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常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52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1)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16

1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课堂常规问题,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小学生大多是6~12岁的未成年人,其思想还未独立,自我约束力也较弱,故很难约束自己认真上完一节体育课,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抓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2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分析

体育课堂常规主要包含: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及出勤、准备活动等内容[1]。这些内容既是维持正常体育课程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2.1 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的意义

在体育课程开始后,集合整队是最早的课堂常规。对小学生来说,集合整队能够将玩耍中的孩子聚集起来,且有利于号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师生问好则有利于学生礼貌、礼节的培养。

2.2 清点人数及出勤情况的意义

该环节是体育教师管理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点名方式,教师能够较快认识学生,并让学生受到关注。在师生较熟悉之后,则采取清点人数的方法取代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则能有效预防小学生由于擅自离开课堂而发生意外。比如,某位教师在课开始时先对人数进行了清点,在课中又集合对人数进行了一次清点,下课时再清点了一次,如果学生人数变少,就及时找出是谁缺席、为何缺席等,有效降低了学生由于缺席而发生意外的可能。

2.3 安排见习生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许多较调皮的学生装病而不出勤,若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便能大大减少该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安排见习生做相应的事,有效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必不可少。

2.4 宣布课堂内容及要求的意义

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及任务,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并做好心理与思想上的准备。比如,在上《立正、稍息》该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了集合整队、清点人数等课堂常规后,则应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任务是明白什么是立正、稍息,并能做好这两个动作。除此之外,教学还要利用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准备活动的意义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要有充足的准备。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的是,体育教学的实现需要活动全身大部分肌肉,属于一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身体肌肉的粘滞性,使人体温度升高,然后促进人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接受运动技能。同时,在接受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顺利完成难度与强度均较大的练习。除此之外,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能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创新课堂常规的形式,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即可。比如,有位教师曾经这样进行准备活动:在冬季上体育课时,学生大多怕冷而不愿意出去,教师便喊出一句话“老师今天设置了几个藏宝点,谁能找到就属于谁。”老师话刚说完,学生便活跃地开始寻宝旅程。待学生跑得满身大汗时,教师才宣布本节课的内容是“耐久跑技术”。由此可见,合适的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6 安全教育、检查的意义

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检查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弱,故教师应通过安全教育反复强调安全的要求,学生经常听则容易记住,进而大大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比如,教师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强调“上课期间,不能跑去楼顶玩”“不能和同学打架”等,学生在听多了之后便能在脑中有较深的印象,不仅能自己做到,还能有效监督身边同学的行为,对于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关于小学体育常规的若干思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开展体育课堂常规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是小学体育教师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以下是对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若干思考:

3.1 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师应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时尽量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比如,小学生喜欢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死板的内容转化为游戏,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3.2 广开言路,加强创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广开言路,加强创新。比如,积极收集可行性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常规,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向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学习,倾听他们的建议,并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有效课堂常规的同时,还应加强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课程要求。

3.3 实行“教学三维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及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2]。课前、课中及课后反思,称为“三维反思”。课前反思怎样根据新教材特点及小学生特点进行课堂常规;课中反思如何将着眼点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课堂常规有利于学生发展与否;课后反思要不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已落实。

4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实施,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且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体质锻炼,是小学生接受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实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时,教育者可根据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形式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2)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具体的实施者,“勤于实践和反思”是不断提升专业品质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批判反思,而这种实践和反思又需要通过广泛学习获取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一)领导重视,形式多样。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思维成长课题研究小组,由校长领衔,下设研究成员,成员分别由副校长、教务处主任、科研处主任、教研组长担任。定期召开研究会议,制定课题激励制度等。学校每年根据经费预算和上级要求,采取“4+2”的学习模式,即校内个人自主学习、备课组学习、教研组学习、区级教研活动学习、市级学习、部级学习等学习形式,安排老师学习,提高自我专业思维水平。

(二)教师参与,内容丰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学习有两种:理论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理论性学习不只限于温习曾经习得的教育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而主要是学习新理论与新知识。近年来,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很快,而新课改也整合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形成了一套新型的课程与教育理念。

当然,教学的基本技能(普通话、粉笔字、教学板书)不能丢,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循环、教学设计艺术、教学提问艺术、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计算机操作、PPT制作、教育案例的撰写、考试命题、班主任常规管理等。

学校的文化主题是诚,诚文化思想的认同内化,解读诚的思想,也是学习的内容之一。

笃行

教师在广泛学习之后,结合本校实际,耕耘在教学的第一线,用踏实的行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同时,为规范行动,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约束制度。教师思维,要靠行动来落实,专业技能思维、学术思维、人生的思考,无不需要笃行。

(一)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需要借鉴集体的智慧,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采取四个层次的校本研修行动:

第一,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加强教师的个人反思,及时追踪学生学习情况,记录教学中的闪光点和问题,深入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例研究。加强教师合作互动,认真对典型课例进行专项研究,集体完成教学设计,集体开展教学反思,交流得失。

第三,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主题研究。根据学科教学中普遍性的问题,按时组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确定时间、地点和中心发言人,确保教研组活动的制度化,确保备课组活动的常规化。

第四,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性的课题研究,举全校之力,解决问题,凝冻成果,深化研究。

(二)课题研究。我校倡导“做好一个课题,办好一所学校”,制定了“行政科研一体化”制度,结合本校诚文化主题实际,确立了本校统领性课题“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总课题的统领下,分门别类的研究学校各板块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特色课堂。在统领性课题“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下,通过博学(学)、笃行(做)、善悟(思)“修诚”,目的是“尽性”,即充分发挥人的天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尝试着至诚尽性“135模式”,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了这种课堂模式,就有章可循。通过“预习——展示——反思”等核心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参照全国主要教学流派、模式,思考各种课型模式,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师生的天性,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展现“尽性课堂”的活力。

“尽性课堂”是“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核心支撑,是以学校“诚尽其性”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秉承儒家“博学、笃行、善悟”的修诚之途。“尽性课堂”实施的具体措施是“135课堂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三维目标为主线,坚持“目标导学、目标导做、目标导思”的教学原则,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一根主线:三维目标

2.三个环节:

目标导学——准备学习——自学(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目标导做——说评议演——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目标导思——自评质疑——反思(让学生书面反思得失)

3.五步教学:

测——学——做——练——思。

核心环节:自学——展示——反思。

由此,通过“尽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贯穿始终,使得教学课堂实现高效化,使学生获取完备的知识结构、敏求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素养,逐步提高诚的境界,进而渐次的发挥师生天性、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特色课堂,必须依靠课堂管理制度来规范。课堂管理制度包括班级课堂管理系统和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系统。班级课堂管理系统是课堂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内部保障措施。如:课堂活动制度、课堂学习评价制度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系统是促进课堂效率提高的外部保障措施。如:教学常规、教研常规、激励制度等。

公正、透明、科学的班级课堂管理系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和睦有序、积极上进的学习团队精神的形成,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保证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建立课堂活动制度。我们知道,课堂行为的核心在“动”,这种“动”应该是有价值预设的、有一定规范的“动”,而不是盲“动”或乱“动”。因此,制定师生共同认可的课堂活动规则和相关制度是“动”的前提。比如:目标认定规则、自学规则、展示规则、反思规则、相关课堂纪律等。

第二,建立课堂学习评价制度。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目的在于促“动”,在于在“动”中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精神的成长。因此,课堂学习评价是促“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新课程理论和学校课堂理念指导下,把“学生课堂学习评价”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根据主体性、及时性、发展性、有效性、开放性评价原则,精心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评价工具和流程,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最大限度的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使特色课堂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善悟

善悟,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认为,思考,是教师专业的特质。善悟,是一个教师生活的常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行动;但是,我们想不明白,就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去做。因此,教师专业思维成长的必经之路,善悟不可缺少。要从教育领域的一个技术工,转变成一个研发人员,最后成为一个引领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思维势在必行。

1.课前思: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让主阵地发挥高效的作用,教师课前的个人预设、集体预设就显得异常重要。教师首先自我备课,再和备课组一起集体备课,思考本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式等,思考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2.课间思: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生命性的,体现出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生命的意义预示着教学不是仅能预设的、模式化的,作为一个生命体,教学是在一个时空中由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但生成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师生的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为本位,因此,我们要思考在课堂中随时生成的问题,思考教学的生成发展性。生成的教学内容,通过交往互动,师生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3)

“教学常规”是一系列教育教学规范中经常起作用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正常运行的机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我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常规来要求自己,但是认真学习,一路思考而来,发现自己也有一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学习改进:

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生命,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教师都试图让自己的课堂充分生趣,吸引学生,让学生一上课就兴奋。这当然也是我的追求,但在平时教学当中,却也有着许多松懈之处。因为没有他人听课,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也不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外过度语就说这个。有人说过,没有人听课时,也要把它当成有人听课,这样才会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会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

《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但遇到那太差的朽木之时,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什么横眉冷对,吹胡瞪眼,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况且生气有损容颜,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4)

新课标的改革推进,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基础知识层面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1]。本次论文结合课改要求以及学生需求,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所谓高效课堂,指的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以最大的限度和最完美的状态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堂的时间有限,必须抓住机遇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利益,以“高质量,轻负担,向课堂教学要效益”为教学理念,深入贯彻教学改革[2]。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分析

在高效课堂常规建设不断实践的过程当中,初中语文课堂逐步发生了深刻变化。全体一线教师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少教多学”作为教学理念,作为教学过程的行为指南。在备课的过程中,教案被导学案逐步取代,成为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课上环节,填鸭式、注入式的传统模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以及交流讨论成为教学的常规程序。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过程,教师开始着重于对作业的设计,而非照搬课本习题,重视作业对学生们能力提升的延伸性和拓展性[3]。在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总结除了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教学设计环节。高效课堂的建设强调的是“以学定教”,教师需要从传统“写教案”的模式中转变,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备课的重点已经从教师教学转向了学生如何学。通过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的备课环节改革并没有实际应用到学校的常规备课管理过程中,导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较高的教师对于备课方式的改革十分抵触,仍在沿袭一贯的备课方式,把自己多年的教案改头换面,称其为导学案;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对改革保持高度的热情,但是缺乏深入的钻研,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多教师没有抓住教材的要点,制定的策略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课堂教学环节。高效课堂的建设重点是“多学少教”,教师通过传统注入式、满堂灌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体验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将重点转向了“精讲多练”,转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们学会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但是调研发现,高效的课堂建设提出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并没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始终没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课堂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了表面的热闹,没有重视课堂的实效[4]。

(三)课后思考环节。高效的课堂建设重点强调了教学反思环节,教学必须要学会教学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将它视作快速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调研中发现,高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课后反思改革没有具体体现在常规管理中,多数教师把课后反思当作了可有可无的环节。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策略思考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建设不断深化,全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高效课堂的实践经验,高效课堂的建设已经将成熟经验转化成了常规教学条例,为高校课堂的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重建工作。切实地加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地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加强对高效课堂重建的顶层设计,按照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作业布置的程序环节不断深入,全面系统地对高效课堂的重建进行设计。力求目标明确、计划详实、责任到人。

(二)强化专题研究工作。高效课堂的教学重建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必须组织起骨干力量,从问题出发,深入研究课堂重建的背景。在备课、作业、上课、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提供有效性的改革策略,提高教学重建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让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建设更具针对性。

(三)制定教学模式重点。针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我们必须制定具体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保证初中语文的高效教学课堂构建。

本次论文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重建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构建高效课堂必须从课堂氛围的重建、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对学生本体的尊重等各个方面展开。让学校提起重视,确保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得实际的效果,充分满足初中语文现实的需要,促进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万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1:108.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5)

观课前“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一是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题(实验)》,熟悉国家对高中学生知识、身体、技能、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观课的目的性。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了解教情与学情。向执教教师、学生了解教与学的基本情况,知道教师的平时教学情况,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所学教材、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三是掌握观课要点。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4点”。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掌握了这些要点,就为我们观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制作观察量表。在确立了观察重点后,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是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观察量表设计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观课中“摆正位置”

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讨活动,是教研组磨练课堂、打造课堂、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课堂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导团队的教育行为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的课,执教教师必然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亮点或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注意到的事。因此,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客观真实地观察、记录课堂现象成为至关重要的细节行为。二是观课重点要突出。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聚焦课堂问题、课堂病态、课堂细节,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研究教学。“以学定教”是观课议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还要学会简单易行的记录课堂现象的技巧,学会归纳、整理、分析课堂信息的方法,学会专业推断的技能,学会客观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三是切实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要时刻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仔细听教师的语言引导,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果自己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

议课时“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直接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教教师要摆正心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往往就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如今年5月我们学校举行了观课议课活动,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刘老师执教课,教学内容是手球。刘老师不是学手球专业的,但是他却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断挑战自己,课上得非常成功。课后会议上,刘老师重点说出了本节课获得成功的地方,目标的达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观察者分别从自己承担的观察视角,依据搜集到的有价值课堂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结合记录的课堂现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点评议论课堂亮点及存在的“课堂教学病态”,一方面提炼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病态教学”开出“药方”,提出课堂改进建议,与执教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进行平等对话;教研组各成员对每位观察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探讨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达成了共识。同时,通过对诸多课堂现象的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形成校本研究课题,进行共同探讨,合作攻关,最终解决课堂问题。

活动后“自我反思”

观课议课改变着教师日常化的教研方式,改变着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在不断地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形成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协调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6)

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管理,只是有经验的教师似乎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顺利开展教学;而初任教师(包括实习教师和新任教师)却往往难以兼顾教学进度与课堂管理,顾此失彼。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不知采取何种有效措施。不少教师采用极端做法:要么对捣乱学生不管不问,闹不出大事就行;要么把教学课上成管理课,使得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无论纪律涣散的课堂还是强制束缚的课堂都不利于有效地教学。

问题的关键是初任教师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问题行为降低到最低限度,把更多的时间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方法之一便是实行积极的纪律模式。所谓积极的纪律模式有两大要点:(1)学校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权利,让学生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和修改。(2)教师以身作则,深得学生信任,师生共同创设一个平静、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积极的纪律模式:

一、 师生共同讨论,建立课堂常规

在课堂的不同时间起作用的规则有很大差异,这就使得规则格外的情景化,因此也就更加像常规了。对于新教师来说,建立一定数量的常规能防止重大纪律问题的发生。注意平衡常规的数量。过多的规则会使学生拘禁,课堂气氛变得紧张,甚至敌对。制定一些必要的课堂规则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师最好在新学期或者上课的第一天与学生讨论怎样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需要制定哪些课堂常规。只有学生参与制定班级规则以及处罚措施,才能理解规则,并自觉遵守,愿意纠正错误行为,规则才能作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开始运作。好的纪律应该分等级排列,同时说明相应的违纪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规则是教师和学生的班级契约。规则面前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以身作则。最令学生不服气的是教师言行不一,对自己网开一面,或者解释规则时选择某些特殊同学。另外,学生接受和适应规则需要一段时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与学生讨论变化了的情况,赢得多数学生的支持后调整规则。

二、 营造轻松、高效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弥漫于课堂的情感氛围。成功的教师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所谓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就是师生轻松、高效地完成教与学。为了达到这种课堂气氛,教师既要注意制定尽量周全的教学计划,又要安排好课堂的空间与时间。一些有用的建议包括:(1)给予学生简单明确的指导,使他们知道本节课要做哪些事情;(2)确保活动有步骤地展开,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完成;(3)事先准备好教学材料和教学工具,让学生相信你的组织能力;(4)事务性的以及与教学无关的事,如点名、收钱,应该快速完成。(5)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课堂环境。如,美术课上可以在家庭般的教室中上课,利用学生的美术作品装饰教室。讨论法适合采用圆桌型或者马蹄型的桌椅排列,而讲解法传授知识时,可以采用秧田式的桌椅排列,但是各行各列要留出人员走动的空间。

教师的人际关系能力对课堂气氛的影响也较大。美国学者查尔斯(Charles)把教师的人际关系能力分为三类:(1)一般的人际关系技能。友好、积极地对待学生;善于倾听,理解学生的际遇;真诚地表扬学生。(2)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定期关注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与之交谈;表达出愿意帮助学生的心情;教师担当行为举止的表率,自己先做好,再要求学生;(3)与家长的人际关系技能。定期和家长交流;告诉他们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告诉家长需要怎样做;强调学生取得的进步,而不是仅局限在他的缺点上。以上这些都是对轻松、高效率教学的课堂有利的人际关系技能。

三、 建立有效的交流通道

几乎每节课堂总有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细小,有些则比较严重。课堂管理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完成计划好的教学活动。教师处理违纪学生的一个原则就是不把问题扩大化,以免影响教学进度。无论处理哪种违纪行为,建立有效的交流通道十分必要。

首先从非言语交流说起。如果教师对学生时常进行非言语交流,敏感的学生就能够会意这些暗示,避免一些小的过失而专心听课。例如,当学生交头接耳时,教师可以用眼睛盯住他。走到看课外书的同学身边,他会自觉地配合教学。同样,消极的非言语则给学生传递被动信息。教师倚在门上与学生对话,学生也会三心二意地听教师讲话。如果教师说话时不看学生,或只是看特定的学生,抵制的学生就会增加。若教师授课时位置不变,则会为违纪同学提供可乘机会。

对待产生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首先要稳住学生的情绪,尽快让他意识到自己错了,需要集中精力学习。一旦教师在班里批评指责学生的过错,课堂教学将会受到影响,教学时间相应减少。因此,教师最好使问题孤立,不拿个别同学的错误惩罚全班同学。这样做也可以让违纪的同学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过激行为。课后教师可以与违纪学生安排一次谈话,再利用有关学生和其他教师对问题同学的看法,警示他(们)。有一类学生是经常犯错误的。教师需要多花心思,找出症结所在。引发学生重复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背景、学生性格。最

好的方法是与同事和家长合作,共同监督管理。

四、 教师积极反思课堂教学管理的得失

教师可以定期或者以重大的班级事件为契机反思课堂管理的得失与问题。主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我想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友好的、高效率的、严肃的?(2)我喜欢那种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的还是独立思考的?(3)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表现如何?(4)他们怎么看待我的教学风格?(5)计划好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6)经常在我的课上捣乱的几位同学是否在其他老师的课上也常常这样,为什么等等。万能的管理规则是不存在的,因为课堂管理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学生情况而调整课堂管理策略。

虽然单凭积极的纪律模式很难改变严重违纪的同学,但我们可以此模式为主,多模式共举,使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和教师和谐相处,从而使班级教学顺利开展,少受甚至不受干扰。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该预测班上经常闹问题的学生在这节课上可能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考虑自己会有什么反应。用平静而严肃的神情对待违纪同学不失为一条好的建议。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7)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地理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促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现象和规律。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弊端重重,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要对之前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反思中发现在备课、教学、学生课堂反馈、学生课后练习答题情况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加以解决。

二、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要备教学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其中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和备方法。

课堂联系实际,学会结合身边的事件或现象开展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地震”时,可以收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很快可以进入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讲“城市化”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南昌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及我们学生能做些什么。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大多数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所见,从交通拥堵(上学放学挤公交,春运时期火车站人山人海)、环境质量变差(“三废”的排放,玉带河、青山湖等的污染)、城市地面的变化(农田变高楼大厦等)等几方面来进行展示。在提出措施时,学生展示了南昌地铁规划图、玉带河污水治理施工图等。这样,学生既从身边的生活中学到了地理知识,同时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生产中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其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更加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推动学生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学生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三、加强地理相关素材的积累

要做好地理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收集相关的地理素材。素材丰富了,再合理地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后及时总结

及时总结尤为重要,比如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课堂上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等。如果课后不及时反思和总结,则很难提高教学能力,也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课后反思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这也正是大多数教师易忽视的方面。除了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要分析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课堂上是否有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教师最后通过课常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后续教学将有很大的好处。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后反思;五有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3

1 反思 “有序”课堂

“有序”课堂应以有利于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为目的,以有序的“教”和“学”为标准,以保障教与学有效性为评价依据的课堂。有序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其课后应重点反思有序的“教”、“学”和“管”。

1.1 “教”“学”需遵循“序”的规律

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中实施“教”与“学”的过程都应遵循序的规律。教师要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有序地组织教学,开展师生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现有序地“教”和“学”。常态体育课顺序基本包括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序的衔接,不能轻易的调换,否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如高中耐久跑教学必须通过准备活动进行热身,预先动员学生身体机能;在基本部分中,身心进入最佳工作状态,运动量逐渐加大,收获最大效益;最后通过整理活动放松身心,消除疲劳。课堂上,技能教学要遵循动作的泛化、分化和动力定型发展规律;人体机能遵循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的循环过程规律等。

1.2 课堂管理要有序

课堂管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贯穿教学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管理的有序应该落实到学生有“序”地“学”上面。只有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保障的体育课,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保障教学中师生双边有效互动。如学生在耐久跑的走跑交替练习过程中讲话、推搡、打闹等,此种现象不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学练质量,也容易发生安全问题。课后必须要反思课堂管理的有序性。

2 反思 “有趣”课堂

有趣课堂包括学生学习之趣和教师教学之趣。要想学生能够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教学设计、学习方法必须要“走心”。 耐久跑是体育课堂教学重要的必学内容,其本身是枯燥的,不受学生喜欢,为了使耐久跑教学的课堂既实效又精彩,教学中必须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利用游戏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通过定时或定距离分组比赛法激发学生竞争兴趣,通过帮教合作跑、朋友伴随跑等练习方法提高学生情意合作之趣。创设出趣的意境,设计趣的环节引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趣中学、趣中练,在趣的作用下积极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能力。

教师教学之趣是有趣课堂的“火车头”,但却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要想激发学生的趣,教师先要从运动项目中找到“趣点”,要对该项内容教学产生兴趣,然后带着趣的意识设计教学、将趣付诸实践。如将体育史引入课堂,以“史”引趣;利用体育赛事实现以“赛”促趣;设计趣味教法,以“法”调趣等。只有有心和有趣的教师才能导出有趣的课堂,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乐趣,体验运动的快乐。

3 反思 “有声”课堂

声音是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因素,但却最容易被体育教师、学生、听课者忽略,体育课中的笑声、掌声、辩论声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最直接体现。

笑声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运动负荷、享受运动乐趣和展现自信时的一种“恰到好处”的愉悦状态体现。体育课堂是运动的课堂,更是欢乐的课堂,一节没有笑声的体育课是失败的课,例如在经过反复演练的公开课上我们很难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声,很多时候学生都表现出一副死气沉沉的状态,整堂课都缺少活力。

掌声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扬和鼓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课上学生学习状态和参与程度的主观反映。体育课中,教师的优美动作示范,学生漂亮的动作展示,游戏比赛中的同伴加油鼓劲等都会引发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相反,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有看到学生的“面子掌声”,如教师说:“同学们,看这位同学表现的这么好,我们是不是要给一些掌声啊!”学生听到这样的话,看看周围这么多听课的教师,勉为其难的“被”鼓掌了。

辩论声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意见的声音。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生之间因认知差异不同就会产生碰撞、疑问和争辩,也正是这种辩论促动了学生的思考、探究,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4 反思 “有汗”课堂

汗水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是学生体育课堂承受生理负荷的间接反映,是学生练习时间、练习次数、运动强度等指标综合体现形式。合理的运动负荷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无汗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显然是不达标的,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是无效的;反之,体育课堂运动负荷过大,会对学生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不适合的。反思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应该让师生从了解运动负荷、体验运动负荷和掌控运动负荷着手。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明确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二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验运动负荷需要学生通过变换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重量、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等来完成;掌控运动负荷要求学生学会监测自身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明确运动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学会利用脉率测定法评估运动负荷的合适程度。

5 反思 “有效”课堂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是有效课堂的最直接体现形式。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9)

本学期我校以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为统领,以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学校检查为重点,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求真务实,推进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提高新课程教学的实施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现将本期以来我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开学初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就深入到各班进行了推门听课,通过听课,全面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诊断,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10月份还开展了人人一节好课活动。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好新教材

本学期一年到三年都使用了国家新编订的新教材,每位任课教师认真熟悉新教材,适应新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特点,重视学法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了解毕业班教学进度,与毕业班教师共同商讨毕业班教学、复习工作;针对一年级新生开展入学教育,使之快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三、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做到开齐上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抓实常规,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本学期我校继续进行课后服务活动。为使学生课外活动取得实效,我校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开展学生读书活动,不断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崇德尚美、才高艺精的教师队伍。学校认真开展了对教师的培训,在思想上引导。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师德典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

坚持校本教研、校际交流的有机结合。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除了在本校开展教研活动外,在本学期,通过大力开展教育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在“互助体”活动中,我校的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研课和评课;蒋玲、高峰参加了“探索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比赛;蒋玲、吕文吉还参加了区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示范课活动。吕文吉还加入到小学英语工作室里,和全区的英语教师一起交流研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技巧等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了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六、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研最普通的形式,按教学进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材、学生、教法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求及时、自觉地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10)

(一)课前准备不充分

部分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他们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写好教案就相当于备好课,他们常常把写教案和备课等同起来,因此,在课前准备阶段,他们主要是参照课本和其他资料来编写教案,其教案内容局限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结构等,而很少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其教案特点为简单化、常规化、格式化。

(二)课堂组织不灵活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不注重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过于随意,课堂纪律得不到保障,课堂组织紊乱;有的老师过于注重教学流程,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常常主次不分明,重点不凸显,难点不突破,学生被动参与;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导致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三)课后作业一刀切

在农村初中学校,相当部分的数学老师忽略学生个体兴趣、基础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布置课后作业时常常犯“一刀切”的错误,全班几十个不同的学生都被要求独立完成相同的书面作业,交后由老师批阅打分,这种局限于做题目和检查结果的作业,实质上是片面追求学习结果,漠视学习过程,忽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不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便觉得乏味,对作业不感兴趣。

(四)课后反思不深透

在农村初中学校,很多数学老师把写课后教学反思当成额外的教学负担。有的教师没有深入反思,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他们课后写出的教学反思往往只是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没有反复反思,认为课后反思写来写去,无非就是重复同样的无趣的内容;有的教师没有坚持反思,他们有时写反思,有时不反思,反思断断续续。因此,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提高。

那么,如何克服低效教学,才能促进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按照常规要求备课的同时,还要加强备课的有效性,即有效备课,有效的备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备课的预见性。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所,但许多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和情景,有时会让老师措手不及,因此,教师要未雨绸缪,对所选用的题目,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尽量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遇到各种各样的解题困难,并根据各种“预设”,拟定应对措施,形成“预案”,这样,课堂才会更加灵活,学生才会更加灵动。

2、教具课件的趣味性。在选用教具和制作课件时,教师要考虑到其实用性和科学性,更要考虑到其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热情。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就会有不同效果,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法要从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灵活选用教法,教法贴切,课堂教学方能有效。

4、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备课时每节课都要安排有一定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以便分析学情,进行有的放矢地辅导。

(二)加强课堂组织的有效性

课堂组织的有效性主要包括:课堂管理秩序井然、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等方面。

1、课堂管理秩序井然。众所周知,课堂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保证。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组织的有效性首先应体现在管理课堂秩序,正常的课堂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每一项学习活动,教师都应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过程中有序进行,对一般违纪行为,教师要在了解违纪原因及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方式,及时纠正,对于严重违纪行为,不要迁就放任,而应给予严肃批评。

2、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师在备课时,教学各部分预计的时间分配,上课时一定要做好调控。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师一定要站在整个堂课的角度,灵活安排,对预计的时间进行适当调整,重新分配,使之恰到好处。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效率就越高。

3、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少数学生或主要面向尖子层学生的教学,谈不上有效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常言道:熟,方能生巧,特别是对于数学课来说,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数学素养,适当布置课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要注重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否则将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得不偿失。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要激起学生的作业兴趣,作业题型必须要尽量做到“活”、“新”、“奇”,例如:在学习概率后,给学生布置设计游戏规则的作业(一台电脑,两个学生,采用游戏的方式来确定谁先玩电脑,如何设计一种公平的游戏规则?),这种把掌握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的作业,学生就会乐做、愿做、喜欢做。

2、多样性。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布置实践类、合作探究类作业,也可以布置数学笔记、数学手抄报等形式的作业,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后,可布置学生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去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各学习小组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估计同年级学生的平均视力。这样,不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协作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正价值。

3、选择性。《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现代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适当设计难易不一的作业,如可设置A、B、C三类题目,A类为基础题,B类为中等题,C类为拔高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能力,选做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从而提高课后作业质量。

(四)加强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课后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切实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加强课后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即要深入、反复、持久地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1、深入反思。深入反思就是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再教设计等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有效反思,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失败之举、教学机智、学生创新等,创造性地进行再教设计。

上一篇: 金融业研究 下一篇: 电力工程标准规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