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24

分析化学趋势

分析化学趋势篇(1)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就当前来看,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一般都是以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进行的,老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这样往往会忽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着,这让学生学习得非常被动,无法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活泼,其精神状况非常好,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静下心来听老师讲课,又因为教学课程属于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而小学生在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其思路是非常简单的,所以,老师无法掌控好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情况,这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无法达到相应的目标。在现实生活当中,小学生通常具有非常大的激情与热情,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比课本中的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会非常轻松,如果老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什么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以及运用至小学数学中的主要意义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开展小学数据的教学中,根据相关的生活情景引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让其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类教学方式。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于身边的事物都会感到新奇,如果利用孩子的新奇感来学习数学课程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身影,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以此将学以致用的效果发挥出来。

(一)能有效提高W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时展的主要趋势在于创新,民族与国家的接班人同时也新一批的小学生,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当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时,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思维的调动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且理解新的知识,同时还能突破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仅仅无法提升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满足新课改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要求,因此,为了将小学数学的教学问题一一化解,我们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对其进行改善。此类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还能让课堂中所教的知识运用至生活当中,这对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

三、生活化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方式

(一)创设一些具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景

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时,老师必须调节好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愉悦且轻松的学习环境,这能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更好的学习,并且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同时,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引入相应的生活情景,如,当学到《三角形稳定性》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联想,在街道上可以看到一些新种植的树木为了让其更加稳固常常会采用一些木桩与之呈角度地支撑起来。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来类比一些生活场景,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原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原型主要是指老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寻那些令小学生熟悉并且喜爱的生活原型来授课,并且根据原型实例中提取出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点,然后将所提取的知识点带到整个课堂中进行学习,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掌握他们所喜爱的课外活动与游戏,同时还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掌握并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势,再将学生所喜爱的生活原型搬入小学数学的课堂中,以此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此外,为了培养小学生养成一个优良的生活习惯,可以在其课后作业中运用生活化的模式,所以,老师在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时必须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完成课后的作业练习,在生活当中找寻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教育只有在生活中的作用下方能叫做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而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元.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2]张静华.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

[3]刘远能.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9).

分析化学趋势篇(2)

analysis of water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groundwater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

tian xi-zhao1,2,shan qiang2,song li-zhen2

(1.hebei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exploration,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water chemistry data of surface water,shallow and deep groundwater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chemistry types,the main causes of water chemistry and its evolution tren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s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 presented some horizontal zoning regularity.the continuous and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caused the saliniz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the increase in hardness of deep groundwater.besides,results from an inverse hydrologic geochemistry reaction-path modeling of the deep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indicated that the deep groundwater mainly experienced the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dissolution of calcites,dolomites,halites and fluorites,the precipitation of gypsums,and the cation exchange,during which the concentrations of na+ and cl- increased while those of ca2+ and so2-4 decreased and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 turned from hco3-na to hco3·cl-na.

key words: water chemistry;major ion;geochemistry modeling

唐山沿海地区主要包括乐亭县、滦南县、丰南区、唐海县的一部分区域。在区内大规模区域开发的背景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持续大量的开采地下水,将可能造成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对于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湿地退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于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唐山沿海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和趋势进行定量的研究。

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1.1 区域水文地质分区

根据成因类型,唐山市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和滨海平原两大水文地质区[1]。冲洪积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分布于平原区北部,由规模大小不等的冲洪积扇组成。滨海平原水文地质区主要为河流冲积及海湖积而形成,分布于平原区南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该区内含水层颗粒较细,一般由细砂或粉砂组成。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咸水体的存在,在地下具有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1]。

1.2 区域含水组的划分

唐山市第四系含水层可划分为4个含水组,即ⅰ、ⅱ、ⅲ、ⅳ含水组,分别相当于q4、q3、q2和q1的地层[2]。按水文地质条件和目前开采现状,将这4个含水组概化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表1)。区内主要开采层集中分布在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大部分开采井深度为200~300 m,利用深层淡水。

1.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入渗和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浅层淡水,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及蒸发和以越流的方式补给深层地下水;浅层咸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潜水蒸发及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2009年区内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唐山市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为0~12 m,总体分布规律为北部水位埋深较大,南部水位埋深较小,地下水自南向北流动。

[jp+3]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水侧向径流及上覆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1]。2009年区内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深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为20~70 m,总体分布规律为北部水位埋深较小,南部地下水集中开采水位埋深较大,并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

2.1 浅层地下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规律性,自北向南总体变化为hco3-cahco3-ca·mghco3·so4-na·mg·cacl·hco3-nacl-na,见图1。矿化度由山前平原<0.5 g/l到滨海平原>5 g/l,滨海一带>10 g/l,最高达30 g/l左右。

2.2 深层地下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带规律明显,山前平原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循环交换强烈,矿化度一般<0.5 g/l;至滨海平原颗粒变细,径流条件变差,矿化度<1 g/l。区内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自北向南总体变化趋势为:hco3-ca·mghco3-na·cahco3-ca·na hc3-na,见图1。

2.3 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

根据多年地下水化学资料分析,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和主要离子成分变化十分剧烈,升降互现,其中总体趋势为浅层地下水的咸化。以区内柏15孔为代表,见图2。其矿化度由1981年的3 105 mg/l增长到1997年的7 634.8 mg/l,但矿化度并不是单一的直线上升,而是在起伏中呈现上升的趋势。阴离子以氯离子上升为主,阳离子则以钾、钠离子上升为主[3]。

2.4 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

唐山沿海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浅层咸水,浅层淡水资源较匮乏,多年来一直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据20世纪70年代的水化学资料,区内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阴离子以重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为主,局部存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为主的地下水,阳离子以钠离子为主[2]。以区内柏14孔为代表,见

总体来看,区内深层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和主要离子含量有一定波动变化,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近年来,由于对深层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矿化度和硬度呈上升趋势。

3 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3.1 主要离子成分

表2为唐山沿海地区不同代表性水样主要离子含量统计情况。从表2可以发现,区内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存在迥异的水化学组成和离子比值特征,表明三者具有不同的地下水化学成因,且相互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

3.2 水化学吉布斯分布模式

对于离子起源的自然影响因素,吉布斯(gibbs,1970)根据世界河流、湖泊及主要海洋水tds与na+/(na++ca2+)、tds与cl-/(cl-+hco3-)关系图能够确定天然水化学成分的3 个主要来源:大气降水作用、风化作用、蒸发-结晶作用[4]。将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投到gibbs图上,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点在图中的分布较为一致,均位于右上方的蒸发-结晶沉淀作用区,远离大气降水作用区,显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控制。深层地下水在图中的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在tds与cl-/(cl-+hco3-)关系图中,深层地下水位于岩石风化作用区,显示深层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含水层盐分控制;而在tds[hj1.6mm]与na+/(na++ca2+)关系图中,深层地下水则主要位于大气降水作用区和蒸发-结晶沉降作用区之间,表示其受到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3 离子组合比

从唐山沿海地区水样的γca2+/γna+与γmg2+/γna+、γca2+/γna+与γhco3-/γna+的关系及其与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的γca2+/γna+与γmg2+/γna+、γca2+/γna+与γhco3-/γna+的关系可以看出[5],该区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γca2+/γna+、γmg2+/γna+、γhco3-/γna+比值均较低的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见图5。根据2009年12月份曹妃甸地区含水层易溶盐的分析报告,含水层易溶盐γca2+/γna+介于0.017~031、γmg2+/γna+介于0.01~0.21、γhco3-/γna+介于0.01~0.88[6]。[jp+2]与全球蒸发盐岩平均特征比值相比,本地区含水层易溶盐的特征比值明显偏小,这也从侧面证明该区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含水层易溶盐和硅酸盐岩的溶解。

3.4 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从图6γ(so42-+cl-)与γhco3-的关系图上可以发现,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样点位于1∶1线以下,γ(so42-+cl-)远高于γhco3-,表明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溶解。深层地下水水样点则多位于1∶1线的上方,表明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起源于碳酸盐的溶解[6-7]。

地下水中的hco3-、ca2+和mg2+很可能来自含钙、镁的硫酸盐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因此,通常选用γ(ca2++mg2+)/γ(hco3-+so42-)比例系数的方法来确定这几种离子来源[7-8]。唐山沿海地区深层水的γ(ca2++mg2+)/γ(hco3-+so42-)平均值为0.32,γ(ca2++mg2+)远小于γ(hco3-+so42-),表明硅酸盐或硫酸盐矿物溶解对深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局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也受到碳酸盐的影响[7]。

4深层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

4.1 典型剖面选取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要求反应路径的起止点位于同一水流路径上[9]。典型模拟剖面的选取根据研究区2009年的深层水等水位线,选择大致处于同一条流线上的水化学资料丰富的a-b作为模拟路径,见图7。典型剖面上选择水质资料较全、时间序列连续性较好的井孔的水样作为初、末刻水样,研究深层水流经这些井孔时所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见表3。

4.2 约束条件、相态、参数确定

由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可知唐山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主要受碳酸盐、含钙、镁的硫酸盐、硅酸盐的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影响。碳酸盐、含钙、镁的硫酸盐、硅酸盐类矿物是该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且部分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把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盐岩、萤石和阳离子交换作为进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可能矿物相”。约束变量是质量平衡反应模型中考虑的元素。根据研究区水化学测定结果,考虑到各化学组分来源的多元性,最终选择了k、na、ca、c、f、si6种元素作为约束变量。由于所

模拟路径位于第三含水岩组,可以将所模拟系统近似看作封闭系统,忽略co2分压的影响。

4.3 模型建立与模拟

由于矿物相的选取往往要多于元素的数目,因而就造成了模型的多解性[10]。一般情况下,为选取最恰当的解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符合热力学原理;②符合化学原理,例如某些矿物(长石类、云母等)的水解反应是不全等溶解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11];③符合水文地质条件,例如蒸发和稀释条件、阳离子交换条件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④模拟结果的数量级要适合。利用phreeqc软件对水样点a-b过程中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进行模拟

4.4 模拟结果分析

注:表中正值表示该矿物相发生溶解作用,进入地下水;负号表示该矿物相在地下水中沉淀,离开地下水,单位为mol/l·h2o;“-”表示该矿物相未参加反应。

分析化学趋势篇(3)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种为升学而学习的共识,学生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将知识点记忆得很牢固,但是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空有知识,却无法创新。高中化学涵盖了丰富的知识,涉及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大量实验。高中化学的学习就需要学生有效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为了升学而将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程改革之后,传统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改变,教师教学中应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无机化学新教程教学的现状

无机化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是生物、食品以及环境工程的基础,无机化学的学习是高中化学的重要课题。其主要课程包括物质结构、化学元素、化学平衡等,对于教学来说相对比较枯燥,教师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条主线出发,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难以从本质理解,缺乏灵活的创新教学技巧。

3.有机化学新教程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相对于无机化学来说,内容更加有趣独特,各种化学物质的组成也比无机化学中的物质组成复杂,化学反应更加奇特,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难度也有所增加。教师教学对新教程理念的理解不同,对有机化学的教学也采用传统式的以教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将几种相似的有机物组成、性能与作用等混淆记忆。有机化学在生产工业中的实用性更强,高中化学新教程的实施更加重视有机化学的教学。

4.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新教程涉及丰富实验素材和方案,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但是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新教程的实验教学时通常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讲解实验步骤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对于实验的不同结果没有清晰的分辨能力,往往觉得将实验做完,课程便顺利结束。不去思考实验的本质和原理的产生,进而无法发散思维,运用到实际应用中。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1.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枯燥乏味、内容单调的缺陷。由于化学是理工科学科,教师习惯于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制作需要花很多时间,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之时,欠缺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反而让学生觉得多媒体展示的知识很少、很快,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促使教师需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将板书好多媒体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将一些用板书难以解释的问题,用图片展示出来,并且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置入丰富的课外知识,增长学生见识。用一些发人深思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的发展趋势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引导者,是学生对求知欲望的表现,学生对一件事物充满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和创新,教师教学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怎样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研究的也重要课题。例如在讲解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时,可以利用有趣的视频展示取代反应的本质,或者利用教学模具展示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奇特所在,进而启发学生思考。

3.互动式教学的趋势

社会科学发展迅速,培养创新能力新人才迫在眉睫。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新的教程应该向着互动式教学方向发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共同达到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的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增加讨论课题,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积极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之后,可以对问题以竞赛的方式来抢答,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课程目标。

三、总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新课改之后,学生学习的任务明显加重,教师面对新教程的内容改编,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变得困难重重。高中面对升学和学习任务的双重压力,学生学习越来越紧张化。为了是学生轻松的接受知识,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在教学改革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创新,设计出多彩多样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因此,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教师教学还会向更多样化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趋势篇(4)

【中图分类号】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55-02

肺活量是测试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反映了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是反映人体呼吸功能的客观指标。由于肺活量与身体功能的多项指标有高度相关,可以间接反映人体的最大摄氧水平和心肺功能,也是评价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健康状况的一项常用指标[1]。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对近20 a武汉市城区中小学生肺活量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市中小学生肺活量的变化趋势,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参加1985,1995,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的武汉市城区7~18岁中小学生,1985年各年龄组男、女生各200人(其中男生9岁177人,11岁165人,12岁138人,17岁132人,18岁120人;女生10岁192人,11岁144人,12岁137人,15岁196人,17岁122人,18岁120人),1995和2005年各年龄组男、女生各100人(其中2005年女生12岁113人,17岁103人,18岁123人)。男生共4 532人,女生共4 550人,总计9 082人。

1.2 方法 对上述3次体质健康调研中武汉市城区7~18岁中小学生的肺活量数据进行统计,对1985-2005年各年龄组男、女生肺活量每10 a及1985-2005年的均值进行比较,并对调查结果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武汉市城区中小学男生肺活量的变化情况 见表1。1985-2005年20 a间,武汉市城区中小学男生肺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20 a中除15岁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下降,平均下降302.17 mL,其中14岁年龄组下降幅度最大,为813.76 mL,高出平均下降幅度169个百分点。

从每10 a的变化情况看,1985-1995年10 a间,7~15岁年龄组呈上升趋势,其中以12岁年龄组增长最快,平均增长287.44 mL。在这10 a中,中小学男生肺活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5-2005年10 a间整体呈下降趋势, 7~17岁年龄组大幅度下降,18岁年龄组略有增长,其中14岁年龄组下降幅度最大,为913.87 mL,比平均降幅336.31 mL高出172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武汉市城区中小学男生2005年的肺活量比1985年有大幅度下降;但前10 a小学与初中阶段有所增长,高中阶段有所下降,后10 a则是各年龄组均显著下降。

2.2 武汉市城区中小学女生肺活量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见,1985-2005年20 a间,武汉市城区女生7~18岁各年龄组的肺活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以14岁年龄组下降幅度最大,为635.21 mL。

从每10 a的变化情况看,1985-1995年10 a中,7~12岁年龄组均有所增长,18岁年龄组下降幅度较大,为141.12 mL。1995-2005年10 a中,武汉市城区中小学女生肺活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大,14岁年龄组最为显著,平均下降596.87 mL。

总之,武汉市城区中小学男、女生20 a来肺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2005年的肺活量比1985年有大幅度下降;前10 a小学阶段有所增长,高中阶段有所下降,后10 a则是各年龄组均显著下降。另外,在各个年龄组中,7岁和14岁年龄组的下降幅度较其他年龄组更为显著。

3 讨论

武汉市城区中小学男、女生的肺活量近20 a来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报道[2-7]一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体育锻炼(尤其是耐力性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不足。而造成学生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不足的原因涉及我国教育体制、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8-10]:第一,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制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沉重,并因此使学生每天1 h的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11]。第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存在某些误区。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快乐体育”,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吻合。因此,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过分强调重视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枯燥、苦、累的内容(如长跑)就不安排[12-14]。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生不愿意、不喜欢,因此有36.9%的被调查学校“基本不组织”长跑,46.7%“偶尔组织”,只有 16.4%的学校“经常组织开展长跑活动”[2]。第三,现代生活方式客观上造成城区人群的体力活动减少。人们步行的时间大幅度减少、家务劳动社会化等,在客观上大大减少了城市人群的体力活动机会,也给中小学生的肺活量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小学生的肺活量及体质水平: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真正为中小学生“减负”,确保学生每天1 h的体育活动时间真正落实;在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部分,不能因为极少数学生在长跑时出现了安全问题或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将长跑这一传统的锻炼方法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去掉,应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持续大力开展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群体性长跑活动;充分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里中学生的耐久跑由选测改为必测项目[15],并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增加耐久跑项目,在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强制”中学生进行经常性长跑锻炼,以促进中小学生肺活量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3.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5-2000年中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动态分析.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4-119.

[4] 王素平.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和肺活量15年下降的思考.浙江体育科学,2005,27(6):62-64.

[5] 张迎修,王淑荣,张朋才.1985-2000年山东省儿童少年体质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2):84-87.

[6] 杨阳,周晓东,林章恩,等.福建省2000年6~22岁汉族学生血压、肺活量调查分析.福建体育科技,2006,25(5):43-49.

[7] 赵付霞.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 140-141.

[8] 黄元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状况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2):196-19.

[9] 朱天虹.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现代康复,2001,5(10):128.

[10]黄建军,黄旭强,江文辉,等. 广州市6~12岁儿童肺功能正常值测定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70-172.

[11]万琼.武汉市部分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245.

[12]杨继钊,王建.从体育教学的认识误区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6,23(9):87-88.

[13]王健.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77-78.

分析化学趋势篇(5)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1世纪合格的日语人才也毫不例外,应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日语人才的重要性和企业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就高校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的日语人才,逐步在日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革.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日语人才的重要性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往在跨国企业间进行.因此.外语人才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而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上是以外文的,所以企业只有通过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获取这些信息。其次,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节约交易成本。现代交易方式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银行信用为依托的,如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外语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进而为企业节约大量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最后,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能够代表企业同国外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企业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日本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急速发生变化。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日本企业必须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日本企业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日本人是无法实现国际化的生产经营的,应该不论国籍地雇用且活用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同时随着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各国经济的崛起,各国的工资水准逐步提高且急速走向市场化。日本企业从原有的海外进出以“生产基地”的模式逐步转向“当地市场化”的模式。这就要求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雇用、活用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和中国式的运作方式。且具有较强日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

日资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的优秀人才。具体而言,日资企业在录用日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时非常重视毕业生的日语能力.他们期待学生具备能够用日语执行和完成工作中的大部分业务的能力;在较高日语能力的基础上,日资企业对于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性素质,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长期安定工作的决心也是非常期待的:此外,日资企业也希望毕业生是充满活力。是能给企业内带来活力的人才。

各调查结果表明.日资企业要求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大致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①商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日语能力。包括针对不同对象和场合而分开使用的会话交际能力、电话和邮件等“非面对型”的交流能力、书写文章和整理资料的理解能力。

②了解商务文化和商务知识,包括对日本企业的组织性和工作方式的了解。

③学生能初步具有作为“社会人”在企业中工作的“社会人意识”,以及“社会人行动”的能力,包括团队意识、规律意识、协调性和掌握商务礼仪等。

并且,日资企业在以上三方面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期待日语专业学生具备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能够理解日本企业“异文化”的立场。

三、高校日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以往大学的日语教学较多地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和思路不开阔,走上社会后常常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大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联系实际,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下功夫。

根据未来日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一般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除个别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外,还设有各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翻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体现日语专业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人大三年级后除继续学习相关日语课程、日本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外.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文化、国情、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内容,尽量体现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新的信息成果的课程,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跨系学习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无论是日语基础课程还是公共课、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均要从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出发,未经论证盲目开设课程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可采取压缩课时的做法,实行“弹性学时”,做到减时增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提高他们的应用和交际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保护好内容的质与量,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力求内容新颖.切合需要。当前的日语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陈旧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学校应给予人力、财力支持并依靠基层教学单位逐步更新知识,以满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并且,优化课程体系也要注重教材的编写。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学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教材能较好地反映语言规律和其它必要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大学作了较好的探索。人民大学的日语教学特点是将双语(日语和英语)与外经贸教学作为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为此,大一和大二开设的都是“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而到大三及大四高年级时则开设日本经济、贸易、金融、经贸谈判及函电等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着经贸学科发展。学校还开设有模拟教室进行教学,使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谈判场景中进行模拟谈判,练习写函电文章。同时还利用该校文史哲和政经法综合院校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其它专业,鼓励他们听各种文科类的公共课和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日语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趋势

当今世界,文化学习和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是日本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都可以纳入到广义的文化中来理解和把握,而且我们只有理解了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之根底的文化内涵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上述各种问题本身。也就是说对于日本,我们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国际关系等角度观察和研究,而且要特别重视文化的范畴,从文化传统、价值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索。我们不仅要研究日本人的外部行为,更要分析深藏于其行为中的思考方法,了解其赖以行动的思想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日本”这一模式的文化根源。例如,在谈到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时。人才的流失是其独有的特点。通过对日企员工流失与欧美员工流失的比较.日本企业员工主动流失率为17.86%。被动流失率为6.61%.主动流失率是被主动流动率的2.7倍。但与欧美企业员工随时面临被“炒鱿鱼”的危险相比,日企员工的雇佣相对稳定。但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在日本企业工作呢?他们往往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管理经验、教育背景及相当好的语言能力。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习惯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日本式的经营作风。如果能在高校日语教育机关中适当地增设日本企业文化、日资企业就职指导、日语商务文书写作等课程.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商务情况的技能。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日资企业和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进入企业工作的作为社会人“预备军”的基本素质。

分析化学趋势篇(6)

一、国内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外纺织市场需求快速扩大,化纤工业连续7年出现了近20%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纺织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我国化纤工业总产值已达到69亿元,总产量达到309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化纤生产大国。

我国化纤工业的历史是从1957年开始的,首先恢复安东化纤厂(后为丹东化纤厂)和安乐人造丝厂(后为上海化纤四厂)。20世纪50~60年代,国家又成套引进粘胶长丝技术建设保定化纤厂、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拉开了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序幕。

我国初步形成人造纤维工业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化纤、新乡化纤等一批粘胶企业。1963年,我国引进日本万吨级规模维尼纶技术和设备,建立北京维尼纶厂。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集中资金,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先后建成了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川维4个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至此,我国化纤工业初具规模。

20世纪80年代,国家成套引进大规模、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重点建设仪征化纤、上海金山二期工程。至“七五”末即1990年,我国已能生产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产能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化纤成为最早开放的市场产品之一,我国化纤工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世界化纤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装备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实现了年产10万吨大型聚酯成套装置及配套直纺长丝设备国产化,迅速提升了国内技术水平,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至今我国化纤产量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进入21世纪后,化纤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济规模显著提高,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产业集群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加强,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进步,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国产化聚酯及涤纶长丝工程与技术(从300吨/日到1200吨/日)的开发与广泛应用为代表,中国化纤工业技术产品全面升级,已完全具备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为世界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截至2010年底,我国化纤总产能已达到3090万吨,是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52万吨产能的59.4倍,中国在世界化纤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化纤加工量占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化纤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量,化纤人均加工量,化纤工业对全国GDP贡献率,以及中国化纤在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应用领域比例均不断提高。化纤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生产原料,化纤及下游加工产业也成为中国纺织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

二、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相关数据分析

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分析

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4年的174.33亿元到2011年的734.08亿元,增长了4倍多。2010到2011年有了巨大增长,变化接近2倍。当年与上一年相比普遍有提高,只有2009年与上年相比投资额降低,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化纤增长率下降。2010年开始持续缓慢提升。

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析

从2007年到2011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经历了“V”字形,由2007年最高18.2突降到2008年2.2,降幅将近9倍,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2009年大幅回升到10.2,此后缓慢增长,到2011年增长速度达到11.0。预计到2020年之间会持续增长。

按行业分规模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指标(1998~2010)

分析化学趋势篇(7)

关键词: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趋势

一、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背景和价值

1.1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 。亚洲协会教育部主任迈克尔・莱文所说:“汉语变的热门起来是因为学汉语是开始与中国打交道的又去方法。”斯时,泰国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并在皇家教育电台开播汉语节目。全世界目前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中国有300多所高校接收了世界各地留学生40多万人来华学习汉语。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的首尔正式揭牌,此后,孔子学院可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

互联网给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增强了孔子学院的吸引力,并为其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还解决了孔子学院受众广和教育难度大的难题,提供了便捷。

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这样的进步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我国同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与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又逐渐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国家教育部提倡下,许多高校开始着重研究国学。

1.2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价值 。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给中国塑造了积极的中国形象。不仅推广了汉语,同时在外交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外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国也有了应有的认知。

孔子学院是中国的第一个国际文化品牌。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利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斗争的新领域,

孔子学院成为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新平台。孔子学院在对外推广汉语的同时,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语言当中进行文化传播。

二、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和障碍分析

2.1 孔子学院硬件设施不足 。 汉语师资弱化是孔子学院硬件设施不足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全球“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师资力量跟不上。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 对外汉语教师人数有限;第二, 可以长期胜任的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人数偏少。

2.2 孔子学院的教学方法程式化严重 。国外孔子学院的教师是国内有教学经验的志愿者和经过考试选拔的毕业生组成。由于中国的教育环境和国外的差异很大,于是汉语教师到了国外与灵活的教学方式相悖。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虽然他们有大胆创新的思想,但是却缺乏实战经验,因此教学模式还有待研究和提高。

2.3 孔子学院教学内容单一 。近几年孔子学院大力发展之后,国家汉办及孔子学院总部鼓励国内语言专家和汉语教师共同编写了八百多套教材,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专家把其内容按照中国小学生课本一样编写。 这样虽然传播了汉字,但是却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系统介绍。并且对于思维开阔的国外学生来讲,这未免枯燥。

编写教材任务繁重。如果是英语系国家还好办,如果是其他小国家,编写当地语言的汉语教材将是一件非常受限制的事情。

2.4 海外舆论的误解阻碍孔子学院发展 。海外对中国负面舆论影响孔子学院的开展。第一、种族偏见。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种族偏见,认为中华民族野蛮,落后。第二、文化侵略。有不少国外的人认为,孔子学院大力推广中国文化是”中国“的体现。

三、孔子学院东西方跨文化传播对比分析

3.1东西方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内容比较分析

基础语言的传播:

汉语是中国的基础语言,海外学生因为对汉语的认识才获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此汉语是推广中国文化的基础。以“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几乎所有课程都和语言有关,因此汉语教学在推广中国文化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好比我们中国人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也要先学习英语一样。孔子学院以满足师姐各地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因此,推广中国文化,首先是推广汉语。

物质文化传播: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吴瑛在“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下过调查――以日本、黎巴嫩孔子学院为例”的两分调研数据显示: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近,因此文化背景相似度较高,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接受度更高。

3.2孔子学院在东西方的传播途径分析 。在这里主要分析媒体这一传播途径。根据相关互联网研究表明,印刷媒体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

根据吴瑛对比调查显示:两个地区对中文媒体的使用情况大致相似,中文书籍仅次于中文电影排名第二。另外中文歌曲,中文网站,中文电视的使用率都不相上下。这几种媒体也是传播速度最快,在国外寻找最方便的渠道,而给孔子学院办专门的杂志报纸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还尚未普及,因此更加凸显了孔子学院的书籍是多么重要的文化传播的载体。

3.3孔子学院东西方受众分析

美国匹兹堡大学2007年5月创办的孔子学院,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的学生;将学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孔子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愈发良好,且上升趋势很乐观,这也表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

“兴趣”“增长知识”是国外大部分青年的首要目的,这是一个很良性的因素。在未来开展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根据国外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进行正面引导,能在他们心中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孔子学院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四、对孔子学院今后跨文化传播的思考和建议

塑造孔子学院品牌形象。孔子学院在国外有不同的接受态度,因此公关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把孔子学院的新闻动态,背景文化向媒体这个第三方展示,以吸引媒体为孔子学院做良好的形象公关。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能故步自封,要打开孔子学院的大门,彻底面对全世界。

不能忽视海外华侨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公关形象良好塑造者,由他们亲身传播,将会收获更好的效果。品牌优势也就自然而然凭借连锁效应进入当地受众心中。

增强政府的主导功能。孔子学院的海外建设收到了中国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汉语教师,提供办学平台等。有政府做组织后盾,孔子学院才有了更加官方的地位和话语权。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2008年,网络孔子学院投入运行,提供给学习者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较为单一,且不利于所有年龄层的学员,所以应该改善其现状,多元化才是必胜之路。

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绝不能故步自封。因此一定要通过一种推广机制有效地传播出去,让中国走向世界。孔子学院便是这样一个推广机,将孔子学院在海外创办是国家的长远目标,如今数量也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但是仍然需要慢慢摸索。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瑛 提文静.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9月

[2]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分析化学趋势篇(8)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实际上是使农业和其它产业部门获得同样的利润率,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过程也就是利润率在各部门平均化的过程。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竞争使资本在不同部门的流动来实现的,资本总是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农业生产周期长,改进技术难度大,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小,而且受自然风险制约,致使加工流通业的附加值要比农业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生产要素便会从农业部门流出,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但缺乏资金,土地不能移动,流出的只能是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农业会逐步走向规模经营,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关键是资金的投入和积累,发展农业的资金从何而来?事实表明,除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外,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龙头”会通过非市场安排向农业投资,如:向农户提供种子、饲料、技术和资金等。“龙头”一般属加工流通业,资本为何会从加工流通业流入比较效益低的农业呢?假设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价值为I(CI+MI+V1),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后增加的价值为II(C2+M2+V2),如果市场价格等于产品价值,则加工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C1+C2)+(M1+M2)+(V1+V2),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农业相对加工业来讲,资本有机构成更低,C1/M1V2。即在投入等量资本的条件下,农业的利润率要比加工业的利润率高,这也正是加工流通业要介入农业的原因。如果农业和加工业分离,在“小生产,大市场”条件下,农产品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农产品的价格为P1=(CI+MI+V1-Vl),有Vl的价值被流失;如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品价值便得以实现,被流失的Vl可以在产业化组织内部分配。并且实际情况是,Vl属V1的一部分,由农业部门创造出来,但农业部门只能获得Vl的小部分,大部分由加工流通业获得。这是因为1.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谈判能力弱;2.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了解有关信息。只要Vl>V2,加工流通业对农业的投入就会加大,随着农业投入增大,资产专用性会增强,农民的谈判地位也随着提高,加上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政策,这种不均衡的分配机制会逐步走向均衡化。分配不平衡是组织不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分配不平衡到平衡也是组织从不稳定到稳定、从松散到紧密联系的过程。如果说资本有不断流向农业的冲动和农民想获得平均利润的要求是产业化组织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均衡分配机制的形成便是产业化组织走向稳固和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

二、产业经济学分析

从发达国家产业化组织演变规律来看,农业产业化以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产业化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决定的。

农产品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类型,即有许多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户,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把农产品作为生产要素的企业则数量有限,当某一地区只有一家加工企业时,则为买方垄断市场。由此可见,产业化初期,农产品供求双方行为主体处于非对称的市场结构中,这种市场结构对处于完全竞争一方的农户极为不利。下面我们以面临线性要素供给曲线的买方垄断为例来分析。

设反供给曲线形式为:P=A+BQ,A,B为常数,Q为要素供给量,P为要素价格。所以总成本函数C=PQ=AQ+BQ2,增加一单位投入的边际成本MC=dC/dQ=A+2BQ。

在图中,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位置来确定要素使用量,然后再确定该点的要素价格。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要素使用量为Q1,所提供的要素的价格为P1’,P1-Pl’为厂商的单位垄断利润。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均衡要素使用量为Q2,均衡价格为P0),使用的要素太少了,要素价格太低,要素市场运行效率低下。

因为农户不满垄断厂商制定的垄断价格,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寻找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农户通过横向联合的形式组成合作社,提高农户的集体谈判能力,改善非对称的市场结构,在这个过程把价格从P1’提到均衡价格水平P0;2.政府通过对农户补贴,从而移动MR曲线的位置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3.农户为加工企业所兼并,参加到加工企业的后向一体化中。上述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是:1.农户自身组织起来形成横向联合体,此时农产品市场将为双头垄断的情形;2.农户加入到加工企业,与其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享”的一体化企业。为了说明上述结果,我们假设农户联合形成垄断性组织A,垄断性加工企业B使用A的产品作为要素投入,假设A、B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变边际成本分别为c和k,因为B是在A给定价格的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厂商B的边际成本MCb=Pa+k,而A以中间产品作为B的引致需求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B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MRb=MCb=Pa+k (1)

A的利润函数为:IIa=PaQ-cQ (2)

由(1)、(2)两式可得:Ila=MRb-(c+k)Q (3)

对(3)式微分得A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dIIa/dQ=d(MRb)/dQ-c-k=0,即:MRa=c+k

(4)上述解析式可由图2来说明。

由MRa=c+k决定A提供中间产品的数量Q1,由Pa=MRb-k来决定A提品的价格Pa。垄断组织A获得的利润为(Pa-H)Q1,也就是图中四边形PaCEH的面积;此时厂商B得到的最终产品的价格为P1,利润等于(P1-Pa-k)Ql,即图中四边形P1ABP0的面积。如果实行纵向一体化,一体化企业可以把市场进行的交换内部化,消除双重边际。产量由MRb=c+k决定,此时产量为Q2,价格为P2,利润是四边形P2FGI的面积。我们可以发现,实行一体化后最终产品产量由Q1增至Q2,价格由P1降至P2,而且一体化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比双边垄断时A与B获得的利润之和还要大。因此,在利润的刺激下,A与B有一体化的倾向。

三、制度经济学分析

科斯在《厂商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组织资源配置的两种制度安排,市场交易存在广泛的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双方提出要求、讨价商谈、接受合同、交货检验等有关活动的成本。企业配置资源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成本会增加。采取市场还是企业来配置资源就取决于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该理论从交易费用角度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产业组织有序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动因: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不断探索有利于节约交易,组织费用的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交易方式,来不断调整企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随科斯之后,威廉姆斯探讨了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交易成本是由交易要素和人的要素所综合决定的。交易要素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而人的要素主要是指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交易费用的因素主要有:交易量,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其中交易量决定于市场交易的次数和每次交易的数量与价格;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则取决于三个因素:1.资产的专用程度,形成组织的成员拥有的资产的专用程度越高,其获得的利润也越多;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3.双方在订立契约时拥有日信息量与谈判能力。

分析化学趋势篇(9)

医疗化学实验操办流程的吸样、去滋扰物、以及计算成效都被称为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式种种学科,尤其是电子学、光学、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生物学分析对诊疗化学查验需要的质和量不停增加的成果。当前此技术已经在本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且普及到了基层医务所中。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的飞速研发,已经做到可以为常用试剂进行自给。

1自动化分析仪器类型

1.1连续流动

这种主动理化分析仪器是全国最先出现的自行理化分析仪器,其管道体系结构及其纷繁,故障频频发生,操办过程困难,在如今早已被裁减。

1.2分立式

这种仪器主要靠是人工操作,将样品的真实状况按照恰当比例放到分立杯中混合,获得反应数据。按照研究所获数据,使用分立式仪器设备彼此不会渗透,进而防止了污染的出现。技术更替将这类仪器划分成为了两类分别位袋式仪器和干式自动特征。前者可以在真实的化学透光材质中组成特殊的测试袋,能够在混合器中被机械敲击,以便将药品充分融合,优势是污染少,数据精准的特点。2.干式自动生化分析仪:其特点为:可以把试剂稳固在滤纸中构成试剂片,在指定位置内通过反射光度计算得出。如图1所示为分立式医学自动生化分析仪(图1)。

1.3离心式

此仪器属于分立式自动仪器范围中,其中心构建位离心机,全部分析过程中都要在离心作用下才能完毕。其工作原理是在离心力中将样本与试药加以混淆,特征为:被分析样品能处在快速盘转中被检测。

2主动化分析仪在医学查验中的应用

一般的基层单位使用最多的是单通道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或是中型自动生化分析仪,这种一起通常只能够检测临床一般的生化项目。而大型高性能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可以同时检测二十个以上项目的多通道分析以,同时又选择功能。大型分析仪器设计巧妙,有可见光和紫外光、反射分光、光度计等测定功能,让仪器除过一般生化测定外,还能够对特殊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或是检测血液浓度。

2.1生化分析仪

在临床上的大部分检测仪器都是依据可以检测的50-60指标,除过常规生化检测项目外,大多数仪器还安设有离子选择电级,能够用在钾、钠、氯离子的检测上。这一设备有专用的急诊通道只需按下:“开始”按键后就可自行测定,结束后返回常规模式。以分立式仪器为主流的自动生化仪器无论在结构设计、或是功能开展上的应用都比较成熟。特别是在模块化设计与POCT理念的出现,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在一定规模的临床实验和便携式应用中分别获得了很好的进展。这些发展趋势分为:

2.1.1有效抗交叉污染措施当前使用最多的被叫做惰性液胶膜技术,在取样和试剂时,惰性液会与其一同吸入试管中,同时在管道内外壁构成一层膜,让样品与管壁完全隔离开。所以,样品间的交叉污染与试剂的交叉污染便可以分别控制。

2.1.2任选式仪器具备在一个通道任意选择各种项目的作用,最高可选水平有60多项,通常是20~40项。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真正任选,根据输入样品的次序,测完一个样品的全部项目后,再去进行下一个,由于这种方法不用更变吸入的试剂,因此对抗击交叉污染要求更高。第二种,是类任选式,以批量测定的办法,把所有输入的样品项目加以分类,同类的项目一同测定,测完一组后再测另一组,此种方式被很多仪器设计人员所应用。

2.2免疫检验

现金,很多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均有紫外光、投射光的用处,能够除去免疫球蛋白、补体C3和C4等反应性蛋白的测试。这种免疫可以将血清的特异性的敏感性相融。解决了主观测试会生出的误差这问题。测试原理是抗体与抗原,构成抗体复合物。根据有关报道显示浑浊的高低在抗体存在下和抗原的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因而消除浊液,能够消散非抗体类物质。颗粒增强抑制浊度法的使用原则是把人血蛋白40um的直径活化构成粒状、人血清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在测试带中逐渐消融。通过竞争性结合,从而制止浊度。

2.3药品的检测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型的主动化分析仪器具备荧光偏振功能。在检测药物方面效果显著。荧光偏振功能,可以在检测药物上有显著是效果。荧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利用荧光物质对物体分析,其灵敏性、采取范畴和免疫办法的差别太大。按照相关文献汇报可得,跟放射免疫法相比,荧光免疫分析解决了酶的不稳定,不会出现同位素污染问题,在药物的检测方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是在药物和抗体连系后,经过低荧光偏低的改变来测得。通过编辑药物和抗体连系形成大分析复合物,接受偏正光的激发发生荧光偏振,小分子药品没有与抗体反应,受光偏振是通过荧光偏振消散,其偏振强弱与药物的浓谈呈反比例。比如在CobasFARA型自动生化分析仪中,光源是氦闪光等,激发光波长285~750nm连续能够调节,发射光波为450nm和515nm,闪光的改变采纳考光补偿。适用于测定半抗原,且不用跟游离荧光标药品分离。当前,FPLA分析在药品检测中使用愈发普遍。大量血药浓度的检测,让临床指导用药剂量与提升疗效起到了积极用处。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当前改类型试剂出产没有国际化,进口试剂价格较贵。总之,伴随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功能的逐渐健全,改仪器必然在医学检验中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3实例分析

3.1贝克曼AU5800

这一主动化理化分析,可以有效掌控样品的质量,以及特别元素共同下测得所测样本中的原料,能够确保仪器在运作中得出最佳结果。避免系统运作失误。在样本进入本设备中后,测验所获得信息会与样本需要的检验进行关联。样本经过模块通过仪器后,被输送到采样位置。R1试剂探针吸取了R1试剂后,通过反应杯在混匀器中混合后,样本探针会将样本汲取到对应的反应环内,样本与R1进行孵育,R2试剂探针吸取R2试剂,加到反应杯中。仪器从添加R1开启。这一时刻段每间隔18秒会继续测量一次,共有27个测光点。这一时间段所测的数据与制定实验参数定义波长能够将测物浓度计算出。如图2所示为贝克曼AU5800自动生化分析仪(图2)。

3.2贝克曼流水线

分析化学趋势篇(10)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未来的需求预测是幼儿园发展规划的重要根基。本文拟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预测未来几年我市学前适龄儿童人口的变化情况,并对我市学前教育资源进行分区、分街道统计,以期为我市未来幼儿园的布局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1 3~5岁人口变化趋势分析

1.1我市学前适龄人口数将在2017年出现一次小高峰

课题组以户籍出生人口为基础,利用线性回归①预测出未来5年沈阳市3-5岁人口数,结果(见图1)显示,2012、2013、2014适龄人口趋于平稳,波动不大,从 2015年开始攀升,到2016年将出现一次小高峰,达到17.41万人,同比2012年,增幅为5.4%,2017年之后,适龄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到2020年为15.23万人,同比2012年,降幅为7.7%。考虑到外来人口的影响,课题组又对3-5岁人口数进行了加权计算,加权系数②城区为0.27,郊区为0.07,农村为-0.05,最终得出我市3-5岁全口径加权适龄人口数(以下简称适龄人口数③)。适龄人口数将在2017年出现一次小高峰,为20.18万人,同比2012年,增幅为10.5%,之后,出现下滑趋势,至2020年,下降到15.99万人,同比2012年,降幅达12.4%。按照预定目标,我市将在2017年有质量的全面普及学前教育,这就意味着我市普及学前教育遇到了全面普九和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时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学龄人口高峰期时完成普及工作。

图1:2012-2020年沈阳市户籍儿童数及适龄儿童数对比图

*注:图中实线部分数据来源为全市教育事业统计报表,虚线部分表示为预测数据

1.2 2017年适龄人口的高峰主要源于城区

考虑到城乡差异,课题组对我市城区、郊区、农村三个区域分别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首先,城区增长趋势明显。适龄人口峰值同样也出现在2017年,为11.75万人,同比2012年,增加了3.12万,增幅为35%,这说明城区适龄人口数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全市适龄人口数高峰年的到来。其次,郊区平稳中小幅下降。2017年,适龄人口数为4.39万人,同比2012年,减少了0.13万人,降幅为3%。再有,农村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7年适龄人口数为3.76万人,同比2012年,减少了1.47万,降幅达到了28.0%(见图2)。造成我市区域间适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迥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村地区划归城区,以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区。

图2:2012-2017年沈阳市各区域适龄人口数量对比图

1.3 铁西区、沈河区适龄人口数增幅最大

各区县适龄人口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趋势:

(1)增长趋势。主要是市内五区和于洪区,特别是铁西区、沈河区,适龄人口数量一直高居全市前两位,到2017年,铁西区的适龄人口将达到3.3万,同比2012年,增加了1.1万,增幅达49.2%;沈河区的适龄人口将达到2.1万,同比2012年,增加了0.65万,增幅达45.7%(见图3)。

(2)平稳趋势。主要是苏家屯和沈北新区,适龄人口数2017年与2012年基本持平,差距不大,在500人左右(见图4)。

(3)下降趋势。主要是东陵区和农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民市和辽中县,同比2012年,2017年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3.7%和28.7%,而东陵区 ,2012-2015年人口下降趋势极为明显,下降幅度达到26.6%,这与沈阳市行政区划调整,东陵区部分街道划归大东区、沈河区等管辖有关(见图5)。

2全市学前教育资源目前供求情况分析

2.1我市目前学前教育资源已实现广覆盖

2012年,我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是2418所,实际在园儿童总量18.57万人,而当年的适龄人口为18.62万人,由此可见,我市学前教育已完成了保基本,初步实现了人人有园可上。但符合标准化的公办及民办幼儿园仅占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的40%,其在园儿童占适龄儿童总人数的69%,标准化教育资源缺口较大。

2.2社会力量办园占主体

社会力量办园,已成为我市现阶段学前教育资源的主流。目前,我市涉及社会力量办园共有三类:民办幼儿园、小规模幼儿园和家托,占全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一半以上,其中,各区县所占份额最高的是铁西区、辽中县、新民市;所占比例较少的区县有和平区、法库县、康平县和东陵区。自2012年开始,我市加大小规模幼儿园的审批力度,仅一年时间,认定小规模幼儿园485所,进一步扩充了民办幼儿园队伍,加大了民办幼儿园的影响力,对于我市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城区和于洪区学前教育资源存在刚性缺口

按全市现有园均规模150人计算,2017年幼儿园缺口在224所左右,且全部集中在城区和于洪区。缺口分布为铁西区74所、沈河区44所、和平区34所、大东区30所、皇姑区26所及于洪区16所。其他三个郊区和农村三县一市由于适龄人口锐减,对于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总量将大幅减少,辽中和新民减少的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4%、33%。

2.4村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按全市园均规模150所来算,农村三县一市的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够用,但由于大多集中在一、两个镇子中,导致适龄儿童的入园率较低。最典型的一个县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总计120所,其中两个镇拥有幼儿园数量分别达到53所和23所,占全县幼儿园总数的63%,而其他乡镇学前教育资源稀缺,甚至有的乡镇根本没有资源。

3全市学前教育资源未来需求情况分析

到2017年,全市适龄人口将达到20.18万人,同比2012年的在园儿童人数,将有6.08万人无园可上,也就是说,全市学前教育资源将在2017年出现6.08万个学位缺口,若按照全市园均150人标准化幼儿园计算,幼儿园的缺口在406所;若按照各区县的实际情况计算,幼儿园的缺口在365所,具体情况如下:

(1)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缺口4.78万个学位。其中,和平区1.1万个学位,沈河区0.46万个学位,大东区0.93万个学位,皇姑区1.02万个学位,铁西区1.27万个学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园均规模来看,和平的胜利街道、遂川街道,沈河区的新北站(惠工街道)学前教育资源确实紧缺,而大东区学前教育资源分布较好,每个街道都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能够满足本区域的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皇姑和铁西则显示有品质的教育资源不足。

(2)郊区学前教育资源缺口7.1万个学位。其中,于洪区0.68万个学位,浑南区2800个学位左右,苏家屯区282个学位,沈北新区剩余400个学位。若将现有的小规模幼儿园考虑在内,于洪区处于基本满足状态,浑南区、苏家屯及沈北新区幼儿园的缺口将降为负数,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过剩。

(3)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口0.5万个学位。总体发展布局是总量过大、分布不均衡,相对集中在几个居民聚集地大的中心镇,而个别乡镇则显得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比如,康平县张强镇、康平经济开发区,法库县包家屯乡,新民市法哈牛镇和大喇嘛镇等。应该说,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核心问题是结构,它的资源缺乏是假缺而不是真缺。

4几点建议

目前来看,我市学前教育资源可以概括为总量够用、优质不足。核心是两个结构的不合理:一个是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幼儿园结构的不合理,另一个是公办与民办幼儿园结构的不合理。未来几年,对学前教育资源有一个增量需求,实际上,也给我们调整好两个结构带来一次机遇。因此,建议如下:

(1)公办性质的标准化幼儿园一定要覆盖到街道。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政府的声音能够传达下去,政策能够贯彻执行,因此,公办幼儿园必须占有一定的份额,建议将幼儿园建设工程升格到政府层面,以市政府的名义下文,要求各区县每一个街道(乡镇)确保一个标准幼儿园,并将其作为考核各区县政府的一项硬性指标,让单一的教育建园,转变为政府建园。若此项政策能贯彻下去,那就意味着,标准幼儿园将成为我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流。

(2)一定要看住新建小区的配套幼儿园。要加强审批环节的监管,要求开发建设单位作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的主体,具体建设方案须经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幼儿园建成后,要无偿交付教育行政部门。

(3)应保持小规模幼儿园和有质量家托的长期存在。建议用小规模幼儿园和有质量的家托做杠杆,调剂我市因人口波峰波谷的变动而带来的对幼儿园的不同需求,以及各区县现存差异对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同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大课题“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思路与政策保障研究”(课题批准号JG11ZD04)研究成果之一;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基地研究成果之一;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地专项课题《沈阳市村屯学前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G12ZXY06)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上一篇: 外包合同管理 下一篇: 生态茶园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