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3 09:45:31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1)

现阶段国内行政职业单位在内部审计方面还不是很健全,这会影响到各项工作的进展,比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加社会效益、健全内控制度、实现防腐倡廉等。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想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促进其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部分单位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内审工作

内部审计主要是按照国家法律以及单位的规定,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切合实际的检查以及评价单位的内控情况以及经济活动,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作为决策的依据。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势在必行,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避免风险的出现,还可以推动内部管理走向正规化。但是在实际当中,行政事业单位某些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甚至不清楚什么才是内审工作。在他们看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并不复杂,仅仅是对内部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记录,不需要核算成本,所以可以省略内部审计环节。在个别领导看来,最近几年财政部门已经落实了政府集中采购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措施,可以有效的监管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单位就没有必要在进行内审了。正是由于部分单位领导的不重视,才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进展缓慢。

(二)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不够科学,缺乏独立地位

从性质上来说,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单位的独立部门,专门负责检查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以及评价,看是否遵守了国家的法律规定,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具有独立的地位,才能充分的开展工作,并且发挥其作用。但是在现实当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是固定的,部分单位并没有单独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便是某些单位设置了专门机构,工作也是由财务人员兼职完成的。

(三)从制度角度层面来说并不完善,很难进行有效监督

会计监督主要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和资金流动情况进行严密的监督。这三个阶段的监督应该是一个整体,必须保持协调状态。但是在现实当中,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明确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审计的各个环节都没有做出规定。在开展内审工作时,主要是依靠事后的监督,缺少了事前监督。内审工作不是很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在工作当中,也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四)某些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很难高效率的完成内审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就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就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熟悉财务以及审计常识,还要了解经济学等方面的常识。不过在现实当中,内审工作主要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的,虽然具备一定的财务基础,但并不了解内审常识,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开展内审工作,阻碍了这项工作的完成,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针对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如何解决

(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审工作可以监督经济活动,意义重大,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要提高财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的工作意识。通常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主要负责人领导,定期展开部署和研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检查,认真的听取相关的工作汇报,对于工作当中出现的难题,第一时间解决,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地位。第二,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制度来保证审计人员顺利的行使职权,发挥内审的作用。

(二)要设置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想要顺利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设置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的行使职权,和其他职能部门分离开来。

(三)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做好事前预防工作

过去的审计工作,重点在于事后披露,没有更好的发挥出监督以及纠违的作用,事前预防做的不好。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增加收益以及避免风险,这是一种全新的要求。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机构来说,事前预防工作也很重要,要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很好的结合起来,具体来讲,也就是转变工作方式,注重事前预防的重要性,在源头上解决问题,最大程度的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目前最关键的就是组建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审计队伍,这样才能在当前的形势下,顺利的解决各种问题。之所以提出上述针对性的建议,不但是为了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水平提高上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管理资金,实现防腐倡廉,也是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维护国家的形象,保证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顺利的执行,从而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

作者:冷琳 单位:青岛机场边防检查站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2)

2.流程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基本的内部审批程序。有不少单位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往往按照惯例或者谁说了算听谁的,随意性大。有些单位的控制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缺乏相互监督和稽核的环节,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缺乏事前相关审批环节。

3.授权审批的权限和金额界限不明,授权审批制度有待改进。授权审批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有明确的授权审批主体、授权审批金额权限和审批流程。但现实中,越权审批、过度授权以及单位负责人“一言堂”的情况比比皆是。

4.财务控制体系不完善,存在管理漏洞。不少单位的会计基础管理很薄弱,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差,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不能够严格执行相关财经纪律。另外,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缺乏,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或一个科室多重职责,违反了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也很容易产生舞弊行为。

二、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收支核算随意,资产管理水平不高

1.部门预算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严肃性。现行的部门预算涵盖范围有限,追加项目多,弹性大。有不少事业单位将单位的自有资金放在外面,不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中,制定预算时没有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只是为了完成预算编制任务,事后不断调整预算,且在单位内部对各科室人员以及具体项目没有相应的责任预算约束。

2.收支核算与管理粗线条,没有严格执行有关制度。有些主管部门虚列支出截留资金;有些单位违反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收入留在下属的事业单位或投资的单位,以“小金库”、真发票报销套取资金等隐蔽形式搞职工福利或私分挪用。收入核算与管理分离,对收入是否全额收取、是否全部纳入会计核算等都没有实施必要的内部控制。另外,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和控制范围,审批手续也不完备。专项经费和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普遍。

3.资产管理混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不少事业单位无资产管理制度或制度执行不到位,资产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人,缺乏成本意识和绩效意识。货币资金管理存在一人多岗现象,票据管理薄弱,对库存现金没有制定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实物资产管理也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另外还存在擅自转让和处置资产,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处置审批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化。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机制缺位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检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中发现单位在内部控制执行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且予以纠正,可以减少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缺陷,堵塞执行中的漏洞。可以说,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但很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内部审计是可有可无的。现实中大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是缺失、不健全的,缺乏审计专业人员。有些单位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大多是财务部门的内设机构,所属层级较低,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体现,内部审计难以发挥实质性监督作用。

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措施

(一)增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动态过程,依赖组织内的每一个员工所付出的努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诚信的控制氛围,已成为内部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因此,要通过各种学习和宣传,增强“第一责任主体”意识,提高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带动单位上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并自觉遵守,共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各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特点,研究制定一套能够体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特殊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牵制制度,建立健全授权批准制度和岗位分离控制制度等,积极落实内部控制的领导小组机制、日常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以及大额资金等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三)坚持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会计控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第一,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单位各项资金收支均应纳入预算管理中,切实规范预算收支行为,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加强对单位资金的预算控制,强化有预算才能支出、无预算不能支出的观念。同时,对部门支出预算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和具体科室,并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第二,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控制制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进一步完善收支业务控制、实物资产控制、货币资金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等机制。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断优化和改进财务核算流程。第三,加强对事业单位各项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明确责任分工,确立资产管理关键控制点的岗位责任,定期岗位轮换。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完善资产清查管理制度,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1.建立内部审计一把手直接负责制,提高审计地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得好坏,与单位领导重视程度直接相关,确立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制,在财务部门以外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这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前提。

2.制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的情况,有关部门应专门制定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用以指导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针对内部审计人员规范、内部审计业务操作流程、内部审计岗位职责等制定具体的内部审计制度,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3)

无论是各级政府领导还是部门单位领导都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具有生产功能,没有成本核算,财务只是对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的一些财务收支行为进行记账活动,业务简单,不需要再进行内部审计。特别是近年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开展内部审计又产生了新的偏差,认为近年来财务部门实施了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品购买实施了政府采购,每年又有行政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任中审计、任职期满和离任审计等,行政事业单位就不需要安排内部审计了。有些领导甚至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督,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发生了错位。正是这些错误的观念,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主要职能是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看其各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经济法规,并对检查的经济活动提出分析评价意见。它的前提是该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性,否则,内部审计就很难开展工作。但由于部分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都不很理想。如:大部分行政部门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是和财务人员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有些单位财务本身隶属于办公室,而审计也同样附属于办公室。这就使独立地进行内部审计无从谈起;有的单位虽然也进行了内部审计,但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无处理权,只能向领导汇报、建议,按照领导的意见决定审计结果。

(三)内部人员素质较低,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业务能力、思想水平、廉政素质及创新精神都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审计专业知识。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审计、财务知识,还要掌握法律、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但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来看,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由财务人员担任或其他纪检部门的人员兼职,这些人缺乏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还有一些兼职的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岗位不重视、不满意,得过且过,不能补充新的财务和内审专业知识,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也削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起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所处环境制约审计职能

一是内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关系长期固定不变,审计范围相对封闭,造成部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际关系熟悉,审计中容易导致感情用事,影响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之间长期同岗,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往往内部制约弱化,影响审计质量。

(五)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不明确,不能与时俱进

内部审计工作要深深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中心,并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有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服从于这个中心工作,找不到工作的重点,脱离实际,从而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也有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没有重点,只应付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完全按照领导的意图办事,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和应付的局面,没有发挥内部审计应起的作用。

(六)内部审计的范围受到限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大多是把已发生事项作为被审对象,重点审查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目的是防止出现检查财务收支的弊端。这样就使内部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使审计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监督的职能没有得到发挥。

(七)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审计机构,或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或是让其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财务人员兼职,使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仅仅是审计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单位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制定职能的效率方面,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各级管理部门更加有恃无恐,一些思想上有问题的人趁机钻内部控制的空子,使单位的资产、资金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充分发挥了内审工作的积极作用,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就有了更加有力的保证。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对策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该努力创造成绩,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采纳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合理性建议。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按章开展内部审计

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及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培训,熟练地掌握内部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三)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等活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的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从四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使他们与财务人员一样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和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增强业务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四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应该更严。

(四)将内部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及事前审计转移,防患于未然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4)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有效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但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机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直接设置在人事部门,有的单位将内审工作直接交由上层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则将内审与监督部门之间合并在一起了。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 0012- 02

党的十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而内部审计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是单位经济管理机能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却明显有些滞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公共部门,肩负着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并对整个社会再生产发挥基础先行作用的重任,因此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1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单位领导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有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①有些单位领导意识不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特别是财政拨款的预算单位往往都是在年度预算资金使用或项目完成后,被动地由当地政府委托社会审计来完成,而对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缺乏经常性监督,未能从源头和制度上堵塞漏洞。②有些单位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自己的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内部审计工作只能是徒有虚设。③有些单位即便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也制订了内部审计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遵照执行。领导重视程度的不够,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极其不平衡。

1.2 管理模式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

目前大部分内审单位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行使审计职能的,这种审计的结果部分或完全会被单位领导层的意志所左右,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①缺乏管理的独立性。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没有脱离本单位领导的行政管辖,实行的是单一行政管理模式。②缺乏政策的独立性。目前现行的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内部审计法律效力,很多内审工作的有关规定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③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目前在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设置上缺乏独立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他部门领导或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审计人员中多数为兼职,大部分由会计人员、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直接兼任。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受单位管理层的意志所左右,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地对所进行的审计事项发表准确、公正的审计意见。

1.3 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给内部审计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在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下,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与会计核算活动分离,给内部审计活动增加难度。①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导致固定资产存在的真实性和固定资产登记的完整性受到质疑,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真实的支撑材料。②存在支付真实性与合理性风险。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人员只根据核算单位报账时提供的票据来判断其真伪,这样会出现核算单位通过变通手法套取资金、冲抵有关乱支滥用等,各项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难以控制,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1.4 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素质与审计工作发展有一定差距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令人担忧,大多数都是从会计岗位转入的,甚至是其他部门抽用充数的,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他们的财政、金融、基建等现代经济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与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2 对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一些建议

2.1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范人员配置

首先具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条件和人员编制的机关事业单位应该遵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不具有,可以授权本单位内设机构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而且要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以及敏锐的分析能力及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2 拓宽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范围,规范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查账的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不但参与单位制度制定、投资决策、资金使用等各项决策的制定,还要对已经形成的单位决策进行审计,分析其可行性,对决策是否可行提出意见和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审工作中必须不断地规范审计,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规模、人员结构等制定本单位内部审计的规范,保证所有内部审计项目、审计人员都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2.3 明确会计核算中心及集中核算单位的职责

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①会计核算中心应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及时向核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机制,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②集中核算单位要建立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要将会计核算中心作为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现场,并要求报账员到现场,对单位、部门有关经济事项进行解答、相互监督。

2.4 有计划对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加强行业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是促进审计工作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首先必须有计划对内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职业判断能力。每个内审人员应当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后继续教育内容。具体内容包括:①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②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③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④会计理论与方法;⑤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技术;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⑦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各单位必须改变用人机制,选派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队伍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6)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事业单位审计监督管理体系之一,也是规范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通过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的避免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促进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顺利开展。

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问题及成因分析

(1)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较差。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事业单位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由于事业单位大多数以非盈利性质的管理服务单位为主。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主要是针对单位内部的收支情况进行必要的记录处理,财务管理工作相对简单,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性不强,除了任中审计以及离任审计外,较少单独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此外,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片面的认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进行的纪律监督,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经济涵义认识不明确,没有明确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促进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不完善,审计工作内容不全面,工作方式过于简单。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仅仅是针对于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审计以及针对违纪违法现象的监察,而且各种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也流于形式,可行性不高,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阻力较大。造成这种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充分全面考虑到本单位所涉及以及开展的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也未能及时结合国家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法律以及政策的调整,因而难以及时更新工作对象以及工作方法,造成内部审计工作效果较差。

(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安排不科学。部分事业单位虽然设置了开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机构,但是由于机构责任权限设置不当,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安排不合理,同样造成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困难。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事业单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没有结合自身机构设置的实际情况,或者是部分领导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所造成的。甚至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管理部门自行开展,对自己从事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内部审计,势必造成内部审计工作效果较差。

(4)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缺乏,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权限不足。国家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准则以及政策条款,但是一些具体的明文规定仍不完善。这就需要部分事业单位根据自身业务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却忽视了制定详实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依据。此外,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权限上,部分事业单位将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权交予了财务管理部门,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足够的权限对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统一的审计管理,许多审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完善措施研究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全面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结合事业单位从事业务活动的主要特点,单独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各类明文规定依法、依据有序的开展。此外,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职能权限的界定,需要注意给予审计部门相应的权力,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够独立的、不受干扰的顺利开展,行使自身应有的审计职能,确保事业单位财政资产的安全,避免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2)不断优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最优化。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方式上,应该注意内部审计工作不应当仅仅作为事后控制的一种方法,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事前以及事中审计;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督、分析、评价以及报告,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将审计监督工作前移,严格控制各类违规财务经济问题的发生。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各类经济活动决策,避免由于不当的决策造成风险的发生,确保事业单位财政资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3)在事业单位内部树立内部审计意识,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便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与支持,这就导致了审计工作开展阻力较大。因此,为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首先必须在事业单位内部树立审计意识,,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则应该端正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明确审计工作对于促进事业单位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意义,并给予足够的支持。通过宣传教育,使事业单位内部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保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终究是由审计工作人员来开展的,因此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内部审计工作团队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通过在事业单位内部组织教育培训的方式,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财务管理理论、内部审计理论、政策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素养,同时应该定期组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总结分析近期工作内的问题,集思广益解决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此外,同样应该重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工作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5)强化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考核。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全面的监督考核制度,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对于审计工作的关键部分以及重要内容进行评估考核,保证各项审计措施落到实处。此外,在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于内部审计记录、内部审计方案以及内部审计证据的检查,确保各项证据记录齐全可靠,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高效准确的完成。

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规范事业的各项业务活动,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以及管理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内部必须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革新内部审计制度与工作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发挥其应有的审计监督以及管理控制功能,促进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7)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概述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含义。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ISPP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旨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管理的独立的、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估业务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1941年,美国纽约成立“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简称IIA)。1996年,IIA研究基金会形成了《内部审计的未来:特尔菲研究》的报告,指出风险防范、提供增值等应作为今后内部审计的重点发展方向。2011年IIA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

通过上文对国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知,内部审计经历了由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四个阶段。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很难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2)国内研究现状。相对而言,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起步较晚。1985年国务院《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内部审计监督制度。1996年审计署《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明确了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工作的职责范围、内容和根本目标。个人研究方面,汪小曼等在《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研究》一文中指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缺失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价值发挥的主要因素;张友堂在《政府审计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基于政府审计与大学内部审计关系的角度》一文中指出,政府审计应当去除行政化色彩,保持独立性;张文辉在《浅谈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政府审计的关系与协作》一文中指出,政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充分借助其他群体以及审计力量,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郑石桥在《公共问责机制与政府内部审计》一文,从理论的角度上构建了公共问责机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针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思路主要为对现有经验的借鉴与总结以及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的研究,但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指导性意义,研究内容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审计认识度不够。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混为一谈,认为设置纪检部门就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或者错误地认为内部审计是上级单位管理、约束下级单位的一种手段,对内部审计抱有敌对态度,致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组织内部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没有真正独立。在机构设置上,一些单位内审部门不是单独设置,而是隶属于纪委、财务或办公室部门,这种情况导致内审机构受各方利益牵连,很难开展客观的监督活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实现独立。很多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是其他科室抽调组建的,平行于单位内部的其他科室,而碍于事业单位人际关系或自身利益的影响,审计工作很难公正进行。

3.内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有多维度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证书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性质相对稳定,“论资排辈”的环境氛围浓,容易造成内部职工安于现状,进取心较差。即使在前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继续教育和学习,与时代需要脱轨,存在人员素质风险,大大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内部审计系统并不完美。内部审计的依据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内部审计准则的行为本身,如“内部审计实践准则”和“道德”,另一种是指在制定职业判断标准时的内部审计人员。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方面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依赖于自己单位的性质和特点,依靠经验和自己的理解来做审计工作,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但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过程和评价标准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很多企业没有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使内部控制审计流于形式。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1.提升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我国三大监督主体,而内部审计相对而言更容易为组织自身充分利用,但同时也最容易被忽视。行政事业单位一般管理效率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内部审计尤其需要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审计人员、普通职工在各方面也应切实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度,把强化内部经济监督与审计联系起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得到切实贯彻执行,发挥最大效用。

2.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作用实现的关键是要保证其独立性。只有独立,才不容易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审计过程才能公平、公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由单位最高领导人直接领导,避免受其他同级部门的干预,同时要与纪检监督部门相分离。内部审计人员也要保持独立,避免身兼数职的现象,并明确相应的宗旨和责任,做到奖惩有据,增进工作履职意识。

3.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素养。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执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专业训练,懂得沟通技术,执行职责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使其适应现代审计信息化和网络化要求,增进职业道德责任,以诚信公正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专业胜任能力,提供正确可靠的审计信息。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特色的内部审计工作条例,提高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律级别,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对制度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规范内部审计流程,明确内部审计各岗位职责,使审计工作在法律规章制度下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内容来开展,实现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工作监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高效规范地行使职权,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认识,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不断探索和改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执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转变审计职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荣,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15.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6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Z],2013.[4]张德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5.

[5]林岩.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价值管理,2014(1).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8)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受托责任关系设立产生的内部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审计全覆盖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管理权延伸的需要,也是外部的需求。随着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国家法律、国家法规、部门规章、行业准则等日益完善,内部审计正在由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审角色也由经济警察向保健医生转换。了解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单位内部审计路径,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对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依法内部治理、完善内控、防范风险、提升效益、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1内审机构不独立,职能作用难发挥

独立是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也是审计生存立身的基础,没有独立性的审计行为,就无法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1]。由于机制体制的关系,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天然地存在着依附关系。据公开的官方网站查阅统计,除港澳台外,全国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加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拥有省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32个,其中,没有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有26个,表现为内审机构或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或与财务、资产机构合署办公,还有不设内审机构的。例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立27年内,变更机构名称6次,4次与纪委、监察、人事部门合署办公,时间长达13年。内审机构设置不独立、边缘化的内审环境,导致内审人员资格、待遇、岗位职责很难保证,保证不了内部审计项目的独立性,就会出现标准不一,甚至出现领导的心情就是内审人员的心情,领导的想法就是内审的计划等情况,内部审计为单位的保值增值作用大大削弱。另外,内部审计做事没有制度,有制度也不执行,违纪违法成本低现象经常出现,导致内审目的不明确、职责不清、质量不高,很难体现内审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往往使内审工作处于尴尬的境地。

1.2内审制度存在短板

没有成熟的历史事实,便不会产生成熟的思想理论[2]。内审制度也一样,内审制度是审计工作的标尺。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接触的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单位内部的规章、办法,以及内审业务层面的准则等。一些单位在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时,较宏观地直接采用意见套意见的做法,操作性不强;单位层面治理缺失,预算、资金的周转率、存货的管理等约束标准、规章少;农业科研单位的微观操作性实用的财务收支、科技项目、基本建设、经济责任等内部审计制度缺失,使内审制度达不到全覆盖,导致内部审计标尺不准,方向不明,内审制度根基不实、不稳。

1.3内审质量难保证

1)方式简单,内容单一。一是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基建维修工程审计、科技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等合规性审计,依旧没有跳出财务做审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二是财务监督代替审计监督。科研单位内部稽核制度缺失,对财务图章、票据等监管不严,“只管钱,不管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管理越权,物资采购、建设项目合同标的不清,职责不明,对内部单位的科研经费使用、经济责任审计停在表层。四是只接触科研资金,不接触科研项目。申报科研项目经费重复,“科研圈钱”现象时有发生。五是内部审计以传统手工审计方式为主,没有与时俱进采用计算机审计、互联网审计等新技术。六是审计报告总结概括不够,综合分析不透,审计建议针对性、建设性、操作性不强。

2)整改工作表面化、碎片化。内审机构提出的理顺关系、分清责任、各司其职等内控制度意见建议,在农业科研单位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过程中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样的存货、收入等内控缺失问题,内审机构多次提出,社会审计也提出,直到政府审计提出之后,才引起科研单位的注意。多数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只对被审计部门做出责令冲转或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责令期限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归还原资金渠道等内部审计处理,处罚过轻。有些单位审计报告虽已下达很长时间,但单位整改报告却不能及时上报,即使上报,也是措施不实、轻描淡写,不被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也不去主动抓细、抓实、抓深。后续审计没有开展,内部审计只重视审计过程,而轻视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内审效果不好,虽年年审计,但问题依然存在。

3)依靠外审,注重他律。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内因是事务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上审下的审计模式,带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含义。政府审计法律刚性强、权威高,同时,社会审计具有经济鉴定作用,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科研单位依靠外审,注重他律的经济外部性监督约束,虽然对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项目立项、结题、验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审计力量毕竟有限。距离农业科研单位基础性、源头上最近的内审,由于其法律效果弱化、认可度低,科研单位不够重视,其效用没有发挥出来。科研单位只关注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论文等,忽略了单位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因内部审计人员的慢作为、不作为,促使内审监督形成了“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下级不敢监督,事后监督晚”的局面。

1.4内审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1)错位的内审角色。依托在纪委、监察、资产、财务等机构的内审部门,与这些机构“同吃一锅饭,共混一个圈”,作用难以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内审机构负责人、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等仅停留在查办案件上,内审人员难免会扮演经济警察的角色,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是越位,就是缺位,导致内审人员常常去充当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助理的角色或参加基建维修项目的验收等经营管理活动,这种经营活动本应由相应部门和人员去做,处理不好,难免会充当“和稀泥”的角色,种了别人的地,荒了内审自己的田,造成内审人员可有可无,内审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

2)内审人员门槛低、人员少、专业性不强。内审工作是一门多学科的业务,需要复合型的内审人员。农业科研单位的内审人员多数为从财会部门转来的人员,一般单位有3~6人,法律、经济、税务、基建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少,形成了专业性较强领域的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审计效果不佳的局面。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内部招聘时,财务岗位门庭若市,内审岗位则门前冷清,甚至多年闲置。

3)内审业绩考核显尴尬。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考核机制不畅,制约了内部审计部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例如,在单位全员考核中,内审人员的业绩由单位被审计人员去考核,考核成绩总是不理想,常常出现内审工作在单位考核名次靠后,但在内审行业协会名次靠前的情况。能够帮助单位防患于未然、事前控制的内部审计,往往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内审保健医的价值得不到一致的认同。

2做好内审工作的对策

2.1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及职能

1)定内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尤其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第三条的规定,即“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2)定内审职能。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机构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之下开展工作,并向其报告内审工作情况。内审机构只有具有独立性,其职能才能明确,科技项目、基本建设、经济责任、内控制度等都是内审机构职责所在,只有知道“干什么,为什么干,怎样干”,才能更好地结合单位实际做好审计工作。

2.2提高速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1)提升内审法规层次。建议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由部门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农业科研单位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全覆盖的审计意见及内审行业准则等,加强内审工作,确保内审工作质量,防范内审风险,提升内审效果。

2)制定实用的规章、办法,补齐制度短板。制定有筋骨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内审工作走在“红线”,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例如,制定单位层面的预算、财务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内控制度;制定单位内部审计业务层面的工作制度,项目管理、经济责任和内审准则,以及职业道德、内审考核办法、内审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相关规定、办法。

3)落实内部审计制度。要让内部审计工作深入扎根到国家纳税人层面,落实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切实解决内审制度“有没有、好不好、实不实”的问题,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3完善内审考核机制,抓好队伍建设

1)完善内审考核机制。改变内部审计混合考核的模式,在单位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考核机制。例如,采取内审人员由上级审计机关垂直管理的方式,对内部审计进行考核,以体现内审工作的客观、独立[3]。

2)完善内审人员结构。招聘法律、经济、管理、基建、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定编、定岗、定人员进入内审岗位。内审人员不足时,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聘用相关专业人员,以适应内审事业多学科发展的需求。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使内审人员取得岗位资格证书,以及审计师、内部审计师等资格,完善内审人才结构。另外,要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避免财务、资产等部门人员兼职从事内审工作。

3)抓好内审队伍建设,找准调整方向。以内审的职业精神为突破口,抓好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技能,逐步从单位的经济警察向单位的经济保健医转变,实现内审队伍由杂牌军向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型。

4)提升内审人员审计的理论水平。通过参加省内审计协会组织的培训、单位根据需要派出学习、自学等方式,多渠道提升内审人员理论素质。理论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理论与实务,以及内审法律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内审准则规范等内审理论及其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内审理论知识,可以提升内审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化沟通表达能力、倾听说服能力、规划能力、激励能力、关注结果能力;转变传统单一的内审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多思维方式[4]。

2.4扎实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1)拓展内审内容。由管钱、合规性为主的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维修审计等向以管事、风险性为主的内控制度审计、效益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转变,让审计内容“接地气”,让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被审计事项真相,以及资金的效益、整改措施等一目了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先行先试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区分开,把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区分开[5-6]。坚持审改同步,堵塞管理漏洞。

2)完善内审的方式、方法。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应进一步创新内审制度,明确科技项目等审计的范围、目标、任务、时间、进度等,由传统的审计方式逐步向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互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技术转变。

3)内审沟通体现真诚。要真诚坦荡,与人为善,敢于说真话实话,对被审计单位要尊重理解,能够虚心地听取其意见,说话要讲究原则和分寸,做到以理服人。学会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人,在沟通过程中,思路清晰并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7-8]。

4)搞好分工与协作。全力做好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内部审计自身建设。结合党的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委、监察等部门紧密结合起来,分工不分家,努力打造内审成果转化合力[9-10]。坚持依法用权不任性,廉洁“底线”不能越,坚持问题导向,不做老好人,切实保障内审行为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5)有效用好内审报告。在单位内部治理中,实行审计公告制,打通审计信息共享渠道,利用好内部审计报告,做到理顺关系、强化内控、开源节流、防范风险,缩短内审与内控制度、科技项目的距离,发挥好项目资金效益,在科研单位中确保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盘棋”、共同向前的局面,为农业科研单位增强信心和力量。

综上所述,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内审工作产生问题,既有机制体制的原因,也有单位内部审计自身发展滞后的原因。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关键,根植于制度建设是做好内审工作的保障,优化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根本,带好内审队伍建设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前提。

3参考文献

[1]湖南省审计厅课题组,唐会忠.构建国家审计职业精神[J].中国审计,2010(9):32-33

[2]付小红.中国话语要有正确的开启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6-12-14(14)

[3]邱高松.治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定位与实现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7(2):36-39

[4]崔发轫.提升内审工作质量的几点思路[N].中国审计报,2017-03-29(8)

[5]尤雪英.从全球视角看内部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完善[J].财会月刊,2016(19):62-64

[6]潘德宝.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6(11):47-49

[7]崔君红.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刍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3(11):29-30

[8]任建敏.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2):79-80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9)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一场场“审计风暴”的刮起,一份份令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的曝光,人们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人们接触最多、媒体关注度最高的是“外部审计”。实际上,国内各大型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已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了有效发挥。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未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有效地、充分的发挥,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行使国家行政审批权、执法权的同时,还掌握着大量资金的支配权,这些资金是各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旦这些资金在管理与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更会带来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阻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而外部审计发现这些问题时,往往是木已成舟,问题已经形成。因此,仅对这些资金进行外部审计与监督不能有效的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与审计的强大职能作用,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防止问题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度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已经认识到了内部审计的巨大职能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不论是在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在认识与实践上都存在着问题。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只是简单地将内部审计做为财务检查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职能与监督作用的认识还存在着错位。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实施了预算外资金与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物品的购买采取了政府采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等,并每年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在任中、任职期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等,更使一些单位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完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只有一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作为一个单独履行检查职能的部门,主要是对单位内部的各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审计与监督,监督每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对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提出分析及评价意见。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性部门,在单位领导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往往将财务工作与内部审计工作混为一谈,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独立性。

(三)缺乏先进技术和高级专业人员作保证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水平还有待提高,使用的技术手段也比较单一。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还停留在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翻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会计凭证等资料、抽查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业务案卷等。这些停留在表面的工作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另外,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与人员结构还有待提高与进一步优化。

(四)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不能实现与时俱进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必须紧紧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中心。但目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严重脱离实际,找不到工作的重点,使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行政文件、政府审计、财政监督等手段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断开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新思路,使内部审计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为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搭建平台。

(二)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而言的,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管理部门分设,不能有任何隶属关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必须直接领导本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

(三)改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要想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就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学习与培训、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等,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思想素质、工作能力,不断适应新时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

(四)明确内部审计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定好位,即:内部审计工作是为部门或本单位的领导决策来服务的,是促进各部门内部管理与控制的,是规范各部门的各项财务支出行为的,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

总之,在充分认识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作用的同时,必须通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部门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其职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篇(10)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一种行为, 通过内部审计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促进廉政建设。

3.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4.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有偏差。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开展了多年, 但由于人们在思想上认识还不够深入, 尤其是大多数单位领导不重视, 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与单位取得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 可有可无。这种认识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改变, 但是近年来,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偏差, 认为近年财政部门实施了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资的购买实行政府采购, 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了, 有些领导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 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发生了错位。这些错误的观念, 严重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 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内部审计对其所检查的经济业务活动要提出分析、评价、建议、咨询, 其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 内审工作就很难开展。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状况是: 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大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但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是与财务部门两块牌子一班人马; 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审计人员, 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 如有些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 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 只有极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事业单位才有一个不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

(三)内部审计重点不突出, 内容单一, 工作不规范, 适应能力较弱, 发展相对滞后。目前, 虽然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审计法规, 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开展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但是仔细分析将不难发现, 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仅仅将工作重心放在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上,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 例如, 对收入进行审计时, 往往只审核其所附票据是否齐全, 而对其价格是否合理根本不作深入分析。由于只对单位财务数据进行审计, 而不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系统的评价, 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单位的潜在风险,进而也就无法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建议。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基本是按照领导的意图随意开展, 既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也没有按照规章操作, 因而常常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无序状态之中, 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违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 从而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 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的产生。

(四)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标准相对滞后, 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比, 内部审计的法规、标准相对滞后。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和报告审计意见时所必须依据的原则、规范和尺度,它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准则, 使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过程中缺乏规范性, 从而对审计造成许多问题, 尤其是违纪问题难以确切地定论, 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约束力。国家现行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中, 除了一些行业部门制定的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 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定详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 法规的滞后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 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 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设的过程中, 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 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五)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 并且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 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 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但目前,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没有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 遇到内审时临时抽调人员,导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内审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知识, 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二是专职人员较少, 兼职人员较多。三是内审人员结构不合理, 多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四是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策略

(一)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从制度角度对审计进行控制,第一,必须要明确内部审计岗位及其职责。第二,要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监督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并以此作为员工绩效管理的标准。第三,审计监督制度要对审计监督行为进行行为约束。第四,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

(二)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是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据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建设目标,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和素质的培训。对审计岗位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实务能力等进行综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其次,加强对审计监督员工的绩效考核,引导他们的行为向规范的方向发展。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对审计监督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内容都要进行明确的引导,使得他们能够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审计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 最后,加强审计队伍社会责任意识。作为公众服务队伍的一员,审计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社会职责是服务大众,只有将自己的工作提升到这样的层次,才能在实践当中本着为社会服务的态度来认真工作。

(三) 实现审计内容更加多样化、专业化和审计方式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新时期,需要在审计内容方面更加的多样化,从以往的单一审计内容转移到多内容审计。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对绩效、决策评议和经济合同的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活动是内部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领导层决策的重要依据,审计不仅是内部管理的要求,也要实现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审计要实现监督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单一活动方式转变到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少来开展工作。审计员工改为必须转变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为社会创造最大的效益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方式来实现审计监督应有的作用。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是项重要的职能,如何有效提升监督水平、实现监督效益的最大化是需要不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不断探索的,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能切实提升审计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晓红. 试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 J]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 ( 10)

上一篇: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下一篇: 监督行政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