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38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1)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尽管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营销风险也是企业风险的重要方面,但企业营销风险管理在国际上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学派和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英国学者蒂姆・博依斯1995年出版的《商业风险管理――如何界定、减缓和避免项目中的主要风险》被学界认为是关于商业风险管理的第一本书。该书作者有20余年的合同管理经验,因而主要提供了合同各个阶段的商务风险管理建议。较早的还有2000年英国学者基特・赛德格洛夫著的《商务风险管理完全指南》,该书从企业计算机、火灾、欺诈、抢劫、意外事故、环境遭到破坏、质量责任等方面进行实务操作性研究,书中介绍的质量责任风险、商业欺诈风险等与我们探讨的营销风险关系密切。国际上研究营销风险的相关的论文在2000年以前并不多,近年来有一些关于商务风险的,特别是美国学者乌纱・哈雷2003年还专门研究了在中国商务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问题。

一、营销风险管理研究的起步及进展

营销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产生于21世纪初。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当时我国众多国有企业刚刚从“三年解困”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又面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营销风险突出。重点表现为企业合同履约率降低、资金周转困难、货款拖欠严重等。国家也曾出台一系列解决三角债的政策和措施,但收效甚微。在这种背景下,各学校的学者率先进行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探索,并发表了有关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余廉教授在研究企业预警管理体系时,对营销预警进行了子项研究,于1999年出版了《企业营销预警管理》,用企业预警管理的理论解释了营销逆境的现象,并提出了预警方法。四川大学李蔚教授也从2000年前后开始从营销安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营销事故、营销安全等概念。两位学者在营销预警和营销安全领域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丰富和完善了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1999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林均跃与东方保理的谢旭合作,从信用的角度研究企业赊销问题,出版了《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南开大学陈秋双、李勇健教授2000年左右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营销风险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需要提起的是,武汉大学的甘碧群教授和北京大学的符国群教授早在1994年前后就系统地研究了营销道德问题,为后来的营销信用研究和营销人员风险研究提供了参考。彭星间教授1997出版的《建立市场新秩序》对营销风险问题的研究也很有启发。王春峰教授的专著《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对早期研究营销风险管理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香港的几位营销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营销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周南教授近年来进行了深入的营销道德和营销责任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贾建民教授多年来对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顾客风险、消费者认知风险等分析评价模型,为市场营销风险的研究开阔了视野。

二、营销风险管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营销发展史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管理理论虽然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但都是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的。营销风险管理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它是营销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融合。其实,从营销发展之初的市场研究开始,营销就有对一些营销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提供决策依据,减少营销过程中由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但这种调查分析没有发展到今天风险管理的方法,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营销管理也需要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加以丰富和扩展。目前,国内对营销风险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论述和研究时间还不长,而对营销风险的论述就更少。与营销风险管理相关的著作有:张忠任等著的《驾驭经营风险之道》侧重于应付经营风险的手段;曹树钦等编著的《企业逆境与风险管理》提出了企业风险的预警思想;尹平的《经营风险与防范》是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各种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主要进行定性分析;谢科范、罗险峰著的《市场风险预警管理》以案例为主从市场结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企业生存几个方面分析市场风险;张云起编著的《营销风险管理》侧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营销风险,主要讲营销管理的实务操作控制措施。

从国内关于营销风险管理的著作、论文等可以看出,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更没有得到体现。我国学者研究营销单方面风险管理方法的较多,研究营销风险形成机理和管理思想的较少,营销风险指数还没有成果出现。现有的营销风险管理理论还处于探索形成阶段,尚不系统和成熟,远不能满足企业对营销风险管理的需求。这就要求营销界把营销风险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营销的全过程进行再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营销理论。

三、小结

近年来,由于企业营销风险管理问题越来越被企业重视,营销风险管理研究领域引起国内一批学者的关注,发表了许多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风暴使企业营销风险加大,我国学者对营销风险问题投人了很多精力,研究范围和深度都不断提升,学者们从营销风险的识别、评估,到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参考文献:

[1]马根山. 营销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5).

[2]王凤美. 刍议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风险构成及防范. 经营管理者. 2009(02).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2)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将文章分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国内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实地采访调研提出了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信息技术存在缺陷等;第三部分就上述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方法包括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对操作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与风险评估工作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我国银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框架提出了要求,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这就使得内部控制覆盖到银行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也开始较多地关注操作风险的研究,出现了一些介绍性文献和相关文章。2005年,中国银行业似乎一下进入“多事之秋”,各种操作风险大案、要案频发且不断升级。年初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卷款10亿元潜逃案;2月22日,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元金融诈骗案又浮出水面;3月24日,银监会又查出农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涉案金额1.15亿元;4月2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4亿烂尾楼骗贷大案曝光。此类案件被人称之为“细节中的魔鬼”,其实正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谓之的“操作风险”。可以看出,国内银行业现在面临逐步出现的操作风险,情况严峻到让人担心。2005年3月7日,中国银监会针对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不适应业务发展的突出问题,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首次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并列为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通知》指出,一些机构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或者对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导致大案、要案屡有发生。要求银行机构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通知》既是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指引性文件,也是审慎监管要求。主要针对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不是操作风险控制的一般性指引,并未覆盖有关操作风险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视度及必要性已经广泛的被业界所认识。2007年5月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银监会制定并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二、目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整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有着严格的制度准则,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中层管理人员对操作风险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多领导干部都缺少风险及内部掌控的意识,可见各层领导对于业务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管理没有过多认知,仅仅致力于当前对于营销的业绩要求以及其公司自身的各个目标规划,而忽略了对内部操作的规章制度管理的执行力,从而让各种规章制度不能有效的开展与执行,导致很多问题屡屡出现。

(二)信息技术存在缺陷

当前,各项业务的开展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并通过专业管理系统来实现,但由于系统存在着运行不稳定、安全缺陷、系统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等风险隐患,将不同程度的引发操作风险。虽然部分银行在技术管理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如两套备份系统,两套发电设备以及及时有效的报警反馈系统,但仍然有部分银行的技术条件简陋,基本上靠人力支持,效率低下。

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与经营发展密不可分,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其关键之一就是提高风险的管理水平,操作风险更是重中之重,要做好这份工作,就必须去认识、研究、制定措施并付诸实施。经过认真的学习研究之后,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在明确细化各业务职能部门操作风险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业务管理部门的操作自律意识,建立操严密的监控防线。二是完善优化监督制约机制。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和监督,内控合规部作为操作风险的牵头部门,通过随时调看各业务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对各专业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再监督,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行其管理职责。三是夯实操作风险管理基础。将操作风险管理渗透到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根据基层营业机构的特点,制订具体、简明、科学、有效的基层营业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将支行甚至营业网点均纳入到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之中。

(二)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首先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构建经营管理过程的法律风险控制机制,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各类被诉案件的发生。二是针对我部诉讼案件多、金额大的实际情况,要强化案件管理,力争数量和涉案金额有明显下降,同时防止发生新的诉讼案件。三是加大对新型法律风险的防范力度。目前,一些新型的操作风险,如泄密、代售基金的误导等涉及负债、中间业务的案件正呈不断上升趋势,这类案件与传统的资产案件相比,银行从原告走向了被告,从赢多输少变成输多赢少,因此,要高度重视此类风险给我部带来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防范。

(三)加强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

一是从员工队伍结构上看,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有实际经验的员工及解决方案比较缺失,因此还应该根据内部人员现况做好相关的培训,通过培训,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证。二是从激励机制方面讲,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动态地介入整个管理过程,体系的运作效果大打折扣。为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以人为本,培育有效的内控文化

内控文化首先是一种氛围,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均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来营造这种氛围,使所有人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使所有人都了解自己在内控中的地位和职责,并全心全意认真履行。其次,内控文化是一种道德评价,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种道德评价标准,形成一个健康的管理理念,促使员工恪守诚信原则并高效诚实地工作,推动经营管理良性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吉恒,王春峰.基于收入模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4).

[2]宋懿.赵琳.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齐鲁珠坛,2010.(3).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3)

建筑施工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建筑工程不仅资金投入较大、工期长,同时建筑工程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很多,所以面临风险会更多。由此看来,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对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风险管理指的是正确认识和分析风险,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的过程。也就是说,对没有发生的风险和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造成严重后果,进行科学、合理管理,从而完成既定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建筑项目存在风险,探讨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策略,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建筑项目存在风险分析

1、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建筑施工风险之一,毕竟整个建筑施工主要是以资金最为保障的,没有资金作为保障,建筑施工很难做到顺利开展。建筑施工经济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业主因素以及材料因素。首先,业主因素。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业主没有资金,但是却争着要项目,即使有了资金,也是尽量少给以及不给,甚至出现欠拖资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以后的建筑工程款项的结算买下了祸根。另一方面,材料因素。材料经济风险主要来自于材料价格上涨,实际建筑施工中,材料费用可以占到整个工程成本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因此,材料涨价也是很重要的经济风险。

2、组织管理风险

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所涉及的部门是很多的,包括设计方、施工方以及业主等。为此,要想做好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加强组织风险管理是必须的。组织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风险。在建筑施工之前,由于设计时间较为紧迫,施工图纸会陆续出现,甚至会出现图纸拖延的问题,还有可能出现图纸错误,这是设计风险的典型代表。其次,承包人风险。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也是千变万化的,承包单位如果设计方案不合理,管理不完善以及问题解决不及时,都会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以及效益。最后,供应商风险。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建筑施工企业往往会出现物资供应不及时以及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甚至物资时间、数量以及供应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3、技术以及自然风险

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与自身技术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工程技术问题,由此造成的工程事故、试验失败等,严重的会造成人员伤亡,程度较轻的至少也会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由于工程项目施工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旦遇到气候、水文、地质及周围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必然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行。

二、建筑项目风险管理解决策略

1、努力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建筑风险管理人员是建筑施工管理层,他们管理素质的高低与水平深刻影响着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选拔机制,对于那些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三高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保证他们岗位与水平能力相匹配,充分发挥他们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强化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于那些水平低、素质低的人员,企业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包括基本知识以及技术能力的培训,甚至包括对建筑工程基本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素质与水平。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做好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2、强化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中绿色施工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对建筑施工项目所进行的项目分析以及绿色控制。技术施工人员根据建筑工程的各个细节各个过程制作出绿色控制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施工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在施工企业中树立全员绿色理念,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建筑施工以及规划。绿色工程管理不仅仅包括绿色管理理论,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绿色管理渗透到建筑施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当中,使得建筑施工更加的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理念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效益,是近几年在建筑行业中普遍流行的重要建筑施工管理理念。

3、加强建筑工程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监督管理的关键,加强建筑工程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是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风险监督管理交底制度。在每一个项目施工之前,风险监督管理人员都应该根据规章制度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做好相应的风险监督管理交底工作。其次,制定相应的风险监督管理作业指导书。对不同的机械、材料、环境以及方法进行相应的监控,确保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建筑工程风险控制。再次,执行风险监督管理样板制度,在进行大面积的建筑施工之前,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实施样板间、样板制度,保障建筑工程风险监督管理得到有效提升。

4、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是做好建筑工程风险施工管理的重要方式,安全应急预案在建筑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原则基本一致,但是根据不同的施工环节,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也是不同的。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首先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相应的调查,根据不同的施工安全程度,进行相应的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做好基础。其次,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设备保养。各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施工管理的有力保证,定期对建筑工程施工设备进行相应的保养,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速度以及效率。

总结

总体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建筑工程越来越复杂,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风险。所以,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及时掌握必要的风险识别技术,同时还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尽可能解决和防范风险出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建筑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以及质量的顺利开展。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深入探讨自身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创新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策略,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唐伟镔.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的形成与处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2)

[2] 王志金.基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 2009(07)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4)

中途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一、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也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单纯的从审计的目的上看,审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中某一部分实行的再控制。内部审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财务审计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单位进行会计控制,并通过审查企业会计资料和制定相关的财务报告,从而保证企业财务记录的安全。经营审计主要是对于企业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管理审计则主要是以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为目的。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出现。

(二)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风险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的预测,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一些制度设计和风险决策。也正是由于风险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具全面了解,将对于风险管理的评价和审查等工作都作为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做好风险管理的了解工作,对风险管理提出一定的评价和改进建设。

(三)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规范

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层中重要的部分对于企业治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协调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结构中其他制度的安排,而审计制度作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措施,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如,社会审计能够针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中发表公正的审计意见,这样的方式能够全面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制定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对于企业管理中的信息进行规范,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充分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

因此,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能够对于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和降低,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密不可分。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流程,降低风险损失

内部审计能够通过有效咨询服务方式,进一步帮助企业建立有效风险管理流程,而企业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构架。内部审计作为管理流程建立和完善的动力,并能够利用保证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流程的优势,对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首先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只有具备一套具有实际操作的报告监控制度,企业才能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目标,建立企业风险分级体系。其次就是要内部审计能够持续和动态的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各部门工作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完成企业的目标。最后就是需要企业风险管理能够明确风险程度,而内部审计则能够保证企业风险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并能够和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交流,全面提升审计报告。

(二)进行风险识别,预警企业风险

内部审计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确保企业信息化来源和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工作的决策都依赖于信息网络,而内部审计对于企业从信息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的识别,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所而临的操作风险和决策失误。此外,企业内部审计还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的分析,能够针对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进行识别。

使得企业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内部审计关注的更多的是企业风险,这样就是能够让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与企业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最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三)对于企业风险进行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在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联系。这种联系就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能够进行相互的感染,从而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性,甚至会出现企业灾难性的损失。这种情况下就是需要对于企业风险进行管理。而企业内部审计能够针对企业内部有效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对于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的优势也能够保证企业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进而对企业整

体的风险进行一个规划。也同时充分发挥了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凭借企业内部审计在整个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独立性和全局性,进一步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作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和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益和价值。

三、小结:

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还是取决于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内部审计是为企业风险管理服务的,但又受制于企业风险管理。因此,要能够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提升经济效益为目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规范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5)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收益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经济、金融联系的加强和生产、信息技术手段的提高,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日趋剧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以及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促使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出现,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在失衡和寻求新的平衡中不断发展。可以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如此一个充满风险的外部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风险管理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了解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重大影响,研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风险管理的条件及对策非常必要。

一、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一)增加了决策的难度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得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众多的风险因素使得决策变量的数目骤然增加,也使其更加难以准确预测。然而,世界是在相互作用中运转的,在预期和搏弈机制的作用中,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风险的预测和预防本身也构成了风险发展的一个因素。

(二)增加了执业成本

为了避免风险所引起的各种波动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产生不利影响,事务所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并设置专门部门或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测各种风险的到来;事务所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对其财产、人员和业务实施保护,如投保、培训、聘请专业人员、分包业务等。总之,对于风险的预测、决策、防范等工作占用了事务所大量资源,增加了执业成本。

(三)增加了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在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损失,这是会计师事务所没出现就已经存在的规律,事务所就是在承担风险,并在风险经营中获取报酬的。在执业过程中,风险因素增多给事务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既要考虑国内因素,还要考虑国际因素;不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政治因素;不仅考虑即期因素,还要考虑远期因素;不仅考虑收益的损失,还要考虑财产、人员和信誉的损失等等。

(四)潜在的收益

风险本身就意味着收益与损失并存。收益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与生俱来的,没有风险就不会取得收益,但是,事务所的目标是要以尽可能低的风险取得最大的收益。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作或合并、提供多元化服务等途径,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开发新的服务产品,增强事务所自身实力,提高信誉度,尽快实现规模经济,建立稳固的优秀客户群,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风险管理的条件

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风险管理应坚持风险收益原则,即根据风险与收益的相关关系,在确定收益的条件下,控制风险,并在确定风险的条件下,要求相应的风险报酬。同时,在风险管理工作中,注意风险评估和防范的成本与防范风险所能得到的收益(或减少的损失)之间的比较,若前者高于后者,则应放弃风险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风险管理的条件主要在于管理层的重视和资源保证。

(一)管理层的重视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对风险有深刻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这是会计师事务所成功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各级经理应深刻理解事务所所处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执业的风险含义,把风险作为重要的决策变量,并将其纳入业绩评估体系中,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既要敢于承担风险,又要善于防范风险,始终把风险思维贯穿事务所的执业全过程。只有管理层充分重视风险及其防范工作,事务所才有可能在充满风险的条件下,评估企业的收益和风险。

(二)资源保证

为了有效地预测和防范风险,实现控制风险的目标,事务所必须给风险管理以资源上的保证。这种保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机构上的保证,事务所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各种风险的研究、评估、预测并找出防范方案,如“天健信德”专门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执行审计和其他业务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直接对本所合伙人会议负责。其次,是人才上的保证,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困难但却意义重大的工作,必须由那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个人素质(如敏感、果断等)和高度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来从事,同时,事务所还要对他们进行不断的培养。最后,是物质上的保证。为了掌握充分的信息,分辨事物的真实面目,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务所必须对风险管理部门提供资料、通讯、信息处理、实地考察等方面的现代化物质条件。

三、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对策

(一)风险控制对策

风险控制对策就是通过实施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力图在损失发生之前清除各种隐患,减少产生损失的风险因素。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质量控制就是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在注册会计师行业中的具体运用,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和清除审计风险因素,竭力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规避因此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制定一套完整、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规程,并促使审计人员遵照执行,可据以识别、估计、评估和控制审计风险,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和信誉。

1.全面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控制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的标准、审计工作委派方式、审计过程中人员的督导要求、专家咨询的合理利用、业务承接的必要考虑以及审计质量规程的监控程序等政策的制定。

2.审计约定项目全过程的控制。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的拟定和批准――审计项目的时间、费用控制――重大疑难问题请示报告――审计过程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委托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的获取――审计小结的撰写――审计报告的签发与修订之审批,各个环节均应建立相应的控制程序。

3.三级审核程序。详细审核――对工作底稿技术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通常由外勤主管负责。一般审核――对审计工作从整体上审核是否允当,通常由项目经理实施。重点审核――对一般审核足够与否予以评估,并就所有重要审计领域实施特定的审核程序,通常应由项目负责合伙人进行。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项目质量复核制度和专业咨询制度,确定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业务类型、复核方法与复核内容并就重大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向内部或外部专家进行咨询。因此,事务所无论规模大小,均应坚持标准化的业务执行程序,认真贯彻三级复核制度,将业务质量低下的风险降低。同时重视咨询的作用。咨询可以聘请专家作为第三者的独立、客观判断,来有效地制衡审计人员可能的主观偏差,从而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各个会计师事务所应制定适合自身的咨询政策和程序,确定由于事项的性质和复杂性而需咨询的领域及特殊情况。

(二)风险财务对策

由于审计风险的特质决定了风险控制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减轻风险发生的频率及带来损失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的存在及由此可能造成的损失,是风险事件发生后事务所还需要运用财务手段及时弥补损失的严重后果,可采用自担风险和转嫁风险两种对策。

1.自担风险。自担风险即依靠自己平时积累的财力,来弥补所遭受的财务损失。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提取执业风险基金的方式进行积累,会计师个人也可以某种形式进行积累,以防不测。

2.转嫁风险。转嫁风险更多的是依靠社会保障体系,办理职业责任保险,如1979年12月,中国保监会核准了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条款,依法设立的各会计师事务所均可作为保险人。

总之,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是最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它不仅可以弥补质量控制制度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防范风险意识的存在,能够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员工对审计质量控制和从业的态度和表现,防止遵循机械程度的走过场情况发生,弥补因环境变化而造成制度落后所带来的控制要求本身不到位风险。防范意识不是天然造成的,也不是在制度中写明就能刻在每个人的头脑中的。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后续教育中不断地将其灌输给每个员工,并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防范风险的氛围不断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任何情况下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指南。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企业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

[2] 杨晓.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6(8).

[3] 关瑞娣.对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的再思考[J].会计之友,2008

(5下).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6)

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突破了传统银行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用户效率,已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竞争的大势所趋。据权威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CFCA)2015年12月3日的《2015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40%,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32%,电话银行用户比例为23%,微信银行用户比例为18%。调查显示,个人网银用户比例在二级城市增长最快,与一级城市差距在不足4个百分点,逐年缩小,而三级城市与一二级城市的用户比例差距依旧很大,呈现数字化鸿沟的特点。

同时,2015年,个人网银活动用户比例为87%,与2014年相比无显著变化。交易用户比例为59%,较2013、2014年大幅下降。综合其他研究数据,报告指出,交易用户比例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交易场景移动化,PC端的交易需求降低;用户偏好使用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手机银行的替代作用。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一旦习惯使用手机银行后,对网上银行的使用需求就会下降,甚至出现了一定比例只使用手机银行不使用网上银行的用户。

用户在最近一年内在,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的业务主要有:查询余额与交易明细、网银支付结算和转账汇款三大业务,最经常办理的业务也为这三大业务。用户购买银行渠道投资理财产品的比例为29%,进行跨行资金归集的比例为8%。

调查发现,刚开设网银的客户,会把适用性当做首要考虑因素,而意向用户更注重网银的安全管理。因此,网络银行的风险问题是影响网络银行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网上银行风险基本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风险、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和客户操作风险。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是,网银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对应的风险监管体系未建立。目前,我国网银由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此外,还受信息产业部、公安部以及新闻出版署的管理,负责网上银行的信息技术标准、信息安全和新闻管理,但未建立专门的网银行业管理组织。从法律角度来说,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网上银行监管的相关法律,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和通知三个层面,我国网上银行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的监管制度保持一致。从技术层面看,我国的网上银行技术已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开拓了网上银行业务。控制技术风险一直是各个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从业务角度看,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网上银行的风险,风险的降低带来的是网银业务的增加。但网银业务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一)对网银的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关于网银的基本理论、管理框架、推广手段、发展模式、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对于网络银行的认识,依旧是销售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另一种渠道,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发展网络银行的业务,缺乏宏观的科学规划和运行模式的设计。

而在网银的组织管理层面,只有少数银行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如电子银行部或网络银行部,大部分国内银行依然将网银业务的管理按条块进行划分:技术由科技部负责,业务由业务部负责,结算由会计部负责。扁平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等依旧停留在理念上。

(二)薄弱的产权意识

由于网银的业务与计算机的信息网络技术密切相关,同时金融交易量大、专利权的潜在收益高,与之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便成为了一些跨国银行和公司争夺的热点。国外一些公司和银行(如IBM公司和花期银行)不仅在本国就其的网络银行产品组织和销售方法、支付结算系统及网银的风险监测、安全管理等技术申请了商业专利,并且在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申请,一部分已被授权。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随着网银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商业方法专利将会成为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有力竞争的一个手段。届时,国内银行将被迫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或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协调

我国的网络银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隔离,建立的行业协调机制,但并未真正有效的运行起来,商业银行间的沟通和协调不足,这也导致网银整体运行的效率降低。宣传缺位导致网络银行的总体客户规模有限;网银的平台技术障碍导致交易效率低下;信息交流与风险共防意识缺乏导致系统风险高。

(四)监管力度不足

在日常管理层面,缺乏必要的规章,监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培训,检查工作因此难以落到实处。在风险管理层面,过于注重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管理,而忽视了对网银发展的战略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监管。对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监管缺乏相应的风险识别、监测、评估和处置手段。

三、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为了促进中国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解决在环境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业务风险管理和客户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借鉴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加强网银的硬件及软件建设

加强对网上银行硬件及软件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防火墙技术,是网上银行对外接触的安全系统。基于它的访问控制及地址隔离等功能,主要用于检查和控制网络系统的数据,确保网上银行资源及信息的安全。第二,针对入侵检测技术而言的,这一技术的运用功能主要在于在实施入侵检测的同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卫。这一系统一般是由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组成的。第三,针对防病毒系统,这作为最基本的措施,所常见举措有及时升级病毒版本和信息,并及时获知服务提供商及其信息安全机构动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应。

(二)有效的控制外部资源风险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部技术厂商逐渐地参与到银行的电子化业务中来,这也是未来网银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些外部技术厂商有些是一次性地对银行提供机器设备,有些是长期性地提供网银的技术支持。这些外部资源在为银行运用高科技实现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业务机密暴露在公众环境之中,增加了风险的传播渠道。以《金融服务业中外部资源的管理指南》为例,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有效控制外部资源风险:第一,对服务提供商进行严格审查,通过对财政状况、声誉、审计报告及相关资质证明等方面的考证,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商,确保服务提供商提供安全、优质、持续的服务。第二,可以通过书面合同的订立明确银行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责权利分配,在合同中明确对服务提供商所应提供的服务及应达到的服务水平、银行所拥有的对服务提供商的操作流程等进行检测的权利等内容。第三,银行本身也应该对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进展内容及实施的安全系统随时进行监察,以确保服务提供商能够确保安全审慎地提供服务。

(三)防范技术外包的风险

银行的技术外包业务可以带来降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的效益,但也带来了一些外部不可控性的风险。减少此类风险的举措有:银行管理部门应有效监督服务提供商的运做能力和经营业绩;保证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并形成书面合同;同时,还应具备临时更换服务商的应急安排。银行应检查服务提供商保护敏感数据的策略和程序,对其供应商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确保可以达到内部运作的安全等级。

(四)客户操作风险管理对策

银行应将网上银行交易的具体风险和交易的操作规程对用户进行披露。我国网银用户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使用网银时缺乏自我防范意识,不注意对网银账号和密码的保护,将其泄露给他人,或是将密码设置为生日,电话号码等易被猜出的数字,或者是在公共场所例如网吧随意登陆自己的网上银行,造成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被盗取。因此,要加强对网银用户操作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如网银交易的具体风险、操作规程、交易环境等,防止被钓鱼网站或手机短信等所骗,从而使资金“被盗”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金泽.网络银行义务的有关法律问题探讨[J].金融论坛,2010,(8).

[2]尹龙.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和监管问题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9,(10)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F47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76-0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投入到海外施工项目中来,中机国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近些年来在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非洲一些国家先后承包了几个国际工程项目的投标与建设施工。EPC是英文Engineer,Procure,Construct的缩写,是指总承包商依据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负责工程的设计、采购及施工等项目的总承包。海外EPC工程项目合作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而企业要想在管理中取得成功必须对项目中造成风险隐患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应急措施。

1海外EPC项目的风险影响因素

1.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任何建筑施工项目都会容易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都会给项目的施工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如东南亚国家的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这使得施工进度常常受阻,此外冬季严寒、台风等气候,泥石流、地震频发、熔岩溶洞等地质条件都会影响到项目的施工进度,从而增加项目的施工及管理成本。大部分的海外EPC项目的工期都很长,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因而施工过程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大。此外,由自然环境引发的各种流行性疾病也是给企业带来风险的一大安全隐患,若海外工作的员工感染上了当地的疟疾、伤寒等传染性疾病,加上有些海外项目所在的城市比较偏远、医疗水平较差,会影响到员工疾病的治疗与身体恢复,对员工健康及工程项目进度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社会治安情况,文化差异,当地的,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等因素。第一,当地动荡不安的局势易造成政治风险。特别是中非的很多国家,如今仍是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国际局势十分的紧张。因而在承揽国际项目时,如何保障员工的安全便成了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文化风险不容忽视。每个地方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当地人共同遵守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风俗习惯等,这就是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海外EPC项目在进入该地之前要对该地的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国外的职业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中国的企业在海外EPC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第三,触碰法律法规引发法律风险。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施工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对于项目的正常施工及维护两国的友谊都至关重要。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所引发的风险主要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应对经济问题的能力及经济发展态势等方面存在着潜在的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一方面,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的汇率和利率的震荡,也给中国的海外EPC工程项目的资金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风险,政府对外项目的投资也会有所减少,但金融风险属于不可控因素,是企业所无法改变的。另一方面,项目所在国的经济政策会对项目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如项目所在国的税收政策等的变化,经济的稳定性,当地的经济保护政策等都会影响到公司的利益。

1.2内部因素

(1)合同因素

海外EPC工程项目的合同内容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工程项目带来极大的风险。首先,合同内容不规范给海外EPC工程造成潜在隐患风险。海外EPC项目的合同内容规定使得项目的风险几乎全部转移到了承包商的身上,这种合同模式给承包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合同界定的范围划分不清、对于计价方式的规定不合理等因素都会给后面的合同执行带来困难。其次,合同执行不到位给海外EPC工程带来风险。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的供应跟不上施工的进度,承包商未能完全领会合同内容、对合同进行随意修改,承包商与业主的关系相处不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程,给企业带来风险。

(2)技术因素

海外EPC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施工工艺落后,施工技术和方案不合格,安全措施不完善,项目施工不符合国际上的项目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及规程等技术方面的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项目风险。由于不同的项目所在地的水文气候、地理条件等不同,因而对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若不考虑这些动态的因素而采用一样的技术,必然会对项目造成损失。在投标时海外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要对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仔细研究,来判断技术规范的要求是否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技术工作人员要根据工程所在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中所应包含的内容进行计算,如所需材料费、人工费等。每个海外工程项目需要的材料包括钢筋、沙子、水泥、集料等很多,需要的机械也很多,像吊车、水车、混凝土搅拌机等,这些都要考虑在内。因而,对于一个海外EPC项目来说,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对施工规范进行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技术规范的要求,才能在施工过程中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有效避免承包商与业主之间因不符合工程规范而产生的纠纷。

(3)管理因素

首先,国际EPC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是一个项目上的灵魂人物,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项目经理选择不当就会造成工程项目缺少一个领导人物,团队就如同一盘散沙,无法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为海外EPC工程项目选择项目经理时应该通过公开竞聘或从公司内部进行委任的方法,从竞聘者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选择认真、负责、懂技术、擅长商务交际,能够与工程师、业主建立良好的关系的优秀管理人员。其次,各项目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合作是项目成功的有效保障。海外EPC工程项目包含的部门很多,犹如一个完整的公司,其中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保障项目的正常运作。再次,高素质的项目人才是项目有效实施的关键。国际化的工程项目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支撑。要对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保证他们的知识储备跟上项目实施的进度。

2海外EPC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我国的海外EPC项目大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在海外施工项目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一旦风险发生了,缺乏海外项目管理经验的团队在风险面前,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从而耽误项目问题的及时解决,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浪费和损失。中铁建在2009年在麦加的轻轨建设项目,因当地有不对非穆斯林人开放的风俗,因而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中铁建不得不从青海等地聘请了一千多名员工到麦加的工地,而接下来也面临着棘手的管理难题,这就是因为对当地的文化了解不清楚,从而引发了文化风险。而由于风险防范的意识淡薄,在问题出现之后才就解决,就会引发新的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均成立了自己的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或部门,对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我国目前一些企业在进行海外EPC项目的投资时也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手册,但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却未严格按照手册上的规定进行执行。

2.2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在前期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的基础之上,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对风险的评估要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向专家进行咨询,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才能保障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而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分析,为风险的应对提供科学的依据,减少项目的损失,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风险评估的专业性不强,风险评估人员往往通过过去海外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对新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但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速度是极快的,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来进行风险的评估是远远不够的。海外EPC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评估方式简单粗放,使得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大大降低,给海外工程项目带来极大的风险。

2.3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

在海外工程项目的实施及管理过程中,国家化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EPC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上,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是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的保障。在国外,各国在长期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工程管理模式,即向具备专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的项目顾问公司寻求帮助,项目顾问公司在海外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代替承包商与业主进行洽谈,从而有效避免了他们之间的直接对垒,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而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则是项目顾问公司的灵魂。但在我国的很多海外EPC项目中,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公司内部又缺乏这样的专业团队,风险的管理能力差。有很多海外项目甚至全部由只有几年国内项目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构成,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

3海外EPC项目的风险事件管理系统

3.1识别风险

风险识别是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预测和分析。风险的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海外EPC项目要在项目开展之初就要对可能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影响项目质量等目标的潜在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不准确的或错误的判断都会给工程项目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分析法、分解法、情景分析法及头脑风暴法等。风险识别需要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其中,风险管理小组要由熟悉本行业的专业管理团队组成。建立外部环境监控系统,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模拟训练,联系如何进行危机处理。基于此,为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在对海外EPC工程项目进行投资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辨识,列出风险清单,降低投资的盲目性,使国外EPC工程项目的风险降到最小。

3.2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风险的评估及分析是衡量风险影响力的一种手段,海外EPC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分析是项目风险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通过对各种风险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对风险出现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从而为风险的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可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强度的大小,将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企业可以根据该层次的划分来确定风险防范的重点。

在海外EPC工程风险管理应用中,通常用到几种重要的分析方法:一是专家评议法。先由公司工作人员制定一份风险调查表,然后由专家们对表中所列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和打分,再将专家们认为的重要风险制成风险表。二是统计分析法。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比较常用,是利用计算机对统计实验及技术问题进行近似求解的一种数学方法。三是模糊分析法。该方法比较适合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因为项目本身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模糊分析法就是在风险问题边界不清的情况下以模糊集合对风险进行评估。这种方法可使评估结果更接近现实也更科学。

3.3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的风险海外EPC工程项目要有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针对自然环境因素引发的风险,就要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措施规避项目风险,因地制宜地制订合理的施工计划,完善项目的医疗条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社会环境因素,工程项目组要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对项目所在国的社会政治情况、文化习俗、法律制度等因素进行了解。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做好相关的公关工作,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取得政府的支持。针对经济风险,一方面要做好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前期调研,充分了解当地的经济政策、物价水平等,为工程报价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对国际金融环境进行分析。针对合同因素暗含的风险,我国工程企业要树立合约意识,在合同制定时,要对合同内容进行仔细阅读,无异议之后再签署合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执行,防止毁约现象的发生。针对技术风险,海外EPC工程项目要保障工程的质量,对工程所需的资源进行预算,并保障技术专业到位,资源供应及时。针对管理因素造成的风险,海外工程项目要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保障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

3.4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一个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是有效预防和化解海外EPC工程项目风险的基础,方案的有效落实是保障效果的关键。要构建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识别、预测、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海外EPC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能力。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实施效果的实时监控,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海外EPC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各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保障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同时,业主也有必要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要及时将控制结果进行反馈并对效果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从而为接下来的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消除风险隐患。海外工程项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面临的风险多且难以应对,海外EPC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团队只有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海外EPC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及外交关系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海外项目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合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减少与项目所在国的冲突,加强两国经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友好进程;有利于降低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及危害,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的海外EPC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施睿沛,朱瑶宏,糜仲春.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1,15(5):116-118.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8)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一般来说,提到财务风险管理,人们往往最先想到它的识别和预测功能,然而事实上,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层面。除财务风险预测外,其职能还包括财务风险决策职能、财务风险控制职能、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财务风险损益处理职能等。风险预测职能主要针对于客观存在但尚未暴露的风险问题,主要从企业财务角度科学、系统、全面地预测风险可能发生在哪些方面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而风险决策职能主要针对风险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和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制定出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案。财务风险控制职能主要是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各个管理层面做出相应举措,发现并减少由于内部环境问题造成的风险。财务风险损益处理职能则主要针对企业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或获得的收益,对其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主要对于企业风险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举措,及时弥补因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为投资风险。根据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警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过度依赖投资活动的趋势,2016年上半年,我国直接投资(ODI)项下资产净流出同比增71%,近年来我国ODI存量、流量增速也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必然联系,但是,ODI快速增长和对于投资的依赖过高,使得中国信贷增持数额超过收入增长,也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多对外投资的风险。此为我国整体财务风险的主要方面。而具体而言,我国的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外部原因

国家经济或金融政策变化,会对某些根基不稳的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改变其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式可能会使其资金流转受阻。利率的上升会加大企业的付息压力,并且增加其财务风险。汇率的变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未知的风险。

(二)内部原因

1、企业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

部分企业管理层人员习惯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认为只要妥善经营,保障收支平衡就不会产生较大的问题,认识不到其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预测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2、资本结构缺乏合理性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价值构成及比例,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内部治理、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和合理配置资源。判断一个企业内部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即要根据其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两方面分析。一般来说,在保障企业价值最大的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反映一个企业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率水平高、融资来源不合理和企业本身缺乏对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企业为扩大其经营规模,拓宽经营渠道,往往不得不依靠银行各类金融产品的支持,这使得企业负债率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成为资本结构合理化中一大重要问题。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过程中缺乏财务预测的环节或是确定的决策目标过于宏大缺乏现实性,不适合企业本身科学发展。另外企业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与程序也使财务风险加大。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建设优质财务管理队伍

只有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才能在面对财务风险问题时处于主动的地位。对此企业管理阶层应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于降低企业内部风险的积极作用,切实完善内控制度。主要加强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从管理层内部切实施相关策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主要是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提高对于风险的判断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组,专门针对企业风险问题。

(二)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

企业应制定适合自身内部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长效应对可能发生的企业风险。此风险预警系统应贯穿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层面,监督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比起风险的转移更加重视风险的防范问题。如针对投资方面的风险,企业可以采用逐步分阶段进行资金投入的方式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的防范不等于回避机制。

风险回避机制是企业在面对风险时采取的最为消极的一种办法,此种办法虽然能有效规避风险,却也放弃了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收益,只有对投资把握过小时才考虑采取此种方案,与之相比建立健全风险预测和控制机制以及采取风险转移和承担方案显得更为切实可行。以航天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为规范各级公司财务行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和合理配置财务资源并保障公司科学发展,在2016年8月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财务管理规定。该规定较为完善,从多方面规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办法。如第一章第三条第五点中提到,财务管理要注重内控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预警措施,严格防范财务风险。

(三)加强对于投资决策的优化

投资决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除影响其工作成效外,更对其经济效益的有着很大的影响。加强投资决策的优化,要求企业时刻关注市场的供求变化,国家对于投资方面的政策变化以及汇率变化趋势等问题。需要企业引进或请教相关部门的人才,科学准确分析投资形势,以减少因决策失误引起的财务风险。对于投资回收期、投资所能获得的报酬率等相关指标,选择最为优化的方案。还可采取投资多样化的措施,分散投资以分散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9)

0引言

早在2006年,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有关机构就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空运输量将在当时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近十年来,我国民航航空运输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已经从2003年的世界排行第5位上升到世界前3位,并且未来十年仍将以10%的速度增长。航空运输量的持续增长也给民航空管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民航空管安全管理风险评价体系的很多指标还存在着局限性和实质性,同时缺乏标准性、连续性,不利于风险的动态管理。因此,构建并建立成熟的,可信赖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实施基于问题的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是我们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1我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安全管理体系概念(safetymanagementsystem,SMS)逐步被航空业发达国家所采用,国际民航组织已在其公约附件中要求成员国在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和飞行运营等单位建立SMS。有关资料统计,70%的世界民航的飞行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剩余30%的原因主要是天气、机械故障和其它原因。因此,民航空管安全工作的核心是人,做好每一个参与安全生产的人的工作,就抓住了安全工作的关键。而问题管理恰恰是紧紧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识别安全风险,解决安全问题及其隐患。所以,研究并实施问题管理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扭转民航空管安全工作局面,有着很大的帮助。问题管理倡导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管理变间接管理为直接管理;变专职管理为全员管理;变滞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变僵化管理为创新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模糊管理为务实管理。借鉴这种新型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在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实施以问题管理为中心的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安全风险的动态管理、主动管理和超前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构建并建立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对于适应民航空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问题管理与安全工作

所谓问题,是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事故或意外。问题管理是一种行动型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或萌芽的各种问题(立法的、规章制度的、政治的或社会的)。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策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问题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成有利于该组织的公共政策。由于安全工作的目标难以确定,安全工作的结果难以量化,事故的偶然性等原因,给安全工作的计划部署、监督控制、验收评比等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在管理的大框架下,把注意力投向于问题,实实在在地在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做工作。并以问题的解决程度,作为衡量安全工作达到水平的度量。通过实施问题管理,企事业单位能及早地发现影响其潜在的或萌芽状态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和解决这些问题。

3基于问题管理的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框架

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进行制度、组织、日常管理方面的构建,构建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制度层面,将问题管理制度化,落实问题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为保证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需要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在安全日常管理中,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此外,还要注重将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1)在制度层面,通过将安全问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将问题的安全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一些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看,不但要将问题的后果影响落实到个人,而且需要鼓励从业者积极识别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暴露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启发和培养个人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航空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风险积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民航全体员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风险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风险问题管理,化过去专职部门的安全管理为全员管理,化过去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无疑能适应航空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客观要求。(2)在组织层面,空管单位具有人员多、组织层次丰富、规模大的特点,在实施基于安全问题管理的危险管理模式中,应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提高安全问题信息的流动速度,保证安全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这种组织流程的重构也不需要每个信息流动环节上都设立相关实体部门,除了一定要有职责明确的由专家、管理者组成的专职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外,其他的可以是虚拟化的部门,由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赋予明确的职责。(3)在安全日常管理中,从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中看,通过绩效考核,强调员工和管理者,尤其是强调管理者的安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对于高效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惯性、重点安全问题的控制,对于一再发生,屡禁不止的安全问题,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由于航空业的风险种类复杂多样,管理面临的安全问题多,而安全管理可运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强调安全问题的轻重缓急,注重解决问题的整体效益考虑。对于直接危及航空安全的重点问题要突出管理,强调对于问题解决的适度反应,实现安全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管理经验积累,积累安全问题的适度反应阈值,注重对安全问题进行跟踪和分析,进而建立基于航空安全问题的风险预警系统,使解决安全问题的措施直接有效。(4)航空业实施基于问题管理的安全管理要注意与危机管理融为一体。危机管理属于企业公共关系的范畴,传统的危机管理是危机处理的狭义概念,随着现代风险的扩大和管理方法的进步,现代的危机管理理论强调危机的事前预防。航空业是高风险行业,安全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危机,直接威胁企业生存空间,因此,经营者有必要从整体上注重资源部署,将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基于问题的安全管理有效地消除危机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生危机,通过积极地实施基于问题的危机处理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并通过总结教训,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危机管理理论指出,随着问题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因此,危机管理工作应该集中在问题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可见,在资源部署上在保障危机管理能够衔接安全管理工作的情况下,资源分配重心应向安全管理倾斜。

4新模式实施后的优点

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是安全问题管理失效的体现,通过直接抓安全问题,促进安全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抓住了安全管理的实质。问题管理倡导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地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倡基于安全问题的管理模式具有的优点如下:(1)由个别部门少数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变为各职能部门全员额的安全管理;(2)使安全管理的层次扁平化,把安全工作直接伸向基层一线,使存在的问题及时被发现,并迅速反馈到决策层;(3)将安全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变成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和制度;(4)可营造一种安全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大家主动提自己的安全问题、提他人的安全问题、提组织的安全问题,强化领导和群众的权责意识,培养责任心,营造了安全文化氛围;(5)这种管理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务实的管理方法论,它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安全问题导向,有利于明确人们的思想,使安全工作中模糊的“管理”二字被清晰地界定。

5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基于问题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新模式下,对于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优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模式运行主要有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从空管单位的安全工作开展来说,任何一个安全事件的产生,都亟待着空管安全组织结构的全体成员在事件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发现更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民航安全风险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风险管理时代的到来,又赋予了它新的思想和内容。不仅仅是航空业,谁先去挖掘谁就取得了安全风险管理的主动权,这对我国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各行各业来说更加尤为重要。只有抓住了机遇,把安全风险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才能保障民航空管的持续安全运行。

作者:华晓晨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天津分局

【参考文献】

[1]刘钧.风险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黎威.东方航空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0.

[3]邹国良.加强中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信息管理迫在眉睫[J].中国民用航空,2004(11):56~59.

[4]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评估管理办法[S].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2011.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篇(10)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而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机会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具有客观性、偶然性、复杂性、可变性等。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面对风险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便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利益的管理活动。美国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赞助机构研究小组(COSO)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与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人员阶层所设计,为达成运营的效果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损失前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和履行社会责任目标3个方面: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履行社会责任目标。

损失后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维持企业继续生存、促使企业继续经营、促使企业收入稳定、促使企业继续成长、完成社会责任5个方面。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现代企业抗风险能力分析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取决于其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风险的化解能力这3方面。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与人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即与人的经验、风险意识、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信息的把握等方面有关。企业有一个风险承受力的问题,当然也要有一个逐步适应、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企业的资金普遍短缺,其风险承受能力自然也就比较脆弱。现在频频出现的企业集团化趋势正是反映了企业努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置身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环境的变化既蕴含机遇,也隐藏着危机和风险。这需要企业具备化解和分散风险的能力。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企业管理者当局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模糊、风险管理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具体来讲,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经营体制和管理制度上的风险,成功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变成失效的模式。同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管理理论素质偏低。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改革滞后。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技术选择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对风险的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来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的会计、统计、经营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损害情况以及风险发生规律。风险识别是一项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二)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风险衡量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并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风险衡量一般需要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必要时借助计算机完成。风险衡量与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处理在时间上不能截然分开。事实上,有些数量分析活动是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进行的,有些风险处理措施则在风险衡量时就已经存在。

(三)风险管理技术选择

根据风险衡量的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需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分为两大类: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前者是以避免、消除和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限制已发生损失继续扩大的一切措施。后者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来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通过财务处理,可以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价称为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是否最佳,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的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通常要考虑该项技术的经济性、其与整体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实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具有阶段性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对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技术的选择需要定期修正,使选择的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了的情况需要,从而保证管理技术的最优使用。

四、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内部环境体现了企业的特征,影响到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关原则和结构。(1)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便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保证经营方针和计划的贯彻与执行,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能防止、披露和纠正错误与舞弊现象的发生。(2)加强企业风险文化建设。企业应形成相对稳健的风险文化。海信集团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始终坚持“要发展,更要健康”的发展思路,在保持财务健康的前提下稳步地谋求发展。他们认为企业不应求一时一事的高低,应求强而做,只有做强的企业才可以真正做大。

2、完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为使企业风险管理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机构要独立地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

3、完善现代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在现代企业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现代企业风险预警制度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及时且合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风险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及时而完整的经营成果数据供企业的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

4、构筑3道防线――领导责任线、岗位责任线、审计责任线。(1)领导责任线。由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企业的领导层应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定期专门研究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并根据企业的环境和形势变化确定本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和近期目标,要在企业行为决策过程中重视风险的比较论证,充分评估要对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对策。(2)岗位责任线。企业风险管理者要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负最终管理责任。在企业风险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下,企业各岗位风险管理者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执行并维护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企业所有员工都有责任向管理者当局报告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情况与问题。(3)审计责任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本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负有监控责任。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来帮助风险管理者履行其职责。企业的外部审计人员也能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向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的有用信息。3条防线缺一不可,其中领导责任线是关键,岗位责任线是重点,审计责任线是保障。

(二)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我国企业的风险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控的。因此,企业的管理既要借鉴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纵观全文,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是需要现代企业全员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是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企业继企业战略和质量管理的又一重大方面。现代企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风险组合观、优化观、动态观,合理地确定企业风险度和风险管理目标,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群.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坤,李嘉明,周和生.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钱肇基.现代企业管理新思维丛书――风险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4、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4).

5、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陈很荣,程鹏,吴冲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价值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0).

7、许谨良等.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阎天三,李永超.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经济经纬,2000(4).

9、唐振达,柯学宁.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关注风险管理 提升企业价值[J].学术论坛,2006(1).

10、陈洪隽.关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93).

11、石玉英,乔林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方法简述[J].科技与管理,2005(4).

12、David Mcnamee,Georges Selim. The Nest Step in Risk Management[J].Internal Auditor,1999(6).

13、Bradbury,J.A.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ffering concepts of risk[J].ScienceTechnology&Human Values,1998(14).

上一篇: 高技术创新能力 下一篇: 档案管理的成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