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模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44

合同管理模版

合同管理模版篇(1)

卢玲,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王智源,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又称著作权,根据法律定义,是指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的著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等,其包括了人身性质与经济性质。[1]从管理角度来说,它是知识产权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集技术、经济和法律三位一体的市场竞争形式的特殊管理。相应地,版权资产可以理解为被企业(组织、个人)所拥有或掌握的、能够发挥持续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版权的财产性权益以及与版权权利相关的财产权益。一般来说,只要是有市场价值的版权资源都可以被列为版权资产。同时,版权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其核心是对企业(组织、个人)在不断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版权所有权(包含邻接权所有权)以及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等一系列权益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一、版权资产的基本特性

版权资产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非独立性、可转化性、可交易性和可增值性等特征。版权资产管理也要顺应版权资产的特点。版权资产具有可切分、可衍生和可组合性,因此一个版权资产可转化为多个版权产品,可得到独立开发与运营。同时,版权资产具有可多次交易、多次开发、长期运营特性,即使在权力失效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开发与运营,其价值也是动态变化的。[2]

另外,版权资产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版权资产作为无形资产具有独创性和独占性。版权产品只有具备独创性和独占性才能占有市场,这与版权产品的易复制传播性形成了冲突,加上目前的法律体系难以保证其独创性和独占性,使得其市场价值更加难以确定。另一方面,版权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寿命受环境影响较大。与固定资产相比,版权无形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寿命受政策、市场竞争力、网络新媒体、高新技术的发展、版权新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模仿品及替代品的出现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3]就产业层面而言,版权产业发展的核心即在于对版权资产的管理和运营。

二、版权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选择

在对具体的版权资产管理模式进行选择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将不同的版权资产还原成具有不同属性的契约,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模式,继而通过比较不同管理模式的摩擦费用,进行管理成本与收益分析。一定意义上说,版权资产管理的有效组织需要规范的理论框架以及完善的版权监管体系作指导和支撑。虽然已有学者基于战略资源论的视角探究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的内涵,分析了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4]但在版权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这一领域仍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版权集中式管理、版权分散式管理、版权矩阵式管理的管理模式选择中,从版权资产管理组织体系、版权资产管理目标体系、版权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版权资产绩效管理体系4大方面开展总体论述,并结合版权(文化)资产管理、版权交易、版权行业管理、版权公共服务等机构的配合,探讨我国版权资产管理理论和实证问题,同时勾勒出我国版权资产管理体系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1. 集中管理模式。基于实现企业管理方面的需要,企业的版权资产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核算制度、统一的报告制度和统一的管理制度运作,力求实现企业版权信息和资源的集中监控与调配。在版权的研究、开发、再开发、商业运用、转移、授权等管理方式均由企业的版权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统筹把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整体的利益,实现企业内部合作共赢。

2. 分散管理模式。当企业产业发展多元化或版权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时,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版权资产的价值,企业在版权资产管理时往往在版权资产本部统一管理下,对企业内的各研究事业部充分授权。而企业版权资产管理本部在固定时间与各研究事业部进行一次会议,在版权资产管理本部的指导下,由各研究事业部将各版权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板块。同时版权资产管理本部也会协调各研究事业部之间的联系,并对各研究事业部的人选有决定权。[5]

3. 矩阵式管理模式。亦称系统式管理,在版权资产管理中指为完成专项的版权资产管理任务而由各职能部门派人联合组成的专项事业部,并指定专门的负责人进行领导,每个专项事业部的成员可以包括研究开发人员、市场分析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以及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这样一来,一项产品从开发到形成最终产品、赋予品牌以及销售都将由该小组进行及时的全方位管理,形成最短的信息流,减少了管理层次,有利于协调管理,对技术的变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也会增强。[6]而专项任务完成后,该事业部解散,其成员各回原职能部门。

三、版权资产管理的体系化建设

对于版权资产管理来说,体系是有效管理的支撑,完善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增量精细化运营、盘活存量增加现金流、阳光化交易防止腐败、规范化管理规避风险、跨企业整合配置资源。

1. 版权资产管理组织体系。版权资产管理组织体系重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版权资产管理人员培养;另一部分是版权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业务素质,同时版权资产管理人员的数量应有所限制,既要能满足工作需要,又要避免规模不经济。版权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要结合不同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制订,另在机构设置以后,要做到集分权管理恰当、目标明确、责权利一致、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进而为版权资产管理组织体系创建创造良好的条件。

2. 版权资产管理目标体系。版权资产管理目标体系从上往下依次是战略目标、管理目标和项目目标。首先,制订合理的版权资产管理战略目标,是企业版权资产管理全局性的规范化的重要战略,因此应当符合方向性、先进性、综合性、可行性4方面的要求。其次,要明确版权资产管理目标的过程,结合各自的岗位,使版权资产管理的目标成为企业全体人员努力奋斗的方向。最后,在项目目标阶段要遵循战略目标和管理目标总要求,根据企业实际完成情况,总结分析原因,进而对版权资产管理目标体系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3. 版权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版权资产管理制度应包括制度总则和详细管理制度两个部分。总则部分应说明企业版权资产管理的范围、版权资产管理的意义、制度制订的法律依据、版权资产管理制度目标以及制度执行步骤等。总则部分确定之后,再依据企业自身现状决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如版权资产核算制度、版权资产实物管理制度、版权资产经营制度、版权资产统计制度、版权资产保护制度、版权资产考核制度等。

4. 版权资产管理绩效体系。版权资产绩效管理的建立,首先通过构建版权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如版权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投资回收率等指标,采取相关的评价方法,进一步量化版权资产绩效,找出其中的瓶颈;然后提出提高版权资产利用效率的措施,如优化版权资产结构、提高版权资产转化效率、加强版权资产的保护与法律维权等。

四、基于价值链的版权资产管理活动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版权资产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结合版权资产特点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把版权资产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技术构思可行性检验风险投资版权保护商业应用。辅助活动有组织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信息技术和版权意识活动等。可以说,版权资产的价值链构建也由其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相互交织而成。

1. 基本活动。(1)技术构思:版权资产价值链从技术构思开始,进而创新性创造,通过市场需求的驱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创新要素的驱使,再不断收集已有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而不断地创新改造和完善,得出新的技术构思。(2)可行性检验:对新技术的构思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现实意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论证,包括新技术实施的可能性、版权获得的可能性、新技术的市场响应程度等,通过与现有相关技术的对比论证,检验新技术创造的可行性。(3)风险投资:在新技术构思通过可行性分析之后,就需要进行投融资,由于新技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投资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版权资产实现的重要物质保证。(4)版权保护:在新技术产生和创造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明确版权归属以及加强版权保护,在最终方案确定之后,要积极进行专利申请等版权保护工作。版权保护是版权产品市场化的前提,是激励版权所有者的重要保障。(5)商业应用:版权成果一旦获得正规授权,就应当在企业战略的规定下,在有效时间内得到充分而有策略的利用,将版权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商业化运用过程中,还可以允许许可、合资、投资、控股、参股、兼并等战略联盟方式,为版权转化提升竞争优势,但同时应当规避版权资产的经营风险。

2. 辅助活动。(1)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职能形式,最大限度利于知识和信息在组织间的共享和传递,同时设置专门的版权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版权资产管理人员,提升版权资产管理在企业内部的重要性地位。(2)人力资源管理:版权资产不仅仅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涉及各种复杂资产的融合,因此版权资产管理需要多学科专业人才,企业内部应当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训体系。(3)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版权资产传播途径也更加广泛,要综合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应用网络搜索和数据库平台等信息技术。(4)版权意识活动:除了强制性的版权活动之外,也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版权意识,要健全版权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实力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重视版权、积极学习和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形成特有的版权管理文化。

五、版权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版权资产价值的高不确定性。版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其本身最大的弱点在于其轻资产性,其价值的来源几乎只是依靠法律规制、产业渗透和运用来获取。由此,对于版权资产进行价值评估面临两个基本难题。第一,版权标的唯一性,使其无法像固定资产这样进行货比三家之后,与市场上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而确定价值。第二,未来潜力的不可测性。因为版权资产的经济折旧速度较快,再加之版权具有一定的法定期限,因此经济寿命无法确定;同时版权资产的盈利能力具有高度动态性。市场环境、企业环境的变化对于版权价值影响巨大,如在末日谣言破灭之前,各类末日题材的电影会获得极大的成功,但在末日谣言破灭之后,此类影片将不是观众追逐的焦点,相应的版权资产价值也将出现大幅跳水现象。

2. 版权交易的市场风险。在版权交易中,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是结算风险。版权所有人的版权收入往往是通过版权的使用频度,如引用率或点击率来确定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版权方能利用信息优势伤害版权所有人的合法利益,百度文库事件便是版权结算风险的典型性事例。

3. 法律保障不完备。版权产业化运营与市场化交易需要成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与保护。版权资产所涉及的法律体系远比一般资产复杂得多。首先要考虑与版权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而不同著作权的保护方式与期限是不同的,因此在产品涉及与交易时必须以版权标的为基准;同时,版权资产涉及相关财产权法律法规,但由于版权资产的特殊性,《物权法》等法律并不能完全涵盖版权资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版权所有人的利益。

六、版权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1. 启动共同市场。对于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其风险往往需要通过分散化投资来分担,建立共同市场,可以将风险不同、种类不同、期限不同的版权资产进行组合化管理。第一,可以尽可能地比较同类型版权资产,基本达到货比三家的效果;第二,可以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需求与偏好进行版权资产的开发;第三,对版权资产进行打包,可以更好地降低版权资产的整体风险;第四,聚集各类版权形成版权资产池,可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价值评估标准语评估体系。而共同市场已经在2009年12月建立,目前有正式会员单位9家,列席单位7家,这对于推进版权集约化运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建立健全版权结算中心。为有效规避版权交易的结算风险,应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结算中心,这样可使版权所有人、版权受让方、版权人与版权使用者等各方共享透明的交易信息。此类版权结算中心在美国已经有效运行了30余年。2011年,美国版权结算中心开始瞄准中国大陆市场,并积极与中华医学会进行接洽。而在电子版权领域,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浙江移动签署了关于动漫项目的合作,通过DIC体系保障各方的利益分享与维权需求。

3、不断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法律和政策体系不仅是度量版权资产的合法性的参考标准,更是保护合法合规的版权资产的有效保证,因此进一步完善版权资产领域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首先,要不断完善《著作权法》和相关法律体系;其次,要完善《物权法》等财产法,版权作为一项资产类别,在相关财产法中应进行更为细致的规定;最后,要强化政策监管,尤其是对市场上泛滥的盗版侵权行为进行有效调控与有力打击。

参考文献:

[1] 王智源. 论版权经济性质与价值实现[J]. 编辑之友,2012(7):97-100.

[2] 陈一宏. 版权资产管理与运营从规范化开始[J]. 中国传媒科技,2012(Z1):19.

[3] 李先瑞. 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探讨[J]. 国际商务财会,2012(2):73-75.

合同管理模版篇(2)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50-02

版本管理在信息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版本管理主要应用于信息库领域中,残疾人档案、就业、康复医疗等各种版本数据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依据,对保障和维护残疾人的各项基本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基于残疾人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管理。

1 版本管理

1.1 版本

版本的愿意指的是同一本书因传抄不同、编辑不同产生的内容不同的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和数据库领域引入版本概念,不同时期的数据库和不同功能的软件可以用不同版本来表示。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我国人口基数大,相应的各类残疾人总人数较多,其结构复杂且分布广泛,这就给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宏观角度来看,残疾人管理信息涉及到税务系统、卫生系统、计生系统等各个方面,信息量比较庞大,从微观角度来讲残疾人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有残疾人个人信息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就业保障管理、医疗管理、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众多的管理内容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而残疾人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新一轮版本的生成必须要以之前版本的数据库为基础,针对不同版本的残疾人信息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1]。

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其版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版本,指的是随时间出现变化的残疾人信息的版本,另一类是选择版本,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在同一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表达内容形成的多个版本,例如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医疗管理就是三个不同的版本。

1.2 版本管理

残疾人信息系统中,不同数据库版本如果简单的集合在一起,很可能导致版本的混乱和失真,因此对版本的管理只至关重要。版本管理指的是明确的表示出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当前常用的版本管理模型有以下三种。

1线性版本管理模型 2树桩版本管理模型 3有向无循环版本管理模型

线性版本管理是一种简单的按照先后次序技能型排列的版本管理方式,线性版本管理模型一般应用于一定时期的残疾人信息管理;如果时间较后出现的版本不能够由前一个版本得出,则需要用到树桩版本管理模型,树状版本管理模型指的是以中间的一个版本为基础形成多种版本;有向无循环版本管理模型是当前比较完善的模型,其能够反应并生成各种多版本生成的情况。

2 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管理

2.1 版本划分

残疾人信息系统以数据管理为核心,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模型和数据标准,其主要功能有:1)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民族设置、文化程度设置、婚姻状况设置等;2)基本信息管理:包括常住、暂住残疾人的信息录入、残疾人证件管理等;3)数据管理:括基本数据的录入、修改、审核、导入和打印等;4)综合服务信息管理:包括求职就业管理、医疗管理、培训管理、表彰管理等。根据其具体的功能可以分为四种版本,而同一种版本的不同时段也会生成不同的版本[2]。

工作流流程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工作流的系统化执行或自动执行的流程,将工作流概念引入到残疾人信息系统能够描述具体的流程规范,能够将动态的运行情况和静态的定义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不同版本的管理。

2.2 版本管理策略

2.2.1 混合存储策略

残疾人信息系统工作流版本管理可以分为私有工作区、在办工作区和办结工作区三个层次体系,这就能够使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了解各个案卷的各个版本数据,以及私有案卷、在办案卷和办结案卷版本的具体情况,较好的适应了残疾人信息审批的反复性、复杂性要求。

私有工作区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办案过程中的数据,私有工作区只供该工作区用户使用,这些信息通常是还没有完成确定与审核的相关残疾人信息办案工作,其是受保护的,不能被其他用户非法使用和存取的,这些残疾人信息案卷能够在此工作区生成不同的版本。

在办工作区能够生成各类残疾人信息案卷的数据快照,其能够组合多个用户的审核工作,这位办案人员了解不同版本残疾人信息的相关状况提供了便利。

办结工作区中存放着最终审核确定的残疾人信息案卷数据,包括系统信息、残疾人相关数据信息、基本信息以及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等等,办结工作区的各个版本能为每一个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共享,这些版本信息具有只读属性,用户等够进行读操作而不能进行直接写操作。

2.2.2 版本分类策略

残疾人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版本数据,这就给具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对版本进行分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可以较好地解决残疾人数据的版本管理问题。就残疾人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其数据版本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整个信息系统的树状版本管理:对于整个残疾人信息系统中的各个版本进行树桩管理,例如系统信息版本、基本信息版本、综合服务信息版本等等;2)数据分层版本管理:对于残疾人信息审核流程过程中可以进行分层版本管理,例如残疾人等级证件、暂住审核等的审核流程就可以进行分层版本的管理;3)数据库版本管理:对于残疾人信息中的一些调整修给可以采用数据库版本管理,例如残疾人就业信息修改管理、婚姻状况修改管理等。

这种版本分类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并能够建立完整的版本追踪模型,对整个残疾人信息系统版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审核流程中,可以通过工作流进行版本的分解,能够浏览不同审核阶段办案人员的私有版本以查看其具体的审核流程,同时对于残疾人信息的修改和调整采用数据库版本管理能够实现在总版本上的局部修改,降低了版本管理难度,节省了繁复的管理步骤。

3 工作模式

工作流模板都存在版本差,这就能够实现利用当前工作流执行环节对其实例进行切入更改,保证了工作流修改的动态性。在新版本数据库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更新,但具体的事物可能只需要修改部分记录,而版本中的其他记录可以保持不变,因此这种新版本数据库的生成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数据库新版本会产生很大的冗余,版本能够反应数据库的一致性状态,而具体的事物是保证其一致性的最小单位,因此我们可以在修改更新后的版本中设定三种执行级别[3]:1)强制执行:工作流实例中的各版本进行强制性的更新执行;2)延后执行:生成的工作流版本按照新的版本模板执行更新;3)部分执行:指的是信息系统中的工作流实例版本只有一部分进行更新执行。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残疾人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研究了工作流版本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并针对版本的更新模式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残疾人信息系统中,各种版本管理功能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模版篇(3)

传统印制工作归属于出版企业的出版部、印制部或生产部,以印制管理为主要任务,承担经过三审三校后图书物资形成到出版社库房的整个生产过程。印制工作以管理为手段,以资源节约理念为核心,将图书物资生产外包给生产供应企业,通过压低制造成本,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更简单化的印制部门则相当于“二传手”,将编辑发稿的文字稿件传递给印刷厂,确定周期,让印刷供应商将成品送到书库,转给发行发货部门,整个过程宣告结束。此时的印制仅是简单的印厂管理工作,缺乏价值链管理理念,更没有经营的思想。

二、什么是印制精细化经营

所谓印制精细化经营,笔者理解,就是细分生产价值链,有效整合出版生产价值链,通过对价值链各环节的深度精细化经营,从而实现印制环节的价值增值。此时的印制生产不再仅仅是以成本节约为核心的辅助管理业务,而是出版企业的核心价值增值业务之一。在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按照价值环节实现的形式,将传统的印制生产业务以增值为分析手段,拆分成材料采购增值、科学印制增值、物流前置增值三大环节,以价值链有效整合为核心理念,依托各环节联动来实现自身的营运价值。根据图书产销链长的特点,经过提炼,我们实现的经营模式为:材料招标、集中采购,委托造货、集散结合,物流前置、分类外包,从而实现印制生产的价值增值。

三、以价值增值为核心的印制精细化经营

1.材料招标、集中采购—精细化经营的价值基础

图书生产过程中的材料管理是印制管理的初始阶段,此阶段价值增值的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材料招标、集中采购。这是印制精细化经营的基础。我们知道,纸张等材料在图书成本中所占成本比例高,对材料的管理要以财产经营、财务管理的思路进行。精细化运营的方式就是将材料的供应合理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常规常用材料实行招标集中采购、统一调配;二是非常规特殊材料直接委托印制供应商备料生产,实现成品管理。这样既保证了大宗常规材料的价格,同时又减轻了材料管理的难度。通过材料的精细化运营,从价格优势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实现了该阶段的价值增值。

2.委托造货、集散结合—精细化经营的价值中枢

传统出版企业考虑到印制管理的便利性,通常将图书印制地集中在出版企业所在地,然后根据订单造货,发送到全国各地图书批销中心,出版企业承担着全部的造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生产管理由出版企业从头到尾一手掌控。但我们知道,随着图书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图书发行地区的逐步分散,同时考虑到图书产品造货涉及地方出版集团的整体利益,有效管理造货成为最紧迫的事情。印制作为出版企业采购管理的主要部分,应该将产品供应链作为管理核心,也就是说印制部门不仅仅要考虑生产本身,还必须考虑与印制紧密相关的图书配送这个价值增值链,因此,为便利而采购成为印制生产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制精细化运营就是充分利用这种趋势,因势利导,将图书产品造货设计成“量大委托地方出版企业异地造货、量小集中本地直接生产相结合”的委托造货、集散结合模式。这种造货模式,一方面调动了地方出版和印制生产企业的积极性,缓和了原创出版社与地方出版企业利益分配的现实冲突;另一方面使得图书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抵达终端,并且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而且,由于各地工价的差异,印制费用的价差和运输费用的节省,实际上弥补了分给委托造货出版企业的管理费用,最后还略有盈余,实现了生产价值链的增值。

3.物流前置、分类外包—精细化经营的价值提升

由于受到企业规模的限制,各类专业人员的数量不可能很多,全部环节自行制造,质量也比不上专业的外包公司。对于这些出版社而言,部分环节外包有节约成本、分散风险、增强能力和提高效率的优势。物流前置就是将图书成品物流发货和图书印制作为生产的整体环节予以统筹安排,实质上就是在图书生产安排阶段就要考虑物流事宜。将生产供应商纳入区域性的物流体系,实现生产地与发行地的有机结合,通过减少物流成本达到印制成本的合理控制。分类外包即为将图书装帧设计、印制、包装、物流等环节统筹实施、前后连贯地予以考虑,实现所有环节的一致性,尽可能地减少运营环节的冲突,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接口的最佳化、成本最小化。

四、印制精细化经营增值业务的整合

1.完善印制生产系统设计

印制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是一项贯通选题策划到图书抵达批发商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在精细化运营的模式下,要求生产系统的科学设计。完善印制生产系统设计,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理论,按照图书生产阶段所确定的逻辑模型、功能要求,在出版企业能够掌控的生产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一个兼容的、科学的图书生产实施方案。它需要生产经营者能够站在更高层面,思考产品生产的流程。系统设计思想要求生产管理者在图书选题策划之初,将装帧设计、输出、印制、包装、材料供应、物流等环节进行模块化、流程化,归纳出各模块对图书生产的影响因子,结合图书生产的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程序。这样一来,保证了生产环节的流畅,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了价值链的总体增值。

2.实现印制生产环节协同

合同管理模版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重构 全文检索 云计算 非结构化数据库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对知识获取方式及知识用途的改变。传统出版方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因而相应的读者市场逐渐流失。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出版行业进行重新整合,并改进出版方式。基于云计算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软件系统将知识出版、知识服务商进行了整合,从而达到行业整合,使整个行业能紧密合作、急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时通过互联网及电子阅读方式,进行低成本、快速传播,满足人们个性化、良好阅读体验、知识资产管理、知识再创造需求。

1 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对数字出版物管理系统、知识云系统、前台用户系统这三大系统的功能设计及系统之间信息共享设计,将知识出版、知识、知识聚集、知识管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从而将原本信息孤立的出版商、知识服务商及终端读者三个角色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为读者提供知识管理工具,方便读者对私有知识的搜索、管理与再创造的同时收集读者的行为信息,从而发现终端读者的潜在行为。通过信息推送服务为读者推送更有价值的信息。

2 整体架构设计

2.1 系统采用的技术简介

本系统是基于J2EE技术开发的,采用了C/S模式与B/S模式相结合方案,用Struts、Spring、Hibernate实现MVC模式。采用Apache的CXF组件实现RESTFUL-SOA。用Json数据格式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还采用了MongoDB这种NOSQL数据库进行文本信息的存取。通过数据抽取、OLAP等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发现读者的潜在需求。采用客户端定时向服务端发启HTTP轮询请求,服务端根据数据分析与发现的结果向客户端进行信息推送服务。使用Lunce对存储在MongoDB中的文本信息进行分词、预索引,从而实现对文本信息的全文检索功能。采用BMMAnalyzer进行文本分词,用TF-IDF算法(即:词频及反文档频率计算)进行特征提取,通过与历史特征样本集进行对比,最终实现自动文本分类。采用知识重构拓扑图的方式,实现知识重构。

2.2 系统整体架构简介

基于云计算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每个系统都有独立的存储单元与业务逻辑模块实现相应的功能。系统整体架构图如图1。

如上图所示:(1)数字出版物综合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出版社对电子出版物的储存、出版物的审批、出版物的等管理。(2)知识库系统:主要用于从其它两个系统中收集各种知识定义、知识描述及相关文章,并进行自动文本分类。同时知识库系统还包括了市场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市场营销分析、决策功能。(3)用户知识管理系统:即前台用户系统,主要用于满足终端读者用户私有知识的收集、分类管理、私有知识的查询、知识再创造等需求。

3 数字出版物管理系统设计

数字出版物管理模块包括出版资源检索功能、出版资源管理功能、出版资源管理功能;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有用户添、删、改、查、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

打开后台服务系统网页后用户要以一定的身份登录,不同身份的用户将赋予不同的功能操作权限。一般可以将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员用户,另一类是操作员用户。管理员用户主要负责操作员用户的管理,包括操作员用户的添加与删除,并赋予操作员相应的操作权限,并且管理员还可以对后台服务系统所有功能进行操作。操作员的工作主要是对数字出版物的存储管理、数字出版物审批、管理。

3.1 用户管理模块

当用户拥有用户管理权限后,他可以浏览所有用户及其基本状态信息。此用户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一些相关信息进行用户查询。点击要查看的用户后可以用户具体信息进行浏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及权限信息。该用户还可根据需要自由的创建用户、修改用户的基本信息、对用户的密码进行修改及控制用户所拥有的权限。在权限管理模块中此用户可以通过创建角色的方式为用户赋予相应的权限,同时也可以为用户逐个赋予权限功能。

3.2 数字出版物管理模块

具有此模块权限的用户可以对数字出版资源进行添、删、改、查的操作,并可以对数字出版资源相关版权页信息维护。可以人工对数字出版资源进行分类归档。对数字出版资源能进行审批、管理。

4 知识云系统设计

知识云系统主要包括了知识云管理模块、知识挖掘模块及知识推送模块。知识云管理模块包括知识采集、知识加工、知识管理、知识功能,相应功能会在不同页面进行操作并显示操作结果。知识挖掘模块要知识仓库管理、知识自动分类功能。知识推送模块主要实现用户偏好、用户推送功能。

首页是登陆页面,知识云系统主要是给知识维护人员操作,因而知识维护人员登陆成功后可以直接对所有的模块进行操作。

(1)知识云管理系统。能从不同途径中获取的知识资源(包括数字出版物资源、网络知识资源)进行资源集聚、人工信息抽取、人工关键字抽取、人工分类、知识正式。

(2)知识挖掘模块。系统可以对已经入库知识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对用户阅读的知识进行阅读行为关联性分析。(3)知识推送模块: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根据性别、年龄、地域等用户信息并结合用户阅读行为特征,分析出用户潜在的阅读需求。根据这些潜在的阅读需求向用户自动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知识。

5 前台用户系统设计

前台用户系统由知识获取模块、知识维护模块、知识编辑模块、知识重构模块组成。

知识获取模块包括内部检索功能、外部检索功能、其它知识获取功能;知识维护模块包括私有知识检索功能、私有知识存储管理功能、私有知识分类管理功能;知识编辑模块包括知识文本简单编辑功能、自定义标签加入功能、知识文本展示功能;知识重构模块包括知识定义功能、知识关联功能;

前台用户相对后台用户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种类型的用户身份,那就是客户端用户。客户端用户也可以进行分级,这类分级主要用于限制可以获得的知识资源及私有知识的存储量,对客户端用户的操作权限本系统中不进行限制。本系统暂不对客户端用户进行任何分级。

(1)知识获取模块:知识获取主要用于用户从知识云系统、数字出版物管理系、互联网、及其它方式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文本信息。(2)知识维护模块:对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的知识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对知识信息进行添、删、改、查的管理,对知识信息进行自动或人工分类管理,对私有知识进行搜索。(3)知识重构模块:构建知识重构拓扑图,在拓扑图中对重构知识进行基本定义、知识细分定义、知识扩展定义、知识关联。根据知识定义系统自动到私有知识库中搜索相关知识,并形成与知识定义相关的知识集合。同时提供用户可以手工获取或补充知识集合。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是今后电子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读者、知识服务商、出版商之间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顺畅流动并加以利用,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知识再创造为社会生产技术的革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提出的基于云计算的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旨在便于读者的知识管理及系统中各角色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为知识管理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树林.知识处理论:实现知识处理环境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Guus Schreiber,Hans Akkermans,Anjo Anjewierden.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The CommonKADS Methodology[M].MIT,1999.

合同管理模版篇(5)

一方面,面向所有节目,提供制作前所需的版权支持,接受专业问题咨询,制作针对各种事项的格式合同文本,通过培训使制作人员熟悉版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面向特定大型节目,版权管理需参与到立项阶段的决策工作中。首先,根据节目规划,预期制作过程中所需使用的他人作品,调查这些作品是否存在权利瑕疵、是否正在发生纠纷、是否为多方联合制作等特殊情况,确定如何处理与权利人的版权关系,需要对方出具何种证明文件,从各方面防范版权纠纷风险。其次,为了充分实现节目版权价值,需要在立项阶段就对节目未来可能的利用形式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细致的规划,将版权价值作为决策节目投资立项的重要因素。

(二)节目制作中的版权管理与监督咨询

节目制作的过程就是对其中包含的素材作品的使用过程。使用这些素材前必须妥善处理与权利人的版权关系,由制作部门与之签订格式合同,或根据权利人的授权内容拟定合同。版权关系复杂的,例如合拍、委托制作、购买整片等,节目部门处理版权关系有困难时,由版权部门直接参与合同的签订。各类合同应统一归档保存。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信息记录也至关重要。各环节中产生的版权信息,可以从总体上反映某一节目使用作品的情况和版权处理的过程,从而作为该节目是否可重播、译播、作素材使用以及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记录就会影响后续使用和开发。目前已经有部分电视台采用电子系统进行版权信息的记录,是我国电视媒体逐步提升版权管理工作水平的良好开端和切入点。监督是制度成功的保障。在节目播出前的审查阶段,需加入版权审查项目,确保节目部门已处理好版权关系、记录好版权信息,做好合同备案和归档,否则不予播出。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也是版权管理的重要内容。电视从业人员应该掌握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版权知识,应得到相应的专业培训,同时也需要版权部门提供专业咨询协助。当前,电视从业人员对电视节目版权的认识还不够,普遍存在怕麻烦和侥幸的心理,因此,普及版权知识、推广版权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节目制作完成后的权利运维

1.权利维护维权是版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电视媒体作为制片者和创作者对其制作和生产的节目享有版权,同时作为非自制节目的广播者,享有广播组织权,如果其享有版权的作品得到相应开发,还可能享有出版者权和录音录像制作者权。遭遇侵权时应该采取行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包括收集侵权证据、锁定侵权主体、进行证据保全、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并做出赔偿、提起投诉和法律诉讼等,避免版权商业价值的损失,同时也可对社会起到尊重知识产权的示范作用。2.解决纠纷当电视媒体作为侵权人或第三人被投诉或控告时,也需要版权部门提供解决方案,包括确认对方证据、调查事实真相、审查是否属法定许可、积极协商、表达诚意、做出承诺,力求将权利人和自身损失降到最低。3.商业化开发电视节目的价值不仅限于播放,从仅为播出而制作节目向既为播出又为市场制作节目转变,这是电视产业化发展应具有的价值理念,提高节目的再利用率、促进节目的商业化开发是版权管理的重要目标。开发的形式多样,包括节目播放权的销售、将节目内容作为素材销售或许可、出版发行音像制品和图书、产生各种改编和衍生作品等等。目前,我国电视台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广告,版权开发的收入在电视台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电视台存在明显差距。要提高节目的商业化开发程度,首先要提高节目质量,其次是通过版权管理,在节目制作前做好规划,节目制作中处理好版权关系,以此为基础在节目开发前提供版权查询服务,确保自身完全具备开发该节目的资格。而对于长期积累的版权状况不明的节目资源,则需进行版权清算,追溯当时使用作品、邀请嘉宾演员等情况,与权利人补充缺失的授权文件。清算的难度和成本也决定了节目开发是否可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前期版权工作和信息记录的重要性。节目开发前不进行版权查询或清算,就可能开发没有开发权利的节目而导致侵权。

二、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的模式

(一)国外及其他地区可借鉴的全流程版权管理模式

1.日本NHK电视台的版权管理模式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电视媒体的版权管理模式,成功经验中都不乏将版权管理深入到节目制作各个阶段的案例。比如日本NHK电视台从节目制作之前开始,就充分考虑节目后期开发的各种可能性。NHK电视台在节目制作前,在所预见的节目开发方向上,版权管理部门通过约定许可使用范围、与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一揽子协定,以及和独立权利人或人签约这三种形式,将涉及节目制作的相关权利进行约定。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及时调整相关权利的使用和授权,使得节目开发时创造更大的版权价值和版权收益,实现电视台和权利人的共赢局面。NHK电视台每年制作超过两万集的电视节目,可以想象这两万集电视节目资源在许可授权清晰、开发范围明确的状况下,其版权收益是何等的可观。2.香港TVB电视台的版权管理模式在我国香港地区,在全流程版权管理及版权产业链的开发运营方面,也有非常独到之处。以香港TVB电视台为例,其独具特色的“窗口时限”版权经营模式,使其形成了涉及版权发行的一整套规范化程序。而实现整套程序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全流程版权管理,使播出节目拥有完整可靠的节目版权,从而实现版权权益的最大化,更使TVB电视台拥有超过4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可以在全世界进行开发并获得收益。在版权开发后期管理方面,尤其是侵权管理方面,与内地的被动发现被动维权不同,TVB电视台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通过向海关发送节目产品清单以及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合作等形式,对其拥有版权的音像制品和互联网传播节目,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将盗版行为给电视媒体机构自身带来的权益侵害降到最小。

(二)现阶段我国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的可行性模式

1.在内部设立版权管理专职部门在现阶段我国版权管理的整体背景下,电视媒体机构要逐步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的版权管理,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版权管理工作的专业团队,设立版权管理的专职部门,就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管理。由于电视节目制作的特点,各电视媒体节目制作的具体情况不同,如在内部设立自己的版权管理专职部门,可以更多了解自身内部的问题和细节,便于制定各类版权管理规章制度,更有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也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版权管理运行体系,使版权管理更加高效。2.与外界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合作由于版权管理工作开展规模等原因,我国不少电视媒体机构在短时期内无法构建一支足以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的专业团队。所以,在工作开展时与外界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合作,对电视媒体机构快速建立版权管理体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系统化梳理管理流程和实现电子智能化版权管理工作等方面,专业版权管理机构有着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对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可以把相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逐步改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被动管理模式,降低工作的时间成本。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繁复的文本归集、数据处理和查询监控等工作,也需要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和具有相关方面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合作的补充,从而真正实现将电视节目全流程中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三、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的意义

(一)节目品质及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已经对传统电视媒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和灵活多变的节目制作形式,也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然而,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最终获得更多收益和更多影响力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节目内容。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能够完全保障参与节目制作的各方权利人的权益。一方面,保障相关权利人的权益,有助于激发权利人的创作和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权利人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当中,从而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和节目品质,增强节目内容的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形成成熟的版权产业链

实现了电视节目全流程版权管理,电视媒体必将掌握大量拥有完整版权的节目资源。而这些版权完整的节目资源,可以通过授权播放、图书、音像制品、演绎改编以及衍生品等多种开发渠道获得收益,从而形成以自有版权为核心、多样化节目产品为依托的独享版权产业链,使电视媒体拥有除广告收益外,另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合同管理模版篇(6)

关键词:

ERP系统 出版企业精益生产 管理模块

一、出版企业实施ERP系统管理的必要性

ERP,英文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1993年由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首先提出。作为目前众多企业追捧的管理系统,它的特点在于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数字信息化集成融合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企业特点和现状的最佳发展模式和操作方案。同时,该管理系统将企业本身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于同一体系中统一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010年底,我国出版产业全面完成转企改制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主体,完全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行,但多年的政策支持和文化保护,使得出版企业并不像其他行业具备相当的市场抗击打、抗风险的能力和经验。在此情形下,出版企业在构建和谋划发展模式和运行方式时,应立足于制高点,选择最为科学、严谨、高效、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此来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完成市场化的完全转型。ERP系统管理模式的出现和使用,可帮助企业实现阶段过渡,并得到最为长远的发展。

二、ERP系统在出版行业的运用

ERP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可通过外购、定制和租赁等三种方式获取。具体来说,ERP系统作为一套完成、自主、动态的信息系统,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等门类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通过数据计算得到最佳的资源组合模块,并计算出不同模块最终可能会取得的最佳效益,由相关负责人商讨决定最终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企业在ERP基础上,通过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资金流,把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以用户需要为目的进行经营管理。

(一)ERP系统在出版业的运用

1.合理管理出版产业链资源。在全媒体时代,仅靠自有资源和固有相关资源,已不可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出版企业须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吸纳信息,网罗资源。ERP系统的使用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如图所示)。在该系统内,将出版产业运营产业链中几乎所有相关的经济实体,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渠道、客户反馈等全部纳入到一个完整、全面、机动、紧密的供应链中,以便于随时获得有效信息,帮助企业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安排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精益生产同步工程。ERP系统作为一种先进、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可同时支持“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两种生产模式,并集合数据提供给管理者参考。具体来说, “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是一种常态的生产管理模式。该管理理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是企业经营战略体系的一种。如出版企业在进行图书生产、销售流程时,可考虑把客户、书商、原材料提供商、相关合作等纳入到整个生产管理体系中。如此一来,出版单位同客户、书商、原材料提供商等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具有共同利益目标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涵盖整个出版产业链,成为出版单位正常从事经济活动的核心所在。这就是“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

另一种“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管理模式是企业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快速反应机制。如因各种不可抗因素,图书市场在某一个特定阶段发生较大变化,对某类图书的需求急剧提升的时候,原有出版企业的惯有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该类图书的撰写编辑和印发等生产要求时,ERP系统会及时给予指示和合理配给,通常会建议由符合特定条件的原材料提供商和渠道单位协商一致,暂时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产业链。此时,ERP系统会将产业链中相关的环节单位看做本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动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效、最低的成本将新书打入市场,以此来保持出版企业在图书市场中的核心地位,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理念。ERP系统可同时运作以上两种管理理念而不相冲突,这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弥足珍贵。

3.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ERP系统中,计划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原材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于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只需工作人员输入数据即可运行。

在出版企业中,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所涉及产业链较长,且各环节可变性较大,往往某一个环节出现成本可算偏差后,会产生“牛鞭效应”,导致出版企业本身的成本核算误差巨大,进而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ERP系统的运用则避免了类似情况的发生。它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的方式来对相关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保证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需要时,可根据财务资金现状,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以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作出决策。

三、ERP系统实施对策研究

实施ERP系统管理已成为全球众多企业的首选,出版业当采用如下的对策,以提高ERP系统实施的使用率和成功率。

1.重新设计、整合业务流程。出版企业实施ERP系统的前提是以自我为主,此系统只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用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不要把ERP系统理解成是万能的、完美的。要从企业自身的问题着手,把管理流程中不连贯、不畅通的环节借用ERP系统来理顺。需说明的是,实施ERP是一项深刻的管理革命,是一场耗资大、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进行长远战略规划,做好立项分析,包括对经费预算、过程控制、人力配备、组织保障等问题的全方面考量和系统化规划,明确实施目标。因只有设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才是ERP系统运营成功实施的保证。

在试行过程中,将所有问题细化,明确实施次序和实施重点。不要盲目追求最完美,好用、适合才是硬道理。目前,中小型出版社面临来自行业内外等各方因素的冲击,业务发展中遇到了“瓶颈”:由于对图书市场把握不够准确,出版的图书码洋虽在不断增加,但读者群却不见增多;由于“牛鞭效应”的影响,图书印数往往比实际市场需求多得多,导致滞销图书增多,库存问题严重,运费上涨,成本无形中激增等,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包括受众需求了解不够、成本控制把关不严、行业环境政策不清晰等。针对这种情况,出版企业可参考ERP系统中的管理方式,先把企业的管理流程理顺,按照ERP系统的功能模块,如采购管理、人资管理、库存管理、渠道管理、质检管理等规范出版产业链中各环节作业流程,循序渐进地将ERP系统管理方式渗入到企业各角落。

2.转变观念,加强培训,重视人力资源素质。ERP系统是目前全球较为先进的管理系统,因此对于其操作者和使用者有一定要求。首先,出版企业的领导者或决策者需要具备应用ERP系统的素质,不仅要对出版业本身的情况非常熟悉,且需全面认识ERP系统,熟知其作用。由于在实施ERP系统过程中会发生传统管理方式和现代管理方式之间的冲突,这就需要决策者具备创新思维与大力改革的决心,明确是要通过改革使出版业适应ERP系统,而不是要ERP系统适应出版业。

其次,具备开拓精神的中层管理者、执行者的支持,也是系统实施成功的重要条件。还有基层员工的实施和贯彻,他们是ERP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如果没有他们的配合,ERP系统上马后也无法应用,或根本没有办法上马。因此,出版业在应用ERP系统之前和运行过程中,应不断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现代出版企业的管理意识、项目风险知识以及对ERP作用与特点的全面认识。

3.建立与ERP系统相适应的出版业文化。ERP系统与出版业文化都是以提升出版业竞争力为目标的,都是着眼于出版业长远利益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出版业文化主要通过出版企业的精神、理念等来影响员工,增强出版业凝聚力,可以说是出版企业的文化软实力。ERP系统则侧重从硬件管理方面入手,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建设来影响出版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手段等,来提高企业效率,打破原有瓶颈。两者的相互结合,能更加有效地达到提高出版业竞争力的目标。需要说明的是,ERP系统的适用对象更倾向于“扁平”架构的企业组织架构,而这种模式也正是中小型出版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这就为中小型出版企业推行ERP系统提供了前提条件。

结语

合同管理模版篇(7)

2013年6月,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成立专门的出版运营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社务会核心成员和总编办、发行部、出版部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社长和总编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和管理目标为:集中论证重大选题,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提高有效印制率,减少库存积压,提高仓储周转率,降低图书报废率等。许多出版社近年来相继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来加强图书的运营管理,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2008年底即成立了专门的运营管理部①。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同时也是一线编辑业务人员,笔者对此深为赞同,并产生了些许感触和思考。

一、规模化发展之后呼唤建立运营管理新机制

1.矛盾焦点转移与管理升级

长期以来,出版业同行关注的焦点是选题的策划、流程的梳理、质量的保障和渠道的建立。现阶段,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后的各家出版社多数已进入成熟期,体量达到一定规模。选题来源方面,大家都已具备较强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出版过程方面,都已经形成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质量控制方面,已基本具备可靠的质量保障体系;营销渠道方面,已建立与自身产品线相对吻合的发行网络。

目前的主要矛盾转而体现为规模与效益的不平衡发展。具体表现为:出书品种增长过猛,而书均效益滑坡严重;生产码洋即产值逐年攀升,而利润率却呈下滑趋势;库房越建越大,但其扩建的速度难以赶上库存压力的增长速度。鉴于此,出版社的管理重心应顺势而转。

2.转型期新型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近年来,传统纸质出版业务总体规模和利润空间的萎缩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整个传统书业链的源头,业界普遍感觉到:传统出版的低增长和微利时代已经来临,新的增长点举目难觅,严冬的考验正在向我们紧逼,可谓举步维艰。

身为出版人,我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数字化转型浪潮迎面而来的气息。然而,一方面,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电子书包和各种阅读器的出现,让出版人看到数字出版带来的巨大机遇;另一方面,数字化出版的方向和出路到底在哪里?大部分从事传统出版业务的出版社目前仍处观望和探索阶段,尚未找到明确答案。事实上,据法兰克福书展和权威调查机构对全球出版业的调查显示,60%的出版业老总认为,数字化给他们带来的赢利微乎其微,目前低于其整体赢利的10%,在国内受调查出版社中几乎没有依靠数字出版支撑出版社利润的②。在这样的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转型期,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大多数出版社管理层寻求利润增长空间的重要法宝。

3.分级管理与权力回集

大多数出版社在发展初期,都是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社长、总编亲自签批每一个选题和每一份印制任务单,全社一盘棋,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这一时期的管理更重过程。近十几年来,随着规模的扩大和转制的需要,分权制的管理模式纷纷被各大出版社采纳,核算单位被分层分级,或事业部,或分社,实行层级制的目标管理。

时下,上述分级分层管理模式又带来了诸多新问题。比如,过于放权的选题准入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低效选题”和“无效选题”的增加;又如,若对印量不加任何指导和监控,就必然会因为编辑对某些产品过于乐观的市场估计而导致库存的积压;再者,如果没有统一、集中、硬性的图书报废标准和杠杆,就很难有编辑愿意从仓储管理成本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书列入报废清单。因此,从“集中”到“分散”再到某些运营管理功能的再度回归与“集中”,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再到寻求两者的科学结合与平衡,当是现阶段多数出版社对各项具体编、印、发业务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规模化发展之后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1.严把选题,引入选题评估机制

如果说以量取胜、“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规模化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那么,进入企业化发展日趋成熟、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惨烈的现阶段,实现书均品种效益最大化和人均效益最大化,才是出版社经营首当其冲的目标。此时,精品路线的战略地位便显得愈发重要。库存的积压、退货率和损耗率的上升、“低效品”和“无效品”的频频产生、管理成本的压力、利润空间的压缩……凡此种种出版危机,其最根本的源头都在于选题本身的泛滥。

因而,严把选题质量关,尤其是对重点选题和争议选题进行充分、科学的评估,从而作出选题决策,整体提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质选题比例,应该是出版运营管理的首要核心任务。清华社的运营管理委员会成立之后,要求各分社的重点选题及规模较大的套系书和丛书都要提交委员会,委员会根据提交选题的集中度和紧急程度,不定期地召开选题论证会。为此,选题责任人需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这本身就是对选题进行深度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会上大家不仅要论证选题的双效益和出版价值,集体作出立项与否的决策,更要摆问题、提建议。这样的“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火花往往极具价值,能让选题进一步得到全面的提升与优化。同时,为避免主观与偏颇,委员会也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客观的选题评估机制,不可否认,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

2.调控印量,分类分级区别对待

编辑对自己策划的选题普遍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喜爱有加,加上惯性思维使然、市场的复杂多变,以及基于对书均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往往在印量问题上会容易偏乐观,这是造成有效印制率和库房周转率低下最直接的原因。

事实上,近年来,出版行业普遍的情况是:不仅畅销图书的印量在普遍下降,一般图书的首印量也逐渐走低③。单次印量的下行已成为业内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共同趋势,印量的调控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成为出版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清华社的运营管理委员会在成立之初,就对全社的产品结构进行了分类分级的划分,首先从板块的强弱上有一个等级区分(如计算机类与医学类),其次从主发量上有一个级次量表(如教材类、畅销零售类、普通零售类、专业图书类等),然后结合发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各板块各类选题的首印量和重印量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需超标印刷,则应提出充分理由,并申请特批。

3.优化库存,多管齐下加速库房周转

日本出版人小林一博在其著作《出版大崩溃》里记录了日本出版业的衰落过程,其中提到的重要特征就是巨大的库存压力和居高的退货率(图书平均退货率在50%的高位)。而我国,出版业也已经进入了“库存”跑赢“销售”的时代。当自身库房不够用的时候,很多出版社无奈选择了将大批图书“寄存”在装订厂的做法,管理风险大增。如此种种现实给出版业的同仁敲响了一记警钟:控制库存、提速库房周转率已成为出版运营管理的当务之急。

上述从源头上对印量进行调控,无疑是缓解库存压力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清华社的运营管理委员会在优化库存方面可谓下足了力气:针对进入“长尾期”的无效品和低效品积极寻找消化渠道,如进行特殊渠道和特殊折扣的销售、参加有助于提升出版社社会影响力的捐赠等;甚至采取了强制性的定期报废制度,而且报废的频次有加快的趋势,报废的力度也越来越强;另外,随着按需印刷的兴起和发展,“先发行再印刷”的订单式销售成为可能。清华社作为一家以教材和学术出版见长的出版社,也正在积极为一些特定品类(如教参、学术专著等)开辟按需运刷的通道,为降低库存风险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4.指导定价,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原则

随着出版行业企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各出版社出版规模的增大,图书的定价策略和价格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愈显重要。简单算一笔账,以一家一年销售约800万册图书的中型出版社为例,假如年销售码洋约3亿元,若平均每本书的定价上涨1元,则年销售码洋能增加800万元,按发货折扣6折计算,实洋就能增加480万元,而这多出来的480万元是净增的纯利润!

纸张价格、印装工价、仓储物流成本等的增加,加之前面提到的首印量和单次印量的降低,都会促发书价上涨预期,对于水涨船高的道理,编辑们心里都是有数的。但这1元到底该涨还是不该涨?是涨0.5元还是涨2元?涨多少就会对读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到底怎样定价才能实现一本书的利润最大化?还是会让很多编辑在对图书进行定价时举棋不定。针对这一情况,清华社的运营管理委员会将定价原则纳入了出版运营管理的层面,从对全社总体盈利水平的预期出发,基于对行业的总体定价情况进行较为宏观和客观的调研和分析,对我社各板块各类产品的定价标准给予了基本的、大体的分类指导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定价的随意化程度,达到了通过完善定价策略实现盈利能力提升的目的。

5.监控成本,让“节流”为利润腾空间

经过规模化发展后的大部分出版社基本都实行了核算单位层级化管理,下属的各级核算单位都是“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成本的掌控似乎也应完全下放。但是,如前所述,在传统出版业利润缩水的现阶段,分级管理的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部分权力和职能有重新归集的必要,如对成本的适度监控。

清华社在运营成本监控方面历来都有比较完善的监督和调控机制。笔者亲身体会,从出版运营管理的层面,至少从以下两大方面对全社的成本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和监控:在生产成本方面,对排版公司、设计公司、校对公司、纸张供应商、印刷厂、装订厂等进行统一考核、招标和管理;在运营成本方面,遴选性价比高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网络通信服务提供商、办公用品提供商等。这样,既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以规模优势赢得的价格优势,又给与了各业务部门可供选择的范围和自由。对成本的监控,最能直接体现“管理出效益”的理念和效果。

三、新机制对编辑业务和管理层面的反推作用

1.选题策划更为深入,论证更为充分

笔者深有体会,这种自上而下的出版运营管理机制运行以来,对策划编辑选题策划思路起到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引导作用。选题门槛的提升促使每一位策划编辑对选题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和清晰的定位,对选题特色和优势的分析更为透彻,从而对图书的装帧设计、宣传包装等有着直接的提升作用;同时,策划编辑对选题的市场前景必然要进行更为深入到位的调研,将营销环节提前至选题策划阶段的策划意识大大增强。

2.成本意识明显增强,更懂得精细化经营之道

由于选题论证都要求编辑进行成本预估与经济核算,编辑对图书的各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如笔者所在部门的编辑,前几年虽也有较强的成本意识,但认识还是相对模糊,现在,包括新入职的编辑在内,几乎所有人都能在选题论证的环节,迅速准确地估算出一个选题的盈亏平衡点;选题立项后,成本控制贯穿整个编、印、发的全过程,每位编辑都会主动对版税率、装帧、首印量、用纸、工艺、定价、营销成本等方方面面进行精细的比较和核算,以期为每一个选题找到一个最佳的产出效益比。

出版运营管理工作重心的变化,反之必然引导编辑岗位的考核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规模化发展阶段对编辑工作量的要求(列选量、出书量、编加量等)都将退出KPI(关键业绩指标)的范畴;毛利乃至净利很可能成为衡量一位策划编辑业绩和价值最为核心的指标。除此之外,一系列新的考核指标,如有效印制率、图书存销比、选题盈亏比、单品书均效益等,都陆续被纳入到新的编辑考核体系,从而催生一套更为科学、合理、成熟的编辑考核机制。

四、把握几个原则,避免“误伤”

规模化发展之后的现阶段,出版运营管理的目的在于协助各经营部门提升选题质量、控制生产成本、减少库存积压、优化出版物生产价值链,最终拓宽出版社的整体盈利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结合历史的因素、市场的需求、产品的多样性、具体情况的复杂性等,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使其正向和积极的调控、指导、协助、支持的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避免将一线的业务部门“管死”,避免“误伤”。

1.依据科学,尺度合理

选题评估机制建立的依据是否合理?对印量的指导性建议如何进行分类和分级?到底什么样的品种可以归为无效品或低效品?印张定价范围怎样才算合理?怎样的定价策略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所有这些指导性的标准、杠杆和原则,都应该建立在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对行业现状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要尽量避免经验主义。

2.程序简化,反应及时

因面临日益激烈的资源争夺和市场竞争,业务部门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上层的出版运营管理委员会或小组的工作程序尽量简化、反应速度尽量加快,如:按需、适时安排重大选题论证会的频率;论证的程序尽可能直指要害,避免流于形式化;尽量缩短各种审批途径,简化各项审批流程。简言之,运营管理不能以牺牲生产效率为代价。

3.政策灵活,松紧适度

出于管理和指导目的而建立的各项制度、规定和标准,应有其普适性和严肃性,但图书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如:强制性报废制度若被机械地“一刀切”,则很有可能导致某些大型教材的教参在需要供货时断货而不得不高成本小批量加印的后果。因此,凡事都要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把握好政策执行的松紧度。只有这样,出版运营管理才能让编辑“戴着镣铐”舒服地“跳舞”。

随着出版业企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出版运营管理机制必将成为现阶段推动出版社健康持续发展的必备驱动力。未来各个发展时期的出版业,都将出现不同矛盾和问题的焦点,出版运营管理机制有长期存在和坚持的必要性。当然,一方面其主要职能应与时俱进,始终以解决矛盾、促进效益、加快发展为目标,不断适时调整其管理目标和重点。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出版运营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模式也应不断创新。唯有如此,“管理出效益”的商业法则才能真正在出版业得以健康、长久的体现。

(刘细珍,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教材事业部主任)

注释:

合同管理模版篇(8)

在纸质书稿占主要地位的出版时代,传统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原稿进行文字加工,消灭原稿错误,使发排书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传统校对则是以“校异同”为主要功能,基本职责是“对原稿负责”,目的是消灭排字拼版过程中的错漏,保证排版与原稿完全一致。原稿中的差错主要是由编辑负责处理,“校是非”是校对的次要功能。在这种模式下,编辑和校对的分工相对明确,双方各负其责,并有相应的奖罚措施,能够很好地保证编校质量。所以,很长一个时期,这种模式都是出版单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格局也发生了改变,编辑更加注重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而对书稿的文字加工相对有所忽视。编辑加工普遍粗放,导致编辑发排的书稿错误较多,本应由编辑负责处理的原稿差错推给了校对。苏州大学出版社原总编吴培华将这种倾向称之为“编辑职责后移”。校对不得不花很大气力改正原稿的错漏,有时还会替代编辑做文字加工。这势必会影响校对工作的质量。当然,随着电脑的普及,多数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手写书稿,这样的新形势也要求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转变,使得“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这样一来,编辑、校对就出现了职能重复交叉、任务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的困惑。编校流程不顺畅甚至矛盾重重:责任心强的编校人员编校出来的图书质量较有保障,但其中存在浪费人力的现象;而一些责任心稍差的编校人员就有可能抱有侥幸、依赖的心理,相互扯皮、推诿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图书整体的编校质量会有较大影响。

针对这样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出版单位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出版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和节约成本,实行了“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也有的是增加了“印前质检”的环节。这样做固然可以缩短出版周期,节约人力资源,但图书质量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为“编校合一”自身也有比较明显的弱势。毕竟,编辑和校对的工作对象和任务不同,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根本上来讲,“校是非”不完全等同于编辑加工;编辑在进行文字加工时也往往因思维定式而疏漏掉明显的差错。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条是:能够胜任质检工作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编辑的宏观把握能力和校对的“精、细、详、慎”的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公正公平的工作态度和甘于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质检工作是比较容易得罪人,往往会出力不落好的。因此,实行“编校合一”加“印前质检”的模式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如将编校责任转嫁到质检人员身上,反而延长了出书周期,最终使质检工作流于形式,等等。

那么,除了传统的编校分工和近些年实践的“编校合一”,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编校管理模式?即综合上述两种模式,避其短,扬其长,并参考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将编辑、校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种编校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国外编校协会、编校公司的运营方式,即将以往的多部门管理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并加大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各职能交错造成的管理混乱。在这个部门单元中,配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编辑、校对及质检人员,同时,还可以有一些专业的外编、外校人员(包括本单位其他部门的专业编校人员)。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素质、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让他们分别承担编辑、校对、质检等不同工作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工作。在具体运作中,责任编辑根据书稿及排版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按照过去“三校一读”的模式,可以运用校对软件或根据原稿的具体情况相应减少(或增加)校次,也可以在某一校次实行“编校合一”,最后交由质检人员进行质检,质检合格才能付印;若质检不合格,则应返回责任编辑再加工,然后再进行质检,直至质检合格。在这其中,减少成本、节约时间的可奖励,质检不合格返回再加工的要处罚。也就是说,这样的部门就像企业的一个车间,在合理的安排和调度下,保证生产出的图书产品在出车间前达到合格标准。

合同管理模版篇(9)

1.1 复杂多样性

出版社成立初期大部分都是以事业单位为主,但却采取的是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整体财务资金薄弱。随着改革开放出版社从事业单位逐渐转变成企业体制,财务管理在企业的整体经营、预算、成本核算中的重要性才得以体现。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出版企业的传统出版形式,形成了现代数字网络出版模式与传统经典模式的双重局面,由于网络出版业对于内容提供运营商的资源处理方面较传统模式具有灵活多样化,这种复杂性的经营模式,使新常态下的出版企业在管理中更具有挑战性。

1.2 内外投资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发展的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企业发展壮大并不是依靠单独的经营项目来增强企业的实力,企业想要快速提升自身的实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开展多方面投资建设与融资活动,从当今出版行业迅速发展来看,投资与融资的进行则日渐常态。在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于跨企业投资的举动也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各行各业不同股权制度的公司进行重组和海外投资的项目也呈上升趋势。

1.3 风险及内部控制

出版企业由于发展历史较长,经营模式难免已经形成了固有思维,存在着企业内部生产力低下、企业收益较差等现象。随着新常态背景的出现,各行各业的企业经营模式以及企业的整体规模都在不断扩张,出版业的管理工作也会变得异常艰难,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并且随着新模式的出版物涌现市场,出版企业要面对更大的经营压力。因此,出版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的思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 新常态下出版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措施

2.1 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企业如果想要杜绝发生财务风险就要充分了解当前新常态经济是什么现状、新常态经济的政策都有哪些,只有深入了解掌握了现有的经济政策才能避免引发财务风险。当前出版企业必须提高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加强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对新常态经济形式的了解及掌控,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技能,同时要增强审查监管的力度,最大程度降低出版企业的财务风险。

2.2 提高创新管理意识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如今人们厌倦了一成不变的事物,更多的新鲜事物被大众所接受和欢迎。创新已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代名词之一,与时俱进是与创新分不开的,为了跟随时展的潮流,更多的出版企业高薪聘请具有创新意识并富有创意的人才,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但引进人才只是方法之一,并不能完全代替与改变企业原有的陈旧思维及模式,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改变原有的、老化的、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旧思想、老看法,接受新的以及更有创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出版企业要将重点放在培养高层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人才上,使其掌握当下最前端最成功的出版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将学习到的成功管理经验与本企业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自身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案,并严格监督其执行,通过人才培养以及成立创新团队,上下通力配合,以期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从而推动企业的财务管控水平。

2.3 增强资金的使用价值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版企业自己占有的资金比例很低,所有生产资金基本依靠向银行贷款。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版企业参与了市场化的竞争,自有资金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我们知道很多企业往往是资金总是不够用的,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企业要竞争网络市场,企业要开发新产品都需要资金怎么办?首先,出版企业要做好资金的内部融资,要组织人力对经营中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地搞好内部资金调配及融资,确保各项经营资金所需。其次,在保证安全合理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小型灵活的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筹备,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2.4 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需要有成本的,比如组织稿件、购进原材料、安排生产、人工费用、营销费用等,这些都需要花钱,都与企业利润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企业如何做到花小钱办大事、控制成本获得利润最大化,这是我们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议题,在此过程中防范财务风险更是重中之重。要想从根本上控制成本,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现状以及市场状况,制定出符合实际标准的成本预算计划书以及费用限定额度,对出版图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非正常损耗给出相应的规范并督查,对经营部门给出费用控制额度。其次,要构建与各部门、个人之间的联系,将控制成本的整体大目标化分成各个部门的小目标,从小到大、层层递进、落实责任、奖罚到人、环环相扣地进行管理与监督,从而保障企业经营发展稳中有进,快速实现经营目标。

2.5 建立企业内部工作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制度,一个没有制度或者不执行制度的企业一定不会长久稳健的发展下去。对于文化领域的出版企业来说,制度就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制度的文化企业能做出什么样的有文化产品。新常态下,对出版企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应对冲击首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有一套遵纪守法、符合自身企业特点、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制度,然后做到人人遵守。出版企业已有较久的发展历史,许多出版企业现有的制度也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我们要做的是让原有的制度在新常态下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原有的制度里注入新的市场元素,并形成共识共力、共同遵守,让制度监督企业经营,让制度考核到人、责任到人,让制度杜绝各种风险的发生,以制度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3 优化出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3.1 给予财务管理者决策权

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生存状态取决于企业的每一次重大决策,正确的决策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者要结合自身职业的特性积极参与到出版企业在方案选题、生产采购、纸张价格、销售合同等内容上的决策中,为领导者提供准确的成本利润分析、企业限定资金计算以及各种财务信息资料。财务管理者更要结合自身职能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协助决策层为企业制定出详细有力的决策方案。财务管理者还要从控制成本、增加效益、为市场服务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视角把控出版企业生产成品的种类及结构,发挥在出版企业财务管理的真正作用。

3.2 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当前社会是信息时代,通畅的信息系统对一个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成功并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出版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了先进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简称ERP)。ERP系统能完整地将整个出版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生产、质量、销售以及运输物流等业务形成清晰完整的信息链,使出版企业更快速、更清晰、更准确地了解到企业业务的数据销售和库存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ERP集成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ERP建立起与各部门的联系,能直接通过系统的各个对接口与企业内部各部门沟通,从而准确直观地了解到各部门经营情况、费用的使用情况以及整体收支是否平衡,以便快速制定出符合各部门实际情况的财务计划,大大增加了工作的便利性、高效性。

3.3 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角色转变

合同管理模版篇(10)

出版社的出版业务管理核心部门是总编办。总编办的性质,其一是出版社编辑部门的办事机构,必须处理编辑部门的综合性事务;其二是社长总编的秘书机构,时刻为其出版决策和出务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其三是上级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社政策执行监督的机构。其四是出版社图书资料保存、管理的部门。总编办的资料事务繁杂,种类也很多,工作量大,涉及图书编辑出版的整个流程。多年来的出版工作实践,出版社已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出版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地的变化,图书资料亦由纸质介质逐步被电声数字化所代替。随着数字化的推广和普及,总编室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结合管理工作实践,以下就结合数字化应对新情况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二、数字化对总编办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

数字化新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下的在线阅读、电子出版等,对出版行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数字化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数字化管理模式,促使工作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化,流程速度加快,从而使工作效能大大的提高。管理系统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案头手工数据的处理。

2.管理方式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图书资料的管理方式变得更加系统、简单、智能,大量手工的工作数字化后完全由计算机来处理,方便查询、统计、分析图书资料情况,能快速准确为社长总编的决策提供实际数据支持。

3.数字化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岗位素质比传统管理下的要求要高得多,也促使管理人员知识的更新要加快。通过数字化系统应用,能腾出更多时间在服务管理上,而不再需要埋首于日常事务的处理中。

4.能够真正发挥图书资料的价值和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借助于数字化系统,将生产情况、经营情况、发展情况等做出统计分析,为未来发展及项目决策做好参谋。

三、总编办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仍有相当多的图书资料元数据未能达到数字化的要求标准,使数字化工作的后续工程无以为继。如图书出版后要求存档的数字格式数字化文件文件,其的格式不一,有Word格式的,有PDF格式的,也有排版文件样式的;有的是各部件并不齐全,或只有正文电子档,或只有目录而无内容电子档,或无封面、无插图等等。

2.版权意识淡薄,未能将数字出版销售的权力请作者一并授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专门下发出版合同标准格式给各家出版单位,有相当一部分的出版单位认为合同条款过于冗长,将其简化,只列出几条重要的出版要约条款,恰好将应争取的权力放弃了。

3.对于本版历史的图书资料数字化投入少,没能更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将图书资料进行数字化后,以电子产品的形式投放市场。当然,数字化后,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可以二次或三次重复应用。

4.图书资料重复的较多,在内容和形式上没能创新,老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雷同中,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辟如说一个有思想的创意,抓住了市场的眼球,市场销售反应突出,带来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跟风雷同之作立即层出不穷。

四、对策与建议

数字化时代要及时转变思想,由过去的管理职能部门逐步转变为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服务性机构。同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的功能和优势,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

1.建立一套适合的数字化出版管理系统

(1)根据本社个体的实际,深入调研,从每个部门和岗位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建立一套真正为第一线岗位人员量身定做的管理系统。(2)根据出版管理系统要求,制定好各种标准要求,规范要求存档的图书资料格式统一,由责任编辑负责作为出版操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在系统中上传,不必要安排专人上缴,也避免了其中的部件缺失。(3)根据数字化时代出版的特点和要求,重新审视产业动作方式,变革传统出版产业链运营模式。用数字出版的思维做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在内容策划、编辑加工、承载方式、传播渠道等诸多方面与传统出版存在很大差异,在管理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将纸质图书内容通过管理手段和系统功能的实现直接架构上新媒体载体,使出版社从内容服务商上升为内容提供商。

2.管理规范化,流程标准化

实现流程标准化,完全可以避免因编辑或管理人员的畏难情绪导致工作上的失误。总编办首先要完成角色的改变,引导业务编辑从内容编辑变身产品策划师。要让编辑们培养数字化的思维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技术手段、阅读方式,主动策划投放不同渠道的产品;将图书资料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对资源进行二度创作,可以形成内容差异化的不同数字产品,而不是简单地将已出版内容被动地提供给平台商、渠道商。

3.加大数字化管理的投入

上一篇: 加强企业税收管理 下一篇: 办公档案数字化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