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科技化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02

果园科技化管理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1)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创新管理;科技园信息化管理;科技园信息化服务

1 背景

大学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 其发展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高大学科技园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孵化服务的需要。

2 方向和目标

依托信息化系统,可以为大学科技园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和在线管理功能,打造“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各种创新要素有效融合和互动的创新创业环境解决方案,解决如下四个方面问题:

1)园区的规范管理

2)跨平台的成果转化

3)跨行业的增值服务

4)跨地区的信息共享

3 信息化创新管理规划

大学科技园信息化创新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创新管理系统)体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级管理等规则,体现出整个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用户对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和创新工作者。围绕着为创新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目标,将着力打造各个服务系统。

系统包含如下管理功能:

3.1 大学科技园规范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后台之间制定统一的接口和协议,实现账号权限统一、通知通告在线推送、科技园年度资料在线统计、科技园在线评审、科技项目在线申报、园区管理者在线会议等功能。

3.2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系统需要以创新服务体系、客户关系体系、园区管理体系为基础,建设科技园区综合信息化平台,可以全面满足科技园区处理日常内部业务和提供各类对外服务的需求。

主要功能包括:

1)客户管理系统

2)房源管理系统

3)合同管理系统

4)企业基础服务

5)企业增值服务管理系统

6)结算管理

7)统计分析系统

3.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聚集科技评估机构、科技情报信息咨询机构、专利事务机构、公共实验室、测试中心、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经纪机构、专利交易平台、风险投资机构等高科技服务机构,为高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业务和品牌展示空间,促进科技高科技服务业态的良性发展。

3.4 创新资源服务聚集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实现创新资源模块化集成技术,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知识创新平台、企业在线管理SAAS软件服务平台、IT资源服务平台、数字交易平台、知识交易平台以及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等,为“大学科技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园区用户提供创新云服务。

3.5 创新人才培养及孵化管理

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管道,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融入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设立创新创业岗位培养创新意识。

2)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科技创新活动。

3)孵化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共建。

4 总结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只有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使入园企业加快实现转型,促使园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伍晓强,阮航.我国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功能分析[J].价值工程.2013(21)

[2]王燕,孟民杰,黄韬.论大学科技园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推动作用――以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02)

[3]姚伟坤,姚凯,赵超.大学科技园跨区辐射发展的三方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

[4]陈伟,张振海.江苏地区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3(06)

[5]毛才盛.基于共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

[6]刘俊友,于伟.国内外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F 270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依托高校资源优势陆续兴办了一大批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目前仍是新生事物,其管理的理论方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对运行机理方面的研究尚欠缺,使得创业平台的管理出现诸多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和健全的运行体系,更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因此,对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机理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涵义和特征,剖析其运行机制,深入探讨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运行机理,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内涵界定

1.1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涵义

(1)大学科技园相关文献综述。随着众多学者在大学科技园领域的不断研究,逐渐提出了许多关于大学科技园的定义。唐可月认为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基础,通过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的互动实现知识和技术转让,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的联合体。张露蓓认为,大学科技园是一种以大学为依托,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促进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吴文清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源泉,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毛才盛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空间聚集的一种区域性的创新网络组织。

(2)界定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从上面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于大学科技园含义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区别,本文给出最具有影响力的定义。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在政府的方针政策引导下,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区。

目前,研究大学科技园的学者越来越多,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也被更加重视。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研究中还没有正式给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含义。因此,本人对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进行界定。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是为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提供场地、办公设备、通讯等适宜的公用设施及条件,培训、开发初创企业,为初创企业提供行政辅助、法律和金融服务,鼓励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共享平台。

1.2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特征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都是由政府支持建设、利用大学科技园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网络资源致力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和升级的实体。本文将从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一般特征人手,从而来分析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机制。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主要特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1)从静态整体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秉承了大学资源优势。主要表现为:完善的研发平台、充足的人才与资源、功能齐全的培训体系、快速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等。

(2)从动态过程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善了企业孵化流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阶段具有很强的优势,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将初创企业的产品投入市场,加速初创企业的成长,不断向社会输送成熟的企业和科技成果。当创业平台的孵化服务完成后,还可以为成熟企业继续提供服务。为在孵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了完整的孵化服务。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提高了孵化成功率。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主要对大学的科研项目进行风险投资,容易实现与在孵企业沟通和整合,降低投资风险,因而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对入园企业的风险投资成功率将明显高于一般的风险投资公司。

2.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机制分析

机制,本意是指机械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引申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机理,是指导和约束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机制包括:培育机制、管理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

2.1培育机制

培育机制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包括3个主要内容:一是培育科技企业;二是培育科技人才;三是培育技术创新能力。

(1)培育科技企业。①培育初创企业。由于初创企业处于成长期,社会影响力和信用度较小,虽然拥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不足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存在技术失败和市场失败的风险。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针对初创企业固有的劣势,通过技术、资金、服务、管理等一系列资源支持,为初创企业营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促使其不断成长壮大。主要包括:帮助入驻的企业获得科研项目拨款;向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办公设施;提供技术开发、战略管理、竞争分折等与企业成长有关的各种咨询服务;提供从产品设计、试验到技术检测等一系列服务和支持。②创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科技成果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它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可以通过高新技术成果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

(2)培育科技人才。培育科技人才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通过孵化项目和企业,注入大量高技术人才及综合管理人才。他们通过参与项目及企业孵化锻炼成为兼具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能够协助企业制定发展计划,完善在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满足在孵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3)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的概念是由Prahalad等1990年提出来的,他们的观点是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在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企业在进行孵化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积累。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需要物质基础的同时,更需要充足的技术经验作后盾。初创企业具有许多特点,其中包括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就要求加强技术能力来减弱不确定性造成的技术能力不足及信息的不对称。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将会是企业发展的强大障碍。研发能力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薄弱环节,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技术创新实力的强大保证,更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依托的是大学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不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通过研究开发重大的科研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吸引更多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加盟。科研院所在创业平台内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形成独特的研发优势,包装、出售高科技项目,以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使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发挥极大作用,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

2.2管理机制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作为管理者,职能是服务于创业平台内在孵企业,协助在孵企业的有效运作。因此,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必须被充分认识,它标志着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能否健康的发展。创业平台内部的管理机制的核心,如图1所示。

管理机制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发展,管理机制也会不断地提升,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会推动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实现快速的成长,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这种良性循环会实现更好的效果。

2.3成果转化机制

(1)孵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的流程步骤如下:企业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孵化对象。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对于入驻企业有着严格的标准,不仅要求企业的科技项目具有较好的前景,还需具备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而企业希望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科研成果、科研人员以及更有利的政策。通过互相评估了解,企业与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产生孵化关系的意向,管理部门为其办理入园的各种手续,相关文件落实即孵化关系正式确立。孵化过程中,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完备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资源,当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商品投入市场时,就证明孵化成功。成功后可以进行科技成果的再孵化,使科技成果和创新项目从商业化向产业化发展,实现企业规模化生产。

(2)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2种途径实现:①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型运行机制,使研究成果的产品化得到相应的推进,快速向生产力转化。可以说初创企业在一定基础上已经拥有了新技术,但是并不具备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创业者使用已经掌握的核心技术,通过进一步的孵化过程,最终形成企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②以科技成果为核心技术转让。当前社会,有些科技成果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潜力,但无法迅速找到适当的企业进行共同开发,导致项目搁置,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主要对这类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孵化,将创新的思想、初期方案、初期产品设计方案应用到实处,培育成成熟的技术。在孵化过程中,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和实验场地,以实现科技成果的成功研制,同时对研制内容进行包装、出售,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移和转让。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不仅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产权,在合作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更能够转让科研成果,激励大学中的科研力量,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通过循环创新体系的构建,促进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产生。

2.险投资机制

大学科技园区的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风险投资是大学科技园区成果转化资金的重要来源,风险投资是促使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机制的作用是成果转化的关键。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风险投资机制的运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投资决策和融资,通过对拟投资的创业项目进行综合的考查与评估,深入分析拟投资项目可行性,为投资者提供可靠、可行的投资项目,尽可能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树立良好的大学科技园区业绩信誉,形成良好可持续的融资渠道。第二个阶段是跟踪管理,跟踪管理是风险投资参与投资项目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指导风险资金的运用、提供专业性人才、提供咨询指导等方面内容,跟踪管理不但可以规避风险投资资金的风险,而且能够最大效率的发挥资金的作用,不仅帮助创业公司走向成功,而且使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公司留在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继续发展,维持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良好的经营效益。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退出,风险投资的出发点是通过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获得丰厚回报后便从被投资的企业退出,寻找下一个投资项目,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包括IPO、兼并收购、破产清算3种方式,以何种方式退出决定了风险投资成功与否。

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流动性较低的权益资本,解决我国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实现融资渠道、资金运作、资金退出科学有效进行,风险投资机制使大学科技园与创业公司之间形成休戚相关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健康发展完全可能达到双赢效果。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S6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91

近年来,华亭县按照 “稳定面积、强化管理、提升效益”的总体思路,以新幼园管理、挂果园提质增效、丰产园高产高效和低产园提升改造为主的果园标准化管理为重点,不折不扣的落实土水肥管理、高接换优、抹芽拉枝修剪、防病治虫、幼树防寒等关键性措施,优化思路,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使果园早果丰产,为全县小康社会建设提业支撑。但是,与一些核桃产业大县相比,华亭县规模种植起步较晚,经营管理粗放,特别在果园管护技术应用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1 存在问题

1.1 基地管理粗放

因思想认识落后和短期利益驱使,果农意识观念淡薄,对一些栽植技术不懂,加之一些散种区域犁耕耱压人为破坏现象严重,造成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部分果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目前,全县核桃累计栽植面积1.75万hm2,但挂果园面积只有0.4万hm2,仅占果园总面积的 1/5,产业效益提升难度较大。

1.2 服务机构不健全

因机构编制紧缺,目前各乡镇林业站建设有名无实。部分乡镇指定1~2名干部兼职负责林业工作,果园管护专业化水平不高,日常管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经济效益。

1.3 经费投入不足

受财力所限,近年来,县财政每年只落实部分苗木基地建设补贴,而在果园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有限。

2 建议及对策

2.1 是加强领导,靠实责任

统一组织领导,明确建设任务,逐级靠实责任,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落实。县上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办、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落实核桃管理工作。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果园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牵头抓总,随时调度,确保管理措施的落实。组建乡镇果树服务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管理方案,实行目标管理,乡镇与林业站,林业站与工作人员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按照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要求,常年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操作示范,指导果农不折不扣的落实核桃幼园管理各项措施。

2.2 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全面提供高效服务

围绕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优质核桃标准化管理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高效防治技术。县、乡、村要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加强设施建设与管理,保证科技服务效果,增强技术水平。具体而言,应做到:及时更新核桃科技信息,并加强传播效果,建立专门的服务网站,并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保证网站信息的及时性与完整性,通过强化信息交流,完善科技传播;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制,重视对科技服务队伍的建立与管理,在核桃基地村设置专门的科技服务机构,并加强乡与村的队伍联系,保证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与充分体现,通过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强化科技知识推广,完善科技运用效果;进一步建立健全核桃良种繁殖体系,通过良种育苗基地的设立,完善核桃生产环节与生产质量,保证核桃的良好供应;加快普及核桃主要实用技术,推广科学施肥、土壤改良、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间作套种、适时采收、科学调制等丰产栽培技术;重视核桃低产林改造,并加大力量推进低产林改造步伐。在前几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提高改造成效;强力推进核桃标准化生产,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方法,探索病虫害防治新方法,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2.3 建设核桃管护队伍,实行核桃精细量化管理

通过进一步完善核桃管护体系,成立核桃产业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乡核桃林场,对部分核桃园进行对外承包,对集中栽植和分散栽植户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制定管护措施,并进行量化考核,按照考核成绩予以奖励或惩罚,以全面加强核桃管护力度。同时,邀请核桃专家、教授及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对乡域核桃从栽植到挂果到丰产进行全程管护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核桃的生长率、产出率及挂果率。

2.4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成F代精品核桃园区

为全面推进核桃基地建设向精品园区化发展,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为目的,以疏通基地道路路网为目标,加强核桃基园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将全县核桃园区建设打造为现代精品核桃园区。

参考文献

[1]马桂梅.核桃采果后果园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29-130.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4)

目前,从甘肃省两个科技园发展来看,总体状况良好,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带动效应逐渐突显。如天水农业科技园区主要以航天育种、食用菌、奶牛培育、盆花栽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30多项适用新技术为主,并首创沙培法培育番茄树的栽培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形成了以航天种业、果品、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五个特色产业。该园区的发展模式是农业科技企业研发农产品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使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产业化辐射带动效益增强。从2010年的数据看实现产值4.3亿元。定西农业科技园区是以中部干旱半干旱自然气候为特点的旱区的集雨节水微灌的旱作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该园区主要承担旱作农业技术的实验、示范,并己成为全国马铃薯脱毒薯种繁育基地;园区利用特有的黄土草原气候的特点退耕种草,大力开展在梁、峁以及沟壑地表破碎山坡地,种植紫花苜蓿等牧草,并引入荷斯坦奶牛、肉羊、獭兔等一批优质草食畜品种,对种畜扩繁改良、优化当地养殖品种结构非常有益,使旱区畜牧业得以发展。

1.2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是一些科技实验示范项目,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和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来说明的。近年来,甘肃省不断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园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合作,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天水的农业科技园与中科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了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搭载等航天技术选育出了8000多份优良变异种籽材料,共9大类393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21个,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和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在定西的农业科技园自从建园以来截至2011年共引进新技术24项,引进新品种58个,引进新技术设施36套,新技术推广56项,新品种推广44个。定西农业科技园区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等科研院所和经济合作组织有技术合作。近年来,示范园区已成为农业大专院校的教学与试验基地,并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一是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二是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技术引进、研发、交流与合作,使园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发展不断提高。

2农业科技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不足管理不严

首先是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着园区的发展。在天水、定西两个农业科技园区在建园完成后,除了国家科技部每年有相对固定的少量资金投入外,本省财政基本上无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定西和天水两市由于财力紧张,给两地园区的基础设施道路、给排水、绿化、供电等投入建设不足,而本地的土地租金逐年上涨,致使园区因不能按时支付土地租金以及土地使用权问题与租地农民时常发生纠纷,因而制约着园区的发展。2010年天水市给天水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仅300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计划2011年给予1300万元作为园区的扶持资金,但其中有1000万元是给予征地补偿资金,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仍维持在原来的300万元,目前园区还有2600万元的外债资金无法偿还。在定西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中每年都有2000万左右的财政资金投入,而这2000万元主要是投入扶持马铃薯、中药材、畜草及设施畜牧业中,每年仅有500万元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来维持园区,无新增资金给扩大园区面积的征地补偿。其次,在农业科技园区建园之初,对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入境项目未能经过严格的审核仓促入境,目前又不能提高科技含量,又无法清理出去,占用了园区有限的资源,影响未来园的高新技术项目的入园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缺少国家和省级的配套的激励优惠政策,仅限于享受本市级政府权限的扶持政策,激励优惠的力度不够,影响了园区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入园。自天水农业科技园建立10年间,仅有20余家企业入园;而定西农业科技园建园已11年,但各类企业仅134户,具备规模效应的不足一半,其原因是影响园区发展的阻碍因素较多。

2.2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与服务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园是属于高投资的知识技术密集型、高风险性的农业科技产业,因此对这一产业需要在管理与服务上提高效率。甘肃天水和定西的两个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当地政府完全投资创办的,属于两市行业管理,其管理体制和运行的模式是按照事业单位企业运行的体制管理方式进行的,管理人员经费完全由财政拨款。这种行政化体制的服务与管理导致效率不高,只能应付日常工作,而无法集中精力组织多方资源为区内企业进行更深入有效的服务。在技术合作服务方面,各园区虽有部分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但缺乏明确的责权利关系,合作只是形式化,合作无新研发的较大项目和新技术产品的合作关联,缺泛技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农业科技研究的成熟成果经推广转化成生产力,起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但目前天水与定西两地农业科研机构在面临着研究经费不足、非研究人员比例较大、科研人员待遇偏低、一些实际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但研究者还是研发了一定的具有相当水平的一部分科技成果,这是十分不易的收获,但无力建立起较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主要原因还是经费短缺。在两个农业科技园区中,引入的科技人员参与建设中存在交流以及合作开发推广成果方面的渠道不畅通,没有像陕西杨凌那样搭建推广的商业信息平台,同时也未建立起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园区在吸引科技人员进驻创业、吸收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上缺乏措施;在农业科技园区中的企业因规模、经营机制、产业链短等问题,缺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两园区未能成为高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农业科技推广目前主要还是由乡级政府管辖的农业技术推广员负责,因而与农业科技园区几乎无业务联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脱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尚未发挥应有辐射带动作用。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5)

【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发展需要,高校日益重视发展和应用知识为社会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由于具备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平台基础,更便于开展科研、教学实习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应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为契机,通过完善、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功能,以校内外协同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支撑平台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建立科技园,就是让大学承担起第三个作用,把大学里的新思想新发现推广到社会和商业中去,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1]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机构,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特别是最近十五年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

为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当前,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加快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立足于高校,又外延于社会,具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平台基础和制度基础,本文拟就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大学科技园与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三元参与理论”概述

“三元参与理论”从系统角度分析,认为构成科技园区基本组织要素的行为主体是大学(含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三元参与,缺一不可,其运行模式如下所示:

图1描述了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通过大学科技园而形成的合作模式: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利益,同时培养了适应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从大学和科技界获得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政府通过支持或直接参与组建科技园,为大学和科技界同企业的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增加、区域竞争力增强的综合效果,大学和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等扶持,实现了三方的多赢。

1.2 大学科技园的特性与功能

黄亲国认为大学科技园具有创新性、服务性、依托性和缓冲性四个组织特性,并把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划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基本功能包括研发创新功能、企业孵化功能与人才孵化功能,衍生功能包括拓展和延伸大学的社会职能、促进就业、辐射创新、创业文化[2]。林月丹在概括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有:孵化器功能、加速器功能、服务器功能与投融资功能[3]。综合来看,大学科技园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是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延伸,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3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把创新界定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

技术创新具有溢出效应,即在经济活动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对同行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率,对社会产生外部经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具有溢出效应。根据罗默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协同理论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德国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并创立了协同学[4]。协同是指在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配合、协作产生出超过各子系统的单独作用,进而形成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使总体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协同学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协同系统是指在外部参量驱动及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下,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如果一个由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能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司其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自组织具有内生性特点。

关于协同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协同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必然要求,创新是协同方式重要的目标指向。张力认为,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5]。曹青林认为协同创新的内涵比较丰富,其实质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实现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实现创新和共赢的新局面[6]。

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协同创新系统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具有共同的目标;(2)具有统一开放的组织结构,以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并实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3)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4)具有合理的运作机制、体制,以保障组织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减少内耗,促使创新系统沿着既有路径自发有序地稳定运行,实现组织的自我发展和完善;(5)注重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更为重视经济效益。

具体来讲,高校的协同创新是指由高校参与或主导的,通过构建统一的创新平台、创新模式或创新机制,使得创新相关要素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有机配合,进而产生单独创新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高校的相关创新要素包括优势学科、人才与团队资源、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校办科技产业、相对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校友资源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7]。

2 大学科技园是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可以紧密结合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在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科学、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3年5月公布了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1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均为高校,其中9家牵头高校(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独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余5家高校中,3家高校牵头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创建了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牵头创建了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创建了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高校参与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南农业大学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单位),1家高校虽然没有部级大学科技园,但是也创建了独立的大学科技园(中国政法大学创建了中国政法大学科技园)。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中,江苏共有三家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三家高校均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独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24个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2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均为高校(共有18家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牵头2个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牵头3个中心)、浙江大学(牵头2个中心)、武汉大学(牵头2个中心)、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牵头2个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在这18家牵头高校中,16家高校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只有两家高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暂未创建大学科技园。此次认定,江苏省共有两家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且均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条件中包括“形成了高效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协同创新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社会认同度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绝大多数都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或大学科技园,也反映了大学科技园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财政部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而大学科技园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良好发展前景,是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3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3.1 大学科技园的管理组织架构

大学科技园一般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划、用地管理、投融资决策、社区服务等重大事宜。

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科技园管委会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工作;提出园区规划建议和项目引进意见,协助办理入园企业的有关手续和相关事宜;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创业、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协调园区后勤管理事务和安全稳定工作等。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一般设立大学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整合高校的科技、人才和企业资本等优质资源,推动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与大学科技园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能的交叉重叠,因此在科技园建设的初期应明确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和大学科技园公司的职能分工,以强化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的园区建设与管理服务职能以及大学科技园公司的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也可以不设立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由大学科技园公司承担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的职能,以简化组织架构。大学科技园公司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公司法行使职权;公司设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的治理模式。

至此,大学科技园建立起以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为决策机构,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与大学科技园公司分别承担园区建设、管理服务职能与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的大学科技园管理组织架构。

3.2 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大学科技园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大学科技园拥有或利用的土地和建筑物是大学科技园的物理载体,是大学科技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大多数大学科技园均始于在大学周边建设运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因此,建设大学科技园首先应做好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规划科技园建筑用地和地上建筑物,一般包括研发创新用房、教学实习实践用房、创业孵化用房、校办产业及园区其他企业用房、备用用房等内容,进而形成完整统一的大学科技园园区。

其次,大学科技园应完善包括通讯网络等在内的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以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

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除“硬件”建设外,还应重视“软件”建设,确保配套服务与园区发展相协调,而且园区的配套服务更能体现科技园的优势和资源凝聚力,是提升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和效率、支撑科技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为避免路径依赖,大学科技园须在借鉴高校后勤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园服务,促进科技园的发展。

3.3 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建设

3.3.1 教学实践实习平台

大学科技园各园区企业和服务机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聚集了一大批创新企业和企业家,而且各入园企业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一般都具有较高职称,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都比较丰富,高校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各院系、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实现教师、学生、企业家三方的互动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培养企业家型学者,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也为企业注入创新知识和创新活力,实现多方共赢。

3.3.2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包括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等。目前,高校基本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各级部门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分管部门的一切事务负责,具有命令统一、职责明确的特点,但是这种直线制的组织结构由于缺乏横向联系、变化反应慢,导致部门条块分割,跨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不足,在协同创新中的缺点也日益明显,因此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中,应采用项目制、矩阵结构等组织形式,将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等科研力量纳入统一平台,根据科研需要,统一调配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科研协作。

3.3.3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大学科技园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可以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科技活动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实践自主创业的全过程训练[8]。

高校通过开放校内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图书馆、校办产业等科技产业平台,将其纳入大学科技园,构建完善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使其成为服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亲身体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科研资源,提高对科研设备的应用能力,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为创新训练、创业模拟、企业孵化提供科研开发指导、咨询等智力支持。

3.3.4 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校办产业、其他入园企业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应用与推广平台。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高校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高校的投资管理公司,应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积极开展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校办产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学科特色、优势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提高校办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创新能力,将高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学科技园的其他入驻企业也是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力量,这部分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发展动力,大学科技园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办公条件,向有关部门争取税务工商等优惠政策,扶持入园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总之,大学科技园内生于高校,又外延于社会,具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和支撑平台,更易于使得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高校应在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将大学科技园作为推进协同创新的基础平台和重要力量统筹考虑,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科技园平台,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的功能,进而通过校内外协同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新产业革命资料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

[2]黄亲国.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及功能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3).

[3]林月丹.基于组织文化认知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的探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4]赫尔曼·哈肯.协同学——人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6]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6)

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健全施工管理体制,创新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观念,优化园林施工管理方式,做好园林植物养护工作。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代风景园林绿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工作体系不健全、工作方式有待优化、管理缺乏科学性等,因此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十分必要。

1存在的问题

1.1工作体系不健全

部分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绿化施工管理体系并不健全,施工方案缺乏良好的适用性,使具体的工作计划在实施时缺乏科学指导,影响树种的成活率,难以满足科学养护要求,间接降低了园林绿化水平。同时受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多样化管理工作方式等要素的影响,使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体系缺乏适用性,与之相关的工作开展也不够科学,影响园林绿化植被的生长效果,加大育苗问题发生的概率,不符合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1.2工作方式有待优化

园林施工管理工作方式决定着最终的施工质量,优化园林施工管理方式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少园林工程施工实践中因对精细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高效利用考虑较少,使施工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技术含量不足,具体工作计划制定与实施实施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加大了园林绿化施工与后期养护管理问题发生的概率,难以满足风景园林建设要求[1]。

1.3管理缺乏科学性

园林施工管理科学性水平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部分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不过关,责任意识有待强化,对风景园林绿化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园林绿化效果缺乏专业保障,严重影响风景园林绿化施工质量。2)部分园林工程项目绿化施工建设和养护管理中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具体的工作落实不到位,给植物生态景观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3)部分园林施工管理人员在绿化施工中缺乏对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求或乡土树种育苗管理状况等综合考虑的分析,使施工管理工作开展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园林绿化工作的持续性发展[2]。

2控制措施

2.1健全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体系

1)重视健全园林绿化施工管理机制。园林管理人员应注重对丰富实践经验的科学运用,深入思考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利用,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机制和植物养护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依据,给予园林绿化效果增强更多保障,避免园林绿化建设及应用效果受到不利影响。同时要将完善的园林绿化施工养护管理工作机制实施到位,满足其工作计划高效执行要求,全面提高不同树种的成活率,促使风景园林施工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更好地体现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制的重要性。2)及时更新管理工作理念。在加快生态文明步伐、保持风景园林绿化建设状况的过程中,应给予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理念及时更新足够的重视,确保工作计划实施状况良好性,注重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运用,合理设置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流程,并在创新理念的配合作用下,为园林绿化过程中的养护水平提升提供专业支持,逐渐形成内涵丰富、观赏价值高的生态景观,为园林绿化事业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重视创新园林绿化建设理念,不断加大乡土树种开发力度,全面提高风景园林内不同树木的生长质量。在园林植物种植过程中,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主体作用,将灌木、乔木与地被植物结合栽培,构建多样化立体式植物景观。需注意的是,所选用的绿化植物应耐寒耐旱、耐修剪、耐尾气、生命力旺盛、适应能力强、无污染、无毒害、病虫害抵御能力强、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及绿期较长,这样才能发挥绿植应有的安全作用和美化环保功能,并节约成本[3]。园林设计师应注重合理控制不同植物的栽培比例,控制慢生植物和速生植物的比例,合理搭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科学分配乔木、灌木与地被植物的种植比例,构建良好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提高园林审美艺术效果,而且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更多的氧气,使空气得到净化。同时绿化植物可以调节气候、降低噪音。在绿化植物布局中,还可每隔一定的距离变换植物的种类与种植形式[4]。

2.2优化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工作方式

为实现风景园林绿化建设目标,应全面优化施工管理工作方式,重视精细化管理方式的高效利用,细化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及时处理影响园林中不同植物生长效果的因素,在技术层面上为养护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此外,应加强信息化管理方式的使用,将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丰富相应工作高效完成中的技术内涵,给予园林绿化目标实现及水平提升必要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养护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并有效提高风景园林建设水平[5]。为加强园林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应全面优化园林施工工艺。如在园林边坡区域,充分发挥草皮铺设技术、三维植被网技术、喷混植生技术和连续拱骨架施工技术功能,改善园林边坡绿化环境。1)在铺设草皮时,园林施工技术人员应兼顾草皮之间的距离及草皮对当地土壤的适应能力。通常在正式铺设前,适当清理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有助于促进草皮和土壤的有机贴合,确保草皮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2)三维植被网技术是园林坡面绿化施工常用技术之一,该技术是运用网格来包围各种植物,并连同网格一起植入土中。三维植被网必须兼具标准的延展性,确保草籽能被固定于土壤内部,避免植物因为恶劣的天气而受到负面影响,同时适当调整雨水的流速,进一步加固边坡的表面土壤,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问题。3)喷混植生技术是现代园林绿化施工的新技术,从本质来看,喷混植生技术措施是将植物种子和含有营养物质的土壤相混合,然后将混合种子与土壤对绿化地区进行喷射,以此实现种子和土壤的紧密结合。在园林边坡地位,原生土壤大多不具备绿化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运用喷混植生技术可以改善植物生存环境。需注意的是,在运用喷混植生技术开展园林边坡绿化工作时,应科学调配植物种子、营养物质与黏性土壤,确保植物后期能健康生长。4)在当代风景园林坡面绿化施工过程中,连续拱骨架施工技术是一种常用技术。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在坡面安装良好的钢筋模板,并用混凝土材料浇筑该模板,对坡面进行有效加固,改善坡面的稳定性和土壤内部结构的紧致性,为后期的植物种植与生长做好准备工作,并缓解雨水对坡面植物的冲刷问题。连续拱骨架施工技术可为护角部位镶嵌良好的面石,提升剖面结构的整体美观性,促进各石块之间的紧密结合,维护坡面结构的整体性与稳固性[6]。

2.3提高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水平

在风景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为提升园林施工管理工作水平,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整合利用完善的管理工作机制、多样化管理工作方式等要素,为养护管理工作体系的不断健全提供参考信息,增强其适用性,确保养护管理活动开展有效性。2)重视健全绿化植物栽培养护管理工作体系的高效执行,为具体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专业指导,从而达到森林公园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实现对养护管理工作体系的科学应用。3)对管理工作体系支持下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效果是否明显进行科学评估,强化细节问题高效处理意识,促使风景园林绿化建设及发展中能够形成符合实际要求的生态景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增强更多的保障,满足风景园林科学管理要求,为园林绿化状况的改善及水平提升等提供参考依据。为保持园林绿化事业良好的发展状况,加强质量控制力度,按期完成好施工管理工作计划,理应做好3项基本工作。1)积极开展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实现对园林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科学培养,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专业化水平,避免影响园林绿化效果。2)加大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将符合实际要求的养护管理工作计划执行到位,从而不断提升园林绿化水平。3)重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科学运用,满足相应管理活动高效开展要求,全面提升不同树木的生长水平,满足园林绿化质量可靠性要求。同时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园林绿化方面的丰富信息资源并进行整合利用,为养护管理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信息,避免引发与之相关的管理问题,确保风景园林工程建设质量[7]。为落实好园林绿化过程中的养护管理工作,拓宽风景园林建设思路,则需要准确把握3项控制要点。1)对养护管理机制是否执行到位、管理体系构建是否有效等进行充分考虑,及时处理养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效果更加显著,避免影响园林建设及应用质量,满足养护成本经济性要求。2)了解园林绿化要求及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对多样化养护管理方式利用是否高效、人员整体表现是否良好等进行更多的考虑,及时消除养护管理效果影响因素,满足园林绿化水平提升方面的实际要求,避免引发不同植被的生长问题。3)通过对生态文明科学建设要求的了解,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实践经验积累与运用是否充分、管理活动开展效果评估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计划制定与实施更具合理性,满足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要求,全面提升园林管理水平,营造优美的园林风景[8]。

3结语

加强风景园林绿化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力度,必须重视健全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体系,量化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和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园林工程绿化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艾,周向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拓展背景下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展望[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C].2019:68-71.

[2]许红燕.风景园林绿化中大树移栽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13):74-75.

[3]姜佳怡,戴菲,章俊华.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绿地空间评价[J].中国园林,2019,35(10):113-118.

[4]马建坚.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砖瓦,2020(11):94-95.

[5]江高翼.浅析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的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9):208-209.

[6]薛超.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冶金与材料,2020,40(6):191-192.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7)

1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果,可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作简单探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即大学科技园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这有待进一步明确。有些人认为建设大学科技园就是在组建一个企业集团,只需做调整和拼凑的工作。这种“走捷径”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初衷。这便造成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与高新区等其他类型的科技园雷同,失去了大学科技园存在的真正价值。

(2)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低。高校在理论成果产出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并不处于劣势,但商品化的程度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持续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主要障碍。

(3)大学科技园资金运作和投融资问题。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目前多数仍以贷款方式或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资金的方式争取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从整体而言,由于园区创业企业规模较小。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有许多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投入较为谨慎,多数大学科技园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始终困扰着孵化项目的转化和企业的成长,从而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4)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各级政府、大学和社会企业等多个部门单位,加上建设模式的多样性,情况比较复杂,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多头管理既制约发展,又在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校府共建各方在建园时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但常常被束之高阁,没有付诸实施。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校方和当地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另外。“多校一园”的大学科技园多数是“帽合神散”,共同戴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帽子,各干各的事,没有充分整合和发挥各依托大学的优势。

(5)大学科技园的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大学科技园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之我国的人才机制不完善。诸如学校人员缺乏相应的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可与评价缺乏科学的标准等,导致我国大学科技园缺乏一批懂科技、懂经济、善管理、善经营的领军人才。特别是在大学科技园初创时期,这支带头人队伍是大学科技园建设成败的关键。

(6)大学科技园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问题,创新网络是大学科技园行使功能的基础,大学科技园应建成以大学为依托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形成要求大学科技园有相当的规模,园内企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数量,没有达到一定阀值。其集聚效应很难形成,创新网络也就很难形成。从调研所见,大多数科技园过分强调科技园为师生创业服务,为校办企业服务。较少或忽视吸引国内外企业入园或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致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多为校内企业的局面,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2 政府和大学科技园内应该采取的对策

(1)政府应该积极支持,为大学科技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要在金融、税收、建设用地、激励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优惠和支持。二是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要给予大学科技园一定的经费支持。各级科技、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专项支持。国家和地方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项目。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交通、通讯、网络等,以及引进银行和生活服务设施等。

(2)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风险资金投融资机制。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创业孵化种子资金,并加强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包括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孵化资金、担保资金等为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要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小企业投资,把风险投资公司引入科技园,并为风险资本公司运营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通资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8)

第二条(管理机构)

本市设立*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作为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根据市和浦东新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的委托或者授权,负责园区内投资项目、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负责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协调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对园区内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年检和落实优惠政策;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

第三条(企业的设立)

在园区内设立企业,实行直接登记。

符合企业设立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前置审批的,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方式,有关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前置审批手续。

申请设立企业也可以委托企业登记机构代为办理有关手续。

取消市政府及所属部门规定的企业设立前置审批。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兼职或者离岗在园区内申请设立科技型企业,可以凭个人的有关证明材料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对科技型企业不再限定具体的经营范围。

第四条(项目审批)

管委会接受市外资委的委托,对园区内的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管委会接受本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对园区内的内资项目进行审批。

第五条(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

园区内的规划管理事项,由市和浦东新区规划管理部门委托管委会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负责审批;园区内的工程建设管理事项,由市和浦东新区建设管理部门委托管委会负责审批。管委会应当将审批结果报市和浦东新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条(重点扶持的产业)

园区重点扶持下列高新技术产业:

(一)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

(三)信息产业;

(四)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产业。

第七条(企业和项目的认定、发证)

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由市科委、市信息委、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等委托管委会统一进行,实行一门式受理。管委会按照坚持认定标准和提高效率、简化程序、方便企业的原则开展认定工作,并将认定结果报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备案。

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对管委会的认定和发证工作进行监督;对不符合标准或者要求的认定结果,有权予以撤销。

第八条(政策优惠)

经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者管委会认定的企业和项目,在园区内可以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

(二)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国家和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四)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九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自)

园区内企业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用人、自主分配和自负盈亏。

园区内科研机构可以根据发展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自主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自主确定岗位责任和任职条件。

第十条(告知与承诺)

对园区内企业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事先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企业。

企业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可以由企业自行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承诺或者保证,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日常行政管理和年检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凭合法证件,依法对园区内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抽验。

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园区内企业实施检查和监督,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告知相关的企业,并由管委会统一协调安排。

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园区内企业进行年检的,应当由管委会统一协调安排。

第十二条(收费行为的规范)

园区实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

收费单位向企业收费时,应当出示《收费许可证》(附本)等合法证件,并逐项填写《*市企业交费登记卡》。收费单位不出示《收费许可证》、不填写《*市企业交费登记卡》的,企业有权拒绝交费。

第十三条(中介服务)

园区应当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从事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家规范的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标准和计量、专利、法律、公证等各类中介服务。

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提高技术交易、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科技投资咨询和技术评价服务的水平。

第十四条(吸引人才和简化出国手续)

鼓励国内外专业人才到园区内企业从事科研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简化园区内企业因公出国、出境的审批手续。对与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重大项目相关的出国、出境人员,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政策,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办理。

第十五条(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园区内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鼓励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者、设计者、作者和主要实施者,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或者股权收益。

园区内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应当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加入或者签订的国际条约、协议。

在园区内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专利,扶持专利项目产业化。

第十六条(创业投资)

鼓励国内外机构在园区内设立创业投资机构。

鼓励在园区内的企业中形成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鼓励园区内企业开展技术、产权交易。

第十七条(禁止的情形)

禁止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要求园区内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禁止以任何名义向园区内企业乱收费。

第十八条(行政事项的公开和投诉)

管委会应当将涉及审批事项的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予以公示。

申请人要求管委会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管委会应当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园区内企业对行政管理部门不符合本规定的管理行为,或者应当享受的优惠待遇未落实的,可以向管委会投诉。

第十九条(适用范围和施行日期)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9)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和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鼓励发展高新科技、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倡导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将科技资源变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992年原国家教委、原经贸委、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设立了79个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决定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委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指导小组,着力扭转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同年科技部、教育部再次明确提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大学科技园建设要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由此可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始终是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职能。据统计,2006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6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研发机构数量已达1123家,科技成果转化数量4947件,其中依托高校成果转化数量2985个;入驻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4584件,比上年增加1371件,年增4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171件,比上年增加960件;已授权专利2339件,其中发明专利1002件,比上年增加242件;购买国外技术专利38件。这些数字表明,大学科技园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参与自主创新以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参与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和科技园区的角度来分析其中主要包括:

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弱化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目前,虽然我国高校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已达67万人,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2%,研发机构5090个,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2万余项。但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主导下,许多科研项目从立项时就没有很好地考虑市场实际需求,也没有明确设定成果转化评价指标,而且缺乏企业的广泛参与,导致科技人员普遍存在重立项轻质量、重基础轻应用、重纵向轻横向、重论述轻研发的现象,因此我们的许多科研成果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实验室阶段,转化应用的可行性非常小,市场利用价值很低。

产学研各主体没有完全形成有机互动的有效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各主管部门还没有真正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信息通畅、协调配合的有效机制,国有资产处置、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岗位考核、成果转化收益的合理分配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管部门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受到限制,科技园促进成果转化的努力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其中由于某些高校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成果转化的周期过长,无法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能力和诚信度受到质疑。

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法律法规是国有资产处置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产生的科研成果为学校所有,属于国有资产,即便是企业投入研发经费产生的科研技术成果,也有部分权益属于国有资产性质,这部分国有无形资产如何能够顺利进入市场进行真实评估、合理融资甚至公平交易,国家尚没有法律条文给予明确规定。因此许多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一旦涉及此类问题,多半会因疑惑而止步,或采取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导致错失良机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同样备受关注,由于我国在社会法律意识、法律实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参与成果转化的各方都或多或少地对技术成果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合作方的诚信度存在疑虑,真正的技术持有人无法在市场环境下有效保护自身权益,虚假的技术成果给投资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都将破坏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诚信环境,最终导致成果转化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

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将大学和社会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局部环境,推动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但不同的大学科

技园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依托的大学实际情况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其发展模式和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些园区过多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收益,过多依赖政策优惠和地方支持,淡化了自身能力建设和园区核心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国外科技园区相比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在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阶段依靠土地资源和政策支持赢得先机无可厚非,但在稳步发展阶段应更加注重自身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人才,成功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倾注心力,使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大学科技园的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科技园的成功运营需要一支敬业心强、精通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市场运营能力的管理团队。从目前科技园自身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科技园还没有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园区缺乏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评价、市场策划、完善中试、整体包装、企业管理、产品推广的参与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很低;有些大学科技园战略合作资源匮乏,缺少一批能力强、信誉好、善于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导致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差,专业化服务不规范、项目少、程度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上世纪末,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确保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将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详细的科技发展规划、产业化计划以及全面务实的优惠配套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包括:政府负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引导,以国家宏观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指南对本国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积极倡导和推动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大学与研究院所、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强强联合,并且提出除基础理论研究以外,高校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产业化为前提和最终目标;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承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责任;突出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并帮助企业自主研发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确保企业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鼓励非政府资金参与科技园区的基本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市场资本进入科研领域,倡导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等。

从这些措施不难看出,发达国家在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贡献率、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自由竞争、制度保障的社会机制,这种机制产生的经济效力和社会效力非常明显,主要包括:

实现创新主体多元化,发挥众多主体优势,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实践;强化资本的纽带作用,使优势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源头;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激发企业的忧患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法律政策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为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证;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向多样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等。

此外,西方经济学界也从理论层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创新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关系:产业链理论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纵向流程上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进行了划允产业集群理论针对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内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特征,从横向对参与产学研的主体进行了集聚和整合;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从推动新技术新知识产生、流动、更新、转化的组织网络和制度框架的角度,对构建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探讨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等。这些理论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开展产学研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抓住机遇,完善大学和科技园自身建设,提高创新服务能力

2006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转化科技成果,使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大幅度提高”。近期,科技部主管部门就如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等问题再一次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着眼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积极性,提高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目前,距“十一五”结束还有两年的时间,大学科技园应抓住机遇,结合《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技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要求,从优化创新环境、完善自身建设、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入手,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力争在以下重要环节上有实质性突破,推动全国大学科技园向前发展:

1,加强理论研究,根据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和需求寻找规律,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易于产业化为目标,打破科研、中试、转化等环节相互独立、互不交叉的传统做法,探索建立“项目―中试―转化”三位一体的“大科研”管理体制和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

2,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规范的技术评估、成果交易、风险投入、贷款融资、商业策划、管理决策、合法退出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为维护成果持有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保障。

3,探索多样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包括采用科技成果“有偿试用”或“期限租赁”等做法,降低前期投入和技术、市场风险,吸引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有效盘活学校的无形资产。

4,调整教师岗位聘任考核指标和人事管理制度,靠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参与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5,拓宽工作思路,利用自身掌握企业、市场信息的优势,更多地参与高校横向科研的组织实施,积极为企业与高校的相互合作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提前进行跟踪,适时参与市场引导、商业策划、中试投入和企业融资,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6,吸引更多的校企研发机构进驻科技园区,利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规则的作用化解以往难以化解的矛盾,激活优势资源,使各创新要素能够发挥更好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作用。

7,积极寻求业内合作,特别是加强科技园与科技园、科技园与高新区、开发区的强强联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配套支持和持续发展空间。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10)

1.2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与外向型农业发展,各地外向型创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迅速发展。农史珍藏和技术成果展示由室内走向室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重点是发挥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技术展示、示范和辐射作用。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原昆虫博物馆的基础上,依托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优势,启动了博览园建设项目。2001年,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正式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全国分三批先后共建立了6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每个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联动形成,其运行机制是“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1]。

1.3农业科技博览园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断加剧,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型的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成为城镇居民追求的重要目标,为此,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博览园示范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如,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长春农业博览园、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等一批农业科技博览园纷纷上马。农业技术博览园除了具备早期的农史农展、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等一般功能外,还兼具农业科技旅游、农业生态、居民生活、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教育、休闲、康体等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各地已经涌现了许多农业科技观光园。游人徜徉在美丽的花果林木丛中,心旷神怡,既增长了知识,又有利于身心健康。2.4 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发展阶段2010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建宁县人民政府在达成共建智慧农业博览园合作协议。智慧农业博览园是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它是通过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紧密结合建立成的县域经济新型农业服务业态。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四方通过市场机制建立起紧密协作关系。其中,政府提供政策和扶持,科教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和龙头企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组成利益共同体,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智慧农业博览园,它有效整合了政府、科研、企业等方面资源,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产品流通、市场、效益的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基本内容

2.1基本构成

我国农业科技博览园一般包括室内展馆、室外展区、示范辐射区和管理服务中心等部分组成。室内展馆是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功能、主题、作用等不同,室内展馆的分区方法也各异。一般分区方法有:(1)按展示成果发生时间顺序分,可设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等;(2)按展示成果类别来源分,可设茶博馆、花博馆、林博馆、竹博馆、药博馆等;(3)按展示成果的地区分,可设华东、华北、华南,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国际馆等;(4)按展示成果主题和功能分,可设人文馆、人与自然馆、农史馆、科技馆、生态馆、体验馆、科教馆等;(5)按学科领域分,可设动物、植物、微生物、昆虫、土壤、植保等。室外展区一般由能够凸现博览主题特色的多单元、多种类专题园(区)构成。可按主题种类、成果来源和产业链条等进行分区。如,把室外现代农业园分为现代设施蔬菜栽培示范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示范中心、现代中药材栽培示范园(区)、现代花卉盆景示范园(区)等若干个专题园区;同时,还可设核心示范区和辐射示范区等。示范辐射区是农业科技博览园进行产业示范、产业延伸和关联产业发展带动的区域,它包括技术示范基地、中试基地、技术辐射推广区及关联产业发展服务区等。管理服务中心是为农业科技博览园提供管理服务和促进平台体系建设的服务保障平台,它包括管理服务中心、技术孵化中心、科研工作站等管理服务平台。

2.2功能区域

农业科技博览园功能区域通常包涵农博(农史)馆、科技博览馆、智能温室、科技示范园、科普园、创意农业园、农业文化园、物化QQ农场、生态餐厅等内容。智能温室以智能化设施农业建设为主,展示特种蔬菜栽培、珍奇花卉水果新品种、水培新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先进设施栽培新技术、生态美观的立柱栽培、智能温控栽培等新技术。农博(农史)馆以科普教育为主题开展实物、图文展示,提供科普教育实践,展示农业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农史文化和科技成果等。创意农业体验(园)包括塑造专题文化,创建蔬菜森林、番茄迷宫、梦幻花乡、欢乐农庄,开展植物观赏、动植物认养、奇异果蔬品种认知等。物化QQ农场,目的是建立QQ农场实体生态坊,体验播种、浇水、施肥过程,感受植物成长每个环节。有机农产品(食品)展示馆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时令特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并进行展示。主题生态餐厅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优美环境的生态餐饮服务。

三、农业科技博览园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

3.1“政府+高校”运作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我国政府依托高校最早创办的一个农林科技博览园。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政府等多方共建,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科普教育、标本展览、园林观赏、旅游休闲于一体,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时,还组建科技园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运行模式。

3.2“政府+科研机构”运作模式

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和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是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创办的2家科技型农业科技博览园[3]。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由烟台农科院创办,占地面积120hm2,于2001年动工兴建,2002年开园,投资5 000多万元,建成绿色景点16个,集农业科技游、农业科技推广、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由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创办,占地面积33.3hm2,主要依靠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集科研、示范、培训、观光为一体,突出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特点,拟在5年内建设成为山东省现代化农业、都市型农业、观光型农业、效益型农业的典型。

3.3“政府+企业”股份制运作模式

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由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有限公司按5A级景区标准创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39hm2,2011年获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称号的25个园区之一,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生态旅游为主题,运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创造一个供游客参观、休闲、科普、技术推广及经营的现代农业博览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促进创办的专业性主题农业博览园,它以草莓博览为主题,集园艺景观、博览展示、创意体验、狂欢娱乐等融为一体的主题博览园。

3.4“企业+院校”股份制运作模式

吉林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位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园区建筑面积32.512万m2,由中信华南集团投资17.5亿元建设,工程于2010年完工。园区按功能划分为九区、九馆,是集旅游、度假、休闲、会展、农业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也是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在依托吉林农大科研力量的同时,通过生产与展示相结合、培训与贸易相结合、质量认证与物流相结合,并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加盟,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举办现代农业论坛等[4]。

3.5“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股份合作制运作模式

福建建宁智慧农业核心博览园,由福建建宁县政府、福建农业科学院、有关农业生产和产品流通企业共同创建,以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综合体为基本思路,发挥政府、科技机构和企业的带动功能。福建建宁智慧农业博览园一期工程,由微生物人工腐殖质生产开发中心、特色农业浓缩景观示范园、智慧农业智能管理中心等3部分组成。按规划和设计,它具有发展生产、商贸营销、科技示范、综合服务、休闲观光、培训教育等综合功能。智慧农业博览园以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为经营主体,以农业科教机构为依托,以“智能管理、资源循环、休闲观光、产业升级”为核心理念,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实现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建立起持续长效、环境优美的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窗口、农产品高效安全智慧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智慧管理展示平台。智慧农业博览园区别其他服务形式的重要特点是,它特别注重技术、成果、产品、信息及管理等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它是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重要发展形式。

四、当前农业科技博览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及社会资金进入不足。目前,我国各省市大部分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仍以中央及地方政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政府为主的投资发展方式,建设主体还比较单一[5]。如西北农林科技博览园、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福建漳州花博园(农博园)等均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为主,资本进入和发展空间都还很大。而漳州茶博院(园)是一家台资投资的经营管理企业,茶博院展馆发生的品牌效益相当于年10亿元的广告费用,其在国内外知名度以及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也可想而知。二是农业科技博览园功能差异化较小,产业发展示范带动能力不够。目前,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型现代农业博览园、农业科技博览园等,其内容、功能、作用等差异化较小,农业科技博览园的教育、示范、科研、生产、生态、休闲、文化等,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不一,项目建设大同小异。三是管理创新不足,经营效益欠佳,可以持续发展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农业科技博览园基础设施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如政府兴办许多农业博览园的不少馆所,常因资金不足、维护成本高或管理不善等导致发展困难现象常有发生。

五、推进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政策措施

5.1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科技博览园(或智慧农业博览园)建设,应按照农村科技服务公共物品属性的要求,政府不仅要强化资金、技术等直接投入,同时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设和经营。

5.2强化规划,突出文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重视园区建设规划论证,建设不仅要能引领时代科技发展潮流,同时要融入科技文化元素,做出特色,避免雷同及重复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科研教育、成果示范、产业展示、游览观光、学习体验、生态休闲的重要场所。

5.3强化多元投入,促进市场化发展

农博园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实体单元,一方面,要按照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以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市场规律运行;同时,要强化多元主体投入,完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机制创新。

上一篇: 传记文学的特点 下一篇: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