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4:07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现状的分析,指出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对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强化准入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分流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扩大高校的中医药专科招生规模,落实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人才进入农村中医药队伍。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决定》并指出:“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到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决定》还指出:“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为农村中医药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逐步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加强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农村中医骨干。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现就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的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学历层次,推动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决定》中所提出的有关中医药发展目标,作一初步探讨。

1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现状分析

1. 1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人数不少,但整体素质较低从目前情况看,我省每个县(市)均有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开设了独立中医科室的占54%,村级医疗机构有中医药人员的占42.3%,个体医疗机构中,中医个体机构占52%。据我们截至1998年10底止的调查,全省农村中医药人员32870人。又以2002年8月底止对我省分层抽样调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执行)表明,5个样本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237名,其中中医药人员3769人,占30.8% ; 5个样本县中医院、25个样本乡(镇)卫生院、128个样本村卫生室,以及200个个体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4. 88% ,28.2% ,45.8%和56. 43%。这些数据表明,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人数不少,中医药卫生服务覆盖面广、服务量大,是农村医疗保健的重要保证。但是,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无执业资格人员比例较高。1988年的调查结果,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 16%,中专学历占34. 50%,无专业学历的占50. 33 % ;而2002年的调查结果,大专以上学历16. 690k,中专39.14%,无专业学历44. 17%。职称结构方面,1998年调查结果,高级职称2. 1 %,中级14. 52%,师级27. 38%,士级30. 43 %,无职称25. 53 %。2002年的调查结果,高级1.88%,中级23. 37%.师级39. 29%,士级16. 48%,无职称18. 97%。执资格方面,2002年调查结果为:执业医(药)师20. 73%,执业助理医师12. 18%,乡村医生24. 36%,无任何执业资格42. 74%。

1.2农村卫生工作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与现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规模、层次及就业去向不符根据2002年分层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省5个样本县级中医院、25个样本乡(镇)卫生院及128个样本村卫生室提出近3年需要中医药人员按照三级样本医疗机构占样本县医疗机构总数的比例计算,每个样本县每年的中医药人员需求量约为165人,其中,县中医医院3人(0. 18% ),乡镇卫生院约28人(16. 97% ),村卫生室134人(81. 20% );需要本科生52人,专科生66人,中专生44人,研究生3人。说明农村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而且越往基层需求量越大,并以本科、专科及中专三个学历层次为主。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教育专科层次规模过小,本科毕业学生又很难到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农村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得不到满足。

1.3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需求迫切,学历教育任务繁重据1998年的调查结果,全省32870名中医药人员要求短期进修或临床进修的占30. 53%,要求学历提高教育者只占15. 87%。而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5个样本县抽样592名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人员中,有学历教育需求者占82. 77%。其中,选择本科教育的占29. 05%,专科教育的占45. 27%,中专教育的占8. 45%;选择中医的占19.1%,中西医结合的占32.6%,中药的占31. 75%;教育形式选择函授教育的占54.7%,自考的占12. 86%。说明农村中医药人员对学历提高教育需求与1998年比要迫切得多,且以本科和专科为主,专业以中西医结合和中药为主,而以函授学习形式最受欢迎。

    在村级和个体医疗机构的208人(中医药人员86人,西医药人员122人)中,有教育培训需求的占71. 15%,有学历教育需求的占65.9%。其中,选择专科教育的占36.5 %,中专教育的占19.7%;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要求学习中西医结合的分别占37.2%和61.5%。说明村级和个体医疗机构的人员主要需要专科和中专教育,迫切希望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表明农村基层最需要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

    按2002年抽样调查结果的比例推算,全省88个县(市)约有4万名(如果按照1998年全省农村中医药人员总数与2002年调查的学历教育需求率(82. 77%)计算,全省约有2.3万名)中医药人员需要进行学历教育。因此,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

1.4学历教育政策和形式与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需求不适应从现状看,国家对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提高教育,主要有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但成人学历教育要求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人学考试并经过录取,而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从2003年起各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只能办全脱产形式而不能办函授形式的学历教育。这对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又在职在岗的绝大多数农村中医药人员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多数情况下,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多少年来,大多数农村中医药人员被人学考试关在学校门外,导致这支队伍的学历长期得不到提高,职称难以提高,执业资格难以取得。

2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对策

2. 1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根据《决定》精神和卫生部、教育部等五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2]321号,以下简称“五部《意见》”)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医药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03 ] 4号,以下简称“两办《意见》”)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的现状,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教育主要应放在专科与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方面,应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

    专科学历教育,应努力扩大湖南中医学院成人大专招生规模,并根据五部《意见》的规定,组织已经取得卫生、中医类执业资格的中医药人员,或者已经获得国家认可的中等专业学历的同专业人员,积极报考中医药成人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并予适当降分录取;中专学历教育,应继续保留省中医药学校的中医类中专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和中等卫生学校开办中医类中专学历教育,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并主要针对已经取得乡村医生资格人员开展中专学历教育。从现行的教育政策看,中专招生已无招生指标限制,有初中文化的即可以直接人学。因此,我们并应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已取得乡村医生资格的农村中医药人员参加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农村中医药在职人员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难以远离家乡到学校参加全脱产学习。为了更好地鼓励农村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提高教育,按照五部《意见》的要求,我省应考虑制订和实施《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项目计划),拿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由省卫生(中医)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市州、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有关高中等医学院校参与,充分利用各地中医药教育资源,以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为依托,在市州、县(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把成人学历教育办到农村去,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农村中医药人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也鼓励这些人员参加国家认可的中医药远程教育与自学考试,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并有计划地在经费上对参加学历提高教育的乡、村中医药人员给予适当补助与减免部分学费。为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2强化准入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分流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学历层次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据我们2002年对全省5个县592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包括5个县中医院和25个乡(镇)卫生院45岁以下、专科及专科学历以下的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以及128个村卫生室的全体卫生技术人员),无学历者zzl人,占37. 33% 。无学历人员取得了执业资格的占4. 43 %,有职称而无执业资格的占23. 98%;无学历、无职称、无执业资格的“三无人员”占19. 46%(中医临床13人,中药21人,西医临床9人;在县(市)中医院4人,乡(镇)卫生院15人,村卫生室14人,个体诊所10人〕,而且40岁以下的“三无人员”占“三无人员”总数的74. 42%,说明这些年来有大量的三无人员进人了专业技术队伍;只有乡村医生资格的占51. 13%,乡村医生中有职称的占65. 49%,无职称的占34. 51%(见附表)。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2)

关键词:临床药学 问题 解决方案 本科教育

在成熟、有效的教育体系支撑下,美国临床药学工作发展迅猛,引起了其他国家效仿,美国推行的Pharm、D、(药学博士)学位教育也成为全世界临床药学教育的标杆。2002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药师制,并规定不同级别医院应配备临床药师人数。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国内临床药学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临床药师需求增多,高校瞄准了需求缺口,纷纷开设高等临床药学教育专业。然而我国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一、国内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华西医科大学于1989年开始5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招生,1999年停止招生。2006年教育部批准高校再度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大多数高等院校开展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时间为6~10年。通过网络查到13所高等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招生信息,其中11所院校学制5年,2所为4年,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包括医院、医药院校、医药企业、社会药房、药品监督与管理机构、营销机构等,培养目标包括从事临床药学、药学教育、医药营销、药政药事管理、药品检验等工作。以化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医药市场营销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药伦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主要课程。

二、国内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多,学制短

临床药学专业是从药学专业中分化出的新专业方向,国内尚未形成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药学专业加上临床医学专业模块。因学制最多5年,而两个专业的课程门数多,重复内容少,难以统筹安排全部课程,放弃部分课程是唯一选择,因此,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大多数难以保持课程的连贯性。面对众多专业理论课程,4年学制不可取,6年学制对本科教育过长,失去招生竞争力,参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5年学制是较好的选择。

(2)课程设置不合理,适用教材缺乏

1、临床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内高校普遍设置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临床医学课程,但Pharm、D、没有以上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仅占很小比例,相应临床医学知识可能穿插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中讲解。美国的临床药师定位于与医护人员组成治疗团队,为患者诊治共同工作,主要承担合理用药、药物治疗评价、保障药物治疗质量等责任,药物治疗知识是主要学习内容,临床医学知识是辅助性质,因此,临床医学课程较少。

2、不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受课程过多影响,部分高校缺乏心理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信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设置,即使设置也不重视。没有经过相关系统培训的学生不能理解患者的痛苦、需求,无关爱生命的观念,难以把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治疗中。

3、缺乏专用化学类教材。大多数高校选用药学专业本科化学课程体系教材,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其他课程被迫压缩授课时间或放弃(不设置)。少数高校选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化学课程体系教材,学习内容少,学生基础差,不利于后期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药学专业课学习。

4、缺乏临床实践教材。大多数高校不设置临床实践课程,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不了解临床实践教学,无法编写出教材。临床实习期间,没有经过临床实践培训的学生不清楚学习的方向,思维及行为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差异不大,背离临床药师培养目标。

(3)师资缺乏,教学方式落后

缺乏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教师是制约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院校药学专业教师无临床实践经验,拥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的医学专业教师受职业习惯影响很难讲解到位。对专业教育定位的认识模糊使大多数院校未意识到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依然采用培养科研型人才的药学专业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差强人意。美国高等药学教育普遍开设 PBL(以问题为中心/基础课程)讨论课,其对师资的要求甚高,国内院校很难开展。

(4)临床实习时间短,实践教学效率低

国内院校都制订了详细的实习计划,但实习期间往往用药学部门实践代替临床,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由减少临床实习时间,导致临床实习大打折扣。在临床轮转阶段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临床药师的指导,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临床医学知识上,关注药物治疗偏少,未能很好地掌握合理用药实践技能。

(5)教育定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期望,学生毕业后难胜任工作

现实中很多医院希望毕业生能够很好地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和指导,深入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和实施。而临床药学本科教育以培养学生毕业后接受临床药师专业培训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毕业后需要经过一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或在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带教下工作数年,才有能力与医师对话,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一员。因此,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多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希望接受更多专业培训。

三、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集中培训目标,重整课程体系

面对学制过短、课程过多,减少培训目标是上策。发展服务业是国策,归属服务业的医疗行业处于扩张期,医疗单位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临床人才,相对于药学专业学生,他们更乐于接受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临床药学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培训目标收缩为临床药学、药学教育、药政药事管理,放弃医药营销、药品检验等工作,不影响毕业生就业,相应可以缩减化学课程,不设置医药营销学等课程,最终减轻学习负担。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不难发现,简单地把药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组合不是最佳方案,重新编制课程虽然困难,却是必然趋势。总结国内教学得失,吸取欧美发达国家临床药师的培训经验,压缩化学课程,把内容相关、相近、重复课程组合成长周期教学课,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等是改革方向。

(2)重视教材建设,按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设置教学课程

临床药学专业通过设置更多与药物临床应用相关的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化学类课程不必使用药学专业本科教材,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不影响后期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科目即可,可考虑重新编写教材,现阶段使用药学专业大专教材较适宜,节省的时间可用于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深入学习。临床药物治疗学是最重要的课程,把临床医学知识融入药物治疗学中学习能使学生明白临床工作中的定位,更易形成有别于医师的临床药物治疗思维。患者病情评估、临床治疗监测、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等是临床实习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应设置相关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加临床沟通技巧科目,让学生掌握与医、护、患沟通技巧,在实践教学中尽快成为治疗团队队员。贴近现状的课程,如药物经济学、临床营养学、循证药学、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争取请临床药师授课,尝试开设PBL讨论课。

课程设置与教材密不可分,不解决教材问题则课程设置合理性无法实现,对于无教材的课程,都有必要短期内解决教材问题。

(3)多种途径聘请师资,组建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较长时间,现阶段可从多种途径聘请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教师。聘请临床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医师长期负责临床药学教学工作适合现状,强调长期是希望转行的教师能够安心日常教学工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外,选派院校优秀教师到临床进修学习,为日后教学培养师资;聘请临床药师转行成为专职教师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4)见习、实习相结合,聘请临床药师指导实习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多采用早期见习、后期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临床药学专业也适用类似模式。早期见习与临床医学学生混编,共同接受临床医师教学指导,了解临床治疗过程、需解决的问题,获得临床治疗的感性认识。后期实习时间约1年,分为临床实践和药学部门实践,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8个月,学生在临床医师的带领及临床药师的指导下在科室(内、外、妇、儿)轮转,参与日常查房,处理与药物治疗相关的工作。

临床医师大多数不了解临床药学的培训内容,按临床医学专业模式培训学生,等同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这样的培训不到位,学生在获得临床知识的同时没有将关注点放在药物治疗上,不知道自己在临床的位置,不知道如何以临床药师角色与医护人员、患者沟通,而临床药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以上技能,因此,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实习生的人数应与称职的临床药师挂钩。

(5)适应用人单位需求,设立长学制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

现在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须接受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才有资格成为合格的医师,临床药学专业也是类似,但规范化的临床药师培训还很遥远,现阶段适宜的解决方法是设立长学制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是基础,办好本科教育才能尝试研究生教育,大多数的院校不具备办学条件。

综上所述,现阶段临床药学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医疗单位的需求,在发展中改进是必然的。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虽然现行的医疗政策、制度限制了临床药师队伍大规模扩张,但仍然需要补充新生力量、储备专业人才,希望各位同行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须脚踏实地做好工作。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3)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4)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5)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临床药学; 教育; 对策

临床药师是接受过系统高等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具有扎实的现代临床药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医学以及与医学、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与实施合理用药的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协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维护病人不受或减少、减轻与用药有关的损害,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开展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宣传、指导病人安全用药;进行临床药学研究,为提升药物治疗水平提供科学的监测或实验数据。如今临床药学的理念已经得到了我国药学界的普遍认同,临床药师要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并通过药品应用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就应该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但我国临床药学教育还不够成熟,与此要求相比尚有距离。因此,如何迅速完善和提高我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是我国药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1]。

1 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临床药学教育在全国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这说明,临床药学已经受到中国药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2]。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开办临床药学教育的时间较短,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课程设置凌乱,未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相对于药学、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临床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显得凌乱,尚未形成系统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各个高校在专业的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认识上都不统一。临床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药师,既不同于传统的药学教育,又有别于医学教育,其教学内容不是药学和医学课程的简单拼接。但从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课程衔接生硬,药学、医学教学模块分割明显,没有形成具有临床药学专业特色、符合临床药学教学要求的成熟的课程体系。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药学或者医学专业学生使用教材。目前没有适合临床药学的专门教材,部分临床药学专业课程甚至缺乏教材,只有依靠高校自编教材。

1.2 专业师资匮乏由于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临床药学专业都是由药学或医学专业分化出的一个专业方向。专业师资多数是从事药学和医学教育,难以达到新学科教学的要求,而临床药学作为一门临床实践性学科,对师资要求更高,尤其开设的医药融合类课程,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1.3 学制过短,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国药学专业设置多为四年制本科,若采取五年制,同药学专业相比较,同样的就业方向、学历,会使考生在报考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药学专业。很多高校出于对招生生源的担心,临床药学专业学制多数采用四年制。

但是,临床药师作为能够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环节具体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将临床实践与临床用药具体知识相结合。四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由于学制较短,大多数采取前三年学校理论教学,最后一年医院临床科室和药剂科实习的教学模式。前期理论课程包含药学、医学、临床药学等理论教学,教学内容压缩较多,后期实习过程中缺少针对临床用药问题的专业设计与训练。四年制临床药学教育由于学制较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难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1.4 临床药学发展不平衡,就业受限从目前医院对临床药学学生需求状况来讲,大多医院药剂科还是比较乐于接受该专业的学生的。在就业问题上,临床药学学生还是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几届学生来看,真正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寥寥无几。这就说明,医院比较看重临床药学,却还没有重视临床药学。

中国的部队医院在这方面却是做得不错,临床药学的开展远比许多地方的三甲医院要深入得多,比如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等;经济发达地区临床药学开展得相对较好,如上海、广州等地,临床药学已经比较普及。内地临床药学相对比较落后,就重庆地区而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其他三甲医院只有很少部分涉足临床药学工作。

从国内总体情况来看,社会对临床药学的呼声很高,但是由于临床药学在医院并不产生经济效益,临床药学并没有很好地得到重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只能到少数三甲医院,就业受限。

2 发展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的对策

临床药学教育是既与药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及临床医学相关专业有广泛联系的教育形式,又是与这些专业区别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临床药学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为定位。建立以培养临床药师为主要目标的临床药学教育模式,是临床药学教育探讨的焦点。

2.1 针对临床药师要求,构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于临床用药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对疾病与药物都具有深刻的认识,故临床药学专业应有足够的医学和药学的基本知识结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课程设计与传统的医学和药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1]。临床药师的培养应以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药学的服务理念与责任意识。以此为原则设置的临床药学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及毕业实践四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程除开设化学、物理、数学等课程外,应强调人文修养及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建议开设伦理学、信息情报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课程[4];专业基础课应以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技能为主,建议开设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药学相关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等医学相关课程。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与实施合理用药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开设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医院药事管理学、体内药物分析、药物经济学等课程。毕业实践内容包括临床科室轮转和药剂科实习,注重培养与医生、护士的协作能力和与病人的交流能力,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物信息、开展药物临床评价的能力。

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医药并重的原则,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合理布局药学、医学相关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具有合理的医学和药学知识背景,从而初步具备药学服务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

2.2 合理利用附属医院药学资源,改善师资匮乏的局面医院药剂科作为临床药师的工作部门,是对临床药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机构。医科院校应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药剂科的资源,让附属教学医院药剂科参与到临床药学教育中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临床药学教育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善高等学校师资缺乏的局面。

以前,药剂科一般只负责学生的实习任务,介入教学的工作并不多。临床药学属于医院药学范畴,药剂科在从事医院药学的工作中,本身比高校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高校应与附属教学医院药剂科共同商讨,合理利用药剂科资源,让其根据自身的条件参与课程教学,共同培养高水平临床药学人才。

2.3 延长学制,大力推进临床药学本硕连读专业临床药师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对药物的知识十分精通,对疾病的病理、诊断、治疗非常熟悉;在日常工作中要有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我国目前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由于学制太短,毕业生知识受限,难以很好地承担指导合理用药的责任。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尝试开设六年制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强化临床实践,毕业授予临床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与美国的Pharm D教育模式非常相似[4]。我国应该在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临床药学本硕连读专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设立类似于临床医学硕士的临床药学专业学位,促进临床药师的培养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2.4 推进临床药学教育的临床化医生是从病人体征上进行治疗,而药师是从药物行为上对病症进行治疗,药剂师应该参与治疗过程。社会对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应该考虑对临床药学教育制度予以完善,强调临床实践。

在临床药学教育过程中要强调临床课程和沟通技巧训练、药物信息与文献评估等。临床实习时间至少应要求不少于1年,学生与在医师或临床药师的带领下在科室轮转,进行临床查房,参与药物治疗建议或意见,与病人、医生、护士充分沟通交流等系统训练,使其掌握临床实践技能。

2.5 出台指导政策,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理事兼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永佩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阶段政府导向是第一位的。政府部门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制定切实有效地促进临床药学发展的政策,包括制定合理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正确的药物政策、制定培养优秀的临床药师教育体制及有利于提高药师工作积极性的职称制度等。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临床药学的重要性,在促进临床药学发展的进程中,给予合理有效的政策支持,使我国的临床药学能够尽快与国际接轨。只有临床药学发展了,高等临床药学教育才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大趋势,建立临床药师制是社会与政府共同的要求。对于临床药学教育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高等学校,应该把握机遇,切实进行药学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临床药学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为己任。

参考文献

[1]印晓星,刘 晓.新形势下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J].药学教育,2006,22(3):5.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6)

论文摘要: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作为本质特征.为此,本文根据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论证了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质量保津体系,从而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办学理念实现了脚‘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迁移。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作为本质特征。为此,中等中医药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力争与中医药行业实际需求接轨、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接轨、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接轨,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作为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形成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目标定位

国际职业教育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职业本位。知识本位是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无所适从.能力本位以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日后的职业迁移和继续学业受到影响。因此,能力本位又逐渐被素质本位、人格本位的职业本位所取代。

职业本位主张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职业教育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生为本,在职业教育中就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发展为教育的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学生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或执业)人员的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使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本位的特征:①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符合学生职业生涯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②职业本位不仅重视能力,而且重视素质,比能力本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③职业本位直指职业,比能力本位更有针对性。中等中医药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为此,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以中医药岗位需求为标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3指导原则

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这四项原则是彼此关联、整合、互补的,应坚持并贯彻于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3. 1反思性原则

要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首先对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或“自知”或“自识”,在反思中形成自觉意识,逐步摆脱依附性或从属性,提高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自我意识水平或自主性水平。反思性原则的基本要义在于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寻求新的生长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在积极地进行,但反观其研究过程却不难发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移植与套用式研究、经验总结式研究等研究过程,这些研究都缺乏反思旧范式与创建新范式的变革精神,且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探讨也不够深入。为此,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以20世纪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回顾与反思为起点,并通过反思使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自主性问题”凸显出来,并促进中等中医药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3. 2实践性原则

我国目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仍然是理论性研究偏多,实践性研究不足,且实践性研究大多使用理想化或标准化模型,忽视了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也忽视了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设计实践研究模型,进行‘现实的”实践性研究.坚持实践性原则的目的就是使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通过实践性研究既成为“现代的”又成为“中国的”,由“近代化”的移植转向“现代化”的重构,由“西方化”的套用转向“中国化”的再生。

3. 3创造性原则

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需要有宽厚坚实的中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经验做基础,也需要有一系列有关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题研究做支架,更需要有中等中医药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的创造性突破。坚持创造性原则就是要从现代中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经验中提炼与升华:从中外职业教育史中反思地总结;从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中摄取有价值的内容。

3. 4科学性原则

反观目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不难发现,尚存在着科学性不强的问题。换言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不符,中等中医药教育实际存在中那些不能被实证科学所包容的成分却被那种狭义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理论研究所忽视、所膺越。因此,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正确理解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真正含义,注意避免将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狭隘化和片面化.坚持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保持中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完整本性.中等中医药教育存在既具有物性也具有人性;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个体性;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因此,我们构建的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是物之学与人之学、社会之学与个体之学、规律之学与现象之学的对立统一。

4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学生为中心,突出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特点,以职业为本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4. 1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等中医药教育应当包含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强烈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构想和规划。中等中医药学校的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中等中医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鼓励学生将职业转化为一生奋斗的事业,并引导对职业认识有偏差的学生,真正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形成对职业的兴趣,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以指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4. 2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诊疗服务需求的变化,中等中医药教育要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专业建设向“实用型”技能型仿向发展.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考虑中等中医药学校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又考虑中等中医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考虑学科、专业优势,又兼顾当地社会经济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首先,根据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将传统的中医专业调整为“实用型”的农村医学专业(中医专门化),毕业生通过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在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诊疗服务的资格,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其次,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置中医相关技术类专业。①中医技术类专业:针灸推拿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保健技术(保健刮痴技术专门化和足保健技术专门化);②中药类专业: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栽培技术:③护理类专业: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逐步建立较完善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或行业培养从事中医及中医相关技术服务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4. 3建立“任务引领”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中医药岗位的知识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现代中医药行业中最需要的是既有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又有较高操作能力的人才,这样规格的人才恰恰是目前中等中医药学校所难以培养的,所以传统的学历教育、改良化的中等中医药教育和原有的技术等级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中医药岗位.为此,建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以逆向设计原理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环节。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设计时,要根据中医药岗位的具体功能、作用及其必须完成和处理的事务以及所需的业务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必备知识,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认知前提,设计教学单元;若干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若干个相关教学课程组成一个教学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和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及人文素养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从而建立“任务引领’,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4. 3建立“职业本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

建立职业本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及先进性,形成自成体系的‘理论一实训一训练’住位一体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理论内容紧紧围绕“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前提,主要介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将实训内容直接插入相关的章节,以实现实训内容和过程与岗位实践内容和过程“零距离”;训练内容以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训练题型多样化,且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试题相匹配。同时,教材中应穿擂‘知识链接”,其内容是课堂知识的外延、补充和发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5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5. 1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构建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职业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落实,为此,中等中医药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以往的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将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模拟教学、角色体验等形式结合起来,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互联网、CAI课件等多种信息传播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技能训练,建立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管理上要突破以往的以行政管理为先导的管理理念,将现代企业管理中脚目标管理”引入教学管理之中,将总目标、局部目标和个人目标与各专业学科、教研组和教师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依据目标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形成‘教师一教研组一专业学科’墩学常规目标管理体系.

5. 2建设高素质脚双师型,’#师队伍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7)

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医药。55个少数民族医药为其本民族的发展以及整个华夏儿女的健康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十年来,国家民委协调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管理部门,得到了各部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对民族医药的大力扶持,民族医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祖国边疆地区的广大民族医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和民族医学、民族药学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申请开办限制较多。党的“十七大”、“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要发展民族传统医药”。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工作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服务于当地民众健康的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前提和基础。近10年来,国家民委协调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管理部门,得到了各部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对民族医药的大力扶持,民族医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祖国边疆地区的广大民族医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和民族医学、民族药学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申请开办限制较多。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民族医药团队基于对民族医药事业、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热爱与情愫,对中国发展较好民族医的医疗机构、设置医学门类有代表性的部分大学开展实地调研与咨询,调查结果如下。

1教育部关于民族医、民族药学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文件精神,“一、基本专业”中医学门类包括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哈医学)、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包括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类(包括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共一级学科;“二、特色专业”中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临床药学、药事管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海洋药学)、中药学类(藏药学、蒙药学、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共一级学科。

1.1国内医学门类大学(部分)的学院和本科专业名称设置汇总

1.1.1综合性大学:①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部-卫计委):设基础医学院、药学院;②四川大学(教育部-卫计委):设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药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③青海大学(教育部-青海省):设藏医学院(藏医学、藏药学)。

1.1.2医科大学(西医类):①中国医科大学(教育部-卫计委):设基础医学院、药学院。②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设药学院、中医学院、蒙医药学院(蒙医学、蒙药学)、基础医学院。③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自治区-卫计委):设药学院、中医学院(维吾尔医学、维吾尔药学、哈萨克医学)、基础医学部。④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设临床医学系、蒙中医系、药学检验系。

1.1.3药科大学(西药类):①中国药科大学(教育部-卫计委):设药学院、中药学院。②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省-卫计委):设药学院、中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

1.1.4中医药类大学(中医、中药类):①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②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临床医学院、药学院。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④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民族医药学院(藏医学、藏药学)。⑤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⑥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自治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壮医药学院(壮医本科)、瑶医药学院。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中药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中医学(傣医学方向)。⑧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中医临床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藏医学院(藏医学)。⑨藏医学院(自治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藏医系(藏医学)、藏药系(藏药学)。

1.1.5民族大学类:①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蒙医药学院(蒙医学、蒙药学)。②中南民族大学:设药学院(药学、药物制剂、化学生物学、药物分析)。③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设藏学学院(藏药学)、彝学学院-中药学(彝药学方向)、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药学)。④西北民族大学:设医学院(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护理学)。⑤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设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化学(民族药)、制药工程。

1.2与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相关的学院名称,下设本科专业名称设置总体情况

1.2.1以西医药教学为主的大学:二级学院一般设置为药学院(下设药学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

1.2.2在学科分类上分为中医学(包括100501K中医学、100502K针灸推拿学、100503K藏医学、100504K蒙医学、100505K维医学、100506K壮医学、100507K哈医学)、中药学(包括100801中药学、100802中药资源与开发、100803T藏药学、100804T蒙药学、100805T中药制药、100806T中草药栽培与鉴定)2个一级学科。

1.2.3以民族医药教学为主的大学:二级学院一般设置民族医药学院,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蒙医药学院(下设蒙医学、蒙药学本科专业);内蒙古医科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蒙医药学院”(下设“蒙医学”、“蒙药学”本科专业),青海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藏医学院”(下设“藏医学”、“藏药学”本科专业);新疆医科大学二级学院设置中医学院(下设维吾尔医学、维吾尔药学、哈萨克医学本科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药学院(下设中药学本科专业)、民族医药学院(下设藏医学、藏药学本科专业);广西中医药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药学院(下设中药学本科专业)、壮医药学院(下设壮医学本科专业)、瑶医药学院(无本科专业);云南中医学院二级学院设置药学院(下设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药学本科专业)、中药学院(下设中药学本科专业)、民族医药学院(下设中医学(傣医学方向));甘肃中医药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藏医学院(下设藏医学本科专业);藏医学院设置藏医学、藏药学本科专业。

1.2.4西南民族大学二级学院设置藏学学院(下设藏药学本科专业)、彝学学院(下设中药学(彝药学方向)本科专业)、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下设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药学本科专业)。

2国内民族医、民族药学本科专业发展分析

根据目前国内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和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发展状况分析,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明显比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成熟,在学科分类上分为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内部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理论体系完整的三大医药学,藏医药学分为藏医学、藏药学,蒙医药学分为蒙医学、蒙药学,维医药学分为维医学、维药学;壮医药学分壮医学,壮药学还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哈萨克医药学分为哈萨克医学,哈萨克药学还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复执业医师开考的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朝鲜医、壮医、哈萨克医7大民族医学中,傣医、朝鲜医仍然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而其他48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还不足以医、药分开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所以很多兄弟院校的二级学院设置“医药学院”也是这个现状的体现;医药难以分家,药学教学与建设离不开医学的支撑。

3关于中国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3.1国家民委协调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加大对民族医药学现代传承的力度和制定具体措施。

3.2尽快解决依然承担着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健康保障的民族医非法行医的困境。对于发展比较成熟的瑶医、彝医等批准执业医师开考,放宽民族医执业医师开考的门槛,采取多种形式的执业准许模式;对民族民间具有特色医疗技法但是没有办法通过考试的人员,采取特殊政策给予行医地域限制的合法行医资格。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3]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1):75-77.

[4]李明月,陈波,王卫,等.中医国际教育改革的意义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47-649.

[5]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9)

1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简称isced),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按学科类别划分,它又属于中医药学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类别应当概括为: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医药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

1. 1人才目标的个性特征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和一般的职业教育及普通中医教育培养目标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水平层次、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目标指向等方面。

1.1.1教育水平—高等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按教育水平,即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知识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显然是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其教育对象应是接受过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专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现行教育制度,学制2一3年的,相似高等专科层次,学制4一5年的相似本科层次。目前在尝试的还有初中毕业后5年制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主体,在现阶段应是高等专科层次教育。

1.1.2目标指向—职业人才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按isced分类标准应属于“职业准备型”为主的教育类型,它不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升学预备型”教育,“职业型”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它的培养目标指向。‘“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某类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层次学习的学生获得进人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对中医药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决定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相比。它不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继承型的学科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职业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直接指向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职业分工为目标的。

1. 1. 3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型人才

按照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应具备3项基本要求:一是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知识和符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二是具备相应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具备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和相关岗位群实际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人才,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所谓“复合型”是指2个方面:从静态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多元化的,是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架构不一致的。它是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能力模块的集合;从动态上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不固定的,是随具体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核心能力(中医药专业知识能力)变动相对较小。而其扩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则总是在不断改变的。

1.2人才类型和适当倾城

按照职业行为特征.高等中医药职业人才可以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生产技术型、服务操作型、管理经营型。如以大中药类专业为例,中药制药工艺、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资源开发等属于生产技术型,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属于管理经营型。中医药医疗、保健及护理等则多属于服务操作型。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其工作对象不同。反映出“以人为主”(服务型)、“以物为主”(生产型)、“以事为主”(管理型)的不同要求。总的目标都是面向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生产、经营及社会事业的相关行业部门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前沿岗位。除此之外。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还应考虑它的主要服务面向,应当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保护,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三个面向”和“两个服务”为宗旨,就能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就能克服.‘重医轻药”、“重医轻护”、‘重治轻防”等错误倾向,使中医药职业人才培养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1. 3专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从本质特征出发,既要坚持自身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又要反映职业教育的要求,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和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人才规格和标准,要从市场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出发,构筑合理的专业体系,要认真研究专业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1.3.1 行业性原则

中医药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注意遵循行业性原则,即明确自己服务对象的市场定位,既要跳出传统的行业办学的圈子,又要合理选择自己行业服务的适宜范围,做到有退有进。从发展趋势看,医疗类专业人才将向长学制、高学历、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主要由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承担培养任务。中医药高职教育在医疗卫生行业内,主要培养医疗辅助人才、医学技术操作人才及护理、药学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为了扩大生存及服务空间,中医药高职教育今后将更多地把重点投向医药生产经营、医用仪器设备制造、医药商品流通、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体育运动保健产业以及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产业。

1. 3. 2区域性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门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于为地方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充分反映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紧密联系本地区,为基层服务的作用,为地方培养不仅‘’适用”而且“安心”的人才。在地方和区域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指导下合理设置专业,安排专业规模。在一定时间内,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对专科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在乡镇及其以下的医疗卫生单位,再过十年二十年都难以实现专科层次人才的普及。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在门类、结构和规模数量上有着显著差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和规模数量上一定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3.3开放性原则

以应用为主,直接服务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建立一个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结构系统,一定要从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科学系统性”严格限制中解脱出来,要尝试按照“窄口径、多适应、小批量、多规格”的模式构筑专业和专业体系。“宽口径、厚基础”是“学科型”人才的标准,“窄口径、多适应”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它的鲜明特色。以中医针灸专业为例,设置‘针灸推拿应用技术专业”,把它的培养规格从‘针灸医师”降低为‘针灸医师助手”,削减其理论基础,缩小其临床各科相关知识范围,集中培养其针灸推拿技术的运用能力,这样专业知识“口径”变“窄”了,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增强了,它的“适应性”反而增宽了。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这种以针灸推拿技术为特色的“‘医师助手”可以承担医疗、护理、康复等许多方面的辅助工作,这就是“多适应”。作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学制教育,“小批量、多规格”是紧贴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客观要求,是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的又一特征。

2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如何实现目标的要求,需要研究具体的培养形式、培养手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支撑条件,这些涉及到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

2. 1建立面向职业岗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新的课程结构应当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课程模块结构,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包括以主干专业知识为背景的核心课程,以专业相关知识为聚合的延展课程,以及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支撑课程,各类课程均按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限选标准,用课程学分组成有机的、灵活的课程模块,搭建起复合型的知识平台。在专业目标确定的框架下,多方向构筑知识平台,以一个平台对应一个职业岗位,多个平台支撑一个相关职业岗位群,针对职业岗位调整变化的要求,灵活地组装课程模块,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

2. 2强化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彻底摒弃“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系统性与应用性的相互关系。从能力本位的要求出发,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应服务于能力的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应服从于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而能力的培养既体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又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3种基本能力,即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认知能力即是学习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记忆、分析判断能力,这是第一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掌握了学习能力,就掌握了自己未来的主动权;应用能力即是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这是中医高职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直接表现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行为的运用能力,是反映整体能力水平的标志;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通用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从事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其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等。

2. 3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应服从培养目标,围绕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避免两者脱节。实践教学应避免片面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课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重,按照能力目标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验实训课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系统完备的训练考核体系和标准,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训室、技能考核站,创造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如模拟医院、模拟车间、建设专业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进教学安排,让实践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序地展开。

2. 4探索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验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很好地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新路子。目前国内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 4. 1“能办本位”的课程改革模式

即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目标”组合成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按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是着眼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法国“能力单元”的教学模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2.4.2教学主体多元化垮养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实际上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联合培养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主体,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培养手段、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使整个培养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

2.4.3学生主体个性化垮养模式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篇(1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上一篇: 宣传推广的方式 下一篇: 资金保障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