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1 15:02:06

诊断课堂教学

诊断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诊断“;后新课改”时代;课堂效率;课堂文化;课堂干预

始于2001年的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实验、推广、普及等阶段后,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当前深刻反思、大力调整、配套改革、保障实效正在成为今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与现实诉求。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4年9月4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2014年12月8日,教育部举办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这些举措在第8次课改的基础上又做了推进,标志着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进了“后新课改”时代。以往人们都认为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一致确信“成也教师、败也教师”,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师的观念、角色、行为等都受制于所在环境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才是后台根基。课堂教学诊断对课堂教学的达成度给予评价和分析问题,但其本质就是对组织文化的诊视、分析、判断与改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是“后新课改”时代的重要标志,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诊断作为课堂组织文化有效干预行动,是我国“后新课改”时代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一、课堂教学诊断的本质与特征

顾名思义,课堂教学诊断的行为依据发生于课堂,信息获取的方式是观察,而效果体现在诊断上。课堂教学诊断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有区别,它带有明确的目的,在广泛搜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整理、发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此,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诊视’和‘判断’,协助师生发现课堂教学或学习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2]其本质是课堂组织文化诊断。组织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在生产与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团队意识、集体氛围、团体归属感、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对组织成员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等功能。[3]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4个层次组成。课堂物质文化是维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承载着特定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课堂制度文化是维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体现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特定要求;课堂行为文化是维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直接推动力,集中体现了课堂师生主体的思想观念、角色选择、行为规范,不但决定着行为结果,而且直接影响着行为主体下一步的行为取向与行动决策;课堂精神文化是维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动力,凝聚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对教育教学的特定规定性要求与价值追求。课堂教学诊断以教学诊断思维为核心,以课堂教学问题为中心,以课堂干预行动为手段,以课堂行为文化为焦点,通过对课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诊断,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之目的,具有人本性、发展性、教育性、诊断性与功效性等特征。人本性特征要求课堂教学诊断十分重视“人”的作用与功能,因为课堂教学出现的任何“问题”大都与“人”有关,坚持“人之问题”的原则是课堂教学诊断的首要原则;发展性特征要求课堂教学诊断必须以解决问题为手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而遵循“人之发展”原则是课堂教学诊断目标实现的基本原则;教育性特征是由课堂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发现、分析与解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效益与效果,而坚持“人之发展教育”是发挥课堂教学诊断效能的必然要求;诊断性特征是课堂教学诊断的本质特征,通过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找出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将这种“差距”视为课堂教学改进与完善的重要切入点,但这种由“差距”而呈现的“问题”指明了课堂教学改进方向;功效性特征要求课堂教学诊断不摆花架子,遵循形式简约、过程简洁、步骤简明、技术简易、效果鲜明原则。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诊断是理论与实践、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他人诊断与自我诊断的统一,集中着眼于实然问题而指向于应然发展。

二、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与类型

前文指出课堂教学诊断本质是课堂组织文化诊断,但是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包括课堂教学诊断主体、课堂教学诊断类型与层次,这些也是课堂教学诊断模型建构的关键要素。纵观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文献资料和课堂教学诊断实践,中外大多学者仅将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同行视为课堂教学诊断主体,这种看法严重削弱了课堂教学诊断功效。既然教和学是两个主体的行为,既然课堂教学行为存在教师和学生,那末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基于课堂特有时空的主体间的唤醒、引领、指导与合作学习,主体间性是教学的本质属性。执教教师本人是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主体,由执教教师本人为主体开展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可称之为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从教学诊断的全部活动来看,自我诊断是各种诊断方式的基础,无论什么诊断方式都要转化为自我认同才能产生效用”;[4]学生是课堂教学诊断的另一重要主体,着眼于学生学习问题、指向于学生自主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诊断是教师教学诊断与学生学习诊断的统一,离开了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和学生学习诊断,课堂教学诊断的功效将无法实现;家长作为课堂教学利益相关者,也是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之一,尤其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FC)、慕课(MassivelyOpenOnlineCourse,MOOC)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形式的出现与逐步推广,家长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因此,作为“后新课改”时代高效课堂有效干预行动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构成了教育专家引领、学校领导支持、教师同行帮助、执教教师为主、所教学生配合、家长协助的全面的干预机制。金•S•卡梅隆(KimS.Cameron)和罗伯特•E•奎因(RobertE.Ouinn)将组织文化类型分为等级森严式文化、市场为先式文化、部落式文化和临时体制式文化4种类型;[5]班建武依据上述分类原则,将学校文化分为情感导向文化、管理导向文化、创新导向文化与升学率导向文化等4种类型。[6]由于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又具有“课堂”特性。因此,可将课堂文化分为民主性文化、专制性文化、放任性文化与管束性文化等4大类。依据文化构成形态特征,课堂文化包括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等4个层次;因而课堂教学诊断也相应地分为课堂物质文化诊断、课堂制度文化诊断、课堂行为文化诊断和课堂精神文化诊断等4个层级。课堂物质文化依据空间位置包括教室门窗布局(室内采光通风状况)、讲台课桌摆放(座位摆列方式、讲台位置以及讲台、课桌上的陈列物品等)、室内环境布置(板报、标语、书架以及花草摆放等)等3部分内容;依据文化功能,包括实用性物质文化(如讲台、课桌、教具等)观赏性物质文化(如花草摆放、壁画等)和激励性物质文化(如室内标语、名人名言等)等3部分。[7]调查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课堂物质文化也呈现很大差别。尽管国家层面上已经提出标准化教室和班级编额的要求,但不少地方的课堂物质文化层面还不同程序存在班额人数膨胀化、课桌摆放工具化、室内环境单调化、张贴标语血腥化等问题。课堂制度文化依据指向行为主体可分为教师课堂教学制度(如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制度等)和学生课堂课堂学习制度(如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制度等)两个方面;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堂教学准备制度(如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生预习制度等)、课堂教学实施制度(如课程教学规范、课堂纪律要求等)、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作业布置及批改制度等)等三个方面;依据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的抽象程度,可分为课堂规则行为要求、课堂组织结构规则和课堂深层观念影响等三个方面。[8]通过师生访谈与课堂现场观察发现,当前课堂制度文化层面主要存在教师专断霸权、教师惩罚滥用、课堂暴力冲突、规则执行不力以及管理人性化缺失、工具化泛滥等问题。课堂行为文化包括教师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文化两个方面。依据行为性质,教师行为文化包括程序性教学行为(如教学设计、板书等)、生成性教学行为和策略性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文化包括程序性学习行动、生成性学习行为和策略性学习行动;依据行为出现的时间,教师行为文化可分为教学前行为、教学中行为、教学后行为,学生行为文化可分为课前行为、课中行为、课后行为等;依据行为结构,教师教学行为可分为教学基础行为(如体态语、口头语、书面语、课程语等)、教学技术行为(如教学设计、课题导入、讲解、提问、课题管理、媒体使用、练习、试题编制、教学诊断等)、教学组织行为(如人格适应、环境适应、师生关系等)等,学生学习行为可分为学习基础行为、学习技术行为、学习组织行为等;依据行为功能,教师教学行为可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如教师主导的行为、师生互动的行为、教师指导的行为等)、辅助教学行为(如动机激发策略、课堂交流策略、学习强化策略、教师积极期望策略等)和教学管理行为(如教学组织行为、问题管理行为、课堂时间管理行为等),[9]学生学习行为可分主要学习行为、辅助学习行为和自我管理行为等。当前在课堂行为文化层面上主要存在师生行为失当、师生行为失范、师生行为失控、师生互动失调和师生互动混乱等问题。课堂精神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例如接触、交流、对话等而构建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范式、角色定位、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结果等,具有较强特殊性、情境性、隐蔽性与弥散性等特点。当前课堂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观念错位、角色混乱、行为偏差与效果不佳等。课堂教学诊断要根据课堂文化的4个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分析诊断。我们既要关注具体的事实,然而更要从本质上找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文化诊断的目的,真正体现文化干预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与技术

前些时候,有效课堂作为教改的核心,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在“后新课改”时期,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历史延续,也是“后新课改”时代对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而高效课堂是“技术与艺术构成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技术—课堂技艺—课堂艺术’勾勒出了高效课堂建构的线路图”。[10]课堂教学诊断以现代教育教学价值观为指导,利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工具,遵循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致力于解决课堂文化中诸如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措施。课堂教学诊断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发现,更是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甄别与解决。针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必须依据病症来探究病因、落实病位、分辨病性、诠释病机,同时要提出诊断处方并予以效果验证。因此,课堂教学诊断目标的实现,必须采行分层分类诊断策略、主体协同诊断策略与建章立制保障策略,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学力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诊断学力。首先,坚持分层分类诊断策略,即依据课堂教学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甄别方式、诊断方法与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基本原则是坚持针对性、以人文本和焦点解决发展之道。例如,针对课堂制度文化层面出现的问题,属于课堂教学第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制造者(责任人)往往是教师,问题爆发的导火索往往都是由教师对课堂制度的制定或执行行为而导致的诸如教师专断霸权、教师惩罚滥用、课堂暴力冲突、规则执行不力以及管理人性化缺失、工具化泛滥等问题,解决的途径也应根据不同类别的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措施,而关键是通过改善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定位自身教育者角色、改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坚持主体协同诊断策略,即坚持新课改“发展为本”的理念,以主体协同为基础,以信任合作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方式,以适合性教育为原则,以教学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同行、执教教师、班主任、学生以及家长等多主体协同、全方位互动为机制,理顺并聚合教育力量,优化并整合教学程序,渗透并融合现代教育价值观,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11]其本质是激发、唤醒并聚合教育教学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构建学习共同体。例如,针对课堂物质文化层面出现的诸如班额人数膨胀化、课桌摆放工具化、室内环境单调化、张贴标语血腥化等问题,解决的途径必须发挥学校、班级甚至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力量,才能切实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三,坚持建章立制保障策略,即坚持诊断自觉与诊断制度相结合,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科教研组、学科备课组、班级作业组、年级组、教师个人以及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诊断的正常开展与有序推进,完善专家督导制度,确保教师的教学能够经常地、连续地得到专家指导,制订教师进修制度,确保教师知识学习和知识更新,还应该制定家长和社会反映的听取制度,广泛地接受家长与社会对于课堂文化建设的参与,以实现课堂教学诊断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与现代化。课堂教学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组织的一致性程度和自主驾驭程度的诊断以及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的诊断,但诊断的切入点要从司空见惯的行为现象入手,[12]因而建章立制的内容不但要明确诊断周期、范围、时间、人员,还要依据诊断规律明确诊断的切入点、方法、原则、步骤、措施等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诊断的常态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课堂教学诊断技术工具与操作过程关系密切,是课堂教学诊断模型建构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课堂教学诊断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诊断技术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考试测验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视频分析法、师生访谈法、团体会诊法、四诊(望闻问切)合参法以及电脑诊断法等;一类是诊断操作技术,包括三角分析技术、教学差距图技术、5W1H技术①、程度坐标技术、逻辑树关联技术、SWOT技术②、关键词检验技术、临床指导技术、时动分析技术、作品分析技术以及心理测试技术等。课堂教学诊断操作过程主要包括问题发现过程(诊视)、问题分析过程(判断)、问题解决过程(处方)和实践验证过程(疗效)等4个程序。需要明确的是,课堂教学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正确解读问题的正向功能、寻求问题解决之道才是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看到“问题”本身的提醒功能。因此,问题不仅仅是“标准-现状”,而是“表征+本体+根源+提醒”;问题也不仅仅是错误或缺点,而是指明了课堂教学诊断的方位与方向:如果诊断者看不到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正能量,将是课堂教学的重大灾难。如课堂行为文化层面出现了师生互动失调问题,其表征是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予理答或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不予配合,本体是由于师生互动能量交流受阻而导致教师指导学习失效,根源是师生适合度不高,这就提醒教师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四、课堂教学诊断的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诊断是“后新课改”时代高效课堂有效干预行动,以教育专家引领、学校领导支持、教师同行帮助、执教教师为主、所教学生配合、家长协助为干预机制,通过对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精神文化等课堂文化不同层面的诊断,实现课堂教学诊断促进师生发展之目的。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角色行为与生活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翻转课堂、慕课在我国的持续蔓延,铸就了现代教育教学领域新景观,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程,进而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永恒追求,而课堂教学诊断以多元化诊断主体、分类分层诊断客体、规范化实施程序、科学化操作模型、现代化技术工具,必将担负起“后新课改”时代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

作者:尹达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5号)[EB/OL](.2014-09-04).

[2]尹达.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总结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14(6):54-61.

[3]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4]严先元.教师怎样作教学诊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5][美]金•S•卡梅隆,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谢晓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34.

[6]班建武.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的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2-173.

[7]车伟艳,司庆栋.课堂物质文化:特征分析及构建策略[J].考试周刊,2009(8):213-214.

[8]王彬.课堂制度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06(18):14-16.

[9]蒋晓东.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EB/OL].(2012-12-21).

诊断课堂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23-02

收稿日期:2013-05-23

作者简介:唐美莲(1986―),女,湖南株洲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教务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不存在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活动,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课堂教学诊断作为一种方法或教育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然而,课堂教学诊断的诊断对象繁多,教师在实际诊断过程中仅只针对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片段,因此,对繁杂且多样的教学诊断对象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课堂教学可分为理解型课堂教学、应用型课堂教学和研究型课堂教学。相应地课堂教学诊断可以划分为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和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分析,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方面着手,明确不同课堂教学诊断的对象和侧重点,以便能有针对性地更全面地实施课堂教学诊断。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与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

理解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解型课堂教学是初级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学科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其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概念和原理的传授,对学生的要求则是对事实和原理的知识掌握能否做到全面、精确和巩固。

(二)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

1.对教学目标的诊断。理解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层面主要涉及记忆层面和理解层面。记忆层面的诊断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方面,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记住和回忆客观性的和陈述性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面,除了要考察教师指导学生的识记方法外,还要分析教学能否有效地刺激学生牢固地记住知识。理解层面的诊断目标包括: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判断学生能否清楚而透彻地理解概念、原理、术语、规则、命题等的本质含义和内外关联;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分析教师能否把概念、原理、术语、规则、命题等向学生有效传授,让学生会其意。

2.对教学模式的诊断。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一般按照“刺激―强化―巩固”的教学模式进行[1]。在刺激阶段,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强化旧知识之后的学生呈现新知识,教师适时引发学生思考新旧知识的区别,观察学生思考情况,据此清晰地向学生讲解新知识的含义及意义。在强化阶段,教师在已讲授新知识意义的基础之上,不断将新知识分解以使学生反复熟悉新知识各部分的确切含义。在巩固阶段,教师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掌握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对概念与原理的本质含义和内在关联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对教学评价的诊断。尽管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只涉及记忆层面和理解层面,教学评价依然要具有层次性。对记忆层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背诵或默写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记忆程度。对理解层的评价,教师可以概念的关键点设计问题来提问学生,以此了解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掌握得当,从而达到有效评价的目的。

4.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牢固性的诊断。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学科内而言,学生能掌握学科里的各个知识点,建构本学科知识网络的全面性;二是就学科间而言,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各个学科,而不是偏重自己喜欢的或是学得好的学科,学科间知识的大融合,组成学生庞大、全面的知识网络。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精确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能做到精确;二是对所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做到精确、清晰和透彻。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即是不管是以再现的方式或是回忆的方式加以考查,学生都能快速地将储存在知识结构中的知识提取出来。

二、应用型课堂教学与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应用型课堂教学

应用型课堂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应用型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的是高级知识的学习。“高级知识学习的内容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知识应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在同一案例中各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在不同案例中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2]。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它强调的是如何运用知识。教师创设各种不同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际问题或案例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

1.对教学目标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对教学模式的诊断。对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可从该教学模式是否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如有学者认为应用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首先,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并提供材料,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其次,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说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整个教学过程从案例出发,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最后加以分析和判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教学评价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应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评价所采用的手段,如考核或考试,是要测试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运用的程度。因此,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应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对教师所讲的问题提出独立的见解、课堂上思维的活跃性、新旧知识联系的敏捷性等,都可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的程度。一些实物模拟操作、案例、讨论则是以更直接的方式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诊断,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诊断内容: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常规地解决问题还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学生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诊断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是否能迁移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研究型课堂教学与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研究型课堂教学

在本文中,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不只是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师生在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创造一定的情境共同谋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

1.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研究型课堂情境创设的落脚点是必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展开诊断,即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哪些情境的创设?二是这些情境如何创设?研究型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包括:一是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中体验到平等、尊重、自主和和谐,并受到鼓励和指导;二是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即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环境;三是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

2.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研究型教学充分弘扬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本身是没错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走进了误区。如有人提出所谓的研究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由选题、自由探究、自由创造,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教师至多只是在一边看看、听听,就如同边缘人的角色。这让人反思这样的教学真的是研究型教学吗?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在组织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或之后要反思自身的角色意识,反思怎样一种角色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3.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发。研究型课堂教学最大的旨归在于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诊断研究型课堂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角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力最重视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与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与反馈;三是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3]。教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来综合诊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况。

4.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中的创造性模式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这样一些过程:一是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二是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依据自身的特长,运用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问题。三是元认知监控过程。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进行调节,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类型研究,对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诊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祝新宇.现代课堂教学诊断观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

[2]刘儒德.一种新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J].心理

诊断课堂教学篇(3)

高中语文课堂诊断应当着眼于学生发展,特别是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同步发展,以及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与组织理念、成效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深刻认识课堂诊断对推动教研教改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既要立足理论分析,同时也要着眼于教学实践。开展课堂诊断有利于教师从第三方的角度,正确认识、评价自身教学工作,寻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便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同时,课堂诊断也有利于教师之间针对语文教学业务进行相互探讨,结合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教学理解,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各项实际问题,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以及增强教学研究深入程度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开展课堂诊断,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语文教学流程与结构,让教研教改活动更好地发挥促进功能。

二、紧扣重点环节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工作中,参与者要密切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以及教学中的师生双方表现进行全面准确深入的诊断,为教学工作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1.细致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全面科学。作为一名课堂诊断的参与者,对教学中目标设置情况要进行细致的分析,重点分析目标是否全面,有没有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有没有将情感教学目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融入进去。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涵盖知识、情感、能力三维目标,缺一不可,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课文教学,都必须始终将这三者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否则就无法全面引领语文教学工作。如果发现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存在着偏颇现象,要及时记录并面对面指出来,以保证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体现素质化目标方向。

2.认真观察学生学习情绪是否有效调动。进入到教师的课堂进行跟班诊断,除了关注教师的表现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具体参与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被有效调动。首先要看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如何,有没有表现出积极参与深入的状态。其次,要观察学生有没有和教师之间形成热烈的互动,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相互讨论学习,以及观察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对学生学习情趣起到了渲染激发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认真观察的同时,诊断者还要认真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情趣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需要进行改进与纠正。在反馈诊断信息时,既要反馈学生的表现,同时也要反馈学生学习情绪的成因,以便于教者全面细致的反思。

3.注重了解现代教学手段是否得到运用。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上,教师重点要分析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有没有在最需要的环节使用,特别是在课堂激情导入、课内信息补充、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是否体现出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其次,教师要观察教学手段的运用原创程度如何,重点是信息化媒体运用上,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否教师自主独立创作而成,这与完全引用成品课件具有显著的差别。另外,对教学手段运用的频率也要进行分析,是否精炼高效,有没有合理控制使用的次数,是否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评估要体现精炼高效原则,要让教者明白自身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存在着什么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4.科学评价学生主体地位是否体现出来。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观察诊断课堂是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后者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评价分析和诊断时,要细致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以单打独斗形式,还是以小组合作模式。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小组的设置是否达到了均衡分布,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有没有兼顾到发展差异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所应进行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标准。如果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信息反馈上要明确提出来。

5.仔细考量教师启发引导是否恰到好处。在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诊断时,启发引导活动是否体现了其应有的功能也是重要的分析内容。首先要分析启发引导是属于表面内容的启发,还是具有画龙点睛的启发。其次要看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发挥了实际作用,有没有体现对学生思维引领的作用。另外还要观察分析教师的启发引导有没有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有效融合起来,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障碍问题时才予以点拨。要能够在诊断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和优化教学流程。

三、针对自身教学存在问题扎实进行改进优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开展课堂诊断,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教研教改氛围,也有利于执教者正确认识自我,从他人的诊断中明白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深刻认识存在问题。开展教学诊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身的薄弱环节更加直观显现出来,从他人对自己的教学评价以及课堂诊断结论上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回头看。

二是要制定教学改进方案。对照优秀教师提出的诊断结论,执教者要深入学习研究,制定教学改进的方向与方式,特别是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三是要坚持边教学边研究。教师要将课堂诊断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坚持下去,指点存在问题,优化教学流程,边教学边研究,更好地体现教研教改活动对教学的促进功能。

诊断课堂教学篇(4)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24-02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而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否正确或有效的判断就是课堂教学诊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不仅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诊断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使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负担逐步减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对教师或旁听者的课堂教学诊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根据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或旁听者普遍缺乏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的观念,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将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作为研究课题,提出有效地课堂教学诊断策略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1 策略及课堂教学诊断的涵义

“策略”一词源于希腊语,指行为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作出的一套活动 。有的学者将提问策略定义为:“疑问句在课堂语境中的言语形式的策略”。 目前,国内普遍把提问策略定义为一种方法、技巧,我认为提问策略就是指“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诊断”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先对病人进行观察和检查,然后根据病人的病症现象等找出其病因,给出处方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病人的目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即为课堂教学诊断,表明了对诊断对象的先察后断。有梁指出,“所谓诊断就是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析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祝新宇在其博士论文中将“课堂教学”和“诊断”两个概念整合后,对“课堂教学诊断”进行了界定:“以课堂这一特定环境内发生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的'教'与'学'的活动为诊断客体,并对该客体的价值偏差进行分析,最终找到偏差出现的原因。”

根据数位研究者对教学诊断的认识和看法,我对本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诊断”涵义进行了归纳:课堂教学诊断即诊断主体(本文中为旁听者)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客观细致地观察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以收集记录教学信息,分析总结出经验与不足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

由旁听者作为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使得教学诊断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深度,而且也是比较客观的。由此,课堂教学诊断成为观现象、诊问题、找原因、得对策,促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并有效展开的重要手段。

2 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设计

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研究,包括课堂教学诊断主体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课堂教学现象的收集、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并寻找原因、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本研究从旁听者的角度出发,以授课教师为诊断对象,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各个步骤设计出诊断策略供旁听者选择,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诊断。

2.1 课堂教学诊断主体需具备基本素质的策略:旁听者一般为学校领导、专家或教师。如果旁听者缺乏基本的课堂教学诊断素质,那么他们做出的教学诊断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无法由现象看到本质。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也可作为本研究中旁听者需具备基本素质的参考。下面列举几条旁听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2.1.1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理念反映的是对教育教学、学生及学习的基本看法,旁听者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才能准确地判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产生有利影响。

例如,进行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一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实物等,以生活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等,再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旁听者在诊断本节课时,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没有充分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那么他所作出的诊断往往会不切实际、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2.1.2 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应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如英语知识、物理知识等。旁听者要做出准确的课堂教学诊断,必须要精通自己做诊断课堂所教授的学科。如果旁听者对于授课教师教授的学科不甚了解,那么就谈不上做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优劣的诊断了。

2.1.3 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目前广大教师和旁听者所普遍缺乏的。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因此这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因此只有旁听者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做出正确的诊断。

2.2 课堂教学现象的收集策略:为了使课堂教学诊断顺利进行,旁听者首先需要收集课堂教学的现象。下面列举几条旁听者进行课堂教学现象收集的策略。

2.2.1 客观全面收集策略:课堂是一个特殊的场景,因此对课堂的研究需要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能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由此,旁听者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配合使用选择或设计好的观察工具和观察量表,综合使用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正确处理自身与观察对象的关系,摒除偏见,努力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全面的收集。

2.2.2 多渠道反馈信息策略: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师生未能明确该学科的意义,未能通过教学增强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之间缺乏信息反馈、情感转移,那么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现象的收集应该是多渠道的。旁听者在进行诊断之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需要注意收集到信息的前后联系性与反馈性,这要求旁听者不断地去获取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各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和循环性。

2.3 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寻找原因策略: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这个“读懂”即能够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寻找原因,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或不足。

2.3.1 与教学目标对照策略:每一节课均设有在新课程理念下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与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对照,可以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授课教师要求的教学层次,由此旁听者可以对照教学目标与收集到的课堂教学现象,寻找授课教师的教学闪光点或不足之处,进而寻找对应的原因。

2.3.2 与教学设计对照策略: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便是诊断、决策和评价是与教学实施同时进行的。与此不同,本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诊断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及教学实施完毕之后进行的。旁听者需要事先熟悉并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及教学设计过程,与实际的教学对比才能做出准确并合理的课堂教学诊断。

2.3.3 授课与学生适应情况判断策略:课堂教学事件持续不断且变化较为迅速,旁听者在收集到课堂教学现象后,需要及时做出教师授课与学生适应情况的判断。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反应和适应情况,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堂行为和事件做出确切的解释,以找到授课教师教学优劣的原因。

2.4 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已知的课堂教学不足之处以及原因进而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的保障。

2.4.1 换位思考策略:换位思考是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来分析课堂教学现象或原因,以形成新的认识或结论。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换位思考是旁听者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可以促使旁听者摆脱思维定势或已有知识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事件的认识更深入,及时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加以弥补,促使授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顺利展开。

2.4.2 关注学生学科技能的形成策略: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时,可以以学生学科技能德形成情况为出发点进行诊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问题。

例如,作为基础教育科学之一的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对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实验技能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旁听者应关注授课教师是否真正对学生进行了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并关注学生进行训练后的成效、以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情况。

2.4.3 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心理学家威纳(B•Weinei,1979)认为学生对自己课业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帮助、情绪等 。威纳发现,在不同情境中学生对成败的归因不同,这对其后继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将成败归于能力和努力这两个内部因素最为关键。其中,包括了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

旁听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应关注授课教师选择问题的难度以及问题的梯度是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和评价的时机把握的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等。

2.4.4 关注生活实例对学生学习影响策略:不论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生活实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且贴切的使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一节好的课堂,一般都与生活相联系。旁听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就需要关注授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实际,找到课堂不足的解决办法。

3 结论

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发现,旁听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等基本素质,具有收集课堂教学现象、寻找现象原因以及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等能力。实践表明,这些策略为旁听者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促使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帮助,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高文.学会学习与学习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2001,(1)

[2] 谭晓云.课堂提问的语用策略[J].云南教育,2005,(12)

[3] 顾建民.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86,(6)

[4] 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5] 祝新宇.中学多样化课堂教学诊断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 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3

[7] 高升强.新世纪教师专业素质初探[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12

[8] 周玲.成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4)

诊断课堂教学篇(5)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诊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进行了研究。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当前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并善于应用课堂教学诊断。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经说:“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这里的“读懂”就是学会诊断,找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应用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

2.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由于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因人而异,教学内容的准备是一个复杂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复杂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教学诊断是一个相对滞后的评价过程。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更无法发现问题,也就不能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只能按照自己预先的进度把内容讲完而已。

2.2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反思理论

许多老师并不是不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诊断而是觉得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表明教师对如何运用课堂教学诊断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诊断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是弱项。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

课堂诊断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兴趣,发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结教学经验,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使广大教师在教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升华自身。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诊断必须讲究艺术性、合理性和策略性。

3.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遵从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

诊断者要尊重授课教师,在没有经过全面的了解前不能不负责任的贸然进行评论和批评。诊断者在进行听课前和听课后要全面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的以及过程中渗透的教学理念。诊断者只有全面了解有关整堂课的动态,才能做出全面、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诊断与评价,从而对执教老师提出有用的建议与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3.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应该具有激励性

对于刚刚上岗不久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进行课堂诊断时不能有过多的要求,更不能有过多的批评与不满。诊断者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鼓励和期待,要灵活变通,尽量找到执教教师的亮点。对授课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诊断者应该以商讨的语气,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并与之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因人、因场合而异

诊断依据的标准要根据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场合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是一些随堂课和农村语文教师的课,诊断要相对降低要求;对于一些省级、市级层次的示范课、展示课等,诊断所依据的标准相对较高一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要透彻、公开。另外,如果听课、讲评场面大、听课教师比较权威时,诊断者要预先跟授课教师打招呼,让其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提问题时要委婉,多提一些探讨性的问题,使执教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要求自己,并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意义

4.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急切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高中生不仅能获取语文知识,还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诊断源于课堂又回归于课堂,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4.2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诊断课堂教学篇(6)

高中语文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的语言文学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对课堂教学诊断提出新标准并进行新标准的具体实施,带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原有形式的高中语文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职责范围还是学生的立场角度都有一些积极的转变。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在不断完善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增强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整合力度及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目的

教学诊断指的是以教师为诊断对象,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及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诊断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改善和发展。在新教学诊断标准的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面对很多挑战,然而不论怎样进行改革,提高每节语文课的上课效率是根本保障,是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进一步构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帮助教师发现当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教学的弊端,进一步科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规划,丰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达到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目的,从而构建高效率、高水准的高中语文课堂。使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标准化不仅能使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完成度增大,还能让课堂知识传达得更广泛,提高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质量[1]。更替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对学生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大成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根本原则

在课堂教学诊断中,为了让教学诊断更深入、更分析透彻,对其诊断标准进行统一化的设置,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化,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有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塑造作用和推动作用。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之后,新课标作为改革后的教学教材,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收获什么、发现什么、教导什么[2]。

在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课堂实行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改进和完善,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对探索高中语文教育、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堂及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从培养高中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和文学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说,从教学角度入手,实现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全方面提升高中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诊断标准化前提。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着力提高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综合教学素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并且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轻松友好关系,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课堂讲解的高效率。首先,教师要让高中生体会到语文课程是难度适中、涉及面广泛、应用度强的一门学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且抓住他们产生好奇心的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吸收知识。

(二)教师应完善语文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素养。

在实行全面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必要的诊断条件。在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有不同于陈旧教学模式的新手段,现代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性很强,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要范围广、有深度,至少要保持和学生思路的同步甚至更超前,才能保证教学的先行性,在进行教学诊断时会更符合标准化要求[3]。其次,教师要注重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慢慢引导,直接灌输概念化的知识很烦闷枯燥,也会降低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树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求解的观点,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填上教学诊断漏洞,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硬性传输的不足。

(三)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创新策略,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指的是为了自我实现的人,达到一种阶段时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而与所处状态具备同一性体验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对当前课堂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利用不同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关于语文的一片知识海洋中。在这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的状态下,使学生获得极丰富的高峰体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我需求,同时达到自身水平的提升。从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角度出发,建立创新形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学习氛围和状态,让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谈论的话题,提高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为文学与思想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更要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进行改良与升级,本文就是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方式基础上,从增加语文教师的自身知识积累、实现教学诊断标准的科学制定与提升,并利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的教学策略,旨在不断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质量,使高中语文教学体系成为标准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的诊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诊断课堂教学篇(7)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本文作者参加市区校教研活动,听课、评比之节,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58.6%的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疏于观察,或缺乏正确诊断。批评的多,耐心指导的少,集体纠正的多,个别指导的少,纠错时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与追求高效课堂的目标还有差距。

二、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落后,不能适应新常态新发展。有的人把教师当做一个职业(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不能与时俱进地主动学习,不能真正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发展自我,缺少专业自觉、文化自觉与人文关怀。

2.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钻研教材不够。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项(水平较高),其他体育项目是在大学里普修的(水平一般),而中学教学内容极其广泛,所以不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是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上科学诊断。如学生在学习立定跳远技术时,动作不协调(摆臂动作不协调;两脚有力不一致;上下肢动作不协调等),同时犯几个错误,教师不能准确地诊断先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更有效。

3.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体育教学的室外实践课不同于室内理论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讲解、示范,教给学生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要调整队伍,组织教学,考虑练习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有趣性、安全性,以及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等。所以对于新教师来说,需要关注的点太多,一下子很难驾驭课堂;对于老教师来说,不注意积累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难以提高。教学经验来自于平时的积累,体育老师课时多,笔头懒,不善于总结,课堂中疏于观察,缺乏正确的诊断也是常有现象。

4.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有时候片面地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一旦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时间更少,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就下课,所以就出现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困惑出课堂。

5.师生关系紧张,教师没能换位思考。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教育教学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有时学生在练习时,体育教师站在旁边指导,学生更紧张,动作完成的质量更差,这说明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教师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学生,不能真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没有想过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以什么方式教我?

三、诊断策略

1.树立观察意识。体育教师要善于审视体育教学改革的意图、方向和脉络,不能只低头教书,还要学会抬头看路。学会观察学生、观察课堂是追求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根据课改新要求,加强课堂观察,树立观察意识,关注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做到的。

2.提高观察能力。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支点和基石。如学生练习跳绳时,断绳次数较多,教师就要仔细观察,是绳子太长或太短,甩绳时一手高一手低、持绳两手距离太小或太大,动作不协调(左右手不协调或左右腿不协调?手快脚慢或手慢脚快?),学生跳起腾空时间不足或高度不够,还是因为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跳不动等造成断绳的?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学生断绳的主要原因,再确定正确的纠错方法,这一切都建立在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之上,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发现问题的。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教研,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有效科学诊断。视诊―问诊―诊断是科学诊断的途径。即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后,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需求,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凭借多年教学经验进行科学诊断。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摆臂与蹬地动作的协调配合及两脚同时起跳,落地平稳,难点是屈膝、收腹、小腿前伸。它是力量、速度和协调相结合的项目,对学生下肢爆发力和协调性要求较高,初三(1)班学生陈某某在练习时两次起跳,教师就要科学诊断出他错误的原因,是下肢动作不协调,求胜心切借助预跳起跳,两脚用力不均,腿部没有力量,还是习惯性动作等?通过观察与分析,加之对该生的了解,诊断结果是:陈某某动作比较协调,力量一般,就是一种习惯动作,教师为其制定了连续向上跳起和连续向前小跳等个性化练习套餐,很快帮助其改正错误动作。

为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教。要发现学生练习时的问题症结所在,这就靠平时注重积累,不断总结经验,准确诊断不同学生所犯错误动作的原因。

4.做到有的放矢。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做到知此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体育教学看似面向全体,实际是面向每一个个体,在同一种错误背后,往往犯错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当然纠错的方法也应不同。为此,体育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教法,准确剖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及时确定纠正方法,纠错时还要因人而异,注意区别对待,适时调整,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生技术上的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如:我校初三(1)班有一名女生,上体育课态度不端正,做任何练习都马马虎虎,体育成绩好坏从来不上心,通过了解,该生文化课成绩不好,也不想考高中,所以体育中考能考多少分,对于她来说无所谓。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其进行了思想教育,谈了健康是人的生命第一要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社会需要健康的人,家庭需要健康的人。谈话以后,通过一个月的努力,该生在体育中考中获得满分,出了考场,该生给教师大大的拥抱,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也是对教师最大的奖赏。

诊断课堂教学篇(8)

2.巧用系列图片剖析相似案例,启思导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学和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学习了知识,才能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解决有关问题。那么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呢?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诊断的步骤”时,教师以“某养鸡场的鸡出现运动障碍”为话题展开,将多年在家禽生产实践中拍摄地能反映鸡运动障碍案例全过程中的典型或非典型症状图片进行精选,按运动系统、被皮系统、神经支配系统、饲养管理系统、其他因素的顺序进行合理对比编排,在展示典型症状图片时提出与此图片相匹配的问题及时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展示非典型症状图片时及时提醒学生应考虑不易想到或易忽视的症状、病史、致病因素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探究后满足的心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后抓住话题的核心问题———建立鸡运动障碍诊断步骤的三个重要问题(调查病史、收集症状,分析症状、建立初步诊断,实施防治、验证诊断),展开引导、启迪,由学生对鸡出现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印象进行小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畜牧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和掌握。

3.巧用误诊案例,拓展思维发展。在兽医临床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只要有诊断便可能出现误诊(据《误诊学》相关资料的统计,人类目前疾病的误诊率在30%左右),而现行的《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材,尚缺乏误诊内容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和质疑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显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置。因此,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时,教师以“某地宠物医院的医生给狗下跪”的视频展开,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开该案例的全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首先对医生所占有的材料(如犬呈现临床症状、病史、临床检查的方法及程序、实验室检验(血、尿、粪)结果、辅助特殊检查的结果等)逐一分析,对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可能存在的对诊断具有重要影响遗漏指标进行评估;其次审视建立初步诊断的程序(即按照常见病、少见病、罕见病程序去思考)和方法(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正确估计疾病每个阶段所出现的症状的意义,依据主要、次要、共性、个性的关系,阐明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疾病的本质),看是否打破了感性思维的定式,做到了科学思维。最后由学生从该误诊案例的纠误过程中总结出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变教师课堂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正确看待误诊和如何避免误诊的产生,了解了一个正确诊断的形成往往是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者综合运用的结果。

4.巧用媒体情境设题,巩固新知。思维产生于试题。但不是所有试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因此通过媒体为案例创设试题情境,让学生能感觉到试题中所谈到的发病情况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但试题的答案不能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直接存在于试题本身所提供的病史描述中,使学生出现求知上的“困境”,激发其“征服”欲望。由于《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可将在课堂上没有时间给学生展示的完整案例,下课后通过公共邮箱、QQ群、微信等发给学生一些相关案例,并附上思考题作为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突破“困境”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的应用

1.课前充分准备,便于学生接受。教师课前必须根据《兽医临床诊断学》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对象、教学大纲及自身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准备好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认真编写授课计划,进行问题设计。如,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可视黏膜的病理变化之“发绀”时,引用案例:“某养殖户饲养的健康育肥猪在采食食物后15分钟至数小时相继发病,呈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脉搏急速细弱,全身(尤其是可视黏膜)发绀,体温正常或偏低,躯体末端部位厥冷,少数猪站立不稳,倒地而死”。教学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案例的特点,拟定如下问题:①本病属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还是形成了大量变性血红蛋白?②本病伴随的其他临床表现有哪些?③通过对症、对因治疗后的疗效如何?我们以这些问题作为案例教学讨论的重点,教学时配合案例现场情景展示,结合学生讨论情况,做好时间分配,保证学生掌握可视黏膜发绀产生的原因,确保教学大纲的要求得以贯彻。

2.教师组织实施,便于学生理解。选择教学案例,应使其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之前所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情况,选择能承前启后的案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前后知识的贯通。若随意选择教学案例,可能会导致学生讨论问题过度分散或过分集中,也可能会因内容生僻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因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解释一些相关知识而不能完成教学内容[1]。因此,《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案例教学一般应由有一定临床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织实施,发挥他们对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更好地掌握案例教学的引入时机、提问方法,引导学生的合理讨论,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节约课堂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诊断课堂教学篇(9)

在以下阐述中,笔者将以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为实施课堂教学诊断的案例。

1.课堂前对教学方法诊断的实施操作

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须对即将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课前诊断。重点诊断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否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图,以及学生现有的学情表现。从而使得预备的教学方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最终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有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突出重难点内容的讲解,以及有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我们在侧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策略技能时,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首先对课堂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等进行诊断,分析学生目前掌握英语阅读技能的实际情况,找出一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与技能有关的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而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明确课堂教学中如何掌握英语阅读策略的对策方案。可以通过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标下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前准备好题目,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思考所看文章,到文章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看文章的习惯,也在不自觉中提高了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或者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来猜测遇到的生词词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推测词义的阅读策略, 明白阅读过程是需要不断思考和推测的过程,避免学生出现急躁情绪,甚至想放弃整篇文章的阅读。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每篇文章段落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每个段落表达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

2.课堂中对施教方法诊断的实施操作

英语教师要明白,学生能否在课堂中集中心思认真听讲,关键是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程度,越是感兴趣的,在课堂中的表现就越是积极主动;相反,则表现出思想开小差,无精打采,甚至做一些与英语课无关的事。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进程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中的施教方法诊断较为复杂,对于资历较浅的教师不易掌握好分寸。因此,一定要切记诊断时要把握好时机,抓住本质现象,在顺势满足学生需求中把握、用好关键信息,才能突出教学重难点,形成高效课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措施:(1)在选材上师生互动,在充分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条件下,多听取学生的呼声与建议,做到选取的话题或材料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突出学生的年龄与发展特点,能够不偏离他们的认知水平,从而激活中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沉闷氛围。师生在提问或讨论式的良性互动下,诱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阅读理解兴趣,使他们能够迅速地进入到高效的阅读状态中,理解文章的主题,明确阅读任务和相关词汇释义。

3.课堂后对教学结果诊断的实施操作

诊断课堂教学篇(10)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提供实践基础,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机制。

(2)通过广东省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观察,依据相应的指标,判断中小学体育课堂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反馈,对我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及时改进。

1.2 研究意义

(1)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广东省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体育教学问题发生的规律,以及防治问题产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各种诊断方式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法,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3)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分析,可以在评优课或研究课中,为评委提供评价或研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常态课教师备课或在常态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实践依据;让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体育课堂才会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如课程论与教学论、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等

2.2 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体育教师进行结构访谈;对学生进行无结构访谈

2.3 问卷调查法: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部分中小学的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环境等问题的看法和现状;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了解体育课堂效率、体育课堂互动、体育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体育课堂的监督和管理的现状;学校领导的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课堂的管理、监督,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态度

2.4 课堂观察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法,对中小学体育课堂进行观察

2.5 个案法:针对某节课在某种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条件下,广泛系统搜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分析、解释、推理

2.6 数理统计法: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教育病理研究在日本激发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其中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社会学教授新崛通主编了《教育的病理》。他认为教育病理是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病理,他将教育病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性病理,它们起因于教育,由教育的结果而产生,是结果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学生自杀和神经衰弱;第二类是病理性教育,它们是与教育有关的病理,是产生病理的教育条件,是原因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升学竞争。〔2〕

中小学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或体育场馆进行。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也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诊断,在于形成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目前国内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多,仅有的只是一些现象研究,比较泛泛,缺少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如范运祥等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一文中把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价值归为四个方面:(1)发现课堂教学与不足,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2)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促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3)教会体育教师善于倾听与沟通,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4)发掘和弘扬体育教师教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3〕

3.2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3.2.1 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通过调查得知,虽然新课改全面实行,但是在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内,过去旧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些体质较差或者对某类体育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缺乏积极性,造成了体育课堂学习效率偏低。〔4〕教师把教学工作围绕“达标”来展开,使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单一化,变得只注重运动技术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能力与学习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培养。同时,在一些践行课改的学校课堂上,也有着类似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花样百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却没有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学生只是积极地在参加体育活动,参与后的锻炼效果却收效甚微。体育课的目的本来就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为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无论参加什么项目,都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与强度。〔5〕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在承受运动负荷方面的随意性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运动负荷远远不够,体育教学效率太低。学生在这样的一节课中得不到锻炼,根本就不能体现体育技能的精粹,也就不可能增强自己的体质。

3.2.2 教学方法僵化、缺乏互动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6〕在我国,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很传统的“四段教学模式”,即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分为四个步骤。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总是以慢跑来开始,然后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做一套老生常谈的徒手操,哪怕今天的教学内容和以往大不相同,但课堂准备却还是不变。这种老师独自教、学生机械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僵化,缺乏鲜明有特色的时代气息,往往使现在的新一代年轻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过分突出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偏重对技术的掌握,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使得学生的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体育活动原本的出发点是一项轻松愉快、增强体质的活动,尤其对处在身心全面发展阶段的学生,体育活动恰能迎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然而,僵化的、缺乏互动的组织形式只会造成学生心理的压抑、被动地从事毫无兴趣的活动。

3.2.3 体育课堂缺乏监督和管理

在学校体育课堂的工作管理中,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的课堂工作缺乏充分的监督与管理,导致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很好的第一时间解决。有些学校虽然已经设立管理体系,但其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在一些乡镇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具体集中体现在对于教师、课外活动、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管理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和“放羊式”的方式,在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监督方面的缺失,导致体育课堂的评价标准对有些学生有失公允。有一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仅以“达标、分数”作为唯一标准。不仅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又缺乏激励性有失公允性。〔7〕这些评价标准对一些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中小学生很不全面,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带来了阻力和消极因素。

4 对策与建议

4.1 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和意识的改变与革新。这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更是如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遵照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放在学生体育课堂的首位,同时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首先,体育教师要把以身体训练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全面发展上来,既要保证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标准,又要寓教于乐,避免枯燥无味的机械式训练。其次,学校应构建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使学生在体育课上除了能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8〕。

4.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改的标准,并灵活应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的体育场景中通过克服各种设定的障碍来实现体育技能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运动动机,从而体会体育课堂的乐趣。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体育的教学中理应把多媒体影像设备融合进新式教学中来,尤其是广播体操或者“太极拳”的形式,更能以直观的动化方式创新教学方法。〔9〕这样体育课程就不仅仅局限于肢体上的教导,还增加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破解了语言与动作的瓶颈,尤其是分析强化教学效果时,更能以效率和质量取胜。

4.3 充实教学内容

上一篇: 个人档案管理法律法规 下一篇: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