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特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54

科研的特性

科研的特性篇(1)

1.1提升工程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新模式针对当前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建4维工程实践平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双师型”工程教学团队等措施逐步形成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中应先提出新理念,首先是工程思维,提出为行而思,工程实践,思后而行的思路。其次,采取面向工程、回归工程培养方式。最后,应用科学、技术和工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执行)工程教育新模式,同时将现代工程因素(系统、信息、成本、效率、环保等)纳入知识体系④。

1.2加强课程建设,形成课程体系特色面向工程教育的要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着许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工科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知识面宽、技术发展迅速,需要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而本科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安排又是有限的。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优化课程体系: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体现行业发展与新兴学科交叉。

参照专业规范中的核心知识体系,以信息获取、处理、利用和控制为主线,确定核心课程以及各门课程所必须涵盖的知识单元,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据此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考虑课程之间在开设时间、授课内容相互衔接方面的内在关系,从而避免课程之间的内容缺失或重叠,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课时资源。结合所属学科在某个课程方面的优势,设置与相关学科交叉的新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第二,建立课程群,积极申报打造精品课程。围绕核心课程组建课程群,在课程群内统筹考虑课程体系(课程间的关系)和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内容和选修内容),以课程群为依托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等具体工作。以精品课程为核心,形成特色。

2面对工程教育,工科专业办学特色新模式的探索

2.1创建4维平台,形成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无论是工程实践能力还是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都要通过工程实践环节来培养。以“强综合设计,重专业实践,行工程实训,育创新精神”为工程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创建4维工程实践平台:行业工程平台、实验资源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专业方向平台。这种4维一体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教材建设、实验装备/系统、教师培训三位一体,有利于工程教育。

2.1.1行业工程平台行业工程平台,是按流程和离散生产过程模式,创建多层次、系列化工程实践平台、装置和系统。以我院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来说明行业工程平台,拟建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系统行业应用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系统运行、工艺装备,并进行检测、建模、控制、优化等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实践;综合工程能力主要包括设计规范、行业标准、安全、质量、节能减排等工程素养;检测传感执行装置基本应用主要包括仪表选型、校验、接线、维修、安全防爆;控制工艺对象的认知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流程、系统运行、工艺装备及控制系统的融合关系。

2.1.2实验资源平台实验资源平台,是综合各级资源建立工程化教学实践平台。主要将依托四种实验资源形成星形支架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如图3所示。

2.1.3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学科竞赛和研发公共平台。依托“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团队的教师、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如图4所示。

2.1.4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方向平台,是校企联合大学生实践平台,如图5所示。此平台也是目前许多高校采取的措施,像“卓越工程计划”核心部分就是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核心通道,是校企业共赢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新举措。

2.2以4维工程实践平台为载体构建工科专业5层实践教学体系工科专业5层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基础创新工程实践”为主线的专业多层次、立体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和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系统和形式多样的载体。创建4维工程实践平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工程应用创新人才的特色举措,将极大程度推动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教育改革。

科研的特性篇(2)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旅游的不断发展,科技旅游的各项功能的不断显现,对其功能的特性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科技旅游功能的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以期对科技旅游在我国的科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二、科技旅游功能的特性 

1.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 

科技旅游是一种集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形式或产品。首先,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表现在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一二与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科技旅游还对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拓展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是现代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本质特征。通过组织科技旅游,转移和分散一部分假日旅游的游客,这对缓解长假旅游综合症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无不体现的科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再次,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也很是显著。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技旅游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人物,科技发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就能够增强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旅游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必然会带来多重的效益,科技旅游正是因为有了自身功能的优势才被各国政府争相开发,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科技旅游功能的互动性 

科技旅游的众多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紧密相连、彼此依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科技旅游通过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功能。科技旅游社会功能的实现又营造了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促使公众更加多的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旅游活动中来,这又能使科技旅游的经济功能得到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又会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丰富科技旅游的内容,这样一来又促进了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的实现。以沈阳世博园为例,它的开发目的无疑在于它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和对科技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2006年在沈阳世博园举办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历时184天的世园会共接待游客1260.80万人次,创下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展期内接待游客总量的新纪录。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高达310万人次。5月2日当天接待游客34万人次,创造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单日游客总量的最高纪录。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对沈阳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显现。据测算,世园会的举办使棋盘山地区的土地价格升值了五倍,拉动沈阳的 gdp增长100亿元以上,沈阳城市建设水平提前了五到十年。2006年前三季度,沈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65.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5.7亿元,两项指标均增长18%以上。1至9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6.5万人次,增幅达18.6%。其中国内旅游者313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入境旅游者30.8万人次,同比增长33.3%。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同时塑造了沈阳“国家森林城市”形象,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影响力,促进了沈阳城市的大幅度升值,增强了沈阳全体市民自豪感,成为了沈阳由重化工业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折点和全面振兴新的推动力。在名利双收的同时,世博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普及科学知识领略技术之美的好机会。园区植物数量共7000余种,其中精品种类630余种,550万株郁金香,820万株宿根花,130万株球根花,有3500余种15万株玫瑰花,有300盆园内极品盆景。通过参观游览,人们加深了对各种植物的了解以及对珍贵稀有物种的认知。世博园的建筑和设计上无处不体现着科技之光。园中的上海园——“空中花园”,总占地面积1345平方米,绿化面积1077平方米,绿地率80%。其主题为“生态多彩,科技之光”,园内观景台最高处离地3米,游人可在下面穿行。离地45厘米的木栈道弯曲而行,象征美丽的黄浦江;井字形的花卉展区象征上海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连接地面与空中花园的坡道则寓意上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园区中有一座时钟指针形栈桥,它体现了上海的时代进取精神。其中一个指针是从地面攀升到二层观景台的坡道,另一个指针是伸向园区的观台。观景台中心建筑“生态科技光”由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抽象花瓣围合而成,墙体外部装有液晶电视屏幕,用于展示上海园艺绿化发展的前景。整个观景台大量采用钢和玻璃两种料。条块分割的花卉展区在体现城市机理的同时,便于日常养护管理,并能让游人与花草亲近。新型园艺技术在园中得到巧妙运用。通过改装,园区内的栏杆形成了一个滴灌系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现代园艺、科技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3.科技旅游功能的拓展性 

科技旅游是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功能并不是在产生之初就同时显现的。科技旅游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起初是汽车制造公司为了宣传企业形象而组织的公众参观活动,之后众多企业争相效仿,科技旅游便由此开始盛行起来。随着科技旅游的发展,其功能也就自动显现或被挖掘出来并进行深化和拓宽,从最初的企业形象宣传功能拓展到现在的众多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旅游的功能也将会不断向纵深拓展。 

三、结束语 

科技旅游的热度不断攀升,各国政府争相将其视为旅游业发展的创新途径,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本就和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必将不断进步,以此为基础的科技旅游势必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科技旅游事业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要想顺应国际科技旅游的发展潮流,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科技旅游,就必须认真研究科技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并对其功能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其的科学的调整和改革,推动我国科技旅游事业尽快走上科学、规范、将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宏李鹏:科技与旅游结合模式探析[j],广东科技,2004,(4) 

[2]金颖若:科技旅游论[j].江汉论坛,2003,(10) 

[3]李廷勇:浅论我国新兴旅游产业——科技旅游的开发[j],经济问题,2004,(2) 

[4]李廷勇:论科技旅游[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2) 

[5]李廷勇: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状况及[j].中国软科学,2003,(12) 

科研的特性篇(3)

一、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二、科技旅游功能的特性

1.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

科技旅游是一种集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形式或产品。首先,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表现在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一二与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科技旅游还对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拓展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是现代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本质特征。通过组织科技旅游,转移和分散一部分假日旅游的游客,这对缓解长假旅游综合症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无不体现的科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再次,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也很是显著。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技旅游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人物,科技发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就能够增强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旅游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必然会带来多重的效益,科技旅游正是因为有了自身功能的优势才被各国政府争相开发,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科技旅游功能的互动性

科技旅游的众多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紧密相连、彼此依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科技旅游通过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功能。科技旅游社会功能的实现又营造了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促使公众更加多的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旅游活动中来,这又能使科技旅游的经济功能得到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又会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丰富科技旅游的内容,这样一来又促进了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的实现。以沈阳世博园为例,它的开发目的无疑在于它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和对科技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2006年在沈阳世博园举办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历时184天的世园会共接待游客1260.80万人次,创下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展期内接待游客总量的新纪录。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高达310万人次。5月2日当天接待游客34万人次,创造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单日游客总量的最高纪录。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对沈阳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显现。据测算,世园会的举办使棋盘山地区的土地价格升值了五倍,拉动沈阳的GDP增长100亿元以上,沈阳城市建设水平提前了五到十年。2006年前三季度,沈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65.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5.7亿元,两项指标均增长18%以上。1至9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6.5万人次,增幅达18.6%。其中国内旅游者313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入境旅游者30.8万人次,同比增长33.3%。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同时塑造了沈阳“国家森林城市”形象,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影响力,促进了沈阳城市的大幅度升值,增强了沈阳全体市民自豪感,成为了沈阳由重化工业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折点和全面振兴新的推动力。在名利双收的同时,世博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普及科学知识领略技术之美的好机会。园区植物数量共7000余种,其中精品种类630余种,550万株郁金香,820万株宿根花,130万株球根花,有3500余种15万株玫瑰花,有300盆园内极品盆景。通过参观游览,人们加深了对各种植物的了解以及对珍贵稀有物种的认知。世博园的建筑和设计上无处不体现着科技之光。园中的上海园——“空中花园”,总占地面积1345平方米,绿化面积1077平方米,绿地率80%。其主题为“生态多彩,科技之光”,园内观景台最高处离地3米,游人可在下面穿行。离地45厘米的木栈道弯曲而行,象征美丽的黄浦江;井字形的花卉展区象征上海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连接地面与空中花园的坡道则寓意上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园区中有一座时钟指针形栈桥,它体现了上海的时代进取精神。其中一个指针是从地面攀升到二层观景台的坡道,另一个指针是伸向园区的观台。观景台中心建筑“生态科技光”由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抽象花瓣围合而成,墙体外部装有液晶电视屏幕,用于展示上海园艺绿化发展的前景。整个观景台大量采用钢和玻璃两种料。条块分割的花卉展区在体现城市机理的同时,便于日常养护管理,并能让游人与花草亲近。新型园艺技术在园中得到巧妙运用。通过改装,园区内的栏杆形成了一个滴灌系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现代园艺、科技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3.科技旅游功能的拓展性

科研的特性篇(4)

伊丽莎白・波特(Elizabeth Potter)生于1955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活跃于妇女运动,上世纪90年代正式从事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属于该领域中的一位后起之秀。她提出的科学哲学的反价值中立说(Anti-valuation-free)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鉴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此人及其理论研究不多,所以本文特对此进行粗浅的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问题提出的目的意义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Femin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有一部分关注科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学者,由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这门新兴学科,本文所研究的伊丽莎白・波特(Elizabeth Potter ),既是一位现代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又是一位女性主义者,活跃于女性主义运动中。她主管米尔斯学院(Mills College)的妇女项目研究,从其研究成果来看她可以说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中一位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辨明的语境以及对科学哲学的价值中立说的反驳等观点,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样,她的研究成果也为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提供了女性主义发展新的途径,对于我国的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对于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流派的思想及最新动态,同时也对我国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起到了参考作用。

二、伊丽莎白・波特其人其说

2001年伊丽莎白・波特(Elizabeth Potter)出版了《论性别与波义耳定律的气体》在研究科学与价值的构成、二者相互作用的背景,以及科学在要素和非要素之间的差别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波特2003年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科学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的文章,她从女性主义哲学的视角研究以往的科学哲学理论,并得出结论科学中存在性别歧视。在这篇文章中波特提出重要问题是“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是不是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来证明它使‘人类社会富强昌盛’的想法是成立的?”并且她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思考到在研究科学哲学“价值中立”这一问题时同样存在着不同语境下的性别歧视。这一共同利益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了“价值中立”观点提出的诱因。

三、反价值中立说

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他的各种评价也一直不断。从休谟开始的事实与价值的两分开始,在哲学史上对科学的价值的分析也一直不断。所谓科学哲学价值中立就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价值中立的问题,更进一步说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科学的价值中立现象的一种研究或反思。

2006年伊丽莎白・波特的代表作《女性主义和科学哲学》(Feminism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属于剑桥大学出版的哲学系列中的一本,在这本书中她明确的提出了反价值中立说(Anti-valuation-free)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特别是波特从辨明的语境,后实证主义纲领和建构的假说证据三个方面对以往科学哲学根深蒂固“价值中立”一说予以反驳。女性主义的科学哲学允许我们审视性别政治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科学的众多事件之一。科学研究被理解成为一种理性思考和实践的范式,所以对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来说,这个问题是“性别价值影响科学研究吗?研究仍然是理性的吗?”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标志就是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回答。大多数的回答是,“是的,时常”。

在二十世纪里,科学哲学试图查明究竟是什么确保了科学理性;早期的努力都聚焦于科学的方法。逻辑经验主义者及其后继者们致力于把科学方法还原为逻辑,首先还原为演绎逻辑,然后还原到归纳逻辑。那些哲学家们假设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sharp distinction),而且这个假设又制造出其他的区别,比如在表述认知含义的命题中――表达事实的,能够被经验证实或证伪,而无意义的语句,包括那些表达价值的――被设定为免于经验的证实或证伪。然而,哲学家们尤为关注的是是否语境价值和利益会影响“判断的语境(context of justification)”.

伊丽莎白・波特尝试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批驳科学哲学“价值中立”(Value-free)。她的反“价值中立”说(Anti-valuation-free)丰富了科学哲学和价值哲学,发展了语境分析方法论,完善了客观的含义。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Potter. Feminism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M]. Routledge.2006.

[2]Elizabeth Potte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J]. New York: Philosophy of Science.2003

[3]Helen Longino.The fate of knowledge[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4]Sandra Handing Whose Science? Whose Knowledge?[M]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

[5]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刘兵,曹南燕.科学史与女性主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4).

科研的特性篇(5)

妇产科为医院特殊科室,患者均为女性、疾病多涉及隐私,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存在许多顾虑、担忧,研究表明,受文化、习俗、传统观念等影响,妇产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不利于疾病有效治疗,并易产生医患纠纷[1]。为分析妇产科住院患者特殊性,并针对特殊性制定有效护理措施,笔者进行本次研究,旨在为妇产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拉近医患关系,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前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3年实施针对性护理后我院妇产科收治住院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观察组中年龄18~67岁,平均(41.5±8.3)岁,产科患者45例,妇科患者55例;对照组中年龄18~68岁,平均(41.1±8.2)岁,产科患者47例,妇科患者5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存在心理顾虑、害羞心理、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沟通调查等,对调查结果行总结统计,分析得出妇产科患者特殊性,并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焦虑、抑郁及依从性进行评定。根据特殊性制定相应针对性护理并应用于临床,选取实施针对性护理后100例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对其焦虑、抑郁及依从性进行评定。

1.3 评定方法

(1)焦虑情绪:采用HAMA量表进行评定,HAMD量表:0~8分表示无焦虑,9~19分为轻度焦虑,20~34分为中度焦虑,34分以上为重度焦虑[2]。(2)抑郁:抑郁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SDS量表包括20个评价项目,将20个评价项目得分相加为粗分,将所得粗分×1.25为标准分值,正常70分[3]。(3)依从性:制定遵医行为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由医生和护士进行评定,根据患者用药配合、检查配合、护理配合等情况打分,满分100分,根据患者得分规定:非常配合:>85分,配合:60~85分,不配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产科患者特殊性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妇产科患者特殊性如下:(1)心理反应强烈:我院为县医院,住院患者中半数以上为农村患者,患者入院后对疾病、经济、疗效及陌生环境产生担忧,存在害怕、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2)害羞心理:妇产科患者在检查、治疗过程中需暴露隐私部位,多数患者表现出害羞心理,对护理和治疗配合度较差。(3)沟通障碍:患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对医生、护士缺乏信任,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冷漠、不配合等。(4)医从性差:在进行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患者表现为不积极、不主动甚至不配合,提出无理要求,影响检查和治疗。

2.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观察组焦虑情绪、抑郁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患者依从性

观察组配合度为8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的配合度,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依从性配合度比较[n(%)]

3 讨论

县医院妇产科住院患者多数来自农村,相对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思想较为传统,另存在对疾病、经济担忧,造成患者易产生不良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医生和护士对其实实施检查、治疗和护理,对疾病改善存在障碍[4]。本次调查得出患者存在不良心理,主要受疾病、环境及经济困扰;另妇产科在行检查和治疗中触及患者隐私,在传统思想限制下导致患者出现害羞心理,降低依从性;研究还发现,患者对疾病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在对病情交代、沟通过程中患者易产生怀疑,缺乏对医生和护士信任,存在沟通障碍。

针对上述特殊性,制定针对性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发病机制和常见临床表现,检查必要性和特殊性,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2)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积极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存在心理顾虑,积极行心理疏导,列举正性案例鼓励患者,让患者认识健康比金钱重要,使患者放下心理包袱,树立积极健康心理。(3)关爱患者:患者经受疾病和心理折磨,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理解、不配合,护理人员耐心和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治疗和检查必要性;主动关心患者,了解患者存在困难,帮助解决;在行检查、治疗过程中应动作轻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在交流过程中应多表关心话语,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让患者感受到被关爱[5]。(4)营造温馨病房环境:患者对医院环境存在陌生感,从而拉大医患之间距离,保持病房干净、安静,调节灯光柔和,尽量减小器械发出噪音,给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消除患者陌生感[6]。

本次研究实施针对性护理后,明显减轻了患者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提高了患者依从性,相比实施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县医院妇产科患者特殊性为心理顾虑、害羞心理、相关知识缺乏、沟通障碍等,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对患者疾病治疗和预后显著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艳杰,彭鸿英.妇产科患者隐私保护观念与情感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5):67-68.

[2] 王雪菲.妇产科男护生压力源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3.

[3] 陈煜林,洪春,赵冬梅等.细节管理在妇产科ICU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76.

科研的特性篇(6)

0 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数字科技馆以其优势成为时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步入界面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要求设计师从用户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设计,从而优化界面设计,提高界面使用效率,使数字科技馆能够高效地对用户进行科普教育。

1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

1.1 数字科技馆的概念

目前对于数字科技馆的定义较多,综合可以理解为:电脑中的科技馆,它是通过数字技术在电脑中展现科学知识的虚拟科技馆。[1]它利用各种表现形式,从不同层面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集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创新性于一体,启迪公众科学思维,培养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它不受时间、空间、场地和环境的限制,它能有效消除实体科技馆不均匀分布所带来的影响,实现科普资源的最大限度传播。

1.2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是对两种不同的物体间交流手段,交流过程的整体设计,系统地优化人的操作,以提高人机交流效率为目的。[2]数字科技馆的界面是用户与科学知识交互的枢纽。我国科普事业建设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界面设计过于专业化,某些设计超出用户的认知能力范围,致使界面可用性受到影响;第二,界面设计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生动性,互动性差,不能有效吸引用户关注;第三,交互界面设计不合理,没有及时审视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注重用户视觉运动规律等,导致使用效率较低。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不仅美观,而且简单易懂,操作便捷,指引性强,通过增强用户兴趣和愉悦感,来提高使用效率。这要求设计者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人群属性、心理需求、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

1.3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与普通网站设计的区别

普通的网站设计可以说是各种信息的汇聚,主要是平面的,多以传统的图片、文字、音频动画、论坛等形式为主,交互性较弱。[3]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科技馆与传统的网站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构造出虚拟的世界,可以结合用户特性合理地设计界面互动形式,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受。

2 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用户特性分析

2.1 用户对象的确定

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界面设计的需求不尽相同。在进行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时,首先应该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从年龄段来划分,数字科技馆的用户群体可以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项目组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现代科技馆的主要受众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因此,下文的用户特性分析以青少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2 用户的需求层次分析

数字化的界面时代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具有互动体验的交互界面更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可。从数字科技馆界面的功能属性来说,信息传递时,若以互动体验的信息传递形式为主,将会大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界面设计若能够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用户的需求要素,将会使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更具吸引力,从而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实现数字科技馆的科普功能。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到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中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其需求进行详细调查,逐级推导得到如图1所示的用户需求层次模型。

2.3 用户认知分析

传播科学知识是数字科技馆的功能之一。用户的认知心理、行为等因素直接影响用户对知识的学习。认知过程是有关用户感觉与知觉、记忆、决策的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及提取的过程。[4]感觉是大脑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在众多感觉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知觉是认知功能的高级加工机制,记忆是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决策是用户面临多重选择时,依据对事物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选择过程。青少年对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根据青少年的感知觉特点,他们首先会选择具有较大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色彩,他们不喜欢暗沉的颜色,热爱鲜艳的颜色,但不能刺眼。对于画面单一静止的界面,那些颜色鲜艳或者呈现动态排列的事物会成为青少年主观意识里所选择的知觉对象。吸引注意力对青少年知识的获取非常重要,但根据视觉运动规律,青少年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是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整个认知过程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从记忆过程来看一般会经历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过程。将信息进行有意义和深度形式的复述更容易使将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此外,设计师要将数字科技馆界面信息显示、功能操作等控制在用户的正常记忆范围,并且信息不能过度超载。

2.4 用户行为分析

目前,很多设计都是设计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去预设用户的行为就进行设计,忽略了用户自身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导致产品设计不适应用户的需求。这正是一种设计师模型与用户心智模型不匹配的现象。所谓的设计师模型就是设计师对产品的理解和设计方式。心智模型指的是那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影响人们认识世界、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5]界面是用户与数字科技馆之间的交流的纽带,用户对界面所实施的行为主要是操作行为,也就是具体行动顺序和执行。用户心智模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对界面的操作和理解。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分析目标用户的自然行为、心理需求、潜意识活动等内容,并按照最符合目标用户原有行为习惯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制定正确的行为操作方法。界面的视觉设计、交互方式设计等只有与用户心智模型相契合,才能体现界面易用、好用、高效率、人性化的特征,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

2.5 用户情感分析

除了传播科学知识之外,数字科技馆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让用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体验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敢于冒险、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虽然丰富,但极其不稳定。青少年对于知识的学习多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吸引注意力是关键。设计中若能创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便能使他们与交互界面达到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中要多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其中反思水平设计正是用户情感内容的体现。[6]在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中,反思水平设计是提升界面应用价值并产生用户粘着度的关键因素。

3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

据调查,当前的很多界面设计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即设计师利用自身惯有的经验和设计方法来设计界面和预设用户操作情景,没有设身处地从用户角度来审视设计,缺乏对用户的全面了解,导致界面设计不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那么在界面设计中充分分析用户的特性,并将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融入界面的设计构思中显得尤为重要。

3.1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知识内容设计

数字科技馆是科普知识展现的载体,界面是科普知识可视化的呈现平台,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将科普知识与界面融合。在此过程中,需要分析用户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认知心理特点等因素,才能为界面设计提出新意。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并且认知能力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科普知识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界面的可读性。对于数字科技馆界面知识内容的选择、交互界面的表达维度、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安排既要体现人文关怀也要保证良好的表达效果。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是数字科技馆的主要功能,那么内容安排不必面面俱到。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表达维度主要涵盖纯文字的一维表达,图片结合动画的二维表达以及三维动画的表达。据调查,青少年较容易从高维度的表达形式中获取信息。青少年对知识的认知主要以感性认知为主,那么故事型、漫游型、游戏型的体验方式更能满足其需求。

3.2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视觉元素设计

青少年与界面进行信息交流时,首先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来认知。视觉元素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关键,交互界面视觉元素的设计直接影响用户对界面的兴趣。数字科技馆界面视觉元素的设计主要从图形、文字和色彩三个方面来考虑。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来看,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符号化、图形化,转化为青少年显而易见的视觉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将会降低科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界面的文字主要是为了说明某个科学知识或原理而存在的,由于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的约束,界面文字应该运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对于文字的编排,要根据青少年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特点,适当采用简洁、短行的版式。此外,还要依据青少年视觉运动规律和阅览文字的顺序特点来进行排版。为了确保文字显示清晰,适当的位置可以进行文字突出显示处理,使青少年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就能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交互界面的色彩设计应该要满足青少年的需求特点。据调查分析,高饱和度、明亮的颜色比较符合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和喜好。但是界面的颜色不能过于繁杂,颜色太多太杂乱会引起视觉疲劳,也会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从界面美观的角度考虑,整个界面应该有一个主色调,然后再辅之以其他色彩。[7]为了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可以提供自定义色彩选项,使青少年在操作过程中心情愉悦,满足个性化需求。

3.3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布局设计

好的交互界面能够将操作界面的流程进行合理的布局,确保操作流程能够按照合理的线索,层层递进的衔接进行。在数字科技馆的界面布局设计中,重点从界面的形式结构和功能表达两方面来设计。形式结构的设计要合理安排操作界面的版式并确立适宜的操作流程纵向层级数。从用户的需求来看,简洁,少层级的结构更符合其需求。简洁是保证在易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操作流程。界面版式设计时,要根据青少年视觉运动规律,将界面信息按照合理顺序安排放置到相应的区域。用户与界面交互的过程中,交互界面主要是通过操作引导、操作过程、操作反馈等一系列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这正是交互界面功能表达涉及的内容。实践证明界面设计呈现的设计内容与用户心理模型越匹配,用户对界面的体验就越好。反之则会增加用户对界面的认知负担及学习成本。[4]为了帮助用户减轻学习和记忆负担,并能有效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较快适应界面的操作。在界面设计中,应该尊重用户的心理模型,操作界面的功能设计尽量符合用户已经存在的对系统和环境的操作印象。使用户快速理解数字科技馆界面中各元素的含义及功能的操作方法。界面的反馈形式有多种,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反馈。在进行操作时,为了消除用户心理存在的某些如惶恐、害怕、焦虑等情绪,系统应该及时告知用户其行为所产生的反馈结果,让用户及时了解系统运行状态。

3.4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交互形式设计

数字科技馆的交互界面通过一定的互动形式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再通过青少年的进一步反思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好的界面互动形式是青少年认知体验的催化剂。它能使青少年轻松愉悦地融入界面环境中学习,实现数字科技馆寓教于乐的功能目标。互动形式设计多种方式,这里主要从互动的语境、情景及多样性三方面来阐述。人机交互中信息交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语音、感觉等多通道的交互方式,多种交互形式的整合能够提高信息交互效率,使操作更加便捷。兴趣是认知的关键,它是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参与互动体验的导火线。单一且循环的互动方式是枯燥乏味的,不能及时将青少年带入知识体验中,多感官的互动方式提供了多种操作方案,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互动情景,指的是实际参与互动体验的操作情景,包括单人操作和多人参与的方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的操作需要,合理设置互动情景,增强其参与的兴趣。互动语境即人机互动时的沟通形式,设计中应避免单调的信息传递,可以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让青少年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求知的乐趣。

4 结语

我国数字科技馆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和建设都相对滞后。随着交互技术日趋成熟,这是交互界面设计发展的大好时机,基于用户特性研究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真正体贴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这能给界面设计带来全新的设计体验。基于用户特性研究的界面设计,通过分析与用户相关的因素,并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来指导界面设计,能提高用户参与度,帮助数字科技馆实现高效、准确、生动的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因此,以用户特性研究为基础的设计将会是未来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许彩峰.数字科技馆的发展趋势[J].科学中国人,2015(05).

[2] 何亭.基于认知心理的网络界面设计研究[D].兰州大学,2009.

[3] 张杰,赖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科技馆[J].科技广场,2008(12).

[4] 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科研的特性篇(7)

1.1少数民族地区科研图书馆服务工作现状

图书馆的类型因其建置单位、功能、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了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中小学校图书馆。其中,科研图书馆是指全国科研系统各科研院所的图书馆,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一些省科学院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和其下属各研究所图书馆,以及各部属、省属研究院所的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的设置是依据母体机构的需要而设置的,以收藏与科研有关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为主,服务对象相对固定,主要面向广大科研人员。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在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文献检索能力的状况下,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已无法满足,科研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特色服务工作已迫在眉睫。而少数民族地区科研图书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大多属于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交流方式较为单一,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亟待转变,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建设更显必要。本文拟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以期窥一斑见全豹,对少数民族地区科研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现状有所阐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所资料室。1992年正式成立院情报资料中心,1996年更名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内现藏中文图书118 456册,外文图书28 099册,古籍10万多册。除古籍善本外,全部实行开架借阅管理,以方便读者按类求书,提高了书刊的利用率。在内部管理方面,馆内多年来形成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围绕科研、服务第一的理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网上服务。此外,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还利用本馆的资源优势和设备优势,建立了一批有特色又实用的专题文献数据库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1.2面临的挑战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图书馆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被动维持、消极等待,这种局面对于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科研图书馆亦不可避免的面临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2.1经费投入不足

经济的发展令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也使得各种印刷型文献的价格暴涨。据统计,近十年来中文期刊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增28%,外文期刊价格更是成倍递增。而各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却增长缓慢,从而严重削弱了图书馆的购买能力,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性、渐进性和整体性。文献资源老化,真正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新的文献资源贫乏,文献利用率只能逐渐下降,如此往复,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只能“名存实亡”,难以为继。对大多数科研图书馆而言,都存在缺乏经费的现象,使得科研图书馆的图书采购、文献资料更新面临极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受经费限制,利用网络等一系列现代化器材来实现资源网络化也无形中成了一个“美好的愿景”。

1.2.2服务对象单一

众所周知,科研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对象主要为本单位的科研人员,极少对外开放。在服务对象已呈多元化的今天,科研图书馆仅仅为本单位或本系统提供服务的做法,不仅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亦无法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的整体价值无法得到真正体现。

2.少数民族地区科研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的可能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科研图书馆一般因其地理位置会形成极具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馆藏资源。同时,属于科研单位下设的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占有相当比例,能够为专业性较强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2.1特色馆藏是开展特色服务的物质基础

特色馆藏是特色服务的基础,特色服务则是特色馆藏的归宿。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是云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东南亚南亚研究等学科研究是其优势学科,院图书馆则拥有着大量研究级文献资源与之相匹配。

2.1.1少数民族文献资源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作为云南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民族学研究一直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而院图书馆拥有着大量研究级民族文献资料为院内科研人员进行民族学学科研究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支持。馆藏大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大调查所形成的珍贵文献资料,形成了最具特色和价值的云南系列民族资料群。如入藏了8 000多册约2亿字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调查手稿资料》,其调查对象主要为当时居住于云南境内的二十四种少数民族以及为数很少的四川、贵州、西康三省与云南跨省而居的民族。调查内容涉及面甚广,涵盖了社会形态、民族宗教、民族历史、民族文物、民族风俗、社会经济、家庭婚姻等方面;再如收藏的《云南民族调查照片资料》共12000余张,拍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主要拍摄于1956~1965年间,形成了《彝族照片资料集》、《白族照片资料集》、《傣族照片资料集》、《哈尼族照片资料集》、《佤族照片资料集》、《傈僳族照片资料集》、《拉祜族照片资料集》、《景颇族照片资料集》、《布朗族照片资料集》、《阿昌族照片资料集》、《崩龙族照片资料集》、《苦聪人》(上、下集)、《云南沧源崖画照片资料集》、《民族印谱照片集》、《云南民族考古》、《杜文秀起义调查照片资料》、《民国年间外国人士在滇活动照片资料》等专辑。有关纳西族、回族、藏族、苗族、瑶族、壮族、怒族、普米族等民族也有大量未整理编辑的照片资料。此外,还藏有7部共40本的《云南民族调查电影片资料》,800多件《云南民族调查文物古籍资料》。云南民族调查系列资料是对二十世纪中叶我国民族大调查的总结,它以手稿、照片、影片等多种形式为我们还原了二十世纪中叶云南各民族的实况,堪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民族的百科全书。

2.1.2古籍善本文献资源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种古籍文献10万余册,其中古籍善本图书有71种1980册,仅次于云南省图书馆和云南大学图书馆。其入藏文献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部,成书时间最早可追溯至南诏大理国时期。至2010年,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云南省社科院图书馆已有十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名录。其中,2008年,元代官刻本《文殊师利所说不思仪佛境界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9年,大理国保安八年写经《护国司南钞》(1052年)、明洪武三十五年《无遮灯食法曾仪》(1372年)、明弘治十一年刻本《资治通鉴纲目》(1498年)、明嘉靖十年刻本《初学记》(1531年)、明隆庆元年刻本《文苑英华》(1567年)五部古籍文献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0年,《劝善经》、《指路经》、《吾查》、《物兆书》四部彝文文献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1.3东南亚、南亚研究资料文献资源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毗邻东南亚、南亚地区,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东南亚南亚学科研究随着2006年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为骨干的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的成立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藉此时机,积极开展调研,充分听取科研人员意见,调整馆藏外文资源采购方向与范围,合理利用紧张的图书采购经费,充实了馆藏外文资源。从科研人员实际需求出发,在原有订阅的《Country Report》(14个东南亚南亚国家)、《International Security》、《WORLDP OLITICS》的基础上新增订阅了《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FOREIGN AFFAIRS》、《Strategic Analysis》等刊物,使得馆藏外刊种类达到58种,同馆藏近3万册其他外文图书资源一道形成了以东南亚南亚学科研究资料为主的馆藏外文文献资源。

2.2馆员专业化为开展特色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科研图书馆作为科研辅助服务机构,其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科研性、学术性。科研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对自身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的科研人员,较之一般读者(用户),他们对信息资源服务层次的需求层次更高,个性化更强,这就要求科研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专业性更强,能够为科研活动提供专业、精准、快速的文献信息服务。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科研图书馆,其图书馆馆员除了能够常规地提供咨询服务外,还可以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工作。馆员的专业化可以为图书馆建立特色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提供人才保障。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馆内现有工作人员14名,除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外,还有其他各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这就保证了图书馆馆员在熟悉本馆馆藏资源的基础上,也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研究的学科背景。能够围绕特定选题,有效地为科研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个性化的课题跟踪服务,以协助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同时馆内工作人员中的少数民族馆员,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可以为院内科研人员查询有关民族文献资料提供便利。

科研的特性篇(8)

1 科技旅游资源的涵义和特性

1.1 科技旅游资源的概念

科技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已经或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的总和。首先,科技旅游资源必须具有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吸引力,即人们出游的动机主要是受到科技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吸引和激发而产生。其次,科技旅游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和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的事物和因素。已开发的还可以被看作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是指现在还不适于开发但当一定条件具备后即可被开发利用。最后,科技旅游资源必须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物和因素,这是用以与其他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必要条件。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很多,有形的科技设备和仪器、无形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科技模型和标本等等,可以说科学技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有符合另外两个条件的科技事物和因素才是科技旅游资源。

1.2 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

科技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广域性、不可移动性、形式多样性、重复使用性,多用途性等旅游资源共性,还具有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特性,主要包括:

(1)科技性。即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属性。科技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它是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事物和因素,或者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原理和真理,或者是改进效率的先进设备、仪器和工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奥义性。

(2)教育性。通过向人们展示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知识内容、科技新成果、科技发展的动向等,使人们亲身体验到探索自然,感受科技力量的快感,让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轻松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国家积极支持科技旅游的发展,除看重其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外,还由于它能够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长人们的科技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

(3)跨产业性。科技渗透于各行各业。而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科技旅游资源涉及工业、农业、科教、信息等一、二、三产业的多种行业。实际上。目前的工业旅游、高新农业园区旅游很大程度上带有科技成分,是对应用与工业、农业当中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参观体验,应归属于科技旅游。其他诸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观测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等都有自己的功能或业务。这些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产业性。

(4)快速更新性。纵观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到其加速发展的历程,而目前的时代又被喻为科技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旅游资源是关于科技的事物和因素,科技如此高速的发展必将引发科技旅游资源不断快速的更新并产生强烈的时代感。这种快速更新性和时代感使得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魅力。

2 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内容的影响

2.1 科技旅游资源配置的内容

厉以宁指出:“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对科技旅游资源的配置也应从这两个层次来阐释。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于某一科技旅游资源要不要开发,或者是选择对哪些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将判定是使其为旅游产业所利用,还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所利用或闲置。在这一层面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科技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问题。微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已决定开发的科技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以使其最合理的被利用。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旅游景观设计建造、服务的供给等问题。

以下将具体分析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对这两个层次配置的影响。

2.2 对评判科技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

2.2.1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

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科技性

旅游资源自身一般具有观赏、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娱乐等几方面价值,不同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各方面的价值内涵和大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或价值(吸引力)的不同指向性。科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是指向科技价值的,尽管它也会包含其他方面的价值,但其价值(吸引力)的核心是其科技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时应以科技价值的比较为主。并以综合价值的比较为辅助参照。

2.2.2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体验性

我国科技旅游市场范围狭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科技旅游产品的感知力和偏好不强,不能与其产生精神共鸣和情感激荡。而科技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就是科技性较强,需要具有较高“欣赏”能力的旅游者。既然无法在短期内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就应该在科技旅游资源选择和开发上做文章。在科技旅游资源自身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价值,即人们能够感受体验并欣赏享受到的科技旅游资源的科技价值及其他价值的程度。否则,如果选中一项体验价值较低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导致开发后吸引力不强而无法获益、或者是为了增加体验性而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

2.2.3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考虑与旅游业的结合度

科技旅游资源往往与其他产业单位密切相关,它既可能是其他产业单位的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也可能是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这种高度相关性一方面是科技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其价值有所降低,因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或是高等院校都有自己专门业务,不宜为人打扰,从而也就降低了科技旅游资源的可体验性。其他产业之所以乐于搞科技旅游就是因为可以产生范围经济,也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在利用同种资源进行多种生产时必须考虑到两种生产能否有效结合问题,如果无法有效结合。就不宜将该资源用于两种用途。所以;在对科技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这两方面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该资源能在何种程度上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判断其开发价值的大小。

2.3 对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过程的影响

2.3.1 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要重,最体现科技性和教育性

前文述及,科技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其科技性。在科技旅游产品中则体现为产品的吸引力或给予游人体验的核心是科技性。因而,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无时无刻不把科技性的体现居于首位,尽可能地以科技的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科技价值,使游客在感受到资源所包含的科技感的同时也体验到方式上的科技感。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将体验内容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对于旅游来说,所获得的是一种综合体验,但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综合体验中,各体验类型所占的比例或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就科技旅游来说,其资源的特性就是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因此它所主要给予的应该是以教育体验为主的旅游综合体验。这样,我们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过程中,突出教育体验的供给是相当重要的。

2.3.2 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要更重视参与性

前文强调了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中应重视体验性。不仅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更应突出体验价值,因为体验感不仅源于资源自身,还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开发拉近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增加体验感的方式可能很多,旅游中普遍应用的是通过刺激视觉感官来影响游客的内心,其实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

科技旅游最终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体验和享受。而满足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亲自探寻,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参与。所以,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增加参与的内容,这是让游客获得更大精神收益并同时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

2.3.3 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着重解决与其他产业的协调问题

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时应注重考虑与其他产业的结合问题,而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实际地、确实地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即努力使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单位的正常生产活动相协调,一方面努力挖掘具有该产业特色的旅游兴趣点。使其最大限度的为旅游所用和被旅游者体验,另一方面保证该产业单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协调可以包括时间上的协调,空间上的协调。内容上的协调三个方面。而且采用不同的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协调效果。

2.3.4 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也要不断更新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旅游资源具有其它旅游资源所没有的更新速度。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可变化性。科技旅游资源的这种飞快变化更新使得科技旅游可开发的“原料”相对丰富,不断的对新出现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淘汰过时的缺乏吸引力的项目,能使科技旅游景观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

3.1 资源配置模式及选择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组成三种资源配置模式:纯政府配置模式、纯市场配置模式与混合配置模式。而选择何种配置模式才能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则往往要看该资源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性质。产品的性质不同,则配置的成本、效率、公平性、能力等等方面也都会有差异,从而带来配置结果的差异。

3.2 科技旅游资源配置模式选择

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实际上源于其科技性,是科技性为人们感知后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收益,它使得社会成员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热爱的程度得以提高,进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科技旅游景点也往往被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社会福利的一种体现而为政府广泛推崇。

科研的特性篇(9)

1 科技旅游资源的涵义和特性

1.1 科技旅游资源的概念

科技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已经或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的总和。首先,科技旅游资源必须具有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吸引力,即人们出游的动机主要是受到科技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吸引和激发而产生。其次,科技旅游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和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的事物和因素。已开发的还可以被看作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具有潜在开发可能性是指现在还不适于开发但当一定条件具备后即可被开发利用。最后,科技旅游资源必须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物和因素,这是用以与其他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必要条件。与科技相关的事物和因素很多,有形的科技设备和仪器、无形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科技模型和标本等等,可以说科学技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有符合另外两个条件的科技事物和因素才是科技旅游资源。

1.2 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

科技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广域性、不可移动性、形式多样性、重复使用性,多用途性等旅游资源共性,还具有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特性,主要包括:

(1)科技性。即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属性。科技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它是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事物和因素,或者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原理和真理,或者是改进效率的先进设备、仪器和工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奥义性。

(2)教育性。通过向人们展示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知识内容、科技新成果、科技发展的动向等,使人们亲身体验到探索自然,感受科技力量的快感,让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轻松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国家积极支持科技旅游的发展,除看重其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外,还由于它能够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长人们的科技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

(3)跨产业性。科技渗透于各行各业。而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科技旅游资源涉及工业、农业、科教、信息等一、二、三产业的多种行业。实际上。目前的工业旅游、高新农业园区旅游很大程度上带有科技成分,是对应用与工业、农业当中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参观体验,应归属于科技旅游。其他诸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观测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等都有自己的功能或业务。这些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产业性。

(4)快速更新性。纵观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到其加速发展的历程,而目前的时代又被喻为科技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旅游资源是关于科技的事物和因素,科技如此高速的发展必将引发科技旅游资源不断快速的更新并产生强烈的时代感。这种快速更新性和时代感使得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魅力。

2 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内容的影响

2.1 科技旅游资源配置的内容

厉以宁指出:“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对科技旅游资源的配置也应从这两个层次来阐释。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于某一科技旅游资源要不要开发,或者是选择对哪些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将判定是使其为旅游产业所利用,还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所利用或闲置。在这一层面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科技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问题。微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已决定开发的科技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以使其最合理的被利用。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旅游景观设计建造、服务的供给等问题。

以下将具体分析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对这两个层次配置的影响。

2.2 对评判科技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

2.2.1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科技性

旅游资源自身一般具有观赏、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娱乐等几方面价值,不同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各方面的价值内涵和大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或价值(吸引力)的不同指向性。科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是指向科技价值的,尽管它也会包含其他方面的价值,但其价值(吸引力)的核心是其科技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时应以科技价值的比较为主。并以综合价值的比较为辅助参照。

2.2.2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体验性

我国科技旅游市场范围狭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科技旅游产品的感知力和偏好不强,不能与其产生精神共鸣和情感激荡。而科技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就是科技性较强,需要具有较高“欣赏”能力的旅游者。既然无法在短期内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就应该在科技旅游资源选择和开发上做文章。在科技旅游资源自身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价值,即人们能够感受体验并欣赏享受到的科技旅游资源的科技价值及其他价值的程度。否则,如果选中一项体验价值较低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导致开发后吸引力不强而无法获益、或者是为了增加体验性而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

2.2.3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考虑与旅游业的结合度

科技旅游资源往往与其他产业单位密切相关,它既可能是其他产业单位的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也可能是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这种高度相关性一方面是科技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其价值有所降低,因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或是高等院校都有自己专门业务,不宜为人打扰,从而也就降低了科技旅游资源的可体验性。其他产业之所以乐于搞科技旅游就是因为可以产生范围经济,也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在利用同种资源进行多种生产时必须考虑到两种生产能否有效结合问题,如果无法有效结合。就不宜将该资源用于两种用途。所以;在对科技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这两方面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该资源能在何种程度上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判断其开发价值的大小。

2.3 对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过程的影响

2.3.1 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要重,最体现科技性和教育性

前文述及,科技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其科技性。在科技旅游产品中则体现为产品的吸引力或给予游人体验的核心是科技性。因而,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无时无刻不把科技性的体现居于首位,尽可能地以科技的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科技价值,使游客在感受到资源所包含的科技感的同时也体验到方式上的科技感。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将体验内容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对于旅游来说,所获得的是一种综合体验,但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综合体验中,各体验类型所占的比例或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就科技旅游来说,其资源的特性就是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因此它所主要给予的应该是以教育体验为主的旅游综合体验。这样,我们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过程中,突出教育体验的供给是相当重要的。

2.3.2 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要更重视参与性

前文强调了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中应重视体验性。不仅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更应突出体验价值,因为体验感不仅源于资源自身,还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开发拉近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增加体验感的方式可能很多,旅游中普遍应用的是通过刺激视觉感官来影响游客的内心,其实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

科技旅游最终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体验和享受。而满足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亲自探寻,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参与。所以,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增加参与的内容,这是让游客获得更大精神收益并同时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

2.3.3 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着重解决与其他产业的协调问题

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时应注重考虑与其他产业的结合问题,而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实际地、确实地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即努力使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单位的正常生产活动相协调,一方面努力挖掘具有该产业特色的旅游兴趣点。使其最大限度的为旅游所用和被旅游者体验,另一方面保证该产业单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协调可以包括时间上的协调,空间上的协调。内容上的协调三个方面。而且采用不同的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协调效果。

2.3.4 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也要不断更新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旅游资源具有其它旅游资源所没有的更新速度。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可变化性。科技旅游资源的这种飞快变化更新使得科技旅游可开发的“原料”相对丰富,不断的对新出现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淘汰过时的缺乏吸引力的项目,能使科技旅游景观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科技旅游资源特性对其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

3.1 资源配置模式及选择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组成三种资源配置模式:纯政府配置模式、纯市场配置模式与混合配置模式。而选择何种配置模式才能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则往往要看该资源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性质。产品的性质不同,则配置的成本、效率、公平性、能力等等方面也都会有差异,从而带来配置结果的差异。

3.2 科技旅游资源配置模式选择

科技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实际上源于其科技性,是科技性为人们感知后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收益,它使得社会成员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热爱的程度得以提高,进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科技旅游景点也往往被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社会福利的一种体现而为政府广泛推崇。

科研的特性篇(10)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关于时・空特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在建筑领域,其他如:形式、符号、文化等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演进性和差异性。 空间和环境类科学在这方面就体现的更加明晰。这是由研究对象‘空间’ 本身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时间演进和地域差异的特性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都在其自身的发展框架上展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这种时空差异性,以时间演进性差异为主流。地域性差异为次枝和延续,且不断影响和推进着时间性差异的的演进。

同样,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这一课题的前沿,同样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即:人居环境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对道萨比亚斯的道氏学说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必须指出,道氏的理论主 据西方国家的现象与经验,其对战后第三时间人口稠密、资源进展、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因此,我们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同时,应该积极从中国实际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此外,道氏理论由于体系庞大,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并留有一些机械的线性思维的痕迹,这种认识上的时代局限可能与道氏的早逝有关。”

吴良镛先生提到的这种学术上和实践上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是空间环境类科学发展(建筑、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必然存在的特性。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与时・空演进完全同步的,也不可能是永远滞后或者超前的。所以在空间环境类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者创作是永久性先进和绝对完美的。只能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有限空间内是正确和科学的。

一个科学的学科研究,一定要有时间上(时代性)的继承、发展,也要有空间上(地域性)的继承与发展。才可以更好、更准确的解决问题。而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一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并不是很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一些片面、不合理的、盲目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合理、正确的解决现今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时・空特性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居环境理论理论概况

第一位系统的提出人类聚居概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比亚斯,吴良镛先生对道氏理论特点有精炼的总结:

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道萨比亚斯所在的那一时・空背景下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指:逐渐加速的城市化革命。

考虑问题的整体观和系统观。道萨比亚斯认为:城市发展问题的错综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入手考虑我的生活系统。”因此,注意到病状,却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他认为,应该吧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来考虑,否则,就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理解失误的复杂性,从而片面、简单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结果则事与愿违。

3.在建筑与城市科学总,较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拓宽了城市规划研究范畴。道萨比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4.初步建筑里其理论框架。 这一点十分重要,也对学科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系统框架的建立,就如同种下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是学科发展和延续的种子,当然这颗种子可能结出‘大小’、‘颜色’不相同的新果实,但对整个学科体系和理念的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后继学者能更清晰和明确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核心理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人居环境理论形成过程来看,人类的探索研究并不是总是和时空的演变同步的,这几位先驱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规划领域和人居环境的研究和探索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时・空演进到的今天也给与我们很多启发和研究价值。所有先进的理论思想,是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客观因素全面、准确的分析的综合结果。是对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敏锐把握。

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理论和实践在时・空的维度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的。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的产生,由于研究条件和范围的限制,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理论的发展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时要综合考虑时・空演进的差异性。

3.研究环境‘时空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关于‘弹性空间’理论的提出

时间的演进性是客观存在,不可逆转的。但空间的差异性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却因为有时间和人类活动的演进性,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和调节性已经因为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发展和改造遭到了破坏,有些破坏是连锁性的,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和改变。所以保护空间的差异性是研究和建设人居环境所必须遵从的前提。然而空间的多样性(差异性)是要在空间的演进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而空间的演进性的动力主要是是源于时间演进中的人类活动。所以传承和发展时代价值,保护和优化地域特色。 就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

而地域特色本身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特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的消化与沉淀。是每个时代中最优价值、最符合当地人居环境发展的精华的积淀。继承是肯定的,发展也是肯定的。而且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人居环境的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关于弹性空间和资源可持续问题的考虑。

也就是说,在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尽量不犯不易于修复的错误,给子孙后代留有充足的空间资源和生存资源。这就是弹性空间设置和资源可持续工作的必要性。

弹性空间是指在人居环境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具有可塑性强,可更新再生的,易于生态恢复的空间领域。对这一领域要有意识的保护和‘留空’。以适应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空间和生态的再生。

资源可持续这一论题,我们已经早有觉醒,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是需要我们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综合的,系统考虑和分析资源紧张与可持续的问题。

当今人居环境已经发展成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有机系统。其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综合性的和复杂性的;其问题形成的过程也具有时・空演进性,存在是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异性。所以,面对综合、复杂、具有时・空特性的问题,我们就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的眼光去探求人居环境发展演进的时代脉搏和发展动向。用综合,有机,系统,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实践代价,甚至难以挽回的自然和资源的代价。

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人居环境发展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注重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才可以更准确、更优化的处理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以及更加合理和有机的引导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下一篇: 员工管理原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