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29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基地,家长的言行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软环境。由此可见,做家长的要努力做到:重视孩子心理发展和性格的培养,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不良情绪,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沟通。高中学困生成绩较差,行为约束力较差,但父母却望子成龙,因而造成他们与家长的隔阂。对此,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努力去融洽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让家长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创造自由、平等、和睦相处的气氛。

三、学校要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一方面有助于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畅,使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为学生接受。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理解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生活内容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团队、学生会活动、班会课,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学校应多组织课外业余活动,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形成开朗的心理,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成熟,进而形成和谐完整的心理特征。

四、全社会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全社会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社会舆论与教育要形成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利用教育机构、教育团体以及公、检、法等部门组成网络,加强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媒体场所的管理和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团结友爱的生活生长环境,以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全面提高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强大的教育网络,建立适应高中生年龄心理发展的环境,多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高中学困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2002.

[2]谌业锋.心理健康概述,2001.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一、运用美术活动的引导与宣泄作用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高考升学的重压下,高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过度紧张、压抑。长期处在这中压抑的氛围中,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中美术教育特殊的课程理念、目标、理念、教学方式对训练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运用其引导与宣泄作用,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比较简单易行,简单到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仅仅是看展览、看画册都可以实现美术教育的功能。

1.美术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美术活动对鉴赏者具有“情感引导作用”。如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譬如那些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鉴赏者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那些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情绪被艺术作品感染,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压力,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

2.美术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圈画一些宣泄的字眼、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美术活动通过宣泄或外化人的情绪,达到人的身心协调的状态,这对处在升学压力下的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二、运用美术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美术活动中充分运用美术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实地写生,通过和游戏、音乐、多媒体等的整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美术课堂的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艺术情趣,增强美感,更好地觉察和体会生括的美好,心理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例如,通过欣赏祖国的壮美河山,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通过优美的美术作品,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这些做法,不仅对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

三、运用美术活动灵活自由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美术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活动的安排应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受教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适应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

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能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而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美术表现过程则是个人修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过程。因此,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学生可以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和谐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运用美术活动强化学生的意志力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初中升高中段,有些成绩较好或家庭富裕的学生选择进城区读书,而成绩较差和家庭情况不好的学生只能留在农村念完高中,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当前我国虽然提出普遍素质教育,可实际上,对于农村教育而言,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过度重视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其他成长方面,比如品德、意志、情感的培养,有些农村学校一味关注升学率,导致一些学生在犯错之后,可以不受处罚,这无疑让教育变味,让其他学生效仿,从而造成校风扭曲、校纪丧失。另外来自家庭和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农村社会环境闭塞,农村家长文化水平素质较低,都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个学生损坏学校公物,学校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赔偿,请来家长,谁知家长一味偏袒,拒不偿还,造成恶劣影响。农村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长久以来,不求进取、目光短浅的意识,可能让学生造成消极的想法:其实不用辛苦考大学,只要过得下去,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不学习的不良风气,并且通过传染效应,影响到更多的人。

从自身情况分析,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情绪方面,容易出现焦虑、厌烦、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比如,有些学生害怕学习,表现在课堂上,精神涣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遇到考试,焦虑、茫然;有些学生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精神上处于萎靡状态;一些学生则情绪非常暴躁,与他人有言语冲突和行为冲突。

行为方面,由于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扭曲,农村中学生经常会产生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学习上,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完成,有迟到、逃学、旷课现象;品行上,说谎、打架、偷窃、抽烟、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等。农村中学中这些现象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上课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学生拿出游戏机、手机在偷偷地玩;课间之间,也会不时出现打架斗殴事件;还有男女生不正常交往现象;村口的网吧里也总能看到很多学生的身影。这些现象如果不能抑制,就是教育的失败。

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重视其身心的发展,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下面谈谈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场所,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的人。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吸引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且按照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适当地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心,长此以往,持续作用,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常年不在家,出去打工,造成广大学生无人照顾和看管,这时候我们要付出耐心和爱心关心这部分学生,并且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在校情况,以便共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主席说过:“体者,载智之车,寓德之舍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是否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无疑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高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更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身心健康。然而,由于应试教的束缚,高中生更是认为分数重要,而忽视了体育课本身的影响力。另外,高中体育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仍然仅限于跑圈、准备活动等形式,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这种体育教学现状让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失去了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也不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2)情绪稳定乐观。(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有适应能力。(5)能保持人格完整。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达观精神和自信心,更能够调节高中生的情绪。高中阶段的学生作业繁多、考试频繁以及对未来的未知而产生焦躁不良情绪,通过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高中生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意志品质,更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质。例如,体育教学中有800米、1500米等活动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从而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高中阶段学生仅仅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交往,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尤其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与其他同学结识的机会,使他们之间产生信任,达成默契,以此来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另外,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增强。这不仅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学生从学习压力、心情抑郁等方面解脱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性比赛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配合精神,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关心学生,坚持教书育人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仅要组织、指导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要拥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来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不仅是在室外的广阔空间,而且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往中进行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调整了学生的个性,使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以及建立自己的自信。如何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关系到高校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自身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个人成长的作用。教师要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课程,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全面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全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并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就可以确保高中生的健康成长。2.要明确教育目的。高中阶段学生要面对沉重的课业,往往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有序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进而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宣泄不良情绪,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应及时疏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3.加强体育锻炼,创新教学方式。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面临沉重的学业,而且生理意识的增强,他们喜欢关注异性,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早恋现象普遍。所以,我要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游戏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缓解心理疲劳,增强心理素质的效果。体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互动,关心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多交流,只有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后,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进而打开学生心结,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学业以及各种生活问题,直面挑战。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能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作者:李东荣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体育活动要克服诸如恶劣气候、意外伤害、动作难度等客观因素和畏惧胆怯、疲劳损伤等主观因素的困难。学生必须克服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才能顺利完成体育活动,如果体育项目要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需要学生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还要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培养了高中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体育教育以竞技抗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竞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可以增加竞争意识,培养进取精神。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还需要配合默契,同心协力,因此可以有效地培养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协调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高中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群体责任感,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

4.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疲劳

高中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普遍感到压抑和疲倦,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渴望能从压力中解脱。体育教育正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紧张的身体和心理,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喜爱和信任之情,会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每一个环节,关心每一名学生,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正当要求。教师还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赞许的目光,鼓励的话语,或者是简单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知到老师的关注。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分享学生的悲伤和快乐,理解学生的孤独、失望、气愤等情绪。教师对学生关爱、尊重、负责,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产生深远有益的影响。

2.有效利用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活动中的一切有利因素,精心组织、恰当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的很多内容,都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又要顾全大局,通力合作。

(2)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中生的自控能力还不稳定,一些简单重复单调的动作他们不愿完成,况且,很多体育活动要承受较大的负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变简单枯燥的重复运动为情趣盎然的比赛、表演等形式,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坚强意志。

(3)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体育教学的很多内容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进行的,在竞争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争取胜利的愿望,但最后的结果是不可能都成为胜利者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调节学生的情绪,既要充分肯定胜利者,又要更好地鼓励失败者,要求学生做到赢得起输得起。

3.利用教学比赛,培养健康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合适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激烈竞争、团结合作带来的身心愉悦,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如,在进行短跑训练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运用接力的形式竞赛。在整个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呐喊助威、鼓掌加油,小组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了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初中学生处在身心飞速发展期,学生的各种压力很大。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身心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什么都看不惯,处处觉得不顺心,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郁郁寡欢、喜怒无常,个别学生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而且各种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

(二)体育锻炼能增强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与人的协作能力。因为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

(三)体育锻炼能调节心理压力。体育锻炼已被公认是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有一些特殊的作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手段在国内外已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还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体育锻炼能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其有重要的意义,而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个别对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目前开展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是以个人或集体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例如球类等项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掌握技术的水平,合理的让技术水平相同的学生相互搭配。相互交换合作伙伴,扩大交往的范围通过体育课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一)认识上高度重视,但受到师资问题的困扰

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均有充分的认识,有些高校已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均不理想。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师资问题的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法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这在理工科的高校较为普遍,有的高校数千名学生,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则廖廖无几,师资因素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首因。

(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代替

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高校以思想政治工作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因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就让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随便搞些所谓心理健康讲座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高校干脆以思想政治工作来代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应当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内容和方法却不能互相替代。心理疾病不能叫做思想问题;心理咨询不等于个别谈心;心理治疗也不同于做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关键在于疏导,使个体产生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认识,并帮助个体纠正或摆脱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必须形成患者与治疗者的坦诚对话,使患者直抒胸臆,宣泄心中的积郁,从而达到缓解或治疗的目的。所以,不能以思想政治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很不完善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教材和书籍,但是从高校的指导思想上来说,依然坚持的是传统的专业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依然是一种“额外”或“附加”的东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就是讲座、咨询和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地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很不完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还很不全面,学生对此往往是一知半解,但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的观念

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二)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

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列人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堵训,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在计算工作量、奖酬金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

(二)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做有心人

留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教育大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保健,是摆脱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环境压力等.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使学生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良好的个性。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培养,正常需要的合理调节,健康动机的激励和强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正确思想观念的接受和形成.而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又能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 【中图分类号】G441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各个中学提升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所取得效果甚微。视频教育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正好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有关视频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旨在推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

一、视频教学的特点

(一)丰富性和真实性

在众多高中生的潜意识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可学也可不学的课程,因此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视频的教学方式,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感染下,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视频教学的教学手段,除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本身所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模糊性、复杂化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而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更加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以后发挥强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二)内隐性

利用视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包含着主体所隐含的经验和知识,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些经验和知识往往与实际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以进行分离的,因此也很难利用文字或者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习惯的反映,其中也与主体的直觉、印象、思维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直觉印象等都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逐渐形成的。在视频教学的手段下,通过为学生创建多种真实可靠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能够逐渐地提高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互动性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面临心理困惑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家人或者班主任来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师往往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忽略掉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学生经常会觉得反感。在视频化的教学氛围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仔细倾听他人的讨论和叙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价值观,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观,从而有利于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视频教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挫折处理等等,针对不同的部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视频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较少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认知观念、应对方法等等。在直观的视频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将其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统一。

(二)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在视频所提供的声音、图片、视频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便更加适合内隐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往往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部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比外显学习更加优越,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然而,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具备很强逻辑性的外显知识上。内隐学习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产生的,不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梳理复杂的关系,也不需要建立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就学会了隐藏着的规则,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努力的局限性。

(三)视频教学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高中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高中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各种新的价值观,他们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同时升学的压力又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将视频教学的方式引用到心理健康的教学中,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结语: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行观察、探和反思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将视频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必须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用途径,以帮助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9)

体育教学由于其具备集体性、竞争性、对抗性强,身心互动,并大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等特点,是较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运用得法,还能使其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从剖析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尝试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问题。

一、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通常由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两方面决定,其中社会环境影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从分析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健康心理的标准和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来实现。

(一)当代高校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2001年天津市的调查,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9%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98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大学生心理卫生的调查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多趋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

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标准为:(1)正常的认知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现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自我认识正确;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2)愉悦、稳定的情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乐于学习、善于生活和工作。(3)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4)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同学、老师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5)健全的人格。心理发展比较完善,适应客观环境,个人心理倾向与现实要求能保持和谐状态。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自理能力。

(三)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1)学习问题。大学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但管理宽松,许多学生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由放松导致无目标、无动力,再加上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方法,使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影响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大多刚刚走出家庭,开始独立生活,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涉世不断深入,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同学间的交往矛盾就会凸显出来。(3)网络依赖问题。6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查资料、发邮件。但也有不少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一天上网6—7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4)恋爱情感和性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观、恋爱观形成时期,又是性生理成熟时期,情感成熟和婚恋心理相对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量性心理异常。(5)求职择业问题。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产生一种过早忧愁、焦虑的心理负担。(6)贫困生问题。贫困生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心理障碍。(7)自杀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家庭问题、考试问题、异性问题、欠债问题等精神刺激,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疏导。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厌世和孤独,盲目选择以自杀来寻求心理上的解脱。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探索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目前甚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的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应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其教学内容着手,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益。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在按“体育教学大纲”主线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主体教学进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索质角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侧重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主要讲授体育与健康心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主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身体练习和心理训练。开设或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还应根据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开设课程的性质及开设的程度。如一般低年级开设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高年级开设选修课、专项体育心理课、保健与心理咨询课等。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可设为必修考试课,规定学期考查,学年考试。

2、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增加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指导。如:学生生理和心理一般的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咨询等释疑解惑内容。

增多调节情绪、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体育训练技能,增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项目。如:能培养坚强意志和优良品质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滑冰运动、登山和攀岩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能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医疗保健体育、形体健美与体育舞蹈等体育项目与训练技能;能锻炼学生情感控制力,改善人际关系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自我调整心理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可侧重教授1—2项适合其自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和方法。

(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1、探索教学模式:可尝试运用“身体、心理测试_+建立档案呻分类教学_+再测试分析再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法为:体育课开课之初,体育老师要组织对选修体育课的新生进行身体、心理摸底,身体、心理摸底可采用一组小技能测试、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小技能设置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恐惧症、焦虑症等体育实作方面心理障碍;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各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爱好,对人际关系、网络兴趣、恋爱情感、人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测试完后,应将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以班为单位的体育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如果条件允许,这些简易档案还应设法与院校心理素质体系相挂钩。摸底后,将班里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根据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可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分类施教,综合心理素质中上类为一小班,综合心理素质中下类为另一小班。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好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难度较大、动作复杂、技术性强的体育实践教学项目,利于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向上的坚强意志,也利于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差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先安排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的体育教学项目。也可先侧重理论课,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辅导,必要时对“体育与健康、人生观、恋爱观、人际关系、网络”等问题开展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对整个年级的重点类学生,也可进行集中重点教育,可与班主任或体育课代表联系,做好重点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对有危险倾向的心理障碍学生,应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0)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上一篇: 产业市场分析 下一篇: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