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经济效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49:59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17―02

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专门针对企业团体用户开发的健康服务项目,它基于企业员工个人健康信息,以实现个人健康目标为目的的个体化健康维护的服务过程;企业健康管理建立在现代生物医疗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生物的角度来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企业管理是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1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的意义

健康资源是附属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特殊的资源,随着劳动者生理、心理的变化而变动,不直接受管理者的控制。因此,企业要想对健康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对员工实施健康管理。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健康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力。员工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WHO所规定的特征,还要求工作满意。也即员工健康表现为员工的主观满意(工作满意)和客观满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实证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离职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低,越倾向于离开现有岗位或组织。企业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定期为员工体检,重视关心员工健康状况等措施可以使员工感到被重视和关怀,在工作中有了归属感,提高了精神满足的需求,工作热情高涨,使员工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波特-劳勒期望激励模型指出,工作绩效受到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努力程度、环境制约、员工对所承担角色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员工具备的能够发挥的工作能力强、工作动机意愿好,其工作绩效一般就会高。企业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优化员工工作动机,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员工的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本的基础和保障。员工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身体、心理健康受到不利影响都会对企业造成缺勤率、事故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对员工健康的动态管理,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避免员工亚健康风险,提高工作能力。

(3)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健康的真正成本是不健康的员工无法在工作上发挥最佳表现而造成的生产力下降,而不仅仅是企业员工在疾病上所支出的费用。建立完善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有利于降低员工医疗费用等显性成本,以及员工素质下降带来的隐性成本。企业用人成本降低,其经济效益自然会有所提高。

(4)减少员工流失。一方面,员工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岗位空缺和工作流程中断等问题,使相关成本上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员工流失率的上升不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该有长远发展的概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的企业健康管理,可减少员工流失率,保障人力资本存量,实现力资源规划。

2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的经济成本

中小企业的特点对于员工健康管理存在一些影响:第一,相较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存在不足。第二,雇主与管理者对员工健康管理的认识水平有限。第三,小企业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忽视长期发展和战略规划。

针对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的不足,通过设计“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与成本研究的相关度问卷”和“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与成本研究的相关度访谈提纲”,针对山东潍坊市为调差样本,随机抽取该地区内30家属于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为样本对象,其中中型企业(200~500人)8家、小型企业(200人以下)22家,对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的经济成本进行研究。

由于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投资,投资周期长,投资前期投入大,投资持续周期长,资金流动慢,被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忽视。在中小企业中,成本管理目标局限于降低费用,很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绝对节约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所以,可以将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进行一个成本费用的核算,为中小企业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的投资做一个数据性的分析,为中小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进行指导。

首先,明确企业健康管理的内容。企业健康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健康档案、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健康事故评估系统五个方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档案将员工的纸质病历以及员工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输入电脑,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企业员工健康状况的统计分析,量身定制最为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的最佳方案。

(2)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这个系统以员工健康档案为基础,对员工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危害员工健康的因素,制定员工个人和集体的健康计划和政策,有计划的预防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措施可以包括职业病的预防,配备劳动卫生防护工具、企业事故紧急处理体系以及事故处理的培训等等。

(3)员工健康帮助系统。针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体检。配置健康管理人员、建立健康问题咨询中心、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帮助员工进行健康维护。

(4)健康环境改进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企业环境问题,重新设计工作场所和工作行为方式,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消除危机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危害因素。

(5)健康事故评估系统。一旦企业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健康事故,及时评价因健康事故对员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额,尽可能将健康事故对员工及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调查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从各个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财务人员处获得一系列关于企业健康管理成本的数据,将所有数据代入企业健康管理成本的公式,得到样本企业在健康管理上的人均成本。

健康管理的人均成本=(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企业的总人数

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组织定期体检的成本+建立健康管理系统的成本(包括企业资料存档和网络资料备份)

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政策的成本+职业病的防护成本+配备劳动卫生防护工具的成本+建立企业紧急紧急处理体系的成本+事故处理的培训成本

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配备健康管理人员的成本+建立健康管理咨询中心的成本+举办健康管理讲座等活动的成本

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企业为了提高员工健康状况建立的休闲场所的成本(比如,阅览室、吸烟室、按摩室、上网室、咖啡室等等)

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企业用于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成本(包括主观满意和客观满意)

过程如下:

第一,研读与整理文献。经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与整理,本文拟定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的指标。因此,文献研读与整理是基础。

第二,发放及回收问卷。将拟定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的指标设计成问卷形式发放给山东省潍坊市内随机的20家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问卷填写后再回收问卷。

第三,处理问卷结果。整理20份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成本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0份。

本研究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是通过大量文献搜集、分析、整理来构建的。表1是问卷收集数据整理结果。

观察表1,可以看到样本企业的健康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愿意在员工健康评估方面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员工健康档案方面次之,最不愿意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成本,健康帮助方面次之。但是,仍有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零成本。

结合本次调查的访谈问卷,可以做出一定判断:绝大多数的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评估方面付出成本是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政策的强制原因和员工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原因;大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员工健康档案方面付出成本是性价比高(即付出较低的经济成本获得较大的员工满意度,社会影响,企业的正面形象等);没有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任何经济成本是减轻成本开支的原因和企业主忽视健康事故评估的原因;小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环境帮助方面付出成本是对企业内某些人员的关心原因;一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环境改进方面付出成本是企业主的面子原因。

1:员工健康管理档案的人均成本;

2:员工健康评估的人均成本;

3:员工健康帮助的人均成本;

4:健康环境改进的人均成本;

5:健康事故评估的人均成本。

综合数据,可以看到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环境改进方面付出的平均人均成本最高,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的平均人均成本最低,为0。

综上所述,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项目包括五种: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本文的研究成果是:第一,界定了企业健康管理的内容;第二,构建了企业健康管理成本指标;第三,运用企业健康管理成本指标体系对样本企业进行了数据统计,得到我国目前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人均成本。

本文有很多创新点:首先,本次科研选题具有创新性,把企业健康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找出其相关度;其次,研究内容对企业健康管理成本计算设计比较科学;最后,本次科研的可行性很强,对提高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锦,陈学礼.企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6):94199422.

[2]MoHugh,M;Brotherton,C.Health is weath――Organization Utopia or Myopial [J].Joum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0,1(8):744770.

[3]Jaffe,D.the Healthy commany.Research paradigms fo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health[R].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Washington,1995:1340.

[4]张勉,李树茁.人口变量、工作满意度和流失意图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5156.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2)

在20世纪80年代,持续健康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被挪威首相首次提出,并迅速成为全球各世界的共同遵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概念,强调科学持续的发展是既要满足现代人的发展需要,并且不能够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利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作为大自然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挖掘林业潜力,发挥林业资源作用有着积极意义,笔者试图在分析当前林业发展状况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1 林业的内涵和外延

一般而言,林业的内涵和外延是指,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实现各种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事业。林业部门主要包括营林和森林工业两大部门,一般而言,它们的主要职能是科学合理而有计划地绿化相关的荒山荒地,有力有序地扩大森林资源;同时科学经营好和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在适时适度适宜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林业开发和森林资源的利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林业治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有计划地提高我国的森林资源的覆盖率,积极增加森林木材和相关林副产品的质量,从不同方面满足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同时,研究和加强林业建设,运用林业资源和天然性能,发挥森林的气候调节、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农田保护等综合功能和效用,确保农业的高产稳产;林业经营主要包括森林树木的采伐、更新、森林保护,以及森林再造和抚育间伐,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发挥林业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就当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来看,我国林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为初期发展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阶段。第1个阶段时间大概为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属于我国传统林业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林业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积累;第2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林业发展的核心活动集中表现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开始探索落实林业“三定”政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等3个方面,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林业生产责任制得以确定;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林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国内,而在发展的思想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强林业发展,管理扼制环境恶化的状况,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在这一时期,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为当代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确立了战略方向。

2 影响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

所谓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指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的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从而向社会提供持续化、健康化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提供以木材为基础的某种或某几种的物质产品。要实现此种功能的维护,不仅仅是人类最大限度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前提,还是林业使用价值持续性、健康化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条件,同时,这也是林业价值的根本。

比较共同的认识为:要保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经济实力,也即是社会资源能源、资金信息使用率和增长率、人均收入情况和资源储量等;二是重视林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合力,包括人口容量、素质、意识、道德等诸多的方面;三是对关注生态健康发展而获得的支持力。

3 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与对策

3.1 培育人才队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往往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落实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林业,必须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培育为基础。首先,以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重构适应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纯正的思想意识,通过加强学习不断转变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领悟林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实现林业转型发展实现高效优质的工作方法和路径。其次,教育培养要以面向林业健康持续发展为需要,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前提,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材拓展人的潜在能力。

3.2 注重综合评价

3.2.1 林业的生态效益。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3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3.2.2 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

3.2.3 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

3.3 加大科技投入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

3.4 健全运行机制

从法律角度来讲,要加大林业立法进度。在充分遵循“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以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基础上,加大林业健康持续发展立法力度,充分考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条件,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重点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协调平衡。

从防范角度来讲,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类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建设,增强对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效果,确保林业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林业执法方面讲,要加大执法力度,为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保障。一是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二是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破坏森林行为的发生。

4 结论

我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在当前科学发展观一贯强续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口,要想加快推进林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务必要着力从提高务林人员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工作业务技能水平入手。首先要树立人才兴林观,努力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其次,要注重评价系统的建立,科学评价林业发展的效果与实绩;再者,要坚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为林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总之,要形成合力地推动林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积极环境。

参考文献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3)

中医图书是中医进步的阶梯,它是中医药、中医传统适用技术治已病、治未病的载体、名片,是中医药医疗保健、益寿延年的中华瑰宝。中医药起源于农村,救治强健中华民族几千年,更有新中国六十年代“一根针一把草”解决广大农民医疗保健的辉煌业绩,农村是中医药发展的广阔天地,农村医生和农民群众学习、应用中医药知识治病、防病、卫生、保健,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邯郸是农村在村卫生所建立以中医为主的图书室,促进中医药发展、解决农民保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新举措,将为我国六十万个农村、九亿农民的健康提供重要借鉴。

1 农村中医图书室的建设

1.1 中医药发展需要 中医药是最具历史感和影响力的古老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享誉世界,辉煌灿烂。近几年,全世界中医药热方兴未艾,前景绚丽多彩,其疗效特别是对一些疑难病很好的疗效,令人瞩目。中医药需要“继承”“传播”“发扬”。邯郸市打破惯有的思维方式,智慧地创造出在村卫生所增设中医图书室,以近身直接的中医药图书信息传播,呼唤、孕育乡村医生、农民群众的中医观念,延续、提升中医理论、适用技术,开拓、强化中医药农村广大市场和服务领域,激发、提高中医药的竞争力,更快更广泛地走向世界,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一个不错的“金不换”选择,为中医药技术和文化深入发展架起了一座金桥。。

1.2 农民医疗保健需求。中医药技术简便、价廉、效验、传统,九亿中国农民健康状况差、经济收入低、健康需求大,对中医药有着强烈的欲望。近几年中医药专家教授深入农村为农民治病、开展健康咨询,早已赢得了农民的心,特别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药技术更是神奇有力,研究显示,小小针灸就能治疗200多种疾病。加之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中医药技术对解除农民病痛、增强农民健康是显而易见的。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更好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技术已是必然走势。邯郸市在农民身边建起中医图书室,为农民送上了中医腰医疗、保健、健康知识,实乃明智之举。

1.3 村卫生所条件优越。邯郸市的214个乡镇有5200多个村卫生所,所均村医2人、房4间、药架2-3个、收入3万余元,而且,村医愿意能够每年拿出1000元左右购买中医图书信息资料;村医能利用专业知识信誉指导群众图书阅读、沟通感情、增强效果。在农村公共图书馆缺失、村卫生所有着人员固定、疾病防治联络优势、经济收入稳固和健康教育系统稳定的组织、人员、设备、渠道、活动的支撑下,建设了中医图书室,铸就了中医图书信息采集、保存、管理、传播、健康农民身体的基本条件和投资运营、生存发展的活力。实践表明,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播,路由顺畅,迅速发展,效果明显,为中医药发展、农民健康促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农村中医图书室的管理

2.1 中医图书室基本设施齐全。每个村卫生所的中医图书室有房屋1间(约20平米)、书架3个、书案(桌)1个、椅子几把和算机1台,中医图书存量约1000册。借助卫生系统疫情网络系统将村中医图书室和健康教育的计算机联网联合起来,经常搜寻、征集、健康信息,定期购置中医图书文献资料,构建中医图书信息平台。制定有机构设置和基础建设、图书购置、资料征集、信息采集、资金投入、知识传播、业务运行、管理考核、发展提高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2 中医图书信息采集、储存、传播优势 村卫生所经常搜寻、征集、健康信息,综合运用图书、网络、信息、传媒、传统渠道,丰富中医图书信息普及、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速度、效率、效益。运用图书借阅、报刊阅览、资料浏览、板报公示、传单散发、治病教育、咨询解答、登门宣传和互联网、局域网等多种传输方式,最大限度将健康知识传送给每一个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中医图书室的功能、效率和水平都比较好。

2.3 中医图书室投资、运行、发展稳定。中医图书室图书文献资料信息购置、采集、管理、运营所需费用投入有保障:启动阶段市、县政府、卫生、社会齐动员,筹集资金数百万元购置图书资料,发动卫生部门、公共图书系统、社会各界捐赠,村有图书1000-2000册,具备了小型卫生室(角)的雏形,投入了运行。之后,每年由村医自行投入1000元左右资金,充实、更新村中医图书室的图书文献资料,成功解决了中医图书室的正常运转和长期生存发展。

3 农村中医图书室的效应

中医健康图书室图书信息在农民中的传播,促使农民走上健康之路,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农村乃至全中国的劳动力得到不同程度地增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巨大。

3.1 农民乃至国家福祉提升。农民在村卫生所医生兼“中医图书室管理员”的宣传指导下,健康知识增多、行为改善,治疗合理、保健科学、体质强健,享受到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安康幸福生活,幸福指数有所提高广大农民兴高采烈。3.2 加快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医图书信息在农村的普及,使受到不发达国家传统疾病和发达国家现代疾病双重威胁、健康素养低、热望获得中医信息的农民得到中医健康指导,健康水平提高,使农村农业劳动生产力、城市建设发展的农民工生产力得到增强,促进了农业和城市建设,必将加速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3.3 医疗卫生综合经济效益巨大。深受农民青睐中医药图书信息的传播普及还会带来医疗卫生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①按照美国西方国家测算的宣传1:4的效益比和国家卫生部研究的医疗卫生1:8.5的效益比综合计算,邯郸市5千多个村卫生所所均投入1千元的中医图书信息费用,年经济收益可达6亿多元。如若全国实施健康图书室知识信息普及,年经济效益在700亿元以上。②中医知识传播减少发病、伤残、死亡经济效果明显。一项研究显示,近1千万人口邯郸市,通过宣传疾病防治,年均减少发病、伤残、死亡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③医疗费用节约可观。据邯郸市6个县、30个乡镇、130多村的2500余例病人调查,例均疾病治疗费0.27万元,癌症例均5.3万元;全市年发病4290万人次,其中,癌症32500人;十年年均发病下降0.063%。那么,有千万人口的邯郸市,年减少治疗费在7.3亿元上下、癌症治疗费1亿多元。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村卫生所建设中医图书室是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经济社会效益俱佳新举措,受到了农民、政府、社会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讯,王德安. 图书馆管理工作指南[M]. 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3.

[2] 赵国庆. 图书馆使用管理学[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4)

0.引言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因此,实现林业健康发展,不仅是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如何促进林业健康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影响林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1.1林分结构单一

林种结构不合理。东北地区的乡土树种主要是红松、杨树等,近年来,引进了钻天杨、新疆杨等速生树种,但在年初特大冰冻灾害天气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落叶松因抗冻、抗压能力不强,折断、损毁非常严重,经济林、生态公益林规模较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1.2林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基本上未进行深层次开发,谈不上科技含量,实行的是木材卖“方”的原始经营方式,把资源增值的潜力拱手让全了别人。工业原料林、森林旅游等一些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或正在退化,或正在起步,经济效益一时难以显现。

1.3品种结构不合理

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林果产品品质档次较低、质量较差,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1.4林地土地流转不畅

荒山荒地荒滩面积大,农民思想观念狭隘,重眼前而轻长远,宁肯抛荒也不愿转租或转让给造林大户,致使山地荒芜,杂草丛生,林业规模经营、大户经营难以开展。管理松散,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森林管护缺位,处于真空状态,少数不法分子趁虚而入,进行偷砍盗伐,加大了对林木的破坏。

2.促进林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1更新林业观念

大胆改革旧体制和旧机制,使林业管理体制顺畅,机制灵活。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以粗放的外延发展为特征的,即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实现经济的较高增长。这和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走健康发展的道路,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积极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健康发展的先进技术。

2.2加快林业改革步伐

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的林业经济体制。当前,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对林业的领导,逐步建立有利于健康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按区域化、社会化原则,合理设置林业生产管理组织,调整生产力布局,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逐步推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转让和资源资产化管理,参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做法,调整林业企事业组织,构建新的产业群体。同时,应加快研究建立可操作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综合核算体系,使有关统计和林产品价格能够较准确的反映经济活动所引起的森林资源和环境变化。

2.3制定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消除非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和防止短期行为。开征生态税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由于现行税收体制的缺陷,使得自然资源与能源价格过低(鼓励了低效和浪费),而劳动力成本过高(抑制了就业的扩大)。在这种税收政策引导之下,其结果必须是企业特别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重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率,于是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加速退化,同时,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不足,出现严重的失业现象。而通过征收生态税,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削减劳动所得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这样可以实现税收的转移,从而可以明显地促进就业机会的扩大。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林业健康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尤其要以法治林,在全社会创造良好的保护林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2.4建立林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

林业的行业特点和社会性,使得林业的总体效益非常巨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在很多地方不显著。由于以下原因,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林业健康发展保障体系。第一是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素质低下;第二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并且森林资源相对短缺,中国人均森林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森林占有量的20%。第三是山地多,土地瘠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林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政府调控(政策支持);②科技支持;③资金支持;④意识支持;⑤社会公众参与。

2.5加强林业健康发展的理论研究

首先,加强林业科技研究。当前,应尽快研究建立人工林集约经营技术体系,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其配套技术系统,研究开发森林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和森林灾害预测、预报、预防和应急反应能力等技术。使林业健康发展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其次,建立林业健康发展试验示范区。开展林业健康发展示范区建设。其目标是探索林业实现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研究解决林业健康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为林业实现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典型示范。

2.6重点搞好林产品加工

我省林产工业比较落后,效益低下,只有开发出名牌产品,高科技产品,才能有效地将我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有资源,重点抓好松木产品的加工,全省有松木加工生产能力几万立方米,但分布较散,缺少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半成品加工占大部分比例,产品销售范围狭窄,没有一点名气。我们要大力推行定点松木加工,形成规模效应,逐步淘汰一批生产能力小和进行产品粗加工企业,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推广新工艺,引进新设计,改进生产工具,使其逐步形成工厂化生产,把我省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的松木产品加工基地,拓宽销售渠道,在巩固我省市场的基础上,将产品向邻近地区和周围城市幅射。

3.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为了加强林业健康发展,寻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通过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实施分区突破战略,搞好林业结构调整,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科]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5)

由于石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在石油开采作业时,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同时伴随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然而,企业生产经营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几项指标,其与企业经营管理及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将健康、安全和环境等指标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中是提高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推动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60年代企业安全管理主要集中在装备技术安全性能的改善,以此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利用自动化技术来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逐渐对生产经营环境、人员行为状态及健康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提高,注重研究人员健康、思想行为、工作环境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质量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节能环保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继推出,使得企业认识到员工健康、工作环境及节能技术应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员工健康,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企业也意识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系列的变迁与发展过程中,HSE这一先进管理理念逐渐形成。

现今,HSE管理体系已经将企业追求最大化经济效益的经营目标转变为以人为本、注重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的重心上来,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我国石油企业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可减少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来,石油行业的安全事故、污染事故等持续出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包括石油生产阶段的火灾爆炸事故、开采作业阶段造成的机械伤害、高空坠落及环境污染等,发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石油企业管理不到位所致。对此,在石油企业全面推行HSE管理,将大大提高石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增强各类事故的预防控制能力,避免各类事故及环境污染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当事故发生时,能采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措施和解决措施,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危害评价和风险控制,通过具备高素质的安全技术人员运用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各阶段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风险评估,从而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减少投资成本,节约资源及能源。

石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及健康问题均与企业管理体系息息相关。在石油企业实施HSE管理,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与控制,从而降低企业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促进石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经调查表明,我国石油企业的投资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一点是造成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缺乏的重要原因,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这一现状不仅与我国石油开采形式、石油蕴藏及地质结构等因素有关,更多的是与我国石油企业的资产分配、人员状况、技术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三,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及安全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石油企业如果接二连三的发生安全事故,不仅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石油企业技术落后、管理不到位、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形象也将成为社会舆论的话题。石油企业通过实施HSE管理,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社会和员工谋福利,满足其在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为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提高。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HSE管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也得到充分证实。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公司高层领导曾说:“通过降低投资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优势已经逐渐弱化,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后来,壳牌公司开始实施HSE管理,不仅降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优质的工作环境,保护了公司员工的健康安全,同时在环境污染的控制方面表现优异,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6)

1 引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继“六大禁令”之后,又颁布了“HSE九项管理原则”。开宗明义,针对管理层的HSE管理原则在第一条中首要提出:“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从而,在决策中把健康安全环境因素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其实是与决策本身的特点与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要求所共同决定的。因为首先,决策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对事物的预先设计与推动,会影响到事物以后的发展过程。而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本身就包含设计环节,它是本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在决策时考虑健康安全环境因素,才能向前深入HSE管理各环节,达到全过程管理的科学性[1,2]。从另一方面讲,决策是一种对行动方案的抉择过程,这一过程伸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可以说,现实中的决策活动无处不在。并且,在每一过程中,都决定着一种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HSE管理原则把健康安全环境做为决策的首要事项加以规定,具有一定的理论科学性与现实必要性。对此加以梳理与不断深入认识,可以有效指导HSE具体实践。

2 有效践行原则条款需要明确几点认识

人的认识水平会直接决定人的行为后果,认清决策与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各自特点与逻辑关系,对于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实践是很有必要的。这其中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健康安全环境效益[3,4]。而厘清以下认识,对于实践原则条款会大有裨益:

2.1 任何决策活动都会带来健康安全环境管理风险

在一定意义上,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因为从广义上讲,任何事物都存在威胁人生命、健康、安全及环境的风险,只不过这种风险存在于事物中的或大或小而已。实际上我们是生存于风险的王国中,风险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这是决策活动所立足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决策是针对某一事物的活动,过程需要人的参与。决策做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要受到人的认识水平、情感、动机、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是决策活动的主观风险。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加以甄别与克服。原则条款提出的这一首要规定,是对我们的一种提示与约束。

因此,任何决策活动都会带来健康安全环境风险,做为一名管理者,就要树立起这样的风险敏感意识。只有这样,我们在决策时才能首先考虑到风险,然后去评估与控制风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健康安全环境损失。而健康安全环境风险意识的形成,是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培养与锻炼的,从某方面看,决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取决于这些基本功。而这些又是由对决策的认识水平所直接决定的。

2.2 健康安全环境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

在企业各类决策活动中,特别针对重要项目的决策,会涉及到健康安全环境资金上的投入,在面对这类决策时,决策者往往两为其难,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经济原则要求更少地成本付出[5-7]。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需要决策者树立起科学的经济效益观。因为从短期看,这种投入与经济效益也许是矛盾的,但从更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它们却是统一的。因为极少的成本支出,正是为了预防更大的事故损失。很多的企业实践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即“健康安全环保投入所避免的支出是其投入费用的好几倍”。美国国家安全理事会在《工业生产事故预防手册》中曾写到:每支出一个货币单位用于安全措施,可带来百分之几百的利润。因此,在进行项目投入决策时,不但要考虑健康安全环境,而且还要优先考虑。因为只有首先考虑了健康安全环境风险,才会去权衡用于控制这类风险的支出企业是否能够承受。这样可以提前给予准备,从而避免由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高风险违规、无效投资项目的发生。投入与支出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对此,要学会辩证与发展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矛盾,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统一,从而找到那个使两者联系起来的投资点,这个点一定会存在。我们要树立起这种经济效益观,以有效实施科学决策。

2.3 原则条款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价值观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战略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当其他利益损害到人的根本利益时,首先要维护的是人的利益。当人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生矛盾时[8,9],首先要维护的是人的长期利益。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掉环境,从而损害人的长期利益。一定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而要坚持科学发展,又要必须以人为本,要牢固树立起这样的价值观念。决策优先原则条款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决策优先原则条款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在HSE管理的一种实践。“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必然地包含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实施决策的要求在内。只有树立起“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才能保证我们始终以人的利益为核心,实现科学决策,这与HSE管理精神是统一的。

2.4 决策活动同时是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机会

在经验中我们知道,在各类生产实践活动中,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在不同的时间段上所产生的管理效益及发生的经济成本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决策点――是进行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最好的一个时间点。这个点所产生的效果与效益是其他任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以后管理就会变得更艰难、更复杂,会有更大的成本付出。这是就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时间性来说的。而一旦决策付诸实施,成为现实,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先期时机就会失去。因此,管理者形成一种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机会意识很重要。

2.5 任何决策都会带来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责任

决策活动需要考虑健康安全环境因素,因此,决策活动本身就存在健康安全环境风险,那么,做为决策者就要为这种风险承担责任[10,11]。决策活动首先赋予了决策主体一种权利,它就必然要为这种权利承担责任,这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说,一些违反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制度的决策,不管这决策主体是企业还是管理者个人,都要为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一是法律责任,第二是企业管理制度责任。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这种责任意识,才能在决策中去更主动地考虑健康安全环境因素。因此,就要认识清楚“任何决策都存在健康安全环境责任”这一内涵。

3 科学决策实践流程

原则条款中的“任何决策”包括了企业内各系统与职能部门所发生的所有决策活动。从重要性上包括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三种类型。战略决策,是指企业长期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如,企业管理方针或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战术决策,是指有关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途径、措施的决策。业务决策,是指为了提高日常活动效率而做出的决策。可以说,这三种类型的决策包含在企业高层、中层、基层各层次、环节的活动中。科学决策需要遵循以下管理流程:

从科学决策程序看,决策问题提出后,首先要为决策确定一个目标。落实原则条款,是要我们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目标,即在健康安全环境上,我们的期望有哪些,要达到的标准是什么。为此,要具体参照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另一个是企业的健康安全环境方针。然后,再对决策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进而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落实多种配套措施,再分别与决策目标对照,来最终决定最佳方案的选择。这就是决策活动考虑健康安全环境的科学实践过程。

在落实决策优先原则的实践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做法:“在思想认识上,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要高于其他工作;在管理职能上,健康安全环境权责高于其他权责;在资金安排上,健康安全环境费用优先于其他费用;在管理举措上,健康安全环境投入多于其他举措;在绩效考核上,健康安全环境指标,要严于其他指标;当健康安全环境与生产、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健康安全环境优先”。

4 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深入挖掘“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环节,加以正确认识,才能保证原则条款的有效执行,落实健康安全环境各方面要求。原则条款是一种制度规定,更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文化作用,让这种外在规定成为人自身的一种内在素养,从而在决策时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这一行为,从一种无意识的上升为有意识的,从盲目地试探、碰运气转变为科学的合理呈现,来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 孙家军.对壳牌HSE作用机理的系统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168-170

[2] 李晓明,侯殿龙,王勇,等.HSE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方法探索[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4):85-88,122

[3] 张龙,刘建斌,杨洁.组织行为理论在HSE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717-718

[4] 刘景凯.基于管理实践的HSE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2):99-102

[5] 刘书庆,陈晓盛.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维护[J].科学管理研究,2006(5):151-156

[6] 杜民.石油企业HSE管理体系及标准研究[D].清华大学,2005

[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原则学习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8] 胜利石油管理局HSE培训中心.石油作业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9]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Q/SHS0001.1-2001[S]

[10] 高俊梅.石油业HSE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应用[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16:64-67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a)-0027-03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 Management mode; Research progress随着人们期望寿命延长,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以医疗为主的卫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一种新兴的健康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健康管理。近年来,健康管理在国内外均有长足的进展,尤其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许多变化,下面就此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1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1.1 概念

健康管理即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通过提供咨询和指导对疾病进行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1]。健康管理旨在通过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促进社会发展。

1.2 理论基础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能够兴起和发展是基于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体具有相当复杂的自我调节和修复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可以实现疾病的逆转,这是健康管理的基本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状态发展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一般都是从亚健康状态到疾病危险因素增加,再到发生生理病理早期改变,最后出现疾病临床症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即有可能成功地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达到实现健康的目的[2]。

2 健康管理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健康管理的概念提出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生存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人群不断增长直接导致美国医疗卫生需求过度增长[3]。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传统的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应对不了新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了[4]。

在美国,最先应用健康管理的是保险行业。20世纪60年代,美国保险业即提出了健康管理的概念。医疗保险业的管理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大部分健康人仅用很少的医疗费用,而一小部分人却不合比例地用掉了大部分医疗费用。因而找到那些可能导致高费用的人并采取措施来减少他们的医疗费用对保险业来说尤为重要。应用健康管理技术可以早期鉴别出高危人群,通过健康管理减少投保人的患病风险,从而减少保险的赔付费用。健康管理既能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个人对健康保险的信任度,又能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增加行业收益,使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双方受益[5]。

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员工或其家属的健康出现问题会直接造成的生产率下降。有研究发现,员工的健康出现问题时,雇主不仅要花费医药开支,同时还意味着要承担因员工健康问题造成的生产效率下降而带来的损失[6]。基于这种情况,亟待出现一种以疾病预测为导向的医疗服务,维护企业员工的健康状态。只有员工及其家属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使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于是,健康管理的疾病预测模型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疾病预测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健康管理服务中。实践证明,如果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钱,则可以减少3~6元的医疗费用,再加上提高生产效率的回报,实际效益更大。健康管理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识别和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不仅减少企业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能提高工作效率[7]。

1990年美国政府制订了“健康人民”的健康管理计划,该计划项目是全国性的,由美国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主持,每10年1次,循环反复,旨在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目前,“健康人民”已完成了第2个10年,即“健康人民2010”。该计划包括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二是消除健康差距。政府在美国的全民健康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倡导作用,不仅指明了方向,更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使美国健康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8]。

从兴起到发展,美国的健康管理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是医院信息系统研发、应用的领跑者。现代的健康管理以信息化、共享化为基础支撑技术,系统内信息共享的强大支撑作用使得健康管理可以为个体提供连续性、一体化的服务[9]。同时,先进的检测仪器可以科学地评估生命健康状况,降低系统风险,预测剩余寿命,为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持[10]。在美国,经过20多年的实践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都能通过健康管理获益,这不仅包括直接医疗费用的降低,还有健康相关问题的其他获益。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健康管理可以协助卫生资源达到高效合理的配置[11]。

3 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3.1 行业背景

健康管理在美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健康管理在我国出现不到10年,其发展极其迅速,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我国人口老龄化虽然起步晚(2000年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但速度快、数量大,在经济尚不发达、国民生产总值不高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超过经济发展承受力[12],慢性病患者人数急剧上升,慢病相关危险因素日益严重,给社会和个人均造成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市场的迫切需要推动着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3.2 发展现状

迄今健康管理在我国已经发展了10余年,尽管发展过程艰难,但其理念已逐步获得了社会认可。2003~2010年共召开了7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与健康管理学术会议,就健康管理问题取得基本共识,以健康管理为主题的各类会议、论坛蓬勃开展,相关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中国的健康管理在探索中不断前行[13]。全数字化体检系统也已经在我国健康体检中得到应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提高体检质量从而提高健康管理的水平[14]。但是目前国内健康管理仍与国际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都还有待发展。并且我国在专业人才方面也十分匮乏,2005年国家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希望通过正规有序的培训尽快填补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空白。尽管目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还未发展成熟,但其前景是非常宽广光明的。政府在健康管理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卫生部颁布预防性诊疗服务规范,将健康相关产业的主题定为健康管理;卫生部、保监会及劳动和社会保证部出台政策,明确健康管理是医疗保险控制的有效策略。这些都为健康管理的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3 应用前景

健康管理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企业、保险公司,通过对个体实施个性化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节约医疗支出。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健康管理在应用前景方面不完全与国外相同。

3.3.1 保险业中的应用 健康管理在美国是首先应用于保险行业的,而在中国,由于现阶段非医疗性健康消费主要还是以个人支付为主,因而保险业还没有广泛涉足此领域,但从国际健康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保险业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必将进入这一领域,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主要支付者。中国保监会于2004年连续颁发了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5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筹建批文,这对于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随着行业的发展,健康管理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15]。

3.3.2 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是健康管理另一重要的“用武之地”,除了健康效益(即医疗费用支出减少),健康管理还将给企业带来出勤率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员工流失率降低等其他效益。美国健康与生产效率管理学会(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management, IHPM)曾经有精辟的论述:“健康与生产效率息息相关,健康管理通过管理员工健康从而影响其工作绩效,它不仅评估健康干预措施对员工健康的影响,还评估干预措施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员工健康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预防重于治疗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同。目前健康管理在企业中主要应用在健康状况评价、医疗费用控制、人力资源分析3个方面,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健康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开展企业员工的定期体检及检后的健康干预,针对企业特点实施工作场所的健康管理项目将是健康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主要方向。

3.3.3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管理在其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人民群众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守门人”,它可以实现全程的健康信息管理,收集详实的资料来指导医疗需求,辅助临床决策。同时,其贴近人群的特点也为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提供了便利条件[16]。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研究在基层中开展起来。中国农村地区人群的慢性病知识较为欠缺,乡镇卫生院应采取主导作用加强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知识学习。健康教育对个人实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十分重要的[17]。一项针对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中,对66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5年的个体化诊疗随访方案、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综合干预,结果发现采用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高血压,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18]。对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达标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9],同时可显著减少其药物费用和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和社会经济负担[20-22]。

总之,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起的年轻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发展,尽管美国已经有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很多方面可以为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但是也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健康管理还需要广大专业人才的不断努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健康管理都必将发展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2] Hader,Richard. The changing face of chronic illness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underlying influences and unintended outcomes [J]. Nursing Management,2012,43(1):6.

[3] 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113.

[4] Ralph SR,Sanders W. Prospective Medicine: The Next Health Care Transformation [J]. Academic Medicine,2003,11:1079-1084.

[5] McCarver P. Success of a diabetes health management program in employer based health care centers [J]. AAOHN J,2011,59(12):513-518.

[6] Joseph S. Good Health is Good Business [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6,48(5):533-537.

[7] James F. Measuring physical activity: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ies [J]. J Public Health Manag Pract,2010,16(5):404-410.

[8] Thomas L,John R. Community Health and Public Health Collaborations [J]. Public Health Behind Bars,2007,10(5):508-534.

[9] 马伟杭,张俊华,晏波.美国管理型、整合型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初探[J].中国卫生人才,2012,(1):78-80.

[10] Cheng S,Azarian MH,Pecht MG. Sensor systems for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J]. Sensors(Basel),2010,10(6):5774-5797.

[11] Loza C,Castillo-Portilla M,Rojas JL,et al.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s [J]. Rev Peru Med Exp Salud Publica,2011,28(3):518-527.

[12] 饶克勤,钱军程,陈红敬,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卫生系统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1):6-8.

[13] 白书忠,武留信,陈刚.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内涵与实践[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6):321-325.

[14] 兰丽云,王瑜,郭国斌,等.全数字化体检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2,25(2):22-23.

[15] 陈君石,李明.个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30-32.

[16] 王家骥,李芳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24):1-2.

[17] Tian M,Chen Y,Zhao R,et al. Chronic disease knowledge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chronically ill adults in rural areas of Shanxi Province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BMC Public Health,2011,11:948.

[18] 姚保富,许祖芳.高血压病社区干预5年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51-253.

[19] 安景华.社区健康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47.

[20] Liang XH,Gu DF,Zhang H,et al. The analysis of drug cost and direct medical expense in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Zhonghua Yu Fang Yi Xue Za Zhi,2011,45(8):732-736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的重要论断,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不仅深刻揭示了医疗卫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健康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以健康为首要内容的“人类发展指数”,并发表了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千年峰会,189个国家联合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了八项千年发展目标。其中,有三项是卫生指标(即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妇幼卫生状况和抗击艾滋病、疟疾及其它疾病),还有三项与卫生有着密切联系。这表明,卫生发展已经处于人类发展的突出位置。

鉴于健康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维护国民的健康公平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公平问题,并把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人民的基本权利。十七大报告关于健康的重要论断,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符合党的一贯主张,与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相一致,与国际发展趋势完全吻合,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关系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认识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卫生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把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基本标准,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促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卫生事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与我们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忽视了政府对于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作用,责任和投入不到位;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靠市场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照搬到卫生领域,实行“承包”、“分成”,淡化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化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加重了群众的负担;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公平原则,导致优质卫生资源过多流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造成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我国国情和卫生发展规律出发,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绝不能脱离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经济水平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夯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不能盲目追求高端服务;必须坚持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的协调发展,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又要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转变卫生体制机制,加强卫生监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以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的健康效益和健康公平。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对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以市场为导向的卫生体制不仅难以实现国民健康的公平,也容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政府应该在规划、调控、准入、监管、筹资、基本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增加政府投入,引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

必须坚持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从维护全体人民健康的全局出发,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卫生监督体系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科学界定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权利与义务,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维护医疗卫生人员的合法利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卫生人员参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全国600万医疗卫生人员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必须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妇幼保健、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体系建设,健全职能,落实责任,转换机制,保障经费,增强能力,改善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首先,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其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预防保健在社区,疑难重症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最大限度地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结构,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探索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治理规范、监管有力的医院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投入,规范财务收支管理,改革以药补医政策和人事分配制度,建立有责任、有保障、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药费用,忠实为群众服务。第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在严格技术准入的基础上,鼓励国内外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机构,支持有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依法开业,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第五,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强化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疑难病症的联合攻关。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三)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是确保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医疗保障制度要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逐步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同时,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四)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药品是维护人民健康的特殊产品,保障基本药物供应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要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确定基本药物的目录和品种,实行定点生产、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使用等办法,保障群众享有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基本药物。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促进药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严格新药审批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药品安全。改革药品价格管理,提高药品定价的科学性,纠正虚高定价,减轻群众负担。

(五)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健全技术准入、执业规范、质量考核、日常监管、信息、患者权益保障等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保证其安全、有效;加强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职业卫生监管,严肃查处损害职工健康的不法行为,保护职工健康权益。

(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政府卫生管理职能,重点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管。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原则,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为保障全体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逐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鼓励公民有序参与卫生事业管理,推进卫生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卫生政策更加符合群众利益,使医疗卫生服务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

四、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9)

一、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具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社会公益的性质,医院的这一特点要求医院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做到增收节支。因此,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成为了医院管理的中心环节。所谓的财务管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医院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应用和分配,并做好计划、协调、组织、控制和考核等,进而确保医院的各项活动得以正常运行。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医院的财务管理作为医院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收支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发展。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优化医院的各个环节,促进医院的整体健康发展,使医院更加适应现代化和市场化的需求。

二、当前医院的爱物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模糊

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具有社会公益性,同时医院自身也需要发展,又具有市场经济性。对医院的这两个性质的把我决定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测重方面。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如果对社会公益性过于测重,将会增加医院的经营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如果未来降低成本而过多地追求市场性,就会对医院的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在目前财务管理中,很多医院对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或取向模糊,阻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的使用效益偏低

大多数医院存在预算不规范、费用的支出没有计划和定额的现象。对财务管理没有计划,有的计划流于形式,导致各种经费的使用出现相互挤占的情况,造成了恶性循环。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没有对资金做使用前的预算和使用中的控制,过多地依赖于事后的核算,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经验

部分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财务知识的培训,缺乏相关的经验,导致医院的财务使用效率偏低。有些医院甚至缺乏完善的预算制度、预算组织、预算执行和考核的具体办法等等,财务管理部门责任心淡薄,致使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造成了资金的使用不合理甚至浪费。

三、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1.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医院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双重性质,医院的财务管理不能因此而模糊不清。医院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公益单位,因此要把社会公益性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方面,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树立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利用其经济手段,提高经济效益。对财务的管理要立足于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和最高效的利用是目的,因此,要做到预防差错、防止舞弊、避免浪费。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是由院方授权的,操作流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组织人员定期进行监督和复核。其次要合理地编制预算,进而对各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做到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力求节约各项支出,降低成本,给老百姓以最大的实惠。

3.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

财务人员是医院财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爱物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才能保证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医院整体工作的健康发展。

首先财务人员要学习相应的财务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实践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认真分析财务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业务能力。其次,财务人员要熟练地运用电脑和网络,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财务工作的高效开展。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服务行业,医院应对注重财务人员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保证财务人员依法管理财务,促使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总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既细致又庞大。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能够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为了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科学管理,最终实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宋 凭:军队医院财务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 2009(12).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篇(10)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82-02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在精神上具有更高的需求,因此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很多的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对员工的安全检查特别的重视,因此在人员的招聘方面更加的重视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的实际工作范围以及检查的人数。本文主要针对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工作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一、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工作的实际管辖范围存在着争议

从目前的医疗发展来看,预防性健康体检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将预防性健康体检的管理工作划分到市或者的区县的防疫站、食品监督管理所来进行管理,并且按照这样的管辖划分已经很久。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该工作的管理管辖区域划分模糊并且在分级管理方面存在着矛盾并且长期时间之内没有进行解决而导致其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大多数的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较为单一,因此在业务经费方面存在着短缺的现象,而预防性健康体检工作成为了该部门服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能够更多的获得业务经费,提供服务效益,各级单位存在着争抢的现象,也就是利用提前收费的方式来进行体检工作的拖延,增加体检的数量,此外,还存在着各级单位检查结果不认可的问题,这就使得受检查者需要多次进行重复性的体现,造成很大的麻烦以及消极情绪,还有一些单位为了扩大业务量而不断的降低收费,等等。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扩大体检人数,各级单位不断的减少体检的项目,但是却造成体检工作质量的不断下降,同时也破坏了相关工作部门的总体形象。

2、预防性健康体检设备较为落后

从目前的预防性健康体检现状来看,各个体检单位的业务经费非常的紧张,进而导致了相关检查设备更新不够及时,检验的方法不够与时俱进,再加上发展空间等方面限制而使得单位的相关技术检查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是非常的高,这些就造成了预防性健康体检的效果差异率非常的大,因此预防性健康体检过程中的阳性检出率非常的低,并且还存在着不同单位检查结果迥然不同的现行,这样的结果导致了防疫站的预防性健康体检检查工作漏洞百出。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市级的卫生防疫单位被看作是最为正规的体检但闻,但是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缺乏技术方面的评审以及监督,并且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存在着标准上和条件上的缺失,导致整个体检的过程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因此总体的检查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实现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工作管辖范围的明确

由于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管辖范围模糊的现象,造成了受检查者非常大的困扰以及麻烦,市委市政府的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下达相关的规定,明确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工作部门的分级以及承担单位,并且还需要明确监督单位,实现相关工作单位在具体工作职责上的明确,避免出现交叉性的越级管理或者是管理工作方面的重复性监督,造成总体工作上存在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深入,卫生防疫的相关事业单位能够获得政府的相关财政拨款,因此在业务经费方面相对的充裕,这就需要明确自身职责,认识到社会发展效益与单位经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的进行组织收入,实现社会发展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不断提高相关工作部门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避免出现由于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而减少体检项目或者是降低收费标准等等,为预防性健康体检效率和体检质量的提供保障。

2、深化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制度改革

预防性健康检查的体检工作一般是由被检查单位组织到对点的卫生防疫站来进行批量性的体检,因此,由于实际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受检查者的数量过多或者是工作单位、居住地距离检查单位过远等,交通上的不便利以及生产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就容易造成漏检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相关的管理工作部门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提高检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供保障,实现体检率的不断提高。由于卫生防疫站存在着经费短缺的问题,因此卫生检查人员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并且在在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及时的现象。相关的管理和监督部门需要根据健康体检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上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工作人员的专业型培训,并且逐步形成技术升级的发展制度,实现管理上的规范化,最终提高总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卫生防疫管理工作部门需要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严抓质量关,严格的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工作,注重总体流程上的规范性,避免出现采样或者结果的混淆或者是错位的问题,实现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卫生防疫工作部门工作上的问题而造成了体检质量和体检效率存在问题,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不断的规范实际的工作程序,注重质量的把握,转变体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体检的实际覆盖率以及体检项目的全面性。健康体检的检查工作部门在预防性健康体检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配合上的问题以及技术上的问题而导致了差异性非常大,最终导致预防性健康体检管理质量不达标。相关的健康体检技术人员需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卫生防疫部门也需要注重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性素质。

上一篇: 常见病防治大全 下一篇: 培训教学活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