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济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09

经济学经济管理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1)

二、MathematicalEconomics一词在中国最早翻译为“数学经济学”或“经济数学”,数理经济学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才正式引入到中国来。虽然早在4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涉及到这一领域,但并未引起学术界注意。在50年代从欧美回国的留学学者,有极个别人曾从事过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但回国之后只能改做从事数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相当一段时间,数理经济学既不是一门学科,也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更没有正式的科研成果。时至今日,辞海尚未列入数理经济学一词。

进入90年代末,尽管在经济学科分类中,把数理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中数理经济学一级学科里的二级学科,但是中国经济学界对数理经济学还是采取一种不接受的态度,在介绍和引进西方经济理论和学说时,极少有人予以关注,或一概斥之为“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玩弄数学游戏的装饰品”。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管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理论研究,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建设,数理经济学起着或即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经济学界自不必言,就是在中国,在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当中与之后,数理经济学的重要性不会在我们习惯上所称的“西方经济学”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更为重要。当面临着“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理论危机而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时,中国经济学界非常注重两本著作,一是萨缪尔逊与诺德豪斯的《经济学》,二是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一致的评价是,认为前者将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分析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体系,后者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逻辑推导出宏观经济理论,使微观与宏观经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理论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新古典理论范式的新综合。我们不得不佩服这种“戴高帽”式的研究方式的渲染作用。

其实,萨缪尔逊的《经济学》也好,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也罢,都只不过是大学一年级采用的初级经济学教科书,专为学生学习经济学方便而提供的一种入门式导论性课程而已。从研究的角度看,真正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并非“范式”,而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缺少的也正是先进的研究方式与精确的研究方法。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正确有效,才能真正能够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问题。比如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已被正式提出和认可,但是,采用中国传统经济学那种通常采用的思辨式论证方法就不能或根本不可能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近代经济思想史可以了解,阿罗(K·JArrow)和德布鲁(G·Debreu)采用公理化分析方法最终证明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性问题,从1874年瓦尔拉斯提出一种一般经济均衡模型开始,到1954年阿罗和德布鲁共同建立了私有制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首次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模型中均衡价格的存在性为止,其间经历了整整80年之久。那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性问题应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运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有效

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总不能说问题的提出就是问题的解决!根据不完全统计,就这一问题的讨论,全国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的文章、*不下500篇,许多人都自称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央电视台在中华学人节目中还专门报道了山东某高校一位学者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本人的研究了解,在找到新的研究工具之前,是不可能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的。

科斯说过,“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也只有私有制一种;但历史并没有对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证明其能否可行”,“如果在公有制制度的基础上也能建立市场经济,则这是真正的中国特色”。可见,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而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理论难题。为此,相对于“瓦尔拉斯之谜”,我们可以把科斯的这一论断称之为“新瓦尔拉斯之谜”!显然,一种难题就不可能靠用通常的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反之,能用通常的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就不能算是一种难题,这就需要寻找一种先进的研究方式或研究工具,那么它们又是什么呢?根据科学学的观点,一门学科存在的充分条件是要有自己的难题,一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它能够解决难题。要问“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它必须找到自己的难题,而且必须解决这一难题。解决难题必须靠严密的科学方法,萨缪尔逊的《经济学》能提供吗?不能,但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数理经济学能帮助我们学会如何找到一种正确的经济研究方法,这正是这门经济学科的科学价值所在。因此,重视对数理经济学的研究,不但对数理经济学学科本身,而且对促进中国经济学的进步与走向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

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化对经济理论的需求,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倾向于经济政策逐渐转到重视对基础理论、经济主体行为以及经济机制的研究。同时,经济理论工作者也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过去经济理论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文字描述方法进行思辨式推理分析,很难保证对所讨论问题的前提的规范性,前后推理的逻辑一致性和严密性,同时也就极难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易实证性和理论体系的精密性,也无法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增长。显然,缺少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我国经济理论繁荣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学是一门用模型来思维的科学(凯恩斯语),而数理经济学则恰好是一门用数学模型方式来思维的经济学。现代数理经济学既是经济理论又是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借助于数学这一严密的语言,数理经济学把自亚当·斯密以来200多年发展起来的现有的经济理论精确化,把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术语进行严格的形式化定义,构成可供严密思考的数学模型,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并且在构造理论模型的同时,对理论工具(方法)本身来说,经过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在工具(方法)的选择过程中,逐渐淘汰落后的研究工具与方法,引进新的或改良已有的研究方法,使数理经济学充满息息生气,成为一门繁荣的科学。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也应该吸取数理经济学的精华,不但要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加严密,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理论也具有选择工具(方法)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增长。

科学进步理论的观点认为,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理论知识之后,理论还要经受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如果把理论看成是一个相关的系统,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输入的是一些假设和条件,输出的是结论或观察结果,而中间则是一系列从假设推出结论的步骤,一种理论只有经受过对应性、一致性、可精简性和普适性检验之后,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这就是模型构造的过程。模型的这种构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选择艺术。理论是抽象的,从而是现实的简化。换言之理论就是现实的模型。理论创造的目的是要使现实世界成为可以理解的,而不是用一个虚构的框架来取代现实世界,因此,理论又是具体的。数理经济学很好地融进了这种模型选择的艺术。现代数理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就体现了这种抽象与具体、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场著名的“社会主义计算的合理性”大论战有关。1920年,新奥地利学派著名代表人物米塞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计算》为题发表*,指出计划经济由于不存在市场,从而缺乏经济计算的标准,而没有计算就不可能获得维持经济运转的信息。

由于社会主义没有私有制和市场,因此不可能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从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哈耶克更进一步具体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逻辑上虽然可以进行合理计算的,但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是个高度集中化的中央计划,每一个基层单位或企业要先向中央机构传递有关技术、成本、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信息,然后再由中央机构制定详细的计划下达给企业,这就需要知道消费者的偏好、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并且还要列出几百万个以上的供给和需求联立方程式进行求解,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知道这些信息并能解出这些方程式,但解出并得出结果之后,它们所依据的信息也已经过时了,这又需要重新计算它们。因此,社会主义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以兰格和勒纳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社会主义摒弃私有制但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而且完全可以通过计划模拟市场的方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场大论战虽然以没有胜负的结果而结束,但是数理经济学家利奥·赫维茨(Leo·Hurwicz)则通过总结这场大论战的成果,利用构造模型的方式创立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赫维茨注意到,论战的双方尽管各执一方,但有几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信息及其信息分散是什么?它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什么意义下认为信息成本是大还是小?数理经济学家不仅仅需要对这些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进行界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构造一个模型来讨论经济机制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人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模型来研究什么是信息分散化经济机制,这一模型应能够包括信息分散化过程,信息集中过程,市场经济机制、计划经济机制,以及

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形式的机制,因为仅仅把一个个的机制如市场机制或计划经济机制分别加以研究是不够的。显然,模型的构造过程就是一种理论抽象过程,因为它不是简单地把它们拼凑在一起,而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把所有的经济机制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把经济组织过程中的可设计性高度揭示出来,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从整体性来说,这个理论是非常抽象的,它能把任何一个经济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它不但可以把市场机制、计划经济机制或它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同时还可以把无穷多种其他机制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从广度上来说它所研究的对象大到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对某个经济活动的局部均衡设计。从个别性来说,它又非常具体,对所要研究的具体机制,它能得出非常详细的结果。再进一步地,经济机制设计机理论推引出这样一种普遍性问题:任给一个目标(社会的或经济的)在分散化决策的前提下,如何设计一个经济机制(方式、规则、法令等),使得经济主体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的预定目标相一致呢?可见,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同时满足了对应性、一致性、可精简性和普适性的检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数理经济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每一进步,几乎全部可以概括为逐步改善对模型的选择,从而使它更加符合真实的经济世界。同时,我们也将领悟出一种理论创造的真谛。

四、构造数理经济学模型需要“原型”,这里的原型所指的就是经济理论的存在背景。在我国经济理论界,经过十几年艰难的理论探索,应该说理论的选择已经完成: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改革时期,各种理论的竞争是必然,理论的替代也是自然的,但是我们可以说,把中国数理经济学的“理论原型”确定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论,使构造的数理经济模型与我国的经济现实相符合。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基本性质及其研究的方法论,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及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

从理论模型方法的选择角度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探索理论选择的更合理方法的过程,与西方私有制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以一种完全竞争系统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我们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是一种竞争合作系统。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表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较高程度的竞争性特征,而劳动市场则具有合作性特征,所以总体市场的特征恰恰是竞争合作的。竞争合作经济系统可以较为完备地描述公有制市场经济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的社会冲突行为不同,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的结果并不是零和性的,即一方所失就是另一方所得,而是得失之间有剩余。有剩余是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剩余就要再次进行瓜分,于是就有商量、协商、谈判、勾结等既竞争又合作的行为。再者,从经济系统的结构来看,作为一种契约结构的企业“可以替代市场”(科斯语),使一种由有组织的基本单位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具有更高程度的合作性质。完全竞争经济的概念对自由(无组织)的市场制度的描述是恰当的,但是,它对有组织(具有企业结构)的市场制度的描述则显得相当空泛,只不过是“自由商业领域中的一个空洞无物的花架子”(熊彼特语)。相形之下,竞争合作经济的概念内涵则要丰富得多。对竞争合作行为,对策论方法可以作出精确的描述与解释,并直接应用于经济理论研究。竞争合作经济正是基于对经济系统的这种本质认识,以及找到对策论这种恰当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以竞争合作系统为研究出发点而得以发展的中国理论经济学将要证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这一理论难题。

合作对策论方法非常适合于竞争合作经济系统的研究,是研究该系统的有效理论工具。以数理经济学家夏普利(S·Shapley)、苏比克(M·Shubik)为首的耶鲁学派在合作对策论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允许局中人事先形成协议而后者则不能。在非合作对策中,局中人不许事先商定如何选择策略,对已取得的收益(或报酬)也不许在局中人间进行重新分配。而在合作对策中,对局中人不作这些限制,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合作,允许事先商议,交流信息并协调他们的策略,在结局后并可以对局中人所得利益的总和进行重新分配。由此可见,非合作对策集中研究局中人的个人理性决策对博弈结果的影响,而合作对策则侧重于探讨如何取得合理的或公平的可能性条件对可接受结果的影响。合作对策论方法用来表达竞争合作经济系统,将会演绎出与传统经济理论许多不同的新的性质,为经济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各种竞争合作现象提供科学的解释。

五、在完成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原型和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基本性质之后,构造数理经济学模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再根据原型,运用“清醒的观察(凯恩斯语)选择性态良好的模型,这是数理经济学研究的一道程序。“清醒的观察”是什么意思?凯恩斯指出,好经济学家是很少的,因为运用清醒的观察选择好的模型的天才看来是非常少的,虽然这样做并不要求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很显然,他所指的是经济学家敏锐的透视力,并利用它来理解模型的方法论特征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困难的。正如前所述,一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原型和系统的基本性质已经确定,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要整理出认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规律及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使所构造的数理经济学模型与我国的基本经济现实更加吻合。这也就是说,认识的方法论模式也必须通过筛选而确定下来,才能有利于模型构造者进行清醒的观察。

从认识方法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的特征是非均衡的、集中化的、控制的和解释性的相反,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原型的中国经济学的新理论体系的特征应当是均衡的、分散化的、激励的和设计性的。

一般均衡理论家哈恩(

F·Hahn)曾经指出,均衡是个未能被人们、甚至未被经济学家充分理解的基本概念。均衡是一种只与市场相联系的理论概念,一个市场被看作处于均衡状态是指买卖双方都不打算改变他们的出价。然而,一般均衡理论关于均衡的含义却使用了一个限制性的定义,即认为假如成交价格是均衡价格,那么市场上买方按照价格愿意购买的数量恰好就等于卖方按照该价格愿意卖出的数量,这时市场就处于均衡状态。但是可以证明,从市场均衡的一般意义来说,市场的供需平衡只是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单个市场极难保证处于均衡状态,只有各个市场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确保均衡状态的存在。所以,均衡分析方法论主张通过找出一套相对价格,而不是单个的市场均衡价格来了解一个经济系统的性质。

市场均衡的最准确模型是由瓦尔拉斯的“拍卖喊价”形象地给出的,人们对外在环境发出的信号作出反应而进行讨价还价摸索地进行。没有任何一个集团可以控制这一过程,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如此复杂多样,以致没有一个“能人”能通过某些巨大的交换台或计算机,有意识作出与之对应的计划或安排。“拍卖喊价模型”能体现了均衡概念的最本质特征,不但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科学意义,契约模型、合同模型、协商模型等多种不同种类的社会科学模型都只不过是它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同构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系统中的个人间的相互适应,产生出一种“自发的秩序”,与生物过程一样通过自然过程形成的整体,体现了机能上的有机结合。但是人们的计算能力根本不可能完全预测和提供这种多样性的任务,而多样性正是自然力量的创造性特征。“清醒的观察”到这一模型的普遍性意义是经济学对社会科学作出的重大贡献,正如熊彼特所声称的,瓦尔拉斯在120年前所写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所阐发的这一模型,其意义可称得上是“精确的经济学的一部大”。

人们计算能力的有限性意味着分散化的合理性是其自然的特征,从经济学理论上看,这种分散化可以解释为信息分散、利益分散、决策权分散。特别是信息分散化问题把空间因素纳入经济模型的构造要件中来,通过特定经济机制的作用,信息从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传递到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这就造成了用于传递信息的空间。信息空间大小决定着传递质量的优劣与成本的高低,信息空间大,传递的信息量就大,速度就快,质量就好;相反,就会造成信息拥挤。但是大的信息空间将会提高信息传递的成本,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因此人们总是在信息空间大小与信息传递的成本高低之间进行选择。数理经济学家把这种选择关系抽象为信息空间的维数与传递指标之间的关系问题,信息空间的维数决定着传递指标的多少,因而可以从信息空间的维数大小来评价经济效率的优劣。只有信息传递方式最为简洁同时信息空间维数最小的经济机制才是最有效率的。显然,分散化是构造市场经济理论模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特征。

分散化必然导致激励的普遍存在。数理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激励是对称性经济结构破缺的产物。例如,经济结构的一种微观的经济利益结构就是这样,凡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利益与代价,这种利益与代价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对称性的利益结构是利益与代价相等的结构。但是当利益与代价不对称时就会产生激励问题:利益大于代价时,他就会做并把它做好;当利益等于代价时,他可做可不做;当利益小于代价时他不做或不想把它做好。显然,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社会中每一个经济单位都会出现激励问题。从经济体制的转变上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原有对称性的集中结构经历分散化过程形成了经济活动中不同层次上的不对称性,孕育了契约关系,特别是形成了委托关系,这就在体制中产生了一种博奕结构,于是就需要一种能够激励经济主体提供真实信息的内容和手段,这样就演化出了激励机制。具有博弈结构的经济制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某种制度的安排促使或诱导人们努力工作。

某种能够把人们的自利行为和互利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激励机制就称为激励兼容机制,它既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又是一种制度优劣的检验标准。一个经济机制是否运行良好要看它能否提供内在的动力(激励)使人们努力工作并把工作做好,一个经济制度如果没有能够产生激励机制,就意味着这种制度力量正在衰竭,这个制度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但是,在自利的行为下,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成员如实地显示他们的偏好,即使是在分散化私有制市场机制下也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是著名的激励兼容不可能性定理。赫维茨证明了,即使对只有私有商品的经济社会,只要这个经济社会中的成员数量是有限的,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经济机制,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计划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且让每个社会成员激励出真实地显示自己的偏好。但是,有一种结论是肯定的,就是缺少激励机制的经济就更没有效率。集中化减少激励,分散化增加激励,而激励使分散更为有效,分散化链条使激励无限逼近激励兼容。数理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探索将会揭示出更多令人激励的崭新结论。

寻找激励兼容配置的等价形式导致了经济机制设计方法的广泛应用。正如前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所指出的,设计性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特征,这一特征当然也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所具有的。如何设计出一种方法、方案或机制,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虚报自己的偏好与信息,从而使整个经济系统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有效,经济持续发展,这正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经济体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从而也就规定了中国理论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经济机制的可设计性减少人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照搬某种现有的模式。经济学不像物理学一样具有很强的实验基础,经济实验的成本太大,代价太高,因而用设计代替实验,通过模型来理解经济现实,预测将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有关设计合理性的争论比起“事后诸葛亮”聪明的解释无疑将体现了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进步。

济体制的伟大实践,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宏大制度革新系统工程。正因为如此,外国经济学家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对象跟中国经济学家进行学术交流时就同一问题问道: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是什么?这是使中国经济理论界感到十分尴尬的问题,因为直到现在似乎尚没有明确的答案。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没有找到自己的基础理论,但另一方面,却有如此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都在极力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理论研究最不令人满意的事情,没有基础理论的理论体系不就是一座座空中理论楼阁而已!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没有基础理论?这是中国经济学界最终要给予明确答复的理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论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其基础理论,是一项严肃的却又是相当艰难的研究课题,但又要必须极力予以解决。显然,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只能靠中国经济学家来完成。我们不能期望西方经济学家来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恰恰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数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这一重要的理论任务服务。

数理经济学注重分析经济系统的最优性、稳定性和存在性问题,三者之中存在性问题最主要。一个经济系统只有明确地说明它具有存在性,系统的最优性和稳定性才有着稳固的基础。如果一个经济系统无法找到它的存在性,论证它的最优性或稳定性是没有什么理论意义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集中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前苏联和东欧众多经济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康托洛维奇在内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找到了实现这种经济系统最优性、稳定性的基本条件,但却无法证明这种经济系统的存在性。如果说前苏联的解体宣告了集中化计划经济的失败(或它的制度运行的生命周期就为70年左右)不是某种政治力量的作用,或制度力量的衰竭,从经济理论方面来考察,恰恰说明了集中化的计划经济系统没有存在性。这充分显示了现代数理经济学方法的预示能力:遵循科学的方法建构的经济体制具有“永葆青春”的能力,违背经济科学规律构造的经济体制只有有限的“生命周期”。数理经济学理论的预示与现实的启迪都给予我们一个明确的结论,经济系统的存在性问题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于是我们可以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性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问题。

经济系统存在性的证明运用的是一种经济公理化分析工具。经济学的公理化研究由美籍法裔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德布鲁首创于1959年,迄今为止已有40年的历史,但现在尚不为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熟悉。严格地说,经济公理化分析语言不是数学,而是经济学家用来进行严密思维的与集合论语言相类似的一种理论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家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这种严格的标准的现代经济分析方法,通过构造一个准确的公有制市场经济均衡模型并找到恰当的证明方法,才有可能科学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存在性问题。在这方面,数理经济学家可能会比其他经济学家做得更好。

七、早在80年代初,赫维茨在多次访问中国后说:“我所以对这个国家感兴趣,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还因为我是一个经济学家。你们当然比我更清楚,最近几年内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进行很多重要的改革。我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对你们的经济改革是有帮助的,但现代数理经济学的帮助可能更大。我不是中国经济政策问题的专家不打算谈这方面的问题。我要讲的是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它们有助于研究经济改革的各种可能性和后果”。赫维茨指出了现代数理经济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经济理论建设的作用。很可惜,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理论界有意无意地忽视数理经济学的这种重要性,使得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进行有效的分工,推迟了中国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积蓄。

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系统,经济学也应像其他“直正的科学”一样,具有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完整的层次。中国经济学家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进行有效的选择,集中有限的研究资源和短暂的生命周期,在一两个学科领域里真正做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研究工作。这比现今那种无所不能、包打天下、追逐热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研究风气,无疑将是一种进步。从学科性质上看,数理经济应是经济学的基础科学,就如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一样。重视对数理经济的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健全完整的经济学学科系统,形成经济研究分工机制,最终促进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收稿日期】1999-01-01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入主流,创一流,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历史使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

[2]苑风歧,李子江.数量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4.

[3]L·赫维茨.经济机制与资源分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5.7.

[4]李子江.关于公有制市场经济均衡模型的构造[J].学术研究,1997.11.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2)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工作;方法

1 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学科,没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无法理解当代的教育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人都需要进行判断和选择,但是在选择中有多个可供选取的方案,“理性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方案,这就是理性人的基本含义。也是由于这一点,经济学在其他学科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很多西方国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把这一门学科当做公共选课。除此之外,经济学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它并不是僵化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结合,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为日后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经济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科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对于规范教育管理学科的学术规范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重点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加以改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材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时比较少,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较好的完成教学工作,经济学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同学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初步”,并把此作为教学目标,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当代的教育管理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教育经济专业培养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教育研究管理的要求,合理地选择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简化非重点,例如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理论部分应该讲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可;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这些都是经济管理中经常用到的理论知识,针对这些知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从教材选择来看,目前经济学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可用性,不利于培养经济研究型人才,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参考教材,可以选取多种不同的教材,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发展自身。

2.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实例授课法

经济学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有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导致很多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经济学教学改革,把一些周边的例子穿插到课堂里,这些例子越接近同学,其效果性越强。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原理和概念,针对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教师要利用实际例子来领悟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举几个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2.3 加强学生经济分析思维的培养,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区别,经济学中多假设性的问题,经济学不是以人的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人放入到限制的条件中去观察人的行为,这些限制的条件有可能是人的技能、专业知识,或者是制度规范等等。经济分析通常也都是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来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寻找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学生在研究同一项目的时候不能更改假设前提,直到研究结束。因此,学生要让同学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并把这些方法和分析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只有拥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沿着思维轨道继续进行问题的研究,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2.4 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

经济学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这就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计划,掌握好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备好课程,明确讲课目标,规划好授课内容,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详略得当。其次,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用以往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讲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图像、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沟通问题,采用正确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和学习中困惑的地方[3]。最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配套的练习题,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地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

3 结语

为了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保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广大师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学在此专业的重要性,端正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学教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引入实际生活的例子,使讲课内容浅显易懂,容易让学生接受;另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讨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淑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16-18.

[2]曹淑江.谈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经济学》的教学[A].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6.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3)

一、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意义

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是具有透明度和充分含量的信息,而信息的经济意义在资本市场上也得到了最强烈的表现,主导这个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估价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关联性,即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在市场上流动的众多信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其披露日益受到各方关注,这是因为信息的披露不仅对行业监管、公司自身的稳定、社会资源的趋利性流动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直到最终达到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人们区分效益良莠的企业、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决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透明、公正的信息是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政府又是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因而应由政府通过强制性措施规范信息的披露,以保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二、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分析

(一)市场失灵与强制性信息披露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只要给公民追求自利的自由,“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就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达到最大福利(亚当.斯密,《国富论》),政府只担当守夜人的角色,通过明晰产权以及监督合约履行等手段保证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而“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存在使市场失去了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率。会计意义上的市场失灵是指财务报告在无管制状态下的信息产出在帕累托法则意义上并非最佳(Watts和Zimmerman,1986),或者说,由财务信息市场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是不公平的。出现市场失灵[1]的原因之一在于,上市公司(信息生产者)对其自身信息的垄断性,如果不对信息披露进行管制,这种情况就会为压缩信息的生产并为持有信息而获得垄断利益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当市场出现某种程度的失灵时,人们总习惯寻求政府的庇护,强制性信息披露发挥着类似政府对经济的作用,相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可以缩短上市公司自愿信息供给与投资者信息需求期望间的差距,并维持一个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水平。

(二)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与强制性信息披露

根据市场有效性的基本假设,当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时,会计信息市场的供需达到一般均衡(MR=MC),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将是最优的,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um)。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竞争市场中,由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及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2](publicgoods),上市公司提供财务报告的好处并不能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所独享,而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上市公司却不能要求那些“搭便车者”支付信息提供成本,信息一旦生产和披露,根本不能阻止和排除没有分担成本的信息使用者进行消费,“免费搭车者”能够不花任何成本地使用这些产品,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并无动力提供更多的信息,信息的生产动力不足,导致了外部性(externalities),外部性的结果会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并使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背离,使得生产者生产这种公共物品的动机非常有限,“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强制性披露)来加以纠正。

(三)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与强制性信息披露

信息经济学认为,不对称信息的两个典型后果是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hazard)。1970年Akeflof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提出了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adverseselection)的先河。他认为,由不对称信息导致的次品逆向选择是由于有信息的个体依赖于他的私人信息的贸易决策影响不拥有该信息的市场参与者而引起的,即买者对所购买的商品的知识少于卖者,在旧车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将会导致市场上质量的恶化,帕累托最优的交易不能实现,甚至导致市场的萎缩和不存在。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

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从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看,经营者作为人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成为企业的“内部人”,与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相比,经理人拥有较为完全的内部信息,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作为委托人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成为了“外部人”,在信息掌握程度上处于弱势。他们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都无法确知,也无法预先判断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满足其需求,最终买到的可能只是仅有少许价值或毫无价值的“旧车”。同时从双方的价值取向来看,上市公司经理人的目标也往往与股东的目标偏离,股东关心的是投资回报最大化,并希望能够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倾斜,而经营者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但却有着广泛的经济利益和心理需求。因此,作为经济理性人的经营者,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更看重短期经济利益,利用手中的“暂时控制权”只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也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为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而操纵信息生成,甚至对有些不利信息不披露或提供虚假信息。

公正是资本市场所关心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公正性是一种基于公众利益的视角,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当所有(包括潜在)的投资者拥有均等、公平的机会获取信息,从而获利、受损机会均等时,股票市场才是公正、公平的,即“信息对称”,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然而,完美的和无代价的信息只是完全竞争经济模型的一种假设,市场毕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最终会导致市场的缺陷。而进行强制性披露就是“信息对称”理念的一个应用,它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完整、真实地披露有关信息,减少(并惩罚)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和虚假陈述行为,以实现投资者之间的公平。因此,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必须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管,并追究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惩罚违规行为。

(四)信息披露的非合作博弈

博弈论(gametheory)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时,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在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在披露和使用过程中,信息披露方和使用方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博弈关系,最终披露的信息实质上是双方多次博弈的结果。假设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当局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只存在一次静态博弈,其博弈过程可用效用矩阵表示。

会计信息披露的非合作博弈

管理层效用投资者效用诚实(H)歪曲(D)

购买(B)Ⅰ(50,50)Ⅱ(10,30)

拒绝(R)Ⅲ(30,10)Ⅳ(30,20)

表中数字代表了投资者和管理当局在各种不同的战略组合中的效用水平

从表中不难发现,唯一不受影响的战略组合是RD。即如果管理当局选择D,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R。同样,如果投资者选择R,管理当局也更倾向于选择D。RD是唯一的能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选择时,每个参与人都能对自己的战略选择满意的组合。这样,在一次博弈中,管理当局总会选择欺骗投资者的战略。而在一次易的情况下,投资者也会理性地预见到管理当局的这种欺骗战略,而毫不犹豫地选择拒绝购买。因此,最终博弈的结果是:Ⅳ策略组合构成“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即经营者“歪曲”会计信息,其造成的结果是管理当局不能筹措到稀缺的资金,投资者也无法将闲置的资金投资出去,从而导致证券市场不能正常运转。

那么在股票市场中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长期的重复博弈中,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不能说会持续出现上述一次性静态博弈过程中出现的“纳什均衡”。但短期内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会在披露信息时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冒着被惩罚的风险欺骗投资者,因为“歪曲”对其有利,其造假成本远远小于预期收益。

三、结论与建议

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是由其独家提供的,由于“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并且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存在非合作博弈的过程,因此,为了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充分及时,政府必须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追究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在我国的会计改革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部市场机制和制度环境的作用,提倡和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但另一方面仍然要坚持政府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构建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作为补充的信息披露机制才是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谭劲松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0(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4,(8)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4)

一、引言

计量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对量值束源量值精度量值的基础理论分析,近几年来,计量对经济管理能力提高,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把计量经济学纳入了理论性提高。计量是用数字比对方法科学的理正数字的可靠性,经济活动都用科学有效计量方法进行有效数据统计,用“计量不确度”统一经济数据可靠性,同时告知经济管理者数据统计科学计量,而且对管理者也十分重要。另外,《经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市场分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因此经管类经济管理者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提高。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重要部份,在计量经济学基础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计量经济学对管理者也十分重视。在充分肯定计量经济学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经济活动实践,我们对计量经济学作用的基础建设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者科学

(一) 计量经济学内容合理问题,层次明确以及计量专业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来看,计量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学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的设置、规范。

(二) 方法合理,特别是关于计量经济学运用方法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中存在大量数据矩阵推导,因此一般采用计量基础理论方式,时也增强了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增强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三)实践环节。理论与应用结合,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传统模式“学”与“用”。发现其中在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上,这些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培训模式导致“学”与“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济学模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量经济学目标。本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管理者,使普通管理者管理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一是使普通管理者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普通管理者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需求的《计量经济学》体系,解决依据《计量经济学》各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中的重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管理者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体系框架。

(三)计量经济学方法。具体包括:改进开展计量经济学的建设、鼓励大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针对国内计量经济学中存在的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对象划分不清晰;重方法介绍,能力培养。

四、结束词

总之随着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与决策经济事务前沿科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管理者必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向阳,刘延康.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统计与决策,2005.(S)

[2]李南成,张卫东.《计量经济学》综合素质培养2003.(6)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49-02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基于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经济法学已逐步成为经管类专业如经济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必修课。经济法学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动态变化大。通常所说的经济法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体系是按照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划分的。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与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不同,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但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按照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内容体系来安排的,相应地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与专业需求的矛盾

经济法是我国法的体系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法的部门,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法学包括该部门法的理论、制度及规范,内容体系由体现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各种法律规范构成。经济法学的教材众多,比较常见的是概论加分论。分论部分一般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这种划分体现法学体系和法的部门划分的严谨性。

但是,按照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学内容体系进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按照此体系学生可以了解市场规制及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制度,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但与经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如公司法、合同法等都未纳入课程内容。这些法律属于民商法范畴,由于经管类专业的课时总数限制,一般不再开设民商法课程,只开设经济法一门法律类课程,导致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这些重要法律学生反而未能学习。二是充分考虑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把经济法和商法兼收并蓄向学生讲授,忽视了向学生阐释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导致学生对法的部门的划分、经济法的概念及内容体系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2]因此,根据专业的不同,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凸显必要。

(二)经济法课程的课时普遍偏少

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能够在工商企业等从事经济工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结构,再细化为课程设置,课程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这些专业的主干课程中管理学、运筹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的课时较多;再加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大型作业、实践性课程等,经管类专业的课时总数普遍较大。因此,可以给经济法的课时一般不多,经过对几所高校的经管学院的调研可见基本在30~50学时之间。经济法学内容庞杂知识点多,导致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少,进度紧张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存在偏颇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对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逊于本专业课程,另外由于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庞杂,很多学生觉得法律条文枯燥,更加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更加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积极作用,在经济法教学中被广泛采用。[3]但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案例选择忽视专业的需求差异。从笔者所在经管学院几个专业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公司业务的相关案例比较感兴趣,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更关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宏观调控相关案例的关注高于其他专业。如果同一套案例应用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专业针对性较差,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案例教学与知识讲授的关系。知识点的阐释和讲授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案例教学,反而忽视了知识讲授的重要性,或者出现案例教学与知识讲授脱节的现象,都不利于学生法律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改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经济法学内容体系

构建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尊重部门法划分的严谨性,二是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1.绪论部分必不可少。在绪论部分严格按照我国法学体系介绍各个部门法的划分,让学生明确经济法地位与范围的同时,对法的体系有正确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相关法律打下正确的理论基础。

2.根据专业的不同,合理确定经济法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比例。从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的目的是为专业领域服务,内容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经济管理活动必备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经济学专业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可以作为重点。

3.兼收并蓄合同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下合同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合同法作为重点内容使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时能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4.重视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将来有序竞争,遵守法制。

关于按照法学专业的内容体系开展教学,还是兼收并蓄经济法和商法作为经济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笔者所在学院5个专业,11个班的级317位同学的问卷调查中,有76.97%的同学认可课程组教师构建的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体系。

(二)对课程的设置做出合理的安排

1.对先修课程做梳理,授课专业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否开设民法概论,理清先修课程对开展经济法的教学是有影响的,涉及到在经济法课程中是否要补充民法基本理论。

2.合理安排经济法课程的开课学期。了解经管类专业经济学、会计学、财政税收等课程的学期安排,与专业负责人沟通,合理安排经济法课程所在学期。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衔接贯通,适应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3.重视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因为经济法的学时有限,为了更好的适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在与专业负责人沟通的基础上,开设与经济相关的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比如理财方向开设税收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这样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本校经管学院的调查问卷来看,关于本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的选择,工程、物流、国贸、工商的学生对各自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的选择率分别65.45%、77.97%、86.11%和61.40%,远高于总人数中对该法律制度的选择比例,充分反应了专业需求的差异性。

(三)优化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效果

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现实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必要的。优化案例教学可以改进教学效果。

1.选择适合教学对象专业特点的案例。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差异,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任务开始前,关注学生的专业方向,明确经济法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针对专业需要精选不同的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针

对性。

2.充分运用小案例进行法理阐释。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法律课程课时少的实际,考虑他们先修课程不充分,针对重要的法律知识点,采用短小精悍的案例进行法理阐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调查中95.9%的同学认为针对较难理解的法律规定用小案例进行法理阐释非常

必要。

3.注意典型判例的讨论安排。调查中关于对典型法院判例的讨论,有67.51%的同学认为穿插在课堂理论讲授过程中与知识点衔接展开更合适,而不是在章节结束之后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如何将理论讲授与案例讨论有机结合避免脱节提出具体要求。针对案例讨论过程,有44.16%的同学认为可以由同学们完全发散式的讨论,而54.89%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当事先设计好思考题,先由学生发散式讨论,教师还是要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对案例讨论进行充分准备凸显重要。

4.关于视频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94.01%的同学表现出兴趣,超过课程组教师的预期。这对经济法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媒体,选择合适的视频案例,进行剪辑改编使其适合于课堂教学都提出要求。

三、结语

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培养质量相关,从事经济法教学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该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本文仅从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优化案例教学方面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核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外做好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任课教师注重知识面的拓展,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师资团队的进修与提高都是加强经济法教学的重要方面。随着立法进程与教育改革的推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将会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 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辉.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2(5):157.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6)

1.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宽。依照法律部门划分的理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经济法的体系是由体现国家协调经济的法律规范构成的,并不包括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这种设计体现了法律部门、法学学科划分的严谨性,对法学专业学生当然是合理的。但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则不尽合理。如掌握企业法律制度,尤其是公司这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现代企业制度,对经管类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合同是现代交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合同法对于进行经济工作至关重要;现代交易中,支付多以票据流通来实现,因此,对经管类专业来讲,票据法也是重点内容。但是公司法、票据法属于商法范畴,合同法属于民法范畴。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主要考虑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经济相关法律问题,并以此为中心组织教学。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不应仅包括经济法内容,还应包括民法、商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等法中与经济有关的规定,内容繁杂,远远超过了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范畴。事实上,经管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大经济法的概念,即“与经济有关的所有法律规范”都为经济法的范畴,可以概括地称其为经济法律。

2.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经济法在法学院属于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学生都是在学习了法理学、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基础课后,才开始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因为就经济法内容而言,是基础之上的学科。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开设经济法时没有也不可能安排上述课程,因此学生理解经济法的背景法律知识先天不足。而且有的学校甚至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使经济法成为经管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法律类课程,有的学生连什么是“法律”都不懂,学生的基础性法律知识欠缺,特别是对民法的基本概念与规定不了解,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单行的经济法律。学生学习难度非常大,觉得经济法内容繁多,非常枯燥,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法律术语、法学概念和基础性法学知识,不仅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课时安排较少。经济法内容多,需要学习的经济法律法规数十个,要求了解的法学理论、法律原则很繁杂;而且经济法涉及的领域广,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含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前期的法律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有限的四五十个课时内要将经济法理论基础夯实是很难的,况且经济法的实践操作性也很强,还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使得经济法的教学任务显得尤其繁重。

4.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矛盾。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目的在于应用、实践,而不是从事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因此,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经济法理论,并且能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经济法教学具有理论与应用的双重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因此,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缩短书本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经济法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涉及的法律法规繁多,对缺乏必要法律基础知识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明显地给经济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改变目前经济法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开课时间安排要合理

《经济法》课程最好在高年级开设,如大三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原因有三个:一是《法律基础》课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为学生学习经济法提供了一定的知识铺垫,《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之后。二是大一、大二很多专业课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对于《经济法》的理解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困难。把时间定在大三,由于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的专业训练,企业管理、证券投资、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与经济法相关的课程已经开过,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比大一、大二明显增强很多。三是学生对自己将来就业方向有了初步定位,对知识的学习也更注重实用性。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实践性很强,可以应用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年级学生学习经济法知识的热情和要求更强烈一些。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应根据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经济法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着重选择实用性强的经济法知识。当然注重实用性,并不是说一点不重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毕竟要学好经济法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只是说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不能太理论化,特别是那些在法学界有争议的理论不必在课堂上讲解。第二,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有重点地、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讲,可将经济法课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学重要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经济法的重要基础知识,包括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经济法律关系。学生在掌握了这两部分基本理论之后,就可以进入具体的部门法学习了。第三部分是经济生活中一些常用、重要的部门法,包括民法、商法、合同法、公司法等。上述三部分是各专业的必讲内容;最后一部分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内容,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选择性地教学,如对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可将票据法、会计法作为重点;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争议解决法作为重点;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于企业法、破产法的讲授。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来弥补课时上的不足。经济法课程内容较多,完全由教师讲授不仅学时不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对某些简单的内容布置学生自学。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自己需要的知识也有很高的自学热情,如果教师指导得当,自学将成为学生富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的自学更有效,教师应当提供必要的指导。如: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目,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资料,指导学生课后观看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视频或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节目,扩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上合理采用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经管类专业学生大多没有形成法律思维模式,理解法律条文间逻辑关系有一定难度,单调枯燥的法律条文也很容易使学生厌烦。因此,在经济法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而应当适量地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真正能够使学生掌握法律规则如何运用和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把经济法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置于实际情景之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恰当与否十分关键。首先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所采用的案例应与所讲授的知识点紧密相关、互相印证。其次案例应具有真实性,贴近生活。这样的案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为了避免案例讨论中出现因学生基础知识不足而冷场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组织案例教学时,最初可以选一些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逐步增加案例的综合性和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来选择相关的案例。三是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大体为5:1。重视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否认理论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法律理论的讲解和阐释相当重要,只有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才能使理论变得生动活泼,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是水融的关系。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理论讲授的辅助方法的原则,不能把法律课程变成纯粹的案例分析课。从经济法课程针对的教学对象来看,不是法学专业学生,不必要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但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却一定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7)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全国各民族的齐心努力下,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已经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就。

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是指少数民族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言之,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就是少数民族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

    1.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是指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遵循民族特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市场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

2. 微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微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以少数民族和地区企业管理为主要内容,除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企业管理之外,还包括微观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其他方面。

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与微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关系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不是对单个微观少数民族经济主体的个别管理,也不是民族地区经济管理的简单加总,而是基于微观少数民族经济主体和行业经济、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国民经济有机系统,对其进行全盘统筹和整体协调。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宏观少数民族经济与微观少数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是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基础,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是微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

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方法是经济管理者行使少数民族经济管理职能和达到经济运行目标所采用的措施、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五种,即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技术方法。

(一)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即通过中央政府和自治区等地方政府实行行政命令、行政决定、行政组织和行政监督等措施,制约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秩序,组织少数民族经济,调整生产规模。行政方法的具体形式包括: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机构的指令性计划、政府指示、政府规制、政府公告、政府法规,政府职能机构和人员组织调整。

(二)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即通过经济组织系统的途径,采用经济手段和措施,由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机构来组织和监督,进行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方法。

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方法可分为三种:(1)由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机构单方面决策,进行直接管理的经济方法,如国家经济管理机构通过自己掌握的部分资金、物资、外汇等的分配,支持少数民族和地区企业发展生产。(2)由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机构与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决策,进行直接管理的方法,如经济合同。

(3) 由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机构单方面决策,由少数民族经

济实体(企业)根据此决策选择经济行为方向,进行间接管理的方法。此种方法比较灵活、应用普遍,可采用直接管理型的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市场最高限价、产品流通管理方法等;还可采用间接引导型的经济杠杆,如信贷、工资、税收、价格等。

(三)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通过中央、少数民族地方立法、司法、检察和其他法定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和强制性措施,抑制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方法。法律方法主要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少数民族经济立法的基础是少数民族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并以此作为少数民族经济主体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标准。少数民族经济司法是以少数民族经济立法为基础,通过经济执法,预防、处理、纠正少数民族经济违法行为。法律方法是一个管理少数民族经济的有效方法,是指导少数民族经济关系和维护少数民族经济秩序的最基本原则。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是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方法,影响少数民族和地区人们思维方式的手段,是利用、启发、转化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思想的措施。它能使人们的思想意识统一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努力工作,维护经济秩序,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类是良好的社会心态的启示与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政治觉悟的教育、政治目标的教育和政治手段的采用。政治觉悟的教育是启发少数民族经济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国家、民族、阶级、政党、信仰的正确意识的教育,使少数民族经济经营者和管理者在正确政治意识的基础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工作,为民族、阶级、政党、信仰的利益奋发向上,并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政治目标的教育就是在政治觉悟教育的基础上,统一少数民族经济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实现共同的经济、政治目标。

(五)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就是用电子技术和数学模型的经济方法,对少数民族经济运行过程、运行目标进行比较精确的管理。用技术方法进行少数民族经济管理,能较好地实现精准管理、动态管理。

三、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目的

(一)经济目的

   

    1.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稳定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稳定的目标可分为两个目标:一是价格稳定,二是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稳定。由于价格和货币有着密切的联系,价格稳定一般指的是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的上升,在普通时期不超过3%的通货膨胀率,在经济恢复期不超过5%的通货膨胀率。

2.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寻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是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

3. 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使用和用户的最佳配置优化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目标分配可以简化为两点:_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优化配置;二是私人产品之间的优化配置。

4. 公平的收入分配收入公平是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它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但对于少数民族经济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加以调整。这就取决于宏观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实现。

(二)社会目的

    1.把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好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必须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管理好少数民族经济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要求。

2.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繁荣少数民族经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可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就会更加热爰社会主义祖国,自觉成为祖国边防的铜墙铁壁,这有益于国家安全建设与中华民族的崛起。

通过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可以使科学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不会自动形成生产力。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反之,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对生产力总体能力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只有以劳动者为主体,把少数民族经济管理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动态系统的运行。因此,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会产生出不同的生产力总体能力。

四、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提出

随着全国经济的大发展和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大学开设少数民族经济管理专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学专业是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未来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学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分属于民族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

(一)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学

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学是研究少数民族经济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说,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学是研究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活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规律性的科学,是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少数民族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共性问题,包括整个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基础理论的经济管理学,研究管理组织的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学,研究各类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管理学。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8)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4―0026―05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建立在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认知神经科学飞速迅猛地发展,同时,它又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使得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文献的考察,来介绍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基础――神经科学(主要是认知神经科学)以及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本文的框架大致如下:第一节介绍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第二节介绍认知神经科学在劳动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信任经济学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第三节介绍神经决策管理学及其研究基础;第四节介绍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未来研究的趋势;第五节是本文的小结。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学科渗透

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科学,而认知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对脑神经系统的智能活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和计算模拟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

大量研究表明一种功能常需要脑的多种结构参与,同时脑的一个结构单位可以参与多种功能。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以两个基本观点为基础:第一、脑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多层次性,而且大脑结构的多层次性导致了其功能的多层次性;第二、脑的结构是脑功能的基础,但结构与功能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很多,如神经磁场学与磁源成像、光学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神经图象分析、事件相关电位(ERP)等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fMRI和ERP。fMRI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包括:感觉和运动皮层的fMRI研究、听觉及语言加工的fMRI研究、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fMRI研究等等。

认知神经科学虽然刚刚诞生,但它的发展十分迅速。如发达国家美国、德国、英国等都积极对认知神经科学进行研究,对此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像在德国,1997年投资5000万马克兴建的猴实验室内同时具有专门的fMRI和一百多套脑细胞电活动记录的仪器,这说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认知神经科学要取得进步,就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手段,利用更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二、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对经济学科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在传统经济学中,人类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其效用最大化,序数效用论和显示性偏好理论解释人们对效用的排序问题;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其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常常受到质疑。如今随着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感受和思维活动的测量已经日益可能,从而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角度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神经经济学研究,可以了解到传统经济学不能精确解释的问题,神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很广,比较典型的有在劳动经济学、金融学,信任研究等方面。

(一)在劳动力供给行为决策和劳动力市场的应用

劳动供给是劳动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劳动供给中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描述的是在既定的时间资源下,劳动者如何对自己的劳动供给时间和闲暇进行分配,以达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在劳动供给中涉及到许多人的行为和选择,因此也可以通过神经科学对人的劳动供给行为下的神经基础进行研究。Conver和Shizgal曾利用劳动供给理论模型解释对大脑进行电流刺激所产生的报酬的价值。通过设计,使得老鼠只有在呈指数分布的间隔结束时处在按住控制杆的状态,才能获得电流刺激,这样老鼠为了获得每个报酬,必须放弃实验者控制的闲暇时间。老鼠劳动和闲暇的预算线是线性的,从而得出老鼠的劳动供给的分配决定。Conver和Shizgal的研究为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时间的决策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利证明。同时它也对这个理论提供了不少补充,如在劳动供给和闲暇之间的时间分配不仅取决于工资率的变化,还受到闲暇机会的影响。在增加闲暇时的活动种类后,对劳动报酬和闲暇的时间分配就面临更多选择。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对延期贴现、替代率的估计以及行为分配方程等进行了探讨。

运用神经科学对劳动市场上的歧视进行研究,发现歧视是自主性的。神经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歧视不是一种喜好或统计上的捷径,而被假定为一种神经联系,神经经济学对劳动力歧视的研究表明歧视的产生受到人们无意识感情的影响,是人们情感对劳动力市场有作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在金融风险偏好方面的应用

神经经济学能够为金融学提供神经学的理论基础,把人们的金融决策行为用神经学的观点加以分析运用,从而以更科学的方法对待和处理金融决策问题。在对金融决策过程的神经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大脑的前额叶系统与金融决策有密切关系。

人们还可以利用神经科学研究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了解证券市场信息以及投资者本身的情感状态如何驱动他们做出投资决策,我们也可以由此设计出更加人性化、更具赢利性的市场投资模型。神经经济学能够对预期到的事件所引起的价格异常变化进行研究。投资者的事件预期会刺激神经系统以一种可以预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投资者预期的自我实现使得股票价格呈现“山型”的变化图形,被称为FRLD。我们还可以利用形成的“山型”的价格变化图形,设计出一种投资策略BHS,它包括两种方法:(1)在可预知的利好事件出现之前购买证券并在该预知事件发生时将他们抛售出去;(2)在可预知的利好事件发生前不进行任何操作,等到发生利好事件就立即卖空。

(三)在人际信任研究方面的应用

信任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感情,它与人类的经济行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Zak和Fakhar研究发现,信任是经济学家预测贫困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贫穷的国家通常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当信任度很低的时候,很少会有新的投资,就业率也不会得到提高。最近的神经经济学实验证明从陌生人那里得到的一个有意的信任信号与大脑释放的催产素相联系。Spinella等在一个单独的实验中发现从外部控制催产素的水平会大大提高研究对象相信陌生人的可能性。这些实验都表明催产素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

神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神经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能够应用于经济学的众多领域。虽然目前神经经济学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还没有建立,但是随着人们对神经经济学重视程度的越渐高涨,这一困境会得到改善。

三、神经科学对管理决策学的研究渗透

就像经济学一样,管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决定行为的神经活动规律的研究。国际上虽然尚未出现神经管理学的术语,但毫无疑问,神经管理学已经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从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渗透来看,神经科学在决策学、营销学、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推动了相关学科对微观机理的深入探究。目前对神经管理学关注较多的是在神经决策学的认知基础和微观机制方面的应用。

决策科学是管理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认知神经科学与决策科学的结合必将带来神经决策学。神经决策科学主要包括:决策所涉及行为人的风险偏好和价值观的脑神经基础;动态决策的脑神经系统工作模式;与决策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相适应的决策模型研究;决策时动态博弈过程(包括演化博弈过程)的神经机制和模式。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于我们了解人们如何做出决策有很大的帮助。人们在做出决策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各种决策带来的风险或收益进行分析,从而做出一个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决策。早期对大脑报酬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建立运算方程以及其神经化学机制基础,而最近的研究认识到区分报酬的强度和概率的重要性并且分别测试了他们各自对报酬相关的大脑活动的影响。从对多巴胺神经元以及前额脑区底部、纹状体和后扣带回神经元的记录显示神经反应与报酬强度有关。更进一步地,研究结果揭示价值被编码成刺激性的输入整体记录在报酬相关的大脑区域。大量的报酬神经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正效用上,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评价负效用的补充机制也是存在的。如有证据证明前扣带皮层(ACC)对于很多负效用的信号都有反应。关于神经基础的概率研究一直以来都不充分,但是最近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一项研究表明内侧额叶皮层的活动与获得金钱报酬的可能性呈逆向关系。

在神经决策学研究中,很突出的一项就是对药物成瘾性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有些人在明知道某项决策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后果时,仍然会作出这项决定,更有甚者在这种不好的结果出现后,还有人会重复这种决策。这种行为类似于药物成瘾。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都对此展开了研究。Bickel等假设两个神经系统――冲动神经系统和执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竞争的互动可能会导致与药物依赖相符的行为。冲动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作出心理的反应以及对感情进行解码都是非常必要的。执行神经系统包括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通常被认为与目标的确定、结果的预期和社会控制等有关。冲动神经系统和执行神经系统可以解释成瘾:活动过度的冲动神经系统可能会减弱执行神经系统的相对影响,而当冲动神经系统战胜执行神经系统时,药物依赖就会出现,并随之人们会注重当前的结果。两个竞争脑区域的假说使我们意识到要治疗成瘾应该尽量减少冲动神经系统的活动并且增加执行神经系统的活动。目前的治疗方法大多只在其中一个脑区操作。比如意外事件管理通过对冲动脑区域的运作可能会减少成瘾,而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对执行脑区域的加强可能获得成功。而同时对这两个脑区域进行操作很可能产生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管理科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神经管理学以人的行为的神经学研究为核心,强调具体情景,强调个体差异,强调操作层面上行为规律,研究不同时空条件下的被管理对象的演变规律以及达到预期最优的管理方法。神经管理学与神经经济学一样,都以认知神经科学作为解释的微观基础,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神经经济学主要说明基本经济现象的微观基础,而神经管理学是说明管理行为的微观证据。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将对经济管理科学产生重要影响,在神经元层面上进行研究,将给神经科学带来不断地创新,也能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科学,使人们更加了解人类行为的神经学原因,为人们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证帮助。

四、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未来的研究趋势

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发展历史都不长,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神经科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趋势表现在:

(1)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目前,神经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包括偏好、金融风险、信任等方面,今后神经经济学的研究将涉及经济行为的更多领域,如博弈、购买行为、利他主义等等。神经管理学的研究现今主要集中在神经决策学和神经营销学上,但今后神经人才管理学、神经创新创业管理学、神经病态行为管理学等新的研究内容也将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2)研究成果将更加实用。目前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一般只是对人们行为背后的神经学原理的研究,但对利用这些原理来预测和指导人们行为则缺乏足够了解,这也受到了不少神经经济学反对者的批评。将来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将会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力图使其研究成果对于人们经济行为有着良好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9)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四川经济管理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705

国内刊号:51-1598/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经济学经济管理篇(10)

1、经济考研生,通常情况下考研分为初试、复试,初试考公共课、专业课,满分500;

2、公共课为学术类的英语一,专业硕士需考的英语二,英语国家线50分至55分;

上一篇: 人才交流中心档案管理 下一篇: 中小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