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37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1)

近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国内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变化,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部分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展开了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探究中国与英国、美国大学课程体系的差异,从而提出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1][2][3];从社会需求出发,探究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4][5];针对民办高校和高职类学校学生就业特性,探究这些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6][7]。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推演的方法,重点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现有研究尚缺乏对培养目标和学分要求的研究。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既融合了美国教育、日本教育等特征,又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本项目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海峡两岸7所高校为样本,采用案例研究和多元统计的方法,从培养目标、学位及学分要求、必修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研究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探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模式。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大陆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3所“985”高校、1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学科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台湾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2所公立高校、1所私立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如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从海峡两岸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见表1),北京大学着重培养综合型涉外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复旦大学着重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浙江大学着重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目标虽未明确说明,但从其对培养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来看,比较注重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级专门人才;台湾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企业经理人才;政治大学的培养目标为高级国贸决策、经营管理人才及研究人才;东吴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之专业人才。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看,大陆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的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的3所高校总体上旨在培养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学分要求比较

从海峡两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来看(见表2),大陆4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40~16分。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北京大学,最高的是浙江大学。台湾3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36~140学分,各校间相差不大。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政治大学,最高的是台湾大学。相比较而言,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明显高于台湾高校: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低值与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高值相等,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高13学分。

从通识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46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31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出15学分。其中,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分,贡献度高达46.67%。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竟高达72学分,其中,英语学分就达36学分,远高于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分别为:北京大学8学分、复旦大学8学分、浙江大学12学分、台湾大学6学分、政治大学6学分、东吴大学15学分。

从必修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57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70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43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37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对于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台湾高校和大陆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未做要求;北京大学也未对实践教学学分做要求,只规定了毕业论文学分(3学分);复旦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2学分、4学分;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6学分、8学分,是要求最高的学校。

四、必修课程设置比较

各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共同必修课仅有高等数学(或微积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统计学(见表3)。

按所开设的必修课程设置,样本高校可分为三类:以宏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的高校,如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以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从样本高校的特有必修课来看(见表4),复旦大学开设的博弈论、浙江大学开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服务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台湾大学开设的管理资讯系统导论,是各高校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余各高校的特有必修课则是依据本校专长开设的,典型为政治大学开设的民法概要和社会责任伦理。

五、结论与建议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总体来说,大陆4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3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3学分,通识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5学分,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选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第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宏观类国际贸易为主,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但是,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则以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为主;第四,台湾的3所高校均将财务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而大陆的4所高校均未将这两门课程作为必修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改进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从毕业生的竞争力来源来看,短期竞争力来源于职业技能,中期竞争力来源于管理能力,长期竞争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兼顾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的学习之中,而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今后,大陆高校可以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学分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的15学分中,英语学分的贡献度高达46.67%。因此,大陆高校可以相应地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并通过改变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将英语课程渗透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之中。这样既有利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上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三,提高必修课学分要求,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大陆高校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可加大必修类学分设置,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除了具备对国际贸易问题宏观把握的能力外,更要具备管理国际化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第四,增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随着世界资本市场日益一体化,国际化企业及时而正确的决策更加离不开对国际财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企业的经营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掌握国际财务管理理论,建议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6):128-129.

[2]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59-61.

[3]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 2011(4): 158-159.

[4]陈向阳.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17-118.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办学的定位进行重新确定,形成了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人才进行培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定以及具体的培养措施和方法的确定。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加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很多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教育部实施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逐渐加强的重要措施。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对该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本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培养的人才方向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人才,二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商务人才。对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人才,其具备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别。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主要是从事各种对外贸易的管理以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涉及一些商业部分以及涉外公司的对外贸易管理,在此基础上,对该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出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管理基础知识,能够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能够对经济和贸易活动进行高效的管理。第二,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对各种贸易政策和相关的组织规定进行解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以便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为商业部分以及涉外公司提出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第四,要对国际经济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解和掌握,以便能够对各种经济活动和业务进行管理。第五,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语言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为日常的贸易和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够用多种语言与国外贸易对象进行交流,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一般是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商贸活动进行管理的人才,比如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运输、进出口报关、报检、业务跟单等。根据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性质可以概括出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一样,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便于在工作中能够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对各种贸易政策和相关的组织规定进行解读,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内容积极推进。第二,应该具备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能够对商品进行独立拓展,在国际市场中寻找相关的客户,建立客户群等。第三,应该要熟悉国际商务活动的相关形式,具备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第四,对国际贸易的惯例以及相关的经济法规要进行了解和掌握,具备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洽谈的能力。第四,要掌握一定的会计核算知识和商品报价能力,对进出口报关、清关知识和程序进行了解,具备报关、清关的能力。第五,要具备一定的报检基本技能,掌握有国际国务运输和保险的相关知识内容,具备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能力。第六,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结算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语言能力,便于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流畅的交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第七,应该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适应国际商务活动发展的要求。

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最关键的是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当前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要为开放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这个目标与实际的教育过程相结合,专业的定位应该要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需求相匹配,因此在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过程中,整体上地方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开放对国际化经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很多高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是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重要导向的,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特点。

第一,体现了为地方和区域对外开放服务的理念。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虑了地方以及区域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从发展战略来看,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设置的。

第二,体现了为对外贸易企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特点。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涉外企业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属于中小规模性质,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为涉外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丰富人才队伍。

第三,体现了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不仅坚持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而且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训练,促使人才更加适宜未来的国际经济贸易需求。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以及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三、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无论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还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都需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建,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对理论课程进行构建,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一,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贸易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比如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管理水平等,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更强,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不仅要满足专业培养的需求以及人才能力的需求,还应该要与国外的一些院校加强合作,进行经验交流,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第二,对专业必修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该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研究,使其能够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第三,要与国际经济贸易市场进行接轨,在专业课程以及相应的选修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要合理地分配比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应该要与市场接轨,引导学生弄清楚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和课程的实践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各种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硬件以及软件投入

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加大学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课程实训的实施,对于软件投入的依赖程度更深,比如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进行学习之后,还要在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应的管理岗位的实践训练,学校要根据管理岗位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各种管理制度以及措施进行讨论。而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的实训培养过程中,对于硬件投入的力度更大,比如组建相应的模拟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基础。当前很多高校都重视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的建设。加强专业实习是促进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专业性实习一般是到各种实习基地进行,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实习基地以及创业园的建设,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挑选一批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3.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的流畅的交流是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具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进行双语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专业课程为主,由易到难。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实务性的课程主要有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各种专业术语进行规范,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过程中熟悉各种管理和商务流程。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可以配备双语课件、采用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等模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对各种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力。

4.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的实习活动是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角色转变的一个必要过程。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首先要对实习方案进行科学的设置,安排学生到适宜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认知实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常用的一种实习方式,认识实习是通过将学生分配到实习基地、海关、商检、海运码头、保税区、企业等进行实习的一种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的情况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实习机会,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的引导,加强实习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在各种实习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5.教学过程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的有机结合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和合作的力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国外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进行引进,构筑学校与国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的力度,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的加强对相关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对外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再次基础上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纺织教育,2008(10).

[2]李洪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3).

[3]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4(09).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3)

0 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涉猎的知识面广阔,综合能力强。系能从事国际贸易、外贸经营、对外经济合作、外贸企业管理等涉外经济活动的高端人才和贸易专家。可以说,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直较高。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该专业面临的办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国际贸易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必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网络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贸易、文化贸易、金融贸易的全球化呈快速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形式、渠道、秩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黄牌专业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显得极其迫切且重要。

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1)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

探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有必要先弄清楚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完全是研发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练操作工与技师,而主要是以技术吸收及应用人才为基准。

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工程师和职业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二是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三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技术应用能力或胜任工作岗位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四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开展必须具备双师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五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弄清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等问题。

(2)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定位

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基本内涵的阐述,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属于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对外贸易管理人才主要从事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到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管理工作。此类人才要具备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知识;掌握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应熟悉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属于高端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应该属于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主要从事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跟单等工作。该类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经济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应熟悉国际商务各种单证的格式和规范,并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业务的新要求。外经贸实务人才是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这些能力是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是指学生的是非判断力,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身心调试能力是指在不同环境下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交流沟通的基础,包含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使网络信息时代搜集、利用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识能力的培养需要宽广的知识面,主要体现在对知识运用的汇融变通。大学生需要掌握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广阔的视野,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2)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第二方面的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是国贸易专业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从学科的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必然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必然需要具备数理分析能力。从国际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一个商科类专业,该专业学生自然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应用型的定位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第一线工作,因而必须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能力。数理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基本管理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共同构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

专业专长能力则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上延伸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专长能力主要是各院校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和职业的定向性和地方性特征所培养的。专业专长能力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之上结合行业性、地方性所衍生的能力。譬如,某院校所在地机电工业比较发达,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长能能力的培养则侧重机电产品贸易方面;某院校所在地电子商务产业发作良好,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场能力的培养则侧重电子商务方面。

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专长能力养成后,还用应用于实践,由此形成专业应用能力。

3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具有核心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至关重要。[7]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遵循"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原则。"面向市场"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则要求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求,突出专业的地方特色,设置有关地方贸易文化的特色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合作办学"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特色发展"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要为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的特性和专长预留空间。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充分利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方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增强模拟实验的仿真性、实战性,增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要注重实习单位企业性质、地域范围、经营内容、经营规模等布局的协调,在外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实习单位轮换,增加学生感知和体验的多样性。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行研究式、课题式、批判式学习;推广"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3]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4]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6]刘晓伟,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7]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实际上,贸易经济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1998年就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目录外专业,是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较快。但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许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导致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逐渐萎缩。目前,我国只有内蒙古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全国每年培养的贸易经济(不含国际贸易)人才不足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二)人才培养模式欠佳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社会需求有差距成为制约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当今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数量的要求。二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准确的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回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也是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实验软件等为补充。多媒体教学由于过于程式化,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只记笔记,以应付考试;网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但由于资料更新慢,技术支撑能力不高,因而教学参与程度较低。而实验软件在选择上由于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比较狭窄,加上课时所限,所以利用程度也不高。

 

三、贸易经济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

 

1.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内外贸有机结合,从事国内外贸易研究和工作的人,同时面临大量的国际贸易的问题,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需要。因此,贸易经济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商贸英语等特色课程,将奠定复合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2.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适时增加新的理论性课程,把最新的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融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有商业创新、区域贸易等,同时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

 

3.当网络经济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社会中后,贸易经济问题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配合,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贸易形式,所以在基本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是必须的,课程主要有流通经济学、商业史、商品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消费心理学、零售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4.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和“特”,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更能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匹配、更具效率,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特别适应贸易经济课程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必须将教学的聚焦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上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掌握贸易经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贸易经济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又要让学生学到解决贸易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等五个方面。此外,还应安排其他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

 

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包括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小组和学生实践小组等。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社会专题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模块方向遴选出实践性强、操作效果好的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拓展外省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指派一名教师负责。实习去向根据学生意愿,实行双向选择;实习中,要求学生及时分析、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和业务人员沟通交流;实习后,学生必须根据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基地统一考核与鉴定。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培养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研究逻辑思路是院校定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实验教学和教学模式。但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细分、岗位定位及由此而衍生的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上缺乏深入的研究;从院校定位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具备能力综合研究出发,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尚属空白研究领域,在此从以上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分类及培养目标定位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分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概括起来一般是:第一,到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第二,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管理工作;第三,到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商贸公司、银行及金融公司从事贸易业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外贸会计等工作。

从毕业生就业面向总体来看,可以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分为研究型或学术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及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两大类。其中,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又可分为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及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研究型或学术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其一是要求培养这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高水平教师资源,其二是要求选择这一培养方向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学习研究养成。在我国具备培养这类人才培养能力的高校屈指可数。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较强的国际商务经办型师资力量。从我国院校来看,二类本科院校和三类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均属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只是二类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比例相对三本来说较大,是其主要人才培养方向,而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是三类本科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职业高等院校的培养定位则应是单纯的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能力的分析离不开具体的国际贸易管理岗位和商务经办岗位,下面从对外贸易管理岗位和国际商务经办岗位的具体角度,分别对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系统分析。

(一)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会从事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到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管理工作。基于此,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如下能力才能满足将来的管理岗位要求:

第一,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第二,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能够提出或制定较为科学可行的管理措施;第三,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第四,应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能为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提出经营管理建议;第五,应熟悉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这是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进行管理或者管好业务的基本保证和前提;第六,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管理和日常管理业务提供技能支持;第七,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外语和母语,能撰写管理文件,并进行外文阅读和口语交流;第八,应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商务管理的要求。

(二)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一般会从事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国际货物保险、国际运输、外贸会计核算、进出口报关、进出口报检、进出口业务跟单等工作。因此,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必须具备如下能力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第一,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第二,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能够对国际商务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第三,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第四,应具备较强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能针对相关商品独立拓展市场,寻找相关产品客户,建立自己的客户群;第五,应熟悉国际商务各种单证的格式和规范,具备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第六,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经济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具备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业务洽谈的能力,包括业务谈判的外语能力;第七,掌握会计核算知识,具备国际商品报价能力;第八,掌握进出口报关、清关知识和程序,具备报关、清关的基本技能;第九,掌握报检知识和程序,具备报检基本技能;第十,掌握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知识,具备进行国际货运和货物保险的基本技能;第十一,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程序,具备国际结算基本技能;第十二,具备一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管理和日常管理业务提供技能支持;第十三,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外语和母语,能撰写修改国际商务合同、信用证等文件,并进行外文阅读和口语交流;第十四,应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业务的新要求。

三、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6)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专业的名称首先出现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它是由当时存在的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工业外贸和国际商务等专业合并形成的。

从1998年专业名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涵盖的已经远远不止是货物进出口业务,而是包括了国际投资等众多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外贸业务员,而是包括了商务外交、国际商务战略、政策与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的人才。事实上,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许多毕业生进入了咨询公司、银行、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国企、民企和外企,还有的进入了知名投资银行、战略咨询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高端就业渠道。另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由不同的专业合并而来,不同大学的这一专业具有非常不同的学术传统。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的这一专业源自其1998年以前的国际经济、世界经济等专业,学术性和综合实力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大学曾经隶属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其专业源自其传统的行业背景,因此保留了较强的实务与政策研究传统。但是,即使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样的传统上强调实务的国际经贸学科体系,近年来在教学中也大大加强了经济学理论的分量。可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重点已经由上个世纪国际贸易专业强调的实务操作能力转变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战略分析能力和政策理论基础。这种变化是我国对外开放扩大和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经济学为基础的

复合型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大类专业,因此与经济学、金融、财政等其他经济学大类专业下的专业一样,需要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一些大学或者学院,经济学类专业本科实行大类招生,大学前两年所有经济学类学生不细分专业,共修经济学理论基础课,入校两年后才分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运输、金融和财政等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所有其他经济学类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对于准备今后出国或者在国内名校深造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最好在大学期间选修更多的数学课程和经济理论课程。

除了经济学理论课以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商学类课程,其中国际营销、财务会计等课程一般是必修的。许多学校还会提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供选修。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经常涉及法律问题,因此实务传统较强的学校一般会要求学生必修国际商法,有的学校还会提供国际经济法、海商法、国际金融法等课程供选修。

有人说,国际职场最重要的三件事是“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交流、交流和交流)。交流能力对从事国际经贸工作的人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因此,除了开设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学、西方文学等课程外,语言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别强调的。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要求全校所有专业的考生都按照外语专业考生的要求参加高考外语口试,还专门开设了三语实验班,要求该班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要有中文和英文熟练的交流能力外,还需要在法语、日语或者西班牙语中选择并基本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学校给学生提供在该语种国家交流访学的机会。

除了上面这些课程以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会开设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其他各种国际经贸活动中涉及的政策和实务问题。有的学校还可能提供贸易实务实验室和金融实验室,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平台网站上直接感受经贸金融业务的部分流程,有的还会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广交会、博览会、经贸国际研讨会等活动。

选择和不选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由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7)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较早的经济类专业之一。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并首创贸易经济专业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经历了60年的兴衰演变[2]。随着现代商业的低碳化发展和流通业战略性产业地位的不断确立,以及贸易经济特色人才需求的不断増加,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也越发显现其重要性。

 

一、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以贸易理论与实务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贸易经济实验室、商务实习基地为基础的实践培训体系;坚持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的“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贸易实务为切入点,注重内外贸、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以及贸易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贸易实践操作能力。

 

二、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应坚持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夯实专业基础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基本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以内外贸的一体化、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为基点,拓宽专业面,适应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扩大化、范围的广域化的新环境。从夯实贸易的一般性的基础理论出发,构建贸易经济的核心理论教学体系。同时,应主动适应国内贸易经济领域人才需求的特点,提高贸易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改革,并稳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材建设,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和学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凝练实效性强的特色方向,増强专业柔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下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凝练实效性较强的特色方向,开设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特色专业方向的确立既要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特点,又要与国内同类高校有所区别,更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专业建设的历史沉淀,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方向。在方向设置上,可以根据目前我国商贸业和中介业发展迅速的特点,设置“连锁与特许经营”、“商业中介”、“地产金融”、“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拓宽学科领域的需要,可以设置“国际物流”、“网络贸易”、“期货交易理论与实务”等交叉学科方向。

 

(三)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教学改革应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入手[4]。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三型”人才培养目标、、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三结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建立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与效果、科研状况等进行常规化考核。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初中末”三期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事故追究制度、评优与年度考核制度以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多方面措施。

 

课程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应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拓展专业知识面,构建“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学科体系,以及更加注重专业素质、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必须保证质量,重点课程和专业主干课必须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在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上,实行学生、同行专家和教务主管部门等多主体的教学评价制度,安排多层次的专题座谈会,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四)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管理

 

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五个方面(见表1)。此外,还应安排其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专题社会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总结机制。

 

三、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根据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可以从六个方面设计专业建设内容。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新教材建设一方面,课程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突出连锁与特许经营、网络贸易、现代期货交易、会展经济和房地产金融等特色方向。另一方面,抓好贸易经济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组建设。切实落实课程组成员,有计划、分工明确的完成相关课程建设。在具体课程上,认真做好《贸易经济学》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创建工作;大力开展专门的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特别是《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现代物流学》、《期货理论与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同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突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深入开展实验课程建设,对《电子商务概论》、《现代物流学》、《网络营销》和《期货理论与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国内知名出版社的联系,促进新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二)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内外贸一线企业进行学习交流,或进驻相关事业部门挂职锻炼的培养机制,并积极吸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线业务人员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校友到学校兼职授课或做互动交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积极促进师资队伍攻读高学位、出国访问,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事业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国际化教师队伍。

 

(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强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可邀请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内外贸企业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研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科学设计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正确处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之间的关系,实现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情况的变化,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应力求跟踪贸易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切实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双语教学、实验课、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改进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确保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融合,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渗透。

 

(四)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结合本专业己有的研究基础和成果,抓住本校设置的特色研究方向,持续开展科研创新团队工作和科学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标。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加强与国内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开展校际专业建设的研讨活动,不定期举行或参加高规格、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促进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对外交流和专业发展。

 

四、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讲求专业建设的实效性,重视专业建设的实际收益。

 

(一)社会效益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1)培养贸易经济专门人才,专业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贸易经济专业必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贸易经济、商业经济各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2)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旁侧效应,贸易经济特色专业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和影响所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高校通常会同地方商务厅(局)建立密切联系,为本地及周边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从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办学效益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办学效益(1)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累成熟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2)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形成一支优秀的贸易经济教学团队,组建一支配合效率高、创新意识强、教研水平高的课程组,形成研究能力强、成果转化快和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团队;(3)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能有效推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4)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案,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5)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完善贸易经济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实验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8)

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动态。

2.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熟悉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和贸易惯例。

3.能够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分析和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象及问题。

4.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贸易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5.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技术,获得报关员、国际商务师、外贸单证员等至少一项从事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6.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顺利地从事涉外商务谈判业务。

7.具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电子商务的有关操作。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就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符合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课程:

1.厚基础厚基础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有人认为只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才是基础,而专业课则不是基础。于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压缩专业课的课时,有的专业课的课时已经减少到难以讲授的地步。其实,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不仅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把有关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作为重点。厚基础是指加强对学生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等理论经济学课程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规律。2.宽口径宽口径是指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根据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趋向多样化、应用化,以及经济学、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增设管理学科课程,如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使学生掌握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便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管理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重应用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或者能够在银行国际业务部开立信用证、审核单据、处理贸易融资,或者在海关、商检业务部门工作,或者能够在外贸公司处理来往商务函电、进行商务谈判、制作和审核单证,或者可以在保险公司处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等。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提供一般的处理方法,要真正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还必须到实践中积累经验,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利用实训课程、定岗实习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重应用就是要将课程体系向应用化方向调整,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目前国内外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加强实务类理论课程的课时,如国际贸易实务;开设国家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师、外销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课程,如报关与报检、外贸单证、进出口模拟操作等,选用考证教材作为上课教材,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证书。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调整,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知识,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学生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高素质高素质是指培养的学生要兼具一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普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其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而就业单位是非常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多为二类本科,受生源限制,学生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方面本来就有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较弱,以及不能够自主学习。从目前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发现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得比较少,开出来的要么课时比较少,要么都是选修课,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所以要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逻辑学、西方哲学、普通话、礼仪、英语口语和商务沟通等。

5.重外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涉外商务人才,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要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外语方面的课程,如国际商务英语、经贸专业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口语等专业英语课程,通过四年不间断的英语课学习,使学生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强化英语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听说能力,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通过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等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经贸英语的掌握,解决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节的矛盾。除了英语之外,我们还开设了韩语、日语等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程,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开设外贸单证、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等实训课程;其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官应用;再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最后,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利用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创造一个网络商务平台,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扮演进出口商、保险公司、银行业务员、保险公司、海关工作人员等角色,切身体会外贸公司的营销、财务、运输、税务、海关、商检,以及保险等相关业务及其流程,了解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能职责。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9)

关键词:

校区;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0602

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是贸易经济的世纪,从生产的全球化到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一个真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摆在眼前。贸易经济人才尤其是针对一定行业的特色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方向的积淀。

1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

1.1 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据世界贸易组织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我国以2.5616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贸易经济的大发展已是本世纪不容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今天的竞争是商贸的竞争而不是武力的竞争,而商贸的竞争离不开贸易经济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足量的贸易经济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以研究交换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主的一门专业。虽然贸易经济专业曾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前所未有的发展,但1998年专业调整时很多商学院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可30年的经济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贸易经济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市场需要大量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和贸易经济人才,需要他们来从事和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发展,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载体和机制。因此,培养贸易经济本科人才是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1.2 顺应时代呼唤的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贸易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出口优势产品。官方统计,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91.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国家食品安全及人民生活保障,从而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大量深谙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的高级应用型行业英才,但长期来部分高校仅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的多为一般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

1.3 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大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不失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要解决好“三农”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经济等组织的广泛兴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仅畜产品的产量(肉类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7743万吨,2008年达到8000余万吨,一些地区甚至一度出现猪、禽、粮、果等部分主要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无疑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农产品贸易问题。要解决农畜产品的贸易问题,推进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亟待有大批擅长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队伍。

1.4 区位和学科资源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具有自己的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申请是校区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重庆市要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畜牧业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技术的整合是核心,以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各个环节是关键。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相关学科方面形成特色,养殖技术研发具有较高水平,涉及农畜产品的鲜活畜产品贸易、加工农畜产品贸易、宠物及其文化和饰品贸易、享用休闲农畜产品贸易、农畜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原料贸易、网络贸易等发展迅速。

校区地处有中国畜牧科技城的荣昌,农畜产品贸易区位优势突出。这里是全国的农畜产品尤其畜产品交易和信息中心,国家现代畜牧业中心区域示范区。据笔者调查,中国畜牧科技城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饲料兽药企业50多家,有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设立办事处、销售部,涉及饲料品牌600多个,兽药品种千余种,年贸易额超过15亿元的西部饲料兽药批发交易市场。仅他们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尤其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十分旺盛。那么结合校区现有特色和中国畜牧科技城之县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区位优势和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思路抓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

而且本专业的增设在发展西南大学,彰显荣昌校区特色,特别是在完善荣昌校区相对独立办学体系中其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门把校区特色与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枢纽点。

2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可行性

2.1 筹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基础夯实

从当前形势看,贸易经济专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贸易经济专业的筹建工作。尤其开展了结合校区所处的特定位置和办学定位以及西部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从贸易经济专业筹建的教学研究团队现有人员看,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泛,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协调,有5名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教授,7名农畜及其相关产品贸易企业董事长和副教授,农业贸易在读博士1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2人,现有人员在农(牧)业经济管理和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研究等方面初显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从专业筹建基础看,软硬件设施具备,有210台电脑的网络实验室和定量分析实验室3个;从专业筹建外部环境看,不仅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众多的企业实例和研究对象以及贸易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对行业特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内部环境看,校区有以畜牧业发展的养殖相关特色学科支撑,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学科与所开设专业的结合看,不但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畜产品加工学,而且更有与校区特色结合紧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发展,教学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贸易经济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创新基础;从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方法上看,地方高校尤其像校区这样处于县域的分校区办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来加强有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堪称是十分科学的方法。

2.2 学校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全力支撑

西南大学是211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工、文、贸、经、管、法、教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校区在学校平台下根据定位,改变目前专业单一,不能更加完好支撑校区发展的局面,制定了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为特色,以围绕现有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交互融合发展的经、贸、工等专业发展规划,并拟在近年申报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投入1500万开展支撑贸易经济专业的相关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建设,2008-2009年度业已投入近300万元的重点和培育学科经费。可见,学校对专业发展有规划,重落实,能够全面保证增设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需求人才。

3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3.1 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总体市场需求旺盛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结合一定行业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更抢手。根据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多家人才市场的信息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前20位。仅2008年北京市人才交流市场第四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排名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土建、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贸易经济、广告等,表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排在第9位,需求人数达到12848名。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也与前述贸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相一致,充分反映出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合乎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3.2 调研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网上调研需求近30%。对成都、重庆、北京等人才网在网上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近期有效的招聘信息中按时间顺序抽出459条信息,将其中的专业要求进行排列后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共137条,占30%,排列在各专业人才需求前10位,略次于南方发达城市,接近全国需求水平。

所在地企业急需行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荣昌校区所在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拥有众多的农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纷纷表示急需和拟储备熟悉农畜产品行业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如“荣昌与澳大利的动物健康联合项目、畜牧科技城内多数GMP兽药企业”等纷纷表示需求贸易经济专业人才1-3名,合计需30多名;网上调查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农畜产品贸易企业,也待招聘贸易经济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专门人才,并深感该类人才不能满足其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所在区高校现有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校区所在重庆市、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于非农产品的贸易经济领域,从事涉外的非农产品贸易。而校区拟增设的贸易经济专业重点在农畜产品贸易经济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和专门性,与已有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不会产生市场冲击。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学院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J].商业研究,1999,(2):9.

[2]王彤.中国已成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EB/OL].中国新闻网,20090814.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篇(10)

1信息化与全球化引致的“新商业革命”

 

近代史上的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引发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商业形态、组织形式、运营模式、流通技术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近几年计算技术发展的重点已经从信息处理逐步过渡到了信息服务,凭借着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全面精准分析挖掘及呈现共享等技术优势,在诸多领域,“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正在引致颠覆性创新,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而未来,商业领域的竞争,主要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

 

2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贸易经济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在全国仅有三十几所高校设置。在计划经济时期,贸易经济专业培养了许多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部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该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及变革:

 

(1)信息化及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它已经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

 

(2)流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流通领域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商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从实践上来说,流通产业正处于一个成长、变化、开放的时期,急骤的变化需要贸易经济学科与之相适应。

 

(3)由于市场环境/技术条件变化,企业运营模式及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理念/技术手段发生根本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导向/定位及课程设置方面作出调整,以顺应潮流,适应变化。

 

3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

 

为应对变化,专业发展定位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需要优化,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是:立足首都流通产业,着眼国内贸易市场,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五流”融合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院认为该专业应着眼于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营销与管理相结合,以内贸、营销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与设计的思路上,应遵循:人才培养应与市场接轨,打造基于工作的或以就业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该专业社会需求即与贸易经济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培养(技能MKSA),而不是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等毕业了(成品),基于所掌握的技能找工作。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双向反馈互动,两者是相互适应的闭合回路,是一个逐步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因为就业环境在动态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更高。

 

基于上述思考,做好因社会需求而设专业——招生,因社会需求变动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以及就业指导各环节无缝对接,这样就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强的,可以后续发展的。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内容

 

我院贸经专业自2002年招生,至2010年共招生9届,应该说经纪人这一方向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自2011级以来,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就基于上述思考,并立足我院实际,本着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以工作为导向的思想,吸收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管理 /营销/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新元素,与此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对此概括为两点:

 

(1)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类型、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服务于哪个地区或行业的问题,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就是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的从事商贸物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符合商业形态变化/贸经领域发展趋势,适应社会需要,也切合我院实际。

 

(2)课程设置多元一体,有机融合的特色逐步显现。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经过3年来的大胆创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较系统,比较协调,一些课程比较有含金量,比如我们侧重了流通技术创新教学模块;增设了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与国际商务、消费经济与服务经济/服务贸易等模块;遵循物流与贸经的一体的思想,强化了商务谈判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模块,以及新形势下的经纪人模块教学等,更加强调课程间的融合。

 

5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突出特色

 

北京工商大学在保留一些传统课程商业/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期货期权、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商业经营与策划,许多传统课程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造,成为贸易经济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骨干课程、特色课题。我院则:

 

(1)将“贸易经济专业”更名为“商业经济学专业”,内涵外延更广,突出了“学”。贸易经济的内涵及外延较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被内涵及外延更为宽泛的商业经济或流通经济取代。

 

(2)核心课程调整。《贸易经济学》与《流通产业经济学》应被《商业经济学》或《商品流通经济学》取代,或取消《贸易经济学》保留《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因为《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商品流通经济学》五者为同一事物或很接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流通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

 

(3)关于专业方向的设计。贸易经济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商业地产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房地产经营管理》、《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商业地产设计与开放》、《商业地产投融资管理》、《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课程。二是网络贸易方向,开设的课程有《企业信息化工程》(或《企业ERP》)、《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综合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采购》、《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等。

 

(4)突出流通领域的创新,突出新商业模式教学模块以及《创业学》,这是趋势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也是落实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一环;将《客户关系管理》、《现代金融业务》增设为专业必修课,或将某选修课替换掉;实践实训方面增加《模拟公司运作》模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加强与重庆商社集团、新世纪、永辉超市等公司的合作等。努力在实践教学及实验实训等各方面突出特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总结

 

上一篇: 循证医学临床实践 下一篇: 骨折的护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