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01

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篇(1)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WWW.133229.COM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性交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数字化教育篇(2)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

2、我院的建设现状

笔者所在单位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评为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后经省政府评估认定为技师学院,学院参照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先后被授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行为引导教学实验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市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市级文明单位”等,是一所颇为典型的职业院校。

随着近年来政府政策的不断引导,以及学院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凭借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学院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管理手段等方面加大投入,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得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和用户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但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起步较晚,投入相对较少。自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就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公共数据库平台、网上办公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多个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

(2)缺乏有效的数据标准与数据共享。校级数据标准缺乏,无法形成有效数据积累,给领导辅助决策分析及数据统计造成障碍;各业务独立建设,数据难以共享,给各部门的协同作业带来困难;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做的不够。

(3)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部门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同时不重视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与目前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符合。

二、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我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以人为本,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的生活环境,最终提高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原则

分步实施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完善基础原则

突出应用原则

实用发展原则

2、总体框架规划

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应用支撑环境,将计算机网络引入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

根据规划目标,我院计划通过四年时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基本建成一个先进的数字化环境,通过一个统一、开放、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管理性的门户中心,以门户的方式提供信息与共享等多种应用服务;通过一个全方位、整体性、多层次的、有高扩展能力的、易维护易管理的安全体系,有效保护网络资源和服务;通过一个高性能的、容错的、关键业务负载均衡的、安全的、易维护易管理的、有高扩展能力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实现应用系统的可扩展性,使我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数字环境中,教师能够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环境和教学环境,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培养优秀的学生;学生则能够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掘个人潜能。因此立足于师生需求,改善和提升学院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工作,这些环境的组成和改善主要围绕校园的管理、资源和服务三大要素展开。

“以师生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升我院综合实力的目的。

按照整体规划,我院整体建设项目可分为以下几项:

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标准体系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各类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集成建设

信息安全体系

运维管理体系

数据中心部署规划

数字化教育篇(3)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新晨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数字化教育篇(4)

二、河北电大系统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

1.建设现状

(1)资源建设数量已初具规模。

河北电大本着“新颖实用、丰富海量、特色优质”的原则,通过购置、整合、自建的方式,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截至目前已超过了6000门,点击量已超过46万次。已有上百人获得养生达人证书和家庭教育素质证书。各市的社区教育二级平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

(2)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在“跟我学”和“燕赵回眸”栏目中,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选择了若干门热门课程或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进行制作。制作过程采取项目负责制,河北电大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联系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作为课程主讲人,并全程负责课程录制的相关工作。这种模式灵活性大,操作性强,且制作效果有保障。如“跟我学英语”课程,由校内人员联系其母语为英语的外教,录制内容和对话情景均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短短半年内就有1340余次的点击量。

(3)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已初步成形。

在河北电大系统内,所有市级社区教育平台的资源都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和共享,市级社区平台的资源又都是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在资源建设中,还得到了河北省域内的行政部门以及众多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还共享了其部分优秀资源。

(4)资源建设栏目已初具特色。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除了休闲养生等常规资源外,还开辟了“燕赵回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栏目;邢台终身学习网开辟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大中专学生网上报告厅”“学习俱乐部”和“精彩邢台”等栏目;邯郸社区教育平台开辟了“太极拳”栏目;保定终身学习网则开辟了“感受保定”栏目。

2.应用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问卷随机发放共100份,回收86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共得到有效问卷80份,保证各个年龄段、各个类别的人群都有一定的问卷量,部分调查对象为电大学员,比例为20%。

(1)性别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男性,占87%,男性占13%。这表明:一是由于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的原因,女性是参与社区教育的首要和主要的人群;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待业在家或低学历的女性不断增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2)年龄情况。

在年龄方面,以中老年人居多。20-26岁的占17.5%,27-30岁的占3.75%,31-35岁的占7.5%,36-44岁的占8.75%,45-59岁的占12.5%,60岁以上的占50%。这与目前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多以中老年人居多相吻合。

(3)职业方面。

从职业方面来看,退休人员居多,占了50%,事业单位的占了18.75%,企业单位的占了17.5%,商业服务单位的占了2.5%,自由职业的占了11.25%。总体来说,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较广,且较为均衡。这表明社区教育覆盖面广,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有可能成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

(4)学习地点。

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员。城市中电脑网络普及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家上网学习基本都能实现。据调查显示,在家上网学习的占了76.25%,在单位上网学习的占了23.75%,其中部分人员在家和单位都能上网。这表明,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顺应了时展。

(5)“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知晓度。

据调查显示,对于平台知晓的占55%,不知晓的占45%。这表明通过广泛宣传(包括分发宣传册、进社区调查、校园主页移动字幕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表明,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学习,关注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6)喜欢的资源呈现形式。

在资源呈现方面,视频、音频是被调查者最喜欢的资源类型,占65%,文字描述占27.5%,幻灯片占5%,动画占2.5%。这样的需求与在线平台数字化建设多以音、视频形式呈现是一致的。同时表明,在已经到来的学习型社会中,社区居民的学习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学习资源。

(7)使用资源的目的。

调查显示,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目的,“充实自己”排在了第一位,占42.5%;“提高修养”排在第二位,占21.25%;“获取资格证书”排在第三位,占12.5%。这表明现在居民的学习目的更加单纯,更加务实,已经从以拿文凭为主向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转变。同时也证明了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喜欢的资源类型。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养生保健类”的资源使用率占了63.75%,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家庭教育”类排在了第二位,占8.75%;“人文历史”是第三位,占7.5%。这表明随着健康意识和生命质量观念的转变,居民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同时,与被调查者多为中老年人不无关系。

(9)资源的效果评价。

调查显示,对资源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共计达到了72.5%,认为一般的占了22.5%,不满意的占了5%。这些数字表明居民对社区数字化建设还是基本满意的。这与在建设初期就高起点、高站位、大布局和远规划有很大关系。

三、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点击率、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的比率还相对较低。对于平台的知晓率,虽然高于70%,但被调查对象包含一部分电大学员,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对社区教育的了解相对较多一些。因此,在社区教育宣传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进一步加深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有一定的数量积淀,如何从开始的外延式资源建设向现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一个课题。如在资源的多种呈现形式方面、资源的适宜学习长度方面、资源的观感度方面都有待通过教育技术进一步提升,以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

3.进一步提高支持服务水平

社区教育是一个过程较为繁杂且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过程,需要提供学前、学中和学后的一系列支持服务。居民在线学习中还存在着盲目性、消极性、不连续性,其学习过程和结果还缺少从政府层面上的成果认定。

四、应用的策略研究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除了网络的宣传外,还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公开资源信息。另外,也可以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沟通机制。此外,全省电大学员不应该被忽视。全省电大系统10万多名的成人学习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本身也可能就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再经由他们进一步推介宣传,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2.加强队伍建设,更新资源制作理念

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和支持服务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知识、能力和技能并重的人员队伍。他们应该成为一支“懂设计、善研发、懂技术、会服务”的立体多元化的团队。根据调查显示,30分钟以内的数字化资源使用者的兴趣还能保持,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此,要更新资源制作理念,如利用慕课模式和微课形式来制作短而精的数字化资源。

3.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让居民在学习时有依靠,能互动,切实提高学习积极性。如编写社区“在线学习指南”,介绍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学习网址,让居民学会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设立“在线学习顾问团”,介绍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帮助在线学习时产生消极情绪的学习者,适时提醒,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

4.加大成果认证体系,提升学习积极性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转换已是大势所趋。将居民的在线学习成果纳入学分系统,并与电大的各种教育形式形成“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的学分认证体系,以保证居民个人自主学习的开展和整个社区教育的有效实施。

数字化教育篇(5)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数字化教育篇(6)

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体育教育需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掌握更多的学习知识,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的开展不仅仅要提升课堂效率,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采用数字化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育,就是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遵循教育道德和理论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育,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等多个目的。

1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体育教育方法强调对学生技能和知识掌握度的培养,许多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与练习”,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讲述需要掌握的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充分的练习来掌握知识点和提升体育技能。这种教育方法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上有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生因此变得“呆板”起来,大多没有自己学习体育的动力和兴趣,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学习任务。关于传统体育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限制

许多人认为体育的学习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体育学生更应该培养的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速度与远度、精确度等,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课堂中没有把学生放到主置,既没有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一定的束缚。

1.2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

根据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了解可以得知,基本上许多体育教师的上课步骤都是按照“开始部分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样的流程来展开的,这样的步骤安排将原本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的体育课堂变得死板,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比较有局限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所有学生都变成了同一条流水线上的产物,关于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应用情况等都相差不大,这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1.3传统教学方法整体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传统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但如果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便无法跟上学生成长的步伐。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不断地刺激和诱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只关注课堂的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多少,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没有创新,学生整体的配合度不高,教学质量也并不理想。

2数字化教学的内涵

简单来说,数字化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室、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载体进行的教学,这是一种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运用,将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知识点全面、立体,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起稳定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和学科内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突破,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部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运用个人能力来增强学习效果。数字化教学不仅可以应用在课堂中,在学校的管理上采用数字化的方法进行管理、服务、办公等,在提升校园运行效率和办学质量上也有较好的效果。在体育教育中融入数字化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构建体育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个人自主创新能力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数字化在体育教育中的实践

3.1数字化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可以运用数字化资源来拓展体育课程。比如在学习基本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课堂活跃起来。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音乐、动画等方法更好地展现体育知识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后,对学生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或要求,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与教材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教师之前的引导,学生对知识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学习知识点时,就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掌握要点,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都随之提升。在江苏某地,一位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充分采用数字化教学方法。这位教师在教授关于篮球的基础知识课程时,深谙学生更喜欢实地操作而不看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心理,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一场NBA球赛视频,一边播放一边为学生讲述视频中出现的关于篮球的知识点,学生观看视频时热情高涨,课堂活跃度非常高。观看视频结束后,该教师要求学生对视频中关于篮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在课堂上交流。学生首先通过视频来了解知识点,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脑海中已经构建了基本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在总结和拓展时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并且教师鼓励让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中交流,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的氛围也变得生动活泼。

3.2数字化教育在体育教育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字化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自我,发展个性。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体育是一项竞技类学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投入且有自信,就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进行不同的教学,有的学生更喜欢足球,有的学生则更喜欢乒乓球,一个班级中学生人数庞大,兴趣爱好也是非常不一致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选择分类。尤其是在体育课中的实践练习阶段,一定要把学生变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自我特长,表现出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在江苏南京某学校,一位体育老师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班级体育学习讨论群,教师根据群内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为篮球组、足球组、排球组、乒乓球组、羽毛球组等,到了上课的时候,就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课堂练习活动,充分给予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的空间。许多学生表示,分组之后,不用再做自己不喜欢的运动,还能够和班级中其他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彼此共同讨论,交流学习,接收到更多有利的信息,并且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上一层楼,整体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

3.3数字化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提升教学质量

数字化教育篇(7)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数字化教育篇(8)

摘要:数字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在我国,普及数字化教学的难度大,但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 :教育发展;资源;数字化;多媒体;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99—02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牟秀梅(197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四十五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如今网络、多媒体盛行的高科技时代,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网络和计算机带来的便利随处可见。一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完善一套健康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顺应时代、面向世界、符合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举措。

一、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的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与传统人力教育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就是将广阔的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环境下运行,通过高科技手段呈现给学生们,从而达到节约人力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增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的目的。

二、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本着“开发资源、抓好试点、注重应用、滚动发展”的指导方针,时刻关注最前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和发展,并且应该避免开发别人已开发的资源,以减少资金的浪费。本着“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上”的原则,围绕教育发展的核心,将高科技手段合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体系中,致力于建设完备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这就是我们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主体思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原则,我们就要坚持信念,坚守原则,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将人力资源教育和数字化教育巧妙结合,构建复合型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数字化教育的优势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知识框架以课件形式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给学生,将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来源、运作原理、现实应用等通过网络的搜索和提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客户端”。学校也可以建设电子图书、网上阅览室,将分类明确的各类知识汇编集成“主页”,这样,学生也可以快捷方便地自主利用。在网络上,灵活生动的网络交流便于学生畅所欲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效果会比课堂讨论更好。

数字化教育的确是大势所趋, 但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教育就可以包打天下,代替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要知道,人力教育资源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如果我们的纯学历教育都采用数字化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那对我们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够纯粹依靠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更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靠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等这样一些聚集人文气息的场所的感染来共同协作完成。因此,数字化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将数字化教育的优势和好处发挥到极致。

在现今数字化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教职工的人力教育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如何完善,也不能完全取代人力教育资源。校园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对人力教育资源的极大补充,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数字化教学,因为教育不仅是传知识、授技能、解疑问,更要用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去引领学生。

校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果应用得好,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巨大的。目前,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家家几乎都有电脑,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将之当成娱乐、游戏的工具,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开发它们更多的功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多了解一些有意义的、趣味性的知识,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课上与课下的距离,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们更有学习兴趣,更有自主能力,能了解科学知识的现实应用、前沿动态、国际新闻等,让学生们知道学有所用,才会知道学习的意义,看到未来的前景。

目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学校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要想十分广泛地普及学校数字化教育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况且,筹备数字化教育资源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勇于探索,先以少量学校作为试点,了解并统计出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有了试点的经验,其他的学校再模拟仿办,就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之,推广并建设数字化教学,任重而道远,而且,数字化程度越是普及,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而如何解决财务问题亦是时下之难。所以,让社会了解数字化教学的意义也就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帮助,积少成多,汇流成河。大家共同出力,携手创造数字化教育的未来,给学生们打造另一片学习的天地。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超越昨天的自己,踏上自己人生的顶峰。让我们共同打造数字化教育的美好未来,一起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应用模式的完备体系,任花枝在花园里招展,任骏马在大地上奔腾,任雄鹰在天空中翱翔,让孩子在校园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段天虹.创新校园数字化管理模式 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进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2]杨成.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数字化教育篇(9)

教材的数字化是在当前的出版领域和教育领域都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些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在大型教育出版集团的引领下,对教材数字化的探究已经初具成果,然而出于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成果只能借鉴,不可复制。我国教材的数字化经历了其独有的道路,这其中,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与其他教材相比,又有其鲜明的特点。

1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过程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转变。

1.1数字资源的转换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最早是从将纸质内容转换为数字格式开始的,较早期的数字化教材就是纸质教材转换而成的电子书,在这种数字化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出现了资源的碎片化和重构,从而衍生出基于特定的知识点或资源类型的集约型产品,便是人们常说的资源包和数据库。这一类的产品主要满足了用户对数字产品便携性上的诉求,但其形式较为扁平化,通常作为纸质教材的辅助资源存在。

1.2交互内容的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及其相关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逐渐加入了交互式的内容,MPR教材及点读笔、只读式互动光盘、移动终端应用等各种载体形式也相继出现。交互式数字资源的出现,一方面,通过影、音、动画等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灵活生动,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交互体验,满足了用户对数字产品互动性上的需求,各种学习活动、练习、测评等功能在交互形式中得以实现,意味着从这个阶段,数字化教材内容已经开始介入教学流程。

1.3教学平台的搭建

当单纯的内容数字化已无法满足整体的课程教学需求时,开发者将这些数字资源整合起来,并借助互联网环境,搭建起集系统化的教学平台。这里所说的教学平台,通常包含了教学设计、教学测评、教学管理三个板块。在教学设计中,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和数字资源,以及通用的设计模板,供教师调用组织,完成课堂教学;教学测评方面,通过在线的方式实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提交、批改等,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而教学管理则包含了教学信息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反馈,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这个阶段,教材的数字化加入了服务的内容,数字教材开发者已经从单纯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内容与服务提供方,而教学平台的应用,开始推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向一个更高效、及时、多元、互动的模式转变。

1.4电子书包的应用

电子书包是一种覆盖了数字内容资源、网络环境、云平台、教学软件,以及终端硬件等的整体解决方案,包含了内容提供、平台建设、技术支持与运营支撑。电子书包的应用,从根本上是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但是由于其设计难度大、条件要求高,且价格较高,故而应用范围并不太广。可以看出,中国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产品遵循着辅助教学—介入教学流程—改变课堂模式—改造教学环境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功能模式在发展而升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数字化教材产品并不是一个演变替换的过程,出于市场需求的差异化,这些产品是并生共存的,并在同一种形式下不断实现着深度挖掘、加工,并增加附加值。

2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发展,有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2.1有效资源不充足

早在教材内容开始进行格式转换的阶段,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数字资源的重要性:数字资源是任意一种教材数字化形式的基础。然而,虽然教材的数字资源经历了解构、重组、集约、分类,其仍然呈现出一种不够用的状态,主要原因有:1)未经过编辑的初级资源较多,质量良莠不齐;2)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有跟风和重复利用的现象;3)过于注重“海量资源”的需求而不进行资源筛选,导致很多与教材知识无关的资源滥竽充数;3)资源编辑或分类方法粗糙,无法满足深层次的教学要求;4)资源的搜集、积累远多过创造,使得版权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资源虽然看似丰富,但真正能满足教材数字化发展要求和基础教育教学利用需求的有效资源却是严重缺乏的。

2.2市场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各个教育主体学校、教师、教材都有严格的资格审定和准入政策,而目前的数字化教材产品的开发、销售、应用基本都属于自由的市场行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与基础教育的特点要求格格不入。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主要表现在:1)各主体定位不明。在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太高的门槛,传统教材出版者、技术开发方、网络运营方、终端设备生产者,乃至很多教育机构都参与其中,而这些主体对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各方盲目争利,将市场竞争引向非良性的方向。2)缺乏监管机制。由于没有相关的监管和审查制度,一方面导致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产品质量无法控制,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教材版权所有者的权益常常受到侵害,而由于无法保障产品质量以及其与纸质教材的关联,数字产品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义也无法确保。

2.3专业人才欠缺

在数字教育领域,传统编辑不懂技术、技术人员不懂内容、产品策划不懂教育的情况长期存在,而专业人员的欠缺,会直接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会体现在产品的策划上,使得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产品跟风现象严重,个性特色不突出,无法贴切地满足用户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则反映在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基础教育数字产品的各研发主体对商业模式、赢利模式的探索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且仍未有明显成果。虽然也有政府资金投入,但其覆盖面积太小,大部分主体仍要自行在市场环境中生存,而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导致市场上出现众多的“流星企业”和“流星产品”,因而也让用户面对不停更换变化的产品无所适从。

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对策

3.1重视核心资源,加大开发力度

刘翠航在《基于核心资源的中小学数字化建设——对美国有关政策和实践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基础教育领域,围绕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资源’应该成为各种形式内容载体的最终依托。“因为“在可见的未来,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育主要的形态。因此,必须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围绕课标和教学目标的数字化核心资源,才能推动基础教育真正的信息化转变。”所以,以课标为依据的数字资源才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应该加大这部分资源的创造与开发。基础教育的核心数字资源的开发不能脱离课标和纸质教材,否则基础教育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3.2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监管

在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方面,出版、教育、技术、运营等各方面力量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还是需要认清自身的定位,才能使技术与资源更有效的结合,真正为教育服务。在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过程中,应明确政府是投入和审查主体,教育和出版是建设主体,IT或电信业是技术支持主体的定位。应将对数字内容和数字产品的监管提升到与纸质教材同等的程度,同时推动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

3.3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人才,可以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推动现有人才转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中小学教科书数字化出版刍议》一文中提出了“编辑人员信息化、编辑人员技术化、技术人员学科化”的培养路径。信息化知识、技术手段、教育理念和编辑素养在未来的教材数字化发展中缺一不可,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大胆尝试,才是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突围之路。

参考文献

[1]雷鸣,柳紫郁.中小学教科书数字化出版刍议[J].出版广角,2015(3):32-35.

数字化教育篇(10)

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整合资源,提高实效”的要求,在米市巷街道试点基础上,完善全区社区教育远程视频互动课堂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市民学习信息库、资源库,构成集学习、会议、办公、资讯、办事咨询、休闲、娱乐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使其成为广大社区居民的终生学习基地。

二、建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按期完成数字化“一键通”工作任务,成立*区“一键通”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一键通”工程推进过程中重要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组长由王新宇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韩宝平担任,成员由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监察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劳动保障局、区民政局、区文广新局、区信息中心等相关负责人,各街、镇道分管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

区政府办:做好“一键通”工程的各项牵头协调工作。

区委组织部:负责做好党员远程教育与“一键通”工程整合工作。

区委宣传部:负责做好“一键通”工程宣传工作。

团区委:负责做好志愿者队伍与“一键通”工程的相关工作。

区监察局:牵头进行“一键通”相关工作的考核和督查。

区教育局:负责做好“一键通”工程落实的具体实施与衔接工作。

区劳动保障局:负责提供培训课程需求工作。

区民政局:负责协调好相关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

区文广新局:负责做好社区电子阅览室与“一键通”的整合工作。

区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协助做好资源整合工作,

各镇、街道:负责社区教室配置、管理人员、辖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平台建设标准

(一)总平台建设标准:服务端软件一套、服务器三台、移动视频双向设备一套。

(二)主教室建设标准:固定教室一个(30人以上)、负责工作人员一名、百兆光纤接入、数字投影仪一台、音响设备一套、计算机一台、摄像头两个、无线话筒两个、客户端软件一套。

(三)分教室建设标准:固定教室一个(30人以上)、负责工作人员一名、两兆光纤接入、数字投影仪(背投电视)一台、音响设备一套、计算机一台、摄像头一个、无线话筒(耳麦)一个、客户端软件一套。

(四)“一键通”网站建设标准:即时通讯软件一套、自主学习管理应用软件一套、综合型网站一个。

四、实施进程

(一)2009年4月中旬,完成组建机构及招投标前期工作。成立“一键通”工程实施管理中心,设在*区社区学院,主要职责是承担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工作。建立“一键通”工程管理应用队伍,由各街(镇)、社区(村)派一名计算机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承担终端管理与应用。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市民学习信息采集队伍,主要职责是采集市民学习信息、学习需求调查、平台宣传、资源上传等工作。

(二)2009年5月底前完成政府招标采购软、硬件及安装工作。同步完成人员管理及应用培训。架设硬件及软件调试。依托党政网基础设施,采购应用软件及相应的硬件设备,共计建设100个并发数的视频双向互动教室、五个固定主教室和一个移动主教室,实现视频远程互动课堂。

(三)2009年6月,进行“一键通”工程双向互动视频课堂模块试运行工作。依托党政网,整合现有资源,如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丰富市民在线学习资源。开始建立市民学习信息库。

(四)2009年7月,进行“一键通”工程双向互动视频课堂模块验收工作,正式开始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领导小组对“一键通”工程推进过程中重要决策和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二)资金保障。

1.“一键通”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区级总平台。

2.各教室费用由街(镇)、社区(村)及相关单位承担。

(三)机制保障

1.决策协调会。在推进过程中对重要事项进行协调处理,筹建期间定期(每月)召开会议。

上一篇: 宏观经济管理关系 下一篇: 传记文学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