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21

城市园林论文

城市园林论文篇(1)

2西安城市园林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对西安的城市园林建设现状与定位进行研究,需要从多个角度对目前西安已经投入使用以及在建与拟建的城市园林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本部分的研究过程中,按照园林功能进行分类,对西安不同功能下的园林规划与园林建设规模进行分析,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其园林建设的整体投入与未来规划。以此为基础分析西安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思路优化与思路升级提供必要的现状基础。

2.1西安城市园林建设现状

从西安城市园林建设与拟建的现状角度分析,其主要的园林功能分为景观园林、经济带园林、一体化城市公共服务带园林。按照不同的园林功能,其建设现状如下。

2.1.1西安城市园林功能分布及其发展现状

从宏观角度而言,西安市城市园林建设规模相对较大,具体的建设规模如附表所示。从附表中可以看出,西安市从2008年开始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的建设投入。规划与建设的数量从2008年的56块(片)增加到2014年的440块(含拟建设),提高比例为685%。其中,2010~2011年增加数量最大。而随之增长的是建设规模(面积)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建设规模的同比增长要高于规划的片区增长比例。这个数据也表明西安市在后续的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更加注重建设的规模效应。从不同的景观园林功能分布的角度来看,西安市对景观带园林建设的投入比例最大,截止到2014年,已建设与拟建设的景观带园林总数超过180块,与其他两种功能园林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同时,我们发现虽然在数量上景观带园林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建设规模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单片区景观带园林的建设面积远远低于其他功能园区的建设面积。

2.1.2西安城市园林地缘分布及其发展现状

从具体的园林地缘分布规律层面来看,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城市园区进行绿化扩建。其中较为显著的为西安大雁塔不夜城园林规划建设方案;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化小区内部的园林规划。其具体的分布表现为西南、北部规划较为集中,而城中心、西部、东南等区域的规划较为落后。按照西安的不同区县,其城市园林地域分布如附图所示。从附图中可以看出,西安主城区的园林规划存在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其中,莲湖区、长安区以及阎良区的规划数量与规模最少,其相对面积仅为2、4、3。而未央区、雁塔区以及灞桥区的园林规划数量与规模相对较多,分别达到了14、19、13。造成规划不均衡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一方面是西安市的园林规划采用各个城区自主规划,市一级政府审批的方式。因此,各个行政区的园林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财政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长安区与莲湖区属于老城区,在城区空间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限制瓶颈。从规划现状特点来看,西安城市园林为整体的市区绿化规划贡献了约4.3%的绿化面积。虽然比例不高,但是由于其作为城市园林的分布范围较广,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较为紧密,在城市升级的人文感受方面贡献更为突出。

2.2西安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研究,我们发现西安市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城市园林的整体规划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不足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脱离文化内涵

在西安市具体的园林规划中,仅有少量的园林采用以西安特有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如大雁塔园林景区、丝绸之路起点园林绿化带等。而更多的园林设计依旧采用传统的园林设计方式。这种脱离文化内涵而产生的园林,不仅无法将悠久的陕西文化融入其中,而且还由于缺乏地方特色而降低了园林自身的吸引程度,使得园林自身同质化与重复性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园林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依托而导致园林的本地人认同感缺失,也造成园林对外地游客吸引程度的下降。

2.2.2缺乏独立特征

在西安市园林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园林缺乏独立的特征。在西安市的市域范围内,大量园林存在同质化与同样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园林建设过程中定位不准确而造成;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西安市园林建设缺乏统一的建设思想作为指导核心。此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西安市园林建设的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从园林游客体验角度来讲,同质化的园林无法激发人们的游览兴趣,也就无法带来相应的经济价值,尤其是经济带园林与景观带园林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服务型园林则由于缺乏必要的独立特征,在功能层面仅能够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而无法通过其文化内涵与独立特征,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有效的升级与完善的文化传播。这不仅造成园林功能的缺失,也为园林整体规划不足带来额外的瓶颈。

2.2.3设计理念陈旧

西安市园林设计还存在理念陈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园林内涵的设计没有有效的突破,依旧以自然元素、人工元素、互动元素、宣传元素等为主导。对于现代科技的引用,缺少合理的规划与尝试。第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其功能规划依旧以绿化、美化、经济等为主要核心功能,没有形成以城市为主导的园林功能扩展,也就无法对城市宣传提供更为突出的动力。第三,在具体的园林设计层面,缺乏有效的创新和独立的元素引用。更有部分园林以及景观带是以我国现有的建设方案为模版进行建设,此种设计显然无法发挥城市园林独有的特征与魅力。第四,在园林分布特点方面也存在理念陈旧的问题。没有将园林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整合成为有效的整体,也没有形成以园林带动经济、以经济带动园林的互动思想。部分园林建设是以现有规模为基础对其进行改造与扩建,此种建设方案无法与城市扩建理论以及现代城市化理论相协调。

2.2.4规划零散

西安市园林设计与规划从行政主体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分为4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由于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部分市政建设受限于省政府;第二个层面:市政建设与园林规划受制于西安市市委与市政府;第三个层面:部分园林规划的具体权限由其所在区县政府负责;第四个层面:部分企业、事业、公共服务业领域以及个人均可以独立规划相关的园林市政设施。多部门主管规划是造成目前西安市园林设计与规划零散的核心因素。尤其是社会团体以及区县政府的独立规划缺乏必要的指导思想,也无法上升到市域或者省域的地域观念中来,造成城市园林规划都各自为战。此种现象的产生,对于后续基于城市特点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瓶颈。

3基于城市特征的园林规划对策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西安市城市特征园林规划的总体思想的落实,以及基于西安市特征的园林整体布局规划,并为西安市后续城市园林的整体建设提供必要的布局规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明确西安城市特征对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安市的城市特征与园林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一种是通过西安的城市特征来提高城市园林的文化内涵,进而避免园林建设过程中同质化与重复化现象的出现。另一种是通过基于城市特征的城市园林建设,可以有效合理地对西安进行宣传,并通过园林建设为后续城市升级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3.2基于西安城市特征的园林整体布局规划

根据城市特征的不同来源,可以对西安市未来的城市园林规划进行整体的布局研究,并针对西安城市园林当前的建设现状进行具体的系统优化。根据具体的规划内容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新的规划体系应从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如基于西安市整体城市环境的园林开发,或基于陕西省整体文化背景的城市特征塑造与城市规划建设。在这样宏观的视角指导下,西安市的园林建设才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科学的、合理的整体。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由于同质化与重复化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应构建一整套合理的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评价机制,并通过充分的调研确定该套评价体系中的具体评价指标权重,并产生配套的执行细则与行政制度。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严格地按照已经制定的规范与制度进行评价,并采用“专事有专人,专人有专责”的方式落实规划责任制,并将部分的规划与建设指标纳入到相关的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系统地保障规划制度的落实。

3.3基于西安城市特征的园林内部规划

西安城市特征的园林内部规划,主要是指通过对现有的城市园林进行改造,达到提升城市园林文化内涵和城市特征的目的。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园林的功能进行划分。经济型园林:此类园林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与区位宣传为核心。基于这样的规划目标,对区域特征的放大应该是规划的主体。以西安市浐灞经济开发区园林规划为例,应该充分提升该地区内自然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特征,具体规划可以对湿地生态进行科学的改造,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型园林。公益型园林:此类园林的规划是以服务人民群众活动、提升城市形象为主要目的。在这样的目的指导下,具体的城市特征规划应该以贴近民生建设、贴近百姓生活、贴近文化宣传为核心思想。以大雁塔园林区规划为例,修建了大量的关于“陕西怪”的雕塑,通过此种形式对西安的城市特征进行宣传。这样的宣传方式不仅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而且这种平民化的宣传方式对西安的城市特征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城市美化型园林:此类园林的规划是通过配套的园林建设,提高城市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水平、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单一的绿色植物的美化效果有限。因此,需要通过文化特征的拓展,对其进行多样化的改建。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植物的选取过程中,应该以西安独有的或者陕有的绿色植物为建设主体。由于西安被秦岭所贯穿,因此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以植物为主体的核心体系构建中,应该对部分具有文化内涵的园林小品进行规划。通过此种规划不仅增加了城市美化型园林的多样性、提高了美化效果,而且还能够通过园林小品的互动功能与宣传功能拓展此类园林的服务广泛性。

城市园林论文篇(2)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论文篇(3)

二、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都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观设计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与协调机制都是对其起到指导作用的基本理论。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景观生态理论也越来越完善,这对大规模景观设计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进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有效结合生态科学技术与景观美学原则,在确保园林景观质量的同时,更应符合设计原理及美观。上世纪70年代,生态理念已开始逐渐融入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但生态学(以能量流和物质流为研究对象)和景观设计(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之间并没有关联点及共同点,这种情况下,就增加了生态学向景观设计应用的难度。80年代后期,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与景观整体结构、功能等。土地或景观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利用空间、生态系统实现特定的美学效果。为此澳德姆提出了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分室模型”如图1所示。1986年在这个前提下哈贝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不仅应用了景观生态学理论,并完善了景观生态规划方式。目前,在经济高速发展下,我国还面临着自然资源严重缺乏及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些都给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由此可见,生态设计在现阶段还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规划设计方式。传统景观设计主要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并遵循功能性、艺术性及社会文化性的原则进行设计,进而对人们的各种需求进行满足。相比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则需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必须考虑其长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阶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般都会将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完美结合,在对城市近期发展需求最大限度满足的同时,还要将可持续发展观合理、恰当地引入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并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中国景观园林设计中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必然为其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此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把握未来,将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充分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推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快速发展。1、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原则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其重点必须为生态环境与设计的结合,也就是说必须对自然提供的潜力进行充分利用,同时严格遵循自然的限制条件进行景观设计。在设计中选用的材料应为再生材料,尽量选用施工现场原有材料进行循环应用,并将材料的功能性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避免生产、加工及运输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分消耗,并对当地传统文化特色进行保留。注重与自然结合的设计,倡导全新的设计理念,并以此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同时遵循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合理规划与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我国文化中自古以来讲求的就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景观园林设计中往往认为只是将自然元素添加要设计中并没有与自然有效结合。为实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工作者必须将生态规划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在充分尊重自然及景观园林地域性的前提下,寻找与当地自然环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设计方式,并在设计中对当地文化特色加以利用,以此提升景观园林的功能性与审美性。2、向多元化、科技化发展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多元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观与生活需求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基于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对景观个性化设计不断追求并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对人们日益增多的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伴随现代城市结构的完善,作为一项规模较大的综合工程项目,景观园林设计在城市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设计工作者必须不断对园林设计的理念加以更新,注重生态园林设计,并不断进行有效创新,这都为景观园林设计的合理化提供了可靠地依据。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这都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优化绘图设计,并进行模拟城市景观园林的构建,这也是今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城市园林论文篇(4)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由于缺乏长远发展目标,而导致园林绿化出现种种问题。部分城市园林一味的重视植物品的种,利用嫁接、枝条以及种子等渠道和形式种植的多种植物品种,这些不同的植物尽管与园林物种多样化要求相符,但是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而导致城市园林杂乱,养护成本提升;部分城市园林只是一味的种植各种名贵品种或者是外地树种,从而导致园林丧失整体协调性以及整体美感,再加上这些植株不能适应本地环境、适应期缩短、驯化期减少,进而导致资源浪费情况出现,养护成本上升;部分城市只重视园林绿化的面积以及发展速度,只种植单一树种,过于重视植株的数量,导致园林绿化丧失其独有的多样.进而导致园林绿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另外由于城市绿化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规划以及发展目的,进而出现各个地区园林绿化未来发展目标、城市品味、设计形式雷同等问题,导致城市丧失自己独有的优势与标致,进而导致城市品味下降。由于长远规划目标的缺乏,部分城市出现园林绿地被侵占、使用面积缩小、滥砍滥发等问题,导致园林绿化成本提升,浪费众多人力、财力以及物力。

2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缺乏养护

资金无论是城市园林绿化的设计、建设阶段,还是后期的养护阶段,均需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园林绿化养护能力。一些城市政府及其居民由于不能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只看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建设,所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得不到充分的资金保障,进而导致城市园林绿化面积、水平以及质量大为下降;部分城市受到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对园林绿化养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减少,进而导致部分园林景观被商户、居民、建筑随意侵占,园林景观得不到应有的养护,导致园林景观丧失其得有的功能。

二提升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速度的有效手段

1制定统一的城市绿化发展规划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时,需基于该地区的景观风貌、地形地势以及城市文化等制定有效、整体、长期、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在选择植株时,需尽量选用养护成本地、生命力旺盛、节水能力更强、抗旱或者是抗涝能力较强的本地植株。同时还需要根据生态学原理,种植绿化植物,并对城市绿地结构做出正确的调整,另外还需充分利用本城市及城市周边的各个花卉市场、大型苗圃种植基地等,以增长绿化植株的适应期以及驯化期。另外在引进植株时,应对各种林木以及苗木进行严格、全方位的检疫,防止盲目引种问题的出现,防止由于各种外来原因,如林木携带病虫等导致本地区出现病虫害问题。在制定长期规划发展目标时,应减少重复拆建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以及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在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建设风格进行选择、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到本城市的历史积淀、特色以及品味等,设计出符合本城市发展以及居民需求的园林,使得城市园林成为该城市的一道风景,成为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防止抄袭或模仿问题的出现,保持城市向多样化发现发展。对于环境污染较重的重工业城市或北方地区,首先应划分出重点绿化调整地段,并多加种植空气净化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抗污染作用、可抵抗烟尘的植株,利用植株缓解环境污染,以期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2优化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规范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问题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有效、合理的制度规范,就此应以现行体系为基础制定出更为全面、有效的城市园林绿化行业规范,另外相关部门应制订出更为完善的绿化管理措施以及更为细致的条例,使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在执法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条例可依,进而通过监督管理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园林绿化的作用以及整体质量。

3提升园林绿化养护力度

首先各地方政府需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价值以及重要意义,制定明确的园林绿化发展目标,同时提供给园林绿化更多的发展资金,同时建立专门的园林养护机构,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前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相关管理机构,在进行园林养护工作时,不仅要对园林植株进行适当修建以及病虫害防治,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园林的使用者,也就是城市居民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使城市居民具有绿化意识,使城市居民可以自觉的维护园林环境,可以自觉制止破坏园林环境的行为,同时城市园林相关管理人员要依据相关规定,制止、处罚破坏园林环境、乱砍滥伐发行为,有效保障城市园林的实用性以及观赏性。

城市园林论文篇(5)

2城市绿化园林工程的关键技术

2.1规划设计技术

园林工程的技术上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性规律,这样才能够使得园林设计的整体规模看起来自然而合理。首先,要注重生态设计,也就是要遵循植物生长的生长周期和种类将其分配种植在相应的区域,根据生物的多样性力争城市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其次,注重文化设计,城市园林设计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能够通过城市园林建设体现出来。在园林绿地的植物、造型设计上融入城市文化的标志元素,更加能够彰显一个城市的个性。再次,如今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破坏大气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绿色植被具有吸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的功能,所以要注重科学设计,将植被安排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能够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亦或是针对绿色植被的美化功能,制定出美观而有特色的设计。

2.2植物造景技术

植物造景,顾名思义,旨在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组合,相互协调与搭配,通过专业的设计构图,使各种植物的色彩和形态得到充分的体现。将植物赋予寓意,使其灵活、生动起来。能够使得植物从整体观赏的角度充满张力,对观赏者构成吸引力,产生联想和美好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能够看到利用植物的色彩再通过设计剪裁形成一副规则整齐的图案,这就是植物造景技术的运用。

2.3植物配置技术

植物配置技术也就是采用构景的主要元素,进行组合和改造,灵活运用植被、山石、水体、建筑等。通常有两种配置途径,一种是根据土壤和气候的不同特点,更改植物的配置,另一种就是根据植物的需求,更改土壤的选择。

2.4植物管理技术

我国各大城市之间对绿色植被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不断得对其进行扩大与创新,那么植物的管理水平就需要随之提高。植物培育管理技术是城市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植物健康成长。对各地区的植物进行定期的保养和防护,为其施肥、浇灌、修整、防治病虫害等等。

3城市绿化园林工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城市绿化工程的培植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植物的培养涉及到专业生物科学,需要专业性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园林管理人员素质较差,大多是由退休职工和年龄较大的群体组成,无法落实植物的科学培育,防治病虫害、修剪枝叶等方面的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绿化园林工程的工作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绿化工程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而不能出现歪曲、表现不完整的情况发生。在管理人员责任的确认和工作的分配上应有所加强,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绿化工作质量,建造出令社会人民都能满意的工程园林。第三,应加强绿色园林的现代化投入,由于城市的绿化面积在不断的扩大,一味的依靠人工修建、浇灌和监管,很难保证工作速度和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或政府应有意识的将现代科学应用到绿化园林工程的建设中。

城市园林论文篇(6)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保证城市环境质量。

一、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二、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4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三、防治的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3.3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城市园林论文篇(7)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

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城市园林论文篇(8)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论文篇(9)

园林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和艺术的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环境和游憩境域。城市园林绿化主要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绿地的功能与有关定额指标及分布原则、园林绿化和园林事业的管理理论等。

二、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问题表现

2.1不合理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进入大发展时期的人们总是向往新生事物,不喜欢旧的东西,规划部门也同样如此,把一大批优秀建筑和园林拆了,代替的是没有特点的高楼大厦和配套绿化,这些配套绿化只是为了绿化而绿化。绿化大部分在建筑的背后,没有阳光,植物生长势差。有的老城区,因规划的不合理,原址是漂亮的花园或绿地,古树参天,新的项目建设后,花园拆了,基地标高抬高了,有些古树虽然进行了保护,但是地势低积水等原因,古树日渐衰落。有许多优秀的园林小品、绿地消失了。

2.2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花园大多建于解放前,由于居住人口密度一直居高不下,集中绿地和开放空间比较缺乏,很多搭建建筑更是插建于的花园绿化内,占有了原有的开放空间和庭院绿化,改造成厨房间、卫生间或菜园,古树名木和大树生存状况恶劣,有的甚至被建筑包围。许多公园和公共绿地建成已有几十年,总体上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设的公园绿地因建设总量较少,总体发展速度较慢,前期时间较长,大都布局合理,骨架良好,植物茂密。但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设施标准较低,大都陈旧破损,功能上与现今开放式的游园需求不相适应,景观特色消褪。虽然这几年逐步得到改造,但仍有相当一部份公园绿地有待进一步调整改造。

2.3消极的维护状态

由于缺乏维护经费及相关政策支持,园林绿化和古树长期处于欠维护状态,以至于风貌损害日趋严重。即使保护改造,不太考虑现在与未来,在保护与建设中,对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总体发展不重视,在实际操作中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静态的“消极保护”状态使得一些园林绿化的保护仅仅限于形式上的保护,缺少实际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性。

2.4不合理的建设

园林绿化一般都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在城市土地供应日益紧张、地价一涨再涨的大背景下,园林绿化在处于保护与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极低甚至为负的尴尬境地下,面对大规模拆迁和土地批租所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土地管理者、政府部门、国有单位极有可能为追求经济和政治利益而将保护建筑和其园林绿化出让、批租,使其面临“拆落地”消失的厄运。

2.5精品意识不强,缺少文化品位

在城市休闲绿地中,文化内涵这一隐性构成要素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景观设计更加强调精神文化,更加注重“意”的体现,力求创造某种氛围。因此,要创造优秀的园林景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这样的环境才能让人在满足视觉观赏之后产生某种共鸣,受到感染,引起一定的遐想,从而令人回味无穷。

三、加快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对策

3.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要规范化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制定一方面要具有综合性、权威性、前瞻性、阶段性、区域等特征。另一方面要依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来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系统要充分反映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要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基石。

3.2绿地规划要有前瞻性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中,制定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根据城市的特点,瞄准国内先进水平,高起点制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工作还要体现新城区和老城区、市区和郊区、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建设的平衡发展。

3.3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与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实施

经批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的纲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实施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也关系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等方方面面的根本利益。所以,实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3.4积极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

主要采用:遥感技术,运用遥感技术建立城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掌握准确的城市绿化指标体系;统计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数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用预测学回归分析方法推测某一指标的实现将会达到的效果;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对研究的量化指标应用景观生态理论进行分析并评价。

3.5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法治化

(1)坚持“以法治绿”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必须强法和执法,管理法规要完善,并要严格执行,依法办事。管理监察队伍,要知法、执法、守法、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各级管理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克服“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的倾向,从人治转向法治轨道。

(2)要加快出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加强管理,走依法治绿之路。我们要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比较完善的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规、规章框架,形成和进一步完善严格、规范、文明的执法制度和依法行政的工作程序及监督机制。

3.6强化植保工作

加强树木病虫害的疫情预测、预报工作,特别是加强对日本松干蚧疫情的调查和预防工作,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调查员、检疫员的业务培训;加大病虫害防堵力度,划定无疫情保护区。同时,加强对市内寄主树木的药物防治,确保绿化成果。

参考文献:

1.康少邦、张宁:《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城市园林论文篇(10)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

人类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是用古代石头写成的人类历史”、“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中国古代文化长盛不衰是与古代未曾出现过城市衰落的历史有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文化得以完整的传承。中国早在夏代(公元1771-2007年)既有设防城市,齐国临淄古城人口7万户,约30万人,面积32平方公里。城中有大型建筑的夯土台及陶管排水,如梧台。

实现城市化,人类聚集在一起,对人类是有益的,城市的发展并非是建筑数量和人口数量的相加减,而是城市整体水平的升华,他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安排舒适的生活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五彩缤纷的文化娱乐活动。城市本身是一件艺术品,人们运用各种元素,如建筑、树木花草、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交通、通讯……创造一个完备的生存环境。但是,如果城市规划不当,千城一面,枯燥无味,或缺乏真趣,缺乏灵魂和个性,就是一个失败的城市。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同时指出,城市“兴建起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人们见不到绿色,连一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钱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城市的通疾,并勾绘出一幅21世纪中国的山水城市蓝图。

关于城市建设,古人在构城理论中指出“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滨水而居住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管子》书中写道:“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城市山水骨架,及道路空间结构体系。

城市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过程,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深化和提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生态环境时代。人们对城市赋予全新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创造园林城市成为时代的要求。

2.山东省创造园林城市概况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及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全国、全省城市绿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环境质量为目标,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促进全省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

为加快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是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把城市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强调:“要高度重视城市绿化,植树造林,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尤其要搞好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的绿化和环城绿化带建设,提高绿化品位,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要建设两条风景线,一条是胶东半岛沿海风景线,一条是济南——曲阜文化风景线。”到2002年底,全省城市绿地面积已有6314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0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5%.1999年烟台、莱芜、青州、新泰、胶南入选首批省级园林城市,2001年济南、淄博、胶州、寿光、荣成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园林城市。目前,威海、青岛、烟台、济南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日照、胶南、新泰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威海已两次荣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青岛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荣成市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的升华

在城市建设中各种评比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求,定下指标,调动各城市的积极性。对城市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等。但纵观各类活动,大多为专业性运作,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只有园林城市的创建是多行业、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是集大成者。园林城市具备以下特点:

1.科学规划设计,构成布局合理,均衡的绿地系统;

2.突出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生态系统;

3.实施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提高景观环境质量,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4.以植物创造景观,多种植物科学配置,互生共存,促进生物的多样化;

5.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创造舒适、安全、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得民心、顺民意;

6.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政府组织、群众参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7.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8.以保护为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文物古迹、人为景观,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增加时代特色。

1.科学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突出生态效益,要求绿地分布均衡。比例、结构科学合理,要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不但具有完整规划,还包含城市景观容貌、绿地建设。如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整体系。另外有园林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及先进的基本指标。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区33%、县城30%;绿地率:城区28%、县城25%;人均公共绿地:城区8平方米、县城6平方米。宏观概念上还包含了景观、文化、功能、艺术、生态环境等。

2.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人类出现以前,生态系统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通过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平衡。能量来自太阳,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分子。这个系统在循环代谢过程中,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充、调节,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如草动物。

人类出现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人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改变影响其物质和能量循环。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三种食物链形式。植物是关键,必须防止仿生植物。仿生植物无疑为慢性自杀。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只有大力植树造林,形成良好自然植被,坚持不懈的进行大规模的绿化建设,快速增加绿量,才能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要坚持用生态学的观点指导城市绿化建设,因地制宜,从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水源和物种等实际条件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多层次、多品种、多形式布局。重要的城市绿化项目,一般位置显要,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和品位,一定要精心策划,精心设计,周密论证,使之实现生态效应、社会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完美统一。

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还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大环境绿化工程,加快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是结合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显山露水透绿工程。城市市区中的山体和河渠、湖泊、近海等水体,都是城市绿化的特殊地段。搞好这些地段的绿化,既能够把新鲜空气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又能改善城市环境景观,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显山”,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内所有侵占山体的违章建筑,恢复植被,搞好绿化,还山于民:“露水”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所有侵占水面、河道、海岸的违章建筑,结合水环境整治,绿化濒水地段,还水于民:“透绿”,就是拆除所有侵占城市道路搭建的门头房、商亭、棚厦,拆除实体围墙,搞好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使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浑然一体,还绿于民。

3.园林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宥”的出现,降至秦汉,仿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在园林中挖池堆山,再现海上仙山的意境。魏晋南北朝,是混乱的年代,也是文化发生转折时代,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形成文人园林和寺庙园林。唐宋以来传统的中国山水诗词,山水画融入园林之中,园林具有诗情画意。

园林表现出艺术性和技术的高度统一,亦见证了古人对认识自然,认识空间,在生活中再现自然的空间艺术过程。以来自自然,高于自然为基本特征,将自然美和人文美巧妙结合,“虽为人作,宛如天开”。

①中国在园林中讲求自然美,深受古代自然美学的影响,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认为自然美在于比德。君子比德思想对园林发展影响很大,这种用自然来比拟人的性格是一种移情思维方法。如以石代表忠贞、正直,故而文人爱石。以石之品行象征刚正不阿。山石成为园林造景重要手段。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和无为,符合文人怀才,隐以山林,逃避现实的心境。借山水之情,抒发自然情怀。而兴文人园林,同时对中国古代园林空间布局有较大影响。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儒家“有为”思想的互补。而以“自然为万物之本”和讲求自由布局也是对古代对称布局的互补,促进了园林发展。

②中国园林追求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结合,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协调和客观的场景的融合,既情景交融,是美的创造。

中国园林还是通过空间的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形成具有鲜明艺术形象,创造灵活空间,引起人们产生联想、共鸣,形成意境。亦称“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园林是综合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真景,反映真境,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反映虚境。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空间,追求清新雅致的精神世界,在追求情、境的同时,亦追求空间中趣的韵味,园林是寄情的载体。充分反映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时代特色。

现在有些园林,大而广,虚而空。如同白开水,缺乏历史、文化,而是盲目的仿西方大草坪、罗马柱、十八世纪雕塑。不伦不类,俗不可耐。如某县城,公园改为广场,山石改为雕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园林艺术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园林更应当突出民族特色的时代性,时代声音,民族呼唤。反映艺术的本源精神。

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如园林小品、标志性设施、雕塑,特色鲜明,艺术性高,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风貌,亦满足现代人们对交往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多样性、多功能、多景观、多信息的追求。

4.植物造景,科学配置,互生共存,促进生物多样化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题载体,采用植物造景东西方各有特点,西方要求体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指导思想,其设计从人的理念出发,正形化、图案化。在强烈追求中轴对称、成排成行、方圆规矩布局中,也有树坪、绿篱,树木修剪成各种造型,或形象。(中国一度出现盲目的西方热。)

中国园林,强调借花木表达思想感情。以中国画论为理论基础,追求自然山水构图。寻求自然风景,对树木不正形。善于应用植物题材,表达造园意境。或以花木为造景主体,创造风景点或主题花园,如玉兰堂、海棠院、曲院风荷、梨云伴月。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材料,自然界的植物素材主要以树木花草为主。我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誉称。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不同,配置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特色。同时受气候影响,有季相变化,虽不同时间,不同光照,而产生绚丽多彩的景观,应按“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力争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确保到2005年达到38%,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对这种省情,我们在城市绿化中必须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前几年,各地在绿化建设中搞了一些草坪,虽然在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养护特别是耗水方面的负担。有关专家算了一笔帐,植一平方米草坪的投入,是种植相同面积乔木、灌木的20倍;每年的维护管理费用,是树木的5——10倍,一般每3年还需要更新一次。草坪需要经常浇灌,每平方米草坪每周浇一次水,一般需1.2吨的耗水量,造成极严重的水浪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

要调整绿化种植结构,少种草,多栽树,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今后,各城市在绿化植物的配置上,一定要多种乔木,多种大规格苗木,严格控制搞草坪,特别要控制冷季型草坪。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适树,多种植耐旱、节水、涵养水源的植物,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要充分考虑自然植物的共生互补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尽力把乔、灌、花、草结合起来,形成最佳的景观,发挥遮荫、降温、除尘的最大效能。在绿地浇灌方式上,要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减少漫灌,尽可能的减少绿地养护的耗水量。

公园突出植物造景,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绿地维护管理良好。城市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植物配置讲求落叶乔木为主,乔、灌、花、草合理搭配。

加强科研,进行引种驯化,增加植物品种。但反对盲目引进,造成巨大损失。有一所名牌大学,知名教授,竟干了荒唐事。如:花20万元在极低温度-20℃下,引毛竹、引香樟;在-22℃环境下,引广玉兰221株、棕榈409株、罗汉松784株、蚊母1338株、石楠1935株、海桐3601株、十大功劳5997株,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出现在一块绿地上,而且是偏盐碱地带。科学性在何处?职业道德在哪里?用金钱能买来北国江南吗?

5.以人为本,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创造舒适、安全、健康、方便的环境

绿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百姓,使绿地分布尽可能均匀,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城市绿化带来的好处。要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市政项目建设、污染工厂搬迁和拆除违章建筑等,降低建筑密度,置换出一定的开敞空间用于绿化。要按照500米左右的“绿地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公共绿地,使市民走出家门500米就有一个休憩游玩的场所。要抓好主次干道和街巷绿化,采取栽大树、速成荫的办法,因路造景,因景配绿。要着力抓好住宅小区特别是旧小区的绿化,拆除原有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动员广大市民搞好绿化美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要抓好企事业单位的庭院绿化,扩展绿化空间,改善工作环境。

同时,从文化、美学,人的视觉、意向、心理感知等方面,赋予园林规划的更多的人文关怀。从整体上控制并营造城市景观的独特性,连续性,使人得到更多的享受。

服务半径是衡量绿地体系科学性、均匀性和服务性的重要标准。对于公共绿地更应强调,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防灾作用的城市绿地。如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等。

6.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城市强调复合多层次的城市线性结构,体现生态自然与城市现代化的融合,景观与功能的结合。因而创建园林城市是全民参加、社会总动员的系统工程。

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合力。城市绿化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许多方面,关系到一些部门、单位和居民的利益。如建设、规划、城管、房管、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城市化的本质是集聚人、财、物,只有把周边的生产要素积聚到城市中来,城市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历史证明,不少曾经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城市,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渐衰落。搞好城市绿化,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立起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环境竞争,哪个城市环境好,哪个城市就能吸引人才、吸引资金。一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的经验证明,人居环境质量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不仅美化市容,而且可以造就丰富多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景观。要增强城市竞争力,必须搞好城市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拥有良好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城市绿化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本着为人民服务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对这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强宣传,广泛发动,群策群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创建园林城市活动。要坚持建管并举,健全绿化法规,以法治绿,坚决查处侵占绿地、破坏城市绿地设施的行为,保护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

7.提升城市品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园林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园林城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争取主动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他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城市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市场从多方面对城市建设进行调节。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要具备弹性,适应城市发展。为城市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提供连续的空间,以适应城市发展多种可能的需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勾建合理绿地布局,以及对城市中各类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规划,保持和优化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引导市民生活方式的健康趋向。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用地优势。协调城市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各项绿地的功能以求整体利益的最大优化。并在用地上保障城市发展形态,控制城市的无效蔓延;从功能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利用公共绿地建设,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绿地的建设对周围经济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8.园林城市以保护为主

园林绿地系统建设,重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物、地形地貌、文化古迹、人文景观,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用绿色承载历史,用植物描绘春秋。实施大环境绿化,形成城乡一体化,按照城市卫生、安全、环保的要求建设防护绿地,防止风沙灾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全面治理规划区的河、湖、渠,形成园林景观,治理污水,防治大气污染。超级秘书网

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内,共生互利,使系统内获得多重效益。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保护下协调共生,绿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协调共生等。

湿地保护应特别强调:

上一篇: 科学论文论文 下一篇: 土木工程方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