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2:46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1)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缺失与家长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多数在高中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教师、乡镇公务员、以及少量的企事业单位。受教育程度低,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方面,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则比较欠缺。

2.投入不足

我国整体教育经费的投入,在2012年才刚刚达到GDP的4%。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在总量上投入不足,对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经费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相应的安全工作通知,却没有以足够的资金来与这些安全工作配套,重视不够直接导致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则成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安全工作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模式框架

1.设立安全教育课程

设立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安全教育进课堂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每学期至少要有10课时的安全教育课,平均每两周有1课时的安全教育。虽然安全教育在课时数量上较少,但在质量上不能“缩水”,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像教授其他课程一样,按照备课、讲课、答疑,甚至考试等程序和方式来做好教学安排。

2.开发安全教育教材

目前市面上关于小学生安全知识的读本很多,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社会生活安全、网络安全、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以及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这类教材读本的特点是内容全面,但没有突出特色,对于特殊地域的学校不是特别具有针对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可以整合出一套更具针对性,更加适用于本地区的安全教育常识教材,作为对上面所说的通用教材的补充。

3.组建安全教育团队

在农村小学,没有专门负责进行安全教育的教师岗位,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经费,要组建安全教育团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能够组建一支质量较高、成本低廉的安全教育团队呢?笔者考虑可以由校长牵头,返聘离退休教师中在安全教育方面有经验、有热情、愿意发挥余热的班主任教师来承担这项工作。

4.探索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方法

在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可以进行案例法、模拟实践法、竞赛法等多种尝试。其中案例法主要是邀请灾害亲历者或者救援者进行实际案例的讲述,这种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对灾害有一个比较真切和深入的了解。模拟实践法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防灾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逃生的本领。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2)

 

为了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从方式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性,进一步为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4月至2006年底,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山东、湖南和山西等12个省、自治区先后分两批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党员教育传播途径与传统的党员教育和学校教育形式迥然不同。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即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由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教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新形势任务的要求,以及农村党的建设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及广大农民学习的需求,适时制定阶段性主题学习计划。大纲是规划建设教学资源的依据;是制作开发计算机课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的依据;是建设中心资源库、省级资源库及辅助教学中心网站的依据;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大纲主要特点是贴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国性大纲的内容比较宽泛,各省级、市级应依据全国大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需要的教学计划。在用好全国中心资源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编制出具有区域特点的乡土教学资源。大纲的适用对象是农村党员干部、农民及其他农村从业人员。

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主要安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11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可划分为思想教育、知识普及、发展经济、文化娱乐四类。

1.1思想教育方面

安排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础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国基本法律制度,农村基本法律制度等内容。

1.2知识普及方面

主要有基本科学常识,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作物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生态,农林产品加工技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常见病预防,意外伤害与急救常识,营养与食品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生殖,保健宣传教育等内容。

1.3发展经济方面

主要安排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市场基本知识、农产品知识等内容。

1.4文化娱乐方面

主要安排有文化体育知识普及、影视节目、戏曲节目等方面。

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节目设置上,又可分为知识技术讲座、先进典型事迹介绍、在线咨询、影片展播等类型。河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通过五个教学传输平台,安排教学内容,即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河北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厅之窗、网站博览、电视频道。每个教育平台又下设不同子平台,其中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平台,共有政治理论、使用技术、课程回放等12个子平台;河北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共设中共党课、法规顾问、燕赵戏院等10个子平台;市厅之窗有石家庄、保定和省科技厅、农业厅等16个市、省直部门教学认输平台;网站博览设有图文网站6个,新闻资讯类有9个,其中专家答疑备有专家百宝箱、有问必答等12个拦目。电视频道也设有CCTV7,福建东南卫视等11个频道。。河北省注重加强了教学内容建设,已为网络充实、储存了教学资源课件5100多个,计7000多小时,包括政策法规、农村科技知识、先进致富典型、文化娱乐等丰富内容。人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学习和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的主要特点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党员教育相比,具有传播途径上的优势外,在传播内容也上表现不同的特点:全面性、政治性、先进性、适用性、可选择性。

2.1全面性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11个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具体行业教学资源:党校系统的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库包含了大量适合党员干部学习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课程;党委组织系统的各级电教中心拥有各类党员教育电视片4万多部;教育系统开发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农业部、中国科协等部门也开发和建立了农业适用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库;文化系统建立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库群等等。

2.2政治性

政治性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最主要的特点和最鲜明的特征,这是党中央决定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要求之一,至在于通过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党性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3先进性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员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为此,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上要体现先进性,不管是政策法规普及、实用技术推广,还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必须是先进的、最新的。

2.4适用性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课件因不同地方、不同人群而制作不同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比如农村种植养殖技术,要因地决定收看节目内容。。

2.5可选择性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3)

二、“后撤点并校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暂停了撤点并校,但是西部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10来年的“撤点并校”所带来的弊端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资源差距扩大

1.教学设施差距。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了保障城镇学校和较大规模教学点的设施条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政策倾斜,尤其是针对年级不完整和学生数量锐减的农村小学,在近几年几乎没有教学设施的投入。此外,以前投入的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使用率低且得不到维护,损坏严重。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城乡差距扩大。

2.教学质量差距。农村学校由于学生数量减少,班级不成规模,年级不完整,导致教学计划难以顺利完成。同时,这一现状对乡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大多数教师因学生数量太少,不能跟学生产生互动,明显影响了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差距。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大部分呈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性差的特点。教师同时兼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备课任务重,仅侧重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其他课程长期得不到重视,不能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教学指导。

(二)学生安全隐患加大

1.食品卫生安全

撤点并校后,有寄。条件的学校虽然解决了家长接送学生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保障食品的营养和安全就成了焦点问题。虽然有营养早餐发放,但是食物品种单一,营养价值低,就餐过程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出现偏食、厌食现象。在西部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没有安全卫生的沐浴条件,很多学生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洗一次澡,个人卫生条件得不到改善。

2.校园安全。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目前还没有配备校车接送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校园里面因学生数量增多,监管不到位,因冲动而造成的摩擦很容易引起大事故;对于走读生而言,每天往返几公里山路,安全更难以得到保障,未成年学生发生车祸、被拐卖、遭到绑架和的事件每年都在增加。

3.身心健康。撤点并校后,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与发展基本都落到了校方。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学生长期得不到家庭温暖心里压力增大,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不到养成,亲子关系紧张,学生性格孤僻、内向,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三)农村人口流失加剧

1.学龄儿童流失。近些年,学龄儿童流失严重。一方面,随着父母外出打工迁移到外地;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都到城镇“择校”上学。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教育成本的增加,上学路程变远及适应能力差等造成的辍学流失,直接或间接地与撤点并校有一定联系。

2.陪读家长增多。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放心学生的成长,无论是择校生还是寄宿生,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尽可能地都会在城镇周围租住房屋陪读。由于家庭负担增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陪读家长多以妇女和老人为主。一方面,陪读家长再就业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不良影响。

3.空巢家庭增加。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学生寄宿、家长外出务工等造成的空巢家庭每年都在增加。经走访调查,大部分农村一半以上的人口常年不在家,村中仅剩孤寡老人独守空巢,还有部分农村,举家搬迁,“空心村”随处可见,屋舍破败、田园荒芜。

(四)乡村文化逐渐衰落

1.乡村文化断代。一般而言,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是日常劳作生活,以庙宇中心的祭祀活动是其精神生活,学堂是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农村学校的撤点并校加剧了学校文化的“离农”倾向,更加剧了乡村文化的衰落。代际交流对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人口的流失,家庭教育的缺乏及村社文化的衰微,最终乡村文化也将随着下一代的流失而断代。

2.文化活力衰落。学校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抽离了乡村社会意义的存在,远离了乡土社会整体文化的支撑,家庭的代际交流对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动力功能也在无形中被弱化。撤点并校后,学生数量减少了,文化发展的动力自然会减弱,随之而来的是乡村文化活力的衰落。

3.乡土认同缺失。学生在农村出生、成长,长期培养了对家乡和故土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生灵的尊重,撤点并校割断了学生与乡土之间的联系,慢慢缺失了对乡土的认同。同时,也会影响成人对“乡愁”的理解和感悟,随着老者离世,少者长成,渐渐断了与现实的联系,使得乡土文化将荡然无存。

三、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无论从保障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农村小规模学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后撤点并校时代”应该定义为“设点并校”,即在原农村小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和设置一至二年级或者一至三年级的农村教学点,在基础设施完善、安全有保障及师资力量充足的农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合理并校。无论是国外的经验,还是国内其他地方的实践,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必然选择。

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3年选择百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调研,得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研究报告》显示,经费短缺、教学设施条件落后、教师待遇差和师资水平低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措施,为西部农村学校早日摆脱困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国华,吕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考[J].中小学管理,2013(2):14-16.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4)

论文摘要: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应运而生,这一措施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借鉴美国合并学校运动,给我国“撤点并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3条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当合并。全国各地自此开始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工作。

一、“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在调查中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人员(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比例呈递减趋势,但在各项选择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调查发现,在受访人员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规模比较中,能够明显看到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中的规模增长极为明显,这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对普通高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3.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当地农村达到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缩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撤点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复杂性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推行9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许多家长和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撤并之后,家长负担增加。撤并学校带来了上学成本的压力,终将落到家长的身上。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

2.安全隐患增多。由于乡村地势比较宽阔,部分村屯相隔较远,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校车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上学、放学问题。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车辆超载,学生安全存在潜在隐患。此外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这些隐性的危害应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3.学校发展受限。学校撤并后,许多“新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而扩建校舍的学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超过并校前的投资费用,闲置的校产如不扩建将无异于废墟,便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与教育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南辕北辙。况且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

4.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校数量多,导致“新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管理问题。资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有部分教师被调至新学校工作,同时也造成大批师资力量闲置。因此,剩余教师的下岗安顿问题成为该政策能否得到社会各方支持的关键。

5.学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现因不适应而产生违纪行为。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显性后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更严重的隐性危机。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食堂饭菜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可能出现逃课、打仗、违反课堂秩序等问题,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撤点并校并不是中国首创,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便是美国的做法。

三、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启示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其实是以城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参照系的,它试图解决因城市化而导致的逐渐衰退的“美国农村教育问题”,追求教育效益与平等,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学校合并历程及围绕合并而展开的争论、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1.理性看待农村学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我国农村学校合并中的利益调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师、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学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对村民而言,其获得的益处可能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以及失去学校这一农村文化标志物的情感失落。对学生而言,学校合并可使他们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产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等。因而,在农村学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强制与示范相结合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模式更为理想,可减少利益主体的冲突。此外,公平应优先于效益,对处境不利者的补偿应该是公平教育的应有之义。建立与完善对在农村中小学合并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对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学校合并应遵循渐进与逐步完善的原则。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美国农村教育目标经历了由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到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同样,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一行为,坚持协调、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农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3.应关注农村学校的文化重地作用。农村学校布局是城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学校布局问题,从实质看是财政支持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文化的问题。目前,在学校合并的状况下,撤销小规模学校对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得到适当的关注。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贫困与守旧,农村都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跟班”。农村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学校合并应在充分考虑这种价值取向之下而为之。

4.农村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学校后勤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全局。一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学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住进了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到细致周到。三是学生的交通问题。农村学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儿童步行距离区域内设点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儿童将要步行更远的距离去就读。因此,为农村合并学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与免费的交通服务体系,应成为农村“学校合并”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之,对农村学校而言,规模大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学的成功,不同规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例证。在不具备学校合并条件的地区,盲目进行一刀切的校点撤并,可能会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循序渐进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l4.

[2] 杨东平.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丽.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学校合并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3).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5)

从经费拨付使用看,尚未建立适当透明的教育征收、拨款体系,缺乏严格规范的教育拨款监督约束机制。

2.在校园布局方面,农村学校发展普遍缺乏长远规划,过急过早撤并了一些村小学和教学点,学校服务半径拉大,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

在学校建设方面,农村学校用地和建筑面积普遍不足,大部分校舍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建设标准低、危房率高。

3.一是山区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农村教师老化严重;从专业结构看,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十分缺乏,跨学科任教人数多但能力不足;从学历结构看,农村教师学历整体偏低。二是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农村教师进修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较慢,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较低。

4.一是校内安全监管不规范。

农村中小学目前基本没有专职保安,缺乏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二是留守儿童管理难度大。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比重大,隔代教育造成一些孩子性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监管难度较大。三是交通安全压力大。农村孩子上学路途遥远,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二、按照人民满意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山区农村教育

1.顺应群众更新教育理念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

1.1完善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

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的农村“新式家庭教育”,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引导家长在抓经济、谋当下的同时,更加注重长远、重视教育。

1.2强化能力教育,确保城乡学生同起点竞争,不输在起跑线上。

广泛开展人生理想教育,引导农村学生客观看待城乡差距,正确选择改变生存状态的方法途径,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

1.3抓好公民教育,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加强农村学生民主法治知识教育,培养学生个人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2.顺应群众改善教育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2.1消除农村校舍危房。

坚持把农村校舍危房新建改造纳入民生办实事内容,与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有机结合,优先保障人力、物力、财力需求,吸纳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2.2配齐教学基本设施设备。

建好自然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教室等,添置更加齐全的相关设备,开辟乡镇中心学校与村教学点共享场地和设备的快捷通道。整合各类资金,建好食堂、澡堂、宿舍等,加强校园卫生监督和安全监管。

2.3开辟学生图书阅览场所。

加强山区农村中小学校图书阅览室建设,配备体现现代人文理念、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求、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各类书籍,使山区农村学生课余生活单调的劣势转化为专心读书、潜心思考的优势。

3.顺应群众期待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

3.1让山区农村教师安心岗位。

在确保应有补贴按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建立专项基金奖励安心岗位、扎实工作、干出业绩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建立规范制度,整合各类资金,加大对农村教师中弱势群体、困难对象的帮扶力度。

3.2建设优秀校长队伍。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山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到优秀城镇学校、发达地区学校考察,探索建立校长扎根教学一线的制度化办法。

3.3用好现有师资力量。

采取财政补贴与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到专门机构进修、到发达地区考察、与优秀教师交流等途径,帮助山区农村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更好适应形势。

3.4开辟稳定师资来源。

规范和扩大特岗教师招聘,探索特岗教师自觉奉献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之成为山区农村优秀教师的主要来源。

4.顺应群众呼唤安全文明校园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

4.1全面加强校园日常安全管理。

加大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学校保卫组织,增加保卫力量,提高学校内部的安全保卫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师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避险逃生技能。

4.2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

加强学校周边网吧等娱乐场所监管,切实优化教育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内良好环境。

4.3切实关心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关工委、妇联、团委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促进留守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此外,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4.4重视农村学生交通安全问题。

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保留一些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地方教学点,防止盲目撤并;加强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监管,严格管理和规范接送学生车辆,学校方面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培养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三、围绕人民满意目标全面推进山区农村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1.经济与教育要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要像优化经济环境一样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从重查处教育腐败案件,坚决打击挪用教育经费的人和事,坚决清除教育管理队伍中的害群之马。要始终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优先安排教育支出,优先保障教育需求,优先解决教育难题。

2.区域之间要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力度,提高山区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比重,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提高山区农村教师“特殊津贴”补助标准,逐步缩小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湖南省与周边省(市)之间教师收入分配差距;要完善武陵山片区教育政策支持,加大对武陵山片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国家、省级转移支付力度,实施国家扶持武陵山实验区教育发展专项。

3.城乡之间要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互通共享,有计划地组织优秀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组织优秀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轮岗学习,组织山区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交流学习,探索城区学校闲置教学设备流动使用的制度性措施,提高硬软件资源使用效率。

4.校际之间要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同区域同层次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距,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积极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科学合理制定标准化学校考核指标。探索区域联合办学的新办法,加强农村学校之间的沟通互助,建立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活动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共享共有的体制机制,特别要在教研教改方面加强合作、集思广益。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90-02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意识环节的薄弱和现实条件的制约限制着农村体育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其发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优劣,关系着全国青少年健康体质的提升和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课题以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九江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等4个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从每个城市中选取10所农村初中和10所农村小学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3)访谈法。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实地考察了部分农村中小学,分别对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以获取本文研究所需要的素材。(4)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

二 研究结果分析

1.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体育课教学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讲解、示范和学生自己思维与练习,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是检验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准则,关系到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同时反映了学校行政部门监管教学的力度。

第一,体育课开课状况。江西省大部分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还是令人满意的。从调查的100所学校来看,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的中学和小学分别为49所和41所,每周开设1节体育课的学校分别为1所和5所;没有一所学校达到每周3个课时的体育课课程的要求,甚至有4所小学还没有开设体育课。这与《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规定的体育课教学课时相差甚远。

第二,教案编写和教学组织情况。从主管体育教学的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到,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案的编写率普遍较低,有50%以上的体育教师教案不全或不写教案,有的学校教师写教案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以及评优评先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座谈的了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较为随意、松散,体育课大多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自由、教师轻松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农村体育教学之中。

第三,开设体育理论课的情况。调查显示,只有24.0%的中学、20.0%的小学会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的体育健康教育课;44.0%的中学、38.0%的小学偶尔安排;32.0%的中学、42.0%的小学从不安排。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只是盲目地进行体育练习,导致他们无法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的方法。

第四,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情况。通过访谈了解得知,由于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广播体操和游戏为主,农村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广播体操和篮球为主。可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乏味,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从而难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

第一,体育教师的配置情况。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兼职较为严重,中学体育教师的兼职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17.3%,而小学体育教师的兼职人数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9.6%。在兼职体育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体育专业老师,但又担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另外很大部分则是执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兼带体育课,大多数小学都存在这种状况。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专业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健身的方法。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调查的100所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来看,每所学校平均有1~2名专职体育教师,最多的6名,最少的1名,有9所学校没有体育教师,体育课教学由其他兼职老师教授。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430,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一名体育教师应完成7个自然班的工作量,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280。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现行体育教学的需要。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7)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农村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员素质、建设坚强堡垒、造福一方群众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第一,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农村基层,有利于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全县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较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推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还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薄,“双带”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村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民主、不扎实,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深入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通过改进组织设置,建强基层组织,强化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重要任务。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数量多、分布广,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广泛。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把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制度应用到农村基层,把各级机关、各行业、各部门对农村的支持落到实处,通过上下联动,共同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巩固和扩大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结合农村实际,扎实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村党组织要结合实际,针对村党组织和党员的特点,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把握政策,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和不同党员的特点,各村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制定方案,找准着力点,使先进性教育活动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党员实际,增强活动实效。在组织形式上,坚持以村党组织为主体,党员人数较多的村,可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在工作着力点上,要引导村党组织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引导村党组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引导村党组织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带领群众调结构、闯市场、奔富路。要组织和引导村组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群众观念、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要组织和引导无职党员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技能,提高致富本领;要组织和引导外出务工党员学习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要组织和引导年轻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实事求是的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余热。

第二,要切实抓好学习培训。农村党员长期生产生活在农业第一线,参加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机会很少,所以广大农村党员务必倍加珍惜这次学习培训机会。这次动员会后,各村也要召开动员会集中动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的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本村实际安排部署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对少数年老体弱、生产生活困难和思想上有情绪的党员,各村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上门动员,安排专人联系帮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强他们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信心和热情。在学习内容上,要突出学习重点,坚持兼顾实用,在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村党员的需求,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农村适用科技和法律法规,认真学习身边的党员先进典型,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要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创造学习条件,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确保集中学习培训的参学率。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学习要求上,各村党组织要针对党员的特点,因人而异,分门别类提出学习目标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开展好党员先进性标准大讨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思考,广泛开展讨论交流,准确概括提炼,使先进性具体要求通俗、简明,真正成为农村党员日常学习、生产生活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三,要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第三批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中,县委决定在全县农村开展“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各村党组织要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各村党组织要精心制定“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规划。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在深入讨论、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要结合本村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组织党员、群众围绕本村建设规划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通过讨论,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建设力量,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县委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村庄家园规划建设重点,大力实施“家园工程”,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制“四进农家”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民风工程”,树立农村文明和谐新风;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努力实现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以“五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固基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党员结对帮扶为重点,大力实施“帮扶工程”,进一步凝聚建设合力。各村党组织要坚持分类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职党员要按岗尽责,按照各自的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带头服务于民,发挥作用。无职党员要“设岗定责”,采取“科学设岗、自主报岗、支部考核”的办法,积极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让每一名农村党员都力所能及的发挥作用。

第四,要把握好相关政策。当前,农村形势整体良好,局部个别问题也较突出。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也将不断出现。农村党员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党员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转化难度也加大了。我们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三农”问题和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好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是注意妥善解决农村宗族、宗教、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土地田间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防止引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注重把反警示教育纳入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增强党员防范、识别、反对的能力。要妥善处理好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以及极少数党员信仰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尽快转化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加强领导,确保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重、责任大,各村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健康有序推进,真正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委向乡镇派出了督导组,镇委也将向各村派出指导组,派驻指导员,具体组织和指导各村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各村党组织书记是学习教育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肩负起本村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责任和领导责任。村组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示范、带头实践,要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镇委派出的指导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解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好参谋。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8)

1.农村教育城镇化提出的背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实施城镇化作为发展战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由乡村型向城市转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的孩子也会随着父母来到城市就读。另外,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迫使家长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因此,好多地方出现了“空心村”、“空心学校”。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资效益差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加快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为新世纪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潮流。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011年,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纪元,《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实施一年多,以改革推进发展,是规划纲要的基本思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性目光来审视当今教育的现状,认真思考中国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意义

通过对农村学校布局的一次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城乡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实现规模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行农村教育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更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在教育城镇化之前,农村学校有着布局分散,校点多,学校规模小等特点,在调整之后,解决了“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无论在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方面,还是在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形成了规模,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规模效益。

2.2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方面,农村学校都是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政府开始注重教育不公的问题,加大财政的投入。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随迁子女进城读书,接受着与城市里的孩子相等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2.3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农村教育城镇化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有些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就一个老师,还有学校校长兼班主任管后勤的并不少见,一般教师在校教三四门课程的很普遍。这样一来,教学后勤混为一体,教师身心疲惫不说,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教师资源整体素质低于城市。由于农村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教学设备落后、教师待遇低等原因,好多优秀的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不愿去那里任教。实行农村教育城镇化,必然会把专职教师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教学。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镇办小学,县办中学”的模式,交通也方便了;加上政府对农村办学的大量财政支持,国家鼓励大学生下乡支教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这些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3.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弊端

我们说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在看到农村教育城镇化的众多成就时,我们也不能被一时的成果蒙蔽了双眼,更应该看到它的缺陷,及时补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将农村教育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弊端归纳如下:

3.1安全问题突出

在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来一村一校地格局,孩子上学的路途遥远了,不得不乘车上下学,但是接送孩子的车辆超载现象严重,孩子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前不久,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的一起幼儿园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车安全问题,以及其所折射的教育配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我们周围严重超载的校车难道这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吗?只有当悲剧发生了,我们才“亡羊补牢”,为什么就不“防患于未然”呢?

3.2辍学现象严重

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整合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但出现了一种相反的现象,随着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升学率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甚至有些地方升学率下降了。首先,父母目光短浅,抵挡不住利益诱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他们为生活而奔波着,认为教育的机会成本过高,与其让孩子读书上大学,毕业后还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更早的投入社会赚钱来的实际。另外教育的直接成本提高了,原来在家门口上学,吃、住都在家里,如今不同了,住宿费、交通费等都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模型,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是由父母决定的,当父母认为教育投资大于收益时,可能终止对教育的投资。其次,“城里人”和“乡下人”传统的身份歧视。我们讲人生来无身份高低贵贱之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与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在社会的“潜规则”中确实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

3.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管理不合理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流入到城镇打工,把子女留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这种隔代抚养对孩子更多的是溺爱,少了对学习的监管,对孩子是“放羊式”的管理,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律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孩子长期在这种“不完全”的家庭中成长,孩子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再加上老人年事已高,孩子上学路途遥远,所以孩子的安全也成一个问题。扬子晚报报道:2011年03月10日上午7点半左右,312国道镇江句容段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一辆小货车撞上了一辆送学生的电动三轮车,三轮车上三名小学生当场被撞飞。车祸中被撞的是祖孙四人。类似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

4.为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4.1财政出资,规范校车

“安全第一,不让孩子们在走危险上学路”。要把交通安全当成农村教育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来抓。可结合通达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增加投入,疏通要道,协调连接村与村之间的难接路段,使得镇村之间、村际之间,上下左右,四通八达。还要协调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对违法营运车辆的管理,杜绝超载,确保中小学生的乘车安全。我们可借鉴湖南望城县的经验,望城县组建了市场化的“望城县雷锋校车有限公司”,重新购买专用校车来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幼儿接送业务。首批70台专用校车6月1日开始试运行,9月1日起将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预计投入运行校车近300辆。校车规范运营后,乘车学生(幼儿)家长每月交纳80元的乘车费用,而低保家庭学生则可以免费乘车。为此,望城县财政提供票价补贴,今年补贴达1000多万元。财政出资、发动社会力量购置、运营专用校车,能让每个学生在不提高乘车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了比过去高得多的安全保障。

4.2政府、社会、家庭相互协作,提高入学率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好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严惩那些拒收农民工子女和收取高额借读费的学校,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江西省下拨9400万元财政资金,向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倾斜,集中资金解决最突出、最急需的问题。支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社会上也要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注,学校要端正办学态度,不要以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好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互帮互助。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要从原来的教育“跳出农门”是唯一出路的思想中走出来,教育不仅仅在未来能得到更多的收益,它可以使个人在社会中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孩子自身也要有一个短期的学业规划和长期的职业愿景,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

4.3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2011年12月02日教育部、全国妇联在重庆召开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认真总结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宝贵经验,扎实推进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教育部门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统筹协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加强农村教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力量,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第二,学校要关注每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关心他们。要实行农村留守儿童的普查登记制度,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制度,营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工作。第三,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与妇联等团体和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要建立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特殊作用,大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1)

[2]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孙志军.中国农村教育的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怡.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探寻[N].北京晚报,2011-11-30(14).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9)

1.前言

在素质教育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农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从总体上讲,只有抓好了乡(镇)一级的农村学校体育及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对基础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对冀东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提出了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以促进冀东地区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冀东地区不同的市、县随机抽取40所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设计《冀东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3.1.1体育课开课率和每周开课次数情况

国家规定各地中小学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并上好体育课,小学各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以上,中学为2课时。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40所农村学校中,农村中学开课率为100%,小学开课率为78.6%。其中69.2%的农村中学是每周安排2次体育课(表1),只有27.3%的小学校每周3次体育课,说明在按国家要求安排体育课次数上中小学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还有18.2%的小学校每周只安排一次体育课,说明农村小学体育课安排不是十分规范。

3.1.2体育教案执行情况分析

教案是教师根据学期体育教学进度和单项教学计划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一堂体育课设计的教学方案[1]。课前写好教案是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由表2可知,该地区农村中、小学在完全依教案上课情况上分别为27.2%和25%;在偶尔依照中,中学占63.6%,小学占62.5%;共有10%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完全不依照教案上课。可见教师凭经验上课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规范性较差。

3.2冀东地区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3.2.1早操、课间操开展情况分析。

早操能使学生在一天学习中有充足的精力;课间操是对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一个放松,所以利用好早操和课间操进行身体锻炼,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推动作用。调查表明冀东地区94.5%的农村学校不出早操,92.3%的学校能较好地开展课间操,课间操内容基本是集体做广播操,组织、时间、纪律要求都很正规,出勤率也能保证,但做操质量较低,存在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这样就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3.2.2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统计表。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能够达到人均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小学占16.5%,中学占47.6%,而在这些学校中,真正安排并认真组织的学校,小学、中学分别占36%和68%。可见,尽管一些学校将课外体育列入了课表,但认真实施、落实的学校并不多。

3.3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3.1体育师资短缺是主要因素。

通过对相关学校体育主管领导、体育教师的访谈,体育师资匮乏是当前困扰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有一校长讲得非常好:“没有老师教,再多的场地、器材学生们也不会玩。”

3.3.2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调查反映出,当前初中的体育教学无论从规范性还是时间保障上都要好于小学。究其原因,河北省2008年体育成绩首次计入中考成绩总分,所以当前学校和家长都对初中学生的体育成绩开始关注起来。而小学则由于没有这样的压力而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3.3.3体育活动项目单一,学生兴趣缺乏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又一因素。

4.结论与对策

4.1结论

4.1.1冀东市农村学校体育课开课率较高。但从依教案上课的情况可以看出冀东地区农村学校在体育课授课过程中规范性较差。

4.1.2冀东地区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规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其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以课间操为主。

4.2对策

4.2.1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学校领导要把“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摆在应有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把农村学校体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4.2.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增加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2.3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到阳光下、操场上去锻炼身心;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设项应体现多样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只是少数人参与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相如,李芬芬.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2):34-35.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篇(10)

(1)应试教育下的艺术教育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深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科举取士的传统,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就实质来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因是:我国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发展完善,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理解,加之在选择人才时,大部分都是通过考试进行筛选的,以至于社会各界都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选拔出优秀人才。学校领导从思想上也非常重视各门文化课的教学,而艺术教育课则被视为唱歌、玩耍的/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的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的学生在农村,农村因为教学设施和教育思想的落后,这种情况在农村更是普遍,所以我国的艺术教育更是难以开展。鉴于上述情况,校长不能完全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能开展以升学为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的特殊作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指艺术课程教学、课外与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三方面。这三个方面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实施途径上,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艺术教育

我国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等存在着很大差别,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很突出。一方面,入学率从城市、县镇到农村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另一方面,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不如城市。因此,艺术教育滞后、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农村边远地区最为严重的问题,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对于维持生计都有困难的人来说,环境艺术,尤其是人造景观是一种奢侈。在我国,农村的屋前屋后种满了蔬菜甚至玉米,尽管它的古代园林闻名于世。在英国也有同样的情况:中上层阶级乐于谈论花园的优美雅致,而平民阶层想的更多的则是怎样维持生活。“景观为大众服务”通常是理想主义者和专家谈论的话题。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学校艺术教育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性。通过对艺术教育发展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我们研究安顺市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情况做了理论准备。

二、研究对象

(1)安顺市周边农村经济情况

以安顺紫云县为例,紫云县的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大多数农村现状与紫云相似。条件恶劣、起点低,但通过努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是有较大潜力的,紫云县的经济发展要得到提高,只要解决好农民的知识技术问题,加上结合实际,同时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农民的经济收入会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会早日完成,农民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紫云农村经济收入结构模式如图所示。紫云县的农村大多分布在边远的大山中,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加上农民思想的落后,知识水平不高,制约着紫云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结构简单,农民的收入主要是种植农作物、外出打工为主。

(2)安顺市周边农村教育条件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对艺术课使用的各项设备、器材无力购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致使学校师资严重匮缺,一名教师往往要担任两到三门以上的课程,没有更多地时间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做深入的研究。对此,学校领导在制订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条件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的基本条件建设与别的学科相对薄弱,教学、科研和管理还相对落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3)安顺市周边农村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与其他学科相比,安顺市周边农村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相对来说最为薄弱。据调查,安顺农村艺术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仍多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这些主要科目,而体育、艺术、地理等科目的师资则缺编严重,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很多科目难以开齐。为了完成“一师多科”的重任,多达80%的农村教师不得不工作8小时以上,40%的教师需要完成18节以上的周课时量,一些教师的周课时数甚至超过25节。甚至有些学校连一个专业的美术老师都没有给学生上课的是由其他科任老师,还有些学校根本没开设美术课,有的开设了美术课,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还是让学生学习其他的科目。另一方面是工资待遇的问题,工资待遇不仅决定着教师职业是否能够吸纳来优秀的人才,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在职后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安顺市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不仅在总体上低于城市教师,而且县、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差,教师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已成为安顺市农村教育的普遍问题。长此下去,势必会加速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影响教师的工作表现,导致骨干教师流失或另择他业。

此外,当前很多艺术类的师范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笔者对一些将要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走访调查,调查显示,约有85%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及贫困地区工作,另有30%的学生不愿意到中小学去任教。原因是,他们觉得农村条件太差,对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不利。另有一部分大学生留恋大城市,认为做教师太穷、太苦,在社会上地位不高,想改行从事其他工作。高等师范艺术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不愿到中小学工作,导致师资队伍的脱节,直接影响了这些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

三、艺术教育的解决方式

(1)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农村,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和社会对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都很重要。而今,教育界呈现出两种现象,一种是:由于该地受地域环境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家长与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学校很难开展艺术教育也很难将艺术教育涉及到每位学生。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搞艺术教育是城里学生的事,农村孩子没有搞艺术的资本和天赋,甚至还认为教师热心艺术教育是不务正业,会误人子弟,学生热心艺术教育是走歪门邪道,只有认真学好语文、数学等科目才是正路,才能金榜题名和出人头地。同时,由于受农村经济收入的制约,家长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在学生艺术教育上搞艺术投资,甚至抱怨学校为他们的学生订了些没用处的书(音乐、美术教材),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另一种是:由于我国由来已久的用人制度和高考选拔制度的原因,加上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不仅在教育界,在社会上也存在着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这在无形中给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破除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形成合理的结构。素质教育把全面发展落到实处,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以整体性、群体性、潜在性为目标,塑造受教育者的良好素质。我们要用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方式,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国家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扶持

首先,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要依据素质教育的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强化评估内容的全面性、评估方式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评估过程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要把艺术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评估之中;把教师艺术教育的业绩纳入教学评估之列。还要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把艺术教育的评估结果作为评优的依据之一,年终考评晋升职称的时候把艺术教育作为的重要内容对待,使评价管理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才能调动教师从事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强艺术教育督查,要督查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做到即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场地、有器材、有效果。

其次,国家应增加对农村艺术教育的投入,以及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艺术教育事业与其他学科教育事业的投入应该持平、和谐发展,确保艺术教育经费的充足和利用的合理。然后,各级政府还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依照安顺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和省两级财政应承担大部分的办学经费,县乡两级政府则也应适当承担小部分的办学经费。再次,有关部门要对艺术教育经费进行依法监督管理,确保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量发放,教学设施的充足。

上一篇: 教育学课程论文 下一篇: cif术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