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9 16:34:56

会计学士论文

会计学士论文篇(1)

一方面,成本支出项目核算存在完整性较差的问题,少摊、多摊以及不摊的现象较为常见,核算中贷款利息核算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整体管理效率的优化。

另一方面,在核算体系内依旧存在内部报账人员素质不达标的问题,相关内容不能落实到位,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因为对成本报账流程不熟悉,就会出现报账填写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失衡的现象,制约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1]。

成本管理意识有待优化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流程中,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限制,有部分工业企业对于生产成本和会计核算项目的完善意识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认知不足,制约了科学化发展进程。多数工作人员认为成本管理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使其在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时缺乏相关部门的辅助作用。最重要的是,企业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监管体系也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因此会对价格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效果产生影响。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改进措施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管控机制,维护管理流程的实际效果,有效维护改进水平。在优化成本核算策略的基础上,企业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对应的管控标准,从内部监管出发,有效强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并且营造出更加贴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管理氛围,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

优化成本核算策略

在工业企业发展进程中,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来建构系统化管控流程,并且制定更加顺应市场运行的成本核算策略。

第一,企业要针对成本会计管理出现的问题建立对应的管控体系,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符合预期,并且积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的成本核算控制流程。

第二,要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改良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登记和汇总,并且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问题进行判定,有效结合计算机信息存储来共同完成数据分析,有效优化成本核算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2]。

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相关工作的基本质量,就要积极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才培训机制,确保能优化人员队伍建设水平,维护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相关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水平,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推荐阅读《会计学硕士论文:成本会计相关理论论文两篇》

第一,要注重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水平,积极采纳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并且借助新方法和新思想来合理性地提高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体系的实效性水平[3]。

第二,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并且建立完整的运行体系,确保能应用合理化的晋升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将业务发展、奖惩机制等项目进行明确的规范和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确保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

营造发展性管理氛围

为了保证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价值,就要从发展性眼光出发,积极整合管控流程,并且创设良好的管理氛围,合理化地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和内部监管工作的基本效率,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4]。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根本动力。

会计学士论文篇(2)

【摘要】 理人员薪酬问题上的角色。由于现代公司法对于公司机关权力的安排,股东对于公司经理人员薪酬的质疑其实是在拷问公司董事会的相关决策。司法机构应股东的请求介入此问题事实上是对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进行审查。然而,法院并非作出会计博士论文此方面判断的最佳角色,由股东来判断经理人员的薪酬是否合理是更为妥当的。因此,司法机构虽然无法完全推托自己作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角色,但是其不情愿、迟疑和保守的态度是毋庸疑问和可以理解的。第五章主要讨论上市公司经理人员薪酬结构变动带来的会计处理问题。

2会计流程再造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研究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流程再造; 流程评价; 作业成本法; 事件驱动; rea会计

【摘要】 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新变化。面对挑战,会计界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会计的变革,但是“与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迅速发展的经营管理革命相比,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所发生的革新落后了一代(thomas walther,1997)”。制约着会计变革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会计流程。在传统会计流程下,即便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也只是传统流程的自动化,会计实时控制观在企业无法得以落实,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管理需要。 因此,如何借鉴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管

3产业效应视角下中国企业兼并问题实证研究

【关键词】 企业兼并; 实证研究; 产业效应; 经济效益; 转轨经济

【摘要】 采取实证研究范式,借助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和数据包络算法等相关工具,基于过去十年企业兼并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运算,针对我国企业兼并产业效应的时机、动机、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要创新性包括:(1)企业兼并时机的研究。在宏观层面,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与宏观经济和经济自由度具有正相关性,而与股票指数的相关性较弱;在产业层面,资本密集型和tobins’q较高的产业发生企业兼并的频率较高,而产业成长性和产业收益率对兼并频率没有影响。(2)企业兼并动机的

4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理论; 激励机制; 员工分红入股; 股票选择权

【摘要】 方面,或许可增加建立「外部稽核制度,不但厘清会计师之查核责任,亦加强舞弊作假之吓阻及防范,在诱导方面,应以恰当的激励机制,引导经营者做决策时,不只着重短期策略,对中、长期之未来利基亦应考虑入经营决策中。现在各公司皆以公司之每股盈余做为奖金、升迁、调薪、分红或认股权之绩效评估中心,以至经营者专注当期公司的每股盈余,在执行决策时,偏向于当期或短期有利的策略,常造成危害中、长期或永续经营的影响,甚至扭曲或造假会计报表。本论文认为应重新建立照顾到短、中、长期经营的绩效制度,并与短

5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 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化; 知识资本价值; 知识资本产权; 股票期权

【摘要】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价值与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01bjy030)的研究成果之一。知识资本,即知识转化为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资本化,体现了知识资本对产权与合理报酬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对知识资本主体的吸引与激励;降低了企业所有者的成本,并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遏制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本文在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资本形成的前提基础和环境条件以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实现手段,并从知识资本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知识资本的含义,

6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性寻租行为研究

【关键词】 制度; 寻租; 制度性寻租行为; 整体性制度安排

【摘要】 论界已经提出了众多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寻租所导致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市场秩序的混乱、社会诚信的丧失甚至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影响等一系列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寻租与制度的内在共生性,提出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的实质是制度性寻租行为。因此,对国有企业寻租问题的研究,必须从制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产权制度、融资制度、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成了国有企业寻租行为的制度根源,必须通过整体性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对寻租问题的有效治理。

7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

【关键词】 经济体制; 会计制度; 产权制度; 会计准则; 公司治理; 会计目标

【摘要】 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的论述为直接理论基础,对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首先立足于经济与会计的发展关系,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演进、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制度也相应地从计划经济型会计制度经过有计划商品经

8经济转轨中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实现与治理

【关键词】 内部人控制问题; 剩余所取权; 合谋; 内部人控制问题治理

【摘要】 在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造。由于体制的不完善,随着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渐下放,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侵犯国有资产权益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在1994 年经青木昌彦以内部人控制的命题提出后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而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比较明显地体现为: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通

会计学士论文篇(3)

1.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我们正在创造这个时代,或者说现代人正在经历这个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正在国际经济大舞台上扮演者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内地敞开大门,迎接世界各地经济组织在神州广袤的大地上经营驰骋,而内地企业走出国门,踏上世界经济之路的航程也已开启,在“古丝绸之路”沉寂了千年之后,中国企业正精神饱满的走向世界上各个经济区域。繁荣的市场,发达的经济,需要强有力的规范支撑,会计规范就是其中的一个强有力杠杆,会计活动中产生的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本身的主要载体,更是经济状态的直观反映。在会计领域面不断扩大,会计业务更加繁杂,会计信息成为经济制约要素的今天,构建一个怎么样的会计规范体系,以支持国民经济长远发展,成为当代经济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从我国会计规范总体概况入手,寻找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对我国现代化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为祖国现代化经济的长远发展进绵薄之力。>>推荐阅读《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研究》

2.会计规范体系概况

2.1 会计规范体系的含义

什么是会计规范体系?这是本文首先要明确的研究范围。我们知道,不管在哪一个思想领域,都需要一定的理论结构来规范与制约,以使得相关的理论研究具有基本逻辑及研究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人们正式在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时需要掌握的会计领域的知识体系,它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规范体系要求人们在从事会计相关的活动过程中,应在相应的活动准指引下展开,以确保经济发展的井然有序。

制定会计规范体系的过程是一个对方面因素综合权衡的过程,主要受到公共利益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两方面的制约,其中渗透着受体最广大的公共利益及权利集团的博弈等要素。根据会计规范属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技术规范论、经济后果论、政治秩序论、公共合约论等等,它们在不同时代经济背景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各有轻重平衡着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

2.2  会计规范体系的基本特征

其一、普遍性。作为经济体系重要一员的会计规范体系,普遍性是会计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或者说,没有普遍性的应用,是会计规范存在的基础,无普遍性就没有会计规范。

其二、约束性。我们知道规范是从事具体行为的准则,约束性正是会计规范体系的限制力量体现,没有约束性的市场绝对不是运转良好的自由市场。

其三、地域性。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面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结合实际情况是会计规范体系的具体应用,没有地域性的会计规范体系是不现实的会计规范,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当然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深入,这一地域性特征正在减弱。

其四、自身发展性。首先会计规范是一门已形成理论体系的学科,它在应用,更在应用中发展,这是其魅力所在,我们在现实中寻找适合经济发展的会计规范,更在现实中完善会计规范,它在一特定时期内被稳定应用,但又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不断变化。

2.3 国内外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会计规范体系的地域性决定了特定的国家、区域,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及人文地理因素制约下,总会呈现出特有的会计规范体系。当今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会计规范体系可以从美国、德国、及法国的现行经济体系中窥视。这里结合这些国家在会计要素的三要素,即:会计规范的主体、客体及会计范式角度,与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大致进行对比,可发现以下特点:

第一,会计规范主体,即会计规范的制定者和规范者。美国民间组具有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但是最终否决权则属于SEC;普通公民则通过听证会的手段传达心声,制约准则的制定。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平衡。而我国政府扮演者会计规范主体的角色,偶尔咨询其他机构的意见,这就造成了,监督流程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极大程度的压抑了普通民众的参与热情,监督机制不完善是我国当今会计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议题……

第二,会计规范客体,是会计规范的物质承担者,指向客观存在的对象。还是以美国为例,会计信息由企业自动披露极大促进了会计规范的制定,同时这又是一个良性循环,它反过保护披露规范信息投资者。而在中国,受限于经济体制和制度环境等,企业很少能与中国会计规范主体--政府,互动性的披露会计信息,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滞后性问题极为突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过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及经济的进步。追求国家利益与非国家利益之间的耦合,是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会计规范体系中必须直面的一个难关。

第三,会计规范范式,即会计规范借助的形式、以及方法、理念。我们发现,现有发达国家的会计规范体系中,为了实现财务报告多元化的需求,而极大限制了企业会计的变通性,在德国就比较明显;而法国因为拥有完整的成文法系,却忽略经济的本质,使得会计业务形式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这些应该引发我们在建设中国会计规范体系过程中的极大重视。

3.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

前文为我们理清了会计规范体系的概念及相关要素,并通过与一些发达国家现存的会计规范体系做大致的对比,发现中国会计规范体系中存在着监督体系不完善,主客体之间没有达到最优化平衡以及会计体系范式的不规范等等现象。以下主要以会计规范的效率作为研究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切入点,分析中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以直面问题的态度期待着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和执行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壮大,但会计规范的执行则要滞后于经济建设腾飞的速度。存在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与规范执行的滞后,以及为会计规范体系良好运行的外部环境不适现状,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竞争风气较为恶劣,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完善等等因素,极大制约了会计规范的执行效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会计盈余管理泛滥

所谓的盈余管理是在会计规范许可的领域内,企业以自身的利益及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的业务交易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所做出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因为一定时期利益总量表现的较为稳定,这种静态的稳定往往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判断,造成损失。

在我国,会计规范主要由政府订立,但经济的告诉发展以及政府本身管理模式的局限,这种会计规范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出现滞后、甚或漏洞。会计丑闻、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等等,都是因为会计规范体系及具体内容的不完善的恶果。而在具体企业内部,尤其是上市公司,第一股东的持股率往往超过50%,凭借这些股份的有力支撑,这些股东往往就在公司董事会的主导,甚至出现董事长和总经理由由同一人担任的怪现象,第一股东真正做到了一手操纵着企业的生死,中小股东等投资者获得会计信息的路径不畅,只能被动的根据公司披露信息进行判断和维护自己利益。会计盈余管理泛滥,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均等,公司本身的治理机制制衡力大减,势必造成会计盈余管理的监督成本提高。

3.2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整个会计规范体系所管理内容,规范体系作为载体,是为了使其更加的真实、快速,以促进各相关利益方更好的在市场上进行经营活动,会计信息是各利益方博弈的结果,更是市场参与者的风向标。

在我国,会计盈余管理泛滥,第一股东掌握了市场信息的主导,它们所的会计信息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体利益集团的个性,并维护其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会计规范的创立者,政府在会计信息的监督管理上,因为整体机制的滞后,监督成本过高等等,往往会有极大的极限,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温床。从会计规范本身的制定及执行层次上,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源于会计规范课客体,即市场参与者及会计从业者有意规避开了会计规范;或者因为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得会计规范主体难以避免的传达错误会计信息。具体表现为:

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不管是会计规范的主体还是客体,他们都是根据客观现实做出判断,由于理性的局限性,在动态变化的会计环境中,势必难以完整精确的传达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利益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会计信息展开市场决策,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会计信息就是利益分布的凭证。这就造成经营者在公布会计信息时,难免弄虚作假,不肯通过会计信息传达真正的企业经营目的,这是一种基于利益考虑的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作为实际存在人的会计规范主体,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不可能永远正确的执行会计规范。同时,会计规范客体在对规范范式的理解上,难免存在不同的差异,在变动的主体、客体及特定的范式三者中,行为性失真是难以避免的。

会计规范信息的失真,往往是会计信息者为了经济、政治利益而展开的活动,而整个会计规范机制及会计规范体系三要素的制约,又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3.3 会计犯罪

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信息的失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它影响到决策者的判断,而虚假的会计信息往往会引发政府决策的失误,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税收减少;在造成利益损失的同时,也制约着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在具体的企业中,会计犯罪表现为会计活动的参与者,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主动或被动的违背会计规范体系,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会计行为。在主、客、体及范式来看,表现为上级部门的包庇行为、审计部门监督的广度和力度不够;会计法及整体规范范式的不完善;会计规范客体环境的因素、从业人员素质等等,都早就了违法犯罪的温床。

综上所述,完整的会计规范机制是在三要素的制衡与协助下运行,会计信息失真,使得市场判断的失误,而会计主体为了既得利益,主动的虚假会计信息,会计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触犯了整个管理机制甚或国家法律,造成了会计犯罪。可以说,在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具体的会计从业人员等等,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只有各司其职,精诚合作,才能让会计规范体系实现真正的良好运转,确保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为和谐社会主义作出财务保障。

4.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对策

4.1完善会计规范机制的原则

完善会计规范体系,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其订立、执行的准则,主要包括为科学性原则、效率与公平原则、一贯性与灵活性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会计规范机制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程序性、可评性。目的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具有针对性,反应真实情况,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序性是因为会计规范机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具体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程序可遵守,以便高效的进行会计事物,同时也在流程上尽量避免会计活动中的负面因素。可评性,是指在会计活动中,能够评价会计行为,会计主、客体,会计范式的标准。明确的会计评判标准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及调整,还是监督会计行为的依据。

第二,效率与公平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在经济领域范围内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兼顾,会计规范机制也是如此。效率原则要求会计信息、会计程序及会计评估都高效到位,而公平原则是对会计规范主、客体而言,要求在会计规范体制中,做到不同的人、事均一视同仁,不得偏颇。

第三,稳定性与发展性原则。稳定性要求会计规范机制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域具有连续性,及延续性。例如,机构的稳定、职能的维系及从业人员的专业操守性,只有明确了管理机构(订立规范的部门、监督部门、审核部门)等,并且明确这些部门的职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太大的跳动,其中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及道德准则,才能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会计客体及会计范式。会计规范机制的发展性是指会计活动所依赖的经济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新行业、新思潮不断涌现,必然造成会计活动过程、内容的调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理想的会计规范机制必须是永恒发展,不断进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革新,各是相关支撑机制的逐步发展。

4.2 完善会计规范机制的环境

会计信息是会计从业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当会计规范机制建立完善的时候,尊重会计规范体系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说,会计规范体系实现了自体的完善后,这个时候如何创建良好外部环境,以使得这个机制的实行畅通无阻就是一个关键了。 以具体公司的会计活动为例。我们知道,公司治理一般分内、外两个治理结构。前者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或者则是市场竞争与人之间的竞争。会计规范在内、外两种治理结构中,若能得到完整的实施,那就是一种理想的规范化管理。它的运行过程中,真实、迅捷的会计信的透露及流转,对经济运行及整体经济秩序的管理具有极大意义。这时候,如何为这种畅通的会计信息创造外部环境,建立相关的市场准则就是健全会计规范体系的支撑基础。

4.3建设全面的会计监管体系

全面的会计监管体系,分为内部及外部两部分,以单位为例,即是内部会计审计制度及外部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是一种自我的监督,例如会计核账、对基建报价单上数量、产品单价的核计等,这对单位自身的财务收支及整体成效,起着规范及是是调整纠错的功能,对与公司的运作及管理至关重要。外部监管体系,则是对方位的社会监督,包括政府部门(财政机关,审计、税务机关,银行、证劵监管等等),以及社会组织、民众团体及舆论的监督。目前,在强化政府监督的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一切有生力量,增加各个组织及社会个人的参与感,形成强大的会计监管氛围,真正过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建设及运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4.4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约成本

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行为犯法等等的本质都是利益团体为了获得利益、财富,铤而走险进行的犯罪活动。按照纳什的博弈理论,犯罪本身也是一场利益的追逐,当违法犯罪的成本远远大于可能得到的收益时,那么理性的个人或团体就会终止犯罪行为。只有在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同时,严格尊周相关的规范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么才能真正规范会计规范体系中的主、客体,促使他们真正遵守会计规范范式,确保会计规范机制的运行。

4.5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主、客体及范式的三要素建设

会计学士论文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随着研究生教育由原先的精英教育逐渐普及化为大众化教育,为了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改变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2004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21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面向社会的广大会计从业者,招收在职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了满足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于2009年3月,批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2010年,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正式批准将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由21家扩展到105家。

随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试点培养单位还是新增培养单位都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缺少专业学位办学经验,各培养单位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认识误区。什么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会计硕士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何区别?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由于存在会计职业领域经验和能力的差异,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因材施教”?如何解决会计硕士的培养与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的明显鸿沟与断层?上述问题都要求各培养单位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二、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目标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问题,我国目前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混淆了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目前我国会计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都在会计及相关行业从事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工作,只有少部分毕业生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但却沿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将两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合二为一,均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既无法胜任会计教学、科研工作也无法胜任会计实务工作。

其二,混淆了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差异性,由于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在会计职业领域经验和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在职会计硕士在会计职业领域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接受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为满足其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全日制会计硕士一般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体,他们在会计职业领域缺少实践经验,接受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为满足其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在职与全日制两类会计硕士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时间安排、就业需求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细化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两类会计硕士“因材施教”的难题。

(二)培养方式无法适应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要求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设置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模糊,势必会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这直接关系到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

目前会计硕士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其中核心课为必修课程,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无论是核心课还是方向课、任选课,这些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沿袭了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属性上大都是理论课程,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此外,方向课与核心课、任选课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随意性非常大,方向课的设置也没有明确的职业导向。

2.师资队伍不适应

会计硕士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会计硕士培养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但是,目前大多数培养单位的会计硕士导师不但在数量上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在结构上也不合理,会计硕士导师几乎都来自高等院校,这些高校教师一般都属于教学、科研型人才,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相关的会计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从校门到校门,讲审计的没查过账,讲财务管理的也没理过财。

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由于受学校管理体制的限制或学历限制,无法进入高校担任会计硕士导师,尽管这些人可以受聘为校外会计硕士导师,但由于工作关系限制,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既具有深厚的会计学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的严重缺乏,难以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硕士人才。

3.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会计硕士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袭学术型研究生授课模式,教师采用课堂授课教学“满堂灌”,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教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则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高强度的“满堂灌”,教师基本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视能力培养,在课程考核方面,考核方式大多沿用本科生的考试办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主要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以期末考试决定课程成绩,缺少对学生学习研究过程的考核,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学位论文写作方面,也基本沿袭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方法,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指导教师以高校教师为主,行业专家和校外导师没有全方位参与对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和评价。

三、如何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主体(会计硕士培养单位)的培养活动使培养对象(会计硕士)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了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会计硕士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

1.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的主要区别

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会计研究生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有共同的会计学科基础,两类研究生都需要接受共同的会计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会计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但两类研究生的培养又存在明显差别,这主要表现在:

学术型研究生:注重研究导向,重在学术创新,在知识结构上更偏重于关注会计“是什么”和“为什么”,其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素养水平,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原创精神和能力的会计教学科研人才,并为博士研究生培养后备人才。学术型研究生将来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应用型研究生:注重职业导向,重在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偏重于获取专业性、程序性知识,更关注“怎么做”,其培养重点是在会计及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合理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在会计及相关职业领域从事实务性工作,因此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

2.会计硕士是应用型研究生

会计硕士之所以定位于应用型研究生,是基于以下特有属性:其一,从就业方向来看,工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是录用会计硕士的主要部门;其二,会计硕士所面对的会计职业有较为严格的从业标准,需要执业资格准入考试(如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或需要职业资格水平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其三,会计硕士具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导向,主要对应的是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等职业岗位;其四,会计硕士具有持续、广泛的社会需求,他们通过专业学习将获得在会计及相关领域就业或职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其五,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终极性,一般以硕士为主,目前我国在会计领域尚未设置应用型会计博士专业学位(DPAcc)。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中,将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二)对课程体系重新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是针对培养对象(会计硕士)选定的各类课程所进行的教学安排,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影响到会计硕士的就业和职业选择。因此,会计硕士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三者的统一,既要突出会计专业特性,又要体现不同会计职业岗位的特殊需求。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其中核心课为必修课程,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

核心课是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学位必修课程,包括社会思潮研究、会计英语、管理经济学、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更紧密地联系会计工作实际,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方向课和任选课都属于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需求设置的学位选修课程,其课程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

例如,针对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可以考虑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IT审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沟通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可以考虑开设会计信息化管理咨询师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咨询顾问职业生涯规划专题、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Project visio)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程度,具备从事信息化管理咨询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会计硕士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导师队伍,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1.建立“双导师”制

目前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高校教师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相关的会计实践经验,应着力改善高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从事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以获取间接的会计实践经验,也可以随学生到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

在立足于改善现有高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同时,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考虑吸纳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校外导师既可以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实习指导。

2.建立“导师组”制

鉴于会计硕士扩招造成导师数量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实现规模办学和保证培养质量的目标,在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上,要改革传统的师傅徒弟的“传帮带”模式,将校内导师按课程或专业方向建立导师组,实行集体导师制。例如可按核心课组成若干个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信息化“导师组”,这些导师组既承担相关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还承担会计硕士论文的开题、答辩工作。实行“导师组”制,可使会计硕士教育达到程序化、标准化、批量化,这样既解决了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利于会计硕士和导师进行整体交流,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建立“导师组”制,可以大幅度提高会计硕士培养效率和质量。

为充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可考虑将校外导师按其从事的专业领域编入校内导师组,同样承担会计硕士论文的开题审核、答辩工作,这样既可以实现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交流,相互弥补在知识能力经验方面的缺陷,也可以在课程开发、案例建设、会计硕士论文指导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四)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和学位论文写作制度

目前,由于国家对会计硕士入学考试采取全国联考,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会计硕士入学后,各培养单位通常采用“严进宽出”的政策,缺少严格的考核和淘汰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和学位论文写作环节的管理制度。

在课程考核方面,目前培养单位大多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考试办法,课程考试实行闭卷形式,考试形式单调,考试内容主要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还可安排学生撰写文献综述与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对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安排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对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写作是会计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是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保证学位论文写作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 价值”。

会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整个环节包括论文选题、开题、写作、预答辩和答辩等阶段,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在论文选题阶段,会计硕士要与校内、外导师充分沟通,共同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和题目。学位论文在形式上与学术型学位有所不同,要结合自身的会计实践活动撰写侧重于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学位论文在写作上要注意以事明理,从解决会计实际问题中实现提炼、总结会计实践经验。

在论文开题阶段,会计硕士应写出规范的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由导师组对其开题报告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评价并给出书面修改意见,确定是否通过开题答辩,通过者进入下一步的论文写作,未通过者则需要重写开题报告,进行二次开题答辩。

在论文写作阶段,会计硕士应本着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态度,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与导师及时沟通,及时有效地获得指导。导师也应密切关注会计硕士论文的写作动态,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难点问题。

在论文预答辩和答辩阶段,导师组对会计硕士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对学位论文的内容、结构提出修改、补充、完善意见。达到论文答辩标准的,在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后进入论文答辩阶段,未通过者需要对学位论文的内容、结构进行修改、完善。

学位论文答辩过程是全面考核会计硕士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评估和鉴定学位论文优劣的过程,导师组要对会计硕士提交的学位论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手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的可靠性、研究结论、论文格式、创新之处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位论文评价细则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档次,评出的优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提交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参加全国优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选。

四、结束语

会计硕士教育是一种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又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殊高等教育类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有其特色性。各培养单位应当积极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会计职业资格导向,创新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 王浩,杨彩虹,孙玉春,卢艳萍,张夕阳,周娟.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J].财贸研究,2005(2).

[3]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硕士研究生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1996(7).

[4] 万晓文.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9).

[5] 崔学刚.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A]//王竹泉.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M].第1卷第1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会计学士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127-04

科学方法的进步必然带来体育科学的突破,正确地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更能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更有效地解决体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1]。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括了几十门已经成熟和接近成熟的学科,和数十门在发育成长的新兴学科[2]。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几乎都是应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少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且总体水平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问卷调查和数量统计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问卷调查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应用更多[3]。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与日俱增的21世纪,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5年中全国招收了近千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和近百名博士研究生[2]。截至2006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有8个,占总数的32.0%,硕士学位授予点有65个,占总数的27.3%。因此,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157篇为研究对象,其中硕士论文114篇,博士论文43篇,对论文中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研究方法运用的情况,归纳和总结其特征。

1 研究方法总体运用状况

体育科学中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指针对某一领域运用的手段和技术。根据其运用的范围又可分为基本研究方法与特殊研究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用于收集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和分析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理论分析、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4]。根据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频数统计(表1),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最高的前5种相同,依次为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其他还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

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统计可知,文献法被运用频数最多,排在研究方法的首位,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为109次,95.6%的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文献法,这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性质是分不开的。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期刊、图书、图片等资料,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来源进行鉴别、分析整理,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阐明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弄清事实的真相,把握事物的相互关系,概括出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基本思路。文献资料法所具有的这些性质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相吻合的,所以在各类研究方法中运用频数也是最高的。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往往为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严密的调查,一般可通过座谈、询问、填表、观察统计等方法。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调查法的频数为95篇,占硕士学位论文总数的83.3%。从表2可见,问卷调查法是学位论文最常用的调查法,有59.6%的硕士学位论文和72.1%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这一方法,说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有42.2%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5.8%的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座谈、函询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直接与调查对象的访问谈话来收集其课题所需要的研究材料,并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有36.0%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0%以上的博士论文运用专家调查法。在专家调查法中,大部分研究生运用了特尔菲法,专家相互隔离和匿名填答问卷,使专家能充分独立地发表意见,在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管理决策的学位论文中较多运用这一方法。同时,部分研究生论文还运用了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调查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重视,通过某种行为或事物单一案例的深入调查,可以探索行为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在研究优秀体育教师、奥运冠军等个体成长过程,可以体现这一方法的价值。可见,调查法受到研究生的青睐,他们可以根据具体研究课题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调查方法,以保证学位论文的有效完成。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常用到数理统计方法,尤其在调查问卷法中,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调查中发现有67.4%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6.1%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特别是推断统计的运用,有效提高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科学性。逻辑法也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而言,逻辑思维能力是研究工作者科学素养的标志之一,研究生运用逻辑法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有41.7%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3.5%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调查中发现,研究生主要运用了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的逻辑方法。特别是分类法在学位论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把一些杂乱的技术资料加以整理成各自的系统,从而发现之间的联系,以探索其内部的规律性。

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多样化的趋势下,系统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也有出现,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还有部分研究生从课题实际出发,运用了软件工程法、预测法、生命周期法、行动研究法、社会测量法和教育人种志方法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体现多样性,表现为3种、4种或5种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据统计,有97篇硕士学位论文运用3~5种方法,占被调查硕士论文总数的85.09%,最多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但也有12篇硕士学位论文只运用了2种研究方法;有36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4~6种研究方法,占被调查博士论文总数的83.72%,其中还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由于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因而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明显比硕士学位论文更多样。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多种方法的组合分

析,发现2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为主,3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四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5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主。总之,研究生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灵活运用,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运用的特征

(1)根据论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研究方法的运用必须与研究课题的内容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从157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析,大部分论文能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研究课题的方法,例如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以调查法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专家调查等具体调查法,收集了大量论文需要的实证资料;而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论文主要以逻辑分析法为主,通过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逻辑方法,探索内部的规律性;特别是近年来,部分研究生的跨专业、跨学科选题,在学位论文中运用了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科研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使研究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寻求多视角去解决问题。特别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部分论文采用了4.6种的研究方法,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博士学位论文运用较单一的逻辑思辨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理论层面探讨的状况,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3~5种研究方法为主,也体现了方法运用的综合化和多样化趋势。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从运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到运用综合的方法描述或解释复杂现象,揭示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进步。

(2)以主体研究方法为基础,体现方法学的创新。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为主体,其中文献资料法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从论文选题、提出假说到验证假说都离不开一定的文献资料,通常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就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在情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创新。另外,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也是研究生选择的主要研究方法,成为学位论文完成的方法学基础。在当今科学研究不断交叉和综合的趋势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不断吸收跨学科的知识,把其他学科的前沿理论、先进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学位论文中,从方法学上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还有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运用了在以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较少使用的软件工程、预测、生命周期、社会测量、教育人种志、层次分析法、内容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路径分析等研究方法,体现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新思维,使得学位论文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总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在方法学上的创新,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完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提高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由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呈现出兼容与统合的趋势[5]。由于体育现象既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领域,又涉及到人文的各个方面,因而体育现象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给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的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当代体育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研究方法提出的更高要求,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定量研究,能较准确用数量来揭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较精确地描述研究成果与规律。在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学位论文运用了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从简单的数据描述到复杂的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推断I生统计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了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假设和研究范式,它们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事实上,定量研究回答的是“有多少”的问题,定性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对于体育社会科学具有不同的向度和贡献,两者相结合是提高学位论文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研究生忽略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有时为了定量而定量,过分依赖统计分析结果,从而得出了相对肤浅的分析和解释。

(4)重视问卷调查方法,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价值。

会计学士论文篇(6)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于1964年,其研究生教育也有超过40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的3名教授发展到现在拥有43名教授,其中包括9名ACM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院士(Fellow)、4名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5名人工智能学会(AAAI)院士和2名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院士。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在人工智能、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计算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美国知名的计算机系,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下一代能以创新的方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计算机科学家”(cs.umass.edu/grads/msphd-requirements)。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该系非常注重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Original Research)的能力的教育宗旨,该系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以培养学生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习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每年大约会收到1000份左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的申请,攻读其博士学位,而录取的人数一般保持在30名左右。完善和严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开放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为全美最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院系之一。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招收两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只有在美国其他大学获得相应计算机硕士学位,并修完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认可的相关课程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否则,学生在录取后必须经过硕士/博士的连续培养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无论哪种形式,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培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和博士生研究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养和基本研究能力训练。学生只有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论证,成为正式博士候选(PhD Candidate)人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博士论文研究阶段学习。以下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1)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n advisor(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研究)

(2)Satisfy 6 Core Requirements (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要求)

(3)Complete 42 course credits (core courses taken to satisfy core requirements are included)(完成42个课程学分,其中包括核心课程的学分)

(4)Complete a 6-credit MS Project (完成6个学分的硕士研究项目)

(5)Graduate with an M.S. Degree(申请获得硕士学位)

(6)Pass the Department Qualifying Exam- Portfolio(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7)Form a Committee(成立答辩委员会)

(8)Propose a Thesis(提交博士开题报告)

(9)Complete 18 Dissertation Credits (完成18个学分博士论文)

(10)Pass the Teaching Assistant Requirement(完成助教的工作要求)

(11)Pass the Residency Requirement (at least 9 credits in back-to-back semesters) (完成连续两个学期修9个学分的要求)

(12)Defend and Submit a Thesis (博士答辩和提交博士论文)

本文将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探讨美国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博士研究生课程教育体系的特点,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教育提供借鉴。

2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

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而广博的基础知识,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要求每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修完6门博士核心课程,而且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这些核心课程分别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三大领域:理论(Theory)、系统(Systems)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1) 理论核心课:计算理论(Computation Theory)、高级算法(Advanced Algorithms)

(2) 系统核心课:有三组课程,分别是:

编译技术(Compiler Techniques)、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Modern Computer Architecture)

数据库设计和实现(Databa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ing)、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s)

高级软件工程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Synthesis and Development)、高级软件工程I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s)

(3)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高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人学(Robotics)、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不确定环境下的推理(Reasoning and Acting under Uncertainty)、增强型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Pattern Classification)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在六门核心课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为了加强理论基础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必须修完两门理论核心课程和一门高级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其他三门核心课程。例如,一个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除了修完以上两门理论和一门人工智能课程以外,还必须修完来自于系统方向不同组的三门系统方向的课程;而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则必须修完另外两门人工智能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一门系统方向的核心课程。

每门核心课程由教师讲授一学期,其中每星期2次课,每次2小时,3个学分。根据内容不同,每门课程一般要安排5~8次书面作业、1次期中考试和1次期末考试。其中,对系统方向的课程来说,每个章节完成后一般还有一次课程项目设计(Course Project),主要要求学生实现相应的算法和进行性能评价。由于核心课程要求高,课程学习内容多,导师和系里会建议学生每学期选学不超过一门的核心课程,所有6门核心课程则在三年内完成。如果成绩没有达到B+,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允许学生重修该核心课;但是,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博士资格考试申请时间前没有通过全部的6门核心课,则不再具备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

严格的核心课程作业、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勤奋刻苦的专研精神,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入实际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灵活而完善的博士生选修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和精深的基础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新问题的探索精神及能力。

如果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学科领域的重要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技术,是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重要途径,那么,选修课的设置则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了解并探索前沿研究方向,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做法是,在博士研究阶段,除了要求学生完成18个学分(6门)的核心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求完成24个学分(8门)的非核心课程(或称为选修课)学习。这些选修课大多是关于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前沿领域近3~5年的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或新技术的相关内容的介绍,一般由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提出新的课程计划,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目标自由选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授会将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同时,通过2~3个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各种探索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由教授主讲的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以教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在此就不再赘述,以下着重描述以讨论为主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以讨论为主的Seminar是美国计算机院系的教授最常用的选修课教学模式。Seminar的课程设置没有固定模式,但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程的选题一般是近年新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课题。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自近年来该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专题论文。

第三,课程内容的组织由教师完成。教师在确定题目后,一般会根据论文的情况将讨论的内容分为多个子专题,每个子问题由3~4篇论文组成。课程的开始一般是综述性的论文或在该领域出现的最早的学术论文,其目的是探讨该研究方向出现的新的应用背景需求和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其后的每个子专题则将对具体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选课的学生人数一般在20~30人左右,而且通常是由学完了核心课程以后的高年级博士生组成。学生人数太少,论文的覆盖面可能太小;学生太多,可能导致讨论的深度不够。同时,只有学完了基本理论后,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Seminar的学习讨论中,找到新的研究问题也是该课程设置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五,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学生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估(Review)、宣讲(Presentation)和进行课堂讨论。每篇论文的宣讲时间是25~30分钟,课堂讨论时间是10~15分钟。其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对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选择合适的题目并对教学讨论的内容(论文)进行筛选和组织对开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准备一门新的Seminar课,教师一般需要预先通读该研究方向所有重要国际会议的相关论文,然后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论文分类,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提炼出来,作为课程学习的论文。在课程项目的设置上,教师会事先准备一些题目,如对某些算法的实现、评估和改进,实现原形系统等,同时也非常鼓励学生在论文讨论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理的课程学习安排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有效保证

美国的博士教育是以博士生的最终质量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年限来规定学生的毕业时间。在美国计算机专业,培养一个硕士/博士生一般需要至少5年时间。由于强调博士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博士学习阶段,博士生都会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并尽可能地将研究项目中的问题和课程学习联系起来,用所学到的方法或思路来解决新问题。

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虽然学生的背景不同,但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顺利完成博士课程要求和博士论文要求,系里建议学生按如表1所示的时间表安排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计划。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不但在本系有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规划来自由选课,而且也鼓励学生在其他相关院系选修本系没有开设但对研究有用的课,如数学系或电子工程系的高级课程。总之,美国博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训练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5启示和建议

美国的博士教育强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用于探索与创新的研究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决定博士毕业生日后发展潜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博士教育主要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研究项目驱动型教育”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但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这种单纯强调研究项目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博士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没有严格的博士课程要求和淘汰制度,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知识结构的完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博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最终将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笔者建议,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应该首先强调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论哪个方向的学生都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如算法、分布式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这些核心课程应由教师来讲授;同时,应严格课程的考核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选修课,由于其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借鉴国内外Seminar课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有效地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上好Seminar课。

会计学士论文篇(7)

1.选题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本人必须高度重视学位论文选题工作,要根据本专业的具体情况,高标准,高质量的做好选题工作。

1.选题应从所属一级学科出发,选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2.选题应尽量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生在选择不属于导师研究领域的课题时,必须事先取得导师同意,并在导师及指导小组指导下进行工作。

3.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研究生的专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选题。

4.硕士生的选题应体现对研究课题的新见解,要范围适宜、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5.博士生的选题还应考虑到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当的难度,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开题题报告

在确定论文课题后,研究生应在经过大量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阐述所选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依据及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价值。

2.该课题的文献综述,须详细阐述国内外有关文献在该研究方向的动态。并将研读的文献目录在选题报告的附录中一一列出,博士不少于1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60篇;硕士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

3.研究内容,包括创新性及要解决的问题。

4.阐述研究工作的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5.该课题达到的预期效果。

6.阐述课题研究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7.估计该课题的工作量和所需经费。

3.开题报告会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撰写完开题报告后应在第三学期,最迟在第四学期前四周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博士研究生撰写完开题报告后应在答辩前至少2个学期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

2.开题报告前,研究生要填写“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选题情况表”(以下简称“选题情况表”)中的有关内容,交导师审查合格后,由导师确定开题报告会的日期及参加开题报告会的专家名单,专家人数不少于3人。开题报告会的主持人可由导师担任。

3.开题报告应提前三天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公布。

4.开题报告会的程序:

⑴ 主持人宣布开题报告会开始,并宣布开题专家组成员名单。

⑵ 研究生做开题报告,时间为15—30分钟。

⑶ 专家对选题报告提出质询和研究生回答质询。

⑷ 专家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认真而充分的讨论,提出具体意见,并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

⑸ 主持人宣布开题报告会结束。

5.开题报告会的主持人应汇总与会专家对选题的评价和意见,每位与会专家要在“选题情况表”上签名。

6.开题通过的研究生可进入学位论文环节。开题未通过的研究生应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重新开题。

4.其它

1.开题通过后,研究生应根据专家的建议,制定出选题修改计划。然后将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和“选题情况表”交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由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所有选题情况进行审核。因特殊原因在第四学期结束前仍不能进行开题报告者,必须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向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推迟开题的书面申请,并注明预期开题时间。

2.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参照此办法执行。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特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学位的具体特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做好选题工作。

(一)工商管理硕士(MBA)(含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

工商管理硕士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高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论文选题应在研究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改革与建设、企业管理或工作单位的实际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应体现实用性、前瞻性、新颖性、重要性。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有独立见解,正确运用研究方法;主要考察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操作性;应体现MBA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调查研究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以及编写高质量的案例等。

(二)工程硕士(ME)

工程硕士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论文选题要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应用性、先进性、效益性。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专题,可以是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造项目的子项目,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并在解决关键性生产问题上有创新;或设计的工艺、产品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或研制的成果(技术)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共管理硕士(MPA)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针对政府部门与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公共管理实践需求,在研究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工作积累和研究特长进行选择。选题主要反映公共管理某一领域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鼓励和提倡结合个案进行应用性研究。选题应体现实用性、理论性、效益性。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重大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为主要形式进行。论文应体现MPA研究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公共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管理思想或理论方法上的创新能力。

(四)资产评估硕士(MV)

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资产评估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资产评估基本原理,具备从事资产评估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对资产评估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

资产评估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学位论文须与资产评估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资产评估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资产评估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

(五)体育硕士(MSPE)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体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

(六)艺术硕士(MFA)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包括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艺术创作领域。

艺术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必须与艺术创作实践紧密相联,根据创作领域,结合作品展映或舞台表演创作实践,在对作品进行专业分析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完成。

(七)翻译硕士(MTI)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翻译说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

(八)会计硕士(MPAcc)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会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会计实务。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会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等分析与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工程管理硕士(MEM)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工程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工程管理实际,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工程管理及相关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工程管理项目设计、专题研究或案例分析报告。

2.开题报告

在确定论文课题后,研究生应在经过大量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阐述所选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依据及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价值。

2.该课题的文献综述,须详细阐述国内外有关文献在该研究方向的动态。并将查阅的文献目录在选题报告的附录中一一列出。

3.研究内容。

4.阐述研究工作的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5.该课题达到的预期效果。

6.阐述课题研究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7.估计该课题的工作量和所需经费。

3.开题报告会

1.学制为两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完开题报告后应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完开题报告后应在第四学期末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

2.开题报告前,研究生要填写“中国矿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情况表”(以下简称“选题情况表”)中的有关内容,交导师审查合格后,由导师确定开题报告会的日期及参加开题报告会的专家名单,专家组人数不少于3人。开题报告会的主持人可由导师担任。

3.开题报告应提前三天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公布。

4.开题报告会的程序

⑴ 主持人宣布开题报告会开始,并宣布开题专家组成员名单。

⑵ 研究生开题报告时间为15—30分钟。

⑶ 专家对选题报告提出质询和研究生回答质询。

⑷ 专家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认真而充分的讨论,提出具体意见,并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

⑸ 主持人宣布开题报告会结束。

5.开题报告会的主持人应汇总与会专家对选题的评价和意见,每位与会专家要在“选题情况表”上签名。

6.开题通过的研究生可进入学位论文环节。开题未通过的研究生应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重新开题。

4.其它

会计学士论文篇(8)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会计学士论文篇(9)

博士生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事关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因而备受关注。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会计学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通过逐一查阅这10所大学的网站和其他相关资料,对这些高校的博士生培养目标进行综合提炼,汇总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5所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都旗帜鲜明地坚持学术导向,将博士学位定性为“研究性学位”,将培养目标定格为“培养卓越的会计教学与研究人才”,博士学位证明获得者具备独立学术研究能力以及接受过相应的严格训练。从表2可以看出,在中国5所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中,北京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坚持学术导向的特征非常明显,与美国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则倾向于以研究型(学术型)为主、兼顾应用型的会计学博士生培养目标。此外,据考察,中国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都坚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并举的“二元”培养目标。

二、招生规模、方式与要求

(一)招生规模 根据中美10所高校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以“会计系”或“会计学院”为统计口径,搜集整理出招生规模情况如表3和表4所示。

从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美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在2012年合计拟招收博士生12~23人, 而且历年资料显示, 每年招生人数很稳定。这一统计结果与Francisco et al.(2007)的结论类似, 即“平均下来, 美国高校的会计系每年招2~3位博士生”。在以“会计系”或“会计学院”为统计口径的前提下, 中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在2012年合计拟招收博士生约55人,这一数字是美国招生数量的3倍以上。 如果加上财务系拟招收的博士生,中美招生规模的差异会更大。 这与黄羽佳、张永冀(2009)通过对比美国73个会计学博士点和中国35个会计学博士点2009年招生人数得出的统计结果相似, 即“中国招生数量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

(二)招生方式与要求 具体见表5和表6。

对比表5和表6,可以看出,在招生方式方面,美国5所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全部采用“申请制”;中国5所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有4所采用“初试+复试”方式,北京大学会计博士项目从2012年开始试点“申请-考核制”,与国际上通行的“申请制”类似。此外,清华大学会计博士项目也从2012年开始试点“申请-考核制”,但迄今为止,中国绝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仍然采用“初试+复试”招生方式。顺便提及的是,在培养模式上,美国会计博士项目采用“导师组制”,即招生时不分导师、不分方向,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博士生再根据个人学术兴趣,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博士论文指导;近年来,中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逐步推行国际上流行的“导师组制”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中的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都明确推行“导师组制”,但中国绝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仍在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招生要求方面,美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尽管存在差异(比如斯坦福大学特别强调计量方法基础,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特别欢迎具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历的申请者),但大多会重点考评申请者的学士学位与成绩单、GRE/GMAT成绩、推荐信、自我陈述。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际学生,都要求提供TOEFL/IELTS成绩。这样可以较全面地考察申请人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潜能。美国会计学博士生课程学习难度很大,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很严格,为了更好地完成繁重的科研和学习任务,以及助研助教工作,美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都要求博士生全日制脱产学习。就中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而言,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均有五项基本招生要求,即硕士学位(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考科目和附加要求)、一般不超过45岁、推荐信、初试和复试;北京大学则取消初试,试点“申请制”。此外,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明确提出只招收全日制脱产会计学博士生,中山大学原则上只招收全日制脱产会计学博士生。逐年减少甚至取消在职会计学博士生已成为中国会计名校的共同行动,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并最终将与美国会计名校的做法趋同。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在职博士生在中国绝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中仍然占有很高比例,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会计博士项目的学术竞争力和研究水平。

三、课程设置

会计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经常涉及金融、经济、统计、心理学和组织社会学(Hopwood, 2007)。美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都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生建立一个理论体系并掌握一套技能和方法开展创造性会计研究的能力。修课是搭建理论体系和研究技能及方法的基石。美国会计学博士生前两年以修课为主,课程学习强度大,任务繁重;中国会计学博士生修课相对要少(中国部分博士点的课程学分要求甚至不及美国的1/3),课程学习任务较轻。本文通过搜集一手资料,将中美各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的课程设置情况整理如表7和表8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美国会计学博士生修读的课程除了会计系开设的课程外,还有大量的经济系、金融系、统计系、数学系、心理系开设的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与实验设计等众多课程。当前,美国博士生教育处于世界顶尖水平,被称为“国际学术金标准”,各个学科领域随时都有可能涌现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各系提供给会计学博士生的课程融合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因而会计学博士生要想吃透、消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极具挑战性。美国会计名校博士生课程很有特色:(1)以世界顶尖刊物的论文作为研讨的核心内容,尤其突出最新发表的权威刊物论文;(2)特别注重研究能力和基本研究工具训练,对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训练非常严格;(3)以研讨会(seminar)作为主要授课形式,教授和博士生课前准备充分,还经常邀请校内外该领域的其他优秀教师一起参与讨论,使得博士生课堂充满激情和思想火花,教授适时引导和点拨,博士生踊跃发言,其他教师穿针引线,课堂讨论热烈,富有成效;(4)鼓励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权威大家。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都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改革,吸纳美国会计博士项目的优点,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在加强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方面的力度最大。但是,相对美国来说,中国5所会计名校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训练方面的课程严重缺乏;在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方面的训练力度仍有待加强。还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在课程训练方面与这5所名校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可以认为中国56个会计博士项目的课程训练质量良莠不齐。

四、博士学位要求

会计学是当前中国和美国的热门专业,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的会计师资,而高质量博士生教育是培养优秀师资的根本前提。美国顶尖会计博士项目对博士生的要求是无形的(罗枚、夏冬林,2008),中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对博士生的要求通常是看得见的硬性要求,而无形的要求往往比显而易见的硬性要求更难。因为美国教授对博士论文创新性与创新力度的测度标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博士生很难预测到哪一天教授会同意毕业,因此,博士生就像任务在身的沙漠里的骆驼,只好不停地充分发掘和利用沙漠里的有限水源和绿洲,向着教授那看不见的衡量标准前进,以期尽快走出沙漠,最终达到博士学位的全部要求。

对比表9和表10中美会计名校对会计学博士学位的要求可以看出:(1)都有修满课程学分的要求,但美国博士生课程跨越的学科更多,课程学习要求更高,难度更大。(2)都要求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综合考试、中期考核),通常最多允许参加两次考试,但美国会计博士项目一般每几年就会有一两个博士生因没能通过考试而在此时退学,这种情况在中国会计博士项目中几乎没有,显然,有没有被淘汰的风险对博士生的努力程度会产生影响,总体而言,美国会计学博士生学习更刻苦。(3)鉴于博士生期间在顶尖期刊上的难度,美国会计学博士生在毕业前都没有要求,但如果论文达到了知名教授的质量标准,也就等同于达到国际顶尖杂志的论文水平;而中国会计博士项目都有要求,大多2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但多数论文质量不高。(4)中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的学制通常3年或4年,凡是脱产学习的博士生基本都能按时毕业;在脱产学习且刻苦钻研的前提下,美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的毕业年限通常需要5年。上述课程设置、博士资格考试淘汰风险、要求和学习年限的差异,与中美会计学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差异存在内在关联。

五、毕业去向

从招生报考热度和就业前景考察,会计学专业是中美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在这个基本前提下,中美会计学博士毕业去向因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差异性。

(一)美国会计学博士毕业去向 美国会计学术界是回报最丰厚的职业之一(Hermanson,2008),绝大多数会计学博士首选去研究型大学任教。然而,美国会计学博士严重供不应求。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AA)的调查统计,在2005年~2008年三个学年度,美国会计学博士毕业生仅达到需求量的一半(Plumlee et al., 2006)。虽然美国约有95所大学授予会计学博士学位,但招生规模控制都很严格,博士生招生数量很少。因此,会计学博士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可预见的未来若干年内不会根本改观,而税收和审计方向的会计学博士更是严重短缺。需要会计学博士的各大银行研究机构、咨询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竞相开出高薪延揽著名高校的会计学博士,大学为了与公司争夺人才,给刚毕业的博士也开出不相上下的薪酬(罗枚、夏冬林,2008);由于公司每年开出的薪酬都往上涨,而学校工资涨幅通常较低,造成了美国会计行业刚入职的博士往往比工作多年的教师的工资还高的“工资倒挂”现象。虽然美国会计学博士生学习年限长,以及面临博士资格考试被淘汰等各种巨大压力,但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的巨大职业诱惑力使得会计学博士生能静心向学、潜心学术研究,为未来成为学术领袖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美国会计名校不约而同地坚持学术导向,将博士生培养目标定格为“培养卓越的会计教学与研究人员”,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二)中国会计学博士毕业去向 截至2011年,中国有56个会计学博士点。在中国112所“211工程”高校中有44个会计学博士点,其中“985工程”高校中有29个会计学博士点。换言之,在所有会计学博士点中,有12个博士点不属于“211工程”高校,有27个博士点不属于“985工程”高校。当前,中国一流大学倾向于招聘海外博士;其余“211工程”高校以及其他具有区位优势的一本院校,在招聘时也通常要求应聘者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且在权威期刊。此为其一。其二,中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普遍偏低,新入职的博士通常又处在教师系列的最底层。家庭经济压力使得兼职成为无奈之举。其三,中国高校现正普遍推行聘任制和定编定岗制度,职称晋升的难度显著增加,而中国高校教师的职称与收入显著正相关。在求职过程中,除高校外,会计学博士并没有会计学硕士的比较优势(当然,相对于其他很多专业来说,比较优势仍然很明显);对于高校而言,收入偏低和职称晋升难度增加使得部分会计学博士望而却步,转而选择待遇好的公务员、央企和金融证券类公司。这也是中国多数高校坚持研究型(学术型)与应用型并举的“二元”会计学博士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根源。因此,为了吸纳一流人才进入中国会计学术界,中国高校必须致力于制度变革,提高教师待遇,尽量与同等级公司待遇相当,并优化会计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

本文通过广泛搜集一手资料,结合作者访美见闻,发现中美会计博士项目在培养目标、招生规模、招生方式、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博士资格考试、要求、学习年限与就业去向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会计学博士的质量良莠不齐,而美国会计学博士的质量普遍高于中国。因此,中国高校必须优化制度环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和完善博士生培养体制机制,才能逐步缩小中国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切实提高中国会计学博士生教育质量。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以“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定位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且具有雄厚师资力量的会计学博士项目,宜坚持学术导向,将培养目标定格为“培养卓越的会计教学与研究人才”;中国其他会计博士项目可以坚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并举的“二元”培养目标。(2)中国会计博士项目招生规模已是美国招生规模的3倍以上,不宜再盲目扩招,而应致力于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招生方式方面,建议试点并推广国际上流行的“申请制”,但要确保制度科学有效地运行;在培养模式上,建议推广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更为科学的“导师组制”。(3)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学习的强度,加强对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的训练。(4)通过加大博士资格考试的退学风险,促进博士生刻苦钻研;切实提高博士生科研论文质量,弱化数量要求;在硕士生学制缩短的背景下,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学制宜4~5年。(5)中国高校必须营造严谨而又宽松的制度环境、切实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尽量与同等级公司待遇相当)、提供优越的工作空间和条件,增强高校对海外优秀会计学博士和中国培养的最优秀会计学博士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黄羽佳、张永冀:《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年第2期。

[2]罗枚、夏冬林:《美国会计博士生培养方式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3]Francisco, B., T. G. Noland, and D. Sinclair. 2007. Pursuing a PhD in accounting: What to expect. The CPA Journal, 77 (3): 66-68.

会计学士论文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某市两家二级医院全体护士,纳入标准:获得护士资格证和执业证的在职、在岗的本院临床一线护士。排除标准:未取得护士资格证和执业证;非本院护士;由于请假、进修等原因暂时不在职、不在岗的护士;行政部门和医技科室等非病房护士。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7份,回收122份,回收率96.1%,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95.1%。

1.2调查工具

本研究调查工具为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目前统计学分析软件的掌握情况、认知情况和学习需求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去除不合格问卷,双录入后对数据进行核对,按照原始数据修改。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为一般统计描述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6岁,平均(33.8±20.5)岁。21~30岁60例,占51.7%;31~40岁46例,占39.7%;41岁以上10例,占8.6%;学历以中专为主76例,占65.5%,本科学历8例,占6.9%,大专32例,占27.6%;职称以护士为主,有64例,占55.2%,护师41例,占35.3%,主管护士及以上11例,占9.5%。

2.2论文写作中统计软件应用情况

在116例护士中,发表过论文的6例,占5.2%,尝试写过论文的31例,占26.7%;在写过的论文中,以护理综述类居多,占86.5%,调查研究较少,为13.5%;在有关调查研究论文中,一般采用的分析工具为excel软件,占94.6%。

2.3护士对统计分析软件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本研究主要针对excel和spss护士常用的两个统计分析工具进行调查。非常了解excel在论文统计分析中的正确应用仅8例,一般的有63例,了解较少的45例。对excel在论文中统计分析中应用的掌握程度与是否尝试写过论文及是否发表过论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4,p = 0.000)。听说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11例,使用过的5例,能正确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分析的4例,但能正确进行t检验、f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分析的仅2例。

2.4 护士对统计软件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的认识

84(72.4%)例护士认为统计分析软件在统计分析中重要,23(19.8%)例护士认为一般,9(7.8%)例护士认为不重要。不同年龄(χ2=12.426,p = 0.031)、不同学历(χ2=6.521,p = 0.000)及不同职称(χ2=7.365,p = 0.000)的护士对统计软件在统计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统计分析软件的学习需求情况

2.5.1学习统计软件类型 在调查的所有护士中,87.9%的护士认为学习统计分析软件是有必要的。78例认为学会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即可,占67.2%;38例认为还需要学习spss软件,占32.8%。

2.5.2学习途径 59例希望通过学习班中老师面对面讲解,32例希望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25例则希望通过杂志或书本自学,分别占50.9%、27.6%和21.6%。

2.5.3学习方式 102例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实际操作练习,占87.9%;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演示的71例,占61.2%;同时希望补充理论知识讲解62例,占53.4%;统计分析作业指导的选择人次数为53次,占45.7%。

2.5.4学习内容 选择学习分析方法如χ2检验、t检验、f检验、秩和检验等的95例,占81.9%;如何用统计软件绘制正确图表的56例,占48.3%;学习统计方法适用条件和原理的仅12例,占10.3%;学习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的10例,占8.6%;同时学习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者13例,占11.2%。

3讨论

3.1护士职业成熟度较低、护理科研参与率较低

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来看,护士的高职称较少,学历较低,反映了护士的职业成熟度较低,这也是我国护理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职业成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士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护理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护士不断学习,提供培训、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护士的职业成熟度,同时,引导护士参与科研,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提高护士科研的参与率及科研能力[5,6]。

3.2护士对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护士常用的统计软件为excel,但掌握excel软件在论文统计分析中的正确应用的较少,同时,对统计分析中常用的spss软件了解的人也较少,可能与护士的知识结构简单、科研水平较低、很少参与科研等有关。

上一篇: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 下一篇: 化工环保与安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