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发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40

档案学发展论文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1)

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令档案界瞩目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展望。自此,总结和展望学科发展,推进学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吴宝康同志呼吁建立“国际档案学”,并提出将档案学划分为内容研究、管理研究、保护研究,并各自独立发展的“一分为三”观点②;王德俊同志总结了当前国际档案界的三个学术新动态:即纪念荷兰手册100年、世界记忆项目、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档案记忆、后保管模式、档案事业三大支柱、档案文件保管费用、档案所有权等五个学术新观点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发展契机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时更新档案学理论,尽快制订长远学术研究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改进研究方法的改革观点⑤;李财富同志发出了档案学研究的集约化倡议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档案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思考⑦;以及《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4期编发的“21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的预测”之笔谈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学术发展的五大特征

1、深入细化特征

我国的档案学科发展在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档案学的框架体系和分支学科,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但总的来讲,它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挑战,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档案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将呈现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特征。如在原“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将分化出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在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之外,又分化出企业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司法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金融档案管理等分支学科。在许多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将会有许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突破,如档案馆藏结构的优化研究、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研究、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法学研究等等。当然,分支学科的细化、创建不应是“人为制造”,而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运而生。反对“为学科而学科”,甚至动辄冠之以“学”,而没有该学科独立学科内容和体系,相反,一些理论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深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和系统,既便不称为“学”,也应该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

2、吸收创新特征

档案部门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我国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和长期经验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体制、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档案学研究作为科技知识的体现,作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自然应勇于承担知识先行的职责。应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学科自身的内涵,如合理运用科学学、创造学、成功学、协同学、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成果,解决档案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又如,引进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手段,解决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与利用等问题;解决办公室自动化条件下文书、档案一体化问题;解决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与利用问题;解决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联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同时也将解决电子文件条件下的档案定义、全宗理论、原始凭证、法律凭证诸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

3、求实应用特征

近些年,档案学理论界开展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求同存异,取得了共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体现。档案学这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世纪之交,其正确走向和真正出路在于真正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正确解释档案的诸多现象,勇于接受档案实践的挑战。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产权的归属与流向、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何进一步体现、档案工作的立法与执法、档案价值鉴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书档案的立卷改革、CAD技术在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各档案馆信息联网的现状与前景等。这些档案部门的实际问题,档案理论界将给予科学的探索与指导。

4、零整结合特征

我国档案学术的真正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来,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课题的计划、组织方面,总体来讲,还处在较为分散和自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集中研究力量攻关,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薄弱和后劲不足,而一些“时髦”课题,往往出现重复现象,或一些课题由于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学术的水平和质量,对档案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从研究机构来看,有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理论研究室设在教育中心内,有中国档案学会,包括地方分会和行业分会,有些省也成立档案科研所,承担着各自的研究任务;从研究力量来看,上述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各高校档案专业的师生队伍等都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截止1996年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159人;“副研究馆员”2128人;“馆员”13186人;“助理馆员”14146人,“管理员”4688人⑧,这些都是正在从事和潜在的专、兼职学术研究人才。化零为整,协同合作,既具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人才条件,这点,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目前和今后档案部门的重大科研课题,靠自发、个体的力量已很难完成,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中所列的“2110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档案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办公自动化过程中文书处理与立卷问题研究及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⑨等等重大研究项目的完成,只有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组成若干个课题组,由熟悉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人专长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体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学术研究将呈现个体自发研究和集体攻关相结合发展的态势。

5、百家争鸣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学术观点和档案研究力量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和国家档案局的影响较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以及档案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学术的进步,长期一个声音,一种观点,对理论研究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档案界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渐开始有了档案著作评述、档案观点评论,有了不同理论的阐述,有了批评和反批评,有了争议现象,有了争鸣

的气氛。如围绕着“档案的商品属性”、“档案的分类问题”、“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是否建立文件中心”、“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馆主体论、重点论”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与争鸣,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档案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档案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和档案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没有不同观点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没有不同流派的学科不成为真正的学科,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经不起检验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档案事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学科繁荣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档案学界将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将鼓励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批评与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

三、对策

1、肩负使命感

世纪的交替为我国档案学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科技知识与人才培养是跨越世纪、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备条件,面对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感知差距。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是否已能够作为专门人才或业务骨干去完成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课题,解决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句话,作为跨世纪的人,我们是否充分做好了跨世纪的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博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

2、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专深的业务水平,要想把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引向21世纪,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没有穷尽,学习永无止境。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我们不能落伍。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知识宽度与深度以及我们对新旧事物的理解、认识等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能量”,以求适应。如果说,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在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和相关的丰富知识与理论,善于总结和升华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那么,近年来档案界一些文章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甚至观点偏颇等现象则总能找到其学习不够、功力不足、知识面欠宽的根源。当然,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是很丰富的,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不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不断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学习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同时,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这样,在我们积极倡导的学习之风蔚然兴起之时,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才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与飞跃。

3、加快人才培养

跨世纪的事业需要跨世纪的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事业发展、学术繁荣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首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挑战迫在眉睫,高素质档案人才的培养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其次,适当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在职培训中则应强调提高技能、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一句话,强调能力的培养,即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身上,努力造就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同志讲:“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针对中青年的特点,各级领导既要爱护和支持他们;又要大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他们;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较好的条件,以适合中青年的快速成长。而中青年档案工作者则要在老一辈档案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下,虚心学习,继承传统,承上启下,有所创新。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创造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跨世纪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新课题。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创造未来,“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作者系国家档案局教育中心副主任

注释

①《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和人才》,《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6期。

②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3期。

③王德俊:《当前国际档案界学术新动态新观点》,《北京档案》1998年第1期。

④何振:《敢向路在何方棗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契机》,《北京档案》1998年第9期。

⑤魏莉:《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变革》,《山西档案》1996年第5期。

⑥李财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刍议》,《档案》1997年第5期。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2)

中国的档案事业正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进而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①;正回顾着即将过去的20世纪,正接受着新世纪的召唤。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

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令档案界瞩目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展望。自此,总结和展望学科发展,推进学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吴宝康同志呼吁建立“国际档案学”,并提出将档案学划分为内容研究、管理研究、保护研究,并各自独立发展的“一分为三”观点②;王德俊同志总结了当前国际档案界的三个学术新动态:即纪念荷兰手册100年、世界记忆项目、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档案记忆、后保管模式、档案事业三大支柱、档案文件保管费用、档案所有权等五个学术新观点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发展契机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时更新档案学理论,尽快制订长远学术研究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改进研究方法的改革观点⑤;李财富同志发出了档案学研究的集约化倡议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档案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思考⑦;以及《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4期编发的“21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的预测”之笔谈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学术发展的五大特征

1、深入细化特征

我国的档案学科发展在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档案学的框架体系和分支学科,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但总的来讲,它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挑战,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档案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将呈现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特征。如在原“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将分化出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在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之外,又分化出企业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司法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金融档案管理等分支学科。在许多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将会有许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突破,如档案馆藏结构的优化研究、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研究、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法学研究等等。当然,分支学科的细化、创建不应是“人为制造”,而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运而生。反对“为学科而学科”,甚至动辄冠之以“×××学”,而没有该学科独立学科内容和体系,相反,一些理论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深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和系统,既便不称为“×××学”,也应该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

2、吸收创新特征

档案部门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我国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和长期经验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体制、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档案学研究作为科技知识的体现,作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自然应勇于承担知识先行的职责。应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学科自身的内涵,如合理运用科学学、创造学、成功学、协同学、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成果,解决档案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又如,引进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手段,解决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与利用等问题;解决办公室自动化条件下文书、档案一体化问题;解决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与利用问题;解决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联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同时也将解决电子文件条件下的档案定义、全宗理论、原始凭证、法律凭证诸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

3、求实应用特征

近些年,档案学理论界开展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求同存异,取得了共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体现。档案学这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世纪之交,其正确走向和真正出路在于真正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正确解释档案的诸多现象,勇于接受档案实践的挑战。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产权的归属与流向、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何进一步体现、档案工作的立法与执法、档案价值鉴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书档案的立卷改革、CAD技术在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各档案馆信息联网的现状与前景等。这些档案部门的实际问题,档案理论界将给予科学的探索与指导。

4、零整结合特征

我国档案学术的真正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来,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课题的计划、组织方面,总体来讲,还处在较为分散和自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集中研究力量攻关,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薄弱和后劲不足,而一些“时髦”课题,往往出现重复现象,或一些课题由于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学术的水平和质量,对档案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从研究机构来看,有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理论研究室设在教育中心内,有中国档案学会,包括地方分会和行业分会,有些省也成立档案科研所,承担着各自的研究任务;从研究力量来看,上述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各高校档案专业的师生队伍等都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截止1996年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159人;“副研究馆员”2128人;“馆员”13186人;“助理馆员”14146人,“管理员”4688人⑧,这些都是正在从事和潜在的专、兼职学术研究人才。化零为整,协同合作,既具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人才条件,这点,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目前和今后档案部门的重大科研课题,靠自发、个体的力量已很难完成,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中所列的“2110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档案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办公自动化过程中文书处理与立卷问题研究及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⑨等等重大研究项目的完成,只有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组成若干个课题组,由熟悉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人专长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体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学术研究将呈现个体自发研究和集体攻关相结合发展的态势。

5、百家争鸣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学术观点和档案研究力量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和国家档案局的影响较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以及档案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学术的进步,长期一个声音,一种观点,对理论研究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档案界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渐开始有了档案著作评述、档案观点评论,有了不同理论的阐述,有了批评和反批评,有了争议现象,有了争鸣的气氛。如围绕着“档案的商品属性”、“档案的分类问题”、“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是否建立文件中心”、“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馆主体论、重点论”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与争鸣,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档案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档案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和档案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没有不同观点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没有不同流派的学科不成为真正的学科,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经不起检验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档案事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学科繁荣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档案学界将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将鼓励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批评与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

三、对策

1、肩负使命感

世纪的交替为我国档案学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科技知识与人才培养是跨越世纪、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备条件,面对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感知差距。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是否已能够作为专门人才或业务骨干去完成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课题,解决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句话,作为跨世纪的人,我们是否充分做好了跨世纪的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博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

2、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专深的业务水平,要想把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引向21世纪,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没有穷尽,学习永无止境。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我们不能落伍。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知识宽度与深度以及我们对新旧事物的理解、认识等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能量”,以求适应。如果说,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在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和相关的丰富知识与理论,善于总结和升华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那么,近年来档案界一些文章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甚至观点偏颇等现象则总能找到其学习不够、功力不足、知识面欠宽的根源。当然,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是很丰富的,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不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不断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学习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同时,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这样,在我们积极倡导的学习之风蔚然兴起之时,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才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与飞跃。

3、加快人才培养

跨世纪的事业需要跨世纪的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事业发展、学术繁荣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首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挑战迫在眉睫,高素质档案人才的培养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其次,适当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在职培训中则应强调提高技能、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一句话,强调能力的培养,即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身上,努力造就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同志讲:“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针对中青年的特点,各级领导既要爱护和支持他们;又要大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他们;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较好的条件,以适合中青年的快速成长。而中青年档案工作者则要在老一辈档案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下,虚心学习,继承传统,承上启下,有所创新。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创造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跨世纪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新课题。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创造未来,“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

注释

①《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和人才》,《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6期。

②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3期。

③王德俊:《当前国际档案界学术新动态新观点》,《北京档案》1998年第1期。

④何振:《敢向路在何方棗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契机》,《北京档案》1998年第9期。

⑤魏莉:《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变革》,《山西档案》1996年第5期。

⑥李财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刍议》,《档案》1997年第5期。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3)

一、基层档案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档案工作要得以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不坚持以人为本,档案工作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不坚持以人为本,档案工作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工作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即基层档案工作要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培养档案工作者应具的素质和激发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是基层档案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基层档案工作的开展要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比如: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工作,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有关资料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和档案利用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基层档案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服务,另一种是间接服务。直接服务就是通过档案利用直接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利益;间接服务就是通过档案利用为领导服好务,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领导出台正确的、科学的政策,从而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例如:由于区档案馆目前无库藏,多批群众来区档案馆查档案都无法直接查阅。但我们并未将其拒之门外,而是首先将其请进来,了解其所需,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为其指明所需档案的查找方向,避免了群众走弯路,让群众感受到对他(她)的尊重、理解和关心,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好了务。又如:通过利用有关财政、经济、教育等资料,为领导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先后出台了农村农税减免、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等政策,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间接地为人民群众服好了务。

档案工作是一项较为枯燥而繁锁的工作,档案工作者时常要埋头于虫蛀、霉变、堆积灰尘的材料中整理或抢救、查阅档案,如果基层档案工作者没有过硬的素质,就干不好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就不可能得到又快又好的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基层档案工作者应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要有优良坚实的党性修养,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标准;二是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即在工作和生活中随时保持头脑清醒,要有遵纪守法的法纪观念,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质,讲诚信,有责任感,有变“要”为“我要干”的积极主动的思想,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三是要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即要有系统扎实的档案理论知识素养,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要即会说又能写;四是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即在工作中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有求真务实的实践能力,要有“能够干,干得好”的真本领;五是要有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素质,在其位,谋其责,把握好单位和家庭的“团队精神”作用;六要有较好的交往素质,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有较强的与人交流、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七是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即要有科学的心理调适能力,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位置,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以宽阔的胸襟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用好人,满足人合理的需求和欲望,保护人合法的权益。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和发挥,除了档案工作者要自身努力外,还需要通过送培(送省、市培训)、以会代训、单位政治业务学习、思想交流、工作上压担子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培养、引导和激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档案事业又快又好的健康的发展。例如:中共党员通过共产党员保先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共产党员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素质,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员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又如:去年为抢救经贸系统已撤销的二轻局、乡企局档案,在抢救档案的过程中,虫蛀、霉变的档案使档案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为激励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区政府划拨了一定的抢救经费,局领导对相关人员也发了劳保用品,时常问寒问暖,关心和解决职工的疾苦。档案工作者的劳动得到了尊重,档案工作者得到了理解和关心,充分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档案抢救工作开展顺利,保护好了这批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但不能走入档案是为某一私人服务的误区。例如:某人为了达到某种私利的目的,篡改或私自销毁有关档案,这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行为。在情与法面前,基层档案工作者要公而忘私,坚持原则,严格执法。去年底,有位亲戚(倒闭企业职工)托我想办法帮其更改个人档案,要求将其年龄增大,以便提前退休,早领退休金。我坚决制止了这种违法行为,在法与情面前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又如:某些单位的科室人员,在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收集整理档案时,拒绝交出其在工作中形成的应归档材料。认为其形成的材料是他的,放于自己处使用方便。却未认识到单位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文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而且,实践证明了整理和管理不规范的档案或资料是不便于查找利用的,是容易丢失的,甚至有可能会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反之,整理和管理规范了的档案或资料易于查找利用,不易丢失的,能积极服务于各项工作。因此,我们要以长远的、全局的观念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不能走入档案是为某一私人服务的误区。

二、基层档案工作中要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基层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是要使档案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切为了档案,为了一切档案,为了档案的一切。如:档案局(馆)对档案工作宣传、行政执法、业务指导、现行文件服务、爱教基地、库房保管条件、馆务编研、馆务利用等;立档单位领导及专兼职档案人员的档案意识、档案人员业务操作技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及利用工作等都是我们研究和发展的课题。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将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的开展,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最终要通过全面服务来实现。基层档案工作不仅要服务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同时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服好务;不仅要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要对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服好务;不仅要对领导服好务,同时要以对群众服好务为出发点和归宿。

基层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是要使档案事业得到又快又好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档案事业发展中“快”与“好”的关系,既要防止片面求快,又要防止以“好”压“快”,当前的“快”应当服从于服务于长远的“好”,服从于服务于全局的“好”,实现档案事业的又快又好的协调发展。基层档案工作中要坚持档案事业的协调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即不能在同一阶段统一实现一个标准。如:不能要求每个立档单位都马上建好规范化档案室,达到省一级标准;不能要求每个立档单位的文书档案整理马上施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不能要求每个立档单位都马上安装和使用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来录入和检索文书档案等。要根据影响档案工作的内外因素的不同来指导各单位的档案工作,促进其健康协调发展。影响档案工作的内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领导意识;二是档案干部队伍素;三是管理措施手段。影响档案工作的外因主要是:档案整理投入、保管保护设备设施硬件投入,也可说受该地区的财政状况,该单位的经费状况影响。对于那些条件成熟的单位,即经济状况好,领导档案意识强,档案人员责任心强,较熟悉档案业务,管理措施手段好的单位,应要求其按《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为法》的要求建立规范化档案室;对于那些条件不成熟的,即经费困难,领导档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或档案人员业务能力较弱,或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的单位,我们要加强指导,竭力为其创造条件,促进其档案室逐步规范,达到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例如:由于龙马潭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实施,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及乡镇机关基本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对这些有条件的单位,区档案局对其档案的整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全面施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安装使用科学的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录入和检索文书档案,尽可能地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建立规范化的综合档案室。而区内的行政村、社区中除罗汉镇石梁村外,几乎无计算机,不具使用规范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条件,加之经费不宽裕,对这些条件不足的单位,区档案局要求其档案整理用卷装的方法予以规范,工作上分步实施,逐步创造条件,建立规范化档案室,达到档案工作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基层档案工作中要坚持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事物是运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基层档案工作中既要借鉴和继续发扬过去好的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以是否符合档案事业发展规律为准的持续发展观念,避免误入全盘否定以前档案工作的误区。坚持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80年代初,我国档案整理学习了前苏联的书本式装订法,在当时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装订法是适应我国档案工作的需求的,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的迅速普及,这种装订办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档案整理改革势在必行。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A/T—2000《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新《规则》以“简化整理,深化检索”为宗旨,在借鉴传统立卷方法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推行文书档案文件级整理,兼顾了计算机和手工两种方式,大幅度简化了整理中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档案检索利用效率,适应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机关文档一体化管理。又如:今年初,区长刘云同志在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认为我区档案工作“有新的发展”。的确,我区档案事业在“十五”期间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年年被市档案局表彰为优秀单位,这得益于我区档案工作始终坚持以“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上台阶,以人为本树形象,统筹协调求突破”的思路来指导档案工作,在工作中既继承和发扬了原来“将档案整理质量把关在馆外”等合理的工作方法,又及时地创新了“运用科学规范的软件录入文书档案目录代替手工抄目,在全区积极推行用规范科学的档案管理软件开展档案工作”等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局加强“内练内功,外树形象”,逐步构建起了我区档案战线生机勃勃的工作环境。但就目前而言,我区档案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隐患,如:档案馆库房面积不够,保管保护设施设备不齐;事业经费不足,致使工作被动;多数行政村(社区)档案不规范,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企业档案不规范,影响经济建设发展;多数学校档案、医疗、社保档案不规范,影响社会事业建设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市档案局袁卫平局长说:“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今天达到‘省一标’并不能够代表明天也符合‘省一标’,档案工作要在动态中保持一流水平”。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档案工作要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发展。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基层档案工作要求的必然趋势

以中共中央党书记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建设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践证明,基层档案工作只有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开展工作,才具有科学性,反之,脱离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档案工作是不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是不科学的。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开展服务。紧紧把握全国特别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动脉,如:重点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及时跟踪服务,促进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基层档案工作要求的必然趋势。

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只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要以区域内中心工作为侧重点,为其他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服好务。基层档案工作要服从于服务于区域内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只有紧跟区域内中心工作,紧跟关键性工作,紧跟全局性工作搞好档案服务,才会有科学发展观在档案工作中的真正落实。如:去年,全国掀起了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一中心工作,区档案局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学习工作两不误,既锤炼和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又带动干部群众扎实工作,急老百姓之所急,解老百姓之所忧,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做了实事。同时,指导各单位收集整理了保先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材料,为第二批、第三批共产党员保先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又如:2005年,**市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全面落实这一中心工作,区档案局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派两名同志到创优办资料组工作,指导并帮助整理其档案资料、创优资料,为**市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服好了务。档案工作的价值在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中得到了体现。档案事业在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中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档案事业是发展的,档案工作是永无止境的,一年的档案工作完毕后,第二年又产生了新的档案,不同时期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不同,基层档案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方法来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促进档案事业又快又好的健康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服好务。

二00六年三月六日

主要参考文献:

(1)、《**市龙马潭区档案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4)

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光耀同志说:“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档案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它能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之源,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财富之源,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能直接或间接地为广大人民服好务,使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只有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让档案事业得到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档案工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最终目的。档案事业要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即要以是否符合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的发展观来指导档案工作。因此,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档案事业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的体现。在此,我们就基层档案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问题作肤浅思考,与君共勉。

一、基层档案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档案工作要得以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不坚持以人为本,档案工作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不坚持以人为本,档案工作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工作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即基层档案工作要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培养档案工作者应具的素质和激发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是基层档案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基层档案工作的开展要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比如: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工作,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有关资料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和档案利用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基层档案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服务,另一种是间接服务。直接服务就是通过档案利用直接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利益;间接服务就是通过档案利用为领导服好务,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领导出台正确的、科学的政策,从而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例如:由于区档案馆目前无库藏,多批群众来区档案馆查档案都无法直接查阅。但我们并未将其拒之门外,而是首先将其请进来,了解其所需,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为其指明所需档案的查找方向,避免了群众走弯路,让群众感受到对他(她)的尊重、理解和关心,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好了务。又如:通过利用有关财政、经济、教育等资料,为领导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先后出台了农村农税减免、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等政策,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间接地为人民群众服好了务。

档案工作是一项较为枯燥而繁锁的工作,档案工作者时常要埋头于虫蛀、霉变、堆积灰尘的材料中整理或抢救、查阅档案,如果基层档案工作者没有过硬的素质,就干不好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就不可能得到又快又好的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基层档案工作者应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要有优良坚实的党性修养,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标准;二是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即在工作和生活中随时保持头脑清醒,要有遵纪守法的法纪观念,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质,讲诚信,有责任感,有变“要”为“我要干”的积极主动的思想,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三是要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即要有系统扎实的档案理论知识素养,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要即会说又能写;四是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即在工作中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有求真务实的实践能力,要有“能够干,干得好”的真本领;五是要有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素质,在其位,谋其责,把握好单位和家庭的“团队精神”作用;六要有较好的交往素质,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有较强的与人交流、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七是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即要有科学的心理调适能力,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位置,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以宽阔的胸襟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用好人,满足人合理的需求和欲望,保护人合法的权益。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和发挥,除了档案工作者要自身努力外,还需要通过送

培(送省、市培训)、以会代训、单位政治业务学习、思想交流、工作上压担子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培养、引导和激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档案事业又快又好的健康的发展。例如:中共党员通过共产党员保先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共产党员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素质,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员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又如:去年为抢救经贸系统已撤销的二轻局、乡企局档案,在抢救档案的过程中,虫蛀、霉变的档案使档案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为激励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区政府划拨了一定的抢救经费,局领导对相关人员也发了劳保用品,时常问寒问暖,关心和解决职工的疾苦。档案工作者的劳动得到了尊重,档案工作者得到了理解和关心,充分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档案抢救工作开展顺利,保护好了这批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但不能走入档案是为某一私人服务的误区。例如:某人为了达到某种私利的目的,篡改或私自销毁有关档案,这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行为。在情与法面前,基层档案工作者要公而忘私,坚持原则,严格执法。去年底,有位亲戚(倒闭企业职工)托我想办法帮其更改个人档案,要求将其年龄增大,以便提前退休,早领退休金。我坚决制止了这种违法行为,在法与情面前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又如:某些单位的科室人员,在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收集整理档案时,拒绝交出其在工作中形成的应归档材料。认为其形成的材料是他的,放于自己处使用方便。却未认识到单位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文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而且,实践证明了整理和管理不规范的档案或资料是不便于查找利用的,是容易丢失的,甚至有可能会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反之,整理和管理规范了的档案或资料易于查找利用,不易丢失的,能积极服务于各项工作。因此,我们要以长远的、全局的观念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不能走入档案是为某一私人服务的误区。

二、基层档案工作中要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基层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是要使档案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切为了档案,为了一切档案,为了档案的一切。如:档案局(馆)对档案工作宣传、行政执法、业务指导、现行文件服务、爱教基地、库房保管条件、馆务编研、馆务利用等;立档单位领导及专兼职档案人员的档案意识、档案人员业务操作技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及利用工作等都是我们研究和发展的课题。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将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的开展,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最终要通过全面服务来实现。基层档案工作不仅要服务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同时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服好务;不仅要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要对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服好务;不仅要对领导服好务,同时要以对群众服好务为出发点和归宿。

基层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是要使档案事业得到又快又好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档案事业发展中“快”与“好”的关系,既要防止片面求快,又要防止以“好”压“快”,当前的“快”应当服从于服务于长远的“好”,服从于服务于全局的“好”,实现档案事业的又快又好的协调发展。基层档案工作中要坚持档案事业的协调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即不能在同一阶段统一实现一个标准。如:不能要求每个立档单位都马上建好规范化档案室,达到省一级标准;不能要求每个立档单位的文书档案整理马上施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不能要求每个立档单位都马上安装和使用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来录入和检索文书档案等。要根据影响档案工作的内外因素的不同来指导各单位的档案工作,促进其健康协调发展。影响档案工作的内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领导意识;二是档案干部队伍素;三是管理措施手段。影响档案工作的外因主要是:档案整理投入、保管保护设备设施硬件投入,也可说受该地区的财政状况,该单位的经费状况影响。对于那些条件成熟的单位,即经济状况好,领导档案意识强,档案人员责任心强,较熟悉档案业务,管理措施手段好的单位,应要求其按《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为法》的要求建立规范化档案室;对于那些条件不成熟的,即经费困难,领导档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或档案人员业务能力较弱,或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的单位,我们要加强指导,竭力为其创造条件,促进其档案室逐步规范,达到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例如:由于龙马潭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实施,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及乡镇机关基本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对这些有条件的单位,区档案局对其档案的整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全面施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安装使用科学的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录入和检索文书档案,尽可能地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建立规范化的综合档案室。而区内的行政村、社区中除罗汉镇石梁村外,几乎无计算机,不具使用规范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条件,加之经费不宽裕,对这些条件不足的单位,区档案局要求其档案整理用卷装的方法予以规范,工作上分步实施,逐步创造条件,建立规范化档案室,达到档案工作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基层档案工作中要坚持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事物是运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基层档案工作中既要借鉴和继续发扬过去好的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以是否符合档案事业发展规律为准的持续发展观念,避免误入全盘否定以前档案工作的误区。坚持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基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80年代初,我国档案整理学习了前苏联的书本式装订法,在当时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装订法是适应我国档案工作的需求的,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的迅速普及,这种装订办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档案整理改革势在必行。20__年12月,国家档案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a/t—20__《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新《规则》以“简化整理,深化检索”为宗旨,在借鉴传统立卷方法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推行文书档案文件级整理,兼顾了计算机和手工两种方式,大幅度简化了整理中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档案检索利用效率,适应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机关文档一体化管理。又如:今年初,

区长刘云同志在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认为我区档案工作“有新的发展”。的确,我区档案事业在“十五”期间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年年被市档案局表彰为优秀单位,这得益于我区档案工作始终坚持以“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上台阶,以人为本树形象,统筹协调求突破”的思路来指导档案工作,在工作中既继承和发扬了原来“将档案整理质量把关在馆外”等合理的工作方法,又及时地创新了“运用科学规范的软件录入文书档案目录代替手工抄目,在全区积极推行用规范科学的档案管理软件开展档案工作”等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局加强“内练内功,外树形象”,逐步构建起了我区档案战线生机勃勃的工作环境。但就目前而言,我区档案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隐患,如:档案馆库房面积不够,保管保护设施设备不齐;事业经费不足,致使工作被动;多数行政村(社区)档案不规范,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企业档案不规范,影响经济建设发展;多数学校档案、医疗、社保档案不规范,影响社会事业建设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__市档案局袁卫平局长说:“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今天达到‘省一标’并不能够代表明天也符合‘省一标’,档案工作要在动态中保持一流水平”。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档案工作要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发展。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基层档案工作要求的必然趋势

以中共中央党书记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建设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践证明,基层档案工作只有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开展工作,才具有科学性,反之,脱离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档案工作是不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是不科学的。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开展服务。紧紧把握全国特别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动脉,如:重点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及时跟踪服务,促进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基层档案工作要求的必然趋势。

基层档案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只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要以区域内中心工作为侧重点,为其他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服好务。基层档案工作要服从于服务于区域内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只有紧跟区域内中心工作,紧跟关键性工作,紧跟全局性工作搞好档案服务,才会有科学发展观在档案工作中的真正落实。如:去年,全国掀起了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一中心工作,区档案局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学习工作两不误,既锤炼和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又带动干部群众扎实工作,急老百姓之所急,解老百姓之所忧,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做了实事。同时,指导各单位收集整理了保先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材料,为第二批、第三批共产党员保先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又如:20__年,__市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全面落实这一中心工作,区档案局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派两名同志到创优办资料组工作,指导并帮助整理其档案资料、创优资料,为__市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服好了务。档案工作的价值在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中得到了体现。档案事业在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中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档案事业是发展的,档案工作是永无止境的,一年的档案工作完毕后,第二年又产生了新的档案,不同时期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不同,基层档案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方法来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促进档案事业又快又好的健康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服好务。

二00六年三月六日

主要参考文献:

(1)、《__市龙马潭区档案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5)

2.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当前我国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各个部门与档案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加上企业内部对于档案部门的管理制度制定的不是特别完善,没有一套相对明确的管理制度,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分工,这些都对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产生了影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因此不能及时掌握其他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需求,也不能及时招聘更多的人员进行人员队伍的补充。第二,很多单位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导致单位的人事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在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不够完善,使得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相应的漏洞,最终导致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不高,甚至会出现档案泄露的问题,使得单位的发展遭受影响。

3.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够健全人事档案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责任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由于责任体系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相应责任人,最终导致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严重时还会导致单位的综合管理系统和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出现瘫痪,最终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严重滞后现象,对单位今后的发展带来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改革

1.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因,工作人员不但是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参与人员,同样也是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监督人员,在单位发展中需要一支合格的档案人员队伍,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专业的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知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能够具有忠实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到单位管理的机制中,突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作为单位的管理人员,要经常组织开展档案人员专业化方面知识的培训,学习新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结合单位的实际进行灵活应用。同时,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不仅要具备各种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知识,职业道德,还应该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复杂的业务中保持操作的谨慎性和规范性。

2.加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单位的档案制度,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是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从单位的管理者到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新的管理理念,在单位内部营造一种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氛围,为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比如,在公主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项目建设部门、质监部门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充实并且调动各个部门的人力资源。

3.创新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责任体系首先,要明确领导责任。单位领导者需要对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负责,对单位的档案部门、档案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实施管理行为的监督,保证单位内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单位的各种人力资源资料的真实性。其次,要明确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本着责任心对单位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各种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并且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资料的管理。第三,加强责任体系的创新。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加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责任体系进行创新,需要对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结构设置进行分析,引入正确的体系设置方法、整改体制、对中间环节进行精简等,将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落到具体的人身上,保证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畅,一旦出现档案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处理。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够严谨是当前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遇到各种问题时不能将具体的责任落到实处,不利于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过程中,还需要对具体的责任进行确定,一旦遇到档案泄露、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可以及时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处理。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6)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剽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买卖文章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买卖文章,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7)

2002年,安素琴同志发表了题为《近年来我国档案学论文的分析与探讨》的文章,文章指出了我国档案学论文数量巨大、质量不高的现状,具体反映到论文内容上,表现为空论、泛论、追风论三种形式。当前,尽管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档案学著述,然而低水平重复现象仍较为显著,空论、泛论、追风论依然客观存在于档案学论文写作中,并在新形势下,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1.1论文总体比例失调

档案学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档案保护技术几个类别,档案学论文也基本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之间,应当根据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维系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能再某种程度上出现“短板”,否则必将阻碍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化。档案学在我国创立伊始,学科架构尚不完备,在吴宝康、曾三等一批老同志的带领下,档案学者着力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随着一批有影响力的档案学论文、著述的问世,我国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初步建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力贯彻“双百方针”,档案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评论,大大促进了基础理论的发展进程。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引入,跨学科研究趋势的兴起,档案学与经济学、法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人们将研究的重点由基础理论研究转为应用理论研究,一大批档案学分支学科纷纷建立,充分完善了档案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在档案保护方面的应用,也使得档案保护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新形势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件更新换代的节奏逐步加快,档案学论文的总体比例开始失调,应用理论研究成为了档案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趋于单一化,追风论初现端倪。时至今日,这一趋势不但未能得到扭转,反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中国知网对档案学论文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档案信息化、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成为了近年来档案学研究的中心。在应用理论研究逐步升温的今天,与基础理论、档案保护技术相关的论文几近于无,具有理论深度的档案学术评论亦是乏善可陈,档案界整体学术氛围稍显沉闷。

应用理论研究对于提升档案学学术地位,拓展档案学研究领域大有裨益。然而,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过分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无异于舍本逐末。档案学创立至今,很多档案术语尚未统一,部分领域仍存在空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应用理论研究与形势联系紧密,可以及时针对新问题展开论述。然而,一味求新,生搬硬套,亦略显牵强。当前,应用型论文占据了学术期刊的绝大多数版面,基础理论论文几无立足之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应当实现良性互动、相辅相成,解决档案学论文的比例问题,迫在眉睫。

1.2理论研究僵化、缺乏创新

科学的实践是孕育理论的沃土,任何档案学论文、著述的诞生,都是在档案工作实践基础上的总结、反思与升华。我国档案学建立时日尚短,诸多理论不够完善,因而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引入,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束缚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深入的思想教条。吴宝康先生曾经说过:几年来我们在学习苏联先进档案学理论方面是有成绩的,但不可否认,也是有一些缺点的,这就是没有很好地从实际出发,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有机械搬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教训,否则,就会影响我国档案学的健康发展。对待西方的理论成果,我们应当主动去借鉴与融合,并结合实践加以创新。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引进中国伊始,引发了学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学者们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创立了“文件双重价值论”、“档案形成规律理论”,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仍未脱离原有理论框架。

随着国际档案合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西方档案学者的观念和理论为人们所熟知。这些观点为国内档案学研究打开了思路,在此基础上,一批档案学术成果相继问世。然而,这些理论并非都能与我国档案学实践相适应,有些甚至可能与之相背离。档案学论文创作一片繁华之下潜藏的问题是:有代表性的原创理论成果不多,大多论文带有浓厚的西方理论色彩,本土理论创新少有建树。

1.3内容空洞、泛泛而谈

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经指出了党八股的危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当前,档案学论文写作中同样存在这样的不正文风。俗话说:深入浅出是好学问,深入深出是大学问,浅入深出是假学问,浅入浅出是没学问。当前我国档案学论文水平总体不高,归结而言,正是大量的低水平论文充斥其中,明明是“假学问”,却改头换面,冒充“大学问”。在学术期刊中,不难看到题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分析》、《基于SECI模型的档案××探讨》这样类型的文章。光看题名,已然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实际内容却并非如此。文章首先介绍何为大数据/SECI模型,接着论述档案工作本身,最后将二者结合,分析研究所能带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中不乏生涩难懂的字眼,让读者一头雾水,显得文章高深莫测;实际上,文章却对关键问题避重就轻,浅尝辄止,相关论据亦是一笔带过,缺乏说服力。例如,大数据时代下,将电子信息全面融入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是否完全具备?试点工作是否成功,有没有全面推广的可能性?SECI模型应用于档案学领域是否有生搬硬套之嫌?结合SECI模型的探讨对于提升档案工作效益是否具有显著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待文章,不难发现:文章本身带有太多空话套话,却不涉及档案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业务环节,空有理论,却又无法做出合理的推导论证,这样的文章对于档案工作实践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2档案学论文现状成因分析

档案学论文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一方面是档案学者的主观原因,但更关键的是其背后蕴藏的客观因素。笔者针对档案学论文发展现状,现对其成因做出简要分析

2.1论文写作功利化

近年来,随着档案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档案高校教育的显著发展,档案学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与职称、职务、绩效工资的关系也日趋紧密。档案学论文能够在知名期刊发表,一方面是对学者理论研究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提升职称、职务的敲门砖。相较于建国初期档案学前辈们致力于构建完备的档案学学科体系而从事学术研究,而今的档案学论文写作难免掺杂了一定的功利化色彩,也即“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近年来,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等问题是档案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论文著述产生了较多学术成果,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新特点的认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档案界一窝蜂研究应用理论,忽略基础理论研究的恶性现象。

当前形势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职称、职务关联十分密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重心的“风向标”。笔者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目下,以“档案”及“电子文件”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自1996年至今,档案共有122个项目成功立项,其中70%以上的项目为应用理论研究。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偏少,申请立项的学者不多。但这却向学术界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讯号:从事应用理论研究更容易产生学术成果,基础理论研究很难通过审核,成功立项。因而引发了档案界大量学者热衷于从事应用理论研究,越来越少的人沉湎于档案学发展规律的推理与演绎,从而导致了论文总体比例失调的后果。

2.2缺乏学术评论与探讨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将2000年至2014年档案学、档案事业学科专业目录下的文献记录,按照被引次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了其中被引次数不低于55次的文献记录制作成表,如表1所示,这组数据如实反映了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略显僵化,有建设性的本土理论创见不多,缺乏创新的客观现状。

表1共记录了25条文献期刊。通过归纳不难发现,25篇文献的主题集中在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上。这是近年来国际档案界研究的总体趋势,反映了中国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国际化水平逐渐提高。以上文章都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和改进,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西方理论的烙印。表1所记录的各文献,由于被引频次较高,在学术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文章对西方的档案学理论做出了精要的解读,为大多数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档案学理论构建了桥梁。但同时,这一系列文章也成为了束缚创新的思想教条。我国的档案学实践较之西方,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实践深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想要建成数字档案馆并取得推广,并非一日之功。因此尽管档案学理论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实践环节却并非一帆风顺。

西方的理论观点在我国往往被奉为金科玉律,谈及电子文件管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学术界一片赞誉之声。诚然,西方的档案学研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西方的电子文件理论对于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的确具有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具体实际,如果不能在档案工作实践中有所创新,对传统理论做出扬弃,显然会陷入教条主义怪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号召学术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致力于打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然而当前我国的档案学论文却总是围绕西方的理论观点展开论述,学术界的整体氛围稍显沉寂,缺乏高水平、深层次的档案学术评论。档案学论文围绕西方理论展开,不能充分立足于本土实际,仅在原有理论基础上作出小范围修补,严重缺乏创新,这在客观上会引发本土档案学者的惰性心理和依赖心理,严重制约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进程。

学术界应该是一潭活水,学术界需要不同的声音。建国初期,我国曾全面照搬苏联的档案建设经验,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使得档案事业走了很多弯路。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同样的错误,不应该再次发生。近年来,档案学论文逐步出现了与档案工作实践脱节的趋势,这亟需高质量的档案学术评论加以规范和调整。关于西方的电子文件理论是否适应于我国的客观实际,学术界也应该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缺乏学术讨论的规范与调节,理论研究必然会走入僵化。

2.3跨专业研究生成为档案学论文写作主体

我国十分重视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一支以高校档案专业教师为主、档案实际工作者、专职档案科研工作者和其他有关人员在内的档案学研究队伍。近年来,随着档案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开设有档案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档案专业的在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人数上有了很大的增长,并逐步成为档案学论文写作的新生力量。自2008年起,我国档案学论文年发表数量突破一万,截至2014年底,论文年发表数量已接近一万五千篇。其中,研究生创作的论文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研究生创作论文比例的增长,是导致档案学论文质量良莠不齐,内容泛泛而谈的重要诱因。

曾经有学者对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情况做过统计。作者选取了国内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样本,统计了2009-2011年十所高校招生总人数及跨专业人数 的基本概况。统计结果显示,2009-2011年的跨专业学生占据了招生总人数的50%以上,部分高校的跨专业人数甚至超过了招生人数的70%,而跨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也十分广泛,横跨多个学科门类。从这个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档案学跨专业考研成为了新趋势,大部分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本科属于其他学科门类。这为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但也意味着大量的档案学研究生专业基础极其薄弱,缺乏档案学理论底蕴,实际在论文写作中则表现为文章论述空洞,关键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挖掘与探讨,倾向于 “炒冷饭” ,热衷于研究前人多次探讨过的问题,对于问题和对策的描述局限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本身仅仅是观点的罗列和拼凑,缺乏新意;或是将本科专业与档案学强行结合,生搬硬套,略显牵强。

跨专业档案学研究生逐步成为档案学论文写作的新兴主体,其创作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并占据了学术期刊的大量版面。受限于专业基础薄弱,跨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于应用理论研究,而且热衷于探讨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等热门话题,受西方理论影响较为深远。跨专业研究生成为档案学论文写作主体,也是导致我国档案学论文质量总体不高的最重要原因。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8)

2002年,安素琴同志发表了题为《近年来我国档案学论文的分析与探讨》的文章,文章指出了我国档案学论文数量巨大、质量不高的现状,具体反映到论文内容上,表现为空论、泛论、追风论三种形式。当前,尽管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档案学著述,然而低水平重复现象仍较为显著,空论、泛论、追风论依然客观存在于档案学论文写作中,并在新形势下,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1.1论文总体比例失调

档案学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档案保护技术几个类别,档案学论文也基本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之间,应当根据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维系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能再某种程度上出现“短板”,否则必将阻碍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化。档案学在我国创立伊始,学科架构尚不完备,在吴宝康、曾三等一批老同志的带领下,档案学者着力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随着一批有影响力的档案学论文、著述的问世,我国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初步建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力贯彻“双百方针”,档案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评论,大大促进了基础理论的发展进程。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引入,跨学科研究趋势的兴起,档案学与经济学、法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人们将研究的重点由基础理论研究转为应用理论研究,一大批档案学分支学科纷纷建立,充分完善了档案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在档案保护方面的应用,也使得档案保护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新形势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件更新换代的节奏逐步加快,档案学论文的总体比例开始失调,应用理论研究成为了档案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趋于单一化,追风论初现端倪。时至今日,这一趋势不但未能得到扭转,反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中国知网对档案学论文

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档案信息化、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成为了近年来档案学研究的中心。在应用理论研究逐步升温的今天,与基础理论、档案保护技术相关的论文几近于无,具有理论深度的档案学术评论亦是乏善可陈,档案界整体学术氛围稍显沉闷。

应用理论研究对于提升档案学学术地位,拓展档案学研究领域大有裨益。然而,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过分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无异于舍本逐末。档案学创立至今,很多档案术语尚未统一,部分领域仍存在空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应用理论研究与形势联系紧密,可以及时针对新问题展开论述。然而,一味求新,生搬硬套,亦略显牵强。当前,应用型论文占据了学术期刊的绝大多数版面,基础理论论文几无立足之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应当实现良性互动、相辅相成,解决档案学论文的比例问题,迫在眉睫。

1.2理论研究僵化、缺乏创新

科学的实践是孕育理论的沃土,任何档案学论文、著述的诞生,都是在档案工作实践基础上的总结、反思与升华。我国档案学建立时日尚短,诸多理论不够完善,因而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引入,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束缚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深入的思想教条。吴宝康先生曾经说过:几年来我们在学习苏联先进档案学理论方面是有成绩的,但不可否认,也是有一些缺点的,这就是没有很好地从实际出发,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有机械搬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教训,否则,就会影响我国档案学的健康发展。对待西方的理论成果,我们应当主动去借鉴与融合,并结合实践加以创新。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引进中国伊始,引发了学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学者们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创立了“文件双重价值论”、“档案形成规律理论”,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仍未脱离原有理论框架。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高潮。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在未来,数字化技术与存储解决方案及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策略研究应从实用性、操作性角度出发,注重探索数字信息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如以档案数字化实际业务管理系统为原型,研究档案的数字化方法与技术,提出较为通用的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解决方案。

第三,电子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技术过时、黑客入侵、电脑病毒破坏等都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应注重分析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并研究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针对电子文件移交的安全应用需求,应用可信网络、数字版权保护、版式文件、全程加密、打印控制和电子印章与数字水印等技术,解决电子文件利用中的惟一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防扩散和防复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耀林.对1949~2000年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2,04:33-37+43-44.

档案学发展论文篇(10)

中国档案学史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对中国档案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学科体系,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同时,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我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增强档案学理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从而加快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

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我国历代档案工作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为中国档案学思想的孕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为日后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文献编纂方面。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刘知几、司马光、章学诚等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在文献整理和史学研究的实践中,熔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历史编纂学及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和方法于一炉,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几位档案工作者(架阁官)还就档案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档案学文献。此外,在我国历代奴隶、封建王朝颁布的有关文书、档案工作律令、制度及当时的文书、档案工作实践中也蕴涵着一些档案学思想。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主体的非专业性。由于缺少档案教育,我国在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档案专业队伍,因此这一时期档案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史学工作者和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二)研究行为的无意识性。我国封建社会的档案学思想是在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的,是以其他活动的副产品的形式出现的,其提出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档案学研究。(三)思想资料的分散性。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还不是完备形态的科学,只是一些零星的档案学思想,且分散在法典、制度和史家著述中,没有专门的档案学论著,未能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四)思想内容的继承性。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前后相继,历代相因。(五)思想范围的狭窄性。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只是为(文书)档案管理学、文书学(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等少数分支学科的创建积累了一些思想资料,而对科技档案管理学、专门档案管理学及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学等绝大多数分支学科则少有贡献。(六)思维层次的经验性。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大多属于“就事论事”式的经验之谈,抽象性、概括性不够,思辨的成分较少,未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特点,是因为:(一)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档案数量较少且总体上处于分散保存状态,档案管理方法简单,对档案学理论的需求不甚迫切。(二)以史官为主体的档案工作者大多实行世袭制,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沿,因循守旧,传统经验根深蒂固。(三)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其档案大多是围绕着帝王将相的和饮食起居而形成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其他专门档案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四)在封建社会,档案工作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事业,一直是以文书工作的后缀部分存在的,“政治”、“存史”是其两大主要职能,机要性、保密性十分突出,因此,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只能局限于具体的档案管理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只是在与文化关系比较密切的档案文献编纂领域有所贡献。

孕育时期中国档案学(思想)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当代中国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了“述而不作”、“多闻阙疑”等一系列档案文献编纂原则和方法,为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思想基础,为当代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提出了许多档案管理原则和方法,为我国档案管理学的创立准备了珍贵的思想资料。(三)对档案和档案史料汇编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奠定了基础。(四)在档案库房建筑及档案保护方面积累了许多足资借鉴的经验。

二、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

辛亥革命以后,孕育于封建社会中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发展迅速,开始向科学形态演变。至20世纪30年代,近代中国档案学终于建立起来,其主要标志就是十三本档案学“旧著”的问世。这些论著对档案定义、档案的范围、档案的作用、档案行政、档案分类、档案立卷、档案的编目、档案的鉴定与销毁、档案保管与保护、档案的编辑与公布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近代中国档案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档案学产生的内在动力。(二)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是近代中国档案学产生的直接诱因。(三)大规模的明清档案整理运动是近代中国档案学产生的重要助推器。(四)档案教育的创办是近代中国档案学的催生素。(五)国外档案学的发展经验为近代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提供了借鉴。(六)我国古代档案学思想为近代中国档案学的创立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思想资料。

近代中国档案学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研究主体的多元性。参与近代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既有档案工作者,也有行政界的官员,又有史学工作者,还有档案专业教师,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近代中国档案学者对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文书与档案的关系、档案管理的组织形式与机构设置、档案的点收、登记、整理、分类、立卷、编目、排列、鉴定、销毁、保管期限、保管、保护、档案人员的素质与培养、中国档案史、外国档案史及文书档案连锁法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三)研究对象的模糊性。近代中国档案学者对档案学的研究对象还不是十分清楚,大多把档案工作当作文书工作的一个部分进行研究。(四)研究方式的移植性。近代中国档案学大量地继承、借鉴了我国古代档案学思想及欧美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方法,真正属于自我创新的东西并不多。(五)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近代中国档案学基本上没有突破机关文书档案管理的界限,而有关档案馆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宣传工作以及科技档案工作和其他专门档案工作的研究成果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近代中国档案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建立了早期中国档案学的基本体系,将档案学引进科学的殿堂。(二)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深化了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三)构建了档案管理学的基本框架。(四)摸索出一些好的档案学研究方法。

这一时期中国档案学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科体系不健全。近代中国档案学者的理论建树主要表现在文书档案管理学方面,而对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专门档案管理学等其他档案学分支学科则少有贡献。(二)研究范围过于狭窄。近代中国档案学是以机关档案工作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主要思想、观点、原则和方法一般都带有机关档案工作的烙印。(三)研究水平不高。近代中国档案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直接经验材料的堆积和局部经验的个人总结,缺乏高度的理论抽象与概括。(四)在移植、引进国外相关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食洋不化”、“囫囵吞枣”的现象。

三、发展时期的中国档案学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档案工作及档案学本身的许多问题均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涉及档案学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及应用技术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新中国档案学者们运用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和探讨了档案概念的本质、档案的作用、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起源、档案工作的矛盾和规律、档案室工作与档案馆工作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极大地丰富了档案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档案学的理论水平。(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现代中国档案学者初步建立起一套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档情的档案术语、概念和统一自洽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并据此建立起相应的档案学分支学科。(三)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现代中国档案学既研究机关文书工作和档案室工作,也研究档案馆工作;既研究文书档案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也研究科技档案和专门(特种)档案的管理原则与方法;既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也研究档案学自身。(四)研究成果的概括性。现代中国档案学者对档案、档案工作及档案学自身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蕴藏其中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层次的理性思辨,其研究成果的概括性、抽象性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五)研究主体的群众性。从事现代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既有档案学理论工作者,又有档案实际工作者(包括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还有史学(方志学)工作者。

发展时期中国档案学的主要成就有:(一)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得到明显提高,第一次以独立学科的身份屹立于科学之林。1956年4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和同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一九五六——九六七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都将档案学列为独立学科。(二)初步建立起现代中国档案学理论与学科体系。至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档案学界先后编写出版了《档案管理学》、《文书学》、《中国国家机关史》、《中国档案史》、《文件材料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公布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学概论》、《影片、照片、录音档案管理》等教材,一个由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现代中国档案学学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三)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批较有影响的现代档案学著作,如《档案管理法》、《历史档案整理法》、《档案学基础》、《档案管理学》等。(四)对诸多档案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增强了档案学的理论色彩。(五)极大地拓展了档案学的研究范围。(六)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七)锻炼和造就了一支档案学研究队伍。

这一时期中国档案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过分强调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阶级性,忽视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普遍性。(二)在“”时期,我国档案学界也犯了“冒进主义”错误。(三)在学习前苏联档案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教条主义现象。(四)档案学理论与学科体系不完整,整个档案学研究还显得比较粗糙。(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定量分析方法、比较方法、系统方法运用较少。

四、停滞与倒退时期的中国档案学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由于、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我国档案事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档案学研究也未能幸免,许多有志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干部或被赶出档案部门,或被迫害至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也被打成了档案界的“反革命”、“三家村”之一和“贩卖封资修黑货的大本营”,不少骨干和教师被打成“叛徒”、“特务”;国家档案局档案科研所被撤销。这一时期,档案学研究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五、恢复与繁荣时期的中国档案学

“”结束以后,我国档案学研究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迅速地恢复、发展起来,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我国档案学的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新的丰碑。这一时期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档案学的所有领域。

恢复与繁荣时期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特点有:(一)研究范围的广泛性。这一时期中国档案学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档案到档案工作到档案学本身,从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到档案事业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法制工作直至档案科研工作本身,从文书档案工作到科技档案工作和其他专门档案工作,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外,都有一大批成果问世。(二)研究内容的综合性。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档案学者积极引进与移植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档案学研究,这不仅拓宽了档案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开阔了档案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当代中国档案学者逐步摸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四)研究成果的时代性。新时期的档案学研究者密切关注档案工作发展的时代脉搏,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及档案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档案学研究,因而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五)研究行为的组织性。1980年以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及一些专业系统相继成立了档案学会,国家档案局和部分省级档案局还先后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科研机构,档案学研究主体的组织性和协作精神明显增强。(六)理论和观点的抽象性。近二十年来,我国档案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档案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思辨色彩日益浓厚。

恢复与繁荣时期中国档案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档案学学科体系走向成熟与完善。分支学科的纷纷创立,使现代中国档案学已经从单一的学科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学科群体,档案学的理论与学科体系也因此而显得更加丰满和健全。新时期的档案学建设已逐渐与档案专业的课程建设分道扬镳,已经从具体学科建设和档案教育的课程建设入手的自然建设发展阶段转入从整体系统上设计一个科学体系结构,并有计划地按照这个结构去进行建设的自觉发展阶段。(二)档案学的学科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档案学研究被列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卷的编写出版被纳入《当代中国》丛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的编辑出版计划当中;档案学的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了图书情报档案专业评议组,负责图、情、档三个专业的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审批;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档案学的学科归属由历史学调整为管理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一起组成一级学科。(三)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全面推进,填补了许多空白。档案学界除了对前人已经探讨的档案学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化研究以外,还努力开辟新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对前人未曾涉及的诸多档案学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成果更为系统、深刻,更能反映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本质与规律。(四)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益细化。我国档案学界一直非常重视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其成果在整个档案学研究成果中始终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一时期,档案学界除了继续深入探讨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及影片、照片、录音档案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外,还对各种专门档案的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五)中外档案事业史研究不断深入。与前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更为深入、细致,不仅出版了档案专门史和断代史专著,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更加全面,涉及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机构、档案人员、档案教育、档案文献编纂、档案学思想与理论等各个方面,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富有创建性的成果,并且纠正了一些讹误。我国档案学界与国际档案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国档案学理论及档案工作实践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先后翻译、编写了一批外国档案事业史论著。(六)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成就喜人。在档案库房建筑、档案装具、温湿度控制、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褪色档案字迹的恢复、机械化档案修裱、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档案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有不少成果属于世界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七)档案学术气氛更加活跃,档案学术评论健康发展。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档案学发展的方针、政策,倡导并鼓励大家开展档案学术讨论。学者们本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和“与人为善”的原则,心平气和地开展档案学术批评,大家互相探讨,互相补充,互相争论,互相商榷,或达成共识,或取长补短,或共同提高,或有所启迪。(八)建立了档案学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制度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在科研课题的申请立项和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奖方面,档案学获得了与其他学科完全相同的机会和待遇。(九)档案学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越来越多的人相继投身于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这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长,而且表现为质量的提高。从事档案学研究的既有专职档案科研人员、档案专业教师,又有档案实际工作者,还有来自于其他学界的研究者。

这一时期中国档案学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一)档案学研究的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二)部分档案学术语(概念)、理论不严谨。(三)在移植和引进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食而不化”、“生搬硬套”现象。(四)部分档案学者对待外国档案学理论不够理智、客观,感彩浓厚。(五)故弄玄虚,隔靴搔痒。(六)在评价档案学遗产时,部分档案学研究者陷入了的泥潭。(七)定量分析法在档案学研究中的运用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五)建立、健全文献检索体系。

上一篇: 护理专业论文 下一篇: 炼化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