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知识学习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5 05:32:18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1)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技术之一,能源、材料、信息科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三大支柱。新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缺陷和性能关系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而材料制备科学则是研究材料制备新技术、新工艺以实现新材料的设计思想,从而使其投入应用的应用学科。因此,材料制备方面的知识对材料科学至关重要。

“材料制备科学”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介绍,同时结合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材料制备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因此,为了适应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必要从“材料制备科学”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实践性教学的强化手段、课程考核办法以及考核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改进。

2 教学内容的优化

该课程讲授内容丰富,主要涉及了不同的材料制备方法,包括典的合成方法(高温合成、低温合成、高压合成等),软化学合成方法(先驱物法、溶胶-凝胶法、低热固相合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电解合成方法(自蔓延高温合成、微波合成)等合成方法。课程如果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授课,单纯依靠板书和教材进行讲解,学生难免感到枯燥无味,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多媒体教学,加强课程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实践来启发学生在材料制备合成中的思路,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2.1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结合

课程中涉及到晶体生长理论的问题,已在材料科学基础中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本课程在这方面的讲述应从简,而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制备方法上。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到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微观分析手段。比如在溶胶凝胶法的讲述中,DLVO理论的解释需要结合gif图片甚至视频来进行直观的观察;而高温高压制备材料使用的高压釜,其制备方法也很难使用板书进行详尽的讲述。多媒体教学可调动学生感官的参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还可提高授课的效率和质量。

2.2 课程互动方面的加强

与材料科学基础等基础课程相比,材料制备科学更注重与科研和实践的结合问题。授课老师不应靠“填鸭式教育”给学生灌输大量理论知识,而应该在课程上加强课程互动,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和实践相结合,更深层次了解材料制备和合成的技术。在课间时也应与学生加强互动,使学生不再感觉到理论知识的枯燥,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和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2.3 课程教学与实践实习的结合

在国内大学普遍情况下,授课针对人数较多,给实践教学带来较大困难。而对于材料制备科学这类需要与实验结合的课程中,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到实习参观与实验教学的相结合,在工厂大型制备工艺与实验室小型制备工艺的同时学习中,更加深入学习到材料制备的工艺与原理。

2.4 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考试一般以闭卷考试为主,卷面成绩占学生最终成绩比例较大,且试卷更偏重理论知识,很难发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应只是理论知识的单纯记忆,这样容易造成“考前突击、考完就忘”的情况。针对材料的制备,可以针对某一材料的制备,课程上给学生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制备过程的理解与记忆,并给予打分评定,最终综合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

3 结论

“材料制备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相对困难,如何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相对较深的知识,需要授课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努力。本文主要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出发,提出了多媒体教学、课程互动、加强实践、综合考核等改革方式,从而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世纪需要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2)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是材料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材料制备合成与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先进材料制备的技术。该课程涵盖内容多、知识点分散、实践性强,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各种材料制备及合成方法的基本原理、设备仪器构造、方法和技术等知识,会让学生感到琐碎和枯燥,很难提起兴趣学习[1-2]。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众多的制备技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文将从理论知识、现代化教学以及科研实践这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及探究。

1理论知识打基础

1.1基础理论的掌握

材料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坚实基础,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起,先进材料科学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材料科学最终的研究和发展目的是应用,而其中材料制备是应用的重要基础。材料制备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纳米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晶体材料等多类材料制备技术和工艺,同时涵盖了实现新材料的设计思想,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在学习该课程时,需要掌握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等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在本专业安排该课程时首先需考虑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合理开展专业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以及空缺。例如:学习材料制备技术这门课程时,学生需要先学习《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基础》这些课程,因此可以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基础》安排在大一或大二学习,之后再安排材料制备技术这门课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较为轻松,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1.2历史起源的引入

材料制备技术针对不同的材料产生个性迥异的制备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独特的,毫无系统化,因此想要在课堂上有系统、有节奏、有规律的讲授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基本原理的讲述较为枯燥乏味,多数都是一些叙述性的知识,在传统课堂上一般都是直接讲述———接受的过程,为此老师讲述辛苦,而很多学生也难以提起兴趣,致使教学效率低下,这个局面视乎难以突破。但其实一种制备合成方法或加工工艺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来源,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总是忽略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故事往往有着吸引力,适当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关于相关的历史故事,生动的讲述过程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还提高了教材的趣味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3]。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仅仅打破了枯燥,而且还将基本理论知识和一些哲学思想讲授给了学生,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也会感受到这门课程的魅力。

2现代化教学要跟上

2.1多媒体器材的使用

多媒体具有集图文、音像和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功能,可以通过图画、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一些在黑板上无法展现出来的功能,表达更加直接和形象,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因为它强大的功能性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生动和形象,学生当场就可以理解掌握,从而能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而且多媒体的投入使用还可以让老师们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以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进行上课教学,顺应时代的潮流[4]。材料制备技术课程侧重于介绍各种材料制备及合成方法的基本原理、设备仪器构造、方法和技术等知识,内容杂且多,而课程时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们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些功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将文字教材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基本理论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将抽象的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合成条件以及相关材料等以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对于一些平时难以接触到的高端实验设备或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制备工艺等,可以通过影视材料、动漫及其他方式形象生动、逼真地模拟;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某些实验仪器的结构和操作。

2.2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加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中小学延期开学,互联网教学模式迎难而上,各学校“停课不停学”,这也使得互联网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5]。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地域、物质等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程度的学习的要求,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具有针对性,可以综合利用各种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提高学习效率。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涉及众多学科,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应对制备方法有所接触,最好能进行亲手操作。但是由于学时限制以及实际操作的局限性,可增加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的互联网在线教学[6]。可结合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教育资源共享,给予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学习充分的选择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制备技术之前,可让学生观看一个制备实例,对制备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增加其学习兴趣。增加互联网教学可以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把握学生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科研实践相促进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83-03

《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课程是我校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工程技术专业的重点必修专业课之一,在本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起着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学习体系中。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最大的疑惑是建筑装饰材料品种多、其质量控制技术指标多、要求高及复杂多样性等。摆在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学生才能收到预期的较好的学习效果。《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课以职业能力之一——材料生产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建筑装饰材料检测对象和检测设备为载体,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确定《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项目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同时养成学生的科学工作方法、统筹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社会能力。把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该课程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改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初步成果。

一、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路径

1.项目教学法的情境设定。对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课程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建筑装饰材料企业的化验室工作过程相一致。以企业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检测任务为导向,以化验室工作为职业背景,拟订多个典型实验项目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单即“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相关知识链接并经过团队思考,针对建筑装饰材料测定项目,如对水泥、混凝土、木材、涂料等建筑装饰质量鉴定,编制系统检测方案,编制完成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检测任务的实验准备单。

2.理论知识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要把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依据所提出的测定项目组织与开展教学和实践。在编制完成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检测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通过提供真实或仿真的实验室分析项目,围绕项目测定的任务单编制,开展教学和实践。把全班同学分组;如47个学生分成5~7人一组,使学生按照仿真项目实现自身参与完成任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仿真实践环境,学习所须掌握的知识体系、接受和理解水泥质量控制知识体系,逐一体会和探究独立工作的能力。任务通知单例: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检测任务通知单。项目二:装饰混凝土质量控制检测。任务: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任务描述:装饰混凝土常规质量检测主要项目之一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检测方法:按GB/T 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任务实施载体:建材学院建筑装饰材料检测实训中心材料理化检测实训室;坍落度筒,截头圆锥形,由薄钢板或其他金属板制成;捣捧,端部应磨圆,直径16mm,长度650mm;装料漏斗、小铁铲、钢直尺、抹刀等。任务实施要求及建议:第一,任务实施要求。①本项任务用时6学时。②工作小组5~7人为宜,选定组长1人,负责工作计划、分配任务、检查与协调、结果判定。③每个成员均要独立完整地进行规定项目的测定,其他工作由组长安排。④各小组编写任务实施方案(要求思路清楚,语言简洁),在班级汇报、讨论及教师点评后方能实施。⑤各小组及个人填写任务完成报告单。按时交给指导教师。第二,任务实施建议。知识准备:掌握测定项目测定原理和结果判定测定步骤;学习测定注意事项。仪器准备:在知识准备的基础上统计本小组所需仪器种类、规格、数量等,列出清单;掌握仪器使用规则。材料准备:在知识准备的基础上统计本小组所需材料种类、规格,计算所需份量;编写任务实施方案;在实训室完成各项子任务,注意分工合作,整体推进;及时和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测定结果与质量判定。

3.仿真试剂与仪器设备准备计划及实施完成,信息及材料收集要充分。在实施“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测定项目计划过程之前,要从各个方面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及信息,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检测技术,对行业检测项目的国家标准有一定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及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课件等演示重要操作过程来引导学生,以增强直观认识,丰富实训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筑装饰材料检测课程除了要求掌握质量控制检测指标外,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操作能力,这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4.做好检查评价工作。内容包括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及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对项目教学的必要的考核和总结,它通过学生与老师的评价来完成。学生评价为素质评价和任务准备评价。而教师评价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和任务准备评价以外,主要是对学生掌握项目的测定原理及项目实施测定的全过程给予评价,并针对在测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影响因素和偏差,进行讲解和评价。学生也应给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的反馈互评,教与学相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理解完成项目的过程、任务,自己要掌握的相应知识体系及实验技术和两者之间的关联,同时也激发学生勇于实践,善于思考。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设计好学习情境,同时需要在学生学习理论,搜集整理材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探索形成操作能力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就必须指导学生成为项目任务完成的真正的主人,使学生更多地担当起自主学习的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面临着项目开发学习设计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考验。

二、项目教学法在水泥质量控制实训课改的效果及推进

在《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课改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主要实现了“四个推进与提高”。

1.推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进了构建课程之间的链接,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3.推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4.推进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在《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课改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有很明确学习目的,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教学中,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链接,进一步提升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及链接,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了一个飞跃。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强调并引导学生能够完整、独立参与从计划到评价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学生的意识形态里逐步渗透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学习理念。课改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其展开的教学活动所依托的仿真模拟项目是企业真实的测定项目,它强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并且让学生对水泥质量控制课程应具备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完整学习。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课改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不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链接,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其职业经验,并且还使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课改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对教师的素质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即教师应是高职高专的教师,同时也必须是建筑装饰材料质量控制物理检验技师或高级技师。此外,每一个学生因学习方法等不同在学习中存在个体差异性,相同的水泥质量控制实训实施项目教学,对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相同或不同的结果,因而,教师应进行恰当取舍遴选,合理整合分配,正确运用,才能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作用,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得到明显的进步和提升,使职业教育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4)

二、关键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必须交代清楚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在设计中合理地选材,能够针对设计对象的材料合理地安排成型工艺或加工工艺。正如课文前言中所描述的:机械工程材料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合理选择材料或合理安排材料工艺的基础就是必须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纵观机械工程材料所囊括的内容,可知该课程具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概念定义多(涉及概念定义300多个),原理规律多(涉及原理规律几十个),内容头绪多(含金属学与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理论计算少(除相对量计算外,基本没有计算的内容),另外该课程大量涉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繁杂。[1]目标清晰,内容繁杂,要求我们必须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要求一:课后必须布置预习内容,学生必须预习,这样老师在讲课时会避免一味“灌”,多数时间可以用来解疑;要求二:课后必须独立完成布置的思考题,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要求三:课后要结合前期所学的课程或生活中的实际机械来思考问题。第一节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急迫性或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课程繁难、复杂。所以在交代上述相关事宜时不要就一个问题说得太多。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突出课程在创造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个人成才方面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课程的冲动。另外,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精心调整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和指导为辅”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课堂中单一应用上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不好。讲授法和演示法均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实践中证明课堂教学效果不良;提问法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知识效率不高,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传授不易实现。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都应该有呈示—对话—指导这样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觉接受新领域的新概念、新术语,理解性地记忆某些原理及原则条例,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找答案或符合原则的理由。对于知识背景、难点、重点、特殊的技巧、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学习者自觉接受新知识,掌握并学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分析和总结了以前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之特点和效果,归纳出一种“演示—再阅读—提问—讨论—启发—归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旨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捷效果,展示相关知识点,节约板书时间,让位于学生快速再阅读课文中有关内容,最后通过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讨论概念或新术语的关键词或知识点,进而进行互动、启发、解释,以接受、消化、理解和记忆知识,利用课件展示实例应用知识,然后归纳总结,以达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该方法的设立,延续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但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快速阅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启发进行互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堂课的内容。

四、精心设计教案

上述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课程教案的设计。设计教案时,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的形式。对于概念或术语之内容,教案设计如图1所示的“凝固”。学生阅读课文,提问概念的关键词,启发、讨论、归纳。譬如不同结构的物质:晶体在凝固时为何称其为“结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晶体类物质和非晶体类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对上诉问题进行思考,以形成急于寻找答案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五、其他措施

(一)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温故而知新,注意课程知识的前后连贯,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知识消化的重要性,知识的熟练对实际问题的关键,等等。基本知识不熟练,面对实际问题可能就无从下手。另外,还应结合适当的工程实践来串联知识,应用知识。

(二)适当的激励和批评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5)

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曾说:‚建筑必须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集合体。‛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艺术设计基本功,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以满足行业工作的需要。建筑材料是建筑事业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形式、风格、质量、造价等。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组成、分类、性能特点以及运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建筑设计中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技术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以便学生就业后适应激烈的社会与行业竞争。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为数不多的纯理论性课程,受自身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材料课程具有专业理论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知识系统性差等特点。该课程的内容涉及12类材料,且介绍各类材料的内容自成系统,缺乏横向联系。在该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国内建筑学专业教育‚重理论、重设计、轻技术‛是不争的事实,且关于建筑设计案例分析的图书资料多是重点介绍建筑的平面立面形式、体块形式、空间变化、设计理念等,而支撑这一切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却鲜有提及。甚至有一些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抛弃了建筑材料课程,将这一部分知识放在建筑设计中零碎地讲解。材料训练是国内设计类专业教育中普遍缺乏的一个环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忽视建筑材料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会认为‚理念‛‚想法‛是建筑设计的全部,甚至图面表现都比方案的技术性细节重要。在这种不尽科学的观念支配下,很多学生对建筑设计中涉及的材料、构造等技术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建筑材料课程的课时不足,也反映出在课程教学方案规划过程中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够。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教学方案中建筑材料课程仅有32学时,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只能讲授基础理论,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手段单一

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对材料的内部结构等进行直观展示,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是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没有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很多高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讲授的知识不能通过实践进行加深与巩固,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课程前,通常已学习美术、艺术造型、建筑制图与建筑设计等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讲解理论,再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做相关调研,最后让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下动手实践。在开设建筑材料课程时,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存在良好互动的教学模式,但建筑材料课程理论性强,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这会让学生产生‚填鸭式‛教学的感受,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

(三)教材缺乏直观性、应用性

现有的建筑材料教材,理论叙述性内容过多,关于材料实际运用的内容较少,缺乏应用性;关于材料及其具体运用的插图远远不够,缺乏直观性。此外,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现有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仍仅仅局限在最基本的传统建筑材料,明显与建筑材料的实际运用存在脱节。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改进

(一)注重加强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枯燥乏味的特点,教师教学中应在理论分析讲解上强化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体现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以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时,最好结合具体材料的实际运用展开。例如,在混凝土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知识点这样联系起来:目前混凝土施工多采用泵送方式,要求混凝土有很好的流动性,而增加混凝土流动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加大水灰比,但这样会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其他手段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二是通过多种渠道增大混凝土的强度。教学实践表明,结合建筑材料的实际运用将枯燥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讲解,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与相关专业课内容的联系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的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21世纪建筑技术越来越成为完善建筑功能与艺术的引导力量。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建筑材料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联系。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分析具体材料对建筑的作用与影响,探究建筑材料在解决建筑设计中具体问题的功效,有意识地加强建筑材料与设计课程的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的任课教师还应通过与建筑设计课程任课教师的交流与协调,分年级逐渐强化建筑材料知识的运用。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构成了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类模块。建筑施工是建筑材料的运用过程,建筑构造方法是运用材料进行建筑施工的依据,因此建筑材料课程与这些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材料实际运用内容的讲解,都应该和其他技术类课程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利于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可避免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方法,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充分提高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第一,基本理论等内容的教学,最常用的是讲授法。教师讲授基本理论时,在语言上要力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概念的表述上要尽可能做到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另外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第二,材料的实际运用等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应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材料的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和材料的运用实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材料的特性,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参观学习法也是建筑材料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应以小组(3~4人)为单位展开,其程序为:(1)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2)针对某一种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重点分析材料的性能特点与实际运用情况;(3)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制作PPT;(4)指定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讲解材料的性能特点、实际运用等,并开展课堂提问与讨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课时较少和学生人数较多的限制,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可提前布置参观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参观学习收集10种以上材料(要是新材料)的具体运用情况,在学期末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并制作PPT。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以学生提交的PPT为参考,给出学生在参观学习方面的成绩并将其计入课程考核总成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活跃课堂气氛。

(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建筑材料课程学时较少,学生的课下学习对课程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引导督促学生在课下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课下学习与资料整理,有利于学生将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其实际运用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聘请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方面的专家开设讲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材料知识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外学习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延续与升华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术期刊网、专业论坛、专业学术机构网站上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为了方便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要专业学术机构,如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美国实验与材料学会(ASTM)、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美国混凝土学会(ACI)、美国建材研究会(MRS)、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等,并指导学生注册成为其会员。如ASCE会将他们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资料发送到会员邮箱,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建筑材料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网站上有很多建筑材料方面的资源,而ABBS建筑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建筑材料实际运用的具体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收集整理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资源。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学习,能够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时代在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与时俱进,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教师‚教‛的内容应更细致深入,手段应更灵活多样,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也应实现由被动接受为主到自主学习乃至主动学习为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尹健,李益进.《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实践[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2]张俊红.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20).

[3]刘数华.网络资源在《建筑材料》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6)

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等。

(2)专业基础实验

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专业基础训练及综合实验。依据相应课程大纲,每门课程至少开设4个实验项日,且能支持专业培养日标的达成。

(3)专业实验

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材料制备与性能综合实验等。要求开设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相关实验至少7项,同时完成至少1种材料的制备,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方计算—工艺方案设计—制备—相关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等全过程训练。

2、材料物理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等知识领城。

(1)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结构、晶休缺陷、相结构与相图、非晶态结构与性能、固体表面与界面、材料的凝固与气相沉积、扩散与固态相变、烧结、变形与断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论等。

(2)材料工程基础知误包括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及制造础、电工电子学等。

(3)物理化学知识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等。

3、冶金工程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3-02

材料是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材料导论课程是介绍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概念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作为一门先导课程,对于培养大一新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均将《材料导论》课程作为一门核心和主干课程,还有许多高校将其列入拟将开设的重要课程,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但是国内外现有的《材料导论》课程内容过于专业,难以满足专业基础课程尚未开展的本专业低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需求。课堂不应是学生听取讲授的场所,而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场所;教师的讲授不是信息本身,而仅仅是信息的载体。为了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了解学科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开拓视野的目的,需要对材料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一、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打破传统大类材料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应多从生活常识中寻找材料实例,阐述材料特点、发展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高度概括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学科地位、研究范畴、核心要素、分类方法、各种新型材料与工艺,通过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前沿应用,同时突出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迅猛发展,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浓厚兴趣,实现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四性统一。此外,材料种类繁多,每一种材料在各自领域都有其重要性,加之学时、专业性限制,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平行设计,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还应充分考虑本校材料学科研究的优势项目,在保证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同时,应重点介绍本校的优势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学科结构的同时,了解本校的特色和科研动态,为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知识不仅仅靠老师传授,要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实践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一方面全面接触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另一方面培养同学如何自我获取材料科学知识的手段,如何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本课程将采用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尽可能采用双语授课,即使用英语讲授和中文解说相结合,或用英文辅助关键词语表达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注重教学民主和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手段方面,应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关于多媒体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已经实现,并应用多年,教师和学生并不陌生。但是,随着该项技术的长期使用,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媒体信息,学生逐渐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出现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拷贝授课ppt作为复习材料的现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也有类似的认同,比如最近报道的,费米实验室大强子对撞机双周论坛的组织者就开始限制使用ppt做报告,他们认为,没有ppt,参与者可以脱离脚本,促进互动和激发好奇心。其实无论是使用或不使用ppt,其目的均是为了激发听者的兴趣,更好地传递讲授者的思路,因此,在教学手段方面应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为目的,而不是以方便教授讲授为目的,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大量与生活紧密联系、切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图形、动画、音效、视频,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真实、准确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课程中还可以设计模拟国际会议教学,首先由教师指定会议主题,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学术报告。在模拟会议中,由学生担任会议的主持人、学术报告宣讲人和翻译,作为观众的学生在宣讲结束后可自由提问,由宣讲人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运用多种媒体展示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成果,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思想的舞台。实践证明,通过模拟使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知识、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本课程将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包括教师组成知识结构、教师能力培养、教师年龄结构设计几个方面。材料导论学科涉及知识面广,为了实现教学的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必须有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由老中青构成的教学团队。此外,积极开展对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要求其跟班听课并担任助教,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全面地理解了课程的背景和知识要点、教学要求和内容,掌握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听课、研讨等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在担任主讲任务前必须在教研室对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试讲,通过开展观摩名师教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全部能够独立走上讲台。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做到意识超前、观念更新、措施和培养方案操作性强,本着“培养”、“引进”、“提高”并重的原则,采取学术交流、国内外访问进修与考察、学历提升、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发等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以上是笔者对于材料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努力坚持探索和创新,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军龙,高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0,(12):69-70.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8)

《功能材料》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材料物质性分类,它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从材料功能性分类,它包括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生物材料、各种功能转换材料,如光电转换材料、热电材料等等。从材料的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等。我们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如此庞大的材料系统一一讲解给学生,因此需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由于材料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纳米科学的飞速发展,促使材料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新的理论、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作为当代材料专业大学生,理应掌握材料科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多收集最新资料,将热点问题带进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对教师要求较高,要实时跟踪材料领域世界先进水平,并且还要将这些热点进行剖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去理解、分析其原理和意义。这些热点内容所涉及的原理一定要跟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相适应,让学生在兴趣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近年来网络通信领域得到飞速发展,大学生对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对这些领域所要用到的材料也有着特别的感情,鉴于此,该教学内容中专门安排一节为光导纤维。内容包括光导纤维的光导原理、光纤的种类、制备方法以及未来光纤的发展趋势。另外还专门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专门针对光纤的具体应用现状进行讲解,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该课程内容,并自发地组织课外小组进行专题讨论。通过学习该小节,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专业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是以前没有想到的。因此组织这种教学内容,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端正了部分同学的专业思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当然并非《功能材料》教学大纲的内容都是当前热点问题,还有很多是非热点知识,这些内容往往研究得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有的材料已形成产品,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材料我们大学生也要掌握,将来很有可能分配到相关厂家负责材料的开发和工艺等工作岗位。针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搜集大量关于材料生产厂家和公司的信息,结合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

功能陶瓷是功能材料这门课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功能陶瓷是在传统陶瓷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很多分支,如电介质陶瓷、铁电陶瓷、压电陶瓷、热释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等等。其中有很多类型的陶瓷制备工艺相当成熟,已有大量的生产厂家,学生将来可能会到这些单位工作。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涵盖这些材料。然而功能陶瓷章节的课时有限,不可能讲解众多的功能陶瓷分支,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其余内容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将在下一节专门探讨教学方法。 

二、基于问题学习法的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首创,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现在,很多院校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或教学改革,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以及一些高级中学,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此方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性,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基于问题学习法中的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是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第三,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第四,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相比,基于问题学习法在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应该是广泛学科或主题的整合,强调社会性交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1~3]。

《功能材料》这门课,涵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且应用性较强。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的功能材料知识讲授给学生,有必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自觉获取新知识。具体可采取下列步骤实施教学:

1、按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同一时期,布置给学生具有相同新知识点的问题,如同属于功能陶瓷类材料,或同属于信息材料类材料。可以事先告诉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需要,分析出新知识要点。

2、由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提出质疑、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分析需要获取的新知识。因为可能学生提出的新知识要点只是对旧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知识。

3、帮助学生找到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图书馆,相关网站,甚至咨询有关专家,要求小组内学生尽可能多交流。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并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自己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监控,鼓励,引导他们进行高水平的思维。

4、评价各小组的总结报告,并分析比较不同小组的结果。对他们获取的新知识要点进行比较,在全班展开讨论,以精练知识。

5、为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部分知识点,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并且先讲知识点,然后再讲知识点的运用,调查学生,评价不同的学习效果。

通过比较,明显感到学生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下,可以学到更全面的知识,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受益匪浅。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9)

一、引言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所选用的教材是由关振铎、张中太、焦金生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第2版,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无机材料(包括陶瓷、玻璃、单晶、耐火材料等)的各种物理性能。研究的性能包括无机材料的受力变形与力学性能、脆性断裂与强度,以及热学、光学、电导、介电、压电和磁学等性能,这些均是无机材料应用在各个领域所应具备的物理性能[1]。另外,课程中还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内容,如验证性能参数、掌握基本检验与测试技术等。对于刚步入专业课程的学生而言,学习这门理论深、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内容面广的课程,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等负面情绪[2]。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与实践模式势在必行。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针对《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的课程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出发点,倡导教师尝试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改革,不断更新课程知识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启发演示型、互动式课堂、网络式微课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和氛围。

(一)启发演示型教学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知识体系覆盖面广、逻辑性强、相关概念及公式推导繁多,课程主要阐述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的基本理论以及材料组成、制备工艺与微观结构等对性能的影响规律。仅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很可能会因为内容的枯燥和抽象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将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其运用。相比于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利用逼真的动画演示直观的将微观或抽象情景呈现,从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但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样存在如授课连续性不强,前后知识点呼应难等缺点。如果将“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应用相结合将能很好的弥补两者的不足,使学生的目光与注意力始终聚焦到授课内容上,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无机材料的透光性时,可给学生演示光通过介质发生反射、吸收以及散射的动画,并结合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讲解,如利用光的散射来解释灰霾天气或大雾天气的能见度不高,让学生能结合多媒体演示和现实例子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在利用幻灯片授课的同时,还需要将重要公式的计算推导或相关知识要点在黑板上一条条梳理出来,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说,多媒体的引入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但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需要注意的是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板书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使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互动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结合,但仅凭授课教师的单向教学过程将很难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的过程中,从而保证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5,6]。

与单纯的教师授课相比,采用学生讲授、课堂讨论的方式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留有部分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讲授,在每章内容讲解过程中,设计一个“小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本章节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各章节知识点为主线查阅文献资料。从选择/设计材料、材料制备工艺以及改善材料性能途径等方面来讲解,并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例如,关于无机材料的热传导内容,以“如何设计一个保温水杯”为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挖掘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以幻灯片或纸质报告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通过比较学生不同的设计思路,可以很容易得出保温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调控材料的热导率,再通过分析影响热导率的不同因素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相信在此种授课方式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三)网络式微课教学

微课是一种新型微型网络教学方式[7],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具有不受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章节或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仅仅依靠短短几十个学时的上课时间,学生很难完全掌握《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全部内容,而通过网络微课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学习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期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微课是将这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网络表现出来。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出“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微课”的特别之处,需要精心设计微课的题材和内容,注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之所以选择“微视频”作为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微课的重要载体,是因为视频(如多媒体动画或其他媒体资源)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等特点,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程学习中,结合形象的教学视频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逐一回顾并加深。在讲解一些理论上非常抽象的知识点时例如本征电导和非本征电导时,采用这些微视频手段将更容易帮助学生消化与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模式多元化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其在大学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视度愈来愈显著。一直以来,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基础课程仍然是以理论课程为主,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这一现象对材料专业的学生尤为明显,较弱的实践动手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表现[4]。而《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公式推导,并从理论上阐述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因素,如果学生仅靠课堂上单纯的理论学习,势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无法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因此,依托于各类实验、科研项目、创新训练平台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物理性能的机理和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于专业综合实验的实践教学

与传统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中多验证性实验相比,无机材料专业综合性实验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从材料制备到检测分析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更好的熟悉和掌握基础知识,在了解专业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目的。

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课程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去设计指导实验,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构成实验与理论学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例如以《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中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章节为对象,设计“钛酸钡功能陶瓷的制备及其电性能表征”综合性实验,学生采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和烧结制度来制备不同致密度的钛酸钡陶瓷,并通过对所制备钛酸钡陶瓷的介电性能测定,加深对相关知识概念如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对钛酸钡陶瓷进行结构表征(如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来分析比较不同显微结构对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思考并掌握调控陶瓷物理性能的方法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与研究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科研创新的实践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彼此依赖的关系。大多数《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授课教师均是各类科技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参与成员,如果能将教师的科研工作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势必会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一方面,从事科研工作有助于教师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课堂中,确保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教材内容的补充。另一方面,教师可吸收来自相关科研领域中最新、最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其开阔教学思路,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依托学院各专业的科研项目,结合无机材料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组织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或学习过程中加入各科研团队。在教师或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开展相关课题的科学研究,通过参与材料的制备以及了解材料的实际应用,让本专业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觉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渴望。不仅如此,参加科学研究还能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研究所必备的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稀土掺杂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上转换发光及其压电耦合研究”科研项目,其中涉及到《无机材料物理性能》中的电学与光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基础理论以及思考如何运用相关知识,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如何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课程考核环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最大限度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并且在教师、学生和教学模式三者之间起到积极的反馈与促进作用。目前,《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的考核方式仍以单一的理论考试为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考虑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考核也应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对于课程考核可以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将“单一死板”的考核方式变为“多样灵活”,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水平,反映实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

(一)理论考核

法制知识学习材料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78-02

高分子材料是化工产品的一个分支,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广且最具生命力的一类化工产品;高分子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在材料的合成等偏理论方面,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为终极产品的工艺环节关注的程度不高。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化工材料加工工艺方面开设了系统的专业课程群,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的设置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没有开设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高分子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且该专业作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交叉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多,所有的专业课程学时都高度压缩。在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缺乏、课程学时数少、无配套实验的背景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教材的选用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刚开设时,选用的教材是史玉升等编著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评价及应用,全面系统地了解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的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这本教材的难度太大,因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在完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此时学生已经修完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然而基本没有学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专业基础课,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础较差,加上这本教材讲述的理论知识较少,所以学起来较吃力。根据学生的反映,学院及时更换了教材,采用周达飞等主编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九五”重点教材,该教材高度概括了高分子材料的最基础的知识,对加工成型影响很大的高分子流变学基础知识进行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全面介绍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最常用的基本工艺,也兼顾了新技术和新方法,难度适中,得到学生好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涉及化学、材料、材料加工、机械等多种学科,“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要广泛的理论知识基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基本无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起来的确难度很大。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要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点掌握三者的关系,强调成型加工对制品性能的重要性,这是本课程的主题思想,也是高分子材料的工程特征;选用“九五”重c教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充分利用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及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大工程观点为着眼点,以宽专业为目标,概况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和概念(详细的内容指定参考范围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着重对成型加工工艺进行讨论。从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的共性出发,对模压、挤出、注塑及压延四大成型技术及工艺进行重点讲授,然后讲授塑料、橡胶及复合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区别,对于一些新的成型方法,以及教材中未涉及而在一些科技文献中见报道的新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教师建立了QQ群这样的交流平台,并将高分子领域权威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分享到平台上,经常转发高分子材料国际国内的重要进展到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动组成兴趣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自学。笔者首先通过课内课外结合强化高分子理论基础与概念,对成型加工影响最大的流变性在课堂上进行详细介绍,而其他性能如稳定性、电性能、光性能等材料性能则作为课外学习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节选核心内容,把高分子材料合成、性能、加工及相互间的影响规律简要完整地介绍。比如教材中同一种成型方法按不同的应用体系分成很多小结,而教学过程中每种成型工艺仅以一种材料为代表来讲,但不同章节会选不同的材料体系来进行,比如讲橡胶的压延,那么注塑可能选塑料,而挤出可能选复合材料,这样来兼顾各类高分子材料的成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实现的程度和效率的关键。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二是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来解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以具体实例来说明理论,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针对这些问题,“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一)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中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同时,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笔者根据所选用教材,利用PowerPoint加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将抽象、生涩难懂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由于化学化工学院缺乏相应的高分子材料成型教学设备,教学小组联系外界资源制作了几个基本成型工艺的微课,同时广泛收集案例、动画演示及成型录像,不断补充到授课内容中,让学生对高分子成型工艺及设备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件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丰富课堂内容,加大课堂信息量,使学生获得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理性和感性双重认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吸取传统教学中讲解的优点,将教师的语言、激情和应变能力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并用眼神、情感、心灵与学生沟通,必要时还要进行板书,让学生彻底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笔者在部分知识点的授课中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传统教学的讲授、灌输和教师主宰课堂,转变为组织和引导;从单纯讲解转变为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探讨。笔者在讲述“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这一章内容时,并没有按照书本来进行,而是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设计食品袋的配方”,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与上网查找相关知识等来完成这一思考题,并在学生完成后让他们用PPT来展示成果,通过讨论的形式与学生探讨了配方设计中的一些原则与内容。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强调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从而激发学习意愿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讲授与问题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主线,但又避免单一过多地讲解相关理论,适时将高分子成型的基本理论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相结合,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饮料瓶子和水杯等为例,分别介绍它们的主要原材料(PP、PC等)、配方和主要成型工艺(挤出吹塑成型、注塑吹塑成型、注塑成型、压制成型等),不同成型工艺生产的瓶子和水杯具有不同的特性,并纵向对比了各种成型加工方法、工艺及特点等,在讲述的过程中还给学生灌输了环保安全的意识。在讲述过程中,学生拿着各自不同的饮料瓶或水杯,或观察色泽、透明性,或捏捏比较它们的硬度,看看瓶底找找原材料的主要成分,相互还交换瓶子或水杯进行研究,课堂气氛非常好。课后学生反映通过使用这个具体的例子教学,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原材料、配方、成型工艺等与材料制品性能的关系。此例子生动地体现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主线,从而使教学内容由庞杂繁多变得简单易懂,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效果甚佳。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每种加工工艺所依据的原理、生产控制因素以及在加工中高分子材料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熟知影响制品性能的各种因素,而且要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加工O备、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指导的一项专业实验项目设计为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实验“高分子材料/阴离子型钙基膨润土功能材料合成与成型”,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让学生全面了解原材料、制备方法、工艺过程、成型加工方法等综合知识,并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最终功能材料性能及结构的影响。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使学生不仅获得理论的认识,更能获得感观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史玉升,李远才,杨劲松.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3]周达飞,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 物流管理软件 下一篇: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