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4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 G 479 B 8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395-03

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性心理发育成熟阶段,是建立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展性道德教育和提高大学生性道德素养的最佳时期。为了解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为今后高校开展性道德教育、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7年11月对广州地区4所高校84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东商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4所高校中16个班级的在校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调查时考虑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别的均衡性。共有840名大学生参加了调查,获有效问卷769份。其中一年级学生199名,二年级学生199名,三年级学生184名,四年级学生187名;男生406名,女生363名。年龄在17~23岁之间。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均为选择题。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4所高校从大一到大四年级分别选取1个班级的在校本科生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恋爱观态度、性态度、对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态度、自身情况、对学校性道德教育的态度、性相关知识需求及学校开展性教育的形式、获得性知识的来源等。以班级为单位,由调研员讲明要求后,学生在教室内统一填写问卷,不记名,问卷当场收回。

1.3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对恋爱观态度、性态度、对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态度、自身情况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性观念

2.1.1 恋爱观方面 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的恋爱态度趋向“顺其自然发展”和“应当正确引导”,其中“顺其自然发展”比例最高,男女生在“应当正确引导”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6,P<0.05)。在恋爱目的方面,大学生趋向“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而且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P<0.05)。见表1。

2.1.2 观方面 结果显示,有72.6%的学生认为“贞洁对男女双方都至关重要”,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71,P<0.01);在“对未来的结婚对象是否处女(男)”问题上,男、女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59.2%的学生认为“只要对方真心爱自己,其他都可以忽略”。见表2。

2.2 性态度

2.2.1 大学生对在校学习期间结婚的态度 有11.8%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期间结婚”持赞成态度,有45.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男、女生赞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9,P<0.01),见表3。

2.2.2 大学生对非婚的态度 在对大学生“婚前”、“未婚同居”、“商业性”、“有多个”4个问题的回答中,男生赞成率均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反对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4。

2.3.2 不同年级大学生比较 有过经历的学生达104人,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发生人数依次为12,22,35,35人,发生率依次为6.0%,11.1%,19.0%和18.7%,各年级学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59,P<0.01),从低年级到高级有逐渐增高趋势,其中三年级最高。

2.4 获取性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获取性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报

杂志、网络媒体、同学和朋友、影视录像,分别为79.2%,70.7%,66.1%和45.5%;从学校和家庭得到的性知识很少,分别为31.1%和13.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和宽容,并出现随着年级增高发生率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中三年级发生率最高。不同性别大学生性观念和性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与男生受西方性观念的影响较大、传统性观念较为淡薄有关,因此对在校学习期间结婚、婚前、未婚同居、商业性、有多个的赞成率普遍高于女生(P<0.01);而女生仍受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较大,较注重和感情,保持着较严谨的态度。

被调查的学生中,60%以上学生接触过黄色录像或刊物和有过性冲动,男、女生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男生有过的经历达62.3%,调查中报告有过经历的学生达13.5%(男生为15.8%,女生为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显高于湖南陈玉凤[1]、江苏董莉萍[2]、浙江余飞颖[3]等的报道,其原因可能与地区差异有关。发生率比福建江剑平[4]1997年调查的结果高出很多,而且在发生的学生中有2个及2个以上者达32人,占调查人数的4.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待婚前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性知识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

调查还显示,大学生获取性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报杂志、网络媒体、同学和朋友、影视录像,学校和家庭性教育严重缺乏。国外研究表明,以学校为基础的性教育可以减少青少年中较早和较多的,高质量的性教育有助于推迟的发生[5]。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身体发育所处阶段,围绕青春期所发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有选择地介绍性科学知识[6]。同时,加强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性态度,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实行以人性主义为指导的性教育,将情感教育、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他们明白两性结合是一种社会行为,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从而促进性道德素养的提高。高校在开展性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确定性道德教育的原则,即坚持性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坚持适宜、适时、适度的性道德教育,坚持性道德教育的立体性;其次必须明确性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性生理知识教育、性心理知识教育、性伦理学知识教育、性法律知识教育、性病的预防教育等[7]。

高校性道德教育目标不仅要保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要能保护他们的终身健康。现在大学生恋爱结婚已成为正常现象,但在婚姻关系建立之前发生仍属于不道德行为。婚前的主要后果是意外妊娠和感染性病,均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女性。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适时、适宜、适度的性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性道德教育要与性技能教育相结合,教育他们掌握安全、科学的性技能,知道如何避孕、意外怀孕后该如何处理、怎样应对性骚扰和害;还要使她们认识到早孕对身体健康和生殖健康的危害,避免婚前,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以确保其身心健康得到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玉凤,李培雄,陈景,等.湘西地区部分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42.

[2]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 113-3 115.

[3] 余飞颖,许国章,马瞧勤,等.大学生性知识和调查分析.疾病监测,2005,20(12):630-634.

[4] 江剑平,黄键,黄浩,等.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11-12.

[5] AJAYI AA,MARANGU LT,MILL J,et al.Adolescent sexuality and fertility in Kenya:A survey of knowledge,perception and attitudes.Stud Fam Plann,1991,22(4):205-216.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37-02

1 理论依据

1.1 信息道德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ethics)或称为信息伦理,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作为信息社会中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志、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这三个层次密不可分,是信息道德的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本次调研的基本理论依据。

1.2 信息道德评价标准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并且比较有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其中涉及信息道德的是维度七,包括2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这也是该文中调查问卷题目设计的主要依据,具体如下。

2 研究过程

2.1 问卷设计

根据信息道德基本概念及要素构成,并在参照《北京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信息道德调查问卷》,经三次修改并后定稿。问卷由16道题目组成,主要从信息道德认识与情感、个人信息隐私与安全、信息法律法规常识、知识产权及版权、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等几个部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中每一部分均有2~3个问题。

2.2 调查过程

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山东省济宁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100%。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20日――2014年3月26日。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首先对所调查大学生的性别、院系及专业、年级进行了统计。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各50%,文理科分布基本平均,大一学生占总数的14%,大二学生20%,大三学生58%,大四学生4.2%,这与济宁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状况相贴合。

3.1 信息道德认识及情感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艳照门、黑客等设计信息道德的事件非常或比较熟悉;对于网络上散布病毒的行为,6%的学生认为其技术高超,令人佩服,85%的学生认为应严厉杜绝,5%的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举报,极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可见,作为上网主体的大学生信息意识敏锐,对网络上流传的新鲜事件通常十分关注;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法律立场也较明确,但面对违法行为应不应该举报这个问题时法律意识薄弱。

3.2 了解电子信息环境下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调查显示,54%的学生在上网时认真对待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41%的学生对此有所考虑,只有5%的学生对网上个人信息不做限制或认为无所谓;在计算机维护方面,45%的学生十分熟练并经常清理,53%的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不清理病毒。可见,大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较强,对信息安全的态度和认知状况令人满意。

3.3 了解知识产权与版权的基本知识

主要调查大学生对信息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调查显示,关于网络中的软件版权等法律法规,超过55%以上的学生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仅有4%;对著作权的认识方面,33%的学生判断错误。可见,大学生信息道德法律意识薄弱,法律法规常识也比较欠缺。

3.4 尊重他人使用信息源的权利,不损害信息源

调查显示,17%的学生用笔在图书上写过字,47%的学生折叠过书页,7%的学生丢失过图书;对于损坏图书的行为,86%的学生认为其不道德应该改。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信息源的保护上有正确的认识,但在具体行为准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3.5 了解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的合法使用范围

主要调查我院大学生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及使用。调查显示,44%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21%有时使用,而59%的偶尔使用,从未使用过的占16%,比例较高;在使用过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学生中,非常了解电子资源版权及合理下载有关规定的学生仅占10%,非常清楚“恶意下载”概念的同样仅10%。可见,我院学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了解度和使用率都偏低,对相关使用政策及法规也十分生疏,这一结果不尽人意。

3.6 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与交流时,能够正确引用他人的思想与成果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复制粘贴他人的东西作为作业交给老师,仅18%的学生从没有过相关行为;而对上述行为的性质,仅35%的学生认识到到其属于学术剽窃,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属于剽窃(43%)或不大了解(21%);此外,10%的学生曾引用过别人的文章而不标明出处,33%的学生只是偶尔标明,22%的学生则在写论文是标明,而网上转载不标明。可见,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自律性较差,对学术剽窃、版权侵犯等行为认识不足。

3.7 合法使用有版权的文献

主要调查大学生对合理使用的了解及具体行为规范。调查显示,对于某一条需要付费的信息,如通过其他不合法途径也可获得,44%的学生会选择“无需付费的不合法途径”,29%选择“放弃不用”,仅26%选择付费的合法途径;面对盗版,绝大多数的学生态度是“接受,且在使用”,30%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但因各种原因仍在使用”,选择“坚决抵制”的仅5%。可见,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合理使用方面行为不当,在利益等因素诱导下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4 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了我院学生在信息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信息道德行为规范和信息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和使用率较低,不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的现象较突出;不了解合法使用的概念和范围,学术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对此,今后可采取以下可行性措施。

(1)发挥我院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学生的信息道德的宣传、培训。如定期开展信息道德知识讲座,信息道德知识竞赛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信息道德意识,普及信息道德法律法规。

(2)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增设信息道德相关内容,若今后条件成熟,可考虑将其作为一门单独课程对大一新生开设。我院图书馆在以往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文检课中,主要讲授技术及实用性知识,如文献检索技术、数据库使用等,并未涉及信息道德的相关内容。今后需对文检课的内容加以改革,将信息安全、信息道德规范、信息法律法规等内容贯穿其中。

(3)利用图书馆网站开展在线信息道德教育。新媒体时代,在线教育已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我院信息道德教育来说,可在图书馆网站主页设置弹出窗口或添加专门的链接,将有关规章制度列入其中,如《文明读者公约》、《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公告》、《图书馆维护知识产权声明》等,使学生一进入图书馆网站就能清楚的看到,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总之,根据我院大学生信息道德现状及存在问题,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校园生态环境中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有效地发挥信息道德教育的功能,在提高大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3)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宝鸡文理学院的美术类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美术类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文章以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类大学生为对象分析了美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并对形成美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做了分析,以利于对美术类大学生的培养。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art stud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art students i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is also growing. The moral and personal qualities have high demands when the art students undertake majored work in the future. So the article to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tudents as objects, and analyzed art students moral status, and analyzed the factors which formed art students moral statu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ultivation of fine arts students.

关键词: 美术类大学生 思想道德

Key words: art students;moral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31-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生出现在普通高校,宝鸡文理学院的美术类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作为我院的一部分,美术类学生的生源渠道比较宽泛,对象比较特殊,且通过独立的方式进行录取工作等,使得其与其他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在思想、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美术类大学生毕业后所进入的工作领域对其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美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1.1 政治敏感性较低,理想信念淡薄美术类大学生普遍对国家和社会大事不太关注,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十分关注自身专业的成长发展。他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对他们有较深的影响。美术类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和参加党课学习的比例远远低于非艺术类学生。他们的业余时间多为准备各类展览所占用,参与社会事务较少,缺乏社会责任感,考虑问题容易忽视现实基础,理想化色彩浓厚,部分学生思想偏激,不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理想信念相对淡薄是他们的普遍特征。这些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容易偏离正确轨道,有些甚至走向极端,把艺术与现实完全脱节,脱离艺术服务人民大众和社会需求的主旨。

1.2 由于美术类学生感性高于理性,致使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等的负面影响较深许多美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画,背着画板到全国各地去写生、考试,接触社会较早,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个人辨别能力的限制,各种不良风气也在不断的侵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偏离正轨。

1.3 集体主义观念缺乏,强调小我美术类大学生普遍注重个人追求,强调张扬个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生活。再加上美术类专业授课及学习方式特别,生活方式相对宽松,造成学生大多缺乏纪律性,盲目追求自由,生活作风懒散,纪律松弛,不愿服从统一的安排,迟到早退,喜好我行我素,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大集体即班、级、系的概念比较弱,不宜于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同时也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在群己观上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和利己主义的偏移,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使命感、责任感。[1-2]

1.4 轻视综合文化素质目前,我院美术类生源来源多样且独特,而且在录取时文化课分数线比专业课分数线低,再加上一部分美术类学生是因喜欢这个专业而选择了美术,而另一部分是高考前夕因为文化课的不足而选择美术专业作为上大学的捷径。前者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甚至把艺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因此他们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的学习;后者本身就缺乏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也不牢靠,这势必导致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文化修养不够,视野不开阔,脱离正确全面的学习渠道,缺乏人文精神。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

2形成美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各国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尤其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日趋明显。各种文化思潮、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术类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属于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却又缺乏敏锐、准确的辨别能力。他们容易对一些丑恶现象和拜金主义、自私、欺诈、崇拜权利等产生疑问和困惑,把社会主流误认为是那些支流、暗流,被这些不良风气所影响,受其熏染,使其淡化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西方文化尤其是艺术思想对美术生的冲击最直接,受其影响最深。各种流派、各种思潮、各种表现手法和多元化的行为方式融合激荡,肯定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美术类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追求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日益强烈,有的学生依靠所学的专业技能进入经济领域,使得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异常强烈,倾注了很大的心思和精力用于提高个人技能,在社会形象的塑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自我意识太强,生活上追求个性化不注重细节,有的甚至再出时尚利己主义色彩浓厚。

2.2 学校因素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学院对担负着学生“三观” 教育重任的“两课”教学没有针对美术类大学生“轻公共课重专业课、轻理论重实践、轻被动接受重主动参与”的个性特点,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没有把德育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仅仅局限于对美术类大学生目前的道德水平和认识空间的教育,没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它们的思想道德状况。

2.3 学生自身原因美术类专业学生个性鲜明,但集体意识淡薄;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占据优势,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不愿服从纪律约束;强调个性化发展,个人至上,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势。在美术类大学生看来“艺术就是激情”,艺术就是个人情感的外泄,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4]

大多数美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很多人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自己的生命”。这些学生通常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更认真,相对不太重视其他文化课程,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因为文化课基础差为通过捷径进入大学选择了美术专业也使得部分学生文化修养低,基础薄弱。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因为文化素质的下降而不理想,缺乏可塑性。所以,思想教育在美术专业学生中的先天不足,使得该工作尤为特殊、迫切、繁难。

参考文献:

[1]宋玉静.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困惑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7):59-60.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4)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顺利的实现人生价值,而且对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数量的剧增,大学生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而大学生道德问题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作弊、不诚实、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等。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专制,人们的诚信意识存在着其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格言古训,导致了人们潜意识中对诚信的缺乏。

2.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在某些认知方面发生了错位,那就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风气,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影响

随着少生优生观念的确立,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家庭的头等大事。但在现在的家庭中,父母长期强调的是智育,只要求高分、名校,把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智力开发,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书育人本是老师的天职,但学校却把学习变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忽视道德教育,致使学生只重分数,不注意道德修养。

5.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虽在学校受教育多年,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缺乏生活磨练和对社会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对看到的繁s社会现象难以理解。分不清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同时,由于缺乏人生经验,人生阅历浅,能力不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想有所成就,但又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经历磨砺的毅力。

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要求学校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任,即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的大学生。同时也需要社会提供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给大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氛围。

1.加强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建设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道德观的因素之。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道德观教育,也能弱化甚至是抵消道德观的教育,因此,对社会环境必须经行综合治理。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道德建设,积极踊跃地参加道德建设活动,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社会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通过对先进典范的宣传,起到从正面引导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言行给予批判,从反面起到约束作用。

2.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道德观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解决大学生在道德观方面的困惑,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首先必须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局势、国情民情的教育,利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社会实践手段,搭起学生与社会之间认识与理解的桥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根和历史使命感,用科学的思想丰富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种安定有序的环境,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生动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活力;还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积极发挥舆论的作用,树立良好的党风、校风和学风,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3.提升家庭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抵制社会不良影响,强化社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而且能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受益终身。因此,要使大学生道德观困惑有所缓解,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自身的能力素质及其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家长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金”,要善于磨亮子女身上的闪光点。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加强家长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思想动向。另外,要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残余,反对家长专制作用,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和睦的家庭。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忽视了道德品质的要求,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

4.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道德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在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道德实践能力,这是解决道德认识与行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首先,大学生要经常性地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全面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正确地认识国情,引导他们全面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其次,大学生要认识到道德修养对自身的重要性。用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用先进典型的模范人物事迹来激励自己,用自己的实践来考察自己,不断地对自己进行道德修养教育,通过道德实践来增强自身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激发自己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兴趣。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制约大学生的成长和才智的真正发挥。

大学生道德方面确实存在缺陷,但总体上是好的,社会上的一些人不应因某些大学生的行为而一味否定大学生。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反映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决定了社会公民的总体素质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道德现状,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引导大学生道德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合格人才。我们相信,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会显著提高,中国也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25-0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西方价值文化充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对研究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课堂提问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道德状况、价值观念,结果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他们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标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主流让人满意。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隐患

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我们充分肯定,但是却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同样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重大隐患,具体表现在:

1.人生价值观倾向多元化、利益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各种思潮一起向大学生涌来。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是注重奉献还是注重索取?是利人还是利己?是努力学习还是追求金钱、享乐、刺激、舒适、悠闲?所有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都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供他们挑选和确定。但有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出现了错误的倾向。

2.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1/2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人不到1/10。还有2/5的人是摇摆人,“现在有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

3.公德实践能力较差。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差。在日常生活中,公交车上有老幼上车了,许多人装着睡觉,装着没看见;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在校园内看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没看到;在教室有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

4.理想信念意识不强。有些高校大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毕业后没有前途,所以出现逃避学习的现状。如: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时尚等上面而荒废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学校工作的老师要广、要快的多。而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当大学生身上已经反映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的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2.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心理、生理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运动而最终完成。根据认识理论,外在刺激不一定会简单地引起某种反应,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即主体的评价。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知而导致了不同的质、量、度的反应,而这种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主体在这一切生活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的沉积的结果。

3.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由于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思想道德的过程是呈阶梯状的,修养越好,站的台阶就越高,达到的境界就越高。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引导广大同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坚定广大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

2.转变思想教育观念。面对新时期赋予给高校思想工作的新任务,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等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生活的思想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求稳、求实、求高、求美,让他们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轨迹成长。具体来说,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采取广大同学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感知和理解。二要以理说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道理是科学,感情是艺术。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三要有创新意识。建立“三线一面”的教育途径。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进行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实现明理;以主题讨论会和学校传统活动为主线来实现激情;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导行;充分利用各学科、各领域的德育因素,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活动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四要科学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五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育人。六是树立典型形象,及时地利用身边人、身边先进事例作为榜样,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七是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同学在实践中达到育人目的。八是加强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现实环境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变“填鸭式”为“引导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九是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整合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在育人中的作用。

3.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要努力优化校园和学生园区的文化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进而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受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同时,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中国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学生园区的文化活动得以丰富多彩地开展。

总之,大学是青年人才聚集、也是活跃思想、积极关注社会敏感话题的地方,而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则是参与这些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是不足为怪的,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必把一些影射在大学生身上的社会转型期所暴露的消极思想完全归结于大学生本身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及时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从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出发来寻找思路,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团组织优势,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以及参加各种积极向上的公益活动,让他们从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3,(3).

[2]刘晓明,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6)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自我设计与发展。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表现出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他人责任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学校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公共场所尊老爱幼、自觉维护公共秩序,这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精神是相吻和的;社会责任方面,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责任的认识与评价是建立在从个人与社会两者之中寻找契合点的基础之上的。但当无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找到折中点,必须舍弃其一时,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能自觉放弃个人利益,主动地服从于社会整体的利益;自然责任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感悟比较深,他们关爱自然,自觉保护身边自然环境。总的看来,当代大学生在对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道德责任的认知上是正确的、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

与此同时,在当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道德责任意识缺失、行为失衡等问题。自我责任方面,片面地认为自我责任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不喜欢或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不做,绝不能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这种所谓的“自我责任”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是一种片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人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损害到他人的正当利益。比如部分大学生通宵达旦不睡觉,上网玩游戏甚至开大音响,完全不顾及宿舍其他同学的内心感受与日常作息等;社会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为集体和社会主动奉献的精神;自然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对自然和其他生命形式的道德责任意识相当淡漠。他们认为道德责任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系,人对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并不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这些是学校道德教育应着力研究、分析与加以解决的主要方面。

二、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缺失首先应该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来寻求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怀疑甚至被颠覆。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等特点,由于我国的各种体制、法律还不健全,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客观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暴露。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折射到现代大学校园内,对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的价值观念传入我国的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并与我国传统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这种震荡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一方面被新观念所诱惑,另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锢,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学校德育学校历来重视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人格塑造与个性发展的个人价值的重视似嫌不足。学校传统德育没有很好地挖掘德育的本体功能,没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些外在的社会高标准来要求与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道德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脱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假、大、空”的道德责任要求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的道德责任被忽视,以致形成部分大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

(3)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承担了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这使得部分子女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只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这样的孩子往往受挫折能力弱,且只注重个人权利和利益,缺乏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道德观念与实践行为,缺乏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与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4)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

部分大学生往往片面夸大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却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却看不到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承担责任的联系。他们认为自己自费上学,就有自愿选择学习内容、任意支配课余时间的绝对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只与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相关,至于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爱护环境则不作考虑。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因为个人的成长发展、成功成才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即个人与他人、社会和社会的责任关系。

三、结语

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是正确的,但少数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不容忽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既是他们自身顺利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7)

与此同时,在当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道德责任意识缺失、行为失衡等问题。自我责任方面,片面地认为自我责任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不喜欢或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不做,绝不能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这种所谓的“自我责任”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是一种片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人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损害到他人的正当利益。比如部分大学生通宵达旦不睡觉,上网玩游戏甚至开大音响,完全不顾及宿舍其他同学的内心感受与日常作息等;社会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为集体和社会主动奉献的精神;自然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对自然和其他生命形式的道德责任意识相当淡漠。他们认为道德责任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系,人对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并不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这些是学校道德教育应着力研究、分析与加以解决的主要方面。

二、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缺失首先应该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来寻求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怀疑甚至被颠覆。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等特点,由于我国的各种体制、法律还不健全,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客观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暴露。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折射到现代大学校园内,对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的价值观念传入我国的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并与我国传统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这种震荡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一方面被新观念所诱惑,另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锢,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学校德育学校历来重视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人格塑造与个性发展的个人价值的重视似嫌不足。学校传统德育没有很好地挖掘德育的本体功能,没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些外在的社会高标准来要求与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道德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脱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假、大、空”的道德责任要求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的道德责任被忽视,以致形成部分大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

(3)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承担了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这使得部分子女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只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这样的孩子往往受挫折能力弱,且只注重个人权利和利益,缺乏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道德观念与实践行为,缺乏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与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4)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8)

1.当前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

1.1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可以从大学校园里的一些现象中体现出来,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铺张浪费、破坏公共设施等现象随处可见。

1.2价值观扭曲,功利思想强

改革开放以后,“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思想竟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攀比之风越来越重,自己拿着家里的钱却盲目高消费,甚至还有“卖肾买苹果手机”、“上大学买苹果三件套逼哭家长”这样的事情存在。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浮躁盲目的心理,想着别人没有的我得有,别人有的我更要有。

1.3行为失范,缺乏诚信

大学生忘记了学习的初衷,把时间用在逛街和玩网络游戏上,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上课睡觉、玩手机、大声喧哗、东张西望、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屡屡出现。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也存在行为失范,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给旁人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大学生没有诚实信用观念。在学习方面表现为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和论文。在日常行为方面则表现在同学之间说话做事不守信用,借钱不还等。

1.4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观念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到了大学这个集体环境仍然带着这样的思想,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和团结同学,缺少集体观念。

2.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

由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造成,因此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2.1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道德风尚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一是在法律制度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让其成为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使道德与法律良好融合。二是从公民角度来讲,社会要重视公民道德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并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2.2加强学校道德观教育,改进校园管理

学校要重视道德观教育,增加德育教育课程,增加德育师资,改变单纯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观念。在德育目标方面,学校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学校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共产主义理想为教育内容。在德育教育方式上,学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考察方法,摆脱枯燥的纯理论教学。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在校园管理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精神的宣传,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保持校内环境的整洁和优美,完善校园行为规范。对外要规范校外商业设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3提高个人思想觉悟,加强道德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从内心培养正确的意识,明确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能够增强道德实践能力,提升道德观念能从整体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进步。

首先,大学生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增强道德修养对自己的重要性。多学习传统道德文化和先进典型事迹,善于思考、勤于反省,以先进模范为榜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力。再次,大学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增加社会经验,将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统一,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总之,大学生道德水平不仅反映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也决定着社会公民总体素质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只有准确把握现象,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合格人才。相信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肯定会显著提高,我们中国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尹飞.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缺陷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4):2-3.

[2]何国清.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6,(1):3-4.

[3]申云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修补大学生道德缺失[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3.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2-02

大学生群体的品德素养是构成国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整体上看,奋发进取、乐于奉献、诚信自律、关心社会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趋势,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和较强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也符合社会基本规范。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道德素质表现

(一) 政治思想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上进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成就的直接受益者,亲身感受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尤其关注涉及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民族感情的重大事件,表现出了积极的爱国思想。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表现出积极、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当代大学生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深刻的认知,渴望通过学习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二)注重创新精神,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们已认识到创造精神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条件,懂得创造精神来自创造性的思维、顽强的意志品格、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创造能力。当代大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性思维的锻炼。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时,他们勇于质疑、批判和创新,敢于挑战权威,不断追求创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非常迫切,他们对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法纪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能力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都十分投入。

(三)热衷服务奉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务实,更多地用理性的视角来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融入集体中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积极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实验实习等活动来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西部支教工作中,许多毕业生争先申请到贫困山区支教、志愿服务,支援当地建设,还有一些学生主动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为建设家乡奉献力量。每次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社会百姓遇到困难及贫困家庭的同学面临压力,大学生们都义不容辞地以实际行动担当起社会责任。这些都说明了当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责任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相结合的趋势。

(四)积极践行诚实守信和生态文明价值观,严于律己

新时期的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多元化的道德观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和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高校的助学贷款中,绝大多数贷款学生都把诚信摆在首位,按时还本付息,践行大学生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在生活中,同学们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积极的行动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两个现象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关注人类命运,立足诚信公正,崇尚生态文明,养成更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塑造更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确实具备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个性,他们道德素质的主流发展是首要趋势。但是,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有关调查表明:“贡献社会”、“事业成功”、“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当代大学生人生幸福追求的三个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趋于功利化,“金钱至上”的思想不断发展,见利忘义、逐利弃义之举增多,功利化的价值倾向仍然存在并有增长之势,对金钱物质和自我感官享受的追求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认同。不少大学生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因而他们在择业时把高收入作为首要标准和动力。在现实行为中,以自我为本位,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集体利益之上。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道德共识”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

(二)道德素养较低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10)

时代社会的发展,当代人富了口袋,却贫了脑袋;重视自己、而忽视他人。冲击大众视觉及思维的各种社会事件屡屡频发,如: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佛山小悦悦案,无不发人深省。为把握好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法律素质状况,笔者于2012年5月向大学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93.7%。调查问卷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且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法律维权意识。但大学生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对待事物的辨别能力弱。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现状

(一)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国民素质的教育从幼儿开始,做为当代大学生,自幼年开始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直至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看世界时期。大学生已经形具备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尽管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传播将形形色色的世界文化传播于青少年一代,当代大学生感受着世界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活跃的思考主体,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颓废思潮一直在青年大学生思想中孳息着。但,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的积极健康、向上性。如:评价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看见他人遗失的财物,大学生的行为选择。70.14%的大学生的做法是:捡起来,设法寻找失主。如:小月月事件,假设做为大学生的你是路人中的一个,你该如何选择。42%同学确定,会伸出援手,在生命危机时刻,不该过多考虑个人得失。仅有8%的同学认为帮助小月月,也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选择绕道而行。如:问卷:如果你捡到了别人丢失的东西,自己占为所有了。你认为你的行为构成违法吗?47.8%的同学认为构成违法。调查问卷的多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具备良好道德素质和基本法律常识。并能在生活中提醒自己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秩序。

表1 你对在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秩序的看法。

人数

百分率

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他们(A)

279

78.4%

记得就遵守(B)

63

18.26%

无利可图,不必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次序(C)

1

0.295

没有明显看法(D)

13

3.77%

(二)大学生道德情感与法律思维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自小形成深厚道德理念,处理思考问题时,更多倾向于感性认知,尤其是涉及到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时,往往更强调事件的道德性质,而忽视了法律准则。也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所造就了大学生在面对情景复杂的社会事件难以理性做出评价。

表2 你如何看待官员拿受贿款扶困济贫,被判处刑罚。

表2如何评价官员拿受贿款扶困济贫,53.9%的大学生的选择随构成了犯罪,但能受惠于民,理当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又如问卷:捡到了别人丢失的东西,自己占为所有,是否构成违法。访问学生中的15.9%认为,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是道德要求,无法律义务返还失主;36.2%的学生认为数额巨大事才涉及法律问题。两项调查显示了法律问题融合道德情感时,大学生更多倾向于感性的认知。当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更多讲究个案公平,忽视了社会公平。及缺乏了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的思想。

(三)大学生缺乏牢固的法律知识,甚至法制意识淡薄。

实用主义理念在大学校园中尤为泛滥,这种实用论造就了大学生更专注于专业学习,而忽视道德修养的锤炼与法律知识的积累。在法律素养方面。许多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对法律重视不足,法律知识贫乏,属于“法盲”和“半法盲”一族,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主要的原因是不知法、不懂法。正由于不知法、不懂法,也就难于以法治的思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往往以个人道德评价取代法律评价。

表3 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及诉求你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掌握了解一定法律的常识不知道,有需要再学习了解人数

6

284

66

百分率

1.6%

79.8%

18.5%

你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识有哪些?(多选)

宪法

民事法

刑法

劳动合同法

行政法

国际法

诉讼法

人数

301

265

184

352

76

25

106

百分率

45.5%

74.4%

51.7%

98.9%

21.3%

7%

29.8%

问卷调查显示,79.8%的受访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不知道的,有需要再学习了解的同学达到了18.5%。这说明我们属于法盲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有用论的思想不容忽视。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选项中,从表3,可看到学法的欲望也在于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劳动合同法,达到98.9%;民事法律,包括有婚姻法、继承法等74.4%的同学有强烈愿望学习。不懂法及有选择性的接受法律知识,造成了大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行为事件时,往往以传统道德认知取代了法律的评价。目前,高校仍然存在着一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理念及法制意识。面对事件,难以控制自我情绪,往往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认为群体性事件,众犯不究。由此,在群体哄闹中对他人构成的侵权还全然不知,无意识的一步步走向违法的边缘。小则民事侵权,大则刑事犯罪。对大学生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律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四)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诉求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多种价值理念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影响着学生。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迎合一些低俗的或者不健康的思想潮流。使得腐朽思想个人、拜金、利己主义在文化传播领域蔓延,商业性的流行传媒文化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错误的导向①。当今社会中普遍出现的腐败现象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消极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当今媒体对于社会中发生的消极事件,过于放大宣传负面信息,使得大学生在个思想认识发生了错误的引导。甚至会对法律产生重大曲解。通过调查,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造成较大影响的是,生活环境(86.4%)及社会不良风气(59%)的影响。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法制不断完善。完善个人道德文化素质、具备法律素养是当今大学生的共同追求。

二、改进策略探索

(一)进行课程的整合,提高大学生道德法律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素质进行进一步提升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教育手段上加强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渗透性融合。确立以“法律为底线,以高尚的道德为最高要求”的教学理念,

第一,融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内容

踏入高校校园的青年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但法律意识又相对薄弱。教学内容既要做到知识的灌输,又要对大学生产生思想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学时,不能流落于单一的知识性的教学灌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时事热点。以理论做为基点,针对现实热点深化探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及法制观。例如,讲述爱国主义这一专题时,既要渗透中华子孙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更要针对当今国情开展教学,结合抗震救灾、国防安全内容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的渗透、离不开法制理念的深入,做到爱国主义与民主法制的内容的相融合。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增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推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课堂专题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有片面认识的,是用法律解决还是用道德解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课堂分析讨论、甚至于辩论。在老师的启发和点评下,学生会对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存在深刻的认识,学会既从道德,也从法律的角度全面客观的分析看待问题。例如,针对深圳机场梁丽案件的法理与道德思考,透视出的不当得利、盗窃罪、侵占罪及拾金不昧等等的界限及道德与法律的不同判定标准及裁判结果。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在实践中,让学生身体力行的感受学习,让道德与法律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开展大学生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研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内道德与法律义务咨询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相联系,身体力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②。

第一,参观访问、青年志愿者活动

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充分利用本地和现有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当地法院,带领学生参与法院审理旁听活动。学生由此进一步了解案件审理的诉讼程序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增进法律意识。带领学生到救助站、养老院开展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义务为社会进行法律宣传、家电维修服务,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自我法律素质和道德品质。

第二,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认知

上一篇: 当代文学概念 下一篇: 老年人压疮的护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