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35

无机化学课件

无机化学课件篇(1)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图片、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媒体结合起来,再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将这些媒体展示出来。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故该文就医学院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1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1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医学院医药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传统教学中,无机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公式、反应理论、化学方程式等只能依靠老师先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然后再讲解。书写过程费时费力,重复率高,进度慢,效率低,而且板书的结构、字迹工整清晰与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解决了这些不足。老师可以在备课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专心讲解无机化学知识即可。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和课堂授课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解决了课时矛盾,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课堂听讲时也不需要分神费力的记笔记,集中精力听讲记下疑难点即可,课后可以重温课件复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形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无机化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因是假设理论,即使老师解释的再详细生动,学生看不到过程也很难理解。运用动画手段模拟电子云分布的变化以及不同基团的影响,制作出动态的分子轨道杂化过程,学生就可以从动画演示中了解轨道及杂化轨道的概念,从而使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演示,浅显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容易也更乐于接受[2]。

1.3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理论课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非常抽象,对于这些内容,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描述,大部分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将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无法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到“离子键”时,我们使用三维动画模拟NaCl的产生过程,生动、形象的揭示离子键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直观感受,加强其理解和记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内容设计简单缺乏更新

部分教师为了省事方便,一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图片、视频应用较少,内容基本上是“教材搬家”或是对教材的简单总结,重点难点不突出,与课程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实际应用较少提及,逻辑上设计不合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3]。二是课件内容陈旧、缺乏更新,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几年不更新,已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三是有些老师为了吸引眼球,设计的内容、选用的素材与教材内容不相适应。

2.2教师照屏宣科

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包括激发和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课前不认真备课,不注意搜集教学有关素材,课堂上使用一些别人现成的课件,缺少自己的教学思路,照本宣科,着实一名课件放映员,与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初衷相违背,也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抵触情绪。

2.3“填鸭式”教学

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效率高,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信息。这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授课节奏过快,教师把时间都用在了面对计算机、操纵鼠标上,忽略了自己学习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缺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语言沟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缺少与老师的互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氛围死气沉沉。

3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中应用的建议

3.1课件质量要提高

多媒体课件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件的制作质量,因而为实现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提高课件的制作质量。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课件时,既要简单明了、详略得当,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多媒体素材,注意文字与图形、图片、FLASH动画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仅形象化、具体化处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授课方式灵活

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如果这样的话大学里就不需要老师,课件发给学生自己看就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重要的主体,一个负责信息输出,一个负责信息反馈。教学的目的是将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首先要全面熟悉课件,保持清晰的讲课思路,灵活组织教学。在课堂上要流畅自如的讲解课件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课堂需求随时做好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切换。其次,控制好讲课节奏,注意学生的反应,把握好课件中文字、图片、公式等出现的速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总之,无机化学是医学院多个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和发展多媒体教学,既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无机化学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双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建霞.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管理学刊,2005,18(4):115-115.

无机化学课件篇(2)

(2)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多地展示教学信息

一些教师过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事无巨细.将所有的内容都显示在课件上,大框小框,密密麻麻,颜色丰富多彩,然后一一宣讲。讲课变成了读课件,学生在超量的信息中迷航.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无法对感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超量的信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师而言,教学变成了被动阅读课件,几乎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无趣,其教学效果自然很难理想。过量的信息同样也会使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很难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只是记住了只需了解的知识点.而忘记了有机化学知识的主线。

(3)好的课件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元素

刚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许多教师的课件主要还是教案的电子化,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室大、学生多,部分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听不清的问题。随着对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掌握.教师课件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使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逐步显现。但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工作认真的青年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素材.制作出大量的声、光、色、图俱佳的课件,结果。

学生上课成了以看多媒体课件为主.教师讲课却成了配角过多的多媒体信息反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造成上课很有趣,课后作业不会做的结果。对此.教师也很纳闷,自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制作的课件,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在医学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点.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控制讲课节奏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但授课主线索较难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但切莫反客为主。不管采用哪一种手段进行教学,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多,前后联系多的特点不会变.因此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的优点。上课前要备课周全.吃透教材,对授课对象要作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要做好板书设计这样,教师在讲课前就能通过板书设计掌控教学的要点和内容:讲课时能够突出重点和难点、思维清晰、层次分明、讲解透彻: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能够明白听课主线索。通过板书与播放多媒体课件交替进行,控制讲课节奏,使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前两点容易做到.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采用语言引导:对于与过去讲授的知识比较密切的问题.通过课件链接唤醒学生的记忆: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控制好讲课节奏,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把握掌握、理解、了解的界限,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课件篇(3)

我们在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课件,比如导入新课的应用,导入新课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烘托课堂气氛,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时的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等。以下是几点具体做法:

1、化学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受其想象力的局限,比较难于掌握。计算机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高中化学“电解池”一节课时,使用计算机模拟一个电解池的装置,在电解池内的氯化铜溶液中绘出几个带有颜色的圆球,蓝色的代表铜离子、绿色的代表氯离子,然后让这些圆球动起来,先是离子的无规则运动,继而是通电后的阴阳离子向两极的定向运动,紧接着是离子到达电极上的放电过程,氯离子失去电子变为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电极上产生了气泡,铜离子得到电子变为铜原子,屏幕上析出铜的电极颜色逐渐变为红色且逐渐加深,当氯离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移向另一个电极时,微机发出"嘟嘟"的响声,十分形象、生动,学生看了会兴趣十足,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从而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电解的原理,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重点。

2、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条重要手段。很多实验因反应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危险性或不易成功等因素的干扰,而无法实现。如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讲Cl2化学性质时,用计算机演示,可防止学生因Cl2的刺激性气味而无心听讲,进而影响课堂教学。再如胶体的电泳、CO、SO2等气体的毒性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等,制作成flas和演示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化学生产流程的宏观演示。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

二、适合制作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常用软件及其功能简介

适合制作化学多媒体课件常用的软件有:Authorware、Director、方正奥思、Flash、3Dmax等。笔者较为喜欢的是Authorware、Flash、3Dmax三种软件。Authorware是强大的媒体组合工具,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具有丰富的交互功能,适用于各种素材准备好的后期组合。Flash是一个简单易学的平面动画工具,适用于做一些微粒运动的平面演示。3Dmax是个大型软件,三维造型及动画功能都很强大无比,一般用于做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同分异构、晶体结构等空间要求较高的课件。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简单的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看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1、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应该处理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的关系,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

2、可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3、多媒体课件应以小的“积件”为主要形式。多媒体课件做好后,应是适合人人使用,不因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冲突。即一个难点对应一个课件,教学思路变了,课堂结构变了,课件仍然可以使用,只有这样的课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被推广。

4、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老师只管按鼠标,虽然省劲不少,但交互性太少,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学生自学型的习题式课件,更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四、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

中学教师除了计算机专业教师之外,一般对用语言编程不太熟悉,故真正直接用语言编程的课件很少,上面介绍的几种软件其入门不需要语言编程的基础,像Authorware,它是一种图标导向式编程工具,很容易掌握,买上一本相应的书,对照书做一些实例,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掌握,若有高手指导,三天就能了解个大概。当然,要能够从容自如得心应手地使用,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其它软件的学致如此,其中Flash学习时间要短些,3Dmax要长些。

无机化学课件篇(4)

无机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所要学习的第一门化学课程。它不仅肩负着完成学生从中学化学学习向大学化学学习过渡的任务,而且承担着使学生系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继的化学基础课乃至有关的专业课打下必要和扎实的基础的使命。[1]因此,如何使无机化学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体现课程的重要性,已成为当前无机化学授课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2] 一、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新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跨越式的发展,已由早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由于学校连年扩大招生数量和高考考试方案的改革,使我们所要教授的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对化学学习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一部分上海市、江苏省的生源,在高中阶段没有主修化学,化学底子薄,进入大学后学习无机化学感到较困难。 (二)课时大幅下降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国内各大高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大幅调整,无机化学课程的课时量被大量压缩。理科化学类无机化学课程的学时已从原来的128学时减少到现在的80~96学时,有些学校甚至更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好这门课,让学生学好这门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的课题。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根 据理科化学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无机化学课程组在2008年对化学类专业无机化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由于无机化学与后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3]该课程如果能与其他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很好的协调配合,那么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与灵活理解、理论思维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方面将获得更大的收获。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包括两大部分: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化学原理部分是四大化学的基础部分,其中包含了一部分的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例如,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四大平衡等章节中的有些内容,在后续的这两门课程中还要被授课教师重点讲授,从而造成了相关内容的重复讲解。因此,在修订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时,我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着重介绍概念、公式的意义,使学生先对其有基本的了解,有关公式的精确推导则留在后续课程中介绍。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多而杂,包括物质的存在与制备、元素的通性、化合物性质等描述性内容,还有许多反应方程式及众多化合物的颜色。根据学时数的减少,我们按族讲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然后精选典型的非金属、金属元素重点剖析,由点到面地阐述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数据、图形、影像、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合而为一,再与通讯技术结合,使之形成统一的综合技术。[4]这种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技术的主流之一。在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记忆和掌握大量的基本内容如习题、答案、数据和反应式外,还要进行板书设计,反复不停地书写大量教学内容。特别是在课堂上绘制一些复杂的图形时存在相当的难度,难以做到标准、清晰,并且占用了老师大量的时间。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记忆式备课中解脱出来,除了记忆必要的过渡讲解外,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上,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1,5,6]要制作一个好的课件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有些老师认为有了别人的课件就可以上课了,实际上每个人的上课风格不一样,别人的课件你运用起来不一定娴熟,课件的制作一定是要自己完成的。当然,制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别人的素材。多媒体课件不是教科书的翻版,画面要简洁,运行要流畅,以简洁、直观为原则,课件文字量不能过多。总之,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合理地制作好每一张幻灯片内容。 2.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必须讲究一些方法和技巧,并合理地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中的一些公式推导及重点、难点和例题应结合板书进行讲解,不能用课件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上课前要下工夫认真备课,做到思路清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幻灯片内容是讲课的提纲、要点,很多内容教师必须装在脑袋里。授课时最好脱稿讲解,不能照本宣科,对重点内容要详细讲解并再三强调。放映幻灯片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自定义动画播放,使屏幕上的内容像写黑板一样逐字出现,而不是一张幻灯片上的内容一下子全部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并有时间思考或做一些必要的笔记。在讲解一些综合性例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先讨论如何解题,提炼出解题思路,再利用幻灯片详细讲解解题过程。无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讲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多数同学会感到枯燥无味,[7]我们在这部分采用由点到面、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展开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同时穿插了很多演示实验、介绍化合物在各科技领域的最新应用等,如讲解NO的性质时,穿插讲解了NO分子扮演着神奇的“两面人”的角色、NO分子是“明星分子”等,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p#分页标题#e# (三)不断关注学生的课堂接受程度 教师上课时要用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程度,教师要心中有数,控制好课堂纪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脚戏,忽视学生的反应,忽视与学生的交互和情感交流,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听着会走神,甚至打瞌睡。老师不能用课件的演示来代替讲解,教学时既要注意融入情感调动因素,又要密切关注上课时学生的情绪变化,讲解到重要的内容时,可以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进行,还可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融入其中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这样也很利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控制。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可以采用课堂小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准备一道练习题,在下课前5~10分钟内让学生当堂做,做完后随即上交。这样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解答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兼顾点名,避免单纯点名浪费课堂时间。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大班课堂上的点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的最好裁判是学生。教师对自己的上课方式等是否适应学生,应及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好的方面要坚持和完善,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近年来化学学科迅速发展,信息量剧增,教师还应将自己最新的学术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 (四)重视实验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无机化学,学好无机化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它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8]要提高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无机化学实验课的质量,合理安排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有些无法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亲自做的实验,教师可以拍成实验录像,部分在上理论课时播放,部分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课后查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留心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现象的意识,并试着用化学理论知识去解释之,这样同样会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即“授人以渔”。一年级的新生正处于中学教学方法向大学教学方法的适应过渡期,无机化学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首先开设的基础课程,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要体现由被动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过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三大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对知识点多做归纳和整合,注意前后所学知识的关联。在《无机化学》教材中,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部分内容多而杂,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必须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内部规律,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由物质结构推知其物理及化学性质,通过学习再反观其结构,加深理解,使学生经历“认识一学习一再认识”的过程,最后学习物质的制备、用途、分离、鉴别等内容就比较轻松易懂。[9]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无机化学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无机化学课件篇(5)

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追美观,忽略了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演示后,课上检测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佳,机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更加被动,由于教育理念没有更新,许多课件单纯追求外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跟着课件走,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同时教师也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机械的进行教学,致使教师满堂灌,造成师生关系被动。

二、教师过高相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致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欠佳

有些老师过高相信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忽略了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完全围绕课件讲课,是教师辅助课件,使课件牵着教师走。也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忽略了学生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没有预知课堂有可能发生的事,试图一劳永逸,在水平不同的班级授课却使用同一个课件,大大削弱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许多学校之间甚至形成没有课件的公开课在评比中一票否决的局面,一些只是简单的文字,有的用黑板或投影完全能够实现的,硬要制作成课件。这样大材小用,浪费了时间和教学资源。

三、教师忽略了计算机教学系统的反馈功能存在的弱点

我们知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反馈功能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要和人脑的反映还相差甚远。比如教师设计很多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参差不齐,回答的也不一样,然而这也问题教师不可能都预设在计算机的制定程序内,面对这种情况计算机也无能为力,不可能像老师一样立即给予正确分析和灵活指导,反馈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往往有些老师如果将所有的评价结果借助计算机来判定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师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自身教育主体地位发生改变

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而且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眼花缭乱的课件演示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到一些教师选用的插图过于精美生动,常引起学生的阵阵惊呼,引发了不少骚动,起了反效果,致使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件上了,忽视了教师所呈现的教学重难点。不可否认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比以往枯燥抽象的讲解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现在的许多课件制作相当精湛,在某些课上,甚至。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课件作为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有异于真正的教学过程,即使是再有经验的老师制作的课件也很难预测课堂出现的新问题。于是,教师在授课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制定流程上来,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显得拘谨和僵化。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毕竟有别于生产流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缺乏了学生的个性发挥,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就失去了教学的特色,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

五、计算机辅助教学由“滥用”变为“不用”

在多媒体教学刚刚兴起时,教师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大多数教师都习惯用计算机,并形成了使用课件一股热潮。特别是上公开课,课件制作很精致。但是一个优秀课件的制作往往费时费力,除了要求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之外,特别出色的课件甚至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给教师繁重的教学又增添了沉重的负担。教师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像上公开课一样准备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对使用计算机由最初的“滥用”变为“不用”。

六、计算机辅助教学没能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无机化学课件篇(6)

1.1视频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特征

相比其他专业学科来说,计算机软件专业中涉及的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特征。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软件教学视频呈现的课件内容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尤其是关系到计算机软件课程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项目教育环节,具备连续性的视频教学软件更加能够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同时,学生在面对实训操作类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时,也需要将所学知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完成计算机软件类工程项目的学习。

1.2具有学习平台计算机软件化的特征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学视频的播放本身就是以特定的软件平台作为媒介而展开的,例如,教学视频课件可能是以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作为平台而播放的,有可能是以网页设计软件dreamwave作为平台播放的。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在制作软件,教学课件时,还可能会将图像处理技术或网页设计软件中的相关技术应用在内,然后在课堂中将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视频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然后教育工作者需要配合课件中罗列出的教学内容,在投影设备上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将课件中的理论教学课程与多媒体设备下教育工作者实际操作示范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总而言之,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件的播放还是教育工作者实际操作的展现,都要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媒介向学生进行展示。

1.3计算机软件教学视频课件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征

在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中,教育工作者提前设计好的视频教学课件,需要配合某一特定的软件操作为例,通过课件中理论知识内容与软件实践操作相结合,开展本堂课程的内容讲解。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相比于高等院校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来说,具有逻辑性较强、实践操作性较强等学科特征,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实践操作价值。以高等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教材中《计算机网页设计》HTML标签设计的讲解为例,如果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本堂课程的教学讲解是单纯地采用课件对本堂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进行罗列,是远远无法达到本堂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无法展现出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特征。而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初次接触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由于缺乏基础知识的铺垫,关于网页设计这样的抽象教学内容,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将计算机软件教学课件与软件实践操作示范教学相结合,通过文字性的叙述以及实践动手操作示范,突出计算机软件课程实践应用性的特征[1]。

2高等院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专业中视频课件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件的编排组织缺乏规范性

视频课件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拓宽教学内容展示的渠道和途径,同时,视频课件的应用还肩负着组织教学活动流程、提示教育工作者下一项教学内容的重要价值,但是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专业中,却没有很好地突出视频课件规范性和组织性的功能,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制备视频课件中的不足之处。很多应用在课堂中的视频课件中,并没有体现出本堂课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课件中所展示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并且没有形成相对独立且又相互连接的知识模块,这也导致视频课件在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中的应用只是简单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现,但是却无法突出组织方面的层层递进特点。此外,还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计算机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课堂展示缺乏操作熟练性,在操作过程中可能由于个人技巧问题出现了多种意外状况,这也导致视频课件无法发挥出真正的教学价值,同时也削弱了教育工作者参与课件制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课件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可见这种凌乱而缺乏组织的课件编排方式,对于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意义不大[2]。

2.2课件呈现和展示方式不够灵活

当前,高等院校内部,许多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教学课件的呈现无非就是将纸质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电子化的展示方式。因此,在课件的制备以及展示过程中,通常只是将书本中纸质版的教育文字内容简单地展示为普通的教育框架结构,这种单一的课件展示方式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工作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零散的课件内容呈现方式也无法使学生将精力都集中在同一项计算机软件课程项目中,虽然这种课件呈现方式将纸质化的教学内容呈现为电子化的教学内容,但其本质还是灌输式的填充性教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电子课件的展示和应用并不仅仅是对于纸质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化,而是要在电子课件中注重对于教学知识内容的层次排列以及有机整合,通过配合课堂时间展示,将视频课件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源,利用其多元化的媒体展现形式,在课件中将文字语言、动画视频以及图片色彩集于一体,使得抽象化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立体[3]。

3高品质计算机软件教学视频课件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3.1注重视频课件内容的连续性以及实用性价值

计算机软件视频课件的实用性价值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在课前准备课件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在视频中反映出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步骤,这样方便学生能够在课上或课后学习中,通过对视频的观看结合书本理论、文字语言更加清晰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流程以及操作技巧。而计算机软件视频课程的连续性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制备课件时,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以及教育内容之间的连续性。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中,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虽然前期的基础性内容学习起来较为简单,但是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零散。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制作课件时,应该注重将基础性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展现出来,通过深度挖掘基础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较为完整的体系化知识框架[4]。

3.2对课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编排和组织

在制作视频课件时,关于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直白地呈现出来,而是应该在编排的过程中注重突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顺序性,同时,还能够建立起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连接的知识模块,使得学生能够在观看视频课件后,在脑海中建立起与本堂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框架体系[5]。通过这种结构化、层次性的教育素材编排和组织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本堂课程中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同时,还能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在脑海中将所学知识有机地排列起来,对于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制作计算机软件视频教学课件时,必须要注重对于课件内容的灵活组织和编排,突出课件内容的结构性以及层次性,尤其是关系到本堂课程的教育重点内容还应该加以强调,让视频课件以有序且灵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构建起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框架体系[6]。

3.3重视对软件操作步骤的重现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中,有许多软件操作技术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单纯地为学生讲解操作步骤,那么整堂课程将会显得过于抽象。因此,教育工作者针对这类型课程,可以将软件操作的全过程体现在视频课件中,使视频操作与书本文字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更加了解软件操作的技巧[7]。例如,在学习代码控制软件操作这节课程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代码操作的全过程以视频展现的方式呈现在视频课件中,在进行演示时,只需要通过粘贴代码就能够完成具有一定目标性的代码操作过程。而在课后环节,学生可以将课件内容拷贝下来,参考视频中代码操作的步骤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制作专业课程视频课件时,应该注重对于部分操作技术的可重现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操作环节,应该将操作步骤完整地展现在课件中。但是,这种可重现性的操作设计并不是必要的,而更加适用于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8]。

3.4使视频课件媒体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软件课程书本知识本身较为枯燥,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制作视频课件时,应该将动画视频、文字语言、声音图像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展示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针对计算机软件课程来说,对于一些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可以配合树形结构图或图像说明的方式,对软件的应用流程进行立体化的展示。尤其是在制作视频课件时,教育工作者应该选择一些以操作应用结果为主的图像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通过一系列操作步骤能够得到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信心。而针对教材中一些相对抽象的软件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视频加文字的方式进行再现,这样的视频课件展示效果是传统的口述知识传递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配合一些趣味性的视频片段或声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课件展示、演示操作、课件展示”这样的重复性步骤,使学生通过反复地观看实现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深度理解,有效地提升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视频教学课件不只是对于书本教材内容的平面呈现,更应该注重课件内容的层次性和连续性,通过加入更加丰富的课件元素,才能够使视频课件的教学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有效地提升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敏.视频教育资源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34):313,322.

[2]乔帆,余咏潮,赵志青,等.基于智能语音控制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动物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3):7-8.

[3]卢珊.开发计算机软件教学视频课件研究与实践[J].时代农机,2017,44(6):201-202.

[4]车元媛.微课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4):146-147,158.

[5]方悦昕.用录屏软件制作流媒体网络课件的简便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8):1756-1758.

[6]吴林.视频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0):176,178.

无机化学课件篇(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45-02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大环境下,IT领域中各项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例如应用于各领域的智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这些新兴技术又都与计算机硬件紧密联系,于是社会对当前的计算机硬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人工智能为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几部门联合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和“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等三点目标,同时强调方案实施的关键是大量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时代的发展方向正要求对计算机硬件课程进行调整,势必会引领计算机的软硬件课程的协同发展,开展新一轮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现状

(一)计算机硬件课程设置现状

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可见,软件类课程仍占据主导地位,而硬件类课程则相对较少。笔者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类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为例,将与计算机硬件相关的课程整理在表1当中。根据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不同,课程会放在不同学期进行授课。

表1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设置

(二)计算机专业现有培养模式的特点

通过长期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在教学以及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的调查和研究[1-3],笔者发现“欺软怕硬”的现象很普遍。所谓“欺软怕硬”,是指学生对软件类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掌握情况要远远好于硬件类课程。由此形成了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对软件类题目趋之若鹜,而硬件类题目则无人问津的局面。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同时借鉴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经验[4-5],笔者认为目前的局面是由现有的培养模式决定的,其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想法可以快速实现并验证,因此大多数学生更喜欢软件。2.相较于软件类课程,硬件类课程内容显得较枯燥。3.不同的硬件课程采用不同的实验设备,不便于学生贯通式地掌握系统化知识。4.硬件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与实际开发有较大区别,实验技能往往无法直接用于实际项目开发。5.教学实验设备无法为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支撑,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实验相结合的热情不高。6.实验室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维护各种硬件实验设备。

二、“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硬件课程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全面融合。其核心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在分析了目前市场上的各种“互联网+智能硬件”后,笔者认为对计算机硬件课程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个体化向网络化的转变

目前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基本都是面向个体化设备的,无论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中侧重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还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着重于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指令系统各部分的设计和组成,抑或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关注的CPU工作原理和常用外设与主机的连接方法等,无一例外是在单一设备上进行。而“互联网+”所倚重的物联网、云技术和大数据等技术则需要网络化设备进行分布式的协同工作。这是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在教学和实验环节中比较欠缺的。

(二)功能化向智能化的转变

学习了计算机硬件课程后,学生大多能熟悉和了解对于实现特定功能的硬件系统的开发流程。但是目前的“互联网+智能硬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实现某个或某几个简单的功能,而是更多地强调可以进行“随机应变”的智能化属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硬件类课程,还需要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

(三)低成本至高性价比的转变

在以往的硬件_发中,特别是在对价格较敏感的某些应用领域,开发者往往更重视对硬件成本的控制。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芯片及相关的外设和传感器的价格不断降低,如今人们对成本的要求已经不像以往那么严苛了,人们往往更注重性能或者说是性价比的提升。目前的硬件课程中介绍的芯片大都是很久以前的产品,如何使课程与时俱进是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无机化学课件篇(8)

【摘 要】本文针对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的规划、教材的选用、教学模式的改进等三方面阐述了笔者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教学探讨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金(2014GB11091)。

作者简介:吴蕾(1983—),女,博士,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讲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

无机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无机化学》课程更是理工科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面对的学生也基本上是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因此,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甚至毕业后的就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看来,如何提高《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高等工科院校大幅度削减《无机化学》课程的学时,而《无机化学》课程本身知识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工科《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就面临着课时少、容量大、任务重的困难,对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发展方向出发,就工科院校《无机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出如下的自我体会和进一步探索。

1 结合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不但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课[1]。因此,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各专业需求的不同,讲授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对于工科院校来说,《无机化学》课程课时少、容量多、任务紧,更是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好“掌握”“理解”“了解”这3个不同层次要求的尺度,合理分配学时。同样是材料学院,对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在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中要对催化剂的作用及原理,缓冲溶液的配置和选择重点讲授,分子结构中重点抓住几种成键理论,在元素介绍中着重介绍s区氢元素,p区碳族、氧族元素;对于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尤其重点讲授电化学相关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电池组成、电动势、电极电势等,在元素介绍中着重介绍s区锂元素,p区碳族元素,如C,Si,Ge等;对于材料加工专业,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时要穿插金属腐蚀与防腐等相关理论,在讲授结构化学的内容时重点应放在金属晶体,在元素介绍中也着重介绍金属元素;对于无机非金属专业,在重点讲授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这些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侧重介绍结构化学及配位化学相关的内容,在元素介绍中重点介绍玻璃、陶瓷材料相关的元素,如p区碳族元素等。

2 合理选用教材

经过教研室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最后采用了牟文生主编的《无机化学基础教程》为教材[2]。该教材结合实际,考虑到工科院校《无机化学》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特点而编写而成。教材内容深浅适度,在确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清楚、说明白的基础上,以“够用”为原则,不做过多的深入和扩展;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同时也能与时俱进,恰如其分的介绍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个章节都精选了一些习题,帮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也能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教材还配套有《无机化学基础教程学习指导》,列出了相应教材中各个章节的教学大纲,提炼出各章重点、难点,并对各章的课后习题进行选解,对有代表性、难度较大的习题,做出详尽而规范的启发、引导和解答;除此之外,每章还配有自测练习题,可供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对该教材普遍反映良好,教材难度、深度适中,自学性也很好。

3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根本。因此,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们意识到无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内容上说,它既有无机化学课程自身丰富的知识内容,还承担着为后续课程做必要准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3门化学基础课(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础。另一方面,无机化学课程大多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教学对象是刚步入大学的一年级本科生,他们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摆脱中学时期的内容少、练习多、课上老师反复强调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教学模式上,要逐渐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授课、学习方式,尽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大学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教”与“授”,而更多的是“引导”、“启发”进而去“发现”,所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非常重要。比如,可以在绪论课上就让学生们了解到无机化学所涉足的领域有多广,在一些前沿科学领域的作用有多重要,可以举一些实例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如列举一些无机化学在纳米材料、无机膜材料、超导材料、气敏材料等新材料、新能源的合成制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实例。同时,每章的入题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入手,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开始一章的学习,以寻求答案的方式去探索知识点,这样既能结合实际把知识点说透,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饱和蒸汽压概念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们观察一个实验现象:蔗糖水和纯水静置后水面上气压的变化是不同的,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进而展开这一章知识点的讨论学习。

3.2 借助多媒体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相比较,也体现出了许多独特的优越性,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3]。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能达到互相补充、完善,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有一些方面还是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索的。

首先,要保证多媒体课件内容与讲课思路的统一。课件是为授课服务,作为授课内容的载体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制作课件前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提炼出重点、难点,理清整个授课思路之后再设计出符合讲课思路的课件。其次,要注意课件的美感。借助多媒体制作软件,使得课件在背景、构图、文字、动画等方面精心搭配,既要做到清晰明了,也要赏心悦目,让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同时具有艺术性的课件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再则,要充分利用影像、动画资源。尤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原理,单纯文字的表述可能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接受和消化,而如果借助一些动态的影像资料或形象的三维动画模拟,理解起来则直观简单的多。比如在讲授原子轨道、杂化轨道等一些量子化学基础理论的时候,我们就借助了三维动画模拟,效果很好,学生们接受很快,事半功倍。最后,多媒体课件不可能一次两次就能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它也并不是一个死板的教案,在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修改、完善,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活动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对于课时少、容量大的工科《无机化学》课程显得尤为有效。但是,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公式推导及例题讲解的过程中,传统的板书模式更能把问题讲清楚、思路理明白,必不可少。

3.3 重视实验课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无机化学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因此要学好无机化学毫无疑问必须重视实验课。(1)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锻炼学生协调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做到脑想、眼看、手动、鼻嗅、耳听。(2)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问题,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越丰富、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实验或者针对一些实验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实验课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把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加以实际运用,强化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4)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每一个微小的实验现象都要做到观察细微,记录仔细,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做到科学、严谨、真实,不编造实验现象,不伪造实验数据,真实记录每一个数据和实验现象,然后做出客观分析。

4 结束语

随着学科的发展、专业需求的改变,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随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适应需求,不断的改变、完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龚孟濂,乔正平.基础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26:20.

无机化学课件篇(9)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最鲜明的表现就是教育效率翻倍提高、教育环境得到改善、教育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更新。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步适用于班级教学、个别自学、网络远程教学等。但课件,这种教育教学人员常用的授课手段,却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局限性,究其原因:第一,它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的程序,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第二,它限制了教师的主导型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更无视了于教学环境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导致的结果是课件的设计者取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师变成了计算机用户。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经验的施展无从谈起,所以教育出来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和知识结构上都趋于单一,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学校教学需要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从课件思想向一种更灵活的,能适应于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情景,甚至不同学生的方向发展,走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这正是积件思想提出来的时代背景。

一、积件的内涵

所谓积件,狭义的是指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制作出一个个小课件,也可以说成是教学所用最基本的零部件。一个知识点可以做成一个积件,同一知识点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也就是可以有多个积件。广义的说,积件不仅是教学资源多媒体化,而且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平台。它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为宗旨,根据课程标准,把知识点适当划分成单独的模块,各模块独立设计、自成一体。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只要掌握一些计算机和平台操作的基本技能,就能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习惯,有选择地组合这些模块。积件打破了以往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固定教学设计的狭隘做法,对学科课程会进行整体全面设计。这样既消除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软件的繁琐,又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可能。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不直接使用网上别人已开发完成的完整教学资源,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人爱好,对课件等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编排。这就为积件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积件思想的关键是调动主观能动性,利用教学资源的可积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特征,实现教学方法改变。

二、积件的特点

1.与教材版本无关

积件以知识点为分类框架,这样无论课程结构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以被师生应用于当前的教学情境中。积件集中了当代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精华,它有大量充足的教学素材,使用起来很方便,操作界面直观、清楚,适用于全体师生,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成为课堂教学的实用工具。

2.可以在积累中不断调整

教学资源素材越基本,附加的外延条件越少,其重新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的积件思想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随心所欲地组合。以课件思想为指导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画面是运动的,思想和方法却是静止的,超文本结构是灵活多样的,整个程序的组合却是唯一的。积件思想实现了教学软件设计与应用的静与动协调一致,一唯与多维的统一,教学素材和教学理论的分离与组合的统一,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统一,基本规则与无穷变换的统一。

3.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学习理论无关

这是积件与课件的主要区别,也是人们用积件完善课件不足的认识上的飞跃。由于积件只是知识点的特殊反映,因此与教育思想、方法及学习理论无关,具有高度的推广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须从积件库中检索自己需要的积件并根据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当前的教学情境来“搭建”它们,甚至可以无须“搭建”,直接在教学过程中调出微教学单元来演示即可,真正做到积件在教学实际中的“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

4.外延条件要求少,可以不断地增添

积件的素材资源和教学策略都是以基本单元、基本方式入库供教师重新组合使用,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内容或自己的作品添加进去。只要确定了积件的信息标准和入库规范,积件在教学活动中就自然会不断地积累、增加。

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以积件思想为指导,依托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就可以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把理论性强的书面语言,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使课程内容较容易地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书面语言的多媒体化可以把单调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多种媒体语言;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图像;平面的视角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单一的画面转化成多频的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具体、形象、具有身临其境的立体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

三、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积件式课件的设计途径

我们提出以积件思想为指导,但并不是全部照搬积件理论,而是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借鉴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的设想,来研制思想政治课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1.教学内容资源库的设计

教学内容资源库是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的教学资料,是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网页、视频等多维信息的素材库。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资源库以其课程类别为标准进行分类,每个模块中的知识点为基础,以资料文本(文字)、图形(表格)、图像(图片)、声音(音频)、动画、网页、视频等多种内容表征形式进行分类。例如,在讲《文化生活》中《我们的民族精神》之“自强不息”时,教学内容资源库里的素材资料有:文本,如《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图片,如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Flash,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mp3,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片段、韩红演唱的《天亮了》;MTV,如《天手观音》;动画,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视频如《百家讲坛》节目中,王立群、易中天分别在读经典《孟子・强势由人》和《我读先秦诸子》中对“自强不息”出处和含义的解释、八集道德教育专题片《德行天下》第六集“自强不息”。所有这些文字、图片、动画、网页、音频、视频等资料构成了媒体教学内容资源库的素材资料库。

多媒体教学内容资源库是素材和课件的一个中介,深化了的教学素材,可称为课件的半成品,也可视为程序化了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中的积件也是课件的一种类型。

2.微教学单元库的设计

微教学单元库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技能为目的,为学生探究知识而创设的学习情境。这类“小课件”,是供教师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提供的资源。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阐述、一个过程的模拟、一段历史的回顾、一个场面的展示,抑或是某种理论透视、政策链接、新闻聚焦、见证现实等。对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内容资源库,结合教学策划制作一个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课件。

例如,讲《哲学与生活》中“物质的涵义”时,多媒体通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展示世界的物质性,来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是客观实在的。讲《哲学与生活》中“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时用神舟一号到九号任务变化及研发过程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以及它所遵从的规律。

又如,讲《文化生活》中,“我们的中华文化”时,利用视频展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演化史,验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讲《文化生活》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时,展示滇黔文化、海洋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的图片、音频视频,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3.多媒体组合平台的设计

从高中政治学科的课程特征和教师的特点来看,用Powerpoint来做多媒体组合平台比较合适。这是因为:一是操作简单,Powerpoint的工作环境和窗口基本接近于Word;二是修改方便,用其他软件制作的多媒体组合平台,比如Flash,制作成功后不容易修改;三是便于更新,适用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内容更新快、案例等时效性强的特点和教师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现状。教师借助Flash、Photostory等软件工具,通过“插入对象”“控件工具箱”等功能,就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多媒体数据中心的设计

积件式课件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那就是多媒体数据中心。它是基于多媒体组合平台设计的数据库系统,包括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和多媒体组合平台两部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由核心层、平台层和环境层组成。核心层由教学内容资料库和微教学单元库构成,平台层由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组成,环境层主要由校园网、区域网、国家网、国际互联网等网上资源库组成。高中政治学科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以核心层的教学内容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和平台层的资料呈现方式库为重点。

四、积件思想在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1.积件思想的实际应用,将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浏览校园网上的积件库,寻找与自己教学或学习有关的微教学单元或多媒体素材,保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随时根据实际需要重新予以组合、编排,还可以增加自己的创新,最后制作成符合实际的、有自己风格的教学课件,体现了积件思想,有助于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前发展。

2.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未来教学中积件思想将占主导地位

积件是面向21世纪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趋势,虽然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目前许多公司、个人、学校都处在积极的实践开发中。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助于新课改形势下各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积件库的建立和简单易用的积件平台的逐步开发,这种面向积件思想的课堂教学就会体现在日常教学中。由此,在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未来发展中积件思想将占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徐万,刘宇.积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意义及实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2]雉昆琨.积件思想与外语教学应用.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无机化学课件篇(10)

作者简介:吴亚盘(1978-),男,陕西西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赵君(1980-),男,山东泰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三峡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10-02

工科化学是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中学化学知识的拓宽和延伸,而且为后续化学课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电化学分析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材料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工科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处理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的能力。

工科化学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如学时少、重应用,所以不能像化学专业一样,当作一门专业基础课,面面俱到。以理科化学专业为例,无机化学及分析课程要求一学年100余学时,而作为工科专业,工科化学与无机化学及分析课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却仅有48学时。两者相比较,工科化学课程学时被大大压缩。加之工科化学涉及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学及基础分析的部分内容,学生们普遍感觉难学。尤其面对有限学时的工科类学生,教师如何在有限学时内仍能使学生深刻把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位工科化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自身特点,从工科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学科发展方向出发,探讨工科化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并结合实践对工科化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特点,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有关工科化学课程的教材很多,如江棂主编的《工科化学》、强亮生主编的《工科大学化学》、徐瑛等主编的《工科化学概论》、唐和清主编的《工科基础化学》、高发明等主编的《简明工科基础化学》等,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适用对象,教材知识体系的设置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根据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按照突出物质的结构-性能与定量分析并重的原则,三峡大学选用了史启祯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的特色是包含主篇和副篇两大块。主篇主要是铺就一个基础知识平台,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副篇主要是引用化学的应用实例及趣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1]它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语言形象生动,适用性强,较适合作为三峡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该教材内容可以很好地为目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智力储备。同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工科化学的认识和了解,还将曹锡章等主编的《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等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

此外,鉴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特点及工科化学教学内容较多大,有关的价键理论等知识抽象难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及实用化,除讲授教材内容外,还穿插介绍当前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科技发展动态、工科化学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讲解,不断优化和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金属有机配合物材料时,笔者介绍了目前比较热门功能配合物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并以自己在多功能金属配合物材料方面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学生。这些相关教学内容拓宽与延伸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不同于选修课,它不仅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针对“工科化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性质及其教学内容众多,需要理解和识记的知识点较难的特点,笔者坚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讨论、课外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1.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板书、提问、讨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然而,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影音视频资料很难展现给学生。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并容纳较多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丰富有新意,教学效率高。[3]“工科化学”课程涉及无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学和基础分析三大块内容。知识面广,内容枯燥,为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笔者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方案,对所选用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压缩,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浅显易懂的课堂讲授和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增加了学生对工科化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工科化学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导式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既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课堂上,笔者会针对教材上相关的知识,常常向学生设定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查资料,下次课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绪论中物质的状态时,笔者提出“物质按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几类”;讲到新材料的分类时,提出“什么是等离子体”和“什么是液晶材料”等许多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化学类新名词、新概念,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工科化学的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增强,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及时进行课外答疑,解决学生课后学习遇到的问题

考虑到要在48个学时内完成工科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而且知识点庞杂,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和掌握,笔者只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紧凑地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内容,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学生课后学习或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教材内容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每周专门安排一次课后答疑。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很珍惜与代课老师交流的机会,会把自己在学习教材、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整理出来让老师做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更为透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工科化学的积极性。

4.选择部分章节让学生主讲,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讲台上“讲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些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调节课堂气氛。然而,这种以课堂为中心、死板灌输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课程教学内容被动学习,在课堂上基本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即使偶尔被提问,也会因缺乏足够的准备,发言效果不佳,导致缺乏自信心。

大学的三尺讲台,不仅仅属于教师,还属于学生,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个讲台得到必要的锻练。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上台讲解的机会,学生就能够深刻体会站在讲台上的责任,就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自己准备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给其他学生。另外,学生在走上讲台之前,课前会做充分的准备,然后把自己准备好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工科化学中,其中一章为《氢》,这一章主要讲解氢、制备、用途、同位素、氢化物分类、氢能源等,没有较难的理论。因此,笔者提前两周安排学生课后查资料和素材,做多媒体课件,课堂抽出一个学时让准备好的学生上讲台讲解。从4~5名同学上讲台讲解的情况来看,学生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等媒体资料。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洁,图文并茂,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而且为学生将来毕业时能够更好地在应聘中表现自己提供了锻炼机会。

三、探索新型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考核环节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的考核不同于专业选修课灵活多样的方式,一般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容易使学生思想负担过重,给学生学习带来压力。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科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简明地介绍化学中的部分原理,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的物质本性及变化规律,建立一个化学意识,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决。鉴于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和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掌握知识点难度大等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采取了中期课程小论文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成绩考核核算方法为: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成绩的10%,课程小论文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试卷卷面成绩占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不同于以往的“1+2”模式(总评成绩=卷面+平时+实验),既可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课后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期望能够全面反馈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工科化学”课程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繁多、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个二级学科的部分基础知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后续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电化学基础等课程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樊晓芳.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教育创新,2013,(3):146-153.

上一篇: 企业诚信档案 下一篇: 行政处罚的类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