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缺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21

公允价值的缺点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1)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完善,应用缺乏相应参考

我国在2006年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等制定了相关规定,其中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中的亮点。但是,由于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引用实施较晚,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和活跃,无法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提供合适的舞台和条件,公允价值研究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主要研究其定义和性质,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研究严重缺乏。这些我国公允价值理论研究上的缺陷在会计准则中也有所体现,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主要是针对定义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但是关于操作层面上缺乏详细具体的方法规定,尤其是在确定估值技术方面一直存在一些争议。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不完善使企业在确认金融工具时,没有明确的参考。对于公允价值如何计量也缺乏明确解释,导致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大,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合理有效运用。只有完善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加强可实施性,才能推广公允价值属性在金融工具领域的有效应用。

(二)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很多的企业无法获得市场上大众的价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得到公允价值,使得公允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主要采用的方式主要将未来现金按折现率折算成目前的现金价值的现值,但是金钱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量是不确定的,导致公允价值的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很难使结果合理,加上对其实施评判和监控的标准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更难保证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健全公允价值市场机制,其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以及对社会诚实守信氛围的建设是重要部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行业行为的标杆,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行动准绳,而行业问题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更新的,因此要不断的持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加大执行措施和惩罚措施的实施。与此同时,非制度方面的建设对完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机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缺乏诚实守信的氛围,会计信息的造假和滥用,现象严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了投机倒把分子粉饰自己的工具。

二、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最初是为了弥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不足,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世界会计领域基础计量属性地位的确认也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应用时间更加短。公允价值是专业会计人士根据会计计量需求同时依据环境改变根据研究出来的,在早期没有形成明确的内涵,直到今天,公允价值内涵仍然不明确。一直以来,公允价值多重计量属性的观点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公允价值既体现为历史成本,同时又体现为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等。这种观点虽然表明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是也导致公允价值缺乏明确的边界,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缺乏统一的计量目标。同时,会计准则制定者应该明确界定公允价值定义,理论研究的不全面对公允价值的实务操作性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实践上的不足也导致了实证研究的缺乏。

(二)健全市场机制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和美国等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而言,还有待继续培育和发展。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将有助于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行和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注入无限动力。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积极培养各级市场,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成熟活跃的市场有利于企业获取客观市价,使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和客观,市场价格也是公允价值最为简便、成本最低廉的来源。因此,努力培育各级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和可靠,有利于金融价格市场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如果存在公平活跃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将会很容易获得,在市价不公平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具体实施将会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说,一个比较健全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好地推动公允价值的发展。

结束语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国际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在金融危机时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是仍然没有阻挡其成为主流计量模式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但也有一些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通过阅读前人的文献资料,本人对公允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存在一定难度,但回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则是一种倒退,即使艰难也应该奋力前行。因此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希望可以认清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缺陷,通过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去深入剖析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改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使得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财务报表信息能够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更加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精准、可靠、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及其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使市场经济秩序趋于稳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2)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它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等内容。其中,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即建立在选用不同的会计目标上。会计计量属性一般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公允价值、现金流量现值等内容。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又可称为公允市价或者公允价格,是在公平交易前提下买卖双方由于熟知细节,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而共同自愿确定的价格。它有可能是无关联的双方在同等条件下达成买卖的价格。这种计量新属性最体现它“新”的地方就是获得交易市场的确认,它具有明显的可观察性与决策相关性,是一种实用的会计信息,其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计量等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会计领域。

三、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优缺点

(一)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计量通常包括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一般认为,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要按照一定程序从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通常程序是,首选市价法,因为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为令人接受的,从而也最公允的;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往往选用类似项目法,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而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则考虑选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成分是依次增加的,而应用难度也是依次增加的。因此,不管采用那种方法,对当前市场价格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判断是公允价值计量建立的基础。主观性强,信息可靠与否没有保证,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基本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现在和未来可能的市场交易价格,这些不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更是不具可靠性。本质上,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但现在和未来市场价格才是公允价值,不包括过去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不是一种具体的计量方法,它实际上是会计计量期望达到的一种比较好的状态或目的,也可以理解为是会计计量的一种价值追求或者期望。

(二)公允价值的优点

1、公允价值的聚焦点是现在和未来的市场价格,与历史成本计量比较而言,使得会计信息相关性强,即公允价值更能使相关性要求得到满足。公允价值的聚焦点可以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准确估算企业经营、偿债能力等,以此达到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有利的决策,避免因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有一定的益处。在物价上涨时,历史成本计量出的经费无法购回应该得到的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生产就萎缩了。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通货膨胀时,所得出的经费预算完全可以在现行市场情况下购买到与原来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企业的资本利用得到保障。这跟相同的经费买到更多的货品道理是一样的。

3、公允价值计量对了解企业的内部真实财务情况是有一定帮助的。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出来的使用工具能够反映在会计报表内,使财务管理阶层对企业的内部真实财务情况有充分具体的理解,而且利于评价企业对风险管理是否具有有效性。

4、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对于会计单位非货币性资产而言,其计量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计算本期的企业收益。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问题就可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三)公允价值的缺点

1、公允价值的不可靠性。获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就等同于鱼与熊掌很难同时兼顾一样。我国现有的证券、产权等交易市场都不是很成熟,价格与价值的浮动大或者不相符合时,公允市价几乎无法获得资产。虽然可以运用现值技术法等其它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但缺乏未来现金流量或者折现率等无法预见的信息,判断也就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公允价值就显得不可靠了。

2、公允价值的计量成本过高。公允价值计量是一项工程量大,需要不定时更新的工作,它是动态计量的属性,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等同于每个时期都必须要及时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产生最新的数据。除需要专门的计量人员来确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外,还需会计人员对账务调整的全面处理,这种种情况无形之中提高了资产评估以及财务管理的成本,导致使用成本过高。

3、公允价值计量可行性弱。资产离不开交易市场这个基础,如果缺失了的话就要考虑寻找专业人士综合现行市场的各项要素和影响因素来对其预测、判断,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技术具有太多的不定性,也没有独立机构专门从事计量工作,各相关数据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欠缺的现象,估价技术面临着大量实践难题,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可行性。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3)

一、何为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这样定义公允价: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该定义有几个假设概念:第一,公平交易。所谓公平交易就是指不存在特别或特殊关系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就是说该交易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买卖双方都是独立发生的行为。这样的交易才算是公平。第二,熟悉情况的当事人。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6年9月正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

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准则这样定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置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历史成本法向公允价值法的转变

以前,会计制度都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来计量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但是历史成本法具有“滞后性”,并不能及时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首先,企业经营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历史成本计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其次,企业不断涌现出新的业务模式,尤其是金融企业在各种基础资产上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创新金融工具。这些隐藏着巨大风险的创新金融工具在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原则下,只能得到初始确认,却得不到后续确认。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了财务困境,但是在各公司爆出问题前,它们的财务报告仍然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因为这些财务报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法。这些事件成为了金融工具计量方法变革的导火索。1990年SEC主席查理指出,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财务报告没有充分考虑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在险价值,这种价值计量方法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没有效果的。随着历史成本法的缺陷不断暴露,公允价值法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允价值法具有符合配比原则、能及时反映企业最新变化的优点,逐渐成为主流的计量方法。2006年,FSAB正式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而GAAP中也有40项准则明确要求或鼓励报告主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格。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将其股票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两类金融资产均必须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三、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尽管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法具有诸多优点,但其自身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时常波动,甚至是脱离内在价值的大起大落,由于公允价值法要按照市价计量资产价值,其在财务报表上反应的资产价值也就跟着大起大落。公允价值法是把双刃剑,虽然解决了历史成本法“滞后反应”的缺点,却也带来了“过度反应”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在单边市场行情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波澜壮阔的大牛市。恰好在这一年,我国启用新的会计准则,该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产生的损益直接计入利润表。许多上市公司往往会投资于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由于证券市场单边上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收益源源不断地表现在利润表上,于是这家公司的股票也跟着上涨,而投资于该公司股票的其他上市公司利润也跟着上升。上市公司间的交叉持股和互相投资使整个市场形成一种“股票上涨―公司盈利上升――股票上涨”的循环,助长了整个股市的泡沫。2008年,由于证券市场单边下跌,又形成了一种完全相反的循环。

2007年末,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更使公允价值法的缺陷暴露得一览无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很多金融资产都已经失去了活跃的市场,更不要提有序的交易。不论是原始金融产品还是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都纷纷下挫,有的甚至是大起大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必须注销大量金融资产。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往往持有最多的金融资产,它们大规模地注销金融资产、计提还账准备,引发人们对银行资产安全性的担忧,加剧了市场的恐慌,致使金融市场进一步下跌。此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归咎于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但公允价值会计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无法否认。

四、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景与改进建议

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助跌”特性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但我们不能把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会计制度本身。会计仅仅是一个反应企业经营情况的工具,在没有出现更加优越的计量方法之前,公允价值会计仍旧是现阶段最优的、最能及时反应资产和负债价值的计量方法。一时的挫折并不能改变成本法向公允价值法转变的历史潮流。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弱点,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改进具体的应用体系:

1.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真正认识公允价值会计的本质以及在极端的市场情况下存在的缺陷。

2.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同时披露,给投资者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3.提高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公允价值的评估方法。

4.加强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使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更加透明。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4)

二、争论爆发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将目光聚焦在公允价值上,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公允价值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二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海等(2010)从传染效应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遭遇批判的原因。政商两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群起而攻之不外乎是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会计,导致证券资产的减值信息迅速向银行资本金和实物资产传递,进而市场也就陷入了恐慌,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以此种思路探寻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郑鸣等(2009),黄世忠(2009),王守海等(2009),刘红忠等(2011)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成为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和利润呈现出顺周期的特征。不可否认,公允价值会计的确具有顺周期性。但于永生(2009)、李文泓(2009 )认为顺周期效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允价值会计不是直接诱因。G20(2009)也已经认识到,从危机前的金融体系状况来看,此次危机与过去的多次危机并无本质差别。此外,海等(2010 )认为投资者心理恐慌也可能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世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性也是金融危机爆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分析,以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导致的金融市场传染效应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作为否定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并不充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只是美国金融体系很小的一个方面,单纯地进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并不能减轻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不能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三、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然而,任何会计方法的采用,都有潜在的缺陷。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着以下几种缺陷:

郑鸣等(2009)、黄世忠(2009)、蒋燕辉(2009)、海等(2010)指出由于国际金融动荡,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严重丧失了会计的一贯性。应考虑当“很难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金融危机)发生使得“有序的交易市场”假设不能满足时,可以暂时放弃公允价值,选择一些替代的计量方式。

蒋燕辉(2009)、海等(2010)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严重降低或化解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王建玲等(2008)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周明春,刘西红(2009)在对比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优缺点后,提出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公允价值并不易推广应用。

实际上,公允价值应当是在一个完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使用的,这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具备灵活的调控机制和健全的政策体系。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涉及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国应首先检测将公允价值全面用于信息披露是否可行,再考虑是否将公允价值会计全面用于会计核算。

四、公允价值的最新发展

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信息披露方面,徐晟(2009)、王守海等(2009)、葛家澍(2009,2010)、郝振平等(2010)鼓励更多的表外披露,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较高的优点,并注意提高其信息质量。

在应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方面,潘秀丽(2011)认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通过限制使用计量选择权、提供金融资产计量操作指引等措施来减少转换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黄世忠(2009)指出会计层面的对策本质上属于权宜之计,而监管层面的对策具有标本兼治的性质。

在会计理论的构建方面,任世驰等(2010)认为公允价值与按“目标导向”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存在冲突和矛盾。必须基于公允价值基础重构科学的会计理论,并以该理论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践。

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机和大的经济波动都会带来会计的改革与进步,此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会计学术界在回击外界对公允价值不“公允”的质疑的同时,承认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并对微观的会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等和宏观上的顺周期效应做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基于公允价值基础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任重而道远。

五、结论

本文对与近期公允价值论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回顾梳理。总的来看,政商两界对公允价值的种种责难大都经不起推敲,指责公允价值为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更是完全站不住脚。但不可否认,会计准则的执行具有经济后果,公允价值导致的市场波动性和顺周期效应是其主要缺陷。此次金融危机以极端的方式暴露出公允价值的缺陷,虽然使公允价值遭受质疑,但也为公允价值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契机。未来公允价值会计在技术层面上应该向估值科学化、披露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在战略层面上则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在会计与金融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从制度安排上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18-23.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5)

目前,国际上已经普遍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加真实可靠地信息。新会计准则有选择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入这一计量属性既符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我国的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但是,公允价值的作用并不全是积极的,它也有缺点,我们在运用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限制其缺点。

一、公允价值相关问题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我国在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在准则上实现了国际的接轨。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的属性,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自愿公平的环境下确定的,所要计量的会计要素的数额。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要素必须体现公允性。通常情况下,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中,自愿公平确定的价格就是该要素的公允价值;如果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那么必须按照某种合理的方式估算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额。

(二)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1、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过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好不完善的时候,感觉不出运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产业不断地出现,在仅仅利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于当前金融行业,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例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特征的工具等。由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历史成本,如果按照旧的会计制度则不能很好的计量,为此必须引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

2、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当前,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为了提高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对于能够可靠的公允价值的资产,需要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与此同时,大多数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会计核算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以利于我国的企业大胆的走出去,实现中国自己的世界性品牌,意义重大。

3、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这地方的信息质量主要是指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使得资产的价值的计量都采用相同的标准,着眼于现在和将来,相对于传统的计量的方法,更能提供真实可靠地有关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更有利于决策者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

二、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财务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比较谨慎,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工具计量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6)

西方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能给予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多的有用信息,这也是它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但是,不能以牺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代价,缺乏可靠性,相关性也就不存在,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缺乏更难以保证准确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合理性。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缺陷

公允价值定义中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有序的交易市场或公平交易市场,但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运用的这一假设前提并不成立,比如,次贷危机中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ABS)等次债产品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其交易市场已名存实亡,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在此情况下,如果一味地推崇以市价为基础的计量方法,那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允,会计信息也就失去其可靠性,从而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

(二)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缺陷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介绍了估值技术中的三种方法: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

成本法是指以替代某项资产服务潜能所要求的当前金额为基础,做必要的调整来估计公允价值。它最大的难点在于对于各种损耗的估计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可能造成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资产进行估值而出现实质性的差异。

采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首先要有公开、活跃的市场,能够获取足够的参考样本,再对参照样本的比较因素进行分析,做出恰当、合理的调整。它的优点是方法不复杂,所需要的数据容易查到,但是,缺点是若前提条件不满足,即不存在公开、活跃的是市场或不能获取足够参考样本的话,仍盲目采用市场法估值是不恰当的。

收益法即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估值,包括期权定价模型和现值技术。以现值技术为例,主要是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预计的折现率在预计期限内加以折现计算确定公允价值,在现值估价模型中,首先要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其次估计折现率,再运用现值估价模型计算目标值。在这里,能否恰当估计目标值取决于模型假设条件、未来现金流量的可靠预计以及折现率的正确选择,这些无一不涉及人为的主观判断。

事实上,由于在评估方法的使用中灵活性和弹性较大,一些评估师往往只选择对客户最有利的评估方法,人为造成资产大幅增值,导致置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出现一些“泡沫”。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随着危机的缓和,世界经济进入相对平稳期,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为方便表述,我们姑且以后金融危机时代称之。

2009年的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同时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面对2010年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会计界应如何看待公允价值这一被金融界诟病的计量模式呢?我们对待公允价值的态度应该是审慎而客观的,既不能全盘否认也不能夸大公允价值的作用。

不论是我国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历来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的都是谨慎的态度。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在会计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也相当谨慎,有例为证:2009年7月,财政部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在被提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690家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仅有20家,其中有14家以评估价格确定公允价值,5家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仅有1家采用第三方调查报告。

(一)借鉴SEC指导意见,提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在2008年9月30日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美国证监会(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确定公允价值,报告主体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和市场流动性的判断,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鉴于我国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当对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给予特别关注,当没有活跃的市场可供作为直接参照时,企业应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对被计量对象风险、收益等参数的估计为依据来估计公允价值。如果允许公司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判断,应当给出一些限定条件。会计政策制定机构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指南,并考虑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可比性。

(二)加强公允价值计量表外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

一般来说,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点估计,其自身不能够说明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因此对于公允价值估计的附加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的,客观存在的计量误差或信息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估计的公允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在数理统计学上这种不确定性可以方差、标准差等指标来进行度量,也就是应在财务报告中表明这样的公允价值具有风险性,不是完全可靠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注重表外信息的披露,也即是要求企业用描述性的语言在表外披露影响公允价值估价的关键因素、公允价值估计的范围以及置信区间,从而达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7)

1.2计量属性存在问题也正是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具有非确定性、变动性等特点,使得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值计量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原则就是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主观影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会计计量信息的问题。在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本身的可操作性较差,计量标准也不统一。

1.3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新的会计准则中虽然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是我国却没有单独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准则。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公允价值本质是个估值的金额,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也就不同程度的受到企业管理者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客观性。

2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运用的思考

尽管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运用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不断改革、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应用准则,就能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促进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完善与发展。同时,我国应该增加公允价值波动幅度的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信息依据。首先,加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突破。加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准则,有助于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理论研究的实践和发展。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极大地阻碍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运用与发展。在目前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加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理论研究,如何用合理准确的渠道和方式取得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以此保证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避免主观判断等因素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其次,使会计人员在理论上加强认识和理解,真正掌握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内涵和运用的意义。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8)

长期以来,会计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配比原则作为收益计量的主要方法。它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与可验证性等优点,曾经很好的服务于过去的工业时代,但却远不能适应信息和知识时代的要求。所以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大力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在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采纳了资产负债观。而我国财政部也在20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一准则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确定的主要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现值。新会计准则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其他的计量属性为辅。但也比较全面的导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某项资产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的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他所反应的是市场交易实际价格,可靠性强。但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它所反映的价格只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的,而不能反映企业在持有资产期间因为经营环境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化,从而相关性比较差。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现行币值不稳定、通货膨胀时时存在且物价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与其重置成本有差异,虽然在这种计价方式下对资产采取了提取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以弥补其缺陷,但是仍然不能准确的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WWw.133229.CoM尤其近几年来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历史成本的会计报表由于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使其部分项目的计量变得不真实,资产的账面价值明显脱离现实价值,使企业产生了大量虚利、使企业上交国家利税和分配股东的股利增加,使得国家和股东慢慢的把企业吃空。许多企业虽然在报表上出现巨大的净损益,却无力补充存货和更新设备,因为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经济下,按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累计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已耗价值补偿不足,补偿的价值不足购买与原有质量数量相同的资产和存货,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萎缩,资本保全无法实现,这些都是他的缺点。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融计量,” 公允价值是资产与负债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计价依据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有以下几个有优点:首先,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并保持“随行随市”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当企业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均按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核算。最后,有利于解决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在成本模式下,企业过分注重当期利润、忽视企业资本积累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使经营者以单纯的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立足于长期发展。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也有其缺点:首先,公允价值的难以获得性,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成熟发达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已经确立,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型,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活跃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产的完备信息。其次,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市价法和现值估价法。当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采用市价法。当一项资产和负债能够在成熟活跃的市场上存在,或与一项资产或负债相同或类似的同等效用的替代品在市场上存在时,则采用其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但当一项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同等效用的替代品时,就需采用现值估价法,而目前估价技术还不成熟,估价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最后,公允价值的采用需要会计师具有高超的判断能力,从技术上来讲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素质,而且需要会计师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许多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成熟。若不加限制的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为“合法合理”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而历史成本会计又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币值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等现象。所以笔者认为不能把公允价值会计与历史成本会计完全对立起来,而应该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延续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市场机制不健全、货币币值比较稳定的历史时期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的阶段可以把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会计综合采用,而现今经济就处于这种时期,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模式。而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法律的监管力度和人员素质的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我国在改革中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由于公允价值的不易计量性让粉饰会计利润的企业钻了空子。而在这次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用采用了适度、谨慎的态度,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取了公允价值,是比较合适的。在未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采取公允价值会计,但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抛弃历史成本计量,因为在资产和存货购买时的历史成 本价格就是在初始计量时点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面向21世纪的计量属性,2002(2)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9)

长期以来,会计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配比原则作为收益计量的主要方法。它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与可验证性等优点,曾经很好的服务于过去的工业时代,但却远不能适应信息和知识时代的要求。所以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大力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在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采纳了资产负债观。而我国财政部也在20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一准则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确定的主要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现值。新会计准则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其他的计量属性为辅。但也比较全面的导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某项资产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的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他所反应的是市场交易实际价格,可靠性强。但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它所反映的价格只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的,而不能反映企业在持有资产期间因为经营环境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化,从而相关性比较差。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现行币值不稳定、通货膨胀时时存在且物价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与其重置成本有差异,虽然在这种计价方式下对资产采取了提取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以弥补其缺陷,但是仍然不能准确的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尤其近几年来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历史成本的会计报表由于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使其部分项目的计量变得不真实,资产的账面价值明显脱离现实价值,使企业产生了大量虚利、使企业上交国家利税和分配股东的股利增加,使得国家和股东慢慢的把企业吃空。许多企业虽然在报表上出现巨大的净损益,却无力补充存货和更新设备,因为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经济下,按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累计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已耗价值补偿不足,补偿的价值不足购买与原有质量数量相同的资产和存货,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萎缩,资本保全无法实现,这些都是他的缺点。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融计量,” 公允价值是资产与负债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计价依据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有以下几个有优点:首先,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并保持“随行随市”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当企业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均按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核算。最后,有利于解决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在成本模式下,企业过分注重当期利润、忽视企业资本积累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使经营者以单纯的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立足于长期发展。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也有其缺点:首先,公允价值的难以获得性,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成熟发达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已经确立,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型,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活跃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产的完备信息。其次,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市价法和现值估价法。当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采用市价法。当一项资产和负债能够在成熟活跃的市场上存在,或与一项资产或负债相同或类似的同等效用的替代品在市场上存在时,则采用其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但当一项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同等效用的替代品时,就需采用现值估价法,而目前估价技术还不成熟,估价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最后,公允价值的采用需要会计师具有高超的判断能力,从技术上来讲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素质,而且需要会计师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许多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成熟。若不加限制的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为“合法合理”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而历史成本会计又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币值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等现象。所以笔者认为不能把公允价值会计与历史成本会计完全对立起来,而应该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延续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市场机制不健全、货币币值比较稳定的历史时期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的阶段可以把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会计综合采用,而现今经济就处于这种时期,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模式。而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法律的监管力度和人员素质的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我国在改革中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由于公允价值的不易计量性让粉饰会计利润的企业钻了空子。而在这次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用采用了适度、谨慎的态度,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取了公允价值,是比较合适的。在未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采取公允价值会计,但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抛弃历史成本计量,因为在资产和存货购买时的历史成 本价格就是在初始计量时点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面向21世纪的计量属性,2002(2)

公允价值的缺点篇(10)

2006年2月,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进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应用阶段,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从当前我国会计运行环境来看,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使用将会受到限制。笔者就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对资产使用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衡量。因此,公允价值从理论上完美地解决了资产定义中定性与定量的时间维度统一性的难题,从而为现代财务会计从成本核心向价值核心的转变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会计工作者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能够导致决策差别的相关信息。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有区别的,但面向未来的预测信息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其信息含量更高。即具体到计量属性,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利于决策。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一般有三种:其一,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其二,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相类似)的交易,以同类(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其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存在优越性,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对于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致使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二)对公允价值的审慎使用缺乏解释和沟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由于我国在新会计准则推出时缺乏为何审慎的详细解释说明,容易传递出“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缺陷,不宜采用”的错误信息,这就会曲解甚至误解我国在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初衷,同时,在一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备选方案,也就是处于会计计量的从属地位,企业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相关具体准则时,可能会顾及其相对难以操作的特性而尽力回避。综合以上原因,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企业在具体执行相关准则时,会计人员会尽量回避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问题

(一)经济环境制约公允价值的应用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存、交易市场的不够规范,某些领域目前仍缺乏较为规范的公开、活跃的市场,因此,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成熟,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困难。

(二)会计人员素质影响准则实施

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影响很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比较差,因而在制订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减少职业判断的余地和要求。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方面的技能,以摆脱复杂的计算,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提高精度。客观地讲,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离这一要求尚有差距。

(三)应用公允价值缺乏应有的技术手段

如无市价或市价不可靠时,会计人员还需利用各种估价技术,参考本质上具有相同条件和特征的另一项资产交易的现行市价、折现率等交易条件来确定一个合理的公允价值。如对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再进行折现分析,要及时准确地确定公允价值,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情况下是相当困难的,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仍然不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缺乏应有的技术手段,当然也不现实。

上一篇: 国内电力行业 下一篇: 通信的重要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