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44

心理咨询师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1)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    一例可疑神经症的案例报告   

姓    名:           贾佳              

身份证号:     610113198408070043      

所在省市:         陕西省西安市        

所在单位:                             

一例可疑神经症的案例报告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贾佳

摘要:本文是一例可疑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报告。主要症状表现为:间歇性头疼,心理冲突变形,工作与人际交往受到影响。该求助者是女性,半个月前与领导因为工作安排发生较严重人际冲突,当时引发剧烈情绪波动,事后几周工作绩效较差,两周前出现间歇性头疼发作。经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神经衰弱,未发现严重器质性病变。头痛出现后,该求助者开始出现对身体疾病的恐惧,对领导的怨恨冲突加深,近一个月内心冲突严重,人际交往受到影响,不敢出门,害怕突然发作头痛。咨询师应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经过两个月十次的咨询,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半年后随访,求助者心理冲突缓解,能正常工作和学习,在人际交往上也得到了改善,头痛也不再发作。

关键字:可疑神经症  人际冲突  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某求助者,女性,36岁,汉族,硕士学历。已婚,育有一子。有一个小6岁的弟弟和被叔叔领养的亲妹妹,6岁前与父母分离,在外婆家长大,6岁以后与父母同住,第一年由姑姑负责教育,树立规矩。成长过程中学习较好,顺利考入大学,从某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学院任教。36年前身体无大碍,目前患有头痛,但无重大疾病,精神面貌一般。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

两周前,我与跨级男领导(主管教学副院长)发生争执。原因如下:一个月半月前,直属女领导安排我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各高职学院对这一赛事非常重视,我以前没有指导过大赛,也不想参加,我对学校的各种比赛不在乎,认为上好自己的课,管好孩子就行了,不追求名利方面的事情,也懒得参加。这此,女领导要求我参加,我内心不愿意,但是教研室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其他同事不是以前参加过,就是比我还不问世事的人。于是,我觉得这次逃不过,就只能参加了。我和另外一名男老师共同指导,期间,那名男老师跟我说,让我找副院长谈一下,就说学校供学生备赛的软件版本太旧了,如果用这个软件备赛,成绩肯定不理想,希望领导能考虑为大赛重新购置软件。于是,我就去找副院长谈这件事。结果副院长当时态度就不太好,说以前参赛也用的这个软件,都能取得成绩,怎么轮你指导学生软件就得换了?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被误解。我想起他们在开会的时候说的话,好像意思是一切为了学生,其实老师遇到困难需要支持的时候他们领导能躲就躲,能推就推。然后,他还误解我,我是一心为了学生好,那个软件已经过时了,说我不能克服困难,我只是问一下,能换就换,换不了就算了,他说那话什么意思?!当时我就跟他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没想到,下午开全系大会的时候,他还把这件事在其他同事面前公开,并提了软件的名字,当众指责我不愿意克服困难。他在全系面前提软件的名字,就等于公开了这件事,谁都知道哪个教研室在用这个软件,哪个老师在指导大赛。我当时就气的不行了,会后准备找他去理论,结果他不在,我的状态被另外一个老师看到了,阻止了我。她应该能看出来我非常生气,我当时就想直接拍开副院长的门,跟他理论理论,凭什么这么说我?!

后来的备赛中,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开始剧烈的头疼,疼得我都哭了。后来,比赛结果也不太理想,我的头疼还持续发作。我觉得特别难受,心想,大赛过程再辛苦,也不至于累到生病吧?那天跟你聊天,你提醒我说会不会跟心理的冲突有关,我觉得是的。就在我跟副院长发生冲突之后几天还是当天,我记不太清了,我就开始头疼了。我去医院神经内科检查了,拍片子做检查都没有严重问题,有一点说头后面的供血不太好,可能有影响。诊断结果是神经衰弱。我猜我这个问题可能跟心理问题有关就来找你咨询了。

我现在害怕系里开会,我觉得那些领导说的话带个系部的不是正能量,就是压迫。我不想听领导说话,听后感觉恶心。因为领导太“假”了,会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那天我听见领导说招生问题的紧迫,说“一个学生=3万元”,我听完都快吐了。我还发现,我不能忍受领导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标准,这样我就不会做了。

另外还有在生活中,我跟老公相处得不好。他不负责任,不管娃,管娃的方式也不对。我对他妥协委屈自己,但是自己身体累,心也累,没有支持。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咨询师到求助者的办公室做咨询,看到求助者个子不高,穿着打扮较个性,看我进来忙着给我倒水,缓解紧张状态,不自然。咨询师和求助者同时也是同事关系,咨询师以朋友的身份寒暄了几句,坐下,直接关心求助者最近的状态,求助者逐渐放松。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能逻辑清晰,对自己的情况自知,叙述明确,有求治的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1)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的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求助者曾在综合医院做过CT、神经功能测试、心电图、X线检查及一系列生化检查,颈部动脉血管有点堵塞,其余检查未发现其他问题。(2)个人史:有一个小自己六岁的弟弟,还有一个被送叔叔家寄样的妹妹,6岁前在农村姥姥家长大,六岁接回来跟父母同住,写作业由姑姑监督完成,学习、规矩等是姑姑负责管教,爸爸妈妈一直不太管她。上学后成绩一直良好,顺利考上大学,然后工作当了老师。以前生活比较平顺,青春期期间与前男友相处分手第一次有痛苦经历,之后成为妈妈,开始了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忧愁。与老公相处也不愉快,生活中埋怨指责老公不负责任。求助者对不负责任的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厌恶。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过程:

(1)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求助者又头痛,通过止疼药一个小时能缓解,通过综合医院的检查,无法确定颈椎供血是否与头痛有关。

(2)内心冲突属于变形。担心开会听到领导心口不一的话,已经跟道德无关。另外出现头痛,心理冲突会尖锐。通过简易判断法:病程不到三个月,得分1分,精神痛苦,病人出现求助,得分2分;还在上班,但有担心不敢出门,怕头痛发作,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得分2分。总分5分,初步诊断为可疑神经症。

(3)心理测试

SCL-90:总分191分,其中恐怖因子3,强迫症状:2.8,精神病症状2.8,敌对因子2.7,人际关系敏感2.6,焦虑因子2.5,忧郁因子2.4,其他2.3以下。

(4)对该来访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来访者产生问题的原因:

1、生理原因:青年女性36岁,承担主要家庭责任,身体疲惫。

2、社会原因:第一,该院校的技能大赛成绩领导比较看重,求助者在成长环境中被赞赏的声音多,批评的声音少,难以接受批评和失败。第二,求助者在成长过程中以来权威的认可,生活中的规矩是权威订立的,按照权威的做就会被认可,权威如果变化标准,求助者会无法适从。求助者的成长环境有依赖性人格障碍和焦虑性人格障碍的可能性。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感到无助。喜欢被人接纳,有讨好倾向,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习惯性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比如系部会议。

根据以上分析,对该求助者的问题初步诊断为可疑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1、近期目标:(1)消除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体验。(2)消除求助者头痛。(3)改善与领导和老公及周围其他人的关系。

2、远期目标:在达到以上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行为正常、人格完善的目标。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及原理

(1)咨询方法: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建立咨询关系

第二:确定咨询目标

第三: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

第四:检查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第五: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第六: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第七: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2)咨询原理:认知治疗是建立在治疗性联盟的基础上,咨询师通过运用热情、专注、关心、尊重、共情等技术,以求助者的问题为基础,解决求助者认知上的偏差、错误行为及不良情绪。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合作和积极参与,让求助者决定谈什么话题,从中咨询师来识别其想法的曲解之处,概括要点,做出家庭作业安排表;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与求助者共同确定目标,而目标的确定一定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设定的具体的,可实施的;认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认知治疗具有结构性,咨询师在治疗期间要遵守其结构性原则,并由教会求助者识别、评价自己的功能不良的想法和信念,并对此做出反应,教会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而且强调防止复发,将治疗延续到咨询以外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让求助者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2、明确各自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第一,求助职责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义务: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第二: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2)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有关的心理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3)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尊重求助者,遵守约定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1)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2)时间安排:每周五下午。

七、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每个阶段的内容:(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1-2次)。

目的:A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信息。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C通过心理测验,辅助咨询并明确主要问题。

(2)方法:A运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相关技术。B摄入性会谈。C运用心理测验工具。

(3)过程:A建立良好的关系B进行心理测验,通过SCL-90了解求助者目前可能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所在。C解释心理测验的结果D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技术与求助者建立初步咨询关系。E通过摄入性谈话,收集求助者的信息。F介绍认识疗法。G向求助者公开相互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3-8次)

A目的:第一、确定咨询目标。第二、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偏差。第三,调整求助者的不良情绪。第四,改善求助者的错误行为。B方法:第一,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第二,运用建议、演示和模仿检验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第三,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纠正求助者的核心错误观念;第四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

(3)过程:

A确定咨询目标: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上,与求助者达成共识,确定一下四个咨询目标:第一;消除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体验。(2)消除求助者头痛。(3)改善求助者与领导和老公及周围其他人的关系。

B运用提问技术:运用开放式提问方式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比如,现在最困惑你的问题是什么?领导说一套做一套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跟原来的女领导之间发生了什么?你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呢?

C运用自我审查技术:鼓励并引导求助者说出她对自己的看法。例如,通过对领导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让她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让求助者意识到“我得按一个标准去做事,这个标准是权威的,如果没有权威,我就没有安全感。”让她意识到“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

D运用建议技术: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是她对自己不适应行为的直接、具体的解释。例如,在处理和同事关系的时候,她痛苦讨好的结果仍然是同事有好事不想着她。她背后的信念是:我习惯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利益或信念冲突的时候选择讨好,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关系。建议,下一次遇到利益问题的时候,勇敢为自己争取,看看自己是否还能与对方和平共处,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E运用演示技术:“对于我不会与人进一步相处”的表层错误观念,通过演示技术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咨询师扮演求助者的角色,而求助者扮演孩子班主任的角色,进行对话沟通,了解关系无法进一步的原因。另外,针对与上级发生冲突的问题,让求助者担任领导的角色,而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求助者从他人角度来分析,作为领导需要怎么样的员工。

F运用模仿技术:为了更好地与领导、同事相处,让求助者观察其他与同事领导关系相处很好的同事他们是如何跟领导、同事沟通的。让求助者去想象自己能否做到。

G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在与求助者会谈中,求助者反复强调“我很单纯,很容易相信人”,通过这样的句子进行语义分析,把主-谓-表的结构换成“我”有关的具体事件和行为,表语上的词应该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价,通过语义分析和转换,引导求助者说出具体有特定意义的句子。比如,“我上次相信领导会上的话,表现出我以前认为领导的话是他的心里话。”

H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求助者的偏差认知和错误行为不良情绪往往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过行为矫正来改变她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但一定要经过与求助者的协商,达成共识,用行为矫正才能达到效果。比如,要求她在人际关系方面与领导保持良好的人际界面,正常交往几个月以上;在情绪体验上,制定情绪晴雨表,每天对自己的情绪体验进行评分,成就感1-5分,满足感1-5分,在连续得到5-10个4分以上成绩时可以找咨询师进行咨询,将当前的体验表达出来。

(3)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9-10次)

最后一个阶段的方法是使用认知复习的技术巩固新观念,使用心理测验再次评估咨询后的情绪和行为。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评估:通过两个月的咨询,症状得到了改善,行为改变,情绪改善,头痛症状消失。

2、心理测量结果与咨询前相比:SCL-90总分153,其中恐怖因子1.8,强迫症状:1.8,精神病症状1.7,敌对因子1.5,人际关系敏感1.6,焦虑因子1.5,忧郁因子1.5,其他1.5以下。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2)

论文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3)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4)

日本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渐进入专业化的培训。近年来,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中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呼声,就是心理学各个相关学会正在联合,倡导认定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基础资格”和“职业资格” [1]。到目前为止,日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资格认证主要来源于各种学术团体。在日本与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相关的学会有近40个。不同的学会有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但是最有影响的专业资格主要有:临床心理士,注册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士,大学心理咨询师,产业心理咨询师。

1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与机构

日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就有专门针对神经症治疗的心理治疗森田疗法。但是普及意义上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从战后50年代开始。195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威廉逊到日本讲学,推动了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询发展,东京大学是第一家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50年代中期,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导入产业心理咨询师制度,国际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也设立了产业心理咨询师岗位。产业心理咨询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高度增长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种种心理问题。如青少年中的欺侮、逃学、自杀,中年人的忧郁、酒精依赖、身心疾病等带来的危机,老年人的疏远感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都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课题。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司法、社会福利、产业、社区等。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文部科学省从1996年开始派遣学校咨询师到中小学去工作,派遣人数逐年增加[2]。日本的大学大多数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平均每个中心专职咨询师1.3人 [3]。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邀请咨询,扩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神经科、小儿科等都有心理治疗人员。医疗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从儿童到老人,从患者到家属,范围广泛,工作包括协助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验及评估,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对于非精神疾患的病人,需要心理治疗的也很多,例如老年人的临终关怀、癌症病人的心理重建等。司法领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设在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少年院、保护观察所、监狱等机构中。福利领域很宽泛,包括从幼儿到老年的服务。社会福利领域有多种国家资格的专业人员,例如社会福祉士、精神保健士等。作为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福利机构有心理评估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士、心理治疗师。他们活跃在儿童咨询服务机构、身心残障人士服务机构、老年福利机构。产业心理咨询是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企业的保健管理室、员工咨询室、职业咨询所等领域活跃着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2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与管理

2.1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

在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还没有国家资格和标准。许多在医院、学校、企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的人员强烈企盼国家资格认证制度。2005年的国会上,提出了由国家认定临床心理士和医疗心理士的议案 [4]。目前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资格主要由各专业学术团体认证,比较有影响的专业资格有十种:临床心理士(1988年开始认证)、产业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注册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大学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学校咨询师(1989年开始认证)、学校心理士(2004年开始认证)、家庭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临床发展心理士、健康心理士、艺术治疗师。其中法人协会认定的临床心理士和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认定的产业心理咨询师影响最大[5]。

2.2临床心理士资格认证与管理

临床心理士是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的专业资格。从1988年9月开始资格认证工作,目前日本已经有约17000人拥有临床心理士资格,也是唯一需要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获得的资格。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大学和研究生院的专业训练,而其他资格则主要通过各个协会或者学会的培训。临床心理士的申请条件是指定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2006年5月1日为止,日本全国一共有156所大学通过了指定审查。这156所大学具有较完善的临床心理士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和设备。临床心理士的工作主要有能够选择和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技术进行心理评估,学习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提供有效能的心理治疗[6]。临床心理士必须学习的知识包括:(1)心理测试(包括问卷法和投射法)。(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游戏疗法、心理剧、箱庭疗法、绘画•艺术疗法、催眠疗法、团体治疗)。(3)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庭心理学)。(4)哲学•文化•宗教。(5)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机构是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该协会是由日本16家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学会联合而成的。临床心理士资格申请和审查流程见图1[6]。

获得临床心理士认证后,每5年需要重新审查。在这5年期间,临床心理士必须获得15分以上才能重新更新资格。这15分中必须含有以下(1)和(2)中任何一个项目,并跨越3个不同的项目:(1)协会举办的临床心理士研修会和心理健康会议;(2)协会主办的全国大会,以及各个地区临床心理士会主办的培训;(3)协会承认的相关学会主办的活动;(4)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坊和培训;(5)协会承认的督导经历;(6)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著作的出版。

2.3注册心理咨询师

认定心理咨询师即注册心理咨询师,是由成立于1967的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专业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有会员6000多人,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咨询学术组织。从1989年开始的资格认证已经有1000多人获得此项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定的注册咨询师每7年需要再次审查。这样的制度是为了促进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人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注册咨询师资格认证申请及审查过程见图2[7]。

2.4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与管理

日本从1992年开始实行了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并得到劳动省的支持和劳动大臣认可。产业心理咨询师主要以个人服务为主,必要的时候需要担负预防的职责,承担起对一般员工进行教育训练的职责。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包含心理咨询各种技法在内的心理治疗能力,而且要开展各种预防、保护工作,还需要担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者和初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分为产业咨询师(初级)、资深产业咨询师(中级)、高级产业咨询师(高级)。对于产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的人员,社团法人•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将给予登记并颁发合格证书,授予产业心理咨询师称号。产业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三级体系见图3[8]。产业咨询师考试(初级)内容见表1[9]。

2.5大学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管理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成立于195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1999年5月14日,在学会第18次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确立学生咨询的专业性,被认定者的名单将送到全国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长手中,从而使取得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学校的咨询活动能够得到领导的推动和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会会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

2000年6月文部省高等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充实大学生活的方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建我们的大学》文件中,强调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使咨询师的资格专业化、专职化。也就是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推进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学会在关注其他心理学资格认证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起学会的特别资格认证。目前拥有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100多人。其申请条件和流程见图4[10]。

取得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即重新登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取得资格的5年间仍然是本协会成员。(2)在5年中3年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咨询机构从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援助工作。(3)取得资格的5年间,满足以下3条:①撰写与学生咨询有关的著作、论文、案例报告、翻译文章等取得2分以上的分数;②在本协会主办的大会上口头发言1次以上;③参加本学会主办的研修会、演讲会、研究会等30学时以上。如果从事督导工作5次以上算作20学时。

3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

在日本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员培训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是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职前培训,也称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毕业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第二是由学会及学术团体提供的在职专业培训,如由日本心理咨询学会等相关机构通过培训班、工作坊、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的培训;第三是由民间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下面介绍这三类培训的具体培训要求、课程设置。

3.1学历教育

日本现有大学中设有心理学科系的有106所,其中国立大学37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65所 [11];设有培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的学校有98所。从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要求看,学历教育应该是主流。

3.1.1 临床心理学专业培训及特点

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来说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2]。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拥有8个专业,在全国国立大学中规模最大。精神发展临床科学专业是其中一个。从本科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学习指导、态度形成•态度改变、生涯发展、意欲•动机形成、认知•思考、性格形成、人格变化等内容,并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以后期望成为临床心理士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可以选修投射法基础、临床面谈法、临床案例研究法等课程,并进入研究生院心理发展科学专业。心理发展科学专业是文部科学省在1990年设置的学科,这个学科以人类的发展(幼儿、儿童、青年、成人、老年)为纵轴,空间的扩展(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域社会、跨文化)为横轴,培养心理临床的实践家,以及以临床为特长的学者。心理发展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1. 发展临床心理学特论(必修)、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演习Ⅰ、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注:在“特论”中主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性研究,“演习”中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学习,而在“实习”中则是自己一边接受督导,实际接待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 家庭发展临床学特论(必修)、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Ⅰ、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3. 生涯发展教育学特论、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演习Ⅰ、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实习。4. 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特论、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演习、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实习。

附属的临床教育设备:名古屋大学在1985年通过文部科学省的批准,继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之后,建立了日本第五个大学附属的“心理教育相谈室”。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成员构成的咨询室,不仅完成了对研究生的训练和培养,还每年向社会以及社区提供数百次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并实行收费。研究生在这里持续地接受教授以及校外心理临床专家的督导,使得自己的技术逐渐熟练,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名古屋大学心理临床训练要求严格,通常开始的半年只能在单面镜下见习,给教授以及高年级学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然后再在教授的陪同下逐步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督导制度很完善,第一年督导由指导教授担任,第二年以后需要自己付费找学校指定的督导师,督导需要定期汇报督导情况给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案例研讨会,案例研讨会分3-4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有数名教授以及校外的督导师参加。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工作于精神病院、儿童咨询所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博士研究生虽然大多成为大学老师,走上学者的道路,但是他们都从事于研究和临床两方面的工作。

3.1.2咨询心理学专业培训特点

以筑波大学为例来说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3]。筑波大学人间学类(相当于学院)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心身障害学的三个专业。心理学专业又分为实验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言语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五个领域,由三十多名教授构成,进行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

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概论、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实习、心理学研究法、毕业论文等等。如果希望以后从事心理临床的学生还需要选修心理诊断、心理疗法、咨询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演习、咨询心理学演习、临床心理学实习和临床心理学特论等科目。

进入研究生院以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咨询、临床心理学特讲、演习、学生指导论、学生理解等。此外,临床心理学实习和督导将占去研究生们的大部分时间。筑波大学拥有附属心理相谈室,对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从1992年开始收费。研究生将在这里一边接受教授的督导,一边完成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训练。

在筑波大学,心理临床训练分成4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单面镜下见约半年,给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第二阶段,在教授的陪同下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第三阶段,自己一个人能够进行咨询,每做完一个咨询就要报告给督导。第四阶段,可以陪同下级生作咨询,并给与指导。每周有一次案例研讨会,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保护观察所,儿童相谈所,教育相谈所,还有企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人事部等等。

3.2 在职培训(包括学术机构的培训和民办机构的培训)

3.2.1 民间培训机构

在日本有一些注册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例如财团法人关西心理咨询中心就设有专门的咨询师培训系统。他们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长年从事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训。

3.2.2 学术团体培训

3.2.2.1 日本心理临床学会对临床心理士的培训

获得临床心理士资格以后的持续教育,主要由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日本临床心理士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临床心理士会主办多种培训来完成以外,每年定期召开的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也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会员数,截止到2007年10月31日是20,778人,远远超过日本心理学会的会员总数,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学术组织。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专业人员培训主要通过工作坊,案例报告•公开督导方面。工作坊的内容全面,有适合初学者的,也有适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的。而每一个案例报告•公开督导计时一个半小时。报告者有经验浅的咨询师,也有从事心理临床二三十年的老前辈。由于心理咨询和临床的特殊性,从案例报告和督导中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积累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3.2.2.2日本学生相谈学会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也就是大学心理咨询学会,作为大学心理咨询师认证基础,专门制定培训的内容。按照认定规则,《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涉及学生咨询总论、咨询的理论与学习、案例评估、大学生诸问题、大学教育与学生咨询、调查研究6个领域,通过学会主办的培训班、讲演会、研究会等形式,确立大学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所涉及的必要内容 [14]。

3.2.2.3 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①除了进行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工作外,还需要从事与相关人员的联系、环境的调整、善用社会资源等工作。②必须对系统内的咨询师和同行咨询师以及管理监督者进行咨询、建议和指导。③必须开展为了维护员工心理健康而组织的、由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④必须对下一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进行支持和指导。⑤需要把握不同职场劳动管理的特色,根据职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具备为了解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的能力。⑥实施根据劳动安全卫生法第70条第二项规定的“建设快乐的职场”的要求,把尊重个性作为根本原则。劳动者的个性形成除了受到性别、年龄、体力、技能、生理机能的影响,也受到心理机能的影响。此外,为了建设快乐的职场,做到快乐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和不同职种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产业心理咨询师(初级)培训总学时169小时,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48小时(必修的科目共四门,其中产业心理咨询概论18小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12小时,人格理论9小时,职场心理健康9小时);心理咨询实用技巧训练81小时;小论文和对话分析等40小时。中级产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对人生、职场的学问、经验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在具备必要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包含心理健康内容的劳动管理、劳动法的知识,企业、组织和其中人员的产业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15]。

4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其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要在全国1万所初中配备专职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厚生劳动省也提出5年中培养5万名职业咨询顾问的政策[16]。同时,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正在为推进育儿心理咨询师的发展合作。但是总体来看,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具有良好信誉,专业服务水准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可能采取短平快的培养方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训练。近年来,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迅速,培养专业人员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不断增加,但是师资跟不上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正在探索之中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6.

[2]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56.

[3] 大利,林昭仁,三川孝子,等.2003年度学生相にする.学生相研究, 24(3):269-304.

[4]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7.

[5]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ナツメ社,2004:202-223.

[6] 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になるために.诚信书房,1988.

[7]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0.

[8]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1.

[9]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67.

[10]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2.

[11] 松原达哉.日本の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心理法のと状.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主题报告,2006.

[12] 田治.名古屋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10.

[13] 佐々木雄二.筑波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25.

[14]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3.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5)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6)

摘 要:

网络心理咨询因其迅猛以及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规范、理论取向、技术特征及咨询效果等方面。随着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今后的研究将不得不继续考虑怎样在克服网络心理咨询局限性的过程中加强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 研究热点;发展;述评

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4010605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形式,自1995年由Murphy和 Mitchell正式提出,并开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来,因其发展的迅猛及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1]。早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激发了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热潮。目前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包括伦理规范、咨询技术、理论取向和效果评估等四个方面。

一、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问题

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是目前该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Azy Barak对伦理规范研究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1)保密性。网络上没有绝对的秘密可言,几乎所有的心理服务都使用了不太安全的商业性互联网站点,一些非常个人的或敏感的信息容易通过互联网或者公用电脑,被陌生人或系统操作者分接或截取,而隐私被泄露可能性的存在将使来访者在自我暴露时感到犹豫[2,3];(2)心理服务的质量。网络心理咨询指导方针所标识出的一系列“治疗标准”中,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怎样核查网络心理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网络对审查制度、规章和监控的无能,无异于一张对庸医和盗窃(信息盗窃)的邀请函,由于来访者无法核实网络心理咨询员的资格和信任度,给他们提供帮助的所谓“专家”,可能只是来自任何高校的心理学毕业生到博士水平的从业者,甚至只是一般的心理学爱好者,而究竟是“谁在提供服务” 将对心理服务的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2,4]; Thomas, Forcht & Counts提出互联网不仅需要法律来保持其有序,也需要有伦理规范的工作者[2]; Bloom、Murphy 和 Mitchell在评论和分析了大量伦理规范问题后,主张网络心理咨询应该严格采用伦理指导方针,并且最大限度地强制执行,同时也建议需要适当地对网络心理咨询师进行训练[1,5]; Ainworth,Grohol提出可以通过“审核咨询师的资格证(例如:教育情况和经验)”来保证心理服务质量,这样来访者在选择服务之前能够联系创办人来核实咨询师的真实情况[2]; Kathleen T. Heinlen等人的研究表明,有资格认证的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NBCC标准遵守的水平显著高于没有资格认证的从业人员[6];(3)技术困难或需要特殊技术以运作在线服务。网络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应该接受适当训练,并使用特殊的技能来提供他们的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形式,从业人员获得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或援助的特殊训练和经验非常重要;比如网络心理咨询师应该为那些在网络交流中可能会发生的,而在一般咨询和治疗情景中非典型的情绪和行为做好准备[2];(4)使用网络工具评估个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局限性会引起某些伦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师应该意识到这些局限性,并且知道怎样合理地处理[2]。

此外,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也受到了一些专业组织或团体的关注。它们针对互联网对咨询专业造成的影响、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可能引发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事务展开了研究,并且还相继制定出了如下网络心理咨询的指导方针或伦理准则。

(一)NBCC

美国全国合格咨询师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Certified Counselor,简称NBCC)成立的网络咨询委员会(Web Counseling Committee)首先制定出了网络心理咨询的指导方针,并继而发展成伦理守则,他们希望能通过这种虽然在学术界仍有争议的方法来减少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可能给咨询师和来访者带来的冒险与危险。NBCC1998年的网络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内容主要包括[6,7]:①审阅现有的伦理守则和责任领域,以避免违犯;②告知网络咨询的来访者通过加密的方法来确认来访者、咨询师或监督员之间通信的安全性;③告知来访者有关每一阶段的咨询资料将是否、怎样或在多长时间内被保留;④当难以确定网络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身份时,设法通过使用诸如暗语,数字或图形等方法确定冒名顶替者;⑤当网络咨询的对象是未成年时,如果需要获得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应确定具有同意权的人的身份;⑥当与其他电子资源共享网络咨询来访者的信息时,应当遵循适当的信息透露程序;⑦谨慎考虑对网络咨询来访者自我暴露的程度,提供一个网络心理咨询师暴露水平的基本原则;⑧提供与所有适合的认证团体和许可委员会网站的连接,以利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⑨连接NBCC、认证培训中心(CNN)或网络咨询来访者所在州或省的许可委员会,以获得至少一个在来访者所在地区可以联系到的咨询师的名字;⑩与访者讨论当咨询师不在线时的联系方式;B11网络心理咨询师在他们的站点上提供那些他们认为不适合使用网络心理咨询的问题;B12对来访者解释因为网络技术原因造成失误的可能性;B13对来访者解释怎样处理来自网络心理咨询师或来访者因为缺乏可视的线索而造成的误解。

(二)ACA

美国心理咨询协会(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简称ACA)1999年10月的伦理守则专门制定了通过互联网使用电子通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适当标准,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4]:①保密性。涉及到信息保密、信息告知、来访者弃权协议、电子通信记录,以及以电子方式传递来访者信息等;②建立在线心理咨询关系。包括在线心理咨询的适用性、咨询计划、(治疗)持续的覆盖面、网络心理咨询师的能力界限,以及处理年幼或无法律上行为能力的来访者时的相关规定等;③法律注意事项。主要规定了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所需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等。

(三)APA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守则并未专门针对互联网或电话所提供的网络心理服务做出特殊规定,这些渠道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所引起的伦理申诉只能以个案的方式加以处理。该组织1997年11月发表的声明中指出[8]:由于通过电话、电信会议或网络提供服务的情况在不断增加,在新版的伦理守则修订完成之前,伦理委员会推荐其伦理守则中1.03,1.04a、b、c,1.06,1.07a,1.14,1.25,2.01-2.10,3.01-3.03,4.01-4.09,5.01-5.11等关于专业资格、治疗关系、保密条款、知后同意等方面的条款,作为从业人员提供上述类型心理服务时的参考。

二、网络心理咨询技术问题

国外研究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对网络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和相关理论的探索。我国台湾的一些研究者,也在近几年开始尝试对基于文本的实时网络心理咨询历程及相关技术进行分析,正如王智弘等所指出的,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使用的咨询技术种类和次数,常被视为决定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9]。此外,由于借助了网络这种新的沟通媒介,相关的媒体技术也是网络心理咨询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一)网络心理咨询中的口语反应

在无法有效利用来访者的肢体、表情等非言语信息的网络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的口语反应使用情况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通过对我国台湾网络心理咨询口语反应使用情况研究的结果对比发现[9]:

1.网络心理咨询情境与面对面咨询情境对比

咨询人员在网络心理咨询情境中,比面对面咨询明显常用的口语反应是“轻微鼓励”和“赞成-再保证”,网络心理咨询情境中较不足的口语反应包括重述、反映情绪、高层次同感、搜集数据、补充、摘要、探索情绪等;在网络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双方都处于较少压力的状态,咨询人员能从容应用咨询技术处理个案问题,但对来访者非言语行为的不易掌握是一个最大的障碍。

2.网络实时咨询与电子邮件咨询对比

开放式问句与重述是电子邮件咨询与网络实时咨询中都常出现的口语反应类型;其他(与个案问题无关的咨询员陈述)和提供信息,在电子邮件咨询中比网络实时咨询中更易出现,且频率很高;网络实时咨询中常出现的封闭式问句、赞成-再保证,在电子邮件咨询的出现率为次高;咨询人员在网络实时咨询情境中“情感反映”的出现比率较少;直接引导、挑战、立即性及自我表露则是电子邮件咨询中不常使用的口语反应类型。

(二)基于网络的心理咨询技术

作为网络心理咨询技术发展的先驱者,Mitchell和Murphy总结其多年的网络电子邮件咨询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网络心理咨询技巧。我国台湾学者王智弘、杨淳斐将前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11]:

1.使用文本实现的“会谈”技巧

主要包括文本呈现、情绪深化和关系增进的技巧。文本呈现是指通过解读如字型的大小、错字或别字、斜体或加粗等文字信息和利用网络符号、空格、顺序地插入回复等文本形式,来帮助掌握来访者的个性、强调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程度;情绪深化是指在文中以情绪括号、比喻性的语言等来传达与深化意义,增加双方的沟通,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关系增进是指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缺乏很多非言语线索(如眼神交流),即使使用视频方式,也很难形成类似于面对面咨询中的情境,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技巧来辅助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2.网络操作的技巧

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和媒体运用的技巧。良好的设计可以使咨询工作更有效率,每个设计环节都要经历程序规划、窗体设计与程序撰写等工作才能完成。网络心理咨询的程序设计通常涉及到接案程序、知后同意程序、效果评估程序等三个方面。接案程序包含来访者通过网站求助、填写知后同意书和基本信息等步骤;知后同意程序是指事先将网络心理咨询的性质、适合讨论的主题、保密的限制、网络安全的考虑、彼此身分辨识的方式等相关信息告知来访者,以保护来访者的权益;效果评估程序主要是评估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可在咨询的不同阶段实施。

此外,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者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体心理学知识与运用媒体的技巧,例如: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程序、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熟悉所在咨询机构的网络心理咨询操作程序和软硬件设备;其中,基于文本的网络心理咨询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字输入技巧和良好的写作技巧,基于语音或影像的咨询师则应具备熟练运用录像音设备的技巧。

三、网络心理咨询理论取向问题

心理咨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等重要的理论模式与流派,不同的理论取向对心理咨询的性质、目标、方法等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网络心理咨询应该采用何种理论取向,已成为该领域研究中探索的重要问题。我国台湾心理学家王智弘、杨淳斐在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中得出,目前网络咨询工作中被建议采行的理论取向包括[10]:叙事治疗、焦点解决、多重模式与认知行为治疗等。

(一)叙事治疗与焦点解决

Mitchell和 Murphy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心理咨询过程,运用“叙事治疗”和“焦点解决”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叙事治疗重视书写的传统、文件的运用与问题的外化等概念与作法,帮助来访者从造成问题的旧故事中解套出来,协助当事人重写故事,朝向健康之路发展。焦点解决强调正向的例外、问题的重新建构与改变之积少成多等概念与作法,帮助当时人找到可行或有用的想法、感受、行为方式和资源等,积少成多以化解问题。“叙事治疗”和“焦点解决”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协助来访者发现那些被主流故事所掩盖住的故事,这些新故事益于心理健康,或描述能力与成功,可以帮助来访者达到化解问题的目的。目前电子邮件沟通关系中的叙事心理特质已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

(二)多重模式

Lazarus的“多重模式”提出BASIC-ID(即行为、情绪、感觉、意象、认知、人际、药物与生物功能)的概念,它强调心理咨询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王沂钊认为BASIC-ID结合萧文的短期咨询IDE(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 Existence)模式,可在上网行为、上网-离网情绪、网感官经验、网络与真实自我意象、网络与真实人际互动、药物使用与生理状况、发展任务与危机、生命存在议题等九大层面上以整体观来描述网络成瘾者,并提供网络心理咨询辅导服务。虽然这种观点尚无实证证据,但不乏创意和可行性。

(三)认知行为治疗

Ellis的合理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Beck的认知疗法(CT)和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治法(CBM)都是有名的行为取向策略,Day和 Schneider曾首先将认知行为取向运用于通过影像或声音进行的远距离咨询情景中。其历时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远距咨询的效果并不亚于传统面对面咨询。这不仅为远距咨询的有效性提供实证证据,同时也间接说明认知行为取向咨询策略在网络咨询上的可行性。

四、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

超过半数(62.2%)的咨询师认为网络心理咨询能解决20%~50%的来访者的心理疾病,仅有2.7%的咨询师认为能解决80%以上的来访者的心理疾病[11]。目前的网络咨询服务尚缺乏成效评估的部分,但许多相关的研究可以为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提供佐证。

台湾林世鸿对大专院校学生使用电子邮件咨询服务后对咨询的咨询满意度(counseling satisfaction)的调查 [10],以及Aaron等对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的态度进行的对比调查等[1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心理咨询有效程度;Michael等关于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在情感理解、自我暴露、亲密度、过程的深度等指标上的对比研究[13],以及Aaron等对男性在网络心理咨询与面对面心理咨询中知觉评估等对比研究[14],直接尝试对人们因非言语线索缺乏而对网络心理咨询效果产生怀疑的背后真相进行解释。

在国内,赵嘉路、贾晓明发现即时网络心理咨询过程〖CD2〗效果在转变内容和转变过程与面询相比有其特点:来访者卷入过程呈现初期更快更深,结束阶段反而停滞的特点,且受多任务操作的影响,咨询关系过程呈现倒U型发展模式,且受网络沟通方式如文字语言、网名、个性签名等的影响[15]。

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可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心理咨询的方便快捷弥补了传统心理咨询的诸多不足,可以更好地为来访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网络心理咨询始终不能替代传统心理咨询,而是作为一种新技术,对传统心理咨询起到补充和推进作用。

五、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领域,其探索的深广程度远远不够。随着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将不得不继续考虑在克服网络心理咨询局限性的过程中,加强网络心理咨询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咨询技术特征

对咨询技术特征的探讨将有可能成为今后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文本的网络心理咨询本身将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在仅仅是文本的交流中,来访者对咨询师文本信息的理解将成为决定他们能够持续解决困难的关键因素;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感将受到没有非言语线索证明的挑战;互联网媒介可能恶化来访者精神病倾向;在缺乏言语交流的情况下建立的治疗关系,实质上可能不同于面对面咨询中的治疗关系,等等[3]。

(二)网络心理咨询临床应用功效

目前只有极少的经验性数据被用于评估网络心理咨询在临床应用上的功效,以后的研究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目前,虽然有如ISMHO(其任务是提高理解、使用和发展在线交流和其他对心理健康有益的信息技术)等组织正在研究网络心理咨询的益处和局限性,但少有关于基于文本的网络心理咨询价值的研究,且这些有限的研究(大多采用的非常小的样本)中,对来访者和服务供应者技术满意情况调查的关注也更胜于对服务中技术有效性[3,9,12,16]。

(三)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和认定

当前的研究极少涉及有关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但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和管理问题定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将对网络心理咨询发展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网络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一些相较于面对面咨询师而言更特殊的专业素质,除了具备面对面咨询师所需要的素质之外,一名合格的网络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在咨询过程中自觉地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在缺乏非言语线索的情况下,懂得使用一定的文本会谈技巧以实现有效的口语反映,使咨询能够顺利地进行;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等等。网络心理咨询在咨询的场所、内容、手段、方法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心理咨询存在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到底在哪儿,它们对网络咨询师的培养有何影响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确定。

(四)在线治疗网络通讯工具

此外,任何涉及到在线治疗中网络通讯工具的功效、灵敏性、治疗潜能新发展的问题都应该继续被控制和研究。目前在评估哪种类型的通讯技术适合那种类型的服务,尤其是对是否某些通讯工具会对特定的人起更好或更坏的影响的研究中达成了小范围的一致,例如有研究者认为那些相信电视能够影响他们的思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适合通过视频会议提供服务,然而有注意力缺陷的多动症儿童通常表现出对视频会议的较好回应。由于网络心理咨询通讯工具的特殊性,这些内容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部分[3]。

参考文献:

[1]Mitchell D. L. , Murphy L. J. . Ethics, email, and the counselling profession[J]. Cognica: the Canadian Counselling Association’s Newsletter, 2002, 34 (2) : 10-14.

[2]Azy Barak.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s on the Internet: A Discipline on the Threshold of a New Millennium[J].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1999, 8: 231-246.

[3]Mark Griffiths. Online therapy: A cause for concern?[J]. Psychologist, 2001, 14 (5) : 244-248.

[4]Ethical standards for internet online counseling[EB/OL].(2010-06-21)[2014-04-02]..

[9]林世鸿. 大专生电子邮件谘商中个案特性, 谘商员口语反应与谘商满意度之分析[D]. 国立台中师范学院咨询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中市, 2003.

[10] 王智弘, 杨淳斐. 网络心理谘商中可行之理论取向与实务技巧[J]. 辅导季刊, 2001, 37(4) : 20-27.

[11]邵波, 刘伟. 基于WEB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J]. 情报科学,2004, 22 (2) : 196-199.

[12]Aaron B. Rochlen, Lee N. Land, Y. Joel Wong. Male Restrictive Emotionality and Evaluations of Online Versus FacetoFace Counseling[J].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2004,(5): 190-200.

[13]Michael J. Mallen, Susan X Day, Melinda A. Green. Online Versus FacetoFace Concersations:an Examination of Relational and Discourse Variables[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2003, 40: 155-163.

[14]Aaron B Rochlen, S Natasha Beretvas, Jason S Zack. The Online and FacetoFace Counseling Attitudes Scales: A Validation Study[J].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4, 37: 95-111.

[15]赵嘉路,贾晓明.即时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 - 效果模型初探:对来访者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11):838-845.

[16]Jeannie Wright. Online counseling: Learning from writing therapy[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2002, 30.

Review and Focus of Research on WebCounseling

XIEChao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7)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成立了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职教师。如何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专职教师进行培养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心理机构咨询专职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培养措施单一

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学习仅有次数的要求,至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面对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单一的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咨询既具有普遍的规律,又具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独特规律的研究比较少,相应的培训也少。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参加的心理学专业学习与社会上其他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内容一样,缺乏针对性。

正如张祖冲(2010)在其文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研究》中指出的那样,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不少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所以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经验,工作实效性不强。事实上,刚毕业的学生所学习到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心理咨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一方面需要尽快学习心理咨询技能,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有实践联系。当前关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实践培训很少,基本上都是靠本校老教师指导或者自己摸索,成长效率较低。

2.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对学生工作不够熟悉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管理和指导。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更是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一些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教师而言,对学生工作了解较少,较难融入学生工作队伍,工作开展存在困难。目前还没有高校或其他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3.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缺乏专业督导

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无论心理咨询师拥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自己难以应对的问题。因此,高校心理教师与一般心理咨询师一样,都需要专业的督导老师。当前,高校心理教师的专业督导方面还存在明显欠缺。

4.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有待重视

教育部门更多的关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咨询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这种忽视,其一表现在入口把持不严,目前尚没有制定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入行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没有对即将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行列人员的心理测查措施;其二则表现在对已经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人员缺少后续心理支持和心理评估。似乎不少高校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咨询教师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帮助,还有可能对学生甚至教师本身造成心理伤害。

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

正如马丽亚等人(2008)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心理咨询师自身就存在人格缺陷或者心理问题,他就很难跟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也很难对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效干预。不仅如此,存在人格缺陷的心理咨询师还很容易受到来访者所陈述的问题的影响或暗示,结果造成心理咨询师自身的伤害。所以说,心理咨询师人格不健全的话,结果有可能其本人和来访者都会受到伤害。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同样如此,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既是对大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其本人的不负责。

2.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

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应该熟练掌握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当然,具有心理学专业基础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好心理咨询,这些理论和心理咨询技能之间有着较大区别。不过,如果没有这些心理学的基础,就很难对心理咨询技能有透彻的理解,也很难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能。 转贴于

3.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熟悉学生工作事务

高校中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隶属或挂靠在学生工作处,从工作关系上,它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如心理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都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而且这些工作事实上就是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教师应该熟悉学生工作,了解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够把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去,才能很好地理顺各种工作关系。

4.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心理咨询技能

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而言,心理咨询技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咨询技能相对于心理学理论而言,它实践性更强,应用性更强。刚刚走上心理咨询岗位的心理学毕业生应积极寻找心理咨询实践机会,多参加心理咨询技能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的培养途径

1.继续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

如前文所述,高校心理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因此,高校和有关机构应该更加重视对高校心理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有一般心理咨询技能,还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更应该有一些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独特规律的内容。

对于对新上岗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教育部门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其内容既要有一般心理咨询技能如倾听、建立咨询关系、各种心理咨询流派等,也要有具体的心理咨询技能如沙盘游戏疗法之类。对于已经从事过一段时间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教育部门应帮助一部分非专业出身的教师补一补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大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则重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咨询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2.积极探索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学生事务工作能力的途径

如前所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客观上则是,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都是从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缺乏学生工作经验。也有些刚毕业的心理学研究生认为学生工作是事务性工作,而自己是有专业技能的,因而不屑于了解和学习学生工作事务。如此一来,有些心理咨询教师因为不熟悉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队伍,致使难以理顺工作关系,给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也影响了自身的工作情绪。

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虽然有其专业性,但是它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心理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认为,让新上岗的心理咨询教师担任1-2年专兼职辅导员可能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基层队伍,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学生。如果能够担任1-2年的辅导员,一方面可以锻炼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学生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他们与学生工作干部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8)

一、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现状

1990年代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开始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一段时间里,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所接触的现实刺激与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究其原因,当然与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关系,但学校在初级预防方面的咨询与辅导工作不理想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在辅导师资的培训方面,除初中及高中阶段心理辅导师资的培训定位较为明确之外,高校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我国高校至今没有开设“职业指导和咨询专业”,因此目前从事职业咨询与辅导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这部分人员虽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专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对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与现实从业人员的低素质状况的矛盾,已成为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一大桎梏。为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以上海为例,针对这一问题,除了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培训辅导师资的课程外,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着力于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推出了职业咨询师的培训,对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培训。在1998年和2000年专门组织了两期由加拿大高校职业教育专家、教授主讲的培训班,并安排学员赴加拿大高校进行考察,从而提升了上海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2002年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部属高校就业指导培训班,邀请美国高校的专家、教授讲课,推动了上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2003~2004年期间,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咨询理论、测量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社会经济等多学科专家多次研讨之后,形成了职业咨询师的初、中级水平认证考试标准。然后,依据考试标准,完成了理论、实习和实训的培训课程设计。2004年9月,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与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联合《上海市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暂行办法》(沪人考[2004]30号),正式启动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2005年6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了《关于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德[2005]22号),以推进上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生涯发展的转变,明确了大学生学业阶段和求职阶段的全程化、全员化的服务理念、内容与体系。随着职业咨询师培训工作的深入,2005年12月又公布了《上海市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工作条例》,正式建立高校职业咨询师和就业工作人员的行业组织,为行业发展和业务交流提供了平台。

从2004年10月开始举办中级职业咨询师培训班起,截至2006年6月底,共培训初、中级学员近400人。经过理论教学、专家带教实习、企业实习、香港实训及考试认证的操作模式,已有136人获中级证书,20人获初级证书。培训学员覆盖全市47所高校、中科院部分研究所以及部分人才咨询公司与企业。

二、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面对的困难

虽然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已经起步,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各类教育人员在辅导观念上的差异、培训机构本身条件不够完备、职业咨询师的训练课程内涵不够明确以及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实习与督导制度尚未建立等,还困扰着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职业咨询专业人员以外,人们并设有充分意识到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性。虽然教育部主管部门了推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文件,高校也在校内开展各类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选修课新课程标准也将出台,但是学校从上到下,从行政管理人员到一般教师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认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高。同样的问题在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反映。如McDowell (1995)在比较行政人员、咨询员及一般教师对咨询师的看法时发现,这些人士对辅导工作者担任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与学业、职业生涯辅导等辅导角色的看法都比较一致,但是教师更认为咨询与辅导工作者发挥的比较多的功能是排课以及教学。[1]Huffman (1993)以263 位学生、111位家长、43位教师以及8位行政人员(总数425位)为调查对象,填答The Role of Counselor Survey (ROCS)后发现,教师与行政人员比学生和家长对咨询与辅导工作者有更好的认同;但教师还是倾向于将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者视为行政人员,认为辅导人员常常把许多与行政有关的业务交给他们做。[2]另外,Schalesky (1993)的研究则比较了更多层面的人士,包括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咨询员培训工作者、学校董事会以及企业界人士等,对辅导人员应发挥的功能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仅咨询员培训工作者与咨询员本身对咨询与咨询的功能比较肯定。[3]

在职业咨询与辅导师资的培训机构方面,目前师范院校的心理系中有一部分相关课程,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于2004年启动了职业咨询师初、中级的培训,然而各培训单位在师资队伍建设及设备资源方面均不够完备,急需在政府或研究单位的帮助下,以足够的师资及设备资源提升辅导人员的训练效果。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训,然而“如何培训”和“培训什么能力”这两大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虽然我们所开设的课程参考了美国的课程体系,但就课程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比较,还是可以发现两者较大的差异。而与美国“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CACREP) 所规定的几个核心领域相比较,国内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课程训练还不完整,也不够扎实,因而导致所学理论或技术无法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再者,以目前的状况而言,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后留校的学士,仅有少数是心理或教育专业毕业的,这样的学科及学历背景对于培训一支专业的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者队伍是非常不够的。

除了专业科目的训练不足之外,目前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专业教育中最大的缺失在于缺乏有系统、有制度的实习督导,咨询实习课程所接受的督导方式与内容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咨询实习课程所要求的实习活动内容与实习时数也明显不足,使得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之前无法取得必要的实务工作经验。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尚无职业咨询员培训课程的标准,缺乏客观准则作为制定咨询实习教学目标的参考。随着国内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教育训练活动日益普遍,社会对于职业咨询与辅导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建立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人员实习与督导制度已刻不容缓。

三、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巧两方面。在知识方面,主要是回答“一个咨询师应当知道些什么”的问题;而技巧方面,则是回答“一个咨询师应当能做些什么”的问题。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Piaget、 Kohlberg、Gilligan、 Selman、Loevinger、 Hunt、 Super、Havighurst 等人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理论中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和Holland的职业类型论、Roe的需要论和Bordin的心理动力论;职业决策理论中Gelatt、Harren、Krumboltz、Kelly等人的理论。在技巧方面,则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至于如何训练,即将发展理论应用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并接受持续的有效督导也是十分重要的。

转贴于

有学者认为,就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综合而言,包括职业咨询理论基础、咨询与辅导实务及专业特质三方面。职业咨询理论基础涵盖咨询理论、人格发展、社会心理及个别差异研究。也有学者认为,基本的计算机使用及统计研究能力也是需要具备的。在咨询与辅导实务能力方面,应包括个别咨询、个案研究、团体辅导、班级辅导、心理测验的使用、行政协调、社会资源的了解、与教师的沟通及咨询、咨询辅导方案的设计与评估等。有些学者还针对各项能力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例如个别咨询能力中特别强调倾听的能力,心理测验的使用特别强调测验的挑选及结果的解释。除了应具备的能力之外,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有的特质、态度与个人的咨询能力也同样重要。在这方面,除了专业伦理守则之外,还涉及投入工作的意愿、能面对挑战、能照顾自己的情绪、能适当的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等。而在辅导理论、实务技术与专业特质以外,一般的教育能力也相当重要,包括组织、营销、教学及熟悉法律、争取经费等方面的能力。

有学者曾提出学校辅导人员培训的课程结构,其核心领域包括心理学、人类成长与发展、咨询与辅导、生涯发展、测验与评估、专业定向;次核心领域包括社会文化基础、统计与研究法、咨询以及学校情境的相关课程等;在专业实习的部份,又分为实习前阶段、初期阶段实习、中期阶段实习、学校的实地实习,对各阶段的实习时数及实习内容也应有明确规定。训练课程中的实习与督导则是准咨询师成长为专业咨询师的重要环节,实习可以让准咨询师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习场所进行验证,而督导的功能则除了确保个案的利益并协助准咨询师个人及专业上的成长之外,主要是为咨询进行专业把关,确保专业质量。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的对策

1.完善专业组织建设

在美国有45个州要求职业咨询师拥有开业资格证书,各州的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都须经过“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澳大利亚职业生涯咨询业联盟(CICA)将各个行业和地区性的咨询专业组织联合在一起,制定通行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德国职业生涯咨询协会(DVB)设立了生涯咨询师注册制度,2003年有420位成员。荷兰设有职业咨询师和咨询官注册基金,并建立了职业咨询指导师协会(AVGC)。加拿大职业咨询师协会规定硕士为最低专业要求,魁北克及许多省都有自己的协会或组织。[4]我们要在学习国外专业自律组织的经验中完善已经建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以及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的工作职责、范围等专业内容,不断推进规范化建设。

2.保证人员素质

在国外,不同的国家对于从事咨询与辅导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的学历与专业要求。如澳大利亚要求本科后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加拿大要求本科+硕士(指导咨询);丹麦要求本科+240~360小时培训;芬兰要求咨询或心理学硕士;德国要求第一级咨询学位或学位+6周培训;爱尔兰要求学士+一年本科后咨询课程;英国要求学士+本科后培训或硕士;美国要求硕士(咨询/心理学)及以上。[5]而目前国内咨询员的培养教育主要集中于培养学士层面的咨询师,其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在中小学担任辅导教师。综合国际的通行做法,我们认为辅导人员的专业教育应以硕士学位为基本要求。辅导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完整的训练课程计划是相当重要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养,在逐渐提升其专业性之后,终将走向专业证书制度的方向。目前,心理咨询的证书制度已经建立,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在拥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之后,也完全有必要建立专业证书制度,从而使他们能为高校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服务。

3.完善课程建设

在职业指导与咨询人员训练课程的架构与内涵方面,美国“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1993)规定训练课程包含八个核心领域,并规定了一定的实习时数。八大核心领域包括人类成长与发展、社会文化基础、助人关系、团体工作技巧、生活型态与生涯发展、评估、研究以及专业取向。而在实习经验之中,又规定至少40%以上的时间是直接与个案接触的。此外,还设置了特定的研究领域,有较多的选择弹性,包括药物滥用、婚姻咨询或跨文化的咨询工作等。我们应该借鉴这些比较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开设并完善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程。

4.深化专业研究

美国的职业咨询研究和学科建设实力强、参与者相当广泛。许多一流大学设有相关专业和硕士、博士课程。英国有一些大学有本领域的研究传统,设有心理学和咨询硕士、博士课程,德比大学是英国职业咨询方面的重要研究中心。同时,英国还设有全国性组织National Institute for Career Education and Councelling,专门研究职业指导理论、需求、技术、方法和政策。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都有研究者专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提供这方面的课程。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UBC大学等也积极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6]鉴于国内目前此方面的专家比较少,一方面我们可以集聚从事心理学、人类成长与发展、咨询与辅导、生涯发展、测验与评估、专业定向、社会文化基础、统计与研究法、咨询以及教育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教研室,对课程及培训模式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专家之间进行小型研讨活动,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开拓对相关学科领域的认识,从而为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训提供新气象,让高校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人员更具备专业能力。但从长远而言,除了继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增加对大学生的咨询与辅导经验以及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也十分重要,毕竟咨询与现实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而重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我们已有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成员的力量。他们绝大部分是在高校一线从事学生就业或辅导工作的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经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后,基本上已经有了职业发展教育的观念和理念,这将对已有课程的完善和改进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

5.加强实训环节

在美国,多数的咨询人员培训机构均设置咨询实习训练实验室(Counselor Training Laboratories),以提供适当的咨询实习训练课程,并向附近居民提供接受咨询服务的机会。就一般情况而言,这类机构成立的宗旨,无外乎教学训练、咨询服务及咨询研究等三方面。我们的职业咨询师培训也可视实际情况设置此类咨询训练实验室,以此三项工作为主要任务,来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及服务的能力。同时接受训练的准咨询师也可以享有足够的资源,以利学习及研究工作。

注释:

[1]McDowell, D. K. (1995). Role Perception Study of School Counselors .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9)

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目前该行业在西方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方面的技术和条件也很成熟。但是,心理咨询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中国心理咨询行业需求

中国心理咨询需求量明显增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正不断地凸显出来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高达1600多万;在我国34亿的未成年人中,有28%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9%是中度心理问题,01%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没有得到及时解决[1]。2002年11月,我国首次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而每年自杀未遂的人数高达200万。在15~35岁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杀成为第一原因[2]。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3]

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算的话,在我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因此,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仍有476万的缺口。

二、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现状

(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我国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4]。从专业背景上来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而是其他专业或是社会工作人员,他们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只是为了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而考了咨询师职业证书。他们只接受了短期的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上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这与国外心理咨询员一般要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差距甚大。

(二)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发展的影响

心理咨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它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又受制于社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国名的心理[5]。由此导致了某些西方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民。因为这也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三)专业教育力度不够

我过现在总共1731所普通高校中,目前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建立了心理学院,不到100所大学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其中没有一所高校有心理咨询的专业,只是把其作为一门学期课程来教授。即便是在应用心理学中,只有26所高校于2006年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而最后会从事专业心理咨询的人员则是少之又少。因此虽然我国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很大,但真正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能力的人员却十分匮乏。

三、我国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一)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和正规化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批准、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使中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获得了合法的地位。2002年,卫生部出台了“心理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开始针对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考核。2005年又正式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职业化和正规化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咨询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心理咨询的形式主要以门诊式为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对心理咨询需求的不断扩大,心理咨询的形式也将发生更大的改变和扩充。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心理咨询的形式包括:电话咨询、宣传咨询、信函咨询、现场咨询、以及以比较多的人为对象的团体咨询等。而笔者相信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现有的形式将更加健全和完善同时也相信将有更丰富的形式产生。

(三)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我国现有的很多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和技术大多引进于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方法、理论和技术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人民的心理。因此对于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呼声在中国心理学界收到了重视。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中国咨询师创建的一些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朱建军的意象对话疗法和钟友斌的认识领悟疗法都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离不开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的培养,因此首先在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其实还应做好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正规培训和学习要求。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国内的要求和国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之大。为了中国心理咨询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我们必须提高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训出合格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其次,加强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督导培训。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督导培训与自我成长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可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心理督导机制仍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培训机制的资质鉴定。当前在我国心理咨询的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培训者只要交几千块钱就可以参加培训。而培训机构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增加收益,大大降低了培训对象的资质要求,而且培训的周期也只有一个多月,这就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偏低。因此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势在必行。

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但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去不断完善和改进的事情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王枉盛,丁新革,中学生抑管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谁来为自杀设道防线.2003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10)

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交集越发频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却并未随之而增加。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多达28.7万,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1世纪的今天,机遇多了,挑战大了,人们的欲望在极度丰富的物质诱惑面前不断膨胀。当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更有甚者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单是没有身体上的缺陷,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由此,心理咨询为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和关注。

一、研究结论

(一)咨询师方面

咨询师是实施心理咨询的关键人物,其一言一行、咨询技术的使用都直接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咨询师的素质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1.专业背景

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背景多样,科班出身咨询人员不足。王维玲等人对上海市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及服务人员的现状调查显示:在360咨询人员当中,医学背景264名; 教育工作者 41名; 心理学专业人员34名;其他人员,如社会学类、经济类、政工师、研究员等14名,护理工作者7名。石磊等人在对北京、武汉、西安20所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调查发现,心理学专业的人员占35.8%,思政专业占33%,教育学专业占13.8%,医学专业占12.8%,其它专业占4.5%。杨建文对江苏省87所大中小学心理咨询现状调查指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专业构成中,心理课专业教师占31.1%,学生工作者或领导占30.6%,校医占29.5%,其他专业课教师占7.7%,其他人员占1.1%,专业构成差异有显著性。曾院珍在其《城市民营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在接受调查的心理咨询机构管理者中,1人是心理学专业,2人是医学专业,4人为其他专业。

2.年龄及工作年限

由于抽样调查的领域、地域、时间不同,研究所得出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年龄段不同,但工作年限结论相似,以从事咨询工作5年以下居多。

3.学历

心理咨询师的学历结构方面,以本科和硕士为主。

4.资格证书

国内心理咨询人员取得资格证书的比例较低。有研究指出上海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占总数的42.1%,也有研究显示北京、西安、武汉等地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认定的人员不足20%。

5.工作性质

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不足,而且以兼职居多,专职人员普遍匮缺,这一结论为一众研究者所认同。

6.咨询技术使用

关于咨询技术的使用,研究结果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多种咨询技术同时使用,且较多使用国外咨询技术。付艳芬等人认为在理论来源上,国外理论频次为446,占理论来源总次数的93.7%,在理论类别上,国外理论被报告最多的是整合理论,频次为177,占37.18%。

(二)咨询机构方面

咨询室和咨询机构是心理咨询得以展开的场所,其被知晓程度、设备是否完善关系到心理咨询能否顺利进行。

1.设立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设立率较高,特别是高等学校,但大多挂靠在学生处等其他机构;社区、民营心理咨询机构设立较少。

2.设备

由于经费不同,各地心理咨询机构的设备相差较大,但总体而言,设施、设备不够完善。

3.资金支持

资金来源既有专款拨发,也有来自所属上级挂靠单位,更有些机构没有固定经费,且经费金额没有统一标准。

4.咨询开展的形式

心理咨询的形式以面谈(门诊)为主,同时开展多种形式,如信函咨询、热线咨询、网络咨询。宜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的形式包括门诊、信函、电话、换联网几种方式。调查发现,南京市7家民营心理咨询机构中有6家都将门诊咨询作为主要的咨询形式,占85.7%。高校咨询工作形式也以面谈为主,有41.2%的机构开设了咨询热线,35.3%接受书信咨询,开设网络咨询的占23.5%,82.1%的咨询人员都认为面谈的效果最好。

5.心理咨询宣传

目前,心理咨询的宣传是不到位的,人们对心理咨询认识不够,甚至带有排斥的态度。社区心理咨询门诊的知晓率较低,居民出现心理问题后难以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三)来访者方面

来访者是心理咨询的主体,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影响着其是否愿意进行咨询;其心理障碍的类型决定着咨询应当采用何种技术。

1.态度

上一篇: 新闻传播学教育论文 下一篇: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