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03

课堂教学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55-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地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教学改革,其实就是要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几年以来一直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一、自学、互帮法

“自学”就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圈圈点点,边看边想,边想边问(提出质疑),及时记录,教师巡视,不时低下头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

“互帮”就是先会帮未会、教师帮学生,是师生、生生平等的活动、对话、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每个人都有收获,是思维与思维的融合。自学、互帮法就是要让教师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从“主体”转变为“主导”。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自学、互帮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二、利用图象和历史地图进行的直观教学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图像和历史地图,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获得形象化的历史知识,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比如讲述商代“司母戊方鼎”时,仅靠老师口头描述,很难使学生形成历史的表象,那么影响了学生对“司母戊方鼎”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引导学生识图,并着重介绍形状,构造和历史地位,这就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司母戊方鼎”的历史表象,加深了对“司母戊方鼎”的了解和掌握。又如老师在讲述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知识时,必须使用学生形成“西域”、“西洋”的空间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出使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经过,并对认识其历史作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图像和历史地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悬念设置教学法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四、设置问题情境教学法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有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余地,学生在思索中求理解,消化中求巩固,在发展思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和感情被激发,逐步得到升华。如《》一节,讲到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改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法令,下令搜捕维新派,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梁出逃,谭嗣同也完全有条件出逃保命,而他却放弃了逃命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就义前,他写下的悲壮话语应怎样理解?表现了什么精神?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情感升华的棋子。

五、文史结合教学法

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串联知识教学法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2)

教师要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要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⑴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⑶教师课始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四)、 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关于“再创造”,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是这样解释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

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数学课本是你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五)、 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3)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相对于智力来说,兴趣和爱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做到兴趣活动育才能、培养兴趣露才能、创造条件展才能,使兴趣、才能、成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中,体会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浓厚兴趣。

1、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生活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最健康、最阳光、最富有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声音、文字、图像等直观手段,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3、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

二、加强口语训练,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外语的学习语言离不开环境。但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语境的机会非常有限,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口语训练的时间,要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进行对话,如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

三、打好基础,让学生善于模仿

英语的学习,具体来说,首先是一种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播放录音、影像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接触真正的英语,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模仿英语的发音。要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节。要突破语音关,先要搞清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会有进步。

四、坚定信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听、说、读、写、译方面付出辛勤汗水。越学到后面越需要更多的努力,越需要挑战毅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承受许多压力。比如记一个单词,背了很多遍都没有记住,最后花了好大的功夫终于勉强记住了,可没隔几天又忘得无影无踪。一次次的失败,带给学生极大的失望。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道题的标准答案,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用精神去感染他们,用希望去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树立信心,从而更积极地再次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与习惯 观念 主体 方式 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趣的培养。随着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怎样选择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呢?现我谈谈自己的的看法:

1.更新观念,积极践行新教学理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打造高效课堂,应具有新理念的教师。建立一种具有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的深刻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培养创造性的教师,是课改的迫切需要。教师眼里要有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把学生好学、自学等学习态度及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的始终。新课改的春风在呼唤着教师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只强调知识结果而不注重知识的来源过程及情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探讨。边学边试验边总结。

2.激发数学的兴趣,注重习惯养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观。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每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在一节课前应做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谈话、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能开好头。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师:同学们,为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学生间团结、友爱……)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且让学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这样既净化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又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

奉送真理,不如教人发现真理。一堂课的知识,要靠学生去领悟、消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创新。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它的变化规律。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通过讨论编成一个小口诀。“小数点,真奇妙,向右移要扩大,向左移要缩小,移一位变十倍,移两位变百倍,移三位变千倍……”这个口诀学生自己很快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给记牢了。这一堂课的教学,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讨论得出口诀。在复习乘除分数应用题时得出:面对分数应用题时,首先分清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比单位“1”多时要用加,比单位“1”少时要用减。这个口诀不是宝,具体情况要动脑。两量相关才相连,两量无关靠边站。通过让学生讨论、学生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括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虽说这些口诀不是那么朗朗上口,但学生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高。好像自己跟科学家一样发现了定律,激发了探索热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打算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

4.激励竞争,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为此,我常常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去交流,从竞争中获得知识。而且领悟到竞争的乐趣。例如:在辩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谁的面积大这节课中:坚持长方形的面积大的一组中,两个学生主动站出来,拿出一根绳子,用四只小手撑成一个长方形,然后上面的两只小手稍平移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名学生说长方形的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边,而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的高小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小于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辩论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许多学生都想充分表现一下自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学生的创造性有了发展,也充分培养起来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只要有了创造精神,那就会有创造成果,而当学生的创造性一旦得到发展,那创造成果将是不可估量的。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引导个性化学习,实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能力是不同的,各学生的成绩也表现为参差不齐。为了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可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分层布置作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教师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让它们对基础知识加以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优等生教师应给予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教师设计、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让它们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优秀学生更好发展。如:练习中的“星号”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24-01

书法是我国特殊的古老艺术形式,它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素质教育实施后,我国大部分小学都设置了书法课程,具有传承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培养小学生认真细致的作风,勤奋刻苦的意志,高雅乐观的情趣的重要作用。小学书法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课堂教学的方法,供广大同行参考。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做好课堂教学导入

做好课堂导入是小学书法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基础和首要步骤,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能够快速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导入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根据书法教学的内容安排,组织教学导入的相关材料,包括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到书法学习状态中,更快的掌握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书法内容。其次,课堂导入设计要兼顾趣味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课堂导入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开展教学导入,导入内容设计要做到新颖、生动,能够刺激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面还要做好时间的控制,课堂导入是开展书法教学的引子,用在课堂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课堂导入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例如:可以用音乐作为导入新课的一种形式,书法创作讲究平心静气,此时如果播放一首舒缓优美的古典音乐,能够与书法之韵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在教学生练习基本笔划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渔舟唱晚》,教师用PPT播放一帧帧精湛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将动态的书写过程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古典音乐的感染下,在生动直观生动的演示中,得到怡情、练笔的综合效果。

2 坚持老师精讲、演示和学生多练相结合

老师精讲就是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把书法的坐姿、执笔方法、运笔技巧、字体间架结构等,向学生做精炼的讲解。精讲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字,特别是学生实际练习时经常忽略的细节之处要讲明白,要抓住笔法的关键,避免讲一些空洞的理论,让学生能够听懂学会才是关键。然后通过亲自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临摹。教师在做演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学生看清楚自己笔锋的走向,完整掌握整个起笔、行笔、收笔过程,让他们清晰获取和掌握点画的具体特征。教师通过演示进行教学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直接感触到客观事物,对于感官形成了鲜明的印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书法讲究勤加练习,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都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成就了最后的挥毫泼墨,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留足练字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习体会用笔的方法、骨力、运笔的快慢和字体架构,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和辅导,及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予以指正,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提高学生练习书法的热情。

3 创新小学书法教学手段和方法

首先,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将书法知识等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立体的书法,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要注重运用网路资源等基础教育资源网,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不断补充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其次,在教学方法优化方面,还可以将故事教学、情感教学等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练字非常刻苦用功,有一次他正在练习书法,书童为他送来了可口的饭菜,他像没看到一样聚精会神地练字,饭菜都凉了,于是书童请来王羲之的母亲劝他吃饭。母亲来到只见王羲之手里拿着沾了墨汁的馒头吃着正香,眼睛却还在看自己写的字,嘴里还说着:“今天的蒜泥好香啊!”王羲之坚持勤学苦练,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代“书圣”。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并不十分集中,通过故事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行书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4 丰富书法背景知识

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和作文写作特点对提高书法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文字的方法是了解背后的文化,包括社会风尚、文化历史等。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书法的背景知识。我国书法的艺术背景源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迄今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书法深深根植的土壤。书法理论自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体系,囊括了自身的技法理论和美学理论,处处散发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例如,书法中的“神、气、骨、肉、血”理论,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笔下,这些对于书法的独特见解都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和钻研。

5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改革将研究重心从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逐渐转移到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上来。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学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法素质,同时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小学书法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享受书法的乐趣,让学生自然融入书法学习。当然,这要依靠教学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一同促进小学书法教学质量提高,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闫生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在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2(11):126-127.

[2] 毕书锋.浅议小学书法课教学[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1(05):133-134.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6)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从事过一线的教学工作后,本人悉心总结了一些心得,并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努力时间,不断的探索,获得如下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堂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思维,构建数学课堂环境

数学思维源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思维是隐性的心里活动,教师要设法采取一定这定的形式,凸显思维过程,如:设计相关的思考问题,分析题设障碍,启迪学生有效思维。

二、选好例题是关键

数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公式和概念的讲解,要通过例题来展开,所以例题是关键,知识的讲解与例题紧密结合的,在例题教学中,教学要知道学生学会思维,揭示数学思维,归纳解题方法和策略,例题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1、例题要能涵盖本堂课所涉及的相关教学知识,知识的激活、检查缘于题目信息,如有条件联想知识,由结论联系知识,知识的激活和检索标志着思维开始运作,2、例题要具有可引申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要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要及时归纳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数学例题教学,意义不再例题本身,而数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学习的策略才是本质的东西,例题仅是学习方法策略的载体,因此,方法策略的总结是很有必要性的,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更多的例题,这样经过一轮的再归纳在演绎的过程,学生才能数量掌握知识要点,并达到熟练运用课堂教学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有些就教师习惯教学的“一言堂”形式,缺少课堂编号,模式化教学,希望学生顺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忽略了学生思维的个性特征,例如,有位老四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片段:教师:“如何解方程3x-3=-6(x-1)?”学生甲:“老师,我还么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1.”老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对啊,学生乙:先两边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老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暗课本的格式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科学也不民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这位教师节中图打断了学生新颖大家回答,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和通法,两名学生的回答虽然很富有创造性但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北教师心目中的“标准格式”一下子就给否定扼杀了,作为一名教师,在面对课堂集体时,学生们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倾听,并各激励性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又能达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巧设问题,引起课堂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有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的三段式,讲例题、设联系、布置作业,忽略了提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或者是虽然有提问,但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是问而不答或是答非所问:有的教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写上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上课不喜欢听老师讲课,对学习失去了动力,没有了兴趣,所以提问的时候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使课堂的提问效益最大化,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学生都积极的参加到教学中来,参与问题、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就集中体现了现代的课程理念。

五、对知识的讲解要遵循学生学习的习惯,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7)

教学方法是教员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教学中灵活地采取合理的方式,恰当地选用有效的手段,方能使教学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针对法学教学较之其他课程在思维习惯、课堂信息量、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差异,优化法学课堂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立足实际,区别对待

在研究教学法时,我们习惯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保障能力等因素来进行选择,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脚踏实地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现有的条件和环境,试验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归根到底是通过各种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员并培养其能力,因此,我们在优化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素质,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要求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员应合理安排课时,根据教材内容作有重点的讲解,对于法的基础知识,不仅要让学员弄懂,还要让其做到会用。对非重点、难点内容,则可采用自学的方式。教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尽力使学员取得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员心里要时刻装着学员,无论是在备课、授课还是在实施各种教学手段时,教员都要考虑学员的心理和需要,注意学员的表情反应,分析学员掌握授课内容的情况,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二、以知引趣,活跃气氛

好的教员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一般来说,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老师就是好教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识活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求知欲望,则是推动学生进行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教员不仅本人应醉心于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还应善于燃起学员对这门课程的求知之火,尽量设法唤起对其所教课目的兴趣,使他们热爱这门学科。

为增强法律教学课程的吸引力,教员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启发学员。比如对枯燥的法律条文,可以通过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择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例子来吸引学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员讲解生活中的案例,以使他们活跃思路、丰富想象;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一些贴近学员生活实际的具有典型性、复杂性、教育性的案例作素材,让学员探索讨论,引导他们探索结论,从而深化对法理和法条的理解;同时,在法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可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教员在授课中将教学重点及难点讲清后,给学员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及时间,学员有疑惑的可在课堂提问,教员应鼓励提问,并对学员的问题进行解答。总之,通过理论灌输、法律条文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等措施的交叉实行,就可使整个教学课程变为学员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带着愉悦欢快的情感基调去积极从事学习活动的高水平的教学指导,从而促进学员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三、多法结合,优化效果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的功能都不尽相同,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员必须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了它们的效能,并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当中。针对法律教学的可操作性,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引发学员的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教员要尽可能在视、听、讲、写、做等方面创造条件,使学员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以便加强记忆。首先,可把课堂搬到社会,组织学员到司法实践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通过旁听案件审理、让劳教和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也使学员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验证。其次,实践教学的另一环节就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员自己组织并直接参与,教员可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可以举办模拟法庭、法制讲座,开展学法用法知识竞赛,法律知识演讲,组织学员进行社会调查、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通过生动活泼、健康文明的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员达到学以致用、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些辅助教育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学员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274-01

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这个环节虽然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仅占了3-5分钟,属于一堂课的"引子"或"开场白"。如果新课的导语精当,妙趣横生,就能打动学生的心扉,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渴望学习、追求学习新知的最佳心理状态。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和精心设计。以下是一些较为常用的新课导入的方法。

1 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未知到已知,由低级到高级这一客观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旧知为起点,由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如在讲授《碱的通性》时,可以先复习提问酸的通性有哪些?为什么酸具有这些通性?自然过渡到碱的通性。用复习法来导入新课,遵循了学习认知事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恰当情境,恰当引导,再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 、推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旧的结构认知上去发现新知识,从而建立新知识。

2 演示操作,实验导入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运用实验导入新课。

如在讲"绪言"时,可以准备几个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白纸红字"三个小实验,激起学生兴趣,既吸引学生到课堂,又让学生体会到化学课的神秘魅力,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欲望。

这种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课堂充满探索研究的气氛,学生思维集中而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

3 说古道今,故事引入

化学史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意义,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青少年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上课开始,可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传说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还可以造成悬念,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从而达到新课导入的目的。

如在讲"碳酸钠"一节时,可以这样导入:碳酸钠用途非常广泛,虽然人们也曾先后从盐碱地和盐湖中获得碳酸钠,但仍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通梗塞,由于我国所需纯碱都是从英国进口的,一时间,纯碱十分缺乏,一些以纯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难以生存。1917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力碱业公司,决心打破洋人的垄断,生产出中国的纯碱。他聘请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出任工程师。1920年,侯德榜先生毅然回国任职,全身心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终于摸索出了索尔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4年8月,塘沽碱厂正式投产。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通过这样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故事,把学生引入了知识的大门。

用故事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悬念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思维积极性。

4 联系生活,联想导入

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化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化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化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化学化,化学教学生活化"。

例如讲《中和反应》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患胃酸时吃几片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即可治愈。这是为什么?夏季不小心被蜂蛰一下涂些稀氨水可治痛治痒又怎么解释?这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引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的实际问题越鲜活,就越具有吸引力,能有效避免空洞乏味的化学理论说教,活跃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尝到"知识有用武之地"及"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心灵,从而达到从"培养兴趣"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5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9)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尝试,自我发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而且新课标还注重“人的发展”,无论是课堂设置,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关注学生的发展等一系列教学理念,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题开展的。因此教师理应以新课标为指导,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语言技能和知识以及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师要从我做起,教师要更新观念。观念是先导,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勤奋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有许多学校,尤其不少农村学校,部分教师仍沿袭旧的教学方法。他们常常是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应付课堂内的一切,将精彩生动的语言材料支离破碎地加以分解,逐词、逐句像教“文言文”那样把它们译成汉语,接着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演绎讲解所谓的“语法规则”和“原理”,甚至把功能项目也作为知识点来讲解,并不断地在黑板上加深拓宽。他们对语言点的分析深入细致,旁征博引,而完成这一系列程序教师所用的却是汉语而非英语。我们姑且把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现象称为“文言文”教学现象。

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根基所在,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作为一名身负重任的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新课程要求的人才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二、英语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个人主动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按照传统的“师本思想”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那么,这种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也会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从而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一定要认真了解学生,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我在教学中勇于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体现。例如,在讲八年级(上)Unit 2“I must ask hin to give up smoking.”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信息,然后举行一场“倡导禁止吸烟广告大赛”。他们为了获胜.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他们本身具有的才能都展现了出来。虽然在上课的时候会用一定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但这样新颖的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他们的主体地位,挖掘了他们的潜能,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出来,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教学,这点时间的花费是相当值得的。

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有了这种动机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去克服困难、攻克难关,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为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就需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计算机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并且还采用讲一些与课堂相关的笑话或小故事,还经常让学生唱英文歌曲、说绕口令、编儿歌,运用“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有效强化其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是采用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发挥想象,动手动口,合作参与,在实际交流中发展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出学科间的融合及文化渗透,强调灵活开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的方法篇(10)

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的理念的影响下,我们语文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不少的弊端明显的显现出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氛围太沉闷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了。所以,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环境的不同而异,要进行新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地用新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新思维,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新兴趣,让他们自己寻求学习语文的新方法,并通过合作交流,研究讨论等方式,让大家又是互补,扬长补短。这样,教师和学生大概都能收获比较理想的效果,都能有可能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载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给学生以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只局限于语文教材限于语文课堂,而应该有更广泛的空间。在使用新的教材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重视方法和体验。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语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运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得出结论。让学生走进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把自己得出得结论在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在体验中不断的成长起来。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语文标准》中把“过程”也纳入其体系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不仅只关注“达成度”、关注结果。其实,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阅读与写作等学习版块都需要关注过程,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而评价时要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主要针对:参与是否积极,是否注意合作,能否取得成果,能否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合作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但教师在组织运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致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

例如,一位教师讲析的《我的叔叔于勒》。在课上老师两次运用合作学习,第一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当即叽叽喳喳,课堂煞是热闹,一分钟后学生差不多异口同声地报出了答案,老师甚为满意。第二次在总结课文时,老师布置:“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该怎么认识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一下。”话音刚落,教室里人生鼎沸,读书声、争辩声、应答声此起彼伏,同学们个个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对方。而对学生流利的回答,老师露出满意的微笑。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内容,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不能简单的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合作学习并不是单纯小组间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应拓展到各学习小组间。因此每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要组织全班性的交流,以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持有典型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交流。

上一篇: 司马光课堂笔记 下一篇: 医学精英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