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财务分析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48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1)

近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债务/资产比高达80%以上,相应地,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越来越大,国有银行也进入了亏损的阶段。正因如此,国内外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对中国改革与增长前景的怀疑不断加重:中国的银行坏债问题比东南亚各国更加严重,东南亚各国陷入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会不会不久也会陷入危机?中国经济的"金融风险"似乎成了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另一方面,许多人也认为,银行坏债问题已经存在好多年了,中国经济仍在增长,近期内似乎也没有陷入金融危机的危险。与此同时,从1998年起,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发行政府债券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这种增加政府债务的作法,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金融风险的疑虑。 本文提出了"国家综合负债"和"国家综合金融风险"的概念,试图系统地回答以上的各种问题,对一系列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此相关,本文也将对"坏债"的清理问题进行一些理论的分析,试图清理一下这方面的模糊认识。 一、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与政府债务 中国银行系统特别是国有银行系统的"坏债"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很高,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准确的数字,只能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加以估计。为了最大程度地估计风险,避免低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采用目前见到的各种估计当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即估计不良资产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5%。 国有企业负债严重,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等,我们这里暂不详细分析)。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拨改贷"开始,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当然要有政府批准),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是如此。所谓"国有企业",很多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 2.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由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发生亏损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经营不善,也可以是社会负担(如国家抽走了各种本应留下的劳保基金等等),也可以是上级决策失误(有些企业根本就不该建),但只要发生了亏损,以前由财政出钱补贴的办法改成了银行追加贷款的办法,这是造成银行坏债增加的一个基本的直接原因。 这也就是说,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搞国有企业而没有国家财政为其注资和补贴,其结果必然是国有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这是"国有经济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在思考国有企业负债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将财政负债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将国企对银行的坏债视为"准政府债务",而将国企坏债和政府负债一起都算作"国家负债"。这一分析首先可以解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大的国有经济而政府负债却特别的低(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只有8%左右);另一方面是中国银行的坏债比重特别的高。 这里要明确的是,只有银行"坏债"才构成"国家负债"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坏债"才构成社会和政府负担,必须运用某种国家权力(税收、国债、货币发行、国际融资等)加以处理。只要企业还能用自己收入付息还本,其负债则不构成我们这里所说的"国家负债"的组成部分。 在更加一般的意义上,即使假定不存在国有经济,私人企业和私人银行之间发生的"坏债",也具有"外部效应"或"公共性质",因为由银行坏债引起的银行危机、金融危机,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后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通常也要由政府出面,运用公共资源("纳税人的钱")加以处理。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如80年代的美国,当前的日本、韩国等),都表明了这一道理。无论如何,从一个经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银行坏债和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2)

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数据失真、报表质量差是业内常态。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财务人员,即使有,其财务基础也十分薄弱,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或报表可能只是老板娘掌握的一本流水账,月底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东拼西凑填满一套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报表。银行要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往往无从下手。

2、调查手段受限,资料来源单一

银行信贷人员不是专业的财务或审计人员,强制调取资料、函证等方法难以使用,仅有的资料只是《信贷申请资料清单》中列明的有限材料。由于借款人与贷款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信息不对称导致这些资料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3、理论支持实践,经验更加重要

所有的报表项目,表面上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但每一个数字都有丰富的内容,要想发现数字背后的价值,需要下功夫研究分析这些数字,揭露真相、反映事实。在信贷调查和审查活动中,除了运用现有的财务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外,还需辅助以行业分析、经营规律分析、市场走势分析等手段,从数据和表间关系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据此做出正确判断,通过对借款人信贷风险的确认和计量,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授信方案提供依据。

二、银行信贷业务中财务分析的方法

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财务分析,银行信贷业务中的财务分析是以偿债能力为重点,以现金流为主线,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运营能力,通过分析、确认,为制定信贷方案提供依据。而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给银行信贷调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要想通过财务分析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实施以下步骤具有较强的操作意义。

1、总览报表,关注重点项目

信贷人员拿到报表或相关数据以后,并不需要立即去进行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分析,而是先对整个报表进行概览,抓住主要矛盾。如仔细查验审计报告原件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的签章,必要时电话向事务所核实;审计报告格式是否正确、审批结论是否为无保留意见、为企业提供近三年的审计报告的事务所是否有变化;财务报表要素是否完整、报表附注是否有特别表述等。

2、权衡利弊,审查敏感数据

一套财务报表最多可能有上百个数据,但并不是所有数据都需要详细分析。与信贷风险密切相关的数据不多,其中,影响风险判断的敏感数据更少。作为债权人,银行十分关心借款企业有无虚增资产和收入、有无虚减负债和成本费用,相比较而言,虚减负债和成本费用的风险更大,因为资产和收入比较容易调查、核实,而隐藏的负债和成本费用却不太容易。所以对相关的敏感数据需要更加谨慎,对金额较大的数据更是如此。审查报表项目及其变化,判断企业经营是否正常。分析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短期贷款、财务费用、销售收入、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敏感数据,看是否与企业经营特点相符,有没有大额的资本公积、营业外收入(支出)、其他应收(付)款等,有没有重大遗漏、虚增、虚减项目,上述项目在近三年有没有大幅变动、比率或结构是否有异常变化。通过表内、表间勾稽关系,审查数据是否合理。财务分析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三张财务报表的表内关系、表间关系进行数据校验。如,“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较大的金额时,应审查对应期间的非流动资产是否有大致相同金额的变动;“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有较大金额时,应审查“短期借款”期初期末金额变动是否与之对应、“财务费用”与上述借款金额对比是否符合当地的资金成本、“财务费用”是否与“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相对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考虑五险一金等因素)除以年平均职工人数是否与当地年人均工资收入水平相符等等。审查报表附注或科目明细,审查数据是否真实。查看大额应收(应付)账款的交易对手的名称,或者根据交易对手名称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其经营范围,判断是否为真实的经营交易。如,借款人化肥厂有多笔大额“应收账款”,债务人是食品公司、水泥厂、家具经销售商、服装厂等,都是反常的。再如,洗煤厂有大额“其他应付款”,债权人是投资公司、个人等,很可能是民间借款。

3、揭示风险,分析偿债能力

银行经营讲究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经营的根本目的。信贷审查时的财务分析,更多的是发现和揭示风险,提出防范措施,通过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分析其偿债能力服务。各种财务指标中,银行当然更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不仅要分析影响偿债能力的项目,计算和研究偿债能力指标,而且要分析各项目和指标背后的原因。资产方面,大额货币资金的稳定性如何、是否为受限制的资金(如冻结资金等);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如何,短期变现是否会大幅折价,或需要较高的费用;负债方面,每笔短期借款的债权人是谁,通过分析对方的实力、资金成本、担保方式、双方合作时间长短等,判断是否会到期续贷;根据近三年销售收入的变化及对应的流动资金和流动负债变化情况,分析是否还有未披露的负债;对大额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需要分析债权人的市场地位,判断哪些可能延付、延付多久,借款人未来还可以通过哪些客户进行经营负债融资;分析所有大额流动负债的到期日,根据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判断上述负债到期时是否能够保证现金清偿;三张报表中,资产负债表也许能证明企业实力强,利润表能证明企业赚钱,但那毕竟是纸上富贵,只有现金流量表才是真金白银,才能证明企业到底有钱没钱。债务到期能不能按时足额归还,就看企业现金流是不是充足。银行更关心现金流量表,还因为现金流的轨迹较难造假、数据比较容易核实。

4、结合实务,判断风险水平

信贷审查时的财务分析,实质上就是通过确认报表项目、剔除水分等进行风险判断,也是通过实践经验来进行风险判断。经验,可以让信贷人员了解更多的行业,熟悉更多企业,遇到过更多的欺诈和舞弊,他会对财务分析中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各行业或各企业的财务指标(如存货/收入比、电费/成本比)都有个平均值或标准值,但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或企业就是有非常大的例外,这些指标在当地或本企业也非常合理,如果没有经验就很难接受该指标。有的地区甚至存在报税收入/真实收入比这样的指标,一旦确认指标的可靠性以后,通过真实的报税金额很容易确认企业真实的销售收入。再例如,确认财务数据时还可以通过税负率验证销售收入的真实性,某行业的平均税负率是2.63%,而某地区的数据却是1.8%,有经验的信贷人员知道这是当地政府、税务机关、企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等共同确定的数据,即合理又客观,所以就容易接受。

三、财务分析在信贷审查中的具体应用

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银行为了生存,对那些没有实质性风险、财务报表或数据有些问题企业并非不能容忍,尤其是中小银行,甚至会不断调低客户准入门坎以满足信贷政策。

1、针对财务状况很差的企业

财务数据是真实的,但财务状况差、资产规模过小、负债率过高,或者销售收入、利润率低,或者现金流量不足。这类企业不是银行喜欢的客户,财务分析也是徒劳。实践中,信贷人员并不会一概拒绝,而是认真分析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管理者能力弱还是行业下行严重,是新上项目影响还是监管失误导致,是短期的还是持续的,是局部的还是全面的……根据得到的结果进行判断,按照真实性原则、配比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等给出合理的意见。

2、针对质量低劣的财务报表

多产生于规模过小的企业,或家族企业甚至个体户。这些报表数据不真实、科目或会计原则使用错误,甚至出现报表不平,大多是企业财务人员“不会”而不是“主观恶意”,情有可原。因为这类报表的主体并不一定是劣质企业,所以银行信贷人员还是希望从中发现“宝藏”。此时,需要信贷人员辅导企业财务人员纠正错误、正确填报主要数据(禁止代替企业人员编制财务报表),俗称“数据还原”,还原以后的财务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然后再进行财务分析、数据验证、经验判断等,确定该企业是否是银行的目标客户。数据还原工具,需要报表附注或明细账、《贷款申请资料清单》中的资料,还有信贷人员的经验。固定资产金额还原,查看是否有名称、型号、金额、时间相符的采购合同、采购发票、银行交易记录(支付定金、运费、安装费和尾款)、折旧明细账等,还可进行厂家询价、同行业了解进一步确认;存货金额还原,需要审查是否有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单价等相符的采购发票(进项税票)、采购合同、入库单、银行交易记录、盘存表等,辅助以现场粗略盘点,查看上述要素是否相互对应,存货结构是否与行业特点相匹配;销售收入金额还原,需要审查销售发票(销项税票)、产品出库单、运费、水电气费、生产(或销售)提成表、生产工具(或劳保用品)领用清单等要素是否相互对应,还需要依据经验判断各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审核近在年销售收入变化是否与相应年度成本变化、存货变化相匹配、销售收入变化与各项费用变化是否相匹配、是否与资产积累相匹配等。

3、针对数据异常的报表

信贷业务人员审查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希望从中了解真实情况以防范授信风险,而不是挑错、找碴。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信贷人员更关心大额、敏感数据,对异常大金额的必须刨根问底。大多数银行不希望看到借款企业有大量的民间借款,而企业却又千方百计隐瞒民间借款,此时就需要信贷人员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如“其他应付款”占资产总额的10%甚至15%,或者财务费用或管理费用明显超额,或者银行交易记录中出现交易对手为个人的大额交易、交易记录摘要中有标注为“借款”“还款”“利息”等内容却又非银行贷款的,等等都可能是民间借款。与此类似的,对企业的非经常项目出现较大金额的如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支、与经营相关的其他现金流量,以及反常的利润率畸高(可能是虚增收入)、存货周转率过低(可能是虚增存货)、财务费用太多(可能是隐瞒借款)都要十分小心。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3)

2.基于个人网络银行的财务缴费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二、架设基于个人网络银行的财务缴费系统硬件及软件条件

通用硬件设备包括发卡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前置机、银校转账服务器、一卡通应用服务器、接入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路由器、加密机、发卡中心发卡设备。专用硬件设备包括消费POS、圈存机、自助终端、读卡器、充值机。通用软件包括SCOUnix系列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Win2000操作系统、SQLServer2000数据库。应用软件即各类子系统。

三、各功能模块设计

(一)网上交易的必要条件和客户端界面设计说明。本系统的上位机是依附于银行的安全机制,用户的银行卡消费全部发生于银行系统内部,因此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商户与网银中心的数据交互的特点:数据金额比较小,交易后对账机制,鉴于以上特点,在这一块上安全不要求太高,因此数据传输采用URL方式,即本系统形成含有网银规定的接口参数FORM,用POST方式向网银中心提交,返回信息同理,数据传输过程采用数字签名和DM5加密方式。归结如下:

1.网上支付使用条件。客户已在建设银行签约,申请网上支付服务,签约的账户(信用卡或储蓄卡账户)可用于网上支付,网上支付的结算范围不能超过建行网上银行的辖区范围。

商户与建设银行签定协议,银行为其提供结算账户与网上预申请密码等,网银中心受理并核发CA证书,建立商户信息维护表。

2.网上支付流程

(1)客户登录学校WEB网站,选择需办理转账业务类型。

(2)客户选择付款的银行——建行,确认后,商户代码、订单信息、合计金额通过浏览器URL传到建行网上银行站点;网上银行自动显示支付页面,客户首先选择是否使用建行证书,然后输入龙卡号和密码,选择“确定”。支付信息经加密后传送到网银中心。

(3)网银中心接收客户支付信息,转发到银行后台业务处理系统。

(4)银行后台业务系统处理后,返回处理结果给网银。

(5)网银通知客户支付(扣账)是否成功。如果扣账成功,提示客户注意接收商户返回的送货信息;立即响应的商户,如果支付成功,网银将成功结果反馈给商户。若支付失败,不返回给商户信息。

日结时,商户与开设结算账户的建设银行(网银成员行)进行流水核对,对已支付但未得到商户确认的交易进行相应的处理。

3.客户使用建行证书。客户在商户网站选择建行支付后,被链接到建行网上银行网站。该链接将商户名、柜台号、定单号、金额,验证信息传到网上银行系统(建行提供无密钥的MAC算法)。客户进入建行网上银行系统时选择是否使用建行证书进行支付。如果是建行签约客户,可以选择有证书支付。如果客户没有与建行签约,只能使用无证书支付。

4.网银系统返回信息。网银系统返回给商户成功或失败信息(按商户类型,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1)对于不需要实时反馈支付结果的商户,直接将支付结果通过浏览器显示给客户。

(2)对于需要实时反馈支付结果的商户,将支付结果返回客户,同时,如果支付成功,将结果和数字签名信息(注:签名算法和签名内容由建行指定)反馈给商户,签名校验成功后,进行后续处理;如果支付失败,不再通知商户。

5.学校的交易款结算与对账流程。学校在建行开设专用结算账户。客户在建行网上银行支付功能下付款,货款记入学校的专用结算账户(含定单号信息)。学校可通过浏览器登录建行网上银行,可实时查询网上支付流水,也可在商户本地数据库中查到支付信息(但建议登录网上银行查询),学校也可通过浏览器下载对账文件(支付流水清单),该文件上的每笔货款已成功支付。

(二)WEB客户端前台模块。WEB客户端提供用户与银行之间的转账服务,提供校园一卡通转账、学费缴纳转账及转账信息查询功能。登陆时默认为一卡通转账页面,用户只需在下拉菜单选择所需服务即可。

一卡通充值转账、学费转账两者类似,用户需填写自身验证(如:学号)及其他的相关信息,点击确定之后即可通过链接进入网银系统,最后用户填写银行的相关资料器,点击提交之后,由网银中心向学校银行接口机发送相应的转账信息,并返回转账成功信息。否则,返回失败信息,如:验证信息不正确、转账金额超出银行卡余额等。

转账信息查询:用户输入自己的学号,银行服务器根据学号查询相应的转账信息,如果有转账,向用户界面发送转账信息,否则,返回查询不存在。

用户消费查询:用户可根据一定的条件查询自己在校园的消费情况。

(三)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系统消息,如一些校内缴费、充值情况、站内公告内容管理等;系统参数修改,如修改商户、银行代码、等级考试等相关参数;数据校对,主要校对学校银行接口机上的交易记录与银行的记录是否一致。

(四)银行接口机模块设计。本子模块主要实现与银行服务器和圈存机的通信和数据处理,是整个系统的通信枢纽,接口机的设计主要包括:

接口机socket通信程序:接收并处理来自圈存机的验证信息。

接口机数据库设计:存储转账信息,以及基本的数据库操作语句。

PC机与89C51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程序:实现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程序,主要用于设定圈存机的IP地址。

1.缴纳学费处理流程。银行服务器在接到缴纳学费的信息后,在更改用户的龙卡余额的同时,将接收到的相关用户信息生成唯一标识的订单号(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序列号)。然后将订单号经相关处理后(如md5加密和数据字签名),传送给学校银行接口机交由其进行相关的处理。学费缴纳不存在学生圈存的行为,当接口机接收到成功的转账信息后,财务中心的服务器会实时地接收到转账记录,为了确保正确性,财务处还需做数据校对工作。

2.“一卡通”充值处理流程。与学费缴纳的处理流程相似,银行服务器在接到转账充值的信息后,在更改用户的龙卡余额的同时,将接收到的相关用户信息生成唯一标识的订单号(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序列号)。然后将订单号经相关处理后(如md5加密和数据字签名),传送给学校银行接口机交由其进行相关的处理。当接口机接收到成功的转账信息后,提示用户充值成功,学生在确认转账成功后,到圈存机上进行圈存,为确保学生转账信息的安全和准确的到达接口机上,财务部门要采取相关的校对措施对数据进行有效快速的校对。

(五)圈存机模块设计。圈存机上用于控制信息的显示和信息数据包的通信,数据的通信包括:单片机与单片机的通信,单片机和PC机(银行接口机)的通信。主要工作有电路的连接,相关部件的控制和逻辑控制。

(六)系统后台数据库模块设计。总体设计思路:所有上位机软件只操作银行接口机上的数据库,银行接口机数据库中的表分二部分:(1)本地创建的信息表;(2)来自于一卡通中心服务器和财务处服务器上的表(通过合并复制技术保持这些表在三个不同数据库服务器上的同步和一致,即当银行接口机上对应的表数据发生变化时,一卡通中心服务器和财务处中心服务器的表数据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之亦然)。

1.数据安全保密设计。采用用户名和密码对SQL2000服务器进行登录验证,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来弥补数据库安全漏洞,防止伪造非法登录数据库服务器。

只有特定的用户可以访问和查看数据。具有相应修改权限的用户才能更改数据,即基于角色分配权限模式,坚持“最小权利”原则。使用视图和存储过程以分配给用户访问数据的权利,尽可能不让用户编写一些直接访问数据的特别查询语句。

建立完善数据规则、关联性,维护数据的统一、完整性,形成一条健康的数据访问规则和数据之间的关系链。充分使用存储过程,减少网络中的流通量,加强数据的安全性。

2.网络通讯与数据安全。本系统的上位机是依附于银行的安全机制,用户的银行卡消费全部发生于银行系统内部,因此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数据传输采用URL方式,即本系统形成含有网银规定的接口参数FORM用POST方式向网银中心提交,返回信息同理,数据传输过程采用数字签名和DM5加密方式,上位机软件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代码防问、强名称制、验证码等技术。

上位机与下位机数据交互采用SOCKET通讯,对接发数据进行加密,采用何安全方式待定。

读卡机与卡片的信息交互采用无线通讯,运用密码验对的机制,如:其卡的KEY-A密码/KEY-B密码必须与售饭机的密码一致),KEY-A密码=“XXXXXX”;KEY-B密码=“XXXXXX”;操作控制C10C20C30=XXX,另根据卡片出厂唯一的地址号进行加密设计即一卡一密,以保证读卡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防伪造性。

四、基于个人网络银行的财务缴费系统应用前景

以校园卡系统为平台,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以人为本,从大学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将满足大学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及目的,将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参考文献:

[1]许纲理,刘振宇.校园一卡通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4)

一 资本市场理论概述 要研究投资银行,首先必须先了解一下资本市场,因为投资银行是伴随资本市场的产生而产生发展的,没有资本市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就不会又投资银行业今天的辉煌。反过来理解,如果没有广大投资银行家在资本市场上的精彩表演,国际资本市场也不会象今天这样耀眼。 1.1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将资本市场进行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2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1.2.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性功能。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功能。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资本市场的主体 资本市场的主体通常被称为市场参与者,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行和购买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业、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一般包括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国公司以及境外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分为金融中介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主要提供以下传统金融服务: 1.金融中介功能。发行各种金融工具; 2.客户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 3.自身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其客户设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5)

一、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稽核体制的弊端 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稽核体制是:总行设立稽核部,主管全行稽核工作;省分行设立稽核处,地市分行设立稽核科,负责辖内的稽核工作;县(市、区)支行不设立稽核机构。这个体制的特点:一是稽核机构按下审一级的原则设定,县(市、区)支行不设稽核机构,由地、市分行稽核科对其实施稽核。二是具有双重领导的特点,稽核部门受上级行稽核部门和本行行长的领导,以上级行领导为主,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三是稽核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和调动,必须事先征得上级行稽核部门的同意;其他稽核人员的任免和调动,必须事先征得本级行稽核部门负责人的同意。可以用“下审一级”和“双重领导”来概括农业发展银行稽核体制的特征。几年来的稽核活动实践,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现行稽核体制的弊端。 “下审一级”的原则,实际上把最高管理层管理活动排除在稽核监督之外。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其政策性和治理结构的特征,形成了一级法人、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基本政策、基本制度、重大事项都由最高管理层决策。省分行和地、市分行为了更好地落实上级行的决策,结合各自不同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县(市、区)支行则按照上级行的决策要求从事经营活动。农业发展银行经营风险虽然集中体现在基层经营行,但决策风险则主要体现在上级管理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行的经营风险是局部风险,而最高管理层决策的风险是影响全局的风险。现行体制对这一风险存在明显的管理缺失。 按照“下审一级”原则,“县(市)支行不设稽核机构,由地市分行稽核科对其实施稽核监督”。据2001年底资料,农业发展银行设立1615个县(市、区)支行,经营7430亿元贷款。由于农业的自然特性和我国传统粮棉市场的制约,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的粮棉油贷款集中在粮棉油主产区的分支机构。而农业发展银行基层行管理资源基本上是按机构配置,主产区基层行人均承担的业务量更集中一些。由于业务量集中,业务量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对称,农业发展银行经营风险在粮棉主产区的分支机构更为突出。 承担对县(市、区)支行实施稽核任务的地市分行,处于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第一线。当前,国家对粮食管理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粮食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政策基础和市场、企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发展银行基层行政策目标和财务目标实现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加强信贷和财务管理。而地市分行的编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把监督、保障职能放到了次要位置,稽核人员配备不足,稽核人员的素质不能保证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风险因素应该是管理资源配置的前提,而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一线稽核资源的配置不够理想,存在的问题是:(1)一线稽核人员不足,不能满足对基层行经营风险监控的需要;(2)稽核资源不能按风险量的大小配置,资源配置失衡;(3)一线稽核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在“双重领导”下,以上级行领导为主的稽核体制只是一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落实。审计署在1995年7月14日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财务收支标准和经济效益状况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关于领导关系、稽核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1)稽核部门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直接领导下;(2)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而“双重领导”模糊了稽核职能在管理体系内部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稽核职能不具备客观、有效地履行其职责的充分条件,使稽核部门、稽核工作人员在稽核活动中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影响了稽核职能的充分发挥。 “双重领导”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对稽核信息真正反馈的障碍。在“双重领导”稽核体制下,稽核部门处于一种领导关系不确定,稽核责任不明确的状况。实际上稽核部门作为各级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只能是接受本级行长的领导,按照行长的安排开展工作。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的一级法人、分级授权的管理体制,使得总行不可能直接管理或监控所有的经营活动,需要授权委托给各级行行长。而由于各自的职责以及对职责履行结果的考核,必然牵涉到领导者个人的或者单位集体的利益。正是这些局部利益冲突,在各级行之间往往会出现对稽核工作的干预,稽核信息失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不仅仅稽核部门不能如实披露稽核信息的问题,甚至是使稽核部门处于不敢查或不敢真查,不敢报或不敢全报,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6)

一、 问题的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更为突出的“改革悖论”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性变革,是继中国国有工商企业改革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一般来说,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工商企业在产权制度、组织管理体系、资源配备方式、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控制体制等方面,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因而国有工商企业既有的改革经验与教训,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中国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基本选择路线,从“放权让利”来独立化工商企业自己的利益开始,到国家控股前提下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改造,再到充分地运用中国的资本市场,运用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形式,将国有工商企业变革为国有控股的上市企业,直到今天,国有工商企业改革仍然在继续,未来大体的格局,是国有股份进一步减少(国有股减持暂停并不意味国有股不再通过其它的方式减少)⑴。国有工商企业这种改革的走向,基本是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革的基本路线。从时下一些改革的理论讨论和运作考虑来看,建设新型的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进而上市,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认识⑵。 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处于何种阶段呢?它大体处于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准备阶段,以及运用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形式进行内部构造的改造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国有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以及产权结构多元化准备,均是由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来承担的。它遭遇到了国有工商企业改革过程中都涉及过的“改革悖论”问题。所谓“改革悖论”,简单地说,就是指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或经济组织,它既是改革主体又是改革对象之间明显的“内在矛盾”⑶。如果将国有商业银行“人格化”,国有商业银行这个“人”现在进行的改革或改革准备,也就是“自己革自己的命”。显而易见,当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不触及到“自己”的利益时,“悖论”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如此的改革必定涉及到商业银行自身特殊的利益和员工(包括管理者,下文若无特别区分或说明均同此义)的利益,这种改革意味着银行自身和员工利益的某种牺牲或放弃,“改革悖论”也就生成了。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是货币资金及相关的金融服务,牵涉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又与财政政策的操作密切相关,而且资产规模庞大,制度体系复杂,组织机构纵横交错,层级多样化,员工数量多且依附性强,其原有体制的顽固性和改革的艰巨性更大,“改革悖论”所体现出来的深度与复杂性,更为突出。在国有工商企业的改革中,鉴于产权结构变革安排的相对迅速与上市公司形式的强烈约束,特别是工商企业受行业、产品特殊性的限制,容易受市场力量的冲击(如产品没有销路、全行业亏损严重等)而被迫较快进入重组进程,大量规模及结构远不如国有商业银行复杂的国有工商企业,也就很快转换了存在方式,“改革悖论”随即就消失或至少表面消失在变革的过程之中,问题并不怎么突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这个“改革悖论”就远没有那么容易轻松地淡漠化或消失,它是当下一个回避不掉的“真实问题”,也是一个确定改革下一步制度安排的主要问题,它将深刻地影响到整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全部过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理解这种“改革悖论”并关注这种“悖论”的演化前景或走向,对于现代企业理论具有重大的价值。当然,在改革类似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超大型工商企业集团中,“改革悖论”的理解亦是价值连城的。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悖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后果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和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其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决定了它必定有自身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在其内部,每个员工则有既独立于国家,又独立于银行本身的经济利益;至于作为“出资人”的国家,天然地具有自己资本保值和增殖的要求,它的利益是不可侵犯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是集中“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相对独立或对立经济利益的集合体,它与所谓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中的“股东、公司及员工”三方利益共存并无二致。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改革悖论”,也就是在变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或体制时,各种利益关系调整中,调整主体与客体的一体化所带来的难以调和或根本不可能调和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既是利益的调整者,又是利益的被调整者。理论上看,它具有逻辑上的不可操作性,正有如“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7)

最后提出结论和展望。

关键词: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受消费物价上涨、利率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居民理财意愿迅速增加,这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大契机。民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顺速,对各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1.2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试图以点代面,针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探究,尝试从个人理财营销策略方面为银行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决策依据。这对促进其个人理财产品销售、培植新的利润空间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指出国内外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关文献及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将对国内的理财产品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现状进行探究,并对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阐述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现状,分析现阶段国内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优点及不足,依据市场细分的结果,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提出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

第五部分提出结论和展望。

1.2.2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环境的分析,对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对象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为民生银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并对其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国内外个人理财研究现状

个人理财,是在对个人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结合预定目标运用像证券、外汇、储蓄、保险、住房投资等多种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在每位个人风险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

1.1国外研究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是一项风险小、附加值高、领域广、批量多的优质业务,被国外各大金融集团视为重中之重。因此,在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方面有众多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各种金融理论、如何制定个人理财计划、理财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产品定价、服务提升等方面。

(一)国外经济学家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这些理论模型形成了个人理财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二)众多学者在如何制定个人理财计划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霍尔曼和诺森布鲁门介绍了多种理财工具及如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

1.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国内学者主要从适合本国国情的角度,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判断及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上中出现的问题做了研究。

(一)众多学者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毛丹平在《个人理财,究竟意味着什么》中认为个人理财对于消费者,就是意味着:制定理财目标,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资产分配,选择投资品种并不断进行绩效管理,实现个人资产最优和收益最大。

(二)更多的学者针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吴雪指出我国理财业务的发展仍停留在内部产品或服务上,产品之间的差异化较小,个人理财服务也只能为客户提供比较浅层次服务,主要表现在服务便捷、环境优雅、成本让利等。

第二章 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

2.1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动因

2.1.1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

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发掘。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的专项调查中,77%的被调查对象对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需要个人理财服务,88%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由此可见,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

2.1.2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风险

个人业务风险小、利润空间大。一方面直接导致各行纷纷树立“存款立行”的原则,悉数使出浑身解数来拉存款,竞争导致负债业务的营运成本大量提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货款等资产业务方面对优质客户争夺更加激烈,直接导致如去年各大行的贷款集中在一些垄断性的大集团行业,风险加大的同时信贷利率却不断偏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大大增加。

第三章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3.1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规模与趋势

3.1.1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规模

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雄踞榜首,并且超过工行0.21个百分点,成为各银行中个人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者。统计显示如表4-1所示。

表3-1 2012年度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前七名

3.1.2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2.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3.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

4.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

3.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民生银行通过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不断的探索和洞悉,对客户群体的不断细分,目前已在全国建立起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三级财富管理”体系——中银理财、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全面覆盖各个层级的财富管理需求。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如表3-2所示。

表3-2 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

第四章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4.1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SWOT分析

民生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分析如表4-1。

表4-1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SWOT分析

4.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细分

按月收入和年龄将民生银行个人理财的客户划分为九大类,如图4-2:

月收入(元)

10000以上

4000~10000

1500~400

18~3031~5051以上年龄(岁)

图4-2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划分

通过上表可以将该市场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潜力型客户。大多数是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理财价值观多处于先享受型,他们倾向于把大部分的选择性支出投入到当前消费上,以提升当前的生活水平。(二)关注型客户。大多数处于月收入达到 1500-4000左右的人员。(三)战略型客户。处于家庭成熟期月收入多为10000以上的,是这四类客户中收入最高的。(四)稳定型客户。多处于家庭衰老期,月收入较高的稳定行业。

4.3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定位

以目标客户为基础,细分各类客户群体的市场,由此根据民生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细分和实际情况,选择图5-2阴影部分为民生银行个人理财的市场定位,即以年龄在18~30岁之间、月收入在1500~4000元之间和年龄31~50岁之间、月收入在4000~10000元的客户为目标客户,重点对其营销及维护。

4.4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选择

4.4.1产品

(1)选择设计符合民生银行具体需求的理财产品。

(2)加大理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4.4.2渠道

(1)建立立体化网络管理服务模式。

(2)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4.4.3促销

首先,做好对外宣传,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以当地电视台、主流报纸、户外广告及其他地方性媒体为主开展持续报道;其次,做好行内的宣传,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营销工作中,达到行内与行外联动的效果。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客户的资料;可以准确计算出每一个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从而实现对客户的差异分析;可以科学地建立银行与客户联系的平台,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扩大与客户的交流,改善金融服务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结论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结合民生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通过SWOT分析仍有相当的优势和机会存在。正确对待金融业特殊的发展情况,依据市场定位结果,努力进行改良,实施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重点应放在客户关系管理的导入上,一定能够获得更优的成果。面对经济的迅猛发展,民生银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寻求个人理财市场的骄人业绩,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忽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使其个人理财产品获得好的销售业绩。

参考文献

[1] 薛书平.关于创立商业银行品牌的策略思考[]J.经济师,2001,(11)

[2] 赵立航. 我国个人理财服务的历史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03) .

[3] 周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林功实 . 个人投资理财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21-327.

[5] 魏敏,田蕾.个人理财市场细分及客户群差异性分析[J].金融论坛.2006(10)

[6] 小雪.花旗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J].现代商业银行,2003,(8)

[7] .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商业时代,2008

[8] 王苹.现代商业银行营销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9] 赵则轩.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讨[J]. 华北金融, 2007,(05)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8)

 

一、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课题来源

    个人理财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发展形态,对我国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兴趣,自拟该题目。

(二)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通货膨胀率逐年走高,“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理财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非常的必要。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日益广阔,银行理财成为居民理财生活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随着理财业务的迅猛发展,理财业务在银行全部业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理财业务贡献的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长。因此,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未来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展现出这样的银行业务:它包含负债、资产以及中间业务,与基金、证券、保险等个人金融业务集成于一体,全面响应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这要求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经营,或是经营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高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以,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卓有成效地使个人金融业务之间形成有机融合,积极开拓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项目,有效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的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得到降低,客户的价值回报获得提高,以此实现使商业银行的价值与客户的个人价值最大化。另外,个人理财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以为银行带去投资管理、收购、咨询、产品与服务组合等一系列多元化经营方针,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这样由传统的存贷利差向金融功能多元化转变。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种近年来颇受热捧的业务,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搜集最新材料和数据,对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现在的情况以为将来的趋向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找出尚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前言   

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简介 

2.1  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

2.2  个人理财业务投资方向

3.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我国个人理财的现状

3.2 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4.1 理财产品单一化,缺少创新

4.2 理财专业人才的欠缺

4.3 服务系统滞后,约束业务发展

4.4 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定位模糊

4.5 信用体系不完善

4.6 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纠纷

4.7 违规代售理财产品频发,监管不足

5. 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建议

5.1 细分市场,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

5.2 培训高素质专业化理财人员

5.3 完善网络理财平台,加快信息化进程

5.4 强化品牌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

5.5 加强公民自觉性,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5.6 建立健全个人理财业务纠纷的解决办法

5.7 增强银行的内部与外部监管,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三、课题的研究(实验)方法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实验)方法

   1、文献收集法:合理科学运用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各种有效资源、苏州图书馆文献资源、百度、谷歌等途径收集、查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资料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分析。

   2、综合分析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阐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进而进行环境分析,发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其实可行的对策。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通过查阅收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等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和策略

 

(二)预期成果

   1、全面了解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2、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将来的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其蓬勃发展。

 

 

 

 

 

 

 

 

 

 

四、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主要困难及解决办法

(一)所需条件

  1、有较强的文献、资料收集查阅能力。

  2、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分析,能理论联系实际的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二)主要困难及解决方法

    查阅收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资料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对其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有效对策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路要求都较高。但是,本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会就自己遇到的困难虚心向导师和其他前辈请教,同时借助图书馆和网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努力完成论文。

 

 

 

 

 

 

 

 

起止日期

论文工作进度(主要内容、完成要求)

2013.7.1—2013.8.1

选题及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2013.8.2—2013.9.10

开题答辩,确定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书

2013.9.11—2013.9.30

实证调研实施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2013.10.1—2013.12.31

完成论文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初稿

2014.1.1—2014.5.15

论文修改及定稿

2014.5-25—2014.5.26

毕业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所在系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6)-0035-06

一、引言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为“对私金融服务”或“个人金融理财业务”。虽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定义。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就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结合客户的投资需求、风险偏好、和生活目标等个性化因素,发挥其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等专业化服务,以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并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与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它是商业银行针对客户的综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组合创新,是一种全方位、分层次、个性化的服务。

个人理财业务最早出现在瑞士,随后逐步推广到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各大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随后逐渐兴起。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财富不断增长、投资意愿逐渐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潜力巨大的个人理财需求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外部动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不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个人理财的需要,更是其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激烈。这种竞争不仅来自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竞争,而且来自于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开展的时间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具有风险低、批量大、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随着《外资管理条例》的出台,外资银行凭借其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日益占据个人理财业务市场份额,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孰强孰弱?中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怎样的问题?中资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系统地进行阐述。

二、研究综述

关于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比较分析的问题,目前国外学者对其研究较少,但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早在乔大为(1999)论及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就提出了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为满足客户的需要,利用其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接受客户的委托,并收取服务费用的业务。蒋兆阳(2003)分别总结了中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优势和劣势,提出中资银行必须在目标市场、功能、和竞争策略三方面进行准确定位,并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发展,才能将其个人理财业务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孙桂芳(2004)概括了中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和不足,分析了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资银行要通过业务创新、培养专业人士等四个策略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韩京芳(2006)在对比分析了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劣势后,为进一步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邹朋飞(2008),从吸引客户的能力和维持与客户关系的能力、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和个人理财产品定价与获利能力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中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力,从而提出中资银行应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机制与环境,开发创新个人理财产品,做好市场细分与定位,改善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与方式,并且加快信息技术建设进程。韩润生、张娟娟(2011)从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两方面指出了中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透视个人理财服务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中资商业银行应该将理财产品差异化服务化、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提高理财业务人员素质,发展第三方理财服务,积极培育理财业务市场等建议。

既有研究已经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地介绍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劣势,并没有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系统地进行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而且这些研究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法,缺乏实证分析。因此,为深化既有研究,本文试着将衡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的几个主要因素纳入分析框架,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做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而全面地分析比较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力。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10)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并购浪潮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不断地使用并购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我国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跨国并购,且商业银行海外并购交易日趋频繁。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这一历程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发生海外并购事件行为的企业财务绩效进行了大量研究,结论却始终不一,有的认为海外并购改善了财务绩效,有的认为海外并购财务绩效短期内没有得到改善而长期发展态势良好,有的则认为短期内改善了企业财务绩效而长期却是降低了。

本文基于2007年进行跨国并购的三家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其2007-2010年四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为基础,试图提取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后财务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并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后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提供指导性建议。

本文主要采取会计指标法,该方法主要使用会计报表数据,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成长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财务绩效指标为评价标准。本文主体实证部分,主要使用SPSS16.0,对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2007-2010年度的7个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试图提取财务指标的共同因子以期达到简化分析的目的。并进行因子旋转分析,试图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因子。最后进行综合评分,得出各个商业银行不同年份的综合财务绩效变化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商业银行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境外银行纷纷在中国抢占市场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步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是引入外资,吸收存款,发放外汇贷款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开展国际上的金融合作从而大幅提高外币资产比重,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筹资融资,将本土的金融服务向境外延伸。第三阶段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真正实施阶段,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客户群也扩展到了国外。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模式

本文所指的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并购,二是在境外设立子公司,三是直接参股当地银行。

直接并购模式下,为并购方快速进入该区域赢得时间。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可以省去向当地政府申请开行、选址等费用;第二,不受当地政府对外资银行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监管的限制;第三,可直接改造利用被收购方已成熟的完备的运作体制和人才库;第四,学习被收购方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

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主要适用于在长期规划中没有找到合适的并购对象的商业银行。东道国一般对无论是分行还是子公司,都按照子公司监管。其有如下主要特点:第一,在境外直接设分行困难多,申办周期长;第二,在境外直接设分行费用成本高,盈利困难。

直接参股当地银行的并购模式下,两国可通过参股银行进行业务合作,促进两国的贸易,投资往来的融资以及结算。其主要有如下特点:参股双方实现一定的互补性,进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跨国经营是银行业共同的战略目标,但各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现有资源,制定不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在进行实质性拓展海外市场时,要根据东道国的外资准入管制、业务限制监管要求、客户资源等情况,选择新建投资或者跨国并购。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仅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并购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我国参与全球并购的主要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第二,并购规模还不够大。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的并购规模高达上百亿,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规模还相差甚远。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大多属于简单外延式并购。

(四)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财务绩效

从理论上来讲,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市场效率等良性效应,从而创造价值。国际银行业的并购十分活跃,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中资银行不加快并购的力度,面对外资银行的频繁并购,中资银行就会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被动。

银行跨国并购的有利财务效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税赋效应:通过不同企业不同资产税率的差异来实现。第二,预期效应:主要是指由于兼并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第三,协同效应:不同银行的主要业务擅长不同,并购使得这种优势能够体现出来。

银行跨国并购的不利财务效用主要体现在:不良资产:并购方可能由于有大量不良资产,而使得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绩效有了很大幅度的下滑。规模负效应:并购后导致企业规模过大,边际要素产出呈现负增长。企业整合冲突。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财务绩效度量指标与变量选取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选取了七个财务指标:X1:基本每股收益。X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X3:资产负债率。X4:营业收入增长率。X5:净利润增长率。X6:总资产增长率。X7:资本充足率。

(二)数据与样本

本文主要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查阅所选商业银行2007-2010年度的公司年报,取得相关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

2007年并购当年财务绩效分析。进行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经验证,2007年三家商业银行各财务指标之间大多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2007年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图,联系碎石图可以看出,选择两个主因子是合适的,因为两个因子即可提取原来7个变量的所有信息,大大简化了分析。但是未经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虽然达到了预期简化变量的目标,但是有的变量在两个因子上均有较高的载荷,使得各个财务因子的意义不是很明确。有必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上有较高负荷,而第二个因子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上有较高负荷。可以得出如下结论:F1可以解释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F2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经验证,两因子没有线性相关性,实现了因子分析的设计目标。得出因子得分矩阵,其得分函数如下:

最后,分别对三个银行2007年财务状况分别进行综合评价:

2008-2010年财务绩效情况。同理,先分析2008-2010年各年三个银行的相关财务指标的相关关系,判断均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又根据需要赋以实际因子响应的经济意义,进行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得到各年因子得分情况如下:

各年原来的因子载荷矩阵的各因子经济意义不是很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各年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显示:2008年度的结果表明:F1表现为银行的成长能力,F2表现为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009年度的结果显示:F1表现为银行的盈利能力,F2表现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2010年度的结果显示:F1,F2的经济含义没有先前三年那么明确。四年综合得分情况分析。根据以上各年的分析,运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结合excel,得出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四年的财务指标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其折线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各行在进行跨国并购的当年,财务指标综合得分比价高,而在并购后第一年达到最低,然后再上升,呈现V字型。

结论

从图1可以看出,并购当年三个银行的财务绩效综合评价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建设银行的表现尤其好。但2008年的情况显示,各行均有较大幅度下滑。然后在达到底部之后又迅速在第三年(即2009年)反弹。在此后的2010年有较小幅度的上升。因此,可以得出如图1所示V字型,即认为海外并购财务绩效短期内没有得到改善而长期发展态势良好。

其次,进行财务绩效因子分析的结果还显示,两个因子即可解释原来7个变量的所有信息,因此大大简化了分析的复杂性。但是在并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逐渐模糊。

本文认为,之所以会在2008年各行财务绩效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是基于如下的原因:首先,跨国银行并购,第一年的整合可能比较麻烦。作为刚刚经历大型海外并购的企业,其各方面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整合阶段是并购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其主要涉及企业管理层,股东,工作人员,客户市场,银行同业,银行监管机构等众多利益主体的整合。其次,2008年的整个全球经济形势也是这些银行综合财务绩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到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后其综合财务绩效的变化,有助于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进行一定的分析。鉴于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案例还不多,并且易受各种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财务绩效研究还不是很容易。本文在此只反映了2007年这三个跨国并购涉及金额较大的银行,在并购后期财务绩效表现。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并购的绩效和成果仍需要长时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avid A. Becher. The Valuation Effects of Bank Merger.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Vol·25, No·6,2000

2.Stephen A. Rhoades, The Efficiency Effects of Bank Mergers: An Overview of Case Studies of Nine Merger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22, No·3, 1998

上一篇: 苗族文化论文 下一篇: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