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3 09:45:05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1)

一、供应链管理现行模式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定势,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供应链。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过程。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生产的概念发展而来,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供应链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供应链对上游的供应者(供应活动)、中间的生产者(制造活动)和运输商(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消费者(分销活动)同样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和协调,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最终实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提出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要求。它是一个利益集合体,强调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核心企业则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过程[2]。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2)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3)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4)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5)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6)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7)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问题);(8)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成品的费用)与用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把供应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

二、网络经济下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亟待创新

1.网络经济效应

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显著影响。

(1)网络经济的技术发展刺激和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整合。网络作为信息流动的全新载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和信息传递的范围。它通过转变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的传统方式,改变了传统产业生产组织过程,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比较好的整合,克服分散、分割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较快地实现产业升级。

(2)网络经济促成了规模日益扩大的虚拟市场。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除了少数全球化经营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集团外,多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区域是相对有限的。而在网络经济中,业务的全球化已不再是属于巨型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传递平台,可以构造一个更大的虚拟市场,其客户可以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3)网络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作为一种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交流方式,互联网已成为一种跨国界、跨地区的贸易平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营销模式发展的趋势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旨在通过网络、电子手段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秩序,它使得贸易的运行、管理及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

(4)网络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科学化、理性化程度。管理过程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流实现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过程。网络经济的发展引起企业管理过程中信息流的流速、流量、渠道的改变,导致资源输入、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过程的改变。这种物流过程的改变,将引发围绕如何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程度的企业管理创新。

(5)网络经济使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网络经济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经济活动,其发展完全取决于网络基础设施或网络平台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刺激和推动关联性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在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与网络经济基础设施有关的信息产业,尤其是硬件和软件设计生产部门,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部门。

2.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的理论依据

根据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的经济长波理论,每45-60年的经济发展可以被划为一个经济长波周期,在每个周期内都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础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网络经济,正处于由信息技术主导的第五个长波周期。纵观历史上每一个长波周期的上升与下降阶段,不难发现,长波周期的下降总是与经济模式中所面临的潜在问题相关联,而也正是由于问题的存在才刺激了下一轮基础创新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下一个经济长波周期的来临。关于即将到来的第六个长波周期及其基础创新内容,很多经济学家从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出发,做出了各种推测,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等。其中,德国经济学家的观点独辟蹊径,即把社会心理健康视为第六个长波周期的基础创新内容。所谓社会心理健康,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人的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它关系到动机、创造性、信任、谅解、人类知识以及合作[7]。这一理论对分析网络经济下供应链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在网络经济下,由于集成化的供应链建立在伙伴合作的基础之上,因此供应链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在本质上都与社会心理健康相关联,社会心理健康正成为供应链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信任、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人力资源及社会责任管理等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加以分析,这些因素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成了必然的选择。

(1)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信任问题。网络经济下的虚拟供应链在其酝酿、组建、运行及解体等不同阶段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市场、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虚拟供应链的联盟成员间容易出现互不信任和不规范的行为,这便阻碍了成员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关系,导致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中途失败。供应链成员间信任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虚拟企业化既没有改变各供应链成员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属性,也没有消除其潜在的利益冲突。在追求个体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可能会做出有悖于整体最优的个体最优选择。亦即行业中竞争对手利益的冲突和严厉约束的缺失会使信息共享遇到严重障碍,甚至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同样,企业对泄露商业机密的担心,如核心优势、生产技术和财务状况等,也增加了相互间达成信任的难度。

(2)供应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网络化的供应链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技能,这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培训,培养具有开发能力和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也意味着融通和流动性的增强,供应链竞争对手间的人才争夺愈演愈烈,此时人才的流失很有可能会导致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流失,这样看来,企业又不能过度地强化人才的知识载体功能。

(3)供应链的社会责任管理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它要求企业在赚取经济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经济这种全球化的经济运作模式,使供应链也得以延伸到全球范围。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及业务外包。特别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跨国企业,经常在资源和劳动力更廉价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采购和生产。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这些跨国企业往往只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其社会责任的管理,从而使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和劳工状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这种趋势激起了各国消费者和非政府组织对全球供应链中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1.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如何整合利用其各级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技术和能力以加强其竞争优势。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自手整合的价值链。价值链是“原料开采—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的链式价值附加传递过程,并且它连接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过程而实现完整的循环。供应链管理模式是试图连接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协同作业(指计划—产品开发设计—采购—制造加工—合成装配—运输—仓储—分销—客户支持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的协作)形成一个“虚拟企业”(Visual Business)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是由客户拉动的,而不是未形成供应链之前制造厂商的推式业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网络经济下的实质是网络竞争环境中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3]。

如何选择创新的切入点,是在进行供应链模式创新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经济环境和经营策略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改变,而供应链在这些方面还停滞在原有的状态或不能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那么这就应该成为创新的可行领域,之后再从中选择具有较高增值效应和较低执行难度的领域作为创新的发入点。网络经济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这些变化,需从战略层、运作层及技术支持系统三个关键环节来建立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新模式。

(1)战略层。在传统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大多致力于实现“底线增长”,即通过降低成本、降低库存、缩短现金回收周期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在网络经济下,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得消费者对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和配送都提出个性化要求。这就需要重新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定位。

(2)运作层。网络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也就是从传统供应链向电子化供应链(E-Supply Chain)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及电子化的设计、计划、采购、制造、物流系统的支持,实现企业的快速响应、柔性管理、合作规划,并最终在供应链成员间形成同步的虚拟企业化供应链。

(3)技术支持系统。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基于IT的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2.基于经济长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针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遵循经济长波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上对供应链管理新模式进行构建。

(1)战略层面。在网络经济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重新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定位,即在不放松“底线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上升到对“顶线增长”的关注。所谓“顶线增长”,是指通过营销效应创造产品附加价值所产生的利润增长。网络经济的中心规则是扩大关系[5],这种扩大化的关系网络将有助于实现“顶线增长”。通过与客户建立同盟与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拓展更大的市场;另外,针对竞争和环境需要与客户协作研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有效性。这便实现了供应链创造新价值的功能。总之,在战略层面,企业应把供应链管理上升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实现“底线增长”和“顶线增长”并重。为了实现这种并重的增长,就要解决信息共享和社会责任管理问题。

解决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制定合理的规则。这里初步探讨以下几种解决对策:一是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对有利益冲突的节点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是无法也不应当改变这种竞争关系的。因此,应该在供应链中制定一定的信息共享标准,下游企业应依据此标准对所有上游企业提供统一的信息,而不能有所偏向,保证上游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二是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为了防范信息共享中的信任风险,供应链还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但这种强硬式策略需要以善意、宽容和简单为原则,在反复沟通中进行。三是克服企业文化的差异。在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下,成员企业的地理分布更为广泛,不同国家、地区、行业背景下的企业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存在不同见解,这就造成了达成信任的障碍。因此,加强企业间的沟通,消除企业文化间的偏见,实现供应链中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核心企业在对供应链进行社会责任管理时,可立足以下两点:首先,要求其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具有“通常的正派”,包括遵守伦理及适宜的行为,同时避免剥削、压迫等不受欢迎的行为。其次,积极主动地响应行业组织或国际组织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并与其合作推行标准的实施工作[8];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以一种伦理上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设性解决意见。

(2)运作层面。网络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也就是从传统供应链向电子化供应链(E-Supply Chain)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及电子化的设计、计划、采购、制造、物流系统的支持,实现企业的快速响应、柔性管理、合作规划,并最终在供应链成员间形成同步的虚拟企业化供应链。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局面下,企业应重新审视人力资源战略,遵循先开发后控制、制约与激励并重的原则。开发过程主要着眼于培养专业技术熟练、具有创新能力、技能多样、协作性强的员工,以使人力资源素质得到拓展和提升。控制过程可以围绕团队工作来实现,在团队中,工作的交叉使得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得以分散化,虽然人才仍然是知识和创新的载体,但仅仅是某个片段的载体,只有通过整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够将各个片段加以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团队协作的工作过程,也是形成提升员工共同价值观的过程,这将有利于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可以说,团队管理模式在无形中成为供应链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制约与激励的一种手段。

(3)技术层面。Internet的出现及其飞速发展,使得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成了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新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中,供应链上每个成员企业有自己的Intranet(企业内部网),并在Intranet上建有相应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如ERP)、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成员企业的Intranet通过其实现互联形成Extranet(企业外部网)。由此,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最大程度地共享各自的内部资源,相互之间交易的所有过程(包括询价、下订单、订单处理、支付等)全部实行电子化、网络化,自上而下,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畅通无阻。

3.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步骤

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上述三个环节的框架下进行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组,笔者认为应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实施快速响应和柔性化管理。在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他们要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最低的价格、最快的速度获得符合自己需求的任何产品。在这种趋势下,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成为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由于互联网平台能够以接近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因此企业有能力通过“零时滞”的信息传递,利用更准确的信息和沟通技术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这便使得在维持较低供应链库存的前提下,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这种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也可以称为供应链的柔性。通过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柔性,以柔性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系统实现灵活、敏捷的经营机制,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柔性管理策略的运用将使供应链的运作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快速响应的柔性供应链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供应链成员只有通过流程整合和系统集成才能充分地利用共享信息。柔性供应链的构建可以分为以下两步。首先,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内部开始,通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如企业内部ERP系统和非ERP系统的集成,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实力和柔性。其次,要加强供应链各个节点成员之间的连接,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集成供应链成员分散的系统及对现有资源的再开发,来提高供应链数据的可视化程度,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

(2)制订合作规划与实现企业虚拟化。供应链成员间以网络为基础的合作规划工具,可以使企业在订单、运输、促销等方面与客户交流预测、产品状况等信息,帮助企业管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这种能力大大缩短了向客户交货的时间,同时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改善了库存状况,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使供应链运作更有效率。网络合作规划可以为供应链成员创造出“虚拟”的库存,它使每个成员企业都可以方便地接入,用所有可得资源满足客户的需求闷。

供应链合作规划促成了虚拟企业的形成。虚拟企业是以合作规划、业务外包、战略联盟的方式所构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在虚拟企业中,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共享技术和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将整个供应链看做一个虚拟的企业,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看做是企业中的各个部门,每个企业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这种模式并不是从供应链中每个成员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实现渠道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从追求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最优化来实现供应链成员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通过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价值。

(3)建立多级资源中心。多级资源中心是指以供应链中的目标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建立不同环节或层次的共享节点。企业处在高度资源保护的时期,一旦数据被上下游的企业掌握,他们就能够联合起来建立强有力的议价能力。核心企业的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尚不能达到相对一致,传递到供应商和经销商处的计划更是会千变万化,供应商的物料积压、经销商却无法得到及时的零部件供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带来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最后降低了每个合作伙伴甚至每个最终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多级资源中心一方面供应商了解销售商的有效销售信息,从而掌握自身供应的产品处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以促使供应商产生危机意识;另一方面销售商了解供应商的有效供应信息,从而有目的的做好销售准备工作避免带来因某个原料部分发生变化而措手不及。当然,多级资源中心并不是要将供应和销售无缝隙的连接起来,因为资源中心的本身还是处在供应链链主地位的核心企业的产品,无论核心企业的主营业务转为品牌建设或是生产建设,均是有选择的提供信息给供应商或零售商,其目的和意义由核心企业决定。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主、以满足计划为目的而非实现创新的现象是完全能够改变的。

(4)建立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是指多角度的评估供应商与经销商为效益的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有些处在核心位置的企业对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形中扼杀了很多环节的创新,同样也失去了众多提高盈利能力的机会。供应链中的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关系,而是依据规则建立起来的、息息相关的关系。尽管最有力的考核方法是财务考核,但是作为核心企业在供应商方面的收益远远不仅仅是降低自身的制造成本,在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等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为此更多地帮助上下游企业,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核心企业的目标,从而建立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四、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全球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供应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时间与速度。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是质量与资产生产率。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并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比如运输服务质量的好坏,就将直接影响到供应商备货的数量、分销商仓储的数量,进而最终影响到用户对产品质量、时效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评价。再次是组织精简。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最后是网络化。现在供应链管理正在向供应网络发展,因此正确认识这些新要求,并对供应链管理模式适时地做出创新性的调整,将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企业应该不断对供应链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源:《物流管理》作者简介:张庆一李贵春,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踪程,天津城建学院管理工程系 编选:)

参考文献

[1] 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4-26.

[2] 唐慧.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J].消费导刊,2008,(3):255-256.

[3] 仇春高.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J]. 2008,(1):43-44.

[4] 王元珑,周辉.企业网络化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8-80.

[5] Kevin Kelly. 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10 Radical Strategies for a Connected World [M]. New York:Penguim Group,1998:182-185.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2)

提纲:

一.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与要求

二.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现状

三.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变革

1. 电子商务带来了企业价值链的变革以及价值链驱动模式

2. 电子商务带来了企业供应链的变革以及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

四. 我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企业的观念问题

2. 贸易伙伴之间的协作问题

3. 知识获取与转换技术上的要求

五.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1.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信息共享

2. 积极发展B2B模式的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3)

一、引言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已然成为学术理论界所追捧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对于供应链管理中合作伙伴的选择及合作机理、供应链需求与供给问题、绩效评价以及对于供应链风险的识别及预防手段等问题的分析。本文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机制研究与选择研究两方面入手,旨在就国内外研究学者做出的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从中分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研究

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仍众说纷纭。Rackham(1995)等指出,当双方同意改变个别的经营方式,一起控制企业体系的某个部分并共享利益,便形成了伙伴关系。Alfred(1999)认为真正的伙伴关系需要了解每个伙伴的需求和能力,以建立一个清楚而明确的愿景。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可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理解为一种组织与组织间的合作意愿,一种类似于人与人之间为达到共同的目的所联系在一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并依靠契约等手段维系。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机制研究

1.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谈判机制

谈判,常被定义为“多个谈判参与者为了就某些问题达成一个可共同接受的协议而进行的交流过程”,而供应链企业间的谈判机制有其独有的特点。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有着各自偏好的理性Agent的存在,不仅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过程中需要一个高效的协商谈判机制,在运营过程中,若彼此在最终利益分配出现矛盾,也需要通过谈判解决。

理论界对于基于智能Agent理论的研究日趋深入。早在1998年,J.M.Swaminathan 等人就在多Agent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建模,对于多个问题谈判方法的优化进行了探讨。另有专家学者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多Agent谈判过程中,例如Lai R(2002)。可见,现阶段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谈判机制的研究限于基于智能Agent系统,利用计算机运行包括遗传算法、离子群算法、模糊神经网络等内的学习算法后实现谈判过程。然而此类研究在如何简化学习算法以实现谈判过程自动化、如何建立简单有效的谈判协议、如何设计更便捷的操作软件等方面有待完善。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信任机制

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奠定优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而要建立起供应链上各个结点企业的相互信任关系,首当其冲的是要建立起能够相互促进信任的机制。因此,对于信任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中的重点。Zucker(1986)将信任机制划分为过程型、特征型及规范型三种形式,指出供应链管理需保证所设立的机制与供应链运行要求互相吻合,通过建立产生机制确保整个供应链形成协同。Creed & Miles(1995)则按照以上三种模式,分析信任产生过程,建立简化的信任函数。金玉芳,董大海(2004)则专门针对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信任的产生机制进行研究,将其分为施信方自身的心理过程、施信方对受信方的判断过程、交往过程及外部因素等四方面机制问题]。在供应链结点企业间信任机制的研究方面,李娜(2006)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包括法律、信誉及感情在内的三种信任实现机制。可见,对于信任机制的研究经历了从整体构架的建立到分点分面的探究过程,逐步深入,并且和博弈论等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相结合,由定性转为定量化发展。

3.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利益分配机制

(1)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理论研究

在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协调机制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Giannoccaro等指出可通过优化合同协调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三方供应链中各个成员的利益。而Cachon 等则研究了用批发价格和共享系数两个参数描述的收入共享契约,并将其同回购、价格折扣和数量折扣等契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收入共享是一种需求风险分担机制,以协调固定零售价格和零售商制定价格两种情况下的供应链利益分配。王勇等(2005)则进一步研究了需求具有价格敏感性的供应链利益共享合约问题。

在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利益分配原则的研究方面,Chauhan认为,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原则主要包括互惠互利原则、风险补偿原则、多劳多得原则及民主决策原则和科学分配原则;兰天等认为除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之外,还必须激励和约束盟员企业行为以及防范合作风险,激励各盟员企业为实现企业动态联盟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通力合作,同时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达到帕累托最优。

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研究上,陈菊红等(2002)分析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固定支付模式、产出分享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方式。李治文等(2007)运用博弈论采用定量方法研究了二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定价决策权威问题。

综上,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实体性和程序性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前者主要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运作模式出发,说明了利益分配的形成过程;而后者阐明供应链利益分配本质内容包括在利益分配中所涉及的原则、协调机制及模式等,相互依托、相互影响,从不同维度奠定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理论基础。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实证研究

目前解决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问题的方案主要有Shapely值法、Nash不对称谈判模型、基于满意度的Nash谈判模型和群体重心模型等。

在利用Shapely值法方面,占辉武和郭锦墉(2003)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引入Shapely值法来解决利益分配这个动态联盟中关键而又复杂的问题。郝海,郑丕锷(2005)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拓展和修正,通过利用Shapely值给出利益与风险分配的计算公式,合理设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分配机制。叶茂(2008)利用Shapely值对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用遗传算法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计算。

在Nash谈判模型研究方面,孙东川,叶飞( 2001)采用Nash谈判模型解决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化文娟(2008)提出利用二次分配解决由成员企业完全合作和信息共享带来的超额利润偏向核心企业问题,稳定动态联盟。

群体重心模型是在Shapely值基础上的应用拓展,它是对每个合作成员先设计一个谈判的起点,然后根据一定的分配原则,在谈判起点和最大可能的分配额度之间协商,得出相对满意的方案。姚冠新等(2010)在利用公平理论、Shapley 值法、综合评判法对配送中心动态联盟供应链计算基于成本、贡献、风险的利益分配值的基础上,进行群体加权得出最终的利益分配值。笔者认为,虽然这种方法可以修正对Shapley 值只考虑“贡献” 这一因素的不足,但是由于它需要对供应链整理未来的利益进行预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具体刻度供应链结点企业间利益分配的大小。同时,在充分运用已经较为成熟的Shapely值法、Nash谈判模型和群体重心模型之外,积极寻求与其他相关方法的结合,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创新点。

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

1.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理论推理

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的理论推理方面,现有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数学模型例如运筹规划等手段的运用上。例如史学锋,徐国华(2006)建立了集成单阶段与多阶段供应商选择的混合证书规划的多阶段供应商的选择模型。宋元涛等(2007)利用Shapley值方法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小组的权力分配模型。笔者认为利用数学模型最大的难点在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一旦数据的获得加入了人为的主观因素之后,数学模型本身期望达到的客观效果大大降低,失去其评价的说服力,因此,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数学模型与其他领域例如经济学模型结合,以优化模型的适用性。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模拟实践

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的模拟实践是在数学推理下衍生出的全新研究方法,并且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如:唐加福(1999)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优化理论分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马永军等(2000)提出将AHP法引入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进程中;而韩庆兰,杨涛(2003)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模糊理论与AHP法相结合探索虚拟企业盟员选择问题;另外其他方法的运用也是理论界探索的方向,例如聂茂林(2006)就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拓理论和权变理论的新方法――层次权变优度评价法。

纵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的模拟实践研究文献,可将现有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分为定性与定量两大类。将来的研究可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解决在单一方法下出现的冲突矛盾问题。

五、小结

供应链及其管理,是现代制造与管理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管理又是其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综述可知,现有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管理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机制研究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两大方向。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供应链管理正在向着绿色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也必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及热点课题。

参考文献:

[1] Neil R,Frifdman L,Ruff R.Getting Partnering Right:How market leaders are creating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cGraw-Hill,1995.

[2] Alfred W.Partnering through cooperative goals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9,10:786-793.

[3] SS Fatima, M Wooldridge, NR Jennings.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on negotiation equilibrium[C], Designing Mechanisms and Systems,2002,2531:180-193.

[4] 张丽. 敏捷供应链中的谈判决策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Lai R, Menq-Wen Lin. Agent negotiation as fuzzy constraint processing[J].

Computer Society Press, 2002(2):1021-1026.

[6]Zucker,L.G.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7]Miles,R.E.& Creed,anizational forms and managerial philosophies: A descriptive and analytical review.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l behaviour[M],1995.

[8] 金玉芳,董大海.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过程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4(7):93-99.

[9]李娜.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问题的博弈分析.价值工程,2006,25(10):51-53.

[10] Ilaria Giannoccaro, Pierpaolo Pontrandolfo.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2):131-139.

[11] Cachon, Gérard P,Martin A.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 imitation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1):30-44.

[12] 孙浩然,王勇,裴勇.物流联盟的信任机制分析[J].北方经济.2005(11):40-41.

[13] Satyaveer S. Chauhan, Jean Marie Proth.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with revenue shar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 (97):44-51.

[14] 兰天,徐剑. 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机制与方法[J].东华大学学报,2008(2): 301-304.

[15] 陈菊红,汪应洛等.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博弈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2 (1):13-15.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4)

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chain;quality management;equip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14-01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 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质量链管理研究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 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2.3 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 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3.2 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5)

关键词:分形理论;服务供应链;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供应链网络结构;分形维数;分形维谱

关键词:分形理论;服务供应链;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供应链网络结构;分形维数;分形维谱

中图分类号:F016;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2-0059-07

中图分类号:F016;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2-0059-07

Research on Service Supply Chain Networks

Research on Service Supply Chain Networks

Organization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Organization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Taking Port Service Supply Chain as an ExampleYANG Yang, LIN Guo-long, HU Zhi-hua

―Taking Port Service Supply Chain as an ExampleYANG Yang, LIN Guo-long, HU Zhi-hua

(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China)

(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Service produc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on-inventory and so on and require servic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with stronger self-organizing ability, thus, a general dynamic reconstruction model adapting to the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found and fractal supply chai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lf-similarity, self-organization, self-optimization and the like and can balance the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service supply chain is decomposed into a lot of fractal supply chain cells, the calculation model o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fractal supply chain cells is constructed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 network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an be accurately studied. The analysis of simulation examples on port service supply chain shows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self-similarity dimension can better study present complex service supply chain networks.

Abstract: Service produc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on-inventory and so on and require servic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with stronger self-organizing ability, thus, a general dynamic reconstruction model adapting to the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found and fractal supply chai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lf-similarity, self-organization, self-optimization and the like and can balance the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service supply chain is decomposed into a lot of fractal supply chain cells, the calculation model o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fractal supply chain cells is constructed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 network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an be accurately studied. The analysis of simulation examples on port service supply chain shows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self-similarity dimension can better study present complex service supply chain networks.

Key words: fractal theory; service supply chain; fractal supply chain; self-similarity; supply chain network structure; fractal dimension; fractal spectrum

Key words: fractal theory; service supply chain; fractal supply chain; self-similarity; supply chain network structure; fractal dimension; fractal spectrum

一、引言

一、引言

由于服务产品无法库存等特征,要求服务供应链结构具有自组织的能力;波动的市场需求要求服务供应链具有弹性的服务能力和灵活的服务组织。多系统(multi-agent systems, MAS)、仿生(bionic) 和分形(fractal)等理论为动态供应链的结构组织提供了新颖的研究方法。

由于服务产品无法库存等特征,要求服务供应链结构具有自组织的能力;波动的市场需求要求服务供应链具有弹性的服务能力和灵活的服务组织。多系统(multi-agent systems, MAS)、仿生(bionic) 和分形(fractal)等理论为动态供应链的结构组织提供了新颖的研究方法。

多系统从分布式模拟和微观决策个体仿真的角度为供应链复杂性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平台,从复杂系统机制设计的角度为供应链系统设计提供了机制的启发来源。虽然MAS能够较好地表达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但是群体的整体行为与结构表现的动态性往往具有反直观的特征,从个体交互机制设计角度出发难以发现动态供应链重构的内在模式。

多系统从分布式模拟和微观决策个体仿真的角度为供应链复杂性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平台,从复杂系统机制设计的角度为供应链系统设计提供了机制的启发来源。虽然MAS能够较好地表达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但是群体的整体行为与结构表现的动态性往往具有反直观的特征,从个体交互机制设计角度出发难以发现动态供应链重构的内在模式。

杨 阳,林国龙,胡志华:基于分形理论的服务供应链网络组织研究分形供应链(Fractal Supply Chain, FSC)是基于分形方法论而构建的,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系统刚性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可重构性。对于一个供应链系统而言,分形理论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建模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一种思想理念,其本质核心是使供应链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将供应链分解为具备一定完成任务能力的分形供应链元,各个分形供应链元之间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的重组织。分形供应链元(Fractal Supply Chain Cell, FSCC)指以任务为驱动力,具有完成特定供应链运作功能的运作单元,它们在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上具有一定的相对的独立性以及自包容性(范小军 等,2008)。分形供应链元及其自组织、自优化的特性共同构成分形供应链可重构的基础。分形供应链元可以实现供应链任务的部分或全部运作,在环境或任务变化时,分形供应链元的自组织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的重构。

杨 阳,林国龙,胡志华:基于分形理论的服务供应链网络组织研究分形供应链(Fractal Supply Chain, FSC)是基于分形方法论而构建的,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系统刚性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可重构性。对于一个供应链系统而言,分形理论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建模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一种思想理念,其本质核心是使供应链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将供应链分解为具备一定完成任务能力的分形供应链元,各个分形供应链元之间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的重组织。分形供应链元(Fractal Supply Chain Cell, FSCC)指以任务为驱动力,具有完成特定供应链运作功能的运作单元,它们在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上具有一定的相对的独立性以及自包容性(范小军 等,2008)。分形供应链元及其自组织、自优化的特性共同构成分形供应链可重构的基础。分形供应链元可以实现供应链任务的部分或全部运作,在环境或任务变化时,分形供应链元的自组织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的重构。

分形企业管理理论将企业系统看做是非线性发展、不能精确预测、内外边界模糊的企业形态,分形企业构建的目标是不断进行动态完善(周建频 等,2005),追求尽可能的低成本、无废品、零库存等精益生产模式,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于艳飞等(2007)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分形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认为分形供应链所具有的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罗勇(2008)将分形理论用于供应链经济,建立了具有自优化、自组织和自相似特点的供应链,以使供应链在竞争中获胜。在供应链网络组织方面,Nagurney(2010)研究供应链网络组织与重组织的最优化设计,分别对供应链网络组织和重组织建模,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最小化成本,并使用实例验证文中研究的实用性与灵活性。Saman 等(2011)研究了不确定环境下的闭环供应链网络鲁棒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个鲁棒优化模型控制闭环供应链内在的不确定性。Yang等(2009)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网络组织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客户和恢复中心的通用的闭环供应链网络模型,其目的是通过使用变分不等式理论制定和优化供应链网络的平衡。

分形企业管理理论将企业系统看做是非线性发展、不能精确预测、内外边界模糊的企业形态,分形企业构建的目标是不断进行动态完善(周建频 等,2005),追求尽可能的低成本、无废品、零库存等精益生产模式,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于艳飞等(2007)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分形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认为分形供应链所具有的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罗勇(2008)将分形理论用于供应链经济,建立了具有自优化、自组织和自相似特点的供应链,以使供应链在竞争中获胜。在供应链网络组织方面,Nagurney(2010)研究供应链网络组织与重组织的最优化设计,分别对供应链网络组织和重组织建模,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最小化成本,并使用实例验证文中研究的实用性与灵活性。Saman 等(2011)研究了不确定环境下的闭环供应链网络鲁棒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个鲁棒优化模型控制闭环供应链内在的不确定性。Yang等(2009)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网络组织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客户和恢复中心的通用的闭环供应链网络模型,其目的是通过使用变分不等式理论制定和优化供应链网络的平衡。

当前的研究趋向于从传统的稳健型供应链向具有更高敏捷度的动态供应链模型进化,并且服务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动态供应链往往因为过于关注敏捷性而导致资源整合周期过长、运作失衡等问题。而分形供应链所具有的自相似性、自组织性及自优化功能可以使其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为了平衡供应链构建及运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本文基于分形理论研究服务供应链网络组织问题。

当前的研究趋向于从传统的稳健型供应链向具有更高敏捷度的动态供应链模型进化,并且服务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动态供应链往往因为过于关注敏捷性而导致资源整合周期过长、运作失衡等问题。而分形供应链所具有的自相似性、自组织性及自优化功能可以使其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为了平衡供应链构建及运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本文基于分形理论研究服务供应链网络组织问题。

存入我的阅览室

二、服务供应链的自相似性及其分形模式

二、服务供应链的自相似性及其分形模式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动态供应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其中的机理并未被深入研究。港口服务供应链自身资源和能力容量,往往在吞吐量波峰时紧缺,波谷时大量闲置。因此,港口服务供应链需要一种动态演化以及自组织的机制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本文以港口服务供应链及其组织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分形理论,提出港口服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分类机制,并以此作为分形供应链的组织机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动态供应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其中的机理并未被深入研究。港口服务供应链自身资源和能力容量,往往在吞吐量波峰时紧缺,波谷时大量闲置。因此,港口服务供应链需要一种动态演化以及自组织的机制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本文以港口服务供应链及其组织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分形理论,提出港口服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分类机制,并以此作为分形供应链的组织机制。

港口服务供应链主要涉及对物流对象的集疏运活动,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良好的物流服务满足供应链下游货主企业需求。港口服务分形供应链元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任务输入、任务处理、任务输出这样的业务流程上,通过对港口服务供应链一般结构及其业务过程的分析,将港口服务供应链分解为处理、策略和接口三类。其中,服务处理实现的是具有领域知识库和进行计划、监督的功能,并且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服务;服务策略包含知识规则库、目标、信念和评估等组件;服务接口实现之间协调、协商的信息沟通,并且负责输入和输出沟通。各的具体职能如表1所示。虽然本文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背景,但是本文提出的概念与方法均试图体现服务供应链的一般性。

港口服务供应链主要涉及对物流对象的集疏运活动,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良好的物流服务满足供应链下游货主企业需求。港口服务分形供应链元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任务输入、任务处理、任务输出这样的业务流程上,通过对港口服务供应链一般结构及其业务过程的分析,将港口服务供应链分解为处理、策略和接口三类。其中,服务处理实现的是具有领域知识库和进行计划、监督的功能,并且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服务;服务策略包含知识规则库、目标、信念和评估等组件;服务接口实现之间协调、协商的信息沟通,并且负责输入和输出沟通。各的具体职能如表1所示。虽然本文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背景,但是本文提出的概念与方法均试图体现服务供应链的一般性。

表1 服务供应链及其职能

表1 服务供应链及其职能

类型职能说明服务处理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策略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等服务接口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

类型职能说明服务处理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策略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等服务接口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

供应链的分形结构是一个随需求变化动态演化的过程,针对具体应用环境和目标,利用供应链的分形模式框架可以对供应链进行重构,并可以将各模块按实际需要进行融合或分解,可以按实际需要演化出更适应环境的功能集合体和组织环节,图1展示了分形结构的服务供应链框架,图2则展示了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融合方式,而分解则是融合的逆向过程。

供应链的分形结构是一个随需求变化动态演化的过程,针对具体应用环境和目标,利用供应链的分形模式框架可以对供应链进行重构,并可以将各模块按实际需要进行融合或分解,可以按实际需要演化出更适应环境的功能集合体和组织环节,图1展示了分形结构的服务供应链框架,图2则展示了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融合方式,而分解则是融合的逆向过程。

图1 分形结构下的服务供应链框架

图1 分形结构下的服务供应链框架

图2 同层分形供应链元间模块的融合

图2 同层分形供应链元间模块的融合

以上对于分形模式的探讨,体现了服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相似性,而对三类的划分以及它们之间融合和分解模式的研究,则体现出服务供应链的动态目标、策略和重构模式上的一般性。

以上对于分形模式的探讨,体现了服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相似性,而对三类的划分以及它们之间融合和分解模式的研究,则体现出服务供应链的动态目标、策略和重构模式上的一般性。

三、基于自相似性的供应链网络组织

三、基于自相似性的供应链网络组织

港口作为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中集成服务的核心企业,显然会对整个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运作产生重大的影响(Tongzon et al,2009)。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中的任意节点企业,都有自己的供应链网络,同样的,他们也会与其他供应链的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供应链网络即是将其中的企业作为节点,将企业间的需求和供应的合作关系作为边,从而形成网络。实际运作中,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合作关系是基于企业之间具有大量信息传递而产生的,那么就可以认为企业之间是通过某信息传递上的相似性而连接在一起的。分形维数和分形维谱是分形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在基于分形理论建立分形供应链结构和模式的前提下,能够采用这两种分析工具对供应链结构及其演化进行研究,发现和分析分形供应链结构组织的机理与模式。

港口作为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中集成服务的核心企业,显然会对整个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运作产生重大的影响(Tongzon et al,2009)。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中的任意节点企业,都有自己的供应链网络,同样的,他们也会与其他供应链的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供应链网络即是将其中的企业作为节点,将企业间的需求和供应的合作关系作为边,从而形成网络。实际运作中,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合作关系是基于企业之间具有大量信息传递而产生的,那么就可以认为企业之间是通过某信息传递上的相似性而连接在一起的。分形维数和分形维谱是分形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在基于分形理论建立分形供应链结构和模式的前提下,能够采用这两种分析工具对供应链结构及其演化进行研究,发现和分析分形供应链结构组织的机理与模式。

1.测度的复杂性

1.测度的复杂性

服务分形供应链具有整体的不规则性和微观分形供应链元的规则性,因此在整体上只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显然这种相似性建立在微观分形供应链元的基础上。在服务分形供应链的分形维测度中,我们需要证明度量上等价的集合具有相同的分形维,即假设度量空间(X1,d1)和(X2,d2)在度量上是等价的,即θ:X1X2。

服务分形供应链具有整体的不规则性和微观分形供应链元的规则性,因此在整体上只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显然这种相似性建立在微观分形供应链元的基础上。在服务分形供应链的分形维测度中,我们需要证明度量上等价的集合具有相同的分形维,即假设度量空间(X1,d1)和(X2,d2)在度量上是等价的,即θ:X1X2。

令A1∈H(X1)有分形维D。由于两个空间(X1,d1)和(X2,d2)在θ下是等价的,故必存在正的常数e1和e2,使得:

令A1∈H(X1)有分形维D。由于两个空间(X1,d1)和(X2,d2)在θ下是等价的,故必存在正的常数e1和e2,使得:

所以,我们在研究服务供应链的自相似性时,可以通过测量度量上的等价集合的分形维得到。

所以,我们在研究服务供应链的自相似性时,可以通过测量度量上的等价集合的分形维得到。

2.自相似性测度模型

2.自相似性测度模型

服务分形供应链的自相似性是其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中最基本的特性,正是基于此特性,服务分形供应链才能具有相对稳定的运作基础,同时使得服务分形供应链具备自组织及自优化等特性,从而服务分形供应链可以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以实现供应链内部资源的最佳配置。服务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的基础即是服务分形供应链元间的相似性。本文从服务供应链的分形模式出发,选取子相似性侧度模型的指标,并以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为背景,建立服务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测度模型。

服务分形供应链的自相似性是其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中最基本的特性,正是基于此特性,服务分形供应链才能具有相对稳定的运作基础,同时使得服务分形供应链具备自组织及自优化等特性,从而服务分形供应链可以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以实现供应链内部资源的最佳配置。服务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的基础即是服务分形供应链元间的相似性。本文从服务供应链的分形模式出发,选取子相似性侧度模型的指标,并以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为背景,建立服务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测度模型。

将所有指标分为评价型指标和计算型指标两类。其中评价型指标包括: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计算型指标包括:地理位置接近度、平均应急事件反馈时间、平均订单处理时间。

将所有指标分为评价型指标和计算型指标两类。其中评价型指标包括: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计算型指标包括:地理位置接近度、平均应急事件反馈时间、平均订单处理时间。

设k位专家对评价型指标进行百分制评价,其评价结果为:

设k位专家对评价型指标进行百分制评价,其评价结果为:

计算型指标的指标值可由zi=1-1-xiyi计算得到,评价型指标可由zi=mi/100计算得到;其中xi和yi分别为两分形供应链元各自的指标值,mi为进行比较的分形供应链元的第i项指标均值。

计算型指标的指标值可由zi=1-1-xiyi计算得到,评价型指标可由zi=mi/100计算得到;其中xi和yi分别为两分形供应链元各自的指标值,mi为进行比较的分形供应链元的第i项指标均值。

这样,z1,z2,…,zn就成为n维空间上的集合,我们可以定义zi为n维空间上坐标轴上的点。下面可以根据测度关系来求z1,z2,z3的分形维。设包含于以原点为球心,以r为半径的球形内部的点数为M(r):

这样,z1,z2,…,zn就成为n维空间上的集合,我们可以定义zi为n维空间上坐标轴上的点。下面可以根据测度关系来求z1,z2,z3的分形维。设包含于以原点为球心,以r为半径的球形内部的点数为M(r):

显然M(r)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令R=max{z1,z2,z3},则limrRM(r)=K,limr0M(r)=0。

显然M(r)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令R=max{z1,z2,z3},则limrRM(r)=K,limr0M(r)=0。

当r位于某适当区域内时M(r)随着r的变化呈现出幂函数的形式,集合zi| i=1,2,3,…,K具有分形特性。在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是表示系统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征自相似性结构的定量性质。分形维数D服从当r0时的r指数关系即M(r)~crD,那么显然有:lnM(r)~lnc-plnr,则分形维数D=lnM(r)lnr。

当r位于某适当区域内时M(r)随着r的变化呈现出幂函数的形式,集合zi| i=1,2,3,…,K具有分形特性。在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是表示系统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征自相似性结构的定量性质。分形维数D服从当r0时的r指数关系即M(r)~crD,那么显然有:lnM(r)~lnc-plnr,则分形维数D=lnM(r)lnr。

定义相似度离差dev(x,y)=|D-N|。相似度离差用于刻画的是两个分形供应链元的指标集之间的相似程度,该离差越大,则意味着两个分形供应链元的相似度越小;反之,离差越小则代表着相似度越大。相似度离差为0时即为两个服务分形供应链元的各项指标都相同,其分形维数为n。

定义相似度离差dev(x,y)=|D-N|。相似度离差用于刻画的是两个分形供应链元的指标集之间的相似程度,该离差越大,则意味着两个分形供应链元的相似度越小;反之,离差越小则代表着相似度越大。相似度离差为0时即为两个服务分形供应链元的各项指标都相同,其分形维数为n。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lnM(r)~lnr的分形维谱,通过该分形维谱可以形象地表示分形维随子集的变化情况。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lnM(r)~lnr的分形维谱,通过该分形维谱可以形象地表示分形维随子集的变化情况。

四、实例仿真

四、实例仿真

为了验证本文所构建的自相似度模型,我们构造了一个实例加以说明。假设某港口服务供应链有多个分形供应链元。现需要考察其中的A、B和C三个同级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程度。表2为三个分形供应链元的计算型指标数据。对各项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后可得到两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各项指标相似度,如表3所示。

为了验证本文所构建的自相似度模型,我们构造了一个实例加以说明。假设某港口服务供应链有多个分形供应链元。现需要考察其中的A、B和C三个同级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程度。表2为三个分形供应链元的计算型指标数据。对各项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后可得到两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各项指标相似度,如表3所示。

表2 A、B、C三个分形供应链元的计算型指标数据

表2 A、B、C三个分形供应链元的计算型指标数据

A分形供应链元B分形供应链元C分形供应链元平均订单处理时间(小时)2.803.102.70平均服务处理时间(小时)9.8010.109.70平均应急事件反馈时间(小时)0.310.350.33

A分形供应链元B分形供应链元C分形供应链元平均订单处理时间(小时)2.803.102.70平均服务处理时间(小时)9.8010.109.70平均应急事件反馈时间(小时)0.310.350.33

请5位专家对A和B、A和C、B和C之间各指标相似度进行评价,其对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地理位置接近度十三项指标给出的评价如下:

请5位专家对A和B、A和C、B和C之间各指标相似度进行评价,其对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地理位置接近度十三项指标给出的评价如下:

存入我的阅览室

二、服务供应链的自相似性及其分形模式

二、服务供应链的自相似性及其分形模式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动态供应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其中的机理并未被深入研究。港口服务供应链自身资源和能力容量,往往在吞吐量波峰时紧缺,波谷时大量闲置。因此,港口服务供应链需要一种动态演化以及自组织的机制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本文以港口服务供应链及其组织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分形理论,提出港口服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分类机制,并以此作为分形供应链的组织机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动态供应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其中的机理并未被深入研究。港口服务供应链自身资源和能力容量,往往在吞吐量波峰时紧缺,波谷时大量闲置。因此,港口服务供应链需要一种动态演化以及自组织的机制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本文以港口服务供应链及其组织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分形理论,提出港口服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分类机制,并以此作为分形供应链的组织机制。

港口服务供应链主要涉及对物流对象的集疏运活动,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良好的物流服务满足供应链下游货主企业需求。港口服务分形供应链元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任务输入、任务处理、任务输出这样的业务流程上,通过对港口服务供应链一般结构及其业务过程的分析,将港口服务供应链分解为处理、策略和接口三类。其中,服务处理实现的是具有领域知识库和进行计划、监督的功能,并且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服务;服务策略包含知识规则库、目标、信念和评估等组件;服务接口实现之间协调、协商的信息沟通,并且负责输入和输出沟通。各的具体职能如表1所示。虽然本文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背景,但是本文提出的概念与方法均试图体现服务供应链的一般性。

港口服务供应链主要涉及对物流对象的集疏运活动,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良好的物流服务满足供应链下游货主企业需求。港口服务分形供应链元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任务输入、任务处理、任务输出这样的业务流程上,通过对港口服务供应链一般结构及其业务过程的分析,将港口服务供应链分解为处理、策略和接口三类。其中,服务处理实现的是具有领域知识库和进行计划、监督的功能,并且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服务;服务策略包含知识规则库、目标、信念和评估等组件;服务接口实现之间协调、协商的信息沟通,并且负责输入和输出沟通。各的具体职能如表1所示。虽然本文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背景,但是本文提出的概念与方法均试图体现服务供应链的一般性。

表1 服务供应链及其职能

表1 服务供应链及其职能

类型职能说明服务处理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策略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等服务接口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

类型职能说明服务处理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策略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等服务接口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

供应链的分形结构是一个随需求变化动态演化的过程,针对具体应用环境和目标,利用供应链的分形模式框架可以对供应链进行重构,并可以将各模块按实际需要进行融合或分解,可以按实际需要演化出更适应环境的功能集合体和组织环节,图1展示了分形结构的服务供应链框架,图2则展示了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融合方式,而分解则是融合的逆向过程。

供应链的分形结构是一个随需求变化动态演化的过程,针对具体应用环境和目标,利用供应链的分形模式框架可以对供应链进行重构,并可以将各模块按实际需要进行融合或分解,可以按实际需要演化出更适应环境的功能集合体和组织环节,图1展示了分形结构的服务供应链框架,图2则展示了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融合方式,而分解则是融合的逆向过程。

图1 分形结构下的服务供应链框架

图1 分形结构下的服务供应链框架

图2 同层分形供应链元间模块的融合

图2 同层分形供应链元间模块的融合

以上对于分形模式的探讨,体现了服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相似性,而对三类的划分以及它们之间融合和分解模式的研究,则体现出服务供应链的动态目标、策略和重构模式上的一般性。

以上对于分形模式的探讨,体现了服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相似性,而对三类的划分以及它们之间融合和分解模式的研究,则体现出服务供应链的动态目标、策略和重构模式上的一般性。

三、基于自相似性的供应链网络组织

三、基于自相似性的供应链网络组织

港口作为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中集成服务的核心企业,显然会对整个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运作产生重大的影响(Tongzon et al,2009)。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中的任意节点企业,都有自己的供应链网络,同样的,他们也会与其他供应链的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供应链网络即是将其中的企业作为节点,将企业间的需求和供应的合作关系作为边,从而形成网络。实际运作中,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合作关系是基于企业之间具有大量信息传递而产生的,那么就可以认为企业之间是通过某信息传递上的相似性而连接在一起的。分形维数和分形维谱是分形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在基于分形理论建立分形供应链结构和模式的前提下,能够采用这两种分析工具对供应链结构及其演化进行研究,发现和分析分形供应链结构组织的机理与模式。

港口作为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中集成服务的核心企业,显然会对整个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运作产生重大的影响(Tongzon et al,2009)。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中的任意节点企业,都有自己的供应链网络,同样的,他们也会与其他供应链的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供应链网络即是将其中的企业作为节点,将企业间的需求和供应的合作关系作为边,从而形成网络。实际运作中,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合作关系是基于企业之间具有大量信息传递而产生的,那么就可以认为企业之间是通过某信息传递上的相似性而连接在一起的。分形维数和分形维谱是分形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在基于分形理论建立分形供应链结构和模式的前提下,能够采用这两种分析工具对供应链结构及其演化进行研究,发现和分析分形供应链结构组织的机理与模式。

1.测度的复杂性

1.测度的复杂性

服务分形供应链具有整体的不规则性和微观分形供应链元的规则性,因此在整体上只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显然这种相似性建立在微观分形供应链元的基础上。在服务分形供应链的分形维测度中,我们需要证明度量上等价的集合具有相同的分形维,即假设度量空间(X1,d1)和(X2,d2)在度量上是等价的,即θ:X1X2。

服务分形供应链具有整体的不规则性和微观分形供应链元的规则性,因此在整体上只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显然这种相似性建立在微观分形供应链元的基础上。在服务分形供应链的分形维测度中,我们需要证明度量上等价的集合具有相同的分形维,即假设度量空间(X1,d1)和(X2,d2)在度量上是等价的,即θ:X1X2。

令A1∈H(X1)有分形维D。由于两个空间(X1,d1)和(X2,d2)在θ下是等价的,故必存在正的常数e1和e2,使得:

令A1∈H(X1)有分形维D。由于两个空间(X1,d1)和(X2,d2)在θ下是等价的,故必存在正的常数e1和e2,使得:

所以,我们在研究服务供应链的自相似性时,可以通过测量度量上的等价集合的分形维得到。

所以,我们在研究服务供应链的自相似性时,可以通过测量度量上的等价集合的分形维得到。

2.自相似性测度模型

2.自相似性测度模型

服务分形供应链的自相似性是其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中最基本的特性,正是基于此特性,服务分形供应链才能具有相对稳定的运作基础,同时使得服务分形供应链具备自组织及自优化等特性,从而服务分形供应链可以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以实现供应链内部资源的最佳配置。服务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的基础即是服务分形供应链元间的相似性。本文从服务供应链的分形模式出发,选取子相似性侧度模型的指标,并以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为背景,建立服务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测度模型。

服务分形供应链的自相似性是其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中最基本的特性,正是基于此特性,服务分形供应链才能具有相对稳定的运作基础,同时使得服务分形供应链具备自组织及自优化等特性,从而服务分形供应链可以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以实现供应链内部资源的最佳配置。服务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的基础即是服务分形供应链元间的相似性。本文从服务供应链的分形模式出发,选取子相似性侧度模型的指标,并以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为背景,建立服务分形供应链自相似性测度模型。

将所有指标分为评价型指标和计算型指标两类。其中评价型指标包括: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计算型指标包括:地理位置接近度、平均应急事件反馈时间、平均订单处理时间。

将所有指标分为评价型指标和计算型指标两类。其中评价型指标包括: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计算型指标包括:地理位置接近度、平均应急事件反馈时间、平均订单处理时间。

设k位专家对评价型指标进行百分制评价,其评价结果为:

设k位专家对评价型指标进行百分制评价,其评价结果为:

计算型指标的指标值可由zi=1-1-xiyi计算得到,评价型指标可由zi=mi/100计算得到;其中xi和yi分别为两分形供应链元各自的指标值,mi为进行比较的分形供应链元的第i项指标均值。

计算型指标的指标值可由zi=1-1-xiyi计算得到,评价型指标可由zi=mi/100计算得到;其中xi和yi分别为两分形供应链元各自的指标值,mi为进行比较的分形供应链元的第i项指标均值。

这样,z1,z2,…,zn就成为n维空间上的集合,我们可以定义zi为n维空间上坐标轴上的点。下面可以根据测度关系来求z1,z2,z3的分形维。设包含于以原点为球心,以r为半径的球形内部的点数为M(r):

这样,z1,z2,…,zn就成为n维空间上的集合,我们可以定义zi为n维空间上坐标轴上的点。下面可以根据测度关系来求z1,z2,z3的分形维。设包含于以原点为球心,以r为半径的球形内部的点数为M(r):

显然M(r)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令R=max{z1,z2,z3},则limrRM(r)=K,limr0M(r)=0。

显然M(r)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令R=max{z1,z2,z3},则limrRM(r)=K,limr0M(r)=0。

当r位于某适当区域内时M(r)随着r的变化呈现出幂函数的形式,集合zi| i=1,2,3,…,K具有分形特性。在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是表示系统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征自相似性结构的定量性质。分形维数D服从当r0时的r指数关系即M(r)~crD,那么显然有:lnM(r)~lnc-plnr,则分形维数D=lnM(r)lnr。

当r位于某适当区域内时M(r)随着r的变化呈现出幂函数的形式,集合zi| i=1,2,3,…,K具有分形特性。在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是表示系统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征自相似性结构的定量性质。分形维数D服从当r0时的r指数关系即M(r)~crD,那么显然有:lnM(r)~lnc-plnr,则分形维数D=lnM(r)lnr。

定义相似度离差dev(x,y)=|D-N|。相似度离差用于刻画的是两个分形供应链元的指标集之间的相似程度,该离差越大,则意味着两个分形供应链元的相似度越小;反之,离差越小则代表着相似度越大。相似度离差为0时即为两个服务分形供应链元的各项指标都相同,其分形维数为n。

定义相似度离差dev(x,y)=|D-N|。相似度离差用于刻画的是两个分形供应链元的指标集之间的相似程度,该离差越大,则意味着两个分形供应链元的相似度越小;反之,离差越小则代表着相似度越大。相似度离差为0时即为两个服务分形供应链元的各项指标都相同,其分形维数为n。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lnM(r)~lnr的分形维谱,通过该分形维谱可以形象地表示分形维随子集的变化情况。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lnM(r)~lnr的分形维谱,通过该分形维谱可以形象地表示分形维随子集的变化情况。

四、实例仿真

四、实例仿真

为了验证本文所构建的自相似度模型,我们构造了一个实例加以说明。假设某港口服务供应链有多个分形供应链元。现需要考察其中的A、B和C三个同级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程度。表2为三个分形供应链元的计算型指标数据。对各项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后可得到两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各项指标相似度,如表3所示。

为了验证本文所构建的自相似度模型,我们构造了一个实例加以说明。假设某港口服务供应链有多个分形供应链元。现需要考察其中的A、B和C三个同级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程度。表2为三个分形供应链元的计算型指标数据。对各项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后可得到两分形供应链元之间的各项指标相似度,如表3所示。

表2 A、B、C三个分形供应链元的计算型指标数据

表2 A、B、C三个分形供应链元的计算型指标数据

A分形供应链元B分形供应链元C分形供应链元平均订单处理时间(小时)2.803.102.70平均服务处理时间(小时)9.8010.109.70平均应急事件反馈时间(小时)0.310.350.33

A分形供应链元B分形供应链元C分形供应链元平均订单处理时间(小时)2.803.102.70平均服务处理时间(小时)9.8010.109.70平均应急事件反馈时间(小时)0.310.350.33

请5位专家对A和B、A和C、B和C之间各指标相似度进行评价,其对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地理位置接近度十三项指标给出的评价如下:

请5位专家对A和B、A和C、B和C之间各指标相似度进行评价,其对服务准备、服务执行、服务交付、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过程控制、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应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关系管理、地理位置接近度十三项指标给出的评价如下:

存入我的阅览室

使用MATLAB编程后可以分别得到z(A,B)、z(A,C)、z(B,C)分形维谱lnM(r)~lnr曲线,如图3所示。图3 lnM(r)~lnr分形维谱

使用MATLAB编程后可以分别得到z(A,B)、z(A,C)、z(B,C)分形维谱lnM(r)~lnr曲线,如图3所示。图3 lnM(r)~lnr分形维谱

同时,根据对分形维谱中的数据进行拟合,我们可以分别得到z(A,B)、z(A,C)、z(B,C)的分形维数,如表4所示。那么,dev(A,B)=|15.24-13|=2.24,dev(A,C)=|11.07-13|=1.93,dev(B,C)=|17.32-13|=4.32,因此dev(A,C)

同时,根据对分形维谱中的数据进行拟合,我们可以分别得到z(A,B)、z(A,C)、z(B,C)的分形维数,如表4所示。那么,dev(A,B)=|15.24-13|=2.24,dev(A,C)=|11.07-13|=1.93,dev(B,C)=|17.32-13|=4.32,因此dev(A,C)

z(A,B)z(A,C)z(B,C)D值15.2411.0717.32

z(A,B)z(A,C)z(B,C)D值15.2411.0717.32

五、结论及展望

五、结论及展望

基于分形理论的服务供应链研究为解决如何兼顾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分形结构下的服务供应链所具有自相似性、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可以兼顾服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基于分形理论的服务供应链研究为解决如何兼顾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分形结构下的服务供应链所具有自相似性、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可以兼顾服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本文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服务分形供应链相似性测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供应链网络组织。模型较为准确地阐述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分形模式下,服务供应链可以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从而实现供应链内部分形元的自组织。在模型提出后,我们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具体实例,分析表明,自相似维数的测算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中复杂的服务供应链网络。

本文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服务分形供应链相似性测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供应链网络组织。模型较为准确地阐述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分形模式下,服务供应链可以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从而实现供应链内部分形元的自组织。在模型提出后,我们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具体实例,分析表明,自相似维数的测算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中复杂的服务供应链网络。

在本文基础上有以下几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一是考虑服务企业供应链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比如每个节点企业自身的目标及抗风险能力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进化博弈等;二是考虑更多影响因素下的服务供应链结构;三是改进服务供应链的分形模式;四是在分形元间自相似性的基础上研究服务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演化等。

在本文基础上有以下几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一是考虑服务企业供应链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比如每个节点企业自身的目标及抗风险能力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进化博弈等;二是考虑更多影响因素下的服务供应链结构;三是改进服务供应链的分形模式;四是在分形元间自相似性的基础上研究服务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演化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范小军,陈宏民.2008.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6(6):61-66.

范小军,陈宏民.2008.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6(6):61-66.

罗勇.2008.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经济研究[J].现代商业(2):13-14.

罗勇.2008.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经济研究[J].现代商业(2):13-14.

于艳飞,王效俐,刘红. 2007.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分析[J].工业工程,10(2):38-41.

于艳飞,王效俐,刘红. 2007.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分析[J].工业工程,10(2):38-41.

周建频,杜文. 2005.制造业分形供应链的适应与协调[J].控制与决策,20(4):459-462.

周建频,杜文. 2005.制造业分形供应链的适应与协调[J].控制与决策,20(4):459-462.

NAGURNEY A. 2010. Optimal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and redesign at minimal total cost and with demand satisf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1(1):200-208.

NAGURNEY A. 2010. Optimal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and redesign at minimal total cost and with demand satisf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1(1):200-208.

SAMAN P,MASOUD R,SEYED A T. 2011. A robust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35(2):637-649.

SAMAN P,MASOUD R,SEYED A T. 2011. A robust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35(2):637-649.

TONGZON J,CHANG Y T,LEE S Y. 2009. How supply chain oriented is the port secto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22(1): 21-34.

TONGZON J,CHANG Y T,LEE S Y. 2009. How supply chain oriented is the port secto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22(1): 21-34.

YANG G,WANG Z,LI X. 2009.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45(1): 16-28.

YANG G,WANG Z,LI X. 2009.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45(1): 16-28.

存入我的阅览室

使用MATLAB编程后可以分别得到z(A,B)、z(A,C)、z(B,C)分形维谱lnM(r)~lnr曲线,如图3所示。图3 lnM(r)~lnr分形维谱

使用MATLAB编程后可以分别得到z(A,B)、z(A,C)、z(B,C)分形维谱lnM(r)~lnr曲线,如图3所示。图3 lnM(r)~lnr分形维谱

同时,根据对分形维谱中的数据进行拟合,我们可以分别得到z(A,B)、z(A,C)、z(B,C)的分形维数,如表4所示。那么,dev(A,B)=|15.24-13|=2.24,dev(A,C)=|11.07-13|=1.93,dev(B,C)=|17.32-13|=4.32,因此dev(A,C)

同时,根据对分形维谱中的数据进行拟合,我们可以分别得到z(A,B)、z(A,C)、z(B,C)的分形维数,如表4所示。那么,dev(A,B)=|15.24-13|=2.24,dev(A,C)=|11.07-13|=1.93,dev(B,C)=|17.32-13|=4.32,因此dev(A,C)

z(A,B)z(A,C)z(B,C)D值15.2411.0717.32

z(A,B)z(A,C)z(B,C)D值15.2411.0717.32

五、结论及展望展望

基于分形理论的服务供应链研究为解决如何兼顾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分形结构下的服务供应链所具有自相似性、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可以兼顾服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基于分形理论的服务供应链研究为解决如何兼顾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分形结构下的服务供应链所具有自相似性、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可以兼顾服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本文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服务分形供应链相似性测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供应链网络组织。模型较为准确地阐述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分形模式下,服务供应链可以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从而实现供应链内部分形元的自组织。在模型提出后,我们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具体实例,分析表明,自相似维数的测算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中复杂的服务供应链网络。

本文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服务分形供应链相似性测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供应链网络组织。模型较为准确地阐述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分形模式下,服务供应链可以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从而实现供应链内部分形元的自组织。在模型提出后,我们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具体实例,分析表明,自相似维数的测算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中复杂的服务供应链网络。

在本文基础上有以下几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一是考虑服务企业供应链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比如每个节点企业自身的目标及抗风险能力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进化博弈等;二是考虑更多影响因素下的服务供应链结构;三是改进服务供应链的分形模式;四是在分形元间自相似性的基础上研究服务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演化等。

在本文基础上有以下几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一是考虑服务企业供应链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比如每个节点企业自身的目标及抗风险能力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进化博弈等;二是考虑更多影响因素下的服务供应链结构;三是改进服务供应链的分形模式;四是在分形元间自相似性的基础上研究服务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演化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范小军,陈宏民.2008.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6(6):61-66.

范小军,陈宏民.2008.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6(6):61-66.

罗勇.2008.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经济研究[J].现代商业(2):13-14.

罗勇.2008.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经济研究[J].现代商业(2):13-14.

于艳飞,王效俐,刘红. 2007.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分析[J].工业工程,10(2):38-41.

于艳飞,王效俐,刘红. 2007.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分析[J].工业工程,10(2):38-41.

周建频,杜文. 2005.制造业分形供应链的适应与协调[J].控制与决策,20(4):459-462.

周建频,杜文. 2005.制造业分形供应链的适应与协调[J].控制与决策,20(4):459-462.

NAGURNEY A. 2010. Optimal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and redesign at minimal total cost and with demand satisf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1(1):200-208.

NAGURNEY A. 2010. Optimal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and redesign at minimal total cost and with demand satisf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1(1):200-208.

SAMAN P,MASOUD R,SEYED A T. 2011. A robust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35(2):637-649.

SAMAN P,MASOUD R,SEYED A T. 2011. A robust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35(2):637-649.

TONGZON J,CHANG Y T,LEE S Y. 2009. How supply chain oriented is the port secto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22(1): 21-34.

TONGZON J,CHANG Y T,LEE S Y. 2009. How supply chain oriented is the port secto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22(1): 21-34.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6)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企业不得不面对以生产工艺复杂化、主体交流信息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为特点的买方市场。此时,企业继续奉行“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即采用了“横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为适应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管理会计呈现由单维管理向多维管理转变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组织模式下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大多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特定管理会计工具中的应用问题,如供应链业绩评价[ 1 ]、供应链成本管理[ 2 ]等,鲜有文献站在管理会计发展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因此,本文以Lindquist & Smith[ 3 ]提出的管理会计研究的三大领域为主线,结合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在此基础上,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二、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控制

 

(一)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

 

在市场竞争更多的体现为供应链间竞争的环境下,链上企业休戚相关,企业需要突破单一主体的定式思维,及时、准确地评估供应链上各环节及供应链整体情况,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标(Beamon, 1999;Shepherd,2006)。就现有文献来看,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业绩评价系统的基石(陆庆平和刘志辉,200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反映供应链运行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管理必然涉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缺乏企业间良好合作关系的供应链难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企业间关系指标是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不同于对财务状况的评价,企业间关系难以直观计量。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量化企业间关系的标准,如企业间知识共享程度(Jones & Towill,1997)、协同成本节约措施(Thomas,1996)、互助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Maloni & Benton,1997)。对于各要素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业绩评价,仅依靠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不能全面刻画供应链整体运行情况,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业绩评价模型在供应链业绩中的应用,如绩效测量矩阵模型(Keegan et al.,1989;Hoek,1998)、平衡计分卡模型(Brewer & Speh,2001;马士华,2002)、多层次评价模型(Shepherd & Gunter,2006;Li,2010)、绩效棱柱模型(Neely et al.,2000)。虽然平衡计分卡并非是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而设计,但平衡计分卡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使其能很好地适用于供应链业绩评价中,也是学者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型(Lockamy et al.,2004;Hwang et al.,2008)。

 

可以看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的限制,突出了企业间关系要素的重要性。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以评价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生产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对内业绩评价指标,还包括对企业合作、客户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的对外业绩评价指标,总体呈现多元、面向顾客、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重的特点。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模型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为主,强调了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体现了评价主体由单一企业向企业联盟扩展、评价维度由简单向复杂递进、评价目标由提高经济效益向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转变的趋势。

 

(二)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

 

尽管供应链联盟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到了一起,但各企业仍是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在供应链联盟中时有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及管理会计逻辑,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对于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正确界定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因素是构建激励机制的首要问题,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可以总结为:交易、文化及关系、制度及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内容见表2。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本质是通过激励链上企业的信息共享促进收益共享,最终实现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其中信息共享是前提,收益共享是保证,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是目的。因此,供应链激励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激励和收益共享激励。进行供应链整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共享问题(Olorunniwo & Li,2010)[ 8 ]。信息共享激励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动。已有大量文献论证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运行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商业流程的整合(Helo & Szekely,2005)、促进合作(Hsu et al.,2009)、降低成本(Choi & Sethi,2010)。虽然信息共享有助于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不能保证单一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情况下企业就会有保留私有信息的动机,这时就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诱导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现有文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定性研究探讨了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如增强团队信任、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增加沉没成本、设立利益再分配制度(杨国栋和王兆君,2005;陈国庆和黄培清,2007)。多数学者以定量研究为主,且多以契约理论为切入点来研究信息共享激励问题。学者就订货契约(Tsay,1999;谭文超,2008)、回购契约(周伟刚等,2011)、收入共享契约(Koulamas,2006)、批发价格契约(Groznik,2010)、数量折扣契约(金强,2006)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分别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科学、合理的设计这些供应链协调契约可以激励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但不同契约对信息共享的激励程度及企业应该采用哪种契约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观点(Yao et al.,2008;Cachon,2010)。虽然信息共享激励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完全共享,但现实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补充收益共享激励来调整供应链上的利润分配,达到增强链上企业信息共享和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的目标。现有文献对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探讨以单渠道环境下的研究为主。单渠道下,学者们对一对一供应链结构(Mortimer,2000;曹武军,2007)、一对多供应链结构(贾俊秀和唐奇良,2008)、三级供应链结构[ 9 ]三种供应链运行环境下的收益共享激励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在不同环境下合理的收入共享激励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

 

总而言之,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强调了以往管理会计研究中所忽视的跨企业组织能力及企业间协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相对于传统激励机制而言,激励对象由员工发展为企业,激励目标由员工承诺最大化上升为企业协同化。目前对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多借助数学模型展开,通常以节点企业的完全理性为前提假设,这一约束性很强的假设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此外,目前对于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单渠道研究,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开展的是多渠道经营,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探讨还有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

 

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所关注的如何生产的问题,谁来生产、为谁生产、和谁生产等传统成本管理所忽略的诸多问题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现有研究对于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较多。

 

尽管作业成本法产生于单一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环境下,但其却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要求(孙清华,2008)。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内容来分,可分为理论框架研究、整体成本管理和部分成本管理三类。本文梳理了一条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框架研究的发展路径,介绍如下:第一阶段,Lalonde & Pohlen[ 10 ]较早提出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下作业成本法的六个流程;第二阶段,在前一阶段提出的流程之上,Seuring(2002)以流程和成本动因为核心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三步骤;第三阶段,Bache(2004)对前一阶段的三步骤提出了质疑,认为不是每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会把敏感信息进行共享,因此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三阶段模型。除了探讨理论框架外,现有文献还从供应链整体成本管理和供应链部分成本管理两方面研究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见图2)。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套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但其割裂了成本与市场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之一即为面向市场,因此直接立足于最终顾客需求的目标成本法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外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文献可以划分为供应商视角、供应链视角、供应链及其外部环境视角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见表3),这三个层次的研究,范围由窄逐渐向宽过渡,考虑因素由少逐渐向多发展。国内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从多角度(蒋卫东等,2003;韩庆兰,2004)、分阶段(张建斌,2010;张云玲,2010)、跨行业[ 12 ]进行了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

 

总体看来,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管理和控制内容的进一步扩展。供应链成本管理直接面向市场,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管理,还强调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对企业竞争起重要作用的交易成本管理,不但要夯实物质资源的管理还需要积极拓展非物质资源的管理。目前文献对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和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框架体系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核算流程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现有研究多为理论层次的探讨,且对于成本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等成本核算环节的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多,对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少,从而使得现有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指导企业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

 

四、基于供应链的其他管理

 

转移定价可以协调供应链中的利益冲突,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行(Boyac & Gallego,2002)。供应链上的转移定价是一种介于市场定价和内部定价之间的定价方式,兼具市场价和成本价二重性,这决定了供应链上转移定价的复杂性。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根据转移定价决策权的归属不同,可分为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和销售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

 

早期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反映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主导者而销售商为价格追随者这一历史事实,是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下的研究。Lee & Rosenblatt (1986)以制造商批发定价为切入点,认为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的定价方法将增加自身的利益;Padmanabhan & Png(1995)以回购契约为切入点,考虑到销售商打折销售积压商品将给制造商带来不利影响,制造商可以在定价时考虑回购价格以避免可能的品牌损失。Eppen & Iyer(1997)认为供应商可以与销售商签订补偿协议,规定销售商超预定数量提货时,需要向供应商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近年来,为顺应时展,涌现了许多销售商主导供应链转移定价权的研究文献,其主要研究成果见表4。总体看来,采用转移价格对企业间交易进行核算,强化了管理会计的跨组织协调职能,促进了供应链环境下分工协作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对管理会计功能的一大突破。现有研究文献多借助博弈论和数学模型研究供应链转移定价,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用情况的方法,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供应链转移定价策略。

 

五、总结及展望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关注和反映的内容应该体现企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在供应链竞争的形势下如何应对实务需要对于管理会计提出挑战,谋求管理会计在新环境下的创新与繁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大主题。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相对松散且各研究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套内在紧密联系的体系;以博弈论和数学模型为方法的研究,设立了较多的前提假设,但供应链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很多研究只是理论层次的探讨。对于这一处于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一)重视企业间关系

 

供应链是由多企业相互合作组成的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加强供应链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共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企业间关系这一主题的探讨相对较少,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

 

(二)贯彻供应链整体思想

 

目前许多文献虽然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但其立足点最终可归集为供应链上的某一主体而非供应链整体,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相违背,以后的研究还需要将研究立足点进一步扩展至供应链整体。

 

(三)构建供应链管理会计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7)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管理,降低供应链供需不匹配的成本,提高供应链收益的理论和方法。供应链管理理论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以描述某个管理决策寻求最优化的过程,如进行库存、定价、生产或协调决策,以实现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些模型是对实际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具体的企业运营环境往往被忽略,这些模型预测的最优结果在管理实践中通常并没有出现[1]。要转变这种因离企业管理实践较远,导致的理论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行为经济学实验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行为经济学实验是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考察相关经济理论或被试在实验条件下的行为过程,对理论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进行验证或者修正的实验方法[2-3]。将行为经济学实验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供应链理论模型离管理实践较远的问题。通过合理设计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让被试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到实验中,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进行重复运用,在不断地模拟决策中,体会决策结果带来的利益或亏损,能够很好地加深被试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的理解,知道这些模型的优点和不足,并对这些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补充,为将来解决企业的实际供应链管理类问题奠定基础。

1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目标及功能

学者和学生都可利用行为经济学实验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和实践,对参加实验的被试,特别是没有接触过企业运营实践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主要有以下两个目标:1)可以检验和完善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通常都包含有较强的假设,追求数学处理上的方便,用作一般的指导思想比较有效,但是应用于具体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模型给出的最优化结果可能并不能实现。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后,可以对报童模型、牛鞭效应、供应链合同等供应链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研究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否与模型相符[4-5]。2)发展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如果通过行为经济学实验发现,决策结果与理论模型存在显著的差距,那么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探讨被理论模型忽略的人的行为因素,将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如公平、信任、损失规避等加入到研究假设中,建立新的更加符合管理实践的理论模型[6-7]。行为经济学实验可以在理论分析模型和经济实践活动之间架起桥梁,这是它在供应链管理中最大的功能。虽然通过实证研究也可以检验这些模型,但是实证研究中的数据来源通常会遇到有效性的问题。比如,问卷调查都是二手数据,即使接近管理实践,但是很难通过这些数据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因为这些数据不能为研究人员进行控制,只能被动地接受[6-7]。但是,在实验中,可以对价格、成本和需求等比较感兴趣的变量水平进行控制,通过实验数据对决策结果进行分析,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进行修正。

2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设计

2.1实验的分类设计

为研究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模型与管理决策活动的区别,可以通过考察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来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目标函数通常是最大化利润或最小化成本,决策变量包括订购或生产数量、零售价格或采购价格以及相关的合同参数等,行为经济学的实验设计要考察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这些变量的选择是否符合模型的预测,那么,良好的实验设计有以下两种方式。1)演示性实验。这种实验只需要一个实验组别就可以进行,主要作用是演示供应链管理中的某种特殊的现象。例如,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需求的波动从供给端向需求端逐级扩大的现象,为了演示这种现象,可以设计从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顾客的4级供应链实验,让每个被试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在零售价格、批发价格和需求等其他给定的情形下,为每一次自己下游客户的需求给出采购数量决策以最小化采购和库存成本,这种被称为“啤酒游戏”的供应链管理实验在研究和教学中已经被反复证明和采用。2)研究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至少需要两个实验组别,一个组别为基本组,另一个组别为对照组,对照组的某些实验条件与基本组有所不同。研究性实验的主要作用是在某个模型参数处于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以上时,考察两个组别被试选择的决策变量和供应链的效益是否符合理论模型,也就是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研究性实验还可以通过对两个组别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之间偏差的原因。例如,在批发价合同下,供应链管理模型显示供应链上下游在各自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它们的价格和采购等决策会导致供应链的总体利润低于双方一体化决策的情形,即所谓的“双重边际效应”。但是,在文献[6]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中,相识和不相识的两组被试在双重边际效应上的表现却有显著性的差异,这里不相识的人组成了基本组,相识的人组成了对照组,不同的商品成本、价格或需求成了模型参数的不同水平。文献[7]建立了一个以公平因素为基础的供应链模型,解释了在批发价合同下,供应链成员之间考虑公平交易的倾向可以协调供应链。为了保证模型参数在实验中保持不变,需要将被试随机地分配给各个组别和角色。例如,如果一个组全部由大学生或女性组成,那么这种具有特别性质的决策者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系统性差异,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错误,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随机地分配,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2.2实验路线设计

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的路线设计如图1所示。整个实验分为实验准备、进行实验和实验后期3个步骤来进行。在实验准备阶段,理论假设通常来自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为使得实验过程中方便操作,可以对理论模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赋值,通过实验来检验模型的决策变量是否符合模型的预测,这些模型预测的结果则可以作为待实验验证的理论假设。实验指导的编写主要是为了向被试介绍供应链管理的背景、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流程。现在计算机成为行为经济学中常用的工具,特别方便于进行实验控制和数据的收集以及传输,所以编写适合供应链管理实验的计算机程序也很重要。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尽量随机性地分配实验角色给被试,其次要让被试熟悉实验指导书中的相关内容,并在正式开始实验之前,试做实验以加强熟练程度,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误操作。在实验完毕后,则需要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并验证理论假设是否成立,在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存在显著性差异时,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

3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行为经济学实验

在设计供应链管理行为经济学实验时,为了使得实验的结果真实有效,必须对一些实验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精心地设计,避免出现系统性的误差。

3.1实验语境

在供应链管理的行为学实验中,通常需要向被试描述实验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实验条件、扮演角色和决策顺序等,这些文字表达的语境框架应该简短而中立,尽量不要出现带有暗示性的话语。比如,在供应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供应商”和“零售商”等词语,可以用“行动者1”和“行动者2”进行替代;做出“定价”“库存”和“采购”等商业决策,可以用让被试在一个行动集合中进行选择来替代。营造简短而中立的实验语境,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被试出现无意识地决策偏差。例如,在考察公平因素对供应链上下游决策的影响时,应尽量避免在实验中使用公平类的词语,因为这可能会让实验参与者在进行决策时会无意识的出现不同的决策行为。另外,不同的研究人员对语义的理解可能不同,所以在实验中使用简短而中立的语言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的验证和演示是很适用的。二是简短而中立的实验语境更具一般性,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实验中去。

3.2被试

被试将成为在供应链管理实验中进行反复决策的参与者,他们的个人特征将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最常见的情况是研究者喜欢邀请大学生作为实验的参与者,与全为企业管理者为参与者的实验相比,这两种情况下是否会导致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差异则显得比较重要。在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中,大学生被试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都集中于大学校园中,很容易进行招募,给他们支付的报酬也相对较低。研究显示,大学生和企业管理者分别组成的被试,在实验结果上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企业管理者在实验中做出的决策并不比大学生好或差,因此,为实验方便,可以将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的主要招募对象。

3.3激励

为了激励实验参与者更加认真地对待供应链管理实验,对他们进行酬金奖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而且发给他们的酬金数量应该基于他们在实验中的绩效表现,如实验完成后的平均成本或平均利润等。如果被试在实验中挣到的钱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么实验参与者特有的内在特征就会变得无关紧要,研究者可以基本上确认实验是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在进行。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就很难让实验参与者将精力集中到实验中来,实验的数据和因此得到的结论都得不到保证。

4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案例

销售回扣合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协调机制,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实验来进行证明和修正。它是指零售商售出商品的数量超过给定界限,每超过一单位,上游的供应商就向零售商返还一定的金额。理论模型研究表明,销售回扣合同可以很好地协调供应链。为了证明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下面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来进行。

4.1提出理论假设

在由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中,文献[8]研究表明,在销售回扣合同下,零售商的利润函数为:R(Q|T)=-wQ+pEmin(Q,ζ)+sE(Q-ζ)++uE(min(Q,ζ)-T)+(1)式中,w为批发价格,p为零售价格,Q为零售商的采购数量,s为处理卖不出去的单位商品得到的残值,u为单位返还金额大小,ζ为随机市场需求,其概率分布函数为Φ(ζ),T为销量的给定界限[8]。存在唯一的合同参数组合{w*,T*,u*}协调供应链,其中,u*=(w*-c)(p-s)c-s,w*为下式的解:(p-c)∫Qw0ζΦ(ζ)dζ=k-ε(2)T*为下式的解:(p+u*-s)L(Q0)-u*(L(T*)+T*(1-Φ(T*)))=k(3)式中,L(x)=∫0xζφ(ζ)dζ,Qw=Φ-1[(p-w)/(p-s)],Q0=Φ-1[(p-c)/(p-s)],k∈(0,π(Q0)),π(Q0)=-cQ0+pEmin(Q0,ζ)+sE(Q0-ζ)+,ε∈(0,k),且ε足够小。行为学实验实验需要将上述理论模型结果化为一个算例。假定市场需求在[0,100]上均匀分布,c为12元/单位,w为18元/单位,目标数量T与回扣u为决策值,零售商每一期订购数量Q。未销售完的货物当期即作废处理,残值s为1元/单位。那么可以得到理论假设为:假设1(理论基准):在销售回扣合同下,供应链的最优订购数量为59,供应商设定的单位商品返还金额为14.72,销量给定的界线为43。假设2:与批发价合同相比,销售回扣合同协调了供应链,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链的利润都会增加。

4.2实验

1)被试的招募。在进行实验前,可以在大学校园中招募大学生作为被试,或者让参加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的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地将两个人组成一组,一人扮演零售商,一人扮演供应商。2)进行实验。让他们先进行批发价合同的实验,然后再进行销售回扣合同的实验。在每个实验中,应先进行5轮实验,让学生熟悉决策规则,然后正式开始实验。在批发价合同中,供应商对批发价格进行决策,零售商对采购数量进行决策,然后随机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实现,这时可以计算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在销售回扣合同中,零售商决定采购数量,供应商决定返还的单位商品金额,然后随机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实现,参与各方的利润也马上得到计算。在两个实验中,商品的市场需求分布、生产成本、零售价格、残值等实验参数都是相同的,与4.1节中的数值保持一致,每个实验都将进行40轮。在实验前,应将撰写好的实验指南发给学生,详细说明销售回扣合同的运作机理,以及上述实验规则。3)激励。根据每个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实验结果,按照他们在每个实验中40轮的平均利润水平与理论最优结果的比例,对他们进行奖励,发放给每位参与者一定数额的人民币。

4.3验证假设与模型修正

收集得到的实验数据,对4.1节中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可以利用SPSS等软件和统计推断的方法,验证在销售回购合同中,供应链订购数量的均值是否等于59,供应商设定的单位商品返还金额是否为14.72,销量给定的界线是否为43;还可以验证第二个假设,即销售回扣合同下的供应链利润水平是否比批发价合同高。如果假设都得到验证,那么表明销售回扣合同的理论模型与管理实践一致;如果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则表明销售回扣合同的理论模型和管理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为找出这种差距存在的原因,需要对销售回扣合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再次设计合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证明分析中找到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完成对模型的修正。

5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中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不仅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修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情况,逐渐在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使得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结论真实可信,需要对实验进行有效的设计,规划合理的实验路线,在实验语境的选择和设定上要尽量地简短而中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招募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参与者进行合理的酬金激励。

参考文献

[1]HOT,ZHANGJ.Designingpricingcontractsforboundedlyrationalcustomers:Doestheframingofthefixedfeematter[J].Managementscience,2008,54(4):686-700.

[2]姚宇.世界著名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介绍[J].经济学动态,2014(11):107-114.

[3]BARTLETTRL.,KINGPG.Teachingeconomicsasalaboratoryscience[J].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1990,21(2):181-193.

[4]CACHONG,LARIVIEREM.Supplychaincoordinationwithrevenuesharingcontracts.Managementscience[J].2005,51(1):30-44.

[5]ZER,ZHENGY,CHENK.Trustinforecastinforma-tionsharing[J].ManagementScience,2011,57(6):1111-1137.

[6]LOCHCH,WUY.Socialpreferencesandsupplychainperformance:Anexperimentalstudy[J].ManagementSci-ence,2008,54(11):1835-1849.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719.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服务业在各国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学者认为在制造领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供应链理论如果应用到服务领域中,也会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2000年之后,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陆续出现,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这些成果对于将来的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但是离成熟的理论形态还相距甚远。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探讨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结构,以期对下一步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1 文献研究综述

1.1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和内涵。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1]。本文按照服务的介入程度不同,将人们对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传统供应链的下游部分。这种认识是基于服务在产品的分销、配送、维修和回收等环节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代表人物有Dirk、Steve[2]和胡正华[3]等。第二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有形产品。如医院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药品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绩效。代表人物有Jack[4]等。第三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无形服务。持此观点的有Ellram[5]、田宇[6]和于亢亢[7]等人。

本文将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以服务为主导的集成供应链。当客户向一个服务集成商提出服务请求后,它立即响应客户请求,向客户提供系统集成化服务,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分解客户服务请求,向其他服务提供商外包部分服务性活动。这样从客户的服务请求出发,通过处于不同服务地位的服务提供者对客户请求逐级分解,由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彼此合作,于是就构成了一种供应关系,同时服务集成商承担各种服务要素、环节的整合和全程管理,称之为服务供应链(Service Supply Chain,SSC)。在一定意义上,服务供应链延续了现代供应链管理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期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1.2 服务供应链的模型。目前,国内外对于服务供应链的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模型。Ellram[5]建立了一个包含服务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等管理内容的通用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反映出了服务供应链的主要管理活动内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反映服务供应链中的成员结构。

于亢亢[7]以服务为节点,以工作量为缓冲,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建立了包括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技能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主要活动,融合实体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该模型克服了Ellram模型的不足,但是该模型是以电子制造服务业为背景建立,其通用性有待考证。

另外,国内的一些学者针对不同服务行业,结合行业特性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例如,王珍[8]归纳了物流服务新观念,提出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陈小峰[9]以需求和反馈为主线,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机构模型。施丽容[10]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建立了港口供应链结构模型。

1.3 服务供应链的应用领域。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田宇[6]认为其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其中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它们因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而被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构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时吸纳为供应商。

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张英姿[11]指出,旅游服务组合产品实际上是一条由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服务系统的特征相形相应。黄小军[12]等认为针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

在港口企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阳明明[13]认为港口供应链是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将各类服务供应商(包括装卸、加工、运输、仓储报关、配送,甚至金融、商业服务等企业)和客户(包括付款人和船公司等)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与典型的制造型供应链不同的是,港口供应链没有制造环节,它是以港口作为主导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施丽容[10]在阳明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企业供应链治理策略。王玖河[14]等以整体最优为出发点,从3个目标基础上建立了港口企业的集成供应链多目标规划模型。

在物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陈小峰[9]在分析物业服务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概念,认为物业服务供应链是以物业服务供应商、物业服务商和业主为主体的链式结构。

1.4 服务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目前对于服务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很少见到。较为相关的研究包括:

金立印[15]以中国民航服务业为对象,考察了作为服务供应链管理动力源泉的服务领导力和组织文化同供应链管理活动间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了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对顾客满意及企业经营绩效有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供应链战略管理活动,运作管理活动和顾客信息系统的构建通过有效提升顾客满意度,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加企业绩效。

于亢亢[7]以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为对象,研究发现服务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有极大相关性。并认为服务供应链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1.5 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的关系研究。服务供应链思想源于产品供应链,同时是对产品供应链的补充。Shostack[16]把组织提供到市场上的物品分为4类:纯粹的实体产品、附带服务的实体产品、伴有产品的服务和纯粹的服务,并且在一条横轴上从左至右顺序排列,称之为产品/服务连续谱系图(如图1所示)。

产品供应链的作用对象是有形的产品,并且按照供求关系,逐级由供应商传递给制造商,最终到达用户手中。带有这种传递特征的产品一般都是实体产品。当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其流通性随之消失。在消费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方式,对服务多样性、便利性的需求被强烈激发出来。将整个服务提供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管理的服务供应链,正是适应了客户的这种需求,在服务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服务供应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服务供应链不仅仅是对产品供应链的补充,而是与产品供应链有相同的理论序位和价值内涵。参考相关文献,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简单总结如表1所示。

2 服务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参照文献[1]对供应链体系结构的梳理方法,本文提出的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包括理论基础、供应链成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如图2所示)。服务供应链的理论基础包括服务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部分。服务供应链的成员包括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商和最终用户。服务供应链的管理目标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系统总成本。服务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2.1 服务供应链设计。服务供应链的设计从整体角度勾画企业蓝图,是一种扩展的企业模型。它不仅包括服务流系统,还包括组织、信息和价值传递。不同类型的服务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顾客参与程度高的服务(旅游服务)和顾客参与程度低的服务(物流服务),对供应链提出的要求就不同。前者强调顾客感知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更注重准时和便利。服务供应链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服务传递过程、服务设施、服务地点、服务能力、服务情境、质量保障和信息收集等。

2.2 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关系是指服务供应链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供货利益的协议关系。由于服务的易失性,导致服务供应链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对于提高服务供应链的稳健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供应商选择基本方法包括:线性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作业成本法、数据包络法、模糊评价法、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都是制造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的主要方法,在借鉴到服务供应链时应该注意评价指标的设计要适合服务的属性。

2.3 服务流程管理。服务供应链在实施和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关键流程进行管理。这些流程包括信息流、服务能力、需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服务传递和现金流等。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以及生产消费同时发生等特性使得服务流程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比如服务能力管理就是要解决服务商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来向顾客提供无差异服务的问题;再如,服务传递管理包含服务质量如何监督的问题,因此服务质量的评价则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4 集成技术。集成技术一直是供应链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是智能技术,其重要性在服务供应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服务供应链的集成技术包括信息集成和服务流程集成。在服务供应链中,集成化的信息可以对服务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并且通过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预见可增加快速响应能力,或降低服务成本。而服务流程的集成对于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以及对节点企业进行协调与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绩效评价体系。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纬度、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服务供应链评价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何根据不同的评价纬度,科学选择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成为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前期研究阶段,借助产品供应链评价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切不可照单全收。另外,由于服务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的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也可能多样共存,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3 示 例

居住物业服务是为保证居住物业的使用正常,以满足使用者各种居住需求为目的的有偿性、专业性的委托服务。我国的居住物业服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房地产综合开发以及住房商品化的推行而得以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物业服务在实际运作中却问题频发,主要表现为:(1)面对业主的新需求,物业服务商未能进行快速响应,造成供需结构矛盾;(2)物业服务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和关联产业较多,公共关系复杂,物业服务对此协调乏力;(3)物业服务缺乏规范性,服务质量差,服务收费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用服务供应链思想整合物业服务:把物业服务部分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加快响应速度;将物业服务与关联产业及公共关系部门进行有效集成,以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协调能力;整合服务供应链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本文所构建的居住物业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物业服务的内容包括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由于这两种服务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所形成的资金流、服务流和信息流不同,所以在供应链结构中构成两个模块,即公共服务模块和专项服务模块。除此之外,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外部相关部门与社区居民也有密切联系,不过因业务关系不属于服务供应链范畴,所以是链外利益主体。

(1)公共服务模块。公共服务由服务商和供应商直接提供给客户(服务流①和服务流②),资金则由客户支付给服务商,再由服务商支付供应商(资金流①和资金流②)。资金流①是住户缴纳的物业管理费,资金流②是服务商按照承包合同支付给供应商的劳动报酬,服务商的收入是两者的差额。

(2)专项服务模块。专项服务的经营方式主要有物业公司自主经营和对外招租两种形式。自主经营的项目,如商业网点、文体娱乐等,顾客和服务商之间形成逆向的资金流和服务流。对外招租的项目,如餐饮店、理发店等,承包商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并取得收益(服务流③和资金流③),承包商与服务商定期结算承包费(资金流④)。

(3)物业服务供应链外部协调。市政、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虽然不是物业服务供应链成员,但是却对物业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与服务商的业务往来包括公共性代办事务、社区联动管理、信息公告等。供应链外部协调的关键是做好外部信息流(信息流④)与内部信息流(信息流①②③)的整合。

物业服务供应链将整个服务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的管理,有助于把握客户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4 结束语

服务供应链将整个服务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的管理,有助于把握客户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当然,在发展之初服务供应链理论仍有其不完善之处,将来可做的研究工作还有很多,如前面提到的服务供应链实施的几部分内容,均有待深入研究。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服务运营模式,服务供应链不但应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更应该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理论只有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服务供应链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会得到完善和解决,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会更加充盈丰富。

参考文献:

[1] 刘伟华. 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Dirk de Waart, Steve Kremper.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J]. Supply Management Review, 2004(1):30—36.

[3] 胡正华,宁宣熙. 服务链概、模型及其应用[J]. 商业研究,2003(7):111—113.

[4] Jack S.Cook, Kathy DeBree, Amie Feroleto. 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2001,66(4):14—21.

[5] Lisa M.Ellram, Wendy L.Tate, Corey Bilingt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4,8(18):17—32.

[6] 田宇. 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49—53.

[7] 于亢亢. 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 现代商业,2007(21):156—158.

[8] 王珍. 物流服务新观念[J]. 集装箱化,2003(8):36.

[9] 陈小峰,李从东. 住宅区多元物业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研究[J]. 工业工程,2004,7(4):41—45.

[10] 施丽容. 港口供应链的构建及其管理初探[J]. 物流科技,2007(3):35—36.

[11] 张英姿. 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22—24.

[12] 黄小军,等.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初探[J]. 商业时代,2006(25):91—93.

[13] 阳明明. 香港的港口服务型供应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0):56—58.

[14] 王玖河,夏炎. 港口企业集成供应链模型研究[J]. 燕山大学学报,2007,31(2):148—153.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9)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80

[中图分类号]F724.6;F752;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努力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现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企业能使用计算机收集和整理客户的信息,并分析客户的信息,并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增加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发展。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企业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信息、资金和物流等,加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联合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将供应链管理推向国际化标准,保证企业长效发展,需要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 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遍布各个产业的环境下,国际物流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缩短了物流时间,也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互通贸易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国际物流一体化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国际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国际物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各国政策不同,导致物流发展速度和建设制度不同,形成复杂的物流供应链环境;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增加了物流成本,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三是制度保障缺乏统一标准。这些特点对企业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2 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供应链指的是围绕企业形成的物流网络,主要是由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仓储、流通渠道服务商以及商品配送等不同部门组成的。管理供应链就是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布置和控制,使客户能够深入了解产品,减少资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目前,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物流竞争,因此,企业应更加重视供应链的管理。分析发现,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非价值增值成本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中的地位,这有助于节省生产成本;二是重视及时生产理念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贯彻,这能促进产品供应链科学化发展;三是重视价值链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

3 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条件

3.1 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

根据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建立之前,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辅助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基础数据库中可以导入已有的、需要的数据,也可记录企业物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还能运用数据规划供应链管理方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还能降低产品生产中的费用,提高物流供应链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安全的发展。

3.2 编制供应链管理计划

制订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是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前提,制订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需要从基础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合理运用访问到的信息,健全管理计划。制订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应分为销售商计划和供货商计划,销售商计划就是首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结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货,其次了解自身库存的情况,决定进货量,降低投入成本,节约资源。供货商计划与产品的转运计划、供货能力等相关,能制订科学的生产计划。制造商生产计划与供货计划和销售计划相关,能避免资源浪费和短缺等。

3.3 实现核心企业相对集权化

在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市场需求量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因此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了解国际情况,并及时将最新信息技术反馈到企业总部,这有利于企业制订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不断进行企业集权,将利益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出现利益不平衡的现象,这种方式是应对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时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3.4 建立供应链合作的伙伴关系

合作关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构建国际供应链管理模式需要处理和经营好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发展观,与企业竞争者建立合作和竞争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具有企业发展特色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4 电子商务视角下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策略

经过研究,我国学者提出以下三个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策略。一是加快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建O,在此过程中,首先,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了解供应链,建立国内合作伙伴,其次,引进管理人才,并定期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最后,在管理中科学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物流供应链工作效率。二是参与构建跨境企业物流供应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这还能使国内企业改变管理理念,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拓宽视野,还能与国内企业共享信息,建立利益分配制度,保证企业长效发展,还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产业集群化,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三是明确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横向扩大我国企业的经营范围,努力成为跨国物流供应链中的主体,吸收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提高企业发展速度。

5 结 语

20世纪物流供应链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低于现在,电子商务的出现,突出了物流供应链的作用,并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跨境贸易,将我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且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本文可以看出,建立新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降低产品流通成本,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传播我国文化,对企业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斌.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2]马汴京.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困境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

[3]罗娟娟,许仲生.我国出口跨境B2C电子商务代运营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崔今丹.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5(11).

[5]陶小波.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供应链总体方案设计――以某公司物流供应链体系为例[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随着国际化经济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给各国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是在这些商机面前无疑也是更多的挑战。随着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供应链的管理逐渐形成,并且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的发展管理指导。供应管理链更注重全局,从制造、供应、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实现管理,在此过程中也要求企业可以很好的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并且需要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本文主要结合库存管理以及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的介绍实现对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分析,并且从国外的发展中寻求先进可借鉴经验,为我国企业供应链下实现库存管理提供建议,从而实现我国企业的库存管理模式提升。

一、供应链下研究库存管理的重要意义探究

由于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供应链集成管理和供应链企业实现合作的基础地位。库存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库存过多则证明该企业的流动资金被占用,库存过多相应的会增加仓库的面积以及物品的保管费用等。如果库存过少,那么则很容易出现因为材料缺乏而致使生产出现异常,造成材料订货成本升高,服务水平下降,因此非常容易出现对客服服务满意度降低,从而影响客服合作兴趣。供应链库存中出现的问题复杂多变,而且它涵盖了整个供应链从下游到上游所有的生产、供应、销售等问题,加之一些市场不确定因素,使得传统模式下的库存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所以面对传统模式下库存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不断的改善此类问题,实现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中库存管理模式的创新。

掌握好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方法,以此来实现提高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而且可以不断的增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以往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需要按时交货,经常会以牺牲库存来完成交货的目的,这就使得企业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上不能投入更多供企业库存管理发展。而在供应链之中存在着“牛鞭效应”,它影响着各个节点的业绩,牛鞭效应主要是指在供应链之上信息流从终客户逐渐向着原客户传递,但是在此过程中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并且还会使得传递的信息变大,从而形成了信息的传递偏差。因此在很多的企业会受到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的问题,从而造成其在库存水平上常常出现业绩平平的情况。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和库存理论和方法研究

(一)库存及其相关简述

1.分类和含义

所谓的库存,即是存货,库存是一个企业正常经营必须具备的基础,存货通常可以理解为储存的物资,即可能现在闲置但是未来有需求的有价值的商品或资源,具体来说明存货是为了未来支持企业生产、支持服务、支持操作、支持维护等工作的物资。库存并不是现代经济社会中诞生的产物,而是在物质产生活动中就已经出现,只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重要作用而被人所关注。商品因为在社会生产中和消费中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都有所差异,使得库存被直接投入到使用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社会市场瞬息万变,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库存就发挥了其重要作用,解决商品消费矛盾这个重要难题。目前库存商品的分类有几种,按照作用进行分类有成品库存、在制品库存、维护维修运行库存、原材料库存等,按照存放地点进行分类有在制库存、寄售库存、在库库存、在途库存。

2.库存的作用

上述就提到在商品经济中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社会需求是不同的,供需矛盾较大,库存就是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库存的作用就是在供求之间建立一个缓冲条件,使消费者、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供求矛盾得以缓和,可以理解为库存是销售、供应、生产之间的缓和剂,主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缓和供求之间的紧张关系,化解消费和生产上的时间差异,二是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变化,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保证生产的连贯性,保证商品生产的独立性,四是解决交货时间上的矛盾,五是增加生产企业生产计划的柔韧性,克服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虽然库存的作用很大,但是库存同样有一定的弊端,如资金占用率大,资金周转不灵活,企业增加了管理成本和产品成本等。

(二)库存的管理主要方法

1.定量订货管理方法

定量订货均是库存管理的主要方法,当库存量下降到重复订购点时就发出了订购指令,在考虑到定量的时候要从订购的成本、库存、价格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从图1中可以表示出订货批量、费用以及库存费用的最小订货之间的关系。

图1 定量订货系统

定量订货系统中首先要确定订货量以及订购点,并且需要连续不断的对库存量进行检查,确保能够维持企业的定量订货的运行。此种方法在库存管理过程中方法简单明了,而且对于价值的要求相对较高,但库存费用的掌控难度很高;其主要的缺点就是订购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造成采购次数增多,带给采购很大的压力。

2.定期订货方法

所谓的定期订货则主要是按照固定的时间订购指令,而订货量从Q逐渐补充到订货量M,当间隔一定T时间段时,库存量下降到某一个水平,不论订货期间库存货量消耗是多少,均按照固定时段补充货源,那么在此过程中的补货量则按照实际的消耗来决定,则定期订货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定期订货系统

定期订货不会随时检查库存量,而只是需要按照固定的周期进行下单,此方法简单便于管理,且订货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定期订货不会考虑到库存量,只要时间一到就会发出订货单。所以定期订货系统的库存量较之定量订货的库存量均要大,且一直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量之上。

3.最小最大订货法

图3 最小最大订货系统

对于最小最大订货系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是根据自定义来决定。当库存量大于最小库存量时则不需要进行订货,如果库存量出现接近或者小于最小库存量,那么就说明此时拥有了订货的需求。订货量Q则是根据最大库存量以及可用库存量计算得出,同时还要考虑最小订购量以及标准的包装要求。

三、供应链下国内外企业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论述

(一)库存管理模式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

1.国外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研究现状

对于库存的研究,Scarf与Clark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最先开创了多级库存管理并对多级库存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分析了不考虑批量的N级流水系统,通过研究他们证明了最大订货水平策略是存储成本与贴现罚金的N级流水系统的最佳控制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中出现了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人们对库存的研究慢慢的深入,一大批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分析了供应链库存管理方面的问题。如G.Reiner与W.Jammernegg就以生产能力管理与应用库存管理来对供应链绩效进行了研究,并在随后的模拟中证明了生产能力管理与应用库存管理对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组织绩效水平有改善的作用;如Kim与Banerjee等人就配送库存、生产和采购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补充,他们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单一产品的供应链模型,还提出了启发式两阶段的算法;Yuliang与Philip等人合力开发出一个关于运输费用与订货费用的分析模型,该模型证明了两者对库存成本的影响,随后说明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来说明怎样去减少这一成本;Towill与Disney对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中的供应链牛鞭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在随后的模拟验证中讲述了怎么去降低牛鞭效应。

2.国外供应链下库存管理模式应用案例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际的零售沃尔玛就针对库存管理模式进行应用摸索。沃尔玛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将POS机上的零售信息数据传输给供应商,通过这些数据来为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市场动向。如此一来则可以实时的了解整个商品市场的动向,同时供应商在进行发货的时候为沃尔玛提供相应的清单,此时沃尔玛则准备好接收货物的准备。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商品检验效率,同时省去了货物输入作业数据录取。由于沃尔玛在进行库存管理、订货、进货的管理中非常恰当,减少了很多的繁杂程序,使得供应商的库存得到减少和优化,供应商的及时准确的供货使得沃尔玛的库存大大的减小,而且还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量减少了。

(二)库存管理模式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

1.国内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研究现状

供应链管理下对于库存的管理控制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尚不成熟,而且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很少,明显比国外的研究要少。但是也不乏一些学者对于供应链下库存管理模式的研究。其中马士华等人论述了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发展现状,并且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同时还提出了在供应链上出现的多级管理控制问题,并且还提出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在保障生产、供应等连续性上不断对订货量和最佳订货方案进行研究;另外林辉等人针对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论述;李雷等人针对供应链下库存管理模式进行了传统模式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分析,并且介绍了制造型的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策略,论述了制造商、供应商、采购物体流之间的库存关系。

2.国内供应链下库存管理模式应用案例

国内在供应链的库存管理上发展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一些成功的实例。美的空调就开始使用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使用信息代替库存的思想,完成了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以顺德厂开展的库存管理为例来看,美的在该区域设立了一些仓库,用于为供应商存放零件,当美的需要货物时,则通知供应商划拨资金并取货。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供应链库存管理,美的与供应商建立了信息交流平台,采用ERP系统来进行管理,但是美的不需要供应商也采用一样的管理系统,只需要供应商通过网站来进行订货,在Web网站上实现了订货、订单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美的零部件的库存年换率达到了80~90次,零部件较之原来的保存一周左右,变为目前的三天,这三天的还是均由供应商管理,随着周转率的提高,库存的成本明显下降,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资金风险。

国内经过对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研究,有很多的企业都逐渐将其灵活的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联想通过使用第三方物流完成了对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经由第三方进行零件的配送,建立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联想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确保所需要的零件配送及时,采用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有效的降低了库存成本,而且使得整个订货、购货的灵活性明显增强了。

四、总结语

库存管理一直都是经济活动管理过程中的基础,可以明显的降低运营成本,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提升盈利和服务管理水平。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到当前的需求,加之从传统的库存管理上没有供应链的理念,所以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不适合时展和进步的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对供应链下研究库存管理的重要性研究、供应链库存管理和库存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内外在供应链下企业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且结合了实际的案例,以此来实现对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卢晓东.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迪米服饰有限公司库存管理模式改进[D].西北大学,2012.

[2]孙硕.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医药库存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3]奚嫦燕.K企业供应链环境中的库存管理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4]黄丽敏.供应链环境下基于VMI和JIT相结合的库存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5]吴智峰.供应链环境下中小民营企业库存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17-20.

[6]秦绪霞.供应链环境下造船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库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上一篇: 妇产护理论文 下一篇: 基本思想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