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课堂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03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1)

一、明确目标,优化朗读

立足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的时间。特别是在第一课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充分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时提出学习目标: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质量,提高独立学习课文的能力。给孩子们一定的课堂时间学习生字、新词,对一些不理解的新字词圈圈点点,能使孩子们在大脑的记忆库里搜索出一些熟字,利用它们来学习新字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说了故事梗概后,我提问:在课文中有哪些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司马光,别的小朋友。这样不但随机学习了“司”字和“别”字,而且把课文文本思路明朗化了,这时试着让大家找找文中相对应的小节,请学生读一读这几个小节,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情况,而且有助于下一环节的有序进行,使文本学习上升了一个层次,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文本的内涵。

二、营造环境,多元朗读

在低段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低段学生独特的认知、理解的特征,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在朗读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学习“司马光砸缸”这一小节时,采用这样的朗读处理方法就非常到位。先问学生:有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司马光在干什么?(司马光在砸缸)司马光是怎样砸缸的?(使劲砸)接着请学生演一演使劲砸,进而让学生读一读这一小节。接着老师又问:缸是不是很容易砸?(不对,要砸好几次)最后老师又问:缸被司马光砸破了,掉进缸里的朋友得救了,你有什么感觉?(高兴)于是教师带学生通读全文。这样,通过教师营造的一个个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本,不但充分体会了司马光的睿智和沉着,而且在朗读训练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我,引领学生在不同情感体验中走进文本。

三、随文识字,升华朗读

在学习课文时,生字随文出现,随课文的学习而识字,将识字教学与理解内容、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也着实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第五小节时,先请学生看图说说司马光在干什么?引出砸,进而学习“砸”字,出示生字卡片请大家读准平舌音,说说用什么砸(用石头砸),从而记住石字旁。再说说司马光怎样砸,引出“使劲”,于是学习“使劲”这个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好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这样一步步深入浅出,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内涵的领悟水到渠成。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再如学习“慌”这个词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何时慌张,以此来理解“慌”的含义。学习“叫、喊”时,请大家说说课文中别的小朋友会叫些什么,喊些什么。有的说:“不好了,有人掉进大水缸了,快来救人哪!”有的说:“快,快,救人救人!”有的说:“怎么办?怎么办?”教师再让大家一起叫一叫、喊一喊,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品一品这些词语,这样不仅让学生牢牢理解了词的意思,也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朗读中品味词句,理解文本,为感悟打下基础,提升阅读质量,而且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2)

一、名人勤学苦练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杰克・伦敦自修得来的学识

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不久,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一边找工作谋生,一边自学文化,他常常把书与字典的词与句抄写在小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不同的地方,有的挂在上、有的挂在衣架上、有的挂在柜厨上、有的挂在床帐上,有的贴在镜子上,这样便于在刮脸、穿衣、睡觉的时候随时看一看,记一记。有时,把一些纸片放在兜里,出外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时间读一读,看一看。长期的积累,不断地记诵,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汇,文化素养大大提升,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一生著述甚多,传世之作为《热爱生命》,成为和马克・吐温齐名的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之一。

2.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迁的“警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小时候,司马光和哥哥弟弟一起学习,感觉自己记忆力差。每当教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能背下来了,便一个接一个丢下书,跑到院子里玩耍了。司马光没有走,轻轻地关上了门,集中精力高声朗读,一遍又一遍,读得滚瓜烂熟,然后合上书,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

司马光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更加刻苦。他卧室除了图书和床,没有其他贵重的摆设。非常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用圆木枕头呢?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不分昼夜的攻读苦研,司马迁成了一个博学的人,为编纂《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名人刻苦学习,最终成就了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1.新课导语的精心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导语是否成功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新颖巧妙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抓住学生心理,扣住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渲染良好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述教学《口技》时,从课题开始,提问:能否描述一下口技是什么呢?学生用嘴摹拟发出了的各种声音。接着说谁能摹拟呀?有的学猫叫,有的学狗叫,有的学羊叫,有的学生……,静静的教室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剧增。然后让学生根据注释看课文,找出口技艺人摹拟的声音,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如此众多的声音呢?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这节课学习《口技》一课,这样一步一步,一环一环,诱导启发,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课的导入一种教艺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仅仅几分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集枯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静态的东西动态化,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媒体与课程、教材、师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必须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形象的展现在面前,大量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丰富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获取较多的感性知识,提高感知教材的效率,强化感知强度。例如讲述《中国石拱桥》时,让学生看书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各地石拱桥的自然风光,学生立刻被壮观的情景所吸引,把课文中关于石拱桥的知识介绍,融进在脑里,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技术进入了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集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于一体,吸引着学生,学生兴趣盎然。语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必须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每个环节,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

3.多彩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内外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一年级开展朗读比赛、词语积累、查字典比赛、召开故事会,硬笔书法比赛、日记展览、办手抄报等系列语文活动,从“听、说、读、写”入手,养成坚持不懈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初二年级扩展活动,写日记、硬笔书法、办手抄报活动继续,开展作文修改、写信、应用文称谓比赛、演讲比赛等,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丰富语文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大胆地运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多种途径和方法,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开创语文教学的新格局,让学生进入充满趣味的语文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雷义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探[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牛秀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4期

[3]王文华;;变着花样学语文[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1期

[4]张永明;;“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年12期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3)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创新实践教学,首先必须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比如在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中,笔者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与母亲相关的诗词,比如《孟郊》,课前制订两种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爱护之心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育学生要从小体贴父母,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着重分析课文中“湿润”、“一针针”、“报答”、“慈爱”等词语。两个课时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构思,却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内容,这种“同课异构”的新型教学方式正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典型体现。

二、转变教学方法,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实现创新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搭建轻松自由的语文活动实践平台,将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教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并掌握课外获取新鲜知识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笔者在教授苏教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教师事先制作了该课的PPT教案,并嘱咐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丹顶鹤的相关资料,比如丹顶鹤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区域、我国丹顶鹤的生存现状等。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并将不同种类、不同外貌的丹顶鹤图片展示给学生。这一课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灵活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小学教育中各个课程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案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中,笔者让学生收集中国历史上有关“飞天”梦的故事,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现代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分享,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4)

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包括写话、写段,甚至写篇,都不同于习作,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它立足于读,是为阅读理解服务的,写的安排,给了学生一个相对宽裕和安静的空间,能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和联想,加深对文本的领悟。同时,它迁移于写,便于学生即时整理课堂所得,把模糊的感悟变成清晰的文字。我们知道,诉诸文字的过程其实是思维得到梳理,情感得到升华的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另外,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使那些思维较慢的同学能有效地参与到阅读感悟过程中去。语文课上,师生对话通常占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实践中,师生对话多半情况下是教师和优等生的对话,很多同学不可避免地成为看客。而小练笔,由于全员参与,使那些不能参与师生口头对话的同学也能很好地体会和表达,使教学有效地面向全体同学。

二、有效组织课堂小练笔的过程

课文是教学的依凭,有效的小练笔的内容应该是课文教学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好的练笔首先要在文本细读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学法特点,从而恰当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设定练笔的内容和练笔的时机。因此因课设练是有效练笔的基本特点。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不妨根据一个小练笔从设计到完成的过程入手,从下列几个角度来看小练笔的有效运用。

1.找点

把握好课文是设计小练笔的基础。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本的空白点、情感点、疑惑点或句法、章法的典范处等因材施教、巧妙引导,借写促读,以读助写,以取得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利用课文的空白点和情感点扩展写。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结束部分:“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一句概括写司马迁发愤写书,没有具体的情景,因此,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安排小练笔:指导学生联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以“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为开头,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话,写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场景。通过这种方式,把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内心的感悟,再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感人形象,真正地走近司马迁的心灵。教学中,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不仅可以激发想象,深化理解,还能有效地巩固表达的方法。语文课文中,像这样典范的句段俯拾皆是,我们要善于做有心人,恰当地加以利用。

2.造势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揭示了教育要把握好时机的真谛。因此在找准训练点的基础上,还必须善于铺垫、引发,善于造势,营造情动辞发的情境,使读与写水融,相辅相成。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引导学生充分感悟重点段第三节和第五节,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大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和今日的奄奄一息,此时,学生心中已充满对大瀑布的痛惜之情,教师适时总结了这两节的写法的特点,出示小练笔:

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几年,大瀑布将会完全消失。如果过了几年,大瀑布真的完全消失了,我们看到将是怎样一番景象?那慕名而来的游客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请你仿照课文的三、五自然段,先写写看到的景象,再写写游客的感受。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又是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 ,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

这个层层渲染后的小练笔,时机把握得非常好。此时,学生在写法上有所得,情感上处于高点,表达的欲望呼之欲出,小练笔水到渠成,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平台。

3.得法

有了训练点,造好训练的势,但要把内心的感悟变成文字,就要给学生提供写的方法,如句法、章法。对于文法比较典范的文本,可以直接仿写,也可以扩写或续写;文本写法不便仿写的,教师一般要设计示例,给予引导。这些都能很好地帮学生打开思路,轻松练笔。

一些说明性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本特色,设置小练笔,巩固说明方法。如《恐龙》一课教学,结束部分中,可以放一段关于恐龙介绍的科教视频,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恐龙仿照第二节中一种恐龙的写法,用一两句写出它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抓住特点说明的能力。

4.热评

课堂练笔的评价,应该注重在交流和欣赏。课堂练笔通常占用时间较长,注重写的过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交流和评价则常常匆匆而过,只叫几个同学朗读,成绩不佳的孩子交流机会较少,得到的当堂点拨和肯定较少。因此课堂练笔要保证有一定的交流时间,充分反馈,这是首先要注意的。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5)

理解文章,词句是基础。而文中有些词句的意思常常难以言表,特别是对于缺少阅历的小学生,往往说不清道不明。这时,如果辅以电教媒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中涉及的一些星系、云层等知识,要把它们讲清楚实属不易,在课堂上用投影将它们演示出来,不但省却了教师大费口舌,学生也会看得清记得牢。再如,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呢?这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一番,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在获得深刻的印象并且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创设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选取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而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语言文字来再现生活中的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人生百相、情感历程的,使用的语言往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文章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更好地突出文章的语言特点,营造作品的情感氛围,从而强化其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望月》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幅海上明月图,配以一段轻音乐,然后导入课文……这样一下就把理解课文的情境渲染出来了。例如,在教《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我通过DVD播放了一段反映一九九八年洪涝灾害中官兵奋勇抢险、舍己救人的录像,学生目睹了那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觉得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人物一下子真切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对战士产生崇高的敬意。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小学语文课堂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纵观中国的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课堂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和周围的同桌聊天,很少有小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听完一节完整的语文课。他们普遍认为老师上的语文课堂十分的枯燥,他们也体会不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小学生认为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就是将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字词背诵下来,然后将老师提出的关于这课的问题和答案直接的背诵下来,他们完全感受不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也体会不到语文与他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他们看来语文课堂不过是老师将资料上的重难点知识写在黑板山,然后他们负责抄下来,在课后找时间背诵下来,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和同学闲聊,在课后的时候找同学抄笔记,然后背诵下来,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摘抄和背诵的工具,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总结出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比较落后。纵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可以进行授课,他们完全没有跟上新的教学方式,这样看来,小学语文老师的授课手段显得有些落后。再看看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仅仅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学生与老师的教学也严重的连接不上。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运用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指老师通过对课堂要教授的知识先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之前要先进入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融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才能更好的与老师进行互动。

(一)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到课堂知识,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新疆的葡萄沟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一串一串的葡萄,让后让学生画出一棵又一棵的葡萄树,让学生在葡萄树上挂上葡萄,一串又一串的葡萄,学生还够不够,不够的话,可以继续挂葡萄,然后让学生体会到在葡萄成熟的季节里,新疆的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了解到在新疆的葡萄沟的季节里,新疆人民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就更加的多和快速及时。如果老师没有在讲授课文知识之前进行情景的设置,直接让学生翻开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新疆的葡萄沟,那样学生仅仅将学习语文课本知识作为一个任务,但是这样看来,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的广。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老师要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设置情景的这部分之中,老师不断的提出一些相关的情景设置,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环境中去,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例如,老师在讲授美丽的大兴安岭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的互动也更加的广,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讲出他们最喜欢大兴安岭的哪些景象。这样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加的积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显现。

三、如何有效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一)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情景教学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手段,要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教学中来的话,那么老师在运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要设置小伙伴下水的情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反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扮演,要学生也进入到当年司马光遇到问题的情景之中去,也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想出如果他们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小学语文学习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魅力,将自己置身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二)老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老师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各种相关联的情景。各种情景的设置也不是毫无关联的。因此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在上一个情景中进入到教学环境中的情况。例如老师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时,老师在设置下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司马光砸缸这个做法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到老师在这时前一个情景时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怎样做,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上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才能够考虑到学生对于下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每一个情景的设置的反映程度,这样一来,老师才能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之间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7)

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工作,首先就要求教师本人正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好文本。可见,教师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从这一点来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还远未过时。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前“潜心会文”呢?笔者想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丰富知识储备

《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是李白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可是,一些语文教师却常常因为缺乏钻研而造成教学失误。

诗歌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就寝之床,从而误导了学生。只要稍作研究,便会知道古汉语中“床”字有三个义项:①供人坐卧的器具;②安放器物的坐架;③井上围栏。“床”字实为井床,相当于现代的井栏。如果教师准确理解了“床”字的意思,便可在学生望文生义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李白在睡床前看到了月光,又如何能“举头望明月”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再告诉学生此床为井栏即可。

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具备大量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知识。然而,不可能人人做到完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

二、把握编者初衷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8)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为高中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让高中学子们走近大师、阅读经典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上的支撑。在诸多经典之中,《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可谓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为了简单记住几个繁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要从研读中汲取精神养料,学生通过文本在与司马迁及其刻画的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学习做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构建更为完美的人格,以期对个体人生奋斗有所助益。既然如此,那么逐字逐句地串讲,把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的落实就完全违背了《史记》选修阅读目的的需求。回顾近年《史记》选修教学实际,我发现选修课程成了必修课程的简单补充,课程真正目标的旁落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使篇幅较长精彩的篇章在字解句析中丧失它的特色和灵魂,使整个阅读过程远离对艺术和生命的多样感悟,最终走向沉闷和倦怠,从而造成教学进程滞缓和教学效率低下。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实现选修课程教学的突破和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精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只有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走向深层,进而读出《史记》之神髓。

一、精选教文,板块整合

苏教版《〈史记〉选读》编写自成体系,有其归类上的理论独到之处,却未必是实际教学的最佳体系。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作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调整是系统教学《史记》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如下:第一阶段是认识《史记》和司马迁的关系。结合《必修五》刚学完的《报任安书》来研习《太史公自序》,深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关系。然后直接跳转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的研习,通过屈原的以死明志和管仲的“不羞小节”洞悉司马迁的生死观,结合《孔子世家》破解其“立功、立德、立言”的价值观。第二阶段是学习《史记》人物。首先是帝王系列:《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一为无赖布衣,一为名将之后,逐鹿中原,在明争暗斗、强弱逆转中结局大相径庭,史家之思、探究之点不言自显。其次是将相系列:《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和《魏公子列传》,于其起伏人生中感受其鲜明个性、不凡气质和悲慨命运。最后是布衣系列:《刺客列传》和《滑稽列传》,一者以剑慰平生,一者以言谏君王,于此尽显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第三阶段是综合探究,回顾所学,简介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了解《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在搭建基本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深入探讨研究,拉高视点的高度,拓宽视域的广度,方能成就目光的深度和视角的新颖,在如此的合作探究中方能言之有物并真正走向深处。这样的体系编排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按教材体例按部就班教学或者随意挑选篇目教学无法企及的。

二、多样裁剪,篇章整合

在明确了重点篇目和合理教学体系之后,实际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研习就成了我们直面的问题呢?由于《〈史记〉选修》绝大多数篇目都很长,若囫囵吞枣,势必食而不知其味,难品文本精妙之处;若逐段串讲,就把选修教成了必修,甚至“逼修”,势必耗时费力,难激学生探究之趣。可见篇章内部巧妙裁剪和篇章之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

1.单篇裁剪,求完整求精巧。

《〈史记〉选修》不少选出的精读篇目篇幅较长,非一两节课所能驾驭,在篇章教学重点的宏观把握前提下,合理裁剪语段,凸显每一课时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例如苏教版《高祖本纪》,全篇共20节,共记述了刘邦崛起草莽、入关破秦、与楚相争、称帝封王、诗酒还乡等诸多史事。编写者将其放入“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专题,历来一线教师实际教学中为了说明史家秉笔直书之品,有意凸显刘邦狡诈圆滑、寡情薄义的一面,似乎他胜于项羽之因就在于他的狠和诈。这是对刘邦的误读,对史迁之意的曲解,也违背了编写者组材的本意。若对文本做如下裁剪:1―4节作为一课时,凸显其生不凡、其相不俗、其志不小等见司马迁君权神授之见。5―10、16作为一课时,刘邦礼贤纳士、虚心纳谏,转败为胜,先行入关;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转盛为衰,错失良机。刘邦入关,赦秦王,除苛法,安百姓;项羽入关,怨怀王,烧宫室,杀百姓。刘项强弱胜败之中见史迁人心民意之重。8、11―14刘邦用人用计之高,临危屈伸之能。4、15、17―20,刘邦安邦定国之忧,其人其品之欠,明秉笔直书史家之品。在固有语段的重新组构中实现课时内容的完整,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构思的精巧,于此揭开蕴于春秋笔法中的真见解。

值得一说的是,单篇语段裁剪成块之后,组构的顺序也不是死板的,当以具体篇章特点和教学重点力求最佳最巧顺序,比如《刺客列传》教学,有老师就以“失败的‘竖子’缘何名传千古?”即文本12节引入,抛石激浪,由学生自组探究人物形象,基本从行刺前的准备、临行时的心理、廷刺中的表现、行刺前的际遇四方面审视,学生自选其点,充分探讨,从而在共享中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得出“失败的荆轲怎不名传千古?”的结论。以一问统全篇,让学生在存疑解惑中,对人物有感触,对历史有感悟,使经典篇目越咀嚼越有味道。

2.多篇比对,明深意现特色。

历史由人物活动的无数场景组合而成,历史场景必然地总纠结着人物的爱恨情仇,你争我夺,由多个人物来演义。《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书,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将记言、记事相结合。司马迁独创“互见法”来塑造人物,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历史事件时将相关篇目比对,对于充分了解丰富的人物性格,正确把握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分析采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中人物塑造时互见之处见下表:

若不将三篇传记比对探微,不足以真正了解刘邦、项羽、韩信,三人相生相克,演绎了生命的华彩,也痛饮了人生的苦酒,不比不足以明是非成败之因,不比不足以现个人性格神采。再如:《滑稽列传》与《李将军列传》稍作比对,淳于髡谏威王长夜之饮,极尽铺陈,泼墨如水;李将军指挥上郡遭遇战,寥寥几句,惜墨如金。优人滑稽多辩,故人物塑造重精妙语言刻画;李广讷口少言,故人物塑造重传神动作雕琢,于此可见史迁摹形传神,刻画艺术之高。

3.原文精选,明因果全视角。

《〈史记〉选读》大多是长篇节选而成,编写者虽自有其用意,但有的篇目节选之后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实际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在处理好单篇剪裁、多篇比对的情况之下,对《史记》原本相关资料的精选和有效利用也是必需的。比如《高祖本纪》教学中可补充《史记・高祖本纪》的高祖醉斩白蛇等相关语段资料,一则明司马迁于历史成败中“究天人之际”得君权神授之见,二则亦可明《淮阴侯列传》教学中“立汉赤帜”之前因。再如选读文本的《项羽本纪》直接从“巨鹿大战”跳到“垓下之围”,教师如不补充相关背景,阐明事件前因后果,学生在没有总揽当时战局形势的情况之下对人物言行的探讨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必定是欠缺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精选《史记》原文章节,与教材节选文本构成有效比对点,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和探究其中的疑点、难点,进而去观照历史,全面认知历史人物和形成个性化的见解。比如解读《项羽本纪》之霸王别姬时,被围垓下,悲歌慷慨,泣数行下,热血柔情。援引《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中同样身陷险境时,刘邦兀自逃命,几次三番推坠儿女、冷血寡情的语段作比较分析。刘、项二人性格各自丰满,司马迁之意不言自明,同时也为学生对刘、项二人的是非评点提供全面的视角。

三、资源类聚,古今沟通

选修课程学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研读、探究的基本方法,此时教师需要合理整合丰富多样的资源,为学生的研习和探究提供有效文化“场”,力求使探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

搜集各类相关资料,搭建广阔的思维平台。如《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谋反”被诛一段教学,要整合丰富资料,方能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需补充《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史记・高祖本纪》中韩信劝刘邦决策东向争权天下时对形势的分析;韩信墓前“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对联;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等等。教学中甚至可以引用各类专家学者对某些历史时间、历史人物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文献资料,指导学生思考探究,用现代人的观点引爆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整个自主合作探究中不必强调一定的结论,也不必强求所谓的突破,学生对问题理性思考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过程本身就是选修教学的关注点所在和开设这一课程的目标所在。

《百家讲坛》与《史记》相关的讲座,如《王立群说史记》、《易中天评汉代风云人物》等;由《史记》改编的优秀影视作品,如:《楚汉风云》、《刺秦》等;与《史记》有关的绘画音乐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经过筛选和剪辑,与课堂教学设计巧妙整合,都能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把名师请进课堂,把剧院搬进课堂,把音画引进课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各种媒体,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与现代文化元素的交融中,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丰富、有效、精致化整合课程资源,是让自主、合作、探究走向深层的前提,是《〈史记〉选修》教学实践的重要的第一步。要实现教育理想――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还需要耕耘者更多多样而有效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反思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9)

老班上课有三个程序:NO1先别翻书,看他在黑板上”表演“,你只需把思维跟着他转,不一会儿你就能听出点名堂来,当然你也得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NO2这回该打开书啦!老班会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实战“,总不能光”纸上谈兵“吧!同学马上开始演算,不一会儿,大多数同学都做完了,剩下的同学都不会,这下老班又接着在黑板上教大家演算。NO3把课本上了弄懂了以后,老班就带着我们到更广阔的”战场“——练习册上”打仗‘了。老班呢?他作为我军的“司令官“自然在旁观战,当有的”士兵“的”武器“——演算方法不好用时,“司令官”可是随传随到,马上改良“武器”这样“士兵”们又可以“上阵杀敌”了。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10)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成的,优秀的方案是要经过实际教学过程的检验,并应逐步进行调整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多个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案,以寻求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大可能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环节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找准突破点、聚焦点、挖掘点,做课堂教学的优秀设计者。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案,可以从文本理解、拓展的角度来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还要注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笔者在教《报任安书》时,补充了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能否找出这两篇文章中一脉相承的内容?

由此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课本,在比较学习中重新研习课文。最后学生从作者类似的遭遇、相近的语言风格和书信内容的针对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在对司马迁、杨恽的遭遇深深同情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报任安书》的深入理解,加深了对《史记》中所蕴涵情感的理解。学生接受到了更加新鲜的内容,激活了追索新知的欲望。又如在教学《渔父》一课时,文章阅读完成后,一般老师可能会设计探讨关于“择生与择死”的问题,往往会流于表面化。于是,笔者决定继续深化教学内容,还是从屈原这一人物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探究问题:

屈原为什么不像孔子和杜甫一样活下去继续为理想而执著坚持呢?古人说过“千古艰难惟一死”,可屈原为什么选择自沉汨罗江呢?死这一方式对于他理想的实现有用吗?

在经过研讨后,学生不难得到以下答案:

对于屈原而言,既然“生”不能活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只剩下一条路,就是“死”。历史没有因屈原的死而有任何改变,但历史却记住了屈原。原因就在于屈原给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们一个“死节”的榜样。屈原的死就在于他宁肯一死,也不愿意污损节操,自甘下沦,以“死”来呐喊,来唤醒那些随波逐流的人们,来警醒那些同流合污的人们。

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才应该是语文课堂真正想要达到的境界。也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二、调整方式,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设计师。但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情的教学,永远依照教案来进行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循循善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建立群体学习环境。学生之间在合作中寻求互补,这既是弥补知识缺陷、理解误差的需要,更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促进学习,互相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应该看到,很多时候,合作学习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是无序和低效的,甚至是混乱和无效的。此时,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方式、目标、内容,要在学生讨论时有意识地进入到讨论相对冷清、相对较弱的小组协助讨论,引导他们共同学习。

如在教授《老王》一课时,当笔者想走出文本,拓展认识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在学习完本课之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周围也有着不少这样收入微薄,地位地下,生活艰难的底层人,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这些身处底层的不幸的人们?

这个探究的初衷是要让学生想到发现他们身上所散发的光芒,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在情感上平等对待他们。但一连几位学生的回答都是我们要“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比如捐款、慰问什么的。虽然说得不错,但感觉不够真诚。后来,笔者将提问改成五个问题:

你能举出一个身边类似老王的底层人吗?你能寻找或者发现到他们身上的光芒吗?仅帮助他们、关注他们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吗?仅仅这些就够了吗?他们真正需要些什么?

这样一连串的追问,非常细致,非常入微,这样就顺利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老王身上的光芒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像作者那样歉疚和愧怍。结果很多同学在这样的追问下,非常顺利地进入到新的思路,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应该在看到底层劳动者的艰辛时,更应看到他们对生活的执著,从他们身上看到坚韧的道德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品质。对他们我们不应该只是施加廉价的同情,更应该是从情感上平等以待,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三、调准定位,做课堂教学的倾听者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真正将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做课堂教学的倾听者。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在课堂上大搞“一言堂”,而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那种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倾听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感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倾听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接受水平,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 下一篇: 课堂教学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