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9 16:34:57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1)

2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的建议

2.1舆论环境方面

2.1.1齐抓共建企业文化

企业党政工团应齐抓企业文化建设,共建企业文化格局,共造企业文化环境,为舆论环境大树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中的积极作用,确保舆论主流的正方向。

2.1.2力促路内路外和谐

企业对内要解惑答疑,解决诉求;对外要梳理情绪,化解矛盾,力促铁路和谐稳定。要及时妥善处理矛盾,避免事态恶化、矛盾激化,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或,避免将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2.1.3争做地方社区公民

置身于地方的铁路运输企业及其所辖各车站,要争做社区公民,积极融入社区,尊重地方风俗人情、生活习惯;要倾情服务社区,积极履行社区公民义务,通过开展或参与地方的文体、公益、扶贫济困、环保宣传等活动,与地方形成良好互动。

2.1.4处理好公共关系

要建设和处理好与政府、公众、媒体、利益相关方等的关系,形成运转顺畅的公共关系闭合圈。与政府处好关系,赢得支持;与民众处好关系,赢得民心;与媒体处好关系;赢得声音;与利益相关方处好关系,以利共赢,特别是与地方形成良好的企地关系,极利于聚集舆论环境的正能量。

2.1.5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要制定舆情应对预案,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如今,网络谣言滋生、泛起,铁路运输企业切勿掉以轻心,针对谣言,要第一时间辟谣,澄清事实和真相,主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话语主导权。

2.2安全环境方面

2.2.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宣传和教育力度,不断强化全路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安全文化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共同构筑安全大堤。

2.2.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力度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逐级负责制,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做到“责、权、利”明晰,确保有章可循。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值班、带班制度,加大巡视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和考核力度。

2.2.3推进安全绩效管理

严格落实事故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推行企业安全绩效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等的综合考核评价评议体系。把安全生产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干部考核体系,形成促进安全生产的“政绩观”。

2.2.4加强铁路治安防范

铁路公安要加大车站安检、安保力度,加大防范措施,保障乘客生命和财产安全。要加大沿线巡检巡察力度,加强人防、技防,严厉依法打击破坏铁路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保驾护航。

2.2.5加强与地方公安的合作力度

铁路公安要加强与地方公安的合作力度,深入做好铁路沿线居民平安出行、爱路护路的思想宣传工作,引导沿线居民自觉遵守铁路交通法律法规,增强居民爱路、护路意识。

2.3生态环境方面

2.3.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增强全员的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在全路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营造爱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的良好作风、路风。

2.3.2加大节能力度

站区和非行车系统要大力推行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加快清洁发展。严格制定和落实节能管理制度和节能责任制。加强检修材料、物资消耗的管理,坚决杜绝浪费。

2.3.3加大减排力度

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实行收集—清运—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垃圾资源化,对废旧物品集中收集,进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对不能回收利用的最终废物进入环境之前,进行无害化或“零污染”处理。

2.3.4注重绿色通道建设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要筑好绿色通道,筑牢安全屏障,坚持环保与生产、经营同步建设,坚决杜绝“重生产、轻环保”。环保建设,要注重与周围的景观、环境协调,力争建成环境友好型企业,走生态文明的行业发展之路。2.3.5破解沿线环境困局破解垃圾围路、私搭乱建等的棘手问题,不是只凭铁路运输企业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地方等多个关系方,探索建立铁路运输企业、地方政府、沿线居委会和村委会、环卫环保部门等多位一体的环境综合治理新型模式。

2.4人才环境方面

2.4.1完善人才机制

铁路运输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完善人才制度。要紧紧围绕本行业经济发展目标,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规划,特别是优化人才环境,努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企业人才环境。

2.4.2提升员工幸福生活指数

加强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员工意愿,注重人性化制度设计。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建设,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展环境激励,持续优化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等,不断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2.4.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职工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职工利益的“无缝对接”,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制度化管理,做到依法治企,减少、预防企业劳资纠纷。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和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2)

2核心作用原理及其内涵

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是对安全法律法规学科作用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提炼总结,笔者提出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下属4条原理:安全法治原理、安全规范原理、安全标准化原理以及安全发展原理。

2.1安全法治原理

安全法治原理是指以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规范人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安全法律法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完善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利于安全法治原理发挥其促进作用,有利于减少危险有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法治可以消除人治的多种弊端,明确权利责任,使安全管理高效、合理。安全法治原理与依法治国一脉相承,均是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度维护系统的稳定有序,如果制度不完善就会降低制度本身的效能,进而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法治的信任危机。安全法治原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体系得不到贯彻实施、监督监管系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安全法治的原则性。原则性包括客观性、合法性、合理性、逻辑性等多项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主要包括认识的客观性、法律法规的客观性、二者之间关系的客观性;合法性则是表达对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尊重与认同;合理性原则则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性原则表达了其他原则的实现需要建立在逻辑性的基础之上,在运用法律法规的时候可以依靠逻辑思维提炼安全法律法规,以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安全法治的至上性。安全法律法规至高无上,它是评判系统中所有成员行为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最高标准。系统中任何成员都必须在安全法律法规所制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否则都得受到相应的制裁。简言之,就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3)安全法治的普适性。安全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搞特殊化和个别化。另一方面,安全法律法规要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能起到反馈调节作用。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监管,避免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出现,力求做到公平正义,从而保障系统秩序的稳定。

2.2安全规范原理

安全规范原理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导并约束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以及法律实施环境的行为准则。安全规范原理主要是从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法律管理环境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安全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能够起到安全指引、安全预测、安全评价、安全教育等4个方面的作用。这4个方面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环境状态,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安全规范原理可以从人-机-环三个方面具体阐释:1)规范人的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确保人的行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安全法律法规可以有效的规范人的行为,可以有效的降低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安全规范原理具有指引作用,将为人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导向起到积极的作用。2)规范物的状态。基于安全规范原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使人的行为与物的状态达到协调统一。规范物的状态中的“物“,包括各种设备、设施,保障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避免了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对人身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进而促进了系统整体的安全性。3)规范环境的状态。环境既指系统大环境,又指法律实施的环境。保障安全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有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还要有非常有效的监督监管机构力行做好安全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监管工作,保证安全法律法规的实施环境。另一方面,良好的环境状态将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安全法律法规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

2.3安全标准化原理

安全标准化原理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辨识并消除危险源,使人、机、环处于安全状态,促进系统整体安全性能的提高,进而促进安全法学、安全学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既要保持先进性,又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既要确保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系统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效率,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我国安全法律法规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系统性和操作性均较差,甚至有些方面暴露出专业涵盖面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全面性。安全法律法规需要全面覆盖行业体系,但是部分行业现有的安全法律法规还未能全面体现本行业当今的发展现状;同时,安全法律法规应该集中立法,不应出现体系建设分散的状况,只有保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全面性才能更好的保障系统安全。2)系统性。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法,构建更加有效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安全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反作用于安全法律法规,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可以很好的解决因为系统性不强而导致的作用效果不佳的问题。3)强制性。强制性可以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增强安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可以提高制度本身的效率。安全法律法规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才能显示其巨大的威慑力和权威性,才能更好的为整个安全系统服务,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能。

2.4安全发展原理

安全法律法规应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通过安全发展原理,可以更加有效的传承安全法律法规的精髓,同时又可以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性结构再基于现实发展的需要,修订、补充、废除部分安全法律法规,从而尽可能消除危险有害因素,保障系统的安全性能。安全法律法规原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发展原理不仅要根据安全现状提高安全法律法规的先进性,同时也要对人的行为进一步管理,尽量降低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安全发展原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1)保持创新性。创新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竭的动力,是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必然方法。创新不只是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内容的创新,更要求在人的行为和安全管理等层面上做到真正意义的创新,从而促进系统安全性能的提高。2)增强先进性。我国的一些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应对法规标准的世界化和标准化。不论在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均应朝着先进性的方向发展,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先进性建设和体系化建设是安全发展原理的重中之重。3)相似和谐性。相似和谐性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提高安全性能,增强安全意识,促进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同时,相似和谐性对于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性质对于促进安全法律法规核心原理中的发展原理、规范原理、标准化原理等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4)构建发展趋势预测模型。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有学科理论知识作基础,更需要构建良好的发展趋势模型作参考,为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纲领性指导。2.5基于4条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构建的轮型模型基于4条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构建轮型模型,如图1所示。首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构建该轮型模型,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构成统一整体。其次,该轮型模型内部共有4个子系统,围绕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运转,共同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发展。最后,每个子系统又受到多个要素的影响,通过系统工程与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了该轮型模型。基于4条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构建的轮型模型,可以为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四条核心作用原理之间的协同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完善安全法律法规学科体系建设,有利于安全法律法规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创新。4条核心作用原理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深刻内涵,对安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理论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为安全法律法规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之中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了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进而有利于促进安全法学的发展。

3基于霍尔方法论构建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

3.1霍尔方法论简介

霍尔方法论是基于三维结构的系统工程研究方法[10],其中,三维分别是时间维、逻辑维、专业维。霍尔方法论的核心是最优化,特点是任何现实问题都有可能被弄清且目标非常明确。霍尔方法论结构如图2所示。1)时间维:对于一个工程项目,从规划到更新共经历了7个阶段,这7个阶段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紧密衔接在一起。2)逻辑维:将研究工作过程展开,从摆明问题到决策实施共分6步,条理清晰,逻辑严谨。3)专业维:专业维又称知识维,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涉及的专业知识各异。专业维是为了完成工程项目各阶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2基于霍尔方法论构建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

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把目标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分析、辨识、处理及解决危险有害因素的工作方法。通过专业维、逻辑维、时间维三个维度对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进行分析研究,消除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高系统安全性能,使系统达到最优化,与霍尔方法论三维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相吻合,故将霍尔方法论应用于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研究之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不断发展,环境对系统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故参照霍尔方法论三维体系结构并增加环境维,构建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1)时间维:针对一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法律法规问题,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共分为安全规划、设计、运行、更新4个阶段,形成一条闭环回路系统,根据时间维的4个阶段分析并处理问题,更加合理有效。2)逻辑维:如图3所示,从摆明安全问题到安全措施实施共7步:摆明安全问题、确定安全目标、系统安全综合、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安全决策和安全措施实施。从逻辑维的角度处理安全法律法规问题,环环相扣严谨有效。3)专业维: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安全法律法规问题所涉及的专业不同,安全工程、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法学都是以系统工程为核心,并围绕其展开。其中安全法学是重点,安全法律法规问题应该更多的从安全法学的专业角度分析,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4)环境维:环境适应性是系统的固有属性,系统与环境之间必然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增加环境维构建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有利于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发展。

4应用分析

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对于安全学科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不论从理论研究的层面还是从实践应用的层面分析,均可发挥其促进作用。1)对安全学科建设的作用。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对安全法学、安全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体系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法治、规范、标准化、发展等原理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通过深入分析四条核心原理及其内涵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完善,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2)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对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以及管理环境等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促进了整个人-机-环系统的安全性能的提高。另外,对于辨识、分析、处理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保障系统安全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3)对安全文化发展的作用。有利于系统内形成安定有序的制度环境,形成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对于系统内部安全文化的塑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四条核心作用原理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系统内部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感,有利于加强安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3)

“安全文化”一词来源于美国,按照其定义和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安全文化”对团体、企业而言叫“安全文化”,对个人而言叫“安全素养”。对于个人来说,其强调个人的安全素养决定个人的安全状态,即意识决定行为。

二、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安全行事。对于一个团体、企业来讲,就是把人的安全放在生产活动中的首位,从整体性安全考虑,通过解决人所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及条件来达到避免或减少事故的目的。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1、无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宿命论,被动承受伤害。

2、知觉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经验论,知道事后补救。

3、认识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系统论,知道了采取人、机、环境对策。

4、认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本质安全论,知道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该阶段讲求行为一致性,重在沟通;提倡员工互动,全员参与;要求安全是作业的前提,提前预测和控制风险;提供人性化环境,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

我国的安全教育方针是:安全从娃娃抓起。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述:

在一个团体、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措施的采取,安全管理的实施,研究、分析、解决安全控制过程中问题都是由人来解决;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人,受益对象也是人,通过研究人,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及保护和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员工、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员工既是企业安全文体建设中的主体,又是客体。

五、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包括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三个大的层次。

1、安全物质文化:包括安全行为和安全条件;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的具体安全表现行为及其所使用的相关的安全工具,材料、工艺、劳保用品等。

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表层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是硬件。该阶段的建设要求:人、机、环境的和谐建设;目的: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性,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具体工作从改工艺和设备,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等方面实施;重点在于人人参与事故的预防工作,明确危险源,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劳保用品等。

2、安全管理文化:包括安全技术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该层次介于物质文化与安全精神文化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看得见摸不着。该阶段的建设要求:在制度上实行奖惩化,在技术上鼓励员工科技创新;目的:使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念及安全反唇相讥达到有机结合,使大家由“我要安全”实现“我会安全”;工作重点:重在理解 、执行和深入人心。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到的各种文化内涵如下:

执行文化:一线领导监督的责任和力度;

现场文化: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的安全我有责;

沟通文化:提醒你,是因为关心你;

事故文化:提前预防,内外吸取教训,避免事故再发生;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4)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中创造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及劳动保护的观念、习惯、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员工工作活动中的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和做事的方式是这个“总和”的外在反映。

“安全文化”一词来源于美国,按照其定义和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安全文化”对团体、企业而-

言叫“安全文化”,对个人而言叫“安全素养”。对于个人来说,其强调个人的安全素养决定个人的安全状态,即意识决定行为。

二、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安全行事。对于一个团体、企业来讲,就是把人的安全放在生产活动中的首位,从整体性安全考虑,通过解决人所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及条件来达到避免或减少事故的目的。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1、无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宿命论,被动承受伤害。

2、知觉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经验论,知道事后补救。

3、认识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系统论,知道了采取人、机、环境对策。

4、认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本质安全论,知道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该阶段讲求行为一致性,重在沟通;提倡员工互动,全员参与;要求安全是作业的前提,提前预测和控制风险;提供人性化环境,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

我国的安全教育方针是:安全从娃娃抓起。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述:

在一个团体、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措施的采取,安全管理的实施,研究、分析、解决安全控制过程中问题都是由人来解决;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人,受益对象也是人,通过研究人,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及保护和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员工、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员工既是企业安全文体建设中的主体,又是客体。

五、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包括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三个大的层次。

1、安全物质文化:包括安全行为和安全条件;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的具体安全表现行为及其所使用的相关的安全工具,材料、工艺、劳保用品等。

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表层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是硬件。该阶段的建设要求:人、机、环境的和谐建设;目的: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性,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具体工作从改工艺和设备,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等方面实施;重点在于人人参与事故的预防工作,明确危险源,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劳保用品等。

2、安全管理文化:包括安全技术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该层次介于物质文化与安全精神文化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看得见摸不着。该阶段的建设要求:在制度上实行奖惩化,在技术上鼓励员工科技创新;目的:使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念及安全反唇相讥达到有机结合,使大家由“我要安全”实现“我会安全”;工作重点:重在理解 、执行和深入人心。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到的各种文化内涵如下:

执行文化:一线领导监督的责任和力度;

现场文化: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的安全我有责;

沟通文化:提醒你,是因为关心你;

事故文化:提前预防,内外吸取教训,避免事故再发生;

违纪文化:安全是被雇佣的前提。

3、安全精神文化:包括安全理念和安全习惯。安全理念指人的安全思想、安全价值;安全习惯是指人的安全心理素质、安全思维方式、行为安全潜规则等。

该层次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看不见摸不着,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软件。该阶段的建设要求:对员工安全素养的培植,安全价值理念及行为规范的建设;目的:改进员工的安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作业方式,加强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工作重点:重在员工思想观念的改变,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到的各种文化内涵如下:

意识文化:如果存在问题,就可能出问题,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风险文化:提前预知,事先预防;

建设文化:人人参与,领导重视,身体力行;

投入文化:有效的安全投入是遵法的需要,是一种回报。

六、企业安全文化的六要素: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5)

harmonizationandintegrationofquality,environmentand

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managementsystems

——preliminarydiscussiononmacrosafetyviewofthecultureof

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beyond

udeshu

(csstlp)

jinlei

(beijinginstituteofartbitecturedesign&research)

abstract:theauthorepoundsthatinthenewcenturypeoplemustadoptabrandnewmacrosafetyviewconcemingtheculture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文秘站:)onaccountofthefollowingpoints,suchasthetrendofstandardsettingbyiso,thecoordinationbetweenwtoandiso,thecommonprincipleofagoodmanagement,thestrateg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advancementsinscienceandtechnologyandcivilizedproduction,thetheoryandpracticeofsafetyanddisasterreduction,thechallengefacingthe21stcentury,andthepursedloftgoal,etc.itisepoundedthattheharmonizationandintegrationofquality,environmentand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managementsystemsareinevitable.

keywords:qualityenvironment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cultureofscienceandtechnology

1前言

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世界和平,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长寿。人们常说的共产主义,其奋斗的最终目标是指:人类社会要达到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质上,也是为了实现人类安全、健康、舒适、幸福的生活。但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诫人们:在创造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因为人口的质量与数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的和谐与生态保护,关系到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无论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还是从事科技、经济、生产的实干家,都不能忽视一个极为普通而又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那就是首先要尊重人的生命、珍惜人的生命、爱护人的生命。归根到底,就是要以当代的伦理道德观保护人的生命,只要人出生于世,就获得神圣的生存权和劳动权即人权。保障人们在从事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卫生),是各国政府应尽的首要责任和义务,也应该是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0世纪末,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各种活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潮流。世界各国都在物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方面取得了共识,对人的安全与健康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与卫生已成社会经济活动与世界交往合作的基础,成为组织进入世界经济贸易市场的非关税壁垒。许多专家称:组织能否在质量(quality-q),环境(environment-e)、职业安全与卫生(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osh)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已成了“入世”后开展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须超越的障碍,否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组织就会失去发展的良机,被拒之门外而无法参与世贸经济活动,以求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q.e.&osh不仅仅是工业发展中的难题

科技的进步,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随着国民经济基础的好转,大众文化素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对其劳动方式,生产和生活环境、生存质量都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工业发展中的q.e.和osh问题,不仅仅是工业文明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1)物质产品的质量(quality-q)问题

物质产品的质量直接涉及到供需双方的利益(物质的和精神的),体现了供方对需方提出的质量要求并以持续而满足的承诺,来表现出一种经济利益或服务质量的直接关系和现实状况。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对市场经济和商品流通社会,都可能是供方、需方,都是商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承诺者,也会是商品的需求者和享受者(消费者)。总之,每个人都可能是管理者、生产者,供应方,也会成为消费者,使用者、需求方。质量优劣当然要依靠组织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最终实现商品的无害化、国际化、人本化。产品的优质、安全、卫生、舒适、使用方便不仅直接影响着消费者(需求方)的安全与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和组织(供应方)的效益和发展。

2)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environment-e)问题

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作业环境,虽是有限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但涉及的范围和对象却很广,有顾客、组织及其周围的居民、社会或社会环境、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等,也构成了产品供应方及其经营过程与社会、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作业环境不仅影响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还

破坏了生产环境、社区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和生存者的利益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生产作业环境对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决非是工业有限环境的局部问题,而只有“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工厂、“绿色”商品、“绿色”工业才有可能实现“绿色”的社会,“绿色”的地球村。

3)职业安全卫生(occupationalsafety&healthy-osh)问题

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用安全生产和工业文明的手段和方式提品,做到生产工具(设备)、生产资料要安全、可靠、无害,做到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甚至包括了提供的产品,对享用者及其生活环境不产生危害。一句话,组织的生产经营过程对人们的伤害及意外灾难的风险控制到最小,这就等于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利益,即保护了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劳动权。实质上,q.e.&osh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雇主、雇员、顾客的安康,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

q.e.&osh问题不仅影响着工业文明的进程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克服世贸组织(wto)的非技术屏障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最终会影响21世纪人类对安全、健康、舒适、长寿、和平崇高目标追求的进程。用安全科技文化的大安全观看,q.e.&osh问题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人文环境,其根本是保护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其目的是保护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无论是e与q,e与osh,还是q与osh,甚至q.e.osh相互间都有交叉与融合的内在联系(参见后图)。从人类历史学的观点、从好的管理原则,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观点,要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人类的安全与健康,q.e和osh必须交融与整合,形成一个协同、综合的完善系统,现已萌现出一种不可回避趋势,这是工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3国际管理标准化的新动向

iso9000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已被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所采用,对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商品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iso/tc176(质量管理技术委员会)于1996年11月在以色列召开会议,对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修订,目的是使其变得简明、易懂,更便于有效操作和实施,准备再作了修订,使该标准更加完善。

iso14000即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直到1995年6月公布了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我国政府于1995年10月成立了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与技术委员会(csbts/tc207),指导iso14000在我国推行和实施,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以及相关制度及中介机构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至今,iso试图制定osh(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标准,原计划在颁布iso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未能如愿推行。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都正在积极制定自己的ohs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我国国家经贸委1999年10月公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并要求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1999年4月,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国际间组织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评价系列(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assessmentseries——ohsas),并公布了ohsas——18001:《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2:《职[文秘站:]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1实施指南》,大大的加速了ohsms标准国际化的推进步伐,随着各国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甚至区域化标准不断出现,继iso9000,iso14000之后,iso的ohsms体系系列标准尚未出台前,现已出现带有区域性国际化色彩的ohsas。有专家评论,ohsas很可能成为iso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的重要参考兰本。

从iso9000、iso14000到ohsms的推行,不难看出q.e.&osh管理体系标准化是工业发展和文明生产的必由之路,是当代工业文明和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3个体系标准各有特性,也有其共性,但对公众(供方及需方)的安全与健康的标准化要求都寓于组织的生产经营全部活动过程之中,也寓于大众对产品的享用、消费、回收处理的绿色工业生产的无害循环之中。

4全面管理原理与q.e.&osh管理体系

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绩效优劣,关键在其是否运用了好的(有效的)管理原则,事实证明:全面管理原理即动态、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原理是最科学、最系统、最有效的、好的管理理论。无论是iso9000、iso14000系列标准及英国的标准bs8800,都遵循了这个好的管理的共同原则。各组织在建立和运行的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中,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甚至在一些国家实施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中,都要坚持全面管理原理,都必须使相关者受益。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体系试行标准”的制定也遵循了全面管理原理,坚持戴明管理模式的构架,贯穿了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前进的好的管理的指导思想。

由于q.e.和osh3个管理体系标准均以全面管理理论为基础,从好的管理原理和全面管理的观点看,有专家提出:ohsms系列标准与qms、ems系列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与协调问题,从管理系统及过程管理程序的共同性看,3个体系标准同样可以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全面管理系统,以达到互相交融和整合。据报导,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正着手进行q.e.osh(quenosh)三系统整合为一的推行工作,这是管理科学中一种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新动向,3个管理体系的交融与整合见示意图。

5wto&iso与q.e.&osh标准化

世贸组织(worldtradeorganiazation-wto)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协议中,要求各成员国要尽量采用国际标准,以消除由于法律和标准差异而带来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贸易竞争,因此,强调iso更多地参加wto的活动,特别是gats(generalagreetmentontradeinservices)协议出台后,要求iso制定有关服务方面的标准。而iso也不断地制定成员国所希望的工业国际标准,平均每7年就公布一个新一标准,现已公布了11000多个。iso9000、iso14000的公布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性的ohsms(或iso18000)标准的问世的时机已基本成熟。wto对iso所公布的标准以积极态度认可并要求在“入世”的组织内推行;国际劳工组织(ilo)也积极参与iso的活动,要求组织成员支持和推行iso标准。世界经贸市场发展及现状证明,国际标准化有利于商品的贸易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环境的保护和组织绩效的提高,给社会及人民带来实惠、安全、健康。wt

o、iso,甚至ilo,对组织的q.e.&osh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要求,成为组织之间进行经贸活动,签订供需合同的先决条件,也成为组织能否“入世”的一张通行证。q.e.osh3个管理体系的交融与整合示意图

6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q.e.&osh问题

虽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决不能忽视:劳动生产的工具、原料、工艺、技术给工人及公众与社会带来的灾害、事故及职业病;科技与工业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灾难;对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的预防预报;安全与减灾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自护逃生的措施的投入。如果忽视了上述的政策、计划、投入和实施,就决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据国际上一些专家的估计:工业事故及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gnp的(2~3)%,而预防事故、职业病和应急救援的投入也占gnp的(2~3)%;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占gnp的(2~3)%;自然灾害或天灾人祸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偷工减料工程给公众和社会带来的危险及损失更难以估算。

粗略估计,q.e.&osh造成人民伤害及环境、财产问题产生的经济损失约占gnp的(6~9)%。1999年4月在巴西举行的第15届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国际专家们就大声呼吁:向21世纪人们提出的挑战性问题是“环境、安全、健康问题”,q.e.&osh是一个决不可忽视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寻求q.e.&osh的好的管理,不断提高其水平,体现了管理科学也是生产力,减少各种风险的损失,相当于提高了gnp总产值。

7公众安全科技文化素质与q.e.&osh

工业的文明离不开科技进步和人民对物质及文化的需求,现代工业的发展又承受着高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巨大风险,对风险的承受力与社会文明及公众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有直接关系。从当代人民的生命观、价值观、伦理、道德和习俗看,公众对21世纪的社会活动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q.e.&osh的实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的安全与健康问题,是直接影响人类高质量生产、生活、生存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问题。科技越进步,文化事业越繁荣,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程度就越高,对q.e.&osh的标准就会要求越高。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交及物质和精神的享受都以有利于生命和生存的发展为标准,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文明、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安全科技文化使人类更加聪慧,同时又会在保护自身安全与健康和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对q.e.&osh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以新的对策减少自然的、技术的、社会的更大风险和灾害。这样就不断丰富和繁荣着安全科技文化,也不断提高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又推动着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

8环境、安全、健康——人类最美好的追求

人类步入21世纪,中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进入小康,随着公众科技知识和安全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加速了解决q.e.osh问题的进程,人们更加关心和爱护自己的生命,特别是世界人口老龄化和独生、优生人口控制趋势,公众对安全、健康、长寿的追求已成为当今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民更加重视在生产、生活、生存领域中安全与健康问题,已成时尚和热点。无论从工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的观点看,无论从好的全面管理,世贸活动中的标准化趋势,q.e.&osh体系的交融观点看,还是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看,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文化的繁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文明发展。21世纪的人民必须树立安全科技文化的大安全观,做到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安全,把一切活动中危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减少到最低。q.e.&osh3个体系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都是人类安全、健康、长寿、和平、自由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只有人人都参与并奋力追求才能达到目的。

第十五届职业安全卫生大会给出的统计数字告诫世人:全球每年死于劳动安全与职业病的人为110万(其中1/4是职业病病亡者),维护劳动者的人权,提高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全球人民的要求。保护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生存(安全、健康、长寿环境)、稳定、发展,是21世纪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9好的q.e.osh的管理原理与大安全观

凡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有管理。只有管理才能给人类提供更舒适、更自由、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只有管理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只有管理才会有道德、文明、平等和自由;只有管理才能真正的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的质量;只有管理才能使人类成为科技巨人,为自己创作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只有管理才能使人类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人文环境,树立公德伦理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得真、善、美的共识,追求着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并从事一切活动……。

管理的好坏与活动人群的文化素质有关,同时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好的管理。而科技创新和发展是以各时期的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是科技母体,科技是带有时代特色的特殊文化形式,因此,好的管理也必须以科技文化为基础,要实现q.e.&osh管理体系整合,必须以安全科技文化的大安全观为基础。管理科学的魔力在于规范、高效、有序和自由,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追求的美好未来,即人类真正拥有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明的社会。

无论是自然的、技术的、社会的、人为的风险和灾难,要千方百计通过一切手段将其事故、灾害、疾病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和痛苦减小到最小程度,甚至使其避免、消除,这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好的管理的方法,以大安全观为基础建立起的全面动态管理体系,来实现人类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安全生存。这就是安全科技文化的大安全观与管理科学的统一之处。■

组织是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或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组合,无论是其是否法人团体,公有或私营,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每一单独的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作者简介:徐德蜀研究员、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学报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等四院校兼职教授

作者单位:徐德蜀(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

金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邮编:100029

参考文献:

[1]徐德蜀.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6)

与时俱进 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

专家指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即能够使所有成员全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涂料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看谁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创新的能力。重庆山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深刻明白这一道理,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自觉认真地参加读书学习活动,在公司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公司员工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业务,在工作之余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自觉学习的风气已在公司悄然形成。如公司每年要组织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广大职工踊跃参加,每次参选论文近百篇。通过论文的征集和评选,公司实现了对员工企业文化理念的正确引导,提升了企业文化内涵,凝聚了员工精气神,也发掘出一批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独到见解的优秀人才;公司每年举办员工安全环保培训、科技讲座等达十余次,参与培训人数达千余人次,为提高员工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司工会结合“唱读讲传”,在公司开展职工读书活动。为各基层分工会配置了书柜,购进了许多书籍,建立了“职工读书角”,被中华全国总工会确定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在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发放《中国共产党历史》和《读点经典》等书籍到各部门、车间,在公司内掀起了学党史、读经典的学习热潮;公司《三峡油漆》报、各种标语、宣传橱窗等宣传文化阵地,大力宣传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和企业文化理念等,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舆论氛围,搭建了展示企业软实力的平台。

以人为本 营造企业安全环保文化

作为化工涂料生产企业,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的树脂生产,具有高温、高压、连续运转等严格的工艺条件,同时物料存在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的危险,具有安全风险大、事故概率高等特点。公司要搞好生产经营,必须搞好安全环保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保生产氛围,构建安全环保、和谐的企业文化。

三峡油漆公司建立了“安全第一、环保优先、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管理理念。如公司开展的“安全家书”征集评选活动,通过员工与亲人互写家书从而达到增强爱厂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活动得到广大职工和家属的积极响应,收到饱含深情和爱意的“安全家书”近百封。公司从来信中筛选出的优秀家书刊登在《三峡油漆》报上,给公司全体员工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安全环保课。同时公司利用发放安全环保宣传手册,举办安全环保摄影作品、书法作品展,悬挂安全标语、制作安全宣传图片、绘制安全环保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安全环保知识,强化安全环保意识,营造“我要安全、我爱环保”的文化氛围。在炎热的酷暑时期,为更好地抓好公司的防暑降温、劳动保护工作,解决在酷热的盛夏,一线职工喝冰水的难题,公司拨专款为一线车间和部门购置了10台冰柜,还购买了酸梅粉、苦丁茶等发放至生产一线,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构建和谐三峡作出积极的贡献。经过不懈的努力,公司至今保持着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无重大火灾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治理设施同步率达到100%,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达100%的好成绩。

廉洁自律 营造自警自律的企业廉政文化

三峡油漆公司党委、委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律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并完善了责任制的配套制度,把廉洁自律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初,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党支部书记与党委书记、委书记签定当年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责任书,同时班子成员还向职代会主席团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述职述廉,职代会主席团对他们进行民主测评打分。公司坚持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任前、提醒、诫勉及警示谈话,年底对各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实行年度目标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向上。公司对外派干部定时召回,就工作进度、目标完成情况及廉洁自律的情况向党委、委进行述职述廉报告活动,加强对他们的督促检查和管理,强化对下级公司的指导和控制。公司还把对公司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监督作为贯彻实施《实施纲要》的工作重点,继续加强对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和财务部、供应部、销售部门等部门人员进行重点教育和监督,定期组织学习党政和法律法规知识。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三峡油漆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生活中保持警钟长鸣,为公司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丰富多彩 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7)

“安全文化”一词来源于美国,按照其定义和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安全文化”对团体、企业而言叫“安全文化”,对个人而言叫“安全素养”。对于个人来说,其强调个人的安全素养决定个人的安全状态,即意识决定行为。

二、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安全行事。对于一个团体、企业来讲,就是把人的安全放在生产活动中的首位,从整体性安全考虑,通过解决人所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及条件来达到避免或减少事故的目的。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1、无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宿命论,被动承受伤害。

2、知觉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经验论,知道事后补救。

3、认识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系统论,知道了采取人、机、环境对策。

4、认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本质安全论,知道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该阶段讲求行为一致性,重在沟通;提倡员工互动,全员参与;要求安全是作业的前提,提前预测和控制风险;提供人性化环境,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

我国的安全教育方针是:安全从娃娃抓起。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述:

在一个团体、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措施的采取,安全管理的实施,研究、分析、解决安全控制过程中问题都是由人来解决;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人,受益对象也是人,通过研究人,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及保护和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员工、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员工既是企业安全文体建设中的主体,又是客体。

五、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包括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三个大的层次。

1、安全物质文化:包括安全行为和安全条件;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的具体安全表现行为及其所使用的相关的安全工具,材料、工艺、劳保用品等。

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表层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是硬件。该阶段的建设要求:人、机、环境的和谐建设;目的: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性,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具体工作从改工艺和设备,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等方面实施;重点在于人人参与事故的预防工作,明确危险源,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劳保用品等。

2、安全管理文化:包括安全技术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该层次介于物质文化与安全精神文化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看得见摸不着。该阶段的建设要求:在制度上实行奖惩化,在技术上鼓励员工科技创新;目的:使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念及安全反唇相讥达到有机结合,使大家由“我要安全”实现“我会安全”;工作重点:重在理解、执行和深入人心。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到的各种文化内涵如下:

执行文化:一线领导监督的责任和力度;

现场文化: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的安全我有责;

沟通文化:提醒你,是因为关心你;

事故文化:提前预防,内外吸取教训,避免事故再发生;

违纪文化:安全是被雇佣的前提。

3、安全精神文化:包括安全理念和安全习惯。安全理念指人的安全思想、安全价值;安全习惯是指人的安全心理素质、安全思维方式、行为安全潜规则等。

该层次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看不见摸不着,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软件。该阶段的建设要求:对员工安全素养的培植,安全价值理念及行为规范的建设;目的:改进员工的安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作业方式,加强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工作重点:重在员工思想观念的改变,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到的各种文化内涵如下:

意识文化:如果存在问题,就可能出问题,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风险文化:提前预知,事先预防;

建设文化:人人参与,领导重视,身体力行;

投入文化:有效的安全投入是遵法的需要,是一种回报。

六、企业安全文化的六要素: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8)

“安全文化”一词来源于美国,按照其定义和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安全文化”对团体、企业而言叫“安全文化”,对个人而言叫“安全素养”。对于个人来说,其强调个人的安全素养决定个人的安全状态,即意识决定行为。

二、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安全行事。对于一个团体、企业来讲,就是把人的安全放在生产活动中的首位,从整体性安全考虑,通过解决人所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及条件来达到避免或减少事故的目的。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1、无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宿命论,被动承受伤害。

2、知觉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经验论,知道事后补救。

3、认识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系统论,知道了采取人、机、环境对策。

4、认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本质安全论,知道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该阶段讲求行为一致性,重在沟通;提倡员工互动,全员参与;要求安全是作业的前提,提前预测和控制风险;提供人性化环境,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

我国的安全教育方针是:安全从娃娃抓起。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述:

在一个团体、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措施的采取,安全管理的实施,研究、分析、解决安全控制过程中问题都是由人来解决;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人,受益对象也是人,通过研究人,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及保护和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员工、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员工既是企业安全文体建设中的主体,又是客体。

五、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包括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三个大的层次。

1、安全物质文化:包括安全行为和安全条件;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的具体安全表现行为及其所使用的相关的安全工具,材料、工艺、劳保用品等。

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表层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是硬件。该阶段的建设要求:人、机、环境的和谐建设;目的: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性,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具体工作从改工艺和设备,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等方面实施;重点在于人人参与事故的预防工作,明确危险源,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劳保用品等。

2、安全管理文化:包括安全技术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该层次介于物质文化与安全精神文化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看得见摸不着。该阶段的建设要求:在制度上实行奖惩化,在技术上鼓励员工科技创新;目的:使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念及安全反唇相讥达到有机结合,使大家由“我要安全”实现“我会安全”;工作重点:重在理解 、执行和深入人心。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到的各种文化内涵如下:

执行文化:一线领导监督的责任和力度;

现场文化: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的安全我有责;

沟通文化:提醒你,是因为关心你;

事故文化:提前预防,内外吸取教训,避免事故再发生;

违纪文化:安全是被雇佣的前提。

3、安全精神文化:包括安全理念和安全习惯。安全理念指人的安全思想、安全价值;安全习惯是指人的安全心理素质、安全思维方式、行为安全潜规则等。

该层次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看不见摸不着,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软件。该阶段的建设要求:对员工安全素养的培植,安全价值理念及行为规范的建设;目的:改进员工的安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作业方式,加强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工作重点:重在员工思想观念的改变,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到的各种文化内涵如下:

意识文化:如果存在问题,就可能出问题,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风险文化:提前预知,事先预防;

建设文化:人人参与,领导重视,身体力行;

投入文化:有效的安全投入是遵法的需要,是一种回报。

六、企业安全文化的六要素: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9)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6094

国内刊号:11-4537/X

邮发代号:2-77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创刊,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下旬出版,《安全与环境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CA)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入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千家精品核心刊”。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篇(10)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上一篇: 会计学士论文 下一篇: 本科护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