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职业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6:33

初中职业规划

初中职业规划篇(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是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寻求最佳发展途径、制订发展措施、调整发展规划的课程与活动。帮助和指导中职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使中职生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引导学生合理定位,科学树立职业目标、正确选择职业,使他们从容走向社会。

本校《指导药学专业职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是2004年批准立项的广西“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历经近四年的研究与实验,初步探索构建了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模式,即为: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为保障,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为支持、以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为辅助、以“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以职业实习实践为特色的职业生涯指导模式。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课程体系模式

(一)课程体系内容

1. 职业指导课程。2004年6月借鉴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成熟理论,及其它职业学校的经验,结合本校就业工作的实际和要求,配合本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启动,开始建设“药学专业中职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课题组成员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业指导》,从2004年8月开始在全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逐步开发出一套适合教学需要和尽可能与企业要求接轨的课程教学指导方案与教学模式。

职业指导课程包括:一是针对全校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针对全校即将实习的学生第四学期开设的以如何成功求职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和训练求职技巧,了解创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专业基础课程《药学基础》。专业基础课程《药学基础》是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了解药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药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以及这些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职业。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师资非常有限,如果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学生受益面较窄,而采用这种上课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从这项服务中受益。全程化、专业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掌握方法、提升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面向所有专业的全体学生。此课重点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兴趣、特长等,了解客观环境对自身实现职业目标提供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出自己初步的、有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了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具体做法是:

1. 布置总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设计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2.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写作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将总任务分解为下列分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出目的要求和完成任务的路径,由学生按要求去完成任务。

任务一:调查了解并收集本校毕业生的在校期间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毕业后工作情况的案例。

目的:唤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认识,初步形成任务意识。

完成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朋友、老乡介绍或走访校友。

任务二:学生独立完成职业性向心理测试;向老师、家人、同学、朋友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目的:了解自我,分析自身发展条件——“我能做什么?”即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完成任务的路径:教材附录的测试题,或联合本校心理学会共同进行测试。(本校成立了广西中职学校第一个行为医学心理学会,由广西著名心理学专家主持,发展了众多会员,有着广泛的影响)。

任务三:学习职业相关知识,利用网络和其他媒体收集了解社会环境、行业、职业基本情况。

目的:对职业目标可行性的分析——“社会客观环境支持我做什么?”即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步。

完成任务的路径:上网查阅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药学基础》有关专业和职业的内容,采访有关专业教师等。

任务四:整理以上资料,根据发展条件的分析,初选职业发展目标。

目的: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即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三步。

完成任务的路径:在教师指导下,按预测、衡量、比较三个步骤对职业发展目标举行抉择。

任务五:制定一个如何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行动计划。

目的:构建发展台阶和制定具体发展措施——“我应该怎么做?”即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四步。

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后,所有的思考最终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何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好知识、能力、观念等的准备为着眼点。以此行动计划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于在校中职生来说,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要遵循“近细远粗”的原则,在校期间的近期目标措施要详细,远期目标措施可简略些。

完成任务的路径:在教师帮助下,参照范文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写作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以上任务在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学生课后完成。

这样安排的理由是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疏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路子,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3. 继续按照任务驱动法,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尽快完成初稿,为接下来“一对一” 辅导作准备。

4. 在学生完成初稿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师生“一对一”辅导阶段。这“一对一”不一定特指“一个学生”,可以是内容相似的“一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特征,在全班进行统一讲解辅导效果不好,必须以“一对一”师生交流探讨形式,使每个学生过关,然后修改定稿。其他学生可个别或合作讨论,继续完成任务。

这个阶段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单是课堂时间是不够的,需要很多课外时间,可选择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模式。

5. 教师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作品。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调整和评价

1.考核。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这门课程使用的是过程考核,而非终结性考核。本课程考核共有三个环节: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实训活动、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占30%,平时作业占20%,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书占50%。

2. 调整。计划赶不上变化,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身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也应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并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检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调整。我们通过常设的职业指导咨询机构,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重点把握好毕业前夕的最佳调整期。

3. 评价。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评价,在只有短短的4年研究实验时间里,使我们难以做到完整、全面的评价,只能选取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其他尚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

二、建立和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模式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办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职业成就,直接影响到在校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和行为养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机制模式的主要措施有:

1. 制定了每个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方案,并分学期实施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主线。

2. 加强对班主任和新教师的培训,要求班主任和新教师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要求、实施办法要熟悉,并能讲解、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3. 在招生简章中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学生入学初就向学生公布专业培养方案,并组织学习,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从而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已成为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4. 随着我校课程改革成功进行,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干部、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都能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辅导和点评,找到发挥作用的切入点,使教师真正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促使中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落实到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

5.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融于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之中,结合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6. 学校各社团组织充分利用节日、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习惯。

三、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为支持的模式

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中职生创业教育及实例、应聘礼仪、就业心理辅导等专题,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校讲座;邀请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面对面交流。

我校与广东、深圳一些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办学,在学校成立了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如“海王班”、“大参林班”,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渗透着企业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意识。有多元化的社会资源的支持,使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一步加强了针对性,有的放矢。

四、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模式

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校对即将实习的学生开展了团队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实训活动、就业取向辩论会等活动,进行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团体辅导。

我校由职业指导职能科室牵头设立了职业指导咨询机构,就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咨询、信息咨询、职业决策咨询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服务。在这过程中,借助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51页)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至少是少走弯路。指导教师非常注意把咨询与育人联系起来,不仅帮学生“解惑”,更通过“传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

五、以“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模式

从2004年开始每年5~6月是广西及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 竞赛活动期间,以此为契机,我校也举行了本校的“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竞赛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我爱我的专业”、“诚信在我身边”、“创业之星”征文活动;职业生活摄影等内容。竞赛活动首先由学校职业指导科发出通知,进行全校总动员,由校级领导统筹协调;通过德育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方法辅导,班主任组织各班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和走访我校优秀毕业生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教师结合文化课教学辅导职业生涯设计写作,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能力训练介绍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教师辅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资料、制作设计规划,以此立体操作形式来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为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为学校全面推进富有职教特色的德育工作,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平台;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强化职教德育时代感,提高职教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六、以职业实习实践为特色的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推开,学生到企业实习将是经常性的教育内容,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都是职业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促使学生尽快由“学校人”转向“职业人”;同时既是检验自己在校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要求,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否相匹配的重要过程,也是把握好在毕业前夕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最佳时机。因此学生实习阶段是学生自己评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不可缺少的阶段。

七、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资源的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在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和网络教学环境方面存在不足;课程教学手段未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生职业性向心理测评网上系统尚未建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由于专业指导人员有限,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提升中职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建议纳入学校教学条件投入规划。

参考文献

初中职业规划篇(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该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这就概括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为了明确性质、完成任务,教师就应当结合现实把握教材。

1.科学发展观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灵魂

教材第三页就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灵魂。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融于家乡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之中,把个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把个人的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国家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在确保方向性、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满足“两种需要”,即经济发展需要和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可持续发展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始终

教材指出,规划职业生涯的真谛就在于可持续发展。教材围绕“发展”二字,介绍了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的关系。针对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坚信自己能成才,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学生明确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懂得“先就业,再择业”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创业既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又是提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职业生涯发展飞跃的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中,不但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角度,明白只有珍惜学生时代,职业生涯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努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用好案例,改革教法

1.案例教学法

教学作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较高的效率。要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商学院使用并推广的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适合中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应用于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是可行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教学法,指借用案例作为教材,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领会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之对应的则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论。根据目前中职学生的新情况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的案例很多,书中有48个案例,其中课首案例14个,从“心海导航”起笔,以“人生启迪”收尾,文中案例34个。因此,应利用好这些案例,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思考和归纳,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对复杂的问题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目的是以案例带要点,引导学生探讨,教学中要用好这些案例。例如,第三单元第三课中,要把握机遇中的案例故事“水上种菜赚大钱”。笔者对于课首案例,要求学生带着心海导航中的两个问题去读案例。这两个问题是:第一,小陈为什么想当现代农民?他的成功与哪些机遇有关?第二,让他赚了大钱的水上种菜,与他的学生时代、职业经历有什么关系?学生读完,也就知道了答案。之后,教材又给出了人生启迪:“人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根’,与家乡的经济有密切关系”。因此,启发学生要善于在家乡和更大的范围里,捕捉、把握发展机遇,把自己事业的发展融于区域和行业发展之中,这是成功的“秘诀”。创业要有资金、经验的积累。同时,成功后也不能忘记乡里,要像书中案例提到的那样,回报家乡,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分析完这个案例,也就引出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考虑外在条件。笔者对于课文中的案例是这样处理的,以第一单元第二课“职业理想的作用――中职毕业生当上了汽车总装车间主管”为例:根据教材中的“读读想想”,让学生想一想:“职业理想有哪些作用、你的理想是什么?”最后,教材温馨提示:“如果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树立了实事求是、定位准确的职业理想,并为之付出相应努力,中职生在成才的过程中,就能落实对祖国深深的爱。这样提高了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2.情境仿真法

情境仿真法要求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现场,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第四单元第二课中的一个问题“掌握面试技巧”,有几种答案。为了增强学生的面试意识,笔者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做模拟练习,即模拟面试情景进行表演,并且进行评比。

三、用好互动,训练能力

《职业生涯教学大纲》在教学总体目标中明确要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职业、专业,体会职业理想对人生的作用;在能力训练中,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感悟,既可以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又可以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德育实效。要让学生知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规划自己,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会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四、正确引导,注重成功

初中职业规划篇(3)

(一)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四个年段中,共抽取260名学生进行测量,最后得到有效样本255名,有效样本在各年段分布如下: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共22题,主要通过职业自我认知、职前准备意识、职业决策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期待和前景六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展开调查。

(三)施测及处理

以年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均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送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方差分析法。

二、结果

(一)职业自我认知

以年段为自变量,职业自我意识水平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职业自我意识三个问题的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

1.兴趣、个性、能力

各年段两两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高一和高二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普高高三和高职高三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73和2.85,与高二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

2.自己喜爱的专业

对于自身喜欢专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的学生,平均分达到了2.85,而其他三个年段的平均分介于2.44~2.73之间,高职高三的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p

3.自己喜爱的职业

对于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生同样显著高于高一、高二两个年段,如表4所示。但与普高高三生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

(二)职前准备意识.

1.希望就读的专业

对于希望就读的专业的了解情况,高二和普高高三学生平均得分均为1.93,即介于“完全了解”和“有一点了解”的程度之间,显著低于高职的2.043分(p

2.希望从事的职业

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的了解程度,四个年段之间差异不显著,都在“有一点了解”的程度上下。

3.职业(专业)关注度

如表5所示,对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学习的专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仍是高职高三学生的平均得分最高2.57,并显著高于高二年级的2.22(p

4.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

如表6所示,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选择了解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最多的均是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分别达到了44.1%、69.0%、73.2%;而高职高三学生了解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则转变成“老师在学科中的渗透”,选择这一选项的占全年级人数的30.0%。说明高职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授课之外,能够联系专业知识向学生渗透有关专业实际运用和就业情况等信息。

(三)职业决策依据

1.决策者

经过统计,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分别有82.4%、91.5%、80.4%、78.3%的学生选择“自己选择就读的专业”,显著高于由父母选择、老师推荐等其他选项。

2.性格、能力

在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哪种职业”一问中,高二和普高高三的得分分别是2.18和2.23,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531),程度更接近于“有点了解,但不多”;而高职高三的得分为2.52,程度接近于“很了解”,且得分与高二有显著差异(P=0.002)。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1.了解程度

对于“是否了解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四个年段的平均得分仅达到2.00,即“有点了解,但不多”的程度。

2.感兴趣程度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各年段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32、2.39、2.43、2.71;且高职高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P

3.规划者

有68.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对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是自己,但仍有14.5%的学生选择了“由父母决定”。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1.与高考的联系

有65.4%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有较大或很大的联系。

2.规划意识

对于“是否会对(将来要)报考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作规划”这一问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年段间差异显著(F=3.133,p=0.026)。其中,普高高三和高职高三的规划意识均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

3.重要性

在对待“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一问中,四个年段间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得分在2.98到3.02之间,程度接近于“很重要”;从选择人数的比例上看,有54.5%的学生选择了“很重要”,25.5%的人选择了“非常重要”,可见有80.0%的学生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4.必要性

对于“现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一问,70.2%的学生选择了最高项“很有必要”,说明了学生普遍希望此时能有人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指导。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四个年段对于这一问题的得分分别是2.57、2.70、2.66和2.63,总体接近于“很 有必要”。

(六)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期待

有71.0%的学生希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90.6%的学生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了解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84.7%的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90.6%的学生希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指导;有52.0%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优势在于对未来的目标职业能够提前作准备,42.5%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盲从,能够有目标地前进。

三、讨论

(一)职业自我认知

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的了解,无论普高高三,还是高职高三,均显著高于高二;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只有高职高三显著高于高二。可见,由高二升上高三以后,高三学生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等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就读高职的学生,这种发展更为明显。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的了解程度,学生在高二升上普高高三后,没有明显加深;但是高职高三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的认识明显加强。

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特别是高二升高三的一年尤为明显。另外,高二升高三时,我校学生面临选择普高还是高职,以及选择高职中的哪个专业,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等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但是对于专业和职业的了解意识,只有就读高职,即有了专业分化之后才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高职单招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和职业。

(二)职前准备意识

对于希望就读专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明显高于高二,而普高高三则与高二没有区别。高二和普高高三还未划分专业,进行专业选择,因而还未探究自己希望就读什么专业或是对理想的专业仅有一个初步概念,未曾真正了解。而高职单招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对所就读专业的内容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对于理想职业的了解程度,四个年段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整体程度较低,说明大部分高中生对理想职业的了解并不多。这可能是由于职前准备意识较弱,或是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缺乏造成的。

对于理想职业(专业)的关注度,高职高三显著高于高二,而普高高三与高二没有区别。从这一点反映出普高学生因为离就业仍有三年以上的时间,对职前准备的意识仍然薄弱。而高职单招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专业和职业更为明确,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收集相关信息、岗位状况和就业率等,职前准备意识比普高高三学生要强。

(三)职业决策依据

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才是专业选择的主要决策人,体现了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即自主意识高度发展,渴望独立,职业决策意识开始萌发。

高职高三学生比高二学生更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适合哪一种职业,而普高高三学生相对于高二则没有这一优势。说明由高二进入高职高三学习后,学生能够逐渐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特点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根据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了解自己性格及能力,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因此应多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探寻与之相应的专业和职业。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四个年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得分均不高,说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还很陌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高职高三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说明由于已经做了专业划分,有了一定的就业方向,高职单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表现出了更高的兴趣和需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最适合人选,但仍有小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由“父母决定”,体现了“有高度的独立意识但又有依赖”的矛盾心理。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有较大的联系。大多数高中生的第一个职业选择往往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所作的匆忙决定。因此在高考前特别是高中阶段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将自身特点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对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部分高中生都表示认同。其中,高二在必要性上的得分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接近学年末,高二学生面临选择普高还是高职,以及选择高职的哪个专业的问题,在职业规划问题上出现困惑和迷茫,此时更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指导。因此在高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十分迫切。

(六)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期望

初中职业规划篇(4)

一、 中学地理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1.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其中的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是六大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维度,而主动适应与学生自主发展是社会参与的主要能力与态度,职业生涯教育是最贴近社会现实需要和个人需要并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共同点的活动,它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新的高考方案,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2014年7月,上海市、浙江省率先试点实施,其中,浙江省规定除语文、数学、外语为高考必考科目外,学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七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北京师大裴娣娜教授也指出,围绕这一方案应该为学生建构有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三个层次的结构系统[2]。其中,人生生涯规划即人生发展规划就是引领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解决学生的社会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专业方向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生存;高中三年学业规划主要解决学会学习的问题。

然而,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职业生涯教育长期未受到重视,一般都没有视为教育的一部分。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地域性的优势,与之相关的职业众多,更容易对学生进行社会能力的培养。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的最为核心的素养之一,能够在真实境况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去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是地理实践力的体现。因此,在课程中设置职业生涯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所学内容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强化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与生存有用的地理。

2.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需求和人生追求。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根据人的心理素质与职业倾向将劳动者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常规型[3]。其观点是不同类型的人与职业的类型可对号入座,一个人如果找对了“座位”,就能根据个人所长,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萨帕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可见,高中生正处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职业取向可能很笼统,但接受学校教育则显得十分必要。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良好的教育几乎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并开始进行择业尝试,逐渐形成职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

3.我国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匮乏的现实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国外,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每个人的成长之中。最早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中学课程阶段的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阶段,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也将职业生涯通过学科教学和课程介入的方式渗透在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目前,我国初高中学生几乎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缺乏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未来人生方向时,步入人生误区。据叶之红等人对高三学生进行的“对高考志愿填报中所填报专业的了解程度” 调查,其结果显示,“非常了解”的比例为3.4%,比较了解的比例为21.4%,了解一部分的比例55.9%,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19.3%[4]。笔者也调查了所在学校高二年级地理学科选考同学选考该科的原因,设计了“选考地理科目的理由?”其调查结果是:地理兴趣浓厚占24.1%,地理科目成绩优势占32.2%,地理考试竞争相对轻松占12.6%,与目标大学选考要求相关占4.9%,家庭建议选考占7.3%,校园师资优势占14.2%,与意向职业相关占4.7%。学生选考地理理由中以地理成绩、地理兴趣为选考的重要因素,很少有学生考虑大学专业招生要求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在一项“了解地理学习今后所能从事的职业?”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非常了解”占2.3%,“比较了解”占16.8%,“了解一部分”占44.2%,“基本不了解”占36.7%,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地理今后能做什么,处于迷茫状态。

二、地理学科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优势

地理学科具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科特质。2016版地理教育国际进一步指出,地理学常常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充当桥梁,它却是惟一关注空间分异的科学,如现象、事件、过程在不同地方的变化[5]。可见,地理学发展不仅关注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还关注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关注多种现象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经济、文化、社会、医学、生物、气候、水文、土壤等,其中大多数都有专门的学科开展具体研究。而地理学从这些学科中提取与地域分布相关的信息,并调查研究其地域分布、结合方式、相互作用过程等,在综合分析基础上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

具体到各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领域可以进行自然资源分析、气候气象研究、土壤调查改良工作,还可以进行环境管理、评价和监控等;人文地理学包括交通运输、人口状况、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等方面,许多毕业生可以参与商业选址、市场分析、城乡规划、旅游发展等工作,还可以从事基础的社会学研究;应用技术领域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和计算机制图、遥感与摄影测量等基础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其就业领域涉及区域规划、资源探勘、土地利用及调查、气象预报等多个行业。

现代地理学作为一门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学科特性使地理学的职业选择面很广。根据《重新发现地理学》一书中描述,按照大学专业方向数目统计,美国地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以下职业:GIS遥感测绘、教育教学、地图学、环境管理、技师、城市/区域规划师、地球科学家、气象气候研究、社会开发专家、国际问题专家、交通运输专家、航片解疑专家、生态学家、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专家、市场分析师、经营管理人员、土壤学家、农学家、作家、记者、编辑等[6]。根据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提供的信息,我国应届毕业生中,近60%继续在国内攻读研究生,近20%出国留学,其余主要在国土资源、生态保护、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和教育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开发、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7]。除地理学工作领域外,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学科门类还涉及地质学、天文学、水文学、农学、林学等相关学科。

三、地理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渗透的策略

1.地理教材中增设职业生涯相关栏目

地理教材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载体,将职业规划、职业素养等与职业相关的信息,有计划、有步骤地B入地理教材中,能更好地体现学科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并提升学科的趣味性。笔者翻阅现行我国中学地理教材,发现少有关于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栏目的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两册教材设置专栏介绍知名地理科学家,侧重于地理学家的成就,而高中地理教材几乎没有涉及相关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在地理教材中镶嵌了相关内容,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的《Earth Science》一书中,设置了相关职业专栏,根据职业特点镶嵌在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位置,分别介绍了矿产学家、土壤学家、火山学家、气象学家、海洋学家等职业。普伦蒂斯霍尔公司设置了名为“职业”(Career)的专栏,在每一章都通过相关行业的工作者介绍其职业。相比之下,其介绍的内容更为实际,主要包括工作单位、工作背景、获取工作渠道、需要学习技能、工作内容及特点。例如,教材在讲解地球与地图相关内容后,通过制图师Robert L.stewart介绍了制图师在进入行业前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其工作除制图外还需要做什么等,反映出美国地理教材对栏目设置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性,着眼点很平实,紧密结合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注重将工作内容、科普知识、职业萌芽等内容贯穿其中。我国地理教材编写与设计可以辩证性地加以借鉴。

2.提升地理教师职业生涯教育能力

过去,很多教师误以为职业教育和职前教育就是职业生涯教育,殊不知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高中阶段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高阶段。除此之外,地理教师还应具备在地理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国家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也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隐性和显性的课程呈现方式在地理课堂介绍相关的专业、人物和事件并进行合理挖掘。例如,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可以围绕荒漠化防治专家职业成长融入相关职业内容,如介绍该位专家如何想到要从事这份职业?从事这份职业主要做哪些常规工作?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怎样具体开展日常工作并将该位专家多年水土保持工作的感悟和建议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将专家工作内容与所学地理知识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拓展职业视野,形成初步的职业愿望。

3.学校课程中开设职业生涯课外拓展课

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到水利、气象、国土资源、城乡规划、防灾减灾部、环保等部门参观访问,甚至是职业体验,亲历职业环境,可使学生深化对其职业要求、工作态度以及未来发展等的认知,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从事社会上的任何一项职业都需要丰富的课堂知识作为支撑,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适时尝试开展课外拓展课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学生发展意义重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结合国外教学改革成果经验,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http:///20160914/n468459551. shtml.

[2] 裴娣娜.新高考制度下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5(6).

[3] 于静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 叶之红.曹丞基础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8(04).

初中职业规划篇(5)

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发展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形态,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一个人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追求人生理想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掌握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帮助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职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是个体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会主动参与各项班级或社团的活动,从活动的经验中尝试、检验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且寻找自己比较喜欢、觉得能胜任的职业范围,探索自己可能的就业方向,职业的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职学校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设计和教育的任务。

一、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之大势所趋。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高度重视。但是,毕业生和在校生在其毕业后所表现出来的在就业方面的问题,表明我们的就业指导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1、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识。据了解,部分中职学生就读专业存在盲目听从或顺从的现象,有的是听从父母或亲朋好友的意愿,有的“从众”人云亦云,缺乏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楚认识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缺乏清醒的估计,他们有的妄自菲薄,有的自视清高。常常不知如何面对职业选择,导致他们在进行工作选择时存在盲目心理和侥幸心理,缺乏严肃性,在对待所承担的工作缺乏职业责任感。

2、缺乏正确定位,自视过高。许多中职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希望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自视过高,高不成低不就,结果自断门路。如有不少学生对餐饮类的普通岗位不屑一顾,但是又难以胜任秘书、会计、报关等工作,于是求职就很困难。有的学生应聘还没有成功,就急于与对方谈待遇、讲条件,结果求职失败。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两千的工资,就情愿不去工作,定位过高。

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跳槽”现象频繁。有的中职生怕吃苦,怕当操作工。宁可钱少一点,也要工作安逸一些。结果有的遇到辛苦一点的工作,情愿 “主动失业”或“另谋高就”。目前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多数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但往往有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有的对生存的压力缺少实际感受,有的对“工作”和“未来”存在困惑或抵触思想,也有的过分依赖家庭,对外部环境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在寻求工作方面缺少主动性,仍希望借助家长的帮助获得较好的工作。也有部分人是由于对现有工作性质或职位安排不满,采取暂时放弃工作的态度。

凡此种种,不仅说明中职生在就业前,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多方面的准备,也说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缺乏所致,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之大势所趋。。如果要真正解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在理论上指导中职学生把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点

根据中职学生就业心态和他们所掌握的技能,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应引导他们充分考虑人、环境、专业与所企望的工作之间的关系。怎样帮助中职学生规划设计他们的职业生涯呢?

首先,要引导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中职生在了解自己的目标思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价值观与自己成长的背景和客观条件以及个人获得各种信息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的目标是迈向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目标,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进而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选择最佳的职业生涯目标。这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有关知识。中职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课程或文章书籍,争取对个人事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理论观点有所了解。懂得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避害趋利,选择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是要了解社会上的各类职业,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尤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和趋势。了解与自己学习的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和相关职业群的发展机会,人力资源供需情况,就业机会和工作性质、条件等。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人们常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 ”。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使中职学生认识到就业不能一厢情愿,要注意可行性,从而使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生涯发展的职业,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指导学生制定行动计划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和了解就业形势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和决定,并制定一系列行动计划来确保目标的实现。生涯规划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知己”、“知彼”、“作出选择和决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通过生涯管理的无数个“三步曲”组成的。所谓生涯管理就是掌握自己与环境的现状,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使自己保持最佳的状态,争取最大发展机会去实现自己生涯目标的过程。“三步曲”是指“发现变化、明确需要、进行调整”。因此,考虑到社会环境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会经常发生变化,要让学生认识到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评估与修订也很必要。修订的内容可以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重新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

三、通过情景模拟、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和指导的补充。

1、为了使学生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例如让学生为自己设计“我的探索期生涯目标”的活动方案,指导未来3至5年的生涯行动,从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生涯规划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例如“抓斗大王”包起帆,知识型、专家型工人李斌等案例都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职业发展设想相适应的专业实训,增强就业能力。例如,我校在物流、会计、报关等专业开设了企业沙盘认知实训,学生参加这个体验式培训,可以亲身体验一个制造型企业管理的完整流程,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理解企业实际运作中各个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在沙盘模拟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上升过程,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宝贵实践经验转化为全面的理论模型。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环境,明晰企业组织结构、认识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学会按指导操作、经营业务。通过协同训练,可以加强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认知实训使他们对职业前景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基地。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学校密切与企业的合作。本学期我校安排了物流专业和报关专业、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到栋方艾胜日化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80%的学生增强了就业风险的意识,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

4、在学生职业选择后,还要为学生提供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事实上,当学生找到实习单位后,心理上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有的对自己评价过高,进而对自己所在单位的环境、发展前景及工作条件、回报等产生疑问;有的则因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而惶恐不安等等。这些心理都使得参加实习的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后时间来做好工作前的准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就有必要承担起这一工作任务,以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充实的自我,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生涯规划是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指导,对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职业规划篇(6)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规划职业路径,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笔者所从教的高职院校的现状出发,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引入教学课堂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真正的落到实处。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困境分析

针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我主要从高职生思想状况、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职生普遍缺乏“目的意识”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开设于大一年级,大一新生都是刚经历过高中时期高强度的学习,对大学的课程往往产生怠惰的心理,而且毕业相对于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而言也有点太过遥远,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仍抱着修学分的心态来上这门课程。再加上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学生往往会对课本上的内容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结果课堂上学习不主动,课下对实践内容又敷衍了事,导致严重的“知行不一”;从另一方面说,高职新生往往是经历过高考失利而怀着自卑心理走进高职院校的,对新的学习的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都不熟悉,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容易对人生和生活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絮,很难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因为高考失利的原因,许多高职生并不是真正喜欢所学的专业,再加上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也使得在校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躁心理,甚至极端的产生“学习无用论”,消极的应对未来。

心理上对课程的不重视,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高职生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意识比较单薄,缺乏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知,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局限

今年来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上仍存在许多漏洞,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体系性,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一个学期的课上完后,学生往往被处于不闻不问的境地。同时后续的跟踪服务跟不上,缺失对学生设计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后期执行监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针对性,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极少关注学生的喜好和特点,难免流于形式。这也体现在教材的选取上,所有学生不论贤愚都只有一套最基础的教材,相关的课外资料和具有针对性的讲座少之有少,再加上学生的懒惰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不显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教师缺乏相关素质

教师相关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缺失相关的专业素质。因为师资紧缺,许多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代课教师并不十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教师缺乏必备的基本素质,责任心不强,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授课,对于课堂效果和课后跟踪服务做的远远不够。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不再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是切实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来上课,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真正的了解自我,掌握一些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对学生未来顺利进入职场奠定基础。

纵观其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真正的达到其课程目标,可以说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中国哲学思想里的职业观导向

中国哲学重视人的生命及其意义的实现,认为人生便是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如此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准确定位自己,启发学生的生涯意识,积极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人生的意义。中国哲学思想里的许多精华都对现今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譬如知行合一、内圣外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持之以恒等精神对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目的意识的渗透,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中,开宗明义的提出人生的意义问题:“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如其有之,其意义是什么?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底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①并进一步分析到:“一件事必须对于他所可达到的目的方可说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若就一件事的本身说,我们不能说他是有意义或无意义。” ②可见,人生的意义在于为自己所设的目标,在不断追寻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实现人生的价值。可以简单的说人生有目的就有意义,无目的便无意义,目的便是意义。

具体到职业指导课程,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根本。只有抓住这一根本才能使职业指导课程真正发挥实效。只有当学生确定了职业目标,学生工作才会有努力方向,效率才会大大提高。显而易见,只要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我们便会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将大大提高。

其次,在学生确立目标的过程中,应渗透儒家“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制定职业目标并非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将自我置于社会当中,实现作为存在的社会价值,造福社会。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对现实世界的关怀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各个时代的儒者都为了构建和实现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而努力。《大学》八条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起始点在修身,落脚点是平天下,从而成为历代儒者所追求的典范。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及心系社会的儒者情怀。

(二)认识自我,对自我进行审视和重构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除了对自我的认识之外,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对自我的完善和重构。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对自我的审视和进一步完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梦想,可是要实现这个梦想,首先便需要完成对自己的定位,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省来不断的进行自我的修正,形成正确而强大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攀登上事业的高峰。而关于如何进行自我修养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便是向中国古典哲学回归,因为中国哲学里包涵着对自我人格修养的无穷无尽的智慧。

中国哲学向来注重对人的内心的修养,儒者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后来的儒者更是丰富了孔孟的学说,提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持之以恒等概念;同时道家学说注重自然、清净的内心修养论;佛家境界则是看透世事后的大彻大悟。各派各家的学说对心性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逗有着极其重要的塑造灵魂的作用。国人只有汲取古典精华,才能真正的寻找到“立身处事”的智慧。

三、中国哲学思想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途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能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是能使学生真正得到益处的课程,学生在这门课堂中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真正的认识自我,提高相关的职业能力。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有用的,对于融入的途径,我们课题的相关研究人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加入了“每课一句”环节,选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经典语句进行讲解,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时,同时塑造良好的自我。

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自我修养的重要性,第一节课的“每课一句”便设置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完善自身的修养。只有使自身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平等博爱之后,才去学一些文化知识。在学生认识到德性的重要性之后,便引入“专业”这个词汇,“凡事皆贵在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曾文公”,讲解“专”的重要性,进而切入到学业上来,使学生明白“术业有专攻”的深刻含义。总之,随着主题教育的内容,相应设置相关的中国哲学经典语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同时,向学生推荐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关读物,采取激励表扬和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尽量使学生形成每月读一本好书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我们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编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校本教材当中,搜集相关的传统励志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堂授学的趣味性。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思想中拥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思想对现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就必须借鉴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使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再进一步演化为自学,最终达到自觉学习的目的。只有使学生真正产生了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才可能从根本达到教学的效果,学生也才会结合自身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达到“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我们参照多本教材和课题组成员的意见,结合高职生的认知规律,将课程划分总结为九个主题,首先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接着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自己的专业,分析未来从事的职业环境,然后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之后为了帮助学生付诸实施,又进行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计划管理等一系列自我管理训练。这九个主题由浅入深,步步紧扣的向学生展现了全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第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我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入了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相关板块。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德性在职业生涯当中的重要性,我们组织了“企业用人德为先或企业用人才为先”的辩论活动;为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白理想的重要性,开展了学习先贤哲人的专题读书会。除此之外,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圣地、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等。在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中国哲学思想。例如定期开展中国哲学堂讲座,同时利用学院的“硬件”、“软件”设施,如文化墙、雕塑、宣传栏、广播、比赛等,积极的宣传和传播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中国哲学思想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极大的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得到全面而正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友兰.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凤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探析[J].新西部.2010年第8期.

注释:

①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517页.

② 冯友兰.三松堂小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第211页.

课题:

院级课题《新疆高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初中职业规划篇(7)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07-02

近几年来,国家和教育部也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但相对于国外的发展状况,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这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乏、家庭日常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偏差、社会职业生涯教育氛围的浅淡和初中时期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综合作用,初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结束正规九年义务教育后,出现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状况,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一、中国初中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初中生对自我认识不全面。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但是自我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在“你了解?”和“你了解自己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以及优点和不足的比例只占36.3%和37.9%,不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分别占到63.7%和62.1%。调查充分显示,初中学生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点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判断和认识,但是对自我认识还不够全面,相当多的学生对自我还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对与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点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是淡薄。

2.初中时期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完整。现在社会上的职业众多,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将来职业有一个设计,就必须让孩子接触各种职业,了解各种职业信息。调查显示:初中生对职业的认识不完整,认识片面,对职业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初中生受社会舆论、媒体宣传影响较大,对社会职业的构成了解不全面,在“哪一类是你大学毕业后期待从事的工作?”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是36.7%、18.4%和16%,这说明初中学生对社会职业关注受老师、家长和媒体的影响,集中于教师、医生、工程师、公务员等社会影响力较大、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技师、农艺师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对技术操作型的许多劳动岗位(如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更是表现漠然。第二,初中生对社会职业的了解途径不丰富,比较片面。了解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家长和朋友,而其他本该发挥重要作用的如老师、报纸和社区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培养某项职业能力很重要,但愿意在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却很少。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乏社会职业意识,缺乏对构建明智、现实的职业发展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学生思想上的印痕。

3.初中时期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初中时期是学生对前途的现实性的探索和实验性的选择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色彩非常鲜明,老师和家长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作出初步的职业尝试。调查显示:中国初中学生对职业和个性的关系认识较清楚,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还是很淡薄,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与其他发达国家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调查中仅仅有31.3%你听过职业生涯规划,高达68.7%的初中生不记得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有了解和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就更少了;高达70%的初中生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自己将来比较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认为应该在初中阶段考虑职业生涯规划初中生只占26.2%。这些问题综合说明现阶段中国初中生在职业规划上意识淡薄,而且滞后,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有的学生在将来会为此付出代价。

4.初中时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和偏差。职业生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主要以班级或小组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调查显示,中学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缺失,很少有学校开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走形式,大部分学校也没有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生涯发展不相适应。在对老师的调查中,只有9.2%的学校有开设人生设计或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班主任很少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职业,只有1/10的老师有在课上强调职业选择的重要性,这些问题显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关于职业生涯的教育内容严重缺乏。有的初中学校即使有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只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参观,而关于职业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次数少,而且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当问到老师“您学校在课外活动中有没有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职业如医生所从事的工作”时,回答没有或不清楚的比例高达91.8%,回答有的比例只占8.2%,与中国小学阶段还有一段差距,更不用说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了。这说明在初中时期,由于升学压力、老师和家长的一些认识误区,初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减少,更不用说职业实践和职业实习了。

二、加强初中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初中时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还需要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扩大职业生涯教育范围,提高职业指导水平,扩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手段和渠道。

1.增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第一,教师要树立对学生理性的职业期待,避免提高学生未来择业的机会成本。教师要充分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这项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修养,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第二,各门学科任课教师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并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第三,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中国的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借鉴国外的标准,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老师,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和学校要按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2.发挥初中职业指导的作用和提升初中职业指导的水平。初中时期是职业指导的起始时期,中国中学的职业指导,包括升学与就业两个方面,是以学生为本,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生涯设计,为升学或就业作好准备的一门学科。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毕业生的合理分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因此作为初中学校发挥初中职业指导的作用和提升初中职业指导的水平: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特点,突出职业指导的目标化;提供职业信息服务,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积极开展咨询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定向;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课外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其职业素质;推进职业指导,要注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3.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课程的教育。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公选课或必修课,引导、帮助和鼓励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未来的从业方向,选择各不相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份蓝图。同时加强对家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和运用专题教学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4.灵活开展各种以职业体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开展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初中学生热情参与各种职业体验活动。(1)劳技渗透,实现学生的自我角色塑造。(2)活动展示,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功感。(3)实地参观和实习体验,帮助学生体验工作环境和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4)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5.针对初中时期青少年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期阶段,其中心任务是解决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身心限制的矛盾,所以初中生涯发展的重点是进行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与计划的准备,要分时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每一方面包括多个相关的主题,并且在不同的年级教学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初中一年级的内容侧重自我觉察,辅以少部分职业初探,初中二年级以认识生涯类群为主,侧重生涯觉察,初中三年级以生涯规划为主。

在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家庭要发挥积极的协助作用,如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初中生性格的发展;要重视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引进国外先进的测评工具,加快国外人才测评工具和方法本土化的研究与开发;完善职业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信息服务;建立初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调查数据来源于福建省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现状调查)。

初中职业规划篇(8)

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教育厅依据“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在我国率先开始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该计划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具体开展和实施。

到目前为此,该培养计划已经实施了五年的时间。实践证明,该计划加强了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学历、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

然而,人们也逐渐发现,由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公费定向免费师范生有职业保障,且学生入学年龄较少,大多数是因为父母认为教师职业有保障,才选择考取师范院校。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抱负水平较低,对教师职业的喜爱度不高,自我评估不足、自我认识不深刻,职业认同感不足、计划与行动严重脱节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帮助免费师范生准确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客观分析教育与社会环境,激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树立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生涯目标。

一、什么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由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西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定义了职业生涯规划。舒伯是生涯规划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他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事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基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客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个体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学会界定问题,通过适当的规划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确定教育和发展计划,制定行动策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免费师范生职业方向、职业目标已基本确定,因此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师范生结合自身所处环境,确定教育计划、学习计划与发展计划,为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家确定行动方案和路径。

二、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核心领域,一般来说,不同对象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年龄阶段处于15岁至21岁之间,该阶段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始对自我及职业进行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综合性的全面分析,不断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一个人只有通过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选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路径,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抉择。对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来说,自我评估主要是通过自我剖析和他人的评价以及心理测验等不同的途径认识到自身的特质、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否能够胜任一名教师。

(二)环境评估

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现状,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自身在这个环境中的位置,环境对自身的要求,环境给自身带来的利弊等等,以此来确定生涯目标的恰当性,使生涯规划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环境评估就是对国家师范教育、小学教育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分析其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性;对自身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在其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三)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终极目标都是老师,因此对于他们确立目标也就是确立提升自身教师素养的阶段目标。因此在教师准备阶段,免费师范生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及素质,其次综合分析环境条件,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步制定提升教师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目标。

三、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高校、社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个人及社会发展现状,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从而依据自身所设定的职业目标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在教师职业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减少职业发展中的盲目性,提升师范生从教意愿与职业认同感,帮助免费师范生练就从教本领,提升其教师职业发展。

(二)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及早做好职前准备,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小学教师师资建设,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

(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免费师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直接作用于学生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培养学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意愿,进而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这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亮.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D].燕山大学,2013.

[2]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初中职业规划篇(9)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将职业生涯概念纳入教与学活动的教育策略,通过职业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的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能力,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形态。

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是当今职业中学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中级级应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各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践已经证明,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培养自信心和职业意识,又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有效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和支点,潜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健康地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就业竞争。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并贯穿基础教育始终。职业规划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广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一般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包括基本生活技能、自救应急技能、修理简单器械的技能等。

美国在70年代初开始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开始分阶段实施,了解两万多种15个职业系列、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开始对农业、商业、通讯、建筑等众多门类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高中集中学习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一门职业课程。

英国中学里有 “设计和技术”课,学习家务和简单的设计、制作。初中二年级开始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及获得信息的技能。初三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兴趣、能力与相应的工作类型,具备职业群体的相关知识;了解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因素、工作资历要求等。

德国人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为未来前途作准备,并开始考虑选择生活道路和职业定向。不仅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作学生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而且视作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中小学都开设家政课程,除烹饪外,还包括怎样持家、理财,以及健康卫生、营养知识等。

2.亡羊补牢,刻不容缓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迅速发展,资讯及知识日新月异,成倍增长。中职生不能仅以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而更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人。

过去我国的中职教育受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普通技能的训练,专业口径太窄、分科太细,知识面狭窄、专业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也严重影响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探索期的缺失、自我探索途径的缺失、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人生规划的缺失,造成广大学生因缺乏职业规划教育而不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在选择专业时的无知与盲目,导致目前学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从事专业并非所学的怪现象。

3.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如今之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与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构建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进行职业兴趣测量。结合社会职业状况、家长、同学和师长的建议,在学校的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阶段发展规划。

从二年级开始,在初步制定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实施、修订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中职生年龄较小,思想波动大、目的不稳定的特点,采用合理适当的方式,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化教育。

三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关键、最繁重的一年。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消除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并结合学生实习,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提高就业率。

4.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4.1 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一是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并身体力行。

4.2 专题辅导和自我反思。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集中辅导或咨询会等,帮助学生处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自我反思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自己、实施方案的实践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发现问题,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更趋合理与现实。

初中职业规划篇(10)

初中阶段人生规划教育应该定位在整个人生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动机和抱负,引导学生从分析自身需求、长短期目标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如在知识基础、技能技巧、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学会正确寻求帮助,提升个人积极自主规划未来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阶段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思想和职业素养的教育,这些教育与学校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很好的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就是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的教育,只有了解规则、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人才能够在社会的海洋中自如遨游。那么,学生在学校就要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认真行事、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的人才可以获得事业的成功。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爱学习、会学习就是敬业的表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以后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了基础,是学有成就和事业成功的保障。 转贴于

通过人生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职业生涯,明确了未来人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思想和素养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因为再动人的人生规划也取代不了个人的主观努力。职业规划的目的是建立目标、树立信心,但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和更好,个人也是一样。我们现在的时代是终生学习的时代,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重要的是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这样才能保持自己未来的职业竞争力,逐步达到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

在初中阶段进行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应该包括:

一、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较为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社会各种职业、工种的性质、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以及它与人们的年龄、性别、能力、兴趣、个性等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我满足、独立生活、自主择业的意识与能力,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

上一篇: 高新企业的申请条件 下一篇: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