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创新能力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37

高技术创新能力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1)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40-06

一、高耗能行业界定

高耗能行业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性能源或二次能源比重较高,能源成本在产值中占比重较高的产业。高能耗行业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目前我国在高耗能行业所包含的产业范围划分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龚健健将实际能源消耗强度在1吨标准煤/万元以上的作为高能耗组,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耿海青(2008)计算了2005年40个工业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经对比分析发现,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五个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最高,并将其定义为高耗能行业[2]。但更多研究认为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中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六大行业[3][4][5]。

在政府层面,对高耗能行业的界定较为一致,除河北省经济年鉴将高耗能行业定义为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省份统计年鉴并没有关于高耗能行业的直接统计数据,但从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及某些省统计局(如辽宁、湖南、广东、吉林等)的研究报告来看,均将高耗能行业定义为石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六大行业。因此本文也沿用对高耗能行业的这一界定。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前提是构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各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相互联系,具有一定互补性,但又不能完全相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批标体系首先应该做到科学性,它要正确反映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各个方面,在应用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时,要符合实际差距。

②可操作性原则。要充分考虑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定量化的可行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实用的指标体系易于获得数据,易于评价和比较。

③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地涵盖各系统的内部关系、变化趋势,应该根据层次关系,进行层次分明的分解,选取代表性强,可比性好和比较重要的指标。

(二)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较多,虽各研究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基本包括三个或四个大类或准则层。典型的如段婕等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技术创新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6];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报告》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构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四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存量与经济资源存量;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用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包括企业所处地域的信息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部门的扶持和金融部门的支持等。将以上文献的指标体系为基础,遵循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本文将高耗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5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技术创新保障能力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主要用企业个数、企业办研发机构个数、从业人数、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决定着创新的规模和质量,主要用R&D人数、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R&D项目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六个指标来衡量。

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是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本文用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四个指标衡量。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包括科研产出和产品产出,其中科研产出由专利申请数表示,产品产出由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表示。

技术创新环境主要是指创新的政策环境,即政府和社会金融机构对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出于数据原因,本文采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经费、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三个指标。

三、高耗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2011/ES(2016)02-0042-04

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概况

新世纪以来,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14》的统计,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25132人,是2000年从业人员数量40522人的3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达到30810万元和18434万元,分别是2000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10倍多和4倍多,两项指标均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固定资产169.31亿元,是2000年新增固定资产1.56亿元的108倍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67.32%,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大约7.81个百分点。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126.2亿元,是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的25倍多,不仅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而且高于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利税163亿元,是2000年完成利税7.4亿元的22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货值231.8亿元,是2000年出货值亿元的96倍多,不仅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而且高于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在感受喜人成就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广西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的问题,毕竟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偏低。2012年和2013年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指数的平均数分别是60.28%和60.30%,年增长幅度为0.0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大约是36.44%和35.97%,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低了0.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8位和第27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12位。(2)广西科技进步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47%和58.59%,年增长幅度为1.1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36.49%和32.17%,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低了4.3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6位和第29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4位。(3)广西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一方面,广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略有上升。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0.54%和63.81%,年增长幅度为3.27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34.01%和38.09%,指数增加了4.0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5位和第24位,该指数增幅排名第16位。另一方面,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呈现向下调整。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06%和59.22%,年增长幅度为2.16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10.13%和10.01%,指数数值不仅低于西部地区的许多省份,而且还略微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30位和第29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17位。(4)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下降的背景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却逆势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扎实推进。2012年和2013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8.12%和50.00%,年下降幅度为8.1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45.06%和45.40%,指数略微上升了0.3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1位和第14位,该指数增幅排名第7位。(5)广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略微减弱的态势。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78%和62.84%,年增长幅度为0.06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54.71%和51.24%,指数不升反降3.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4位和第25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9位。在《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4》重点监测的34项指标当中,除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关的5项指标推进速度较快之外,广西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效率(即科技活动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的对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监测指标的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技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状况可能会影响到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所以,为了给持续创新注入强劲的动力并营造优质的外部发展环境,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重点关注研发投入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努力夯实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储备,尽快改善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关键的技术经济指标。

二、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及重要性评价

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Z)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研发投入能力(Y1)、成果转化能力(Y2)和环境支撑能力(Y3),如表1所示。其中,研发投入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成果转化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环境支撑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令创新活动难以持续。当然,考虑到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同时改进《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4》的所有重点监测指标,所以只能部分地筛选关键性指标,并增加了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反映环境支撑能力的新指标。指标总数合计是17项。首先借助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1)、万人R&D研究人员数(X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X3)、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X4)和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X5)等5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能力(Y1)。其次,利用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X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7)、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9)、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10)和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X11)等6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能力(Y2)。第三,笔者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4)、环境质量指数(X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X16)和综合能耗产出率(X17)等6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支撑能力(Y3)。不仅如此,虽然这些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应该有所区别。换言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在持续创新过程当中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持续创新能力的判断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最常见的一种分析手段。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homas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根据AHP方法,郑勤朴(2001)将企业的持续创新视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组织和新市场不断涌现,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由于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核心评判准则。邓馨阳和肖燕红(2011)从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等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构建了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家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7个一级指标以及每千人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科技人员比重年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3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张昊一(2012)看来,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受到主体能力和框架能力的影响。主体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制造能力、产业化能力等。框架能力则包含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关系能力等。然后,根据AHP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在收集和整理15位专家意见之后,笔者使用从1至9的比例标度反映不同指标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与指标因素j相比较,如果指标因素i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那么比例标度bij=1;如果指标因素i稍微重要一些,那么比例标度bij=3;如果指标因素i明显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5;如果指标因素i非常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7;如果指标因素i极端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9。比例标度2、4、6、8所代表的重要性则是分别介于1、3、5、7、9等各个比例标度之间。例如,与环境支撑能力相比较,研发投入能力明显重要,相应的比例标度bij就等于5。与环境支撑能力相比较,成果转化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相应的比例标度bij就等于7。根据AHP方法,笔者还需要进行层次总排序,即根据递阶层次结构从最高层次(目录层)开始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合成排序,直至最低层次(方案层)。例如,上一层次B包含B1、B2、…、Bm等m个元素,其层次排序的权值分别为b1、b2、…、bm。下一层次C包含C1、C2、…、Cn等n个元素,它们对于元素Bj的层次排序的权值分别为c1j、c2j、…、cnj。当元素Ck与元素Bj之间没有联系时,ckj=0。于是,元素Ci相对于总目标的合成权重等于。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一致性比例CR分别等于0.0121、0.0640、0.0752和0.0977。由于CR数值均小于0.10,因此笔者可以断定相关的各个判断矩阵都具备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具备合理性。主要测度指标的权重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按重要性程度不同,它们可以被划分为四类指标。(1)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X6)、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1)的这2项指标对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最强。它们的权值分别等于0.3012和0.1717,属于第一类指标。(2)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X4)、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X5)、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10)、万人R&D研究人员数(X2)等4项指标的权值小于0.10且大于0.05,属于第二类指标。(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X3)、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9)、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3)、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X11)等7项指标的权值小于0.05且大于0.01,属于第三类指标。(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X16)、综合能耗产出率(X17)、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4)、环境质量指数(X15)的权值小于0.01,属于第四类指标。

三、结论与建议

借助AHP法评价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笔者发现虽然各个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却有所区别,即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1)成果转化能力最为重要,权重约为48.69%。它是持续创新的动力。各级政府、产业园和企业必须层层抓落实,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激励技术人员创办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在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当中的权重大约是30.12%,政府和产业园需要采取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降低高技术产业生产成本和费用,努力提升利润增长率。(2)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仅次于成果转化,权重约为43.53%。它是持续创新的基础。特别是要提升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它在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当中的权重大约是17.17%,仅次于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的权重。政府应该对产业园或者企业的重大研发活动给予专项补贴。(3)虽然环境支撑能力的权重只有7.78%,但它却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尤其是广西经济增长率(权重2.98%)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权重2.42%)的较快提高,能够为持续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和条件。所以,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保持投资增长的合理区间,将有助于产业园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勤朴.浅谈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J].理论与现代化,2001(5).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3)

地方高新技术企业是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特点是集高智、高创、高效、高成长以及高群聚为一体。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关系到地方产业转型的质量。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的第二大城市,是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拟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本文运用软件能力评估和改进的方法,即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成熟度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结论。

1能力成熟度模型

198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了一种开发模型,它可以用在软件开发过程当中,同时也是评价及改进软件开发能力的一种方法,称之为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英文缩写为CMM)。随着研究的深入,CMM模型可适用于其他领域,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CMM模型定义了5个不同等级的“成熟度”。任何组织均可遵照一系列的微小改进步骤逐步以增量递进的方式从低成熟度往高成熟度方向发展,可以有效改进组织的软件开发能力。从低到高排序,5个不同等级即从一级到五级。一级为最低级,即初始级,对软件企业而言管理过程混乱无序,预算控制、功能开发、质量和过程管理方面的进度无法把控和预测;二级为可重复级,指的是企业的管理过程适当有序,工作有制度、有章程可依据,流程可重复;三级为已定义级,即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的细分和标准化,所有的流程和过程均按照标准过程进行操作;四级为已管理级,即在三级的基础上,更实现了过程的定量化管理;五级是最高级,称之为可优化级,在此级别的企业可在过程管理遵循量化标准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能自主改进。当前,我国企业能够进入到最高级的为数不多。

2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级别界定

CMM模型的五层分级为研究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标准增量、阶梯进化的框架。适应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使用需要,对应CMM中的五级分类,我们将企业创新能力的成熟度也对应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据此将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划分为三个等级:一般企业、特色企业、优势企业。如图1所示:2.1初始级对应CMM模型中的一级。此阶段下,企业的创新活动管理过程混乱,企业没有相应的创新研发部门,也没有相应的规范、制度、创新活动,其结果也是随机的、不可控的。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建立相关创新项目的计划;建立规范的创新管理过程;设立有效的市场反馈机制。2.2规范级对应CMM模型中的二级。此阶段下,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意识,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在创新管理的制度保障方面相对健全,创新活动管理相对可控,对基本的项目计划、问题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合理组织。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具体的经验归纳为企业的标准创新过程;建立创新能力评估部门;积累数据。2.3战略级对应CMM模型中的三级。此阶段下,企业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规划,创新意识和渗透度强,能够对创新所需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管控,建立了过程标准化管理,能够对创新效果进行有效估算和合理控制。此过程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有:进行技术创新过程的定量分析;通过质量管理的手段达到技术创新的质量目标。2.4可预测级对应CMM模型中的四级。此阶段下,企业创新能力趋向成熟,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企业自身能够对创新结果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进行评价,能够有效降低过程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提升创新的投入产出转换率。此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处理竞争危机;进行创新改革;进行过程变革管理。2.5持续优化级。对应CMM模型中的五级。此阶段下,企业能够系统全面地总结相关创新知识与经验,自动发现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主动完善,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3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较为复杂。为了能够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综合运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创新自主能力的核心指标体系。从创新资源运作、创新要素投入、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建立了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成熟度模型是由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组成,是基于能力提高的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渐提升的过程。我们将上表中的创新资源运作(B1)和创新环境(B4)定义为成熟度模型外部结构的影响因素,将创新要素投入(B2)和创新产出能力(B3)定义为成熟度模型内部结构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内部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市、全行业和代表企业的视角出发,借鉴从过程角度划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思想,将其与成熟度模型过程改进的思想相融合。

4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过程及其结论应用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内部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阶段所做的工作,明确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成熟度水平。4.1设定等级评价列矩阵。为有效评价,我们首先设定等级评价矩阵。对应创新要素投入(B2)和创新产出能力(B3)这两个内部一级指标所辖的所有二级指标均有对应的等级,根据上文中相应的定义和解释,对初始级至持续优化级分别进行1至5的分数赋值并用集合表示,我们将得到等级评价矩阵为H=(初始级,规范级,战略级,可预测级,持续优化级)=(1,2,3,4,5)T。4.2确定各关键要素的评判矩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创新要素投入(B2)和创新产出能力(B3)的所有二级指标制作成调查问卷并对企业进行调查。根据企业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的答案,按照五分制进行评定:企业情况完全符合问卷描述指标的记5分;企业情况基本符合问卷描述指标的记4分;企业情况较为符合问卷描述指标的记3分;企业情况仅有一点符合问卷描述指标的记2分;完全不符合的记1分。综合调查结果的分数,从而可以确定各要素的评判矩阵。其判断矩阵如式4.1所示:每一个子能力都对应一个Ri,本文中创新能力的内部评价指标共有8个方面,即创新能力具有8个方面的子能力。其中Rim=(rim1,rim2,rim3,…rim8)表示子能力Ai的第m个关键指标Aim的单因素评价,所以rimj表示Ai的第m个关键指标得分。4.3单项评价运用模糊矩阵乘积运算对W和某一子能力的评判矩阵R进行合成,即:iiiRWZ4.2Zi表示的是某一子能力Ai位于某一成熟度等级的概率向量,进而可以计算出子能力Ai的成熟度等级MDi(MaturityDegree):HZMDii。4.4综合评价。根据步骤3计算出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各个子能力对于某一成熟度级别的概率向量,将其与权重综合即可得到技术创新能力的成熟度概率向量,如式4.3所示。(4.3)基于式(4.3)可以计算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MD。依据《2012-2015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并运用上述成熟度模型对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成熟度等级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2012—2015年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分别为:0.226、0.228、0.384、0.771。由此可以判断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在逐步上升,其创新等级由规范级上升到可预测级别,同时由一般企业步入特色企业行列之中。

参考文献:

[1]汤永林,阎立,冯俊文.R&D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J].江苏论坛,2005,8(08).

[2]刘海涛,孙明贵.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9,7(07).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4)

一、行业对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数字媒体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等;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二级学院,如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的计算机学院;高职、中职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重庆市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工程学院、重庆青年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

二、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由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视频包装设计、三维特效、动画制作、游戏开发等工作,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应是既懂创意设计又懂数字技术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艺术创新能力。因为数字媒体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美观性,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由于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业者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使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开发新的媒体产品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新媒体分析能力、解析媒体及独立完成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

因此,对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将来服务的行业本身就是以数字媒体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的成长和行业发展源于从业者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并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数字媒体产品。

三、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某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集中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五大模块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实践课分别由艺术设计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两类课程组成。分别是:

1.素描、构成基础、图像处理(PS)、视觉传达设计;

2.数字媒体概论、数字摄影摄像技术、视听语言、脚本与剧本编写、数字剪辑技术、镜头语言与影像基础、游戏界面设计等。

在课程具体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是非艺术类学生,为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在第一学期公共课较多的情况下,重点安排了 120 个学时的艺术类课程。并在后面的学期里把艺术设计的思想融入到数字媒体类课程中,使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充分展示出创意设计的元素。

此外,还专业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创业这门课程,给学生讲授如何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创新及本专业从业者个人创业的途径。

(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设置

高职教学中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水平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培B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有创新能力而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实训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阶段性项目到综合性项目,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基本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创作的操作方法和技术技能。

2.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动手能力

通过项目实训,学生深度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他们掌握操作技巧,增强学生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创作能力。

3.在实战中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在学生中成立项目团队,承接学校各类活动所需的数字媒体项目,通过项目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作,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个性化项目创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专业领域的先进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与时俱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必须体现出前瞻性。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法,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5)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体现国家实力的关键支撑。任何国家或地区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大环境的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P节点。

十六大会议中就已提出“走出去、引进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国际技术转移是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帮助企业清除国际合作道路上的绊脚石,消除创新障碍和不确定性,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根本。

2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技术转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缩小技术差距,达到创新与提高的目的。

国际技术转移形式多样,主要有:(1)国际技术合作,即在完成一个技术项目需要大量资源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的人力、技术和资源合在一起;(2)国际间合作生产,或称之为外国直接投资,即由甲国提供技术和某些元件,乙国提供劳动力和某些辅助元件,最终在乙国组装;(3)特许,即一方按照性能要求和所付酬金给另一方使用产品或加工工艺的专利、版权、商标或技术知识的权利,特许是一种快速易行的技术转移方式;(4)情报交流,通过参加国际科技专门会议,交换科技文献资料,转移和推广技术知识;(5)人员交流,如交换留学生、访问学者、雇用外国专家、在国外开设培训班等,推进跨国技术转移合作与交流。

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和成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技术供给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2)技术接受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3)技术供给方、被转移技术、技术接受方、技术转移发生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4)被转移技术的选择、转移方式。

3 国内外技术转移现状与特征

当前,我国正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融入国际技术转移大熔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然而,我国技术转移的进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技术引进多于技术输出;(2)沿海发达地区技术转移能力强于偏远欠发达地区;(3)缺少统一的、规范的、规模性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尤其缺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和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4)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体制与机制尚需完善;(5)技术引进成本高、技术开发后劲不足。

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特征主要表现为:(1)涉及的高科技领域越来越多,如有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2)技术转移形式逐步从直接投资转向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3)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发展中国家技术开发量少、技术水平低、合作领域狭窄;(4)跨国公司已成为当前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5)以专题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合作为目的,不同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联合形成的战略联盟正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转移方式;(6)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4 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通过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和重要特征,本文将从如下那么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4.1 培养国际技术转移专业型服务人才

技术转移就是让科技与市场结合,为科技项目找市场、找资金,为企业、为资金找科技项目。高素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吃苦耐劳和专业敏感度,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集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实践为一体,通过反复实践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此外,政府应加强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引导,为培养和发展专业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台。

4.2 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创新评价体系

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是构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提高科研质量的重要支撑。只有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转移创新评价体系,才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具体可通过如下措施:(1)加快建立全覆盖的科研人员分类考核体系;(2)积极引入符合国际惯例的“同行专家评级”为主的定性评论;(3)建立对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为质量导向、注重研究成果考核的多样性;(4)建立科技创新考核评价的保障支撑。

4.3 疏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

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技术、激励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增加技术市场的对接效率。

4.4 鼓励技术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鼓励企业创新,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措施作为激励,调动企业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多方共赢。

4.5 加快国际技术转移的步伐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发展技术输出,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走出去”意识,积极开辟国际技术合作渠道,建立创新合作模式。

5 结语

只有通过培养专业型服务人才、构建创新评价体系、疏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鼓励技术创新、加快国际技术转移的步伐,才能不断提高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帮助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6)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__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根本。

1 创新和创新思维

1.1 创新

(1)创新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创新”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是一种用充满想象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的本质目的: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

创新的主体:人。

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的关键:就是改变。

创新的结果:两种:其一物质的。其二非物资的。

(2)创新与创造的区别:

创造:就是人产生新的精神或物资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强调的是新颖性和价值性,着重指首创,是一个具体结果。

创新: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的结果。

1.2 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实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2)创新思维的重要性:1)创新思维是企业竞争的法宝;2)创新思维对我们每项工作都有作用

(3)常见的思维障碍:1)思维定势(从众思维、权威型思维);2)思维惯性(习惯性思维、刻板型思维)

(4)突破思维障碍:第一,顺向思维。第二,改变思考的顺序(逆向思维)。第三,转化思维方式:1)相互联系的事物相互转化;2)直接思维转化间接思维。

1.3 创造力

(1)概念: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这种能力叫创造力。

(2)如何充分发挥创造力?①要充满好奇心②无知者无罪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2 创新能力

2.1 创新能力含义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性的变革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整合,即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中,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本领和技能。

2.2 创新能力的特征与作用

第一:特征:(1)综合独特性;(2)结构优化性。

第二:作用:(1)教人学习创新思维;(2)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3)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2.3 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原理

(1)遗传因素;(2)环境;(3)实践;(4)创新思维。

2.4 创新能力的构成

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整合多种能力。

3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

3.1 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和创新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以创造性劳动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包括: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作用和生产人员等各类专业专有技术人员。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34-01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掌握的基本技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且在他们走上社会后,对未来的基础教育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较差,学习条件受到制约

日喀则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极为简陋,实验仪器、教学模型等几乎没有,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实验,学生没有条件亲自做实验,对实验结果还采用背诵的方式记忆,这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积累不够

学校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的水平也普遍偏低,高中老师大多都为大专学历,有的问题老师自己都解答不了,学生充满疑惑也只能不了了之,这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教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民族教育中的成效甚微

由于日喀则地区的客观原因,加上国家扶持力度不够,西部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科研和科研发展力度相对滞后,有的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教育科研活动,缺乏成功的指导性经验,这样的条件给信息技术教学增大了难度。西部民族地区的许多老师在思想意识和办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加上对这些学校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学校在教育科研上与其他地区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直接制约着日喀则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知识面广、更新快,它还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利用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这门学科的根本所在。教师应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独具一格的教学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思维提供环境

信息技术课一直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学课,学习压力小,还能接触计算机,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满足学生对好奇心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利用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创造良好的创新思维环境。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主动学习知识,且学习效率也会远远高于“填鸭式”教学法。一个人想在一门课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这门课有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它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活跃学生思维。

3.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

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基础不同,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中有大量的问题需注意,如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相较让学生掌握枯燥的技术技能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习惯,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其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来服务的,而理论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他的正确与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通过实践,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航。可以安排一些课后调查任务,让学生们分好小组后,去网上做调查,然后自己进行分组、归纳和总结,比如针对一个热点问题的探讨。这样学生不仅会运用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也铭记于心。

三 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始终,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目的。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9)

摘 要:本文从采取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形式,建立全面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提升高新技术创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42-01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形式,建立全面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是生产的主体,直接满足社会需求,也最了解社会需求。因此,产学研结合也必须以企业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作用。并且要建立起纵向上要兼顾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全面合作,横向上实现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全面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从而使产学研合作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不同的阶段、层面、地区、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而决定了产学研合作也是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和多种层次的特点。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构筑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调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努力在产学研合作的数量、规模、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政府需要建立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一加大资金投入。科研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科研成果的应用是长期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不能单一的应用投入产出来衡量。政府既要看成果的重要性,又要看远期效果。要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强对风险投资的支持;通过税收等激励政策,特别是增加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投入。二是激励机制。对在科技成果推广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改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职称、工资提升制度,尤其让人们有公平感,建立公平的奖励激励机制,使之有利于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鼓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三是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成果指标体系必须反映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前景的总体面貌,要以创新成果的可应用性和商业化程度为标准给予鼓励。

三、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

首先,要通过三个协同构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通过建立企业自己的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将自主开发协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创新协同技术改造、研究开发协同市场开发,构建企业主导型的技术开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其次,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的保护和宣传,形成合理的知识产权利益机制,完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最后,构建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和保障系统,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的功能。

四、发挥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和风险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从而使企业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资。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大,风险投资机构的主体主要由银行、财政部、科研部门等构成,与主要依靠政府资金兴办的风险投资公司相比,民间资本进行的风险投资相对很小,这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通过国内外借鉴某些地区较为成功的发展经验,一方面,政府加大对企业的研发扶植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同时进行鼓励与引导其他投资渠道,从而突出了政府在企业研发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创新,没有人才的引进、留住、培养、激励,创新是难以实现的。为此,各级决策部门应迅速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才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有效地缓解结构性失业,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增长。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也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更是需要重视人才。栽培,吸引和留任人才是企业在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需要,也是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王瑞明.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志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十大特行[M].海天出版社,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13-02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张社就,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本科。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广东 广州/510925)

杨晓红(1968-),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本科。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广东 广州/510925)

高职教育有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及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责无旁贷地开展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随着教育市场的加大开放、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职办学模式的趋同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在核心竞争力理论视野之下,高职学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和外显影响力。技术创新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技术创新的现状

1.服务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高职受以教学为重的观念影响,从主管部门、高职领导到教师个人,普遍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只满足于日常的正常教学,教师仅仅满足完成教学工作量,缺乏为企业技术服务的意识,虽然也有教师每年下企业的制度,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实践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尤其是实用性技术研发,更是与企业生产紧密相关,脱离生产实际,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则无法技术创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教师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关系的发展,最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竞争力。

2.技术创新文化缺乏

高职教育虽然强调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在教师选拔、教师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仍和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偏重于学问化,看重论文的刊物级别,重视教学改革项目,轻视校企合作技术项目;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够,校企合作项目科研分值和酬金偏低;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仍无法转换、流通不畅等。

学校建筑物注重华丽气派,缺乏实用性和科学性;校园景观多以假山假石装点,只顾营造园林情调,缺乏具有启迪性、创新精神的科技雕塑作品。反观国外的大学,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各个角落,都会因地制宜地设有座椅和桌子,墙上还配黑板等,便于师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在校园随处可见兼具科技性和艺术性的雕塑作品,令人在艺术欣赏之余,还有科学的思考。

3.师资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在实际执行中,重学历,轻实践经验的选择标准没有根本的改变,这对于以技能培养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无疑是最大的缺陷。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又何谈技术服务企业呢?长期脱离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又哪来技术创新能力?另外,长期以来,高职教学任务偏重,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开发设备缺乏等因素,也限制了教师的科研水平的发挥。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1.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高职应该树立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思想,从制度建设、人员安排、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可行的措施,支持和激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高职教师应该走出校门,到生产实践中寻找服务课题,开展包括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革新、管理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重视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课题,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特点。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高职的技术服务能力,扩大高职的影响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等难题,校企之间相互支持,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才能进入到技术创新的阶段。因此,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2.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1)去大企业学习工作和技术开发经验。一般而言,大企业规模大,设备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技术开发水平高,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体系完善,对行业和产业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对于具有高学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职教师来说,大企业无疑是挂职锻炼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分期分批派遣教师到大企业挂职锻炼,并且不间断接续下去,做到换人不停岗,以保证该工作岗位的连续性。每期挂职锻炼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以保证教师在岗位上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岗位工作并做出一定的业绩,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教师通过在大企业挂职锻炼,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和技术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2)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所限,无法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流程,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特别需要技术和人才的输入。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经过大企业实践锻炼的高职教师,是中小企业极为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教师应该主动走出去,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提品设计、流程管理、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支持,以弥补中小企业技术力量的不足。通过教师团队或与企业人员组团的形式,承担企业技术开发任务,对企业提供持续和稳定的技术支持,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利益。高职院校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科研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收益,形成校企双方紧密的合作关系。

(3)政策和机制的支持。在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不同角色的合作中,高职教师将逐渐成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其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将同步提高,使教师队伍达到100%的“双师”素质。如果高职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比如,以一定的资金资助形式,在大企业中建立高职教师实践基地,接收高职教师挂职锻炼;资助高职院校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中小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这对学校、企业以及区域经济都是十分有益的。高职也要改革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3.建设技术服务团队

(1)技术服务“预备役”团队,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必须随时能够拉起一支专业对口,时间相对集中的技术服务团队。因此,平时应按照专业类别,如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工程建设等,以专家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在形式上组建起各专业技术服务“预备役”团队,学校应适当给予这个“预备役”团队的经费支持,平时做一些专业调研或专题研究,加强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交流互动。高职应把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组成一个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专业和全时的服务。

(2)技术服务“无界化”团队。现代工业技术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不同单位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当实际进行技术服务运作的时候,技术服务团队的建设应打破学科专业界限、行政单位界限,以项目为载体跨专业、跨部门、甚至跨校企等方式组建,实现技术服务团队“无界化”的组合。实践经验表明,技术服务团队由学校教师和被服务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由教师做理论技术的论证、计算和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做制造验证、中间试验的组合模式,较易获得企业的信任,团队的运作较为顺利,项目容易成功。

4.建设技术服务中心

(1)技术服务中心应面向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生产一线服务。成立于70年代的台湾工业研究院,以服务台湾中小企业为宗旨,开创了台湾工业发展的辉煌,值得我们借鉴。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多、最有活力,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经济体,对技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特别需要在技术工艺、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应该利用人员和设备的优势,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的对象,开展技术服务。

(2)技术服务中心应实行市场化经营。高职院校作为学校的建制、尤其公办学校,在对外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对从事技术服务工作的激励不够,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每所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面向市场,专门提供技术服务的经济实体。技术服务中心应有专职的市场经营、财务管理架构,实行对外技术服务市场化的运作,以便能够更快更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三、结论

高职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树立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思想,在意识、机制、环境等各方面营造技术创新的文化;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和技术研发能力,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技术服务团队和技术服务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作为主要对象,开展技术服务;加强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合作,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等难题,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才能进入到技术创新阶段,研制出创新性产品。因此,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参考文献:

[1]陈珉,陈珊.开展技术服务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17-18.

上一篇: 古代文学研究 下一篇: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