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概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20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篇(1)

泰山乡地处南秦岭北缘,位于两当县东南部,与国家4A级景区云屏三峡首尾相接,距县城45公里,乡域面积56.8平方公里,属典型的深山林区乡。全乡辖8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共346户1024人。泰山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 ℃,降雨量充沛,日照适中,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蜜蜂生存、采蜜、繁殖,是发展土蜂养殖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多年来,区域内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群系繁多,生物多样性混杂,是发展土蜂养殖的天然资源宝库。

一、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中蜂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短平快”的项目。近年来,泰山乡把中蜂养殖产业作为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引导贫困群众群众发展中蜂养殖。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农业专业技术员,在开展贫困户产业发展调查摸底的同时大力宣传引导贫困农户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把中蜂养殖编入“一户一策”,并组织落实。截止目前全乡成了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7个,累计发展土蜂7000余箱,2018年新增1400余箱,蜜源植物种植1700余亩,落实奖补资金30余万元。农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二、产业发展思路

泰山乡多年来在土蜂发展上总结经验,形成发展土蜂要形成蜜源好、蜂种好、技术好、品质好最终达到收益好的“五好”发展思路。首先蜜源要好,蜜蜂采蜜要有蜜源,泰山乡地处山区蜜源众多,且无环境污染,有上百种开花植物,在此基础上,泰山乡大力发动农户种植油菜、油葵、荞麦等蜜源植物,既保证了蜜源充足,本身又能产生经济效益,政府还给予一定的补助,群众种植积极性高。

其次是蜂种要好,泰山乡发展土蜂优选中蜂,优点:适应性强中蜂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应性强,尤其是对我国山区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中蜂既耐寒也耐热;中蜂的采集能力强,尤其是对零星蜜源的利用率远远高于其他蜂种;中蜂的抗病能力强,尤其是在对蜂螨的抵抗力方面,在饲养的中华蜜蜂中很少有感染蜂螨的;中蜂的繁殖力强,一昼夜可产800~1300粒卵,年产卵总数可达10万粒以上。

第三是技术要好,为了解决蜂农养殖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的现状,我们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我乡邀请土蜂养殖专家,土蜂养殖大户以及结合相关企业养殖技术开展农户土蜂养殖技术培训,开展土蜂养殖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会10余场,有效提高蜂蜜产量,提升农户养殖积极性。

第四是品质要好,我们摒弃了过去用圆木棒养殖土蜂的方法,采用新式活框箱,即卫生产量也高,再加上蜜源多样,环境无污染,保证了蜂蜜的品质 。这样以来最终收益才好。

三、产业发展措施

我乡在土蜂产业发展模式上提出了1包2扶3帮4带的“1234”发展思路。一包是包销路,在农户养殖土蜂扩大产量的同时,我们联系相关企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蜂蜜结合市场保底收购,让农户的蜂蜜有了去处,一年的辛苦有所回报,让农户坚信有付出就有收获,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概况篇(2)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是一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每个县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善于挖掘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实施经济开发,既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助于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其备这种前沿的开发创新的思维理念,实乃明智之举。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河北省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颇有特色。以红色文化著称的平山县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以杂技文化闻名海内外的吴桥杂技文化旅游项目,唐山迁西县依托青山、秀水、长城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展的文化生态旅游,张家口张北县以中都草原和安固里草原为中心、大力发展的草原文化旅游产业,承德平泉县开发的“辽河源头,契丹祖源”文化旅游项目等,是河北省县域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张家口蔚县的以剪纸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衡水武强县的年画、乐器制造产业,石家庄莫城的宫灯产业,邢台宁晋县工笔画产业,还有地方特产开发为主的保定曲阳县的石雕、邯郸馆陶县的黑陶、大名县的草编等文化产业的开发等等,也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这此典型案例通过媒体、网络或其他途径传播为社会所知晓,无疑是在启发其它县域依据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产业开发。对文化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则有助于促进其他县域的经济持续发展。制,与重点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构建智能平台;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利用高端媒体集中展示平泉特色。多重举措的合力作用,使得平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剧增。平泉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引擎,强力实施“文化活县”发展战略,依托自然资源桌赋、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产业基础,推出了“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四张名片,通过文化产业与优势产业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跨界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201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2015年平泉县的文化企业达到231家,从业人数4.5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9.57亿元。1.独特的菌文化产业食用菌是平泉县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为了提高食用菌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专门创建了食用菌文化产业园区和菌文化博览中心。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成为国内首家展示菌文化的专题展馆,从而推动了菌文化产业在国内知名度的提升。目前,平泉县的食用菌生产已覆盖全县20个乡镇,近三万五千农户参与了食用菌的生产。将传统的农作物生产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年生产的食用菌总量达到三千多万盘(袋),全县年食用菌产量达3万吨,产值超3亿元。从食用菌的生产、加工、生物制药、科研、菌文化的专题展览等方面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逐步将食用菌打造成了平泉县颇其特色的主导产业之。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剖析

某个县域的文化产业能否得以挖掘、开发,与地方领导的创新思维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滞后的领导者,难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善于挖掘文化产业潜力的典型案例实施A}`}J析,可以为其它县域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平泉县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平泉县位于冀辽蒙三省交界处,古有“京冀门嵋,通偕辽蒙”之称,今以“契丹祖源,圣地平泉”而闻名。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平泉县,在挖掘地方文化潜力、发展经济方面颇有创意。该县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就是地方领导者创新思维与宏伟气魄的展现。平泉县为了使本地的文化产业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专门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引导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多项激励举措,辅以优惠政策的支持。同时还将文化产业列入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制定人才引进鼓励机2.靓丽的炭文化与酒文化炭文化产业也是平泉县的一个靓丽品牌。平泉的专业人士将活性炭产业赋子了文化内涵,实现资源炭向科技炭、环保炭、文化炭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使每公斤的纯利润提升100多倍。炭文化产业的建立,给活性炭产业发展插上双翅,把研发、体验、创意融为一体,使平泉县的炭文化产业成为了极其发展空间和文化动力的朝阳产业。平泉县的山庄老酒酿造技艺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对“山庄老酒”这一独特的酒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秉承“夷狄古井”孕育的“山庄老酒”文化内涵,酿造与品酒、赏酒、收藏相结合,工业生产与工业旅游相结合,创建了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区、山庄老酒观光生产线、建成酒文化广场及酒博物馆。把“山庄老酒”打造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自酒十大创新品牌”,与行业巨头五粮液共同入选“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在提升了平泉县酒文化的品牌档次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3.不甘落后的休闲旅游文化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为核心,将契丹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乡风民俗融入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建设,国家3A级景区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加入环渤海旅游联合会联盟。以辽文化为核心的泽州园建成开放,并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河北省十佳公园和五星级公园。契丹水洞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2亿元的油画产业园完成项目前期工程。这此围绕着区域文化的投资,在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探究文化历史的心理,也为休闲旅游、经济效益、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吴桥县特色鲜明的杂技文化产业

吴桥民谣中所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玩艺,人人有一手”m,就是对杂技艺术在吴桥广泛普及最精彩的描绘,杂技是吴桥县独特的文化品牌。1954年,总理出访欧洲十四国,所到之处接见的华侨中,几乎都有吴桥的杂技艺人。总理欣喜地说:“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啊!..}z,吴桥县是杂技艺术的发源地,其艺术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几千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杂技艺人的历史传承,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杂技界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地域文化现象。1.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产业基地吴桥是举世无双的杂技之乡,有着极为丰富的杂技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真正把吴桥杂技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主要体现在2。世纪90年代吴桥县政府对杂技旅游产业的扶持。1993年,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国旅合资兴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在这个景区里,汇集了我国顶尖的杂技艺术。天下第一快手一一王保合宛如神话般的表演、吞剑艺人李印怀的绝活、还有许许多多吴桥杂技界艺人都在这里展示举世无双的功夫,为海内外游客展示了中国吴桥特有的杂技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海内外广大游客的青睐。如今,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已相继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大集聚区”等50余项省级以上的殊荣。吴桥县现有各类杂技演出团体62个,有600。多人杂技从业人员常年活跃在国内外杂技舞台上,杂技演出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年在全国40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全县从事与杂技相关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有26家、开发了包括杂技道其、魔术道其、杂技服装、纪念品、工艺品、娱乐品在内的产品多达60个大类的800多种规格、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杂技大世界景区发展的出租、餐饮、照相、娱乐等项目的个体营业户多达400多家。由此可见,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的开发,不仅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群众提供了极好的就业机会。“杂技产业每年为吴桥创造了1.5亿元的文化产业效益,杂技文化旅游总收入完成640。万元,杂技对外演出实现6600万元,杂技教育收入1600万元,杂技道其收入1200万元。仅杂技旅游产业就占到吴桥地方经济发展的7.5%。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杂技旅游产业人员达1.2万人,平均每2。个吴桥人中,就有1人从事杂技旅游产业。”}z,如此壮观的杂技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杂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在55万以上,其中海外游客逾5万人次。如此兴旺的杂技文化旅游项目已经成为杂技之乡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势品牌。正如世界华商联合会轮值主席、美中经济贸易促进会执行主席乌巴特尔建议的那样:“未来的吴桥应该打造成一个产城融合的杂技文化产业综合体,像美国百老汇演艺产业聚集区那样,形成一个以杂技为中心的演艺产业集群。”2.打造杂技情景剧《江湖》,提升文化品牌为了开发和提升吴桥杂技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吴桥欣赏杂技艺术,进一步提升吴桥杂技大世界的艺术品味和品牌影响力,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公司投资600万元,将有着数千年文化颜渊的吴桥杂技搬上舞台。旅游公司与国内多家公司、团体合作,综合运用现代一流的声、光、电等舞台高科技手段,集魔术、舞蹈、武术、杂技、影视效果等融为一体,成功地打造出一台气势磅礴的杂技情景剧—《江湖》,并在2016年4月底在吴桥艺术文化中心成功演出。杂技剧《江湖》把吴桥杂技的历史、经历过的艰难险阻、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杂技艺术演绎得惟妙惟肖,既传承了古老的文化,又创造了不菲的票房收入,还为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产业发展概况篇(3)

山东省不仅是我国最早发展蔬菜产业的省份,也是我国蔬菜实现产业化以来,最早达到较高水平的省份之一[1]。同时作为我国第一蔬菜出口大省和我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从对“土温室”科学改造成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始,一场反季节种植蔬菜的技术革命迅速展开。从此,山东寿光蔬菜也开始了从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的大跨度发展。

一、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规模

我省1991年至2006年蔬菜面积、产量及产值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山东省蔬菜的栽培面积持续稳定在3000万亩上下。2003年,山东的蔬菜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位,比1991年高出3175.5万亩,为1991年的6.387倍;总产量为1991年总产量的7.101倍;总产值则为1991年总产值的16.087倍。到2006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有减少,减少量分别为764.0万亩和1160.0万吨,但是总产值却比2003年多出了239.2亿元,为其1.323倍。

二、山东省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

近些年,我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一直处于全国第一位,播种面积表现为良好的增长态势。1995年至2002年的八年间,山东省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1115.4千公顷,其中我省2002年种植面积为1995年的2.30倍,远高于全国2002年对1995年的1.82倍,我省与全国八年间蔬菜种植面积具体数据见表2。

2002年之后,我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依然常年位列全国第一位,其中蔬菜总产量与总产值总体上都呈现为增长态势,但是总产值增长更为突出,播种面积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有资料显示,我省2004年的蔬菜产业总产值为716.05亿元,而2013年的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582.00亿元,是2004年总产值的2.21倍,增长速度很是惊人,其中2013年为最大增长幅度。2004年至2013年,山东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的增长率为7%,生产产量的增长率为9%[2],见图1。

三、农民经济收入

根据山东三农网2016年5月28日报道,一季度寿光市预测蔬菜瓜果总产量114.8万吨,同比下降1.1%。但蔬菜价格较往年同期涨幅明显,所以,菜农总体收入不降反升。4月1日,圣城街道南徐村菜农刘志堂80米的茄子大棚预计摘1000斤。现在茄子价格每斤在3元左右,一次就能收入3000多元,每隔3天就得摘一次。

四、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但一个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用表3所给的一些指标进行衡量,山东省历年竞争力指标数值见表3所示[3]。

有资料显示,2003和2004年山东省出口蔬菜177.5万吨和187.4万吨,创汇额分别为9.84亿美元和12.49亿美元;2005和2006年则出口蔬菜245.05万吨和275.5万吨,创汇额增加明显,分别为15.37亿美元和20.08亿美元[4]。

参考文献:

[1] 曲文超,宫钦涛,于善增.山东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32):437-438.

产业发展概况篇(4)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研究

1、相关概念的界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2、文化产业的范围

(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二、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回顾与现状

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新时期以后的事情。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可以看到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产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8年。文化市场出现并逐步得到认可,文化产业在艰难困苦中萌生并缓慢发展。

第二阶段,1989-1998年,文化产业浮出水面,在艰难前行中得到社会认可。总体上来说,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只是经济发展的配角。

第三阶段,1999-2007年,文化产业取得重大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这第三个10年当中,文化产业观念深入人心。文化的产业功能、经济属性得到普遍认可,文化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楼梯和舞台,而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角之一,“文化搭台,文化唱戏”,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目的。

2、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场能够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制定文化市场管理法,以解决当时存在的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场立法滞后的问题。但由于部门利益纷争、职能严重交叉等原因,文化市场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当前,根据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要尽早推出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法律层面得到保障。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体制不顺、管理不畅等问题。只有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尝试中,考虑组建统筹管理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机构或部门,集中力量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既可以考虑对现行的宣传文化部门设置体制进行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组合,形成一个整合现有各部门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职权和职能的新的综合性部门,尽可能有效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到2009年底,全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达4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87137家,网吧13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家。文化市场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新网络。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拓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新闻出版媒体“整体上市”,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进步酝酿突破,广电和电信产业的融合稳步推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成型,所有这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总体形势都令人鼓舞。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①陈立旭,《论市场机制与文化、文化产业发展》[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1)

②陈湘舸、江胜玉,《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J].《湖南经济》,2003(6)

③张雪峰,《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8)

④刘翠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3(8)

⑤王丽君,《发展文化产业问题浅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

⑥李江帆,《文化产业:范围、前景与互动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

⑦叶朗,《高举起文化产业的旗帜》[J].《中国经济周刊》,2002(22)

⑧张利红,《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关系研究述评》[J].《开发研究》,2004(2)

产业发展概况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国家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因此体现一国科技水平的高科技产业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代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关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关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今后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分析中关村发展面临的瓶颈及突破瓶颈制约的途径。

中关村发展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在改革浪潮的带动下,1980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陈春先研究员率先在中关村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这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雏型。1983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的积极探索。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先后建立,到1986年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形成了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鼓励了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中关村从此迅猛发展。自1987年底到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多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平均增长53.9%,36.9%,64.5%,125.7%。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上同意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包括一区五园: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其中海淀园拥有以中关村为核心的75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和30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各园区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增长迅速,截止2002年,中关村科技园共有企业9500多家,2000年后以每年新增3000多家的速度增长。2002年其增加值达到519亿元,技工贸总收入为2404.8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11.9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0多万人,带动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

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但如果我们从横向的比较来看情况则不容乐观,美国硅谷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早在1998年其增加值就达到2880亿美元,中关村与硅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产业集群角度看中关村发展面临的瓶颈

中关村充其量只是形成产业集聚而非产业集群,这是中关村发展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区内企业集聚存在脆弱性,集聚效果不明显。中关村区内的企业和机构彼此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性不强,又缺少与区内产业配套的外商投资。据北京市社科院2001年初对中关村的摸底调查得知,中关村的企业数量达7000多家,但产业链条并未形成,实际上有大企业而缺乏龙头企业,也没有龙头产业。尽管中关村企业自主开发的技术占了3/4,但却没有多少核心技术而且进入商品化阶段时,多数企业却与外地企业合作,依托外部平台。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上下游关系尚未形成,企业的集聚效果微乎其微.其他高新区的情况更是如此。

缺乏产业集群机制。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中关村汇集了9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73所高校,以中科院为龙头的232个科研机构,约50万科技大军,比硅谷还多20万人,更高于新竹的8万人,智力密集在全球首屈一指,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致使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的重要外溢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没有发挥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缺乏合理完善的体制。首先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松散。其次是政府与学校和企业的关系,目前政府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转到宏观管理上,对学校、企业的管理比较直接细致,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没有自,也没有多少创新动力。中关村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区内的风险投资机构进入,这样难以扶持缺乏资金的优秀项目和创业者,对大型高技术创新项目更是无能为力,这就使得产业技术与资本不能自由组合,不能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

缺乏“鼓励冒险、鼓励成功、容忍失败”的创业文化和“自我设计、自我经营、自由竞争”的创业氛围,更缺乏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要创新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率远高于成功率.这一方面要求创业者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求社会上有一种较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容纳失败者。硅谷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她的创业文化,但这正是中关村所缺少的。

发挥集群效应促进中关村的发展

一个实现成功的集群或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至少需要3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的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能够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第二个条件是市场的充分供给,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第三个条件是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美国硅谷满足上述条件,进而形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硅谷的迅速发展归功于其充分利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而中关村科技园区与硅谷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中关村还没有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没有发挥集群效应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其创新优势。因此我们应着手建立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的政策

台湾新竹科技园的建立是由政府引导的,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政府也应借鉴其有益之处。我国早在1985年3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的《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中都提出在全国选择若干个智力资源密集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建立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实施高技术的“火炬计划”,从总体宏观上来引导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但这些政策还要进一步落实,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制定鼓励产业集群的政策。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我们要根据高技术产业的关联性,建立相互依存的上下游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方面,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入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形成大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中关村内企业配套薄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来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的产业联系,尤其是要积极为进入高新区的跨国企业提品配套与相关服,以提高这些企业的当地植根性。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服务机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物中心、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它们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以及产学研联合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服务支撑。创业服务中心。它为区内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总之,通过一些措施完善服务体系,能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保驾护航。

产业发展概况篇(6)

1.1 泸州蔬菜产业现状

①蔬菜种植规模、产量稳步增长 近20年来,泸州蔬菜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在种植业中规模仅次于粮食,居各类经济作物之首,已经成为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1.5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5.2万hm2;总产量由22.7万t增加到158万t;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由63 kg提高到295.4 kg,年产值由0.9亿元猛增到18亿元。

②建立了一批高标准化蔬菜基地 在蔬菜产业发展中,泸州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以标准示范园创建为中心,突出“一早一晚”、反季节菜、特色菜和加工菜的优势,不断扩大专业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在各大菜区建立了一批重点标准化示范基地,如江阳区华阳白湾等地的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龙马潭区特兴等地的生姜基地;纳溪区新乐、白节、棉花坡等蔬菜产业带;泸县的特色菜基地;合江、叙永、古蔺山区乡镇的反季节蔬菜基地。

③产销日趋活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蔬菜加工能力2万t,加工产品包括辣椒、竹笋、酸菜、大头菜、芽菜等多种类型;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家,产品辐射到川、滇、黔、渝等省市的18个县市,成为西南地区四省市的蔬菜集散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泸州市开展了以降低蔬菜农药残留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蔬菜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启动了放心菜工程,进行了防虫网、低毒农药、生物肥料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到2009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8万hm2,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6 267 hm2,占总面积的34%,已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品 6类18个。

④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5.2万hm2,其中产业基地面积1.93万hm2,设施蔬菜基地面积5 667 hm2,总产量达158万t,总产值18亿元,蔬菜外调量达70万t,产品销往云南、贵州、成都、重庆等省市,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突出 泸州东邻重庆、贵州,南界贵州、云南,西连四川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四川内江。市内交通发达,宜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纳叙铁路等即将全面打通,逐步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交通大动脉,泸州区域边缘化将得到彻底改观,从而初步确立泸州在川、滇、黔、渝四省市的交通枢纽地位。距四川省会成都256 km,距重庆市135 km,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的商贸中心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泸州蔬菜一个很重要的定位就是打造重庆的“后菜篮子”,充分利用重庆及周边城市巨大的市场需求,找准市场的空档,大力发展早春和秋延后蔬菜。

②自然条件优越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7.6~18.4℃,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 531~5 789℃,年日照时数1 143~1 424 h,年降雨量1 100~1 200 mm,无霜期302~357 天。土壤主要由紫色母岩风化发育而成,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泸州地貌复杂,大体上可分为4种类型:北部浅丘宽谷区、南部低中山区、中部丘陵低山区和沿江河谷地区。根据多样的地势条件,将泸州蔬菜产业基地分为沿江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和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沿江蔬菜基地是以长江、沱江沿岸乡镇的消落地(江水季节性水位涨落使江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露出水面)和河坝冲积地为核心的蔬菜种植基地,其产品以外销为主,在季节上主要考虑“春提早”;丘陵特色菜基地是以浅丘平坝的乡镇为核心,以满足泸州主城供应和区县城市供给为主,是城市供给的核心基地,在季节上主要考虑周年均衡供应,在品种上考虑花色品种丰富齐全;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以适宜种植蔬菜的合江、叙永和古蔺海拔800~1 200 m的山区乡镇为核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种植反季节蔬菜,弥补市场淡季的缺口,调节市场供给。

2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薄弱

①在生产环节上,部分蔬菜种植品种混杂,各家各户分散种植,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菜农不到全市菜农总数的10%。管理不精细,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少,品牌不响,无包装或包装简易,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②在流通环节上,蔬菜的营销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依靠菜贩子上门收购或农户自己装运至当地、外地的蔬菜瓜果批发市场销售,在市场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蔬菜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在生产量超过就近经销供应量后,必须面向大城市,拓展销售半径,同时需要采用冷藏、保鲜、加工等手段,来延长蔬菜供应期,平衡市场供应。这些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2.2 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

蔬菜产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菜地总面积的30%;蔬菜生产大多仍是简单的露地生产,设施化比例不高,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应用在我市仍是空白,部分优势蔬菜项目受启动资金缺乏的制约难以运作到位。

2.3 科技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

蔬菜种植业是一种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这就需要懂技术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我市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一方面农民文化程度还普遍不高,接受新成果和新技术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有限。县区、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技术干部中具有蔬菜专业技术的人员少,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成为制约我市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的软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引进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落实到户、到田率不高。

2.4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虽然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蔬菜加工能力2万余t,但是总体上加工蔬菜的种类及数量所占的比例少,产品档次低,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短,对蔬菜产品的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大路产品多,名优特产品少。特别是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3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蔬菜生产布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全市按照城市人均26.68 m2的标准划定常年菜地,实行最低保有量制度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及补偿机制。通过集成技术、整合项目、增加投入、连片推进,加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生产布局,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等规划布局。以长江和沱江流域沿线为发展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园三基地”,“一园”即泸州市蔬菜科技示范园,“三基地”即沿江河谷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形成主城区供给有核心基地,县城供给有重点乡镇,乡镇消费有专业村社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

3.2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是增强农业产业的有力手段之一。有效规避蔬菜产业自然风险,需要加强蔬菜产业的生产条件建设,全面推进和实施规划设计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蔬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在今后的10年,每年修建整治山坪塘20口,新建蓄水池80口,修建排水沟20万m,新建泥结石路面机耕道40 km,硬化耕作便道100 km,确保种植蔬菜灌溉水源有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提高防御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其中修建道路是蔬菜生产、销售及农用物资运输的基本保证。

3.3 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

①新品种引进 为了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大力引进最新蔬菜品种,注重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工作,以不断储备和应用高产对路的蔬菜品种。每年引进50~100个蔬菜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并从中筛选出适宜泸州地区栽培的瓜果类、叶菜类等优质蔬菜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新技术引进 a.引进工厂化现代育苗技术。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化、标准化技术指标,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使秧苗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成批而稳定的水平。b.引进嫁接育苗技术。利用嫁接育苗技术,可使蔬菜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植株抗低温、抗土传病害的能力,增加产量,以达到提高产值的目的。

3.4 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技术水平

发挥科技与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实施人才工程战略。①引进国内种菜能手,使广大农户掌握蔬菜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诀窍;②依托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泸州建立蔬菜学习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尽快培养一批蔬菜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业务骨干;③长期聘请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专家,在关键环节蹲点进行技术把关和现场指导;④聘请国内院士和蔬菜资深专家为顾问。

3.5 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加工运销体系建设

培育营销专业户和蔬菜经纪人,对外开拓市场,建立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标准化生产,实行产销一体化,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的规模生产,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衔接起来。搞好产销信息服务,鼓励他们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与大市场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立足实际,扶持和培育现有的蔬菜加工企业,通过改造、改制等手段,扩大企业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努力使其向集加工、贮运、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型龙头企业方向发展。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加强蔬菜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向型龙头加工企业。力争10年内达到80%以上的种菜专业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农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蔬菜产业,培育出20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

3.6 保障质量安全,培育产业品牌

面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蔬菜生产监控,保障质量安全,做大产业品牌。实行投入品准入制度,建立行政规章制度,对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投入品实行严格限制。①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管理。②搞好农资市场监督管理,抓好源头控制,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

③加强质量检测监控。

产业发展概况篇(7)

据iSuppli分析,在我国政府刺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LED驱动器市场预计将在2009年继续增长,并在2013年以前以4.4%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

外商目前控制着中国的LED驱动器IC市场: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进入LED驱动器市场,例如IDM(集成器件制造商)

杭州士兰和上海贝岭等。与此同时,台湾LED产量居全球之冠,产值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

《电子产品世界》在今年4月曾报道了部分活跃在我国的外商。在最近,笔者又访问了部分LED驱动器供应商、LED制造商、LED显示屏和灯具制造商,请他们介绍了当今LED市场和技术潮流,以飨读者。

LED驱动器厂商的战略

LED市场主要在显示屏、背光和照明等领域

LED在单色屏、双色屏和全彩屏领域发展已非常成熟。从整个产业角度看,从显示屏制造-系统开发-LED芯片开发-LED封装-LED驱动IC开发等非常完整。LED驱动ICE经基本成为一种标准产品,其发展进入了平稳期。杭州士兰微屯子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所副所长兼电源及功率驱动产品线总经理吴建兴阐述了上述观点。

吴总认为,LED背光在手机、数码相机、Power DVD等小尺寸屏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近几年也不会有很高的年复合增长率。随着LED光通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LED具有的绿色环保(CCFL冷阴极荧光灯背光含汞)、色域范围广、可进行局部调光等优势,符合我国目前对于LCD TV高清节能的发展需求。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市场,LED背光市场的增长点将集中在笔记本、液晶电视等中大尺寸屏上的应用。

台湾茂达电子营销处副处长古琼景给出了一组数字:在诸多报告及上半年的出货记录显示,当前照明市场对LED驱动的需求,从2009年到2011年,以笔记本电脑背光IC及室内照明的复合成长最高,分别是39%及35%,出货量以智能手机背光IC为最多。所以在未来三年,市场应该还是以这三个应用为主轴来发展。

LED驱动器的热点技术

士兰微的吴建兴说,散热和光的方向性在LED照明中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采用小电流的多个LED方案,可有效解决散热问题,同时改善LED照明中光的方向性问题。另外,目前小电流LED芯片的光效率要高于大功率LED芯片。高功率大电流驱动应用与小电流的驱动应用则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主要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市场去区分。

相对于低亮度LED驱动而言,高亮度LED驱动一般会更多应用在高压大电流状态,对于工艺制程及电路的可靠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中,必须更多考虑电路在各种状态下确保其安全性。而低亮度LED驱动产品如果应用在显示领域,需要更多考虑数据传输及恒流瞬态响应能力。

台湾茂达的古琼景处长则从高亮度LED和低亮度LED的区别谈起。他指出,高亮度LED驱动与低亮度LED驱动在技术上有许多不同的应用要求,主要是安全规范的差异和成本的要求。高亮度LED驱动要求安全性要高,不管隔离式或是非隔离式架构,都要符合安全规范,相对单价就可以拉高,驱动效率就可以相对做好一些。低亮度LED驱动因为要求低成本,所以会牺牲掉一些效率或是功能,只要符合基本需求即可。不过,二者技术上是没有太大差异,就是主要在安规和成本上取得一个平衡。

应对LED IC的挑战

“LED驱动市场目前有很多厂商进入,这说明大家都看好这一领域的发展,但是并不是说进入这一领域就一定会分一杯羹。”士兰微的吴建兴提醒道,“目前市场上供货较多的还是一些有很强研发实力的公司,产品有创新力,性能优良,可靠性高,技术支持到位,并且有持续提高产品性能的能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做到持续创新、压缩成本、提高品质,才会在众多的厂商中脱颖而出。”

茂达认为LED IC的挑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启动重置(POR)、软启动、过电流与过温保护,LED开路保护短路等,虽为挑战,却也是电源IC厂商所拥有的机会:

・需要弹性I/O电压,应用方便:

・符合环保意识,开发高能效产品,减少开发过程。

LED细分市场

LED照明

台湾茂达的古琼景说,在照明市场,尽管LED照明市场渗透率仍不到2%,然而LED照明已可望切入在营业场所的局部重点照明之应用市场。目前,影响LED照明寿命的决定因素在于电控及IC设计,例如LED路灯故障的原因中,有90%在于电控系统故障。

“照明市场对LED驱动的需求是可靠、高效(包括功率因素)、低成本、小体积,因此要求LED驱动设计针对特定的应用市场、如LED路灯、LED射灯、LED日光灯、LED灯泡等开发一系列的LED驱动产品,这是LED驱动在LED照明市场的发展趋势。”士兰微的吴建兴说,“相信随着LED照明价格的降低以及性能的提高,LED照明势必会全面进入潜力无限的家居照明。”

对于LED照明的整体设计,奥的亮中国总经理项威指出:“供电设计、热管理、光学方案、数字控制、机械设计等LED技术整合应用中的各种技术的发展,将使LED照明应用能轻松替代常规照明产品。”

关于中国LED照明产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半导体照明委员会主任、科锐(Cree)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唐国庆解释说,总的来看,中国LED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要进一步往高效节能的照明方向走,就必须要有功率型的芯片,这是核心部分。

目前国内的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其次,封装技术也是很关键的,因为就算有了芯片,封装水平提不上去也会存在很大问题。另外,中国LED行业还有一个较大的不足,就是缺乏高端顶尖人才。

室内照明亟待成长

目前,LED在室外照明工程中的示范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室内照明工程的应用却尚处在初级阶段。照明协会、Cree的唐国庆解释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流明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LED室内照明的产品种类还太少,照明设计人员苦于缺乏灵活的设计选择,这给室内照明产品的进一 步推广设置了障碍。而实际上,随着发光效率的不断提高,室内照明将是LED产业中增长最决的领域之一。

从产品上来看,业界会开发出更小封装、更大功率的LED照明产品。同时,随着半导体生产规模的扩大,LED产品的价格成本也会逐步下降,家居LED照明产品也将会得到普及。

LED显示屏和背光

凹凸(O2 Micro)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开发总监李胜泰从LED的源头娓娓道来: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LED如今已经由外部荧光涂层开发出白光LED,成为市场上极受瞩目的新兴光源。LED现阶段的发展着重于其发光效率(1m/W)的提升,期望未来能以较少颗数的LED达到同等亮度,从而逐步降低整体系统成本,并使此新光源得以普及。以现今市场上之42英寸LED TV为例,需要400~500颗LED。

影响发光效率两项关键因素为:内部量子效率(Internal QuantumEfficiency,IQE)以及取光效率(LightExtraction Efficiency,IEE)。IQE为LED组件本身的电光转换效率;LEE则为实际在组件外部可以测量到的光子数目。LED在电光转换的过程中,未转变成可见光的能量便以热的形式显现;因此,散热技术为当前LED发展需主要克服的难题。

现今的趋势,大尺寸背光应用多使用1~3W高亮度LED,此区块较受重视亦面临最多瓶颈,高电流的平衡及其效率。业界目前一般的应用以线性模式作电流平衡,此种方式在达成良好平衡时会使固定功率消耗在主动开关上,并随着整体输出的功率增加而上升;当LED大于1W时,线性电流平衡电路即显得不适用。

然而,在开关式平衡电路能有至少80%转换效率的表现下,其对大功率的应用便比线性模式仅70%左右的效率来得适合许多。例如,O2 Micro所提供的OZ9986,即是针对开关式平衡电路应用所推出的产品。

高清LED显示屏趋势

Lighthouse(兆光科技)中国区总经理吴志辉主要介绍了高清LED显示屏方面的趋势。

・高清是LED显示屏发展的主流。随着LED高清显示技术的成熟以及成本的下降,高清方案将成为客户的首选。

・产品结构多样化。随着产品定制化的出现,LED显示屏的产品结构将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公共交通、停车场、餐饮、医院等综合服务方面的信息显示屏需求量将有更大的提高。

・LED显示屏的标准化、规范化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LED显示屏市场前景的三个关键点一技术的成熟、市场的成熟,成本的控制。液晶技术有尺寸和成本的双重限制。背投、前投则无法媲美LED屏的显示效果以及寿命。随着LED产品价格的迅速下降,LED显示市场将会有一片越来越广阔的天空。

LED及驱动器企业及新产品展示

士兰微 士兰明芯是士兰微投资的开发LED芯片的公司,很早就开始关注LED驱动芯片的应用,已成功开发了应用于LED彩屏系列、MR16射灯LED驱动系列。目前重点开发方向是LCD监视器/TV背光驱动方案、与太阳能相关的LED照明方案及整体路灯解决方案。

士兰微LED驱动产品采用IDM模式,拥有处于国内技术领先的BICMOS和BCD的成熟工艺平台及设计模块,产品开发周期快;另外在AC-DC、DC-DC领域研发的积累是对类似技术领域的LED驱动的技术支持。

茂达电子 茂达的优势在于产业链较完整。旗下负责LED IC产品的绿达整合了LED照明事业,成立绿明科技,负责LED照明系统模块及灯具研发设计;另外,旗下异能科技也将进军LED照明电控市场,整合集团之力,争夺LED照明市场大饼。茂达旗下的绿明科技的专长在于散热技术、电控以及二次光学设计,可根据终端产品的需求,回馈给上游的兄弟公司――绿达及异能,而绿达及异能将可依据绿明之需求,设计出适合的电控及IC。

在具体产品方面,茂达在手机背光、笔记本电脑背光、室内照明以及户外照明等领域已经耕耘多年,茂达电子推出白光LED控制器解决方案,建议采用APW7128、APW7136、APW7137、APW7209、GK8210等电源管理IC,以上产品具有体积小、发热量低、耗电量小、寿命长、反应速度快、环保并可平面封装易开发成轻薄短小产品等优点,适用于掌上型装置解决方案。

O2科技 O2 Micro的控制IC皆以将转换效率优化的架构为发展宗旨。LED在背光方面的应用,复合式的串并联为主要设计方式,在此应用上,无论是升压或降压架构,O2 Micro的产品皆提供平衡性达2%以内的设计,使每串电流近于一致。此外,一般监视器屏幕或笔记本电脑用户多在较低亮度的情况下操作,而O2 Micro的控制IC无论在高或低亮度皆能有高效能的表现,确实达到在实际使用上能延长电池寿命。

现行的LED背光多由一稳定DC输入至升压或降压架构,进而产生LED所需的驱动电压。然而,此种可称为“二极转换”的方式。尽管每一级皆达80%效率的水平,整体系统的输出亦只有80%×80%=64%的效能:因此,O2 Micro提供新式“一极转换”的结构,由OZ9987(PWM控制IC)输出适当电压至O29984(电流平衡控制IC)以稳定控制各串LED电流,并减少在多层级转换上造成的效能损失。

Cree Cree拥有一系列室内照明产品,例如LR6-230V输出光通为6501m,输入功率为12W,显色指数为95,在光照效果不变的情况下,较传统照明灯具可以节省超过80%的电能。

在发光效率上:LED发光效率较低,大部分电能转换成了热能,光强和亮度不够。最近Cree基于最新的创新型芯片技术同步推出了业界领先的XLamp XP-E全彩封装产品和XP-G白光产品。其中,XLamp XP-G LED是目前业内较高效的产品,光通量为139lm@350mA,并且当驱动电流在350mA时,光效可达1321m/W;当驱动电流为1A时,光通量可达3451m,其亮度与效率分别比最亮的XR-ELED高出37%和53%。另外,XLamp XP-E彩色LED不仅可提供比Cree同类产品的光通量更高,封装尺寸更小。

奥的亮 奥的亮使得LED不再仅仅是一种特殊产品,而且是较好的通用功能性照明解决方案。

产业发展概况篇(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我国的光钎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时光钎通信技术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推动光钎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光钎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很多高端的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基本满足了光纤通信产业发展的需要,如复用技术、宽带放大器技术、色散补偿技术、孤子WDM传输技术等。

二、光钎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光纤通信技术一定会向着更快速、更便捷、更便宜、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光纤也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如图一所示,我国的光缆市场在全球排名第二,并且增长速度快,这就说明我国的光纤通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下面我们就主要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全光网络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光网络将会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课题之一,它必将会成为未来最重要的高速通信网。全光网络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也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为理想的阶段,它能改变传统光网络只在节点实现全光化的局面,使总干线的容量进一步提高,所以说全光网络是未来光纤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的核心技术。

(二)光纤普及到千家万户

由于光纤通信技术自身的优越性,人们对光纤的需求不断增大,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安装成本越来越便宜,将光纤落实到千家万户已经不再是梦想。另外光纤通信技术的实用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三)展望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发送器和接收器的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成熟,其发展趋势也会向着更加可靠、更加廉价的线性和非线性方向发展,其重点就是实现局部环路。另外,在在海底通信应用方面,光放大中继器将会等到普及,使距离大大增长,并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会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设备的维护方面[1]。

三、我国光钎通信产业概况

(一)基本概括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七十年代,并被国家列为重点的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对光纤需求程度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研究的部门和人员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系统整机研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各个原件的研制和生产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光纤通信技术的实用性逐渐得到提高,被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

(二)光纤生产

目前为止,我国的短波长和长波长的多模光纤的商品化程度已经很高,并且实用性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光纤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积极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光纤生产设备,大大提高的我国光纤研制及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光纤生产的技术和外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致使我国的光纤品种非常少,自主创新的程度非常低,因此,国内的科研人员还必须要加强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我国的光纤生产技术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三)光缆制造

近年来,我国在光缆制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结构的光缆的商品后程度也逐渐提高,并被广泛的应用在通信网和专用网。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缆生产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缆设备的能力,导致加工生产的精度偏低、高质量的光缆供应不足、光缆品种较少等问题,因此,我国的成缆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并逐渐抛弃一些较为落后的生产设备,加强对生产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提高光缆生产的能力和质量[3]。

(四)光纤光缆专用设备

对于光纤光缆专用设备的研制我国从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研制出了一些专用设备,并在一些单位安装使用,推动的我国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专用设备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国家应该选择一些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单位从事光纤光缆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

(五)光器件

要想推动光纤通信产业的开始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光器件的研究,这是因为光器件是光纤通信产业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我国的光器件研究单位逐渐增多,光器件的研究水平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是不够,很多光器件的商品化程度偏低,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品种也较少,通用性和实用性程度较低,从而致使我国自主生产的光器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光纤通信产业发展的要求[4]。

(六)光电设备

光电设备是整个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光电设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光电设备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在生产和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1.光电设备的一些元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致使我国的光纤通信产业经济效益偏低。2.国产的光电设备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还没有全面满足光纤通信产业的要求,并且很多设备还比较笨重,设备的小型化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高。3.高层次的光电设备研究还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并且设备的价格长期高居不下,影响了光电设备的推广和应用。4.光电设备的标准和系列化程度偏低,并在接口问题上还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5]。

结语:

综上所述,光钎通信技术在我国发展潜力和市场巨大,提高我国光钎通信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光钎通信产业,才是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的根本出路,才能促使我国从通信大国变为通信强国。

参考文献:

[1]任梦洁,赵旭.浅析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3,(5):43.

[2]尚力.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2(6):100.

产业发展概况篇(9)

1 正确认识现代畜牧产业结构演变调整的基本趋势

(1)湖北省畜牧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当前,湖北省畜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畜牧业成为千亿元的大产业,在大农业中畜牧业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在第一、二产业44个行业中产值居第四位。生猪出栏由全国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在全省所有大宗农产品中产值排名第一。蜂产品出口保持连续十一年全国第一,供港禽蛋长期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湖北省通过积极发挥科教、资源等优势,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不论是在总量,还是在质量上,不论与全省农业其他行业相比,还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长期以来,畜牧产业作为一项传统的产业,一直是致力于生产的第一产业,主要为第二产业的加工提供廉价的肉、蛋、奶、毛、皮等原料供应。而作为第一产业的畜牧业生产在向第三产业的中介、流通、金融等相关服务行业延伸拓展明显滞后。畜牧业产业体系不完善,畜牧业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并且衔接不紧密,融合度不高,是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2)国际国内畜牧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完整健全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应该是涵盖了产业的生产、加工、服务业等第一、二、三产业所有环节,是各环节、各产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任何产业的兴起,不单单是某一环节、某一产业的兴起,而是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建立健全完整的产业体系是任何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从发达国家来看,畜牧业的现代化都依赖于强大的第三产业,即重视畜牧业的产前和产后服务,畜牧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如新西兰的农用地仅保持口粮自给,其余土地主要种植饲草,工业也是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美国的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生产经营者,社会化程度很高。此外,还有各种行业协会和专业性合作社组织为生产者提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系统服务。

从国内产业发展趋势看,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就越能促进、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如果加工、流通等服务方面不顺畅,那么生产必然受阻。这一现象在农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常出现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损失惨重,而城区菜篮子价格飞涨,市民叫苦不迭,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就是产销对接机制不完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国内外发展比较好、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如钢铁、电子、医药等产业,都是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加工工艺先进,流通十分顺畅,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非常发达,且相互之间衔接紧密、高度融合的产业。

从畜牧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上看,第一产业的生产和第二产业加工都已经颇具基础,急需要在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上寻求突破口。近年来,湖北省畜牧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转变,传统散养正在迅速衰退,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化、标准化的比率领先全国。省级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已经达到539个,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总数达到44个,全省几乎有半数的市县获得了调出大县奖励。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率达到30%以上。同时,在第二产业的加工上,湖北省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中粮集团、雨润集团、双汇集团、宝迪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已深深扎根荆楚大地,湖北同星、湖北神丹、汉口精武、宜城襄大等本土企业异军突起,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形成了外来加工企业与本土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值与以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的产值之比已经达到1∶1.5。可以说,当前湖北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基础已经十分坚实,产业化加工大发展的趋势也已经明确,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以金融、科技、信息为主的,围绕养殖和加工服务的第三产业来拉动,以完善整个畜牧产业体系。

(3)湖北省现代畜牧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逐步趋于稳定,以现代流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湖北省现代畜牧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也是如此,就畜牧业当前的发展态势看,湖北省畜牧业正处于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展时期,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畜牧产值本身,而且以围绕畜牧业生产、加工的金融、信息等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正在孕育发展壮大。在这一时期,畜牧业产值与加工值之间的比重逐步拉大,2008年以前,这个比值还小于1,而到了2011年这个比值变成了

1∶1.5,到“十二五”末期,畜牧业产值与加工值之比将达到1∶2。从“十二五”末期开始,畜牧业产值将稳步攀升,但是比重依旧保持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逐步趋于稳定,比重也趋势下降,服务于第一、二产业的第三产业产值将稳步提升,比重也逐步提高,直到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的畜牧产品加工业。预计,到“十二五”末期,畜牧业产值、畜牧业加工值、畜牧服务业产值之比约为1∶2∶1,到“十三五”末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这个比值将可能达到1∶2.5∶3。至此,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才能算是基本到位,畜牧业基本上达到了欧美发展国家畜牧业发展水平。

2 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强力推动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产业经济结构演变的规律是客观规律,不以人为意志而转移。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才能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畜牧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未来十年,是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建设畜牧强省的“黄金十年”。“黄金十年”,要有“黄金作为”,达到“黄金目标”,我们必须认清产业演变的基本趋势,顺利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畜牧业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达到完整、健全、紧密,且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

2.1 继续以“标准化”为重点,稳步推进畜牧第一产业实现“量”的突破

(1)立足湖北省实际,发展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确保量的供应。立足湖北省畜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着眼于湖北畜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生猪、水禽、禽蛋、肉禽等四大优势产业,以及精品肉牛(羊)、高端奶业和蜂业等三大特色产业,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①生猪千亿元产业工程。按照“十二五”末期全省年出栏生猪4 500万头,力争达到5 000万头的目标,大力实施千亿元生猪产业工程,打造种猪强省,确保出栏数稳居全国第5位,并力争进位。②禽蛋产业跨越工程。禽蛋是我省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禽蛋大省地位已经凸显,蛋品出口出境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蛋品加工企业多,品牌蛋品市场占有率第一,蛋品加工与深度开发科技水平全国领先,要按照再造一个百万吨禽蛋大省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禽蛋产业跨越工程,力争禽蛋产量突破300万t,在全国排名进到5位以前(根据业内专家和业主的判断,我省禽蛋产量应该已位居全国前三水平)。③肉禽产业倍增工程。肉禽是我省近几年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的产业。同星、襄大、温氏等龙头企业,依靠全产业链的运作和成熟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肉鸡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精武、周黑鸭、鸿翔、久顺、小胡鸭等企业,通过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肉鸭养殖迅速升温。④牛羊产业精品工程。牛羊产业正面临着国家草地畜牧业发展区划调整带来的大好发展机遇。我省地方品种的牛羊养殖在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下,发展势头好;奶水牛品种资源丰富,规模养殖正陆续启动;牛羊产品精深加工已经破题。“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实施牛羊产业精品工程,把我省草食畜牧业比重提高到10%以上,成为推进强省建设的又一增长点。⑤蜂产业特色工程。我省蜂产业出口蝉联全国“十一连冠”,神农架林区还被列为全国中蜂保护区。继续巩固我省蜂产品加工出口优势地位,实施蜂产业特色工程,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蜜蜂的标准化养殖。

(2)深入推进“四级联创”工作机制,确保标准化养殖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深入推进“四级联创”,不断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抓好畜禽标准化养殖“四级联创”活动,调动地方政府和养殖业主创建积极性,全面提高全省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要按照标准化创建要求,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按照专业化要求,大力推广生猪“150”、蛋鸡“153”等家庭式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培植畜禽标准化家庭牧场,力争每年创建200个以上的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新增5 000户以上家庭式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同时,在生猪“150”、蛋鸡“153”等湖北特色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基础上,立足实践,进一步总结、提炼畜禽养殖标准化养殖模式,形成能带动农民稳定增收致富的高效养殖模式。

2.2 继续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实现第二产业“质”的飞跃

(1)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步伐。①全面推进龙头企业“3832工程”,即到2015年,建成3个年产值达到100亿以上、8个年产值达到50亿以上、30个年产值达到10亿以上、200个年产值达到1亿以上的龙头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1 500亿元以上。②加大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继续大力宣传推介品牌,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湖北同星、襄大集团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布局,实施畜牧龙头企业走出去战略,提高湖北畜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实行最低保护价,提高订单履约率,促进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2)全力推进五大畜禽新产品研发工程。畜牧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注重创新,在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12年,省农业厅通过整合政策、资金和项目,以畜牧龙头企业为载体,以项目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扶持的方式,已经确定了五大畜禽新产品研发项目。下一阶段,省农业厅将重点协助湖北同星、湖北神丹等5家企业,与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终端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省畜牧兽医局已经组织专班,选派专人,按照“一个企业一个企划,一个企业一个专门班子,一个企业一套配套措施”的要求,为每一个有潜力、有希望的企业量身制作一个发展规划,配套一个专门的班子,制定一系列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五条畜禽产业链。

2.3 继续以“创新金融、信息、科技”为重点,强力驱动畜牧服务业繁荣发展,实现现代畜牧业强省的跨越

以“创新金融、信息、科技”为重点,围绕畜牧业生产、加工服务的第三产业是未来很长时间,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驱动畜牧业生产和加工的重要力量。当前,畜牧业发展水平,畜牧业强省主要看加工,未来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在于服务,畜牧业强省应该是强在服务畜牧业生产、加工的能力上,强在科技服务上,强在金融服务上和流通贸易上。我们在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在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要进一步创新,支持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全国一流的畜牧业金融中心、交易中心、研发中心和信息中心,完成率先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任。

产业发展概况篇(10)

[中图分类号]TU2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12-02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各种餐饮、零售、娱乐休闲、健身等经营用途的开发。商业地产的发展由传统的门店开始,经历了百货商店、购物中心、步行街、一站体验式购物中心等发展阶段,如下图所示。

1 昆明市商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1)大众商业的竞争激烈。常规的大众商业主要有超市、品牌专卖店以及综合的百货商场等。这些商业的业态,满足一些单一的购物需求,赢利模式依赖于成本与销售额的差价,由此,竞争相当激烈。

(2)高档百货趋于成熟,竞争开始激烈。昆明高档百货原有金龙百货1家,而后分为金龙百货和金格百货2家,之后又出现金鹰百货等一批外来的高端百货,由此竞争也开始激烈。

(3)郊区商圈的不断出现,开始分流市中心核心商圈客源。南北两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业中心――世纪金源和北辰财富中心,郊区商圈的不断出现,打破了市中心商圈对商业购物的垄断,也分流了一部分客源,由此,竞争也逐渐走向激烈。

2 昆明市大型商业建筑的典型代表

(1)昆明老街――商业步行街典型代表。昆明老街东起正义路,西至市府东街,南起景星街,北到人民中路,街区还包括文明街、府甬道、文庙直街等街巷。建筑面积有17m2,分三期开发,一期正义坊有5层立体商业街,由北馆和南馆2座单体建筑组成,面积约10×104m2,分为地下2层,地面5层,商铺层高4.8m,街宽6~8m,1.8×104m2的地下停车库,400个泊车位。一期则以购物、餐饮、娱乐为主。

整个商业步行街属于内廓型建筑组合,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共有6个中庭,每个中庭有一组上下扶梯,共计40余部电梯,11部观景电梯,一层临街商铺则采用骑楼形式,在街道转角,出入口部位,都进驻了最具人气以及品牌号召力的商家店铺,拉动大量人流进入商街内部,街宽6~8m,最适合步行逛街的尺度,整个体系使人体验到“逛街”的感觉。

(2)百大新天地――购物中心典型代表。百大新天地位于东风路和正义路的交会处,坐落在昆明最繁华的商圈三市街核心位置。总面积4000m2之多,共分11层,含地下2层。1~4层采用了敞开的店中店形式,为品牌专卖店,地下1层和5~9层为主题商场,地下一层会聚了30多种运动品牌,6层为休闲餐饮,7层为永华影城。餐饮娱乐的业态占45%,以服饰品牌为主体,并引进定向电影院,购物主体与娱乐休闲相交融,如下表所示。

百大新天地通过零售娱乐中心的业态和面向年轻一族的客群定位,与南屏街等商业区出现了竞争,它的品牌组合与业态组合逐渐调整以达到最佳状态,此外,在顺城的开业后,则改变了三市街消费群相对老化的现状,使百大新天地的定位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3)顺城――一站式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顺城位于东风西路与三市街交会处,占地面积为54003 m2,住宅5栋,写字楼2栋,底部5层为商业。总建筑面积地上为245000m2,地下则为120000m2,停车泊位2000个,顺城街地处昆明三市街商圈的核心区位,是传统商业发展核心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商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较好结合的典型地区。顺城商业24小时营业,业态丰富多样,涵盖中心主力百货店、品牌名店、创意精品、中西特色餐饮、主题酒吧、咖啡厅、DISCO、SPA、影院、KTV娱乐场、上流社交舞会及精品酒店等。

在商业形态上,它是商业步行街与购物中心的融合。顺城商业街区既提供居住,又提供了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购物配套。将街区与国际化、居住、休闲、娱乐、商务等组合在一起,规划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居住和生活模式,体现了居住与环境的结合关系,把人们从传统的封闭围合式居家中引导出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新型居住的需要。依托三市街日均30万人的人流量,昆明顺城王府井购物中心可辐射整个昆明600万人口,同时商业步行街以王府井百货为主力,引进IMAX 3D立体巨幕影院、香港百老汇影院以及数百家零售商业、娱乐设施和餐饮服务商家的入驻。

3 昆明市商业发展的轨迹

(1)传统零售百货业向一站式购物中心发展。顺城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BLOCK街区,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发性,C-Crowd人潮,K-Kind亲和),简单概括,就是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顺城商业从业态、业种的比例分配上,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本质差异,顺城商业将更注重引导消费者去体验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精神享受和追求,而购物中心则更注重于消费者基本的实际性购物需求。

(2)从市中心商业向郊区逐步扩展。昆明市中心多个主要的休闲商业集中区,主要由“吃,玩,购”3种业态组成,由笔者调研,如下图所示,休闲商业已经逐渐拓展至在新增的北市区、滇池路、广福路等多个休闲商业集中区。

(3)旅游商业与休闲商业的过渡。云南是旅游大省,昆明则是全省唯一的旅游聚散地,是对外交通的主要枢纽点。在全省各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程度的旅游商业,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楚雄彝人古镇等,这些都是旅游集中商业区,他们的业态也是由餐饮、购物、娱乐组成,但是主

昆明市各区含商业项目建筑面积对比图要是旅游商品,而不是生活日用品,与此同时,昆明则缺乏一个集中的专门的旅游商业集中区,使得上千万人次的海内外客流需求市场白白流失。

4 结 论

严格来说,昆明市商业地产正处于一个摸索阶段,顺城是第一个自持商业物业的大型商业项目,引领着新的商业模式,在非成熟地区的商业地产开发中,需要这样的休闲娱乐商业模式的带动。

参考文献:

[1]王晓.现代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 行政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 下一篇: 学生工作管理规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