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48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1)

 

实践教学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高等英语专业人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规范》指出:实践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电大英语教师,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本人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对教学主体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面向全体学员,注重个性发展。教学的侧重点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重知识转向重方法,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向重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亲自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使思维得到训练并分享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远程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并能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因此,担任远程教育教学任务的电大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学员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二)明确教改的目的,树立教学目标

在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探索并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是试点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直接目的。

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采用的教材是全国试点学校统一使用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主编的“专升本”英语自学系列教程。该系列教程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育观念,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重在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用英语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同时该教程也是专门为远程教育的自学者设计的,对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教学资源,制订教学计划

目前,远程教育任何一个专业在中央电大的学习平台上都有完整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辅导,课程考核说明等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两大模块: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和职业培训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就包括《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等必修课程。《跨文化交际》所包括的主要媒体资源有:1)主教材及课程导学各一册;2)与主教材配套的录音带和光盘;3)中央电大提供的网上教学活动文本——辅导教案,包括教学实施细则、教学难点解析、网上辅导答疑、形成性考核作业、期末复习等等,以上这些资源都为我们学员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帮助杂志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并掌握这些资料,针对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把握学习进度,对整个学习过程实行宏观控制,使教学双方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对学习主体的改革

使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远程教育的基础。从世界各国的远程教育来看,其受教育主体仍是成人,多数是为了满足成人继续教育或者弥补以往错失的教育的需要。这些远程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但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创造价值的个体,通常承担着一定的生活(家庭)与工作的压力,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只是一项“业余性”的活动;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如何使这些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影响的教育对象尽早适应远程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电大远程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学员是为一张文凭来读书的,但当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知识社会转变的时候,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学历教育将会发展为终身教育。学习能力、做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已成为人们适应新社会的新素质的要求。学历只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表征,而能力则是衡量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事业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正确处理好学历和能力的关系才能真正适应远程教育形式,才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作好准备。

(二)重视远程独立学习观念的培养

长期作为知识进行传授的英语教学模式,固化了学员的英语学习思想和习惯,其教学方法更是限制了学员的主动性,使得学员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而远程英语教学以视频点播和课件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学设计,辅以网络上的资源。这种学习方法与学员原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许多学员就强烈要求教师下发学习资料、练习讲义,想省去上网查询查找的麻烦。所以,我们要花大力气改变学员的观念,并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升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目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于还有许多学员没有家用电脑,连因特网都没上过。这样的计算机水平很难适应远程英语教学,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或者提前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或者与英语课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以确保远程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对教学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教

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学校组织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有选择性的就教材上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初步概念。教师要达到讲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指导学生“仿”的目的。

第二环节 学

学是对教的内容的消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深化和扩展学习第一环节内容,达到基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等作出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环节 仿

学生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活动时,对课程中一些重要交际场景进行模拟交际,以达到将“教”、“学”环节中所学内容实际运用的目的,它是在教和学这两个环节后的实践。

第四环节 谈

学生在第三环节完成后,对学习和交际模拟过程进行交流探讨,总结经验,加深印象,改进学习方法。该环节的结果应反馈到“教”、“学”、“仿”各个环节中,促使各个环节不断完善。

(二) 教学方法设计

《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以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介绍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基本概念,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习者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堂辅导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辅导面授安排六次,每次四个课时,每次面授我会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重点辅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语言技能的评价。面授辅导强调的是一个“导”字,但我发现由于摆脱不了传统面授课的影响,许多教师都把 它处理成了“讲授课”或者纯粹的“答疑课”。面授辅导不在于殚精竭虑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把它简化为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面授辅导课中,学生的声音应该远远多余教师的声音。辅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性的检查,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和理论概括杂志铺。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和书本,我们可以把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心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和话题编制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教学活动浑然一体,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在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中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而且也强化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

另外,为了节约时间,保证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和实效,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力和感受力,我们把整个课程分成8个部分,且采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效果较好的幻灯片及自制的课件,运用文字,图例,动画,视频,声音等,突出每个部分主题的知识结构,使新呈现的内容结构清晰,层次鲜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从而更加快捷地捕获信息并得以接受和消化。

2.讨论

讨论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研究性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不仅能锻炼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益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讨论的内容,主题,形式,范围和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安排。

课堂上,为了便于控制,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法就某一个话题展开:如Foreigners never talk about others’ privacy,such as women’ age,other’s salary,but our chinese like toask such question,then how do we think of this? 我要求所有学生轮流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表述自己对该论题的观点或看法,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而且人人都能参加,彼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快的实现了思想的传递和交流.当然我们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大家或交谈,或争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启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集中发言,阐释自己所在小组的观点。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和交际性,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协作关系的形成。

3.场景模拟

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场景,在给出材料收集时间和讨论准备时间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员亲身参与模拟实践,有可能的话,给出实践活动总结。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以语言交际为主要学习目的的课程教学设计,教材中有很多的交际实例,针对不同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场景模拟,以训练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后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讲授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Politeness时,就可模拟书中情景让学生体会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礼貌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4.答疑

四、对测评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标准是最终考试成绩,对于远程英语教学来说,这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得到多数老师和学员的认同,而且还会令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成绩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用一次考试评价学员学习情况的做法,将学生学习过程、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记录在学习成绩中,体现了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

根据中央电大要求,《跨文化交际》已纳入基于网络课程改革试点的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终结性考试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上考试系统”进行。针对这种情况,课程辅导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情况,并对学生所做作业及时评阅,对那些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督促和指导,对每一个学生网上作业的情况及时作出评价以督促和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下一次作业。

总之,远程教育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逐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环节,贯彻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远程学习新模式的战略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 2003,14.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2)

1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了要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其目的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用隐形教学在英语课程内容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不少,陈欣(201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顺利完成交际所必需的,基于跨文化意识的语言能力、应用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其中有研究者认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缺乏真正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本土化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以及跨文化的实践途径的研究(孔徳亮,2012)。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刘正光(2016)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更适合作为一种教学的理念,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融入于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当中”。

2研究背景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道:“让13亿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文秋芳,2016)随着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中国将进一步加速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015)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听到中国的声音,这一发展趋势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他国的风土人情,更要能够弘扬中国的文化。这一讯号给外语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而恰逢此时,依托信息化教育背景而迅速兴起的微课让这一难题能够迎刃而解。胡铁生(2015)将微课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发展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吴萍(2016)认为在共享理念之下的微课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之中。笔者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就是短小精悍,主题明确,灵活多变,很适合中国文化元素的切入;同时微课具备声频和图像,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相关知识。因此,可以利用基于中国文化主题的微课开展课堂互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主题内容进行讨论,使学生内化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目前,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元素的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如张承承,白杨(2015)提出了基于微课的中国文化导入模式;尚华珍(2015)提出了文化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设想。

3基于中国文化的微课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本文探讨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必要性、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设计要素和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前提条件。

3.1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必要性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Richardset,al.2005)从文化层面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为“标志某个民族或者群体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集合,即某个民族或者群体最重视的文学、艺术、音乐作品等的总和”。简而言之,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做进行的交际活动:它是一项双向活动,不仅要对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化及价值观念有所了解,而且要能够准确地将我国的本土文化传递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学侧重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教学,而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不足。目前的外语教材很少有涉及中国文化的体裁和视听说资料,例如专业英语的教材《综合英语》、《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内容,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甚少。

笔者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可以对圣诞节、情人及等西方节日的风俗娓娓道来,却无法准确用英语流利地介绍中国的春节,不知道如何表达“剪纸”、“对联”、“压岁钱”、“守岁”、“拜年”等,更别提如何能正确地传达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仁、义、智、礼、信、忠。丛丛(2000)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就是学生无法利用目标语正确地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外语教育者逐步意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无法让世界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文秋芳(2016)认为这一缺失至今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如何有效地将中国文化的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其跨外化交际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逐步引起了外语教育者的重视。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国文化的素材融入日常的外语教学当中。笔者认为基于文化的微课可以有效地将中国文化灵活自然地导入日常的外语教学当中,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而且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微课亦可上传至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3.2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的设计要素

3.2.1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微课设计

需要结合已有教材,选定和教材的契合点,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导入到语言教学当中由于现在高校采用的外语教材大多缺失汉语文化信息(孔徳亮,2012),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需要整合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收集与文化相关的视频,选定主题,并进行巧妙的环节设计,设计出结合文化导入的微课,并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1》中Unit5Whatisyourfa⁃voritefood?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然而,如何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介绍给外国人却难倒了不少学生。外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的美食文化。笔者的微课制作团队以中餐菜名的翻译为选题,在优酷视屏资源里搜寻到一段中国学生在餐馆里点菜,因菜名翻译不当而引起的笑话,结合了翻译的方法-实名命名法,即中国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烹饪方式/形状+主材料+配料,制作出了微课《怎样翻译中餐菜名才能让老外不抓狂》。学生在学习该微课之后,就可以触类旁通,对中国的传统菜品,只要了解其烹饪的方式、主要的食材以及配有的辅料,就可以正确地翻译中餐菜名,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3.2.2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微课设计

要本土化,突显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高校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要宣扬地域性的特色民族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基于壮文化微课设计为例,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了广西和东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广泛交流。也就是说广西高校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适合东盟经济圈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也肩负传播壮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设计本土化的微课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3》中Unit3CulturemakesmewhatIam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到个体都是有文化烙印的,而当让学生讨论介绍壮族文化时,学生却哑口无言。笔者的微课团队基于这一难题,萌生了要制作《了解电影<刘三姐>的壮文化元素》。这个微课以《刘三姐》电影导入,提炼电影中的三个经典壮文化元素:山歌,绣球,三月三。之后可鼓励学生去收集壮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宾阳的炮龙节等等,让学生用英语做展示,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区域特色文化,以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传播中国的本土文化。

3.2.3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微课设计

需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在文化微课设计中,可以选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主题,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得学生既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又可以深刻地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如此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当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而又不至于触犯西方文化的禁忌。例如:微课主题可为《中西文化中“龙”的内涵》,《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差异》等等,类似的文化差异的微课,互联网上资源不少,都可以应用在外语教学中。

3.2.4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微课设计

要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文化基于文化的微课只是一个导向,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灌输,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亲历文化活动,掌握文化精髓,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扬我中华文化。以文化为主题微课的中国文化的导入只是激活和启发学生的认知,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文化,就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文化实际应用情境,让学生亲历感受文化。中国文化特色的影视欣赏可以快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同时对于特色文化的词汇对等英文翻译要熟知于心。另一途径是开展文化主题周活动,可以结合应景的传统节日进行,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亲历传统节日的风俗,并在活动过程中设计多个全英文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用英文准确表达当地的文化特色。

3.3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设计的前提条件

外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中国文化微课设计的前提条件。英语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者,英语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和跨文化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柏涛(2016)也强调了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因此,外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中国文化的学习,夯实中国文化素养,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整合设计出承载中国文化元素的微课,并运用到日常的外语教学当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外语教学要涉及中国文化的教育。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微课可以将中国文化融入具体的外语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外语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将中国文化内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载体,可以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而基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微课设计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材整合能力,并且微课设计需要本土化彰显民族特色,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微课导入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且能够亲历文化和感受文化。而外语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自身的中国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2]柏涛.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看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海外英语,2016(6):40-41.

[3]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3-78.

[4]丛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7).

[5]大学外语教学指导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

[6]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9-86.

[7]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6):36-42.

[8]孔徳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17-26.

[9].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2015.

[10]刘正光.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与隐喻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6(3):121-124.

[11]尚华珍.微课对大学英语中文化学习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5(19):177-177.

[12]文秋芳.在英语同于语言背景下重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2):1-6.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3)

二、课程设计

跨文化英语教学分为五个层次:跨文化的词汇教学(文化意义对比),跨文化社会语言学(文化价值定位),跨文化语篇(内容分析———写作方法,词汇分布),跨文化的正负语用迁移和批判性评价(语言标准———唯英语论和跨文化标准)。前三个层次重点在于语言输入,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后两个层次为语用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灵巧性。针对前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区和性别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闻、广告、旅行、商务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文化冲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实践性;(6)学生主体性;(7)过程动态性;(8)结果多元化。学习者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解外国文化的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能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检测

为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课后作业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写作、翻译、大量阅读相关和课后练习,还有音频、视频和文化报告等形式。其中文化报告包括新闻评论(要求要从文化视角来评论),视频为文化习俗介绍(介绍一种当地的文化现象给外国人,或者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和采访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年轻人(主题是外国人在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音频为采访外教录音(是关于文化主题,采访不限题材)。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和课程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选中国文化主题拍摄视频为例,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虽然目前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频繁,但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非常不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根据某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拍摄制作5至10分钟的短片视频,生动介绍该文化现象,如某礼仪具体每一个步骤;(2)各个小组负责的主题不能相同,如春节、婚礼、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来选题;(3)视频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创意发挥,模拟某个文化现象,或现场拍摄,注意声音、图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创内容不能超过该视频的5%。学生的视频作品得到外教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反映,的确从这些视频上学到了某个特定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步骤上。学生们用英语把本族文化推销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如何设计采访问题,寻求对象和解决拍摄中图像、声音的问题都给学生造成困扰,文化敏感度、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决定了该活动的成功与否。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4)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指“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也是指“在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我国多数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通常会使用“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而不是使用“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这个概念。2006年5月24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由上海大学和英国萨利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联合举办的“2006年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庄恩平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同一个概念,二者是可以互用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跨文化研究概况

跨文化交际的现象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20世纪中期,跨文化交际才被确立为一个单独的学科。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发表了他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在学术领域正式问世。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60年代中期,在匹兹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心。在这一时期,众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文化与交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更加的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进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这一时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多以传播学为基础,与相关学科理论相结合,辅以经验基础,通过观察和调查进行。

(二)国内跨文化研究概况

上个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从国外引入,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许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

1996年至1999年是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提升和拓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学更多地与世界接轨,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相关著作的译介进一步加强,比如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莫滕森(S. Mortenson)著,关世杰等译的《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等。

2000年至今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的高潮和深化阶段。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国内掀起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一次高潮,大批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论文喷涌而出,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以“跨文化交际研究”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从1989年至2013年,约有7015篇论文,如2011年戴晓东发表在《学术研究》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欧洲中心到多中心演进探析》等。

三、数据结果分析

笔者以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为例,选取非英语专业2013级B23和B30两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背景问卷、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及文化知识测试。背景问卷设计调查对象的基本个人信息,包括性别、专业、生源地、家庭背景,还有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方式频率分布。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总共30题,可以分为五个纬度: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态度、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技能和文化差异。

问卷设计采用莱克特等级计分法,使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调查问卷实际发放76份,全部当场完成并回收,有效问卷70份。研究对象的基本构成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构成情况表

(一)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试问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是用于检测问卷题目内部一致性的指标,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表示,大于0.60为最低标准,大于0.70为良好,大于0.80为较好,大于9.0为最好。

笔者将有效回收的问卷数据(N=70)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整体样本进行数据处理,用验证性分析检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试问卷测试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试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90,提示该部分的信度较好,可以用于实际调查研究。

表2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试问卷信度分析

(二)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得到的结果如表3显示:此表详细描述了70名受调查学生在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水平方面的得分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受调查学生在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得分较低,仅为2.63;在跨文化能力方面的得分超过3.0,为3.41;在跨文化知识水平上的得分最高,达4.36。

这说明本校多数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外国文化,或者说只是以其中一两个方式接触外国文化。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知识水平测试中,则取得较好的成绩,这表明本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基础,已经掌握一部分跨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五个纬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单项平均值最高,达到4.03,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其次是跨文化交际态度和文化差异这两个纬度,单项平均值分别达到3.97和3.92,可见多数学生已经对这两方面有了充分的认识。其中,单项平均值最低的是跨文化交际知识,只有2.27,远远低于其他各项,说明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对英语国家的宗教、交际礼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知识不够了解。

表3 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三)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上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表4 不同性别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表5 不同生源地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表6 父亲不同职业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表7 母亲不同职业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从以上表4至表7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无论是总分值还是单项分值大于3的始终是Q1.8(我经常听英文歌曲)和Q1.7(我经常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校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拥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2)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主要集中在听英文歌和看英文电影,还需要拓展其他方式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推进跨文化交际。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研究,笔者认为要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途径,也是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词汇、阅读、听说及写作这几方面的教学导入文化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以词汇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解释词义之外,还应该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英文中有这样的词汇“dog-like devotion”(像狗一样忠实),“a lucky dog”(走运的人)等。在讲解这样的词汇时,除了解释词义,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在英美文化中,狗是人类可爱的宠物,也是忠实的朋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狗的意义不一样,中文中关于狗的词汇则多是贬义的,例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受大学英语内容多、课时少的课程特征限制,课堂教学对文化教学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比起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内容也可以更加丰富。

发展第二课堂教学,首先要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和感受目的语文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英美文化的书籍,观看英美国家的电视剧和电影,收听英文歌曲和英文新闻,搜索和了解有关英美文化的网络资源。其次,“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外国文化知识的各种活动”,如举办介绍英美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中某些文化差异的不同理解进行辩论等。最后,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与目的语人士的接触机会,利用各种与英语本族语人的接触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如在亚运会、奥运会期间可以加入志愿者,与目的语人士交谈、游玩或者充当翻译等。

3.开设英美文化选修课。

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之外,开设英美文化选修课也是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开设文化选修课,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各类“与语用有关的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内容”,如体态语、社交礼仪、生活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这类知识的补充和学习,能够完善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跨文化交际研究通常包括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两方面的研究,由于本研究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因而本研究中主要研究了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文化,这可能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科学性。其次,由于精力有限,研究样本只涉及两个班的学生,样本量偏少,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带来误差。最后,因研究时间限制和个人能力有限,笔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比较浅显,尚有许多深层次的东西有待挖掘。

以上研究的不足,笔者将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研究中加以改善,希望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1995).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顾宝珠,张恒,马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5)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8- ),女,陕西榆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育。(陕西 西安 7100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76-03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不断深入地开展,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与日俱增。在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2012年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实现新发展,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的发展目标。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所有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事业人士以及相关部门必须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请进来学”发展为“走出去教”。然而,“全球化”和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对国际汉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他们在具备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际概念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学是新兴学科,国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因为其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几方面的因素。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曾经在著作《The Great Good Place》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第三空间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它既有第一、二空间文化的特征,又不同于第一、二空间文化。在外语和第二语言文化教学与传播中,跨文化第三空间指的是学生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交流对话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学,目的是要教母语非汉语的人学习汉语,掌握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和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不管是在日常交往还是教学及文化活动中必然都会涉及文化间的接触甚至碰撞,属于跨文化交际的领域。

国际汉语教师要成功地实现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目的必须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这个第三空间的存在,避免“非你即我”或“非我即你”的思维模式,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培养第三空间的思维和视角,形成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新的第三空间文化身份。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参与制定者刘骏在介绍新的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APLUS时提到的Assimilating和Adaptable分别指的就是兼容各国的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培养目标,同时他还提出Linkage这个理念,强调教学的关键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语言与语言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Linkage代表文化和语言的交融与沟通。

(三)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但是,对于应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却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姬建国认为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质,只有通过培养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问题。王海燕也认为汉语国际教育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然后才是语言教学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因素是汉语国际教育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它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但是李泉似乎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谈到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问题时,他认为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课程设置和培养重点不够明确。对于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后认为能够提高他们外语交际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的课程要比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汉语本体知识等课程更让他们受益也更为重要的反馈意见,他的反应也颇为激烈,提出了“究竟哪些课程是主,哪些课程是辅?我们的主业是教汉语,还是体验外语交际、计算机应用和文化适应能力?”的质疑。

相比较之下,笔者更为赞同前两位学者的看法,即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其内在结构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存在离不开文化。强调在文化适当的情境中整体地使用语言已经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授外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说只有具备充分的跨文化意识,立足于较为舒适和安全的“第三空间”,教师才能够用一种最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将所要教授的语言或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做一个真正的“文化行者”。再者,国际汉语教师通常面对的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文化环境,要在这个环境中顺利展开教学文化活动,他们首先必须要适应这个环境中的生活,当然更要适应和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教授对象。

笔者曾经参加的由美国大学理事会和国家汉办共同组织的“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中,就有教师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和课堂,最后甚至心理和精神出现问题,不得不中途归国治疗。基于此,国家汉办对于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教师也明确提出了“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申请条件。和2007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同时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以及跨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文化和交际要求相比较,2012年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其实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主业是教汉语”并不矛盾,二者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国际汉语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是成功完成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必然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如此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结果却并不乐观,远远落后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步伐,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忽视了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定位;第二,过于注重外语学习,忽视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第三,过于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的外语课时约为50%,甚至更高,而文化课时比例约为20%,中山大学甚至低至7.1%。这组数据既说明了对外语的过于重视和对跨文化交际一定程度的忽视,更表明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一系列和文化相关的课程,诸如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讲授内容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繁重的课程让学生不堪重负,更是无法获得对于异文化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无从谈起。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科学设置课程比例,整合课程资源

在明确了跨文化人才的目标定位之后,重新分配汉语、外语、文化等课程的比例,可以适度减少外语课程的比例,加大跨文化课程的比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而是改为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开设一些英语讲授的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较为丰富,可能会出现几门课程内容部分重复或者是本应密切关联的课程之间却较为松散和孤立、教师各自为营的问题,学生也无法从整体和宏观上全面整合所学内容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

例如,既然国际汉语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那么完全可以将“对外汉语教学法”和“教案设计”等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既实现了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也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策略,有助于他们将来开展真正的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不过这就意味着需要几门相关课程的教师共同合作,甚至需要设计一门从跨文化角度为出发点的、集几门课程为一体的跨学期的综合性课程。而“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导论”和“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之间也可以找到契合点,从而将三门课程贯通起来,三位教师互相合作备课必然有助于学生将三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如何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主线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二)创造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和环境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当然由于条件所限,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机会派学生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实习,但是学校也要尽可能创造出“准实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真实体验,例如和海外高校之间的互换生交流项目、和本校留学生和外教的交流活动等。如果学校本身就有留学生,那么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留学生进行混合培养,建立学习伙伴关系。

此外,学校也需要加强和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外资企业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创造诸如为该企业中的外国人进行汉语培训或者翻译等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用较为直观和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影视观摩、案例分析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接近异文化的环境。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是学生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学习渠道,教师是否展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影响重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国际汉语教育的工作中,即使是身处本国文化的环境中,一个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在看待、分析和处理很多问题时也会和一个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即便身处同一文化背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微观的异文化环境,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甚至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学生可能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向学生学习,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还是“唯我独尊”认为自己才是课堂上的权威,这些无形中却在向学生传递着微妙的正面或者负面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信息。而教师在讲授具体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文化课程时究竟是从“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放大本国文化的优点轻视他国文化,是一味地推崇他国文化,还是否定或者弱化文化差异,抑或是强调文化多元性、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国文化、整合文化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面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时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研究表明,与外国人接触的亲密程度、与外国人接触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出国经历、是否接受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等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有影响。曾经参加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与外国人关系亲密或接触时间长的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民族中心主义维度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学校应为教师组织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或送教师去国外进修,提升教师本人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推广的跨文化实质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标定位,而这个定位要求我们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素质,甚至是教材编写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教师。鉴于这种调整涉及面如此广泛,还需要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安晓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6).

[2]姬建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及其理论实践意义[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

[3]刘骏.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4).

[4]赖林冬.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2(2).

[5]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

[6]邵滨,邵辉.新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比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5).

[7]王海燕.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6).

[8]张和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6)

华侨大学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的应用语言学专业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开课学期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2个学分共36学时。通过对这门课的讲授,笔者有一些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总结如下,希望能对以后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课程性质改革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1]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目的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

其实,跨文化交际可以做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广义层面是指同一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也广泛存在价值观、行为习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差异。广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诸多方面有交叉的地方,如性别语言的差异、地域语言的差异等。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最容易想到的是,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可以避免对某种社会语言现象的过度概括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是构成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支柱性学科,而跨文化交际课程与两个学科都紧密相关,因此,学好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有重要意义,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修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科定位,把它从专业必修课提升到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更为妥当。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问题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需要通过课程设置计划来体现和实施。而且,课程设置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即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主要考虑的是本课程在内容上比较浅显,主要是一些文化差异现象的简单介绍。而且内容上比较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内容上线条比较粗疏,受时间所限,介绍的多是宏观层面的差异。如果考虑到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现有课程在细节层面的讲解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

(二)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首先,要调整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仅学到相关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既有课堂外的实践,也有课堂内的实践。课堂实践内容的增加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第二,增加总课时。为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必须在课时安排上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都是每周2个学时的课时量,约36学时。减去新生入学军训的时间,大约只剩下30个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本上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所以我们建议最好能在大学三四年级增加开设专题讨论课和案例分析课,既要增加系y性理论的学习,也要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的练习。这样可以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课堂学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学以致用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所有的课程其实都在强调教学资源的建设,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其特殊性,其配套资源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教材资源建设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跨文化交际课程研究的对象为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应该在教材选择上特别注意内容的时效性,选择最新版的教材以讲授最新的理论及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不同教材在内容上差异很大,固定选用某一种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偏颇的,应该在综合多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教师的教案,因此,此课程存在教材资源建设的问题。同时,任课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到教学当中去,例如多媒体技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3]

(二)视频库建设

音视频资源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具有载体多样化的关键特征,其利用声、光、图像等功能从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在非语言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展示上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特别需要音视频库的建设。把音视频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来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价值观的不同,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讲授。音视频资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主题分类的片段集合。比如,在讲授刻板印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把不同的美国电影电视中的华人片段集中播放,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华人整体的认知形象是怎样的。另一种是完整版的音视频资源,可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欣赏,如电影《刮痧》、《上帝也疯狂》、《推手》、《暗物质》等。

音视频库的建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把音视频资源剪切出来并分门别类,把主题相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耐心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才能从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源中搜集到符合自己需要的片段。

(三)案例库建设

具体案例的分析往往可以以小见大,像解剖麻雀一样展示分析的过程,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很大。所以,跨文化交际课程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而且最好是真实的案例材料。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太令人满意,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案例库建设的落后。

案例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单人开发案例和建设案例库是不可想象的。国际知名的案例库无一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案例开发的主力又应该是一线教师。只有一线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需要,从而编写出满足要求的案例。因此,必须组织一个教师团队来共同建设案例库。

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丰富的案例供教师挑选,案例的真实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注意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相结合,就可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跨越”到“超越”层面的飞跃。[4]

五、教学方式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改革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课初级阶段较多是从认知层面讲授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总结为“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知识输出”的线性模式。这样理所当然会将知识传授视为重中之重,但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性和启发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面临着知识生态的深刻变化和职场需求的转变。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来往的增多,使用基于线性思维的教育模式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全部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不能只是教师的讲授,还必须保证一定量的实践课或练习课内容。贾玉新(1997)[5]指出,应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几个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实践和练习,可以从情感和行为层面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改革的选择

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受学时所限,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的内容又比较广泛,很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知道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结合练习实践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要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鼓励他们开展富于应用性、思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其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交际环境营造者、学习指导者和学生潜力挖掘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另外,还需要在高年级设置专门的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案例分析属于开放性问题探讨,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经常可以发现当前理论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相应地,我们也需要在考试方式上作出一定的改革。考试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考核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成绩占比,减少纯理论知识的占比。

另外,在考试手段上也应该多样化,可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例分析总结,然后上升到理论认知的高度。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课程,跨文化交际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是其重要性却是无可取代的。讲好跨文化交际课,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也有利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程性质上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学科基础课。还需要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使讲授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融合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这门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2]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

[3]何高大.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7)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2007: 5) 在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一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2007: 2)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外,还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指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效语言交互活动(Linguistic Interaction)的能力。海姆斯(Hymes)认为拥有交际能力的人不仅需要掌握语言规则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从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既不产生误读,又能讲出适合当时情境的话。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外语教学已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利用视频材料进行教学和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各种视频材料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常用形式。而英文电影因其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等呈现出的趣味性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材。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及优势

(一)语言和场景的真实性

英文原版电影源于现实生活,以使用母语的人们为对象,根据人们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制作,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一方面,电影材料在语言输入上是真实的。电影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有真实的词汇、语音、语调,还有根据人们不同身份、不同特点而设计的各种委婉语、诙谐语以及隐喻、双关语等各种用法;另一方面,以影像资料为媒介的电影展示了真实的非言语行为。为了塑造某个人物,使其表现更符合情境,演员们力争演绎出真实自然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说话人的距离等。此外,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载体,折射出西方的社会文化、交际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学生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接触到真实的西方文化,更容易掌握到真正的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二)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英文原版电影题材广泛,涉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而各种题材展现出会议、聚会、访客等不同生活场景。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英文原版电影,调动大脑中对应的认知区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下意识地将西方思维和中式思维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英文原版电影形式多样,不仅有英文原版电影的教学软件、电影VCD和DVD,还有互联网上的各种在线影院,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的地域限制,而且电影视频上的中英文字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多方面呈现出的趣味性

电影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而且是艺术的体现。英文原版电影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性,曲折或悬疑的故事情节以及呈现出的情感和思想,比任何一种语言教育材料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电影《理智与情感》为例,美丽的英国乡村风景,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场景以及美妙的钢琴配乐,轻松地把学生带入电影,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刺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电影里包含的社会、文化、思想等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各种知识。

二、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选材

英文原版电影数量繁多,但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选材关系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效果,非常重要。在电影的思想性上,应选择内容健康、思想积极、主题鲜明且具有思想性或幽默感等高水平的电影,如《加菲猫》《阿甘正传》。在材料的难易度上, 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视听难度略高于学生总体英语水平的电影材料,且发音清晰,画质优美。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充分反映西方国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思维习惯、生活习俗和交际准则等方面的电影。以美国电影为例,《燃情岁月》《当幸福来敲门》《耶稣受难记》等反映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宗教的电影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英文原版电影的语言教学

语言层面是跨文化交际最明显的表现。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广义的语言,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又包括非言语行为。

1.语义层面

在所有语言要素中,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与文化关系最直接,也最明显。以词汇为例,有的学者甚至把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并明确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张雪松,2006)因此,了解词汇、短语、句子在不同文化里的内涵意义对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在词汇层面,如“dog”和“狗”的内涵意义在中西方文化里具有明显差异。在西方,“dog”常带有褒义,被认为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如“lucky dog”被用来形容幸运的家伙。而在汉语中,“狗”虽然也有忠诚的含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在句子层面,如“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甚至是一种禁忌,而在中国,打听别人结婚与否很常见。在运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梳理影片中存在着内涵差异的表达(词汇、短语、句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非言语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上,而忽视了非言语行为。其实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非言语甚至比语言的使用还要重要。著名人类学家Birdwhistell(1970)指出非言语交际占信息传达的65%。非言语行为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其形成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群体性的因素,即文化因素。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往往存在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OK”为例,在美国文化里表示“很好”,在法国文化里却表示“无价值”。又以会话距离为例,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会话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人的会话距离往往大于中国人。因此,在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时,要指导学生对非言语行为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二是人物角色本身导致的具有个人特质的非言语行为。由于教学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个方面,即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3.英文原版电影的文化教学

除了通过书本和对外交流等方式了解某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影视对该民族的文化进行研习。如前所述,英文原版电影反映了西方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地理等众多文化内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优势。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的微观分析;二是文化差异的宏观透视。前者主要包括某些具体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俗,是易察觉的、表象的,如时间观念、餐桌礼仪和问候语的差异等。后者是对文化现象源头的探索,触及文化的深层含义,涉及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领域,往往可用于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中西文化称赞语为例,中国人一般会否定别人的称赞,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群体性特征有关系,也是“中庸”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而西方人崇尚力量的展示,这从希腊神话里对神的描述就可见一斑。同时,受近代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风潮以及自由经济影响,西方人在展示自信和才能方面更直接,如果过于谦虚则被看做是无能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欣赏的影片进行案例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教学实践

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是片段性的,即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中适当加入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如在英文电影欣赏和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程中的运用。笔者以选修课英文电影欣赏为例,运用之前所述的方法进行讲解。在课程开设初,即正式进行电影欣赏活动前设定专门的跨文化交际板块,向学生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以及非言语行为等基本概念。在欣赏某一具体电影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做足功课。一方面要求学生查阅与电影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等背景,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电影所凸显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要求。以《阿甘正传》为例,可要求学生查阅电影中出现的几个重大事件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另一方面,将电影对白文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找出文本中具有中西方差异的表达并进行阐释,之后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设计课堂活动,如在欣赏影片前,告知学生影片中出现非言语行为差异的次数,要求学生进行查找。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作业的统计分析情况,针对学生遗漏和存在误区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欣赏结束后,教师针对电影中的具体内容设计文化方面的问题。对于重要的、典型的表达和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补充资料进行扩展,如针对餐桌礼仪,教师可收集多个关于餐桌礼仪的中英文影视片段,补充关于餐桌礼仪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四、结 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英语原版电影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与其他语言教育材料相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电影选材、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三个方面对英文原版电影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世令,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03).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8)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我国的外语教学情况,高一虹提出文化的“跨越”与“超越”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两个层面。跨文化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由此可见,提高跨文化敏感度对完成文化的“跨越”与“超越”是必要且有益的。

Chen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界定为“个人在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的态度上,形成的一种积极性情感,使之跨文化交流更为准确有效” 。由此可见,跨文化敏感是一个动态的多维概念。随后,Chen和Starosta进一步提出跨文化敏感包含六个要素:自我尊重、自我监控、思想开明、移情、交际参与和理性判断。根据这六个要素组成的概念框架,他们开发了“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他们应用该量表对美国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6,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拟采用该量表探讨中国大学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466名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Chen和 Starosta 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进行定量考察。此量表代表并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以及交际专注度。

实测时,此量表整体信度(Cronbach)为0.718,是可接受的信度系数,说明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较好。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为了考察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现状, 我们对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五个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见下表。该表显示: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标准差为0.26691,平均值为3.5477,大于3。根据问卷的设计,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跨文化敏感度越高,区分“高”与“低”的临界值是3分,代表“不确定”。可见,整体而言,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异质性较小,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持相对积极的态度,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但还不太理想,有待提高。

在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因素中,研究对象的文化差异认同感(M=4.0250)和交际参与度(M=3.7477)最强,交际专注度(M=3.4657)不强,交际愉悦感(M=3.1688)和交际信心最弱(M=2.9712)。这说明总体而言,大学生思想开明,能够尊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但是,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大学生的观察力不够敏锐,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都有待提高,他们无法充满信心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无法融入跨文化交际中,无法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这很可能是因为一方面,文化错综复杂,涵盖面广,难以全面系统地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当今外语教学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再者,大学生缺乏实际跨文化交际经验。

“跨文化敏感度”描述统计量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大学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定量考察。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文化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最强,交际专注度不强,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最弱。

本研究有助于教研人员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状况,进而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时抓住重点。鉴于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还不太理想,学校和教师要加强跨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使学生意识到提高跨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性,要为学生创造真实跨文化交际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跨文化交际中去。此外,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使他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能体验到交际的愉悦、获得交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7-31

[3]彭世勇. 跨文化敏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71-176

[4]Chen, G. M. & Starosta, W. 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7, 1(1): 1-16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9)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56-02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纵深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的融合性日益加深,其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存的社会形态,这种文化的相融与碰撞更加大了来自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交流难度,我们只有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这也给当今高校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综合性、理工科类型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进高校各种专业实用性、专业英语的不断发展,以适应当前的形势。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定义和重要性

1.跨文化意识定义。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和深入地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理解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2.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孤立生存的模式,步入了紧密依存的时代。而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快速发展,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地球村的多元文化共生存的社会形态已经成为现实,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异质文化的相融与碰撞,使交流变得异常艰难。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是核心,而影响跨文化因素则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对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比意识,去伪存真,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扫除双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的障碍,真正达到交际双方的成功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已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全面地、清楚地了解跨文化交际内涵是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已成为首要任务和时代要求。它的作用日趋明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交际能力与大学外语教学之间关系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与不同文化背景人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和相处不可缺少基本、重要的能力。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风土人情以及等,它的文化是通过本民族的语言得到表现、继承与发展。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文化靠语言传递,语言通过文化交流而丰富,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培养文化意识是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必然要求。敏锐地认识到交际的双方文化的差异性、相互生存关系是参与文化交流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文化意识的培养也会促进语言学习和有效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付诸实施的有效途径。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代表就拥有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不仅是外在的跨文化知识,更是一种内在跨文化能力。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跨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更好更快地、行之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渠道。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途径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缺乏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靠得就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科学计划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全面深入地研究培养策略,提出科学可行性的教学计划和建议,探索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多渠道多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高教学技能、丰富文化知识、开拓的思想、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教师自身也应注重自我文化意识的提高,充分利用网络、外国电影、电视、录像、学术专著、报刊、现代英语文学作品、杂志等广泛获取文化背景知识。再则,在教学中拥有灵活多变教学技能,如采用渗透法、渐进式的方式,从教材中挖掘文化因素、总结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2.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平等观念。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要想使大家庭每个成员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就必须首先具备正确健康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开放的胸怀、批判的眼光接纳异域文化,同时还要学会尊重本土文化,最后达成超越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以更宽阔的视野和胸怀欣赏、运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产的目标。与此同时,各成员之间对异域文化的差异性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宽容、接纳,持有一种正确、科学的文化理念和态度,摒弃文化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利用电影、视屏及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并教育学生懂得不同的民族历史肯定产生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只有自身特色和差异性而无好坏优劣之分,因此,没有绝对的标准去衡量文化的优劣。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文化也不例外。让学生积极不断地学习、探索外国文化,反思本族文化和言行;对不同文化行为和思想不妄加评判,永远保持一种宽容、理解和移情的态度。并让学生懂得一个民族只有不拘一格地吸取多元文化,才能造就一代宏伟壮观的文化。洋为中用应成为外语学习者自觉信守的理念。课堂上教师多以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实例为蓝本进行讲解,并把所学异域文化知识运用于语言交际之中。只有超越差异才是培养健康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最高境界。

3.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和积累。文化之间的误解与冲突产生于对异己文化知识的匮乏。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就是交际的双方成功达到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这需要具备正确理解交际双方的语言语境的能力。因此,在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开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选修课程要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注意选择中西文化相关典型实例,即简明易懂又在深度、广度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情感特征等因素;还要考虑选材广泛充实,结合社会现实的需求;并注重中西文化对比,以专业的视角、学科发展的态度去审视问题,吸取篇章的精华,了解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开设“文化概况”类课程,能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系、文化习俗、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常识,以丰富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特别是“交际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相关选修课程能使学生充分认识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掌握基本的交际技巧,帮助学生跨越常见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借助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利用计算机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并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它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媒体课件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独立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它将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在语言文化的多层面上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经常开展学术科技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做报告,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动态和趋势。在校园内举行节日的文艺演出或请艺术团,歌舞团,交响音乐团来校演出,使高雅的艺术,美妙动听的音乐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欣赏享受丰富中国文化艺术,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读比赛、翻译大赛,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只有竞争才能胜出,逐渐培养竞争意识,了解社会优胜劣汰激烈竞争的现实。举办各种展览:绘画展、手工作品展、书法展、各种模型展和读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思维和兴趣爱好的触角。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学习蔚然成风的良好校园学习氛围,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校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势在必行,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会人文的高级目标和外语教学的目的与归宿。

参考文献:

[1]庄恩平.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6(1):57-61.

[2]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困境[J].汕头大学学报,2010(4):14-18.

[3]张静瑶,周莉莉.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10(3):117-118.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5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to meet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needs. That's the reason why Business English major was established. As the core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series contributes to cultivating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with global vision and expertise.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China's open-up policy and Zhejiang's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train talents with fluent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global vision. In the study, the Business English major training program from a univers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introduced and related survey i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ogress of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series and the aims of cultivating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with global vision. Constructive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urse seri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siness English;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源自美国,是一门涉及人类学、语言学、心里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综合性学科。虽然国内教育研究者已经开始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由于课程覆盖面广,跨学科宽、综合性强、实践性大,辅之以相对较短的发展时间,该课程至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相应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更为突出的矛盾是基于国外理论的国内跨文化课程建设和已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特有的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该课程在实现高校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科学合理地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对跨文化课程群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跨文化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不能满足我国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的根源之一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覆盖面广,跨学科宽、综合性强、实践性大――与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之间的张力。因此,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跨文化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浙江某高校英文学院商务英语系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相关跨文化课程成绩的追踪测量,旨在量化考核高等院校跨文化课程群建设与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匹配问题。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除母语外的第二语言的语言交际能力、语用交际能力和行为能力(赵爱国和姜雅明,2003),由知识、技能和动机三方面构成(Samovar和Porter, 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培养(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基于前人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归纳,本研究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以及文化辨识能力。本研究结合浙江某高校英文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中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规划,通过采集学生相关课程成绩数据,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现有跨文化课程群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相关课程成绩间的关系分布;(2)未来跨文化课程群的规划策略。

1.2 受试对象和施测过程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是浙江某高校英文学院商务英语系2012级所有参加过相关调研课程期末考核的学生。

根据该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分制2012级的培养方案指出:“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从事跨文化管理与国际仲裁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因此,根据本培养方案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国别商务环境研究”、“跨文化商务与管理沟通”以及“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结合上文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两大分类,将现有的课程分为对应的两大组,即A组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商务与管理沟通”三门课程;B组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包括“跨文化管理”、“国别商务环境研究”、“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三门课程。

本研究追踪采集受试对象所参加的“跨文化商务与管理沟通”、“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管理”,以及“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四门课程成绩。为尽可能降低主观给分造成结果差异偏差太大的因素,所选课程成绩均来自同一任课教师,该教师长期从事跨文化课程教学。

1.3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A组成绩统计包含“跨文化商务与管理沟通”和“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有效统计人数分别均为49人。B组成绩统计包含“跨文化管理”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有效统计人数分别为20人和79人。

从横向内部对比来看,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A组课程,总体成绩比较令人满意。9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群分别占到了20%和35%,最低分均在80分以上,总体成绩分布均匀。与此同时,旨在培养学生文化辨识能力的B组课程,成绩分布表现一般。90分以上高分段人群比例较少,分别为0和10%,而80分以下的低分人群分别占到20%和35%。通过对受试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的进一步追踪访谈获悉,A组课程多采用案例分析、小组项目、情景模拟等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学生参与度高,通过实践后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高;B组课程多采用专题讲座、分模块讨论、案例分析的方法,但由于涉及到更深层次抽象文化方面的因素,较难实现情景再现,所以学生接受和理解程度没有A组课程的高。

从纵向AB组对比来看,A组课程成绩明显优于B组课程成绩。A组成绩均在80分以上,其中,9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占的比例较高;B组成绩最低分在75~80分之间,并且低分人数所占比例较高。根据对受试学生及相应任课教师的后续访谈,出现此种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基础语言听说读写的前期课程培训为语言交际类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言交际训练也易于课堂操作,使得该类课程在短期内易于取得好成绩;而关于文化渗透类目标的课程培训,由于缺乏相应的真实背景和环境,加上中美文化从思维根源上的差异,即使有相应课程,短期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2 结语

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建设合理、有效的跨文化课程群。本研究通过对浙江某高校英文学院商务英语系跨文化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分析人才培养和跨文化课程群间的效度问题,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 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在其内容的时效性和相对稳定性上要进一步提升。时效性指的是要顺应社会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性指的是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把握该课程的宏观框架。

其次,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在其教学方法上应提倡实用性、互动性和灵活性。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和自然的跨文化交际环境(阎啸,2010)。

最后,作为课程群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相关教师应该从实践层面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授课过程中提供更多鲜活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 A and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 5th Ed.)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 财务档案的管理 下一篇: 三农工作重点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