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优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1 08:59:41

职业能力优势

职业能力优势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97-0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中职教育的改革,也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由于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学生就业,因此中职语文原有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中职语文应在教育大改革的背景下,抓住时代提供的机遇,发挥语文教育的优点,将其与中职教育的目的有效结合,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所谓的职业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就业时求职者所具有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交流能力、演算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其中,表达交流的能力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到企业工作后也不能很好地处理日常写作工作,这正是中职语文教育需要改变的地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善于写作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就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培养,将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进行融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为他们的求职之路点亮明灯。

一、灵活使用课本,适时“跳出”教材

既然是以交流表达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之一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那么对教材的使用就应当有所舍取,必要时还需要教师做出新的改变。简单来说,应将教材中重复冗杂、难度过高、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删减和调整,在保证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与连贯的同时,让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是提供了教材的模板和参照,并不是不能够改变的。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组织、筛选教学内容时注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比如,用人单位对于中职毕业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要求相对较低,而对口头表达能力上要求较高,那么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结合这点要求降低书写的难度,同时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尽量向职业能力方向靠拢,以做到学有所用。或者教师还可以收集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等相关的内容,编入课堂教学之中,开阔学生视野之际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例如,中职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有口语交际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或可告诉学生某单位要来招工,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自我介绍。随后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教材的说明和指导写好自己介绍的演讲词,或者是借助网络资源让自己的介绍尽可能出彩。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让每个学生都上台介绍自己,就如在面试现场一样,然后再指出每个学生的不足并加以指导改进。这一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地利用手边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料为自己解决问题,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又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来筛选、组织教材,让学生将语文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挂钩,做到共同进步。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经常会面临客户的刁难,教师可以就这一问题设计一个口语练习:“当你带队前往某著名景区游玩时,由于不可抗拒力导致旅游车辆无法前行,有几个游客当场表示要投诉你以及你所在的旅行社,这时你应该怎么劝说游客?”这样既结合了学生的专业,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考验学生的应对能力,一举多得。

二、更新课堂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需求,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尽可能地转变教学模式和课堂行为。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往往会抱怨为什么学生上课时并不能如所想象的那么专心,对语文学习表现不出明显的兴趣,尽管教师们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昏昏欲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地感兴趣了,课堂氛围才能活跃,语文教学也才能有效地展开。换言之,学生的积极程度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让学生的智慧互相碰撞,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自由。

例如学习《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的人物和主题应该怎么定位?你对小说主人公有什么判断?”按照教案,学生讨论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个虚荣心极重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小说的中心思想即为讽刺这一追求享乐和虚荣的思想。”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下,总有不一样的声音冒出来。有的学生提出,既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难道马蒂尔德的做法不正确吗?丢失了项链以后,马蒂尔德以十年的劳动还债,不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吗?这些观点虽然已经脱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独有的想法是值得珍惜重视的,他们不一样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又包含了个人的思考,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他们对于语文的热情也会相应地提高,职业能力又可以得到发展。

三、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自身建设

中职语文教育与普通的语文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使得其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多多学习又要结合就业情形进行探索。因此在中职语文的改革中,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

例如,在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上,一般的语文教学注重“言传”,而作为中职教师,在注意“言传”的同时也要重视“身教。”因为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方法,还应该主动示范,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如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既可以作为考官考学生,也可以从应聘者的角度向学生示范正面的例子,从而纠正学生在运用知识中的失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使用能力。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自身的建设需要深入进行,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高度外,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就业知识学习也是必要的,只有品德和才能兼备且对就业有着清楚了解的中职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贯彻职业教育的理念,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如学习公共关系的学生,其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写作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营销专业的学习,则应侧重与专业应用文的写作等。又如,为顺应社会的需要,可以让学生学会分组合作学习,在互相帮助中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互相帮助,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总之,就是要根据专业特色安排实用的教学内容。

尽管中职语文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不过在教学中教师还是应该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深入、多边交流,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职业能力优势篇(2)

关键词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优势视角

基金项目: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隐性知识建构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马巧娜,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管理;陈丽君,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7-0005-05

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基础职业教育的基石。蒋华和钟桃英(2008)指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但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却缺乏对初等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1]因此,聚焦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推进中职教师专业性的需要,是促进基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本文将从优势理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优势视角内涵分析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它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从这一视角审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势视角的核心在于发掘个人的优势,所谓优势,是指案主或服务对象本身具有的个人优势或者潜能。优势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个体所有的境遇以及个人的品质、特征都可以被看作是案主的优势。丹尼斯也曾指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由此可见,从本质上来说,优势不等同于优点或不仅仅指优点,还包括优点之外的资源、智慧、知识、力量等。每个人都具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因为先天遗传和个人经验的不同而有其独特性,但是每个人的优势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容易被找到的。一方面,是由于个体对自身拥有的这些潜能的无意识;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的某些消极特质或周围带有压迫感的情境掩盖了这些潜能。

优势视角是在反思问题视角后,探索出的新的思维模式和看待问题的理论视角。其核心内容为:(1)优势视角肯定每个人都有优势,强调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个人及其所在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上,而非聚焦于问题和缺陷。在实际操作中,将发掘个人的特长、爱好、能力而非缺点、缺陷、错误作为工作的切入点。(2)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可以向进步的方向发展,寻求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个体自身的优势,尤其是个人的经验。优势视角所持的基本信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解决能力,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个体还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3)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这种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的积极人性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表现为,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凸显个体的主体地位。

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包括(Dennis saleebey,2004):(1)成员资格,即个体和组织双方身份的平等,以及个体享有与身份相对应的自尊、尊重和责任;(2)赋权,即把个体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帮助个人在其内部或外部寻求优势和扩展资源的过程;(3)抗逆力,即在面对磨难、挫折时个体自己克服苦难的能力;(4)对话与合作,即整合所有对个体有利的优势资源,通过合作促进个体的发展。

近五十年来,优势视角的观点在国外的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已被国外广泛应用于包含社会工作在内的特殊教育、大中小学教育中。[2]但在国内的教育领域,尤其是教师教育和发展领域,优势视角并未被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教育培训采用的都是“问题中心”的思维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关注有余而对其优势重视不足。郭宝仙(2013)基于对国外学习优势教育的研究提出,要“从优势视角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3]因此,在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寻求一种范式的平衡,使得减少问题的努力与增强优势的努力相得益彰,而优势视角正是满足这种平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端。

二、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对中职教师优势充分发掘的基础上,所实施的促进专业发展的措施介入。从优势视角出发审视当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往往聚焦于教师个体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教师的优势和潜能的发挥。同时,把中职教师看作是被动、消极的,把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过程看作是无目的和无意识的行为。

(一)问题标签的蚕食效应,弱化了中职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

在关注的焦点上,优势视角聚焦于个体的内在能量和优势资源,而非问题和不足。优势视角下,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只要条件成熟,就有可能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突破。但是,目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却往往聚焦于教师的问题和困境,即通过调研现有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期望通过制定相关专业规范和标准来解决现有困境。这种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在实际上暗含了大多数中职教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制定干预方案、实施干预措施等方式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会有意无意地强化教师的缺点和不足。Dennis Saleebey(2004)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指出,这类将个体问题化并贴上无形的问题标签的做法,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甚至可能改变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这种蚕食变化融入了个人的自我认同,使得中职教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抗逆能力等产生悲观的预测和期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从而弱化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严重阻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消解了中职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优势视角在对人性的假设上,把人看作是能动性的、基于自身需求的主动参与的人。认为个体有能力自主决定什么对自己是最好的,并不需要他人来替代自己定义某种东西有益。但是受传统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重外部灌输,轻内部建构”、忽略教师自主发展的主体性以及轻视教师自主理解和意义建构等现实问题(王京华,李玲玲,2013)。[4]这种传统观念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看作是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过程,把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等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他们常常以专家的身份出现,按照线性单一的流程组织并展开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发现问题——找寻原因——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教师执行。在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中职教师始终处于被帮助消除问题、被动发展的地位,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体二分关系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从根本上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忽视教师作为能动的个体具有的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忽视了教师自身对发展的需要。正如宋广文,魏淑华(2008)所指出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或政策制订多从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角度出发,……忽视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5]

三、优势视角核心信念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中职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个人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不足轻优势,重弥补轻建构等问题,以及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需求,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来思考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势视角蕴含的成员资格、赋权、抗逆力、对话与合作等核心信念,对推动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优势观念应贯穿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优势,强调通过发展个体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Jones-Smith(2011)提出[6],发展优势的重要准则是促进优势,学会利用优势来管理弱势。他明确主张,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弱势上,只能将弱势提高到平均水平,并不能达到优秀水平。此外,将弱势能力提高到平均水平比使优势能力达到优秀水平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优势视角强调“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即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弱势,不如将其投入到优势项目中,让自身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进一步发扬光大。目前,大多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还遵循着问题修复模式的路子,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成本和低成效。因此,需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突出优势发展,全面地了解教师,帮助教师发现和利用自身优势,使优势递增,弱势不弱,进而获得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

(二)明确成员资格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前提

优势视角强调成员资格,即个体都有希望在一个可靠的团体中成为有价值和受尊重的社会成员的需求,并希望自己和其他成员一样享有自尊、尊严和责任,否则,将有被边缘化、被异化和被压迫的危险。明确成员资格有助于中职教师摆正教师主体性地位,并推动其专业发展。当中职教师感受不到自身在组织中的成员资格时,会缺乏自我认同感和专业归属感。而优势视角对教师专业优势的发掘、发现和发展,有助于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对教师职业的驾驭力和控制感,进而获得归属与尊重的需要,确立自身在团队中的成员资格。通过优势资源的确认和优势能力的发展,学校可以赋予教师受重视的、受尊敬的、主人翁的成员地位。这种成员资格构成了教师在学校的“公民”地位,也意味着教师拥有选择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内容和途径的权力,这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的首要前提。

(三)赋权增能是推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力保障

优势视角中的“赋权”一词又被称为充权、增权、权能激发等。这里的“权”指权力,但权力并不是外界赋予个体的,而是存在于个体身上,它强调的是挖掘和激发个体身上的潜能。优势视角下的赋权增能,一方面,主张把教师看作一个有能力的人,通过提供资源和培养能力,使得中职教师的个体经验能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中职教师的权能不仅仅指实实在在的权力和能力的赋予,更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增进教师的自我概念、尊严和重要感等。因此,在对教师赋权时,要从意识、制度、心理等多角度出发,使中职教师不仅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而且还在心理上产生“自我肯定”的积极感受。赋权增能所强调的个体主体性、自觉性、自我效能感等对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建构和保障意义。

(四)激发和释放抗逆力是推动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理论的内核,它是指个体在遇到挑战和遭遇困境时,会用以前所积累的经验、能力、知识等与磨难进行抗争。在优势视角看来,尽管中职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制度、组织氛围、专业挑战、自身能力、职业倦怠等(徐圣龙,2012)[7],但所有中职教师都有内在的学习和改变的能力,即中职教师精神世界中包含的不可思议的抗逆力。只是由于外在的某些干扰和自我认知的不足,往往导致这种抗逆力被暂时压抑。因此,为了充分调动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积极性,必须激发和释放出抗逆力,通过困难和挑战的设置,帮助中职教师发掘和发展其内外部的“保护性因素”,即“优势因素”,如教师坚韧的个性品质、积极的自我期望、学习的主动心向等。

(五)对话与合作的建立是中职教师增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优势视角下的“对话与合作”强调通过对话,确认个体的重要性,共同发现个体需求并共同找寻资源去满足这种需求,即整合所有对个体有利的资源来促进个体发展。优势视角理念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等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通常情况下,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培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往往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建议的“水土不服”,不符合中职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境,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优势视角要求承认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专家,教育行政人员和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合作者的关系[8],需要通过真诚的对话与合作,在实际情境中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通过对话与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在求同存异、求优存缺的背景下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四、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建构

探究优势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其根本目的在于建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在优势理论视角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树立人本优势理念——营造良好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

优势视角主张人人都有优势,如个人能力、兴趣、知识、资源和环境优势等,优势观念应贯穿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树立人本优势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优势为本,将个体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资源,从人的优势出发去激发每个个体的潜力。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每一位中职教师都有专长和优势。因此,我们需要树立人本优势理念去挖掘教师的优势,去发现、激发、培养和提升优势,充分肯定教师个体内在的学习和成长能力。同时,中职教师的优势又有其独特性,需要关注和发展每位中职教师的个性化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共同成长。

尊重差异是优势视角特别强调的理念。尊重差异是树立人本优势理念,营造良好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所必不可少的。中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树立人本优势理念并不是把人看成十全十美的完人。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朝着完美行进的工作。中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不是完美的人,所以不能用完美的人的标准去苛求。中职教师在学历、职称、素质、理念、个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要尊重中职教师能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教师由内而外地发挥其潜在的独特能力。人本优势理念把追求人的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当把中职教师个体的自信、优势激发后,他们的理念、行动及其组织网络会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动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让居于其中的人不断地去认识和欣赏个人和团体中的宝贵无形财富,激励和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优势”概念生成的工作机制——发挥学校组织层面的平台作用

优势视角强调赋权,即通过赋予或增加个体的权力和能力,挖掘和激发个体潜能的活动。因此,中职学校要建立有利于“优势”概念生成的工作机制。激发教师生成“优势”概念,激活其人性当中寻求自主改变的积极原动能,让教师发现、实践和展现自己的优势。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所处学校环境。徐尚坤(2012)指出,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能对中职优秀教师的成长、教学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9]因此,中职学校要发挥组织层面的平台作用,为中职教师提供一个平等、轻松的交流发展平台和良好包容的学校人文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发展的方式,如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让教师参与学校重要事宜的决策、赋予专业发展自主权、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等,引导教师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把强项做得更强,以点带面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提高个体的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中职学校要增强教师自身的抗逆力,需要了解教师需求,并对教师进行的积极关注。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对方投入积极的关注和热情,可以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结论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也普遍适用。任何发展阶段的老师在学校的热情关怀、赞赏激励以及期待下都会有所进步,中职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每位教师自身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进而通过对教师的积极关注,利用自我期望的力量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另外,优势视角还强调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这些资源往往由于不起眼或缺少发现而被人们忽视。所以,学校需要针对不同需要的教师提供不同的资源,作为资源和教师之间的联系者和提供者,让教师意识到自身所持有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利用。

(三)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优势视角相信个体可以改变,强调个体发展中的自我责任,主张每个人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责。优势视角下的中职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再是“被参与”“被发展”的主体,而是主动参与,主动寻求发展的主体。中职教师作为主体,在自我专业成长、发展中有自身的角色和责任。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缺少了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师被动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利伯曼(Lieberman)也曾指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尝试上。”

优势视角相信,个体可以改变重要资源,如来自个体自身的优势尤其是个人的经验。并且强调通过主体间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群体优势补个体不足。除了发挥教师自身参与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之外,还要求教师主动交往并建立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主体主动构建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利用个体经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决定专业发展的内容。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的任务,也在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因此,理论和实践并举的“双师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一方面,鼓励中职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建构以课程改革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10];另一方面,也要求中职教师和行业、企业中的技能型教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充分共享专业知识和经验技能,改善教学实践,达到教师间差异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同时,构建教师自我及他人对话的平台,推动教师自省,进而提高中职教师参与和设计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

(四)培养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做一个有效能的中职教师

优势视角认为,个体具有三大基本优势:热望、能力和自信(Rapp,1998),即个体“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程度。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是个体三大基本优势的集中体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设计中只从教师群体的一般需要出发而忽视教师个人需要的不足,即没有根据教师个体特有的优劣势设计专业发展路子,而培养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让中职教师根据自身优势自主发展。叶澜[11]指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中的内在主观动力,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对自身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和对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良好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到自觉、自为的水平。一个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中职教师,能够对自己现在的专业发展水平、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需要和应该做什么有明确的认知,通过对自身优缺点的明晰自觉制定并调整完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专业发展是中职教师作为职业人发展的根本诉求,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始终服务于争做一个有效中职教师的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有效的中职教师?有效的中职教师应是能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给学生传播积极正能量的教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张扬群,吕红(2013)在总结西方学者关于有效和无效教师所具备的特质后指出,有效的中职教师应该具有激励性的人格、以成功为导向和专业的品行[12],这样的中职老师能以自身的热情、热心和幽默等积极的态度来影响学生为人处事,以渊博、可靠和有条理的专业知识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一个有效的中职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人生的信念。中职教师应不断培养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品行和专业品性来引导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总而言之,优势视角是一种乐观积极、强调个体主体性、鼓励内源式发展的视角。带着优势的眼光去看待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认同和尊重。运用优势视角的观点看待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而是期待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帮助教师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以此提高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寻求改变的机会。随着对优势视角理论的深入研究,它所蕴含的人本主义关怀和积极主义倾向等在教师教育领域必将得到更普遍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蒋华,钟桃英.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8(2):57-58.

[2]Lopez,S.J.Strengths development:Research and resources[J].Educational Horizons,2006(3):157-160.

[3]郭宝仙.国外学习优势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3(12):19-26.

[4]王京华,李玲玲.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39-42.

[5]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71-74.

[6]Jones-Smith,E.Spotlighting the Strengths of Every Single Student:Why U.S.Schools Need a New,Strengths-Based Approach [M].Santa Barbara:Prae\|

ger,2011:40.

[7]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8]王琪,白云海.实践者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理论与“专业发展”——基于一则生活故事的叙事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16-118.

[9]徐尚坤.学校人文环境在中职优秀教师成长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280-281.

[10]游柱然,胡英姿.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规范与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3(2):102-106.

职业能力优势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37-04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从现实来看,尽管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好,却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职业品质、职业素质欠佳。如何培养“职业人”的优势品质,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对大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一)“职业人”的概念

国内许多学者对“职业人”进行了界定。综合多种论述,“职业人”是指从事社会定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直接承担一定的职业责任,受过职业教育,具有从事特定职业的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等职业资格,并能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而在高职院校提出的“职业人”理念是指其培养目标有明确指向——特定的行业或特定的工作岗位。教育过程就是按照行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实施教育,从而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毕业就能就业,实现从学校向行业的“零距离”过渡。

(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优势品质培养,是学院对高职教育特点、学生特点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所产生的必然成果,是多年来学院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育方式和“职业人”规律不断深入探索的结晶,是实现“全时空”塑造、“全方位”转化的系统构想,是一项具有开创新意、富有战略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优势品质与专业优势技能培养共同构成“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一体两翼”的纵深发展。

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优势品质与优势技能并重,并同为“职业人”培养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二是“品质与能力”是对“做人与做事”要求的概括,是“职业人”事业成功的个人素质的两个基本点。职业教育的过程,既要重视人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也要重视人的社会品质、职业品质的培养。三是“职业人”品质,即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道德和素养,是特定行业特定职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而“职业人”优势品质是在基本要求之上的规格更高、层次更高、更具有竞争力的职业素质,是能够使“职业人”提高就业能力、不断进取、达到成功的保障,是“职业人”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是符合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律的。具体分析如图1。

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对“职业人”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进行研究,把握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第二,是行业、企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不仅注重其是否具有该行业、企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注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该行业、企业的职业品质与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品质的培养。

第三,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提出本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换言之,通过三年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过硬的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职业人”优势品质设计

为把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落在实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由学工部门牵头,各专业教研室配合,学院的每一专业制定了“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并结合四门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与“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相互呼应,共同服务于“职业人”优势品质和技能的培养。

(一)优势品质的提炼

优势品质的提炼是职业人素质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笼统到精确的概括和归纳的过程。优势品质必须是2~3个精确的、凝练的、核心的形容词,必须要经过层层推敲和细细斟酌,才能确保其准确性和科学性。

首先,人员安排和调配。根据各分院、系德育教研室的成员构成和学工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对工作年限、经验、任职、所带班级的专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专业为单位统一分组。其次,广泛搜集材料。各小组对本专业的行业背景、发展前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搜集,征求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意见,对本专业的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员工素质进行基本的概括。第三,问卷调查征集。面向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阶层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确定最终作为专业优势品质的备用词。第四,专家审核确定。学院成立专家组对各德育教研室编制而成的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中提炼的优势品质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最终进行审核和确定。至此,优势品质提炼完成。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汇总如下页表1所示。

(二)“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形成历经从提出到雏形、从初稿到定稿、从简单到成熟的过程。在多年实践中,制定出25个专业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以岗位工作的职业品质作为逻辑起点,开发了以四门活动课程为实现载体的社会活动课程来实现“职业人”优势品质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个性化和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活动课程被纳入规定的教育计划,与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起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四大板块。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和培养进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掌握相关行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并涵盖初次岗位定位和发展岗位定位。二是优势品质。各专业的优势品质几经调查、斟酌、修改、完善提炼而成,每一个专业品质都结合了行业、岗位要求和学院“职业人”培养理念与精神。如市场营销的专业优势品质为“诚信、敏锐、耐挫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优势品质为“求真、求精、耐心”、物业管理专业的优势品质为“吃苦耐劳、踏实严谨、爱岗敬业、热心服务”。三是培养途径。即各优势品质实现的载体,包括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四类活动课程。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要求有社会活动课程的设置,该课程以学生活动形式为主。四是培养进程。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所处阶段的不同开展针对性教育,根据“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进程逐步深入、递进,从入学第一学期至离校前的第四学期,每一学期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如图2所示。

“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途径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四门活动课程进行。

(一)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针对性

实施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基于“职业人”培养的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既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的重要内容。

第一,主题班会的主题方向性与丰富性的辩证统一,贴近性与导向性的巧妙融合,使主题班会成为寓教于乐的有效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和提高认识。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教育手段。主题班会的广泛参与性、集体性,更有利于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使主题班会成为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的自主性教育。

第二,主题班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程的实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合格“职业人”培养。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职业观念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主题班会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既要体现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交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其内容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又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其形式应根据主题班会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可以是知识竞赛、技能比赛、交流会、讨论会、艺术欣赏、郊游、演讲、辩论、小品、表演等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实施社会实践课程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力抓手。特别是学院将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社会活动课程板块,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实践课程对优势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暑期以“三下乡”为主、寒假以“专业实践”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特长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开展以社会调查、时事宣讲、文化宣传、支教扫盲、法律普及、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了解社会、走近百姓、获取知识、强化技能。

(三)以公益服务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践性

公益服务活动以“立足校园、服务社区、走向社会”为目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活动宗旨。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幸福,通过奉献社会实现自我,通过专业实践体验成长,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人”的人生品味和境界。

(四)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多元性

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是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基本载体,是培养“职业人”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活动从单纯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发展为“职业人”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学院成立了二级社团和社团联合会,社团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进入“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教育系统。学院提出了社团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社会活动课程板块四大课程之一,并成为考核课程,要求大一、大二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达到100%。进入社团文化月的活动要进行项目申报并进行答辩,同时评选优秀社团活动和指导教师。同时,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整合,使社团活动规模化、项目化、专题化,更能服务于“职业人”培养的需要。学院以社团文化月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学生优势品质培养和个体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只有在向高职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培养,坚持两手抓,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新山.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测绘,1998(2).

[2]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冷选英.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J].中国西部科技,2003(2).

[4]李卫中,邢建辉.警惕当代大学生的纯技术偏向[J].中国青年科技,2003(1).

[5]吴晓旸,吴晓晴.浅析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6]王彬,姜连清,张宝林,孙立强,王淑清.高等医学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

[7]王一飞.浅谈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职能[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

[8]黄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问卷的初步编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9]朱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科技资讯,2012(25).

[10]杨进,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12(26).

职业能力优势篇(4)

1.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强。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社区专业学生每学期末都有两周的校外实训,使学生有机会深入社区,体验真实的社区工作环境,熟悉社区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掌握基本技巧,在实训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岗位技能。社区专业的高职生经过三年学习具备了基本的岗位技能,能够较快适应并胜任社区工作,这是社区专业高职生与其他群体相比的优势所在。

2.学习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获得职业准入资格。

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即有望考取职业资格证,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以某高职院校2007级社区专业的42名学生为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与实训,有39名学生考取了助理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20名学生进入物业公司工作。目前,我国对社工师职业资格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高职生因其专科学历,只能在其毕业且具备两年工作经验后考取,但随着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社工师资格的含金量逐年提高,这对于社区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激励,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明显。笔者通过走访该专业毕业生了解到,多数在社区一线工作并已考取社工师职业资格的毕业生表示,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可见,双证书制度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养成,保证了其职业准入资格,这是高职生与其他群体相比的优势所在。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生自身的劣势(W)

1.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生虽正日趋成熟,但在自我认知方面还不全面,对事物的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不够成熟。笔者对某高职院校08级社区专业56名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7%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2%的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由于自我认知不全面,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盲目自卑,择业过程中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错过就业机会;有的学生对未来期望过高,盲目乐观,职业理想不切实际,遇到挫折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2.工作经验不足。

尽管上课过程中有课堂实训,每学期期末都有校外实训,毕业前有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但与具有社区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相比,高职生还是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这并不只是高职生面临的困境,这是所有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的问题。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生面临的外部机会(O)

1.国家政策机遇。

在当前我国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背景下,社区专业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约有社工20万。参照国家18部委最近联合制定的社工专业队伍建设规划,目前我国社工尚缺口180万。这对于广大社区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2.物业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市场也日益繁荣。物业管理市场的繁荣势必带动该行业的人才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城市物业管理人才市场需求的旺盛对于社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生面临的外部威胁(T)

人才高消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大,同时用人单位又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一些单位不顾实际情况,招聘人才时一味追求高学历,本来一些高职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却非硕士、博士不用。可见,高职文凭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SWOT战略决策

SWOT分析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分析工具,更可以作为选择和制定战略的方法。SWOT分析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如表1所示。从以上分析可知,社区专业的高职生既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着的优势和劣势,也应看到自身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运用SWOT分析提供的四种战略为自己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战略)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相对本科生、硕士生的比较优势,如动手能力强,获得了职业准入资格等。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出来,有效利用宝贵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要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以及相关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第一,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基层政权建设,社区专业的高职生就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校内外实训过程中锤炼的技能这一优势,抓住机会,制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物业管理人才市场的繁荣。社区专业的高职生应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取得助理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把握机遇。

(二)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战略)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劣势,认真分析当前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克服劣势,寻找最合适的职业定位,制定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社区专业的高职生在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首先应意识到自我认知不足、工作经验缺乏是我的劣势。今后时刻注意克服自我认知不足的缺点,修正对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增加实践经验,积极主动,利用寒暑假机会到行业一线去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有效利用各种机遇。

(三)利用优势,挑战威胁(S—T战略)

在当前高校不断扩招而就业岗位供应不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普遍存在就业压力。高职生存在就业压力,本科生、研究生也存在就业压力。同样存在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能否经受住挑战,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确定一条职业发展路线,并按照既定路线前进,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结合社区专业的高职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避开文凭的劣势,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发展路线,不攀比工作报酬、工作条件,更注重自己在岗位上能否得到锻炼,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挑战外来威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战略)

在当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情况下,高职生的自我认知不足、工作经验缺乏的劣势就显得更加明显。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充分重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多阅读,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自我认知,了解自我;其次,积极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训,积累工作经验,充实自己;第三,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尽力回避人才高消费现象对自己的影响与威胁。

职业能力优势篇(5)

引言:

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行为。换句话说,每个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才有可能与企业目标共同发展。在既定的职业生涯阶段中,是否能尽快实现共同目标,就要看其职业优势的发挥程度有多大。说起优势,我们可以将起源追溯到彼得・德鲁克于1966年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他在书中写到:“优秀的管理者以优势为基础---不管是自身的优势,还是上级、同事以及下属的优势…”。但并没有以优势理论为现时代的年轻人指明方向。职业优势是个人在某个企业平台上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及保障。

一、目前职业人员的现状

现在的年轻人恨不得在职业探索期就想功成名就。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加班,为的是能有更多的薪水,渴望自己越爬越高,却忘记了自己最终目标是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产生懈怠和厌倦,因为没有定位的职业发展不会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职业优势。消极抱怨、离职辞退是现在年轻人身上经常发生的事。即便换了岗位,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离职3-4次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一个企业是由不同层次、水平的员工组成的。每个员工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是贡献的方式及程度不同而已。企业关注的是你的价值,能否通过对你的聘用实现企业既定价值,这才是企业关心的。对很多不能达到满意发展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能力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是在目前职位上不懂得灵活运用现有的工作平台。

在企业中除了那些20%的人员在发挥自身优势外,大部分人都把精力投入到那些不知道、不能做或不会做的事情上,总以为能克服就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提薪升职,但往往结果不是那么理想。遇到失败,组织中会出现这样两类职员:一是以失败为动力的职员,如古训中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二是消极逃避的职员,当遇到困难时,会发现考虑的总是事情做不成的原因,尽量编个理由推辞或者马虎对待,一旦没有好的结果就会对工作失去信心,下次再遇到就自动放弃。

但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失败学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特征,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就要学习了解成功的特征。每个人身上都是有闪光点,那么是把这些闪光点放大的容易,还是去除全身的“细菌”更容易些?很多实践表明,人们在自己有兴趣、有信心的事情上会更专注,完成得更出色。

二、确立个人目标、发现职业优势

1.明确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不是在你所希望的领域,只要你的目标明确,可以通过你所在的平台来实现你的目标。在这里职业优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建立优势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如果你的思维没有改变,就无从谈起优势的存在。要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成功。我们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这种情况的持续会带来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及时我们休息的时候都会在期待去工作。而当我们在工作中时,又会觉得这种挑战正式我们期待的,在我们的工作范围之内却又有那么一点点超出范围,在我们的掌控之内却又不是事事顺心。而当我们离开时,我们却又感觉很充实,很满足,很有成就感。建立优势为基础的思维模式,养成正确的习惯,让自己更多地接触喜欢做的事情。

3.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我们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自身的优劣情况。在选定的企业平台中,我可以做是什么,擅长什么;我不能做什么,规避什么?假如我会一门外语,虽然不是很精通,但别人做不到的我可以做到,而且我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我的外语水平。如果我不善言谈,在交际方面不如别人,我可以选择尽量少说话,多做事的方法来让别人注意到我,让周围的人知道,我擅长什么。就是说,优势在于那些我能处理好并且强烈渴望的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之中。

4.在自己的优势中选择最为擅长的技能

其实人的每个行为或特点都能带来职业上的优势,但其能不能成功地利用在职业上,还是另一回事。所以我们要选择最有效率的优势来引导我们走向目标。这里我们可以运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这种方法虽然是为企业而设置的,但其原理可以用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阶段中。

我们在我们的工作中选择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在主要工作中哪些工作值得我们去发挥,哪些工作则是辅的工作。选择其核心能力,即我们既擅长又能带来价值的优势。使其不断成长,达到专业程度。优秀团队的成员每天75%以上的实践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要想达到这种水平也并不需要丢弃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而去追寻理想中的完美工作,而且这种完美的工作也并不存在。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那今后你就感觉不出自己是在工作了。”

5.规避弱势

不是说让你放手不做,而是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方式来规避你的弱势。没有一个人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不能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方方面面,这时只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或减少其不能做到的工作,才能更完整的来发挥你的优势。这就需要与领导的沟通以及改变对你工作的看法。因为有可能会认为你在逃避,把不擅长的刺手的工作推给同事,觉得你没有责任感。但要记住的是,你不是在逃避,你是在你知道或擅长的领域上扩展你的实力,而并不是局限于某个简单的部分。有了必胜的信念才会拥有更大的勇气挑战各方面的工作,其成绩必然高于你未知的情况下下一番苦心所获得的成绩。

三、运用现有平台、发挥职业优势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法,我们就要实施我们的行为,不付出代价的梦想是空想,且永远达不到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则越来越远。但不必担心,认识到了、观念转变了、你的内心自然会冒出一股强烈的与兴奋剂一样的冲劲。因为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了自己的目标和优势,就不会那么迷茫、不知所措。

当然,其中也会有很多影响因素,企业是否会激励你去那么做;你自身在怀疑,这样做是否正确。但你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不会成功。因为未来的事情是没有答案的,成功与否就看你的行为表现。麦当劳接待员-现时代青年刘嘉怡,就很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自幼喜欢跳舞):在接待员这个岗位上,教孩子们跳舞,让孩子们在小小活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最终使她获得了伦敦志愿者的荣誉。

之所以,社会上的成功者是少数,因为他们都是熬出来的,即坚持不懈才是成功之路。科学家分析出:人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的最辉煌时期是41-50岁,所以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不必操之过急,因为我们还处在探索期,还未到立业期。那些年轻有为的成功者是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步入职业生涯之前就知道如何去寻找优势、发挥优势、巩固优势、缩短每个阶段的周期时间。

那么已步入到立业期的不要灰心,从现在开始发现你的优势也来得及,因为之前所积累的经验不是白费的,你可以总结经验,将自身优势融入到经验中,你的稳定阶段会更加辉煌。

四、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实现企业共同目标

只有将你的目标和企业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你所在企业平台上持续发展。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学家施恩(E・H・Schein)根据其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组织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匹配模型,寻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点---共同目标。个人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适应评价、设计未来职务、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自我启发成长。组织则为了有效活用人才,把握人才需求动向、实现量才实用目标、计划性人才培养。使得个人不断成长,组织也随着不断成长。

但一旦偏离了共同目标,你将失去你的平台。没有发挥你自身优势的平台,就无从说起职业优势。所以,建议进入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之后,首先要了解其环境及企业目标,是否适合你的职业发展。否则即便工作了5-10年,也不如刚进企业1-2年的新人。

找到了与组织目标的结合点,就可以大胆地展示你的优势,为你的目标发挥你的能力。你会发现不仅是在你所知道的领域如鱼得水,在你未知的领域中你也可以展现其能力,因为你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资源。你的目标达到了,自然企业组织的目标也会实现,最终你所希望的薪水也会不断地增加,这不是值得兴奋的事吗?

工作不是我们的负担,工作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乐趣,至少它是为我们创造财富的。我们普遍的感觉则是工作是我们展现很好的能力的最佳地方。

五、结论

不同的环境创造着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家庭环境培育出不同性格及习性的个人,但毕竟有一个基本原理支撑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并不能说没有良好的背景或良好的资历就不能从事高职位的工作,而是以基本贯通的原理来发现自身的优势来取代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偏见,寻求更强大的能力在企业生存、发展。优势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需要不断地经营;在一件事、一段关系上的投入多少,决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能坚持多长时间。要想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持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库斯・白金汉(美).《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职业能力优势篇(6)

二、职教集团化平台下师资合作机制构建

高职教育集团化下将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的有力途径,并从改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优化办学方向、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思路,将行业、企业经济与专业特色与职业教育进行重构,促进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重要合作作用,调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活力。

1.优化校企人力资源合作顶层制度,促进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互补作用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明确企业在职教集团中的积极地位,特别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上来保障职教集团化校企合作的深入。如在职教师资队伍准入制度上、师资培养标准上,参与企业岗位实践上、兼职任教与利益补偿上等,要从可操作性和制度上加以约束,增强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保障作用,推进校企合作下职教师资“双师型”队伍教学能力的养成。要从企业申请、企业认定、资格考察复审等环节进行规范,并从企业在职教师资培养及培训中的诸多细节进行明确;从就业准入及职业资格评定上,要从职教师资的配置与调整上来融入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中,管理职教师资参与到企业岗位实践,并从健全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上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竞争力。

2.强化对职教集团化专业特色建设,提升企业参与能动性

职教集团化专业建设要以职业院校为载体,鼓励专业技能人才与品牌专业的协作,吸引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从职教办学特色上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职教集团化师资队伍合作交流上,要从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转型上来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交流,鼓励企业从产学研上整合教育资源、专业优势,发挥职教师资在教学与行业发展中的合作能动性。如职教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建设需要,从企业、行业、地区经济发展中来重组师资队伍,突出校企双方在人才需求、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融合等方面的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重在深化产教融合,突出优势资源的共享与共建。职教集团化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从产业链的需求及发展上,全面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促进企业技能型人才对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的补充;另一方面要从职教人才组合及运行机制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

3.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共建

职教集团化以职教院校和企业为合作的两大主题,从教育资源和行业、产业全面合作上实现对接与融合。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校企沟通机制上,要从多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中,构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职教教育方针,强化对各方力量的协同,发挥职教院校在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中与企业资源的合作优势;对于企业生产人才来说,职教院校具有知识、人才、信息等资源和政策优势,企业可以从职教工作中实现人才互动与渗透。

职业能力优势篇(7)

工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充分认识并运用好这些优势,对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指导思想,更好地发挥职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充分认识工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的独特优势

工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具有贴近职工群众的优势。这是工会最大的优势。一是从工会干部的产生来看,工会的领导人,特别是基层工会的主席、副主席、委员都是直接由会员代表或全体会员选举产生的。这一群众举荐机制,决定了工会的干部一般能较好地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即是说能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二是从工会成员的分布及数量来看,工会上至领导,下至一线生产班组,都有它的组织——工会委员会和工会小组,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三是从工会的性质和基本职能来看,工会是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它决定了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在为职工群众谋利益上,要求工会工作必须贴近职工群众。

1.2 具有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优势。工会拥有黑板报、宣传栏、期刊(简报)、图书室等职工宣传教育的舆论工具和阵地;还有职工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和职工业余摄影、集邮、书法、美术、球协、文学创作等兴趣小组和协会。这些载体,是工会组织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如能充分发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无疑会更加生动活泼,效果将大大提高。

1.3 具有形式与内容虚实相生的优势。工会本身的性质和职能,既决定了工会的各项工作无不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又决定了这种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在表现上的多样性。如扎扎实实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既能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群体智慧和力量,又能使其主人翁地位得到很好的尊重;具有针对性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既能使职工群众的技能得到增强,又能培育职工群众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促进相关的生产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文化技术教育,既能使职工群众才干得到增长,又能使其求知欲得到满足;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能活跃职工业余生活,又能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这些都属于间接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工会直接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则是对职工群众生活的关心、困难的分忧、具体权益的维护等。

2 工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优势发挥的实践要点

2.1 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为工会发挥优势创造必要条件。工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既要精干工会干部队伍,又要保证工会组织的健全,从组织上确保工会工作有人抓。在工会干部的选拔上,除具备政工人员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一般经营管理人员的要求,同时还应具备敢于为职工说话和善于为职工说话的基本素质。同时,工会的法定经费要予以保证;必要的活动设施及活动经费,行政可以支持的地方应予支持;工会开展大型活动,行政应尽可能地给予人力支持。从而,保证工会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职业能力优势篇(8)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核心竞争力 终身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思考的关键课题。提供职业教育,并为在职人员提供终身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根本办学使命。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塑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职业教育能力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模型

C.K.Prahalad和G.Hamel在分析日本企业如何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超过美国企业时,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如果将企业比做一棵大树,核心竞争力则是树的根基,发挥着提供养分和支撑全树的作用;由核心技术所制造的核心部件如同树干树枝;用来满足目标顾客需要的各种最终产品正是依赖核心部件所生产的,如同树叶、果实和花朵。

基于以上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模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教育优势,能同时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技术型人才对终身教育的需求。这种核心竞争力保证培养的人才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行业中有更多发展机会,并且这是一种其他院校很难模仿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这棵大树,树叶、果实和花朵就是被学校培养出的满足企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人才;树枝就是学校用来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包括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和紧密合作的企业等,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直接条件和内涵所在;树干则是确保学校有效运营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能力和制度保障;根基就是使学校各项办学资源能被有效整合和运用的独特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差异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性表现为行业背景和特色,体现的是依托于某一行业的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差异性越高。这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复制的独特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学校与行业中龙头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互惠双赢而积累起来的联系,是经过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建立和形成的独特能力。

第二,整合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显示,而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学校对不同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后,在综合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能力。它体现了一种整合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效整合,有机结合。

第三,扩展性。从系统论的视角看,高职院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应该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的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转换,并且能够不断向横向、纵向延伸,扩展到学校的科研、教学、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上,促使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第四,价值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为学校的办学使命服务,即培养出为企业所认可和重视的技能型人才,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以满足职业技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投资高等教育回报率的期望。这种价值是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办学职能和办学目标来实现让渡,并且是经过学生和社会的检验予以认可的。

二、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依托行业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必须依托行业,这是与普通高校相区别的关键。高职院校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为背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各种办学资源,将行业中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融入学校事业的各个方面,形成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专业、课程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抓手。专业和课程是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专业优势与课程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核心。高职院校要从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结合本校的办学历史与发展成就,利用自身资源,着力培育自己的特色专业,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和优秀实训基地。

办学声誉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塑造声誉的过程,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力争使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在为行业服务的过程中赢得良好的声誉,由此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3.“双师”队伍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双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学校培育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动力。高职院校应以教学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企业背景为重点,完善学校吸引、遴选、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首先要着力于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提高其职业教育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其次要着力于企业技术专家的引进,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外聘教师的比例,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再次要着力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师德制度,把师德作为任用、考核、奖惩与晋升的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学习型高职院校具有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以应对经济社会需求变化的品质,因此,善于学习是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备素质。学校的学习不只限于教职工个体的学习,而是学校层面的学习。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既能保证教职工的个体学习有效转化为学校的学习,也可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才有可能成为学校的核心能力,共享型信息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每一所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特点,所掌握的信息尤其是默会信息很难被其他院校所模仿。教职工知识信息专业化方向与程度的差异,以及信息与教职工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各高职院校最终集聚信息的差异性。同时,高职院校竞争性合作战略思想的形成,使学校与外部组织的竞争性合作显得必要且可能。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结成各种松散程度不同的网络组织,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借助与联盟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相互传递技术,锻炼教师能力,共同完成项目。

5.价值观管理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必须善于将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校企合作优势等进行整合,使各类资源要素发生功能上的耦合、裂变,形成系统化的、强化的、异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而有效整合离不开和谐的文化氛围,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价值观管理,是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学校内部形成全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开展学校价值观管理,首先,要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需要通过各层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来提炼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文化变革转变为人才培养态度、人才培养活动和人才培养任务的改变。再次,要让所有教师致力于持续学习、不断改进、定期检查价值观和使新成员融入这种文化。

6.服务、创新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高职院校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如产业结构调整会对某些专业的学生数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学校间的竞争会对生源质量和数量形成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而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抓住各种市场机会进行教育服务,并在服务中持续创新。服务终身教育和持续教育创新是高职院校维持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动力。作为培养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自身必须是技术领域创新的源头。唯有致力于优良的服务和持续的创新,才能创造和保持学校竞争优势。

三、结论

1.培养核心竞争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提供者,面临着来自生源、用人单位、同类院校等现有竞争者的制约。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培训等的发展,学生获得教育机会的渠道越来越广,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使企业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潜在竞争者的角度看,《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公布的对企业大学主要功能的调查,87%的企业大学选择为企业培养人才,58%选择了企业文化传承,47%选择推动企业变革,13%选择了整合产业链,19%选择企业品牌营销,只有4%选择将企业大学作为集团利润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政策的推行,企业大学对高等职业教育将会形成极大的潜在威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致力于塑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职业能力优势篇(9)

一、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特点要求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能人才。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结构。这种人才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校应掌握的不但是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指导设备、工艺和生产的改进与创新,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也决定了我们在构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术能力为首要任务,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已成共识。

二、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

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以市场为指针,以就业为导向,以

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实质就是要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应用性强调教学实践性,实践教学是职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志之一。

历史证明,要实现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仅仅靠以往的“学校”或校办工厂难与培养适用的高级应用性技能人才,通过校企结合,企业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实战”性、真刀真枪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训平台,完成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走校企合作之路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办大学,企业本身太注重于自我的发展和岗位的针对性,过分强调职业技术培训,忽视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忽视了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也欠缺对教育规律性的把握。毕竟教育不等于培训,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必须

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注重人的相对全面的发展,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专业知识的相对系统和完整性仍然是必要的。教育不是企业的优势,其本身难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通过学校与企业两者有机的、合理的、科学的、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走产学研之路或实行工学结合,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有雄厚的理论教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授课经验,解决职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更应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功底,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更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的 “双师型”人才。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关键,也是解决技能短缺问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而“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是一个时间更长、成本更高的过程。同时也要有工程环境和实践的磨练机会,因此,职业教育的传授者,“双师型”教师也需求校企合作的培养平台和资源的共享。

三、工学结合的瓶颈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必由之路。目前,阻碍职业院校工学结合走向深入的一个瓶颈问题是企业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够,其根源在于合作的根本动力不够,合作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需求和合作双方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彼此的优势互补,形成合作优势,最终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在“双赢互利”上下功夫。一般而言,学校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最实用的生产技能培训,也为学生就业寻求更多的机会。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借助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缓解专业教师紧缺的状况,这也是职业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所需要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人力资源,提高职工队伍素质,获得适应其发展的新技术、新信息,解决技术与发展中的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不足的是,学生的实训干扰了企业的经营秩序和生产计划,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一般情况下,实训中生产的产品质量会存在不稳定的问题,这给企业在社会上和信誉上带来负面的影响和额外的负担,严重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这是企业最关心的,也是校企合作稳定的关键。同时,人才培养的长远性和人才的流动性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要求的不一至,也导致工学结合的艰难。

在实际运作中,校企双方在合作利益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因而彼此的动力显著不同,这是工学结合学校热企业冷的客观原因。所以,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性的互惠互动机制,使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获得“双赢”。因此两种经营思想和经济体制不同,政策的推动又不够,要实现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共同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困难重重,要打破工学结合的瓶颈,必须在体制上有适应工学结合的新的职业教育集体,这是职业教育集团产生的客观必然。

四、 业群职教集团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

1、 专业群的解释

加强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岗位群和市场变化的客观要求。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如:制造技术专业群、建筑技术专业群、控制专业群、电子技术专业群、通信技术专业群、电工电力专业群、服装纺织专业群、汽车技术专业群等等。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协调好专业稳定性与适应市场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和资源共享,减少实训设施重复建设和设备闲置,降低实训建设成本;有利于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增强学校的内函建设和吸引力。

2、专业群职教集团的内函

专业群职教集团是指职教集团管理一个按专业群设置的职业学院和一个与职业学院专业群相配套的实训企业,而职业学院仅仅有一个专业群,并设有中技、高职和本科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学院和实训企业在专业群职教集团的直接领导和管理协调下,实行责权利和绩效负责制,是两个业务相对独立的实体,两者在业务上都按各自的经营规律开展工作,独立经营,但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两个实体的师资技术人才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按教育行业完成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对口于教育系统;而实训企业属企业性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但必须完成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任务和‘双师’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实训企业同社会其它的企业没有两样,可向社会接单,向社会提供服务,实训企业绝不能办成以往的校办工厂、学校实训基地或校办工厂的承包形式,也不能由职业教育的学院来指挥员,实训企业与职业教育是职教集团的左右手的关系。而作为实训企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补偿,企业得到职教集团设备无偿的投入的优惠、经营场地无偿使用的优惠和国家对实训企业政策上的优惠。按双重性质双轨管理体制模式的专业群职教集团将很好地解决工学结合的瓶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级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形成许多从没有过的职业教育优势:

3、专业群职教集团的优势(图1、2) (略)

(1)专业群职业教育遵循和符合教育规律:

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实现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创新的摇篮,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专业建设上,国内国际名牌大学,都按专业群专业大类建设学院。如制造技术专业群有铸造、锻造、注塑、钳工、普通机加工(车、铣、创、磨、镗)、数控机加工(车、铣、创、磨、镗、电切割、电火花)、钣金加工、模具、热处理等岗位群及相对应的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职业教育是完成岗位群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也应有一个梯度,应有中技、高职、本科高职的层次,目前有但没有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和规范性。现有的职业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很松散,文理经管工科专业均有,你有我有人人有,没有形成专业规模和专业优势。实践教学成本很高且教育质量不高,培养不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按专业群进行建设和整合是遵循和符合教育规律的。

(2)专业群易形成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

因职业学院按专业群进行专业建设,专业不仅相近、同行业。而且横向有专业类别齐全的专业布局,纵向有中技、高职、本科高职的人才层次,人才结构合理,人才的梯级机制适合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行业优势,将形成技术和技术壁垒优势,将有利于向企业提技术服务和开展双师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的参与性。

(3)规模优势

在政策的支持和统筹下,在区域内,某专业群仅由一间职业学院来承办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办学规模,也几乎复盖了该区域同行业的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断性,在岗培养和终身教育也为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模增加生力军,多层次的人才结构更是为培养规模砖加瓦。

(4)资源共享优势

根据我国国情,职业教育由原来的中专、大专、企业办的职工学校、成人教育学院、部门办的培训中心等转制和新成立的民办或公办职业学院组成。原来的中专实践教学设备相对较好、较充实,但由于只能局限于中技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好的设备没有用武之地,没能用于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而大专级的职业院校,很多是大专或新成立、转制的公办院校,实践教学设备相形见绌,而师资素质相对较高,显露出巧妇无米之炊,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不到位的尴尬局面,而且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从基础做起,又要购置许多基础的、普通的设备,如果按专业群建制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备将得到优化、充分的利用和资源共享。

(5)师资力量整合优势

各职业院校根据招生的冷热度来筹备着、设置着专业,一所千人甚至几百学生的职业学校,就有文科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工科类专业等,在政府投入不足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资力量不足以承担跨专业、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忙于奔命,应付式教学,更谈不上真刀真枪的实践教学。如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建设一个专业群,师资力量容易调配、整合和发挥,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师资人才的成长。同时,有利于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6)就业优势

专业群的人才培养适合岗位群的就业需要,容易形成同行业的信息交流,产生就业优势。

(7)行业优势

按专业群建制的职业教育,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和规模资源,自然产生行业优势,产生行业学会的社团,有行业学会的科技、文化、信息和交流活动,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全面的发展和校企的多方位合作。行业优势造就了行业的科技、教育的领军人。

4、职教集团管理模式的优势

(1)融洽了教育与企业两者各自办职业教育的优势,也避开了两者的不足。

(2)职教集团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密切相结合的优势,

(3)职教集团强化了实践教学,体制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实训教学与就业的吻合性。

(4)解决了教师参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双师型’人才来源的渠道。

(5)企业的好处在于设备的投入减少,并有争取得到政策优惠的可能,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和人才的优先录用权,以及教师的设计、科研和技术攻关力量。解决了工学结合走向深入,企业参与热情不够,动力不足的瓶颈问题。

(6)学校的好处是虽投入了设备,但由于有企业经营和管理,在制度上解决了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问题,减少了管理成本和实训成本。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现培养目标。将最大限度、更有内函地实施了校企合作,彻底解决了教学产研合作,培养高级应用性复合技能型人才的瓶颈。

五、 结语:

专业群职教集团在职业教育中有许多优势,也从根本解决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人才短缺和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实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条脚走路,教育与企业在同一领导下,同心协力,共同完成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实现共盈。但专业群职教集团怎样管理好教育与企业两个实体,如何协调他们的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如何处理好学生、企业、教育、生产的关系也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晓.借鉴德国职教先进经验 大力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教育与职业.2007.3

[2] 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 教育与职业.2007.5

职业能力优势篇(10)

一、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学生智能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的素质教育

作为自然界奥秘之一的人的智能以及智能的本质,长期以来被国内外众多的哲学家、脑科学家所重视,并为之付出努力进行探索和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人的智能有不同的研究成果。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则是近几十年来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

1.多元智能理论智能观

198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一书,书中对人的智能做出定义,认为智能的本质应该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并且从多方面论证了人的智能,形成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1)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多个领域,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人不仅仅拥有一种智能,而是拥有一组智能,并且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人的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2)每个人都具有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可以拥有八种或八种以上的智能,但是,人所拥有的八种或八种以上智能不一定都是优势智能,每个人在拥有的八种或八种以上智能中,都有可能拥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优势智能。

2.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在改革旧的“应试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形式,是我国当前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我国素质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均以成功育人,育人成功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的今天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必将促进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重新审视学生智能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的智能做出了全新的、深层次的解释,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视觉角度认识学生,发现、挖掘学生智能,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艺术职业教育要优先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具备某种艺术特长,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艺术特长是学生智商之外的特殊能力。现在,如果我们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那么艺术特长则是学生多种智能中表现出来的优势智能方面。学生的优势智能是突出的,作为专门培养国家艺术人才的职业学校来说,优先发展学生优势智能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学生是如何看待优势智能和发展优势智能的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问卷调查。调查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己优势智能的认可程度,二是学生是否有意向把自己的优势智能作为将来的职业而努力发展,三是学生对当前社会艺术职业岗位竞争激烈程度的思想准备。调查结果表明:

1)鼓励学生优先发展其优势智能符合学生意愿

学生从进校时起,他们在音乐、舞蹈、戏曲、相声表演等方面展示出较强的求知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之间的艺术技能出现差异,有的专业技能提高很快,成为专业上的尖子生;有的专业技能提高幅度不明显,处于专业弱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专业学习状况处于何种形势,仍然有95%的学生认可艺术特长是自己的优势智能,并且喜欢或非常喜欢在自己所学习专业发展优势智能。学生对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较高的认可度,因此 ,鼓励学生优先发展优势智能是符合学生意愿的。

2)鼓励学生发展优势智能符合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学生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有至少92%的学生把其优势智能作为自己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从就业层面看,有73%的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毕业后可以到国家剧团或艺术职业学校从事演员或艺术教育工作;在遇到不被理想的艺术专业岗位选择的情况下,仍然有41%的学生愿意到相关专业高校继续深造或暂时待业,等待实现在理想艺术岗位就业的机会;有49%的学生愿意在艺术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5%的学生能够勇于放弃自己的艺术专业改行就业。从精神层面看,有49%的学生到艺术职业学院学习,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不仅仅为了就业,也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他们不仅把艺术表演作为兴趣爱好,又希望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就业的能力,最终实现兴趣爱好与就业结合。学生的意愿也是艺术职业院校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鼓励学生发展优势智能,为国家文艺舞台输出更多的社会主义优秀文艺工作者,是符合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学生方向的。

3)鼓励学生优先发展优势智能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发展多种智能

当前艺术专业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没有考虑社会需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走入社会,正确面对职业人生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学生平时流露的思想很接近,有6%的学生对自己的优势智能充满信心没有任何就业压力,有13%的学生有一点压力,有43%的学生有压力,有38%的学生很有压力。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有压力,这是艺术院校输出人才与艺术单位输入人才之间不均衡的社会现状,这种输出大于输入现状给艺术职业教育带来极大的压力,艺术职业院校虽然是艺术人才生产线终端教育,但又不能保证在校学生能够顺利走入艺术产业线。因此,在鼓励学生优先发展优势智能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发展多种智能,做好从事多种职业的准备。

2.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

1)在就业压力面前,学生最容易产生的两种错误思想

当前,艺术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压力面前,学生最容易产生两种错误思想。

一是“重优势智能,轻其他智能”思想。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学生中往往会出现“重专业,轻文化”即“重优势智能,轻其他智能”现象。例如,有学生认为“一招鲜,吃遍天”,只学习专业发展优势智能,忽略其他方面的学习;有学生认为“学不学文化无所谓”、“学习文化的时间不如多练习专业技能”等。

二是放弃各种智能发展,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思想。就业压力也让那些在专业技能处于弱势的学生出现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情绪。他们觉得在专业学校没有学好专业技能,又由于曾经的“重专业,轻文化”行为,导致自己既没有专业又没有文化,于是,对职业前途忧心忡忡,不少学生说:“如果没有得到本专业工作岗位,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由于不自信,学生产生困惑;由于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智能,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感到渺茫。

从学生的职业发展看,学生从主观上优先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没有过错,但是,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因此, “唯专业,不文化”,“唯优势智能”“不多种智能”思想是错误的,是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则更是贻误终身。

2)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

艺术职业学院是专门培养社会主义艺术人才的学校,如果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优势智能可以为自己的艺术职业生涯带来动力,在艺术专业岗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是我们的教育成果。但是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一定都能从事艺术工作,我们更要挖掘、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之外的多种智能,帮助学生走出困惑,从多方面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同样是我们的教育成果。

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要建设好这个基础工程就要面对学生多样的思想状况进行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让学生了解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懂得除了艺术方面的优势智能以外,还有多种智能。要帮助学生发现、挖掘和发展多种智能,利用用多种智能成长自己,服务社会。

二、让学生智能在求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得到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说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又说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课堂教学要求活,不能只体现教法活、教学活,更要体现“学生活”。

上一篇: 特色园林设计 下一篇: 税收优惠规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