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2:07

银行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论文篇(1)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定义

会税差异是指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按照差异能否在未来期间转回,会税差异又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前者是由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同一个经济业务的处理口径规定不同导致的,该差异不会在未来期间转回;后者是指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同一经济业务的处理时间规定不同导致的,该差异在未来期间会转回。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久性差异一直存在,而暂时性差异将消失。目前,常用的会税差异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基于纳税申报数据、基于财务报告数据、兼用财务报告和纳税申报数据。基于财务报告数据的估计方法是当前衡量会税差异的主流方法,其中包括了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相比于税法规定,企业会计准则有更多的可操纵性,暂时性会税差异揭示了一些关于非税收会计应计项目的可操纵性。学者认为,暂时性会税差异反映了实质性的盈余管理行为(Joosetal.,2000;Phillipsetal.,2003;Hanlon,2005),而永久性会税差异则是由税收筹划行为及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则之间的差异造成的(Franketal.,2009),难以准确反映盈余质量。因此本文侧重暂时性会税差异。与Phillipsetal.(2003),Hanlon(2005),Huang&Wang(2013)一样,本文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除以法定税率来计量暂时性会税差异,即暂时性会税差异=(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率。暂时性会税差异还可以从方向和额度两个层面来细化研究。在方向层面,如果一个银行当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时,本文称该银行当期的暂时性会税差异是正的,反之则反。在额度层面,本文将银行暂时性会税差异按照当期期末总资产标准化后,通过四分位升序排序后,分为大额和小额两类。其中,处于最高四分位的被称为大额正向的会税差异,处于最低四分位的被称为大额负向的会税差异,其他被称为具有小额会税差异,表示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较小,属于正常的差异水平。

(二)模型的设定

为了验证假设,用四分位升序排序法将标准化后的暂时性会税差异进行四分位升序排序,分为三组子样本:第一组样本是处在最低四分位的所有银行,为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LNBTDt;第二组样本是处于最高四分位的上市商业银行,为具有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LPBTDt;第三组样本包括其他银行,为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SMBTDt。将第三组样本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样本两两之间的盈余持续性。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2007—201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剔除了缺失值和异常值后,有效样本容量为88。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手工从相关网站获取。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列示了所有变量的总体统计指标,可以发现t+1期会计利润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25%位数和75%位数均高于t期,说明在2007—2012年期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呈上升趋势。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盈余持续性方程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高,R方为0.556。回归结果显示了SPTBIt+1与SPTBIt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变量统计以及回归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当期会计利润与后一期会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均值相差无几,可知商业银行的会计利润遵循均值回转模式(MeanRevertingMode)l,同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Sloan,1996;Xie,2001;Hanlon,2005;林翔,2005)。均值回转是指当一种现象大幅度偏离其历史平均水平时,后期的发展会趋近于历史平均水平。商业银行会计利润遵循均值回转模式,暗示着银行业的会计利润终将向同一利润水平趋近。因为在竞争环境下,当银行行业中某一企业的会计利润大幅度高于行业均值时,如果会计利润是通过盈余操纵而来的,那么后一期的会计利润很可能下滑;如果会计利润是真实的,银行可能为了降低所得税税负等原因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平滑利润,进而降低会计利润在后一期间的持续性。反之,当银行行业中某一企业的会计利润大幅度低于行业均值时,在竞争的环境下,为了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企业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使未来的会计利润有所提高。会税差异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回归模型拟合优度R方值为0.661。其中,δ3=1.022,δ4=-0.580,δ5=-0.646,δ4>δ5,且均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高于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盈余持续性。值得注意的是,δ4<0,δ5<0,表明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和具有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其盈余的持续性显著低于具有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即具有大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低于具有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但是,控制变量SIZEt的符号与预期相反,可能的原因是商业银行规模越大,管理成本越高,盈余持续性越低。

四、稳健性检验

当前度量会税差异的主流方法是利用财务报告数据,用当期所得税费用估计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计算会税差异。目前国内有关会税差异的研究中都将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作为整体来估计会税差异,鲜有单独通过暂时性会税差异来研究会税差异。为了文章结论的可靠性,本文用主流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即用永久性会税差异和暂时性会税差异之和估计会税差异,具体的度量方法是:会税差异=会计利润-所得税费用/所得税税率+(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税率。回归模型不变,进行回归检验。经检验后,结果与前文结论没有实质性差异,表明本文结论可靠性较好。

银行会计论文篇(2)

1.调查方式

我国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电子化的程度较高,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笔者通过对各商业银行网站的考察,来了解其会计信息网上披露的情况。其他网站也有某些银行的会计信息,比如许多提供上市公司资讯的网站有已上市的四家银行的信息。笔者排除了这些因素,因为这些是银行本身无法控制的,缺乏可比性,而且不容易统计和对照。

2.银行选取

英国的国际金融界权威杂志《银行家》公布的2000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有我国的14家银行。笔者选取了这14家银行,并加上我国目前仅有的4家上市银行中没有入选的深圳发展银行,共15家作为考察的对象,它们应该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流。

3.调查项目

各银行网站是否提供财务报告、首页是否能直接链接财务报告、提供了几年的财务报告、是否提供英文财务报告、是否提供审计报告、是否提供完整财务报告的下载等。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考察,来展现目前我国银行业网上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调查时间

笔者在2002年6月对于这15家银行的网站进行了调查,所取得的资料以2002年6月30日的情况为准,也希望以此来增加数据的可比性。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见下页表。

三、主要结论

1.大多数银行主动提供了财务报告。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15家银行有14家提供了或简或详的财务报告。而且,只有上市的四家银行是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提供网上财务报告,其他银行可以说是自愿披露的。这说明银行业已经比较重视财务报告的作用。

2.从提供的方式来看,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只提供网上直接浏览(即HTML格式),这样提供的财务报告除了个别银行以外,一般不是很详细,采取这种方式的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共9家;第二种是只提供财务报告下载(全部都是PDF格式),这样比较完整,但一般需要下载后才能阅读,采取这种方式的银行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共4家;还有一种是既提供HTML格式的浏览,又提供PDF格式的下载,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3.多数银行比较及时地提供了网上财务报告。截至2002年6月30日,15家银行已有8家提供了2001年度的财务报告,占总数的53.33%.

4.财务报告被置于比较突出的位置。有7家银行在首页就可以直接链接到财务报告,这也说明银行对于财务报告作用的重视,不再只是空洞的提供一些情况介绍、业务说明、发展历程之类的内容,而是靠数据说话,来宣传自己。

5.不少银行提供了英文的财务报告。15家中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7家提供了英文的财务报告。而且这些银行的网页本身就提供英文版本,这表明它们关注自身的国际化,也希望给人一种国际化的气息。但是,除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3家以外,其他银行所提供的英文财务报告的年度都是2000年以前的,说明更新速度比较慢。

6.报告的年度不同。大多数银行只提供近两、三年的财务报告,多的也只到1997、1998年,跨度只有4、5年。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开始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

7.各个年度的内容、格式差别较大。各银行提供的报告基本上是近两年的比较详细,更早的就很简单。而且,报告的内容越来越详细,格式也越来越规范、复杂。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银行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银行信息自愿披露范围的不断扩大。

8.不少银行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15家银行中除了上市的4家银行外,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和福建兴业银行3家提供了现金流量表。这可能是银行自身就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也可能是银行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披露。如果是前者则说明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或者说会计工作水平比较差;如果是后者则说明银行存在信息的选择性披露问题,即只提供按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比较好看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不提供按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

9.大多数提供了审计报告。许多银行为了显示其所提供报告的权威性,提供了相关年度的审计报告,有11家银行提供了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占总数的73.33%.其中上市的4家银行还提供了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但是,对于审计报告的披露形式是不同的,一种是HTML格式,可以在网页中直接浏览,这样做突出强调了审计报告的作用,更引人注意。采用这种方式的银行有6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另一种是包含在下载的财务报告中,而不能直接在网页中浏览,采用这种方式的银行有5家: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四、存在的问题

1.银行会计信息网上披露基本处于自愿阶段。目前,只有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网上披露有规定,而对于一般的银行并没有规范可以执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网上披露尚处于自愿阶段,这也是导致许多问题存在的原因。

2.披露的内容和程度差别很大。虽然大多数银行在网上披露了自己的财务报告,但是披露的详细程度差别很大,一些银行只是提供了简要的财务数据,另一些则提供了详尽、完整的财务报告。由于网上披露尚无统一规范,银行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披露自己想披露的信息,这对包括广大投资者、存款人在内的社会公众是不公平的。

银行会计论文篇(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银行是一国金融体制的核心,其稳定与安全关系到一国整个金融体制的稳健与安全。金融业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行业,其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影响面广,破坏性大。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部门的监管,以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危机。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主要目的就是追逐利益,它本身具有极其高的特殊性、风险性,也正因为如此,要构建更为严密的安全意识,更为严格的防范风险措施;用以抵抗外界各个环境带来的不便和阻碍银行内部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保障国家的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目前是经济社会,竞争发展要求逐步增大,给银行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1、内部控制的概述

1.1内部控制的概念。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产生是企业管理的需要,它的发展也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为发展。经济社会的竞争要求企业有其独特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第一要素主要集中在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保护,要有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注重金钱和充电严格的程序,审查方面也要加强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内部控制管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内部监控系统。1.2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是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公司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公司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公司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首次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定义。20世90年代后,是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内部控制是由一个公司的董事长、高层以及所有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制约:1、准确的财务分析;2、经营的效果和效率;3、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要素,增加了风险控制要素。21世纪以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层、监理会、高管层和全员工实施的、主要保障控制目标的过程。把内部控制的目标提升到“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高度,超越了CO-SO。

2、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危机国和周边国家国民经济所造成的灾难引起了各国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风险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也于当年制定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2002年又对该指导原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了《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旨在进一步指导和促进我国银行建立更加有效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进一步促进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努力,我国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已有了较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内控优先意识有所增强,内部控制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防范风险的要求,调整和完善了组织结构新建和修改了大量的业务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并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等等。

3、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识不够。虽然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领域在审计运用方面家喻户晓,但银行管理层的角度来看,很多人仅仅是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忽略其在银行的作用,还有很多误区,一些银行了解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发展的各种法规,结合和聚集,建立了一个新的系统的工作相当于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虽然有的银行也能重视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但在实践中,如发生在掌握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和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自我发展的关系上,有一种偏见理解,管理不规范,有的甚至背离经济发展的初衷。(2)内控系统缺乏有效性。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占比来看,虽然较大数量的规定更广泛的覆盖面,但相互间的协调,支撑阻力,限制较差,也正因为此使得效率下降。从个别的角度来看,虽然个别业务流程规则相对偏紧,但由于会计业务在一家综合性的企业中往往导致复杂综合业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动态控制难以实施。(3)内控手段缺乏先进性。我国银行业务操作的电子化己有很大发展,但目前大部分稽核检查和各类业务监督活动基本上停留在手工查帐的水平上,缺乏运用高科技方法作为风险控制手段,同时如何有效地控制高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如对电脑业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的控制等这给内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4)内控观念滞后。银行如何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和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内部控制和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仍存在不规范,企业控制无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有约束力的银行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升高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忽略了社会的正确需求,仅仅满足银行在过分追逐利润目标经营,也忽略了银行的风险防范和银行企业形象建设,这使得已经非常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5)人员素质较低。银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业务流程的质量。高品质的企业会计人员不仅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并可以有效地补偿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在许多大型单位的会计劳动力,层次结构不合理,就业需求配置和业务工作不相容的,一些重要岗位的整体素质偏低是不由于长远旋转,使银行能够与会计人员更多的银行业务不熟悉,达不到内部控制和管理要求。

4、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策略

(1)增强防范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作为领导,要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增强遵纪守法观念,确立“风险首位”的工作原则,自觉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常抓不懈,确保经营实现安全、流动、盈利。同时以再教育的方式,对职工进行培训灌输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2)建立内控管理体系,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合规管理要加强四方面的管理:一是加强对基层营业机构业务操作的合规性管理,实施严格的问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解决屡查屡犯问题。二是重点加强对基层机构网点客户经理和其他掌权人的监督管理,重点关注贷前调查、贷后检查、账户开立等重点业务操作的合规性。三是加强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促,把好整改质量关。四是加强对合规风险点预警和规避。针对已爆发的合规风险案例、内外审计发现的合规风险隐患、监管当局的合规风险提示等,完善相应的合规操作程序及尽职标准,开发合规风险培训项目。(3)优化会计劳动组织结构。合理的岗位设置,职责是优化劳动组织结构的关键。可以根据业务范围和业务操作两个区块,对于簿记,审查,综合会计业务核算纳入业务处理的特点,事后监督,工作的会计人员,分支机构不足,就业可适当降低操作人员的失误,但事后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在设计岗位职责,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漏洞,必须体现“相结合的责任和权利”的原则,突出每个位置的责任,应承担事故岗位之间的责任和约束。(4)推行CSA管理方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特别是在控制文化、职业道德等软控制领域比较薄弱的现状,有必要在我国商业银行创新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大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借鉴控制自我评估(ContrSelf—Assessment,简写为CSA)在企业内控运用中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商业银行内控领域大力推行CSA。(5)注重过程监督,切实防范风险。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在中央银行会计集中事后监督系统中增加科技核算流程监督项目,前移监督关口,丰富监督手段,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方面的结合,强化过程监督,提高业务监督时效性;强化对前台会计核算程序的合规性、合法性监督,强化技术手段的硬性控制,从而实现控制重点向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转移,有效地防范化解会计风险。

作者:张娟 单位:江苏泗洪农村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王利军.加强和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7(06)

银行会计论文篇(4)

一、充分认识银行会计管理在防银行风险中的作用

(一)银行会计工作为防范银行风险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所有的银行经营活动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加以计量、分类和报告,都必须在会计凭证、帐薄、报表中加以记载和反映。银行会计实质就是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信息源和数据库。银行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全面、及时、准确,直接关系到银行决策者们进行经营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会计信息滞后、失真和不全面,就会使银行决策失误,而形成银行风险。只要银行决策者们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并加以认真的整理分析,就能够及时地发现风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所以银行会计工作向银行决策者们提供的全面、及时、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的重要决策依据。

(二)(强化银行会计管理有利于防范银行风险的产生

银行会计管理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职能的发挥,而且也直接影响银行整体效益,甚至产生银行风险。诸如信贷、资金、现金、利率、财务的真实、及时、合规、效率等都会与会计管理息息相关。

银行会计部门在经办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执行主体——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并且他们在工作中,排除一切干扰,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具体业务的操作规程,高质量、高效率地处理各项业务的核算手续,及时组织凭证传递,正确记载帐务,及时编制和汇总会计报表,就可能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把银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强化银行会计管理有利于化解银行风险

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银行来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要被风险所吓倒。我们发现了风险,及时通过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等方法,查找产生风险的原因,并根据有关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会计章程和各种规章制度来加强银行会计管理,纠正其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及时整改,以化解风险。如:建立完善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对资金流出业务,进行事前审查、事中监督,把差错、事故消除在日常业务处理之中。

二、银行会计管理的薄弱环节诱发了银行风险的产生

(一)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核算,是银行部门的主要任务,也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作。如果会计核算质量不高,运作程序不规范,都会形成银行风险。从办理日常传统的存、放、汇业务核算,进行受理与审查凭证、帐务处理、进行现金收付或办理转帐,到每日完成综合核算;从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入库、领用、签发和销毁,到印、押、证的分管和使用;从会计科目的正确使用到帐务的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从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帐务处理,等各项具体业务,及至各个工作环节无一不存在着风险。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众多经济案件,往往是与我们银行会计核算某个环节失去控制有关,而一些商业银行发生的严重违规经营,其方法也必须首先从会计核算上打开缺口,诸如滥用会计科目,帐外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隐藏存款,篡改帐表,造假帐,虚报会计信息等。

(二)银行结算风险。主要指银行业在办理结算业务中出现的风险。当前主要是指票据风险,特别是在办理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伪造、变造票据进行诈骗活动;新兴结算工具信用卡产生的恶意透支,以及银行“双人经办、双线控制、相互制约”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至使银行资金和资产险象环生,风险实为不小。当前票据方面的诈骗活动之所以猖獗,除了社会环境和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作案,手段比较高明等客观原因外,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机制不严密。由于印、押、证三分管的制度坚持不严格,至使一是少数利欲熏心的银行工作人员利用业务之便,置法规、制度于不顾,盗用联行资金;二是银行汇票兑付行,领现手续不严,银行汇票可以转入储蓄存款帐而任其取现;三是因会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有了失误,就会发生错发、误发、漏发、迟发,不仅延长了资金在途时间,还会给不法分子套用联行资金以可乘之机;四是电子汇划业务存在的风险。近年来,为了加快资金汇划速度,银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务,实现了电子联行。但通过电子联行汇划的资金,仍然存在着大量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发生“天上几秒”“地下几天”的现象。

(三)会计管理风险。一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引发的银行风险。二是制度不落实而产生的银行风险,有的会计部门违反会计帐务处理规范化原则,不严格执行会计操作程序,有的违反会计帐务处理授权分责原则,越权处理会计帐务,有的违反帐务处理监督制约原则,对联行印、押、证“三分管”制度坚持不严,有的违反帐务核对原则,重帐务核算,轻帐务核对,有的违反保密原则,对会计工具和数据管理不严,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随意搁置,有的电脑操作人员向他人泄露操作口令或程序保密指令,等等这些都是形成银行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银行会计管理工作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法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银行会计的认识不高,或不坚持制度,或违法违规经营,或疏于管理,或钻政策空子,这些都是诱发银行风险的温床。因此,我们要在认识上,摆正银行会计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银行会计是银行内当家的认识,强化银行能否坚持贯彻执行会计制度作为衡量一个会计单位基础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志,牢固树立银行“三铁”观念。各级银行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银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会计管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在强化管理中,必须把银行会计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把会计人员行为管理作为重要措施来抓。对会计人员不断进行业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要大力树先进典型,宏扬正气。另外领导要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处在一线的负责同志要经常关注重要岗位人员的言行,及时交心谈心,预防发生问题。同时还必须经常性地对银行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缺什么补什么,坚决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防范银行风险的产生。

(二)强化内控手段,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

一是坚持“双人经办、双线控制、相互制约”的原则以及印、押、证三分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约束机制,重要岗位人员适当进行轮换,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员担任得要岗位的工作;三是经常进行查库,检查有价单证得要空白凭证的领用、保管和使用情况,全面实行事后监督;四是针对各行在计算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电脑操作制度的建立健全,做到操作定型、处理规范、人员固定、密码注册、责任分明;五是对内部职工犯罪的决不姑息迁就,一经发现必须严厉惩处。

(三)强化制度约束,落实管理责任制度约束是在银行会计每个运作环节和工作系统中建立起来的,包括各岗位职责、业务活动规程、部门制约制度等、整套行为规范及内部管理制度。是银行内部制约机制的核心。一是要建立和落实银行会计内控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的情况作为一把手、分管会计工作的副手和会计主管人员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和落实银行会计内控管理检查考核责任制,成立银行会计内控管理检查考评小组,对银行会计的各个部门、会计运作的各个环节以及会计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实行按月结帐,按季考核,年终评比,对执行规章制度好的单位和个人优先给予专业技术职务晋级或适度的物质奖金和精神鼓励,对有章不循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教育和下岗培训后上岗,对违反制度规定,且态度恶劣,造成内部失控,造成资金损失和发生经济案件的要追究经办人和领导人员的经济、行政乃至法律责任。

(四)强化会计检查和分析,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一是组织会计检查专班,定期或不定期对银行会计工作开展检查,重点检查其贯彻《会计法》、《银行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促进银行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完善;检查帐务记载是否正确,发现差错及时纠正;检查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促进会计人员提高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二是按季开展银行会计分析,重点是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结合统计调查的有关资料,分析银行资金使用及质量是否正常,分析银行成本的高低及其影响原因,分析银行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分析是否存在各类风险,并及时研究应对之策。

(五)强化依法运作,依法管理。

在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除了有制度约束外,还必须加强对银行会计的依法管理。特别是《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都对银行会计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依据,同时也给我们依法加强银行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我们一是要组织银行会计人员学习、宣传、执行这些法律法规,使依法进行银行会计运作的管理成为他们自觉行动;二是推行金融执法责任制,行长要与会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层层签订执法目标责任书,把会计部门要执行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三是为保证执法责任制的推行,还必须制定《量化执法标准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等制度规定来进行约束,坚决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等现象。

(六)强化银行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银行会计论文篇(5)

会计学界对企业会计选择行为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以后,得到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瓦茨和齐默尔曼通过总结实证会计研究成果,将影响企业会计选择因素概括为三类,即奖酬计划(Bonusplan)、债务契约(DebtCovenant)和政治成本(PoliticalCost)。他们认为,企业经理人员的个人收益一般是与企业的经营情况,特别是盈利等会计指标紧密联系的,因而管理当局具有通过会计选择来影响会计利润的动机;负债经营被普遍地认为是企业理财的基本手段,甚至是管理当局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许多限制性条款,为此,企业管理当局具有通过会计选择行为来美化财务状况以满足债务契约的动机;另一方面,政府及监管机构出于控制经济资源、分享经济收益、稳定市场秩序等考虑,会通过税收、收费、管制等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促使企业管理层或者游说政府,使其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措施,或者通过一定的选择行为来迎合政府的监管。上述这种框架对于我们分析商业银行的会计选择行为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它因此构成下文展开分析的基础。

我们同时要看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商业银行以吸收的存款为其资金运用的主要来源,其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2)高负债率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也十分庞大,股东数量多且相对分散,大股东往往持有较小的比例就能控股;(3)债权人(主要是存款人)数量巨大且极为分散,除了确保支付、到期还本付息外,债务契约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普遍很小;(4)资金融通的信用基础条件不平衡,导致商业银行的大量贷款可能成为账面上的“死账”,资产的质量状况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未来盈利和发展;(5)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会计即要应付原本就不确定的经济事项,又要面对不断创新的新业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会计的不确定性,为会计选择开辟了广阔空间;(6)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和加强监控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内容,同时,商业银行一旦上市,证监会也随之成为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多头共管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特征;(7)与企业会计不同,商业银行会计在银行业务中属于一种基础的事务性工作,重复性高,凭证成千上万且表现为单式的记账形式,会计与财务相对分离,年度审计仅仅面对财务资料,许多审计程序难以全面展开;(8)“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造成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具有集团财务的特征,内部的人问题比较突出,由总行集中披露的财务信息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淹没性。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其相应的会计选择动机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债务契约的约束力较小,二是应付各方监管的压力很大。此时,为了谋求个人优化的经济效用,下述动机便成为商业银行管理当局会计选择行为的根本出发点:

1、扩张资产规模。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而规模大往往被认为抗风险能力强,因此,千方百计扩张资产规模成为商业银行的强烈追求。同时,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如在信用基础上的存贷款扩张效应),也给商业银行扩张资产规模创造了条件;

2、平衡利润收益。高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特征,与之对应,人们通常把经营是否稳健,作为衡量商业银行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这样,避免会计年度的收益水平剧烈波动,平衡各期的利润收益便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选择的动机之一;

3、迎合“达标”要求。央行、财政、税务、证监会以及各级政府等机构的“齐抓共管”,给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以很大的压力,有关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资产构成比例、贷款集中度以及资产收益率、收益费用率等等指标,都构成商业银行实施一定选择行为的目标;

4、筹划税收水平。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存在偷逃税收的动机,但是现行的税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在所得税、营业税等税收会显著影响银行的现金支出。同时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对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等费用支出有很大的约束。为了既不影响业务,又尽可能平衡现金流量,商业银行往往会对税收进行筹划,从而对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以选择;

5、优化不良资产状况。不良资产的形成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而资产的质量状况对于商业银行的整体形象以及未来的融资、发展和盈利状况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不良资产的不同管理方法,会导致应收项目、呆账准备和坏账准备等项目面目全非,从而直接影响资产规模和当期收益,所以,通过一定的会计选择行为来对不良资产的状况施加影响,也构成商业银行会计选择的重要动机。

另外,出于维持其从证券市场融资能力的考虑,商业银行上市以后,会特别关注证券监管机构有关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或者配股资格的条款,从而形成维护融资能力,甚至上市资格的会计选择动机。

二、商业银行会计选择行为的策略分析

在上述动机的驱使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以使财务资料符合特定的要求。应该看到,在目前没有银行业统一会计准则(只有1993年实施的比较宽泛的金融保险业财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同时考虑到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业务的特殊性,一定的会计选择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通常的做法基本上也是合法、合规或者合理的。通过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各种公开的财务资料,本文将商业银行会计选择行为的一般策略总结为以下10个方面:

1、存、贷款管理策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规模一般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即临近会计期末的数字会陡然上升,这样会使报告期的资产规模相应扩大。欲做到这一点,在存款方面,可以临时拉来大额短期的存款账户,或者从同业机构、行甚至央行拉来临时存款;在贷款方面,可以临时鼓励批发客户大规模借款,银行再从其他渠道融资。资产负债表两边同时加大的后果,就是总资产规模的放大;

2、递延资产管理策略。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资产项目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项目,但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中,它又确实不可或缺。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递延资产指“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这个灵活笼统的定义,给递延资产账户在实际应用中很大的选择余地。当需要控制当期费用支出时,往往把其挂入递延项目以便分期摊销,这样即可增加盈余,又可增加资产额,而且有时还可以达到降低固定资产的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流动性的目的;

3、投资类项目管理策略。应该说,在分业经营的模式下,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渠道是相当狭窄的。但即便如此,对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不同确认方法,由于它可能导致不同的投资收益计量模式,并影响年度会计收益,因而成为会计选择的重要策略之一。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将短期投资定义为“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长期投资则指“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对于企业而言,在主业突出的情况下,长、短期投资的目的比较好确定,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持有的债券可以方便地到同业市场上变现,所以这个持有“是否准备超过一年”的界限便相当灵活。事实上,美国商业银行业也一度存在这种情况。为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特定出台了第115号准则(即《对债务和权益证券的特定投资》,1993年5月公布),要求银行将持有的证券划分为三大类:持有到期(Held-to-Maturity)、随时准备出售(Available-for-Sale)和交易证券。这种管理方法,对我们完善银行业会计准则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应计项目管理策略。应计项目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这些项目不仅对银行业,即便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会计选择行为实施的重点。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具有更特殊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应计项目的金额大小与不良资产的管理方法密切相关。泛而言之,它不仅与商业银行自身有关,还和国家的税收政策和金融监管理念密切相关。有些贷款,明明已经无法收回,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了,但是它仍被挂在账上,其利息还依然作为应收项目计入当期损益;然而,收紧应收利息的确认标准,又会大大降低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的微秒性就出现了。同时,其他应收、应付项目,也经常成为挂账的操作对象,以便调整费用水平,管理盈余状况;

5、费用项目管理策略。财大气粗,是商业银行给别人的普遍印象。但是,国家的税收政策对银行的费用支出有很大的约束力。对于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已经初步树立起来,银行内部特别是总、分行等上级机构对下级分支机构的费用约束也逐步强硬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业务开拓、改善福利的费用支出和来自各方面的制约之间的矛盾,促使商业银行(包括各级分支机构)对费用项目的管理极尽能事,花样繁多,比如将本应计入业务招待费的支出计入其他费用科目等等。这些做法,只要账务上没有问题,事后很难核查出来,因而在表面上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6、准备金项目管理策略。由于商业银行高风险性的行业特点,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项目比一般的企业要多一些,主要有坏账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投资风险准备金,以及税后的特别拨备。在实行贷款五类分析管理的银行,还存在依据不同的贷款类别分别计提的呆账准备金。与此同时,不良资产确认标准的差异、坏账确认标准的差异等也会导致准备金项目的财务表现大相径庭。准备金的大小直接影响当期的营业利润。由于它还对应收项目、贷款数量等资产项目产生抵减效应,所以少提准备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虚增资产值。在这种效应影响下而存在的提与不提以及提多提少等的主观选择,使得商业银行准备金项目的管理,比之一般的企业要复杂得多;

7、表外项目管理策略。表外科目是商业银行会计所特有的一类会计科目。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同时指出,“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尚未起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设置表外科目进行登记,企业可视情况进行复式或单式记账”。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一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置表外科目,主要有再贴现、转贴现、应付承兑汇票、应收未收利息等科目。表外科目核算的项目不进入会计报表予以披露。因此,在表内科目与表外科目结转的时候,进行一定的选择处理就会对财务报表的资产或者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规定,或有资产一般不予以确认,且不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样,商业银行假如把本应列入表外核算的或有资产转入了表内,其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真实性就值得怀疑,稳健的银行经营作风也可能招致损害;

8、一次易事项的管理策略。这是一种临时性的交易项目,它通过对银行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进行一次性的处理,来对利润进行管理。可用于一次易的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包括分支机构资产)、抵押资产、抵债资产或者通过债务重组得到的资产等等。这些资产在变现的过程中,由于市场价值(公允价值)确认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临时性的大额收益,从而对当期盈利进行调整。有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在业务发生的当时可能是亏损的事项,在一定时间后却产生巨额的利润。美国银行业历史上非常著名的Lockheed公司债务重组案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案例。但此类事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交易只进行一次,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也是一次性的,并不能形成持续的现金流量;

9、会计科目管理策略。对于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虽然有1993年颁布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等相对统一但宽泛的制度规范,但由于金融业务的创新特点,各商业银行总行一般都会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制订其各自的会计科目。不仅如此,使用中的会计科目也是处于不断地更正变化之中。这样,就存在着会计科目的设计、启用或停用是否及时合理、新的会计科目是否及时在报表中加以反映、已停用的会计科目是否已经被报表剔除以及会计科目在报表上的归属和披露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过程中,不免存在着特定的动机和利益趋向;

10、会计政策变更策略。这是对商业银行原来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程序或者会计估计进行变更的一类策略,如改变坏账和呆账确认的标准、改变坏账准备的计提标准、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方法等。这种策略,只要在合法的原则下,不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大多数企业都可能采用的策略。但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现行的规范对此类行为的管理要求相对明确,使得变更会计政策后的财务影响能够比较方便的在财务报表上得到。因此,问题的关键便落到了为什么要变更会计政策以及变更会计政策采用何种损益调整方法这两点上来了。

此外,从国外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着对权益类资本的来源进行管理的策略,如发行优先股来提高净收益和资产回报率。随着加入WTO的临近、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业改革的深入,相信国内商业银行对权益类资本来源进行管理的策略也会逐渐被推广。

三、规范商业银行会计选择行为的几点建议

虽然商业银行的会计选择行为从各自的主体角度来说,是合法合理的,但是从提高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来说,必须规范商业银行的会计选择行为,坚持以加强可比性基础上的适度灵活为会计选择的管理目标。同时,面对商业银行上市的潮流,以及加入WTO的竞争压力,从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实力的层面来看,规范商业银行的会计选择行为也是十分迫切的现实要求。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重视并加快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建设进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规范会计选择行为的基础。从美国会计准则发展的经验来看,虽然没有单独的银行业会计准则,但FASB一般会制订特定的准则专门用于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殊性,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制订工作可以考虑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的人士共同参与,并广泛征求银行会计与财务工作从业人员的意见。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与代表性,正是FASB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此外,鉴于金融业创新的特点,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要注意贯彻及时性和适应性原则,即一方面要快速反应,及时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调研,适时修订调整已颁布的会计准则;

2、加强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审计工作。随着商业银行上市序幕的拉开,对上市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越发显得重要。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业务相对比较熟悉,而对银行业务普遍比较陌生,难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在那里,也难以有效开展特定的审计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商业银行管理当局针对外部审计的压力也随之减轻,致使会计选择的随意性加大。因此,有必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加强后续教育,重点加强对商业银行业务和银行业财务报表的学习,提高熟悉程度。同时,出台和完善针对上市产业银行业务特点的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实施特定的审计程序,从整体上确保和提高对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再有,证券监管机构也应针对商业银行的特点,对上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订专门的规范,以突出重点,加强外部投资者的监督压力;

银行会计论文篇(6)

我国引入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虽然现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和推广已经逐步落实,但由于未将此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展状况紧密融合,所以在理论普及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致使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并未确定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的总体原则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甚至未实现对战略管理会计实施步骤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仍是“想怎么做,怎么做”,这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滞碍。

(二)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阻碍

现在部分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此种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内部运行预测、规划、控制、考核、决策等环节的信息需要,但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将眼光定向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更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及顾客,这样才能够实现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收集、分析战略对手的相关信息,判断竞争对手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例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市场营销活动等,但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在此方面并不能体现优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使用的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部门或系统构成分类,这导致原本不全面的信息被再次分割,信息分析、整理受限,阻碍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

(三)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存在实际困难

成本作业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即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资源,将消耗的资源计入相应的作业中,并确定产生消耗的成本动因,进而实现各作业成本向成本计算对象的分配,商业银行其资源即人事、场地、设备、事务等产生的花费,而作业即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所有无形业务,如贷存款、财务会计等。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作业比较复杂,对其进行成本管理不论是分析资源动因还是划分作业成本库等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践中会发生诸多与理论不完全相符的情况,造成作业成本法应用存在现实困难,例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间接成本会发生变动,而且造成变动的因素较多,这就为作业动因的确定制造了难度,如果将所有因素都视为作业动因就会使数据收集的难度加大,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物资浪费,而选取部分因素作为作业动因,可能造成产品成本信息不全,成本控制管理过于片面,所以现阶段成本作业法应用不灵活也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在绩效标准方面,普遍以部门的角度进行员工绩效,而忽视组织层面的全局战略绩效,将平衡计分卡单纯应用于员工个人绩效方面,使其与组织的愿景、发展战略等相脱离,并未发挥预期的目的;在绩效指标方面,由于错误的将绩效以员工个人为对象,所以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只能以员工岗位职责为依托,指标往往不能显示关键问题;在评价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往往将眼光定位于银行内部的财务指标,而对外部竞争对手影响下的长远目标并未重视,所以评价体系并不全面。

二、改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力度,逐步落实实践

在理论方面首先应认识到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其次组织在会计学、管理学等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实现组织理论研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集合;再次对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逐渐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然后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状况相融合,提出适合于商业银行应用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最后将会计理论按照先试点后推行循序渐进的办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作指导。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其应用必须提升信息质量,实现全面、准确、及时收集、分析,考虑到传统管理会计系统的缺陷,所以建立针对竞争对手或顾客的外向型信息采集系统是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使商业银行战略决策可以有充足的外部信息做依据。另外成立专业的、权威的信息管理部门也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共享造成信息分割,阻碍商业银行战略决策;除此之外,要实现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及外部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分析,需要配备统一的计算机设备、统一信息机业务编码、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有统一的监督做支撑,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包括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作业成本法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不变的法则,可以看出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成本准确度,但对于精确成本信息却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成本对象的划分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即可,并不是划分的越精准越好;在选取成本动因时要考虑其与间接成本相关性,通常相关性与计算准确性成正比,而且要从重要成本动机入手,这样可有效减少工作量,提升准确性;在进行成本分配时,主要考虑不能够直接对应成本对象的资源,这样会避免成本消耗被重复分配。

(四)加强平衡计分卡的实用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普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为了扭转局面可以应用战略地图,通过战略地图将战略全方位的表述出来,使员工能够清晰的掌握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会计,由此可见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补充说明,是商业银行与员工的沟通媒介,从而使员工对个人的绩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确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可以监理部门的数据库,既存储部门历史运行数据,又存储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使指标确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与现实更贴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部门完成绩效的积极性,为商业银行创收,而且逐渐完善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五)将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与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相融合

商业银行内部文化是商业银行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如果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与其内部文化实现融合,就会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员工自发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现而做出努力,这样不仅能调动员工积极探索战略管理会计,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各层员工的力量集中化,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银行会计论文篇(7)

会计核算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精心组织会计核算是商业银行会计的主要职责。对此,诱发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会计决算风险,也有财务评估风险。图1: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会计基础工作风险。由于会计核算控制不到位,出现核算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导致会计工作失真,弱化了相关工作的职能;会计决算风险。“趋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天性。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利益”获取的最大化。如,财务报告失真,与实际情况不符;不按规定的变相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财务评估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客户财务报告的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表现出“高评估、低认识”,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潜在风险。

(二)票据结算风险

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支付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逐步形成的票据结算体系就是演变中作为直接的表现。那么,新时期票据结算的风险主要有哪些呢?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金融诈骗风险。多元化的金融环境,滋生了金融诈骗,利用银行汇票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信用卡透支风。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管理制度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就为不法分子的恶意透支等行为创造了条件;票据识别风险。票据造假是导致票据结算风险的重要因素。由于银行票据识别水平不足、技术欠缺,进而导致假票无法准确识别的风险;人员职业操守及操作风险。很多情况下,银行人员由于职业道德缺失,出现审核不严、无理退票等问题,进而对银行造成经济或信誉上的损失。

(三)会计内控风险

近年来,银行会计风险问题屡见不鲜,这给我们强化会计内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警惕。现阶段,一些商业银行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论是会计岗位设置,还是岗位监督,都存在设置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于是乎,银行内部出现贪污挪用、违规违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擅自主张等行为,让银行面临巨大的行为风险。

二、新时期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如何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在于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全方位的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确保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

提高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力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这就强调,商业银行建立并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具体如图2所示,是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商业银行会计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制度与道德双重约束下会计风险控制。此外,面对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相关会计人员也应提高相应的职业素养与法律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二)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构建长效的会计风险管理安全性是商业银行追求趋利性的首要前提。所以,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在于如何构建长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毋容置疑,内控制度的不完善性,是导致商业银行违法违规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风险的万源之首。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银行保持严谨的作风、诚信的风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元素。此外,及时对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或漏洞进行优化,对存在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会计风险管理的长效性,在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并逐步渗透至各个方面,形成有形的、无形的会计风险管理效力。

(三)健全会计风险预警体系

提高会计风险防范水平健全完善风险预警体系,不仅是强化会计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是新时期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完善的会计风险预警体系,为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商业银行要重视好会计工作,狠抓落实会计关,无论是专项检查,还是定期抽查,都需要落实到位,做好总结与评价,切勿流于形式,从本质上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力。

银行会计论文篇(8)

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转型全面完成。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特点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首先,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已从行政经营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但财政部仍是各大银行最大股东,国有银行必然要在市场规律和行政命令之间进行平衡。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必然要同时满足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需要。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多是沿用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采用总行———省分行———市分行———支行———网点五级机构设置,不仅机构层级多,而且规模十分庞大。以工商银行为例,全国网点数量超过22000个。面对这样庞大的组织规模,商业银行只能采取“统一法人、分级管理”的模式。经营权和核算权的过于分散导致管理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大大受到影响。最后,从国际范围来看,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加速,对金融市场的种种限制将逐渐取消,国外竞争对手也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因此我国有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不断加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更有国际金融市场的洗礼。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会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现状

(一)实施财务集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遍布全国,虽然对外来看各个机构属于一个整体,但由于规模太大,统一的财务核算不可能实施,只能将财务核算权限分散到各个层级中。财务权限的过度分散直接影响一是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在获取商业银行整体的财务信息时只能采用逐级汇总的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改革是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首要任务。从我国国有商业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践来看,各家银行均已经完成了财务核算向二级分行(市级分行)的集中,其中工商银行在2008年完成了一级分行(省级分行)的财务集中。通过实施财务集中,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节省了财务资金,同时能够更加及时和可靠地取得财务数据,为实施业绩评价打下基础。

(二)建立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制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基本考虑是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获取存款的责任中心在获取存款后将存款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卖给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贷款责任中心进行贷款发放时所需要的资金不再无偿,只能从资金交易中心购买资金。这样将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部,能提高对贷款发放的约束,同时调动存款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维度管理会计体系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核算,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管理需要来建立会计核算的维度,建立管理会计维度有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纵向按照行政管理分支上将机构从上致下进行分解,将最末端的分枝为认定为一个责任中心,该责任中心应该是创造利润、提供服务或产生成本费用的最小单元。横向维度是指商业银行的产品,如某一类型的存款或贷款都可以成为考核对象。管理会计维度建立后,如果横向将同一层级的责任中心业绩状况汇总则可以考察机构的业绩状况,纵向汇总同一业务条线的责任中心则可以得到部门的业绩状况,同时还可以实现分产品进行业绩评价。

(四)成本收入分摊以及业绩报告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将发生的成本和收入与各个管理会计维度进行管理,从而才能提供全方位业绩评价的数据,因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在日常业务中产生的成本和收入按照合理的方式分摊计入各个会计维度。这种分摊体现了全面成本的思想,即将所有耗费按照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进行划分,相关成本记入归属对象,非相关成本分配给其他归属对象。

成本收入分摊完成了对各个维度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为出具业绩报告打下基础。业绩报告的设计是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线,对费用成本、资产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和税务成本进行全面管理,并实现按机构、部门、产品、项目、客户经理等多维的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同时考虑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并最终计算出经济利润,从而为管理层的管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上述计算过程可以是针对产品、部门、机构、客户等各个管理会计维度的,也可以将不同的维度进行组合,得出部门产品、机构产品、等各种组合维度的业绩数据。通过提供这样一套业绩报告,企业可以精确得衡量各个业务环节的业绩状况,并根据业绩报告的数据实施管理。

由此来看,目前管理会计理念已经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粗放式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管理会计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会计体系虽然已经具备规模,但管理会计系统主要作用仍然是完成核算,其价值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管理会计系统虽然能够生成多维度的业绩报告,但由于数据量过于庞大,通常一套完整的责任中心产品报表有上百万张,处理并使用数据方法仍然落后;三是管理会计仍然依靠财务数据为核心,缺乏非财务数据的运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由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因此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以及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来完成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财务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二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自主生成,三是通过其他管理系统,如信贷管理系统等进行获取。数据源的分散造成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完成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这也同样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事实上,不仅仅是管理会计系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造成系统与系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原理是要打破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的状况,实现业务、核算与评价的分离,通过数据的生成、归集和使用三个不同层次来实现信息的最有效利用。

业务层是信息平台的第一层面,该层通过日常各项基本业务活动收集并生成基础数据但不进行核算加工处理,而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传递至下一个层次,即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业务子系统反馈的信息完成数据的分类记录工作。对同一笔业务信息,数据仓库将从科目、责任中心,员工、客户以及账户等多个维度进行反映,所记录的信息内容也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综合信息平台的第三个层次是决策支持层次,是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加工并最终生成管理所需信息的过程。事实上,决策支持层所提供的数据与业务层密切相关,业务层往往需要根据决策支持层反馈的数据来完成业务动作。

(二)进一步强化财务集中管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集中程度较低,即使是已经完成一级分行的财务集中的工商银行,也只是完成了物理集中,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集中。在目前的集中水平下,平均一家银行全国有三百多个核算主体,规模仍然庞大。相比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则均建立了“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组织结构,通过权限的高度集中,实现财务资源实时归集以及业务处理集中化、工厂化。

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国有商业银行复杂的组织机构体系下,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集中并不简单。当核算主体高度统一时,下级管理主体的各种财务数据只能通过成本收入分摊取得,因此必须制定出合理一致的分摊规则,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的检验才能完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复杂程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过度的集中在实践中可能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即使能实现,也可能由于管理网络的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决策与业务需求的脱节。因此,适度的财务集中才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探索的道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一是以一级分行为单位进行集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通常不超过40家,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财务集中核算的要求;二是采取事业部的方式进行集中,即以业务为主导,成立各个事业部的核算主体。相比较而言,前者比较容易实现,后者则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三)实施预算管理与控制管理会计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就必须融入计划、控制以及评价的每一个管理环节。在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的管理活动循环中,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完成事后的业绩评价,事前和事中管理的缺失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从建立管理会计预算体系入手。管理会计下预算与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相辅相承,一方面预算依靠业绩评价的结果来编制,另一方面预算也是业绩评价的标杆。和传统预算方法相比,管理会计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管理者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测算模型测定出初步预算数据,然后将初步预算情况下达至各层级机构,再由机构对预算数据调整后反馈至管理层,并形成最终的预算结果。

上述过程尽管较为复杂,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平台无论在数据生成还是数据交换上都能够十分便捷地实现。通过上述方式,既加强了预算控制,又能够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使管理活动更加有效。超级秘书网

(四)建设全面业绩评价体系现代管理学认为,采用单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不完善的,企业的战略、文化以及员工等都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外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引入综合业绩评价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两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的方法。平衡计分卡管理理论把企业的业绩评价分为四个维度:财务指标维度、客户维度、业务流程维度以及成长和学习成长维度。其中财务维度是考虑企业的战略和业务执行是否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其指标的计算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基本一致;客户维度是从企业外部对企业进行评价,站在价值链的角度,体现了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和业绩评价思想;业务流程维度则是评价企业内部的经营过程是否能够为创造价值做出贡献,是否通过内部价值链的提升满足外部客户的需要;成长和学习维度通过考虑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是否创造更持续的和长期的价值。

可以看到,除了学习和成长维度,其他三个维度已经在前述业绩价值管理体系中有所体现。因此,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可以将各种业绩评价维度统一到一个战略框架中来,实现全面业绩评价,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提供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毛洪涛:《业绩管理会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银行会计论文篇(9)

1.调查方式

我国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电子化的程度较高,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笔者通过对各商业银行网站的考察,来了解其会计信息网上披露的情况。其他网站也有某些银行的会计信息,比如许多提供上市公司资讯的网站有已上市的四家银行的信息。笔者排除了这些因素,因为这些是银行本身无法控制的,缺乏可比性,而且不容易统计和对照。

2.银行选取

英国的国际金融界权威杂志《银行家》公布的2000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有我国的14家银行。笔者选取了这14家银行,并加上我国目前仅有的4家上市银行中没有入选的深圳发展银行,共15家作为考察的对象,它们应该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流。

3.调查项目

各银行网站是否提供财务报告、首页是否能直接链接财务报告、提供了几年的财务报告、是否提供英文财务报告、是否提供审计报告、是否提供完整财务报告的下载等。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考察,来展现目前我国银行业网上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调查时间

笔者在2002年6月对于这15家银行的网站进行了调查,所取得的资料以2002年6月30日的情况为准,也希望以此来增加数据的可比性。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见下页表。

三、主要结论

1.大多数银行主动提供了财务报告。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15家银行有14家提供了或简或详的财务报告。而且,只有上市的四家银行是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提供网上财务报告,其他银行可以说是自愿披露的。这说明银行业已经比较重视财务报告的作用。

2.从提供的方式来看,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只提供网上直接浏览(即HTML格式),这样提供的财务报告除了个别银行以外,一般不是很详细,采取这种方式的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共9家;第二种是只提供财务报告下载(全部都是PDF格式),这样比较完整,但一般需要下载后才能阅读,采取这种方式的银行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共4家;还有一种是既提供HTML格式的浏览,又提供PDF格式的下载,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3.多数银行比较及时地提供了网上财务报告。截至2002年6月30日,15家银行已有8家提供了2001年度的财务报告,占总数的53.33%.

4.财务报告被置于比较突出的位置。有7家银行在首页就可以直接链接到财务报告,这也说明银行对于财务报告作用的重视,不再只是空洞的提供一些情况介绍、业务说明、发展历程之类的内容,而是靠数据说话,来宣传自己。

5.不少银行提供了英文的财务报告。15家中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7家提供了英文的财务报告。而且这些银行的网页本身就提供英文版本,这表明它们关注自身的国际化,也希望给人一种国际化的气息。但是,除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3家以外,其他银行所提供的英文财务报告的年度都是2000年以前的,说明更新速度比较慢。

6.报告的年度不同。大多数银行只提供近两、三年的财务报告,多的也只到1997、1998年,跨度只有4、5年。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开始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

7.各个年度的内容、格式差别较大。各银行提供的报告基本上是近两年的比较详细,更早的就很简单。而且,报告的内容越来越详细,格式也越来越规范、复杂。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银行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银行信息自愿披露范围的不断扩大。

8.不少银行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15家银行中除了上市的4家银行外,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和福建兴业银行3家提供了现金流量表。这可能是银行自身就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也可能是银行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披露。如果是前者则说明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或者说会计工作水平比较差;如果是后者则说明银行存在信息的选择性披露问题,即只提供按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比较好看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不提供按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

9.大多数提供了审计报告。许多银行为了显示其所提供报告的权威性,提供了相关年度的审计报告,有11家银行提供了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占总数的73.33%.其中上市的4家银行还提供了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但是,对于审计报告的披露形式是不同的,一种是HTML格式,可以在网页中直接浏览,这样做突出强调了审计报告的作用,更引人注意。采用这种方式的银行有6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另一种是包含在下载的财务报告中,而不能直接在网页中浏览,采用这种方式的银行有5家: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四、存在的问题

1.银行会计信息网上披露基本处于自愿阶段。目前,只有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网上披露有规定,而对于一般的银行并没有规范可以执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网上披露尚处于自愿阶段,这也是导致许多问题存在的原因。

2.披露的内容和程度差别很大。虽然大多数银行在网上披露了自己的财务报告,但是披露的详细程度差别很大,一些银行只是提供了简要的财务数据,另一些则提供了详尽、完整的财务报告。由于网上披露尚无统一规范,银行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披露自己想披露的信息,这对包括广大投资者、存款人在内的社会公众是不公平的。

银行会计论文篇(10)

银行会计电算化从发展过程看,通常分为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电算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由低到高的递进过程。每一阶段电算化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所谓银行会计电算化设计风险就是指在实现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因考虑不周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弥补困难、花费大、有一定潜伏期、影响全局等特点。设计风险表现的形式、反映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反映在硬件上,比如内存不足,这主要是当初会计电算化仅考虑某个部门、某种业务,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从战略的角度来选择使用硬件设备。有的反映在软件上,比如软件设计功能欠缺,这主要是程序开发人员不熟悉、不把握业务人员实际需求或业务人员对电脑所提需求被遗漏、监督认定不够造成的。

在实际中,反映在软件上的设计风险要比反映在硬件上的设计风险更常见。以某行开发使用的信用卡业务核算系统为例,该行应用程序的开发是委托深圳一软件公司,开发时由于仅从信用卡业务考虑,结果造成该系统会计核算的“单腿跳”,所出的账表无法满足会计核算的规定和要求,给信用卡业务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并被政治修养不高的员工钻了空子,造成了该行经营的较大损失。再比如全球都在关注的电脑“2000年问题”,这也可以归入设计风险,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对银行会计核算造成重大影响,给银行经营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控制和防范会计电算化的设计风险,重点应放在事前。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是要注重硬件选择的长远性,必须经过技术论证、业务发展论证;二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规范性,必须在符合现行会计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实际业务需要;三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前瞻性,必须充分估计以后可能出现的变动,必须考虑解决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必须提供灵活多样的参数维护手段;四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科学性,必须有编制规范及内容齐全的文档资料,必须留有必要的数据接口和程序接口;五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推广的程序性,必须有开发需求认定,已完成软件理论认定、已完成软件实际测试等环节和手续。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几十年来,计算机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电子计算机主要内部元件经历了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阶段,而且表现在CPU、BUS等内在功能的提高以及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断更新换代和升级。同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认识和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人员越来越多。所谓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就是指在实现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因技术水平不足或过高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阶段性、时期性、变动性、局限性等特点。

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主要反映在软件上,尤其是应用软件。以手工和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为例,可发现因技术水平不足而对核算的影响。

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

上述两个结构框图见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54页、55页),书中将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视为“打破了原有手工业务流程的框框”。事实上,会计手工核算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和明细二条线核算是会计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相反,按照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实现的会计核算电算化,虽然也生产出类似手工核算的综合和明细核算账表,但它生产出的综合和明细核算账表会始终保持一致,因为它已失去一条线,因此也就失去了明细核算账表对综合核算账表通过两条线记账所实现的核对监督作用。

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还表现在因电子计算机使用人技术水平提高而利用软件设计、开发者技术方面的局限、漏洞等作案,比如破译电算化系统本身的防卫功能,在账户系统中盗用他人账户资金,在自动提款机上盗取他人资金等等。

控制和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技术风险,贯穿于电算化工作的始终。我们一是要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使用程序版本;二是要不断改进、变换和提高系统本身的防卫功能;三是要不断提高数据加密水平和手段;四是要保管好重要的文档资料。三、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效的管理计算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各单位应根据硬件的结构体系选择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操作系统。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是指依附于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因操作应用软件不当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多发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

银行会计电算化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核算方式,同时对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操作上看,要求业务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岗位培训才能胜任交付的工作,同时上机时必须依规程进行操作。从思想上看,要求业务人员必须有高度自觉的安全防范观念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就会出现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

由于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具有多发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因此,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属于无意操作风险,如因工作粗心大意误输机、漏输机、重输机等,这种情况下常常会造成结算事故或给银行经营带来损失。有的属于有意操作风险,这主要是银行内部犯罪分子通过窃取他人密码或本人通过某种操作方式,单独或内外勾结达到侵吞国家财产、占用或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操作人员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操作风险,是一种犯罪行为,通常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巨大。

控制和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风险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操作控制方式来实现。目前,最常见的控制方式是特殊业务通过授权完成,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涉及全部业务。,另一种方式是二次录入,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监督发现问题滞后,容易失去防范有利时机。笔者比较倾向于机上覆盖式复核同授权及二次录入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操作风险,所谓机上覆盖式复核就是电脑操作也分为经办人、复核人两个岗位,经办人员进行业务录入后不能进入复核系统(会计系统),复核人员不能进入经办系统,经办人员的业务只有经过复核人员的要点式覆盖,并经确认后才能进入会计系统。

四、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建立健全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银行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维护银行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生损失和跑冒滴漏,防止失误和及时纠偏,是弥补设计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所谓银行电算化管理风险就是指银行在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无意性、依赖性、诱导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上一篇: 中职德育论文 下一篇: 结构主义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