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4 16:42:33

安徽教育论文

安徽教育论文篇(1)

一、立足研究基地,构建安徽

地方音乐资料库

以安徽地方音乐研究中心为基地,把设有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高校作为安徽地方音乐学习和研究的主力军,建立田野调查制度。把全省划分成皖北、皖中和皖南三个区域,成立了十多支研究小分队,选派多名有经验的教师带队,以各地地方音乐研究专家和民间艺人为点,收集各地相关音乐资料。如对安徽黄梅戏的考察,我们不仅向享受国家津贴的著名专家时白林先生请教,还深入黄梅戏集中演出的安庆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以便全面了解该剧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在对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涂民歌采集时,我们一边采录当地民歌手的演唱资料,一边向他们学习这些民歌曲调和演唱特点,切实领会这些集劳动、风俗、娱乐于一体的乡土音乐。通过几年的实地考察和向地方音乐家、民间艺人们的学习,我们收集了许多安徽地方音乐文献资料,采集了大量鲜活的音像和图片资料,现有文献资料近120万字,图片1800多张,音像资料70多个小时,访谈记录900多分钟,还有大量各个乐种的乐谱资料等,安徽地方音乐资料库已初步建立。

二、整合音乐资源,建立

可行性特色课程体系

合理整合音乐资源,规范使用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使这些成果付诸于教学实践环节之中。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筛选,编印成册,立足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开发主体课程模块。如目前正在建设的是以《安徽地方音乐历史》、《安徽地方音乐概论》、《安徽地方音乐美学概论》三个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块。《安徽地方音乐历史》是对安徽地方音乐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和阐述,关注安徽地方音乐发展脉络,讲述安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音乐现象、音乐活动、音乐人物及其作品等。《安徽地方音乐概论》主要立足乐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状况,涉及安徽民歌、说唱音乐、民间歌舞、乐器与器乐、戏曲、宗教音乐等范畴,注重乐种的形态、内容、发展现状等方面的阐述。《安徽地方音乐美学概论》是从文化和审美层面予以分析,理清安徽地方音乐与我国其他地方音乐在文化和审美层面的异同点,通过这些异同点来探寻安徽地方音乐的美学根源和审美趋向,以此丰富安徽地方文化的美学意义,折射出安徽民众的精神索求和音乐情结。这一课程模块的构建集中体现了对安徽地方音乐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它与我们已经开设多年的《安徽民歌演唱》、《安徽地方戏曲演唱》、《安徽民间器乐演奏》等课程共同构成了安徽地方音乐课程体系。

三、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样

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安徽地方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组建对安徽地方音乐感兴趣的学习小组等;民族民间音乐方向课程与技术课程相结合,如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和戏曲演唱结合、民乐演奏教学体现安徽本土器乐内容等;专题讲座与现场演示相结合,如邀请安徽地方音乐专家和艺人为学生授课和演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每年一度的艺术周邀请专家和当地民间艺人开展专题讲座与教唱民歌等活动。另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农民歌友会。

四、结合课程标准。建立

可操作性评价体系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调整评价体系,在保留考试和各种考查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使评价方式多样化。如音乐学专业学生对于安徽地方音乐学习需修满4个学分64课时,非音乐专业学生需修满2个学分32个课时;学生在省级民歌或戏曲演唱或器乐比赛中获奖可获得2个学分,对安徽地方音乐研究有新见解的文章达8000字可获得2个学分等。

五、汲取丰富养料,形成鲜活

生动的研究成果

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音乐语汇、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些无疑构成了丰厚的专业音乐创作营养园地,极大地促进了专业音乐创作。近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并且成果颇丰。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合唱教学中,许多作品来自对安徽地方音乐的改编。根据民歌改编的有《摘石榴》、《山歌好唱口难开》、《风里传来桂花香》、《太阳出山来》等十几首;根据戏曲唱段改编的有《采茶调》、《对花》等。另外,本校教师还根据安徽地方音乐元素创作了器乐曲《缘》(张建华作曲)和歌曲《牛歌》(张春林作曲)等。此外以研究安徽音乐为主的研究生论文也有几十篇,如《安徽目连戏唱腔研究》、《安徽无为县昂家庐剧戏班调查》、《安徽大鼓研究》、《巢湖民歌研究》、《当涂民歌演唱研究》等;本科生毕业论文也有近百篇涉及安徽地方音乐内容。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均汲取了安徽地方音乐的丰富营养。

六、丰富校园文化,有效充实

安徽教育论文篇(2)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排球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徽新华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和安徽外国语学院4所院校的排球教师队伍、排球教学现状、大学生上排球课的学习态度、课外排球锻炼等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以期对提高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的效果和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安徽省;民办公共体育;排球教学;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2;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60-03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 项目名称: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2013jyxm284)

1 前言

我国排球运动经历过辉煌也走过低谷,女排的五连冠深深的影响了我国排球运动.80年代后,我国排球运动开始在大中小城市普及,开始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现行的国家体育纲要规定高校应有公共体育课或专业体育课等,排球运动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对我国体育事业具有一定的影响.[1]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文以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本研究的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多位体育教师共同研究并编制《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课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4名体育教师分别向安徽省4所民办本科院校随机抽取的40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率96.25%,有效率94.8%.另外又分别向四所高校的58位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84.48%.此次发放问卷的有效率分别是94.8%和84.48%,达到统计学要求.

2.2.3 访谈法

访谈了部分教师、学生,获得了真实宝贵的资料.

2.2.4 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所得数据运用百分数计算法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排球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1 排球课教学任务现状分析

排球课教学任务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多项填写,通过对58名体育教师的问卷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有74.24%的教师认为排球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排球技术的掌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有65.15%的教师认为排球课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喜爱;有43.12%的教师认为排球课的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意识,同时认为排球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和培养学生课外锻炼习惯.以上数据可以证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认为排球课教学任务主要是提高技能与理论知识和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3.1.2 排球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8名体育教师在排球课教学内容调查问卷中采用多项填写与选择,全部体育教师均选择了基本技战术和裁判规则;有55名教师选择组合技术,占到统计人数的94.83%;有50名教师选择排球游戏,占到统计人数的86.2%;排球运动概述与运动发展有56名教师选择,占到统计人数的96.55%;而在排球场地器材和排球运动中的规范与礼仪方面分别有4名和6名教师,即占统计人数的6.89%和10.34%.由此可以知道,安徽省民办本科体育教师在排球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传统教学内容.

3.1.3 排球教学课时数现状分析

10名体育教师认为排球实践课教学课时数充足,占统计人数的17.24%;13名教师认为课时数不充足,占统计人数的22.41%;35名教师认为教学课时数基本充足,占统计人数的60.34%.以上数据可以证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每学期36学时的排球课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另外研究发现排球理论课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仅7名教师认为每学期能够上满4学时理论课,占统计人数的12.07%;42名教师认为一学期只开设2学时的理论课,占统计人数的72.41%,选择不开设理论课的教师有9人,占到统计人数的15.52%.

3.1.4 排球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从58名体育教师的问卷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组织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纠错.另外还分别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有18名体育教师选择快乐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31.03%;有13名教师采用分层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22.41%;有10名教师选择合作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17.24%;有10名教师选择启发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17.24%;有2名体育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3.45%;还有5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其他教学方法,占统计人数的8.62%.以上数据可证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基于传统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3.1.5 排球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现状分析

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多媒体使用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有1人,占统计人数的1.72%;偶尔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有21人,占统计人数的36.21%;从来没有使用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有36人,占统计人数的62.07%.由此可以看出排球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率较低.

3.1.6 排球课考核与评价现状分析

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课考核形式为期末技能考核(占总分的60%)和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而个别学校还有理论考核,三项考核内容占总分比例为50%(技能),30%(平时)和20%(理论).[2]在考核内容上,四所本科院校的平时和理论成绩的评分标准基本趋于相同,即根据学生平时出勤率和综合表现情况给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则以排球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健康科学的锻炼方法为考试内容.[3]各个学校在技能考核中有所区别,三联学院和文达学院的考试内容为传球与垫球,新华学院和安徽外国语学院则以发球和垫球为考核内容.这四所高校的58名体育教师都采用终结性评价,其中也有3名教师采用诊断性评价,占统计人数的5.17%;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教师有8人,占统计人数的13.79%.

3.2 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

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学历结构数据中可发现,有9名教师是本科学历,占统计人数的15.52%;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有49人,占统计人数的84.48%.4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基本上不超过45岁,青年教师(22—30岁)有12人,青壮年教师(30—40岁)有42人,中年教师(40—45岁)有4人,分别占统计人数的20.69%,72.41%和6.90%.教师职称结构上,助教47人,讲师10人,副教授以上1人,分别占统计人数的81.03%,17.24%和1.73%.排球教师的科研能力结构上,任教期间发表1—4篇相关论文的教师有45人,发表5—9篇论文的教师有12人,发表10篇以上论文的教师有1人,分别占统计人数的77.59%,20.69%和1.72%.综上可知,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排球教师主要为硕士学历的,助教职称的,缺乏科研能力的青壮年教师.

3.3 排球课中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分析

3.3.1 大学生上排球课的意愿调查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排球课中愿意和感到一般的男、女生比例分别是85.57%和75.28%.男生愿意上排球课的人数比女生多,对排球课感到一般的学生中,男生要多于女生,而不愿意和讨厌排球课的学生中,女生人数多于男生.此结果证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喜欢上排球课,学生上排球课的态度较端正和积极,而女生不喜欢排球课的人数比例高于男生,可能由于女生担心排球运动会造成手臂疼痛,因此不愿意去接触排球.

3.3.2 通过排球课的学习学生对排球运动兴趣的调查分析

通过排球课学习,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有所提升,总体而言男生比女生的学习兴趣高但是有一小部分同学对于排球运动不感兴趣.这就说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排球课教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女生兴趣比例较男生低,可能由于女生在体能、体质方面逊于男生,造成女生对排球运动不感兴趣的比例增高.

3.4 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课外排球锻炼情况现状分析

通过对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379名大学生关于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发现,有253名学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占统计人数的66.8%;有79名学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重要,占统计人数的20.8%;有47名学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一般和不重要,占统计人数的12.4%.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可度很高,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奠定基础.

4 对策

4.1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整体素质培养

国家教委规定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校教师人数应达到40%,而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的学历结构与规定相比还有富足.但在职称和科研能力方面,与其他院校相比相差甚远.因此,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应加强科研能力,提升自身专业与学术素养.

4.2 加大排球教学改革力度,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排球教学应加强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而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上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4.3 强化现代教学方法,合理搭配排球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合理搭配排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时数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技能习得.

4.4 完善排球课考核评价制度,创造良好的排球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与考试氛围;建设适合排球运动的专业场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以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4.5 提升学生主动参加课外排球运动锻炼的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吸收、消化和实践课堂所学体育知识、技能,可以顺利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强化课外锻炼意识,提高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身体方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安徽教育论文篇(3)

一、职业院校艺术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基础理论课教学是困扰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一方面,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在知识性强、相对枯燥的内容学习方面,效率普遍较低。多数学生的兴趣点不易于调动,组织班级教学活动相对困难,往往难以有效地按教师的意愿开展。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偏理论化,缺少学生们易于感知的、熟悉的知识与兴奋点。以理论体系指导赏析的本科院校文艺理论课模式,以及据此理念编写的艺术概论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艺术职业教育。这就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更为有效地传输学生所需的知识。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试图充分利用安徽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优势,创建具有地方艺术职业院校特色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二、安徽文化艺术元素的系统渗入是解决困惑的有效途径

通过数年的艺术理论教学实践,笔者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鲜明的安徽文化元素,将安徽特色文化艺术的精华有机渗透到艺术理论教学中,尝试探索具有安徽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艺术理论教学模式。这样做有其特殊意义:一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安徽文化,特别是安徽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影视、文学、建筑等重要艺术门类方面的名家、名作、流派。掌握安徽地方文化常识,是每一个安徽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学生将来走上文化岗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渗入的安徽文化元素尽量选取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高、学生了解和熟悉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为范例,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成功期待,鼓励学生对成名成家的学长们“见贤思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业兴趣。三是安徽文化底蕴是培养安徽文化特色人才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艺术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有两大特征,一是实践技能过硬,二是特色文化内涵,只有两者兼具,才是真正能够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需求的人才。

三、“感知―感动―感悟”安徽文化元素渗入教学做法初探

渗入安徽文化元素,从而打造一门独具安徽职业院校特色的艺术概论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将其画竹的创作过程总结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是对“体验、构思、表达”艺术创作过程的形象概括。笔者受此启发,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中,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生动的形象更为感兴趣这一特点,因材施教,遵循从艺术感性到理性,从作品实践到理论的规律,对这个课题做了积极的探讨与尝试,遵循艺术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探索尝试“感知―感动―感悟”的层层渗入式教学模式。

首先从安徽艺术名家名作、安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的直观感知开始,重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安徽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在最合适的章节内容中穿插多媒体课件,声、光、电、网并用,介绍安徽名家力作,渲染“中华气象、安徽风情”。例如:传统新安画派与安徽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歙砚)文化;安徽当代画坛部分代表名家画作(包括笔者学院历任名师和历届校友佳作);安徽民乐作品欣赏(包括笔者学院教师吴安明等安徽新民乐代表人物);闻名全国的安徽黄梅戏代表人物(编剧、作曲、演员―特别是校友中的马兰、黄新德等“五朵金花”、十朵梅花)及其代表作选段;以“东方芭蕾”花鼓灯为代表的安徽民间舞蹈选段等等。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安徽艺术名家精品展示,使学生对安徽艺术家、艺术作品有了初步的认知。

在领略安徽艺术的独特风采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发掘艺术的情感内涵,使学生“感动”,也就是让学生因感知安徽艺术作品而“情动于中”,内心世界被作品蕴含着的深厚情感所打动。有些作品情感体现较外在,只需将作品投影播放给学生视、听,即可触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风景写生画、表现节日欢快氛围的部分安徽民乐和民间舞。而有些作品内涵更为深层,需有一定的文化阅历与生活经验方能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如:安徽新创的舞剧《徽班》、黄梅戏《半个月亮》等,作品表现的内容复杂(剧情背景、人物身份及经历、恩怨情仇关系纠葛、内心情感冲突),形式上也高度综合,兼容舞蹈的表情性与戏剧的叙事性、徽域特色音乐的文化表现力之长。以职业院校在校生的人生体验与艺术经验尚不足以深入赏析和把握此类剧目的情感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课堂引领作用,对于作品的编创构思、剧情背景和人物关系、感情主题等做一些必要的交代与铺垫,引领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逐步理清剧情,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进而引发同情与共鸣,如:《徽班》中徽班伶人对真情大义的守望,《半个月亮》中村姑对民族气节和家人挚爱的坚贞,都让我们看到了在民族危亡、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底层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中华儿女的情感品质,这种品质通过文化血脉世代相传,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可贵。学生把握了作品的情感主题,对作品的赏析层次自然加深,从单纯看形象看热闹,逐步深入到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本质。

相对其他艺术学二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各艺术门类创作、设计、表演的纷繁现象作整体性的观照,总结和探讨其规律,将其共性归纳、构建为完整的体系。无可讳言,这一学科定位决定了艺术概论课在强调艺术实践的高职院校中只能作为基础理论课存在。然而艺术概论课在影响艺术实践方面并非无所作为,其在影响、启发学生艺术实践上同样具有非常能动的作用―感悟。如果说“感知”的核心是艺术形象,“感动”的实质是情感内涵,那么“感悟”的关键在于审美感悟。实践证明,学生坚持不懈地通过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掌握一些艺术鉴赏常识和基本原理,是可以逐渐感悟到某些艺术创作动机、心得与感受的。艺术鉴赏活动的启发性效应,当随着学生对欣赏对象的熟悉、深入程度而放大增强。依据适当的知识点,结合学生易于感知、体认的安徽名家力作进行赏析,由于艺术家、作品表现的人物、情节、环境都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将更加有助于产生启发性效应,从中获得有益于实践的感悟。例如:在学生已感知、体验某个安徽文艺界新创作品的基础上,再有选择性地重点介绍编创团队成员情况,编创和表演人员的创作体会访谈,以及专家、社会各界对该作品的反响与评价等等。之后组织学生就此作品与教师、同学展开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触。对于不积极参与交流的学生,则以课后作业、考试安排影评赏析题等考核手段,鞭策其参与。这样的训练坚持下去,学生的作品评析与感悟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增长,其创作动机越来越强,可供参照的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对其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与配合作用。

安徽教育论文篇(4)

 

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发展提高(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初期)、回归原点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代末期)、重新起步阶段(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近几年,安徽省不仅恢复了青少年排球锦标赛,而且将排项球目列为省运会比赛项目。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校业余排球队应运而生,群众排球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然而目前安徽省排球运动还仅仅停留在“业余”阶段,运动水平较低。对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既可以找出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也有助于看清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发展前景。

1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现状

1.1安徽省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

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是一个项目发展的重要前提。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相关活动的组织情况及配套政策情况。赛事组织方面,安徽省继2001年恢复青少年排球常规赛后,2006年又将排球列为“安徽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比赛项目。毕业论文,排球运动。裁判员培养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我省排球裁判员的水平,培养高水平裁判员,2006年及2009年安徽省体育局举办了两次裁判员培训,并组织了国家一级裁判员考试。政策方面,2004年及2005年安徽省相继出台《安徽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班)管理办法》[1]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2]。这些既是安徽省体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提高的表现,也是安徽省排球运动新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1.2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的群众基础

1.2.1学校排球是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基地

目前,安徽省的排球人口主要集中在学校,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形成的,一方面,随着相关排球赛事的举行,一些中学及高校相继组建了自己的排球队。排球赛带动了排球运动在学校的普及与发展,例如2001年安徽省青少年排球常规赛只有8支队伍参赛,如今安徽省有16支队伍活动在常规赛赛场;另一方面,自2003年起安徽师范大学增加了以“二级及以上运动员”为基础条件的排球项目运动训练专业招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那些有排球天赋并且有意向走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使部分家长、教师开始鼓励学生从事排球训练。

有了更多的动力支持,学生及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普遍提高,因此学校不仅是排球人口的集中地,学校排球运动水平也代表着安徽省排球运动的最高水平。随着训练水平的逐步提高,部分球队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排球赛事。毕业论文,排球运动。这不仅是对安徽省排球运动水平的锻炼与考核,也让省内外的一些人士开始注意到安徽省排球运动的恢复与发展。在比赛中,一些代表队通过不断的磨炼,也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2006年在张家口举行的“全国中学生排球赛”上安徽省男排代表队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取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此外,2006年滁州体校两名女队员还被选入八一队。学校排球运动的良好发展不仅为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无尽的活力,也带来了无限生机。

1.2.2群众排球是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土壤环境

群众广泛参与是排球运动发展的显著标志。从群众排球组织来说,目前安徽省有“排球基地”和“会友排球”两个排球俱乐部,分别位于合肥市和芜湖市,其成员既有企事业单位人员,也有教师、学生,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四五十岁。从群众排球竞赛来说,安徽省部分县(市)每年开展全县(市)排球赛,也有部分县(市)联合主办排球竞赛,例如,皖北排球赛、肥东县排球赛。这类比赛由于竞赛队伍包括企事业单位、学校及机关,因此不仅吸引了群众运动员的广泛参与,而且吸引了很多群众观众。此外,还有针对于中老年群众开展的“全省中老年气排球比赛”,这让一些中老年群众也积极参与到了排球运动中来。因此,目前安徽省参与排球运动的群众广泛,不仅职业多样化,而且年龄跨度大。近几年,安徽省还协办了世界女排大奖赛、步步高排球联赛等一些大型的排球赛事,为群众进一步了解排球运动创造了机会与条件。

此外,各个市县基层领导的重视也是近几年安徽省群众排球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1.3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的不利条件

1.3.1 经济条件的制约

安徽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用于排球项目发展的资金相对较少。安徽省学校业余排球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体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按月收取的学生训练费,拥有赞助的运动队很少,部分球队每年可以支配的经费只有3-5千元。可以说,经费不足是影响安徽省学校业余排球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毕业论文,排球运动。资金不足,也导致了一些有才华的教练员、运动员外流。而对于群众性排球组织来说,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会员交纳会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群众的参与。

1.3.2主管部门管理不完善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排球运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发展缺少对排球竞赛的管理,省内比赛机会少,参赛队伍也很少;缺少对学校体育课的管理,部分学校的体育课依旧沿袭“放羊式”教学,限制了学生对排球运动的了解和兴趣发展;缺少对群众排球组织及学校排球队的监管,制约了它们正规化发展的速度。

1.3.3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教练员的水平关系着球队的质量和发展进程。目前安徽省从事排球训练的教练员人数还不多,兼职教练员技术相对欠缺,而专职教练员学历又相对较低,科研能力也不高,且多数从事业余排球训练的教练员带队时间较短,平时参加的培训学习也很少。这对排球运动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建议

2.1完善排球运动发展体系

完善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体系,首先要坚持在学校中开展以“小学选苗子、中学打基础、大学出成绩”为指导思想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使得排球人才的培养在数量、质量纬度上和谐、持续发展。毕业论文,排球运动。建立一条龙培养体系,仅仅依靠一支球队或者一个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要避免短期效应的做法,保证训练过程的科学性。毕业论文,排球运动。

2.2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效能

各地球队及群众排球俱乐部,可以通过建立选拔、考核制度,公开招聘教练员,也可以采用竞争上岗制,促进教练员之间的良性竞争。各主管部门要为排球教练员参加培训、学习创造条件,加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教练员队伍。此外,也可以在增加外省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强与省内外教练员培训机构的联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培养。

2.3加强区域合作

以竞赛为纽带,加强区域球队之间的合作,以赛带练,以赛促练,既能增加比赛机会,又能活跃排球市场。目前,安徽省除了青少年排球队及群众排球俱乐部外,还有一些高校组建了业余排球队。因此,鼓励实力相当的排球队之间进行比赛交流,加强球队之间的合作,是提高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2.4以宣传为媒介,提高排球运动的“知名度”

安徽省排球运动的群众知名度低,尤其是体育意识薄弱的市县。省市体育部门要鼓励媒体多对排球赛事、赛程及排球运动健身、娱乐价值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排球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提高排球队及运动员的知名度,增加其社会价值,吸引企业和商家对于“品牌效应”的投入。

2.5争创高水平运动队,并鼓励企业办队。毕业论文,排球运动。

竞技排球的发展是排球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而竞技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运动队的竞赛成绩。因此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是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途径。2006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综合评估结果中,安徽省没有一个学校能招收排球运动员,这说明安徽省高校办高水平排球队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体育主管部门要鼓励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有意向办队的高校充实排球师资、改善训练环境提供条件。体育主管部门也可以与高校联合办队,为高校配置体育系统的资深教练员,或提供技术指导,尽快完善办队条件。

此外,体育主管部门要利用政府效应,宣传排球运动,举办全省性排球赛,鼓励企事业参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排球运动水平,而且能解决优秀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3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前景展望

排球运动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及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努力。虽然我省排球运动重新恢复的时间并不长,且还没有被人们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各级主管部门对排球运动重视程度的增加,随着学校业余排球队的稳步发展,群众排球运动的逐步深入,接触这个项目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也必然会实现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班)管理办法[R].安徽省竞技体育网,2005-11-17

安徽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安徽报刊 激进民主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从19 世纪末开始,“开民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并在20世纪初成为时代潮流。清末报纸条例被废弛,民国政府制订的《暂行报律》成一场闹剧,未得实行,加之言论出版自由为临时约法所保障,导致民初报纸大量涌现。辛亥革命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 年前的100 多种,陡增至500 种①。这些新兴的报刊对新生的政权和新政府的民生政治外交等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安徽,一批不同政治主张的人和党派创办的报纸,相继在安庆、芜湖、六安、徽州、滁县等地出现,皖省报刊迎来了一次办报高潮。

一、民国官报体系的创立与革命激进报刊的消亡和转型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以《安徽官报》为代表的晚清政府报刊退出历史舞台。各地革命政权为了掌控舆论,建立了新政府的地方官报报刊系统。《安徽公报》就属于其中一员。该报由皖都督府编印,先后由安徽都督府、巡按公署、省长公署编印,安徽印刷总局发行。我们从其栏目的设置,可以鲜明地看出该报的宗旨和定位,其主要栏目有总统示令、院部示令、本省示令、法制等。第一期的总统示令详细地刊登了《临时大总统令》,如“任命周学熙为财政总长,许世英司法总长,范源廉为教育总长……”②,在“法制”一栏全文连载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鲜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从之后刊登的内容来看,该报主要是传达中央一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令,而且《安徽公报》已经具备了后来政府机关报的特性,在该报启示中明确指出“本省各级官署及各法定机关均有购阅本报之义务”③。从报刊组织社会、宣传动员的功能来看,这个时候的《安徽公报》对辛亥革命成功后新生政权的巩固,对革命思潮的进一步传播,意义重大。

“安徽最早而且负有革命使命的日报,应推清末时代陈乾生所办之《安徽俗话报》,及韩蓍伯所办之《安徽船》。这两种日报,均在宣统年间发刊于安庆,以民族主义为背景,在皖鼓吹革命。”④也有资料称该报系《安徽通俗报》改名而办⑤。对于该报的革命宣传意义,主笔韩衍在其《豫告》中提及:“闻之十万毛瑟枪不如一报纸直立……若夫本报,消息灵通,事实详尽……。”⑥该报公然宣称不承认袁世凯总统职位,大声疾呼将革命进行到底。《安徽船》是一张具有全国影响的民主激进报刊,1913年与《民极报》合组为《均报》。《霹雳白话报》是革命党人史沛然创办,该报侧重于时政方面的宣传,主要报道反对蒙古独立和帝俄干涉等国内外动态;革命党人袁家声先后创办的《民极报》、《民嵒报》、《共和急进报》三份激进报刊;芜湖《皖江日报》安庆分馆的成立,对宣传革命,沟通安庆、芜湖革命党人之联系,有其不容忽视的作用。⑦

辛亥革命后,这些革命激进的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安徽船》、《霹雳白话报》、《民极报》、《共和急进报》等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而消亡。部分综合性报刊如《皖江日报》、《民嵒报》等则发生了转型,继续活跃在安徽报刊发展史上。这一变化的历史原因主要是革命高潮已去,宣传鼓动性报刊已不适合新政府新生活的种种诉求。随着皖省光复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政治斗争更加复杂,这些不同背景,不同政治指向的报刊都转向对共和体制新生活的关注,政党报刊、实业报刊、专业报刊、消遣文艺性报刊兴起,替代了革命激进报刊。

二、皖省光复与政党报刊的兴起

民国初年,随着“三民主义”的广为传播,加之对新生政权的极大热情,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参政意识遽然提高,不仅组建了很多党派,也兴办了许多政党报刊。在民初兴起的500 多种报刊中,政党报刊占据半数居多。“民初兴起的政党报刊从隶属关系上看,主要以同盟会—国民党系统和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为多。”⑧皖省代表性刊物是《青年军报》、《安徽船》等由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创办的报刊。当时倾向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斗争的报刊还有《民嵒报》、《安庆日报》、《共和激进报》、《六安白话报》、《清流溪》等报刊。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1912 年前后,老省城安庆报刊界出现第一次小高潮,当时创刊或备案的报刊,有十数家之多,为安庆报界一大盛事。“安庆久为安徽省会,其军事、政治、经济动态往往具有全国瞩目之新闻价值。”⑨加之处于安徽辛亥革命的中心位置,其政治斗争在报刊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辛亥前后短短几年间,省城安庆政党报刊林立,各报刊观点不一,政治观点复杂,它们因主办的党团改组分合频繁,但在民初国家政治之争中,就大体政治倾向,多数报刊的观点和主张或与国民党或与进步党接近。具代表性的有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 字纲领的《安庆日报》,有“以讨论民主、鼓吹共和、监督政府,指导国民”为宗旨的《民嵒报》,以及由《安徽船》和《民极报》合并为“策划独立武装讨袁大造舆论”的《均报》。

芜湖有国民党芜湖党部的《安徽民报》、《安徽日报》,有共和党芜湖支部的《共和日报》,有社会党芜湖支部的《讽报》。除芜湖安庆两大报业中心外,其他地区的新闻事业也有所发展。如六安出现了宣传辛亥革命胜利、皖西各地施行新政情况的《六安白话报》,该报兴于宣统三年九月,系六安响应武昌起义而办,主要宣传民主、新政。徽州屯溪创办了宣传共和党主张和党务活动,反对封建专政、鼓吹议会制度的《新安报》,歙县也有痛斥独裁专政,而又主张“复开议会以缩小其范围,恢复自治而改良其制度”的《徽州新闻》。滁县的学生自办的动员民众积极响应民主革命的《清流声》也是在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刊登时事、政治宣传材料,也刊登地方政治、社会新闻。政党报刊在宣传各自政党主张时,不乏有标榜自己拥护民主共和、关心民众疾苦的言论和文章,其实质都是为了张大其党派声势,在当地扩大其政治影响。这时的报纸出版时间,大都很短暂。短暂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登台后查禁和整顿报业的“癸丑报灾”,迨至民国3 年,安徽报纸大部分停刊。

三、新型报刊与消闲性报刊

1、“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新型报刊

“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两种社会思潮。在维新期间,教育作为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重视,即发展教育可拯救中国。“实业救国”的思潮则认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国家得以存立的基础,为抵御外辱,振兴中国,必须行实业。这两种社会思潮在报界的反应就是实业报刊和教育报刊的盛行,安徽也不例外。

《安徽实业报》以报道各地经济新闻、介绍实业知识、实业理论为宗旨,为安庆最早的实业报。这是当时适应安徽经济发展出现的一家新型报刊。此外,安徽实业厅于1917 年刊行《安徽实业杂志》,安徽“农业促进会”于1912 年创办《农业日报》,其宗旨是增加生产,“主要与乡区农民联系、灌输农业知识、改良种植方法……”⑩

教育类期刊除了前文提到的《霹雳白话报》改版而成的《通俗教育报》外,还有安徽省教育厅1915 年发行的《教育杂志》,1916 年发行的《安徽教育季刊》,安徽教育会的《安徽通俗教育报》等。《安徽通俗教育报》创刊于民国7 年。后国民党人孙希文任该报经理,聘黄梦飞任主笔。该报以“评斥军阀,评论时政,勇陈是非,扶持教育”⑾为宗旨,提倡“科学与民主”,刊登过进步知识分子王步文、蔡晓舟、朱蕴山等的政论文章,并逐渐成为“五四”运动中“科学与民主”思潮在安徽的主要宣传阵地。

《改良浅语》也是一份受“五四”运动影响颇深的刊物,此刊原为传播基督教教义而创办。“五四”运动后,《改良浅语》转为宣传新文化思想。这个刊物在内容上彻底改变了宣传“教义”到宣传新文化思想,是一份以破迷信、改良旧风俗和提倡白话文,提倡妇女剪短发等内容为中心的社会改良性质的进步刊物,是全椒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消闲文艺性报刊和副刊的兴起

芜湖地处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处,作为通商口岸的芜湖,经济较发达,人员来往频繁,为城市市民的休闲文化滋生提供了条件。这种享乐消闲性的文化底蕴,推动了以《风月谭》为代表的消闲小报的诞生。《风月谭》是芜湖第一张黄色报纸,作为一份消闲性的报纸,专供市民阶层消闲的。其阅读对象是迎春坊、锦绣坊、美仁里、集益里、德仁里等妓院、烟馆、茶馆和戏院中人。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前后安徽报纸副刊得到长足发展。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多成为发表新思想,开拓新文艺的阵地,有力地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芜湖《皖江日报》率先将副刊辟为《皖江新潮》,芜湖《工商日报》继而开设《工商余兴》副刊,刊登白话文,宣扬科学民主,并开始了长篇小说连载,对当时的青年启蒙运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个时期的副刊,一般只有门类之分,而无副刊之名。其内容多是倾向革命、积极的,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青年和革命党人士都积极撰稿支持报纸副刊,宣扬新思想,新文化。也有一些商业性报纸是陈辞旧调,消闲性质,如安庆《新皖铎》的《小合罗》副刊,《民嵒报》随报赠送的副刊《皖江画报》,《唤花魂》等。

【该文系2013 年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项目编号QK201310】

参考文献

①黄远生:《远生遗著(卷二)》[M].商务印书馆,1984:163

②③《安徽公报》[N].1912-8-24

④吴景贤,《安徽新闻纸与杂志》[J].《学风》,1935(2)

⑤胡真等,《清末至解放前的安庆新闻报纸概述》[M].《安庆文史资料》第八辑,1984:43

⑥⑦⑨端木宪维,《安庆报刊概况》[M]《. 安庆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87:18、47

⑧姚琦,《民初政党报刊与政制之争》[J]《. 贵州大学学报》,1996(3)

安徽教育论文篇(6)

成立了以中心主任、总编辑、支委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教育宣传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六人领导小组,以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于10月13日下午正式启动教育宣传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确定并围绕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委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舆论宣传这两个方面,制定了6个整体性方案:教育宣传中心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学习调研阶段方案、宣传方案、调研蹲点调研方案、为民办实事方案和《安徽教育》宣传报道方案;建立了4项学习制度:中心领导小组学习制度、党支部集体学习制度、党小组学习制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习制度。

正式召开了7次领导班子和支委会议;以领学主讲制组织了6次集体学习,普通党员集中学习达22学时。

二、深入调研和为民办实事

由中心主任作为责任人,围绕“教育宣传如何更好地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奋力崛起服务”的主课题,以全省各市、县(区)为普遍调研对象,以六安市及所辖县区为蹲点调研对象,采取蹲点调研与专题调研、集中调研与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跟踪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调研活动。向全省各市县区和调研、蹲点调研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25份,回收151份;集中调研17次,其中蹲点调研4次。

11月20日—22日赴松潘,深入到我省支教老师所在的每一所学校,采访慰问了所有支教老师,并集中召开了座谈会。

本着“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宣传中心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培育作用、激励作用、推动作用,确定并开展了为民办实事项目:单位为有关农村地区奋发向上的薄弱学校捐赠“爱心书屋”和职工捐资奖助品学兼优贫困学子,活动时间初步定为1年。第一批选择六安市裕安区华祖初中作为定点捐助对象,精选了语言工具书、中国古典名著、世界文学名著、新课程教与学辅导、科普佳作等各类图书700多册(套),价值15556.90元;15名党员、2名预备党员等38名全体职工个人捐款总计15600元;12月2日正式实施了捐赠活动。该项目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适当在全省选点推开。

通过调研和为民办实事的实践,形成推进教育宣传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机制制度思路举措与调研报告。

三、精心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

11月27日—12月4日,集中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了扎实成效。

其特点:一是较早启动,周密安排,在时间上保证大讨论的成效。其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2次,学习讨论2次,所有人员还都认真进行了自学、个别讨论和精心准备讨论发言稿。二是精心组织,突出主题,在内容上保证了大讨论的成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委厅及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紧扣“用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创科学发展新业绩”的主题,围绕“转什么观念、破什么束缚、创什么机制、立什么举措、办什么实事”,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结合20*年工作和今后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就教育科学发展、教育新闻宣传、教育期刊工作和切实转变转念、找准发展难题、理清发展思路等,认真思考,深刻剖析,建言献策。三是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在人员上保证了大讨论的成效。整个讨论活动参与人员不仅是全体党员,而且还扩大到全体职工,尤其是中心和各部门有关负责人。四是对接媒介,搭建平台,在宣传上保证了大讨论的成效。实时浏览追踪人民网、中安在线、《安徽日报》以及安徽教育网、委厅《简报》、论坛等各种媒介,密切与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安徽教育网、委厅《简报》等方面的联系,加强安徽教育宣传网、《安徽教育》的相关工作,及时登载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第十指导检查组和委厅有关精神,做好信息报送与宣传报道工作。

大讨论涉及以下内容和课题:一是用科学的态度、历史的眼光、理性的思维探寻和剖析教育的过程、现象和问题,广开言路,深刻思考,深入讨论;二是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将教育宣传工作全面推进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三是本着建言献策的目的,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探究了对委厅进一步推进教育宣传事业发展和教育宣传中心建设的有关建议。

四、大力做好舆论宣传和信息工作

把舆论宣传和信息工作本身视作为教育宣传中心的学习实践,充分运用自身宣传媒体,对接中央、省以及委厅各种媒介,切实搞好委厅及本中心学习实践活动的舆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安徽教育》开辟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自11月号开始重点报道;安徽教育宣传网与委厅活动同步,开辟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并在《教育要闻》、《特别报道》、《工作动态》等板块,分中央精神和中央大型主流媒体的有关宣传报道、省委精神和省大型主流媒体的有关宣传报道、委厅精神和安徽教育网的有关宣传报道等几方面,组织了100多篇宣传报道。

向委厅上报了20多份文件和宣传信息材料,6篇(次)被安徽教育网及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委厅《简报》刊发。

《安徽教育》还将根据委厅的安排,有选择性地发表处级干部心得体会与交流讨论文章,并将组织编辑出版委厅(含委厅领导、各支部、有关处室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特辑。

五、一手抓学习实践,一手抓日常工作

安徽教育论文篇(7)

(二)“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是三年制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为了弘扬徽商精神(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谐精神;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根据财贸类企业岗位需要,针对学生在校的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分别开展一项主题教育活动的一种财贸素养教育方法。即在第一学期对学生开展爱心教育、第二学期开展形象教育、第三学期开展责任教育、第四学期开展创新教育、第五学期开展创业教育。

(三)财贸素养。财贸素养是指财贸类企业的员工在工作过程、工作岗位上应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修养。财贸类企业员工的主要工作岗位以服务业岗位为主,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人、财、物,相对制造类等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岗位而言,财贸类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是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多变性,因此,要求财贸类企业的员工具备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创新能力、责任感,较强的口语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努力维护企业形象等综合素养。

二、当前财贸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当前,财贸类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修养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而面对现状,部分职业教育者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够,方法探索不够等问题。此外,“学会做人”诸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素养养成,需要长期的、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因为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重做事、轻做人的现象。

(二)教育手段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办学层次增多、开设专业增多、在校学生增多。相比之下,素养教育的手段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存在着维持现状较多,发展后劲不足;活动品种单一,花色调料不足;大众共性偏多,个性特色不足等诸多问题。

(三)教育过程受到学制安排的不利影响。由于高职教育突出的是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因而理论教学时间要比本科院校短得多,这就使得财贸素养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育效果,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道难题。[3]

三、财贸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章中明确指出,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截止2013年底,安徽省普通高校共计106所,在校生1052123人,应届毕业生280106人。作为财经商贸类高等院校,必然要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新一代徽商的重任。构建以“传承徽商文化、弘扬徽商精神”为目标,实施以“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主线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以徽商文化为基础,以财贸职业岗位技能为依托,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把职业教育、人文教育有机融合,使社会需求、职业特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财贸职业使命、规划职业生涯,将传统徽商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商业文化底蕴,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育人队伍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财贸素养。四、财贸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内容

(一)传承徽商文化,培养财贸人才

培养一代新徽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靠财经商贸类院校来教育培养。作为培养新徽商的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安排上还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都要考虑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课程安排上,要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让学生学习徽商文化的相关知识,诸如徽商发展简史、徽商的特性、徽商的经营之道、徽商的用人观、徽商的公关艺术、徽商的理财思想、徽商的哲学理念等等。[5]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定期开展践行徽商精神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办以传承徽商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二)深化主题教育,提升财贸素养

1.围绕五个主题。引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分专业、分年级、分学期、分主题设置相应的模块,根据社会发展对新徽商的要求,结合财贸类岗位特点,确定了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五个“活模块”,作为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财贸素养教育主题。当然,其它各类院校可以借鉴思路、因地制宜,根据学历层次、学制、专业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主题,不同学期的主题模块也可以交叉组合。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可以比作育树造林工程。专业技能是高职人才培养核心,相当于大树的树干;五个学期开展五个主题教育,相当于大树的树枝、树冠,与专业技能共同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校园相当于树根,是五主题教育的根基,为五主题教育提供养分,促使人才成长。社会相当于大地,是滋养人才的土壤,是树木生存的大舞台,也是检验五主题教育质量的依据。因此,建立科学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实施“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丰富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打造四个平台。一是口语训练。高校的各个院系可以统一安排口语训练时间,也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自行安排,每学期结合专业特点,围绕相应的教育主题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语技能训练;二是主题班会。围绕“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内涵,确定每学期主题教育班会的内容,每个班级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每学年由各个院系举行“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主题班会观摩交流会,加强理论探讨,丰富内涵体系;三是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企业、服务三农,把社会作为“五阶段·五主题”教育的大舞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四是证书认定。院校制订《财贸素养教育证书认定考核办法》,建立完善师资库、试题库,对于同时具备四项基本条件(获得一项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财贸素养教育理论测试合格、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良好以上、在院系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以上奖励)的学生,统一颁发“××院(校)财贸素养证书”。

3.提倡四个结合。一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让“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走进课堂,让主题教育活动融入专业教育,体现“以艺术手段开展专业教育,以专业内涵提升艺术品位”的指导思想;二是统一指导和分项探索相结合。院校指路子、系部搭台子、班级想点子、学生练式子。结合专业特色、年级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拘一格,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积极在全院范围内加以推广;三是入学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学生教育和管理方法强调“抓两头,促中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除了进行军训、专业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外,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读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在学生毕业前则围绕创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岗位技能生产实习、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四是校内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将“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舞台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开展与省内外院校交流学习,组织校际学生联谊活动;组织省内高职院校专业策划大赛,组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文体项目大赛等;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对“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进行评价指导。

4.开展四个进入。一是进课堂。学院成立“五阶段·五主题”教育项目教研组,配备专兼职教师,分专题举办讲座;将“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内容纳入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相关内容写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授课计划;二是进公寓。根据“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指导思想,制订《“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进入学生公寓实施方案》,开展“安全卫生月”星级文明宿舍评比表彰、举办宿舍才艺大赛等活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三是进活动。紧紧围绕“五阶段·五主题”教育,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开展学生活动,以主题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主题教育目的;四是进职场。指导学生结合学习和实践“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设定职业目标,实现主题教育价值最大化。

(三)注重校园文化,促进全面发展。

1.坚持优良的校园文化育人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优良的育人机制,大力促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理想远大、信仰崇高;崇尚科学、学识广博;努力探索、追求新知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安徽教育论文篇(8)

古老书院里的历史原声

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清王朝的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日为兴教办学,以个人名义捐银2000两,创办了一所书院,并以李的名号命名为“培原书院”,定址在安庆城内同安岭(今龙山路市中医院北边军招附近)。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办学经费由藩库(省财政)拨给。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再次下旨,进一步明确省城的大书院其地位相当于“古侯国之学”。依照这道谕旨,清朝政府把大书院当成高等教育机构。这时,以个人名号命名的“培原书院”便改作“敬敷书院”。“敬敷”一词,语出《尚书・舜典》,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敬敷书院”当时成为清代安徽旧式教育的最高学府“省学”和教育的标志,闻名遐迩。

此后的敬敷书院均由官办。历任巡抚及主要官员均兼任书院的主讲。书院的山长(校长)由巡抚亲自聘定。山长同时总领书院事务。据《安庆市志》载,先后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著名学者有刘大、全祖望、姚鼐、王宽吾等。桐城派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三年、嘉庆六年至十年两度主持敬敷书院,前后长达14年,并在这里写下了《仪郑堂记》、《庐州府治序》等许多文章。

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后,和清军有过数次惨烈的城池争夺战,战争给安庆城带来巨大劫难。至1861年太平军失败安徽省巡抚衙门重新迁回安庆时,城内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同安岭的敬敷书院也“悉数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将书院移建于姚家口西街(今孝肃路西段安庆电视台附近)。

由于当时书院地盘较小,适应不了省学的要求,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北城门外柏子桥广植树木,营建校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暮春,新校舍落成,敬敷书院移迁到现在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址上,由此揭开了这块土地百年育人的序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为省大学堂。由此,兴办时间达250年的敬敷书院于1901年冬停办,以全部校产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成为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掀开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崭新的一页。

风雨流变

江淮名士高擎新学火薪

从1902年到1926年,安庆北门外的这块校园(现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成为安徽近代军事教育、女子职业教育、法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兴办武备学堂是晚清洋务派官僚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主要方式。安徽武备学堂筹办于1898年,安庆知府兼学堂总办。1902年6月,武备学堂迁到敬敷书院。这里也成为青年有志之士接受新式军事教育,反对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之地。1905年秋,武备学堂停办。次年11月,安徽巡抚将安徽武备学堂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徐锡麟任总监督,1907年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安庆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大批出身武备学堂的军官们继承了徐的遗志,终于将“辛亥革命”胜利的旗帜插遍了江淮大地。

1917年,安徽省教育厅在这块校址上开办了“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这是安徽省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由于发生军阀侵入校园师生的事件,1919年冬,蚕桑讲习所与城内的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互换校址。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民国时期安徽大学创立前唯一经中央政府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私立江淮大学。1915年改为公立。1920年,安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左派著名领导人光明甫就任法专校长。法专分文、法两学院。法学院有政治、经济、法律三系。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1924年, 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光明甫参加了国共两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6年1月,中国共产党安徽法专支部成立,这是安徽省高校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同年秋冬,光明甫遭到通缉,省立法专学校停办。

从1902年到“辛亥革命”、从“”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安庆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抗日名将方振武、焚烧英国鸦片的将军柏文蔚、马炮营起义领袖熊成基、范传甲,广州起义烈士、上将倪映典,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的石德宽、程良,辛亥革命志士史沛然、张劲夫等,都是从安庆师范学院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莘莘学子。

寒暑迭递

名流硕儒会集竞展风流

安徽教育论文篇(9)

1.宣纸商帮研究。

政治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曹天生教授第一次提出“宣纸商帮”的概念:宣纸商帮,是旧时以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全县和周边地区先后从事宣纸行业生产和销售的人们以家族、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为在宣纸产地结成生产组织和在外地销售宣纸而结成一定联系的的商人群体。他介绍了历代宣纸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指出宣纸商帮与其他商帮相比的特点在于:宣纸商帮是以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的商帮;宣纸商帮以家族和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宣纸商帮有其生产和销售组织;宣纸商帮的运销方式多样;宣纸商帮的经营范围广泛。曹教授认为,包括纸业商人在内的泾县商人是徽商的组成部分,是徽州商帮的一个子帮,是一个行业帮。

2.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经济的变迁研究。

政治学院的张晓婧讲师通过考察明清时期徽商的经济活动以及所引发的传统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揭示地域性商业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及经济和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她介绍了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在运用历史学方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史料揭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点,从多角度对徽商与徽州教育的发展进行经济透视,介绍明清徽州商业教育的概况,分析徽商与徽州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弘扬徽商精神 发展安徽经济

1.徽商的诚信文化研究。

经济与金融学院李加明副教授将徽商诚信文化与营造我国保险业良性发展环境相联系,力图寻求解决我国保险业诚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路。他分析了徽商“诚信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现代商业道德体系中的传承与发扬,进而从最大诚信原则探析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提出古为今用――诚信造就保险业良性发展,将徽商长久经营中所形成的特有的诚信文化融入到现代保险业的经营活动中,解决保险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出一个能够实现保险业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商务学院的王平讲师将徽商诚信文化与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相联系,分析了徽商的产生、发展,认为徽商诚信文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经营诚信和为人诚信两个方面,深入挖掘徽商诚信文化形成机理,认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大环境力量的推动,促使徽州人社会观念的改变和法律契约意识的形成,并在内部采用严密的组织形式,从而进一步稳定了徽商诚信文化的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徽商诚信文化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他分析了徽商诚信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徽商的积极作用,分析徽商诚信文化对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的启发性意见,提出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2.徽商精神研究。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刘纪荣博士从徽商文化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角度研究徽商精神及其现代命运。他介绍了选题旨趣、意义以及“徽商”、“徽商文化”的界定及现有研究概述。他认为儒商精神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是经济领域和平发展的主要支柱;是中华民族振兴经济的原动力;是共同富裕价值观念形成的积极因素。最后,他希望今后相关的学术研究应和企业联姻,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程度,使徽商研究的文化成果既能成为当代企业家的精神财富,又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3.徽商地位变迁成因及对现代徽商的启示。

信息工程学院的彭现美副教授分析了徽商的产生、发展以及徽商的衰败原因。他认为,从当前兴起的浙商、粤商来看,一个地域性商帮的兴衰与其所植根的本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当代徽商的兴盛也与安徽经济发展的状况密不可分,可以说,安徽崛起需要徽商重振,徽商重振也要依托于安徽的崛起。他指出徽商的商业道德、徽商的成功经验、徽商衰败的教训等徽商的变迁史对现代有重要启示。最后,他提出:应重建现代徽商昔日辉煌:徽商精神的复兴是徽商崛起的关键性内部因素;抓住促进徽商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重振徽商需要充分发挥内因和外因作用。

4.明清徽商的信用体系及启示。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陈艳君助理研究员探讨了明清徽商完善的信用体系的构成,并得出对构建安徽省当代企业信用体系的有益启示。她从徽商的商人信用、徽商的职业信用、徽商的经营信用三个方面介绍了明清徽商完善的信用体系,分析了徽商的信用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及徽商自身良好文化素养的影响,提高了徽商的市场竞争力,树立了良好的儒商形象。她分析了安徽省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其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明清徽商信用体系的现代启示:徽商贾儒结合的模式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继承徽商的职业教育传统,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信用的影响;发扬徽商的和谐理念,建构良好的经济秩序。

.徽商理财之道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启示。

会计学院的张敏讲师总结了徽商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发掘了徽商理财智慧之道的内涵:一是独具特色的理财文化内涵;二是运筹帷幄的经营管理策略。她将现代安徽民营企业与历史徽商在外部治理环境、财务管理观念、价值取向、经营行业、社会贡献、发展前景等六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反映在财务管理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她提出借鉴徽商理财之道的智慧和经验,从当务之急和长远战略两方面完善安徽省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打造新徽商 再创新辉煌

1.安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瓶颈。

卫教授分析了安徽企业在适应以速度为竞争优势主要来源的战略变革和管理转型时期的不适应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创业精神的缺失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两个层面。一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不足,积极进取态度较弱,进攻性扩张行为较少,尤其是创新精神不足;另一方面,明清时代负有盛名的徽商精神在新时代如何注入新鲜的管理基因没有加以深层次的研究,新徽商如何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没有加以深入研究,至于蚌埠作为典型工业城市深受淮河流域“背带文化”、“码头文化”的影响,凤阳小岗村作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发源地,其创业精神和文化变革的任务尤为突出,皖北地区企业间竞争不规范和企业内缺少团队合作精神较为普遍。基于上述背景,卫教授从创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安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两大出路:一是正确认识创业精神的实质,积极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努力营造创业型社会;二是探索新徽商精神和淮河流域文化变革的模式,变线性思维为非线性思维,变求稳心态为求变心态,变个体英雄善战为团队合作进取。

2.徽商流通产业规划研究。

商务学院的陈永平博士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对安徽省商业流通产业进行规划研究,以促进安徽流通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他分析了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国内外先进的商业流通业相比,安徽商业流通业存在的差距;从产业关联度、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增长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四个方面分析了流通产业的战略性地位。最后他提出了加强徽商流通产业规划的主要措施:科学规划与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业流通业态;建立加快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体系;努力营造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良好市场环境;大力提升安徽商业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安徽商业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安徽商业流通业的国际合作。

3.新徽商的发展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安徽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 排球 体育系女生 发展

-、前言

(一)研究背景

现如今,国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大趋势下,国家教育局加强了各高校的体育教育。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员配置,都不断在提升体育教育。回顾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如今,安徽省政府对高校体育运动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安徽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正快速发展。高校体育运动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国家不断输送体育人才。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是我们必须落实的。排球运动要有更高的发展就应该不断落实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二)研究目的

自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排球运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排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民的体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生排球运动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我国排球发展的整体实力,更能为日后我国排球运动的持续发展储备力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安徽省高校体育系女子排球专选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巢湖学院、宿州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选排球专业师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检索,查阅安徽省高校女子排球发展现状和竞技水平的文献,并上网搜集了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对安徽四所大学的体育系师生共发送8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80份,该问卷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

3.访谈法

根据我所研究目的和内容,专访各院校师生代表进行访谈。访谈人数多,收集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教育发展规划对体育事业的影响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说明对当今教育的发展规划改革,我国教育规划的改革对发展体育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开展。但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强调学校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我省更该配合发展、加大高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完善体育成分,拓宽体育道路。教育规划的进一步强调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安徽省高校体育系女生排球发展现状

1.安徽省体育系女大学生对排球价值的认识不全面并且体育态度较为消极。

2.部分持积极态度,但对排球的教学年限、内容、形式的满意率不高。

3.影响安徽省体育系女大学生参加排球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体育器材和场馆设施的缺乏、学习紧张没有时间。

(三)展望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未来

排球运动是一项娱乐性强,又极具魅力的运动。但排球运动的发展是很复杂的,政府、社会多方面的支持。虽然我省排球运动恢复的时间不长,也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多方关注.学校排球队的稳步发展,群众排球运动的逐步深人,排球运动必然受人广泛关注,也必然会实现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大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研究,对于本课题的开展与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较为科学化的结论,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所以,安徽省女生的排球竞技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我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帮助我省高校女子排球发展。

(一)结论

1.我省高校体育系女子排球的发展情况不完善,影响因素多。

2.我省高校体育系女子排球的参与人数少,基础设施不齐全,群众的参与热度不强烈。

3.我省高校体育子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未来发展道路不广,限制了女子排球的发展,阻碍了女子排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建议

1.以学校排球为重点,完善排球运动发展体系

提高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系统,完善安徽省排球运动发展体系,首先要坚持在学校开展以“小学选苗子、中学打基础、大学出成绩”为指导思想的培养体系.在数量和质量维度排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文化系统。

2.以人才选拔为基础,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效能

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效能。各主管部门加强对排球教练员参加培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

3.加强区域合作,多开展排球比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市政路桥工程论文 下一篇: 经济研究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