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欣赏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1:00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1)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2)

1文学欣赏理解问题

相当数量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学欣赏的涵义,没有掌握正确的文学欣赏原则和方法,并且,虽身处丰富多样的文学素材中,却很难分辨佳作,难以理解作品具有文学欣赏价值的原因,难以作出合理的作品判断,更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赏析。

2文学欣赏心态问题

部分学生面对文学欣赏表现出一种庸俗化的态度,单纯地认为感性感受就是美感。在当前文学欣赏课的教学中,大多学生在处理文学欣赏问题时,仅仅以表面性的理解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难以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科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出合理评判,难以有效把握文学欣赏的美感。

3文学欣赏方法问题

相当数量学生没有准确掌握文学欣赏的正确的常规方法,难以从深层次多角度评判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问题,并且不能准确运用评判文学作品美感和价值的标准,以至于妄自揣度、主观臆断,仅仅以自身主观感受或个人喜好评判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导致不能把握作品的本质,只能得到肤浅的理解。

二高校文学欣赏课问题的成因

1学生文学素养存在差异

院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十分复杂,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基本文化素养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其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差异使学生在文学欣赏课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在与年龄不匹配的理性判断能力和直觉能力,相对于理性评判,更倚重自身对表面层次的理解。

2文学欣赏课教学缺乏科学性

高校文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表现为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模式。相当数量的学生会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置于专业课学习,欠缺对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投资及动力,以至于在文学欣赏方面能力不够,后劲不足。学生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常常以主观感受取代科学方法所带来的欣赏价值,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3社会需求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层面而言,无论是现今的教育体制,还是社会需求,都注重于应用型人才,因此,表现在院校之中,即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审美教育。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和网络文学也空前繁荣,但是此意义上的繁荣与发展受益于商业模式的运作,至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则难以得到保障,这一现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向欣赏。

三高校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1多方面培养阅读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为培养阅读兴趣做心理层面准备。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个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的问题,着重讲述阅读的意义,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其次,对于教学篇目的选择,要侧重于能够激发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教师在选择教学篇目的时候,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能仅仅以个人主观喜好为依据,而忽视学生在文学欣赏方面的兴趣所在。

2积极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难以明显提升,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求更加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模式。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3)

1文学欣赏理解问题

相当数量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学欣赏的涵义,没有掌握正确的文学欣赏原则和方法,并且,虽身处丰富多样的文学素材中,却很难分辨佳作,难以理解作品具有文学欣赏价值的原因,难以作出合理的作品判断,更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赏析。

2文学欣赏心态问题

部分学生面对文学欣赏表现出一种庸俗化的态度,单纯地认为感性感受就是美感。在当前文学欣赏课的教学中,大多学生在处理文学欣赏问题时,仅仅以表面性的理解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难以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科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出合理评判,难以有效把握文学欣赏的美感。

3文学欣赏方法问题

相当数量学生没有准确掌握文学欣赏的正确的常规方法,难以从深层次多角度评判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问题,并且不能准确运用评判文学作品美感和价值的标准,以至于妄自揣度、主观臆断,仅仅以自身主观感受或个人喜好评判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导致不能把握作品的本质,只能得到肤浅的理解。

二高校文学欣赏课问题的成因

1学生文学素养存在差异

院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十分复杂,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基本文化素养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其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差异使学生在文学欣赏课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在与年龄不匹配的理性判断能力和直觉能力,相对于理性评判,更倚重自身对表面层次的理解。

2文学欣赏课教学缺乏科学性

高校文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表现为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模式。相当数量的学生会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置于专业课学习,欠缺对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投资及动力,以至于在文学欣赏方面能力不够,后劲不足。学生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常常以主观感受取代科学方法所带来的欣赏价值,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3社会需求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层面而言,无论是现今的教育体制,还是社会需求,都注重于应用型人才,因此,表现在院校之中,即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审美教育。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和网络文学也空前繁荣,但是此意义上的繁荣与发展受益于商业模式的运作,至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则难以得到保障,这一现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向欣赏。

三高校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1多方面培养阅读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为培养阅读兴趣做心理层面准备。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个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的问题,着重讲述阅读的意义,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其次,对于教学篇目的选择,要侧重于能够激发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教师在选择教学篇目的时候,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能仅仅以个人主观喜好为依据,而忽视学生在文学欣赏方面的兴趣所在。

2积极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难以明显提升,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求更加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模式。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4)

一、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美术教材是指导学生美术欣赏学习的一种范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编写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教材一些是采用高等院校的美术教材,有一些是采用中职学校专用美术教材,而高等院校的美术欣赏教材则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编写的,其理论难度相对较大,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更加突出使用技能的学习,如果教材选择不恰当,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学习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很多人将美术欣赏学习当成了补充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中职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时设置和课堂教学上都存在着很多不足。在美术欣赏课堂上,学生往往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美术欣赏之中,教师也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在课堂45分钟内不停的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学生对美术欣赏毫无兴趣,中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就显得简单乏味。

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美术欣赏教学还可以通过对物象的欣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学生可以在对生活的事物进行赏析,可以体会到生活的变化。同时,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赏析,学生还可以形成内在的感悟,进而培养起时代的创新精神。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美术欣赏课程包含的范围十分广阔,其作用也是十分的突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欣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觉感受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

三、提高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对策

1.编写更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美术欣赏教材。当前,我国针对中职的美术欣赏教材十分缺乏,这十分不利于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所以,非常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在难度和内容取舍上选取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中职学生的美术欣赏需求。

2.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进行个性欣赏。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讲授者,并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与普高的学生相比其自信程度不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所以教师更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很多学生都惧怕回答错误后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耻笑,所以更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美术欣赏课堂更加活跃。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学生的美术基础很差,当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学生也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美术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分解。美术欣赏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美术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更应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全面的发展。

4.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提高美术欣赏的水平。美术欣赏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学科,美术与文学、历史等专业都有很直接的联系,所以在加强美术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例如,在欣赏中国国画时,教师应该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古代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欣赏的水平,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赏析作品。

5.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欣赏的特点是其直观性,所以美术欣赏很难通过书本和理论教学来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美术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带领学生欣赏雕塑作品,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实现美术欣赏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通过观察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最后,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审美。

6.采用积极的鼓励性教学。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自身的讲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仅是用传统的标准,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其水平,所以美术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自由的表达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避免传统的批评性评价,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来评定每一个学生,而是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的推进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美丽的事物,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专业,融合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春燕.论漫画教学与美术欣赏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关云,王俊刚,关红梅.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14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他们对于数学常常存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纵观职高数学课堂,教师苦口婆心、绘声绘色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可有几个学生能津津有味地在听、在想、在做呢?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深奥的枯燥理论和艰涩难懂的符号的堆彻,数学是机械记忆和解题训练。基于这种现状,笔者提出了在职高开设“数学欣赏课”的设想。

2.实践分析

数学教学的目的:(1)培养学生的演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简单的建模能力、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3)培养学生的欣赏数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职高学生来说,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位美学家曾说:“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对数学的认识也是这样。有人说:“数学真枯燥,十个数字来回转,加、减、乘、除反复用,真乏味!”有人却说:“数学真美好,十个数字颠来倒,变化无穷最奇妙!”认为枯燥,是对数学的误解;感到了兴趣,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美。如对称美、曲线美、简洁美、奇异美、黄金分割美等,无不涉及到数学。

二、数学欣赏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取

1. “数学欣赏”的课程定位

数学欣赏课的教学借用了欣赏这一美学术语,强调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数学教育问题,并以欣赏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数学欣赏是用喜爱的心情领略数学的意味。让学生了解数学中有趣、有用和美的一面及获得一些数学常识,因而更乐意去接近数学及用数学。它包括欣赏数学中的定理与结论、数学图形、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开设“数学欣赏”这样的选修课可以看作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味精”,目的不是让学生多学多少数学知识,而是在学生有了与数学十余年的接触后,能换个角度去观察数学,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数学欣赏课,是让学生通过听、看、触、想、说等形式欣赏各类有关数学的历史、故事、趣闻、问题、图案、人物、笑话等知识,去感知体味生活中的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并为最终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而服务。

(1)从“闻”中愉悦数学感知

“闻”是指数学中的趣闻异事,在数学欣赏课中,向学生讲述一段有关数学的趣闻轶事,一方面,学生容易对故事着迷,教师可以善于利用数学故事,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好数学;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如果能好好利用,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圆周率的故事、笛卡尔与坐标、勾股定理的产生与发展、概率论起源的故事等,每段故事都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让学生懂得攀登数学高峰的艰难历程,更能让学生明白每段数学历史故事所折射出来的感人肺腑的那种数学精神,触动学生迈向数学的更高领域,为真正学好数学知识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2)从“史”中触动数学求知

“史”就是数学所经历的历史,可以是流传千古的数学典故,可以是精通数学的历史人物,可以是某个数学概念、定理、符号等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是数学名著的撰写前后。多侧面地开展数学文化研究除了这种宏观的历史考察之外,还应该有微观的一面,即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比如结绳记数。中国《周易》一书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方法遍及世界各地,在希腊、波斯、罗马、巴勒斯坦以及伊斯兰国家都有记载或实物标本,这种古老的结绳制度在秘鲁高原印地安部落一直流行到19世纪。由于结绳的不便,人们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在石头、木棍或骨头上刻痕以代替结绳,并逐步演变成了各古老文明创造的不同数字。每一段数学的历史展示了数学的发展历程也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从“图”中挖掘数学之美

“图”就是数学图形,几何图形有着丰富的感性内容和审美因素:直线的刚正,正方形的稳重,双曲线的柔美,它们都显得那样和谐、对称。圆,这个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的圆,融入了太多的人生哲理,有多少人去研究它、解析它。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数学的美。神奇的黄金分割,造就了模特迷人的线条,五颜六色的美妙图案就是几何图形的完美组合,天空划过的流星的优美身姿,就是一条抛物线的轨迹,美丽的雪花、完美的对称、稳定的三角形、易变的四边形……教师要经常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美、欣赏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美、享受数学的美,使学生经常沉浸在这种美的享受之中,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是美,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4)从“趣”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趣”包括一切可以让学生轻松和快乐的数学资料,如果数学以这种形式来表达,那么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的数学,回文诗与回文数;神奇的幻方;数学诗歌欣赏:通过观察地板砖再现毕达格拉斯当年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等。学生们终于发现,数学学习并不都是复杂的计算与繁难的推理。比如当他们知道,在“守株待兔”的寓言里,在“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成语中,都有着深刻的数学背景时,无不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为数学所蕴含的那种理性的“美”所陶醉。

总之,浏览数学概貌,欣赏数学之美,品味数学(下转第23页)(上接第14页)之趣,感受数学之妙,领略数学之奇,都可以在我们的数学欣赏课中得以实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

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我们的初衷,把“数学欣赏”真正开设成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成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欣赏课”,而不是又一门令他们“望而生畏”的文化理论课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 利用“探究活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

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但这不能成为“数学欣赏”课堂上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理由。“探究活动”期望通过动手活动、观察、分析、尝试、讨论、综合等,发现一般性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策略、思想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探究活动的问题一般是教材相关问题的引申、拓展、应用、综合、规律探索及开放性问题。在高中数列这一章可以用“斐波那契兔子问题”做为拓展课,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数列教学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比如在自然世界中,植物的花、叶、枝条、果实、种子等形态特征,都可发现斐波那契数。大多数植物的花,其花瓣数都恰是斐波那契数。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不少思考题,供学生们讨论、研究。如高跟鞋要多高才合适(黄金分割)?食品为什么会发霉(指数)?这些问题都令与数学感冒的职高生们跃跃欲试,课堂讨论的气氛十分活跃。

2. 组织数学游戏活动,在“玩”中“学”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有一位脑科学家说过:“游戏所给予的愉快与乐趣,是一种天然的学习诱因;不让孩子游戏,就是剥夺了他们这种天赋的学习报酬。”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石中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我们的数学欣赏课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尽情地玩折纸、做模型、玩魔方等,从游戏中去体验数学图形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从游戏中激发数学的灵感。“游戏也是数学问题。”心动数学创始人钱昌本说,“这种从困难中感到了学习中的空白,急于求解的心情十分迫切。在这种情境下再去引导如何求解,必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通过制作立体七巧板、数独游戏、折纸游戏和火柴游戏等让学生充分地改变数学单调、呆板的印象。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留下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数学美,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时,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用美的思想去开启数学真理,用美的方法去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内心深处乐学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理想学习的平台,除了充分利用计算机动态展示教学过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料外,让学生通过学习几何画板软件,画出基本的函数图象,拟合出美丽的喷泉,设计出心脏曲线,从而更加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地方

在200年我校开展的社团课程中,选修“数学欣赏课”的学生来自学校的各个专业,包括财会、商贸、形象设计、电脑,但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路凯歌。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个别交谈,并结合执教的体会,笔者认为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1. 关于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问卷中,学生们列举了很多自己想要了解的数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和数学未来的发展,数学与本专业如商贸专业、形象设计专业的联系,数学在日常生活如分期付款、打折促销、证券投资(财会、商贸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如何调整、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知识,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2. 关于知识深度的把握

对于我们所介绍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内容。例如勾股定理、导数与边际利润的关系。限于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似乎难以将这些问题一一解释清楚。何况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反映,现在讲授的部分内容比较深奥而难以听懂,如何把握所介绍的数学知识的深度,是对任课教师的一项新的挑战。

3.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深化

目前的研究性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讨论的低层次上。能否拟定一些专题预先布置给学生,由其独立研究并提出研究报告呢?如“生活中的黄金分割比”、“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专题。将研究性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是一种十分诱人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国楚.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6)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 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 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 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 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 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 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 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⑤《人体律动美育》郑慧慧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7)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 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 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 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 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 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 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 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1

艺术赏析是美育的一种形式,在满足个体需要的自由愉悦同时也修正着个体的价值观,能协调学生伦理道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艺术赏析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来负载的,所以教学和教育目的的实现都要从具体作品来入手。优秀的艺术作品内涵着的文化信息和作品对生命情感乃至生命哲理的表现,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考能力和情理感悟能力,传达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

1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待入党问题上69%的学生具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只有85%的学生是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对待学业问题上出现了37.2%的同学是茫然的,对未来缺乏规划,有47.6%的同学是有考研愿望,15%的学生是要借助自由时间打工尽早接触社会;在对待大学的闲暇时间问题上,73%的学生选择了“看电影、打游戏、逛街”;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上29%的学生认为是得心应手,52%的同学认为只是说得过去就好,有18%的同学有人际交往的困惑。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出现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价值趋向实用性、功利化;二是价值标准利己化;三是价值观感性化。

2 艺术欣赏的思想引导性

2.1 人文思想的形象表达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人文思想的体现就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中国画的理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以德修身的人文涵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南齐谢赫的“六法”等画论都渗透着典型的人文思想。在唐宋时期,“比兴”作为传统画创作的基本手段,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源于艺术家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结合大写意的笔墨发挥,再融入欣赏者“迁想妙得”感悟,从创作到欣赏、接受整个过程都贯穿着随心所欲的自由精神,通过艺术形象充分表达出人文思想。

2.2 文化的感官传递

文化是艺术的根基,优秀的艺术作品也释放着文化的气息,传递着社会、历史的文明,“艺术文化发挥着文明对话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艺术欣赏是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主体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都参与了文明的传递。如芭蕾舞剧《白毛女》,作为中老年人欣赏,无非是去追忆过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有的憧憬;作为青年人欣赏,能感受到西方的芭蕾舞在东方的辉煌,同时能了解到那个历史年代的文化特点。艺术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更大的魅力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再度欣赏舞剧《白毛女》,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一种温馨扑面而来,时而被剧情感动,时而被舞台陶醉,的确是一场视觉盛宴。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通过感官的愉悦完成文化知识的传递,思想教育的影响,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2.3 传统美德的心理渗透

好的艺术作品被称为“逸品”。逸品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情感影响、心理渗透的作用很大。以音乐艺术为例,无论是孔子的“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还是荀子的“入人也深”、“化人也速”,都说明了音乐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现在央视的公益广告《Family》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提醒现在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充分表达了中华重“孝”的传统美德。李虎演唱的《中华美德》更是将甚多传统美德写成歌词,朗朗上口。中国还流传着很多传统剧目都是弘扬真、善、美,打击丑、陋、恶的历史故事,如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都是雄心壮志气冲天的感觉,弘扬爱国情怀;在西方,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在那个时代都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艺术作品的心理渗透,改变了传统的“说、学”教育,让人在艺术美的欣赏中产生心理共鸣,在艺术欣赏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作用。

2.4 世界观的自我审视

艺术欣赏能带给人一种“”,这种“”是现实事物无法赋予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修养的提升,灵魂的重塑。欢快的音乐、明朗的色调使人心旷神怡,能调解人的心理压力,净化人的心灵。艺术心理中有一种艺术体验叫做“感情移入”,中国画论中有“迁想妙得”,都指想象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欣赏者在与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情感沟通时,会将自己置身事外,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寻觅满足自己内心的感动,在“神游”的遐想中释放真实的自我。河北保定文化剧团编排的《一诺千金》话剧,通过同学情谊的桥梁,建立了17个同学与一双父母15年的情感。15年间果树9301班同学看望李宝元父母的情节,及“56封信和20余张汇款单”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诱发了对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亲情关系的自我审视和思考。

艺术欣赏是大学生世界观的自我审视、自身美化、完美塑造的重要手段;艺术欣赏也是丰富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艺术欣赏还是丰富知识、开阔思维,培养创新的重要手段。

3 艺术欣赏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途径

高校艺术欣赏课的开展,不仅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道德教育,完善心灵塑造;更能突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彰显个性化教育的特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艺术欣赏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好的发挥价值,就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力量等方面监督保证顺利开展;明确考核制度确保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渠道拓宽大学生接受领域;提供平台促进大学生参与交流互动。

3.1 统一规划、合理改革高校的艺术欣赏课

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欣赏课在多数高校已经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凑学分,一部分老师开设课程是为凑课时量,在全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缺乏通识性。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的现状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和质量。

艺术欣赏课要在高校思想工作中起到作用,就必须要规范教学内容,学目标。首先,学大纲和教材。依据欣赏课与专业课学生的艺术理论不同,对学生思想状况要有初步调查了解,依据思政教育的引导制定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编排和教材的选用上要与专业生区别开来,侧重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扩展、价值观的引导。其次,规范教师队伍。依据十二五规划艺术类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目前达到要求的学校不多,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基础水平差异明显,高校应加大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操控能力培养。再次,加强监督,明确考核制度。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评价参数要测重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3.2 正确引导、科学筹建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

高校校要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科学管理和正确指导,从场地、设备、宣传到专业指导、活动监督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推动全校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社团还要做到有计划、有指导,艺术社团要在校团委的统一管理下,做到活动前有策划后有总结。高校社团活动中还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大学生文艺社团的活动,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引进社会文艺团体展演和艺术家来校指导,帮助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既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艺水平。例如,河北科技大学校团委将非物质文化纳入社团,并且每年寒暑假都带社团学生去“二鬼摔跤”、“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等特色文化地区去学习,然后再返回校园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每年学校团委都会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办一些活动,2012年12月举办的“传统民间音乐进校园”活动,参与民乐演出的不仅有年迈沧桑的老艺术家,还有朝气蓬勃的在校大学生,其中,高洛音乐会展示了《琵琶论》、《翠太平》等涞水民间吹打乐曲,庄严肃穆又不失典雅,令人肃然起敬;跃进吹歌会演出了《放驴》、《袍龙台》等乐曲,热情活泼,高亢奔放。活动不仅是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增强了民族荣誉感。

3.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艺术作品的精华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艺术教育网络平台。网络对教育来说是“双刃剑”有利有弊,但是网络可以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浏览、影音播放、下载传递等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生动、便捷、快速的文化分享。网络课堂是开放的。高校除了自主承办艺术欣赏网络平台,也可以借助社会网络资源,链接艺术精品资源,提供学生接触杰出艺术作品的平台。2013年3月“全国网络水彩作品巡回展”在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开幕,通过引进全国网络作品展,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艺术作品的认识、了解。现在已有成熟的网站如“艺术家”、“中国画”等,不仅提供艺术作品的欣赏、解读,还提供历史艺术精选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活时代的介绍。

3.4 美化校园环境,深入学生生活

艺术欣赏不仅在课堂内,优美的校园环境,富有寓意的景观建筑,高雅悠扬的背景音乐,对于大学生来讲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释放压力的依托。现在高校的宿舍楼和公教楼的卫生间门上,都可以看见小广告和不雅的发泄语,原因是那个空间隐秘,适于学生的情感发泄。恰恰在这片空间里,也是最需要人文关怀的,幽默的漫画、精简的图文都可以转移不平静的思索。涂鸦艺术的兴起曾经让废弃的墙面微笑,老朽的树洞会说话。女大学生王月在2013的年初就曾让石家庄九中街的树洞入住了小动物,让一条冷清的小巷变成了市民的游览点。艺术的美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可以让生活处处充满美。思想教育重在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艺术欣赏课是高校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创新载体。艺术欣赏的教育、教学活动,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情感的自我调控;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艺术竞赛,能营造一种充满朝气的校园艺术氛围;抓好艺术欣赏教学,能更好的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9)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充足的情感和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数学欣赏教育本着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数学概貌的浏览、数学之美的欣赏、数学价值的剖析,能有效帮助学生从美学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数学、喜爱数学,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高中数学欣赏教育的原则如下:首先,数学欣赏教育的内容应具有可接受性,符合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其次,具有实用性.数学必修课应与数学欣赏教育紧密结合,成为必修课内容的深入和拓展.接着,具有科学性.数学欣赏课的内容应符合事实及数学理论.最后,具有可操作性.即数学欣赏教学的设计应能让教师实地操作,便于开展.

二、高中数学欣赏课的开展流程

为规范高中数学欣赏课程的开展,保证数学欣赏教育的效果,高中数学欣赏课的具体开展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在广泛阅读后,合理选择能够作为欣赏教育的内容素材.其次,教师对欣赏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钻研,保证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为塑造良好的欣赏课堂氛围奠基.接着,教师应该对选择的内容素材进行加工裁减,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取,进行欣赏课教案的设计.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对欣赏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反思,同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研究,以巩固数学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生数学欣赏力的教育引导建议

1.引导学生欣赏数学背后的丰富故事

引导学生欣赏数学背后的丰富故事,即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对数学的定理和概念、数学符号的发现过程、数学家的有趣故事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为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例如,在高中函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破解函数的身世之谜.首先,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选出一人作为组长,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欣赏课的题目:(1)函数符号背后的故事;(2)数学家牛顿与函数的渊源;(3)函数概念的发展过程.每组学生在讨论后,确定组内每个人的欣赏任务.接着,针对欣赏课题目,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书籍,如《函数在你身边》、《世界函数通史》、《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等,并利用互联网来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和数据资料,撰写欣赏报告.最后,利用投影仪等多媒体工具,每组选派一人来展示各自的欣赏报告,互相点评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选出表现最好的几组,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此一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数学欣赏力也会随之提升.

2.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的美妙

数学之美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数学概念的统一性、简单性,数学结构的对称性、协调性,数学模型的典型性、概括性等.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美感.例如,在数列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列的规律之美.

教师:大家听说过斐波那契数列吗?

学生:没有听说过.

教师:斐波那契数列是非常奇妙的数列,由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通过兔子繁殖的研究而引入,所以又叫做兔子数列.此数列如下:1,1,2,3,5,8,13,21,34,55,89,144,…有谁发现它的规律了吗?

学生开始交头讨论,但因知识所限,还是没有总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

教师:此数列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相当于前两项之和.在我们自然界中,雏花蕊的小花中,有34条朝左转,有21条朝右转.同时菠萝和松果球表面突出部分的排列也呈现出8∶13与5∶8这样的规律.上述数字是斐波那契数列相邻两项的比例,所以这些植物具有美丽的形状.(在此教师可以使用PPT为学生展示植物照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篇(10)

1.1美术欣赏教学发展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美术欣赏教学发展止步不前,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美术欣赏教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美术作品的形式与美术的关系、美术的心理过程及美术欣赏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这些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现代美术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美术欣赏教学没有专门的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一般都只存在于著作中的某一章节或者某一部分,而且很多研究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综上,尽管目前我国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需要对美术欣赏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2美术欣赏教学目标

1984年与2000年版美术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提出过美术欣赏教学的总目标,但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已经难以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2001年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以一种更明确更全面的方式被提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欣赏美术作品的材质和内容,让学生基本掌握古今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概况。二是努力提高学生视觉欣赏能力,让学生用充沛的情感表达欣赏完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想法,尽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是要珍惜我国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和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

2.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现状

2.1态度方面

根据调查和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难以理解美术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美术欣赏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到学生的这种情绪,努力让学生接受多元化的文化,端正学习态度。

2.2兴趣方面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对一些流行熟悉的事物更有兴趣,例如初中生在生活中常接触动漫,希望可以通过美术课学到更多关于动漫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需求,将动漫适当地引入到日常美术教学中,将动漫作为一项辅助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辨别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一些过于商品化、表面化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应该成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教学资源。

2.3能力方面

大多数初中生学习美术都是零基础,所以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都停留在表面,当画面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时,学生常常产生排斥,这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事实表明,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学科知识,那么学生的美术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丰富内容。

3.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3.1动漫教学案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视觉艺术更加产业化与商业化,其中最典型的是动漫。尽管现代美术教学中没有充分将动漫应用到教学中,但学生所表现出的创作动漫形象的能力已经超越年龄发展水平。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动漫的欣赏只停留在浅层面上,不会注意到蕴藏在动漫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动漫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挖掘蕴藏在背后的美术资源,使其成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开展欣赏与评价这节美术欣赏课时,可以先用节奏轻松活泼、画面感强的动漫音乐导入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下教师要深入调查学生对哪些动漫比较感兴趣,针对比较感兴趣的动漫截取部分片段,课上利用多媒体放映这些片段,让学生在片段中感受动漫的特征和含义。放映结束后让学生分析片段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背景音的特征等,让学生在分析中对动漫文化内涵进行思考。借用动漫这个文化资源,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2山人教学案例

文人画作为我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精品,在现代美术绘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作品与现代生活差距较大,大多数学生对作品内容比较陌生,对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难以做到充分理解。例如山人之一的朱耷,由于作家本身怪异的行为和狂放不羁的绘画风格,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这位作家了解甚少。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文人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让学生了解文人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才能逐渐理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逐渐理解文人画的画风。二是要从文人画本身出发,深入分析作品本身的美感和风格特点,感受文人画的精妙。

3.3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发展历史久远,但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觉得抽象艺术深奥莫测。大多数初中生觉得抽象艺术过于抽象,难以感受抽象艺术的魅力,但现代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抽象艺术必将长期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生要提高美术欣赏的能力,感受抽象艺术中蕴含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 大学寒假实践论文 下一篇: 女性法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