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10

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1)

一、针对地方党报特点。树立鲜明“广告价值”理念

《三峡日报》创刊于1949年,与新中国一同成长壮大。《三峡日报》的广告经营走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结合地方党报自身特点。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要求,提出鲜明的“广告价值观”。他们认为,广告经营的“守旧”就意味着落后,“维持”就不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他们不断突破广告经营的传统观念,真正从理念、意识、思路上实现转变。把广告人的智慧和力量换成广告财富。

《三峡日报》提出广告经营必须具备新的广告价值观。这种“广告价值观”,包括广告人价值观、广告客户价值观和广告产品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广告人要真正从单纯“拉广告”的低层次争夺,转变到“做广告”的高层次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经营者的个人价值;广告活动要真正承担起提高引导力和影响力的社会责任,用物超所值的更高回报体现广告的客户价值;广告产品要真正达到主流、高端、独特的品质,用优秀产品创造党报的品牌价值。在这三个价值观中,客户价值是广告的核心价值。客户价值就是在广告经营活动中想到的不仅仅是报社能收取多少广告费,而是客户的广告到底能不能通过报纸产生相应的市场效果。这样才能用开放的视野做广告,才能运用价值的规律做广告。报纸广告不是简单的“卖版面”,也不是庸俗的“拉关系”,而是通过广告人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新项目,创造有效的市场需求,从而把卖点销售给广告客户。

因此,他们着力培育广告人的新闻素养,锻炼广告人的社交能力。提升广告人的服务水平,增强广告人的活动意识。正是有了鲜明的广告价值观,《三峡日报》的广告经营真正摆脱了单纯报纸广告的限制,跳出了版面做品牌、广告做策划、策划做经营,让广告更多地走向参与社会、影响社会、活跃经济、融入文化的广阔空间。

近年来,《三峡日报》联合当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委员会、工商业联合会、商务局、工商局等部门,先后开展了“宜昌经济年度人物暨贡献奖”、“宜昌首届杰出女企业家”、“宜昌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系列重大主题活动,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探索党报经营规律。构建优秀“广告文化”体系

与市场类报纸相比,地市级党报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委机关报的地位优势:二是拥有党政信息主渠道的资源优势:三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权威优势:四是在受众中公信力强的信誉优势:五是自身众多优秀从业人员的人才优势。

但是,地市党报的“短处”也同样突出,如发行面比较窄,“机关味”比较浓,新闻可读性和娱乐性不太强,报纸离市民生活比较远等等。因此《三峡日报》要求广告人必须学会扬长避短,“放大”优势,克服劣势,这样才能在与其他市场类报纸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他们提出,绝不用低价格、低质量、低俗化的“三低”广告争夺市场,因为这样会使党报广告处于被动地位,而要用高品质、高品位、高水平的“广告文化”来赢得客户尊重和青睐。

2010年,《三峡日报》在全省地市报首次提出了广告活动和广告产品的三条标准:一是不以单纯创收赚钱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把大客户做强、把强项目做大。二是不以损害党报品牌形象为代价,而要坚持广告的正确导向和高端取向,提升报纸广告品位。三是不以个人某种私利为广告借口,而要以客户满意和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准则,实现合作多赢。

做广告也是做文化。《三峡日报》的广告经营坚持用一种全员认可的文化提升信心、充实激情和凝聚力量。他们提出“做职业的广告人、做敬业的传媒人”的职业理想,把“忠诚、智慧、激情、奋进”作为广告人的信念支撑,用“有效沟通、尊重客户、务实创新”作为经营理念,推行“忠于职守,诚信做人;永远进取,充满激情;创造价值,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倡导“快乐工作法”,让每个人都有快乐的工作状态,并让这种快乐化作事业成功的源泉。他们努力创造轻松、高效、严谨、务实的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在快乐中出色地完成工作,并在快乐的心态中使工作得以创新。

他们号召广告人把对方当朋友、当家人、当伙伴,把集体当家庭、当依靠、当归宿,从而和更多的广告客户建立起和谐亲密的沟通平台,延续报人、广告人和客户之间长久的合作与友谊。

三、坚持媒体主流导向,保持广告“洁身自好”品质

媒体的舆论导向同样体现在报纸广告中。而且这种导向更重要也更难把握。广告是一种付费的宣传方式,它同新闻一样承载着社会责任,因为广告对受众特别是消费者具重要的引导效应。《三峡日报》长期以来坚持加强行业自律,把好各种关口,坚决抵制那些品位低下、粗制滥造、消极庸俗、内容虚假的不良广告,以高品质的广告产品,彰显主流媒体的品牌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保持报纸广告“洁身自好”,《三峡日报》从机制上构筑有效“防线”。他们制订了严密的广告刊登审批制度,对任何一笔广告哪怕是分类信息广告都需要“过五关”,即广告审查员、广告出版编辑、广告部值班主任、编辑部值班编委和值班总编辑的“五级审批关”。每一环节都做到程序清楚,责任明确,审查到位。对政治导向有问题、违反法律法规、手续不全、表现形式怪异、内容不实、情趣低俗、可能引发侵权纠纷等各类“带病”广告。坚决拒之门外。

一是把握广告内容鲜明的政治导向。《三峡日报》提出,广告导向的正确性是刊发的根本原则,要像管理新闻一样管理广告,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广告导向不出差错。对涉及到敏感事件、国家和领土完整、宗教和民族事务、非法集资和传销等内容的广告,他们做到“严防死守”,绝不让“忽悠”过关。

二是把握广告内容健康的消费导向。《三峡日报》坚持做到不为利所惑,将低俗虚假的各类医疗、药品、保健品、美容广告全部“拿下”。2009年,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药品食品监督局的跟踪监测报告表明,《三峡日报》是当地所有媒体中唯一保持“零纪录”违法医疗药品广告的报纸。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2)

因GRI对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和指标以及报告原则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是否能够按照GRI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已经成为评判一个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水平和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质量的标准。

GRI指南每四年修订一次,2006年10月5日GRI的G3版报告指南。指南中专门规定了有关保障的条款。要求组织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提高其报告的信用度。除组织机构可有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外,可持续报告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推荐使用外部保障。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所用的“外部保障”指保障报告质量和其所包含的信息所进行的活动,之后公开结果。GRI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分级管理,经过专业机构审核的报告认为是可靠的。指南规定报告如使用了格外的保障手法,组织机构可自行在“A、B、C”上添加“+”,比如:“A+、B+、C+”。

挪威船级社VERISUSTAIN――可持续发展报告审核规范是针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专业规范。VERISUSTAIN――可持续发展报告审核规范是参考AA1000AS审计标准及GRI报告指南附录四可信度保证系统的要求制定的,是目前较系统化和严谨的报告审核规范。

人们广泛认为需要改进报告模版和验证方式,以此让可持续发展报告更有意义、更可信。

挪威船级社VERISUSTAIN审核规范定义了一个透明、有结构性和综合的流程来验证关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宣传。

一般来讲验证时应该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其中包括:准确性、中立性、可比性)、相关方响应性。

报告的审核也要针对其报告内容的实质性、相关方响应程度、报告的范围;报告质量的平衡性、可比性、可靠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分。

报告审核所采取的方法也要以事实验证、监督检查、抽样检查(数量指标)、采访、利益相关者访谈、信息源确认为主。

报告审核的步骤一般按照以下程序:

1. 定义范围

2. 计划验证流程

3. 进行实际验证

4. 最终验证报告

5. 质量审计(内部)

6. 颁发审计声明

评估报告前要对指标的定义、指标级别、公司(现场)的风险预测和潜在的问题、审核的指导方针进行了解及确认。

首先区分和定义关键的、重要的、普通的确定3种不同级别指标。确定关键性指标的标准之后再进行风险预测,例如:对使用指标级别的风险预测、对审核过程中要点的风险预测、对关键部件或产品线的风险预测、预想问题可能发生的区域或活动的风险预测等。

根据时间的影响因素,所以审核时一般要关注高风险指标。

评估报告时,要在不同方面使用不同的工具,并应用相应的指南,例如:

1. 该公司应该能够根据风险预测制定内部控制要求。这一方面与“精确性”的等级相关,使用参考操作指南Table 10。

2. 风险预测为判断“完整性”提供信息,使用参考操作指南 Table 8和 9。

以完整性审核为例。针对完整性审核,要从操作维度、范围维度、时间维度进行审核。

经营企业的第一目的是造福人类,承担社会责任是基业常青的基础、企业永续经营的秘诀,已经为很多公司所认同。中远集团COSCO就是亚洲第一个按照挪威船级社VeriSustain审核规范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企业。

由第三方证实,企业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靠性审核可获得以下利益:

全球契约报告对相关方来说是可信的。

- 审核报告中要涵盖所有有关优劣势的细节和概要,同时还要包括未来可能的发展机会。它有助于企业改善整体表现。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3)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协会组织、报刊和其他各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我国上市公司在深沪两市的推动下,从2009年开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应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何指导我国企业合理、有效地披露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而使非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可比性、相关性等财务信息所具备的信息特征显得颇为重要。本文将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GRI组织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从而帮助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与国际接轨。

二、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概况

毕马威从1993年开始每隔三年对全球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调查并调查报告。根据2011年毕马威的报告显示,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继08年成为全球性的社会责任报告标准之后,在2009-2011这三年里,GRI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当今,全球500强企业的前250强中有80%的企业按照GRI指南编制企业社会报告,另外在选择不同地区22个国家中的前100强企业(瑞典仅为前70家企业),共计2420家企业(报告中称N100)进行调查,发现有69%的企业按照GRI指南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毫无疑问,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已在国际上拥有绝对的地位和权威性。

GRI报告框架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指标规章》,《技术规章》和《行业补充指引》。其中,《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是其他三类文件的基础,也是该组织的核心工作成果。GRI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框架,使得沿用这一报告框架的组织可以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更好地表述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同时也让利益相关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贡献。2006年,GRI了第三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简称为G3指引,在此基础上,GRI在2011年了G3版的更新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简称G3.1。G3.1指引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更多领域,GRI推荐企业采用G3.1指引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当前,GRI正在起草编制第四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而该版指南计划将于2013年。

GRI于2011年10月正式公布GRI3.1问世。与此同时,GRI还了相应的《技术协议》,帮助企业更好的撰写可持续发展报告。与之前的GRI3.0相比,指南G3.1新增了有关人权、性别和社区方面的报告指引,该指南涵盖可持续发展的更多领域。据GRI官网资料显示,GRI3.1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他的颁布是为2013年GRI4.0的问世做准备。虽然目前企业的CSR报告可根据GRI3或GRI3.1版指引编制,但了解GRI3.1的具体变化内容可以帮助企业提前熟悉将要采用的GRI4.0指南的大致方针。因此,本文接下来对GRI3.1在GRI3.0的基础上对社会绩效指标中就人权、劳工措施及合理工作和社区三方面的修订内容展开介绍。

三、针对GRI3.1指南修订的分析

(一)针对社区这一指标的修订

社区是属于GRI3.0指南绩效指标中社会方面的内容。在GRI3.0中的社区方面,他的核心指标(SO1)是要求可持续发展报告需阐述机构组织应用何种政策来管理在社区中所受到的冲击以及相应的监督系统和结果,其附加指标为机构组织可以披露因社会、道德和环境业绩而获得的奖项。

而在GRI3.1中,将社区这一方面的核心指标(SO1)用以下三个指标替代,分别是:(1)在社区参与、影响评估及开发项目方面投入和关注度;(2)对社区实际存在和潜在的重大的负面影响;(3)对以上这些负面影响采取的预防和缓解措施。按照GRI官网中提示,本文认为以上这些对SO1的修订是出于当前绝大多数报告都报告了自身对社区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贡献这一情况考虑的。一方面设定(1)这一指标即要求机构组织在披露自身对社区带来贡献同时,需要给出定量的数据和具体的项目和执行内容;另一方面,为了让组织在积极披露自身对社区带来贡献的同时,能说明自身对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GRI在原SO1中加入了以上(2)和(3)指标。

(二)针对人权这一指标的修订

在GRI3.0版的指南中,人权中涉及投资及采购措施、非歧视、结社自由与集体议价权、童工、强逼劳动与强迫劳动、保安措施、本土员工这七个方面。其中GRI3.0在投资及采购措施中有两个核心指标和一个附加指标,而在GRI3.1中,将该部分的附加指标HR3改成投资及采购措施中的核心指标。此外,在以上七方面中,GRI3.1还添入两个方面,分别是评价和补救,并针对这两方面分别设立一个核心指标。其中,在根据英文版的GRI3.1显示,评价取决于人权评审及/或影响评估的运营活动比例和总数;补救即为通过正式不满处理机制被提及并(或者)解决的人权方面不满情况总数和所占比例。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发现GRI3.1针对人权在原版基础上对机构组织就人权方面履行的社会责任要求披露具体的定量数据。而如何落实到实处,即机构组织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如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审验还是圆桌会议等手段来进行人权方面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和补救,GRI组织并没有在《指南》以及《技术协议》中说明,因此这对采用GRI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机构组织来说是一大难点和挑战。

(三)针对劳工措施及合理工作这一指标的修订

在GRI3.0版本中,劳工措施及合理工作从以下五个角度设立了9个核心指标和5个附加指标共14个,分别是雇用、劳/资关系、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与教育、多元化与平等机会。其中在GRI3.0中的多元化平等关系下的LA14指标为:按雇员类别划分男性与女性的基本薪金比率。而在GRI3.1中在LA14的基础上改为:按照员工类别、重要运营地划分男性与女性员工的基本工资和薪酬比例。此外,GRI3.1中还新增了LA15这一指标,即按性别划分育婴假后员工的返岗率。

从以上GRI3.1版的修订变化可以看出,新版的报告指南要求机构组织针对履行的社会责任披露更多定量数据和具体内容,并注重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和责任。此外,对于如何就社区、人权和性别等方面的责任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披露,例如:界定员工的返岗率,是否包括员工回来工作但其岗位已更换、假期的长度等,这都需要使用者自己定夺,而GRI也正在对如何测度不同机构组织就以上信息披露是否有效做努力。

在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评级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开始对非财务信息产生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世界众多机构组织得到广泛运用这样一个背景下,GRI4.0将应运而生。这一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初稿即将在2012年6月份左右问世,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征求意见为GRI4.0在2013年做准备。

四、总结

由于受到信息披露(报告)领域发展的影响,如:新理论和概念的产生、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趋势、新的技术工具用以辅助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GRI在GRI3.0指南的基础上通过设立一套更适用于当今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的指南从而指引世界范围内的机构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报告的同时,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不难发现,GRI3.1指南和GRI4.0主要从促进机构组织披露定量数据、提供各类利益相关者所需的具体内容这两方面进行修订。同时,在现有的GRI3.0和GRI3.1的基础上,GRI4.0将加强《技术协议》的实用性,从而让《可持续发展报告》更具有可读性。

参考文献:

[1]全球报告倡议组织颁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3.0英文版本.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4)

《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成为第一个中国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航运企业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年度报告典范榜。此后的一年来,中远集团进一步推进全球契约的实施工作,设计了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总体实施框架,创造性提出组织推行和实施全球契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管理的16个步法,为规范和运行管理体系提供了科学方法,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在2006年的报告中,中远集团汇报了公司一年来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令所有参会人员耳目一新的是,中远集团在会议上采用电视短片形式报告,将报告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会上高度评价了中远集团在履行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中远集团的行为展示出中央企业重价值、重道德、重责任、重义务的高尚追求,为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作出的贡献。黄淑和强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各界对中央企业的普遍期望。也是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近年来,中央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绩效,而且也在履行社会责任、公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方面走在了前列,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他表示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国资委将以2008年1号文件《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把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提升到新水平,推动中央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等有关部门领导,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杜比先生、挪威船级社副总裁Thomas Vogth-Eriksen、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陈英等出席会议,中远集团的员工代表、模范船长徐伯民也从员工的角度,阐述了其亲身经历着和深切感受着的中远集团致力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崇高实践,以及集团在各个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理事、中企联副理事长陈英在会上说: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十分重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魏家福总裁和他的同事们用800多艘船,把中国和世界160多个国家连接起来,从1500多个港口传递着中国的改革发展信息,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的作用。这份报告就是中远起这样的作用和融入全球体系的一个小小的工具。它让我们看到发自企业内心的对全世界的责任的驱动力。陈英希望,有一天这种世界公民的责任感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动力。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5)

报告系统全面地解读了伊顿过去一年中在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践进展和成果,并聚焦伊顿进入中国20年的各项成就。这是伊顿自2008年首次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来的第五份年度报告,更全面也更系统深入地诠释了伊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伊顿中国区总裁周涛向本刊记者表示:“今年适逢伊顿在中国开展业务20周年。在这期间,伊顿不仅为地区发展提供高效先进、绿色环保的产品和技术应用,业务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积极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客户和行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使用水平,进而助力整个社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我们将继续与中国共成长,在实现美丽中国的道路上携手前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夏光评价道:在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还不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伊顿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对于中国企业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增设“负责任供应链”章节

报告今年增设了“负责任供应链”一章。伊顿依据《供应商行为准则》,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那些愿意遵循与伊顿价值观相符的工作环境标准及业务惯例的商业伙伴。伊顿要求中国供应商在企业经营中应全面遵守中国法律及其它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涉及环境、童工、被迫劳工、工资和工时、歧视、结社自由以及礼品和酬劳政策几个方面。伊顿严禁提供或接纳任何那些在收受人看来可能是金额巨大的礼品和酬劳。

伊顿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伊顿认为,提供或接受回扣、贿赂及其它非法收入的行为有悖于竞争的基本原则,还腐蚀参与者的道德品质。伊顿决不原谅和容忍上述行为。任何违反有关礼品与酬劳政策规定的供应商,都将面临着即刻丧失所有目前和将来与伊顿进行业务合作的危险。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6)

报告的特色及亮点

报告整体结构分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可持续发展的践行领域和2011年关键数据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举措”涵盖了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原则、组织管理机构、利益相关方的管理、报告的验证标准;第二部分“践行领域”是报告的主体,涵盖公司所履行的不同类别的具体责任,包括气候保护、技术研发、责任采购、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客户满意、健康安全、劳动力的挑战;第三部分“关键数据”是以量化的指标披露了公司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绩效。框架结构清晰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全文的结构。

1.报告设计特点

报告以网络版形式。E.ON的报告以网络版的形式呈现在公司的网站上。点击“可持续发展”导航,呈现在页面左侧的内容不仅包括了组成报告的核心部分:举措(Approach)、践行领域(Fields of Action)、2011年关键数据(Key Figures 2011),还包括了其余相关内容:区域活动(RegionalActivities)、下载中心(DownloadCenter)、Contact(联系方式)。

目录简洁。报告目录分级清楚,以最简洁的词语高度概括报告内容。如下图所示,报告第88页的标题是“CustomerOrientation in all Markets(在所有市场中以客户为导向)”,随后的文字都围绕在这一议题进行介绍,目录高度概括了通篇的内容,不仅起到快速检索、揭示、传递报告内容的作用,还能辅助读者读后回忆、概括报告的内容。

报告内容附有网页定位。PDF版本报告每一页的页脚都提供了本页报告内容在网络版的具体网页定位,方便读者登录公司网站阅读本页报告在网页上的内容。

2.报告内容特点

总裁致辞紧扣主题。总裁致辞的标题(“塑造可持续的变化”)和内容与报告名称(“可持续发展报告”)密切相关。总裁致辞清晰明确,阅读这部分内容可以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战略、使命、价值观;清楚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法和途径。

自我承诺凸显管理层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在总裁致辞之后有另外一部分内容是E.ON管理委员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承诺,这部分内容主要呈现了公司管理委员会承诺他们对各利益相关方、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读者可以了解公司管理层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决心、公司将会在哪些领域履行什么方面的责任以及会采取什么行动措施。

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成章。在报告结构的“举措”部分,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列出成章。在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利益相关方的组成概况、各方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渠道;其次介绍了公司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参与的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再次介绍了公司是如何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基于此需求制定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工作计划。

披露议题识别的方法。报告披露了议题产生的来源和选择的过程,不论是内部利益相关方还是外部利益相关方都作为公司制定战略的参考点,公司依据这些议题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做出等级评价,根据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

与GRI的详细对标。报告将其所涉及的指标与GRI指标对比,便于读者看到公司报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GRI的要求、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报告所涉及的指标、哪些指标未被纳入报告以及哪些指标已经通过审验。

另外,报告的GRI对标具有以下几点特色:第一,E.ON把“指标索引”作为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其置于报告最后作为附录;第二,除了以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的形式标注出所涉及的GRI指标,还在每个指标下,用下划线标注出报告中与之相应的标题;第三,如果想阅读这些标题内容,此部分指明了在哪些出版物中可以找到它们,如AR代表的是年度报告;第四,这些指标在报告中的披露程度在页面右侧以“完全涉及”、“部分涉及”、“未涉及”和“不重要”的标识标注出来;第五,这部分内容还包括了对选定指标的注释和补充信息。

报告主体部分首先呈现未来的工作计划。在报告的主体部分“践行领域”首先向读者呈现了2012-2015年的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对目标的描述从目标量化到具体的指标,计划的11个组成部分是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对话的结果为基础而形成的。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准备采用的具体措施和具体标准。

报告主体部分的议题鲜明、描述逻辑清晰。这部分内容一共包括8个鲜明议题,按照先描述概况再披露行为措施的顺序进行介绍。每个议题都有明显的一级标题方便读者查阅,每一个议题内,有清晰的二级标题指引读者阅读相关内容。这样安排报告主体,可让读者了解到公司可持续发展包括的重大议题、对每个议题的解决方法和政策措施、最终产生的结果和影响,让利益相关方更加清楚公司所面临的实质性的问题和利益关注点;披露每个议题的处理过程和最终结果,让利益相关方看到公司为此付出的努力。

绩效指标的披露。报告“2011年关键数据”部分通过一系列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上相关的量化指标,说明公司在实施项目、执行战略中的绩效。如下图所示2011年公司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情况:第一,披露了连续三年的绩效情况,形成绩效变化的对比;第二,披露范围涵盖业务所在国家,体现了报告的国际化趋向}第三,在数据下方有一段文字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加深读者的理解;第四,凡是经过审验的数据,都在页面上方标有审验的标示。

负面信息的披露。在报告的“2011关键数据”部分,报告详细披露了负面信息,以及应对负面信息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例如,报告在披露与环境相关的负面事件时(引流管泄漏事件、严重噪声排放事件、过量粉煤灰排放和漏油事件),还说明了公司在应对这些事件时所采取的行动、花费的资金和调动的人力。

3.公司管理和实践方面

保护气候——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E.ON集团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以保护气候,为显著降低公司能源结构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投资70亿欧元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未来的5年,公司将继续投资70亿欧元于可再生能源技术。

发展技术——多方协调、共同研发。E.ON集团与国际上主要的智囊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公司协作,将全球知识技术有效地转化为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技术,以满足对于能源的广泛需求,实现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尽责开采——与专家合作实施开采。E.ON集团不仅一直遵循具有约束力的责任采购原则,制定一系列措施以降低开采风险。为了保证开采过程不影响环境发展,采购负责人不仅严格遵循采购指导准则,更重要的是寻求可持续发展专家的技术支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开采工作,保证附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参与——开展能源与环境教育。E.ON集团在“能源与环境教育”方面通过“学校环境冠军”和“能源体验”等活动,帮助学校降低能耗和开展能源检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互动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了解能源供应的不同区域影响和全球性影响,并将活动在Facebook上进行宣传。

客户导向——利用NPS,密切关注客户需求。E.ON集团通过“调查~反馈”的方式回应客户的期望,使用净推荐值(NPS),测量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以十点评分等级评价他们愿意向朋友介绍E.ON集团的程度,并解释原因,公司的区域团队分析这些意见,进一步完善服务。

健康与安全——制定《安全改进计划》。E.ON集团坚持“事故零容忍”原则,把健康与安全(H&S)文化贯穿于整个集团,制定《安全改进计划》,持续改进职业安全。依据公司每年更新的《安全改进计划》,HSE委员会让各个单位开展具有前瞻性的风险分析,确定降低风险的具体目标。公司定期检查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和准备情况,将计划中的指标完成情况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挂钩。

4.报告议题披露特点

E,ON集团领导层发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承诺,凸显集团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充实,披露了气候保护、技术研发、责任采购、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客户满意、健康安全、劳动力的挑战等8个利益相关方关心的议题。但部分议题披露不够完整全面,如经济方面没有披露负面事件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环境保护方面没有披露经营行为给环境和生物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预防补救措施,也没有收集和披露排水及径流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影响。

启示与借鉴

1.形式方面

利用社会责任专栏及时社会责任信息。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将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实践和报告及时传播、不定期披露和更新,便于利益相关方及时获取更多的有关公司在此方面的信息,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有效。

2.内容方面

披露详细的GRI对标信息。建议将指标索引作为报告的主体部分并用非常详细的方式标识出披露的议题、所在出版物的页码以及披露程度等情况,便于读者获取详细、全面的信息。

报告主体部分首先披露未来四年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建议先以未来计划的形式,向利益相关方呈现未来几年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利益相关方根据工作计划阅读后续的重点议题,对比社会责任计划的执行情况。

将“利益相关方管理”单独成章,便于利益相关方集中阅读相关信息。报告应将“利益相关方管理”章节单独列出,这部分内容应包括利益相关方的组成、他们对公司的重要性、公司与他们的沟通方式以及最后达成的效果等,集中呈现利益相关方信息,便于读者迅速定位需要的信息,高效地阅读相关信息。

坚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突出事实)和平衡性。报告在披露信息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开性、全面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态度,最大程度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对于负面信息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披露。

以数据、图表呈现绩效。建议使用客观、准确的数据配以直观的图表来说明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绩效,便于读者快速获取绩效状况并与历年绩效、同行绩效进行对比。

3.实践方面

联合科研院校共同研发前沿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仅依靠自身的力量略显薄弱,公司应当与在某一领域的杰出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将知识技术转化为公司的实用价值。

开展环境教育。企业应当开展与经营业务有关的环境教育活动,比如低碳行动、绿色节能、减排指导,这些活动可以深入学校、居民小区、工作场所,以亲身体验、共同合作等方式向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后,应当评估活动效果并进行大范围的积极推广,达到全社会范围内的良好推动效果。

注重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满意度。企业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比如入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客户的需求、意见和满意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制定安全改进计划。企业应制定《安全改进计划》以增加职业安全,按安全计划内容制定安全预期指标,要求各责任单位针对这些指标制定风险分析和降低风险的具体目标、措施,定期检查这些指标完成情况,并将此与管理人员的薪酬相关联。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7)

除企业的国际企业公民责任外,报告还全面介绍了中化集团在塑造绿色竞争力方面取得的突破,系统总结和提炼了“中化集团绿色竞争力模型”,突出公司在战略转型时期,依靠科技和自主创新,将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打造“绿色价值链”,不断增强绿色竞争力的行动和成效。

此次报告在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责任矩阵,从集团层面和业务板块层面向利益相关方集中展示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特点和亮点。

报告首次将利益相关方评价以统一体例的形式贯穿主体部分,增强了报告可信性和可读性,也体现了公司注重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坦诚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和要求,不断提升运营透明度。

中化集团在社会责任方面取得的突破,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李德成认为,中化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不断完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努力将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8)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源起和发展

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le Reporting,以下简称SR)的源起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企业应用SR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笔者认为,随着可SR的发展,其披露的关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将对信息使用者做出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财务报告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被排除在报表之外。之后人们开始对企业报告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针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报告。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全世界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

20世纪90年代,独立的环境报告也开始出现,这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 “地球峰会”之后,原本重点在于强调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非财务报告开始融入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于是,逐渐出现了并在实务中得到运用的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设的,1994年它发表了研究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进一步将财务报告的内容予以拓展,极大地丰富了非财务信息,企业报告模式发展迅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公司自愿的、定期的诸如环境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企业公民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在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业绩。2000年以前,非财务报告主要以环境报告为主,以后逐渐向SR发展。

1997年,美国的一个非政府组织“对环境负责的经济联盟(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es,以下简称CERES)和联合国环境规划属(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以下简称UNEP)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ting Initiative,以下简称GRI)”,旨在提高全球范围内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其主要的任务是“制定、传播和推广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使包含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报告成为企业定期报告的模式。在整个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下,非财务信息被整合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ance,ESG)这三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三重底线报告”(Triple Bottom Line,TBL),也可以称为ESG报告。

2000年,GRI了第一代《SR指南》,之后有 50个机构在GRI报告指南的基础上他们的SR。200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GRI颁布了第二代SR指南(简称G2),获得了政府、商界、社会和劳工界的强烈反响,改版后的G2指南逐步占据了非财务报告的主导。2006,GRI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了第三代SR指南(简称G3),它是迄今为止国际影响最大、运用最广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 2010年也了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该标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2011年,GRI在G3的基础上编制了G3.1指南,进一步完善了SR的披露信息,其中包括发展战略、管理方针、公司治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劳工绩效以及产品责任等内容。2013年,GRI对G3.1标准进行了修订了G4标准,该标准在使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进一步强调重要性、及涵盖各种不同领域中新的和更新后的披露,包括治理、职业道德及诚信、供应链、反腐败及温室气体(GHG)排放。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1999年,国内第一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由壳牌(中国)公司。2001年,中石油了我国第一份环境健康安全报告,这成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开端。一些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企业在国家电网于2006年了国内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之后也纷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GRI的协助下,从2008年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三类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开始,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呈井喷式增长态势,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接近600份,占全球报告总比重由2008年的5%到2009年的15%。报告企业类型由大中型央企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我国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的法规和指引。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报告框架

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两万多个利益相关者和全球两千多个报告实体采用了部分GRI报告框架。根据毕马威(KPMG)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查研究显示,世界250强企业中95%了SR,其中80%采用了GRI指南,因此笔者根据G3.1标准对GRI报告框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9)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 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 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 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 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 中国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过于偏小。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寻求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中国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在急剧推进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以下的挑战: (1)城市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 (2)城市对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 向右侧移动的良性逆转。 (4)促进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5)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6)加速克服“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 (7)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8)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六、城市化是解决“_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国家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从政策到资金,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就其整体性解决的目标而言,目前仍有很大的距离。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的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的一个要点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唯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大力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一旦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要求的成本2000年的城市化率仅为36%时,也许可以更深一层地认识到城市化率的不同所导致的社会财富集聚能力的差异。因此,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九、中国城市化的高端平台: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空间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容易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网络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协调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高端载体,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必然举措。 今后中国必须首先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体现。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主要表现为: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7)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文明典范。 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十一、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是获取“发展红利”的最佳载体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整体表现呈现出“点状拉动”的经济增长形态。以4个经济特区为起始,紧接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近50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0余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上海浦东、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陕西杨陵等,努力发挥点状突破的带动作用,起到了窗口、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引领国民经济在20多年的时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经济总量提前翻两番,为21世纪整体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必须注入全新的动力源。十分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红利”的支撑,从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生产关系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一直到全面的制度创新,给经济的快速成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这种动力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仍然是根本性的依托。同时,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已经具备了从“发展红利”中索取的成熟条件。所谓发展红利是指“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由于空间结构、网络结构、产业结构、人力结构和营销结构的趋优调整,区域发展在等级、有序、互补、高效的整合中所获取的额外收益和潜在收益的总和,即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事实证明,当经济主体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时,生产力要素的组合趋好、资源配置趋优、专业化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的“自发”获取将呈非线性增长。例如从地级向省级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倍;但从省级规模向跨省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0倍。以上规律告诉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追求在全世界筹划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其最高理想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发展红利,而组团式城市群则是目前得到发展红利的最有效途径。 发展红利的大小反映了以下七类区域优化的综合结果: (1)区域整合的规模与程度。 (2)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程度。 (3)产业链布局的合理程度。 (4)发展成本的降低程度。 (5)大、中、小城市与乡村的协调程度。 (6)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程度。 (7)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三大组团式城市群的发展红利初步估算如下:珠江三角洲约提升GDPI.8个百分点,相当于21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长江三角洲约提升GDP2.2个百分点,相当于2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京津环渤海约提升GDPI.3个百分点,相当于1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发育成熟后,所获,取的发展红利平均约为6400亿元(2001年不变价)。 十二、中国城市化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 城市化必须支付社会成本。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户口和身份的转变,更本质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手段的升级。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11亿,依照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个人支付sp; (2)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等构成了城市综合体的等级性、共轭性、异质性、多样性。 (3)在城市系统的外部结构中,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等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特别是通过城乡的物质代谢过程、能量传递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优化配置过程,去培育区域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 (4)在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乡村的索取被该城市对乡村的回馈相平衡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才是健康的与合理的。 (5)宏观监控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表征”和城市状态的“公平表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基本依据。上述三种表征的定量化,共同构成了城市化进程中质量的统一判别,并以此作为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评价基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国家城市化的数量规模与空间布局应当有一个战略性的突破:建立以高密度为特征的三大城市区(群);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七大城市带,建立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几十个城市圈,分别从“面、线、点”的有机组合,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力军,完成中国城市化空间布局的战略目标。上述的城市化战略空间布局,将充分发挥城市集群“发展成本低、土地占用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市场竞争力和生产集约能力高、综合‘成本—收益’指数高、积聚国民财富能力高、能加速实现社会公平等优势。” (7)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国家城市化战略设计的着力点在于持续培育城市的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积极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经济全球化已成历史潮流,我国加入WTO后, 中国城市发展已经纳入世界城市化进程。这就意味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使用同一游戏规则,即在 更广泛的领域里接受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迅速提升城市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整体水平。 十五、关于中国城市样本选择的说明 本报告选择全国一些主要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暂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有关城市),其中包括: (1)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在这36个城市中有:直辖市4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副省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15个,分别是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地级省会城市17个,分别是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合肥、福州、南昌、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9个):秦皇岛、连云港、烟台、威海、汕头、湛江、珠海、北海、南通。 &

nbsp; (3)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2个):大庆、包头。 (4)特别选择的城市(4个):唐山、无锡、苏州、温州。 (5)拉萨由于统计数据缺乏暂未列入统计分析范畴。 (6)本报告由于资料口径原因暂未包括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有关城市。 (7)本报告评价的结果仅限于以上所列城市的比较。 本报告的一些基本观点,参考了200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由同一研究组所做出的结论,并且在科学发展观统帅下,对当时的认识做了相应的提高和修正,在此一并说明。 (未完待续)

可持续发展报告篇(10)

一、现阶段水利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水利部门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发挥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全市水利事业呈现出思路不断完善、发展速度加快、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20xx年以来的5年间,全市累计争取重点水利工程59项,争取项目资金近11亿元。一大批利民惠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业水利方面,建成太阳山刘家沟水库、金积供水工程、小河防洪工程,惠汉、唐西干渠“两两合并”工程,支持了工业发展。城市水利方面,开挖城市防洪排涝河道20.5公里,整治湖面水系21个,城市水面累计达到1.5万亩,建成黄河标准化堤防52公里。农村水利方面,近五年来灌区累计砌护渠道800多公里,各类渠道砌护率达29%,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全市中部干旱带110万亩节水补灌规划被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复、逐步实施。民生水利方面,建成郝家台水库等8项防洪工程,治理河道156公里。累计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107处,55万群众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2.5万水库移民得到国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扶持。生态水利方面,累计建成各类水保骨干工程95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0平方公里,境内生态移民项目启动实施。

二、影响水利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虽然近年来水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重新审示市情、水情,当前水利发展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造成的山川资源型、工程型、管理型缺水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是现阶段全市突出水情。全市水资源量少质差,年内分布不均。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00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7立方米,约为宁夏平均值的1/3,黄河流域的1/8,不足全国的1/28,耕地亩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20立方米,不足黄河流域的1/16,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年内降水量80%以上集中在6-9月,而且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率较低。南部山区地下水矿化度高,开发利用难度大。受扬水工程限制全市相当一部分土地不能开发利用。黄河上游来水已经连续6年比多年平均来水量减少20%以上。灌区灌溉方式落后,纵水入沟、大水漫灌等浪费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资源型缺水、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造成的工程型缺水、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滞后造成的管理型缺水是影响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性制约因素。

第二,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是制约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市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地区,干旱带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2%,国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3毫米,为宁夏多年平均值的63%,全国平均值的1/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13毫米,是降水量的10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4%。脆弱的生态环境致使山区、川区频频遭受洪涝灾害袭击。20xx年以来,全市共发生各种局部洪涝灾害26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同时,由于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南干沟、清水沟等流域受到污染,部分地方抽取污水灌溉,粮食产量持续偏低而且直接威胁着群众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

第三,水利防灾减灾、群众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城乡环境改善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建设滞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障碍。黄河、苦水河、清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尤其是苦水河基本上仍属于游荡性河床,目前仍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目前灌区各类干渠砌护率仅为12%,农渠砌护率仅为2%。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间很长,老化失修严重,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有20%的工程已报废、失效,效益严重衰退。农村安全饮水方面,全市仍有35万农村人口存在水质性或缺水性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27万人属于水质性饮水不安全,8万人属于缺水性饮水不安全。水利建设滞后制约着小康社会建设。

第四,水利干部职工思想解放不彻底、改革创新精神不够,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和水利发展机制不活等问题是影响水利跨越式发展的突出因素。在水利发展进程中,部分干部仍然存在“按部就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发展意识不浓,责任意识不强,服务理念不新,创新观念滞后,工作中瞻前顾后、怕担责任,一定 程度上束缚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同时,全市水利工程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权责不明、机制不活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工程运行管护经费严重短缺,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管单位活力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水利科学发展的思路目标

新时期,破解水利突出问题、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市委、政府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水利发展,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坚持六个围绕、实现六个突破,努力形成保障工业发展、支撑现代农业、服务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治理、解决民生问题的水利发展格局。

(一)工业水利要围绕“两城五园”,在供水服务和保障安全方面实现新突破。围绕“两城五园”扩容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水利服务。进一步完善太阳山供水工程、金积供水工程,提高供水保证率,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用水。协调做好太阳山开发区、金积工业园区生态工程的蓄水。尽快完善太阳山开发区防洪体系,保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防洪安全。

(二)农村水利要围绕“两个率先”、“十大基地”,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实行分区治水思路,引黄灌区坚持“节水、挖潜”,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保障川区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扬黄灌区围绕“调整、高效”,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施扁担沟扬水泵站改造工程、中部干旱带节水补灌工程。中部干旱带围绕“水源、特色”,增加补灌面积、改革灌溉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生态移民,在山区率先建成节水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

(三)城市水利要围绕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在推进城市建设进程方面实现新突破。围绕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做好“水系活城”大文章。黄河东岸充分挖掘现有湖泊和湿地资源,完善城市水系,形成“一环五湖”(即环城水系、东、西、南、北、中五湖)城市水系新格局。黄河西岸依托标准化堤防建设和罗家河等水系整治,巧借河渠水面的自然风光,力求将各条水系和标准化堤防两侧建成观光风景带。把黄河**段两岸69公里河堤建设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生态景观线、特色城市线、黄河文化展示线,全力打造黄河金岸。

(四)生态水利要围绕水土流失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全力实施淤地坝坝系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水保骨干工程建设力度。引黄灌区和扬黄灌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大重点山洪沟道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全市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目标。同时,以盐环定扬水、红寺堡扬水等为水源,实施境内生态移民,破解贫困和发展困局,使中部干旱带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五)民生水利要围绕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在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目前全市仍有39%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加大力度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计划到20xx年,基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同时,下大力气整治黄河、苦水河等流域,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落实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

(六)水利建设要围绕实施两大任务,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方面实现新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突出抓项目”的年度工作主题,坚持把“两大任务”贯穿于五大水利建设之中,抓好已申报项目的批复工作、新增项目的编报工作和已立项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第一季度市水务局共争取项目资金1.72亿,开工建设项目6个。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充实项目储备库,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

四、实现水利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

当前,实现水利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思维、科学发展,大兴水利、惠及民生,进一步创新治水实践,凝聚发展力量,狠抓工作落实,做到六个进一步。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认真审示全市水利建设与兄弟市县、周边省区的差距,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围绕市委、政府确定的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争先服务,率先发展。同时,要牢固树立项目带动意识,抓住国家新一轮水利建设的机遇,在解放思想中创造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引导全体干部职工以时不我待、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人人思发展,个个比贡献,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重点水利工程的带动作用,实施一批影响大、范围广、群众切实受益的水利工程。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马莲渠、波浪渠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扁担沟中型扬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部干旱带110万亩节水补灌工程。实施王家坟沟导洪工程、苏尖山防洪工程、小河防洪工程,完善太阳山开发区防洪体系。实施完成黄河**市段标准化堤防改扩建工程,做好堤防两侧湿地整治。实施同心县清水河二期整治工程和山区淤地坝坝系工程。启动实施苦水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和利通区南干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同心东部扩建、利通区孙家滩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同心县罗山东坡、下马关生态移民项目。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改革创新。一是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编制完善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分片推进,逐步实施,在声势、规模、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基本农田整治。二是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管理权限,建立经费补贴机制和水价调整机制,全面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制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加大节水型社会载体及相关标准建设,大力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应对日趋紧张的缺水局面。

(四)进一步加强水利项目工作。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充分挖掘项目、全力争取项目,重点抓好三个环节,超额完成两大任务。一是狠抓项目编报环节。充分研究中央、自治区各类项目政策,从政策中捕捉信息、挖掘项目、迅速编报,争取工作主动性。二是狠抓项目争取环节。发扬钉子精神,安排专人紧盯落实。动用各种关系和资源,从申报、审查、审批、立项等各个环节紧盯不放、跟踪落实。三是狠抓部门协调环节。加强与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互通信息、争取支持,简化项目申报程序、加快项目申报速度。

上一篇: 行政工作标准化 下一篇: 理财小知识及窍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