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01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1)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2)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将传记列入选修内容,这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特点,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传记作品,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传记的教与学要从“人生价值”、“阅读鉴赏”与“表达积累”三个层面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传记的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传记 ;情商 ;课内外训练;方法;

一、在课内传记篇目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味人生价值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选修课本的传记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优秀传记作品中的传主(包括历史的和当代健在的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命运起伏,对于青少年形成自己的性格意志、人生追求、健全人格具有真切的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启迪作用。比如从《贝多芬传》学生能够学会在不幸的境遇中,不退缩;在艰难坎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其实,最好的教育过程不是逻辑推理或者试验证明,而是通过体悟、理解、想象、感动来促使被教育者思维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用伟大人物、事业成功者的事迹熏陶、激励学生,促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传记教学既是一种语文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材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德育活动,激励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在高考传记篇目和平时传记训练中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高考传记考查的能力层级涵盖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方面。阅读传记,应指导学生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因为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传主经历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我们指导学生鉴赏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进行分析。我们要在平时教学中逐一落实以上各考查目标。另外,我们在我国古代传记教学中,除指导学生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传记文学一般特点。

在传记题的训练中,我们可以采用指导学生分类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从范围上说,总结传主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伟人与名人;这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角度了解名人与伟人的生平事迹、人生价值取向;还可以从传记的形式上总结自传、他传与评传的特点;这样总结,有利于学生全方位了解传记文体的特征;在引导学生从写作技法上总结。由于每篇传记各有特点:有的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有的善于选择和运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有的展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的传记写作训练提供多样的模仿学习样式。 另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对不同传主的传记作品加以比较。这种比较有利于总结概括这一传记作家的传记写作特色。如对居里夫人传记作品的教学。可以将相关题材的影视片与传记作品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论。同一传主的自传与他传的比较阅读。由于视角立场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关注点的不同等,自传与他传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是会不同的。这种阅读有利于我们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传主。把有密切关系的两人或多人的传记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也会产生互相对照的作用。如《孙中山传》与《宋庆龄传》的比较阅读;《钱钟书传》与《杨绛评传》的比较阅读。

三、在议论文写作和传记写作中提高积累和表达能力

在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阅读——积累”的尝试;即把传记文本作为思想价值观与人物素材积累的范本,要求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传主的对话及与作者的对话,从文本中提取人生有意义的价值观点,积累传主的重要事迹或传主最震撼自己的生活细节,从而为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而设计“人物传记积累表”,指导学生课前课后认真填写,从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议论文论据积累匮乏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阅读传记文章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中的传主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中那些超越平凡人生、尚未用文字描述的潜在传主、以此来打通语文和生活的通道。在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传记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去采访他们身边在各条战线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们,书写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人格精神。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采访对象的确定——采访提纲的完善——采访结果的整理——其他相关资料的辨别筛选——各组合作完成传记作品。”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仅能开启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能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让学生完成奥巴马传记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对奥巴马的童年、奥巴马的大学时代、奥巴马在国会议员时期、奥巴马的家庭生活以及总统之路进行详细的调査和解释。这样奥巴马的生活被分成了不同的阶段,这个活动过程就是让学生将奥巴马不同阶段的生活重新放在一起,组成他的成长历程。最后每个小组对奥巴马各个阶段的生活信息进行总结,写出传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传记文学的学习能力,如可以朗诵作品片段、听相关名曲、看相关名画、试写小传、访问名人、了解热点新闻人物、展开讨论等。

总而言之,阅读名人传记,由于可以发挥其历史记忆、教育激励、文学欣赏、及其他学术功能,从而使我们明了典型人物的生活历程,体味传主的成功与失败,借以从中吸收有关的经验,作为自己奋斗的借鉴。对于学生来说,它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还能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把专业水平和写作水平提高起来,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人物传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鉴赏传记文本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3)

捧在我手里的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是传记文学作家郭久麟教授继《传记文学写作论》和《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之后连续撰写出版的第三部传记文学的理论专著。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郭久麟教授一鼓作气,连续出版三部近百万字的有质量、有份量的传记文学理论专著,这在当代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我为郭久麟在传记文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感到由衷的高兴。 中国是传记文学大国,从《史记》开始,两千多年来,我们不但有二十五史中的浩如烟海的史传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传记文学佳作),而且还有被称为杂传的散见在各种书籍中的传记文学精品。二十世纪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世纪,传记文学也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巨大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传记文学大家,涌现出大量的传记文学佳作。世纪初有梁启超、章炳麟、蔡元培等,“五四”以来,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胡适、郁达夫、林语堂、沈从文、张默生、朱东润、谢冰莹、沙汀、周而复、吴其昌等传记文学作家。当代传记文学成绩更大,而且作家更多、品种更多、数量更多、影响更大。建国初期,主要是青年英雄、革命家、革命烈士的传记,这就是《刘胡兰》、《董承瑞》《》、《》、《丁佑君》、《向秀丽》、《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王若飞在狱中》、《战斗的一生》等;六十年代初期还出现了《雷锋》、《焦裕禄》等传记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发行量大,流传甚广,受到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欢迎,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导师和朋友,对塑造新一代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传记人物,至今影响不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是传记文学创作和出版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家,如刘白羽、叶永烈、王朝柱、毛毛、匡亚明、铁竹伟、权延赤、陈廷一、杨绛、王火、张紫葛、陈晋、廖静文、陈贻焮、邓在军、戴煌、桑逢康、徐铸成、胡辛、郭宝林、陈白尘、韦君宜、许渊冲、张俊彪、张维、王晓明、章诒和、余德庄、郭久麟、陈祖德、刘晓庆、袁世海、新凤霞、赵宗祥、黄昌勇等。随着思想的解放、的冲破,传记文学创作的领域拓宽了,从领袖人物到党政军杰出人物,从革命英雄到革命烈士,从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到民主人士、海外侨胞,从当代名人名星到中外历史名人到普通百姓,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到有争议的人物,方方面面的人物,都有人写了。传主的类型,传记的范围、传记的内容大大扩展;出版的品种多,数量大;传记的写作水平和质量更大大提高。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传记文学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传记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可是相对于传记文学的兴盛,传记文学的研究却相当滞后。“五四”以前,中国几乎没有传记文学的研究专著;直到新时期,才出现了几部关于《史记》及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史的研究著作;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郭久麟决定总结自己多年从事传记文学写作的经验和教训、心得和体会,从事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他写的第一部传记理论著作是《传记文学写作论》,该书在论述传记文学的性质、特点、作用、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及传记文学作家修养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记文学写作的规律和方法。 该书于1999年出版,是中国新时期以来较早出版的传记文学理论专著。2003年,他又出版了《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该书对从古到今的八十余篇优秀传记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鉴赏和评析,是第一部把传记文学理论研讨同传记文学作品分析评价结合起来的专著。在这个基础上,郭久麟针对二十世纪末只有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史,而没有二十世纪及当代传记文学史的状况,决定撰写一部《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如果说《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是对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的散点式赏析,有较大的随意性的话;那么,《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则要求对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作历史性的、系统性的、科学性的研究和评价,要求对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的精品作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分门别类,分类排列,然后系统地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二十一世纪传记文学的发展。这是郭久麟传记文学研究工作的又一次飞跃,也是传记文学史上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书虽名为二十世纪传记史,可是在写作时却扩大到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叶,较二十世纪略有扩张,为的是更清醒地认识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的发展和成就。 本书最大的成功是作者完全按照自己的认识来选择作品、安排纲目,并独立地进行评价。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传记文学不但数量极大,而且每部作品字数又很多(一般都是三十多万字),并且几乎没有人做过评价。这就给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的写作提出了极大的难题和挑战:你怎么去认识、评价和选择那浩如烟海的传记文学作品?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可以进入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的入围范畴?其中又有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可以真正地入选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对此,郭久麟就不得不阅读大量的传记文学作品,并在研究分析中制定了把握的标准:那就是在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有突出贡献和显著特色,首先要求该作品是传记文学或者说是文学的传记,即要用文学的立意、文学的手法、文学的语言,写出真实的、历史或现实的人物的经历及其性格乃至于心灵、性格和感情。从这个标准出发,凡是史传性的传记,作者一般不选;传记小说,一般不选;一些评价甚高,但没有以人物为中心或是没有很好地写出传主的经历及个性的传记,也没有选用。其次,则是对属于文学传记的作品,因数量太大,而能选入传记史的则应是有相当水平、相当质量和相当有代表性的。因此,作者又拟定了几个条件:首先是在中国文学史、传记发展史上有重大成就、巨大影响、突出地位的作家作品;其次是在传记的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与文学性、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或者在传记写作的某些方面有突出特色的作品:或者在传主的选择、传记形式的开拓、人物的塑造、人物心灵和感情世界的开掘、艺术的手法及语言的创新上,或者在传记理论研与创作的结合上有贡献的。总之,郭久麟完全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标准,确定了入选作品。#p#分页标题#e# 在初步选好入围作品后,作者再按纵的时间线索和横的逻辑关系,安排出全书的构架及纲目。本书的结构安排较为科学;材料取舍也很得当:全书分为六篇:绪论、近代、现代、建国后、新时期、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全面涵盖了二十世纪中国(包括海内外华人)的传记文学。近代部分最少,现代部分较多,而当代部分最多,这充分反映了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实际;这个结构显然是非常清晰的、合理的,也是高明的。 在对所选传记文学作品的评价上,作者没有按照正统的、一般的文学史的写法:由编写组共同讨论,分头执笔,限定每篇、每章、每节的字数,然后由主编或副主编定稿;而是根据他个人的感受和理解,融合着他的文艺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观点,对作品进行比较自由的、文学的、审美的、历史的、社会的评价。郭久麟往往是抓住作品突出的特点展开论述,灌注进他的感情,他的体验,他的共鸣;所以,他的评论写得舒展自如,摇曳生姿,文采焕然,并显得很有感情,很有个性,很有特点。评论的篇幅,也不完全固定,有的很长,有的较短,不象一般文学史那般拘谨、死板。评论的长短并不完全同作品的质量成正比。 由于是个人写史,所以在本书中郭久麟大胆地、酣畅淋漓地融入了个人的独特、新鲜的见解。作者大胆地为四川大学教授、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张默生恢复名誉,对其平民传记文学作品《义乞武训传》、《厚黑教主传》给予了如实的评价。郭久麟还对瞿秋白的《多余的话》、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萧红的《回忆鲁迅》、陈晋的领袖电视传记片等做了较高的评价。此外,对一些有争议的作品,如刘晓庆的《我的路》、《心香泪酒祭吴宓》,作者在认真研读了作品、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出了自己的评论。为了对《心香泪酒祭吴宓》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甚至专程到成都采访了张紫葛先生。作者对作家作品,不但谈优点,谈成就,谈贡献,而且也敢于谈缺点、谈不足、谈教训。如对朱东润、对权延赤、对王朝柱、对王晓明,甚至对李敖等,郭久麟都在高度评价其成就的同时,也如实地、甚至是比较尖锐地指出其不足或缺点。作者绝不风大随风、雨大随雨,也不为名人或领导的言论所左右,而是凭着自己的良心、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感受来独立地评价作家作品。作者对我讲:“我的观点可能有偏颇,甚至可能有错误,但是,它绝对是我的一家之言,是我对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的独立见解。而且我的用心绝对是好的、真诚的、坦白的,是为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更好地发展。我非常欢迎专家、作家、学者、读者对我提出批评指正。我很高兴,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给了我发表独立见解的条件和机会。”对郭久麟的这种学术观点和立场,我是很欣赏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郭久麟能在十年时间里推出三部传记文学理论著作,是他对传记文学矢志不移的爱的结晶,是他几十年在传记文学写作与研究上艰辛奋斗的结果。据我所知,郭久麟从中学起就热爱传记文学,粉碎“”以后即开始从事传记文学写作,出版了五、六部传记文学作品。尽管他有数千册书籍,但是,他却感到大大不够;为了写好《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他不得不经常到市区和学院的图书馆去查阅、借阅、复印有关资料,到各大书店和旧书店去寻找、去掏宝;他放弃了所有的爱好和兴趣,把教学以外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投入了传记文学的阅读、研究和写作之中,他也在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钻研之中,感受到精神的快乐和充实,感受到思想的提升和生命的价值。 这部书气象宏大,内容丰赡,论述深刻,文笔畅达,对于广大的传记作家,传记爱好者,大中小学的语文、历史教师,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史志编修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以作为大学文科院系的补充教材。我特向大家推荐,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它!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4)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三、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5)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6)

在语文考纲中明确指出,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重中之重。高考中科技文和散文阅读已不能统一天下了,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一般论述性文章、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均已不同程度出现在了高考语文的试卷中。我们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现代文,让学生能够把握精髓,掌握作者思路,评论作者观点态度,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表达技巧。下面我就谈一下人物传记类文章的有效答题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把握传记主人公形象,概括传主精神品质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实际中的表现来把握形象。学生要尤其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并对其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另外,学生还需要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中去把握传主形象。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的人际关系去把握传主的形象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二、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品味语言表达魅力

语言是传记表达的基础。不同类别的传记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应该总结和分析这些特点,并且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例如自转往往采取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例如在阅读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这篇文章时,学生会感觉到此文诙谐幽默,有些句子读后会令人忍俊不禁。我提醒学生作者用到了这样一句话:“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这个句子暗示丘吉尔成为了倒数第一,和另外两个人对于成绩不好的逃避作对比,突出了丘吉尔坚毅的性格、不服输的精神,给下文丘吉尔留级,成绩差,却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以及考取了军校做了铺垫。这句话用一种轻松的语气就写出了丘吉尔的坚忍不拔、越挫越勇的品质,学生不但要看到语言的表面,还要看到文章语言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和语言魅力。

三、探究传记的表现手法,了解传记的文本特征

学生通过对传记的阅读,应该了解传记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另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例如《悼念鲁迅先生》,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遗体等有关的情况,我问到: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想要描写、介绍鲁迅却写了很多孙中山的情况,这明显是衬托手法,用孙中三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衬托对鲁迅先生的敬意。衬托是传记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写作手法,这样写可以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使读者对他的了解更加全面。

四、鉴赏传记的材料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影响

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所以,学生要学会鉴赏传记材料。首先,阅读时要体会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地表现传主的特点,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够准确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其次,学生要了解传记阅读的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深入了解传主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最后,学生要把自己置于文中,阅读传记就像和传主交朋友一样。

例如在阅读《解读毕加索》的时候,学生会看到文中说:“这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出了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文章中仅用了“双重悲剧”四个字,却表达出了令人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内涵。学生只有深刻体会才能够领悟作品的艺术影响。

总之,人物传记类的文章需要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了解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态度;掌握传记的常用写作手法,熟练传记的文本特征;掌握文章的内涵,了解主人公的形象和精神品质。经过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7)

考纲是高考的指挥棒,考题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只有对考纲了然于胸,对考题研究透彻,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新高考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主要考查内容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2年全国新课标地区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传记为主,兼有少量新闻访谈或科普文。全国实用类文本的考点仍是传记,这已是第六次考传记。

通过对考题进行研究,传记考点已经了如指掌,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读懂传记,那就得明确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并掌握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进而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如(2012全国卷新课标)实用类文本阅读《谢希德的诚与真》一文,作者以时间为序,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依据基本事实,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

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基本事实,才能把握传主的性格及情感。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秉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时代与成长环境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梳理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立体地了解传主的为人,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

3.理解分析作者的评论,概括作品主题

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概括作品主题,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4.分析艺术手法,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倾向

作者刻画传主形象,往往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寄寓着自己的情感倾向,为此,传记作者会精心选材布局,并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艺术。在表达方式上,传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和议论;在表现手法上,传记一般会用到首尾照应、正侧相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环境渲染、细节勾勒等手法;在修辞运用上,传记常会用到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阅读传记,应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从而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5.把握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的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三、指点答题方法,训练落实到位

第一,认真审题,领会命题意图。

第二,整体阅读,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8)

一、碑志类散文的特点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对于“碑志类散文”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碑志,就是古代的纪念性文字,往往铭刻于金石之上,包括记功颂德和记悼死者的文字。就后者而言,墓前立石上的文字一般称为墓碑或墓表,埋入地下的勒石文字一般称为墓志、墓铭、墓记,都用于叙述墓主的生平、官职,赞颂其学行品德。从这段对于碑志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碑志类散文虽然有涉及人物的生平事迹,但与传统的人物传记仍有较大的差别。

首先,传统的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传主的生平经历,以叙事为主,叙述时较客观,人物的优缺点均有涉及。如《高祖本纪》中,既写到刘邦的仁爱爱民,又写到“未央宫戏父”的情节,足以见到他的癖性。又如《李将军列传》中,虽则写了李广的诸多优点,如爱护士卒,但同时也写到李广的心胸狭隘,如“斩杀霸陵尉”。而在碑志类散文中,因为它的目的是歌颂主人公的历史功绩,只能出现人物的优点,不可能出现人物的缺陷,即使有缺陷也会避而不谈或是一笔带过,所以历史的评价是“多夸谀之辞”。如在柳宗元的一生中,其与王叔文集团是密不可分的,柳宗元的任用与被贬都与之有关,而韩愈与“二王”的政见不一,因而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却对此一带而过,用了“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这样的语句,用了几个“例出”,将柳子厚的被贬经历一笔带过。就连著名的“八司马事件”,韩愈也是一避再避,实在避不过,便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短语。可见在碑志散文中凡是可能影响后人对传主评价的事件,作者在记录时都可以根据主观意愿进行回避,不用涉及。与之相反,人物传记的作者因为秉持史家“求实求真”的原则,都尽量做了真实而客观的描述,在真实性方面,人物传记更具客观性。

其次,人物传记的结构较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在古人作传时,往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效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学生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时间起始的语句,这些文字有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的内容。如《项羽本纪》中,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项羽一生中几个总要的事件,如巨鹿之战、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垓下之战等。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比较容易把握每一件事所反映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在碑志类散文中,由于作者在记录时并不要求完整地反映传主的一生,只需选择其生命中的几个闪光点进行歌颂,因此在选择人物事件时,并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学生在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2010年江苏高考卷中,文言文阅读的第3题C选项中,“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发生旱灾、蝗灾……”的论述就有些问题,从原文第二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事件是同时进行的,而非选项中所说的“随后”。

再次,就叙述的语言而言,人物传记相对碑志类散文要明显客观,而碑志类散文因其情感的需要,故而用于上情感较为强烈,这点必须加以注意。

最后,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体内容,议论抒情部分较少,因而学生在阅读时仅需抓住具体事件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碑志类散文中,作者写作时往往由事生情,生发大篇幅的议论感慨,在感慨人物经历时会得出具有一般性的人生议论,这也是常事。如《柳子厚墓志铭》中,在讲到“以柳易播”这一事件时,作者韩愈无法再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仅仅停止在对柳宗元人生经历的叙述上,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发出“士穷乃见节义”的感慨,通过柳子厚的做法与“平居里巷相慕悦”而“落井下石”之人的对比,高声喊出了柳子厚舍己为人、至纯至孝的优点,感情十分充沛,高度赞扬以柳子厚为代表的这样一批“穷士”。

二、阅读时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文中对于碑志类散文与传统的人物传记之间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在阅读碑志类散文时,应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记叙的主要事件。阅读时要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品质。在这一点上,碑志类散文与人物传记并无多大区别,均是通过事件反映人物的品质,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事件的先后顺序,万不可将事件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简单地看做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这一点在解答文章内容概括题时尤为重要。

2.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部分。碑志类散文既要慰藉死者,又要示诸来者,必须对文章的议论抒情部分加以关注。在议论的段落中,有的是作者直接对碑志主人发出评价,有的是作者想通过人物向后人传达某种思想观点。如《柳子厚墓志铭》中,第5段与第6段的议论部分既歌颂了柳子厚的“有道义”,又是韩愈想传达给后人的、勉励后人的中心思想,即“士穷乃见节义”和“文穷而后工”。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抓住这些段落,而简单地把这篇文章当做对柳子厚的歌功颂德,则未免有失偏颇。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9)

在先秦典籍《尚书》《礼记》等书中就有对中国古代史传文的记载,但是直到司马迁创作了《史记》之后才进入了中国古代史传文记载的成熟阶段。在中国古代史传文记载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我们在寻找这些因素时,可能重点都会放在司马迁的家世与个人才能上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战国诸子叙事所带来的重要作用。

一、以特定人物为核心的叙事结构

《史记》从编撰结构看,是以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列传的比例是最大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人的影响深远。后面出现的家传、祭文、碑文等的叙事手法都源自《史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列传是作为成熟的史传文的代表。这种史传文的写作是取材于特定的历史人物,依照时间的秩序来组成一个整体,并且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但是这种叙事手法在战国诸子的著作里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已经熟读战国诸子的各类著作,且他的生活年代相距战国时期并不久远,因此,《史记》的创作必然是受到了诸子百家叙事实践的影响。

自孔子逝世到秦统一以及中间历经的韩非子时代,都是战国时代,而在战国前后期诸子在叙事的手法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论语》《孟子》以记录师门言行为主,《晏子春秋》《管子》以记录贤人事迹为主,《韩非子》《荀子》以个人独创为主等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诸子著作。其中师门言行记录对司马迁列传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大多数篇章都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进行叙事的,叙法很类似,以核心人物作为写作中心,例如《论语》以孔子作为核心,《晏子春秋》以晏子为核心。不过,由于作者对于叙事材料的选取不同,叙事者和叙述对象之间的身份差异,导致这两种史传文的著作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是夫子卒后,由孔门弟子所记载的,这与当时的授问教学有关,因为在当时弟子们都是把夫子作为学习的榜样,然后对夫子所教导的内容进行重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迁对孔子及其弟子作传时,都是以《论语》中所记载的内容作为依据的,与《论语》是孔门弟子编纂所处的角度和位置都是不相同的。这类师门记,在战国诸子学派中出现过很多,但是在发展中又存在着变化。以《孟子》为例,《史记》上记载这本书是由孟子在晚年与其弟子共同编纂而成的。但是以现在的考究对于孟子是否真正地参与了《孟子》的编纂存在争议。《庄子》《韩非子》大多数的篇章是庄、韩两人的独创,而孟子处在诸子自著风气之初,难免会受孔子述而不作思想的影响,但是孟子的生存年代略同庄周,因此,孟子亲自参加《孟子》一书的编纂也是有可能的。通过弟子来对自己生平进行词,从《论语》到《孟子》的演变可以看到,诸子越来越偏向于自著新书从而使师门记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如《庄子》一书除庄周独作之外,还有一些庄周后学所写,所记录的并不是庄周的言行,而是以论文的形式来发扬庄周的思想,这与之前孔子弟子注重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以《论语》作为开创先锋的师门记虽然受到战国诸子自行著书立说的风气的影响,但是也并未因此而完全没落。如《晏子春秋》并丰晏子的弟子所作,而是晏子去世百年之后由晏子的仰慕者广泛搜集材料编纂而成的,与《论语》《孟子》相比这类著作相对于师门记更加自由。

当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师门记转变到以《晏子春秋》为代表的记古类诸子叙事时,在叙事方式上无疑是一种突破。《晏子春秋》单独进行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晏子春秋》与战国诸子叙事联系到一起来看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演变,才能对其有本质的认识。当《晏子春秋》在战国时期的大量出现,无疑促使司马迁将特定的历史人物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核心,以核心人物的成长次序来进行编排,从而使列传体史传文开始诞生。

二、多元化的叙事人物

战国诸子在叙事时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诸子叙事所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同,如《论语》《孟子》是以学派宗师以及其优秀弟子为表现对象,而《晏子春秋》《管子》则是以历史人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每类诸子在叙事时都会因为学派的不同所写作出来的多元化因素也是不同的,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局面。师门记中各学者所属的学派不同,叙写的对象也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以及所处的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而这些都是叙述的核心。在战国时期,有许多的诸子学派,而诸子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则成为了叙述的重点。战国时期不稳定的局面,每个诸子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以及思想报复都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在客观上,诸子叙事延及到当时社会中的各阶级的人物,如《论语》中童子、荷老人等,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存在于诸子叙事的实践中。这就代表着上层人物并不是唯一的叙事对象,各社会阶层的代表的人物才能在整体上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战国诸子在叙事时将人物的范围扩大,将人物的特征和事迹变得多元化,叙述者与叙写对象的差异使其在进行人物特征的描述时手法细腻。如《论语》,基本上采用的是实录,重在记录夫子与弟子之间授学的情景,与周王朝记录上层人士存在很大的不同,将严肃和厚重的气息褪去了,用亲切、随和的氛围代替。如《晏子春秋》中多次叙述了晏子具有戏剧性的言谈举止,有些甚至是在非常庄重的场合也出现过这样的行为。因此,以战国诸子叙事的整体看,在叙事手法上向生动细腻的方向靠近,这一点代表着中国古代史传文走向成熟。战国出现的《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史传为例,它们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时,以小见大,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写作手法很明显地受到了战国诸子的影响,按照传统的说法,《左传》《国语》与孔子的弟子之间有莫大的关联。

战国诸子叙事人物范围的扩大,以及以细腻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这样的两个特点对于中国古代史传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战国诸子叙事的演变为中国古代史传文走向成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主要表现在:其一,战国诸子以特定的人物作为核心直接启发了司马迁在对《史记》创作是以单篇传记来记录历史人物;其二,战国诸子后期所形成的生动细腻手法的叙事特征对于《史记》中人物的刻画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三,战国诸子重义理的精神对后世史家所带来的深刻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君辉.战国诸子与民间智慧[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7).

[2]刘敏锐.从战国诸子典籍看孔子形象的变异[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传记文学的特点篇(10)

《晏子春秋》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作品,杨义先生说它的“命名很怪,‘晏子’是子书之名,‘春秋’是史书之名,来了一个子、史合壁的‘四不象’。”[1](p8)如果把它与先秦其它散文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内容上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晏子春秋》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子散文在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时,一般采用分析说理的形式,如要表现重民爱民,《孟子》是这样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离娄上》)。而《晏子春秋》在表述同样的思想观点时,却是通过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如《谏下》第五章:“晏子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日‘庶民之言日:“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日:“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另外,诸子散文都是某一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表述其观点的过程中,往往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庄子》的哲学体系是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核心的,等万物,齐生死,无是非,表达其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晏子春秋》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当代学者们多认为其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这是通过对晏子言行的记述表达的。《晏子春秋》虽然有子书之名。但它的表现重心不在思辨哲理而在叙事写人,这与先奏其它诸子有明显不同。

其次,《晏子春秋》与先秦历史散文也有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的取材倾向往往偏重于“祀与戒”等“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晏子春秋》则不然,往往从日常政务或属于生活领域的小细节着笔。如从齐景公的饮酒、畋猎、衣狐裘不知天寒等事情中,写晏子的态度、言辞和行为表现。

《晏子春秋》虽然与上述历史散文有所不同,但它却有史书的特点。它约略按照晏子侍齐灵公、庄公、景公的顺序从其生前写到死后,以这一真实过程构成本书的基本时间框架,以景公、庄公、崔庆、粱丘据等历史人物构成晏子活动的具体背景,从晏子的政务外交、生活细节等多种活动中记叙晏子的言行,展示了晏子爱民尚贤、忠君爱国、清正笃行、机智幽默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尽管它没有《左传》那样明确精细的纪年,但基本上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这与先秦其它史书亦有明显的不同。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有子书之名,却无诸子的思辨性、哲理性,它是写一个人的言行事迹;有史书之名,却不像其它史书那样记述军国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个片段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以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晏子春秋》该如何归类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及《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公私史志目录皆列诸子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旧列子部,今移入于此。”如何认识《提要》的论断呢?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等被公认为传记名篇,仅以《段太尉逸事状》为倒看它所体现的传记文的基本特点。

柳宗元为了写《段太尉逸事状》亲自到段秀实曾经任职的地方采访,再以“言信行直”的刺史崔公提供的事实“复校无疑”,才正式写定。

在人物的塑造上,首先,作者精心选取诛杀暴卒、卖马市谷、拒收贿赂等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刻划人物。其次,作者写尹少荣大骂焦令谌,谌“一夕,自恨死”。据旧注,焦在大历八年还活着,这“自恨死”以合理的夸张虚构反衬出段人格力量的伟大。再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段秀实诛杀暴卒,“唏一营大噪,尽甲”,矛盾激化,段秀实只身人营,勇服郭唏。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段秀实大智大勇、为民解忧的良吏形象:作者将白孝德的畏于权势与段秀实不畏权势对比,以段秀实之“仁”与焦令谌之“暴”对比,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段太尉卖马代农偿租的细节,多侧面展示了人物为官清廉、真心助人、施恩不图报的性格:焦令谌杖击饥民,段太尉见之“大泣日:乃我困汝。”以言行写出了段秀实震惊、同情、自责等复杂心理。

另外,《段太尉逸事状》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褒贬分明,爱憎强烈,“言近而旨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特点,其他传记文同样具有。可见,除了人物与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外,形象的鲜活生动、艺术手段的丰寓多彩、寄意的深切遥深,构成了作为历史与文学联姻产物的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所以。传记文学是艺术性地再现一个历史人物生平或生平片段的文学样式。《晏子春秋》是否符合这一基本特征呢?

晏子史有其人,《左传》对晏子的19处记载有12篇与《晏子春秋》相同。就材料的取舍而言,论者认为它以“表现晏子的性格特征”[3]p245为自己的编撰标准,可是,书中的晏子“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传诵者摆脱历史的摹写和纪实,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造。”[4]所以,《墨子春秋》有明显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如《杂上》第25章写晏子御之妻的一节,恐怕就是出于作者的“假之喉舌”:“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等就不能看作是信史。

就写人手法而言,《杂上》第3章写崔杼逼迫众人发誓叛公室而顺从自己。就是从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了晏子大智大勇的特点。《晏子春秋>也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人。《杂上》第12章中的晏子与司马穰苴,贤相与良将,互相衬托:齐景公与梁丘据,昏君与佞臣也互相衬托。贤相良将与昏君佞臣又构成对比,形象鲜明。《晏子春秋》也用言行写人物心理。晏子接济过北郭骚。“晏子见疑于景公”被迫出走,北郭骚仅以“夫子勉之矣”一语相送。“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当晏子“闻北郭骚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5]p361前之叹息含有失望、委曲、不被人理解等复杂心绪,后之叹息更有意想不到、痛惜、自责、错过知音等难言苦衷。

上一篇: 数字化教育 下一篇: 果园科技化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