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部环境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4:03

内外部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1)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通过综合考虑对研究对象的内部环境的优势、劣势,外部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进行系统的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选择最优的发展策略。建立内审外包的SWOT分析模型: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消除了内部审计外包工作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将内部审计的数据、资源、证据等资料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内部审计外包工作者的手里,方便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对比。工作环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和限制,为从事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人员提供便利。

2、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成本降低。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审计概念的提出,会计师事务所接到内部审计业务的时候,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从事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人员无需腾出大量的空间去存放内部审计的资料和办公设备,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运营成本。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

1、审计软件使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审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审计软件还不够成熟。各个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的审计软件都不相同,虽说审计软件的数据是相通的,但是企业和承接内部审计业务机构的软件不能良好的对接,给审计业务外包带来了不便。

2、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会计师事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只依靠原有传统内部审计方法无法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要求。既能熟练掌握传统内部审计业务,又能娴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内部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3、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规范。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信息输出的真实和准确,增加审计风险,影响了内审工作者的判断。内部审计外包工作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根据符合性测试确定审计重点,保证电子数据的真实和完整。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标准不同,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给审计外包工作带来阻力。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机会

1、硬件设备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的高度普及,我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水平,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高速以及运行速度超快的计算机硬件设备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无疑给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审计外包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2、内部审计的多元化发展外包带来机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改革浪潮为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了审计软件与审计方法的更新与变革,让实时审计成为了可能。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推动了内部审计向企业各个管理领域的渗透,从而逐渐告别了传统的单一的财务审计,同时也强化了内部审计的职能。

3、发达国家已经率先颁布了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规范标准。1996年,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公布的COBIT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经过5次更新目前已于2012年更新到COBIT5.0版本。COBIT普遍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业务项目和审计,并且既包容了当前的情况,也提供将来可能会使用到的指导方针。

(四)内部审计外包的威胁

1、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安全性,保密性难以得到保证。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数据的传输和保存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数据文件保存的选择方式上,若保存在云存储等网络存储环境下,这种方式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直以来都是备受质疑的。若选择保存在电子存储设备上,是否能对电子存储设备进行加密也是关键,如果不进行加密,存储的信息的安全性是得不到保障的。

2、信息化环境下外包使内部审计风险加大。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活动中,因此会引起内部审计线索及会计处理方式发生变化,无纸化将造成审计线索不清。内部审计线索的消失或减少势必然会增加内部审计检查风险,内部审计外包以后,内部审计数据的转移,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3、法律风险。目前,我国针对于新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有些甚至还完全是空白。比如,在信息化犯罪适用的有关法律的立法还很欠缺。虽然我国审计署和中注协都已颁布了一些有关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规范和准则,但这些规范和准则还不够完整,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2)

一、引言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从质的方面,或量的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由于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已越来越被重视。对于内蒙古来说,本身具有的垄断性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很好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旅游营销外部环境的分析,来达到促进旅游发展的目的。

二、宏观环境分析

旅游业要发展,没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是不行的。只有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相关政策和法律给予足够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才有保障。总的来说,内蒙古的旅游业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才开始有了官方的统计数据,比起沿海旅游发达地区是比较落后的,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l世纪后,一内蒙古的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这和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重视是息息相关的。如自治区旅游局于1997年制定了《内蒙古旅游局关于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了《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到了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又编制了一个第三产业的发展纲要,其中就有8条涉及到旅游行业。

毫无疑问,入世后,内蒙古发展旅游业所面临的大环境更为国际化和开放化,面临的市场将比以前要大得多,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最优的配置,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共同发展。随着相关准入制度的逐渐放宽,一大批具有实力的国际旅游企业会进来,这一方面能使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会加强对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比如政策上的倾斜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使得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得以建成,许多的旅游资源也能得以深度开发。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80家,星级饭店202家,国际、国内旅行社总数达到了404家,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旅游收入也从1998年的20.4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45.01亿元人民币。

三、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手中的储蓄也多了起来。据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为7119.8亿元,而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已达到了141051.0亿元。根据马斯诺的心理需求理论,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就会有想实现自己的尊严以及价值的想法,而旅游就是其中很好的一条途径。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并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带薪假期以及闲暇时间也大量增加。在此情况下,做好市场细分是十分必要的。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旅游市场分为入境市场和国内市场来分析。

(一)入境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入境的总人数都不高,基本都在3万人左右。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世的影响,到了2005年,内蒙古接待外国游客已达到99.50万人次,港澳台同胞6628人次。

其次,从入境客源的结构上看,由于地缘关系,蒙古和俄罗斯占据着重要地位。仅在2005年,内蒙古接待蒙古国和俄罗斯的游客就已分别达到了44.43万人次和48.40万人次。除了这两个国家,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地区也是重要的客源市场。日本一直以来就是内蒙古乃至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以2005年为例,在内蒙古人境旅游人数中,日本游客的数量仅次于蒙古和俄罗斯,居第三位,达到了19808人次,大大领先于其他欧美国家。’自从我国和韩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每年韩国游客的数量就在不断攀升,近期甚至有取代日本成为我国最大旅游客源国的趋势。至于港澳台地区,本身同大陆都是同根同源的关系,地理上很近,经济实力也很强,在稳定已有客源的情况下,应加大营销的力度。就目前来说,欧美发达国家来内蒙古的旅游人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但同时也是潜力最大的。

再者,从旅游特点上来看,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近几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境外人数大量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商务旅游的人数在大量增加,而观光旅游的游客数量的增幅却并不是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丰富,另一方面,从旅游的时间上来看,有很强的限制性(受天气条件的限制,每年只有5月~10月适合旅游)。

(二)国内市场

相对于入境旅游市场来说,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要大些。1995年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为380万人次,到了2005年,内蒙古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已达到了2062万人次。针对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根据离旅游目的地的距离,把旅游市场分为三大块,即近距离的区内旅游市场、周边省份的旅游市场,及较远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市场。

先看近距离的区内旅游市场。这部分游客的旅游目的以探亲访友及休闲度假为主。由于本来就身居内蒙古,对周围的景观相对来说较为熟悉,他们的出行较多的是以联络亲情和友情为住,具有重复性和短暂性等特点。但随着私家车越来越普及,这部分旅游市场的潜力应该是很大的。

周边省份的旅游市场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从行政区域上来看,内蒙古跨度很大,和周边9个省份接壤,这为周边游提供了很好的客观基础。其次,内蒙古很多的居民是从周边省份迁移过来,在感情上和周边省份的居民具有紧密联系。另外,内蒙古发展周边游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临近北京。作为首都,北京的本地人口本来就不少,加之其大量的流动人口,无疑具有很大的市场。周边游这部分市场,除了也具有探亲访友的这部分游客外,商务旅游占有很大市场。

最后看看远程旅游市场。这部分市场应当说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同时也是利润最大的一块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来内蒙古的大多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为主,因为这两个地方相对来说是中国比较富裕的地方,经济能力较其他地方更强。可喜的是,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除了这两个地区的客源外,.很多内陆省份也开始把内蒙古当作旅游的目的地,这使得我们的客源市场进一步多元化了。

四、竞争分析

在对外部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之后,我们

再对市场所面临的竞争作一下简单的分析,在此引入波特的五力分析理论。根据波特(M.E.Pp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只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获利能力。下面我们针对内蒙古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一下这五种竞争力量。

(一)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新的竞争者加入本行业。以内蒙古的旅行社和酒店业为例。1999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旅行社67家,但到了2005年底,已达到了294家;1994年内蒙古共有星级饭店23家,但到了2005年底,已达到202家。新的竞争者的加入,势必会加剧市场的竞争。从内蒙古自身的情况来看,往往到了旺季,就会出现“车紧”、“房紧”的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旅游行业的盲目扩大。

(二)替代品的竞争

内蒙古的草原和沙漠景观,是力推的主要品牌,同时,也是吸引远程游客的重要资源。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这两方面的优势却并不十分明显。-Ty面,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太完善;另外,在旅游宣传上往往也不如新疆、川西的草原以及甘肃和宁复的沙漠做得到位。

(三)买方以及供货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监督机制的健全,市场从最开始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吸引客源,内蒙古的很多旅游行业争相采取“低价”的方法吸引顾客,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使得市场的竞争秩序非常混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低价”必然意味着利润的降低甚至为零,这使得旅游行业在接待质量上也没有了保证,反过来最终损害的是游客自身的利益。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3)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以医疗护理、康复和休养为目的旅游。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发展迅速的新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医疗旅游的发展也随之带来医疗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带动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认知。

常州旅游资源丰富,常州的各类医疗机构有1000多家,医护人员充沛。2015年1月23日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而常州西太湖是江苏省政府认定的两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之一,这一批复对于常州的健康产业和生态服务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希望能为常州发展医疗旅游提供借鉴。

二、常州市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优势

1、医疗医院相对丰富,医护人才资源充沛

目前常州市三甲医院有四家,三级医院10家,其中综合医院3所(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专科医院5所(市三院、市肿瘤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第一二医院(和平医院)),中医医院2所(市中医医院、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各类医院47家,基层医疗机构130家,各类卫生机构1123个;常州市2015年每千人床位数6.1张,江苏省平均为4张。常州市共有卫生人员总数33450人,常州市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34人以上,而江苏省平均为2人,注册护士2.6人以上。

2、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

常州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地带,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和江苏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无锡、苏州形成苏锡常商圈。常州是京沪高铁必经城市,每日沪宁线的城市铁路更是班次紧凑。公路运输也是便捷,常州市内的交通便利,快速公交BRT基本达到市内各个商圈,而目前兴建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将为未来常州市内的交通网添翼;随着2015年9月常溧高速的通车,常州已经成为江苏交通的枢纽,这条高速南至安徽,北至苏中、苏北以及山东、京津冀,形成了串起沿线区域经济、旅游、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资源的新格局。航空方面,常州机场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韩国等航班。常州附近有常州港口、江阴港口、张家港口和上海港口,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

常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千年古刹天宁风景区,中华恐龙园现代旅游休闲区域,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淹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嬉戏谷主题乐园,天目湖度假区等等

3、医疗费用低廉

价格优势也是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条件之一,整个江苏省的医疗费用比较低廉,很有价格竞争力,医疗资源优势集中在苏南地区(王星丽,2015)。常州作为苏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相对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来说,各类资源成本低,因此,常州发展医疗旅游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很大的进步,而医疗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具有极大的潜力成为医疗旅游热门目的地。

(二)内部劣势

1、医疗旅游市场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医疗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及领域,需要多个法律法规以及措施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相关法令和政策不完善,相关部门无法协调发展,医疗旅游者的利益也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医疗旅游,常州又是医疗旅游的先行区,但是整体而言,医疗服务水平及规模等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2、部分医疗设施利用不足

根据《常州市市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3-2015年)》得出,常州市大多的社区卫生院,设施设备闲置较多,人才较少,承担的医护工作也远远不及综合医院。而专科医院薄弱,不能满足医疗患者的需求,例如老年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社会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与综合医院相比竞争力不强,管理及技术水平也较低,多数旅行社以及医疗行业对医疗旅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还是比较模糊。

3、医疗种类缺乏,语言受到限制

医疗旅游设计的产品有很多,例如保健、整形美容、健康体检等等,目前常州市场上的医疗旅游更多是传统理疗,健康体检,温泉疗养等,没有高精尖的高级医疗技术。而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又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但是目前外语医护人员也极度匮乏,发展涉外医疗旅游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外部机遇

1、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强调“健康中国”的建设,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卫计委商务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七个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江苏省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常州发展医疗旅游获得了江苏省、常州市以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这为常州市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2、国内国际影响力提升不断提升

2015年常州全年接待外宾197批、1025人次,接待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8批、161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38批、215人次,外国来访记者4批、8人次,和智利拉塞雷纳市和巴西库里蒂巴市结为友谊城市。

2012年常州市获得联合国环境署与国际公园协会主办“国际花园城市”金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了《2014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常州也名列前茅,2015年常州市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调查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这些荣誉说明常州的人文景观,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3、人口老龄化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15年至202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2016常州统计局《2015年常州市人口发展状况的简析》也印证了这一点,老龄化程度加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比11.64%,比2014提高0.5个百分点,这也促使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

(四)外部挑战

1、国内外竞争环境激励

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医疗市场的竞争影响,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已经成熟庞大,特别是瑞士、泰国、印尼等国家。相对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国内市场也是不断壮大,特别是上海、海南等城市在国内是发展医疗旅游的先驱,医疗资源丰富,在长期的实践中有了经验,这也给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带来竞争因素。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37-02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将环境成本作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计入产品的总成本,从而,环境因素进入生产环节而成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成为同资本、劳动、资源、技术等要素并列、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样,产品价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包括环境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全部代价,能够消除生产对环境的外部性影响。一旦环境成本成为生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最终得到体现,商品价格就能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 生产者就会按新的全部社会成本确定最优产量,消费者就得按反映产品全部社会成本的价格进行支付,由市场失灵造成的生产对环

境的外部性影响得以消除,市场、价格重新成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整个环境、社会又能有效地运转。

一、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

环境成本内部化论是根据外部经济(外差效应)理论得出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论认为,某些出口生产、营销活动污染空气和水,恶化环境资源,甚至造成跨国境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河流污染、气候变暖),然而这些环境资产的价值在出口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往往被忽略不计,国际贸易的开展可能加重市场失灵而使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必须将这种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消极的外部经济效应“内部化”,即内化到出口商品或劳务的真实成本中,以便促使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具体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点:

1. 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当环境资源的产权未加界定时,无人会主动承担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若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也缺乏调控机制,便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例如,共有河流的上游国家建成一家化工厂,其排放的污水侵蚀了下游邻国农作物,但由于产权没有界定,上游国家工厂继续排放污水而邻国居民得不到赔偿。

2. 对环境资产合理定价。 环境资产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如森林、 草地和野生动植物可提供相应商品或提供登山、旅游之类的服务,这些商品、服务均可予以量化。同时,环境资产还有间接的使用价值,如森林和湿地对大气和气候有支持功能,但因难以计量常被忽视。只有对这些环境资产全面合理地定价,才能促进资源持续有效地开发利用。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环境资产的价值经常被人为低估,致使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定价偏低,为多挣外汇而竞相输出初级产品,导致农、林、渔、矿诸业的过度开发,加速环境资源的耗竭,甚至在经济上造成“贫困化增长”。

3. 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1972年经合组织(OECD)环境委员会在《关于环境政策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控制》中首先提出这一原则,规定“排污者必须负担由公共当局决定的减少污染的费用, 以保证环境处于一种可被接受的状态”。“排污者付费原则”要求污染者承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和赔偿受害人的费用,促使排污者积极主动地治理自身产生的污染物,否则将受到经济制裁。该原则旨在协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环境政策,防范不同的环境条款使比较利益与贸易格局扭曲。此外,为保护环境而支付的费用或成本应予以补偿。比如,热带雨林国家放弃森林砍伐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可通过污染者付费的部分加以补偿;发达国家每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恶化环境, 必须多支付改善环境的费用。“排污者付费原则”充分体现了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的精髓,在国际贸易中应将这些费用内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从贸易角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必要手段,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即它经常会成为发达国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成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具体分析,当来自我国的产品对某一发达国家国内产品形成冲击,其国内产品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时, 该国就可能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采取更为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措施,限制甚至禁止对我国产品的进口。这种情形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以我国产品采取的环境标准过低为由实施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往往以我国环保标准低为理由,认为来自我国的低成本产品是在进行“生态倾销”,是在国际市场上不公平地获取了贸易优势,严重威胁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为了保持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使其国内市场免受冲击,为产品创造“公平的竞赛场地”,实现所谓“公平贸易”,就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名,对来自我国的产品征收“生态倾销”税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抵消我国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达到限制甚至禁止对我国产品进口的目的。

2. 以我国产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不充分为由实施限制措施。根据国家原则,各国享有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其他实际情况单独决定其环境政策、 征收环境税费、制定环境标准的权利,这就必然导致各国之间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无法消除的。但一些发达国家却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出发, 对这种情形熟视无睹,而一味要求国外产品符合其规定的环保要求,否则就以该产品的环境成本未充分内部化为由限制直至禁止进口。

3. 以我国产品未将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由实施限制措施。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了“可持续消费”这一先进、人文的理念。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至最低,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减至最少,从而不危及当代和后代的长久需求。 可持续消费在广泛的范围上关注着环保,它包含了从原料提取、处理、制造、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并考虑到了每一个环节中可能产生的多方面的环境影响。显然,从环保角度而言,改变人类的消费模式已迫在眉睫。消费模式的改变必须通过对具体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的环保要求体现出来,因此,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对外贸易中,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在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要求,却常常对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构成针对我国产品的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因为发达国家往往要求我国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亦需像当地产品一样被征税或予以环境管制,而采取征收环境税或其他环境管制措施的根据又往往操纵在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集团手里,目的是使国外竞争者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二)积极影响:新的市场机遇

1. 环境管制能够诱发创新。在环保领域,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备、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惯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问题,企业实际上是具有很多创新机会的。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原因在于它能够带来创新补偿。创新补偿可分为产品补偿和加工过程补偿。产品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创造了功能更强、质量更好、更安全、更便宜的产品(这可能是由于原材料的替换或减少包装造成的);有更高回收价值的产品(这有可能是由于提供了循环回收和拆卸分类方面的便利造成的); 对消费者来说具有更低的抛弃成本的产品。加工过程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导致了污染的降低,而且产生了更高的资源生产率,诸如更高的加工产出效率,较少的检修停工期(由于更仔细的监督和维护),原料的节省(由于原料的替换和对投入品的重新使用和循环利用),对副产品更好的利用,在生产过程中更低的能量消费,原材料仓储存量以及处置成本的降低,将废料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形式,更安全的工作环境等。

2. 环境标准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如果企业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 应当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获得先动优势。多种统计数据表明,世界需求正向环境友善产品加速转移。所谓环境友善,是指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或产品进入消费过程后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绿色产品,并获得了回报和开辟了新的市场。例如德国因早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制定和执行了废物回收标准,从而帮助德国企业在发展少包装或无包装产品方面获得了先动优势;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纸和纸浆生产商率先引入了环境友善的生产加工过程,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纸和纸浆设备生产商在全球新型漂白设备市场上独具鳌头,获得巨大利润。

三、我国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应采取的对策

1. 进行制度创新,主要是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明确赋予资源、环境所有权,建立有效的使用、补偿和责任承担机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市场的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和可交易的资源配额制度,逐步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2.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当前我国绿色技术采用率很低,绿色技术创新更低,基本上还处于无组织、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或被动、被迫状态。即使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通常也只采用末端处理技术并且使用效率很低。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上看,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只占国民收入的0.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企业一般技术创新的投入比例。从另一方面来看,采用绿色技术的环保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我国的政府应当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支持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建立起合理的市场绿色价格体系,一方面鼓励消费者使用环保产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倾斜的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

3. 调整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 随着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额内部化的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弱化甚至丧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致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等的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以环保为基点培育竞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出口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出路, 形成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优势。当然,竞争优势的培育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全部抛弃,而是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更新,增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例如,中国纺织品在棉布横档、印染布纬斜、色差、针织品缩水等方面落后于新的纺织品标准, 所用染料的70%―80%为西方国家禁用的对人体有害的偶氮染料, 通过对纺织业进行环境友好技术的改造,可重构和加强中国纺织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4. 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要使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最根本的途径是使自己成为国际竞争“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权益。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国国家利益和力量的斗争与协调过程。目前,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会议,密切注视着国际贸易与环境政策的影响。中国还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与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组织的贸易与环境问题非正式高级圆桌会议、联合国环境署与国际商会举办的企业环境行为部长级会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关于贸易与环境的讨论等。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参与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动态及可能对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扩大中国在一些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认真履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应承担的与其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责任与义务,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斗争,努力寻求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有的差别待遇,阻止滥用环保法规、滥用贸易协定条款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及时调整中国有关的环境贸易政策,努力向国际接轨,这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妍红,傅京燕. 论环境成本内部化[J]. 生态经济,2001(4).

[2]傅京燕,陈红蕾. 国际贸易中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2002(2).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5)

1.我国货运企业正面临着诸多问题

当前中国货运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缺乏网络设施。货运作为国际运输的一项辅助服务,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网络支撑,否则,既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也使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流于形式。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货源结构以CIF出口货为主,对FOB指定货的承揽能力不足,这是造成目前中国货运企业整体竞争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经营和资产规模偏小。目前国内的货运企业从经营和资产规模上讲,多为中小企业。组建成立后的多数企业除了保留一小部分资金用作业务周转外,将其余注册资金抽套的现象相当普遍,有能力进行基建和设施投资的企业少得可怜。这是制约货运企业业务深度开发和从资金入手扩大货运企业经营规模的一大障碍。

(3)信息化水平较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化和信息流在货运企业的经营中日趋重要。目前,国内货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较少,对信息化的运用多数停留在单机商务应用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网上主页,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局域网;通过开展基于网络为基础的物流管理、网上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电子商务活动,实现以个性化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高级阶段的货运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4)专业化服务水平低。目前国内多数货运企业的服务功能简单、低级,服务可替代性强,仍停留在充当代办运输的中间人阶段。而根据国外实践和《管理规定》,货运不仅可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还可以以本人名义开展多式联运业务,目前能办理此项业务的企业寥寥无几,这是制约国内货运向物流服务商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5)经营秩序亟待规范。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货运的认识不足,造成货运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营销策略上更多迷信“关系销售”,在营销手段上更多地依赖低价倾销和“机会主义”,忽视了对市场细分的理解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把握;受体制、机制、政策的影响,加之政府监管不力,导致行业的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企业自律能力较差,给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6)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个人就可以干货运”,这是前几年社会对货运企业人才观的写照。随着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尽管这一现象最近几年有所改观,但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仍相对偏低,表现在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半路出家”,基本上靠经验经营业务和管理企业,学历教育、专业背景、语言功底等不高。这是制约中国货运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传统的货运生存日趋严峻

长期以来,我国的货运一直处于船、货之间,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服务,业务范围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简单环节性劳务。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经营模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使我国传统的货运企业市场份额处于一种迅速下滑的状态。

同时,船公司纷纷采取服务延伸战略,实施营销一体化,提供集承运、货运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船公司的一条龙服务对传统的货运业务有很强的替代性,这种船、货运一体化的捆绑式服务,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以差价和订舱佣金为盈利目标的传统货运产业的生存基础。

另外,一些大的货主,港航企业纷纷利用自身的货源和垄断优势,设立货运公司,从而使我国的货运市场处于一种供过于求,无序竞争的状态,传统的货运的生存空间日趋严峻。

3.货运从事的货运业务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处于物流管理发展初级阶段的货运业主要提供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等服务。它由两类组织组成,一类是专业储运企业,一类是生产、批发、零售企业内部的储运部门。其顾客主要有两类,一是制造企业,一是批发与零售企业。从传统流通渠道的角度来看,商流是从制造商经批发、零售到消费者的,与之相对应的物流则是从制造商经储运企业或储运部门到批零企业再到消费者的。而现在,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了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其结果是在商流领域出现了多级经销制、多级代销制、多级制及配送制。货运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被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同时,货运业,无论是在自身的资源方面,还是在其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都面临许多困难和弱点,这些都是货运业生存与发展的障碍。为此,货运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二、行业外部环境

1.第三方物流为工商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工商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可获得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企业柔性、集中核心业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实力等收益。主要表现在:

(1)降低作业成本,减少资本积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

(2)使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近年来,外包(Outsourcing)己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趋势。工商企业越来越重视把精力和主要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进行重点研究,同时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把被其视为支持与辅助功能的物流愈来愈多地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降低库存。企业不能承担多种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的无限增长,尤其是高价值的物品要能及时送达目的地,以保证最小的库存量,实现零库存。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实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帮助企业实现成本优势。

(4)提升企业形象。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企业,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通过为企业“量体裁衣”式的系统设计,制定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解决方案,使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有利条件。

(5)获取信息技术,享有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化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公司已经开发了信息网络并且积累了针对不同物流市场的专业知识,包括运输、仓储和其他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把从“采购――制造――产成品配送”的整个过程作为综合物流进行系统管理,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提供信息基础。与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合作,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充分享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因此,货运企业凭借自身优势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一方面可以某种程度上满足工商企业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可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2.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带动了物流总需求的扩张,全社会物流货物总值大幅度增长。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6)

1、公德意识

公共文明水平不高。乱丢、乱堆、乱摊、乱排、乱倒等现象依然存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闯红灯,行人横过马路不走斑马线,非机动车违章带人、不按车道行驶、越线,违规停车等问题突出,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更是随处可见,生活废水和垃圾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新居民守法意识淡薄等。

2、职业形象

诚信体系有待完善。有些单位和部门职业道德建设意识不强,有些领导干部、公务员,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中的某些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以人为本思想淡薄,官本位意识占主导,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公正执法的公众形象受到影响。各类服务行业中的部分经营户受金钱、利益驱使,价值取向、道德评判出现偏差,守法经营,信守合约的社会诚信体系有待完善。

3、家庭传统美德

伦理道德存在缺失。离婚率逐年攀高,且离婚年龄趋于低龄化,婚龄趋于短暂化,由此带来离异、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由父母离异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也越来越多,此外,“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少有人遵循,“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大的改观。另一方面,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成年人也越来越多,“啃老”的社会现象日益突出。

二、存在群众文明素质不高的原因

1.缺乏文明教育及有效的引导机制

抓好教育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当前,对于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还存在即时性、运动式、说教式的情况,未形成长期宣传教育的巩固机制和共享机制。宣传教育活动存在形式雷同、内容浅显、与百姓生活脱节,表面口号多、行动少,真正贴近群众需求的不多,活动形式多,声势大,市民自觉参与的自觉性不够等问题,教育的形式、内容、渠道、力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缺乏经常地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2.没有形成合理的保障机制和城市管理体系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范围不断延伸,城市管理的内涵不断拓展,市民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公用设施配套未能跟上,道路、公厕、停车场、集贸市场、商业街等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有些设施建设了,但缺乏有效管理,损坏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随意更改规划,侵占绿地资源,占用公共文化设施。

3.没有解决好文化娱乐活动群体参与的矛盾

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对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群体参与中的高影响力与低参与率之间不和谐,导致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效果弱,社会影响力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其社会活动最大的中间力量是以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群体为核心、关键群体,这一群体的素质高低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区文明进程,影响这些的原因主要还是参与某些社会平台活动,但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及参与时间、空间等方面还存在制约,活动形式老套、单一,也导致了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设施、绿地受盘剥,活动地域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4.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各类文明创建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活动过程中,仍然面对体制内成员参与过多、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和组织者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引起参与者的积极反应,以致让活动流于形式现状。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弱,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在工作中没有找准符合全社会各阶层参与的利益结合点,如企业的追求利益、扩大影响的需求,社会组织的自我宣传需求,公民的自我价值体现等。

三、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1、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关键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发生调整,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社会生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突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才能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使市民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按照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工作要求,通过巩固阵地,延伸网络,拓展宣传途径,不断优化市民文明素质的舆论环境,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可制作平面户外公益广告,印发市民教育手册、宣传折页、公德卡、宣传画、招贴画,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市民十不规范”,普及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共道德。依托大中专及小学学校、成人教育学校、社区,加强对社区群众文明礼仪教育,同时,设立道德点评台及曝光,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鞭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可有效的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3、创新载体,深化主题,文明创建内涵不断深化

以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为主线,坚持工作主题化、可操作化,坚持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讲文明,讲正气,树新风,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大力推进市民文明,文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推进文明单位、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内涵。

4、注重实践,务求实效,文明创建形式不断丰富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7)

一、内外部要素评价矩阵(IFE矩阵、EFE矩阵)

企业在运用PEST-N和五力模型分析法对外部经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外部战略环境要素,收集到有关信息,预测到关键要素的变化,归纳出外部机遇和威胁之后,可以采用外部要素评价矩阵(EFE矩阵)对企业的外部战略环境作一个定量评价,以便于帮助企业战略决策者更为综合全面地认识所掌握的各种环境信息。开发企业外部要素评价矩阵模型需要企业战略决策者(或群体)的主观判断。对于企业来说,其外部要素评价矩阵模型的综合加权评价值为正数,表示企业处于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之中,其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大于威胁,值越大表示外部环境对企业越有利:综合加权评价值为负数,表示企业处于一个前景不妙的行业中;其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大于机会,绝对值越大表示外部环境对企业越不利。

二、SWOT矩阵分析法

所谓SWOT矩阵分析法,即企业环境分析,是综合考虑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各种因素,找部出组织运作外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方向的方法。SWOT矩阵分析法中的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

SWOT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列表定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并且根据所确定的标准,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从中判定出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所列出的因素逐项打分,一般采取4分制,根据企业对外部因素反应能力的大小对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打分,根据企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对企业内部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等因素打分,其中外部机遇和内部优势打正分,外部威胁和内部劣势打负分,然后按因素的重要程度加权并分别求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代数和。在实际应用中,具体数据可采用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分析结果。最后分别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作为SWOT矩阵分析图的横、纵坐标轴,根据IFE和EFE矩阵的打分结果画出企业的SWOT分析定位图,企业根据所处的象限位置选择相应的经营战略。

三、价值链分析法

1985年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他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在价值链中创造的价值如果超过其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是指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一般可以分成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五种活动。这些活动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有关,是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支持性活动是指用以支持主体活动、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包括企业投入的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结构。支持性活动既是对基本活动的支持,又互相支持,它们是依靠提供外购投入品、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企业范围内的功能约束进行的。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8)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SWOT分析方法在企业战略制定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众多学者在传统SWOT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战略制定方法。Zavadskas[1]认为SWOT分析方法为企业指明了方向,却使其很难选择最终结果,于是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HP和置换法计算得出最优于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可行方案。Mohammad[2]提出SWOT分析方法是一个不完整的评价策略,不能清楚地反映环境因素对战略的影响,他提出使用结构方程构建二阶因素分析模型,使得每个因素都可以独立的作为一个变量在模型中体现出来。黄溶冰[3]认为SWOT分析方法难以界定4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关系,于是提出基于极坐标法的定量测度模型。朱兴宏[4]基于SWOT方法深入分析了在合芜蚌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普及TRIZ的环境及形势,提出应用TRIZ理论解决创新试验区发展的现实冲突,得到最有效战略。陈冠铭[5]针对SWOT分析方法的不足,引入古典战略思想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创建了三维SWOT-AHP模型和聚合诊断图。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量化SWOT定性分析中各环境因素并计算4种环境类型力度,根据环境力度计算出企业的战略向量,把战略向量在极坐标系中表示,以此制定企业战略。

2构建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在进行模型分析前,对企业的深层次了解,如进行实习、搜索企业资料、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定性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从企业内部优势S、劣势W和企业外部机会O、威胁W四方面确定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

2.2计算环境因素力度对于企业内部S、W两种环境类型,力度大小取决于该因素的估计强度以及因素对于整体环境的权重。选择专家组对估计强度s、估计概率p进行评分,运用德尔菲法取得一致性结果。相对重要性为单个因素在整个环境的影响程度中所占比重,专家组对各因素进行评价,构建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权重λ。内部环境力度计算公式为:(1)对于企业外部两种环境类型,在进行企业战略制定时,往往把机会和威胁看作是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种趋势。所以,外部环境的力度大小不仅仅取决于该因素的估计强度和权重,还应考虑外部环境在未来发生的概率大小。专家组评估某外部环境因素在未来发生的概率,经过多次征集,取得一致性结果,作为该因素的概率值。结合3种影响因素得出外部环境力度的计算公式。

2.3计算环境总力度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和总威胁力度T分别是由各自因素力度Si、Wj、Ok、Ti加总得到。2.4确定战略向量战略向量由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组成,表示为(θ,ρ)。其中,战略方位角θ确定企业的战略类型,随着战略方位角θ的增加或减少,θ所在象限对应坐标轴的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发生变化。战略强度系数ρ确定企业实施战略的强度,当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于0.5时,表示企业应采取积极的战略措施;当战略强度系数ρ的小于0.5时,表示企业应采取保守的战略措施。在极坐标系上标注战略向量,即可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3](见图1)。(1)确定战略方位角。战略方位角通过构建战略四边形来确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分别以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四个变量作为坐标系的4个半轴。根据环境总力度的计算结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进行标注,连接相邻的点,构成一(2)确定战略强度系数。对于坐标系中某一点(x1,y1),其战略强度为该点和坐标原点构成矩形的面积。战略强度分为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战略正强度是企业内部优势和企业外部机会共同作用下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3实例分析

3.1企业概况石材行业是一种零散型行业,企业大多依靠当地的石材资源投资建厂,因为资源分布的分散性,导致企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行业门槛以及集中化程度低,行业产能分散,不存在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C企业地处河北省邢台市,是当地成立最早的石材企业之一,以生产销售花岗岩为主。企业成立初期,通过对原材料的简单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获取利润。此后,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进行再加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公司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参加全国知名石材会展。目前公司初加工产品主要在国内进行销售,再加工产品大多经过外贸公司发往国外。

3.2SWOT定性分析为了能够准确的把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采取深入企业进行实习调研的方式,并征求多位管理人员的建议,确定了C企业的SWOT定性分析结果(见表1)。

3.3SWOT定量分析(1)进行专家打分。选择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战略管理经验的专家11人,组成专家组。向专家组成员发放C企业的一些发展历史和企业现状的相关资料,并对该企业所处行业情况做简单介绍。根据SWOT定性分析结果,专家组采用1—9标度法对相同层次或相同类型的因素进行两两对比,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8]。整理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一致性检验数据显示,各矩阵特征向量符合要求,可以作为各层次的权重指标。层次总排序由S、W、O、T矩阵中归一化特征向量与A矩阵向量相乘得到。层次总排序结果见表5。企业在未来应实行积极的实力型发展战略。具体包括:继续推进产品创新,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种类,提高产品差异化;扩大业务范围,寻求更为全面的业务市场;提高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发展企业规模,规范管理,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9)

企业要进行战略管理、首先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和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来制定企业战略和实施战略管理。通过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分析,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及可能遇到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可以更好地抓住机退,规避威胁,趋利避害。本部分要点包括:①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③竞争对手分析。

1.1宏观环境分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要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与转换。离开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转换,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企业生存和发展要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小,一般来说,环境力量总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因此,企业应该认识环境的状况、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存此基础上去适应它,而不是对抗它。

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阅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它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或潜在的;二是行业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供府者、竞争者、替代产品生产者、潜在加入者等,他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或明显的。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经营行为的改变是行业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行业环境因素的变动又是宏观环境因素驱动的。因此,在分析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形势时,首先应考察、分析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行业环境因素及企业行为的变化。

1.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它的内容主要是分析本行业中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系。行业的结构及竞争性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它们是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向时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不会有一家企业能获得惊入的收益。在竞争相对缓和的行业中,各企业普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由于行业中竞争的不断近行,会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直至趋近于竞争的最低收益宰。若投资收益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投资者将会把资本投入其他行业,甚至还会引起现有企业停止经营。在相反情况下,就会刺激资本流人和现有竞争者增加投资。决定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1.3竞争对手分析如果一家公司不去监测其竞争对手的各种行动,不去理解它们的战略,不去预测它们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那么它就不可能战胜竞争对手。竞争对手采用的战略以及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对本企业如何行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否需要阻挡竞争对手采取的行动,或者竞争对手的行动是否提供了一项新的进攻机会。因此,在确认竞争对手后,必须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但要知彼,即客观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也要知己,即对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也就是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加以正确的估计。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长处和弱点,以便使确定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并使选定的战略能发挥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同时能够避免或改进弱点。

2.1内部资源分析

2.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的重点在于价值活动分析。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把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图中的虚线反映了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共同支持整个价值链。出此,价值活动是企业内部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织合,决定着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

2.3经营能力分析

2.3.1财务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生产性这五方面分析。

2.3.2营销能力分析企业营销能力可以分解为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等,这四种虽然自成系统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共同决定着企业经营成果的优劣,影响着企业兴盛存亡。因此,营销能力分析通常都离不开对这四种能力的分析评估。

2.3.3组织效能分析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人与岗位之间都需要合理的分工组织。没有组织的人群是乌合之众,是不会有效率的;不合理的组织是朽木之师,是低效率的。只有良好的组织才是精锐之旅,才会高效率。因此,分析组织效能,了解企业管理状况,对战略能力分析而言是很重要的。

2.4企业文化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决策方式和战略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文化、目标与战略三者协调一致时,就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出于企业文化具有长远不变性,一旦环境变迁而原有文化不能适应时,就可能阻碍企业新目标、新战略的选择与制定,从而成为企业的严重劣势。

2.5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又称为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长期或持续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能力,它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中的累积性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如果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那么提供养分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取超额利泊提供保证。

3战略制定

根据上述的描述,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内部环境作出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方法作出判断,从而根据判断的结果就可以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10)

    本文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www.lwkoo.cn 硕士论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 会计记账教学 下一篇: 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