较好的教育,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健康的成长。

(二)不具备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从经验出发选择教育方法。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也很少有人主动去学习和了解的。因此就往往出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的现象,无法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个性特征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按照家长个人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对小学生过早的提出不适当的要求等。这些都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甚至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方法简单落后

正是由于家长不清楚教育规律和理论,对教育方法也不了解,在家庭教育中采用传统的,简单的方法。有的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及在家和学校的表现,一旦出现问题,采用的不是引导而是打压的方式进行教育。还有的家长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打骂,相信“不打不成才”的传统思想,结果反而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四)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两种相对极端的方式。一种是溺爱娇宠型,这种方式较为普遍,对孩子的影响也较大。虽然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但过分的溺爱就弊大于利了。这样的家长不但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还不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教育,比如不让干家务,不敢批评,不让受一点委屈。结果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也让孩子失去了应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另一种就是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型,这主要体现在许多外出务工的留守家庭,还有因为工作忙于工作、生意无暇顾及孩子教育的家庭。家长们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就行,认为孩子的教育在于学校,自己不用管或没时间管。结果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无法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很容易导致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出现问题儿童或少年,尤其是小学生这个最需要良好家庭教育的群体。

二、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环境

小学生对家的依赖是非常重的,一个家长重视,努力营造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效果。反之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课后作业的完成,有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和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效果是明显不一样的。这种良好的环境是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创造的。

(二)父母的文化修养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相对改善,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样一来,家长的文化修养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就非常明显了。文化修养高的家长占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中往往能采取合理恰当的方式方法,通过自我表率、合理引导等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相反,在采用简单粗暴方式的家庭中,父母文化修养不高的占了绝大的比例。

(三)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性格、观念形成时期,往往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会受到父母各方面的影响。这个时候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帮助他们以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之,不当的方法给他们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他们成长。比如在经常出现打骂教育的家庭,孩子往往会出现要么胆小怕事,要么就因为逆反而离经叛道的情况。

三、引导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的事,同样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千差万别的家庭教育,作为专门的教育单位,学校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众多的家庭都能有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这也是促进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家庭教育的宣传

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只是宣传的第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在重视的基础上积极的行动起来,主动了解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为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打下基础。学校与家庭互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班主任见面会、年级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家长了解更多,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站专题栏目的建设来进行宣传。让家庭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位家长的心里。

(二)对家长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

由于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并不了解,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或家长培训班。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培训,让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1.教育学知识的培训

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差别较大,且多数没有学过教育理论相关知识,对他们进行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十分必要,帮助他们认识教育规律,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了解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家长来说,是打下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让他们在教育中按规律办事,不再只从经验出发。

2.教育方法的培训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苦于不了解教育方法,往往仅凭经验和见闻。在方法上难免失于偏颇或单一。对他们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可以让家长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能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收到有针对性的效果。

3.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培训

很多家长苦于孩子不愿意和他们沟通,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这是由于家长没掌握与孩子正确沟通的方式,沟通时往往采用训问、询问的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被动而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让家长们了解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交流的方法是家庭教育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

(三)采用多种方式与家庭沟通交流

学校在教育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从而构建一个合理的大教育环境。因此,除了对家长进行培训之外,与家庭保持密切多向的联系,互相沟通交流,了解教育情况,掌握学生动态是非常必要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这种沟通提供了多种方式,如电话、QQ、微信、电子邮件、网络教学平台等,都可以很好的保持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互相配合。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家庭反馈教育效果。这样的沟通对小学生的成长是有利无害的。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李晓敏.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家庭教育的策略篇(10)

单亲家庭子女学生,由于心理调控能力和自身社会导向能力不强,常常表现出一系列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1. 怯懦自卑。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在校表现为: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不稳定,各项活动不能积极主动参加。

2. 抑郁孤独。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闷在心理。

3. 狭隘自私。不健康的教育环境,即有些孩子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大,他们对孩子过于溺爱,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了片面性。在校表现为:处处以我为中心,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4. 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用极端的行为对待自己或他人。这类孩子不愿听从别人的意见,不仅厌学,还刻意去学习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二)形成原因

1. 父亲或母亲的教养态度发生变化。只存在亲子关系的单亲家庭,在教养态度上因心态的改变而失衡。一方面,表现为父亲或母亲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使孩子生活在重负之下,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单亲家长会因家庭的变故感到愧对孩子,在感情上有补偿心理,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孩子的一些不良品格。

2. 家庭教育投入的减少。这里讲的投入包括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投入。由于单亲家长一人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用在孩子教育上资金相对减少,对孩子教育上精力也相对少得多。

3. 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单亲家长为考虑自己今后的生活,一部分精力用在重选配偶再婚的问题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

4. 家长的自我封闭导致孩子因缺少社会交往而自卑、压抑。有的单亲父母因家庭问题感到自卑,不愿与外界接触,也不愿孩子与别人来往。这种心态影响到孩子,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压抑、孤僻、不合群,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二、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子女学生的教育策略

1. 建立单亲家庭子女学生的档案。从新学生入学起,我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子女学生的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调查了解,并详细记录。同时,通过电话、校讯通、家访等形式,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子女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具体情况。我养成了每天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思想等状况,我每天都记录分析。

2. 用爱心抚平孩子受伤的心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触动到心灵深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种以心换心的活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教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如果在教育中一味冷落、嫌弃、训斥、批评、处罚,往往会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他们与教师、同学、家长间处于对立状态,从而偏离人生轨道。

3. 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虽然离异孩子有其心理行为方面的共性,但是也有其个性。因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转化单亲家庭子女,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捕捉闪光点,尽可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取得教育转化工作的最佳效果。

上一篇: 市场监管法治化 下一篇: 文学艺术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