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5 10:26:38

农业科普论文

农业科普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5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的范围要有针对性,推广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广泛性,要能够适用到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针对农民的特点,联系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我国应采用方便且易推广、易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科技普及。

建立优秀示范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推广法。在一定农业区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地,技术措施要领直接落实到个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设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做好榜样,带领周围农民进行科技学习,争取做到周围辐射户对农业新科技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目的。

印发资料、广告宣传手册推广普及法 。将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方法、操作要c、技术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简便易读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较易掌握,并可对照操作应用,而文化基相对较弱的农户在科技人员和周围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掌握,达到一定的农业科技普及传播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农户欢迎。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推广法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使技术人员、培训人员明确重点,掌握所推技术的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民,要使其掌握主推技术的技术要点。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有利于将技术及时有效地传达,科技人员或者农户有问题也可以在现场得到有效解决。

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技术和实物配套捆绑相结合的推广普及法 。实行技物结合,利用农资实物、配方新肥料等,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践证明,技物结合连锁服务推广普及法,可以让农户等看科技的效果,在第一时间开展新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减少群众的盲目种植,形成农业产业。

2 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配套应用

在了解推广方法之后,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推广、充分运用,以达到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

2.1 按照“专家团、技术员、学习户”的思路建设服务体系

政府或企业提供科技专家开展培训班或讲座,讲述理论知识,技术员亲自到田、地中指导农户学习理论知识并实践。公司为农技人员提供工作津贴与补贴,通过企业、农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的方法,提高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优秀学习户、先进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生活补助,提高农户学习的积极性。

2.2 转变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现代农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投身到农业、农村锻炼实践中,与农户进行交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有利于农户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也让农户学到更多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进行社会化培养 ,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农户文化基础的提高。

3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资源,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由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科技应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提高,经济方式的转变。在未来,我国不仅仅要进行科技发明,更要致力于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农业科普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一、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

1.美国以立法确保农行科研经费的落实。经济发达国家通常采取法律、政策等权威的方式,来硬化农业科技服务的财政支出。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财政支出必须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要求各州县政府必须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

2.日本以立法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日本政府早在1956年以法令形式《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的有关规定》,并且沿用至今。该法规定都道府县向农户发放技术引进资金,稳定农业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普及事业所需经费,也是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的。国家提供“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主要用于:配备农业普及人员,农村青少年培养,普及员培训,开展活动所需仪器设备等。这些定额支付补助金,受《补助金等预算执行适当化法律》的约束,只能用于普及农业,不得挪作他用。

二、政府是农业科技的主要投资主体

1.美国强调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主体的合理配合。美国农业科技经费来源有三个途径,即联邦政府预算拨款、州政府预算拨款和私人企业自筹。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与重点不同,农业部系统科研经费由国家拨款为主,国家科学基金及其他机构也提供2.6%支持尖端技术研究,还从企业及销售产品、技术服务等获得0.4%的资金。美国州政府负责对州农业实验站进行预算拨款,主要用于支持关系本州农业生产的科教活动与项目;而美国农业科教的私人投资主要集中在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具有市场潜力和高额利润的开发性研究。

2.日本政府是农业投资的最大主体。日本政府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即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提供足够资金。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20世纪以来,日本的农业补贴一直维持在高额水平,通过农业的财政补贴,提高本国农业的发展,至21世纪初,对农业的投资已超过农业GDP的40%。政府农业推广经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固定金额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即专项经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按一定比例分摊;二为中央根据地方的特殊业务活动而提供补助经费,称为农业改良普及对策费补助金。

三、政府重视农业教育

1.美国注重农业教育的普及。发展科技服务机制需要提高农民素质,人才的培养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提供正规农业教育,并普遍开展成人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美国政府除赠地兴办农学院之外,还提供资金在贫困地区兴办中小学,在农村中学开办农业课程,在农学院开展成人教育。各州的研究中心、试验站也单独或联合举办以农业生产者为对象,期限不同、内容不一的各种培训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并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咨询服务。(2)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农学院的短期培训班,也有农技推广和研究人员深入基层,现场服务。美国政府规定,农学院的教授必须同时负责教学、研究和推广三项工作。

2.日本重视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日本在发展全民普通教育,提高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员,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全部达到初中水平,70年代末达到了高中水平。同时,本科和专科毕业生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正规的农业教育有三个层次:大学本科(含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农业大学校、农业高等学校。此外,日本还注意对农民进行持续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四、农业科技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1.美国强调农业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并重的方针。美国始终坚持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并形成了合理的分工。联邦政府在对公共研究系统研究经费的投入中,以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重点;地区研究中心以基础研究为主,农业试验站以与本州农业生产有关的应用研究为主。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科研机构分工比较明确,既有交叉合作,又不重复,研究人员精干、素质高,经费投入大。私人企业尤其是大型私人企业,均有庞大的研究机构,优越的工作条件、先进的设备和高额的研究经费投入,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ARS)和各州赠地大学都承担着教育和科研任务,但ARS 只研究全国性的、跨地区的基础性农业科研项目,而各州赠地大学承担的任务主要是为各州自身服务的。两者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的ARS 的实验室设在赠地大学,两者的科学家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大学的研究生可以到ARS 做实验、论文,一些ARS 的实验站设在州的领土上,土地仍归州政府所有,但可以进行联邦政府的研究工作。美国的农业科研机构设置使美国在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

2.日本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追求经济效益。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日本的部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重大或应急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要求有学术、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性、普及性和技术操作性研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农业技术试验场和农业技术普及所之间保持紧密的工作关系,科研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门技术员和中初级普及员之间常年保持紧密联系,普及员要经常下基层,将农民需要的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传给专门技术员,专门技术员将问题带到试验场与科研人员一同研究对策,并把研究成果经普及员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农民。农民协会的技术员和普及所的推广人员也紧密合作,经常协助普及所开展有效的技术推广和职业教育。

五、结论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学习其他国家在农业科技管理发展方面的经验,明确农村科技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本源,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广能力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注重科学研究,适时采用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对科技投入与管理,为我国农业提供有利科技支撑,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作莲.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0(04).

[2]张兆义,郑适,韩雪.美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8(05).

农业科普论文篇(3)

1.1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为开展两岸经贸合作搭建了桥梁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是继两岸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经济关系从此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2010年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开幕上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两岸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们需要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尽快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长效机制,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贾主席的讲话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赞赏和认同,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台湾经济学者刘大年用“高速公路”这一名词,来形容他心目中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他说,借助这条“高速公路”,两岸产业将可开拓更大市场,共同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深入开展两岸经贸合作早已是人民的共识,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景和福祉。

1.2 开展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以及两岸农业、农村发展所共同面临的新问题,加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是历史的必然。大陆农业是典型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农民平均每户仅有0.5公顷左右的耕地,土地所属权的不同以及耕作面积的狭小,使得农业技术引进受到较大局限,造成国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技术往往不能适用于大陆农业生产需要,即使有些先进技术得以引进,但是面对分散的小农户,大面积推广起来依然存在较大困难。但是,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类型相似,农业技术领域各有所长,特别是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非常适合祖国大陆农业发展需要,这为深入开展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良好的合作基础。而且台湾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注重农业技术的实用性,加上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成果很容易传播到农民手中,应用到生产实践。因此,两岸农业科技交流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两岸农业界普遍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之下,海峡两岸合作硕果累累,福建永春的“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计划”和漳州的“香蕉生产栽培技术综合改进计划”就是典型的合作案例。

1.3 现有大陆农民组织化和文化程度低,是两岸农技合作的一个瓶颈

由于大陆农民文化程度低,加之缺乏完善的技术传播网络,技术难以被广泛推广应用;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也很高,从而难以形成对台湾农业技术的规模化需求;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户与台商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稳定,常常出现违约行为,企业在与农户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影响企业与农户技术共享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将大量引进的农业技术惠民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工作势在必行,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开展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解决农技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2开展对农民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生物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基因工程育种和核辐射诱变育种、水稻基因组研究、禽流感等动物重大传染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高关联、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六高”特征,主要是依托现代生物技术,以转基因、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目前农业领域已形成较完善的科研体系,以及不断壮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科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农业科普,将科普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三农”大局,而且必将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民科学素质,特别是提高那些在农村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早在2006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就启动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这些年针对的农民科普工作得到持续强化,但农民对于农业科学普及知识的需求依然非常旺盛,所以开展科普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

首先,从我国国情来看,农民是我国人口中最大的、较特殊的公众群体,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也形成了城乡科普的巨大反差。由于我国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机会,使他们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应用能力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因此对农民的科普具有急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工具性等特点。

其次,加强农民科普工作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客观要求。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高素养的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加强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最后,加强农民科普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与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农村的科技文化普及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铺垫坚实的科技文化基础,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三农”问题。

3开展惠农科普工作的主要途径

3.1 培养新型农民,着力打造开放有序的农民科普教育体系

没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加强现代农民科普,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总体上呈现结构性下降。农民科普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农村科技人员和知识青年、农村专业户和示范户、农村转业人群、农村多种经营人员、农村弱势和边缘人员。运用科普的层次理论,应当重点抓好对核心层农民的科学技术普及。首先,应立足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多元化等实际,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以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科技型”村干部为重点,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和能力。

3.2 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重点建设一批县市级职教中心和乡镇级科普示范学校、村(社区)级农民科普学校。加强对外输出务工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发展技术型、外向型劳务输出,通过实施农民科普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务农技能。拓展农民致富门路,着力打造农民增收体系。目前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水平偏低。缩短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壁垒,广辟增收渠道成为农民增收的三大长效机制[6]。

3.3 利用多种渠道对农民宣讲科普知识

通过农情信息、发行科普杂志、发放技术资料、发送农技短信、举办技术技能培训班、科技班等方式及时组织农户们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等手段来深入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农业生产水平。在全镇、全村范围内设立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同时农业科技人员、农技指导员需要经常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课堂教学、放映科技影碟和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教学,咨询、答疑相结合,指导农户进行种植,现场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针对性,注重时效性。目前我国很多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前都面临一个实习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可以鼓励他们到农村实习,与当地农民结成“一对一”的服务对子,帮助农民掌握新型的农业技术手段,了解目前国内外最新的发展趋势,到田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传授农作物养殖新技术。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大学毕业生毕业实习难的问题,也切实为广大农民送技术上门,扩大了农业科普工作的受众面,提高了科学普及的效率,使大学毕业生跟农民获得双赢互动。

3.4 拓宽服务手段

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比如巡回授课与电视讲座相结合不停滚动播出;技术人员讲理论与典型大户介绍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农业政策、法规;组织高产大王、种养殖大户现身说法,通过让农民看到和深切体会到科技的作用,从而自觉产生对科普尤其是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激发其利用科技的积极性;建立科技图书站,解决农民想看书却没有资料的难题,也鼓励大家在图书站互相探讨、解决面对的问题。另外,目前农村基层科普网络特别是村级科普组织不够健全,很多偏远的山区甚至还尚未建立,一些地方基层科普机构或组织大多是负责人身兼数职,活动稀少,内容单调,因此要积极利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及时公布农业生产信息,全方位开展服务。强化科普功能,拓展科普内容,充分发挥其科技示范、科技普及、成果推广、配套服务等作用,形成以政府科普网络为纲,群众科普网络为络的网络体系。

3.5 开展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

在陕西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不仅是展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一次盛会,也为广大农民搭建了学习农业经验、农科知识的平台。在农高会期间,还举办了“中外农民创业论坛”、“百名农业专家现场咨询”等活动,让农民与科技知识“面对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渠道和平台,应该学习、借鉴和加以推广,在成果展销会上,重点推广生态、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拓展新型农业的技术手段和应用范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3.6 建立科技示范园

建设集农业科技人员培训、新产品试种、标准化生产推广等各项功能为主的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示范园大棚内,各地农户可以随时去参观考察学习种植经验。最终以科普示范区、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户四个创建为载体,推进科普工作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3.7 加大农民科普投入

现代科普是项高投入的事业,综观世界各国,越是现代化,科普经费投入越大。我国农业科普工作的重点在县镇两级,但是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级。目前县镇级财政非常紧张,很多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债台高筑,科普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有的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或“忙于自身生存,无力推广农技”。即使县级财政虽然有安排,但有效利用不够。有些地方将专项科普经费用于外出考察科普工作,用于购置数码相机等办公用品,直接投入到农村、用于农民的科普经费很少。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保障专门用于农村科普的经费投入,并规定保证有一定经费投入用于农村科普,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中单列并及时划拨,专款专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科普经费应逐步增加,并提高利用率。

4结论

充分利用对台优势,促进闽台农业产业对接,大力引进台湾资金、技术、良种、设备,加强闽台农业科技、经营管理、人才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机制、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全面提升闽台农业合作水平,有利于促进福建农业产业的升级。我省可以围绕着“三条产业带、三大优势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培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意休闲农业,发挥我省“少地多山”、自然景观优美、文化遗产丰富等优势,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两大驱动“引擎”,构建与城市文化旅游互补的创意休闲农业。以上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更离不开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该群体科普知识的宣传,竭尽所能的提供一切机会为他们服务,才能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经贸合作,最终促进海峡两岸共同发展!

农业科普论文篇(4)

关键词:

农业文献;农业遗址;老专家记忆工程

学界普遍认为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景观、农业遗址、农业工具、农业习俗、农业历史文献、名贵物产等内容,目前来看,范围上与民国时期农业遗产并不能完全切合。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古代农业文化遗产,且具备特定的形成历史过程,遗产价值较高,传承性较强,特别是申报世界与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现实存在性和观赏性,亦有部分学者关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文化挖掘与旅游开发措施等领域。民国时期农业遗产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其保护与开发途径上尤为单一,这并不能否认其独特价值,民国农业文化遗产兼具普遍存在、种类繁多、利用率最高、开发价值最强的特点。文章将从民国农业文献遗产分类与保护、民国各类农业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民国农业教育继承与老专家声像档案保存等三部分进行阐述。文章通过对现存民国农业遗产的分类与调查,提出了区别于以往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方法与视野,针对不同遗产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与传承路径。清末,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设立各类农业机构,兴办农业学堂、创办农事试验场,有识之士兴办公司、公社,创设农学会。宣统年间,中国农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趋势已经明确。官方机构、科研机构、农业公司等逐渐涌现;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近代农业体系开始形成。《政治官报》刊发,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农工商部奏汇《各省已办农林工艺实业开具清单》,[1](P151)标志着清末全国范围内近代农业体系的基本建立。这些措施为民国时期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基础,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来源。

一、民国农业文献遗产分类与保护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化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西方农业知识与教育大量传入并应用,以致产生大量文献资料。民国农业文献延续清末古农书、方志、文集、笔记、日记、报纸、期刊等资料的来源渠道,更加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语种多样、领域广泛等特点,是研究民国时期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民国期间国内外的农业文献具有重要的农业历史与文化价值,是当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民国时期农业文献彻底改变了清末传统农业科技著作与近现代农业科技著作并存的面貌,诸多以近现代技术为撰写内容的民国时期农业类教科书、期刊、报纸、专著等流传于世。《民国时期总书目》共收录民国时期农业类图书2455种,涉及农业领域十个大类。[2]毛邕、万国鼎编辑金陵大学图书馆丛刊第一种《中国农书目录汇编》全书根据最新农学与旧时农书分为:总记、时令、占候、农具、水利、灾荒、名物诠释、博物、物产、作物、茶、园艺、森林、畜牧、蚕桑、水产、农产制造、农业经济、家庭经济、杂论、杂等十几个大类。民国时期蚕丝业改良持续推进,发展迅速,社会对教科书等著作需求量很大,各地出版蚕丝领域书籍数量繁多,贺康《蚕丝学概论》、钱江春,侯绍裘译《蚕丝概论》、乐嗣炳,胡山源《中国蚕丝》、钟崇敏,朱寿仁《四川蚕丝产销调查报告》、万国鼎《中国蚕业概况》、山西省农矿厅《蚕桑浅说》、郭葆琳《栽桑图说》、奚楚明《实验蚕桑全书》、姜庆湘,李守尧《四川蚕丝业》、尹良莹《四川蚕业改进史》、《普通栽桑学》、殷秋松《蚕业指导》、曾同春《中国丝业》、缪毓辉《中国蚕丝问题》、夏诒彬《种桑法》、朱美予《世界蚕丝业概观》、朱美予《栽桑学》、沈文纬《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合众蚕业改良会《改良中国蚕业之计划及其方法》,以蚕桑学科见长的蚕学专家郑辟疆编纂出版的《桑树栽培》、《蚕体生理》、《养蚕法》、《蚕体解剖》、《蚕体病理》、《制丝学》、《蚕丝概论》和《土壤肥料论》等诸多教科书。这还不包括国外语种撰写中国蚕丝业的文献,尤其是以日语著作在中国流传亦或发行印制的著作,例如梅谷兴七郎《蚕种学》、石森直人《蚕》,以及《蚕的遗传讲话》、《蚕体解剖及生理学》、《日本蚕丝业之概况》。1920年以来各领域农业教育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开始编著近现代实验科学为基本内容的农学教科书。至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院校已经在西方技术教授与传播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各地科研院所与学校公开出版的农学教材数量骤增,多达几百种,尤其以农学与植物学相关著作最为普遍。农学类《作物学》、《作物害虫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病理学》、《工艺作物》、《作物学各论》、《重要作物》、《绿肥作物》、《作物学泛论》、《油类作物全书》、《油料作物栽培法》、《特用作物学》、《作物学实验教程》、《稻作学》、《植棉学》;植物类《高等植物学》、《植物学》、《应用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普通植物检索表》、《植物的世界》、《植物的分布》、《昆虫学》、《种烟学》、《实验烟草种植法》;林学与果树类《测树学》、《造林学》、《造林学各论》、《造林法》、《高等果树园艺学》、《果树园艺》、《花卉园艺》、《果树园艺学》;土壤化学类《农业化学》、《土壤学》、《土壤新编》、《土壤学概要》、《土壤深耕设计》、《土壤改良法》;蚕种类《普通养蚕学》、《蚕种学》、《家蚕生理学》、《蚕体生理学》、《蚕体遗传学》、《蚕体解剖论》、《最新养蚕学》、《蚕种制造》、《实用生丝检验学》、《实用养蚕法》、《养蚕法讲义》、《实验养蚕问答》、《实地养蚕法》、《蚕业概论讲义》、《人工孵化育种学》、《蚕桑害虫学》、《蚕业丛书•第五编桑树虫害论》、《家蚕微粒子病检查法与防除法》、《新学制适用•中等养蚕法》、《柞蚕饲养法》、《动物解剖丛书•卷9蚕》。[3]民国时期其他相关种类教科书也普遍出现,以致现存民国农学著作存世数量众多,但是,目前学界仍未见民国时期农业专著与教科书综合检索目录的问世,有待于系统收集、整理与研究。民国时期农业期刊,大约在300种左右,所有与农业相关的期刊论文大约在10万篇,约数十亿汉字。[4]1933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农业历史组编《农业论文索引》收录了前清咸丰八年至民国二十年底(1858-1931)发表农业相关论文,包括中西文,其中中文杂志三百二十种,丛刊,在华出版之西文六千多条。金陵大学图书馆杂志小册部编,1936年出版《农业论文索引续编》,作为工具书,包括民国二十一年一月至二十三年底(1932-1934),收录了,三年间出版杂志五百五十三种,丛刊六种,西文部三十种,两部书皆包括农业中棉、蚕、丝、水、土、农造、稻、粮等诸多大类。民国时期的各地出版的农业报纸内容丰富,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挖掘,各地大型图书馆与院校图书馆,馆藏颇丰,由于农业领域关注度不算很高,资料利用并不充分。全国范围内档案和调查资料非常丰富,比如1930年由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卜凯发起,调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土壤,1936年梭颇汇集数年来的调查结果著成《中国之土壤》,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中国土壤的学术专著。民国时期满铁资料、《民国史料丛刊》及《续编》、《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所见史料;各类期刊杂志,诸如蚕业中的《蚕声》、《中国蚕丝》、《中蚕通讯》中农业知识;各地农业实验报告书与农业改进史料;各类农业学会创办与工作资料、西文调查与报告;天野元之助等日本学者所藏农业相关调查资料;农业与农村社会相关书籍等十分丰富。地方志中农业资料、农业类广告与商标、各地区农业谚语、农业生产与生活习俗等丰富的内容。尽管如此,当前民国农业文献的保护与开发仍不尽完善,重视程度不够,以时间为衡量标准,认为民国文献并非古籍观点目前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最早的民国文献已有百余年,其价值与清末古籍类文献无异。各大藏书单位针对民国文献,做好整理与开发工作,不断进行民国文献大类丛书的出版与纸质文献电子化工程,便于研究工作者的使用,例如,王雅戈《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研究》,从学术角度对农业文献数字化进行探索,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主要是农业方面的文献,目前开发了馆藏的民国时期的期刊、图书和毕业论文,数据库具有浓郁的民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岭南特色,是研究岭南农业教育、技术、发展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5]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民国资料使用平台,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民国农业期刊,各大综合性图书馆以及各院校所藏民国资料检索系统开发,各地档案馆所藏民国时期农业文献数字化工程,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农业历史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非常有益的工作。

二、民国农业遗址调查与保护

农业遗址涉及试验场、学校工业遗址、水利工程、农田耕作系统等都具有很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始普遍重视,尤其是在价值开发领域。清末各地农事试验场已经成为重要的遗址类文物,北京动物园的所在地即为清末兴建的农事试验场旧址。民国时期延续了农学传统和实验方式,各地试验场数量更多,大量的农事试验场是其时代的代表性农业机构,同时也是当前各类农业遗址中比较丰富的类型。民国十五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创立镇江合众蚕种场,蚕种场旧址分别位于现今市郊四摆渡蚕种场和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被批准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蚕种场建筑有缫丝试验室、冷藏库、储茧库、岗楼、办公楼、水塔、检种室、蚕室等,这些建筑见证了镇江蚕桑业发展的历史与辉煌,也是中国近代蚕桑史的重要组成符号,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此外,广西柳州市郊沙塘,是近代广西农业科学技术的发祥地,抗日时期设有广西农事试验场、中央农业实验所广西工作站、农林部广西省推广繁殖站和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等科研、教学机关和公共设施,被称誉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农都”、“战时后方唯一仅存的农业实验中心”。[6]此外,其他各类农业机构也有保留大量民国时期农业科学仪器、工具、农业经营与管理记录、遗址,目前博物馆与民俗馆收藏了此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民国农业学校遗址也是保存较多的文化遗产。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有浙江省立实验农业学校旧址,保留了民国时期典型的学校建筑风格,包括1933年初修建的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礼堂、食堂、实验楼、粮食仓库、农社、气象观测站、邮政所、操场等各类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于2005年12月被列为六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民国时期高等农业院校遗址至今保存的并不太多,主要是由于民国时期农业院校一般合并在综合类院校之中,建国后院系调整,以及农业院校搬迁频繁所致。目前看来,华南农业大学校内的原中山大学的建筑较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保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现北校区三号教学楼。工业类农业遗址主要集中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工具与肥料等领域。例如化肥传入中国所带来的农业工厂遗址。1904年化肥首次输入中国,1906年,上海进口的第一批化肥即为硫酸铵。1925年,化肥在广东、福建等地得以推广使用。英商卜内门公司还在上海西郊设“肥田粉农事试验场”。[7]1937年中国第一家化学肥料厂,永利公司卸甲甸硫酸铵厂,在邹秉文等协助下在南京建成,简称南京永利铔厂,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工企业,号称“远东第一”。现今,永利铔厂系列遗址包括:1936年启用的西式办公楼及别墅五幢、1936年从德国ABORSIG公司购进的环循压缩机一台、1936年从美国进口原料建造的硝酸吸收塔及厂房等。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称:六合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内及南化三村、六村,都属永利铔厂旧址,完全可将其归入农业工业遗址。诸如此类涉及民国农业生产的工业遗址数量,目前来看并没有系统调查,需要我们做一个全国性普查工作,进而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挖掘民国时期农业生产工业遗址历史价值。随着化肥销售和施用问题的增多,以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肥料问题引起关注。钦州“今年广东西部,钦廉八属之农民,施用各种肥田粉栽培稻,粟,蔬菜者,益形增加。及至秋收后,竟有出于意料之悲剧发生,农民之用肥田粉培壅之稻,粟,蔬菜,食之竟有毒死者,投之狗,狗亦死,计钦廉八属农民因此死者,已达千余人。现闻有钦州商人贱价收买此种粮食,运入广西南宁各处出售,以获厚利,近闻广西战区人民之购买此种粮食而致丧亡者,亦时有所闻,肥田粉之杀人,可惨亦可异矣。”[8]浙江东阳县稻热病损失甚据,主要是舶来肥田粉所诱致。认为肥田粉贻害太大,希望建设厅取缔肥田粉。1933年,浙江省建设庭曾经指示取缔肥田粉广告,认为浙江“石田”就是滥施肥田粉所致,可见论争分歧之大。这种多是由于农民施用不当,施用过量,竭尽地力,导致害虫被杀,有益的动物也被杀死,作物病害严重,土质失调,贻害民食。肥田粉施用要得法,确实能改良作物之品质,增加收入,同时也要面临经济上的巨大损失。20世纪20至40年代初期,关于化肥与有机肥优劣的争论不断,加深了人们对于近代肥料变革的认识,促进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方针的形成。[9]目前,农业类水利工程遗址保存数量较多,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较为多见,尤其是传统农业耕作区域,遗留的民国时期水利遗址更多,而且具有遗址、博物馆、民俗馆、旅游产业等开发价值,例如,挖掘与调查民国时期诸多南北方旱作、稻作、梯田、林作、山林、水系等多类型农耕系统,探索多路径开发。2002年由联合国农粮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价值的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普遍加深。这些符合世界与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资质的民国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重点领域。当前,民国时期农业类遗址保护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也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各地政府部门制定了保护政策。

三、民国农业教育传承与老专家的记忆工程

民国农业教育遗存当属高等院校的农学科系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很多院校仍然有民国时期农业科学研究积淀的影响。建国后,中央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实验所、畜牧实验所、林业实验所、水产实验所、农业经济研究所以及各省农业改进所,以及地方的试验农场或工作站。原老解放区建立的一些农业试验场。民国时期全国农学教育发展迅速,尤其以高等农业教育,包括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等。[10]建国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经过改造与调整后。改革开放后,全国基本确立新的农业教育体系,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民国时期农业教育与学科建设至今影响深远,基本确立了当前各院校农业教育水平与传统学科实力,例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山东农业大学调入金陵大学园艺系和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最终成立了山东农学院园艺系乃至园艺学院,至今果树学仍然是山东农业大学最强学科专业之一,科研水平名列国内前茅,可见民国学科传承影响之深远。目前来看,农业教育传承是做得最为出色的地方,部分农业相关院校积极重视传统学科建设,打造自己学科平台,继承了民国时期农业教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分支,走向“双一流”工程建设。以往院校单位与学者重视农学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诸如万国鼎、金善宝等老一代专家相关资料的挖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有着民国时期经历的农学专家,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珍贵财产,将其经历、故事等以口述、影像、著作等采访形式记录下来,显得尤为迫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活跃工作一线老专家数量逐渐减少,需要抓紧时间启动保存记忆工程。目前,国内多所院校、科研单位正在从事此类农业老专家采访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山东农业大学“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院士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分为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三种,采集工程系统全面搜集和保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过程中资料,向公众展示、宣传科学家精神。然而,民国老专家记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仅简单进行了资料整理,对部分农业院校院士开展了声像与口述记录,大多数老农学家并未进行相关记录与广泛宣传。全国各相关农业院校需要积极参与,根据民国时期出生时限界定老专家标准,组织团队人员,投入精力资金,尽快采集其各类资料,编制老专家目录等资料。目前来看,各院校积极筹备校史馆,并将其作为院校名片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和平台。此外,老专家命名的奖学金,老专家雕像、农业院校学报专刊撰稿、媒体声像材料的等老专家宣传与纪念工作普遍进行与推进。由于并没有制定农业遗产采集工作标准,今后随着对老专家工作重视,农业遗产标准制定也将随老专家遗产部分推进而改变,系统科学的声像等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迫切应用到民国老专家遗产保护上。目前,现存民国时期声像档案并不十分丰富,随着数字档案工程的推进,老专家记忆工程越来越得到重视,老专家作为珍贵的农业遗产必将得到保护和利用。民国农业老专家为民国时期与建国后农业科学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类群体的研究,也将对今后农业科学发展,院校学科谱系构架,农业科学精神的塑造,爱国爱校奉献精神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四、余论

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不断向民国时期扩展与延伸,民国文化农业文献遗产具备文献保存、档案保护、数据库建设等领域的遗产价值,今后逐步扩大此类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例如民国时期农业谚语、农业标语、农业商标、农业民俗各类相关研究成果早已问世,且研究范畴越发深入,涉及学科多样,起到了贯穿古今,且延续与连接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目前各类院校与科研院所普遍开展类似老专家记忆工程等老专家相关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弘扬老专家的农业思想与科学精神,传承农业教育与学科谱系继承性。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区别于古代农业文化遗产,其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形式多样,且个别遗址仍在使用之中,遗址开发和利用较为便利,图片影像利于保存与整理,具备较强的文物保护、文化遗产、遗址保护等诸多领域价值。目前,各地区掀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热,普遍深入开展农业遗产普查,加大对农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力度,民国农业遗产调查、整理和研究不断推进,这些工作有利于深入挖掘其在旅游规划与文化产业等领域价值,为今后农村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提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政治官报(折奏类)》[N].《农工商部奏汇核各省农林工艺情形折》,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一千二百三十一号,文海出版社印行,151.

[2]朱晓琴.民国时期农业文献的类别、价值与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7):194-196.

[3]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J].古今农业,2004:48.

[4]曹幸穗.民国时期的农业[M].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3.

[5]何建新.馆藏民国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为例[J].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2014:64.

[6]李文星.广西沙塘“农都”的农业遗产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9.

[8]农业周报[N].肥田粉杀人之传闻,1930,61.

农业科普论文篇(5)

(一)精心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仍是各级科协组织、学(协)会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县各级科协组织行动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宣传,把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县委35号文件精神传达贯彻到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去。领导带头学。各级科协组织和学(协)会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带头贯彻、带头宣讲,把学习贯彻同增强党性、转变作风结合起来,同新年度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用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精心组织学。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深入抓好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县委35号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形式多样学。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机关学习日等有效载体,举办学习班、座谈会、专题讲座会等各种形式,认真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学习交流,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二)围绕中心,开展“千百科技服务活动”

1、“农民专家”走千家农户。组织第一届、第二届评选的40名“农民专家”开展走千家农户科技辅导;编印“农民专家”名片,发送到全县166个行政村近3000个村民小组;开展农科教培训、“农函大”教学,进一步加强农科教“一站、一栏、一员”建设,评选科技示范村、示范户,为我县“精农业”战略、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科技专家进百家企业。发挥新组建的“*县企业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作用,组织20名高工、工程师走百家企业科技辅导,编印“科技专家”名片分送企业,开展科技交流、培训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企业科技竞争力。

(三)周密部署,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协调,把工作重点放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四个主要人群上,加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继续做好科普短信发送,电子科普屏建设,开办科技理论讲座,为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宣传月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传播行动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利用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平台,开展“科普大篷车”活动,并向外来务工者进行科普宣传。

认真组织好科技周、科普日重大科普活动。精心组织举办2010年科普宣传周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举办科普讲座,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科普活动。继续开展科普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示范单位创建。加强面向“三农”的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科技科普示范等工作,一年制培训每年不少于2000名,短期培训每年不少于3万。开展*县第五批科技示范户的评选工作。根据城镇劳动人口的需求,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群众性技术创新等活动和劳动技能培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四)构筑平台,加强学(协)会建设

协助做好各学(协)会到届换届选举工作,配好配强各学(协)会理事会班子,进一步提升县级学(协)会“三服务一加强”的能力,为新农村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做好组织保障,促进农村科普工作。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工作机制,组织县级学(协)会不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开展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工作。

认真组织优秀科技工作者外出疗休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县科协将联合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县科技局组织我县优秀科技工作者开展一次外出疗休养活动。

(五)落实措施,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

农业科普论文篇(6)

二、重点工作

1、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行动计划》,推进主要行动和基础工程,落实政策、投入、队伍等相关保障条件。以贯彻落实《纲要》的实际成果,迎接明年年底中国科协对“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复查验收。

2、积极探索、研究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模式和机制,指导各单位各部门推进实施工作。

3、全面推进并落实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惠农行动计划”。要将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普惠农信息员”、“科普惠农志愿者服务队”的建设等三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

4、认真做好“科普惠农宣传栏”和城区“科普画廊”的定期更换以及日常维护工作。不仅要加强对中小学校现有科普场馆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指导,而且要督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乡镇抓紧乡镇“科技文化中心”的建设。同时,还要做好农村“科普惠农宣传栏”和城区“科普画廊”的维护管理和宣传栏内容的更新工作。不仅要把栏建起来,而且要把栏内内容的编选、定期更换以及宣传栏的日常维护工作做好。

5、继续依托“科普惠农讲师团”,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

6、进一步加强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养。建设好1-2个标准化的科普示范基地,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参加“科普示范乡(镇)”创建活动的乡(镇)建好4-6处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基地建设要走出只“挂牌”不“营业”的误区,真正发挥科普示范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的发展。

7、与县电视台紧密配合,继续办好“科普大篷车”电视专栏节目。继续建好“*县科普信息网站”,积极探索直接面向农民的村级科普网站的建设。

8、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普工作,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和各类科普竞赛活动,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农业科普论文篇(7)

1、实施“金桥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产业发展,创新“金桥工程”工作思路和方式,发挥“金桥工程”的平台作用,深入实施“金桥工程”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突出科技含量,突出经济效益,重点在技术创新、改造、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和现代农业、循环农业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领域集成项目,做好市第二十一批“金桥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二是抓好已申报项目的实施、验收工作,做到组织一批,实施一批,验收一批,促进项目取得实效。

2、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助力新农村建设。一是抓好项目的培育和储备。按照项目要求,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影响广、效益好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为争取项目支持奠定基础。二是抓好科普阵地和能力建设。以村、社区为单元,年内完成16各村(社区)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宣传栏、技术员队伍重建工作,提升农村科普服务能力。三是抓好科普惠农兴村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3、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科技为动力,技术能人和专业大户为主体,抓好农技协发展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实现协会连基地带农户促产业良性发展,年内新发展协会3个。二是积极探索农技协与合作社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发挥农技协人才荟萃、联系广泛和合作社实体经营、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各自优势,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做强做大专合组织,助农增收。三是加强农技协规范化管理,提升运作能力和经营服务水平。支持农技协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实施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争创品牌、商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加强农技协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五是积极实践协会加支部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抓好协会党组织建设,实现支部引领、协会助力、相融互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升华企业“讲、比”活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围绕工业发展,突出以企业科技工作者为主体,抓好1至2个重点企业科协组织建设,搭建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平台。组织企业科技人员以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课题为重点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促进企业扩张发展。

二、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主线,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1、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坚持以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青少年、社区居民为重点,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抓好三月科普宣传月、5月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等大型科普活动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进农村、社区活动,宣传普及农业技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疾病预防、应急避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营造学科学、用科学浓厚氛围,推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2、加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优质粮油、核桃、香柚、制种、标准化畜禽及特色养殖业发展,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在科普示范、科普教育、科技培训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人才。大力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等培训,培育农村技能型、实用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作品参加国、省、市第27届创新大赛,开展移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组织参加县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素质培养,推进末成年人校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5、加强社区科普工作。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加强社区科普阵地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科普服务机制,开展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的科普讲座和科普系列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三、加强科技人才工作,搭建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1、全面加强科协系统人才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科协人才工作体糸,加强与科技人才的联系,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丘区经济文化强县创新创业。二是发现和举荐人才,抓好优秀人才推荐工作。三是加强农民专家科技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全农民专家科技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服务机制,发挥人才作用。四是支持科技团体开展讲座和报告会,提高科技人员业务素质。五是继续抓好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2、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一是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加上级科协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二是做好市第十四届优秀科技论文征集、申报。

农业科普论文篇(8)

五年来,全市科协及所属团体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科协指导下,动员和依靠科技工作者,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打基础、创名牌、上档次方针,通过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科协服务行动、荐才引智计划和科普名牌系列工程等主要任务,服务大局成效明显,科普事业持续创新,学术交流取得实效,组织活力充分体现,有力地推动了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兴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市科协“七大”确定的全国一流、全省排头、市直领先目标。

(一)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科协服务行动”推动科技创新。

聚焦重点难点献策解题。20__年起,市科协围绕项目建设、国企改革和“十一五”发展等重大问题,组织各级科协、学会、专家组及科技工作者开展“献百策、解百题”活动,提科技建议1/!/.2万件,立项4千项。其中,市锅炉学会孙键教授的《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建议》,对我市开发利用新能源和降低污染排放具有重大作用,被国家列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省委书记王珉同志曾作重要批示;市老科协陆强敏、李宝襄等专家的《吉林市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引起关注。

开展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市科协参加市委、市政府化学工业发展课题组,并形成《加快推进我市化工产业发展综合调研报告》;受市政府委托,组织化工、环保专家,为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3亿元国债项目咨询论证;组织科技咨询专家组为吉恩镍业股份公司、中钢吉林铁合金有限公司、省夹皮沟金矿提供节能报告,为市热力有限公司做日行贷款项目可研论证。5年全市科协系统认证技术合同672份6千多万元。吉冀两省科协在我市召开“金桥工程”、科技咨询工作座谈会,中国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充分肯定我市科协科技服务经验。市科协被评为全省科协系统振兴老工业基地科技服务活动先进集体,并接受吉林电视台专访。

组织企业科技攻关。组织企业科协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通过推广吉化将其纳入技术创新计划并实行课题制经验,效益显著,全市创效15.7亿元,市以上奖励项目1千多项。对此,中国科协专题调研组给予高度评价。总理视察中钢吉林炭素有限公司,称赞科协组织的军用碳纤维项目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致信,感谢吉林江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为神舟系列配套项目。“厂会协作”行动向纵深发展,通过推广一会多厂、多会一厂、多会多厂,吸纳民企、乡企和校企参与协作新模式,市科协所属30个学会与100多户企业协作的项目达到128项,创效2.13亿元。市电子学会与吉林华微电子股份公司协作的电力电子半导体放电管项目为全国优秀项目。市科协2次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厂会协作”行动先进集体;连年被省发改委、省经委、省科协表彰。

(二)实施科普名牌系列工程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

打造主题鲜明的科普周品牌。从20__年首届科普周起,市科协每年都根据全市工作中心和群众关注的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周活动。为抗击非典,开展“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科普宣传月;面对中百商厦火灾的沉痛教训,确定“与科学同行—振兴、安全、健康”主题;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启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共建和谐社会等内容,确定相应的科普周主题。20__年以来的5届科普周中,邀请胡启恒院士、欧阳自远院士等50多位著名科学家来我市作大型科普报告。发明家张开逊在吉林医药学院文体中心为7所高校5千多名师生作《发明与创造》科普报告,赢得无数次掌声。全市科协、学会组织的科技表彰、成果推广、科普知识大赛、农民科技节、科普巡展、广场科普宣传、科普艺术团社区演出、命名科普商业街和科普示范店等活动664项。科普周成为公众热情参与和期盼的“亮点”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科教频道及《大众科技报》多次报道,省科协组织各市州科协领导专程观摩。市科协连年被中国科协、省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和全省科普周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创建科普社区。33名专家学者参加市科协社区科普讲师团,经常深入社区举办科普报告、讲座、咨询和义诊,深受群众欢迎。全市192个社区和近9千名科普志愿者,以20个科普示范社区为样板,创建制度、场所、画廊、人员、教材五落实的科普社区。龙潭百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昌邑莲花靓嫂科普艺术团、丰满社区科普

大学、矫永安家庭科普资料展等科普典型不断涌现。科普老人矫永安事迹获国家广电总局评选的全国地方科普宣传节目奖在央视播出。龙潭区遵义街荒山社区、昌邑区民主街铁新宅社区、桦甸市城北街东胜社区等社区的科普学校、科普画廊和科普楼道,赢得全省科普工作现场会代表参观后的一致称赞。创建科普社区促进了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和文明社区建设。市科协3次被中央文明委、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教进社区优秀组织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

创新农村科普新模式。市科协与网通公司合作,建立存储2800条农科168语音信息和专家热线服务系统,日通话近400次,农民以市话费用获得信息服务,成为我市农村“科技110”。市和县(市)区科协每年都组织“百名专家下百村”和科技扶贫小分队,走村入户现场指导,举办科普大集和实用技术培训班,为农民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开展长效科技服务。5年全市农村科技之冬培训5800场,50万农民受训。向农民赠送《农科168语音信息服务指南》和农事科普年历3万多份。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等部门多次表彰市科协为全省“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

市科协组织专家开展进宝山、进江密峰联扶活动,搭建专家、投资者和能手为农民科技服务平台,扶持磐石市宝山乡养鸡业创利3千多万元,培训乡村干部和农民近千人,引资项目4个95万元。今年安排水稻、毛皮动物、食用菌、中草药、无公害蔬菜等方面专家,联扶龙潭区江密峰等5个乡镇,互签长期联系卡。市委人才服务团座谈会6个经验介绍中,4个介绍科协专家联扶。

实施“帮会富民”计划,全市农技协已发展到852个,150位专家包联农技协200多个,带动2万多农户科技致富。市政府办公厅文件批转市科协、市民政局《关于全市发挥农技协作用的调查报告》。市农技协分别受到市政府、省民政厅表彰,全省农技协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去年和今年,长白山果树协会等4个集体和个人获国家财政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50万元奖补。

市科协在全国首创以农技协为载体,构建“菜单式”、“网络式”、“入户式”和三个网络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列全国农村科普工作会议《经验汇编》之首。

拓宽青少年科普途径。创办市少年科学院及5个分院并开展评选小院士活动、组织“挑战上海”科技夏令营、“大手拉小手”和节能节水在我身边—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中小学生科普系列活动,建立少年鲁班实验室、机器人活动室、能源测试实验室和英特尔创新思维培训室等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协调社会资源援建学校天文馆、科技馆和部级英特尔求知计划试验基地。2次承办全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组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技艺术、机器人大赛及学科奥赛连获佳绩。市科协2次被、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市科技馆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全国第五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第九届“智力七巧板”竞赛优胜杯及国际爱护动物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夯实科普工作基础。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协调成立全市科学素质工作领导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制定《科学素质纲要》贯彻实施意见和领导组工作细则。创建村级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推广员,培育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县区乡街和科普带头人,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李家村、桦郊乡东柳树村的“一站一栏一员”,被全省科普工作现场会确定为全省典型模式;继丰满后,蛟河、桦甸相继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县;无公害蔬菜种植专家黄明荣、养鹿专家董焕财被聘为中国农技协专家组成员,4千名农民获省科协、省人事厅认证的专业技术职称。创刊发行《江城科技》报400万份,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市十大优秀内部刊物。《人民网视频吉林市》、《大众科技报》依托《江城科技》报设立工作站。开通《江城公众科学网》并连接市政府网、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普网等网站,开通网上科普、学术活动和网络会议等。通过科协科普经费投入、企事业援建和市场化运作等多种途径,投资500多万元,建设科普画廊430个2360延长米,提前4年完成省下达我市“十一五”科普画廊建设任务。吉林、天马出版社出版市科协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abc》、《十一五发展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新农村探索》等书近万册。制作《江城涌动科普潮》、《168科技致富好帮手》等10部电视专题片。

我市科普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市科协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次被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三)实施荐才引智计划,拉动人才兴业战略。

学术周成果丰硕。20__年起,连续举办两届学术周,主题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首届学术周主题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创业、创造”,举办谋划“十一五”发展,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学术论坛。第二届学术周主题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举办“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学术周期间,组织科学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生态花园城市、油页岩开发利用和工业锅炉无烟排放、绿色农业与食品安全、新农村建设等学术论坛及中韩国际鹿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生物制药技术、中美专家心脏病学研讨会等160项,40位外国专家讲学交流。《大众科技报》予以报道。5年评选优秀论文1千多篇,9次组团参加国家和省学术年会,承办省第四届学术年会电子信息技术专场。市科协连年被省科协评为全省科协学术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引智成效明显。组织实施“引进海外智 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向中国科协申报中钢炭素投资520万元的“特种炭素材料改造工程”、铭山机械“数控机床培训基地”和“蓝莓果树种植基地”3个“海智计划”项目,已进入评审阶段。组织全日本中国人博协5位博士与吉林大仝数码有限公司、东北电力大学开展计算机产业交流并为客座教授。联系发明家张开逊研究员、医学科学家顾方舟教授、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博士等科学家为北华大学、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客座教授。联系中国工程院化工与冶金学部主任周廉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泽山院士回吉林一中母校,并为我市经济和科技发展献策出力。

举荐人才,反映诉求。建立4千多人才信息的专家人才库和3千多篇优秀论文检索系统链接市科协网站。评选3批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和青年科技奖。2人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技奖。受理科技工作者500多件。《科技工作者建议》、《市科协工作信息》、人大政协议提案,反映意见和建议144件。中国科协确定我市为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中心城市和医疗卫生领域2个站点,可以使我市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反映到中国科协直至中央最高决策层,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在创新创业、职称评定、专利申请、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申报等事关科技工作者切实利益方面,各级科协主动理顺关系、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市科协开辟了科技考察途径,多次组织科技工作者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考察交流。

二、基本经验与问题

五年来科协工作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必须争得党政重视。市科协经常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汇报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建一,原市委书记田学仁、朱忠民、矫正中等领导同志也多次听取汇报,参加活动和会议。市委分管副书记和有关副市长多次到机关现场办公和基层专题调研。市委20__年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科协工作领导的意见》,规定党委政府讨论科协工作制度、科协负责人担任人大政协常委,科协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科普经费和物质保障等。市委督察组10天督察36个党委并由市委办公厅20__年2号文件通报督察结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协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事实说明,只有积极争取党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科协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

必须参与全市工作大局。全市各级科协在做好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等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党委和政府安排的中心任务。5年9个县(市)区科协直接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突破25亿元。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市科协抽调党组成员赴上海7个月招商6项14.2亿元。美国能源与环境中小企业园建设项目,奥地利安德里茨公司、上海苏泰投资咨询公司、肯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相继投资和签订协议。联系美国《福布斯》杂志中文版记者采访市领导和企业。在全市中小企业联络员工作会议上,市科协介绍帮扶清华大学技术中心在我市创办的吉清科技开发公司经验。与有关部门开展“创业援助行动”,促成部分失业人员再就业。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获表彰。完成市政府下达的“2.15”中百商厦火灾善后处理任务,遇难家属赠旗致谢。实践表明,只有主动融入全市工作大局,科协才能真正做到有为有位。

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实施《关于加强和完善全市科协及学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导18个企事业、高校和30户民营企业成立科协,新建学会15个,企业科协研究会会员发展到78家,乡街、村和社区科协科普组织组建率达89%。形成以市少年科学院、科学实验室和科技示范校为基础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网络。2期全市科协系统干部培训班460人次受训。全省科协组织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制定《机关政务管理细则》,建立计算机局域网,实行无纸化办公。实施市科技馆全员竞聘上岗的人事制度改革。机关党总支连年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市直先进,“先进性教育”经验被中央试点简报转发。党组连年被市委确定为政绩突出领导班子。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全国人大常委、国家信息产业部原部长吴基传率全国人大《科普法》调研组、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徐善衍率全国政协科协界部分委员,中央党校培训班学员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调研组等来吉调研,《大众科技报》长篇通讯《开创科普新天地—吉林市科普工作纪实》和《今日摇橹人践行“三个服务”》,赞誉我市科协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科协“七大”上,为市科协获得国家人事部、中 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荣誉颁奖。

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科协重视与关怀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专兼职干部团结奋斗的结果。值此,我以此次代表大会的名义,感谢一切关心和支持科协工作的人们,向广大科技和科协工作者致敬!

此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科协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在更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推动我市实现总量翻番方面要再加大工作力度;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机制推动科普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仍需不断探索创新;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内容、手段和方式仍比较缺乏,组织管理体系有待改进和完善;面对日益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科协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三、今后五年的目标与任务

今后五年全市科协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三服务一加强”要求为指导,坚持促联合、建平台、增实力方针,打造科学决策与科技服务、科学普及与科普资源共享、学术交流与服务科技工作者三大平台,使科协成为党政决策重要智库,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高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主要力量,为三年总量翻番、五年全面振兴提供科技动力。重点任务是:

(一)搭建科学决策与科技服务平台,助力实力吉林市建设。

以建立域内外院士专家在内的市科协专家委员会及专家项目库为基础,健全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发挥科协学科专业集群化、人才智力密集化、组织网络社会化优势,围绕高新区、经开区和四个工业集中区改造,提升石化、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轻纺、机械、建材、医药、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并形成集群,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交流合作、科技攻关、技术服务。

重新启动“金桥工程”,构建“厂会协作”学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作机制。企业科协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目标,开展比专业水平和技能、比员工科学素质、比创新思路、比合理化建议、比技术专利、比科技成果转化等“讲比”创新活动。

争取“院士专家企业行”到我市更多企业“会诊把脉”,并与院士专家长期合作。以市科协与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协作关系为突破点,广泛联系海外科技团体,开展技术和管理考察、培训、引进及项目合作,扩大“海智计划”成果。

(二)搭建科学普及与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助力魅力吉林市建设。

完善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吉林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方案》。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协调相关部门,深化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技艺术、机器人大赛及学科奥赛和科技传播行动;推动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推进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继续创新科普周等科普名牌。发挥科技场馆公众科普主阵地作用,指导生命科学馆、水电博物馆、水电工业科普游、雪花啤酒工业科普游、青少年天文馆、“四位一体”无公害蔬菜园区、农村科普实验培训基地、少年科学院分院等完善社会化科普展教功能,促进科普与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工作相结合,制定行业科普规划,建设一批行业科普基地。开展地球日、环境日、电信日、诺贝尔科学奖公布日等主题科普宣传。开展“健康快车行动”等科普活动。

加强科普讲师团、科普艺术团和科普志愿者3支队伍建设,促进市民科普学校制度、师资、场所、画廊、教材五落实,资助科普图书、挂图、音像制品创作,推动“江城公众科学网”、《江城科技报》、农村远程科普教育网络等科普基础建设。办好城乡科普画廊、科普报栏和科普公益广告。科普画廊建设工程实现覆盖全市所有乡村和街道社区。

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完善科技之冬活动、帮会富民计划及农科168语音信息服务系统,探索形成农民远程科普教育体系,扩大专家联扶乡镇范围。60%的村实现“一站一栏一员”。提升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质量,更多获得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

(三)搭建学术交流与服务科技工作者平台,助力和谐吉林市建设。

创新学术周、博士论坛、专家论坛等学术活动品牌。支持学会和基层科协承办全国和国际性学术活动。继续做好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工作,建立科技专家“季谈会”制度。组织科技工作者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形成有关科技科普方面高质量议案提案,参与科技立项、专利申请、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探索维权新途径。

实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表彰和宣传计划,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专家、青年科技奖、优秀学术成果奖、小院士奖评审制度,规范上级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和科技奖励推荐程序,续建专家人才库和优秀论文检索系统。

建设科技工作者“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抵制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端正学风,净化学术环境。

农业科普论文篇(9)

出席启动仪式的省、市领导向绥化市科普大篷车“走乡村、进社区、入校园”科技万里行服务队授旗,向24名全国和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单位、个人颁发了奖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服务团专家代表宣读了倡议书。

活动现场设立了科普宣传咨询、科普专题展览、科普大篷车展教、科普互动剧场表演、农民工招聘咨询、义诊和健康咨询、农业生产资料展销区、绥化市优秀农技协产品展示区、海伦市农技协科技助残“农技农资一卡通”发放区、海伦科普文化产品展区、海伦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示区等11个展区。在科普专题展区,由500张科普宣传展板环绕而成的“科普画廊”重点宣传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农业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等知识,吸引了众多农民参观。在科普宣传咨询区,省科普惠农专家服务团、省农技协联合会的专家们现场为农民解答备春耕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讲解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经营模式和致富经验。在义诊和健康咨询区,省老科协的医疗专家在现场为农民进行义诊,开展健康宣传咨询活动。省科技馆科普剧团在科普互动剧场表演区通过形象生动的表演,向青少年宣传科普知识,场上场下互动热烈。在科普大篷车展教区,科普大篷车发挥流动科技馆的作用,在大集活动现场开展科普展教活动,新颖的科普展示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科普大集开设了农民工招聘咨询区,由50家企业提供5 000多个工作岗位,为农民工开辟“外出务工绿色通道”,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结合备春耕生产需要,200余家涉农单位开展农机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展销活动,面向农民展示了千余种农业生产资料。省电台乡村广播开通科普大集直通车,在大集活动现场向全省直播了科普大集的盛况。

本次大集除了在现场集中举行科普宣传活动外,还举行了千名农业科技大王进万家携手致富、科技专家服务团送科技下乡、科普专题报告会等活动,为广大城乡群众奉献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大餐”。

创新大集活动主题

此次科普大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精神,围绕省科协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年”的总体部署,确定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同行”这一主题,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科协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宗旨,展现了科普大集助力“三农”、惠及民众的载体功能,为全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打造科普活动亮点

3月27日下午,组织开展了“千名农业科技大王进万家携手致富活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个人代表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分别深入到海伦市共合镇、祥富镇、乐业乡,通过会场培训、现场示范、入户指导等形式,向当地农民传授了棚室蔬菜栽培、玉米种植、马铃薯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此次活动共深入农户45户,培训技术骨干500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技宣传资料6 000余册(份)。同时,全省各级科协组织于3月初启动开展了“千名农业科技大王进万家携手致富活动”。现已开展科技培训400多场次,举办创业演讲56场次,科技入户600多户,致富信息1 500多条,直接受益人数接近5万人次。组织开展了“科技专家服务团送科技下乡活动”,省农业科技专家深入到海伦市长发乡,与当地300多名群众进行了“零距离”的科技交流,现场解答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深入到农户家中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并同60户农户结成了携手致富科技对子,为当地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较好保障。组织举办了“科普专题报告会”,邀请省农科院总农艺师矫江为海伦市直部门和乡镇的200多名领导干部作了题为《现代农业与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科普专题报告会。

搭建科技对接桥梁

在海伦市工业园区举行了“专家驻企服务站”揭牌及签约仪式,首批5名省科技专家分别与昌翔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冬雪生物科技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了入站对接。企业为专家提供办公场所、科研设备等有利于开展科技活动的优质高效服务,科技专家通过定期开展入企指导、建立合作项目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项活动的开展,为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海伦市相关企业在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知识转移等方面搭建了桥梁,对于推动海伦市企业快速升级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启航科技惠农行动

举行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启动仪式和黑龙江省科普大篷车“走乡村、进社区、入校园”科技万里行服务队授旗仪式。“科普大篷车”将把科学理念和科普种子洒播到全市所有乡村、社区和校园,使科普大集内容得到了延续和拓展,由一项临时性活动变为了持续性、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发展论坛采取专家报告、现场讨论、论文征集等形式,对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全市现代化大农业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智力支持。

彰显科普文化内涵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精神,此次科普大集在加快科普文化开发、传播与推广方面进行了探索。发挥海伦市“全国剪纸艺术之乡”、“二人转艺术之乡”等独特文化优势,将健康理念、科学生活、抵制封建迷信等的知识与剪纸艺术、二人转艺术充分融合,向群众发放科普剪纸、科普光碟5 000余份(册),起到了文化与科普共同传播推广的良好效果。同时,举办了“海伦市首届优秀科普文艺节目汇演”活动,由市各中小学校、街道社区、科普志愿者围绕科普主题创作了20余个优秀科普文艺节目,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艺表演形式向公众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有力地增强了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促进了科普文化的繁荣发展。

展现浓郁地方特色

突出科普大集服务举办地的宗旨,在大集现场设立了具有海伦市自身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示区。海伦市70余个部门、乡镇共在现场展出了包括政策信息咨询、产业项目推介、招商引资介绍、特色农产品展示、文化产品展示、现代农业成果展览、新农村建设七大版块,集中宣传和展示了海伦市近年来在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现代农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海伦市实现更大更快跨越发展凝聚了更多推动力量。

农业科普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350;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346-0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再次重申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新形势下,研究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七大”以来,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致使我国城乡科技文化建设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直接影响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基层政府对农村科技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基层政府对农村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对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足。二是农村科技文化体制不健全,管理存在“软肋”。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体制转型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处于转型期的科技文化体制却出现转换不畅、权责不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僵化等问题,导致科技文化管理上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科技文化监管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文化的需求。此外,一些地方科技文化人员专干不专职。多数乡镇科技文化站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从事科技文化方面的本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他的日常行政事务中。三是农村科普教育地位弱化,科教资源配置不合理。总书记在全国第3次教育会议上曾经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地位[1]。”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关键上升期,科普教育无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科普教育的投入,但农村科普教育的薄弱地位还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2 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2.1 更新思想观念,准确把握农村科技文化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现代化的福祉,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他有赖于文化的进步,必须以丰富的文化为基础,扎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才能产生伟大的科技成果。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发展。农村科技工作,要特别注意加强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农村科技文化氛围,使广大农民时刻感受到科技的气息,通过全方位的载体和深层次的宣传,使农村形成懂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把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告诉广大农民,防止科学技术被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要完成农村科技文化的任务,首先要提高认识。作为起引导和培育作用的基层政府,应转变只搞经济建设的政绩观,把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提到工作日程上。不仅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各个环节资金的到位,还要落实行政监督问责制,在科技文化部门实行奖惩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实现科技文化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保证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健康进行。

2.2 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村建设进程,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2]。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及目前农户的实践表明,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越发展,就越需要科技文化型人才。发展农村经济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而振兴农业需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依赖科技人才,人才建设必须依托教育。所以,大力开展农村科普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农村科技文化底蕴尤为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农民科普教育。普及农村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知识的作用;二是要优化农民科普教育内容。在科普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加深农民对科技文化建设的认识,增加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投资,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增加农民科技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以市场经济作为科普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文化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要营造农民科普教育环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采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已成为必然趋势,注重采用现代化手段,形成迅捷通畅开放的信息环境,是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保障。

2.3 创新科技文化服务机制,优化科技文化机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对科技文化有了新需求[3]。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因受到现有体制、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影响,原有的科技文化服务机制存在着体系欠缺、功能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农村的科技文化进步困难。因此,寻求科技文化发展新模式,创新农村科技文化发展之路是目前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创新科技文化服务方式。针对农民对科学技术要求综合性、实效性的要求,调整现有的发展思路,在服务载体上进行创新,以网络为纽带,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培训为手段走出新路子;二是要不断拓展科技服务领域,以信息为载体,建立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发展工作,拓展信息网络覆盖面积,充分利用农村通讯资源,搭建实时更新、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同时,大力深化农村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科技文化发展新机制。要通过科技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影响和制约农村科技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农村科技文化市场体系、科技文化主体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文化市场的培育,不断优化农村科技文化主体建设。

3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农村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显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但对科技文化进步的追求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4]。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丰富而健全的新农村科技文化体系,从而为农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更好地造福于广大农民。

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4-65.

上一篇: 短期投资论文 下一篇: 本科生学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