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52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1)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而且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已为国民素质的竞争,国民素质的提升又离不开教育,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可以说:谁拥有高质量的教育,谁就拥有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因此,客观形势迫切要求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乃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而德育居于首位。德育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说到德育,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的主要德育渠道――“思想政治课”。

那么,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当下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有着非常强的德育功能。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学科就没有德育功能,但可以肯定的说,其他学科远非思想政治学科对于德育那样直接、有效,充其量只是渗透而已。

(二)基础地位和主导地位。概括地说,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其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第一位的。只有懂得“如何做人”,才能使“如何求知、办事、健身”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材料:“美国有位犹太人校长,是二战时从纳粹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他有个特点,就是给每位新来他学校任教的老师都会写这样一份信,‘亲爱的老师,我曾亲眼看到过人类不应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在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做人”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要强大,个人素质是关键,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则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法治国家,它的公民应该是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有法制观念的现代公民。而我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曾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这些处于中学阶段的娃娃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道德观、法制观、人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正在形成中。而能担起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娃娃们形成明晰的法制观和高尚、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这一历史使命的正是中学及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初一、初二的思想品德课。

由上述三点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同其他学科、其他方面德育工作相比,无论从时间上、形式上还是任务上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经。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基础,在素质教育中占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无可替代。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俗话说:“处什么位,起什么用”。因此,地位的重要与否与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分不开的。所以,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和主导地位相对应,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又起着如下作用。

(一)指引与导向作用。假如把素质教育看成一艘大船的话,中学思想政治课就是这艘大船上的指南针,起着指引与导向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的初步形成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中国要强大,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立足于世界,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奠基和导向作用。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民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此后,又多次重申这一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又一次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当前,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以及对市场经济片面的理解和认识,致使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生了怀疑和动摇,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损国格、人格的丑恶现象。这些问题对正在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中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进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未来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未来世纪我国经济能否有一个大的发展,精神文明能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取决于我国是否能积蓄起巨大的潜能来保持快速发展,而这个潜能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优良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现在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世纪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因此,积蓄潜能的过程就是对中学生的培育过程,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我们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既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要从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做好奠基性工作,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政治坚定,品德优良,技术过硬的合格接班人。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之中,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是正因为年轻、好奇,对有些事物还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析能力,一些不良的影响会冲击青年学生的意志和行动,导致形成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吻合的言行。目前,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厌学。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和压力,不思进取,厌学情绪严重,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受社会集体的束缚,个人主义泛滥;三是贪图享乐,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严重;四是急功近利,实用主义。这些都从反面说明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重要。

三、中学政治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这是由它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双重性质决定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在小学“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社会发展、国情五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起社会责任感;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培养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学校培养出的大批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才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2导向作用: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中学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保证作用:只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才能使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

4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主动性,促进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做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同自己的实际紧密结合,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旗帜鲜明讲政治。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人才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去教育人、塑造人,要理直气壮地坚决反对“政治无用、理论过时”“只见王宝森,不见孔繁森”等消极论调和错误言论。

2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要具有针对性。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教育和社会发展史、法律常识、中国近现代史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引导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不能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对各种社会热门话题必须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引导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比较棘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易于引起学生思想反差,产生疑惑的与教材理论知识相碰撞的社会热门话题,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过多地渲染,以免把学生引向歧途。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3)

二、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进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未来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未来世纪我国经济能否有一个大的发展,精神文明能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取决于我国是否能积蓄起巨大的潜能来保持快速发展,而这个潜能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优良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现在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世纪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因此,积蓄潜能的过程就是对中学生的培育过程,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我们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既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要从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做好奠基性工作,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政治坚定,品德优良,技术过硬的合格接班人。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之中,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是正因为年轻、好奇,对有些事物还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析能力,一些不良的影响会冲击青年学生的意志和行动,导致形成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吻合的言行。目前,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厌学。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和压力,不思进取,厌学情绪严重,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受社会集体的束缚,个人主义泛滥;三是贪图享乐,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严重;四是急功近利,实用主义。这些都从反面说明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重要。

三、中学政治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这是由它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双重性质决定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在小学“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社会发展、国情五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起社会责任感;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培养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学校培养出的大批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才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2导向作用: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中学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保证作用:只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才能使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

4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主动性,促进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做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同自己的实际紧密结合,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旗帜鲜明讲政治。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人才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去教育人、塑造人,要理直气壮地坚决反对“政治无用、理论过时”“只见,不见孔繁森”等消极论调和错误言论。

2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要具有针对性。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教育和社会发展史、法律常识、中国近现代史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科学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4)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内外形势和挑战可谓前所未有,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入侵,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重视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气氛不活跃,玩手机现象,教师教学成就感偏低等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多重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改善,不断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矛盾及表现

1.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受教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2.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和教育难以实现目标的矛盾

思政课教学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将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二是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论述的个人自由发展是自己自觉自愿的活动,发挥自身能力,提升水平,开发潜能,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这两大目标。在大学生中出现诚信缺失,考试作弊,道德滑坡等现实的问题值得教育者反思,也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技能不是为了将来在工作中实现潜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工作,这种学习跟马克思论述的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有非常大的区别。

3.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和课堂中难以表现自我的矛盾

大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急剧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自主意识强,渴望自我表达,希望被关注,爱表现,但在思政课教学中,因为大班教学,上课学生较多,不便于组织活动和讨论环节,课堂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机会非常少,大多数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非常少。有些思政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但真正落到实处的较少。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动却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道德价值的体验和认同,是对道德品质的提升和锤炼,注重的是道德实践活动。大班教学,讲授为主,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道德价值的体验和认同。

4.教师对思政课的期待与现实落差之间的矛盾

思政课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通过课前精心备课,研究教材体系、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等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课堂上还要组织课堂教学、处理突发教学难题、解答学生各种疑问等,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思政课教师在精心准备和艰辛付出过程中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充满期待的,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及时反馈,将理论的学习更好地践行于行为和习惯形成,取得思政课预期的效果。但是,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和教师的期待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大多积极性不高,低头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使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的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反差,导致思政课教师产生心理落差和经常性的职业倦怠和职业焦虑症。

二、思政课教学存在矛盾的原因

1.大学生实用主义就业观的影响

宏观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将来就业的实用主义,“一切为了就业,为了就业的一切。”从而使看似与就业联系不紧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被轻视。因为内在动力不足,内心不重视,课堂上积极性不高,导致无所获。

2.大学生自制力弱,个人素养有待加强

大学生在课堂玩手机,迟到早退,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不是思政课堂独有的现象,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跟大学生本身的自制能力较弱、个人素质不够高有一定关系,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溺爱,到大学以后自主独立性较弱,怕吃苦,没有端正学习态度。

3.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

之所以会出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育难以实现目标的矛盾;学生自我表现难以实现的矛盾;教师的期待难以达到预期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过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者,导致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革命导师列宁强调灌输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会自发进入到无产阶级头脑,需要外部灌输,但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教育过程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为实现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路径。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及表现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归结以上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显,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导致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需要多途径实现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高校思政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路径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应该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过去一份课件,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的课堂从思政课堂中去除。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课堂演讲、辩论赛、教师提问、学生提问等环节和形式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为什么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无论什么专业都采用相同的课件和形式,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因为存在专业背景的差异,在针对相同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时接受程度和感兴趣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变化形式,充分激发对该课程的兴趣,针对专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再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教学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但是教学改革不彻底,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始终采取某种单一的形式,长此以往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体现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章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表达形式,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根据内容进行调整和安排,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2.结合实践教学,彰显学生个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通过实践检验思维的力量,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对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认同和提升,都应该通过实践,即现实的力量来得到检验。有些高校对实践教学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是说起来重要,开展起来次要,有些实践教学是流于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的环节,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体验。

3.拓展网络教学,加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网络普及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信息的途径,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首先,教师应该建立思政课教学网站,及时更新和共享教学相关的内容和信息资源。其次,利用网络的便利性,通过微课等新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有效地接受信息。再次,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更好地跟学生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想法、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4.师生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的发展的最高和最好的境界。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首先,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的任务减轻了,教师的地位降低了,在课堂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安排课堂环节,针对学生的讨论等内容有效引导,及时总结点评。因此,要求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师资队伍、优化教师学历结构,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利用业余时间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学生在各环节充分准备,在思政课堂充分展现自我。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查阅相关的资料,准备演讲或者讨论需要的资料和素材。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课堂,积极彰显自我,确立其主体地位。课后,根据活动内容和课堂表现总结反思,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靳安广.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

[3]郭秀兰,张丽娜.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4).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5)

在积极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潮中,我们发现改革成果喜人,但冷静审视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真正深入思考并探讨如何立足高职发展、适应高职要求,并从课程开发角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大多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的思路比较窄,往往局限于就教材谈改革、就课程谈方法,缺乏对高职特点的把握,缺乏向专业渗透的课程开发想象和实验,思政老师还没有完全融入高职教育中,思政课教学在服务高职教育、培养未来高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有待质的升华和个性化彰显。

课程建设和开发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相对而言,高职专业课对培养技能性人才具有天然的重要性,专业课程的开发很容易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在专业课程开发的改革方面也往往成果较多,而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课程开发往往都落后于专业课,但思政课并不是一般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公共课,而是塑造学生灵魂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专业课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适应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的高职教育市场化、职业化、地方化的发展趋向,体现思政课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和魅力,就必须积极探索适应高职发展的思政课程开发。

一、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任何一个教育系统中,课程都是居于核心位置: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而学,领导为优化课程而管理,社会为促进课程而评价。课程开发的科学和完善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既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又具有基本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高职思政课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觉的法律意识等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完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果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不顺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好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定位、遵循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动向,就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服务。

(二)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是课程自我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本科、高职高专院校统一使用教育部统编的教材,统编教材是一本贯彻中央精神、观点鲜明正确、内容全面准确,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教材。统编教材的使用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生源结构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统编教材的普遍性很难适应各类学校特殊性的实际需要,要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阐释教材内容,实现课程目标和要求,必须完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因此,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把规范的教材体系创造性地转换为适应高职的生动教学体系,进行精心的课程开发,这是思政课课程自我发展和跨越的需要。

(三)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是转变教师观念、拓宽教学视野的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导向。高职发展的趋势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善于把握高职特点和高职学生问题,善于将自身积累的学术体系转化为帮助学生成长、发展、成才的教学体系。因此,思政老师需要通过课程开发转变观念,在研究课程开发定位和具体实施中研究企业的需求,了解行业和岗位的基本特点,了解专业课程和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让思政课教师开阔教学视野、融入高职教育,了解专业教学,在课程开发中主动成长。

二、适应高职发展的思政课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思政课课程开发不是随意而行的,而是基于思政课课程特点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遵循一定的原则性和规范性。

(一)正确导向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代高职学生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现实,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它们迫切需要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规律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在复杂和急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处理种种价值判断的能力;需要从身边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本质和政治信仰的真实动力。因此,正确的导向是思政课课程开发的第一原则,不能在课程开发中抱有急功近利、削足适履的心态,结果必然违背课程教学目标。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课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等理论联系实践问题在高职思政课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然而思政课如何从课程出发,准确把握高职特点、学生特征、地区经济、企业需求、职业岗位等问题也应当成为目前改革的实际问题,这是思政课课程开发时绕不开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思政课改革的理论成果和国际国内高职教育的最新理论来研究这一实际问题。

(三)师生主体的原则。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没有师生的参与,任何课程开发都是一句空话。专业课程的开发大都是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建立的,课程理论积累比较多,实践参照物也多,但是对于思政课来说需要有一个不断开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最有发言权,尤其是教师的积极性是整个课程开发的关键。

三、适应高职发展的思政课课程开发策略

(一)理论和观念准备。

课程开发要把理论武装和观念转变放在首要位置,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才可能健康有序地进行,才能提高课程开发效率。因此,理论支持和装备上要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及《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逐步确立现代教育观和现代课程观,确立现代课程价值观;在观念上,课程改革始终立足高职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对学生发展的功能,深刻了解高职思政课发展的前景和方向,客观估计课程开发中将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关解决措施,以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思政课师资培养。

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专业素养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质量。一方面,对教师就课程开发方面开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培训,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潜能,提高它们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从思政课到思政课的改革思维,鼓励教师将思政课引向生动活泼的生产实践中去,认识到高职思政课与高职发展的关系,如果偏离高职发展的大环境则不利于整个课程的发展和教师本身的成长。在培训活动中,除了安排与思政课课程内容相适应的红色景点的参观和探访外,还要带领思政课教师考察企业、体验职业,了解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生产流程、组织纪律、生活管理、奖惩制度、员工动态、企业新工艺、产品质量、职业道德等,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交流学习。教师占有这些感性素材非常重要,他们将对“专业”、“职业”、“企业”有更多感悟,并会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对课程开发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普遍已经按照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显然不可能像专业课程一样严格按照岗位所具有的技能要求来进行课程开发,但一定要对行业岗位特点作基本的了解,以便在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定、内容设计上提供开放性思路,避免脱离高职发展实际,失去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的意义。

四、适应高职发展的思政课课程开发过程

(一)明确课程开发实力。

思政课课程具有良好的开发基础。思政课程具有政治性、政策性、规范性,但也同时具有包容性和丰富性。我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多元社会,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尊重、承认价值的多元追求。因此,思政课课程性质中包含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强调在社会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但同时也包容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思政课课程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思政课程常常被误解为单一的政治宣讲课程,其实在思政课程中包含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知识,是一门极具价值的关照高职人文素质培养的丰富课程。

思政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目前,思政教师大都具有较高学历和优良资质,不仅具有完善的本专业理论,还具有相关课程理论知识。

(二)确立课程目标。

思政课程是面向高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在高职思政课课程目标中应当增加新的课程目标:高职思政理论课程定位和开发要具有理念的先进性、实践的可操作性,凸显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未来高职人才面向社会的理念、价值观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方法设计。

根据思政课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将高职思政课课程内容归纳并提炼成若干条具体的高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竞争和自信自强的生活理念、尊老爱幼及关心弱者的良好品格情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不断探求新知的能力等。其实这正是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基本素质和基本标准。将其融入现有的教材体系里,即结合这些基本素质,精选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制定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再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在方法设计上一定既要体现多元化,又要体现可操作性。多元化方法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体现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可借鉴《学会做事》中的四步循环法,它非常好地体现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四)课程开发评价。

思政课课程和专业课不同,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塑造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极其重要但无法简单感知,无法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和检测,但是这并不是说思政课课程开发的评价就无法完成,我们可从课程开发程序和内容是否科学、课程是否可以循环滚动、能否受到专业系部肯定、学生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访谈、课程开发教师访谈、学工系统访谈、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等。

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该课程观的更新、课程目标的制定、策略的选择和过程设计,必须是课程研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管理者共同劳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卢德斯・R.奎苏姆宾,卓依・德・利澳主编.余祖光译.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和工作的价值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6)

基于政治课教学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在对学生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诸多途径中,居于主导地位。

1.1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德育作用具有基础性。中职学校的政治课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着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党的教育方针。它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离开它,青年学生的道德大厦就没了基石,就会倒塌;离开它,就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它与一般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德育作用相比,是居于首要地位的。

1.2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德育作用具有长远性。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也不是单凭朴素的阶级感情就能形成的。正如列宁所说:“只有从外面灌进去。”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人们的头脑,达到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觉悟的目的。而这种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础形式。政治课就是要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增强无产阶级思想,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从根本上来端正学生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目前,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崇洋、享乐主义等等,常常打着“改革”和“现代观念”的旗号出现,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腐蚀和毒害无孔不入。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政治课教学,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因此,政治课教学是发挥长远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具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1.3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德育作用具有系统性。政治课教学,在它与文化课和专业课中结合本学科的主要作用和知识内容所进行的德育相比,文化课和专业课只能让学生接受只言片语的政治理论,点点滴滴的政治现象,一知半解的政治观点。而政治课教学在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有关知识时,具有内容上的系统性、理论性。在传授这些基本观点及知识的同时也就对学生进行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如现行的政治课《经济政治》、《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等。

1.4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德育作用具有直接性。通过政治课教学,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中,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同时,政治课与文化课和专业课相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时间上也更为集中便利。

2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2.1政治课教学能够用固定的时间和场合对特定的授课对象系统地、完整地、经常地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通过政治课,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条件下,教育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轴心、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社会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情况下,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要求。

2.2政治课教学能够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课的一个主要功能和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去积极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辨别社会上的大是大非问题,深刻认识和理解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并指导自己的人生和实践。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35。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对全国大学生所指出:“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关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2]。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师生“两相煎熬”的状况。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导致人们认识上重经济轻政治;二是部分院校的领导和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轻视;三是思想政治课任课老师自身的问题。一方面是思想认识问题,少数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完成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839。少数思政教师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的、无用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都不坚信,就谈不上理直气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也就谈不上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是教学能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而理论教学,仍然是以“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或一幅屏幕”的“灌输式”的讲授法为主导,照本宣科地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感受,没有深入地把思政教育的特性与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无的放矢。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听得乏味。

思政教学要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早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综合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抓住和利用了他们好“动”的特点,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思政教师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体验式教育,它既包括传统观念中的社会实践,也包括一切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有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砺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提升的过程。

所谓全方位实践教学,是基于理实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地讲,全方位实践教学就是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仅采用观看影像材料和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等过于单一的形式,采用课堂与课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统一与自我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整体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全方位实践教学最鲜明的特色是实践教学场所的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校内校外资源,使实践教学范围最大化,进而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和教学形式多样化。实施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是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有关社会实践问题为主,学生在分析时要运用课本上的理论观点;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当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探索为主,而不是被动地、静态地接受知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由“行动、心动、行动”的知行交互作用转变,最大限度地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入心入脑,内化素质,外化行动。

三、全方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全方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突出一个“全”字。这种全方位多场所的实践教学决定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积极参与、紧密配合,仅靠思政课教学部门及思政教师的单打独奏是很难有效展开的。结合多年来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的探索实践,这一模式的有效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院校党委领导、思政教学部门挂帅、行政支持、院系协作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机制。党委的重视、行政的支持、院系的配合是关系到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能否持续进行的关键因素。思政教学部门的策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活动成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要建立一支思想政治性强、业务能力精的思政教育教学队伍。思政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政教学的实效。思政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学的根本任务。要把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质,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仅要能准确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行家里手,把思想政治课教“活”。

三是要统筹谋划、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步骤。首先,实践教学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行。目标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而确定。目的表述应当清晰具体,使学生一看就明,一听就懂。目标的确立要实事求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既要积极先进,能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又要切实可行,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达到。其次,要分析学生的需求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组织者要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访问等途径,掌握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确立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有针对性,能解决学生思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要有适应性,符合高职学生思想、心理的实际和发展特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有系统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相统一,不同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形成完整的体系。最后,实践教学应制定周密的计划。计划应包括时间安排、场地选择、人员投入、经费开支以及意外情况的处置预案等。

四是要精心找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一方面,要结合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充分利用、挖掘校内现有的各种资源。立足课堂本位。课堂环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大有可为的环节,也是思政课老师能够抓住主动权的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在形式选择上具有灵活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在学生参与上具有广泛性。课堂实践教学可采用专题讲课、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影片赏析和实践模拟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挖掘校本资源。校本资源就是院校所拥有的、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无形资源包括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辅导员、学生、校友等;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科技馆、校史馆以及各种素质拓展设施等;活动资源包括学生礼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电影电视、讲座、沙龙等。另一方面要拓展社会载体。社会载体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时空上的延伸。社会载体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建立契约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与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签约挂牌仪式,双方共建共赢,实现长效合作。二是建立随机性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与社会相关组织进行短期或临时的合作。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8)

1.1资料过多

当前思政教学课件主要顽疾之一就是资料过多但是深度不足。丰富的课件资料可以全面的说明问题和分析问题,但是资料太多就成了累赘,堆砌过多的资料很容易淡化教学主题,让人觉得深度不足,内容繁杂,不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讲述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些教师罗列了二十多条资料,但是只在同一平面进行阐述,不能将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行领引。

1.2过于形象

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课件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虽然丰富多样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注重思考却是错误的。教学课件最关键的作用就是通过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升华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课件过于注重形象而不具备思考价值,那么课件就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一种阻碍。很多思政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效果,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形象而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么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1.3成为主导

由于教学课件过于形象,资料过多,本来应该处于教学助手地位的课件,反而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远离教师而亲近课件,使教师失去教学的威严性,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感到失望。

1.4依赖课件

思政教学的主导者和教学核心理应是教师,课件只是起到一定的教学延伸效果,配合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不能淡化教师,甚至取代教师的地位。当前,思政教学课件内容日趋丰富,也更具活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年轻教师,更是注重对课件的利用,慢慢的思政课堂被教学课件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念读课件,给学生播放资料影片,对课件依赖程度逐渐加深,这种依赖性会降低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越来越低。

2优化大学思政课教学课件的相关对策

思政课教学课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不是因为存在问题就不予使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对现代科技的蔑视,是不符合时代的落后观念。因此,我们要针对上述问题,优化教学课件,使其更好的为思政教学而服务。

2.1精深与宽厚结合

针对教学课件内容深度不够的情况,教师要在制作的过程中,将精深和宽厚相结合,为教学提供多种类型的资料,并且在提供资料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资料是引发学生思考的依据,而引发学生思考是资料的目的,因此,教师剪裁资料一定要尊重学生对于思考的需求,避免出现为了资料而去剪裁资料的情况,防止资料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

2.2前沿性和基础性结合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思政课的前沿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以课程知识为基础进行课件制作,同时还要注意将党的新思想、新成果以及新理论穿插进去,将国内政治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补充进材料中,实现前沿性和基础性的充分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脉络和基础知识,让学生感觉思政课的现实性,体会到思政课的代表性和在场性,避免空谈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

2.3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

在大学思政课堂运用教学课件的作用就是避免教学模式的呆板化和单一化,强化教育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现代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接受和理解知识。可是当前,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只重要其知识性,忽视其趣味性,如何将现代媒体和思政知识进行充分结合,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进行充分结合,是当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趣味软件,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其中,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充分结合。

2.4问题和资料结合

制作思政教学课件,要以问题为教学主线,将资料穿插其中,实现问题和资料的充分结合。在填充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料服务于问题,而问题则是资料的方向和灵魂,要杜绝为了资料而找资料的情况,不具备价值、或者价值较小的材料要坚决舍弃,在填充资料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到说明问题、验证问题。

2.5思考和简洁结合

思政课教学课件的质量不取决于资料的数量,资料一定要简洁,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资料不能??嗦、复杂,否则容易淡化主题,如果资料很难理解,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同时,资料数量不要过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资料就可以,如果资料太多会耗费学生的精力,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感,进而对思政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2.6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主见、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的个体,在大学学习是为了锻炼自身能力、拓宽思维视野、深化知识结构,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课件要充分照顾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的,不能仅仅追求感官和视觉的享受。当前,很多学生对思政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资料非常不满,思政课就像电影课,教师除了播放资料影片就是播放资料图片,同时,思政教师也缺乏对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新理念。因此,思政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自觉而清晰的认识到大学生的特点,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2.7突出教学课件的助手地位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9)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个人主义严重,集体观念不强;严重缺乏自信心,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信仰缺失,功利心理较强等等。这就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课堂的结合是一条较好的解决之道。

 

一、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 2007 年 12 月 20 日上午举行的“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大学德育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表示,将从四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切实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二是要继续加大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三是要积极拓展有效途径,加大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大力发掘、培育、宣传优秀大学生典型,为大学生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四是要加强工作总结和研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其中将课堂教学放在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堂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实践中,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发挥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首先,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上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学生活动,二是课堂教学。相比于学生活动,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具有常规性、普遍性、高效性等特点,能够反复、经常地进行,使教师 “言传”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思想政治课堂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主渠道、主阵地作用”。①

 

其次,从思想政治课的组织形式上看,思想政治课与其它课程一样,都是通过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可以在同一时间传达给课堂上的每位学生,排除个别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其他认真听课的学生均可以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因此,思想政治课堂可以起到“从点到面”的作用。

 

第三,从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方向上看,思想政治课已经逐步超越课堂的局限,而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如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活动等等,表明思想政治课已经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此外,思想政治课已经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正在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集体讨论、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形式逐步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课堂可以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紧迫性

 

尽管思想政治课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思想政治课处境堪忧,改革势在必行。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都知道,思想政治课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 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不愿意读;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②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行不通了,由此而形成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已经根深蒂固。

 

这同时又限制了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课程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学生受此影响,也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在个人品德培养与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进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程。学校与学生的双重忽视,导致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师资、课时、经费保障等各方面都受到限制,随时都要为专业课程的开设让路,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其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发挥。

 

三、改革思想政治课,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思想政治课本身进行改革,使其重新引起院系的重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发挥与其地位相称的作用。对此,改革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争取学院的支持和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但在现实层面,文件及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的课程设置、课时数量、师资力量、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在具体落实时则存在种种困难,因此必须争取学院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支持和保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这主要依靠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提升课程品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作用来实现。

 

2.改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首先,树立大德育教育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思想政治课堂不能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教室,应当超越课堂本身,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相结合,既服务于专业课程,又切实提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活动、课余生活的内容,将学院所有教职员工、所有部门处室均视为思想政治课堂的组成部分,联合学院所有力量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做到时时、处处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班主任、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力量,必须要很好地开发并利用起来,以充分发挥两者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作用。

 

其次,以生活为本,调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所谓以生活为本,就是以高职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和源泉。③我们知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相分离,不注重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教育,而是在学校中进行理论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从体验教育逐步转变到接受教育中来,学习的过程就是和抽象概念、规范、文字、符号打交道的过程。但这些东西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无密切联系,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无重大帮助和重要意义,因而难以被学生真正接受,效果甚微。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调整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如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相关的课程,建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最后,以课程为中心,改革授课方式和方法。课程源于生活,因此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也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每次课前要调查听课对象的构成,了解他们关心什么、有哪些实际问题、思想上解不开的结在什么地方,然后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教学方式。该校化学系150名新生的班级被分成了 15 个小组,班有课代表,组有小组长。课代表的任务是与组长们一起组织社会实践和课外讨论,而这一环节占据了总学时的 36%。学生们的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只占总成绩的 60%,他们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决定了其余的 40%。学生要利用 3 节课的时间从事社会公益工作,才算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课外讨论主题,则依据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贴近校园生活。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还开通了博客与学生在线交流,将严肃的课题与学生轻松讨论,收效良好。④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这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⑤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篇(1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hich is a party to the party, speak for the party, educate for the party and defend service. Based on this idea, to strengthen the "three type"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ally "tall", so that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uly "temperament",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ore "down to earth, l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ans more" fashion tre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really love, a lifeti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ree- type” party orga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国家发展水平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文化科学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带动,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用的有效发挥。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很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且同一个学科也囊括很多领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哲学社会科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传播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平台,是贯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弘扬国家政策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战线。在互联网时代、国家转型的关键期,利用好这一主阵地、主渠道、主战线,对于国家的发展稳定尤为重要。

1 增强情感认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真正“高大上”

一直以来,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被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但是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学校上层领导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出发,认为该课程不能动、不能改、不能变。每年按部就班地安排就行,但是高职院校往往存在“重专业建设,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为了节省资源,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都是大班、合班教学。专业课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政课是理论课,不应该占用太多的课时,应该为专业课让位。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要求越碓蕉嘌,标准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一门具体课程时,首先会考虑其实用性,他们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自己的就业创业需求相差甚远,学生会有意识地少学,甚至是不学,思政课被视为一门无用的课程。他们认为思政课是宣传课、说教课、灌输课,甚至连许多思政课教师自己都不够重视该课程的价值,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这种从上到下对思政课的不重视、不认同,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地位和价值被严重忽略。

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国家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随之也带来了西方多元文化与思潮,这些文化与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不断冲击我国主流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必须要得到师生的真正认同,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变得“高大上”。

2 勇于开拓创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看气质”

强调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作为理论工作者应响应的号召,构筑具有自己风格烙印的气质长城,能够很好地影响周遭的人和物,力求做到“自身荣,则社会荣;自身强,则国家强”。教师的魅力、气质能够充分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还应打造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魅力气质,勇于开拓创新,真正用魅力、气质和博学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而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则侧重强调教师对青年学生的独一无二的作用,如春风、阳光,看似普通,实则力量无穷。

身处高职院校的特殊育人环境,更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用的有效发挥。这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而且政治立场、思想觉悟、职业态度、个人魅力等都要走到时代前列。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以崇高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感召学生。

3 贴近现实生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显著增多,信息的多元化导致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动荡”,对枯燥无味的纯理论性说教,会毫不犹豫地加以屏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的碰撞,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至上,这些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都是空虚的,不能为自己带来现实利益。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课程大纲要求设置教学内容,所宣扬的思想和某些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真实想法相差甚远,这种“低契合度”与教学毫无共鸣,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热情度很低,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同时,许多教师仍固步自封,一味灌输,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模式始终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死气沉沉。

“d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形势下,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提高政治敏感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避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避免脱离生活实际向学生一味灌输大量的空洞理论知识,必须要立足时代特征,紧贴现实生活,把握当下热点,让学生从现实问题中去感悟、思考、探究政治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要尽量紧贴学生现实生活,体现真情实感,减少学生的排斥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政治、学生与课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愿意上政治课,喜欢上政治课。

在5・17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相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途光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许多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学科自信,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新颖的教学内容,用真情实感、智慧魅力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打造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4 提高技能水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更“趋时尚”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资源的广泛开发与运用,网络媒介、网络终端技术大量冲击高职院校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教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体价值;“互联网+”注重创新发展,新技术开发,高水平研制,挑战科技巅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学思路。而有的教师认为,“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技术的手段和平台,各种“微媒体”出现,受到青年学生的追逐,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博弈,应该在教学中充斥多样的教学技术。不论何种观点,不可回避的是“互联网+”时代确实对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引学生、活跃课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提高技能水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更“趋时尚”。

为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传播性,需要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使其更“趋时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投学生所好,加强思政课的影响力。提高技能水平,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硬件”方面来看,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潮流和全球教育发展趋势,运用诸如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加强课堂教学的现场震撼力,以加深学生的现场感知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速度和程度,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技能水平的提升,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理念的真正贯彻与践行,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软件”方面来看,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注重教师队伍在先进性方面的建设。此时的先进性,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的完善和进步,而且突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熟练掌握和活学活用。高职院校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平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锻炼思政课教师的技能运用水平,改变人们以往对思政课教师“老学究”的刻板印象,在教学手段更“趋时尚”的过程中,同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实现双赢!

5 小结

当前,以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建立高职院校“三型”党组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促共进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为推动“三型”党组织建设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发展,可通过“四个有机统一”来践行,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地位的有机统一;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有机统一;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促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实现“以党促课,以党组织谋思课发展”的和谐局面。

L芑鹣钅?: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危机干预及应急处理研究”(编号:C2014D007)

参考文献

[1] 梅荣政.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上一篇: 风险应对的方式 下一篇: 初中化学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