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22

护理教育研究

护理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育;改革

0引言

在对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护理教师要根据《护理教学大纲》和教育内容明确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创新,让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护理知识,这样教师就可以将良好的教学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习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学习护理专业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精神。

1关于对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对于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的效果并不容乐。这主要是因为护理的教学观念落后、陈旧,在课堂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不愿主动的学习护理知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师对自身的职业不够重视,在教学时只将书本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而缺少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课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掌握熟练的护理技能,由于教师自身缺少职业道德观念,使得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也缺乏重视感。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及时的改变护理教师的教学观念,那护理课程将会成为一门摆设,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同时,学生自身的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高中院校所招收的都是文化基础差,素质低学生,这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难度,教师要想将良好的护理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教师就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学习理念,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培养,护理教师却很难有效的完成,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下降,学习效率始终无法提升。

2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我国逐渐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的对护理教育进行改革,从而为国家培育出优秀的护理人才。在对护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将护理专业理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会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护理技能,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的专业受到重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护理教学知识,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1].

3针对高职护理教育改革提出策略

3.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在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护理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研究其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与同专业的教师互相交流研讨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样教师就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而教师的这种做法也会使让自己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3.2增强学生的护理学习理念。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日后的医护人员,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护理理念,那学生将无法保证在日后能顺利的进行工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护理理念,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专业有准确的认知,这样学生才会认真的学习护理知识,并对自身的专业负责。而当学生形成良好的护理学习理念后,学生就能发现学习护理教学知识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自身的护理知识[3]。

3.3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护理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护理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对教学方法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要护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到真实的护理知识。

3.4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在护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征研究教学方案,这样教师就能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教学,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规范性,而学生也可以准确的理解护理教学的意义。

4.总结

总而言之,护理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观念,这样学生在日后就会对自身的工作认真负责,从而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

作者:周澍晗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参考文献

护理教育研究篇(2)

2当前口腔护理教育的主要困境分析

护理教育研究篇(3)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迅速发展,目前护理伦理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担任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师,人文学科背景的占51.4%,专业背景的占28.6%[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特点及相关知识缺陷,对护理伦理学在护生培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教师把护理伦理学定位为思想品德课,从道德层面上剖析课程,对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伦理道德等知识讲授透彻,但由于缺乏护理学知识背景及临床护理实践的体验,对临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关怀等伦理问题的判断、推理、决策训练的能力欠缺,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的说教色彩,淡化了护理工作中蕴含的伦理关系[2]。有的教师将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授课时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正确的伦理行为,但对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不够明晰和透彻。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意识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伦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护理学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这些“专业偏向”,都不利于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不能有效指导护士处理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2.3高职高专护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成绩较差。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因素,诸如一些不文明现象、医患间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使护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护生甚至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偏移[3],导致职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重个人享乐,轻服务意识;重个人利益,轻奉献精神;重自我凸现,轻团结协作。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漠,在面对临床中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3.加强护理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让护生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在护士的培养方案设计上,科学安排护理伦理学的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学时,并将伦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把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4],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以上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认为临床课程学习时期和临床实习时期是他们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职业信念的最重要时期[5];重视实习阶段的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把护理伦理素质要求纳入实纲,有目的地指导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护理伦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2优化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护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情感,在掌握伦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团队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课程的定位及对教学重点把握不一致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通过集体备课,知识互补,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上,既考虑知识性,也考虑趣味性,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讲座、评议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去解决在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与道德冲突方面的问题,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将结业考试成绩、教学过程参与度、案例分析、论文的质量等,从认知、情感、表达、价值观多方面考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3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护生职业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全体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在学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树立服务意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角色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护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护理教育研究篇(4)

1.1 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 )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 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 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 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 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 招生学制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 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 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 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 获得学位条件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 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 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 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 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 能力。

3.3 规范课程学 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 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 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 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 (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 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 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 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 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 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 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 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 (1)修满规定学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 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4 护理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

护理教育研究篇(5)

    1.1 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 )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 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 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 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 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 招生学制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 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 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 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 获得学位条件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 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 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 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 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 规范课程学 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 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 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 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 (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 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 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 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 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 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 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 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 (1)修满规定学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护理教育研究篇(6)

反思性教学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反思性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对国内的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护理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向全信息时代迈进,顺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教师和护理学生使其解决问题与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国外护理教育界的关心和重视[1]。

 

反思性学习目前在国外教育文献中被普遍理解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或途径[2],作为西方教育改革中的亮点引起了欧美护理教育届的充分重视。许多护理教育专家呼吁应重点培养护理工作者的反思意识,使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缩短、临床工作能力提高。为了进一步研究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综述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学开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系统论述了反思活动。“反思”在杜威的《How we think》一书中被明确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为反思,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他的趋于达到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3],而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是较早研究反思的学者。

 

洛克称对获得观念心灵的反观自照为“反思”,与此同时,心灵获得是不同于感觉的观念[4]。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应生了以英美两国为主的维拉(Villar)、麦伦(Van 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不同表述,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汲取众说之长,一种由教师反思性教与学生反思性学构成的双边性特殊认识过程即为反思性教学。

 

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反思性学习的概念,钟浩梁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反思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进行深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回顾教学过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我国学者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是再认识和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结果的过程[6]。”国内学者对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通过反思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提高。该研究认为完整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涵盖教师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学生反思性的学,教学相长、两者兼顾。

 

1.2反思性教学的结构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教授(Donald 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实践者在活动中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实践者对实践的预测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维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论思维[7]。受萧恩的影响,“反思性教学”被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时间的维度划分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 for practice,又译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reflcetion in practice);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 on practice,又译实践后反思)三类[8-9]。唐和格里菲斯(Sarah Tann & Morwena Griffiiths)两位英国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时间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的5个层次反思构架。这五个层次的反思结构更进一步拓展了萧恩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为具体化。

 

赵蒙成重视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将反思性教学分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5个步骤[10],但没有体现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则认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假说、实施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结论[11]。虽然阐述的便于实际应用,但也未能将反思性教学完整的呈现出来。我国学者郑菊萍首先对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反省、评判、察觉问题、界定问题、确定对策、实践验证、总结提高7个阶段,详细列出了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学科,人类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护理教育届对于新概念的接纳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学引入护理教育的领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发展和运用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在修订版本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提出的[12]”,而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量文献表明,反思性实践对发展护理教学实践、社区护理实践以及注册护士考核都有积极作用,英国护理产科学委员会(NMC)已经将反思技能的展示与临床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评判是否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Agaath[13]等研究者认为,对于护理专业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日常实践中采取深思熟虑过的决定和行动来说,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教学中的反思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4],但各个国家没有对护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达成共识。

 

2.2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及测量工具

 

2.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 国外护理教学中反思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反思性学习法包括录音带或录像学习法、日记法、合作学习法、真实性评估和学习档案、绘画、诗歌等;反思性教学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学自传、教研活动或研讨会等[15],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2.2护理学中反思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要应用SRIS(the Self-Reflection and Insight Scale)工具,译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该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 Langford等人根据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理论发展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个人自我意识,并被Marilyn E. 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16]研究表明,SRIS对于测量准医学生职业行为的变化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对护士用此量表测量,但是它对护士是有潜在用处的,尚无针对护士的量表来测量反思。目前,国内也没有测量反思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护理教育环境中的反思。

 

3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曾志嵘等[17]的研究表明,有关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比较单一,测量护理教学领域的反思量表较少,教学反思行为处于随机、零散的状态,更缺少对实践护理教学中反思方式的研究。

 

护理教育研究篇(7)

据最新统计,到2015年末,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据中华护理学会披露,目前中国护士短缺至少达一百万人。以浙江省为例:目前该省有注册护士10.13万人,和医生人数相当。根据1978年国家制定的“医生与护理人员1∶2配比”来计算浙江省护士缺口至少达到10万。

一、目前中职护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国护理教育院校数量、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体制、编制的制约,各医院能提供的护士岗位数量严重不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导致中职、高职等低学历层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职护理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就业环境差收入低,很难吸引本科护理毕业生就业,中职高职的存在能够缓解这些地区医务人员不足的压力。还有很多的乡镇卫生院、社区、诊所等地方的从业人员也多以中职护理毕业生为主,中职护理的存在完善了护士人才结构,缓解了护理人员不足的压力,在现阶段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中职护理课程开设情况,及病理学的开课现状

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现行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临床课。中职学生年纪小,底子薄,文化课不能丢,思想课不能少,身体锻炼很重要,中职课程设置时必须开始相当数量的文化课、思想课、体育课等等课程[同时要参加护士执照考试还必须有不下于十个月的临床实习,而中职学制只有三年,这就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的课时压缩了很多。护士最终的工作是走向临床,所以专业临床课的课时也不能少,最终导致包括病理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课时大量压缩。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为一本教材,同时很多学校的病理课课时由原来的一百多节减少到几十节。当前中职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成绩大多数并不突出,学习基础较差。而病理学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抽象思维应用广泛。课时的减少,难点知识没有时间和空间展开讲解,病理学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想学习、不会学习,“60分万岁”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市场。专业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临床课理解起来就困难,学生学习能力不能提高,无法真正掌握全部的学习要点。这样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受限,医疗水平无法提高。怎样利用有限的课时开设好病理课,优化病理学教学,提高中职护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成为了病理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中职护理中病理学教学该如何开展

3.1根据中职护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取合适教材,优化教学效果

制定教学计划时突出总论,精简各论。病理学总论后期专业临床课中学习的疾病的基础,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等都应作为重点内容讲清讲透。在各论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病因和病理临床联系上,为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奠定理论基础,改变传统病理学侧重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的教学理念,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底子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教材是教学工作的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效果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病理学的很多教材基本都是为临床专业编写的,侧重于病理变化,发病机制等内容的阐述,内容深,难度大。适合护理专业的教材较少,适合中职护理的简单易懂的病理教材就更加难得,所以在选取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中职护理的专业需求,同时在讲解时做适当的内容取舍。

3.2学会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病理学注重讲授病变器官的形态变化,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在课堂展示大量的病理图片,使学生对于病变器官的形态有更加形象的认识。而flas的使用可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病理过程及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动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加入可案例法,PBL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中职学生年纪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语调不能过于平淡一致,讲解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同时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多举例,帮助学生类比记忆。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一门桥梁课。病理课教学效果提升能够中提升职护理毕业生专业能力,帮助中职护理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临床需求改善就业。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护理毕业生,是病理学教师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护理教育研究篇(8)

1·2行为阶段。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后为行为阶段。这一阶段在控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美国1963~1980年期间吸烟率下降27%,食用动物油的人数下降38%,冠心病死亡率下降40%,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50%。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即行为危险因素的观点,通过引入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来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达到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目的,大大拓宽了健康教育的视野。

1·3社会、环境阶段。80年代后为社会、环境阶段。这一阶段人们注意到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因而使健康促进得到长足发展。这一阶段特别强调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类发展为中心,强调政府对人民健康负有责任。

2健康教育在护理事业中应用的现状

21世纪护理事业的发展有4大趋势[1]:一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二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三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四是护理人员将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目前,我国护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正经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和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转化,临床护理工作转化为集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护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已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的领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30]。

2·1患者健康教育需要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较广,主要涉及一般住院患者、内科患者、外科患者、冠心病患者、肾移植患者、肿瘤患者等的健康教育需求。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状况及对健康知识和方法的需求方面。但在评估患者需求的方法、评估内容的筛选、需求评估量表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需要深入进行。

2·2健康教育理论的探讨。主要涉及的领域有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方法,健康教育处方的使用,门诊、社区教育的开展,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的应用等方面。主要以论证、阐述和经验体会为主,还未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形成能真正指导护理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教育理论。

2·3临床健康教育的实施及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用PDCA法控制健康教育质量;进行健康教育落实率的调查;开展健康教育的质量评价。但这些研究仍以经验总结为主,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质控模型的研究上尚未见报道。

2·4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健康教育的教学在许多护理院校目前还未开展,关于教学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主要内容涉及护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些临床的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的带教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为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的普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5健康教育专栏设置和文章刊登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健康教育专栏设置的还较晚,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还不多,有待进一步加强。

3患者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3·1护理人员走向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健康教育从预防、急救到康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护理职能的扩展,社区护理是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护理人员如何从医院走向社会,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来落实,在哪些方面进行教育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例如国外医院采用的“访问护士”,笔者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其主要优点有: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降低住院天数,吸引患者就诊。

3·2临床健康教育的研究将得到迅猛发展。临床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将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是临床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是研究的首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需求,了解影响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等,从而开展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内容及手段、如何进行效果评价、如何将其融入临床护理中等问题的研究,最终建立患者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整体化护理模式。因此,随着临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对临床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从而推动临床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3传统医学中有关健康教育的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印记,重视心理因素,强调顺应自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要求。而传统医学中各种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的方法是祖国医学留给我们的灿烂瑰宝,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训练,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3·4康复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待于加强。医学上许多疾病的治疗和恢复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平均住院日的缩短,大多数患者的康复都要在院外度过。国外许多国家的康复机构、护理院等机构较多,许多患者出院后可以到这些机构接受康复指导和训练。例如德国设有专门的“背部医院”(backschool)[31],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和职业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我国康复机构还比较少,许多患者不得不在家度过康复期,如何面对这种现状开展有关康复的健康教育,形成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是我们应研究的课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通过健康教育的方法将护理学扩展到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领域是护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效果评价等,才能有力地推动护理现代化进程,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宁.2000年护理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1):12-13.

[2]顾克菊,李武平,陈念湄.住院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4):55-56.

[3]史娅,史惠.152例住院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2-53.

[4]任蔚虹.围手术期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458-460.

[5]郭明贤,张茹英.对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3):127-129.

[6]叶晓青,刘雅玲,陈维清.高血压患者有关该病知识、信念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24-626.

[7]黄津芳,刘玉莹,杨春梅,等.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点及施教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70-272.

[8]范丽凤,朱筠茵,张小群,等.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状况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3):52-54.

[9]叶桂荣,宣蓓.肾移植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山西护理杂志,1997.11(6):12.

[10]张同华,王云芳,徐喜平,等.在病房开展宣传教育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49-250.

[11]吴蓓雯,施晓群.普外科病人教育的思路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11-313.

[12]白菁,彭章平.康复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50-260.

[13]李银雪,曲维香.在整体护理中如何进行病人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53-54.

[14]颜巧元.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244-245.

[15]姚玉娟.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67.

[16]何穗芳,张振路.综合健康教育形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61-762.

[17]姜秀兰.对老年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63.

[18]刘淑霞,王昭强,姜丽君,等.产妇健康教育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33.

[19]柏亚玲,谢娟,高军,等.喉癌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58-59.

[20]张月,朱风容,吕美娜,等.病人教育对股骨颈骨折病人疾病知识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1999,14(4):8.

[21]陈建军.健康教育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8):16.

[22]马立平,王颖,王洪涛.儿童病人的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1):60.

[23]柯彩霞.呼吸内科病人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3):55-57.

[24]董云英,方玉美.探讨对脊髓损伤病人进行健康教育[J].现代康复,1998,2(8):16.

[25]李爱宁,侯芳.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1):11.

[26]郭旗,存玉新.健康教育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1999,5(6):12.

[27]王惠琴,张群.健康教育在普外科病房的实施体会[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1):8.

[28]唐弋.将健康教育学纳入护理教学体系的构想[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3):155-157.

护理教育研究篇(9)

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更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具有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互结合,顺利解决专业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战略,可以看出来,实践与应用是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护理人员更多的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除了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更应具备相应的临床实践能力。发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是顺应国际形势,与国际接轨,培养更适合临床工作的一线人员。

2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2.1人学考试护理研究生招生参加全国硕士统一考试,考察3门课程:英语、政治、护理综合。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人学考试由西医综合改为护理综合,则更为贴近护理专业本身,将本科所学的护理知识更为统一的呈现在一张试卷上,可体现出护理专业的特色。录取原则是在国家统一医学分数线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招生计划来制定分数线,通过复试,则可正式进人学校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

2.2招生对象高等医学院校数是将护理学连同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统一的招生简章,对报考者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强调的是培养护理实践能力,因此也有大学在招生目录备注里添加了相应的考核方式,例如苏州大学要求考生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在复试中增加健康评估考试,以考査学生所具备的实践_力水平北京协和医学部要求报考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者,应届本科毕业生须在入学前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往届本科毕业生要求获得护士执业证书。

2.3培养目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和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要求坚实的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承担专业技术的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

2.4课程设置因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划分。我国国务院委员会建议试行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等;专业基础课: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医学统计学或临床流行病学;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学术活动:参加学校和医院学术讲座,国家继续教育学习、会议交流等。大多数医学院校则是根据试行方案和学校本身的培养方案来制定课程,无法体现出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特点。

2.5相关能力培养我国对专业学位的护理硕士相关核心能力要求没有明确规定,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护理硕士应具有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临床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护理管理能力等方面,由此也可看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相比科学学位,更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因此对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与相关专业相吻合。

3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存在问题

3.1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方向发展,是为了培养出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得我国在培养高级护理人员时,更注重培养一些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护理研究生教育专业方向设置上应与社会接轨,其目的是培养更多专业化的人才。我国是2011年将护理学升为一级学科,但目前护理二级学科的设置尚未明确。高校在招生时,按照原有的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心理护理等方向,再次细化,可分为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危重症护理、神经科护理等。这些细化后的学科方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所需人才、学科发展方向和报考者的意向,具体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尚需国家进一步的规范和确定。

3.2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理论课程方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对于不同方向的护理学硕士应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侧重点,多数院校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学期进行理论授课,内容与国家规定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大致相同,对于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来说,授课内容基本一致,不能按照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科目,并进行单独授课。实践课程方面: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因其实践性,决定了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规定,对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其护理实践能力为重心,同时注重学生的科研和教学能力W。

3.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源于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发展而引发的质量保障需要[9]。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围绕着既定目标,对被评价对象的属性进行分解、并按重要性确定权重所获得的指标群体,其主体框架是评价指标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相比较美国、法国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同时,我国对于护理研究生的评价指标的制定,也尚处在探索之中,包括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

3.4实践能力的培训及考核方式有待规范临床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学生从进人临床科室,就看作考核的开始,并按照培养计划完成各科轮转,由所在科室的带教老师在出科之前对其进行病例书写,手术能力,临床操作等的考核[11]。但是,对于护理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实践能力的考核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以病历书写,轮转记录检查,操作技术,护理查房等方式进行考核临床实践能力。如何考核、以什么方式进行考核及考核的指标如何定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对策

4.1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划分更加精细,对所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方向也更加明确。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髙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我们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大目标,确定适合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小目标。

4.2护理实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程设置是体现培养目?^和落实教育原则的实体,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教育成果,全日制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必须突出教育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应突出“理论+实践”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美国理学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使用的是“科学-附加”教学模式,整个课程体系是由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构成,“附加”教学模块是由与用人单位磋商后一致认可的相关课程和活动组成科学”模块与“附加”模块两者相互补充,所占比重基本平衡,但“附加”模块是课程体系的重点。

4.3开展多种样式的教学模式原有的教学模式多以讲授法为主,可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例如小组讨论、PBL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也可利用网络,增加院校和校际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上相互知道,相互学习。李梦诗等认为在教学实践指导形式上,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组成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则更多地参与到实践过程、行动研究、论文指导等相关工作,实现了高校学术型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教师的共同参与,构建实践基地学校实习与实验研究模拟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模式。

4.4建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政府,社会和自我评价,其中社会评价是主体,政府评价是支持和保障,自我评价是基础,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互相制约,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动态的评价体系,同样,在英国,是以政府和高校双重评价为主,社会评价积极参与方式形成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位我国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W。我国应在政府评价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努力实现三种评价体系的平衡发展,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因其实践性的特点,更多的时间是在临床一线工作,采用用人单位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才是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5完善临床实践教学考核方案国外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考核,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实习研讨会、课程讨论会以及临床实习报告;国内一些院校对护理专业临床实践考核,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轮转科室的出科考试成绩、出科小结、平时表现及相关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另外实习中期的阶段考核,由导师组及研究生处统一组织,包括笔试和临床技能,但这些具体的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复旦大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考核,是从学生的职业道德、轮转计划完成情况、病例书写、护理查房等方面进行,并且认为从教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及相关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6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网络的全球化,跨国合作与交流也成为现如今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强调动手能力,但是通过高等院校互聘教师,交换学生、学术交流、开展特色的专题报告等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管理模式⑴。通过这些国际交流和学习,这对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特色、又符合国际发展的教育制度、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护理教育研究篇(10)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当前的护理教育很多学校只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但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人性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护理人文教育也应该成为现代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本课题研究团队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展开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了解该校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针对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4-5月随机抽取该校护理系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共7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0人,女生660人,年龄19~23岁。其中2010级和2011级各200人,2012级300人。

1.2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尔后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展开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率为93.4%。

1.3 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的主要内容有:①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②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③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调查资料经过核实与纠错后输入计算机,建立Foxpro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认为很有必要者占28.9%,有必要者占52.9%;明确表示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者占13.8%,有4.4%的学生不知道要不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清楚。表1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0.9%)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54.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增强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技能,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有部分学生(32.7%)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护理职业素养;极少部分学生(3.4%)认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无任何作用。调查发现,本科护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公共选修课和图书资源,有少部分学生(33.9%)认为参加校内各种活动也能获得所需人文知识,有17.1%的学生认为医院见习和社区护理实践等途径也能获得人文知识,只有17.7%的学生认为能通过人文课程学习获得所需人文知识,这反映了学校的人文课程教育不理想。

2.2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调查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提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等概念时,21.5%的护生表示“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绝大部分(占76.8%)护生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有1.7%的护生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些概念”。对人文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显示,护生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知识的掌握分别为69.7%、49.5%和42.3%,可能与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知识以及中学阶段所学有关;而法律和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分别只占23.4%和12.6%,说明学校对护生伦理法规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待加强。

2.3 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针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合理,缺乏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不高,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人文课程数目太少、设置不合理;另外有47.7%的护生认为学校“缺乏优秀的人文教师和学者”,导致已有的人文课程授课质量差,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结果见表3)。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①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②人文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完善,尤其是人文课程设置面比较窄、内容单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滞后、手段陈旧,人文课程不固定且随意性较强;③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④缺乏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对人文教育的监管不够;⑤缺乏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2014级本科护生开始,契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大力改革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改革措施概述如下。

3.1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我们重新提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向师生大力宣传提高人文素质的意义,尤其是要让护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护生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护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发展。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专业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人文讲座、新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社区志愿护理服务等多种途径,创造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管齐下达到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3.2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以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为依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增加人文、强化实践、注重素质、凸显能力”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规律,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贯穿于本科护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我们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上,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增加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如《护患沟通与交流》,增加原有的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的学时,强化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精简和压缩医学基础课程,打破原有的医学基础课、护理基础课、护理专业课这种老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实施模块式课程结构,把学生从繁重的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也为人文教育腾出更多的时间。

3.3 改革教学模式,创建人文学科特色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学生普遍反映人文课程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低。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革后,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导入法、翻转课堂、反思性教学、幕课和微课教学等,重视专业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3.4 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护生未来的护士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本次调查发现,该校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医学和护理学知识缺乏,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又严重不足。因此,根据该校师资及人文课程特点,在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由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如《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②护理专业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后,进行《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③由相关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知识的简单学习和培训后,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如形体训练课和健美操由体育教师承担。

3.5 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护理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是评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按照“三位一体”(即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护理本科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不断完善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单一评价模式,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逐渐建立综合性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不再侧重考查知识的记忆力,注重考查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3.6 创建校园人文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凸显校园文化功能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营造良好的护理人文教育氛围,我们在护理实验楼内摆放南丁格尔塑像、悬挂南丁格尔获奖者生平事迹的人物画像等,通过各种物质载体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达到启迪和醒世的作用。通过定期开展人文讲座、演讲会、辩论赛、画展、每周末下社区开展志愿护理服务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增设了形体训练、健美操等体育教学项目。努力构建富有活力、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提升护生的文化品位,提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努力培养出能开展整体护理的合格护士。

随着疾病谱、健康观和人口结构的改变,护理的人文性越来越重要。高校培养出的本科护士需要掌握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病人实施人文关怀,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因此,各高校都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贾秀英,周红,等.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1):98-100.

[2]李秋萍,李金平,林毅,等.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2007,42(11):1034-1037.

基金项目:

江西省2013年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JY52。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年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51316642。

作者简介:

上一篇: 金融工程和财务管理 下一篇: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