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优化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46

工程优化方法

工程优化方法篇(1)

作为工程建设市场发展及完善的客观需求,工程管理优化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市场的有序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作为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市场已经逐渐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趋势。通过工程管理的不断优化,可以规范工程建设市场,实现建设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1.2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条件,工程管理是否优化将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可靠的保障。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重视工程管理优化,将其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生产力发展需求如何适应及工程管理模式如何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研究内容,只有重视工程管理,实现其管理模式优化,才能推动单位的快速发展。

1.3先进管理科学理论实践的需要

作为先进管理科学理论实践的需要,工程管理优化在经济、信息及技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企业、工程管理中如何应用这些科学理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优化企业工程管理方式,也是确保先进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条件。

2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容

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获取更大的投资效益,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内容,规范管理办法,提高工程施工进度,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及实现工程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1项目组织协调

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项目组织协调是一种管理艺术,也是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在工程管理中,工程项目组织协调的内容包括以下三点:(1)外部环境协调。工程建设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如规划部门、城建部门等,和供水、供电等部门属于资源供应方面的协调;(2)项目参与单位的协调。业主、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都是项目参与单位;(3)项目参与单位内部协调。如工程建设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

2.2合同管理

工程合理管理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迅速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签订合同与管理合同都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准备合同、合同谈判、合同修改及签订都是合同签订的内容。执行合同文件、处理合同纠纷及索赔等都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在合同管理内容执行时,应对合同签订的合法性、合同执行的严肃性加以重视,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

2.3进度控制

方案的科学决策、计划的优化编制及有效实施控制都是工程管理的进度控制内容。作为进度控制的先决条件,方案的科学决策的主要内容为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综合评估及优化决策。只有确保方案的合理性,才能确保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作为工程进度控制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实现优化计划编制,也就是必须合理配置项目的工序、实施措施等内容。作为工程进度控制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步跟踪、信息反馈及动态调整都是实施有效控制的主要内容。只有实现进度控制,才能优化工程管理方式。

3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优化方法的实施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建筑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已经成为建筑施工单位迅速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新形势下,只有优化工程管理模式,转变管理理念,加大成本控制,建立高效的人员保障机制及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1更新传统管理理念

理念对工程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管理模式优化中传统管理理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更新传统管理理念应重视以下两点:首先,更新传统管理理念,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市场、效益及竞争理念的树立;其次,以管理机构作为划分条件,进行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及市场合同部等多个部门的设置,各个部门应对其传统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将各个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有效改进管理中的弊端,进而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3.2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随着建筑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建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价廉如何在质优、快速、安全及低耗内得以实现,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单位的市场竞争优势及综合实力。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中,应根据成本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成本控制制度的合理制定,在有效提升员工成本控制意识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实现工程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施工预算的前提下,计划成本应不断比较与分析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对各项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审核,在开支减少的同时,进行成本责任制的建立,并落实到各个部门,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3.3构建高效的人员保障机制

一套高效的人员保障机制是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障。在管理中,必须进行竞争机制的建立,并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专业人才的不断引进。同时必须进行激励机制的建立,为人才留用提供保障。通过绩效考核评价等方式,进行各项奖罚制度的建立,并实行约束机制,遵循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人员保障制度。

3.4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建筑施工的首要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进行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全面负责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并进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与劳动保护计划的制定,认真贯彻执行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同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置,监督与检查施工现场安全情况,最大限度地落实安全责任制。

3.5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一般情况下,如工程项目具有较大的规模,则其具有较多的单项工程及分项工程,这种情况就会增加合同管理与施工管理的难度,为确保项目管理的质量,应对项目管理责任制加以重视,只有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才能对项目管理的成功提供可靠的保障。在授权范围内,项目经理应对多方关系进行协调,如总包方、分包方、设计单位等,只有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才能确保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管理优化中一套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在责任制执行中,必须对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项目管理经理的责任进行明确,对项目管理各项行为加以规范,并进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工程优化方法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而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人们对市政工程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施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施工技术的优化显得尤其重要。文章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和优化原则,在结合施工技术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技术优化方法进行了深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以期提高市政工程质量,最终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内容

市政工程所包含的项目种类比较多,简单来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工程都属于这一个范围。也正因为市政工程项目种类繁多,其所需要的施工技术也各不相同。但是在众多工程中也有一部分关键技术是经常运用到的,比如地下管线施工技术,地下管线不仅能美化城市更能方便建设,因此这个技术对挖凿地下隧道、网络供给、电力运输等工作等很重要;又比如测量技术,每一个市政工程都有相应的设计方案,如何确保项目的精准运行,这就是测量技术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还有绿化工程建设技术和路桥工程技术,现如今提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绿化技术在城市化的道路上不可或缺。而路桥工程技术作为交通建设的基础,包含了铺设、预应力应用、理清施工等多种技术种类,也属于常用市政工程施工技术。

2施工技术的优化原则

市政工程意义重大,其施工技术的优化也有一定原则,具体如下:首先,市政工程的主要管理对象是政府,也就意味着政府需要对相关文件、方案等做好严格的把关,只有在完成正式审批后,工程项目才能正式开展,否则不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项目本身极有可能存在一些隐患和漏洞;其次,市政工程大部分都是户外施工,所以在优化施工技术时必须考虑到天气情况带来的影响,如果采用了不合时宜的技术,不仅起不了优化作用,反而会造成一定损失。同时,政府部门的严格监控不仅要存在于施工前的审批,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多加注意,一旦发现实际施工技术和规划技术不相符的情况,要立刻进行调查,在确认其可行性后才能更改技术,进行技术优化;最后,市政工程的文档编制工作要应有专人专职来负责,前期的文档编制能够给后期的具体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也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监控。

3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现存问题

3.1施工技术优化缺乏创新

施工技术想要优化,那么核心就是创新,但是目前施工技术的研究一直不能突破原有的局限,缺乏了创新因素。即使施工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的实际运用也不尽如人意,施工单位在有了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仍然使用传统技术,一方面技术不需要更新换代,设备也不要重新购置,更不要再高薪聘请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作人员,这样在短期内为单位节省了不少成本;另外一方面,传统技术有较多可以参考的经验,而且技工操作熟练不容易出错,许多单位害怕尝试,也就阻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也阻碍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实际上,传统施工技术虽然能够达到一定工作效果,但实践证明,它在工作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远不如新的技术来得高超,短期的成本增加其实是对长期收益的投资。

3.2施工技术管理混乱

施工技术虽然是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一直以来施工单位都没有组建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对技术进行监控和管理,因此施工技术缺乏专业指导和严格约束。施工技术管理混乱的另一点体现就是施工技术资料的不完善。施工技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材料,能够给项目检查提供参考依据,档案的建立和资料完善也是上文施工技术优化提到的一点原则。但是由于施工技术资料验收说明书不齐全、错别字较多、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因此资料管理难度比较大,许多施工系统也就任由资料的混乱管理,最终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优化。

4技术优化研究方法

4.1加强创新,推广技术

对于技术的优化,创新和推广永远是两个大问题,因此,我们也要从这两点着手。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型材料和先进设备,这两者的优化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例如现在市面上出现的节水龙头就能为市政排水工程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其次,在使用大型挖掘设备的时候使用降噪装备,不仅降低频率,减少了噪音,也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后,施工系统也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单位得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4.2提高技术人员水平

由于技术在不断优化,所以当施工过程中出现新技术和新设备时,就需要一批新型技术人才来掌控这些资源。施工系统需要加强对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在应聘技术人员时,重在考察其真正技术,录用技术过关的候选者也能为后期专业培训期间的经验、技术交流提供一定基础。除了技术人员之外,管理人员的选择也需要多加留意,注意培养其监管和控制能力,保证其能解决突发状况。

4.3加强管理

文章提到管理的混乱有两方面:①缺乏专业部门,因此施工系统可以组织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建立部门,专门负责对技术方案的优化升级,负责在众多技术方案中根据技术的先进程度及可行性选择出最佳方案,并且运用现场考察或建立数据模型等方式来检验方案;②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监管,在施工结束后完善技术资料的整理,完善相关档案。

5结束语

以上是对施工技术优化方法的一点建议,但事实上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有些施工单位缺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重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人员的安全问题,为了加快进度,采用了不合理的技术方法,因此施工技术的优化方法也要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双面效益。

参考文献:

工程优化方法篇(3)

一、引言

1.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2.应该说,现场管理的优化,既能促进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对内狠抓现场管理,对外大力开拓建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场管理,过去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式,但如何突破这套模式,不断进行现场管理的优化,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场管理

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并采取措施,它对生产作业的范围、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进程的时间情况,为完成目标寻求最好的方法所实施的行动。所以现场管理就是要充分地利用人、物、设备等物资去实现目标。

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

企业管理活动中,无论在资金、人员、设备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在开始时也许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随着生产进程,问题就会变的越来越突出,甚至生产出现停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于瘫痪。所以,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有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现场管理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定义:所谓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标准化的目的:在企业中明确提出的优化现场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倡导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为了稳定地进行生产作业,就应该牢牢把握所有的工作都应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管理现场。通过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让员工按照标准程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作业人员从安排工作到工作结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首先我们企业里适用的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指导书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

所谓标准的设定是以稳定、高效地进行生产为前提条件而制定出来的,标准的对象不仅仅是操作,也包括为了进行这项操作而必备的条件及工作方法。制定标准,而后依靠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三)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常见现象: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现场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

标准制定了,如果不遵守也只是纸上谈兵,与没有制定如出一辙。而且即使修改过的标准化,如果不遵守,其修改也不会产生效果。

(四)如何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现场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遵循现场管理规律,科学确立管理标准体系。推行现场管理标准化工作要做到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是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失去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在工作标准的制订和落实上我们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统一的原则,对多个管理方法文本中矛盾的地方进行统一,明确一个具体的标准,减少实际运行中的“撞车”现象;二是精细的原则,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要准确描述,不放过细微末节,特别对容易出现纰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的环节,有标准、有规范,这样就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明确了工作的导向;三是优化的原则,在确定标准时要求要高,不可平平淡淡,应采取“跳起来摘桃子”原则,确定一个优化再优化的标准;四是实效性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要重落实,切实便于现场操作。必须针对各个层面的每个岗位,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运作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突出实效性,加强针对性,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执行、落实,降低矛盾和问题的发生几率;五是动态原则,要建立制度,保障标准能够动态改进,不断融合新内容。

其次,合理构建标准文本的结构。严格对照原管理方法的文本内容,对照现场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以一套完整的现场管理标准来取代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

最后,按照科学的步骤确定管理标准。第一步,结合实际通过弹性控制完善优化全局的岗责体系,使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步,确定每一个工作事项所对应的各种规程以及上级文件,作为工作的依据;第三步,对每一工作事项所涉及的规范规程、上级文件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逐个比对分析,严格按照统一、精细、优化、实效、动态等原则要求,对作业标准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确定该工作事项所形成的工作记录;第四步,结合管理实际,认真对照规范规程、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多个管理方法的考核要求确定该工作事项的考核内容;最后,按照便于检索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建立了弹性控制结合实际的岗责体系、符合要求优化简洁的工作标准、便于检索利于学习的相关文件、制作规范合理归类的档案资料和重在日常要求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高标准打造了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平台。

对已有的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对新产品从研发、试制阶段就进行记录、检讨,制定“试产流程”,并在今后的生产中不断改进、更正已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作业指导书”,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避免工艺技能随着员工的离任而流失,把老员工离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现场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现场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

4.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现场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现场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四、结语

认真抓好生产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搞好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作业工作,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竞争力。在一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完成之后,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施工总结,认真总结与分析利弊得失,对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不断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争取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梅,王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金永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三点论[J].建筑,2007,(6).

[3]林纪国.对搞好施工现场管理的思考[J].建筑安全,2006,(12).

[4]李英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建筑,2007,(2).

工程优化方法篇(4)

关键词:

工程项目;进度;成本;优化

1进度与成本的关系

进度与成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工程项目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与工期呈负相关关系,工期延长会导致直接成本的减少。然而,间接成本与工期呈正相关关系,工期延长会使得间接成本的增加。项目的总成本是直接和间接这两者之和,其与工期是凹形性关系,过度压缩和延长工期都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

2进度成本优化方法对比分析

通过对进度和成本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进度成本优化的关键点就是寻求在进行进度优化时,直接成本增加幅度最小时的工程项目,再压缩其持续时间。常用的进度成本优化方法有网络计划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挣值分析法。

2.1网络计划优化方法

网络计划优化方法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工程项目进度-成本优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工期正常的前提下,通过压缩成本以此来增加最小工序的持续时间,进而减少工期。具体来讲就是主要采用试压缩的方法,在网络图中先找到关键路线,进行关键工序的成本分析,对压缩工期带来成本增加最少的关键工序进行压缩。检查是否对整体计划的逻辑关系产生了影响,然后再次选择关键路线上的工序进行压缩。该种方法是通过逐步试压缩得到较为满意的施工方案,有以下几点前提条件:压缩的对象为关键路线上的关键工作;如果关键路线不止一条,应同时对所有的关键路线上的关键工序进行等量的压缩;对关键路线上关键工序优化前后顺序是根据直接费用的增长率、资源是否足够、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网络计划进度-成本优化方法简单易懂,但在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有不足。它是采用试压缩的方法,因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确定具体的压缩连续时间,使得优化的过程较长,优化效率较低,特别是当工期较长、工序较多且复杂时,这一缺点更为突出。然而,实际的工程项目大多都是规模大、工期长、工序多,使得优化的计算量会特别大。

2.2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的前提条件是: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可以单独计算;直接成本随着工期的缩短线性增加;间接费用率不会随着工期的压缩而变化;工序的逻辑关系按单代号网络图描述。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解决了网络计划优化方法的计算量大、优化效率低的问题,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并行性,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它仍有一些不足。首先,该方法有一个前提条件是直接成本和工期是线性负相关,这就忽略了很多影响因素。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直接成本和工期是负相关关系,但不是线性的。其次,遗传算法在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改变原来的关键路线,则整个工序的逻辑关系就会发生变化。

2.3挣得值法

挣得值法的思想是通过计算已完成工作的预算费用、实际费用以及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求得计划实施的费用和进度偏差,进而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S),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P),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费用(ACWP)是挣得值法的三个参数。费用偏差(CV=BCWP-ACWP),费用执行指标(CPI=BCWP/ACWP),进度偏差(SV=BCWP-BCWS),进度执行指标(SPI=BCWP/BCWS)是挣得值法的四个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分析:当CV为负值时表示实际费用大于预算费用;当SV为负值时表示项目进度延期;当CPI>1时表示实际费用小于预算费用;当SPI>1时表示项目进度提前;反之同理。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找出实际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进度和成本方面的不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此达到优化目的。挣得值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但是其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仍有一些局限性。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可能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充分导致制定的计划不合理,从而影响对实际进度和成本的评价分析。它对项目的控制是从整体层面考虑,没有考虑到项目的阶段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时项目的进度和成本也不同。

3进度成本优化方法的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三种进度成本优化方法存在的缺陷,文章提出了以下两点改进建议。

(1)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进度成本进行动态优化。传统的优化方法只是考虑压缩工期时增加的直接成本最小,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通常情况下资金不是在建设期开始就一次性投入的,而是随着工期的推进逐步投入的。因此,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业主对费用的支付时间安排很重视,费用支付时间点的不同会对收益情况产生影响。目前,传统的进度成本优化方法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考虑运营期收益的影响,进行全寿命周期的优化。传统的进度成本优化放大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同时,也没有考虑项目运行期收益的影响,只是对项目建设期的静态优化。可以将运营期的收益作为条件,结合动态测算方法和高效优化方法,对建设期进度成本进行优化,这样会使得项目建设期的计划更科学。因此,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后,优化的意义将会更大。

4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成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进度成本的综合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一系列完整的科学制度和各人员的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工程项目有效的进度成本优化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优化方法,以此来提高优化效率,进而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黄慧君,常澜潇,娄海艳.基于挣值法的项目进度-成本管理决策模型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41(15):31-34.

[3]孙长江.铁路工程项目成本、进度和质量综合优化方法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6):107-116.

[4]张东海.基于改进赢得值的工程项目进度优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

[5]都达古拉.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6]叶伟坤.关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目标的综合优化均理论分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4:304-305.

工程优化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S972.7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现代社会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给通信工程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考验。撇开国内市场的竞争,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时,通信工程中要想参与国际化竞争,就必须处理好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问题。

二、通信工程项目的特点

1、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施工工期紧迫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在通信工程项目的实质性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的社会因素,需要考虑市场的具体需要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也就是说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基于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如果没有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那么可能导致企业会错过市场投资及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的最佳时机,将严重地阻滞企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因此,企业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势必会对工期要求的苛刻。

2、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

在通信工程的施工环节中,经常会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施工进度难以掌控,比如,施工中所需要设备的供货时间、站址的选择及落实、传输管道开挖、施工所需电力的供应等,这些因素在施工前没有办法对其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为了能实现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必须要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3、工程项目的需求比较复杂

通信工程适用范围比较宽广,涉及的各项专业多,并且具有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这使其形成的需求目标呈现出多样化,并且不像一般建筑工程那样具有预知性,使得最终需求难以一次性描述清楚。基于以上原因,经常会在通信工程项目施工中因需求描述不清所引起的工程变更而发生扯皮、争议甚至是返工的现象。

三、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概述

通信建设属于国家基础性建设,在通信行业还处于垄断地位的时代,通信工程更多注重的是工程的工期和质量,成本概念比较薄弱。通信工程的最终表现形式是通信网络的形成和网络规模的扩大。随着政府提倡大力发展通信事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进行充分的内部竞争的基础上,国内的电信市场也将逐步向国际运营商开放。各通信公司也在调整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

通信工程本身就是一种网络工程。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绘制的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安排,可以很方便地采用网络计划的优化方法进行优化。通过网络图的绘制,时间参数的计算和关键路线的确定,只能得到一个初始的网络计划方案,为了使之成为一个工期短、资源消耗少和成本较低的计划方案,必须对初始的网络计划图进行优化调整。

四、通信工程在项目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

1、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问题

通信工程的项目成本是施工企业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控制好项目成本,才能在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对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材料成本的管理方面,由于对施工现场路由复测不准导致材料预算、施工工艺不合理,进而导致材料的浪费,增加了支出成本;施工现场的流程管理方面,工程项目方案的混乱、项目的执行能力差、工期无法实现优化配置等都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还有一些其他不可预见的成本费用,包括:资金占用费、人员事故费用、罚款等额外的费用都是施工成本预算范围之内的。

2、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具有影响因素多、隐蔽性强、终检局限性大、工程周期长的特点,工程项目由于材料、环境、施工工艺的变化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在工程竣工后,表面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能设备或者材料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包括人、材料、环境、方法和机械五大方面,从这五方面入手可以提高工程总体质量。

3、通信工程项目的进度问题

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三要素之一,与成本、质量有着辩证的有机关系,进度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了多学科的内容,合理安排好施工进度可以保证工程的工期,对工程成本和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五、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方法

通过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优化通信工程项目网络的突破口,针对上面介绍的三方面,在通信工程建设时应该通过绘制网络图、计算时间参数和确定关键路线来得到可以保证工程时效性和简化施工方案的工作模式,这需要不断的调整。可以通过以下这些优化方式进行网络计划优化。

1、对网络设计图的优化

在我国实际通信工程项目的背景下,绘制网络图是前期规划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方式,通常用这种网络图来表示工程进度计划的网络图是双代号的网络图形式,这种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信工程的建设具有多样性,所以不同的工程要有不同的路线,绘制双代号网络图要遵循很多原则,如果不按照准则执行,即便是双代号网络图也不能反映工程的工作流程和进行准确的时间计算。

2、对成本的优化方法

加强对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对成本管理进行优化是切实可行的措施,通信工程的项目建设中,对成本的优化可以降低投资方的投资风险,出于对实际工程实施中工程费用的考虑,施工方在设计网络图时会寻求一个关键的路线,对成本的优化方法有很多,根据客观和勘测的实际情况确定这个关键路线,重点突破,这种方法可以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3、工程进度时间的优化方法

时间优化的方法是在人力、物力等具备的条件下,寻找一条最短工程周期的路线,在工程早日完工的前提下,尽快发挥投资效果,基于这个目的,就要缩短时间,具体可以利用时差,从不关键的时段调到人力、物力到关键的时段中。通信工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此可以看出对时间的优化对于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性这个特性可以帮助计算出网络时间参数,进而找出关键路线,显示出各工作阶段的机动时间,分析出进度的偏差是否大于自由偏差,做到心中有数,以合理安排资源,寻求出最短的工作周期,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改进工艺设备、提高技术水平。

4、对工程资源的优化方法

项目中的每项工作都需要资源来协助实施完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在通信工程的网络优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给企业带来可效的收益,从而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搞好项目的管理工作,就要对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资源的定义比较广泛,包含了人力、机械、材料等,对工程资源进行优化,并不是说只是对设计过程中精确度进行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密切的关注整个通信工程项目各个施工环节中工程资源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每个时段的资源进行量的限制,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总的资源分配到各个施工时段中,保证项目所需要的资源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保证在工程目标完成之后资源的使用情况。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信工程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网络技术进行优化,着重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技术。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绘制的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安排,可以方便地采用网络计划的优化方法执行优化。

参考文献:

工程优化方法篇(6)

1.1系统布置和断面设计

关于渠道设计,其横断面和纵断面设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设计有关渠道断面的方案时,要综合考虑纵断面与横断面的关系,反复对比二者后展开交替设计。在设计时,应尽量使渠道和排水沟满足平面稳定和纵向稳定的要求。平面稳定,即沟渠在工作时无左、右摇摆,沟床和两岸无淤积和冲刷;纵向稳定,即沟渠在工作时,无冲刷、淤积或冲淤平衡。此外,各级沟渠间的水位衔接应合理、无塞水现象,这就需要合理布置各级沟渠间的线路和比降,且保证上级沟渠的沟底高于下级沟渠的沟底。

1.2工程优化设计的施工要点

设计时,应根据渠道的功能和不同的灌溉取水方式来设计沟渠和渠系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根据河流取水、灌溉取水和灌区情况,目前,主要有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引水和水库引水四种方式。无坝引水是指在水源丰富、水位流量合适的河流附近修建进水闸,作为取水口引水灌溉;有坝引水是指在水源丰富、水位不适宜的河道上修建可抬高水位的建筑物来引水灌溉;抽水引水是指在灌区较高、水源丰富的地区就近修建抽水建筑和设施来引水,最常见的即机电排灌泵站,由泵房、电动机和进水池等组成,还需配备闸门、清污设备和断流设备等;水库取水是指在水源匮乏、水位较低的河流中修建水库,从而调节水量的取水方式。在采用上述引水方式时,需要重点考虑主要建筑物和调蓄工程的地基处理措施,合理选定防渗、抗冻胀等措施,并在满足灌溉功能的同时,考虑施工条件、建筑材料和工期。

1.3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

排水沟只具有排水功能,起不到节水作用,因此,在设计排水沟时,只做防渗即可。目前,渠道防渗的方法主要有土料夯实防渗、三合土护面防渗,用石料、砖块和混凝土衬砌渠道等。土料夯实防渗是指在渠床表面涂抹涂料层,以起到防渗效果,具有应用广泛、效果好、取材易和造价低等优点,常使用的技巧包括压实渠床土坡、利用黏土和砂黏土等;三合土护面防渗是指将由石灰、砂与黏土搅拌而成的三合土涂在渠床表面的防渗方法;为了达到防渗效果,衬砌渠道时应尽量就地取材,比如,在山区可采用块石、卵石、片石等石料,在平原地区可采用砖块或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衬砌渠道时,要综合考虑混凝土衬砌的施工方式、混凝土的强度和混凝土的板厚等问题,并注意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生态化设计

2.1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在灌溉渠道的建设过程中,保证输水效益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也是水利工程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与排水沟的优化设计相比,灌溉渠道的优化设计必须更加注重渠道防渗和水流速度。因此,在工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应本着生态化设计理念,遵循生态化设计原则,以确保灌溉渠道的设计质量。优化设计的新方法必须保证渠道的输水功能不受影响;生态化优化设计必须保证渠道的安全系数,保证渠道符合安全设计要求,尤其是对于有结冰期的寒冷地区,更应采取防冻胀措施;在生态化优化设计的前提下,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应以自然环境为主,所采用的设计措施也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持施工地点的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系统可再生功能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为了保证灌溉排水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将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保证本区域内野生动物的自由活动不受限制,保证水域与陆域间的通行顺畅度,保证渠道上、下游野生动物的活动权利不受侵害,因此,在设计中应尽最大限度地降低阻隔横越构筑物的建设频率。

2.2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的要点分析

对于灌溉渠道而言,有灌溉期与非灌溉期之分。当灌溉渠道处于灌溉期时,渠道内水位高、水流速度快;当渠道处于非灌溉期时,情况相反,渠道内甚至会出现干涸现象。鉴于两个时期的水位差异过大,所以,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通常情况下,与排水沟共通的缓坡设计、多孔质空间和扰流结构属于生态工法,在渠道防渗方面必须与生态化相结合,尤其是在非灌溉区,更应注重灌溉渠道的最低流量设计。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以下3点:①缓坡设计。在渠道护岸占用允许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可视缓坡设计为渠道环境的延伸,为区域内两栖动物或其他水陆域动物的迁徙创造条件。此外,缓坡设计也可对水位变化起到缓冲作用。②混凝土与块石的结合。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浆砌块石法,石头外侧无需填筑砂浆,利用石头的天然材质营造多孔质空间环境,从而为区域内的昆虫创造合适的栖息环境。在常水位以下的渠道位置,应采用混凝土衬砌的设计形式,保证渠道的输水效率,从而确保渠道设计满足防渗、提高输水效率、维持生态平衡的需求。③造型模板混凝土护岸。在浇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输水稳定性,发挥造型模板的多孔、防渗作用,从而保证渠道的美观度、使用性能和生态景观功能。

工程优化方法篇(7)

引言

工程变形监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需要结合某些专业学科如工程测量、地质、水文等才能恰当的解释及对变形原因具有正确的结论。它在工程建设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对测量角度而言,工程变形监测是一项具有较高精度的要求,因此从网设计、设备的选择、监测的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不能忽略各个阶段,尤其是监测网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造成变形的原因。

一:零类设计(或称控制网基准设计或参考系统设计)

参考系统选定与所给出的起算数据是密切相关的,一旦给定足够的起算数据就等于选定了坐标系统。基准还可以被认为就是给监测网的平差提供起算数据的,在零类设计时,主要解决的是:是否给定起算数据?给定几个起算数据?起算数据配置在如何?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未知数据、协因数阵也就随之确定了,即完成了基准设计。已知数据对监测网的约束即有增强的外部精度作用,也有可能扭曲网的模型而降低网的内部精度。有时变形监测网因为仅重视其相对位置而采用无起算数据的秩亏自由网。

二:―类设计(或称结构图形设计问题)

由于未知参数的平差值及其精度除了与监测精度有关以外,还与网的几何图形有关,在给定监测条件下,通过控制网点的最优配置和最优构网方案的选择来获得未知量的最大精度。从数学意义上讲,网形最优化的目的就是要确定网形矩阵A,而网形矩阵A主要受网点点位和监测值的配置所制约。从几何意义来讲,就是不仅要确定点位,还要确定点间的连线。

一类设计即在已知监测值的权阵P的条件下,确定设置矩阵A,使网中某些元素的精度达到预定值或最高精度,或使坐标的协因数阵最佳逼近一个给定的矩阵 (准则矩阵)。

三:二类设计(或称监测值权的分配问题)

它是在监测网网形已经选定的情况下,对个观测量的权进行最优分配,即选定最佳监测纲要。从数学意义来讲,此类设计就是在给定系数矩阵A和未知数协因数阵 ,而求最优的监测量权阵P。监测纲要设计是控制网优化设计研究最多,最早的课题,随着对网设计要求不断提高、检测方法,监测方法的改变和边角等不同类监测值的权的优化设计要从精度、可靠性、灵敏度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这就使该类设计问题的内容更加丰富。

四:三类设计(或称网的改造加密方案的设计问题)

在变形监测优化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监测网进行基准设计,已确定监测网的坐标系统和已知数据的配置。接着对监测网进行网形优化设计,已确定监测网的网点配置和选择必要观测和多余观测。进而应对监测网进行观测权的优化设计,以确定各观测值的最优观测,即确定最优观测纲要。至此,已分阶段完成了监测网的基准、结构、观测纲要的初步设计。由于上述设计是分类设计且总是在某假定下进行的,而实际上各类设计的设计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对优化后的初步方案经过试算,如果发现不能满足监测网精度要求,或原给定的精度标准过低,或费用超过预算,或在实施上产生困难等,都必要对初步方案进行设计修正。

以上的四类设计问题的已知量和设计变量在表1所示

表1变形监测优化设计分类

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可以归纳为即解析法和模拟法(或称机助法)两种方法,每种都有优缺点,但常用的方法就是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帮助),因为如下的理由:

1)适应性广,可用于除零阶段设计问题外的任何一阶段设计,特别是一类,二类和各种混合的设计问题。

2)设计结果的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由于设计过程中融入了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使最终结果一定是切实可行的。

3)计算模型简单,可直接利用平差模型和分析模型,一般无需建立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有利于一般人员掌握和在生产单位的推广使用。

五:变形监测网的灵敏度指标

灵敏度是用来衡量变形监测控制网质量的一个标准,它反映的是变形监测控制网发现变形、区分变形的能力,它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测量控制网。不同的变形监测网发现变形位移矢量的能力有强有弱,并且与变形位移矢量的方向有关,这种发现变形位移矢量能力的强弱就是变形监测的灵敏度。它由网结构、观测点与被监测点的相关位置以及观测所决定方案。每一个变形监测网都有一个不利于监测变形移的方向。分析该不利方向与变形移矢量之间的关系,以查明所设计的变形监测网是否适宜,与对该变形移矢量进行监测,这对于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变形监测网优化设计时,除应考虑网的精度、可靠性和费标准用外,还应着重考虑所布设的网对需要监测的变形向量具有尽可能高的灵敏度。

结语

变形监测网方案被设计好还是不好对以后的变形监测工作、数据质量、观测结果等具有较大的影响,方案设计需要符合要求、对工程建筑具有实用性、经济性才好。为得到好方案设计,应该使用网优化设计的知识,网优化不但能灵活调整方案设计,而且能保证目的的要求。通过网优化的特点如精度、可靠性、灵敏度、经济等显著该方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包欢.大型建筑物实时形变监测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D].信息工学,2009.

工程优化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建筑要从新布局和规划,土建工程作为建筑改造的基本工程,在新形势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工大贡献。但就土建工程管理而言,在安全管理,材料管理,土建工程设计,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优化土建工程管理方法。

一、优化土建工程管理体制,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完备的制度是进行管理的可靠依据,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具体管理措施才能有效实施。我国现阶段从事土建工程建设施工的相关企业仍没有制定完善的工程管理规章制度,使很多具体事项没有相应的体制支撑,许多细节没有妥善规划,这就给土建工程管理带来众多不便,例如一些土建工程中提出了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对如何监督做相应的规定,导致监督事项与范围模糊,不利于土建工程管理的具体环节落实。这就要求细致化科学化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首先,确定建设目标,以具体目标规定管理方向;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完善相关企业关于工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以实际经验为条件,细化各项制度条款,建立属于本企业独有的细致的管理制度;适应时代变化,用发展的眼光制定一系列体制,以适应新事物的出现。

二、优化土建工程人员管理,提供人力支持

人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源动力,土建工程中具体管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人的作用发挥的过程,要保证土建工程的安全性,机制性,优化土建工程管理,必须优化土建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落足人本,体现人员价值。人是价值创造主体,要取得高价值,必须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首先,建立激励机制,展开竞争,使人员在实现自身价值基础上为土建工程创效益;其次利用相应的奖惩措施,强化人员法规意识;最后采取家庭式管理,使人员爱上企业,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增强土建工程人员素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作者都要求是质量的集合体,这就要求适当展开业务培训和素质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其他能力,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优化土建工程人员管理,为整个管理的展开提供良好的人力基础。

三、优化土建工程设计管理,提供基本条件

土建工程设计是土建工程进行的第一步,土建工程设计管理是土建工程管理的重点。土建工程设计朴素来说,主要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相关规划与管理,一个良好的设计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也关系到人们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土建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这就要求土建工程设计深入到施工和建设各个环节中,做到科学设计,避免设计上出现通病错、漏等的发生,以避免安全问题、经济问题的出现,保证时效性、科学性的设计,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为企业赢得效益。

四、优化土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提供根本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安全第一”的标语存在于各处,尤其是建筑现场,这一方面说明了生命高于一切,另一方面说明土建工程质量先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建工程的发展势头猛进,而土建工程是是高危型行业之一,对安全的要求也必然高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全面土建工程全进程加强对安全问题的管理。在工程施工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安全意识,认真学习安全知识,适度的做一些安全训练,增强他们的安全操作水平和自我防御的能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时时“心理有安全”,小心施工,在一些危险的地方使用相应的标志语,如“正在施工,危险,请远离”的标牌。工程完工要对整体工程做质量检测,以保证工程安全性。而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安全体制支撑,不同环节,不同现场制定不同的安全制度,以相应的安全体制来约束工程的每个环节和工程人员的活动,将安全融入到工作中,将安全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使每个人时时处处谨记安全重要性。

正如上面的加强“安全”管理中提到的质量之重要,要加强质量检测那样,对质量的管理尤为重要,可以说质量关系到土建工程成败,所以要加强土建工程质量管理,全过程注重,全过程监督。

材料是建筑之本,要保证建筑质量,首先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在选材上,质量第一,确保建筑材料合格;选择诚实度高的供货厂家,以保证建筑材料来源合法化;对建筑材料采用先机的技术进行检验,杜绝掺假现象的存在;正确调度建筑材料数量,以实际需求为本,杜绝浪费;进行市场材料调查,以小成本购进高质量材料。在材料的使用上,按照工程实际,调节使用材料的数量和标准,实现材料结构最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支出,例如土建工程中房屋的建设用材,基底建设和上层建设要求的水泥,沙子,石灰的数量和强度不同,这就要在施工中合理计算具体使用量,以达到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采用良好的技术方案,提高施工工艺,保证建筑材料最大化创造效益。

工程的质量问题还表现在工程结束时的建筑整体质量问题,不考虑建筑材料的质量性的条件下,其质量问题的出现与实际的人工操作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各个方位管理建筑施工,要求建筑配置各个环节合乎质量标准和设计标准。首先要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在源头上规范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质量,这正与第一点所说的“优化土建工程管理制度”相一致。其次,建立相关监督部门,派遣监督人员对施工现场以及施工后的建筑进行监督和测验,规范土建工程图纸规划,严格审视各个投标单位的资质,按规范看各方主体资格与所承担工程是否适应,检查各方主体的职能是否到位,从业人员是否坚守岗位等,从土建工程的具体实施环节来约束各方,保证施工质量。最后,在最后的建筑检测中,要加强监测管理。建筑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安全,建筑工程必须要经过科学真实的验证才能被人们使用。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偷工减料行为出现,导致一些建筑质量不过关,这就要像上面所说那样加强人员的管理,还要发挥监督功能,真实有效的将监督进行到底。

质量问题是土建工程管理的大问题,其中涉及到土建工程的人员队伍建设,相应的设计管理,技术的投入等方面;质量问题又是土建工程管理的中心,这不仅是工程取得效益的保证,还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基本人身安全的大工程,重项目。

总结:

土建工程的迅猛发展,对土建工程管理方法提出了新要求,而土建工程中存在的基本体制不健全,建筑质量不达标,安全程度不够,土建工程设计不科学,土建工程人员队伍素质较低等问题的存在也迫切要求新方法的实施,而土建工程要取得经济效益,必须要优化土建工程管理方法,以质量标准来为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以设计科学性来为经济效益的获得提供基础条件,以人员素质的提升来为土建工程发展创造新动力,以健全的体制来做工程整个环节的制度化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添明. 议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研究[J]. 科技信息, 2010,(01)

工程优化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建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项目的建设质量,作为对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进行有机组合的土建施工管理,对现场管理的方法及其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无论在对降低整体工程造价、减少因材料浪费等带来的工程成本的增加方面,还是在提高整体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在全行业的美誉度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加强土建工程管理优化的意义

由于土建工程施工现场高空露天作业多,多工种立体交叉联合作业等特点,因此,有效改善施工现场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用功,降低施工材料的消耗,就越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越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前土建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严重

从当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的构成来说,大多数都是农民工,而拥有建筑方面学历水平的本科生、专科生仅每年仅有3万多人,而与现状3千多万的从业人员来说,其比例相对的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短缺严重。

2.2 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淡漠

在施工现场的设计上,由于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走过场,现场施工不符合要求、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不到位,私自搭用的脚手架不规范,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

2.3 施工现场缺乏严格的监管

土建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由于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比较困难。如存在施工工具、材料随意放置、施工现场缺乏科学合理的施工步骤和计划、不按照标准和规章制度随意操作的混乱现象;此外,还有施工人员组合松散,随意搭配,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的约束,缺乏协同合作的精神。

2.4 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

由于土建工程操作工序多、专业面宽、工作量大,对每一个层面控制和实现全面检查的难度大,比如采取抽检的方法,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的漏检。现场缺乏对施工过程实时的、科学的、合理的全面控制,即对施工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对不合格项目引起的返工返修损失及对加强预防控制而增加的费用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手段。

加强土建工程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对进场施工人员的教育

对新入场的员工和调换工种的员工,上岗前应对其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建立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制度,一级教育主要体现在,企业对新员工进行的安全教育,如劳动保护意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教育是二级单位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如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操作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程施工特点和现场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教育;三级教育是班组对新员工应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如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和需要遵守的劳动纪律,对机具设备和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提出要求。

3.2 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

建立高质量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即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思想和科学化的管理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建立严格的现场管理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管理程序,实现土建施工现场分工合理、协作到位,最大限度的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和提高企业经济的效益。

3.3 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方案是指导土建工程管理以及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因工程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及自然经济条件等的差异而不同。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和部门、材料准备部门、施工人员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共同研究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经反复斟酌、优化和论证,形成施工实施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施。

3.4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建筑企业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的每个操作人员,其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所以,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分析研究并制定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科学合理、具有指导作用的、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方法。

3.5 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专业覆盖面广,应全面掌握工艺流程对各专业的工序特点和设计的要求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专业、各工种之间的最佳配合,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各个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并加以考核。如不定期的检查,预先诊断、超前控制,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6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根据现场实际进度安排材料的进场。进场前,应对进场材料进行质量检验,不合格品严禁进入施工现场,堆放时避免因违规堆放而出现的材料结块和锈蚀的浪费,按照施工进度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避免材料丢失或浪费。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要求施工企业具备尖端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优异的管理水平。为此,加强土建管理方法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管理措施,对提高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优化方法篇(10)

由于中职院校的特殊性,中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更加具有创造性和活跃性,但是,中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也是我们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就目前中职院校的教育情况而言,并不十分乐观,大部分的中职院校都是文化水平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甚至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上课不听讲、迟到早退等现象。这就势必会对中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中职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因素

工程力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特殊性,中职院校的教材内容普遍较为简单,加之课程课时的限制,工程力学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内容被删减,尤其是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非重点的内容,这也就导致了教材内许多内容的解释模棱两可,缺少相关的背景介绍和理论依据。这种教材虽然照顾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但却不能满足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同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材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因素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习惯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单纯地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很难延伸出其他内容,导致学生的解题思路固化,缺少创新性。因为教学思路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此外,中职院校的教师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着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教学没有充分的重视,因此,学生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3.学生因素

工程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掌握。但是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实践的经验,因此,无法更加深入地对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这也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了障碍。同时,工程力学与物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较为抽象,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增大,在学习的过程中,稍微有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整个学习出现问题,从而降低学习效果。

二、中职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措施

1.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程力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工程力学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最基础的力学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对工程力学的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教学形式,如通过看不合理计算和不合理结构设计造成的各种事故的图片,做一些海绵或胶皮模型,在课堂中做简单的拉(压)、剪切、扭转、弯曲实验,将学生引入工程力学的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实践学习,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对设备进行操作。教师还可以在现场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谈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具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力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模型导向、实物、模型等的运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此外,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操作中有所收获。

2.以人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有效的课堂应当是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也就是说,在学生付出一定努力的情况下,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内容。相对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无法理解难度较高的知识,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详细讲解重点知识和难以理解的知识。

其次,有效的课堂应当是气氛活跃、轻松的课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更能够有效地学习知识。

最后,有效的课堂应当符合实际。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更需要的是符合实际的知识,脱离实际的知识是没有用的。因此,中职工程力学的教学应当适当地增加实践性教学,减少理论性教学,并且课堂教学要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使学生脱离社会。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工程力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并根据学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操作,更加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教师要在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详细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由于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因此需要实验教学进行辅助。

中职工程力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讲的三种,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种,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中职工程力学的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不断地适应教学目标的新要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 下一篇: 通信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