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护理诊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1:59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1)

我校近年来实行了成人护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学习了医学基础和临床基础课后,早期进入临床见习,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临床典型病例讨论这一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也成为临床实践中培养护理本科生进行病史采集、掌握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制订切实可行及针对性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选择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相关体格检查,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护理观察要点,制订相应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教师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关阳性体征、临床护理观察重点、护理诊断和依据以及护理措施的制订等进行充分讨论,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在呼吸科临床见习带教中,通过病例讨论方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她们观察病情、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下面将我们呼吸科开展典型病例讨论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情观察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等技能是一个护士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护理本科生已经经过了诊断学及成人护理学的学习,但因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正规性还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简单粗略,阳性体征掌握不全,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护理观察重点等不能详细、正确地进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其手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阳性体征的正确描述等,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严格地加以纠正。

呼吸科临床病例讨论选择的内容以呼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如COPD、肺炎、自发性气胸等。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临床症状特异性差、代偿能力强等特点,要求学生除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如果仅知道三大临床表现,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临床表现的具体差异,则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时间的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与气候及季节的关系;痰液的性质特点是白色泡沫痰,还是黄脓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还是混合性的等具体问题,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但各种疾病的三大临床表现各有其具体特点,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士利用基础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而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护理诊断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一种逻辑方法。当学生进入临床见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诊断时往往只考虑一两个症状即用所学的护理诊断往病人身上套,未进行详细分析,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拓展思路,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在给学生解惑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科学方法上的训练。二是虽然思路广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护理措施,但缺乏针对性,不够深入、具体。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学生的信心。结合病例,针对学生的每一分析步骤,提出问题,进行层层剖析,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如讨论COPD时,讨论的重点是临床表现、相关诱因、主要治疗、相关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具体护理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按下列思路进行思考:病人的发病过程如何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该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要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取得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这位病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怎样做好该病人的相关疾病宣教?从而起到以点带面,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问诊方法,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病例讨论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与病例相关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护理知识,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相关护理论文等,归纳总结出关于具体疾病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全面查询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资料检索、逻辑分析的能力,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减少她们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她们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归纳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讨论时,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她们先去想、先去讨论,然后教师再给予分析、补充、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纠正和讲解才更能领会,才能掌握好重点内容,印象也会尤其深刻。学生由此学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学会了举一反三。经过积累,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以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了其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对病情的观察和实际处理能力,不失为一种将医学基础和临床初步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2)

急诊工作具备随机性较强、病重较复杂、病情较危重以及可控性较小的特点,因此,急诊救治有效率并不理想,而且现今社会中,急诊抢救人数大幅度增加,提高急诊救治水平迫在眉睫[1]。本院为了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救治患者病历,对疾病谱构造以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有效统计,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8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930例急诊抢救患者的救治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6930例急诊患者的救治资料,主要包括就诊时间、疾病构成、性别、年龄等,统计标准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如果患者自身所存在的疾病符合多种类别标准,则取第一诊断标准统计。

1.3抢救标准

①创伤较为严重;②存在循环衰竭、休克情况;③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性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情况;④存在肺梗死、急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以及严重性肺挫伤情况;⑤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障碍情况;⑥存在严重性昏迷以及脑伤情况;⑦存在农药中毒,或是药物中毒情况;⑧存在抽搐以及窒息情况;⑨存在潜在性高风险,或是生命危机疾病。

2 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6930例患者中,有2780例为女性患者,所占比为40.12%;有4150例为男性患者,所占比为59.88%。患者年龄介于1d-87岁之间:有638;例80岁。6930例患者中,有2082例为神经系统疾病,1021例为创伤;1007例为循环系统疾病;876为消化系统疾病;852为呼吸系统疾病;641为急性中毒;451为其他疾病,具体构成比详见表1:

除此之外,观察统计结果可知,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人群年龄普遍在20岁以上;创伤、急性中毒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而且神经系统疾病逐年呈现年轻化。

3 讨论

本次统计表明,急诊救治患者多为男性,且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由此可见,急诊救治人员必须对中青年人群的常见病、高发病情、用药原则进行准确率了解,并结合该年龄段患者的生理特点,对其行以有效的抢救措施。分析急诊救治患者的疾病构成比可知,急诊救治患者多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由此可见,急诊患者多为内科急诊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内科急诊重症护理知识,才能有效提高急诊有效率。

综上,急诊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急救意识: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反应性以及责任感,患者抵达后,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有序且有效的救治患者,这样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其次,强化专科疾病护理:①心血管疾病:护理人员要明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急救方法,指导患者正确休息,并对患者进行有效安抚,保证患者情绪平稳,对患者相关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明确相关药物的药性以及副作用[2]。②中毒:护理人员要准确且快速的通过患者中毒症状,掌握毒物的进入时间、进入剂量、名称以及种类;构建静脉通道,确保液体药物可以及时输送,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物,确保患者气道畅通;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行呼吸辅助措施;如果患者为口服中毒,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行以洗胃措施,直至洗出液无气味、澄清;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以应用适宜药物对患者进行导泻、灌肠治疗[3]。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③消化系统疾病:叮嘱患者多休息,保证情绪平稳;保证患者饮食健康均衡;如果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构建双通道,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并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④儿科疾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确保患者的气道可以实现顺畅呼吸,对患者进行密切监视,避免其因惊厥出现舌咬伤、坠床等情况;如果患者存在高热现象,对其进行药物、物理降温;对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惊厥时长、外界刺激反应、生命体征以及神志进行密切观察[4]。⑤外科系统疾病:要对患者伤情进行及时且准确的把握,给予患者适宜的伤面以及止血处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瞳孔、面色、呼吸、心率、血压以及神志变化情况,构建静脉通道,准备随时接受手术治疗。

结语:

综上可知,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脑血管知识,并且可以对急救器械做到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急诊要求,保证急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月强,金岚,刘俊等.4062例老年急诊患者疾病谱分析及护理启示[J].护理学报,2012,19(12):37-40.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3)

广州是我国的大型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疾病谱较广。为了探讨我院急诊内科疾病就诊规律、就诊特点及提出相应的医疗管理措施,特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8年1月1 日至2012年l2月31日的急诊内科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298117例急诊内科就诊患者,无性别、年龄限制。

1.2调查方法

通过我院目前使用的广州市讯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日志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其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病种排列等数据导入Excel软件中进行分析,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计,同一患者有两种以上疾病时,以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急诊内科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在2008-2012年期间,在我院急诊内科就诊患者共298117例,其中男性患者168347例,女性患者129770例,男性多于女性。以14-30岁组的青年为多,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人数也相对较多,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详见表1

2.2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的分布

在2008-2012年期间,我院急诊内科病人就诊的高峰期分为3月(28417人次)、7月(28149人次)和12月份(26895人次),而9月份(21535人次)的就诊人数最少,从9月份起,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再达小高峰,详见图1。

图1: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分布

2.3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间的分布

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高峰时段为20:00―24:00,此时段病种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24976人次),其次是消化系统(20213人次)和心血管疾病(17856人次),详见图2。

图2: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时间的分布

2.4患者的主要病种分类

在2008-2012年期间就诊急诊内科298117例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所占的比例较少。详见表2:

3 讨论

3.1 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人年龄分布特点以14-30岁组的青年患者居多,这部分人群占总数的37.38%,可能为青年患者白天上班、上学,集中在夜间急诊就诊;而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生理状况也逐渐衰退,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同时,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也导致中老年患者在急诊内科就诊人数增多。因此,应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 [1]。

3.2 在急诊内科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护人员 根据我院急诊内科患者时间分布、病种排列等就诊分布规律和特点,在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实行弹性排班。3月份和7月份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3月份广州为潮湿雾霾天气居多,早晨常有雾霾天气出现,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在有雾霾天气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带上口罩,防止空气中的小颗粒物体进入呼吸系统引发疾病。春季食物容易霉变,人们在误食变质食物之后,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甚至食物中毒。7月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这个月份为学校假期,外来旅游人员较多,大量的人员流动,也容易导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长时间在空调房内,室内外温差大,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天气炎热在户外工作者易中暑。10-12月份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又达到高峰期,10月份后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机体免疫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而且中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容易引起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同时也发现,20:00―24:00为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段分布的最高峰,白天时间,大多患者多处于上班工作时间,不方便就医,所以在夜间时间造成了一个就诊小高峰。夜间时间,内科和其他科室门诊均停诊,患者不能平衡分布,集中于急诊内科,这也是导致夜间小高峰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夜间人们出行量增多,外出聚餐多,饮酒过量、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此外,夜间也是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心血管疾病常于夜间发生,发病急且病程严重是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合理调配医护人员,使病人及时有效地就医诊断治疗,是有效缓解夜间小高峰的一个重要手段。

3.3 急诊内科医师培养方向需根据疾病谱变化而调整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疾病谱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合占全部急诊内科的70%以上,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2-4]。呼吸系统疾病虽然排在首位,但根据5年的比例分析,未见明显增长趋势,这跟近年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和人们注重呼吸道卫生有一定关系。而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和近年生活水平上升,过量喝酒吸烟,高脂饮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在急诊科的医师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医师,又要突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做到一专多能,力争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上有所进展和突破,进一步完善急救诊疗常规及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5,6]。

参考文献:

[1] 于启林,朱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0):599-601.

[2] 陈永惠,李文,谢菁,等.28826 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2):152-153.

[3] 李继光,朱玉森,万建华,等.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4):219-221.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4)

本文为了阐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先分析这两种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表现特点,研究两者合并的治疗和诊断问题。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当地呼吸疾病研究所收集 2009年1月至 2013年2月初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的老年患者100例,符合无危及生命、肿瘤、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门诊或院外的资质诊所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年龄在60岁以上,病史超过两年,每年受疾病的影响超过3个月,长期气促、咳痰和咳嗽。将患者分为50例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单纯哮喘患者组。

1.2 方法

对所有经过初筛对象进行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在内的肺功能检查,胸部 CT 检查,完成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留取诱导痰细胞痰行分类和计数,最后根据诊断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数据的差别;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 三组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其它的比较情况详见表1。

表1 比较3组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比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首发表现是咳嗽,其它两种疾病在首发疾病上的表现也各有差异。详见表2。

表2 比较3组病患临床有特点

注:三组数据显示的数据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简称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 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 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疾病可预防,通过一系列的临床治疗可改善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进行性病程中发生的,咳嗽、咳痰、气喘、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甚至可导致呼吸衰竭的急性发作事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以及阻止病情发展。人们的通常认识中,普遍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肺血管、肺实质和气道等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在肺部的不同位置产生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聚集的现象,即破坏肺实质,又引起小气道病变。哮喘在医学上就是由多种细胞类似气道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与组分细胞进行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疾病的逆性气流受限往往会出现多变广泛的特点。

临床中常见的两种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两者在气流受限的可逆性上有不同,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为不完全可逆,哮喘患者就会在气流受限上表现为可逆性。不过随着疾病对于环境以及药物的耐受性的变化,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也出现部分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情况并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的情况,一些哮喘患者发生病症的改变,不可逆性气流受限的现象随之出现。临床上值得关注且容易混淆的问题,也在老年患者中表现得更为常见。尽管同是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但不同原因引起的通气功能损害在可逆程度肺部听诊特点、损害程度、气道受损部位、乃至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均有差异。临床表现中,单纯哮喘的患者多以喘息为首发症状,肺部听诊的特点为大量易变的呼气相哮鸣音。慢支患者首发症状则以咳嗽为主,肺部听诊多数为中小水泡音和肺底细小水泡音; 合并哮喘的慢支患者往往以两种情况并存,在听诊时双肺均有较多可变化的干、湿音或哮鸣音同时存在。

相关数据显示,对于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来说,程度是不一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单纯哮喘以轻度为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目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哮喘的产生原因尚不清楚,各国的争论也是各执一词,主张各个疾病的相互演变。不管最终结果是怎样,随着老年人的肾上腺皮质素被清除的速度越来越慢和肝肾功能的减弱,老年人的用药随时会加重高血压的病发。使得真菌感染、陈旧性结核复发,导致骨质疏松的进程加快,糖尿病的情况恶化。所以,最近新产生的用药主张是用糖皮质表层的激素吸入。相关的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疾病的病例和所带来的严重程度,对症下药,给予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方案和时量,制定相应级别的治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秦茵茵,吴国锋,谢燕清.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2):111-114.

[2]王彦,王斌,陈华萍,等.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临床特征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 317-320.

[3]李丽,朱蕾,陈琪,等. 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下降支夹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评估中的价值.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 181-185.

[4]熊曙光,王慧,吴亮,等. COPD 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气道阻力变化的对比研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9: 369-373.

[5]吕波,黄瑾,曾红科,等. COPD 与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反应曲线的比较.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27: 1670-1673.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 中华内科杂志,2012,42: 817-822.

[7]王秋月. COPD 急性加重的诊治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27: 1243-1246.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5)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明显改善,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显著。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为老年,我国目前以60岁为界限[1]。随着老年人比例的增加,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护理健康服务,临床上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具有特殊性。对急诊老年患者的护理对策为急诊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1日,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老年患者206例,其中男121例,女85例;年龄60~90岁。内科病例140例,外科病例66例。

1.2 方法 采取自制的急诊病例信息登记表进行资料收集, 对急诊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恰当地实施相应的护理。

2 结果

2.1 急诊老年患者内科病例中心脏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然后依次为脑血管疾病、copd。见表1。表1 急诊老年患者内科病例前3位的疾病

2.2 急诊老年患者外科病例中急性阑尾炎所占比例最大,然后依次为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见表2。

2.3 急诊老年患者患病及心理特点

2.3.1 急诊老年患者患病特点:①主诉少,与客观病情不一致:典型病例:男,70岁。WwW.133229.Com主诉恶心,无其他不适就诊。查体:神表2 急诊老年患者外科病例前3位的疾病清合作,血压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08次/min,呼吸21次/min,心前区听诊心音弱,叩诊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急查心电图,经查体诊断为心力衰竭(心衰)。立即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强心利尿,住院治疗。②临床表现不典型:一方面老年人自我感觉迟钝,对冷热痛觉反应差,自觉症状轻;另一方面由于多种疾病可以相互掩盖症状所致[2]。尤其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例如,心肌梗死时较少有剧烈心绞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表现为牙痛、腹痛、腰背痛、肩部痛等,往往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典型病例:男,67岁。主诉胃痛2 d,口服胃药无效就诊,查体:血压110/60 mm hg,心率100次/min,呼吸20次/min,在急查心电图患者平卧时,突然发生心跳骤停,心电图示心电机械分离,提示心肌损伤非常严重,故抢救无效死亡。③容易发生多脏器衰竭:由于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老年人发病的原因有时不同于一般人,容易发生脏器衰竭。典型病例:女,73岁。自述咳嗽咳痰就诊,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查体:神情,呼吸急促,半卧位,血压130/70 mm hg,心率100次/min,呼吸22次/min,听诊双肺干鸣音。立即氧气吸入,就诊30 min时,患者突然出现大汗、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血压80/40 mm hg,心率120次/min,呼吸26次/min,提示发生急性心衰。立即给西地兰0.4 mg,速尿20 mg,入壶。30 min后病情好转。住院进一步治疗。④多种疾病共存:由于老年人体内调节能力差,应急、防御、代谢功能减弱,往往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当某一种疾病发生变化时,其他疾病有原来相对稳定状态而发生急剧变化,造成病情发展迅速、复杂、多变且并发症多,不易控制。⑤老年患病后病情易急剧加重:老年人往往多种疾病共存,表面是一种疾病,实际上其他几种疾病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可发展为器官衰竭,病情迅速出现不能控制的危象,发生猝死。⑥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多脏器功能减退,饮水减少。患病时很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⑦容易出现意识障碍: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电解质紊乱等有关。⑧老年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晚:老年急腹症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多较晚,12 h就诊的占全部病例的43.5%,而同期青、中年12 h就诊率为89.6%[3]。

2.3.2 急诊老年患者心理特点:①悲观失望:多数有慢性病,长期忍受病痛折磨,对疾病治愈丧失信心,心情极度悲观,甚至拒绝一切治疗护理。②多疑恐惧:由于疾病反复发作,增加了患者的恐惧感,对疾病估计过于严重,对他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③孤独忧郁:老年人多数赋闲在家养老,子女忙于工作,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病态心理,心理上特别需要关爱安抚,但同时又自觉累赘,担心他人嫌弃。

2.4 护理对策

2.4.1 针对急诊老年人患病特点及护理对策:①我院急诊科针对急诊老年人患病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就诊及抢救护理程序。②接诊老年患者时,不能只听患者的主诉,应详细询问病情,特别是对既往史、治疗史、发病前后用药情况要详细询问,并进行必要的体检,对病情做出全面的评估。提高分诊准确率,使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救治。③急诊护士必须掌握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思路要敏捷,接诊时要注意测量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患病体征,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④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病情的微小变化。作为急诊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对病情危重信息的敏感性,准确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⑤老年患者病情易急剧加重,提示我们对老年患者,即使就诊时生命体征平稳,也应提高警惕,不应忽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⑥掌握老年人生命体征的特点。老年人血压一般比年轻人高,患有高血压病史时,平时收缩压170~180 mm hg,如测得血压110/70 mm hg,看起来很正常,实际上和老人平时相比已经降低了30%以下,已经出现了低血压现象,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病情就会发生变化。提示我们一定要结合老年人生命体征的特点来判断病情。

2.4.2 针对急诊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其护理对策: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要从就诊开始,微笑相迎,服务热情周到,护理操作要熟练、轻巧、稳健,使患者心情舒畅,感受到护士的亲切关怀,内心充满信任感。②交谈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谈心,做其知心朋友,多与患者倾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树立治疗的信心,引导患者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要特别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说话要温和有礼貌,语言要通俗易懂,以免造成患者理解的不便,不能良好的沟通。③重视老年患者珍惜生命的心理:临床观察老年人尽管失去健康,仍十分珍惜生命。作为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命。④应与老年患者的家属保持多方面的联系:要求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以保证老人心胸开阔、乐观向上。

2.5 护理效果 针对急诊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使老年患者自就诊到出院整个过程中处于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心理状态,达到早日康复出院的目的。经问卷调查,老年患者对我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97%以上。

3 讨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做好急诊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医学及护理学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对病情危重信息的敏感性,准确判断病情, 而且,还要有善于驾驭老年患者心理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开展护理工作,能使护理工作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6)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82例,男94例,女88例,年龄5~79岁,发病后就诊时间2小时之内78例,2~4小时91例,8~12小时13例。浅昏迷119例,深昏迷63例。

伴随病状:本组病例中,呕吐、偏瘫81例,单纯呕吐 56例,发热51例,抽搐28例,呼气有异味11例,瞳孔缩小87例,瞳孔扩大14例,瞳孔不等大27例。

结 果

根据急诊就诊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后确诊其中颅脑疾病94例(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脑室出血),急性中毒79例(镇静安眠药中毒、CO中毒、有机磷农药、鼠药中毒)全身性疾病6例(肝昏迷、肺性脑病、糖尿病昏迷)、其他3例(心跳骤停)。

讨 论

急诊昏迷病史的采集:①可疑颅脑病变者,应询问有无高血压、高血脂及脑动脉硬化病史,有无头痛、呕吐、抽搐及偏瘫、有无发热。②可疑中毒者,应询问居住环境,饮食情况,精神行为情绪有无异常,与有毒物接触及服毒史,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抽搐、呕吐物或呼气有无异味。③可疑全身性疾病者,应询问有无心脏病、肺部病变、肝、肾疾病、糖尿病等病史,观察有无浮肿、呼吸困难、发绀,有无抽搐和震颤,有无发热、心跳呼吸节律有无改变,呼气有无异味等。

急诊昏迷的诊断:对急诊就诊患者在观测生命体征同时,应根据病史中提供的线索,有重点地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①颅脑病变: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突发头痛、呕吐、昏迷、偏瘫等定位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提示脑血管病,伴发热者提示颅内感染。②急性中毒:瞳孔小、昏迷无局灶性定位体征,提示镇静安眠药中毒和有机磷中毒。后者呕吐物和呼气有特殊蒜臭味,可伴有多汗、肌颤、脑水肿。以抽搐为首发症状或反复发作,伴昏迷瞳孔扩大者提示氟乙酰胺中毒,昏迷者伴口唇樱红提示CO中毒,对可疑中毒病例,有条件者可做毒物学检测。③全身性疾病:呼吸深大,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伴血糖高,尿酮体阳性,电解质异常者提示糖尿病,尿少、浮肿、血压高、皮肤可见尿毒霜、呼气有氨味、震颤、尿常规肾功异常提示尿毒症性脑病;呼气中有“肝臭”味,B超肝功能异常,提示肝性脑病,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脏杂音,肺部音、胸片、EKG心肌酶检测,心脏超声异常提示心肺疾病。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7)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发作的高发期,在人群高密度交流与聚集的地方是呼吸道传染病扩散与传播最密切的区域。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说,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疾病防控和医疗保障的范围,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sup】[1]【/sup】。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AI)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都在告诉人们,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在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与治疗中,综合性医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的患者,在首诊之时总是选择综合性医院而非其他的非传染性专科医院,所以综合性医院扎实地做好对呼吸道传染病在医院中可能传播的感染防控工作十分关键。要力争在患者就诊之时,就能够尽早的发现传染病,并且尽早报告,做出诊断意见,安排隔离,提供早期治疗。及时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路径,避免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对保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强化部门监管,确保规章的实施。

规章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指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笔者所在医院专门针对传染病的防控设置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实施细则》、《传染病疫情快速报告制度》、《消毒与隔离程序》、《医务人员防治传染病流程》《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等规章制度。这些都是防控呼吸道传染病院内感染的基本保障性制度。

医院内部要制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对一些重点管理项目,如临床预防及降低医院感染等。必须要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确保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的有效实施。

2 加强部门联防联控,做好医院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因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的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工作是由感染性疾病科来负责,当疫情爆发或是疫情预警升级后就需要建立与传染病诊治有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如建立与卫生行政部门、CDC、急救中心、传染病专科或者是其他定点收治的医院之间都要有协调工作的机制。

3 提升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标准

3.1 硬件改造 对于发热门诊就要设立独立专区,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要做到合理规划人流物流,避免交叉。挂号收费窗口、诊疗室、放射检查室、检验室、出入口等区域要设置明显标志,防止人员误闯。

建立严重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SARS等)专用ICU病房。只收治重症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以上防护标准。配置非手接触式洗手装置、手消毒装置和脚踏污物桶。每床配用的诊疗设施都是专用。增加加盖容器,对排泄物和分泌物随时消毒。

3.2 人员培训 所有感染性疾病科的医务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培训,从而掌握最新的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诊疗、医院感染控制与信息汇报系统等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与过硬的政治敏感度。对于非医学专业人员,包括行政、后勤、物流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掌握一定的防控防护知识,以适应工作需求。

4 加强重点病患的检测和控管

4.1 加强对发热患者的检测和管理 由于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所以对于发热病患的预检、分诊流程的优先控管,可以尽早发现呼吸道传染源,减少其对周围的污染及接触人群,做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生扩散。

4.2 标识醒目 在医院所有的出入口明显位置要悬挂发热门诊路线标识图。除发热门诊外其他普通门诊分诊台、挂号处,都要求体温超过37.5 ℃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发热门诊就诊。

4.3 明确告示发热患者就诊流程 发热门诊入口要设专人分诊,提供口罩,并测量体温。对患者及时介绍就诊须知,并且要负责咨询、引导,协同陪护人员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留观患者要做到一人一室,并且戴好口罩,并不得擅自离开留观室。禁止患者之间的相互接触【sup】[2]【/sup】。

对于没有经过发热门诊排查直接到专科门诊就诊的发热患者,在生命体征不平稳或者存在其他适合转运的情况下,专科急诊医生要在收治患者时,就准备好相应的防护设备,并且将患者放置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仔细查询流行病学史,如有必要可以请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断病情。

4.4 对流感样病例的检测和报告 加强全球性的流感检测系统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关键策略和措施之一。对于流感样病例的监测是动态了解和掌握我国现阶段流感活动状况与分布以及流行动态的变化规律,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及早发现变异株,是对流感疫情的预判和预警的基础。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是发热(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同时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根据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针对科室所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医院主管科室收集、汇总后,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4.5 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不明原因肺炎”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概念。是在SARS流行之后,卫生部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类似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对具有一定传染性的肺炎而提出的一个专有名词。但是作为筛选SARS、人禽流感等具有一定特殊临床表现和一定传染性的肺炎,提出“不明原因肺炎”的概念并能够及时发现可疑病例,早期发出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早防范是很有意义的。

临床医务人员在发现有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之后,应及时向医务科报告,组织院内“不明原因肺炎”专家组进行会诊与排查。如不能明确诊断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疾病控制管理中心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

5 结论

目前综合性医院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形势严峻,关键是要做好隔离与防护。首先,感染性疾病科在收治可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病区,应该独立设置,医务人员、病患、污物运送通道等不得交叉;确诊患者出院应有专门通道;在挂号、收费、检验、放射科、药房等区域都要相对独立区。其次要求家属和陪护人员都要戴口罩、发热门诊区要提供口罩给家属。护士在接诊病患时,要征询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对于高度可疑的患者直接引导进入隔离留观室,并通知医生做好防护措施。最后对于留观的病患,在没有确诊前,每个留观室只能安排一名患者,留观室内的诊疗仪器要保证专人专用,其他患者使用时必须严格消毒【sup】[3]【/sup】。严格对留观患者的管理,适当限制活动区域,不得随意离开留观室。在此期间要对陪护家属做好适当的情绪管控,说明情况,要求家属配合管理,不要随意的活动。

同时还要做好防护工作,医务人员要按照标准的预防原则来执行,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可能的感染风险做好防护措施。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途径为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部分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医务人员要重视呼吸道防护和黏膜防护。防护等级可以分为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对患者的防护上要求配戴外科口罩,这样可以降低因说话和咳嗽所排出的细菌对环境的污染【sup】[4]【/sup】。面对呼吸道传染病,作为卫生界最重要的力量,综合性医院要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面对压力只有迎接挑战,在疫情没来的当下,必须尽快规范相关的制度,从人员培训和物资贮备等软硬件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一场有准备之战,这是所有有远见、有责任的综合性医院管理者以及所有医务人员所要面对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206-225.

[2] 石海鸿,王力红,张京利,等.口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58-360.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8)

耳鼻咽喉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不仅具有听觉、嗅觉、发声与呼吸等功能,还与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耳鼻咽喉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存环境的改变,耳鼻咽喉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一些疾病如耳聋等成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准确诊断耳鼻咽喉疾病并施以正确的疗法与护理至关重要。

1 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1.1 耳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耳部结构多、细小、复杂,包括血管、气体以及神经、骨质和膜迷路,不同的结构与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常见的耳科疾病有外耳炎、耳炎、耳聋、耳鸣、鼓膜穿孔等

耳部影像学在耳科疾病诊断中具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耳部结构影像表现初步对疾病进行的诊断与鉴别。

耳内镜也是近年耳科疾病诊断常用的工具。能通过外耳道传出清晰可靠的图像,使医务人员能直观全面地观察耳内情况,提高耳疾病的诊治效率。可辅助进行微创手术,其优势是创伤小、准确、安全、清除病灶彻底。

1.2 鼻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常见的鼻科疾病有:过敏性鼻炎、单纯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肥厚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甲肥大、鼻中隔、鼻咽癌、鼻息肉、鼾症等

纤维内镜简称“内镜”。将纤支镜插入到咽喉,可以直接诊断和治疗鼻、咽、喉部疾病。多用于观察有无炎症、肿瘤、肿物阻塞,也可用于取病变的组织标本以及分泌物作为病理检查。纤维鼻咽喉镜

可轻松灵便的调动弯曲部,可快捷、顺利到达需要观察的病变部位,及时准确发现病变部位。

鼻内窥镜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项全新技术。在诊断与治疗鼻腔疾病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腔囊肿、鼻息肉以及副鼻窦炎等中,具有效果好、无痛苦等优点。

1.3 咽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常见的咽科疾病有咽喉炎、咽白喉、咽炎、咽异物、会咽炎、咽囊炎等。

电子喉镜是耳鼻喉咽疾病诊治中的一种工具,装有微型图像传感器,分辨率高,导光性好,可观察病变黏膜和其他喉镜下不易发现的微小、隐匿病变,对耳鼻咽喉部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1.4 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常见的喉科疾病有喉状瘤、喉阻塞、咽白喉、先天性喉哮喘、先天性喉裂等。

窄带成像是以一种新型光谱图像增强技术,可增强粘膜表层的血管与组织的图像清晰度。其有助于鉴别喉部病变。提高病变诊断敏感性。

全喉切除发音重建术可以在根治喉癌基础上,使得全喉切除患者恢复呼吸、发音、吞咽的功能。并且可以发现细微病变,完成间接喉镜下无法完成的手术。

2 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护理进展

耳鼻咽喉科室的医护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大多数耳鼻咽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后因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科学的护理,而导致复发。老年患者尤为突出,身体各免疫力下降,加上耳鼻咽喉手术的创伤很容易造成老年患者手术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

目前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护理主要采取循征护理模式,其意义在于确定护理措施时要以客观的临床研究资料为依据,制订科学的护理措施和对策,达到促进健康以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护理干预:

(1)入院须知教育:患者入院后及时内其进行医院环境和制度的介绍,帮助患者了解医院。

(2)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在提供有效、全面的常规护理外,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

(3)脱管和呼吸道阻塞护理:脱管和呼吸道阻塞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影响,应加强巡视与检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4)疼痛护理:对患者治疗情绪与依从性有很大影响,应保证其正常休息,积极配合治疗,多给予鼓励与帮助。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9)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水土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等[1]。这些环境问题都可能诱发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癌等。同时,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不正常的生活习惯,致使脑出血的患者不断增加[2],血液内科的急诊护理作为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一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36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为例,探究优质有效的急诊护理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36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范围在18~79岁,平均41.6岁。其中出血性疾病最多占52.21%(71/136),以脑出血为主,红细胞系统疾病占16.91%(23/136),白血病系统疾病占30.88%(42/136)。1.2急诊护理:对于血液内科急诊的患者,时间是抢救的关键。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熟练的掌握急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分工明确,并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即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再进行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观察患者的各方面指标并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各项护理措施[3]。1.2.1评估病情:当患者进入急救阶段时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首先通过患者的症状初步进行归类,如急性出血、高温发热、贫血等[4]。再依靠家族病史或患者的既往病史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并判断患者所属的疾病类型,如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症状,应先对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依据CT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为之后的治疗提供指导。做到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2.2呼吸系统管理:呕吐是脑出血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一般呼吸道会被患者的呕吐物堵塞,造成的呼吸不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急救诊治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呼吸的通畅。如患者呼吸道有异物应及时清理,如患者仍在呕吐阶段应将患者的身体侧倾,以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如以上工作进行后患者仍然呼吸受阻,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呼吸的顺畅,防治缺氧造成的损伤。1.2.3循环系统管理:脑出血患者的血容量往往不足,医护工作者应检测患者的颈动脉以及桡动脉,当患者的收缩压低于60mmHg时,医护人员感觉不出颈动脉搏动,当患者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医护人员感觉不出桡动脉搏动。此时应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对患者的血容量进行补充。1.2.4急救成功标准: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恢复,如心跳正常,呼吸正常,循环系统正常(动脉收缩压高于80mmHg),送往住院部无生命危险。

2结果

通过有效的急救措施及护理手段,我院136例急诊患者中118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6.76%,抢救失败18例,病死率为13.24%。死亡18例中,9例为脑出血患者,4例为血友病患者,3例为白血病者,2例为淋巴瘤患者。

3讨论

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的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很多血液病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本院遵循急救白金十分钟的标准,利用最高效的护理手段配合及时的救治挽救患者的生命。护理工作者合理的安排站位,及早的进行严密的组织分工,并在抢救过程中有秩序的配合。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观察患者的各方面指标、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各项护理措施等链式并联样的操作,把握急救过程中最宝贵的10min。为了抓住抢救的宝贵时间,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多项措施同时进行,护理工作者由曾经的被动执行医师的安排转变为主动执行各项急救护理工作,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使护理工作有预见性。如患者持续的呼吸不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护理工作者应提前帮助患者开放气道,并打开呼吸机,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合适的参数,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气管插管。同时另一位护理工作者可以建立静脉通道,并采血化验,同时操作保证护理的高效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急救护理时也要注意对症护理、对因护理,在不能明确患者病因的情况下要谨慎护理。对血液内科急诊患者进行及时、正确、优质、有效的护理以及安全迅速的治疗,我院抢救成功率达到86.76%,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应该受到临床的推广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翠云.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5):60-61.

[2]徐丽珍,廖玲丽.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3):111-117.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篇(10)

随着社会加速老龄化,老年病人日益增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老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成年人,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1]。为了解急诊观察室留观的高龄老年人COPD疾病特点,掌握高龄COPD患者疾病发展规律,就我院急诊观察室半年内留观的148例老年患者患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高龄COPD患者的进一步防治和研究提供临床资料,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老年科住院的148例老年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4.03±6.67)岁;其中男性104例,女性44例。

1.2 诊断标准

按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

2 结果

我院急诊观察室148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合并疾病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见表1)。

合并疾病列于前5位的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多的为原发性高血压,60.8%的高龄COPD患者罹患该疾病。最多者同时合并这5种疾病。

3 护理

老年患者具有多病性的特点,高龄患者尤其如此,这都加大了高龄COPD患者的护理难度。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以下护理体会。

3.1 生活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室温18℃~20℃,相对湿度50%~70%为宜,心肺功能差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料理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吸烟者劝戒烟。教会患者正确排痰方法,尽可能加深吸气,以增加或达到必要的吸气容量。吸气后要有短暂的闭气,以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的分布,稍后关闭声门,可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而后增加胸内压即增高肺泡内压力,这是使呼气时产生高气流的重要措施。最后声门开放,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使分泌物从口中喷出。对于感染严重,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协助拍背,同时鼓励多饮水,使用祛痰剂或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湿化气道使痰液易于咳出。合并老年痴呆者多长期卧床,要勤于翻身拍背。

3.2 氧疗

入院后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浓度氧气吸入,一般应以低流量氧气吸入为宜。氧疗期间,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疗效。并做好鼻腔护理,每日更换鼻孔及氧气鼻塞,防止鼻腔粘膜损伤。病情较重者定期采血进行血氧饱和度的测定,以便及时准确调节氧流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浅度、节律,如果出现呼吸频率减慢(

3.3 强调营养支持护理

要求饮食有利于保持二氧化碳产量尽可能达到最低值,因为产生二氧化碳增多,将增加呼吸系统的负担,已经证明消耗相同的脂肪和糖类,二氧化碳的产生量脂肪仅为糖类的70%。因此,应提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尽量减少糖类而增加脂肪的摄入,尤其是不饱和型脂肪――植物油的摄入。蛋白质摄入过多,必然相应增加热量的消耗,否则不能很好的利用。如果患者未呈明显消瘦等蛋白质衰竭迹象,每日可摄入0.8~1.0g/kg,不宜过量。高龄COPD患者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应注意监测血糖。

3.4 用药观察护理

急性发作期,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祛痰药等。高龄COPD患者肾功能不全者较多,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尿量,监测肾功能。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可以影响糖代谢,合并糖尿病者需要注意血糖,同时这些药物可能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高龄COPD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相当普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水肿、气喘症状。总之,要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3.5 康复锻炼

COPD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应尽早康复锻炼。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住院进入临床平稳期后,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呼吸功能锻炼知识宣教,指导具体锻炼方法,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放松练习:根据病情可采取坐位或卧位调整呼吸,进行胸、腹式呼吸,缩唇呼气练习,每次10~15 min,2次/d。以呼吸体操及医疗体育为主的有氧运动等方法,可增强患者的体力康复,改善心肺功能。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 原则先从卧位体操开始锻炼,熟练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体操[3]。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创业投资的风险 下一篇: 教育部科技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