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5:45

高校行政论文

高校行政论文篇(1)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加强校内教学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生要完成一个手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织气氛决定了组织的发展。对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进行研究,有利于管理者了解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的内部组织特点,从而为制定具体措施来改变和影响组织气氛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止2014年7月9日,我国的高等学校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增长率为2.18%,比2013年下降了0.63%;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77%,呈逐年增加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校数量非常大,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的结果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另外,从2014年的我国高校数据来看,未来民办普通高校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在高等学校的比重也会逐渐上升。民办普通高校的加入推动了教育市场的改革,加大了公办高校的竞争压力。公办和民办高校要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就要重视行政管理,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的研究

(一)研究思路

首先,将国内外的组织气氛维度的学说进行比较整合,选择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气氛维度因素。其次,根据选择的气氛维度因素制作调查问卷的题目。考虑到调查的深度,此次调查的维度因素控制在5个左右,调查问卷的总题目数控制在40道左右。再者,选择合适的样本高校,向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二)研究方案

1.组织气氛维度因素选择。根据对国内外的学说研究中的因素进行对比,发现领导支持、领导方式、士气、激励、冲突、绩效、人际关系、管理制度、控制过程九个因素的出现频率比较高。本文选择这九个因素来进行研究。然而,根据研究思路,需要缩减到5个因素,因此要对这九个因素进行研究。从性质来分析,冲突属于人际关系中的范畴,而领导支持其实是领导方式中的一部分。从因果关系分析,士气是激励的结果,绩效是激励的出发点,因此冲突可以归入人际关系当中,领导支持可以归入领导方式中,而士气、绩效都可以归入激励的研究范围。经过合并后,九个因素可以缩减成领导方式、激励、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和控制过程五个因素。

2.调查问卷阶段。首先,根据选择的五个维度因素,制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为40道,平均每个维度因素8道题目。其次,考虑到群体组织气氛维度在一定区域内的稳定性,调查对象要选择同一个区域内的高校来进行,对象数量尽量比较多。最后,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从各高校中的行政管理群体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向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记录问卷的发出数量。回收问卷后清算问卷数量,清除不合格的问卷。在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三、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结论的应用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五个维度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一个区域内的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进行研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本区域内的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对组织气氛的影响力排比分别是:控制过程>领导方式>人际关系>管理制度>激励。

高校行政论文篇(2)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修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双管齐下高校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坚持贯彻党的领导思想、科学的工作理念做起,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符合,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工作中坚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增强其驾驭和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此外,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各高校还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以使其知识更加全面,思维更加活跃,以较为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为师生提供贴心热情的服务。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其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一方面能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加严谨规范,营造出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确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借助考核与激励机制,也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加强了行政队伍建设,促进了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建设和个人修养,有效提升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修养。

高校行政论文篇(3)

1研究背景

一般情况下,狭义的行政管理是指行政人员通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工作,特指国家权力机关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广义的行政管理是包含一切事业及企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总和,是组织系统中包含了行政管理系统这部分的所有内容,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工作而言,应当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系统性的管理方法和思想,这样才能够使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现象逐步减少,从而使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通常,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内的高职院校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目标,通过相关的计划来实施行政管理工作。作为能够将管理功能充分发挥和展现出来的一个过程,行政管理有助于引导师生对于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得到很好地完成。总的来讲,高职院校所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有效进行行政管理的关键,因而科学化、合理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于高职院校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言是重中之重。

2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国内的高职院校所建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形成的,针对于这样高度集中的一种体制,容易造成较为集中的行政权力,最终也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种学校决策能力,基于此种行政管理行为所造成的行政权力不知不觉中占据了主导位置。此时,对于学校的学生以及教师而言,他们只具备一定的建议权,而并不具备实际的决策权,基于此,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定都必须通过学校的行政领导决定,以致教师在整个的教学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也就在这种长期的被动接受中失去了。另外,还有一部分的教师仅仅是为了职称工作,不惜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评职称这方面,而并非是努力地将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高职院校中所涉及行政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有着较高的地位和权利,都需要行政部门决策。在这种决策就能决定院校事物发展,并进一步影响教职工工资福利,甚至去留等命运的条件下,行政部门的定位就极其容易出现偏差,这便会使得行政人员很容易将自己放置在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位置,极易将行政管理最重要的服务职能忽略掉,最后使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严重影响校园和谐的氛围。目前,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无论是在管理水平上,还是在专业技能水平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这就使得素质高低不齐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的弊端显露出来,从整体上而言,行政管理者表现最明显的便是较低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有一部分在职行政管理者由于自己长时间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也没有主动进行学习和技能补充,使得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理念保守、陈旧,再加上自身管理能力的限制,最终影响到了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3存在于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弊端分析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特点不明显的办学方针、不够明确的办学方向以及不够清晰的办学定位等问题,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相关部门若不引起足够的注意并及时解决,整个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实施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3.1缺乏科学性的行政组织架构。现如今,国内众多的高职院校在管理结构建立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结构,其权力主要是向塔尖的位置集中,下层的权力较小,但是这样的组织结构往往是单一、呆板的,直接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交流。3.2落后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通常是在遵循政府相关行政单位以及行政模式下进行设置的,这样的机构设置明显带有“科层制”的特征,显然将其应用在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计划中会有差异性。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所建立起来的行政管理机制都没有制定专门的激励制度,这就使得行政管理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低下,自然会使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展开受到严重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本身的教育工作而言也是极其不利的,这会导致学校师生个性化的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3.3行政部门的职能和权限错乱。由于行政权力在高职院校中有着较高的地位,高职院校所需要处理的事务大多会受到来自行政机构方面的管制,长时间下来,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定位极有可能出现偏差,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部分受到忽视,自然会将师生的满意度调查工作摒弃,而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因为全校师生对于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满意度是唯一一个能够评价行政管理工作好坏的标准。对于这种模糊的定位状态会使得高职院校中所涉及的行政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地展开,师生也不容易对行政管理部门产生信任,最终自然会使整个学院日常管理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3.4高职院校中有限的行政管理专业化的水平。对于教育体制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而言,将现代专业化的行政管理手段实施在高职院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有几方面的专业化表现,如:行政管理者的专业化、组织机构的专业化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行政管理者的专业化。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行政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欠缺主要体现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由于大多数行政管理者是由教师担任的,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自然不具备有效的上岗资格,并且这种不专业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服务意识,这便使得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严重降低,从而使高职院校整个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

4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善策略分析

4.1绩效考核标准的改变。合理的人事管理方法措施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保障,特别是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是高职院校中行政管理者做出准确评价的重要标准。若想建立更好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转变,应当按照岗位实际的需求来将行政单位考核的标准制定出来,以此来对行政管理者的工作表现进行科学化的考察和评判。还应将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出来,以此来调动行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情况下绩效的分配制度是按照以岗定薪、按劳分配等原则进行的,主要依据岗位工资以及津贴等内容进行。因而,各个高校内部应当采取校内结构化的工资发放形式,将国家政策性的补贴和工资结合在一起用于分配,随后再重新分配课时费和岗位津贴,并将全校教职工工作的收入以及岗位的职责,还包括工作业绩等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措施。4.2行政管理者服务意识的强化。高职院校应对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优化,招聘专业的、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定期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积极主动地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奖励机制,以便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服务氛围。4.3优化组织结构。高职院校之内的行政管理体系务必将精炼的组织结构视作是一切工作的支撑。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当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构架打破,减少管理层级,建立简单灵活的组织机构框架,减少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这样还能有效减少信息沟通的过程环节,不仅节省了交流时间,而且能使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的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时代的发展下,办学宗旨不断扩展,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办学教学体制也需要跟着变革。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宗旨,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建设,因为系统科学的行政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特别是在行政管理工作展开的过程之中,各个高职院校都需要从全局的利益着手,只有在本身教育特点以及发展特点的有效结合之下,才能够将公开、公正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从而为营造美好、和谐的校园氛围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杨丁懿.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王娓娓.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消除对策[J].文教资料,2009(25):237-239.

[4]区扬.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29-230.

[5]伍爱春.“鱼骨图”分析法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中的运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2(6):78-80+83.

高校行政论文篇(4)

2、系级行政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

校系级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一个党政合一的办公室,直属系党总支和系主任领导,行政业务属校办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指导,系一级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应体现精干、高效原则。为了要实现系级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最大化,目前将行政管理工作的划分为下面五个部分:收集整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物资管理、资料管理、学生管理。如果能将这五个部分的管理价值最大化,那么就可以基本上实现要系级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2.1做好基层管理工作。

邓小平同志曾经特别强调“一定要把教育办好”。能否办好教育,能否担负起大力培养出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展我国科教事业和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系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可以说,高校系级管理工作者同样也肩负着培养人才和发展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重担。明确了高校系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和任务,做好系级管理工作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2.2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

只有具备了目标,管理者才能对目标进行管理,每个成员到要有自己的个人目标,此时管理者的任务督促并帮助每个成员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每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才能使学校总体目标最大化的实现。我国高校的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学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来源就是高校,所以高校的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才能、有政治觉悟和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各个学校的系在确定目标时,根据系行政工作的特点,作为执行者,首先要以高校的总目标为依据,要充分征求各个部门的师生及意见来确定本系承担的教学工作和任务。确定了之后,把工作和任务落实,选定教师,将工作分配给具体的老师,并督促和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当然在这个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需要一个行为规范,也就是规章制度,每一位管理者和老师都要以此标准来规范自己,因为如果由于没有严格的制度和岗位规范,就有可能出现到最后多数人完不成任务的情况,这些情况是出现过的,这些事实的存在也充分说明管理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2.3搞好协调沟通,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一个系的工作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它如同一个学校一样,虽然没有学校的事物繁多,但是其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并不比管理整个学校的事物轻松多少。这些工作涉及到行政管理事务、课程安排、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工作的纷繁复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把这些工作者忙的焦头烂额,所以要搞好系行政管理,管理者必须要有成功有效的协调沟通的能力,减少不同意见和冲突的发生,使大家多沟通、相互了解,这样才能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和工作能力,统一目标,提高整个管理机构工作效能。因此,讲究艺术和方法的协调沟通,有得利于提高工作成效。

高校行政论文篇(5)

高校行政管理客体涉及到学生、教师和职工三大群体。学生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需求、就业愿望等既是行政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信息,又是其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学术、科研的承担者。教学条件、学风建设、学术氛围、工资待遇、深造机会等因素极大地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行政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解决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高校行政管理客体的多样性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

2.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过程具有互动性。

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就是要调节高校人际关系因素的相互作用,把他们纳入教育所指引的轨道。在高校的人际关系因素中,管理者不仅实施管理,而且要接受来自教师、职工和学生的建议和监督。职工和学生不仅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管理者的管理,而且还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实现高校的办学目的。因此,高校的管理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管理者、教师、职工和学生四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3.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绩效具有难评估性。

[2]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结果的绩效考评相较于对教师的劳动结果的考评更为复杂性,不好操作。教师的绩效评估基本可以用两大维度加以测定,一是教学,即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数量与质量;二是研究,教师获得的研究项目或完成的研究成果。对这两者的评估都可以有比较硬性的指标,较具操作性。而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的评估从结果或行为的角度均很难做到统一的标准,难以评定,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好的绩效评估办法。

二、当前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机构庞大,“官本位”思想浓厚。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大多是沿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者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导致行政管理权力的泛化,造成对学术事务过多的干涉,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基本上是按照地方政府的模式设置的,如:校办、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处等,机构庞大,“官本位”思想浓重;二是行政管理的范围较广,多数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几乎统揽了从招生到分配,从专业设置到学科规划,从人员录用到职称评定、经费分配等所有的事务;三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过高,由于学术机构的成员大多由校长(院长)、处长或系主任等有行政职务的人员组成,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往往高于学术权威,学术管理权力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出现大学教授争当行政职务的现象。

2.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制不够和谐,管理理念落后。当前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一般采用校、院(系)两级管理层次,也有部分高校是校、院、所三级管理层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这种管理机制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管理机制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高校行政组织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权力分层、职位分等、层层节制、环环相扣,使所有个人都统一在一个法则系统之内,保证组织的政令通行,这是科层建制的优越之处。但是,这种机制在管理实践中更多地倾向于刚性管理,而将柔性管理置于一边,限制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人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成了一个机械的文件执行者,成了文件的奴隶。这种管理机制导致管理层级偏多、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3.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在制约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中,人的因素,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各高校都比较重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吸纳了一批受过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的人才。高校行政管理干部也积极适应变革时代的要求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到管理工作实际中,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观。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高校长期存在着轻视行政管理工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等现象),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总体还是比较滞后,管理者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普遍偏低,管理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4.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权力与学术权力矛盾失衡,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职能界限模糊。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行,组成高校特有的权利系统,两者既相互依存又互相排斥。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众多干预,建立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决策管理模式,排斥学术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决策;学术权力对行政事务过分介入,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决策管理模式,影响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按照规章制度高效处理问题能力。目前,多数高校执行的是行政、学术权力并行的整合管理模式。高校内部以行政权力的管理为主,以学术权力的管理为辅,学术权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从多数高校设置的学术性质的机构与委员会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经常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5.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较弱,依法治校观念不强。

目前,高校一些行政管理人员依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以行政手段行使行政管理职责的方法,在思想观念上不认同依法治校的观念,没有形成用法律来解决学校行政纠纷的观念和习惯,因此就导致出现了行政行为违法的现象。[4]同时,有些高校校纪校规缺乏合理性。目前,各个学校都有制定本校的校规校纪的权力,但是由于学校的某些规章和规定还不健全和完善,甚至有的校规会出现与法律抵触的现象,学校的校规规定内容超出了法律所授权的内容。还有,高校普遍缺少一个法律服务部门,在社会中存在着如调解委员会、救助中心、律师事务所这样的机构来解决纠纷,维护个人利益;但是,在高校中,我们却很少设立这样的机构,使有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救助。

6.行政管理信息化技术推进速度慢,行政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人工或半自动化的工作方式,其信息化的水平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推进缓慢,甚至在推进过程中出现停顿和搁浅现象。高校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资源不能实现校内共享,各个部门办公软件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安排,信息交流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内部行政管理改革举措

1.精简机构,加强管理监督。

首先,应对学校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整,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对于人员冗多的部门进行合并精简,减少管理的层次。与此同时,向院(系)放权,明确校、院、系的工作重心,强调校对各(院、系)的宏观指导,改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适当提高院(系)自和运作灵活性,充分发挥基层管理的最大功效。其次,加强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监督。重视校内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等传统部门的建设和工作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的快捷与透明,深系基层群众,通过如实反映行政权力运行走向,及时纠正行政权力产生的不良后果。2.转变观念,革新管理模式。首先,改变管理理念,让行政管理人员明确他们的存在是因为有教师和学生,全体师生是他们的“上帝”。行政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淡化“管”的思想,摆脱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思想,强化服务至上的观念。改变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当中,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为相关合作者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5]其次革新行政管理模式,将学校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弹性化、多元化。扁平化可以减少学校行政组织的层次,使决策部门尽量接近教职工和学生,直接为他们服务。弹性化可有效提高行政部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完成特定的服务目标。多元化比较有助于不同基本价值观念和不同的组织追求之间的矛盾的妥协。高校的结构越是多元化,其调和矛盾的能力就越强。3.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专业管理。首先,要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而且要善于结合学校和本岗位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树立起无怨无悔、敬业乐业、孜孜以求、甘于奉献的精神,投入感情,投入精力,方能有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其次,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特别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逐步推进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职业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同时,注意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增加懂法、懂经济的人才比重,使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第三,加强管理队伍培训,高校应为行政管理人员做好培训规划,确定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定期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采取不定期的专家讲授、学校内部各部门间优秀管理经验学习交流、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等方法,使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而且在个人素质、服务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4.强化学术权威,实现专家治学。

首先,要强化学术权威,高校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以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行使范围和运作机制,要让行政权力不再主导重大学术事务,行政权力要将学术事务决策权归还给学术组织。为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各级学术组织,并真正赋予其决策职能,选拔学术上有造诣、有责任心的教授充实到各种委员会中来,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其次,高校学术组织的构成需进一步优化,在高校学术组织中,“双肩挑”干部,其角色期望中的行政管理意识可能会影响委员会在学术管理中发挥民主管理职能。对此,我们应该淡化学术组织的行政色彩,体现行政和学术分工的原则,学术组织的成员应以学术人员特别是学术带头人为主,除了适当考虑学科的覆盖面以外,不应过多地为“双肩挑”人员预留席位,学校领导应不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第三,借鉴国外高校行政管理的经验,高校应成立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校治理委员会,一般学术建设方面的事务应交由学校治理委员会处理、决定,如教师职称评聘、项目评审、学科建设等,学校行政领导不予干预。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亦应广泛听取学校治理委员会的意见,并经由学校治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行政主管领导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制定上,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两者互不干涉,又互为补充,实现专家治学。

5.提高法律意识,实施法制管理。

首先,要坚持法制管理,要求高校内部行政管理部门自觉遵守《宪法》、《高等教育法》等一切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从严;要求高校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协同处理学校内部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问题;要求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及法制理念,自觉地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师生员工,尊重他们的权利;有效推进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文明校园建设。其次,要倡导道德管理,要求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每一个高校人的行为,善于把传承“师道尊严”的理念与创新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伦理化、精神化和道德化;要求在广大师生中倡导“自治和自律”的道德观念,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个人的道德感和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做到慎独自律、爱岗敬业。

6.实行电子行政,提升信息化管理。

首先,要进一步推动高校行政工作电子化、信息化建设,把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改变单纯通过文件形式的政务处理方式为现代网络技术处理方式,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以网络充当信息载体和传递管道,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其次,要开展信息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打破时空、地域局限,及时收发、处理、和传递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以实现高效、有权威的学校信息服务。同时,建设一个跨部门、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可以避免数据收集的重复,减轻工作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有序、有力的开展。第三,要建立信息管理安全体系,维护信息安全,为了更加有效和及时地应对信息安全问题,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完整、规范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地监督实施。除此之外,高校应配备专业人才负责信息安全维护问题。7.加强绩效管理,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6]首先,要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而人性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测评体系。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要善于把战略目标与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的发展目标有机衔接起来,帮助他们准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工作的不足,找到发展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更加有效地工作,达到开发行政管理人员潜能和提高绩效的目的。绩效管理,减少内耗,建立共同努力的合作团队,形成和谐进取的氛围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其次,要确立评价管理方法和标准,注重评估指标在反映行政人员职业身份特点等方面的信度和效度,真正做到在确保行政人员处于竞争环境的同时,保障其合法权益。行政人员的岗位职责与绩效计划尽可能地量化,减少绩效核算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通过绩效管理,达到优化考评指标体系,从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第三,尽量采用全方位考核方法,广泛听取和吸纳有关方面的意见,注意与行政人员的沟通对话,力求考评结果的公正与公平,进而达到改进工作、提高整体绩效和全面调动工作主动性的目的。

高校行政论文篇(6)

1、存在的问题

(1)高校民主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一直处于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当中,高校去行政化工作一直没有真正的进展。而当前我国推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度,实现的是民主集中制,但是在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过程中,缺乏对权力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校长负责制成为校长拍板制,民主会议成为走过场。同时决策的内容在落实过程中又存在着问题,由于决策缺乏民主参与,决策结果得不得真正的落实,管理成本高,落实效果差。高校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知识分子虽然在行政上没有高位,但是拥有学术上的权威,急需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官方的尊重。但是在高校,行政管理者处于高位,管理者之间以及与被管理者缺乏沟通,低位不平等,对被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2)行政管理工作强势,学术管理处于弱势地位

学术研究是高校最主要的内容,这不仅符合学术研究与传递的规律,而且也是被世界绝大部分大学所证实了的。因为知识的创新需要自由的空间与氛围,创新需要知识分子在学术上高度的独立性。而学术的独立性需要人格与工作的独立性得到尊重,行政管理不去挤占学术管理是最起码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挤压学术权力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学术研究的科学发展,学术服从于政治,服从于领导的意志,这是教育与科学的悲哀。久而久之,知识分子成为思想僵化、思维狭窄、缺乏创造力的学究。

(3)高校行政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部门工作的协调性是高效管理的基础。当前,高校在社会转型期的被动转型过程当中,对体制问题缝缝补补,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部分之间分工不明,工作协调性差。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眼睛向上看,一味迎合领导意志,对于下面则充满了官僚态度,部分之间遇到问题推诿,遇到功劳争抢,很多部门不是为老师学生服务,而是成为凌驾于师生之上的官僚机构,使得管理工作效率底下。同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例如:高校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与学校领导、辅导员与学校领导之间,教师负责教学,但是没有将相应的学生学习情况反映给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因而导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了解,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方面,虽然学校聘用教师为学生教学,但是,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缺乏激励,教师的工作表现不论好坏待遇差不多,因而可能出现有些教师消极对待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不够热情,最后影响的将是学生。最后是辅导员,其工作是最累的,不仅需要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学校下达的任务做出解决,学校领导对于辅导员的忽视也必将影响整个学生的管理工作。

(4)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队伍素质不专业,高校的很多行政干部都是老师出生,对行政管理工作不熟悉;同时,一些管理人员一方面要负责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有要承担一些课务,所以精力不够用。高校的行政管理具体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有的人文化素质不高,难以适应高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工作如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研管理、德育管理工作等等。例如: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日益增多的心理焦虑和障碍最理想的教育主体。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但是目前有的政治辅导员刚刚毕业留校或是由业务行政干部兼任辅导员工作,作时间不长,缺乏经验,对工作不熟悉,常常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学校辅导员工作量大、难度大,但是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这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分散了他们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

2、高校行政管理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1)团队创新能力下降

学校的干部与教师团队在行政化的体制下成为行政命令的执行者,而非知识的创作者;是职称与待遇的乞求着,而非道德与知识的拥有者。教师质量在道德与学术权力上的低位,影响了其教育思想与职业道德,在很多高校,教师成为功利主义的追求者,失去了知识分子清高的本质,大学的批判精神缺失,学术精神消失。教授彻底成为教书匠。

(2)学生的素质下降

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学生的思想与能力较差。大学生强调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依赖较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身体、心理素质较差,同时,缺乏自控能力和集体观念,与同学之间缺乏沟通,社会适应能力差。加上大学没有严格的约束,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责任意识与服务奉献精神。在教学质量上,学生规模的扩大造成质量的下降。学校扩招后,生源质量明显的不如以前,这就使原来的管理增加难度。学生的大幅增加,但老师数量没有增加,导致老师工作做不到位,对学生的管理表面化。高校教育质量的下降,导致学校难以捕捉到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与当期需求,难以调整学校教学管理与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全面,学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二.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改进的措施

针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的后果,新的行政管理改革应该以提高高校学术创新与学生素质提升为根本目标,构建体制健全、科学民主、高效通达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体系。

1.大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首先,要建立高效行政管理的民主机制,及早实行高校去行政化,重新定位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之间的关系,增强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与权力分配份额,保障让高校行政管理为学术管理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让行政干涉学术活动。其次,重新构建新的决策体系,实行民主决策,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实践证明,如果只由管理者决定管理内容和程序,而管理对象对此无权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愿,管理对象的许多与管理内容高度相关的信息就难以搜集,其合理要求也将受到压制。再次,行政管理单位做好“服务帐”,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加强至下而上的评价与督查比重与力度,让管理接受群众督查评价。在学术为先的学校,好校长已不再成为官员,而是一个学术的领头羊,是师生共同认可的服务者,一个具有民主风范的学术权威。实施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工作的分离。保障学术管理适当的独立性,提高学术管理的地位。

2、优化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结构

学生规模扩大后,高校管理机构逐年增多,长期的机构添加造成了机构的庞杂与混乱,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当前高校迫切需要对常年进行修修补补的机构进行重新洗牌。建议未来的管理方式由以往的增加管理层次转变为增加管理幅度,使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各个部门密切联系,统一协作,集权与分权相统一,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者角色混同问题,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实行层级管理体制,合理分配权力是一个良性的选择。具体来讲,就是要改革目前高校部门设置与职能分工问题,建立一个高校的层级管理制度与结构。面对新的高校管理工作的情况,要建立一种扁平式的网络化的层级管理运行模式,让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互相联系、有效运作。

3、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管理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各类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机会。其次,加强行政管理干部与职工的学习培训与督查。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作风与方法的改变。建立学习制度、反思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督查评价制度,让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满意的基础上。再次,实施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专业化工程,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领导任命必须确保懂得专业管理。减少一些教书不行、学术落后、一心做官的教师“退”入行政管理部门,减低了行政管理的水准。同时,引进一些专业人员到具体岗位中来,提高职工的素质。同时,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收益。

4.选择监督机制与绩效管理

高校行政论文篇(7)

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相对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而言的辅助性的但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相对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研究人员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如机构膨胀,人员臃肿;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到位;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等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要大力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以德行政,对实践三个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校的行政管理做到坚持以德行政,可以强化高校民意识,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教师、职工、学生等的意志为核心,可以理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效率,促进学校发展。其二,以德行政包括行德政和施德数两个方面。 行德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中公仆要求的体现。它要求管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干部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行政竹理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要善于、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方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只的这样,才可能在实践中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完成好管理任务。 施德教是用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因此,在施德教过程中,要把对教师、职工、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先进性带动广泛性,又通过广泛性进一步推动先进性,使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新境界。

高校行政论文篇(8)

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以德行政

高校行政论文篇(9)

1.1难点概述

2010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推出新举措: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剥离。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23位教授组成,除一位副校长继续担任委员外,其他校领导全部退出学术委员会。

在大学治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同时存在,共同对大学建设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学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在大学内部存在行政化倾向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直以来,高教界都在呼吁,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社会上对大学管理模式与现状的批判,其本质是大学的学术环境问题、内部的学术文化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宄和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如何克服高校管理行政化倾向?如何发挥学术权力作用,实现教授治学,提高教师积极性,改善学术氛围,成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一环。

1.2实践探索

近日,山东大学的一次普通校长办公会在高校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过去只有领导参加的校长办公会,这次请来了3位教师代表。

2010年12月28日,山东大学召开2010年第十四次校长办公会,特邀请教师代表黄少安、程林、陈哲宇3位教授参加。办公会研宄高校有关工作时,3位教授独立发表了意见,并提出建议。这一举动在教师当中引起很大反响,大家一致为邀请教师代表参加校长办公会叫好,纷纷要求通过总结和完善尽快将其形成有效制度。

这次校长办公会研宄讨论了10多件事,其中学术委员会章程、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岗位津贴绩效调整分配方案等几件事,都是普通教师非常关注的。在讨论“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议题时,黄少安、程林和陈哲宇分别就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人员组成、产生方式及工作机制等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制定学术委员会工作细则,把专家主审制与民主评议制结合起来,推动学术评价的科学化;二是建立学术委员会的退出机制,确保学术委员会由道德高尚、学术领先的专家学者行使学术权力;三是建立学术委员会的例会制度,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发扬学术民主、维护学术自由和创新的作用。

会后,黄少安、程林和陈哲宇谈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参与决策会议,尊重了教师的权利,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山东大学一位老教师告诉记者:“请教师代表参加决策层面的会议,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振奋,这充分表明高校决策机制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是高校践行‘教授治校’的重要体现,是克服当前高校存在的官僚化、行政化现象的有效措施。,’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表示:“以后要定期地邀请教师、学生代表参加校长办公会,听取师生对高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师生更多地参与高校的管理和决策,并形成一种制度。,’

2.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进措施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偏低在高校中,由于管理人员的增加,造成部分素质低下的人员混入到管理队伍中来,这些人每天只是消极的应付工作,缺乏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随波逐流。还有些领导认为,行政工作任何人都能干好,因此在人员的安排上,不考虑工作性质和个人的性格、品质、特长,这导致许多行政工作处于消极低迷状态,使得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的管理水平难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必须加大改革步伐,改变管理理念,改革组织运行机构,做好综合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做法为:

2.1建立长效的学习和培训机制,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行政管理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开展。而目前从教育背景来看,行政管理人员的本专业大部分是非管理类的。即使是管理类的,也并非涉及高校管理,所以这意味着行政管理工作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所以,各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培训。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通过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能胜任工作的人重用,不能完成工作的转岗、分流,最大限度的挖掘行政管理人员的潜能。

2.2创新高校管理制度

首先,人事聘用制度的创新。精干高效是今后行政管理发展的方向。高校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科学高效的选拔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定编定员,以岗定人,将机构精简到最小限度,实行岗位竞聘机制和管理合约机制。其次,创新考核分配制度。在分配制度上,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坚

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调岗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掘管理人员的潜能,有效地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最后,创新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和制度,使各项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用法规规范高校和个人,依法行政,使行政管理者有章可循。2.3明确管理工作目标,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2.3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是要加强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使行政管理人员摆正思想,端正态度,重视自身的工作,积极热情地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要重视现有行政人员的素质。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管理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新的服务技术,以新的思路、新举措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笔者对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益给出建议

3.1坚持政治学习、理论学习和业务研修,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己

学习是人们求取生存的自然本能,是人生生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一种事业要求,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精神追求,还是一种思想境界。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知识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会引起教育方式、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的重大革命。“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的传统权威观念将受到严重挑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完善自我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和求取自身生存,体现自我价值的必须措施。领导者更应从师生及社会的根本利益出发,领导师生学习现代化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做教育系统先进生产力的领头雁,在不断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一位成员互相促进,不断学习,从而得以“全面发展,

3.2树立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这是对高校工作重心的强调,高校中全部工作的中心环节中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高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义务之一就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领导和组织高校教学工作,坚持高校工作为主,是高校领导者的法定义务和主要职责。这也是高校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地方财政萧条和依法治教的格局尚未完全建立的现实面前,这一主旋律不断受到新的冲击或曲解。校长及其他高校领导与员工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清醒,深刻认识、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坚持奏响主旋律,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在高校的所有日常工作中要树立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各部门各环节的每一个人都要为服务和促进教学工作,实现办学目标,为“质量立校”而不懈地努力。当然,教学工作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德育内容,德育是贯穿和渗透于教学工作全过程的一项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核心就包涵有德育为首的意义。

高校行政论文篇(10)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

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

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

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四、结语

我国大规模开展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高职院校产生来看,有的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有的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以及民办新设改制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来源复杂和规模庞大决定了其行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只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作了一般的探讨,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须作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46-47.

上一篇: 职能策划论文 下一篇: 网站营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