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35

儿科护理论文

儿科护理论文篇(1)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①改善护理理念。贴心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服务理念,基于护理过程,均需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例如以亲切的方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等。

②掌握护士心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是否良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护理的效果。因此,护士长需充分了解并掌握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在尊重、理解并包容护理人员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规避消极心理,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③重视管理环节。在患儿出入院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均需要做到细心。应对患儿的病因、病史、个性等有一定的了解;护理人员自身需具备高素养。

④强化细节管理。以定期的方式组织护理人员对病案进行学习及讨论,对所存在的护患纠纷进行细化分析,进一步对护理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总结。对发生在患儿身上的紧急状况及重点护理环节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制度与防范措施,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安全教育。

1.3评判标准

①儿科护理质量评判标准:满分100分,分为三个等级,≥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

②在护理满意度调查过程中,由患儿家属代替进行问卷调查。

③患儿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患儿例数+满意患儿例数)/N×100%1.4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细节管理指的是对细节进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控制、延伸、补充、完善、分析以及辨认等。进一步充分落实管理战略,并在此基础上使组织的效益及执行力得到全面提升。细节服务能够让护理服务更具系统化,也能够体现出医院护理服务的进步及发展。细节管理的核心理念便是“以人为本“,实现最大化地对患者负责。在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增加细节管理,能够使护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医疗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护理理念也呈现了逐渐更新的势态,在细节方面的问题被暴露的情况下增加细节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潜能,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及热情度。本组研究所提到的常规护理较为传统,不能很好地了解患儿各方面的细节情况,比如:心理状况、遵医行为及满意度等。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细节管理,则能够完善多方面的工作,包括了改善护理理念、掌握护士心理、重视管理环节以及强化细节管理等。另外,在实施细节管理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注重自身整体素养的提高,以此为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儿科护理论文篇(2)

选择儿科门诊与住院患儿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3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5.4±1.3)岁。纳入标准:(1)非危重症,高致死性疾病,如急性脑膜炎;(2)非特异性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发育不良;(3)患儿家属正常,无特殊人格;(4)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按照入院顺序,按照挂号数字奇、偶性将患儿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各20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家属陪护情况、病种、门诊或住院收治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医院儿科门诊与住院护理管理办法,按照病种执行相关护理路径,主要内容包括接待、辅助诊断、门诊用药、对症护理、体征监护等。

1.2.2观察组

强调人文关怀,在门诊观察室、输液区、病区等区域划定人文关怀区。事前组织护士进行培训,组关怀护理小组,学习掌握基本的人文关怀方法,对象为患儿及其家属,针对护理路径制定相应的人文关怀策略,主要内容如下。(1)转变观念,以患儿为中心开展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做好舒适护理,关注细节,如伴有发热,预见性采取抗发热措施,而不是先办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如候诊区患儿已入睡,可安排至角落休息,待排号后由护士专门提醒;做好区域管理,如安排护士做好候诊区管理,逐一记录患儿症状表现,询问病史,提供热水、保温袋;培养护士高度责任感,护士应感同身受,以对待晚辈而非对待患者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2)做好技术性操作人文关怀:许多患儿害怕扎针、输液、吃药、住院,开展临床技术性护理时,应注重手法,尽量减轻患儿痛苦,同时给予言语关怀、抚触,采用言语激励促患儿配合;鼓励家属陪护,传授家属基本的护理技巧,如伴有消化道不适患儿,应做好护理、温度护理,减轻肠道刺激。(3)做好家属人文关怀:陪护家属多为父母、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关心则乱,护士应换位思考,给予多方面支持,包括:具有预见性及早发现、处理急重症;客观真实的阐述患儿情况,不拖沓;热情接待患者,以自信的言语、真诚的态度促家属镇定、镇静,以达到有效沟通,及时掌握患儿病情;及时处理诊治期间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患儿突然哭闹、自述疼痛刺激等,不推卸责任,及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满足患儿及其家属合理需求,如部分家属觉得候诊室较冷,可给予适当保暖措施,部分家属觉得等候时间过长,可安排医师给予预处理;纠正家属错误行为、认知,护士应从职业角度出发,纠正家属错误行为、认知,如部分患儿病情相对较轻,并无输液需要,但家属仍要求输液,不应敷衍了事,随意答应,应有理有据的阐述药物治疗可行性、输液可能带来的风险等,若家属仍执意要求输液,再通知医师进行宣教,若仍要求需要,才考虑输液。

1.3观察指标

患儿不依从率(如皮下注射时哭闹、拒绝服药等),门诊患儿病情加重、恶化转住院率,输液率。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儿不依从率15.5%(31/200)、门诊转住院率10.56%(15/142)、输液率41.0%(82/200)高于观察组6.5%(13/200)、门诊转住院率3.5%(5/140)、输液率35.0%(70/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儿科护理论文篇(3)

抽取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2010级护理专业2个班、助产专业2个班学生共计240名,其中女生230名、男生10名,年龄19~21岁,平均20岁。每个专业中随机将其中一个班分成实验组,另一个班分成对照组。两组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时数相同,均已完成基础理论课、基本护理技术和部分内、外、妇产科护理等课程的学习。两组学生年龄、基础理论课和部分完成的专业课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构建模拟病房。

在我校护理实训中心内设立儿科模拟病房。儿科病房的设计邀请了本市三甲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院的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儿科护士长的参与指导,达到高度模拟临床实际场景。为了突出病房设施,购置了儿童病床,设置了婴儿沐浴间和抚触台,配置了临床常用的儿科护理设备,病房效果活泼可爱、温馨舒适、安全适用。

(2)教师集体备课。

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任教师定期集体备课,按照临床实际共同设计情境教学方案,编写儿科典型案例。每个案例设置5~6个实践情境,不同情境体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3)教学设计。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为26学时,分13次进行,每次2学时。每个专业中实验组实训学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18学时,要求学生以项目的形式练习并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每一项具体操作。第二部分8学时,在所有的单项训练结束后,组织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的综合技能情景模拟训练,分4次进行,每次1个案例。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操作授课方法,即教师边讲授边示教操作———学生练习———抽查学生演示———教师点评。

(4)情境教学实施。

两个专业中实验组第一部分的单项操作练习包括体格测量、配乳与喂乳、更换尿布、婴儿沐浴、婴儿抚触、温箱操作、光照疗法、口服给药、儿科约束法、头皮静脉输液、臀红护理等,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需要时教师点拨指导。第二部分的情境模拟训练,将学生以班为单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名学生。教师提前1周将已设计案例的内容、实践情境、学习目标、思考的问题、要完成的任务发给护生。每组护生自行分配角色,分工合作,提前讨论与练习。1周后在模拟病房开展实践情境教学,护生自己布置场景、准备用物、执行医嘱,根据情境提示为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并完成操作。每个任务由2~3名护生完成,其余护生负责点评,完成所有情境时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角色。教师做好全程组织,关键处给予启发、引导,将医学知识、人文关怀和护理技能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情境训练结束后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5)教学效果评价。

①课后发放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②儿护实训教学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效果评价,共10项条目,学生以“是”或“否”作答;③实习前进行校内案例综合技能考核,将学生以班为单位,每班分10组,每组6人。考试时每组派1名学生随机从6个案例中抽取1个,由本组中6名学生共同完成该案例的情境设置、理论知识问答、用物准备、整体护理,每位护生完成1~2项具体任务,教师组针对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分;④学生下实习点儿科实习完毕后,发放儿科实习问卷调查表,共7项条目,以“是”或“否”作答;⑤儿科实习完毕后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二、结果

(一)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调查

课后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见表1。护理专业实验组中护生对儿护实训情境教学的满意度为95%,对照组对传统实训教学的满意度为73.33%;助产专业实验组中护生对儿护实训情境教学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对传统实训教学的满意度为70%。调查显示两个专业实验组护生对儿护实训情境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二)教学问卷调查

儿护实训情境教学结束后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两个专业实验组护生普遍认为情境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对儿科护理特殊性的认识,培养了临床综合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提高了护患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了儿科护理综合技能。

(三)校内案例综合技能考核

两个专业实习前均进行校内案例综合技能考核,算出每班学生的平均分,结果见表2。每个专业实验组护生的综合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优于对照组,证明实训情境教学效果良好。

(四)实习后问卷调查

学生下实习点儿科实习完毕后,发放儿科实习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情境教学对两个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临床角色转变迅速,儿科护理实习积极性高,能较快适应临床工作流程,实习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衔接良好,护理患儿时操作熟练规范,能较好的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护理患儿时体现出了应有的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提高了护生临床适应能力和总体应岗能力。

(五)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访谈

护生进入儿科实习后,对部分实习医院的儿科带教老师进行了访谈。两个专业实验组学生的老师一致反映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求知欲强、适应性好、应变能力强、护患沟通恰当、责任心强、护理操作技术较熟练。对照组学生的老师普遍反映学生学习认真但较被动、临床适应稍慢、处理问题欠灵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访谈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实训情境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操作教学。

三、讨论

情境教学法将专业理论、护理技能、人际沟通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其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把临床问题角色化,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元素。

(一)教师方面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及时了解临床最新的动态,做好实践知识与临床的接轨。除了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了教学需要还要查阅大量有关资料,才能选择合适的素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同时,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驾驭整个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根据真实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面

情境教学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分析与归纳锻炼了自已,也从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论述与发言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争取给每位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将人文知识贯穿在整个情境中去,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专业价值和内涵,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情境教学推进了体验性的学习模式,是提高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提升临床思维与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学生方面

(1)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到自己面临的不再是书本而是活泼生动的案例,自己作为护理或助产工作者,要解决存在于现实工作中的健康问题,使教学更贴近临床,这样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变学习知识为学会学习。

(2)情境教学提高了护生的总体应岗能力。

情境教学强调在环境中教学,综合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模块教学、护理核心能力教学等方法,呈现了临床实际工作情境。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角色情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护生的潜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操和护患间的人文关怀,从而缩短实习时的临床适应期,能尽快融入儿科护理工作。

(3)情境教学培养了护生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是护理工作重要的职业素质。通过小组间成员的相互配合与交流,既增加了相互了解,又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为在以后工作中与同事的通力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儿科护理论文篇(4)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68名护生作为对象。入选护生均为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护生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名。对照组年龄19~24岁,平均(21.5±1.4)岁;专科21例,本科13例。观察组年龄18~23岁,平均(21.1±1.3)岁;专科22例,本科14例。2组护生、带教护师、护理服务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对照组选用一对一传统带教方法。由科室带教老师专人负责护生实习教学,以实纲作为根据实施教学活动。实习教学结束后进行理论、实际操作考核。观察组在实习教学期间选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具体实习教学方法如下:在护理部指导下,儿科护士长、总带教教师以医院实际情况、专科特点以及实纲作为根据编制儿科临床带教路径表。由儿科带教老师专人负责实习教学工作。见表1。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生专业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护理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成绩以及护生对实习带教的满意程度。

1.4效果评估

实习结束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专科知识、护理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实际护理操作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为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成绩均为百分制,综合成绩低于70分为不合格,80~89分为良好,高于90分为优秀。应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评估护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凭借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教学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生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实际护理操作考核综合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可提高教学流程的规范性,增强带教的系统性[2]。在实习教学中应用临床教学路径时,是以时间作为纵轴,带教内容作为横轴,规定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执行方式,使教学计划各个环节均可得到规范,可提高带教工作的流程化和标准化。同时,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应用可促进护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进而提高其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临床教学路径将实习目标明确,教师可直接按照教学路径表开展带教工作,大大降低了带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进而可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增强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3]。此外,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实习教学,还可提高实习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临床教学路径的实施注重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不断提出改进措施,使教学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促进护理实习教学质量实现全面提升。在本次研究中,在观察组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后,该组教学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生对实习带教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可促进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作者:钱小芳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论文篇(5)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9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3±1.1)岁。同时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47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4±1.1)岁。两组患儿在体质,平均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儿科常规基础护理,如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而观察组再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指导患儿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有些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不了解,甚至不参与,这可能导致实际护理质量下降,故家庭中心式护理要求家属共同参与患儿的护理及治疗,并对家属情绪进行管理[2],同时优化教养模式和家庭环境,使家属起到榜样作用。②疼痛的护理。在常规疼痛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也需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疼痛的处理,如当患儿疼痛来临时,患儿家属首先需平静心态,再可通过向患儿讲故事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以减少患儿体验疼痛的时间[3]。③其它。在脑瘫,肾病等其它慢性疾病的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可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护理,如何进行心理沟通,从而提高患儿家属的保护意识,以控制患儿病情,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1.3效果评价

治疗结束后对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几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非常满意51例,满意31例,一般15例,不满意4例,非常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81.2%;对照组非常满意31例,满意21例,一般29例,不满意7例,非常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57.1%。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儿科护理论文篇(6)

二、儿科护理人员不足

对于医疗护理这一职业而言,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伺候人的职业,大部分人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加之儿童护理工作繁琐、难度大,所以儿科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足、资源相对匮乏。基层护理人员工资待遇较低,也是造成基层儿科护理人员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合同制,属于事业编制外的人员,相关的福利也不能享受。所以大部门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护理人员都是临时性的,只是在基层医院实习几年,然后一旦有更加合适的工作机会,就会离职。我接触的一个儿科护士,业务能力和人员素质水平很高,自己也很喜欢这份工作,但由于工资待遇太低,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离开她喜欢的岗位,她曾经和我说过,如果她哪怕属于编制内的人员,她也不会离开的。

针对基层医院儿童护理的困难,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三、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业务能力

平时加强对基层医院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作为医护人员的领导,应在科室里进行医护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员工创造更多良好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技能评比练赛活动,以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于医护人员,要抓紧每一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医疗护理工作中,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加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加强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作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领导,要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该岗位的重要性,尤其在处理复杂的医疗护理问题时,作为领导要信任自己的下属,给予更大的支持,尽量少去批评自己的下属。对于医护工作人员而言,在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面对各种复杂的挑战,不要紧张,每一次挑战是自己成长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的突破自己。

五、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作为基层医院领导而言,应该注重对护理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给儿科护理人员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医院的领导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于优秀的护理人员提高其薪酬或给予相应奖励。对于繁琐的医护工作,医院应定期举办相应的文体、娱乐活动,使医护人员身心得到放松,让医护人员感受到温暖,积极营造和谐温馨家庭般的工作环境。

六、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医院的投入

针对目前基层医院条件差,配套设施不足的现状,政府和卫生部门应该加大改善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等。本人在基层医院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护理人员离职的主要原因,不是自己的工资水平低,而是没有拥有一个正式的事业编制。对于不能解决编制问题的医护人员,政府和卫生部门应该增加该部分人员的薪酬和补贴,以防止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流失。

儿科护理论文篇(7)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32例儿科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每组例数均为66。观察组中男性患儿39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在1~12岁,平均年龄(6.35±2.57)岁。住院时间在1~3周,平均住院时间为(2.57±0.79)周。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患儿30例,年龄在1~11岁,平均年龄(6.03±2.14)岁。住院时间在1~4周,平均住院时间为(3.46±0.57)周。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在常规检查后,实施常规的体征检测、药物皮试等,在完成静脉输液后,护理人员将针拔掉。护理组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正确的静脉留置针护理

首先定位大小合适、弹性好、利于穿刺的血管,合理选择安全性良好的留置针,儿科一般用24G,输血时用18G。在穿刺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血管备皮后,采取0.5%碘伏消毒穿刺局部皮肤3次,75%的酒精消毒2次,并连接留置针与输液管,护理人员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留置针针柄,在与静脉呈30°角度下缓缓刺入,在出血后再进针2mm,固定外套管后将针抽出,在用透明贴膜固定软管。留置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封管,以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儿科护理中大多采取生理盐水封管,具有明显的安全性、简单性。最后合理控制套管留置时间在3~4d内,以减少感染机会。

1.2.2并发症护理

在留置护理期间,采取75%的酒精消毒穿刺点,留意是否出现红肿、渗出等情况,拔除重新穿刺,保持穿刺部位清洁等。如出现堵管情况,应该加强封管处理。静脉炎发生大多与长期一个部位静滴药物相关,应该给予患儿局部热敷。如压膜不透气时间长,患儿可能会出现压疮,可在针柄下垫少许棉絮,适当减轻对皮肤的压力等。如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并发症预兆,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处理,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2.3加强健康教育

在护理中可通过口头宣教、多媒体宣教、书面宣传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儿及其家属宣传疾病相关知识、药物知识、护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等,同时,说明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措施,提高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落实换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完成护理后,护理人员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在护理情况,分值在0~100分,最终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成功率,对比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留置成功率

护理组患儿穿刺成功65例(98.48%),对照组患儿穿刺成功54例(81.82%),两组患儿留置成功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护理组患儿出现渗液0例、堵管0例、静脉炎1例、皮肤过敏1例、感染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对照组患儿出现渗液1例、堵管2例、静脉炎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程度:护理组对输液、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等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患儿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比较差,在静脉穿刺中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增加患儿痛苦程度,提高静脉穿刺的重复率。在多次静脉穿刺中,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护理难度,不利于临床护理的顺利展开,需要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难以缓解患儿疼痛程度,静脉穿刺操作不当,增加感染风险,降低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等。另一方面,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有创操作,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才能防止感染现象的出现。在全面观察留置针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观察要点,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①渗漏:由于穿刺不恰当,患儿对治疗的不配合,针头固定不当等因素都会造成血管外渗漏。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热敷患儿肢体,采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高渗性药物等。②堵管:正确封管有利于防止堵管,在输液过程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可轻捏挤输液管,或推注少许生理盐水。③静脉炎:药物的刺激、多次穿刺,细菌感染等因素会引起静脉炎,因此,应该及时拔针,采取庆大霉素液湿敷进行局部消毒等。④皮肤过敏:患儿皮肤细嫩,容易出汗,渗出液和胶布的刺激会产生过敏。因此,应该及时更换胶布,局部涂百多邦软膏进行处理过敏症状。⑤感染:留置时间大多控制在3~4d内,以降低感染发生率。儿科护理对健康教育、护理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发症处理措施等。如患儿在护理中出现留置针脱落,需要重复次穿刺,将不利于临床护理的顺利展开,因此,在护理中必须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加强巡视,在第一时间处理护理中出现的问题,避免患儿出现损伤,确保护理安全。同时,为患儿创建良好健康的护理环境,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以增强患儿对护理的配合程度,促进病情恢复等。在本研究中,给予护理组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通过以上研究表明,护理组患儿穿刺成功率高达98.48%,渗液、堵管、静脉炎、皮肤过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且对输液、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等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儿科护理论文篇(8)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和紧张:

1.1.1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1.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怀疑和不信任

1.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2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3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护理措施: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

3.1.3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3.2.2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3.4.1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3.4.2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4.3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4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几点:

4.1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儿科护理论文篇(9)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2013年儿科收治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我院2010年儿科收治常规护理的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男性患儿55例,女性患儿45例;年龄为2~11岁,平均(6.1±0.3)岁;住院时间为6~34d,平均(16.2±2.1)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则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住院环境

给患儿营造一个舒适且具有安全感的住院环境,要充分考虑到其均为儿童,在布置医院环境的时候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不安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对治疗产生的抵触感。由于病房对患儿而言属于陌生的环境,因此要有适当整改,让其在病房能够感觉到舒适安心,降低对医院的恐惧感,只有消除患儿对治疗以及护理的抵触感并积极配合,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1.2.2沟通交流

护理人员在和患儿的沟通过程中需要针对其自身年龄和心理特点,一般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与其年龄相对应的认知能力还有沟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护理人员和患儿在沟通时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脸上时刻保持微笑,语气要平缓吻合,保持耐心和爱心,降低护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2.3提高服务质量

应做好对患儿的一般护理,如果医院设置有饮水机的应该24h提供患儿及其家属饮用水。备用各种类型的退热药物,在未交费前可以先执行药物缓解处理。对患儿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最大程度做到全方面服务的要求。做好健康宣教的工作,例如同样表现出腹泻症状的患儿,由于季节还有年龄的不同,其诱发因素以及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要针对患儿本身的综合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法还有饮食构架,让患儿家长了解同样临床症状使用不同治疗方案的原因,以免患儿家长在交流时产生疑惑。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收集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更具优越性。

儿科护理论文篇(10)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对护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整体护理在临床中应用,对护士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1]。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本,以满足患者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非常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科患者的整体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要面对患儿家长,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患者有着直接影响。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就儿科护士素质的需求笔者浅谈几点心得。

1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1.1护理理念的转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与推进,护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既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疾病的变化,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变化,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另外,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文因素越来越多,这样对护理人员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就得随之发生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尤其在儿科护理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儿科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感受,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热爱护理事业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要富有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以及患儿家长的紧张、焦虑的心理等因素,因而,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2增强服务意识在儿科护理除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积极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从人文角度来看,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在设置应以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壁上挂置儿童喜爱的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床上的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惧心理,此外,还要设置患儿随时便捷与护士的联系设备。其次,护士还要扮演着如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角色。善用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摸、搂抱,善于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再次,增加丰富人性化服务项目,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温馨的祝福或是自作的小礼物,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2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2.1专业素质提高良好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可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如护士参加社会举办专业继续教育学习,增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护理查房、业务研讨等动态学习,拓展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与临床实际经验;另外可通过进修学习,课题的研究及学术交流,掌握新动态、新观念、新发展、新成就。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实际工作的,实践是获得各种知识的来源,也是验证理论知识唯一的标准。每天护理工作中,首先护士长、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了解患儿病情、睡眠、饮食及用药等反应,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医生查房时,责任护士及时反馈患儿病情,做好对病因诊断、治疗护理分析意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培养护士对患儿分析评判思维的能力。同时责任护士经常与医生沟通共同讨论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另外,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2.2心理素质提高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焦虑、不安心、恐惧心理不仅要具有耐心,承受心态,更主要的是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有效沟通技巧和方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及对医护工作中存在的疑虑。多年来工作养成在病房巡视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每一患儿及家属的变化,仔细分析他们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每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都会诚恳和蔼与家属说:我们将会尽最大努力,尽情患儿的痛苦,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等良好的护士形象。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护患处在和谐欢笑之中。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人文修养、善于沟通

上一篇: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 下一篇: 写艺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