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的核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1 16:48:56

信息素质的核心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1)

1.1、信息素养教育

保罗?泽考斯(Pau.lZurkowski)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对这一概念做过简单的阐述,它主要包括信息获取的意识及途径、信息的评价与利用等内容。[1]但对于信息素养的确切定义,至今为止还尚属讨论阶段。尽管如此,国内外各个高校也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等各种渠道和手段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等知名大学主要是采用 开设信息文献检索课程、专门信息文化讲座、在线网络信息文化课程以及新生入馆教育等手段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少数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会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专业课程进行教育[2],国外的如美国的马里兰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奥斯汀皮耶州立大学等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自的“基于地区人群的医学信息分析课程”、“高年级地球微生物课程”、“‘多媒体能力’远程学位联机课程”当中

去[3]。可见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大众趋势,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新生入馆教育等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献检索、信息获取等基本能力上,更多地是朝着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贯通着力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方向发展,而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信息素养教育作用体现之一。

1.2、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为实现自我人生理想与价值不断努力前行的强大动力,是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攀爬奋斗的精神支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错综复杂形势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与多样思想文化的传入和交流以及国内自身多元多样思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产生了影响,呈现出理想与信念淡薄甚至缺失、人生价值追求崇拜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医学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为此要通过国民教育等途径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树立和增其强理想与信念意识,正确树立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进一步规范自身医学职业、伦理行为,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和伦理道德。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可以通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到引导、规范等重要作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信息素养教育,一旦离开他们无法树立良好地信息获取意识、无法从纷繁冗杂的网络信息当中科学地帅选、评价和利用出有用、有效的信息、无法正确地树立信息道德和网络诚信、导致盲目听信甚至利用社会谣言获取非法利益。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积极作用于信息素养教育,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2、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

2.1、教育内容

国内外学界对于信息素养定义本身具有多种定义,因此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皮介郑[4]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上做了大体上的概括,具体为信息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筛选意识、信息传播意识)的教育、信息知识(信息文化知识、信息系统管理知识)教育、信息能力(信息获取、帅选和利用处理及创新应用等能力)教育、信息德育(数字网络诚信)。具体来说:

首先,信息意识的形成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良好前提。信息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信息的获取、检索意识,养成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纷繁冗杂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的意识,摒弃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传播,充分发挥主流文化信息或思潮的正能量。其次,信息知识教育丰富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信息文化知识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再者,信息能力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平台,尤其是信息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医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和水平,培养他们在医学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后,信息德育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道德支撑。医学德育教育包含数字网络诚信教育[5]、信息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为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意识,规范自身医学学习或职业行为打下良好基础。

2.2、教育过程

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言行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言行举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局限在图书馆领域,而是更多地与其他学科镶嵌式融合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馆员自身信息专业素质要过硬也对其他学科教师综合信息素质作出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是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条件,通过在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不断肯定与否定,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与信息相互交互与传播的过程,不仅是医学与医学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有医学与其他学科信息的交互;不仅是学校内部之间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是学校与自然、社会信息的交互。这一过程中医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正负能量把握不准直接影响到到自身对医学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坚持和对医学事业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因此,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不断深化。

2.3、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场所。目前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还多数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定程度上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时间过长、形式单一使得多数学生缺乏参与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环境单一和局限从侧面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国外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他们加强公民教育的便利平台,打破原有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积极探寻和实践学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3],充分发挥数字网络及时便捷迅速等特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新型信息网络背景下,在公民道德的约束下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下,实行远程在线公民教育课程、网络公民教育视频课程等,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增强公民信息素质。为此,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新型网络技术相结合,坚持兴趣培养优先为原则,努力营造和谐、平等、自由、公正和法治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其中,交流互助,充分接受健康良好的医学信息文化教育。

2.4、教育目标与效果

信息素养教育效果需要一定的标准评价,而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是非常多。国外的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制定过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998年由美国AASL和AECT两个协会共同制定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质标准》以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国内学者孙平、陈文勇及杨晓光等人参照国外信息素质标准,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环境对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6]本文参照这两个标准[7]-[8]大体上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归纳为培养具有能够在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约束的前提下有效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获取、选择、利用和评价信息,从而从中达到一定的目的的“信息人”。这种“信息人”的培养能够让医学生在信息堆中接触和掌握到自身需要的信息,树立其良好的信息价值观,这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相一致。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也会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有良好地信息价值观和信息素养教育职业道德,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握医学生信息价值观的培养内在规律,这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是相一致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能够比较理性引导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朝着正确和主流的方向发展。

3、启示

第一、尽管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当中的作用在我国体现的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2)

摘要:针对装备保障人才个体,对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的通用模型进行了描述,划分了六大类变量,即动机类变量、知识类变量、信息类变量、技能类变量、身心类变量和角色类变量;针对装备保障核心人才,建立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分析了装备保障人才与关键岗位的匹配关系。

关键词 :信息化条件;装备保障;人才模型

中图分类号:TP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06-03

基金项目:总装某部科研资助项目(装计[2012]259号)。

作者简介:夏良华(1970-),男,江西新建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保障、装备健康管理理论与应用。

0 引言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问题[1-3]。只有把装备保障活动的基点放到信息时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中去研究,确保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与时展要求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模型是人们依据研究的特定目的,以某种确定的形式(如文字、符号、图表、实物、数学公式等),对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过程等)的描述。通过对装备保障人才的属性以及形成过程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一定的结构把装备保障人才及其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用定性或定量的语言描述出来,我们可以建立装备保障人才的个体模型。本文主要采用过定性描述的语言,建立了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装备保障核心人才结构模型。

1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1.1 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的通用模型

麦克米兰(McClelland)博士认为能力素质包含: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综合装备保障人才的素质结构模型和能力层次模型,简化装备保障人才的属性,从中提取关键要素,我们可以用式(1)来表示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

C=f(a1,a2,a3,…,ai)(1)

其中,C代表的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的能力素质;a为影响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的潜在变量。合理的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结构是一种突出人才全面发展,注重系统优化的动态发展的有序结构。各种能力间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1.2 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变量

本文认为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六大类变量,如图1所示。

动机类变量可以细化为政治觉悟、党性原则、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和忠诚意识等变量指标。动机类变量是装备保障人才模型中的关键因素,决定了装备保障人才的进取动机和发展方向。不同的进取动机和发展方向,装备保障人才会具有不同的奉献精神和忠诚意识。

知识类变量可以细化为系统的理工科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先进的科技知识、科学的管理知识、扎实的军事知识和装备保障知识等变量指标。知识类变量决定了装备保障人才的发展基础。

信息类变量可以细化为保障信息联合搜集能力、保障信息处理判别能力、保障信息传输融合能力、保障信息分发管理能力和保障信息安全保密能力等变量指标。论文将信息类变量单独提取出来,是为了强调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的信息能力。

技能类变量可以细化为观察、记忆等基本能力,作战实践能力,装备保障指挥能力,装备供、管、修、训等业务能力,组织协调与应变能力等变量指标。技能类变量决定了装备保障人才的专业实践。

身心类变量可以细化为积极健康的情感、坚强的心理承受力、体魄强健、体能全面发展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等变量指标。身心类变量是装备保障人才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完成装备保障任务的先决条件。

角色类变量可以细化为基层任职角色、机关任职角色、交流任职角色和进修轮训角色等变量指标。角色类变量说明了装备保障人才的任职经历。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个体结构是人才模型诸要素的组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建模是对研究的实体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适当的形式或规则把它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

2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核心人才模型

装备保障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并不是均衡和全面的。对装备保障来说,有装备指挥员、装备参谋及助理员、装备技术军官、装备技术骨干等多种类型,其中又有核心人才和非核心人才的区分。即使在同一个单位的同一部门中,也有核心人才、辅助人才和服务保障人才。

2.1 装备保障核心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模型

装备保障核心人才是装备保障队伍中的精华,地位举足轻重,对装备保障整体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装备保障部门效能和效率的高低、效果和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保障核心人才数量的多少。信息化条件下,对于高技术武器装备而言,装备保障核心人才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只有在装备保障核心人才的带动下,各级各类装备保障人才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没有核心的装备保障人才群体容易发生摩擦,产生内耗,从而影响装备保障人才整体使用效率。本文认为装备保障核心人才除了具备其他类别装备保障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外,某些方面更加突出,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2 装备保障核心人才与关键岗位的匹配模型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核心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突出的能力素质结构:坚定的政治信念、关键的保障能力、精湛的信息能力、敏锐的创新精神、坚韧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团队意识。其中,关键的保障能力强调装备保障核心人才在关键岗位上的关键能力。关键岗位与其它岗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责任重,工作内容复杂,可支配的资源多,任职资格的要求高,数量少,对实现装备保障目标的贡献率高。信息化战争中,身处关乎战争胜负的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指挥、操作、维修等关键岗位的装备保障人才就是核心人才[4、5]。

装备保障核心人才的能力是其能够有效地或者出色地完成某一时期关键岗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能量和成熟度。装备保障人才与关键岗位的匹配关系,可用式(2)表示:

装备保障核心人才的关键岗位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装备保障指挥岗位或管理岗位,这类岗位主要负责装备保障的指挥决策和职能管理,需要具有很强决策能力或高超管理知识技能的人才;另一类是装备保障技术岗位,这类岗位主要负责保障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或信息化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操作与维修等,需要具有精湛技术或掌握技术诀窍的人才。有时身处关键岗位的装备保障人才会出现“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失职现象,因此,我们还需要用装备保障人才对实现某一装备保障目标的贡献率来考核装备保障人才是否是核心人才。装备保障人才与实现装备保障目标的贡献率的关系用式(3)表示。

其中,p表示装备保障人才;g表示装备保障目标;f(pi,gj)表示第i个装备保障人才实现第j个装备保障目标的贡献度。如果贡献优良,则f(pi,gj)=2;如果贡献合格,则f(pi,gj)=1;如果贡献不合格,则f(pi,gj)=0。式(3)说明,一是装备保障人才被安排在合适的关键岗位使用,但出工不出力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该装备保障人才不能被认为是核心人才;二是装备保障人才被安排在不合适的岗位使用,例如装备保障技术类的核心人才安排在装备指挥类岗位去使用,显然不能发挥装备保障技术核心人才的效用,那么该装备保障人才也不能被认为是核心人才。

3 结论

本文使用定性语言描述的方法,对装备保障人才个体和装备保障核心人才建立了模型。将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的能力素质用六大类变量(即动机类变量、知识类变量、信息类变量、技能类变量、身心类变量和角色类变量)来描述,特别是分析了装备保障核心人才与关键岗位的匹配关系,对研究装备保障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强军兴军伟大实践[N].解放军报,2014-3-7.

[2]仲亚松,张晓春.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三种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的思考[J].海军装备,2007,4:41-45.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3)

1 加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肩负有将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完善、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作为与学生沟通最为频繁、交流最为直接、联系最为密切的特殊群体。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离开,辅导员都将与他们共同生活、学习。如果是因为辅导员基本素质不高或对工作不负责,都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的引导着,辅导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2 加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1 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很好地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理论水平越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越好。

2.2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严重趋势,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相对滞后。在许多情况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要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些素质主要包括:稳定的情绪、 良好的性格、 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等。辅导员要时刻清楚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把握言行的分寸,正确对待矛盾冲突,适时调节心理状况,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3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信息网络素质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网络时代步伐,认清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辅导员要具备强烈的信息观、敏锐的信息意识,做网络时代的有心人,注重培养开发信息、选择信息、存储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现和确认有用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选择,使其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2.4 通过学习、培训全面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充分重视自我学习、 自我提升、 自我完善,工作之余不断地扩大知识面,逐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加出色的状态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其次,高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为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升搭建良好的平台、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程度的辅导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再次,高校还应当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实践锻炼,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或到外校学习考察,还可以通过考核选派优秀的辅导员到上级机关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地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把辅导员放到各种岗位去磨炼,帮助他们拓宽工作思路、 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2.5 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绩效考评及考核工作体系

建立起公开、立体、动态、客观的高职辅导员考核机制,是选准人、用好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考核;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工作绩效进行考核; 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进行考核。坚持高职辅导员考核工作规范程序,完善高职辅导员考核方法,将考核情况作为高职辅导员职务晋升、评优等工作的依据。考核方式应以自我评、学生评、学校评相结合,抽查评比、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相结合。每年对辅导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政治思想方面进行考核,有利于逐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困境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25-128.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4)

二、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主要包含知识与技能、管理体系、人才资源、技术体系、价值观念与图书馆文化等内容。其有效性大小或强弱可通过图书馆物质载体(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设备等)的规模、技术含量、服务水平和效益、衍生能力及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容性等加以反映,即图书馆在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及现代化信息处理设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行业竞争中的独特能力。通过资源竞争分析,明确学校有哪些有价值的资源可以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及具体运用。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实质蕴含于图书馆核心业务、服务质量、用户价值、文化底蕴、人力资源等内部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等。资源与能力是高校图书馆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经营风险的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构建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形成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资源上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通过资源的有效积累与合理配置、赋予资源的异质性来获得企业核心能力。因此,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而这些资源和能力又构成了高校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建立高校图书馆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是分类编目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现在这些工作大部分通过购买或利用外界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外包业务)即可完成,因而,已不再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图书馆撤消或裁减技术服务部门的人员,将他们充实到公众服务部门,重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动参考咨询业务的发展。因此,由后台的技术服务转向前台的参考咨询服务就是当今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包括针对用户的特色信息资源提供服务、个性化图书馆业务、学科馆员制度等。就目前来说,空间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从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服务优势可以发现,信息共享空间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三、在信息共享空间下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5)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119-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促进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竞争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迎接教育挑战,近几年大学间的合并、争创一流大学口号的提出,都表明竞争意识已深入人心,许多高校决意在竞争中成为赢家,而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也毫无疑问地必须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各高校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争取到更多的信息用户和范围更广的信息服务市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接挑战。只有培养并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图书馆保持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保持持久竞争力。

1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能使图书馆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控的能力。其对内表现为各种能力的综合,对外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包括资源状况、信息处理设备、管理方式、服务战略、人员的素质。其中,资源状况、信息处理设备是基础,管理方式、服务战略则是核心。

2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观点

目前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学者们结合图书馆的不同职能和资源阐述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主要的观点有: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说;图书馆特色说;信息无障碍说;信息控制说;人力资源说;系统整合说等[1]。

以詹衍玲等为代表的学者从系统角度理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詹衍玲[2]认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文献资源组织与建设、提供优质特色服务、信息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及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突现而使图书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该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控的能力。马芳[3]等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所特有的、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其中包括对馆内资源的管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陈耀盛[4]等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以学科服务为核心、以学科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资源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保障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杨广峰等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从图书馆可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水平和专业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来衡量”[5]。其中,丰富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基本保障;快速便捷的各种服务是显现优势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迅速的知识更新、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专业队伍则是保障之保障、基础之基础。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于春莉[6]等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做出研究,指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由内涵至外延,应该包括三个要素:资源要素,即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用户资源、人才资源及核心技术;能力要素,包括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题信息服务能力、自有资源研发能力、基于用户的知识供应链管理能力等;管理要素,指图书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及其各类资源的协调、组织和管理体系的构建。

3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业界近期已有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各学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和研究内容,从不同方面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合理可行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蔡静雯[7]等对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构建模型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洋葱组成模型”,对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杨广峰[8]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定位、培育与评价等几方面对国内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行述评,指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只能是个体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都应该立足自身资源、服务或管理定位的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研究将更注重个体图书馆、用户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战略规划及执行力。时希杰[9]从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与能力观点出发,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三维评价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投影操作,还给出了适用于评价多个研究对象的最优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国内10所著名大学的图书馆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制约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于馆员素质方面,并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4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4.1建立特色馆藏,增加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 结合所在地区历史、 地理、 人文环境及学校教学特色和办学定位等特征, 确定一两个特色项目, 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图书馆。 特色应该成为医学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亮点, 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是医学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最能体现其存在价值的组成部分。

在信息时代,读者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所需信息。高校图书馆只有形成本馆文献资源特色,才能吸引馆内外用户,这也是与其他图书馆合作共享的资本。中医药类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关键要立足本校重点学科,突出中医、中药特色和学科优势,建立起包括本校师生编写的学术著作、学位论文、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校史等特色馆藏。如: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馆近60年来,中医药类文献收藏比较齐全,总收藏量居全国同类院校图书馆前列、河南之首。馆藏中医线装古籍文献非常丰富,是特色资源,藏书共计3.3万多册,包括明、清时代的刻本、抄本等版本形式。其中,《急救良方》入选《第一批全国珍贵古籍名录》;《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等10部古籍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设有古籍陈列室、古籍书库和特藏书库,并自建古籍书目数据库,在中原地区乃至国内各医学院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些资料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特别是那些在全国乃至在国外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论著。以河南中医药大学部级名老中医为例,他们的学术著作是其专业知识和临床技术的汇总和升华,是中医事业上的璀璨成果和智慧结晶,能够促进学院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能很好地反映学校学术成就、馆藏特色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应该将这部分资源收集整理、有效利用并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和权威性。

4.2利用先进技术,加强移动图书馆建设

1997年底,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开始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经历了从单机检索到联机检索,再到自动化和网络化系统建设的过程,现已实现智能自动化的管理服务模式。图书集成管理系统、RFID智能管理系统、3D智能导航系统、触摸查询一体机、智能排座系统、自助打印复印系统、自助检索系统、SRP自助阅报系统、自助借还系统、24小时室外还书系统等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将使图书馆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图书馆通过校园网连接到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并已正式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

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开发和利用,使读者不再受传统图书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图书馆用户越来越多地使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来访问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信息服务职能,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服务模式,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读者,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高校图书馆无线门户网站作为高校图书馆Web门户网站的延伸,将Internet和移动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访问WAP网站获取图书馆服务[10]。为让同学们能随时阅读新书,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推出移动端,读者可以下载移动图书馆,通过移动阅读设备,直接以电子版形式获取数据库中的文本信息、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的内容,实现随时随地轻松阅读。移动图书馆网站还提供图书馆新闻公告、馆藏目录检索、读者借阅信息查询、续借、挂失、预约信息查询、服务时间查询、馆藏分布查询、借阅规则查询、新书通报、网络咨询、留言板等服务。

4.3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纵然图书馆拥有丰富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若没有高素质的馆员,那么它拥有的文献资源和技术设备就只能是摆设,也就不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所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要想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除了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外,还要不断地对在职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深造,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和服务能力,使之快速掌握行业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具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能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引进与培训并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才能使图书馆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

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密切关注图书情报界学术、技术动态,积极派人参加各种图书情报类培训和会议,并走出去与相关单位进行对流与参观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员工自身的素质,增强了服务读者的能力。

4.4完善图书馆服务模式,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书刊阅览活动已逐渐淡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服务理念和方法,对馆藏、馆员、空间等资源进行重构,改进现有服务或开发新服务,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增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彰显图书馆核心价值[11]。

图书馆承担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为了更好地服务科研,图书馆要深入各学科开展学科馆员管理制度、学科化服务,为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近几年,借着学校更改校名和博士点建设的契机,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大力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站的申报工作。目前,已经成功获得科技查新资质,拥有专业查新员5名,查新审查员3名,已面向学校和社会开展科技查新服务。随着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开创了科研工作新局面,助力学校连年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提高了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同行业中的影响。

4.5促进高校图书馆知识联盟

高校图书馆知识联盟是一个合作性的、强有力的群体学习过程,它通过各单位、多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交融,共享和更新组织化知识,常常会产生突破性思维,有利于图书馆研究与开发、技术攻关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强化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高校图书馆知识联盟具有以上诸方面优势,现实中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都把它看成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12]。

应打破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情报信息部门相互分离的不利局面,建立完善统一的高等学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信息网络系统,扩展现有图书馆对各种图书文献资源的收集、过滤、加工、归纳整理等业务。要竭力促进各大学、情报信息部门建立互通有无的业务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各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联盟,实现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共用,进而降低全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供给成本。

整体来看,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逐步形成了合理可行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新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完善。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特色和办馆条件,不断增加图书资源、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管理模式、提高馆员信息素质和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综合地位,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孟凡红,姜岩.国内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6):3-5.

[2]詹衍玲.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1):35-37.

[3]马芳,公培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J].科技信息,2008(21):287.

[4]陈耀盛,李惠珍.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新世纪图书馆,2006(2):3-6.

[5]杨广锋.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图书馆竞争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7(3):2-6.

[6]于春莉.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研究[J].理论与探索,2012(9):54-56,89.

[7]蔡靖雯,石冬莲,马锦.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探索与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89-90.

[8]杨广锋.国内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7(1):48-51.

[9]时希杰,吴育华,方志刚.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5(9):1331-1335.

[10]资芸,杨婷,薛秀珍.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2(1):39-41.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6)

化学核心素养属于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教师应重视认识其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改进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1.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时,首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深化学生对于化学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增强学生透过化学现象看到化学本质的能力,促使学生把握化学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化学的能力.

2.化学思想.化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化学本质、特点与价值应用科学方式的思想意识,主要包括守恒思想、控制变量思想、对立统一思想、验证探究思想以及绿色化学思想等.

3.化学方式.传统的化学方式主要包括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以及两点论等,而一般的方式包括观察、比较、类推、归纳、综合、演绎、实验、图像以及迁移法等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学科之间日益互相渗透,时常在化学研究中综合应用多种方式,如化学方式中融入生物、物理以及数学等方式.

4.化学精神.化学精神属于一种科学精神,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化学色彩.学习化学今后不一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但是化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化学方式与精神,化学精神也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内容.化学精神强调的是,在理解化学规律、原理概念以及解释化学现象时,坚持科学严谨、求实务真、坚强不屈、独立自主等高尚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

这里强调的化学信息主要指的是,关于化学学科的信息技术、书刊图表、数据模型、互联网、音像、化学资源以及化学程序等.首先,提高学生化学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信息工具与信息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取、显示、存储、应用、传递信息中具有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等能力.其次,培养学生获取与识别化学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传递与创造的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化W试题可以发现,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等.题目中融入部分全新的信息,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与处理信息,从而总结与归纳规律.该类型的题目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最后,加强学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信息理论的形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加工与评价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整合与生成全新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应用化学信息与化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面临的各种化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

1.动手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减少实验以留出更多的讲题时间,导致学生虽然可以在化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薄弱.该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与设计实验等,由学生自主或者以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与实施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与操作实验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7)

一、房地产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战略资源是能找出低成本与高效满足消费需求的平衡点,高效整合多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核心,其显著特征表现为稀缺性及可持续性。拥有的资源不同,其本身所对应的效率也不同,丰富的战略资源是房企经营成功的“一个中心”。笔者认为一个中心应该有其必然的支撑所在,本文大致罗列出五大支柱,即:土地、资金、市场信息、品牌形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土地和资金代表房企的实力,土地储备意味着开发商坚韧的项目发展链条。“地段、地段、还是地段”是投资开发中永恒不变的真理。合适的土地往往意味着项目成功了一半。优质的土地背后显现出物业增值的空间、成本控制的尺度。毋庸置疑,优质的土地储备是房企战略性资源之一。房地产开发属于一种投资形式,资金是其必不可少的构件之一,它决定了开发的规模,涉及到其抗风险能力,资金是房企在竞争中决定强弱的主要战略资源之一。

拥有了土地、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古语有云“闭门造车,必塞;久而为之,必溃”。这时市场信息的通达,便成为衡量房企是否可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催化剂,是其“因地制宜”的保障,是否能够掌握重要市场信息意味着是否可以捕获到成功契机。因此高精度的信息化,必然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效整合信息资源让其融合贯通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五大支持中具备无形价值的市场信息可谓是现如今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品牌形象承载着信息传递、质量和服务的对外,也是建立外部客户关系的重要途径,是长期积累的成效,是奠定房企外联网密度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房地产营销领域概念炒作的风潮逐渐退去,品牌竞争回归理性,并成为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优势。品牌和整体运作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

高素质的员工作为直接执行者,是真正价值的创造者,员工的素质决定了贯穿项目发展每个环节中资源利用的程度,进而决定了企业的成败。竞争越激烈,市场环境越动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调节房企船舵的水手,人才是永恒不变的战略资源核心。

二、房地产企业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既包括企业将资源集成转化成企业技能或产品能力,又包括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使企业各环节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能力,是支持企业经营成功的根本技能和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决策规划能力、融资能力、执行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谈到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提及房企的决策规划能力,合理高效的链接开发中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在决策规划这个最核心的竞争力上。

资金作为房地产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效融资已然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高度信息化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已经成为房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件之一,高效的信息化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创新技能发展,建立商业智能,提高整体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本身就是各环节资源和业务的组织者,因此资源整合能力直接表达的是房企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8)

引言

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是指一切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信息技术倍增了作战效能的作战样式。[1]军校作为培养部队指挥员的摇篮,是军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深化基于信息系统的院校教学训练改革,特别是计算机教学改革,有助于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军校学员信息化素质提升,是着眼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施,是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加强和改进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各项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军校学员信息素质内涵特征

信息素养作为新军事革命的核心因素,在信息化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人是战斗力第一要素,以信息化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对军人也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军事知识技术,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从而在及时分析、提炼和处理海量信息、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

1.信息素质一般内涵

信息素质的概念首次使用是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向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提案中。[3]

自20世纪9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传人我国以来,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和研究。其中王吉庆教授结合我国教育国情,提出信息素质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利用、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和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社会共同的评价。[4]

信息素质具有层次分明,强调普及,注重操作和发展性的特点。信息素质可以分为公民信息素养、应用信息素养、开发设计信息素养三个层次。强调普及即普遍存在,无绝对权威。注重操作即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具体落实在使用与操作上。信息素质的四个培养途径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

2.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特征

未来战争中,信息对抗贯穿战争全过程。军校学员作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指挥官,提高和加强他们的信息素质,也是军校教育最基本的需要。在军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员较强的信息能力。一是信息系统使用能力。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范围广泛,包括正确操作信息系统的能力、根据需要选择软件并熟练使用的能力。二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以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5]

军校学员作为承担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军事作战人才,其信息素质内涵具有其独特性,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心理等五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心理是保障,信息道德是准则。[6]

信息意识是指学员对信息的敏锐感受性和持久注意力,决定了学员在捕捉、判断、利用信息中的自觉性。信息知识是信息资源开发中积累的认识和经验总和,是一切同信息有关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军校学员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安全知识和信息战知识。信息能力是指学员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信息心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所带信息的主观反应,军校学员信息心理主要包括信息心理攻击和信息心理防护两个方面。

军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为宗旨的一系列教育。[7]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当今社会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针对基于信息系统的未来战争需求,对未来指战员的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的高要求,当前军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现状仍有许多不适应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状况,不适应学员信息掌握现状。当前军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对于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涉及较少。

二是计算机教学形式单一,不适应多样化信息化教学和信息传媒发展。当前军校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验方法上,相对单一的计算机教学形式明显不适应。

三是计算机教学进展不适应学员信息应用能力要求。当前计算机教学进展特别是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等方面的教学不够,不能较好适应学员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作战和应用能力要求。

分层多阶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是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应用,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行分层次多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军校学员信息素质。

1.分层次计算机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与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旨在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即通过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8]可针对学员类型、信息基础和专业特点三个方面对学员信息素质培养进行分层次的计算机教学。

一是按照学员的合训和非合训培养类型制定学员信息素质培养计算机教学计划。我军在部分院校实行了对部分本科层次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实行“学历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9]合训与非合训的学员培养类型的信息素质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制定不同的计算机教学计划和内容。合训学员作为未来初级指挥军官侧重于信息能力的综合应用,非合训学员作为技术军官更侧重于信息技术提升培养。在计算机教学中针对合训学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意识和道德的基础上,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心理的培养,主要包括军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战争武器应用操作等实用型技术;针对非合训学员应当提高信息化应用综合素质,主要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多种编程语言应用,数据库、网络等综合信息技术应用。

二是根据学员入学时的信息基础制定计算机教学计划。在军校学员入学初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新学员的信息基础分为A、B、C三类。按照信息基础分类制定不同的计算机教学计划,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和选修课程适时调整计算机教学计划,实现全体学员信息素质稳步同步提升。

三是依照学员所学习专业与计算机相关的紧密程度制定计算机教学计划。根据学员所学专业同计算机相关紧密程度分为计算机紧密专业、相关专业和一般关联专业。计算机紧密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与计算机专业非常紧密的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主要包括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较多的专业,计算机关联度一般专业主要包括非理工科专业等其他专业。其中,计算机紧密专业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课程教育体系,计算机相关专业主要以计算机编程,网络技术为主体的计算机及信息应用技术信息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计算机关联度一般专业主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关信息理论知识为主的信息意识培养计算机教学体系。

2.多阶段计算机教学

多阶指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初阶、中阶、高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0]按照军校学员信息素质培养要求,结合军校计算机教学实际,制定多阶段逐步晋级的计算机教学计划,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为主设计信息基础应用阶段,信息综合应用阶段和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能力阶段由浅入深的三个信息应用能力阶段。

信息基础应用阶段主要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和相关实验实践活动为核心的信息知识和意识培养,结合计算机一级考核,加强信息意识选修课程要求,从而实现信息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信息意识养成。

信息综合应用阶段主要是以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与实验,数据库、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主的信息知识学习和信息能力培养,结合计算机二级、三级考核,加强信息意识和能力选修课程要求,着重关注信息技术等学科竞赛,从而实现信息知识掌握和信息意识养成。

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应用能力阶段主要是结合现有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熟练掌握信息化武器的操作,通过任职课程和选修课程强化信息心理、道德和意识,特别是加强信息战中网络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心理战的信息心理防护意识。

为了提高学员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的塑造和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建设氛围,通过举办计算机文化节,创建信息创新中心,设立信息安全中心,计算机兴趣小组等活动和组织实现全体学员信息素质培养,同时在合训分流教育、任职教育和轮培训等职业教育中引入专门信息教育教学活动,着重培养立足于任职需求的基于信息系统的未来信息作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3.试点教学实践

通过在某学院15个专业从2010年推行分层多阶计算机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提高近5%,同期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提高了4分,同期大学及以上级别学科竞赛活动获奖项目等级明显提升。通过在任职培训引入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课程,学员反应映普遍良好,特别是以计算机文化节为主的校园信息文化氛围培育活动对学员信息素质培养提升效果明显。后一阶段,将结合学员学分制深入改革契机,将制定信息素质培养评价体系,推动信息素质培养活动和成绩纳入人才培养学分体系中,从体制上确保信息素质培养长效深入贯彻落实。

结论

新时期新阶段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深入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能力需要迫切加强,改革改进军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作为未来信息战争指挥员的军校学员信息素质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清民.信息作战概论[M].北京:出版社,1999.

[2]吴宏,殷银芳.关于军校学员的信息素质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4):116-117.

[3]Behren s,S.J.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94,55(4):309-322.

[4]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王猛,李一娈.关于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的探析[J].科教文汇,2009(9):96.

[6]宋明武,杨世松.信息素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5):63-73.

[7]邓晓军,李长云,彭国新,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9):56-59.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9)

英国2011年新版的信息素养核心模型的7大指标分别为:信息需求识别、信息需求研究、检索策略计划、信息获取、信息评价、知识管理和知识展示与创新。这7大指标是在对原有指标按照科研和学习流程的重新规划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它叙述了有信息素养的人在信息运用的各个阶段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按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进程罗列了信息素养的评估标准;另一方面,它又揭示了信息使用中的逻辑进程,7大指标环环相扣,实现了信息从需求阶段向物质成果转换的质的飞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中构建了6个核心准则,这些核心准则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①能够识别信息需求和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②能够高效地发现需要信息;③能批判地评估信息和信息搜寻的过程;④能管理搜集和产生的信息;⑤能将新旧信息应用到构建新概念或者知识创新中;⑥能在使用信息时,理解和遵守与信息使用有关的文化、道德、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含7个维度、19项标准和61条具体指标,它涉及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管理、信息成果、信息创新、信息道德的方方面面。具体7个维度为:①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②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③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信息;④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信息源,并把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⑤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⑥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⑦能够了解与信息检索、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

2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标准对比分析

通过国内外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大多数已形成国内甚至是国际统一(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较为完善和科学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估标准体系,用以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评估和信息素养教育。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国内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这就使得各高校的信息评估活动失去了统一的指导准则和行动指南。当然,各高校可以以北京地区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为参考指南,设计适合自身的评估标准,但权威性、普适性的全国范围内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的建立,仍是今后国内信息素养评估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统一评估标准的建立,才能赋予各高校信息素养评估工作以统一的衡量标准和操作工具,才能增强国内各高校信息素养评估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实现高校信息素养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虽然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只是区域性的统一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①对比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国外所有相关评价指标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到信息创新都被囊括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范畴,该评估体系的全面性和高度概括性,是国内信息评估历程上的里程碑式标志;②对比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它加入了信息意识评估维度,简单地说,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的认识,它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源泉和动力。缺乏信息意识,一切信息相关活动都无从而谈,信息意识评判对于信息素养评估不可或缺;③对比英国信息素养核心模型,国内标准加入了信息道德评价指标,信息社会中的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实现合理、合法条件下的信息获取和使用,同样是如今信息素养评估和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信息道德建设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应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信息素质的核心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14-02

一、引言

高校信息化的实质就是赋予高校优化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能力,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 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达到提高高校的核心能力的目的。因此从提高高校核心能力的角度思考高校信息化流程构建,不是传统的将高校教研、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化”,而是从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来达到提高核心能力的目的,以突破大学发展瓶颈制约。因此,高校核心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高校信息化规范流程的构建不仅有利于解决高校政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等瓶颈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实现微观信息的畅通、知识资源的配置来推动高校核心能力的增长,提升高校的竞争优势。

二、高校核心能力的内涵

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对优质生源的占有,对优秀师资的占有,对办学资金的占有以及对科学制高点的占有,尤其是高校间学科的竞争,这一切都取决于高校内在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来源于对企业组织的研究,是指企业组织在关键领域建立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一种独具特点、不易外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或能力。核心能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技能或技术,是基于资源、知识的互动而形成的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显著价值性、可延展性的核心能力集,是企业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高校竞争的目的与企业不同,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高校所追求的不是私人利益,而是社会公共利益,其产出是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知识性的,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过程。

高校核心能力分为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高校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学术梯队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三大块。组织能力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的品质,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具有使大学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具体又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如图1所示。

三、基于核心能力的高校信息化流程构建目标

以体现核心能力的高校信息化流程构建的总目标是:明确建设什么样的信息化,以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保证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高校核心能力的增强。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之一:发挥高效的流程优势。自动化、文献传递以及基于Internet的网络系统,不受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管理方面有高度共享的管理信息,科学、规范、严格、完整、及时更新维护的基础数据。利用数字化校园,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更便捷地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化,使得管理减少环节和程序,进一步达到组织扁平化的效果,形成充满活力的大学新型管理机制。

2.目标之二:发挥师生为本的互动优势。提高员工满意度,从管理走向服务,使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协作研究,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现代大学组织而言,管理和管理体系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信息化体现的直接而高效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组织系统、学习环境,这不仅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标志,而且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

3.目标之三:体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科研优势。在特别有利于发挥信息化教育特长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方面,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速度,迅速形成优势教学方面有高度共享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利用数字化校园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利用数字化校园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高校信息化流程的构建必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建制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核心竞争力生成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自觉的文化建设,对公众和社会而言这是大学良好形象的标志,对校内师生而言这是达成默契、增强合作、实现认同的最好手段。透过核心竞争力理论去思考构建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于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4.目标之四:实现内外部资源整合优势。随着终身学习、全民学习时代的到来,大学通过信息化形成要素的有效整合,以增强其竞争优势。在任何一个组织内部,所有单个要素发挥作用或作用的性质与大小都取决于该组织的组织能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高校建立创新人才形成的前提基础,这种前提基础反过来会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培养素质和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的人才和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服务,也为高校对外进一步开放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创造条件。高校信息化流程构建是信息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迎接机遇与挑战、加强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

四、基于核心能力的高校政务信息化主要流程的构建

以上四个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高校政务信息化流程的科学构建,信息化流程构建主要包括信息化流程分析、信息化流程选择、信息化流程实施和信息化流程评价四大单元组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也主要集中在这四个单元。从战略的角度出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即最终目标应当是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核心能力价值最大化。因此,基于核心能力的高校信息化流程体系应包含如下内容(如图2所示)。

1.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最终目标)是获取竞争优势。高校通过对竞争环境的分析,找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威胁和机会等,在此基础上,以培植高校核心能力、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制定自身信息化建设方案。

2.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高校信息化流程构建具有互动性。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两个方面和四个层次。从虚线指示可以看到该体系包括信息化流程构建过程和核心能力培育过程两大部分。从纵向双箭头指示可以看到该体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校信息化流程构建过程和流程之间调整互动,保证流程构建过程的有效进行;第二层次是高校流程构建层与核心能力层之间的互动,这体现在信息化流程构建过程和核心能力形成的各个阶段,流程构建与核心能力的互动是构建高校核心能力的关键;第三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之上形成高校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后进行能力反馈和战略反馈,从而实现核心能力价值最大化的高校发展目标。

3.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高校信息化流程构建流程构建的具体内容。具体包括:为各类学科建设提供完善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改善学生培养环境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系统;提供高效规范的教师管理系统;提高学校内部管理系统的效率;集成校园信息系统、方便快捷的网上信息交流与信息查询平台以及科学高效的教师培养体系。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子流程中,分别是学生培养流程、队伍建设流程、科研管理流程和学校管理和服务流程(见图3)。

1.教学科研一体的学生培养计划;2.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的教师团队;3.高水平的科研管理能力;4.具有创新能力、领导学科前沿的教师团队;5.高效的教师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6.高效的学生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

(1)学生培养流程。建立高效的学生培养体系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生培养流程来支撑。这就需要高校从学校的宣传、学生的招生、学生的培养计划、学生的培养方案、学生实践一系列活动来着手。优质的生源是优秀毕业生的前提,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在学生培养流程中,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要考虑到学校学科体系建设的战略性要求。而实践型高校同样也应该在培养流程中体现其教学目标,在培养流程中体现出相应的特色。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上科研水平提高和产业扩张也与学生培养流程密切相关。首先,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不但要有实践性知识的锻炼,也需要有理论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其次,在学生的结合培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参加科研的机会,使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能早日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努力做到科研与产业的密切配合,力争站在理论的最高峰与实践的最前沿。

(2)队伍建设流程。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确定各院系统一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运行环境,规定配套的信息集成模式、接口标准和规范。真正解决目前我国大学学术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力量分散,无法承担大型研究项目的问题,打破“单干户”、“夫妻店”、“父子兵”的个体科研局面,保证各个数据流畅通,实现各个子系统的高速、高效互联,达到师资队伍信息共享和网上数据交换,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给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的科研网络,实现科研探讨和沟通的及时、便捷,随时了解科研前沿和最新学术成果,并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方向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计划,不断完善配套的制度,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软硬件条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更有成效。在以后实施或完善新人力资源认证系统建设时,可依据总体规划纲要进行,确保后续实施的系统能够顺利接入,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在政务信息化的环境下,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系统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这个系统具体包括备课、上课、课后交流、批改作业、答疑、考试等各个环节。

(3)科研管理流程。首先,需要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全程管理系统,提高科研水平和产业规模,包括从项目申报项目审核项目研究项目验收项目结束的全过程。其次,疏通信息流通的渠道,为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利用政务信息化,在整个学校范围建立一个统一的对外窗口,既方便外界了解情况,又方便自己统一管理和对外宣传,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积极促进科研与产业的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另外,达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也需要科研管理流程来支持,所以科研管理系统也必须与学生培养系统进行交互,从而达到协同工作的目标。

(4)学校管理和服务流程。学校内部管理流程是学校日常工作的基础流程,决定着整个学校运行的效率,学校必然要求在网络虚拟组织机构方面进行必要的变动,这就涉及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以及后勤服务流程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利用,对综合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学术机构、技术部门等“数字校园”信息资源的构成、发展模式、开发利用和管理体制各方面事务进行战略或策略性计划和安排,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发展方向,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为“数字校园”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案。

五、结论

在目前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信息社会中,高校要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必须有效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创造一个信息充分共享、管理流程优化和高效的信息化校园。以信息化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流程、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达到决策的信息化,使得学校管理决策层可以准确、全面、及时地根据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翔实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与规范。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规划项目:“高校政务信息化的体系建构与管理制度创新”(项目编号:06C868)。]

参考文献:

1.韩雪.企业信息化减少的理论分析及流程构造设计.商业时代,2009(24)

2.查贵庭.美国高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教育信息化,2006(5)

3.蒋东兴,宓泳,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8)

4.湛俊三,夏晶.基于核心能力的高校战略策略.中国成人教育, 2008(3)

5.申慧.高校政务信息资源的产生及形态分析.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04)

6.齐绍平.高校政务信息化的科学决策服务功能研究.教育信息化,2005(6)

上一篇: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下一篇: 小学的德育原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