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5 15:33:51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1)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53-02

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全体学习哲学,目的是推动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学习运用哲学,增强哲学素养,才能增长知识、智慧、能力,有真本领,做好工作。

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一词最早出于希腊文,意即爱智慧,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者在创建哲学体系时,批判地吸收和利用了到当时为止的全部人类认识的成果,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成功地改造了旧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又是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要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以及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行动的指南。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儒学仁爱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了管理哲学的本质。中国哲学的目的最后在于精神人格、道德人格的树立与自我完成。中国哲学的“人我和合”、“天人合一”,主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与西方流行的格言“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是根本性的不同。

二、怎样学哲学、用哲学,学会做人,聪明智慧,真有本事,做好工作

要完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即中国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要突出重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学习。

1.本分做人,角色做事。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是人学,对人生的关切、修养和反思。先做人,再做事。在《论青年的修养》中指出:“离开个人修养谈理想,离开民族前途谈个人价值,都只能是空谈。”从反腐败斗争揭出的“两面人”看,都是因为做人失败了。党员干部一旦做人失败了,一切都无从谈起。

2.树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核心。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社会实践所处的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人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历史与思维的重要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即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思想、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要坚持只有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

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

3.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方法论取决于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方法论要求党员干部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能动地创造世界,科学地做好工作。

4.善于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发展中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强调: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原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辩证思维。既抓改革,又抓法治;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既抓经济工作,又抓思想政治工作;既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又抓哲学理论武装。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全局和重点有机统一,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这样才能在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中,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繁荣昌盛。

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在抓“四个全面”主要矛盾中,又有各自的主要矛盾,这就要在把握全面和重点的统一中,善于抓具体重点,抓关节,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5.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哲学矛盾运动原理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解决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推进工作的突破口。

以哲学方式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预见和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必须尽可能地预见并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

6.总结发现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规律亦称法则,是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客观事物内部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逐步发现、掌握规律、利用规律做好工作。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7.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哲学概念,最早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对实事求是作出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找出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有些干部,从同样的“实事”中,有的求出了“是”,有的则求出了“非”。所以要求我们,要克服表面性,看到事物的本质;克服静止性,看到发展;克服主观性,客观地看问题;克服懒惰性,勤于苦求。

哲学又名聪明学、智慧学。由哲学起源时的“爱智慧”发展到现代,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点化冥顽、指导人生、聪明智慧、真有本领、做好工作、经世致用。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2)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不只是让学生单一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应该深入语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有机地渗透、融入精神、道德、人性和人格等人文教育。课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如人文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精神、生态观念等。洪宗礼先生对此十分清楚,所以他最早提出来了著名的“一张皮”理论,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是辩证统一的,始终是附在“一张皮”上,也正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努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时,不要忘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当然,这些教育只能在我们教语文的前提下和过程中顺理成章、自然有机地进行,我们坚持“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才有可能做到归真守本,务实有效,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文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

二、语言和文化的辩证统一

洪先生认为,语言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语言可以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一切文化;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在识字教学中的辨字形、字义、字音,亦为传承先民的造字文化。洪先生甚至这样讲:“母语教育、母语课程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祖国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自觉坚守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指导学生在语言研习的过程中培育、感受、涵泳语言文化之美,获得文化熏陶,而不是把语文课直接上成文化学习或传播课。或者再进一步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语言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承载文化内容的同时,也是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欣赏和接受文化,两者本身就是无法割裂开的。当然,我们认同语言的文化价值,并不意味着淡化甚至否定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个性特质。只有坚持语言和文化两者的辩证统一,我们才有可能既教学生学好语文,又教他们学习和弘扬好文化。

三、模糊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在国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指导下,课文依据各学校各年级学生的需要严格筛选,有序编排。教材需要有合理的度和量,各种文体应有恰当的比例,一切设计都应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语文与其外部的方方面面浑然天成,有难以分割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即语文是科学的。但是,洪先生这样认为的同时又强调,语文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组合的整体,字词句篇等都离不开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整体去感知和把握,追求教学的整体效应,体现语文教育的模糊性。语文教学的这种模糊性具体表现为:从教学目标来看,它是多元的,既有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培养习惯的目标,也有思想教育、文化传承和精神陶冶的目标。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看,它是动态的、双边的,既有纵向的时间延伸,又有横向的空间拓展;既有教的方面的活动,又有学的方面的活动。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它包容诸多方面:语言形式方面,有字、词、句、篇;语言运用规律方面,有语、修、逻、文;语言行为方面,有听、说、读、写。同时,语文的边缘工具性质又决定了语文教育与毗邻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这又是模糊的。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追求模糊的科学与科学的模糊真正统一。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些人把语文学科这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肢解成各种“标准化”训练题的零件,这实际上是无视语文科科学性与模糊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也是在无情地扼杀母语的生命,实质上是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极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本真与健康,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教本与学本的辩证统一

教材历来是教学之本。要提高教学效益,就必须抓住教材建设这个根本,运用教科书来制约和引导教学。但是教科书也是学本,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这是洪宗礼先生一贯的主张。传统语文教科书往往重视学习的结果,或者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范例,甚至把教材定位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语法规范的“公式”,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洪先生强调,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策略和智慧等,这应该是语文教与学所追求的更高目标。为此,我们绝不能把语文教材仅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仅仅是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它更应该是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思辨、探究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尽管课本有教本、学本、读本多种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既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学”,教师不善于科学地“导”,其效果必然微乎其微。好的课本只有通过优秀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本、教师、学生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从有限的教学工程中获取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

五、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

洪先生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即不但要学会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门径、方法,养成熟练地运用语文的习惯。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整体,“教”与“学”则都是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的方面,因为教师在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中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教法”等多重责任,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语文学习的过程而言,学生应当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他们的“学”,是其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等种种转化的根据;“教”则是转化的外因。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学生的主动也不可成为盲动。说到底,没有教师艺术的高质量的循序渐进的“导”,学生就不可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也就不可能逐渐在学习上自立,进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得到同步发展,在个性上、人格上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辩证统一

洪宗礼先生认为,语言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辩证的统一,却是不能“合二而一”的。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高的,思维能力也较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以写作为例,学生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往往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时说理分析透辟、深刻的,往往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富有见地,新人耳目,往往初步具备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学生作文离题万里,大多因为思维缺乏方向性;作文杂乱无章,一般由于思维混乱;作文词不达意,文理不通,除了缺乏语言训练之外,往往是思维缺乏准确性。另一方面,他还从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时又不完全对应。比如也有思维敏捷、灵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为此,他又讲,不能认为语言发展了,思维就自然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也自然发展了,甚至以为两者可以互相取代。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地想、正确地想、合理地想、严密地想,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又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并发展智力。具体可这样操作:首先将语言训练的要素和思维训练的要素作分解,然后,按照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或最佳联系点,进而做科学的组合训练。这种组合训练应当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有时可“对口”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可把字词训练和概念判断的应用训练对口结合;在写作教学中,可把作文立意训练与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对口结合。有时可交叉结合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把课文语言揣摩,与求异思辨的讨论交叉安排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能孤立地进行思维训练或语言训练,而要坚持结合语言训练进行思维训练,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

七、“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3)

一、 厌辩症提出的背景

《斐多》的57a-59c部分是开篇部分。通过阐述斐多和伊齐的对话交代了对话发生的地点和在场的几个人物。从59d-69e主要讲哲人与死亡。通过苏格拉底和齐贝,西米等人的对话,表明了苏格拉底对待死亡的态度,充分说明作为普通人对死亡的恐惧。展现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在这一部分还充分说明苏格拉底是一个政治哲人,他不离弃城邦,和洞穴中的人打交道。第三部分之一是从70a-72e部分主要讲灵魂不死的论证。通过论证从前到生前的巨大鸿沟,说明认识方式和对象的变化。第三部分之二从72e-77d接着论证灵魂不死。再次证明苏格拉底是政治哲人,城邦对他哲学活动的意义。还表明他绝对不轻视感觉,他对地下的东西同样很重视。第三部分之三进一步论证灵魂不死。这部分引出苏格拉底对年轻人教育的问题;教育的作用是排除虚妄的想像,使内心更加坚强。厌辩症是第三部分之四的“灵魂和谐论和天鹅之歌”中的88c-91c部分提出的。厌辩症提出的背景是西米和齐贝关于灵魂死与不死的论辩有疑惑。西米质疑灵魂和谐论。西米的灵魂观是灵魂依赖身体,灵魂是一个思想的实体。西米说“我们的身体是有热、冷、湿、燥等等成份组成的。灵魂就是这些成份调和得当而产生的和谐。如果灵魂是和谐,那么,身体一旦有病,太松懈或太紧张了,灵魂无论多么神圣,它就像声调里的和谐,或是一切艺术作品里的和谐,必定就消失了。”①而齐贝认为灵魂有死,齐贝认为说不定哪一次的肉体死亡也把灵魂摧毁了。伊齐认为“觉得过去的论证靠不住,以后的任何论证都不敢相信”②这个观点就是陷入厌辩症中。

二、 什么是厌辩症

厌辩症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用一件事情的经历或结果,来定性一系列类似的事情。苏格拉底将厌恶辩证和厌恶人类进行了相关阐述。苏格拉底说,假设一个人不识人性,和其他人结交,受到欺骗,就觉得人类都不好,这种结论是荒唐的,也是片面的。假设他知道了人的性情,再和人打交道,就会发现好人和坏人都不多,多的是在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人。相同的道理,如果有人相信了某些忽真忽假的论证,等知道真相时,不怪自己头脑不清,反而厌恶辩证,唾弃辩证,把错误都归咎于论辩也是不明智的选择。

三、 厌辩症的危害

杨绛译的《斐多》描述的是苏格拉底因信念而选择死亡,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动。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接生法”的诞生与他母亲的职业有很大关联。因为他母亲是一位助产婆,所以他称自己教学生的方法是助产术:即不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但是可以告诉别人如何获得知识;他并不直接宣布答案,而是通过辩论和谈话把对方引向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就是所谓的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出问题,往返之间,令对手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从柏拉图另一个对话录《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袛的存在。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袛”指引他正直的途径。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囿于个人,而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阐述有关“厌辩症”的理论。文中说“因为瞧他的气度,听他的说话,他是毫无畏惧而且心情高尚地在等死,我觉得他是快乐的。所以我想他即使是到亡灵居住的那边去,一路上也会有天神呵护;假如那种地方也有谁会觉得好,那么他到了那里,他的境遇一定是好的。”③这里作者阐述的就是只要谁觉得那个地方好,那么由此推知他的境遇也好,作者无形中就划分了两类人,一类是觉得那个地方好的,一类是觉得那个地方不好的两类人。

四、 结合《申辩》论证重新起航

(一) 、结合《申辩》阐述哲人的无知之知,说明哲人不断探索的精神。

厌辩症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使我们不能对具体事务进行具体分析,容易以偏盖全。文中对灵魂生死问题的论证有许多疑问:因为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令人信服的,现在也被驳倒了,由此他们认为不能再相信什么论证了。从这开始,论证重新起航,又开始重新论证。

苏格拉底认为哲人应该有不断面对挑战的精神,哲人应该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探究未知。青年人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文中年轻人对苏格拉底的观点表现出疑惑或怀疑时,苏格拉底反而没有生气,而是表现出谦和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对智慧不厌其烦的追求。第二点是表现了苏格拉底爱智慧的本质,而且他认为自己的职责也是去鼓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智慧,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注重追求的过程。“苏格拉底的重要哲学命题是:“自知己之无知”,”④苏格拉底的辨证方法是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他不断提出假设,不断论证,有时候还有循环论证的方法。厌恶辩证充分说明没有对事物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人要是厌恶辩证,那就是槽糕透顶的事。因为这个充分说明我们对本质缺乏深刻把握,也反衬出苏格拉底稳健的理智。体现了哲人不断面对挑战的精神,而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会对一件事物或是人物轻易地下结论。结合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篇》里,讲到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凯勒丰曾经到德尔菲神庙去问神,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然而传来的神谕回答说没有。苏格拉底却认为自己并没有智慧,他对政治家和诗人的智慧感到非常困惑,于是走访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等等,试图发现他们比自己有智慧。然而让人失望的是,他们不仅没有真正的智慧,还自作聪明,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因此明白了神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只有他“自知其无知”。苏格拉底由此得出结论说“我确实比这个人聪明,很可能我们谁都没有值得自夸的知识,但他对无知之物认为有知,而我则非常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无论如何,在这点上我比他聪明,起码不以我所不知的为知”。⑤所以人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有限和“无知”,才能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向“爱智慧”(“爱智慧”也就是“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原意)靠拢。所以,明白自己一无所知的人是最智慧的人。因为一个人的境界越高,他的眼界也就越广,他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反而会越多。

苏格拉底很谦虚,他说“在我看来,神并不是认为苏格拉底最聪明,而只是以我的名字为例告诫我们:‘你们当中像苏格拉底那样最聪明的人,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⑥针对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苏格拉底又引伸出另一个命题:“美德即知识”。⑦“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有意作恶”的结论。”后来柏拉图又将其发展,统治者,军人,农民和工匠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智慧是治国的才能,是统治者必备的品质;勇敢是军人必备的品质;节制是农民和工匠必备的品质。

(二)、两种人容易陷入厌辩症中。

“两种人容易陷入厌辩症中,第一就是有成见的人,第二就是不理会是非,自以为是的人。这两种人对人性都缺乏深刻的把握。”⑧这里突出了苏格拉底教育的重要性。第一种人是有成见的人,这种人认为论证都没个准,认为自己的理论都是正确的。苏格拉底认为他们需要谦虚的提高自己的见识,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苏格拉底通过无知之知的检验,鼓励人们追求灵魂和德行。苏格拉底的无知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知道”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人对他人的意见不会进行深入的辨析和思考。第二种人就是不理会是非的人。这种人自以为是,他们与哲人的区别是哲人首先不会在意别人是否与自己的意见相同。相反这种人不但不会而且也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别人还不能对他们的观点批评指正。他们宁愿生活在错误与无知中。“厌辩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政治原因,权利原因,短期利益的原因等等,我们往往会同意或认同先有的存在的或是某些人的观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也许我们一直信奉的东西有些是不正确的。

五、“纠察论证,重新起航”

哲人的思维有着深刻的严密性,首先在论证前有哲学的假设,从假设出发 ,其次论证过程具有严密性,论证受理性的支配。再次寻求真理的过程,就像是沿着梯子向前走的过程。结合本文中,论证灵魂不死也是假设,需要作出选择。苏格拉底本人就是谦虚的,知道自己的无知之知,一直沿着这个思路进行论证,而且要注重论证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看论证的结果。结合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拜读,苏格拉底认真的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放弃了别人关心的一切,而是私下走到雅典人中,劝他们关心最重要的事情,在此,苏格拉底再次为他的“无知之知”的哲学使命和对话活动给出了解释:“关心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关心城邦,而不是城邦的。”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把省察人们的智慧,刺激人们关心德行和灵魂,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人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自己的灵魂后,才能理解政治对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意义,才能抛开罩在政治上的暴力迷雾。投入以美好生活为目的的政治活动中,这才是“城邦自身”。紧接着我们看到论证的第二次起航。充分说明哲人能够承受失败,承受反复的失败。不会轻易陷入厌辩症中。(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解

①《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②《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页。

③《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④《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马潇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⑤《苏格拉底的最后的日子》,柏拉图,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5页。

⑥《苏格拉底的最后的日子》,柏拉图,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8页。

⑦《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20-26页。

⑧《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⑨《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马潇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7页。

参考文献

[1]《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4)

面试答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有可能保证答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从而保证答辩的成功。面试答辩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紧扣试题(问题)原则

答辩必须根据试题的要求答辩,需要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不能答非所问,也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试题和问题的内容或范围。

(二)实事求是原则

所谓实事求是,是指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更不能说假话。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答辩者诚实的品格。

(三)旗帜鲜明原则

在面试中,答辩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问题,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因为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就会使考官不明白你的观点,这样的话,面试就会归于失败。

(四)简明扼要原则

答辩在时间上有严格的规定性,在内容上有严格的限定性。根据答辩的这些特点,答辩一定要简洁,否则既是浪费时间,又会使评委和其他听众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样必然会影响答辩的效果。

(五)文明礼貌原则

国家公务员一般都要求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因而在答辩中就要充分地显示这种素质。而这一素质,不但体现在答辩的内容上,同时也体现在对考官、评委和听众的文明礼貌上。面试答辩者在答辩中要充分地尊重考官、评委和听众。答辩的语言要谦和,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要不急不躁,不要有怨恨情绪,更不能出现恶语伤人的现象。否则,就有可能引起答辩主持者和听众的反感。这样,就会必然影响答辩的效果。

(六)审时度势原则

做任何事情,都要既坚持原则,又头脑灵活,审时度势,公务员面视更是如此。高超的答辩,不仅是考生灵感的迸发和知识的展示,也是机智的活灵活现。

二、面试答辩要领

(一)观点正确

在面试答辩中,观点是基础,是灵魂。观点有误,回答再详细也是徒劳。正确的观点是回答的起点,所以要想在面试中胜出,你必须保证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此,就必须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政治、时事、理论的学习。

(二)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对每一个面试题都应该首先弄清回答应把握的要点,明确从几个方面来说明问题,思考时要理清思路,回答时,不含糊、不罗嗦、直截了当、一语中的。

(三)辩证分析

大多数面试题的回答都要求分析要辩证,思路要开阔,切忌思维绝对化、僵化,以防止片面、静止、孤立地看待问题。

(四)自圆其说

面试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反映面试试题很怪异,考官的提问很刁钻,常常被杀个措手不及。的确有这种情况。面对考官近乎“苛刻”的提问,你不能不作答,但怎样回答比较好你并没把握。怎么办呢?我们的建议是:越是这个时候,你越要鲜明地亮出你自己的观点,但需切记一点,那就是自圆其说。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那么你的观点就能站得住脚,就能为考官接受。

(五)条理清晰

面试要求测试的能力中有一项是逻辑思维能力,而这项能力的体现则是考生的答辩条理分析,前后一致。这就要求考生在听到面试题后,首先要思维有逻辑性,然后便是陈述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要求考生的回答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前后衔接紧密,表述前后呼应。依此作答才能征服考官。

(六)推陈出新

考生的回答,还应富有新意,做到推陈出新,在新的形势下,别出心裁,这样做才更有利于成功。考官们和你一样,他们也不要听老套的东西,而且,能够推陈出新也是你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

(七)有理有据、言近旨远

面试答辩本身就有理论测试的特性,因此,考生们回答问题应该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比方说,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或是党的方针政策,或是国家法律法规,或是名人名言,或是具体事例数据,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引经据典,言近旨远,这样才能更好地论证问题。

三、面试答辩谋略

公务员面试,对广大考生来说,不单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全面展示自己才华、气质、风度的机会。凡是那些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不仅平时勤学苦练、善于思考,在面试中也能安之若素、沉着应战,非常注意答辩谋略和技巧。高超的答辩,不仅需要考生灵感的迸发和知识的展现,也需要谋略的灵活运用。本文向读者推荐几种面试答辩谋略。

(一)化虚为实

在面试中,主考官常常会问一些比较虚的问题,考生如果以虚对虚,答起来会觉得无从说起,或不着边际,评委们也会听得一头雾水。所以,面对这类试题,最好的办法是化虚为实,或曰避虚就实。

不过,运用化虚为实的技巧,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把握好试题的主旨,虚的内容与实的事例要环环相扣;

第二,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只有这样,回答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是要注意“画龙点睛”,答辩结尾时要注意提炼、总结和升华,还实以虚。

(二)先抑后扬

面试题中一般都有一道让评委了解面试者自身特点和素质的试题,聪明的面试者都会抓住答这一类试题的机会,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巧妙地宣传自己。回答这类问题,最让人称道的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技巧,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出人意料地从劣势讲起,单刀直入,对自己的缺点,供认不讳,然后话锋一转,神不知,鬼不觉地大谈特谈自己的长处。这种先抑后扬的答辩谋略,不仅易在评委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且会博得评委的信任和赏识。

运用先抑后扬的谋略,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是谦恭与自信的关系。在抑时要表现出自己谦恭的良好风度,给评委留下一个虚怀若谷、有自知之明的印象;在扬时要从内容、语言、气势和仪态气质上表现出信心百倍,有能力,有魄力。评委们马上会信任有加。总之,抑要抑得适度,扬要扬得实在。

第二,是直率与含蓄的关系。抑时可以开诚布公,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扬时委婉含蓄、娓娓道来。这样,会让评委们认为你才华横溢、含而不露、虚怀若谷,最容易获得评委的支持。

第三,是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对自己的优劣的介绍和评价,要表现出鲜明的理智来,以此激发评委对最终的任职者作出理智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也需要情感的作用,热烈而真挚的感情,能够与评委产生心理共鸣,从而确立有利于考生的情感意向。倘若在答辩时能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那么这样情理交融的答辩必定会获得良好的现场效果。

(三) 机动灵活

记得在一次公选面试中,主考官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假如这次考试后,组织上虽然选拔了你,最后安排的却只是协管各项工作的助理岗位,你会怎么对待组织上的安排?”此时,你千万不要被这样的问题难倒。因为一些重要领导岗位(像水电局对湖区的地市来说,每年的防汛任务相当繁重)可能需要领导工作和实践工作经验都相当丰富的干部。而经过最后考察,发现你从学校毕业才几年,也不是学水电专业的,且工作经验不足,为留有余地,组织上这种安排的可能性是存在,也是合理的。一位考生是这样回答的:“安排我在助理岗位上工作,我也会毫无怨言,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必须像军人一样,义不容辞地接受组织的安排。说实在的,组织上能够安排我在助理岗位工作,这是对我的能力和在这次公开选拔中的表现的肯定;安排我在助理岗位,既是组织培养锻炼、考察考验我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钻研、进入角色的过程。在助理岗位上工作,我同样会感到自豪和荣幸,因为单位的运筹帷幄和兴旺发达之中,也会有我的一份功劳,我一定会配合分管的副局长,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我也相信,经过组织上的培养锻炼,成长、成熟之后,组织上对我今后的安排会适当考虑的。”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5)

面试答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有可能保证答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从而保证答辩的成功。面试答辩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紧扣试题(问题)原则

答辩必须根据试题的要求答辩,需要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不能答非所问,也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试题和问题的内容或范围。

(二)实事求是原则

所谓实事求是,是指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更不能说假话。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答辩者诚实的品格。

(三)旗帜鲜明原则

在面试中,答辩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问题,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因为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就会使考官不明白你的观点,这样的话,面试就会归于失败。

(四)简明扼要原则

答辩在时间上有严格的规定性,在内容上有严格的限定性。根据答辩的这些特点,答辩一定要简洁,否则既是浪费时间,又会使评委和其他听众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样必然会影响答辩的效果。

(五)文明礼貌原则

国家公务员一般都要求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因而在答辩中就要充分地显示这种素质。而这一素质,不但体现在答辩的内容上,同时也体现在对考官、评委和听众的文明礼貌上。面试答辩者在答辩中要充分地尊重考官、评委和听众。答辩的语言要谦和,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要不急不躁,不要有怨恨情绪,更不能出现恶语伤人的现象。否则,就有可能引起答辩主持者和听众的反感。这样,就会必然影响答辩的效果。

(六)审时度势原则

做任何事情,都要既坚持原则,又头脑灵活,审时度势,公务员面视更是如此。高超的答辩,不仅是考生灵感的迸发和知识的展示,也是机智的活灵活现。

二、面试答辩要领

(一)观点正确

在面试答辩中,观点是基础,是灵魂。观点有误,回答再详细也是徒劳。正确的观点是回答的起点,所以要想在面试中胜出,你必须保证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此,就必须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政治、时事、理论的学习。

(二)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对每一个面试题都应该首先弄清回答应把握的要点,明确从几个方面来说明问题,思考时要理清思路,回答时,不含糊、不罗嗦、直截了当、一语中的。

(三)辩证分析

大多数面试题的回答都要求分析要辩证,思路要开阔,切忌思维绝对化、僵化,以防止片面、静止、孤立地看待问题。

(四)自圆其说

面试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反映面试试题很怪异,考官的提问很刁钻,常常被杀个措手不及。的确有这种情况。面对考官近乎“苛刻”的提问,你不能不作答,但怎样回答比较好你并没把握。怎么办呢?我们的建议是:越是这个时候,你越要鲜明地亮出你自己的观点,但需切记一点,那就是自圆其说。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那么你的观点就能站得住脚,就能为考官接受。

(五)条理清晰

面试要求测试的能力中有一项是逻辑思维能力,而这项能力的体现则是考生的答辩条理分析,前后一致。这就要求考生在听到面试题后,首先要思维有逻辑性,然后便是陈述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要求考生的回答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前后衔接紧密,表述前后呼应。依此作答才能征服考官。

(六)推陈出新

考生的回答,还应富有新意,做到推陈出新,在新的形势下,别出心裁,这样做才更有利于成功。考官们和你一样,他们也不要听老套的东西,而且,能够推陈出新也是你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

(七)有理有据、言近旨远

面试答辩本身就有理论测试的特性,因此,考生们回答问题应该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比方说,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或是党的方针政策,或是国家法律法规,或是名人名言,或是具体事例数据,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引经据典,言近旨远,这样才能更好地论证问题。

三、面试答辩谋略

公务员面试,对广大考生来说,不单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全面展示自己才华、气质、风度的机会。凡是那些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不仅平时勤学苦练、善于思考,在面试中也能安之若素、沉着应战,非常注意答辩谋略和技巧。高超的答辩,不仅需要考生灵感的迸发和知识的展现,也需要谋略的灵活运用。本文向读者推荐几种面试答辩谋略。

(一)化虚为实

在面试中,主考官常常会问一些比较虚的问题,考生如果以虚对虚,答起来会觉得无从说起,或不着边际,评委们也会听得一头雾水。所以,面对这类试题,最好的办法是化虚为实,或曰避虚就实。

不过,运用化虚为实的技巧,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把握好试题的主旨,虚的内容与实的事例要环环相扣;

第二,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只有这样,回答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是要注意“画龙点睛”,答辩结尾时要注意提炼、总结和升华,还实以虚。

(二)先抑后扬

&nb

sp; 面试题中一般都有一道让评委了解面试者自身特点和素质的试题,聪明的面试者都会抓住答这一类试题的机会,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巧妙地宣传自己。回答这类问题,最让人称道的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技巧,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出人意料地从劣势讲起,单刀直入,对自己的缺点,供认不讳,然后话锋一转,神不知,鬼不觉地大谈特谈自己的长处。这种先抑后扬的答辩谋略,不仅易在评委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且会博得评委的信任和赏识。

运用先抑后扬的谋略,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是谦恭与自信的关系。在抑时要表现出自己谦恭的良好风度,给评委留下一个虚怀若谷、有自知之明的印象;在扬时要从内容、语言、气势和仪态气质上表现出信心百倍,有能力,有魄力。评委们马上会信任有加。总之,抑要抑得适度,扬要扬得实在。

第二,是直率与含蓄的关系。抑时可以开诚布公,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扬时委婉含蓄、娓娓道来。这样,会让评委们认为你才华横溢、含而不露、虚怀若谷,最容易获得评委的支持。

第三,是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对自己的优劣的介绍和评价,要表现出鲜明的理智来,以此激发评委对最终的任职者作出理智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也需要情感的作用,热烈而真挚的感情,能够与评委产生心理共鸣,从而确立有利于考生的情感意向。倘若在答辩时能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那么这样情理交融的答辩必定会获得良好的现场效果。

(三)机动灵活

记得在一次公选面试中,主考官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假如这次考试后,组织上虽然选拔了你,最后安排的却只是协管各项工作的助理岗位,你会怎么对待组织上的安排?”此时,你千万不要被这样的问题难倒。因为一些重要领导岗位(像水电局对湖区的地市来说,每年的防汛任务相当繁重)可能需要领导工作和实践工作经验都相当丰富的干部。而经过最后考察,发现你从学校毕业才几年,也不是学水电专业的,且工作经验不足,为留有余地,组织上这种安排的可能性是存在,也是合理的。一位考生是这样回答的:“安排我在助理岗位上工作,我也会毫无怨言,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必须像军人一样,义不容辞地接受组织的安排。说实在的,组织上能够安排我在助理岗位工作,这是对我的能力和在这次公开选拔中的表现的肯定;安排我在助理岗位,既是组织培养锻炼、考察考验我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钻研、进入角色的过程。在助理岗位上工作,我同样会感到自豪和荣幸,因为单位的运筹帷幄和兴旺发达之中,也会有我的一份功劳,我一定会配合分管的副局长,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我也相信,经过组织上的培养锻炼,成长、成熟之后,组织上对我今后的安排会适当考虑的。”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6)

(一)工具性的知识:课堂内容“不哲学”

案例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新授课,教师以蚌埠一中挂出“祝贺我校女婿获诺贝尔化学奖”引网民吐槽为情境开展教学。其中,探究活动“联系的特性知多少”设置了以下几个探究问题来分析联系的特性:“1.‘联系’有哪些特性?2.……蚌埠一中火了?请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分析‘火’的原因。3.……有网友认为:一中在借机宣传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请用联系的客观性评价这种说法。4.……有人为他抱不平说太冤了,有人说他该得。请结合联系多样性谈谈自己的看法。5.……为避免类似宣传问题发生,请从联系条件性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1]

案例1中,教师首先直接提问“‘联系’有哪些特性”。学生并无相应哲学基础,他们只能从教材中寻找现成的哲学结论,知道联系的特性有哪些。之后的探究活动则是要求学生运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等哲学知识,分析蚌埠一中“标语”事件。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接受教材关于联系特性的知识内容,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于情境问题分析;教师的教学活动集中在指导联系特性的识记和理解运用。师生未探究为什么要研究联系的特性、为什么说联系必定具有这些特性、联系是否还有其他特性等反思性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成了无须证明的公理,只关注具体哲学结论的理解运用,把哲学狭隘成了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具体学科同类的工具性知识。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让人生发智慧,提高心灵的境界。”[2]当哲学课堂略去了对哲学智慧的追求,只探究如何将既定的哲学知识理解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向哲学进行功利化询问、求助,哲学在工具理性的思维中就容易被异化为僵死的信条。无论教学设计如何贴近生活、课堂如何活跃,依然是一种变相的教条式教学。学生掌握了哲学知识却不能从课堂求索的内容里感受到哲学课堂的哲学境界,领会哲学的精髓。

(二)“形而下”的思考:课堂探究“不哲学”

案例2 教师以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后年轻人遗憾当初就业未选择电商作为教学情境开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学。“……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他们是否有勇气加入那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腾讯、百度、新东方……?他们为什么会后悔?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电商公司作为新生事物,在当时还很弱小不被看好;但是作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其本身符合社会进步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最后归结到没有长远眼光,害怕风险和挑战。教师归纳:……结论: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

案例2中,教师意图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掌握关于新事物的哲学知识,但追问的对象仅是具体生活现象,缺乏对学生探究结论的追根究底的层层深入。学生的回答明显是现成地把教材中的新事物内涵直接套用在了电商现象上。他们事实上只在常识层面探究思考电商现象,并没有逐步深入到哲学维度求索发现新事物的哲学内涵。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哲学源于生活,不能脱离“形而下”的基础,但它并不是直接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哲学的追问,是对人类思想本身的再思想。因此,哲学探究问题应在追问中逐步从对现象的思考上升为对认识的反思,给学生以“形而上”的启示。如果哲学课堂的追问反思始终以具体生活现象为对象,学生只会“形而下”地思考,无法自觉地达到哲学思考的层面,感悟生活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他们自然不能在课堂求索的维度上感受“形而上”思考的境界。

(三)简单实证的推论:课堂路径“不哲学”

案例3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讲授,教师选择《生活与哲学》第67页中的漫画《悬挂在山崖上两个人》设计教学情境。

片段1

师 A和B处于绳子的两端,……这其实表明了他们两者在状态上是对立的。他们两个人处在同一根绳子上面,……这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所以,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

片段2

师 A和B有没有可能处于绳子的同一端?

生 (略)

师 这表明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漫画中的A敢不敢去烧B那头的绳子?

生 (略)

师 可见A的存在要以B的存在为前提,这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4]

案例3中,教师通过分析漫画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从他的课堂表述如“这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所以,矛盾就是……”“这表明矛盾双方……”“这说明矛盾双方……”可以看出教师仅通过分析一幅漫画就直接推导和论证了关于矛盾双方关系的哲学观点。探究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哲学境界的环节,教师却“不哲学”地用一个案例随意地论证矛盾观点,抹杀了哲学论证的严谨性和精妙性,使得课堂的哲学味明显弱化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人们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在前提正确的条件下演绎论证或在样本数量足够的基础上归纳论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出对整个世界的某种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实现从“特殊”到“普遍”的飞跃。生活中一个个的典型案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哲学观点,但不足以直接推论和证明哲学观点。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就指出,不能把“实例”当作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实例的总和“本身只是个别加个别,并不等于一般,并不能揭示规律的普遍性”[5]。用一个或几个生活案例粗浅地推论证明哲学观点的教学路径,不仅违背了哲学的本质内涵,而且把哲学探究庸俗化,降低了哲学学习的理性要求,致使学生不能在课堂求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哲学课堂的哲学境界。

二、让哲学成为哲学

哲学智慧是创新的、反思的、批判的智慧。哲学课堂应引导学生进行打破常规的、批判性的求索和反思,让哲学成为哲学,真正凸显哲学境界,启迪学生智慧。

(一)在惊奇讶异中突破常规

哲学思辨起于对问题的“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惊异是对人们固有认识的一种打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看似普通实则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冲突,甚至相反的教学案例激发其惊异之心。当学生从习惯的思维状态中“惊醒”过来,发现原来自己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完全有另一种可能,对问题的认识不再是盲目被动地理解和掌握。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打破常识思维的局限,深入哲学境界求索发现,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收获哲学思考带来的不同寻常的思维果实。

例如,在“矛盾同一性”的教学时,笔者提问“世界上是否存在只有一面的事物”。学生找遍身边的物品,搜索遍自己的生活经验都没有找出“只有一面的事物”。此时,笔者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条的纸,将一端翻转180度粘到另一端,做成莫比乌斯环。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个环的确可以讲只有一面而不是正反两面。在这种“惊讶”下,他们仔细地观察莫比乌斯环,研究它为什么会只有一面。最后发现,莫比乌斯环的正反两面实际上相互贯通的,不管哪一面都既是正面又是反面,角度变化后反面就成了正面。笔者在引导他们思考矛盾双方关系时,他们脱离了高中生常见的非此即彼的习惯思维,像看莫比乌斯环那样去审视其他各种事物。在讨论验证中,“统一体”“相互转化”等哲学层面的探究结论逐渐深入学生的思想。

(二)在辩证反思中走近真理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追问。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以对话的方式不断地请教别人并在这种请教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从而使对方逐渐修正意见,走近真理。教师在高中哲学课堂中可以借鉴苏格拉底的方法,一方面在学生回答中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在层层启发追问中推动他们的思考逐渐深入到哲学层面;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蕴含不合理因素的,促使他们不断辩证反思,得出更深刻准确的观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讲授,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战国时期公孙龙的著名观点“白马非马”,提问“公孙龙的说法错了吗?”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很容易地就指出“白马非马”观点的错误即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笔者继续向学生追问:“既然‘白马非马’这个观点是错的,白马是马,那么我们能不能说白马等同于马?公孙龙的观点完全是无稽之谈?”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对这一观点的判断,思考公孙龙的认识进步之处。最后讨论认为,公孙龙意识到了马与白马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共性与个性的差别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通过哲学追问,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反思了自己的结论,更加全面地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更可贵的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的知识内容,他们真正深入哲学维度,经历了追求智慧的求索之旅。

(三)在历史批判中感悟智慧

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则是问题史。让学生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去思考是指导学生感受哲学境界的有效方法。哲学问题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全面认识哲学史上各个流派哲学家的不同思考和论证,领略哲学家们的智慧,学习借鉴他们的思维与方法。引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积极反思,不盲目被动地接受正确的哲学观点,不简单肤浅地批判有争议和错误的哲学观点。这样,他们既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渊源,体会它较之前哲学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又能在学习过程中秉持革命批判精神辩证地认识不同哲学家的立论与论证,与哲学家心灵对话共同探讨,亲自参与哲学思想的创造,充分锻炼哲学思维,感悟哲学智慧。

以世界本原问题为例,哲学史上各流派的回答不尽相同,但很多思考都具有深刻的哲学维度和严密的哲学论证,正体现出哲学精妙和独特的境界。如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思索“如何证明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当我对一切知识都怀疑时,我唯一能够肯定的,就是我的怀疑。既然怀疑是确定无疑的存在的,那么怀疑的主体――我自然是确定无疑的存在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虽然他属于唯心主义,但其哲学思维的深度和论证的严密性都值得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同样带着“如何认识证明世界”的问题辩证地认识判断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这比直接简单地告知学生唯心、唯物的区别以及各派别的典型表现等哲学知识更有利于指导他们以哲学的视野看待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生活与哲学》是高中生的哲学启蒙课程,是打开学生智慧之窗。我们的哲学课堂应规避“不哲学”的教学现象,在传授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时,始终不忘启迪学生的智慧,追寻哲学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吴徐汉.“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12):56-59.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7)

“辩”即辩解、辩驳或辨论是非,“论”就是议论。而辩论就是指彼此用一定理念和思维体系加工程的论据和论证过程,以此来说明个人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从古时哲人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和论辩到现今由双方辩手对阵舌战,看似口舌之争,实则是知识和思维的智慧比拼。不论形式如何让变化,辩论对论辩双方的技能要求都是一样的。

1.1辩论的基本技能

1.1.1博闻广识的阅读能力。正如前文所言,辩论是主体间为了消除分歧、谋求共识的一种基于语言的交互行为,但辩论却不仅仅只是一场口语竞技,而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智慧和思维的较量。面对一场未知的辩论,辩题往往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伦理道德等多个领域和多门学科,这就对辩手和团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完善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知识层次都是在这场“智斗”中取胜的前提和保障。在面临这样的挑战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广泛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的扩展阅读面和提高阅读能力,才能为知识的积淀打好坚实的基础。

1.1.2善于总结的理解能力。只有阅读是远不够的,如果学富五年,但却连一个简单的名词都无法解释,那么知识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这就是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之间的巨大鸿沟。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阅读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关键就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就是辩论的第二个技巧———理解能力。辩论是辩手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去和对方讨论,而在辩论场上激烈而又紧张的环境下,若是没能理解所读到的知识,那么就无法在最短的时间驳斥对方并陈述己方观点,因为辩论是围绕着一个话题的正反两面在进行讨论,而这必定是辩手根据对话题的理解和分析之后才能有所见解。

1.1.3瞬间反应和应变能力。辩论的时间终究是有限而短暂的,但知识的容量却是无限的,对方一定会出其不意的攻击己方的知识死角,如何让应对就成为摆在辩手面前最大的能力挑战,所以在具备了辩论所需的基础知识之后,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和提升各种综合素质。在现实的辩论中,辩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驳斥对方的观点和理论并证明自己的论点,这就要求辩手具备辩论的第三个技能,即瞬间反应和应变能力。当辩手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一个问题时,如何临危不乱的快速分析问题并及时将其驳倒;在面对场上无法预料的突发状况如何保持沉稳冷静的头脑和理智,这就需要在知识的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的锻炼和提高,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瞬间反应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辩论技能不断得到提升和加强。

1.1.4心理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辩手,不仅要求具有上述的一些辩论基本技能和技巧,而且还要求具有一颗坚强的心,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一场精彩的辩论不会是温文尔雅谈笑风生的茶话会,必然是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因为一名优秀辩手的心理素质包括:第一,辩论的培训过程必然是长期和艰苦的,不仅有日常性的常规训练,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做好认真的笔记,而且还有比赛前期的集中培训,强化的训练,在这个长期的过程,持之以恒的心态是第一位的,而同时还需具有面对各种困难锲而不舍再接再厉的心态;第二,伴随着激烈的比赛过程,必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处事不惊,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是一名辩手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第三,比赛必然会有输赢,胜不骄,败不馁成败皆可淡然处之,这种成熟稳重的心态是年轻人最缺少的,但又是面对各种比赛所必备的。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手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还有很多,综合来说辩论培养的主题就是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和坚不可摧的心理素质。

1.2辩论的思维方式

1.2.1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辩论的辩题通常都是具有正反两面的辩证性话题。那么,辩手在准备辩题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只从正面出发去分析和思考,也应该从辩题的反面去挖掘更深层次的论点,正反两面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辩题所包含的理念,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辩论中,训练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才能不断发现新思路新观点。

1.2.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也是辩论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面对一个辩题的时候,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从辩题出发,不断扩展思维的广度,有意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思考的方面越多,能论证辩题的论点和论据也就会越多,对辩题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在实际辩论中面对对手时就会多一份从容和自信。

1.2.3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这是在辩论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训练中会由辩题中的某个知识点出发,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联想与此有关的任何论点,然后根据此论点与辩题的相关联程度来决定是否应用到辩论中。这对于辩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会引导我们拓宽对辩题的思考方面,这样更有利于不断发现新用以论证辩题的观点。

1.2.4归纳思维。归纳思维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这是在对辩题进行各种分析和思考之后对各个论点和论据总结和提炼的一种思维方式。不论在准备的时候对辩题进行了怎样的发散和联想,但最终都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到一起,针对我们的辩题将其整理分类并在辩论时加以运用。所以,形成对知识的归纳性思维也是辩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2法学思维的特殊性

2.1法学知识的抽象、晦涩性

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业性学科,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由此可见法学是一门专业性和理论性极强的学科,而大量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导致了法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和晦涩的特点,这样就会造成在学习时面对的这些法学理论的输入感到枯燥和乏味,不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能使法学知识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应用。#p#分页标题#e#

2.2法学思维的逻辑性极强

法学思维是运用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及法律原则对社会中的法律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法学思维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对法律的内在观念和看法,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而我们所看到的则是人们基于这种潜在的价值观,加之对法律的认知,通过一定的逻辑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来的被我们称之为理念的东西。这就决定了法学思维对逻辑的高度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充分了解法学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和理念。

2.3法学知识连贯性和应用性要求高

法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而是包括各种实体法和程序法组成的具有连贯性的学科,每一实体法的应用都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而程序法的规定也是为了使实体法得到更好的运用。因此,对于法科学生来说,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将两者结合理解,达到灵活运用确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思考,而且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将知识串联起来。其次,法学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就决定了对法学知识的应用性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法学知识最终是要应用与实践,不论是律师、法官还是检察官,都必须把所学到的法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案例当中,这才能体现法学知识的应用性价值。

3辩论对法学思维的塑造和培养

3.1辩论思维对法学思维的同生同态作用

表面上看辩论和法学似乎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事物,但是两者在思维方面却有着极大的共通性。辩论要求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法学所必须要具备的,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倾向性。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具备这些能力对以后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例如:作为一名律师在法庭上面对法官和当事人时,扎实的知识功底、灵活的知识运用、敏捷的现场应变能力以及沉稳冷静的心态无疑会使官司多一份胜算。而辩论的逆向思维、联想思维以及归纳思维都会在思考法学问题时起到极大的帮助,例如:在分析某个具体案例时,结合辩论思维和法学思维多角度的思考,很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灵感更好的解决问题。

3.2辩论思维对法学思维的促进作用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8)

本次活动面向各学院通过内部选拔,组成一支队伍参加女院里的比赛。本次辩论赛采用淘汰制的方式,一共八支代表队参加比赛,首轮共四只代表队获胜进入下一轮,他们分别是信息技术学院,会计学院,管理学院和外语学院,四只代表队经过抽签产生半决赛名单,最终经过激烈角逐,会计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进入决赛,最终,信息技术学院代表队凭借四位辩手敏捷的思维、雄辩的口才获得了此次辩论赛的冠军。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三、活动经过

四、辩论程序方面

比赛程序由陈词、立论、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共个五部分组成。首先是一、二辩进行开篇立论,用最精炼的语言阐明本方基本立场、逻辑框架、理论依据、事实材料等,接下来是针锋相对的攻辩和精彩纷呈的自由辩论,再接着是由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最后观众提问是。比赛程序的设置兼顾“辩”与“论”两个方面,既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让辩论双方进行精彩的论述,充分展示己方缜密的逻辑框架,也给双方提供了进行唇枪舌战,正面交锋的舞台。观众提问阶段一方面可以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令一方面也增强了辩手与观众的互动。

五、活动效果

此次比赛的辩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又紧贴日常生活,兼具生活情趣与时代气息,让辩手们在辩论过程中有话好说,有话可说。此次辩题涉及时事问题,校园问题,一方面辩题的生活化给予了广大同学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辩题紧扣时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这使得整个辩论场面显得精彩纷呈,热闹好看,而赛后又能引发人们的思考,给人一份耐人寻味的隽永和深沉。可以说,精当的辩题设置,为这次辩论赛的成功举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辩题内容的广泛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从另一个侧面也要求辩手要有渊博的知识积淀和广泛的社会接触。辩论的辩论过程中辩手们十分注意仪表语言,未出现对对方辩手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所有参赛队都统一着装,衣着得体、大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六、经验与教训

一次辩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比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参赛的过程中辩手结成了密不可分的战斗群体,体现了分工合作精神。此次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团结、竞争、进取的素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也使我协会扩大了在学校的影响力,扩大了我部的知名度。在辩论赛举行的过程中,我们协会成员积极参加布置组织本次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会员,但因为首次承办如此大型的活动,准备和举办期间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布置会场、维持现场秩序发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决赛中比赛结束与颁奖之间出现了衔接问题,中间一度停留了很长时间。我们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再接再厉努力把活动办得更出色。

辩论赛总结报告(二)

听取信息工程系各位老师和建议下,学习部积极组织,信息工程系第四届辩论赛终于在同学们的好评与掌声中落下帷幕。经过比赛,有一批优秀辩手脱引而出,应该说此次比赛相当成功,现将比赛进行简单总结:

一、辩题方面

此次比赛的辩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又贴近日常生活,艰巨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让辩手们在辩论过程中有话好说,有话可说。此次辩题涉及生活问题,学业问题,善心与善行问题,将来就业问题等等,一方面辩题的生活化给予了广大同学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辩题紧扣时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这使得整个辩论场面显得精彩纷呈,热闹好看,而赛后又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可以说,精当的辩题设计,为这次辩论赛的成功举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辩题内容的广泛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辩手要有渊博的知识沉淀和广泛的社会接触。

二、辩论程序方面

本次辩论赛的模式在沿袭以往模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嘉宾提问,现场观众参与评选,节目穿插等环节,是活动的衔接及时间安排得到了充分利用,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提高了活动的积极性和影响力,使得整场比赛更有看头。比赛程序由开篇陈词、攻辩阶段、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共四个阶段组成。首先正方陈词,阐述本方观点,然后是反方,按流程依次进行。比赛程序的设置兼顾辩与论两个方面,既提供充分的空间让辩论双方进行精彩的论述,充分展示各自缜密的逻辑框架,又给双方提供进行唇枪舌战,正面交锋的舞台。因此在综合考虑之下,本次辩论赛的比赛流程基本完善,并且在赛场上也体现出来了这一点。

三、辩论风格与水平问题

此次辩论赛以文明为主题,非常注重辩风问题。就总体而言,参赛队员的辩风还是不错的。在注意语言的美感之外,也注意自身形象风度,让观众大饱眼福耳福。有的辩手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有的辩手沉着稳重,颇具大将风范;也有的辩手机智活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观众和评委们大开眼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辩手由于过分紧张激动,言行举止有些不太尊重对方,以后就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此次比赛中充分展现了辩手的机敏与缜密的逻辑思维,无论是在立论还是驳论阶段都高潮迭起,十分精彩。总体来说,这次辩论赛既有‘辩’的剑拔弩张,也不失‘论’的雄浑气势。

四、本次辩论赛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1、比赛初期宣传力度不够

2、在比赛时大部分选手不懂辩论赛规则,导致了大赛的规范性不够好

3、对现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足

4、队内协调工作存在欠缺

五、赛后思考

一次辩论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比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参赛的过程中辩手结成了亲不可分的团体,体现了分工合作精神。一个辩手在赛后曾说;通过辩论赛,让我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从容与淡定。一句话道出了所有辩手的心声。的确,在辩论赛中激烈的智力对抗,富有灵性的思想 碰撞都可以让我们欣赏到智慧之美。

此次辩论赛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团结、竞争、进取的素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也是我系扩大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高我系的知名度。虽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小的纰漏,但我们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争取做到更好。

辩论赛总结报告(三)

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夜晚,我们在双方辩手的精彩辩论中国共产党同见证了榆阳农村商业银行“无功就是错”辩论赛的圆满收官。回顾预赛、半决赛及决赛中的每一场比赛,我很欣慰也很激动,我为我们青年员工的精彩表现和辩论赛的成功举办而喝彩!我为我们拥有众多有才有智有为的年青员工而感到自豪!在此,我代表行党委向获得今天辩论赛获奖的选手和代表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组织、辅导这次辩论赛的所有工作人员和全体参赛的选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我也谈点个人的感受,同时也提出几点要求:

一是辩论赛这种形式,可以说在我们行业中是开创了先河,通过观看每一场辩论赛,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企业文化活动。辩论的过程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它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员工的知识更加丰富、广博,思维变得更为敏捷、更富有逻辑性,对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我认为,创建魅力农商行就应该有朗朗的学习声和探求真理的辩论声,我们全体员工都应该努力去营造一种思辨学习的氛围,让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增长我们的才干;让真理填充精神世界,用探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去服务客户,服务社会。因此,我们今后要多组织一些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让青年员工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同时,也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的指导下自主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的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9)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1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

激情碰撞,跌宕成长,我们在双方辩手的精彩辩论中共同见证了榆阳农村商业银行“无功就是错”辩论赛的圆满收官。回顾预赛、半决赛及决赛中的每一场比赛,我很欣慰也很激动,我为我们青年员工的精彩表现和辩论赛的成功举办而喝彩!我为我们拥有众多有才有智有为的年青员工而感到自豪!在此,我代表行党委向获得今天辩论赛获奖的选手和代表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组织、辅导这次辩论赛的所有工作人员和全体参赛的选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我也谈点个人的感受,同时也提出几点要求:关于辩论赛这种形式方面,可以说在我们行业中是开创了先河,通过观看每一场辩论赛,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企业文化活动。辩论的过程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它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员工的知识更加丰富、广博,思维变得更为敏捷、更富有逻辑性,对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我认为,创建魅力农商行就应该有朗朗的学习声和探求真理的辩论声,我们全体员工都应该努力去营造一种思辨学习的氛围,让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增长我们的才干;让真理填充精神世界,用探求真理

的思想境界去服务客户,服务社会。因此,我们今后要多组织一些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让青年员工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同时,也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的指导下自主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的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关于对于辩论本身方面,并不是为了比赛而存在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认识有正确、错误,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真理、缪误,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有利害得失等等,这时就需要用智慧之力,语言之利,批驳假的、恶的、丑的,维护真的、善的、美的东西,这就叫辩论!故辩论的要义在道,不在输赢。所以,辩论赛不仅是形式,辩论赛后更要继续引导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这次辩论的辩题本身也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功就是错”这个辩题对于提高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工作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辩则明,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能够让我们厘清更好如何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一个人,在本职岗位如果不想干事、混混糊糊、得过且过,便是平庸;如果光喊口号,无行动落实,就干不成事,便是无功。平庸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工作效率不高,有愧于自己的岗位,有愧于组织的培养;无功者,贻误事业,贻误发展。所以,我们要对干部员工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和考核,切实解决“不干事,不想干事和不会干事”的问题,从制度上培养和激励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干部,做到赏罚分明,使那些混日子的人无处容身,从根本上保证良好的工作作风。

通过辩论赛,我认为这是增强员工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应长期坚持下去。本次活动受到了全行广大员工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普遍认为辩论赛对于丰富我行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着较高的水平。辩论双方能够紧紧把握住辩题,据理力争,逻辑缜密,事例丰富,感觉很过瘾,能让大家振奋精神。而对于参加辩论的辩手,这项活动则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从辩词的准备到陈述到自由辩论,精心的准备和激烈论辩使他们懂得了很多、成熟了很多。这种进步,不仅表现在言语更加流畅,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从中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参加比赛员工的自信心更强了。这一切都为他们更好的面向单位,面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期望把辩论赛继续办成我们企业文化的精品。

辩论是一项历史悠远,具有启迪智慧作用的活动。人类探求真理的冲动和享受思维激荡的乐趣,使人类自有文明史以来,就深陷辩论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因此,我希望我们的.辩论赛能越办越好,办出质量、办出水平,成为我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2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英姿勃发的辩手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经过多轮激烈的唇枪舌战__文学社首届辩论赛已经圆满结束,我谨代表__文学社全体成员感谢给予本次辩论赛大力支持的学校领导、各位评委老感谢十三支参赛团队。

作为学生我们的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而辩论赛恰好给我们一个学习的舞台,赛场上的辩手们有的谈吐机智,举止幽雅、大方,有的沉着稳定,颇有大将风范,这些无有彰显了国防学子的风度,智慧和满腔热情。每当双方观点相对时,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辩明真理,寻求正确的价值取向。

回顾整个辩论赛历程,首先,各参赛队进行各自的内部模拟演练,这一主面提高了各参赛队的辩论水平,另一方面各辩队也借此机会选拔出了各自的优秀辩手,才有了这一场精美绝伦的对决。12月8日晚上,我们迎来了首场比赛,场上的选手都表现得思维敏捷,辩材丰富,这为后面的比赛奠定了基础,在后面的.比赛中那激烈的智力对抗,富有灵性的思想碰撞,让我们欣赏到了充满智慧之美的火花。

本届比赛采用淘汰赛制,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各队之间展开了龙争虎斗。从几周前的预赛、半决赛到今晚的决赛,我和大家一样都无时无刻在关注,在比赛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稍微欠缺的地方。部分辩手的仪态,场上的坐姿、站姿还有待学习,有些语言使用不规范。逻辑性不强,还有一些辩队的团体意识不强,个别辩手准备不足等,不过,我们相信辩手们通过这次的磨练能更好地去完善自我。

一次辩论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尽情地去体会其中的奥妙,“真正的辩论不是谁胜谁,在真理面前,我们只是挑战,而非终结胜利者,只是前进而非终点到达者,辩论是两条腿同时走路,谁都是领先者,谁又都是落后者,而我们的智慧则在前进。

辩论赛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届辩论赛中,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普遍认为辩论赛对丰富我校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会继续把辩论赛举办下去,努力把辩论赛办成我校校园文化的精品,成为校园一道貌岸然美丽的知识文化长廊。

本届辩论赛在今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此,我代表__文学社再次感谢给予本届辩论赛大力支持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感谢13支参赛团队,最后衷心感谢为本次辩论赛付出辛勤工作的所有社员们!谢谢你们!

现在让我宣布,__文学社首届辩论赛举办成功!

谢谢!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31、请各班进场(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直至运动员进场完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经过两天的奋力拼搏,在全体裁判员、工作人员以及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庙垭九年制学校2014年冬季运动会,已经圆满完成各项预定的比赛日程,即将落下帷幕。

本届运动会开安全,开得顺利,开得圆满,开得快乐,开得幸福,相信一定会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对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下面举行闭幕式.第一项:

1、请全体师生肃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歌奏毕):请主席台领导坐下。

第二项 颁奖

2.请裁判长宣布本届运动会竞赛成绩

3、请校领导为获奖同学、集体颁奖,请获奖同学及获奖班级代表上台领奖(奏乐)

(颁奖结束):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今天只能表扬部分集体和个人,但更多的集体和个人为运动会做出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奉献,鲜花和掌声同样也送给他们。

第三项:

4、请何校长致闭幕词。

(何校长致闭幕词——————)

在闭幕式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为本届运动会做出积极贡献的集体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希望全体师生把校运会上团结奋斗、顽强拼搏、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发扬光大,把体育运动中的坚强意志、冲天干劲和竞争意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争取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闭幕式到此结束。现在,我宣布,某九年制学校2014年冬季运动会胜利闭幕。请各班有序退场。

注.上下楼道不得拥挤,行人靠右行。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4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昨日如火的激情还未褪去,今日热情的火焰继续燃烧,伴着广大民警的期待,在监狱局党委及各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注、支持下,在各监所的积极配合下,在全体参赛选手、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评判团各位成员公正、公平的裁判和见证下,由我们喀什监狱承办的南疆赛区辩论赛预选赛圆满完成了所有赛程,即将落下帷幕。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喀什监狱,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感谢各监所的配合,感谢评委们的辛勤劳动,感谢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并以非常激动的心情向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代表队,以及获得“优秀辩手”“最佳组织奖”等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比赛进行得很成功,辨友们才思敏捷,语言驾驭能力好,充分展示了广大民警的聪明睿智,实力雄厚,展现了广大民警的精神风貌、时代风采。让我们看到了我参赛民警之间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极大地丰富民警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各监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了预期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应该说这是一场友谊的赛会,是一次成功的盛会。

本次辩论赛共进行了 6场比赛,比赛进程都进行得井然有序,赛场气氛紧凑热烈。辩论赛期间,8 支队伍的辩手们在辩论场上妙语连珠,挥洒才智,充分展现了各自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作为监狱民警队伍的一员,我们为有你们这样的后继人才感到欣慰!作为承办方,我们为你们搭建起这个交流平台和展示的舞台而感到高兴!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你们是我们监狱系统的骄傲。在此,我也代表喀什监狱全体民警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同事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共同把监狱的事业做得更好,为广大民警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本次辩论赛结束了,我们在回顾的同时,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们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广大民警能够发扬在此次辩论赛中的精神,以更饱满的道德修养,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更突出的心理素质,更默契的整体配合,去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去身体力行的实现我们忠诚为民的誓言,去躬身践履我们公正廉洁的价值观念,在风云变幻的机遇与挑战之中,实现我系统的跨越式发展!

领导、同事们,让我们下一届辩论赛再相会!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5各位领导,各位观众朋友们,经过十余天的紧张比赛,我们各个代表队和各位辩手历经初赛、半决赛和今天的决赛。比赛中各位辩手辩出了水平,辩出了会计人的风采,从中产生了一批优秀辩手,今天的决赛中也产生了我们本届辩论赛的冠军代表队,辩论赛已到此结束,下面进行发奖:

1、获得本届辩论赛的优秀辩手和最佳辩手是:卫生系统代表队:陈文、田苗,财政局机关代表队:韩方真;

镇财政代表队:刘彬;委派会计代表队:赵厚峰、孙惠娟。获得本届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是:财政局机关代表的代晓曼。 下面有请财政局段炼书记、市财政局会计处副处长颜浩同志给优秀辩手和最佳辩手发奖。

2、获得本届辩论赛优胜奖的代表队是:信用联社代表队、供销社代表队、商业系统代表队、委派会计二队。

下面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悦同志、县财政局局长段玉兰同志、共青团丰县委员会书记朱兵同志、广播电视局书记孙岱丽同志给获得优胜奖的代表队颁奖,大家欢迎。

3、获得本届辩论赛三等奖的代表队是:县卫生系统代表队、委派会计一队。

下面请县人大副主任孙裔成同志、县政协副主席刘祖斌同志给他们颁奖。

4、获得本届辩论赛二等奖的代表队是:镇财政代表队。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10)

在本书的第六卷中,柏拉图明确了选择哲学家作为城邦的护卫者的最终答案,并提出了作为城邦的护卫者的哲学家应有的天性: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大度等等;同时,反驳了社会上关于哲学家是怪人、对城邦无用等的误判,进一步说明,“真正”的哲学家是“少之又少”的,进而讨论如何培养真正的城邦护卫者、统治者(即哲学王)的问题。在讨论如何培养哲学王的过程中,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必须拥有能通过“最大的学习”(P258)获得“最大的知识”(P260)的灵魂,能通过学习最终获得“善的理念”(即知识)。据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太阳喻”及“线段喻”。“太阳喻”中,柏拉图用太阳比喻“善的理念”,指出“善的理念”是“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P267),而教育,则是促进受教育者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的过程;“线段喻”中,柏拉图认为世界是二元的,将现实世界分为不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代表了可见世界(现象世界),另一部分代表了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又进而再把可见世界分为影像和实在、把可知世界分为从假设到达结论和借助于辩证法到达真理两部分,并且,与世界的四个部分相对应,柏拉图把灵魂也分为四个部分,即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这种世界与灵魂的对应关系,是柏拉图认识论的基础,是认识“最高的善”的前提。灵魂从想象、信念、理智直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即是一个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促使灵魂得以转向的受教育过程。

在本书的第七卷,柏拉图通过“洞穴喻”描述了“灵魂转向学说”的具体内容及如何使灵魂转向的艺术,他把洞穴的内外比喻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把洞穴中的火把比喻为“太阳”,灵魂的转向的过程即是一个人的灵魂如何从可见世界通往可知世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帮助灵魂转向的作用,并在此提出了“最终的善”的概念。在教育内容上,柏拉图规定了培养哲学王必须学习的科目,算术、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并指出,最终通过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辩证法的学习,辩证法是哲学王必须掌握的知识,是位于所有学习中的最上层,是“最大的知识”、是获得真理即“最终善”的唯一途径。在教育的过程的讨论中,柏拉图完整地论述了哲学王培养的整个过程,第一阶段从幼年至十七八岁,儿童主要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第二阶段从十七八岁到二十岁,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训练,培养学生勇敢的美德;第三阶段从二十岁至三十岁,主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四艺),该阶段为学习辩证法做准备;第四阶段三十岁至三十五岁,学习科目是辩证法;第五阶段为三十五岁至五十岁,“让他们回到洞穴中”,主要是让他们在智慧战争和担任其他公务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实际经验,并能经受各种考验;第六阶段,五十岁以后,那些在实际工作和辩证法学习中都能表现优异的人接受最后的考验,,最后使灵魂得以转向,看到善本身,哲学王的培养宣告完成;最后,哲学王继续研究哲学和管理国家,直到培养出新的接班人,方可辞退下来,进入乐土,安居下来。

2 “灵魂转向学说”教育涵义的学习体会与收获

柏拉图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而“灵魂转向学说”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柏拉图在“灵魂转向学说”中分别指出,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世界和灵魂的划分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论证了人的理性把握真实世界的可能性,为教育的实现给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前提;而教育的过程则在于唤醒、培养并提升人的理性,培养人的教育过程是艰辛的历程。

2.1 灵魂转向学说中教育目的具有现代意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太阳喻”来表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即通过教育来造就“哲学家”,使哲学家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何谓“善的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六卷用“太阳”来比喻它。它“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P267)。物体因为太阳的照耀而被人看见,人的眼睛因为太阳的光线也具有了视物的视力,而“善的理念”就像太阳一样,是“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P267),使事物的本质得以彰显,使灵魂的认识能力得以实现。太阳孕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繁衍,而“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的“原因”,“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P276),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是最高的知识,是其他一切知识的源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知识从它演绎出来,也只有从它演绎出来才能是有用和有益的。所以,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就成了哲学家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哲学家,以至整个城邦,才能获得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才能重建城邦的秩序。

注重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柏拉图《理想国》的重要教育思想。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他看来,音乐可以陶冶心灵,“当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他还十分注重体育锻炼,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并强调要尽可能将音乐和体育配合起来,使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张弛得宜,配合得当,达到和谐。而且柏拉图十分看重美德的培养,认为一个人需具有节制、勇敢、大度、高尚、正义等美德,儿童从小就不要接触罪恶的形象,否则“耳濡目染,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咀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问心灵便铸成大错。”同时柏拉图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尤其是辩证法,在柏拉图看来,辩证法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只有懂得辩证法,才能弄清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事物的本质。虽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不但论述了“哲学王”的教育,而且也论及了市民和军人的教育,但是就这里要论述的教育而言,笔者认为毋宁选择“哲学王”的教育作为一般的教育范畴。因为“哲学王”的教育过程才是完整的教育过程,造就“哲学王”的过程才是造就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 “哲学王”的教育才是柏拉图所认为的理想国家中的理想教育,而且柏拉图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也应该成为我们的时代所追求的教育理想之一。

2.2 灵魂转向学说中教育内容的现代价值

柏拉图认为,“引导”灵魂实现转向的方法就是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辩证法,这些学问能把“心灵从朦胧的黎明转到实在的大白天,上升到我们称之为真正哲学的实在。”(P282)这些学问中,辩证法被放在了教育体制最顶端,而算术、几何、天文等学问则是在学习辩证法之前必须先行学习的准备性学科。虽然算术、几何、天文等学问的研究对象是永恒的东西,而不是那些表现为产生和死亡的东西,能把灵魂引向真理,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并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而不是转向下面,它们“虽然对实在有某种认识,但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也只是梦似地看见实在,它们只要还在原封不动地使用它们所用的假设而不能给予任何说明,它们便还不能清醒地看见实在。” (P299)“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考察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找到可靠根的。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了无知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我们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P300)而且,只有依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是感官的知觉,才能达到事物的本质,只有一直坚持依靠思想本身理解善者的本质时,才能体会最高的“善的理念”。在《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中强调德育思想,崇尚“善”追求“善”。在柏拉图看来“善”是人先天的一种内在存在,没有不可教化的学生,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最终使公民成为拥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道德品德。

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借鉴柏拉图的思想,以“成人”为目标、“成才”为支点,着重培养学生“智慧”的品德、“勇敢”的品德、“节制”的品德,这种德育思想是实现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杠杆,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保证。

2.3 灵魂转向学说中教育过程的现代启示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到了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教育问题。从幼年至十七、十八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心灵,形成灵魂的和谐美;体育可以锻炼身体,形成身体的形态美。但他同时也指出,音乐和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前者照顾心灵,后者照顾身体,而是两者共同服务于灵魂的培养;音乐服务于灵魂的理性部分,体育则服务于灵魂的激情部分。换句话说,音乐与体育是为了使灵魂的理性部分和激情部分协调一致,形成一种和谐;(二)在十七、十八岁至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勇敢的美德。在此阶段,对这些青少年进行第一次选拔。那些在学习、战争和其他义务中表现优异的青年继续学习,其余的人就成为军人;(三)在二十至三十岁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科目是算术、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四艺),该阶段是为学习辩证法做准备。柏拉图指出,不同时给感官以相反刺激的事物不需要理性思考,而同时给感官相反刺激的事物需要理性思考。而理性思考必须利用计算能力才能获得真的信息,因此,算术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几何学的对象是永恒事物,而不是变幻莫测的事物,因此,它能够把灵魂引向真理,从变化的现象世界转向实在的理念世界。天文学的对象是宇宙星空的运动,但柏拉图却认为,日月星辰运转所构成的和谐的图案还远不是真实的实在,它们只能作为人们学习其实在的说明图,因此研究天文学应像研究几何学那样,正确运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不要去管天空中的可见的事物,而要去追求其背后的永恒的实在。同时,谐音学也不是寻求可闻音之间数的关系,而是深入考察什么样数的关系是和谐的,什么样数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及其原因,学习谐音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美者和善者”。该阶段要求受教育者把以前小时候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综合起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柏拉图认为这是考察青年人有无辩证法天赋最重要的试金石。在这个阶段进行第二次选拔,即把这些青年中的最有天赋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接下去进行辩证法的学习;(四)在三十至三十五岁这个阶段,学习科目是辩证法。柏拉图认为辩证法处于整个教育体制的顶点,能够指导人把握实在,认识理念世界,因此也只有极少数的能善于抽象思维的人才适合研究辩证法。在该阶段,进行第三次选拔,那些能跟随真理达到实在本身的人,将被派去担任公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五)在三十五至五十岁这~阶段,主要让他们在指挥战争和担任其他公务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实际经验,并能经受各种考验。到五十岁时,那些在实际工作和辩证法学习中都表现优异的人接受最后的考验。这时,他们的灵魂必须转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当他们看见善本身时,他们得用它作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和个人。至此,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标―― 哲学王的培养终于宣告完毕,哲学家成了城邦的统治者,成为“哲学王”,真理和权力合而为一,一个正义的城邦得以实现。

上一篇: 村级班子建设 下一篇: 网络借贷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