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流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14

沟通交流问题

沟通交流问题篇(1)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98-01

1.90后大学业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2008年以来,90后大学生正式走进校园,逐渐成为高职生的主流。他们性格特点鲜明,成长在一个变化多端、信息爆炸的环境,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他们容易接受却不能分辨。而且沉重的学习负担,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形成了盲目的自信,又时常自卑的性格。他们个性张杨,崇尚非主流,不容易接受传统的思想观念,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他们生长信息时代,沟通交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更习惯于使用先进的网络交流方式,QQ聊天、微博沟通、微信等都在他们日常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反应敏锐,有很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些孩子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他们个性鲜明,形成自已的独立风格,而且有能力闯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只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有些学生逆反心强,心智不成熟,越强调不能做,他们越觉得有挑战。作为辅导员如何与这些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又个性自我的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高职院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良好沟通的具体途径

2.1遵循"90 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一直是教师行业的要求, 作为一名辅导员更应注重自己言行影响。"90 后" 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平等互信、相互理解、和谐融洽的" 亦师亦友"关系。他们非常在意老师在解决问题时是否做到" 公平、公正、公开" , 从而选择是否信任他们的老师。因此, 作为辅导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 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

2.2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成长的差异。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执行管理者,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取平等、关爱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里,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真诚的体验他的情感,同时主动分享学习经验、生活阅历,让师生的沟通交流真正的在平等中进行。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和家庭背景中,性格和行为都不一样,辅导员对他们的沟通方式要因人而异,与内向的学生沟通,要有耐心、细心把握他们的情绪变化,说话方式要委婉并适可而止,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思考。对于三困学生,因为他们的自尊心都比较强,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欣赏,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自信起来。对于优秀突出的学生要给以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合理的规人生。而普通的学生则要找到他们的需求点,让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在关注他们的成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从正面引导他们能够突破自我向优先考看齐。

2.3辅导员能有效利用现代工具,更加易于沟通交流。新时期,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呈现多样化,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种,基于网络的沟通方式,实时、快捷、形式多样,作为90后的高职大学生们非常喜爱网络沟通,辅导员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运用现代网络工具,如QQ、飞信、微博、微聊、还有近来流行的微信,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当然传统的面谈、座谈等沟通方式也不能放弃,应根据实际需要、沟通目的、学生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沟通方式。同时,在沟通渠道方面,应注意将与家长的畅通联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渠道。因高职学生来自全省或全国各地,由于距离远,辅导员与家长沟通联系有很大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是在学生出了问题以后才与家长联系,而没能形成与之联系的常态化。为了能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辅导员可以使用电话、短信甚至网络的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这样就增加了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了解和对其思想动态的把握,为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做好准备。

2.4辅导员应以个人魅力获得学生信赖。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其人格魅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包括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修养。"90后"的学生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有些知识甚至老师都没涉及过,他们愿意接受能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 倍,多20 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作为老师,一方面是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汲取、学习、探索,锐意进取,有意识地加以提高、增强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另一方面,也要虚心求教,切不可不懂装懂。

2.5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已的沟通水平。和学生沟通首先要建立起融洽和宽松的沟通氛围。由于辅导员是沟通的主导者,所以一定要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营造出轻松友好的沟通环境,以便于师生更好的交流。辅导员还应该提高自已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用词要准确,表达要恰当,思路要清晰,主题要鲜明。对学生表达的想法,要保持微笑并点头表示认可理解,同时用鼓励性的语言,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真正的把老师当成朋友畅所欲言。辅导员还要具备临场发挥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具备控制谈话局面并能打破僵局的能力。能巧妙的引导学生讲出心里话,从而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3.总结

90后大学生是独特的一代是富有朝气的一代。我们应理性地分析他们身上所透露出的特点,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其思想及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辅导员自身应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努力提高沟通水平与工作能力,积极进取发挥教育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为培养出优秀的有用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双贵.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0(10):213.

沟通交流问题篇(2)

作为公务人员,在与基层群众交流过程中,我们时常会觉得与群众存在沟通上的障碍,撇除这样那样的个体外因,“个性顽固”、“文化素质低”常被我们归为与基层群众沟通上的两大顽疾——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反复解释,对方就是不明白,围绕同一问题反复争执不休。如此沟通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问题没解决、时间浪费了、群众不满意。

观看了余世维《有效沟通》的讲座后,结合日常干部监督科接待来访老干部的实践,我对于在与基层群众交流过程中,绕过沟通“两大顽疾”,构建畅通的沟通模式,做了如下总结:

一是引导讲述,构筑交流模式。很多来访群众都是带着情绪与不满来的,与之沟通的第一步不应是“被动的等提问,然后讲道理讲规定”,而应先引导其诉说、讲述:一方面在诉说过程中缓解其紧张、焦(来源:文秘站 )虑的情绪,基本掌握其情绪状态和谈话节奏,另一方面在诉说的同时讲双方交流的模式由简单的“提问——回答”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讲述——提问——交流”的双向模式。在与群众沟通的这一环节,可能并不能清晰的获知对方的困难与问题,重要的是为下一环节的沟通构筑渠道,此交流环节一般可控制在3-5分钟。

沟通交流问题篇(3)

幼儿教学沟通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从根本上来看其实是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促进。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能力与语言思维得到锻炼,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与教师和其他的同学进行沟通,所以对于彼此间沟通的需求则迫使学生不得不通过更多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例如,许多幼儿在彼此的交流中都不明白对方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有区别,而是表达能力的缺失,从而给听话人造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二)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掌握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教师通过言语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言语向教师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状况,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也经常会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因为教师不仅仅要教导学生如何去更好地学习,也要给予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方面的帮助。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还有助于教师对于学生生活状况的掌握,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还有那些除学习以外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例如,一个学生整天关心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妈妈口中的“捡来的”还是“充话费送的”。当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心中的这个疑问,给予学生正确的回答。

二、幼儿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所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过于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取的都是命令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内心感受,没有把孩子放在较高的地位。这样的教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另外,通过命令的方式会让孩子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不敢或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严重地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幼儿教学过程的沟通与交流中,孩子才是沟通与交流的主导者。许多教师在沟通与交流中都扮演者主导的角色,一切的沟通与交流都是由教师引导和发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那么沟通与交流所带给学生的作用就非常局限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与观点,只有让他们通过沟通与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才能够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但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们的发言都是被动的,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畅所语言,不仅难以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还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沟通与交流的内容非常局限

在教师的眼中,孩子年纪尚小,主观地认为幼儿接受的东西非常有限。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都只涉及书本上的知识,不会过多地交流其他知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昆体良就曾谈到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而由于很多问题教师都不跟孩子们谈论,这就让孩子们的沟通与交流的内容非常局限,孩子们只能在谈无可谈的时候沟通和交流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关的东西。

(四)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用词单一和错误现象较多

普通幼儿园的小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使得他们在沟通与交流中很难找到能够准确表达他们内心想法的词汇。教师在这一方面也没有过多地注意而是选择忽略这一现象,而且在自己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也没有过多地去引导孩子进行词汇量的积累。由于这些错误,就会导致孩子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词可用的现象。词汇量较少还仅仅只是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沟通与交流的问题之一,用词错误的现象也时常发生。由于孩子的词汇量少,这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沟通与交流的需求,当他们不能找到合适的词语去描述自己的想法时,就会找一些自认为相近的词语去代替它,这就很容易产生用错词的现象。

三、幼儿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问题的对策

(一)促进沟通与交流方式的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促进沟通与交流方式的多元化。除了课堂上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下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当然,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当学生放假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孩子家长打电话,然后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让孩子愿意和乐于去和教师沟通与交流。

(二)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于沟通与交流是充满好奇心的。教师不应该让孩子在沟通与交流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应该让孩子来主动提出沟通与交流的话题,自己则更多的是充当孩子话题中的一个参与者。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乐于去沟通和交流。

(三)丰富沟通与交流的内容

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孩子的接受能力,丰富孩子沟通与交流的内容,让他们能够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与文化。例如:在中秋节到来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中秋节的来历;而学生在中秋假期结束后,也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假期经历。

沟通交流问题篇(4)

1.沟通的基本理论

1.1沟通概念

心理学专家认为: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个体沟通和群体沟通。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体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有明确的目标;②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③达成共同的协议。

1.2沟通的作用

社会学专家认为:沟通的作用主要是:①传达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②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③分享情感和满足需求;④减少冲突、维持心理平衡;⑤协调群体行动;⑥有效的组织和控制管理过程;⑦促进效率提高和目标决策实现。

1.3沟通的方式

1.3.1正式沟通

是通过组织规定的正式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主要包括按组织系统的命令、指示、文件,组织召开的会议,组织颁布的法令规章、手册、简报、通知、公告,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正式接触。特点是信息通道规范,准确性高。

1.3.2非正式沟通

是在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特点是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块。弱点是信息有时可靠性差,会出现失真和歪曲现象。

1.3.3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

前者是指自下而上(下情上达)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后者是指进行的自上而下(上情下达)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如以命令方式传达上级组织的政策、计划之类的信息。

1.3.4平行沟通

是指组织的同级间(非上下级关系)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

1.3.5单向沟通

是指发送者和接受这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单向传递),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单向沟通速度快,信息发送者压力小。但是接收者没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不能产生平等和参与感,不利于增加接收者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不利于建立双方的感情。

1.3.6双向沟通

指在沟通中,发送者和接收者两者之间的位置不断变换,发送者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收者,信息发出去以后还需及时听取意见,必要时双方可多次重复商谈,直到双方共同明确和满意为止。

1.3.7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是运用语言来表达,如谈话、演讲等活动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非语言沟通是利用动作、表情、姿态等方式进行。

1.3.8书面沟通

是指通过文件、报刊、备忘录等书面形式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优点是可以作为资料长期保存反复查阅,沟通显的正式和严肃。

1.4沟通的有效性

社会学和心理学专家认为有效沟通是:

1.4.1有效果的沟通

强调沟通目标的明确性。通过交流沟通双方就某个问题可以达到共同认识的目的。

1.4.2有效率的沟通

强调沟通的时间概念。沟通的时间要简短,频率要增加,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沟通目标。

1.4.3人性化的沟通

强调人性化作用。沟通要使参与沟通的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只有心情愉快的沟通才能实现双赢的思想。

2.高校辅导员沟通工作中应掌握的原则

2.1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心理学和社会学专家认为良好的沟通关系是顺利进行沟通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到沟通效果,否则再好的沟通方式和技能都会失去意义。

2.2目的性原则

指沟通达到的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沟通目标明确;②沟通重点突出;③沟通范围合适。应在沟通前准备好。

2.3针对性原则

指要根据不同问题的原因针对性的去解决,主要掌握三个方面:①对象的针对性。如女学生或男学生;②问题的针对性。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等;③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如学习问题的原因是认知偏差,沟通内容应围绕主题,纠正认知偏差;如是行为偏差,针对性的沟通是指导行为训练,纠正不良行为。

2.4灵活性原则

主要掌握三个方面:①沟通时间的灵活性。②沟通方式的灵活性。③沟通环境的灵活性。

2.5互动性原则

主要掌握三个方面:①语言的互动性。②非语言的互动性。③情感的互动性。目的:提供和谐的沟通氛围,有利于解决问题和双方达成共识。

2.6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的原则

即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年龄、性别、性格、承担的社会角色等来组织不同的交谈内容和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2.7严格保密性原则

有时问题的原因触及到个人的隐私,隐私问题应在保密之列,否则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必须严格保密原则。

3.高校辅导员沟通工作的类型

3.1根据沟通方式可分为

3.1.1面对面沟通交谈

是近距离的面对面谈话,是最常见的沟通交谈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表情,手势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实现沟通交谈的全方位性。

3.1.2电话沟通交谈

通过电讯系统来实现远距离沟通交谈方式。这种沟通方式特点是快捷方便、利用率高,但交谈中有一定局限性,如情感的互动性较弱。

3.1.3网络沟通交谈

通过网络系统来实现远距离的沟通交谈方式,主要通过网络聊天、E-mil、博客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谈。这种沟通方式特点是更快捷、更方便,网络聊天时借助视频还可以运用非语言方式(表情,手势等)来互动自己的观点、要求和表达情感,很受现代青年学生的青睐。

3.1.4书面沟通交谈

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沟通交谈方式,目前运用较少。但对于在特殊情况下,如语言表达能力弱、双方关系不太和谐时、性格比较冲动者,运用这种方式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3.1.5专题沟通交流

通过系列的专题活动达到一定的沟通效果。这种方式特点是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广泛的参与性、突出的实践性,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3.2根据沟通交谈规模分

根据沟通交谈规模可分为:①个体沟通交谈。②群体沟通交谈。

3.3根据沟通交谈目的分

根据沟通交谈目的可分为:①了解性的沟通交谈。②帮沟通交谈。③鼓励性沟通交谈。④安慰性沟通交谈。⑤支持性沟通交谈。⑥突发事件时沟通。

4.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沟通特质

沟通交流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25-02

听力障碍学龄儿童(即聋生)早就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九年义务权利,但聋人教育的主要问题――沟通与交流问题,长期以来却纷争不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关键的所在,是聋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师生间没有有效的沟通和交往,聋生的一切数学学习就难以存在或提升。在聋校新的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与聋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将单独新设课程,足见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本课题组持续跟踪校内多年级的数学老师课堂教学,特别关注在学科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现研究分析如下。

一、数学课堂师生沟通与交流现状

为深入了解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与交流的现状,课题组精心设计一份调查问题,对学校中年级(四至六年级)20位同学进行面对面访谈,对学校学校七至九年级的52位聋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份)。

对于问题“你喜欢上以下哪门课程?”时,大部分同学选择语文,只有9位同学选择喜欢数学课,仅占17%。对于问题“你认为什么课师生间沟通方式单一,也更枯燥无趣”时,35位同学选择数学课,占68%。对于问题“在数学课堂中你最喜欢用( )方式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时,39位同学选择用手语,占76%。

这表明,在聋校以数形和概念为主的数学学科教学,大部分同学不愿意上数学课,且认为数学课堂沟通方式单一,枯燥无味。数学课堂中,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亟须改进。

二、原因剖析

首先,随着年级的升高,聋生在数学课堂主动进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的发生反而逐步减少。低年级的课堂上,当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后,小朋友们都积极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进入中高年级后,在课堂上聋生们竞相举手发言的场景越来越少了,他们即使知道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者对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却不愿积极主动表达出来。即使是在对一些问题的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时常会出现这样场景,低年段的学生往往能较积极热烈地展开讨论,反观高年段的学生却表现为氛围沉闷冷清。本次调查反馈也显示,高年级聋生愿主动向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的仅占19.6%,60.4%的聋生不愿向教师请教问题。

其次,在教师对聋生所使用的数学语言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大量使用指令性汉语手语指导聋生学习数学概念;教师教学时所抛出的数学问题多易混淆,繁杂难懂,而不是重点突出且简单易懂的完整句子;在数形符号和数学概念的运用上大量重复使用同义词来讲析其表达的内容,最常见的有加减号与正负号的重复使用。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为聋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在本课题组多次教学听课中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急于象征性引导一两个学生回答,而没有给予其他聋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也有教师在聋生回答的过程中,急于打断他们的表达,而片面要求聋生把汉语“说完整”、“说通顺”等等。

最后,聋校数学教师对课标中“发展和充分利用聋生参与听力”这部分内容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在我们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难以衡量到教师教学在这方面的完成情况,造成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提升沟通与交往有效性这方面意识偏于淡化了。

三、思考与策略

张宁生教授在《谈谈聋人与听人的沟通问题》中提出:聋人朋友应从学会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能力、培植健康的开放心态、扫除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努力。这对沟通与交往问题一针见血。聋校数学教师应该从张宁生教授对聋人朋友所提的要求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教学中,采用什么策略才能在教学中提升与聋生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有效性,逐步促进教师和聋生沟通能力共同发展。

1.以尊重聋生的自然手语为本,确认对聋人自然手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特有的地位和作用。自然手语基本上是聋生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且具有地方文化特性,是聋人最原始的交际工具,它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对于聋生而言,自然手语的作用是我们汉语手语无法替代的,作为聋生社会交往常用工具和聋校数学教学最重要辅助手段,自然手语的作用又是特别凸显的。然而,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数学教师,往往会忽视了这一点,却对聋生的自然手语掌握和理解得不多,是很不应该的。在课堂中,教师与聋生沟通选择使用与己“手口同步”的汉语式手语,按部就班采用标准的《中国手语》,可这种沟通方式恰恰有不能与聋生运用视觉有效获数学知识相吻合的一面,因为聋生更习惯也更乐于接受他们的母语――自然手语,喜欢把数学知识中重要信息先于次要信息呈现,具有很强的简洁性。相比教师逐字逐词的汉语式手语有着很明显差异性。这就如常见电视采访中聋人仅几个简单手语就表达自己的想法,翻译成汉语却是完整的一长句,两者间差异性明显。

聋生接受信息单一依靠视觉,汉语手势易造成大量有效语言信息不凸出或模糊不清,导致聋生无法完全看懂和了解教师所表达数学知识,如,在对较复杂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表述时,修饰词较多而用手势汉语逐一表达,自然也就造成聋生接受重要信息效率低下。因此,当我们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尊重聋生的意识,坚持日常对聋人自然手语的学习和研究,以学习者的姿态向聋人学习,并与高年段的聋生多相互切磋交流学习。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选择性地采取自然手语与聋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简洁有效地实现数学知识的呈现,化难为简,为我们数学教学中提升师生沟通有效性的最重要有效方式。

2.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灵活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表述和讲析,确认各种沟通方式所具有的基础作用。聋人手语沟通、汉语手势沟通、文字沟通、体态表情沟通、数学活动情境沟通、现代教学媒体沟通……都是教师与聋生常用的沟通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实现对数学教材内容高效的讲析。我们完成数学教材上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教学,任何一种沟通都不是单一进行的,一线教师并不片面认为一定要用那种沟通方式,而更注重针对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重点选用数学活动情境沟通;在“点阵的规律”教学中重点选用现代教学媒体沟通;在“相遇问题”教学中重点选用线段图与聋人手语沟通灵活相结合的方式等。而在日常讲析一数学难题时,往往教师一个甜美的微笑能缩短教师和聋生之间的沟通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亲切的体态,或能给聋生意想不到的启迪,这就是体态表情沟通的巧妙应用。

3.用“心”沟通提升沟通效果,是突破障碍实现有效沟通质的飞跃。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用“心”的情感沟通可促进聋生学习效果质的改变。如在校园内教师把聋生排斥在常人这个群体之外,若师生间内心沟通存在不平等,造成沟通缺乏互动,缺少心灵的碰撞,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所受到的效果就难如己意。学校生保部老师、省劳模叶美玉,既不精通手语,却能凭借用“心”的情感沟通,在生活实现与聋生的无障碍沟通,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这一特设情境中,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聋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作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间师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根据聋生心理需求,想方设法激活学生交流欲望,让聋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地、真切地进行交往活动,师生间展开无障碍的心灵沟通,促进聋生学习数学知识质的飞跃。

沟通交流问题篇(6)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获得自我认知、理解和调节自我和他人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等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处在一种以升学为导向的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忽略人际沟通方面的引导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障碍。

一、大学生身处由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期,承载的过高期望与自身的不成熟性产生矛盾和反差,进而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产生很多的问题和不适

在自己与他们的相处和交流中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家庭亲子沟通不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亲子沟通不良习惯或问题会直接影响他们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交往方式。把分数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识,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父母过于唠叨等等成为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亲子沟通问题的出现可能大大降低大学生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甚至打击他们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自信,甚至引起逃避沟通的倾向。大学生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各方面的适应问题需要家长及时提点,亲子沟通方面的不成功体验会给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二)人际沟通的主动性欠缺。比较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业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想到通过与教师沟通来解决问题;也不太善于将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求助于同龄人。由中学过渡到大学,除了学习方式的显著差异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人际环境的变化。以往相对固定的师生交往模式被偶尔的师生交往所取代;以往教师主动的沟通模式被学生主动的沟通模式所取代;以往不需考虑的沟通意识和方法被提上大学生的关注范围,如何主动去和教师交往并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困惑的课题。其实又何止是师生交往,不知道如何去和身边的人打交道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这折射出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意识和技能方面的缺失,相关的引导和教育不足。

(三)人际沟通中包容性欠缺。显著表现在不少大学生在与室友或身边同学交往过程中小矛盾频发,从他们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不足。一方面大学校园里的“宅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学生有事没事喜欢呆在寝室,不愿主动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另一方面寝室矛盾频发,室友之间出现矛盾不会协调解决。很多大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造成寝室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会使自身产生持续的不良情绪,给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沟通交流技巧欠缺。除了与熟人交流之外,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也很欠缺,接触中发现甚至一些学业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中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很多大学生自理自立意识薄弱,遇到问题除了辅导员之外,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向什么人求助。比如,不少高年级学生对校园里的一些日常事务的办理流程、规则都不了解,遇到一点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煞费心思,尤其直接面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时,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暴弱,这些都与交往技巧欠缺有关。

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罪魁,学校教育有偏颇,社会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政法大学王洪松认为,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的频现与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欠缺有关。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普及,我国的家庭结构变得非常单一,小孩子从小缺乏玩伴,人际关系网也很简单,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环境,在加上有的父母疏于引导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还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很多事情家长已经安排好了,这使得孩子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境地,甚至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被压抑,久而久之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被动听话的孩子通常很难主动与别人交流。

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依然没有改变学校教育对分数的追求,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中来,学校教育方式也不太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被压制,以学业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这一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因人际关系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很容易产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

社会影响即通常所说的社会教育,它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当前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态度及行为,媒体上关于“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老人倒了要不要扶,杀熟现象”等一系列社会心态问题的曝光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在这方面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下对人际交往产生认识上的困惑,甚至会引发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把自身“包裹”的很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社区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大学生在与网络的长期接触中难免会被一些网络流行观点所左右,这也是一种强大无形的教育力量,难免会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二、 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影响巨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人际关系则是85%,可见,当务之急是从以下四方面改善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状况:

(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人际沟通方式和特点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家长只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从生活细节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才会耳濡目染,孩子才可能从小养成正确的、积极乐观的交往观,进而为今后的而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进入大学阶段是沟通和交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适时引导非常关键。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沟通问题往往有着很复杂的成因,单纯依靠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往往很难奏效,这是辅导员就要通过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方式,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学会信息共享、学会与人沟通这一主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逐渐显示出它的不可缺性,仅仅靠辅导员或个别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将人际沟通类课程纳入选修课程来建设,就可能帮助更多大学生普及沟通知识,提学生提供升沟通技能,进而提高他们认知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中来加强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学校为更广阔的沟通平台。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之外,学校还要为在校学生创造更便捷的沟通条件,如在学生公寓的每层楼面开设专门的“聊天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空间;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宣传,使更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求助;搭建便捷的网上交流空间,实现学习和生活信息共享,引导学生主动找任课教师答疑,增进师生交流,通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日常交流的途径,捕捉教育契机,在人际交往方面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从现实问题入手,主动找学生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等等。另外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也可以开辟更多公共交流空间。

(三)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沟通意识,营造和谐沟通环境。社会飞速转型发展的今天,沟通的价值越发显现,很多问题的出现说到底就是沟通不够造成的,沟通才会消除误解促成和谐。世界很多知名大公司就意识到了沟通文化营造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比如德国大众公司规定:员工每天一到公司会有一个“握手”的仪式,即与每一位同事握一下手之后才会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且公司还规定每隔一定时间都会安排一天,大家虽然还是要到公司但不需要工作,大家可以随便聊天、喝咖啡以此来增进彼此交流。我想这种宽松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大学里也是需要的,只有引导大学生自身首先树立沟通的意识,才可能及时地化解矛盾冲突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2] 赵峰,李浙江.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存在分析[J].科技资讯,2011.

沟通交流问题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13-02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1]。师生关系的状况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相关,也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教师自身的健康发展[2]。因此,研究分析高校师生沟通问题,对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组织沟通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下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传递过程[3]。沟通是高职院校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师生沟通顺畅与否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沟通案例

一天晚上,张老师和王老师在校园里散步,途中遇到下课的学生,有两个主动过来问好,王老师微笑着回应,叫出她们的名字,还与她们聊了几句。待她们走后,张老师问:“是你的学生吗?”王老师说:“是啊。”王老师是专职辅导员,管理的班级多,但只要是自己的学生,她几乎都认识,还能说出学生的一些情况、性格等。张老师不由感叹。这时,另一个学生过来主动向张老师问好,张老师有些疑惑,然后微笑颔首。其实张老师不确定这个学生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这多少让那个学生有些尴尬,没说两句就匆匆走了。这时王老师问:“是你的学生吗?”张老师回答:“应该是吧,但不记得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王老师笑着说:“你上那么多个班的课,那么多学生,每天除了上下课,其他时间都没有联系,怎么记得住?”

通过这一案例发现,虽然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在岗位上有所区别,但是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密切,而专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却显得这么尴尬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2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的现象,反映了师生之间课外沟通的确存在问题。师生双方的沟通和交往是一切教育活动实现的基础,假如没有沟通和交往,便没有教育活动的产生[4]。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一种行为,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通过沟通进行信息、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 [4]。沟通过程具有两个功能:信息的传递和感情的交流。师生沟通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行为[5]。

师生课外沟通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教师个人原因。有些教师认为上好课就行,课外沟通不是必要的工作职责。这样的教师缺乏沟通技能、沟通意识,对待学生缺少真情,缺乏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学生活动的热情。导致教师在进行课外沟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和体会学生的感受,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问题。

2)学生个人原因。有些学生认为师生之间身份差异大,对教师有畏惧心理而导致沟通时紧张,不情愿、被动,也缺少和教师课外沟通的技能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师生地位的位差效应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相对其他高校的学生基础较差,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更畏惧与教师的交流;二是综合素养较差,在生活品性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不喜欢与教师交流,即使教师主动与他们沟通,他们也是爱理不理。有些学生有主动沟通的意愿,但是通常认为课外沟通应该找辅导员,而不是专任教师,也没有想过在课外找专任教师咨询专业学习或者学习之外的问题。

3)沟通文化原因。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组织以及师生沟通管理制度,不能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鼓励师生沟通,价值观不明显,缺少沟通氛围等[6]。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师生课外沟通的约束机制,没有搭建好师生课外沟通的平台,如课外答疑、座谈会等。即使有建立了一些师生课外沟通的机制,但没有相应的教师课外工作量考核标准。师生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考虑沟通质量,对师生课外沟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4)师生关系原因。师生之间存在代沟,感情不深,教师对学生的沟通需求不了解。师生间沟通的话题较少,除了有时工作需要,如开展活动或分配任务需要学生参与或组织时,教师会主动找学生,但只是协助工作,很少进行情感交流。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而教师往往强调权力和威严的教学管理,因此,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信任,会产生师生沟通障碍。在学生评教中,评价教师严厉、冷漠,不理解、不信任学生,而教师抱怨学生难管、不理解、不信任教师。

5)沟通条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专任教师较缺乏;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将班级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众多,又缺少沟通的时间和场所,这一客观事实导致师生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减少。而认为师生课外沟通很有必要的教师,也可能由于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抽不出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想要与教师沟通的学生,又因为没有良好、宽松的沟通环境而放弃。学生不喜欢在办公室和教学楼这些比较拘谨的地方或课堂上与教师沟通,而在课后轻松的环境下容易沟通,这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6)沟通技巧原因。师生缺乏沟通的技巧,是产生沟通障碍、影响沟通结果的原因。在高职院校,教师沟通技能的提高被忽视了,没有开展相关的讲座或技能培训,导致教师习惯于说教式的沟通,不善于用学生能理解、接受的方式把事情说清楚;对于学生,没有开设表达与沟通有关的课程,他们也很少关注和学习有关沟通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沟通能力。开设相关沟通课程也属于公共课,班级规模大,交流困难,学生懂得一些沟通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学以致用,沟通技能提高有限。沟通的技能与技巧的缺失会导致不好的沟通效果,甚至沟通后反而加剧矛盾。

3 启示

师生关系是教育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一切教育的行为和结果最终是在师生关系中实现并获得的[2]。师生之间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相长[7]。通过有效沟通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彼此理解接纳的师生关系,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梦莹.高校师生沟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5):100-101.

[2]王芳.高校师生沟通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4):

85.

[3]陈燕.基于沟通审计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术论丛,2009(27):82-83.

[4]代春花.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课外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沟通交流问题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31-01

一、教育管理中的师生沟通

师生沟通指老师和学生间涉及到信息、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在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多年的教育实践,师生间的沟通,直接关系到教育交往、教育活动等效果的优劣。而要想实现有效沟通交流,笔者认为至少应有如下几方面思想:

1.教师重言教,更重身教

为人师表,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师表及榜样、表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下意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由此,教师务必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积极影响学生。由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注意言谈举止,注意自身素质。在重言教的同时,更应注意身教。

2.师生间的沟通是平等的交流,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师生间的交流往往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而作为接受对象的学生,则往往充当配角,慢慢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其自主性、探究性等,不经意间受到限制。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老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该说的话,讲了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听不进去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低效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不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有在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才能和谐地交流沟通。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看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看法千万不要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会有被重视感,久而久之,便能大方、自主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就很有可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在摇篮中,师生间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二、影响师生沟通的因素

实现内容间的可靠接受和理解,就完成师生有效沟通的初衷。而实际上,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师生沟通的顺利进行。现代教育理念中,有几个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值得我们去关注。

1.严师下的叛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而与之相反的,对学生的严厉要求,却带来学生的叛逆、逃课。而且,在严厉的教学要求下,师生间的冲突愈发敏感,愈发常见。可以说,教师越严,学生越反感老师,顺带延误上课。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导致目前旷课和逃课问题较突出。

2.师生间的不信任感

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高高居上,以审视的眼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师生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师生间的话题越来越少,最后多数无疾而终。

3.老师敬业精神减弱

这些年,国家重视教育,对教学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更是大增,这样厌教的情绪日趋高涨,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一线工作中。甚至,有教师将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股脑地发泄到学生身上,更阻碍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如何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师生间沟通交流存在间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想更好地消除这些问题,建议可自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需耐心倾听

师生交流期间,老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多数被动接受。这样的沟通关系持续下去,势必导致通的低效率。由此,想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尽量把自己放在辅助的位置。同时,要有耐心,注意聆听学生想法,多学生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如此,方可积极接受教师的建议,大幅提升沟通效果。

2.教师需朋友间的谈心

教师传道同时,更是学生的益友。在课下时间,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能够放低身段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朋友的方式聊天拉家常,涉及的话题应力求生活化。尽量关心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可谈及起居、饮食、交友等各方面的话题,尽量营造一个愉悦的话题环境。而且,在这样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教师要尊重我们的孩子

好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彼此链接的一个桥梁,想要有良好的沟通,师生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在现实教育中。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并把其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强调学生尊师并不否定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相反。学生越尊师。教师更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因为尊师本身就是一种双方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确立这种师生平等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尊重老师。更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的来说,在教育管理中,沟通是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进行良好的沟通,可确保高质量的教育效果。由此,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我们就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罗阳佳.跨越亲子沟通的障碍[J]. 上海教育. 2005(24)

[2]崔佳颖.管理沟通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05)

[3]超. 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J]. 陕西教育(教学). 2005(04)

沟通交流问题篇(9)

所谓沟通,就是指思想工作者与其对象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或交流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协调的过程。沟通是协调的前提,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沟通在于探求思想认识上的相通,协调在于取得行动上的一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有效、灵活地运用沟通的多种方法和各种技巧,能够耗费最短时间、取得最佳效果、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顺利完成共同的使命、实现既定的目标。掌握和运用这些沟通方法和技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艺术性工作,即沟通艺术。沟通艺术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巧妙地解决矛盾,创造“人和”的内、外部环境,以期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的。在这种创造“人和”氛围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沟通思想、协调行动的重要作用。

沟通具备传递信息和交流信息两大特征。信息传递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图传授给工作对象,使之接纳并转化为正确的行动,达到沟通的目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式传递信息(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对象)、中介式传递(通过中间人把信息传递给第三者)、跳跃式传递(不通过中间人转达把信息直接传递给第三者)、发散式传递(首先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周围所有的人,再由周围的人将信息传递给他们各自周围所有的人,以此类推下去,形成网状发散结构)等。信息交流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图转移给对象的同时,也从工作对象那里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思想沟通工作 有的放矢,更具有说服力,效果更明显。信息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有单向交流(把握主动权,将信息转移给对象)、双向交流(双方互相传递信息、交换意见)、多向交流(两人以上参加的相互交流活动)等等。

二、沟通的技巧

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沟通的步骤和方法会因人、因事而异,掌握沟通的技巧十分重要。通常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

首先,做好调查研究,找出矛盾的起因。调查研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摸透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对将要处理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不了解对象的思想状况,不清楚他们的愿望、意见和要求,或无的放失,或南辕北辙,不仅不能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而且还可能使问题复杂化。而要做到“情况明”、“心中有数”,就必须善于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包括座谈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民意测验法等。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冲突的原因,便于做好思想沟通工作。通常容易引起纠纷或冲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因认识分歧引起的纠纷或冲突。由于人们的观点、觉悟、态度、知识、经验、阅历、爱好等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造成认识问题上的分歧。二是因本位主义造成的纠纷或冲突。在社会活动中,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从本部门、本单位利益出发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因而就容易产生“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的思想,引起部门或单位之间的纠纷或冲突。三是因责权不明引起的纠纷或冲突。在一个组织内部,由于职权不明、责任不清的原因,使部门之间、领导之间、同事之间因职权、责任问题引发的纠纷或冲突。四是因价值观念不同引起的纠纷或冲突。人的价值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人生价值、经济价值、评价准则、是非标准等。由于价值观不一致,也会造成意见分歧引起纠纷或冲突。五是因信息障碍引起的纠纷或冲突。由于消息不灵通、消息误传或不及时传递等各种信息障碍的原因,产生误会,引起不满,导致纠纷或冲突。

其次,要科学分析,掌握各方的期望。要做好思想沟通工作,除了调查研究、找出冲突的原因之外,还要进行科学地分析,掌握冲突双方的心理,了解冲突双方各自的期望。这种期望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双方各自欲求达到的目的等。只有将双方的期望值掌握清楚了,沟通工作才有针对性。

第三,选择适宜的环境和时机,创造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条件。人们的思想问题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或形成的。要消除人们的思想障碍,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沟通环境,同时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在哪里;怎样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确定采取怎样的沟通方案以及准备做几次反复等;还要创造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去做沟通工作,就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即使是遇到了意外情况,因事先有准备,也不致于手足无措,使问题僵持不下。特别强调的是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运用语言、语气的时机,切中要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各种各类的矛盾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基本属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做沟通工作时,要因人制宜,因势利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在做某些防范心理很重的人的工作时,可以先避开矛盾的锋芒,“绕道前行”,发掘并激励对方的“闪光点”,寻找并利用“共鸣点”,渐入问题的实质。

三、沟通的具体运用

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极其广泛,其中最常用的有信息传递沟通、组织网络沟通、思想协调沟通和社会交流沟通等。

(一)信息传递沟通

信息传递沟通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广泛收集大量的思想信息资料,并针对性地运用思想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在被教育者中间进行传递和交流的沟通。保证信息传递沟通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收集大量的思想信息资料。由于客观环境和个人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工作者 日常占有的思想信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远不能满足进行思想沟通的需要。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广泛收集思想信息资料。这是做好 思想沟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要排除可能造成信息失真的“杂音”。沟通渠道中所搜集和反馈的信息,不一定全部是真实、有用的信息。由于受信任感、认同感的影响,工作对象往往不情愿轻易提供最确切的情况。或者由于戒备心理,或者由于惧怕得罪权威,或者因为涉及到个人的隐私等,他们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对此,必须加以分析、考察,仔细整理、认真挑选。尽可能让工作对象放下思想包袱,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杂音”,使各种沟通渠道都能够比较准确地交流和反馈信息。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将收集并整理好的有效的思想信息及时地进行传递和交流,达到沟通。在获得了大量的思想信息后,应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传递思想信息进行沟通,使工作对象对某个问题形成正确的看法和态度,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如果思想信息传递迟缓,沟通无法正常进行,就会贻误时机,甚至影响全局,造成严重后果。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这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二)组织网络沟通

在社会交往中,信息沟通呈现一定的形状和结构,这就是沟通网络。组织网络沟通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中,运用行政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各个环节的职能,将工作对象置于网状结构中所进行的沟通。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受教育者能够接受来自网络中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大大地拓宽了沟通渠道,因而思想沟通的效果更明显、效率更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是由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和信息联络员三大块编织而成。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和联络员更直接、更具体。

(三)思想协调沟通

思想协调沟通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对人的思想进行协调并达成共识而进行的沟通。其中心环节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和交流,来协调人们的思想,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思想协调沟通的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部的思想沟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部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思想协调沟通,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的沟通。除此之外,教育对象团体或组织内部的思想协调沟通,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符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思想协调沟通,则表现为积极的一面;相反则为消极的一面,如搞小团体、拉帮结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这就需要进行沟通,支持引导积极的一面,克服制止消极的一面。二是外部思想协调沟通,亦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工作对象的团体、组织或个人之间的思想协调沟通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沟通的主体部分。

(四)社会交流沟通

沟通交流问题篇(10)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 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沟通问题

在项目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以下情况,客户提出的项目建设的具体细节要求,并没有包含在实际的建设成果中。对于客户当时只是口头描述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只是反映给了我们相关的负责员工,而并没有告知项目经理;或者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客户想象中的设计效果。这些情况都是由于没能很好地与客户沟通好导致的。所以及时有效的与客户沟通是十分有必要的。再者,就是在沟通过程中的单方面或者双方的过于执着。沟通方的过于执着对于沟通过程的结果达成是十分危险和不利的。因为执着的一方总是想着去说服对方。但是作为工程管理建设,沟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相互的说服对方,而是能够通过沟通交流达到工程建设以及客户之间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项目经理,其在沟通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几乎占到其工作的大部分。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发现潜在问题、获取足够信息以及控制项目的各方面问题的重要保障。

2.沟通成本大

项目建设中的沟通可以拓展工程建设的思路并统一相关问题。但是同时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是要花费成本的,一方面是在交流沟通中相互之间的信息传达可能导致的信息的失真,形成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就是沟通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信息成本以及花费精力和时间主要是取决于交流双方的观点、思维、理解以及表达能力的一致性与否,以及双方能否达成意愿的程度和倾向。但是在两个人具有很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情况下,他们想达成一致的意见和建议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是成本很大的。

二 建立项目管理沟通的方法

1.完善沟通计划

我们要制定一个完善的项目沟通计划,其中主要包含绩效报告、信息分发、管理收尾等沟通计划的编制。制定的沟通计划决定着双方沟通所需要的时间、相关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条件。传播执行的信息和绩效报告主要包含预测、进度报告以及相关的状况报告。而项目结尾所需要的管理收尾报告主要包含对于项目的分析、经验及保证最终的规范要求下项目进行的相关运行记录。项目的沟通计划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常被一些公司所忽视。把沟通的效果成果完全寄托在之前的预算及客户关系,或者把大部分的责任依托在项目经理的身上,继而导致整个的沟通过程的混乱,成功的概率大大的降低。所以说对于一种高效的运行体制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某个负责人的身上,而是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沟通计划,来真正的保证最终的沟通有序的进行下去。

2.建立多种沟通方式

我们要采用各种沟通方式,项目管理的沟通方式有很多种的,主要包含书面和口头两个方式。书面方式包括对内的计划书以及对外的通知报告,对内主要有年报、项目报告以及报事贴等。对外的通知主要是来进行确认、要求以及通知的作用的。书面方式一般语言比较简洁,避免增加理解的负担。而口头的沟通方式主要是自由讨论、会议、私人接触以及评审等。这种方式比较简洁也容易让人理解,更加坦白、清晰,这样避免了民族差异用词表达、文化背景等一些因素影响。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一定要及时的表达清楚自身的要求和意见,以使得对方能够理解,最终达到

共识。

除了这两种方式外,还有身体的语言的应用。就像体育课上老师会用自身的肢体的标准动作来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动作,使得学生的概念更加清晰,更加容易的学到。在我们的项目管理建设的沟通过程中,同样是需要这种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如图形展示、手势以及视频会议等。这样的方式既摆脱了单纯的口头描述的枯燥,同时可以更快更有效的把信息传达出去。

3.及时有效沟通

我们要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是由于沟通不及时造成沟通效果的不明晰、不到位。所以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作为项目建设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对于项目建设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与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并给予一些解决方式方面的指导。然后,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员也要及时的与客户进行沟通。沟通的越早,发现的问题越早,越全面。项目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越可以更加有效的避免。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项目经理与上级领导、客户的沟通,还是项目负责人员与项目经理的沟通,都是需要及时主动的沟通交流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建立密切的沟通关系,同样也有利于提高客户沟通交流的满意度。

4.保障沟通渠道

一定要保证畅通的交流渠道及方法,因为沟通的过程存在很多复杂的方面。比如说,当沟通交流的人数增加,在沟通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很多的理解差异,主要原因包括语言、知识、文化、信息、权利、名誉、道德规范等。同时由于各自的工作背景环境的不同,也可能导致各种误解的产生。所以,要及时的保证沟通方式媒介的畅通,在双方互相交流之后,要及时的检查自身的反应意见,来保证传达信息的准确性。项目经理也可以通过项目报告的方式及时传达给项目负责人员及客户。建设畅通的意见反馈机制,使得客户可以很好的反应自身的要求和意见。

5.提高沟通技巧

我们要保证高效的沟通技巧。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项目经理的责任是很重要的。相关专家根据经验指出,高级管理人员在用于沟通交流过程中所花费大概 80%以上的精力和时间,而对于普通的管理负责人也要花费大概 50%的时间来传播信息。所以说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是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项目进行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也关系着最后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的项目经理在项目的建设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其重要的沟通领导组织才能,对项目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未来项目进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的与项目负责人员与客户沟通,保证项目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学生法制安全教育 下一篇: 劳动合同管理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